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恶性化学感受器肿瘤伴左侧肱骨转移及病理性骨折一例

腹膜后恶性化学感受器肿瘤伴左侧肱骨转移及病理性骨折一例

一、腹膜后恶性化学感受器瘤左肱骨转移伴病理性骨折1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李石玲,赵振江,郭智萍,朱瑾,孙英彩[1](2006)在《罕见部位副神经节瘤二例》文中研究表明 例1 女,49岁。腰部活动受限、疼痛1年,伴午后低热,加重3个月。体检:L~4椎体部位叩痛,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字试验阴性,Babinski 征阳性,跟膝腱反射减弱。影像学表现:腰椎正侧位 X 线片示 L3椎体楔状变形,左侧压缩明显,椎体密度轻度增高且密度不均匀,左侧椎弓根显示不清,椎间隙基本正常,左侧腰大肌肿大密度增高(图1)。CT 扫描显示13椎体及椎弓根有不规则骨质破坏、硬化,椎前和椎体左侧可见软组织肿块,边缘呈分叶状,左侧腰大肌受压向外移位(图2)。MR 扫描显示13椎体明显变

赵炜[2](2003)在《痛块消巴布剂制剂工艺及治疗癌痛的临床和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的转化,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问题近年来倍受关注。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在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多个方面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WHO提出的“三级止痛阶梯治疗”方案,被国际上广泛接受。但由于存在各种障碍,故尚未能使所有癌痛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医药外用止痛历史悠久,行之有效,广泛应用于肿瘤肿瘤并发症的治疗,但也有制剂、药效等方面的缺憾。因此临床中迫切需要有效、低毒、方便、经济的止痛药物与方法。导师李佩文教授依据中医理论和多年临床实践经验,以活血祛瘀、理气散结为大法,研制了治疗癌性疼痛的外用中药“痛块灵”系列制剂。自八十年代初应用于临床的“痛块灵膏”,有良好止癌痛效果,但水煎浓缩的制剂形式上存在不够方便,用量不易控制的缺憾。在此基础上,改为乙醇提取成酊剂(去痛喷雾酊),使药物有效成分更易析出,且使用方便,作用迅速,但仍存在持久性稍差、不易保存等缺憾。巴布剂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剂型,因其具有药物含量高,对皮肤的生物相容性、亲和性、透气性、保湿性、重复揭扯性均好,不易过敏;更能使皮肤角质层细胞水化膨胀,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等诸多优点,适宜作为中药外用药的新剂型。制剂试验部分:目的:在大量相关文献和本科多年临床实践、系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痛块消组方进行了巴布剂剂型的改革。方法:初步确立痛块消巴布剂的制作工艺;采用万能试验机检测巴布剂的性状、质量;以延胡索乙素为检测对象,采用薄层色谱分析法进行巴布剂有效成分定性检测;使用透皮扩散试验仪,检测巴布剂的体外透皮性。结果:剥离强度14.966kg,初粘性12.42kg,内聚力73.1min,皮肤追随性9.8;紫外分析灯下见巴布剂样品与标准品平齐处有黄绿色光斑;透皮试验中1h接受液未见光斑,2h接受液可见光斑。结论:痛块消巴布剂平均各项形状均达到药典所颁布的行业标准;巴布剂中含有镇痛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并在2h左右能透过皮肤。临床试验部分:目的:主要着眼于新旧剂型在止痛疗效、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使用者满意程度等方面的比较,评价巴布剂型的临床优越性。方法: 65名癌痛患者的随机分为治疗组(32)和对照组(33),分别给予痛块消巴布剂(1贴/日,连用3日)和去痛喷雾酊(约0.5ml/次,3次/日,连用3日)外用。评价患者综合镇痛效果、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对不同疼痛级别、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的疗效影响、生活质量、卡氏评分、安全性以及使用满意程度。结果:巴布剂组的镇痛总有效率91%、起效时间32.83±14.42min,对Ⅱ级疼痛缓解率83%,比去痛喷雾酊组略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持续止痛时间18.10±5.93h、<WP=4>对Ⅲ级疼痛缓解率57%,疗后Ⅰ级以下疼痛人数24,明显优于去痛酊组(P<0.05);对气滞血瘀型疼痛效果最好,CR+PR78%;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QoL积分、卡氏评分均有改善,巴布剂组更为显着;巴布剂组患者使用满意度明显优于止痛酊组,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与酊剂相比,巴布剂具有持续镇痛时间长,对重度疼痛缓解率高,安全性好,使用方便等明显优越性,更能满足临床需要。机理研究部分:目的:从中枢下行抑制系统和外周伤害性刺激上传两条途径进行痛块消巴布剂止痛机理的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痛块消组、喹吡罗组、空白对照组、去痛酊对照组,采用福尔马林足跖注射制造疼痛模型,分别给与痛块消巴布剂、痛块消+喹吡罗(腹腔注射)、空白巴布剂和去痛喷雾酊外用。评估疼痛强度、测量足趾厚度和外踝周长、放免法测局部炎症组织PGE2、免疫组化法显示脊髓SP和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结果:巴布剂组大鼠30min、60min、120min疼痛评分分别为4.00±0.444、2.89±0.593、1.67±0.593,;足跖厚度5.297±0.556,PGE238.3536±3.8567,脊髓后角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13±1.6,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23.2±3.2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与去痛酊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喹吡罗组60min、120min疼痛评分、fos阳性神经元与巴布剂组有差异(P<0.05)。疼痛评分与脊髓后角浅层SP、FOS阳性神经元数目之间有显着相关性(P<0.001),SP与FOS之间亦有显着相关性(P<0.001)。结论:痛块消巴布剂可以显着抑制福尔马林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减少局部炎症介质PGE2释放,减少脊髓后角Ⅰ、Ⅱ层中P物质和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D2受体激动剂喹吡罗可部分阻断巴布剂的镇痛作用,但不能完全消除。说明中药复方痛块消巴布剂的镇痛作用也是多途径、多靶点的过程,其镇痛机理与以下两条途径有关: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局部炎症介质的释放;加强脑干下行抑制系统的作用。本研究是在以往中药外用治疗癌痛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与发展。具有创新性之处主要在于:(1)采用较为先进和国际公认的c-fos表达产物作为客观指标,结合传统神经系统阻滞剂方法,从中枢与外周两个方面、上行传导与下行抑制两条途径,探讨痛块消巴布剂的镇痛机理。(2)万能试验机及透皮扩散试验仪的应用,提高了对中药

