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的多态性

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的多态性

一、中国人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多态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费永涛[1](2018)在《豆腐黄浆水酸化过程中菌群分析及其关键乳酸菌的代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豆腐作为我国的传统食品,在其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副产物即黄浆水的产生,黄浆水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功能物质,在自然条件下,大量的微生物发酵使黄浆水酸化成为酸浆水并用作豆腐凝固剂用来制备酸浆豆腐。酸浆豆腐要比硫酸钙、氯化镁等凝固剂制备的豆腐在口感、质构等方面更具有优势,而酸浆水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决定了酸浆水的品质,进一步影响到豆腐以及后续衍生产品的质量。此外,黄浆水除少部分用于制备豆腐凝固剂,大部分都被倾倒于环境当中,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本论文旨在研究豆腐酸浆水中的菌群多样性及其关键乳酸菌的代谢特性,期望为酸浆豆腐的生产以及黄浆水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对酸浆水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以及菌群对酸浆水中营养功能物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乳杆菌是酸浆水微生物中的优势菌属,所占的比例为95.31%,而毕赤酵母属、肠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醋酸菌属所占比例分别只有0.90%,0.04%,0.02%和0.09%。宏基因学分析和培养法发现解淀粉乳杆菌是酸浆水菌群中的主要菌种之一。酸浆水中的乳杆菌在代谢大豆低聚糖分泌乳酸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乙酸菌属也可以分泌乙酸,这两种有机酸是豆腐黄浆水酸化过程中的主要物质;同时乳杆菌还可以促进酸浆水中糖苷型的大豆异黄酮的转化,本研究为豆腐以及后续产品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利用基因组测序以及体外实验,从表型和基因型对解淀粉乳杆菌的益生功能特性以及代谢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对酸浆水两株关键微生物解淀粉乳杆菌L5和L6进行鉴定和RAPD分型以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发现两株菌对测试的抗生素未产生耐药性,同时对有害代谢如生物胺、溶血毒素等进行测定,在两株菌中未检测到有毒代谢产物,从基因水平上也未发现耐药性相关基因与有害代谢物产生相关的基因。以嗜酸乳杆菌NCFM作为阳性对照,对两株菌的益生功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它们在人工合成胃液中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并能够抑制致病菌,分泌细菌素,粘附Caco2细胞,同时对棉子糖和水苏糖(胀气因子)具有较高的利用率,还可以部分利用淀粉;从基因水平方面,本研究测定的与益生特性相关的基因都能够在基因组中找到。因此,解淀粉乳杆菌L5和L6是安全的并具有被开发成为益生菌的潜力。此外,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和表型研究发现,L5和L6虽然在进化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是它们在菌体形态、耐胃酸、α-半乳糖苷酶活力等表型和基因型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期研究发现解淀粉乳杆菌L6对水苏糖具有较高的利用率,本研究对该菌的α-半乳糖苷酶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对其基本酶学性质和转糖基活性进行了探究,成功表达出具有水解活性的α-半乳糖苷酶,同时对该酶的基本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该酶最佳反应温度为37°C,最佳反应pH为6.0,同时还研究了该酶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以及各种金属离子对该酶反应活性的影响。此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技术证明来自解淀粉乳杆菌的α-半乳糖苷酶具有转糖基活性,能够利用蜜二糖合成低聚半乳三糖和四糖,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理论基础。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黄浆水,首次利用从酸浆水中分离的乳杆菌结合嗜热链球菌ST3对黄浆水进行发酵,并通过添加菠萝汁大大改善了发酵黄浆水饮料的品质。通过测定不同菌种组合制备的黄浆水发酵样品的酸度值、大豆异黄酮糖苷转化率以及感官评价值,同时采用GS-MS对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发现C1+ST3和L6+ST3菌种组合制备得到口感和功能性俱佳的黄浆水饮料,本研究为黄浆水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骆沙曼[2](2018)在《UGTs基因多态性与Exemestane和NNAL代谢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相结合反应是内源和外源化合物进行生物转化的重要步骤。负责二相结合反应的代谢酶主要包括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UGTs),硫酸基转移酶(sulfotransferases,SULTs),N-乙酰基转移酶(N-acetyltransferases,NATs),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和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s)。二相代谢酶中UGTs催化内源和外源化合物的葡糖苷酸化,GSTs催化内源的三肽谷胱甘肽(GSH)与外源性化合物结合形成谷胧甘肽结合物。Exemestane(EXE)是一种芳香酶抑制剂,被广泛用于乳腺癌的治疗和预防。已知的EXE的主要代谢途径是EXE首先被还原形成具有活性的17β-dihydro-EXE(17β-DHE),随后 17β-DHE 经葡糖苷酸化形成17β-hydroxy-EXE-17-0-β-D-glucuronide(17β-DHE-Gluc)。