夏云宝,吴铭,潘功茂,刘光彦[3](2001)在《腹膜后恶性化学感受器瘤左肱骨转移伴病理性骨折1例》文中指出

曹以正[4](1997)在《罕见的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手术的麻醉处理》文中研究表明罕见的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手术的麻醉处理曹以正患者女,49岁,因间歇性左上腹痛10余年,左上腹包块1年入院。体检:慢性病容,血压15/10kPa,心尖部可闻Ⅱ~Ⅲ级收缩期杂音,肝于肋下4.5cm剑突下5cm触及,表面光滑,质中等,左肋下触及一8cm×3...

二、腹膜后恶性化学感受器瘤左肱骨转移伴病理性骨折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膜后恶性化学感受器瘤左肱骨转移伴病理性骨折1例(论文提纲范文)

(2)痛块消巴布剂制剂工艺及治疗癌痛的临床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西医对癌性疼痛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中药止痛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中药巴布剂研究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四c-fos原癌基因在痛觉调制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痛块消巴布剂制剂工艺及质控检测
    实验二痛块消巴布剂治疗癌痛临床试验
    实验三痛块消巴布剂镇痛作用机理研究
讨论
附表
致谢
研究生简历

(3)腹膜后恶性化学感受器瘤左肱骨转移伴病理性骨折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简介
2 讨论

四、腹膜后恶性化学感受器瘤左肱骨转移伴病理性骨折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罕见部位副神经节瘤二例[J]. 赵建,李石玲,赵振江,郭智萍,朱瑾,孙英彩.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10)
  • [2]痛块消巴布剂制剂工艺及治疗癌痛的临床和机理研究[D]. 赵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2)
  • [3]腹膜后恶性化学感受器瘤左肱骨转移伴病理性骨折1例[J]. 夏云宝,吴铭,潘功茂,刘光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01)
  • [4]罕见的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手术的麻醉处理[J]. 曹以正. 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7(02)

标签:;  ;  ;  ;  ;  

腹膜后恶性化学感受器肿瘤伴左侧肱骨转移及病理性骨折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