先前的体外研究发现UGT2B17是催化17β-DHE-Gluc形成的主要酶。为了确定在服用EXE的乳腺癌患者中UGT2B17基因拷贝数多态性对患者尿液和血浆中17β-DHE-Gluc和17β-DHE水平的影响,共96个符合条件的高加索人被征募到这个研究中,她们均为绝经后的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且每天服用25mg EXE。本研究通过实时定量PCR测定了UGT2 17基因拷贝数,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测定了患者尿液和血浆样品中EXE,17β-DHE和17β-DHE-Gluc的浓度,并分析了UGT2B17基因型和EXE代谢表现型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与具有两个UGT2B17基因拷贝的基因型(UGT2B17(*1/*1))样本相比,具有零个UGT2B17基因拷贝的基因型(UGT2B17(*2/*2))样本中,肌酸酐校正的尿液样品中的17β-DHE-Gluc浓度及血浆样品中的17β-DHE-Gluc的浓度分别显着下降39倍(P<0.0001)和29倍(P<0.0001)。这些结果说明UGT2B17是体内负责17β-DHE-Gluc形成的主要酶,并且UGT2B17基因拷贝数多态性可能影响个体体内17β-DHE的水平以及由EXE引起的毒性和治疗效果。尽管先前的研究表明EXE可以经由羰基还原酶1(CBR1),醛酮还原酶1C1(AKR1C1),AKR1C2,AKR1C3 和 AKR1C4 还原形成 17β-DHE,而后经由 UGT2B17 葡糖苷酸化形成17β-DHE-Gluc,EXE的代谢途径的研究仍不完善。为了更加详细的阐述EXE的代谢途径,本研究通过非靶向的UPLC/MSE质谱方法在服用EXE的乳腺癌患者的尿液样品中进行了新的二相代谢产物的鉴定。研究鉴定得到两个新的二相代谢产物,分别为EXE和17β-DHE的半胱氨酸结合物。推测这些代谢产物在体内形成的过程可能为谷胱甘肽首先与EXE和17β-DHE结合形成EXE-GSH和17β-DHE-GSH,然后依次经酶切移除谷胱甘肽结合物上的谷氨酰基和甘氨酰基后形成相应的半胱氨酸结合物。本研究通过UPLC/MS方法进一步定量分析并比较了服用EXE的乳腺癌患者的尿液及相应的血浆样品中各EXE的代谢产物的浓度,证明了这两种新的代谢产物,EXE-cysteine和17β-DHE-cysteine是体内存在的EXE的主要代谢产物。因此,涉及这些半胱氨酸结合物形成的关键酶(例如,GSTs)中的功能性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EXE的代谢。NNK是烟草和烟草烟雾中最丰富且最致癌的烟草特有的亚硝胺。在体内,NNK被迅速代谢成(R)-NNAL和(S)-NNAL,NNAL和NNK具有相似的致癌特性。葡糖苷酸化是NNAL的主要解毒途径,体外研究发现UGT2B10和UGT2B17催化NNAL的葡糖苷酸化。为了研究UGT2B10,UGT2B17和UGT2B7中功能性的基因多态性对吸烟者尿液中NNAL-N-Gluc和NNAL-O-Gluc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通过UPLC/MS方法直接定量分析了吸烟者尿液样品中的 NNAL-N-Gluc,(R)-NNAL-O-Gluc,(S)-NNAL-O-Gluc 和 NNAL的含量。结果显示,180个吸烟者的样品中NNAL-N-Gluc,(R)-NNAL-O-Gluc,(S)-NNAL-O-Gluc 和 NNAL 分别占尿液中 NNAL 总量的 23.2%,21.7%,26.9%和 28.2%。UGTs基因型多态性和NNAL代谢表现型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UGT2B10密码子67位的功能敲除多态性(Asp>Tyr)与尿液中降低的NNAL-N-Gluc有关,与基因型为UGT2B10 67(Asp/Asp)的样本相比,基因型为UGT2B10 67(Tyr/Tyr)的样本中肌酸酐校正的NNAL-N-Gluc浓度显着下降了 93%(P<0.0001);UGT2B17基因缺失多态性与尿液中降低的(R)-NNAL-O-Gluc有关,与具有两个UGT2B17拷贝的基因型的样本相比,具有零个UGT2B17拷贝的基因型的样本尿液中(R)-NNAL-O-Gluc/(S)-NNAL-O-Gluc的值下降了 32%(P=0.0048)。这些结果说明UGT2B10和UGT2B17中的功能性基因多态性能够影响吸烟者体内的NNAL代谢表现型,进而可能影响吸烟者的个体癌症风险。本研究通过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和体内代谢产物表现型的关联性分析,探讨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2B17,UGT2B10和UGT2B7的功能性基因多态性在外源药物EXE和外源致癌物质NNAL的代谢中的作用,进而提示了 UGTs功能性基因多态性对患者中EXE的药效和毒性或吸烟者癌症风险的影响;通过非靶向的质谱方法鉴定得到了两种新的EXE代谢产物,进一步完善了 EXE的代谢途径,提示了新代谢产物半胱氨酸结合物形成的关键酶(例如GSTs)中潜在的功能性基因多态性对EXE代谢的可能影响。

肖玲[3](2011)在《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六种糖代谢酶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该物种受到兴修水利、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大部分的原栖息地已基本绝迹,目前仅在鸭绿江、青龙河与富春江三个流域有分布,其自然资源几近枯竭。进入本世纪以来,为保护和恢复松江鲈的种群数量,我国进行了人工饲养繁殖松江鲈的实验和研究,并已获得成功。本实验首次从基因水平上对松江鲈糖代谢途径中6种重要的酶(IDH、DLST、PK、ADH、ADH5、UGE、PGM1)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松江鲈在人工饲养过程中饵料配制、疾病防治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RACE-SMART技术克隆了上述7个蛋白的cDNA;运用DANman、MEGA、Genedoc、NCBI等生物分析软件和网站进行了序列分析、同源比对、进化关系分析以及蛋白结构预测;采用半定量PCR技术测定了IDH和PK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主要结果如下:1.获得松江鲈NADP-IDH cDNA序列全长1836bp,包括130bp 5’端非编码区,350bp 3’端非编码区。其开放阅读框为1356bp,编码4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0.51kDa,理论等电点为6.76。预测NADP-IDH存在一个异柠檬酸脱氢酶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该结构域中辅酶结合位点为:Leu327、His348、Gly349、Thr350、Val351、Arg353、His354、Thr367和Asn368,这些氨基酸残基高度保守。空间结构模拟表明,该蛋白的内部主要是β-折叠和一些无规卷曲,可能是酶与底物结合的活性中心,外围主要是α-螺旋。松江鲈NADP-IDH的保守性很好,与已知的吴郭鱼、胡瓜鱼、斑马鱼等鱼类的同源性为89.14%-94.25%,与两栖类、哺乳类的同源性为80.53%-86.34%。在已提交基因序列全长的物种中,松江鲈NADP-IDH与吴郭鱼的亲缘关系最近。半定量PCR结果显示IDH基因广泛表达于心脏、肝脏、鳃、肌肉、胃这5种组织。在肌肉中表达最强,其次是胃和心脏,肝脏中表达量较低,腮中最低。说明肌肉、胃和心脏为松江鲈有氧代谢的主要器官。鳗弧菌刺激前后在肝脏和腮中IDH表达变化不明显;肌肉、胃和心脏中IDH表达模式的变化基本一致,在正常组织中相似的表达水平会持续到鳗弧菌感染后的2h,到感染后的6h表达水平降低,到12h恢复正常并逐渐增加至24h。说明细菌感染会短暂抑制有氧代谢。2.得到松江鲈DLST的cDNA序列全长1731bp,包括59bp 5’端非编码区,298bp 3’端非编码区。其开放阅读框为1374bp,编码45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8.92kDa,理论等电点为8.91。预测DLST具有一个辅酶硫辛酸的结合结构域,包含1个硫辛酸结合位点和8个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作用面。松江鲈DLST保守性较好,与斑马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0.74%,与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的同源性为67.42%-73.80%。在已提交基因序列全长的物种中,松江鲈DLST与斑马鱼亲缘关系最近。3.得到松江鲈PK的cDNA序列全长2495bp,包括584bp 5’端非编码区,282bp3’端非编码区。其开放阅读框为1629bp,编码54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8.74kDa,理论等电点为5.90。预测松江鲈PK包含三个结构域;共有8个活性位点,39个结构域结合位点。松江鲈PK结构域中的基序85NFSHG89、123DTKGP127、302MVARGDLG309具有催化活性以及金属阳离子和底物的结合位点。松江鲈PK保守性较好,与大西洋鲑和斑马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4.50%和77.68%,与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的同源性为58.67-66.42%。在已提交基因序列全长的物种中,松江鲈PK与大西洋鲑亲缘关系最近。半定量PCR结果显示,PK广泛表达于心脏、肝脏、鳃、肌肉、胃5种组织中,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说明松江鲈这5种组织中都存在糖酵解途径,而肝脏是最主要的场所。所有组织中鳗弧菌刺激前后2h、6h、12h、24h不同时间段PK表达基本无变化,说明PK的表达不受细菌感染的影响。4.得到松江鲈ADH的cDNA序列全长1365bp,包括163bp 5’端非编码区,227bp 3’端非编码区。其开放阅读框为975bp,编码32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6.97kDa,理论等电点为6.03。预测ADH包含一个醛-酮还原酶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该结构域有25个活性位点,4个催化亚单位。松江鲈ADH保守性较好,与已知的大西洋鲑、白斑狗鱼、斑马鱼等鱼类的同源性为84.26%-87.54%,与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的同源性为65.75%-71.25%。在已提交基因序列全长的物种中,松江鲈ADH与大西洋鲑亲缘关系最近。5.得到松江鲈ADH5的cDNA序列全长1441bp,包括24bp 5’端非编码区,286bp 3’端非编码区。其开放阅读框为1131bp,编码37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0.23kDa,理论等电点为7.02。预测该蛋白包含两个结构域,一个为辅酶结合域,一个为催化域;共有22个NAD结合位点,11个底物结合位点,33个二聚体结合位点,4个催化Zn结合位点和4个结构Zn结合位点。ADH5氨基酸序列的201-206位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辅酶结合基序GxGxxG;225位的Asp是一个在所有以NAD为辅酶的ADH中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松江鲈ADH5与已知的金头鲷、青鳉、大西洋鲑等鱼类的同源性为88.30%-95.21%,与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的同源性为82.18%-83.51%,与文昌鱼同源性为79.31%,保守性很好。在已提交基因序列全长的物种中,松江鲈ADH5与金头雕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文昌鱼最远。6.得到松江鲈UGE的cDNA序列全长1434bp,包括156bp 5’端非编码区,225bp 3’端非编码区。其开放阅读框为1053bp,编码35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8.94kDa,理论等电点为6.19。通过预测和分析得知UGE包含多个结构域,而SMART预测到了其中的一个。该蛋白共有4个活性位点,27个NAD结合位点,20个底物结合位点,21个同源二聚体结合点。UGE氨基酸序列的9-15位为一个保守的NAD结合基序GGxGxxG;104-108位为一个保守的活性位点基序YxxxN。松江鲈UGE与已知的虹鳟鱼、胡瓜鱼、斑马鱼等鱼类的同源性为78.29%-85.47%,与两栖类、哺乳类的同源性为71.71%-73.71%,保守性较好。在已提交基因序列全长的物种中,松江鲈UGE与虹鳟鱼亲缘关系最近。7.得到松江鲈PGM1的cDNA序列全长2127bp,包括76bp 5’端非编码区,365bp 3’端非编码区。其开放阅读框为1686bp,编码56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61.18kDa,理论等电点为5.89。预测PGM1包含四个结构域;共有14个活性位点,4个金属离子结合位点,14个底物结合位点,9个二聚体结合位点。松江鲈PGM1的保守性较好,与已知的斑马鱼、大西洋鲑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5.93%和82.85%,与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的同源性为73.44%-78.42%。在已提交基因序列全长的物种中,松江鲈与斑马鱼亲缘关系最近。本实验获得的上述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松江鲈人工养殖中饲料糖含量对糖代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糖代谢酶与机体免疫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艾浩[4](2007)在《顺铂致卵巢功能早衰发病机制与金雀异黄素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持续升高,因化疗而导致卵巢功能低下和不孕的患者日渐增多,成为POF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化疗治疗用药易引发生肝、肾毒性,形成肝肾阴虚证,虚火内扰,冲任失充,气血化源不足,性腺失养而功能低下,甚至造成闭经和不孕。本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在临床防治中多采用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方法。但大量报道表明,目前的HRT可增加了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寻找安全、高效物植物药物是目前POF防治研究中的难点之一。二研究目的以建立稳定的化疗损伤性POF动物模型为平台,探讨GEN对化疗损伤性POF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揭示中药单体的分子药理作用靶标,挖掘POF发病及GEN治疗作用的基因表达特征,绘制其网络调控的生物信息学图谱,从而完善中药雌激素受体调节剂HRT治疗作用学说。三研究方法应用顺铂(cis-diamminedichloroplatinum, CDDP)注射ICR小鼠腹腔给药方法,构建化疗损伤性POF动物模型,为系统化研究POF搭建动物实验平台;采集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为深入研究POF建立起细胞研究平台;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蛋白免疫印迹技术、酶联免疫技术、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等方法,系统研究POF的病理机制及GEN的影响作用途径与作用靶点。四研究结果1.化疗损伤性POF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应用3.0mg/kg剂量的CDDP,对ICR小鼠连续腹腔注射给药7d,即可较好地模拟出化疗损伤性卵巢功能早衰的发病过程:其生物学行为性状改变符合POF的临床表现,证属肝肾阴虚;血清卵巢激素水平下降,促性腺素水平升高;卵巢组织学出现生长卵泡发育阻滞,卵泡闭锁增加,间质部分增生、纤维化样改变。通过病理机制分析,发现CDDP是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卵巢功能:①对DNA直接损伤;②氧化损伤作用。此模型成功率高,成模时间短,动物模型评价效果好。2.GEN对化疗损伤性POF的治疗作用及机制GEN可明显改善模型动物生物学状态,体重增加,周期排卵和动情周期恢复近正常;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恢复近正常,且随GEN剂量增加,而孕酮表现更为明显;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化结果表明,GEN可明显上调节ER和PR表达,以PR增强为着;GEN可降低卵巢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提高其总抗氧化能力(T-AOC);GEN可相对降低MMP-2、MMP-9、TGFβ和LN的表达,从而有利于卵巢组织结构的重建,促进卵泡成熟与排出;GEN用药后卵巢颗粒细胞器丰富,高尔基复合体、滑面内质网较多,卵泡膜内层细胞(间质腺细胞)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较多,核糖体丰富。GEN可能主要是通过三条作用途径发挥其改善卵巢功能的作用:①较强的抗氧化损伤作用,修复损伤的DNA,从而激活卵巢颗粒内源性蛋白激酶活性,重新构建起激素合成与分泌的分子基础;②增加卵巢细胞ER和PR的表达,提高受体敏感性,并以PR表达增加为主要,从而对卵巢功能起到自我校正作用;③调节细胞外基质的形成与降解的平衡,从而改善卵泡和颗粒细胞功能状态,促进其分化与成熟。3.GEN对CDDP作用后卵巢颗粒细胞功能调节机制CDDP可明显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其对细胞周期较为明显的作用位点是S期,并可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M期,凋亡细胞明显增加。GEN可对抗CDDP的损伤效应,提高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能力,明显消除细胞周期阻滞现象,其最佳作用时间点为24h,此作用与GEN呈剂量关系;GEN可提高卵巢颗粒细胞内Ca2+浓度,抑制CDDP造成的凋亡作用。4.POF发病及GEN影响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基因芯片信息分析表明,CDDP可上调137条基因表达,下调110条基因表达,对卵巢细胞功能表达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些基因主要作用于DNA合成、跨膜能量代谢和细胞核因子激活等方面,从而造成部分基因网络调控失衡而致病;GEN可上调22条基因表达,下调38条基因表达,这些基因主要与激素合成、DNA损伤修复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对于部分细胞信号转导中关键通路的建立与网络化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五研究结论通过综合运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与理论,所建立的动物模型较为全面地表现了POF病理过程。CDDP主要是通过氧化损伤和影响DNA合成完成的。GEN是较为理想的POF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改善卵巢细胞周期,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激活ER和PR活力,改善卵巢间质功能状态,为卵巢重构和排卵奠定基础。

陈黎[5](2003)在《NAT2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且近年来发病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迄今为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糖尿病及哮喘一样,是一种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其发病可能是由多位点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有研究报道,某些毒物代谢酶基因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STM1)、谷胱甘肽S-转移酶T1(GSTT1)、N-乙酰转移酶2(NAT2)及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ALT)等的遗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有关。 N—乙酰基转移酶2(N-acetyltransferase 2,NAT2)是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中重要的二相解毒酶之一,参与多种环境毒物的代谢。其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8p21.3-23.1,受遗传控制,呈多态性。目前已发现有26种等位基因,中国人常见的突变等位基因有C481T(M1),G590A(M2),G857A(M3),可导致酶活性下降和乙酰化能力受损,造成个体遗传易感性的差异。至少有一个野生型等位基因存在是快乙酰化型,而携带2个突变型等位基因是慢乙酰化型。研究表明,乙酰化代谢不仅决定经NAT2代谢的药物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而且还影响人类对某些疾病包括肿瘤、糖尿病、哮喘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的遗传易感性。有学者推测NATZ活性的改变可能会增加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或者NATZ基因的多态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易感位点可能存在连锁不平衡。 1 998年,Bischoff等首次报道在北美人群中漫乙酞化可能增加个体患111一W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但次年Nakago等学者却发现英国人群中m一IV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更多表现为快乙酞化。有趣的是Baranova等报道在法国人群中I一n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与慢乙酞化相关,而工11一W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NATZ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这些结果均提示NATZ基因多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相关。但在不同人群中得出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而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提示两者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采用PCR一RFLP结合DNA测序的方法,通过检测并比较7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80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NATZ基因的常见多态位点Ml,MZ,M3的突变率,以探讨汉族妇女中N八TZ基因这三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及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病例组取2000年1月一2002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经病理组织学或腹腔镜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75例。按修正的美国生育协会标准(rA FS)分期:其中I一11期21例,111一W期54例。平均年龄40.5岁(25一50岁)。对照组共80例,为同期因异位妊娠(22例)、小型子宫肌瘤(20例)及输卵管吻合术(38例)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证实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两组均为无血缘关系的浙江籍汉族妇女,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年龄分布均匀,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人群均在麻醉前抽取外周抗凝静脉血2ml,分离淋巴细胞后参照QIAGEN公司提供的QIA田np Mimi Kit试剂盒的说明书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分别加入勒n工,介ql和BamH工三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所得酶切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判断每例样本的基一3一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因型。计算病例组和对照组中NATZ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并对其分布进行Hardy一Weinberg平衡检验。用才检验的方法对两组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数据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1.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对NATZ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分别进行 Hardy一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示P>O.05,表明在所选群体中N八TZ 基因己达遗传平衡。2.对病例组和对照组间N八TZ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卡方检 验,结果示P>0.05,提示NATZ基因的三种常见多态与中国人群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3.工一n期与111一IV期内异患者间NATZ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进 行卡方检验,结果示P>0.05,提示NATZ基因的三种常见多态可能与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无相关性。今士绪吞二曰少乙 NATZ基因的各等位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和内异组中以及在内异组的不同临床分期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NATZ基因的多态可能不是中国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李丹杨,毛文书,马巧云,陈又昭,曾凌华[6](1991)在《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与先天性白内障》文中研究表明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Galactose-1-Phosphate Uridyl Transferase,简称 GPUT)活性,102名正常人的 GPUT 活性为13.34±2.03U,男、女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08名先天性白内障病人的 GPUT 活性为11.58±4.03U,比正常对照组低,P<0.01.其中14例先天性白内障病人的GPUT 活性为4.02~7.13U,低于对照组的平均值减去3个标准差以下(即<7.24U),平均5.93U,相当于对照组平均值的44.45%,占先天性白内障病人的12.96%,与对照组比较,P<0.001.研究结果说明部分先天性白内障的病因是由于 GPUT 活性降低引起.这组酶活性降低病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白内障而全身损害轻.

许延康,吴荣安[7](1984)在《中国人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多态性研究》文中指出 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Galactose-1-phosphate uridyltransferase;E.C.2.7.7.12,转移酶)催化下列反应:半乳糖-1-磷酸+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葡萄糖-1-磷酸+尿苷二磷酸半乳糖此酶存在于细菌、酵母和一些哺乳动物组织。在人类此酶活性的遗传性缺陷将导致半乳糖血症,患者于婴儿期进食奶类即出现呕吐、腹泻、体重不增,并可有嗜睡、肌张力低下,黄疸、肝大和易感染。不少患儿病情急剧恶

许延康,W.G.Ng[8](1983)在《中国人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多态性研究》文中认为 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Galactose—1—Phosphate unidyltransferase;E.C.2.7.7.12)催化下列反应: 半乳糖-1-磷酸+二磷酸葡糖尿苷→葡糖-1-磷酸+二磷酸半乳糖尿苷。 此酶存在于细菌、酵母和一些哺乳动物组织。在人类、酶活性的遗传性缺陷将导致半乳糖血症,患者于婴儿期因进食奶类而出现症状、包括嗜睡、肌张力低下、黄疸、肝大、呕吐和易感染。不少患儿病情急剧恶化、并于出生后2个月内死亡。未经治疗的幸存者将发生白内障、生长迟滞和智能低下。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对此病进行新生儿普查,旨在及早发现纯合子患者,尽快给以饮食控制、以防止上述诸症候的出现。 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简称转移酶)在人类具多态性。迄今至少已确定二个变异

二、中国人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多态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人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豆腐黄浆水酸化过程中菌群分析及其关键乳酸菌的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黄浆水的研究与应用
        1.2.1 黄浆水概论
        1.2.2 豆腐黄浆水以及酸浆水的研究与应用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
        1.3.1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传统发酵食品菌群分析中的应用
        1.3.2 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在乳酸菌中的应用
    1.4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研究
        1.4.1 乳酸菌的安全性
        1.4.2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
    1.5 α-半乳糖苷酶研究进展
        1.5.1 α-半乳糖苷酶的基本性质及催化机制
        1.5.2 α-半乳糖苷酶的应用
        1.5.3 具有转糖基活性的α-半乳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豆腐黄浆水酸化过程中菌群变化及其对营养功能成分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宏基因组法分析酸浆水中的菌群多样性
        2.3.2 基于16S rRNAV3-V5的高通量测序分析酸浆水中细菌菌群变化
        2.3.3 酸浆水中菌种的分离及其分子鉴定
        2.3.4 黄浆水酸化过程中营养功能成分的测定
        2.3.5 乳杆菌在黄浆水中的发酵特性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豆腐酸浆水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2.4.2 不同发酵阶段酸浆水中细菌菌群变化
        2.4.3 微生物菌群对酸浆水中低聚糖的影响
        2.4.4 微生物菌群对酸浆水中酸度值以及有机酸的影响
        2.4.5 微生物菌群对酸浆水中大豆异黄酮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表型和基因型探究解淀粉乳杆菌潜在的益生功能特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解淀粉乳杆菌菌株的鉴定以及RAPD分型
        3.3.2 解淀粉乳杆菌L5和L6的全基因组测序
        3.3.3 解淀粉乳杆菌L5和L6的比较基因组学
        3.3.4 解淀粉乳杆菌的安全性评价
        3.3.5 解淀粉乳杆菌的益生功能评价
        3.3.6 解淀粉乳杆菌糖发酵实验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解淀粉乳杆菌L5和L6的鉴定及RAPD分型
        3.4.2 解淀粉乳杆菌L5和L6全基因组序列组装及注释信息
        3.4.3 解淀粉乳杆菌的安全性分析
        3.4.4 从表型和基因型上分析解淀粉乳杆菌的益生功能
        3.4.5 解淀粉乳杆菌L5和L6的糖代谢
        3.4.6 解淀粉乳杆菌L5和L6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解淀粉乳杆菌L6中α-半乳糖苷酶的克隆表达及转糖基活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菌株及质粒
        4.2.2 原料与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具有转糖基活性的α-GLA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4.3.2 α-GLA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4.3.3 α-GLA基本酶学性质以及转糖基活性研究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目的基因的获得以及pET-gal重组载体的构建
        4.4.2 重组酶α-GLA的表达及纯化
        4.4.3 α-GLA的基本酶学性质以及转糖基活性
        4.4.4 α-GLA的转糖基活性
    4.5 本章小结
    附录
第五章 黄浆水饮料的制备及其风味物质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菌株及质粒
        5.2.2 试剂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制备
        5.3.2 黄浆水饮料的指标测定
        5.3.3 黄浆水饮料的感官测定
        5.3.4 GC-MS测定发酵豆腐黄浆水挥发性风味成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发酵黄浆水饮料的pH值和酸度值
        5.4.2 发酵黄浆水饮料中大豆异黄酮的转化
        5.4.3 发酵黄浆水饮料中的抗氧化能力
        5.4.4 发酵黄浆水饮料的感官评价
        5.4.5 GC-MS分析黄浆水中的挥发性物质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UGTs基因多态性与Exemestane和NNAL代谢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二相代谢酶
        1.1.1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1.1.2 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
        1.1.3 硫酸基转移酶
        1.1.4 N-乙酰基转移酶
        1.1.5 甲基转移酶
    1.2 基因型检测
        1.2.1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1.2.2 基因拷贝数变异(CNV)
    1.3 Exemestane
        1.3.1 乳腺癌及其治疗
        1.3.2 芳香酶抑制剂及Exemestane
        1.3.3 Exemestane的代谢途径
        1.3.4 MAP.3
    1.4 NNAL
        1.4.1 烟草致癌物与肺癌
        1.4.2 NNAL的代谢途径
2 UGT2B17基因多态性与Exemestane代谢关联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化学药品及材料
        2.1.2 研究对象和样品
        2.1.3 样品制备
        2.1.4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条件
        2.1.5 尿液中肌酸酐的测定
        2.1.6 UGT2B17基因型检测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尿液和血浆中Exemestane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
        2.2.2 UGT2817基因型分布
        2.2.3 UGT2B17基因型与尿液和血浆样品中Exemestane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间的联系
    2.3 讨论
        2.3.1 尿液和血浆中Exemestane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
        2.3.2 UGT2B17基因缺失在不同种族中的差异
        2.3.3 UPLC/MS方法中的检测限和定量限
        2.3.4 取样时间和取样类型
        2.3.5 潜在的Exemestane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
    2.4 本章小结
3 体内新的Exemestane代谢产物的鉴定和定量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化学药品及材料
        3.1.2 研究对象和样品
        3.1.3 基因组DNA提取和UGT2B17,GSTM1和GSTT1的基因型检测
        3.1.4 新的Exemestane代谢产物鉴定中的样品制备
        3.1.5 新的Exemestane代谢产物鉴定中的UPLC/MS方法
        3.1.6 EXE-cysteine和17β-DHE-cysteine的化学合成
        3.1.7 EXE-cysteine和17β-DHE-cysteine及相应内标的生物合成方法
        3.1.8 新的Exemestane代谢产物定量分析中的样品制备
        3.1.9 新的Exemestane代谢产物定量分析中的UPLC/MS方法
        3.1.10 尿液中肌酸酐含量的测定
        3.1.11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Exemestane结合物的鉴定
        3.2.2 17β-DHE半胱氨酸结合物的鉴定
        3.2.3 EXE-cysteine和17β-DHE-cysteine的化学合成
        3.2.4 EXE-cysteine和17β-DHE-cysteine及相应内标的生物合成
        3.2.5 尿液和血浆中EXE及其代谢产物的定量
        3.2.6 UGT2B17,GSTM1和GSTT1的基因型
        3.2.7 UGT2B17,GSTM1和GSTT1的基因型与体内EXE代谢产物表现型的关系
    3.3 讨论
        3.3.1 半胱氨酸结合物是Exemestane的体内主要代谢产物
        3.3.2 半胱氨酸结合物可能的生物来源
        3.3.3 GSTs的潜在影响
        3.3.4 y-GT介导的GSH结合物的降解的可能路径
        3.3.5 潜在的半胱氨酸结合物
    3.4 本章小结
4 吸烟者中葡萄苷酸化基因型和NNAL代谢表现型间的关联性研究
    4.1 材料及方法
        4.1.1 化学药品及材料
        4.1.2 研究对象及样品
        4.1.3 基因型检测
        4.1.4 (S)-,(R)-和D4-NNAL葡萄苷酸的合成与纯化
        4.1.5 UPLC/MS分析
        4.1.6 定量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UPLC/MS分析
        4.2.2 (S)-, (R)-和D4-NNAL葡萄苷酸的合成与纯化
        4.2.3 NNAL和NNAL-葡萄苷酸在尿液样品中的含量
        4.2.4 UGT2B10基因型与NNAL代谢的表现型的联系
        4.2.5 UGT2B17和UGT2B7基因型与NNAL代谢的表现型的联系
    4.3 讨论
        4.3.1 UPLC/MS方法的优越性
        4.3.2 UGT2B10,UGT2B17基因型与NNAL代谢的表现型的联系
        4.3.3 限制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六种糖代谢酶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的糖代谢途径
    1.2 异柠檬酸脱氢酶研究进展
        1.2.1 家族分类
        1.2.2 空间结构
        1.2.3 调节机制
        1.2.4 生物学功能及应用
        1.2.5 在鱼类中的研究进展
    1.3 二氢硫辛酰胺琥珀酰转移酶研究进展
        1.3.1 α -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1.3.2 生物学功能及应用
    1.4 丙酮酸激酶研究进展
        1.4.1 空间结构
        1.4.2 调节机制
        1.4.3 同工酶
        1.4.4 生物学功能及应用
        1.4.5 在鱼类中的研究进展
    1.5 乙醇脱氢酶研究进展
        1.5.1 同工酶
        1.5.2 生物学功能及应用
        1.5.3 在鱼类中的研究进展
    1.6 二磷酸尿苷半乳糖-4-差向异构酶研究进展
        1.6.1 概述
        1.6.2 生物学功能及应用
    1.7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研究进展
        1.7.1 概述
        1.7.2 在鱼类中的研究进展
    1.8 松江鲈研究简介
    1.9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松江鲈IDH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2.2.2 同源比对与进化树构建
        2.2.3 组织分布和表达模式
    2.3 讨论
第三章 松江鲈DLST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3.2.2 同源比对与进化树构建
    3.3 讨论
第四章 松江鲈PK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4.2.2 同源比对与进化树构建
        4.2.3 组织分布和表达模式
    4.3 讨论
第五章 松江鲈ADH、ADH classⅢ(ADH5)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5.2.2 同源比对与进化树构建
    5.3 讨论
第六章 松江鲈UG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6.2.2 同源比对与进化树构建
    6.3 讨论
第七章 松江鲈PGM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7.2.2 同源比对与进化树构建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顺铂致卵巢功能早衰发病机制与金雀异黄素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三部分:英文缩略词表
第四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临床化疗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综述二:卵巢储备下降与卵巢功能早衰
    综述三:植物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
    综述四:卵巢功能早衰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综述五:生物信息学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实验研究
    实验一:化疗损伤性POF 小鼠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GEN 对顺铂致POF 小鼠卵巢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GEN 对CDDP 作用后卵巢颗粒细胞功能调节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GEN 对化疗损伤性POF 小鼠基因图谱差异表达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研究总结
第七部分:创新点
第八部分:致谢
第九部分:个人简历
第十部分:图版

(5)NAT2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四、中国人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多态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豆腐黄浆水酸化过程中菌群分析及其关键乳酸菌的代谢研究[D]. 费永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2]UGTs基因多态性与Exemestane和NNAL代谢的关联性研究[D]. 骆沙曼.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3]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六种糖代谢酶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D]. 肖玲. 山东大学, 2011(04)
  • [4]顺铂致卵巢功能早衰发病机制与金雀异黄素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 艾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5]NAT2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 陈黎. 浙江大学, 2003(03)
  • [6]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与先天性白内障[J]. 李丹杨,毛文书,马巧云,陈又昭,曾凌华. 眼科学报, 1991(02)
  • [7]中国人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多态性研究[J]. 许延康,吴荣安. 遗传与疾病, 1984(01)
  • [8]中国人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多态性研究[J]. 许延康,W.G.Ng. 中山医学院学报, 1983(Z1)

标签:;  ;  ;  ;  ;  

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的多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