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药理学和精神疾病

受体药理学和精神疾病

一、受体药理学和精神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C.Hiemke,N.Bergemann,H.W.Clement,A.Conca,J.Deckert,K.Domschke,G.Eckermann,K.Egberts,M.Gerlach,C.Greiner,G.Gründer,E.Haen,U.Havemann-Reinecke,G.Hefner,R.Helmer,G.Janssen,E-.Jaquenoud,G.Laux,T.Messer,R.M?ssner,M.J.Müller,M.Paulzen,B.Pfuhlmann,P.Riederer,A.Saria,B.Schoppek,G.Schoretsanitis,M.Schwarz,M.SilvaGracia,B.Stegmann,W.Steimer,J.C.Stingl,M.Uhr,S.Ulrich,S.Unterecker,R.Waschgler,G.Zernig,G.Zurek,P.Baumann,李文标,果伟,贺静,鲍爽,路钊,牛梦溪,阮灿军,臧彦楠,王勇,张玲,刘辰庚,李洁,汤宜朗,王传跃,王刚[1](2022)在《神经精神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2017版》文中研究说明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通过定量测定和解释血药浓度以优化药物治疗。TDM着眼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使个体化药物治疗成为可能。在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领域中,有可能明显获益于TDM的主要患者群体包括少年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智障患者、药物滥用者、涉法精神病患者、已知或怀疑药代动力学异常的患者以及合并躯体疾病影响药代动力学的患者。常规剂量下治疗无效,用药依从性难以判断,药物耐受性不佳,以及可能存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都是治疗药物监测的典型指征。然而,只有将TDM充分整合到临床治疗过程中,才能发挥其优化药物治疗的潜在优势。为了向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提供有效的TDM信息,神经精神药理学与药物精神病学协会(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Neuropsychopharmakologie und Pharmakopsychiatrie, AGNP)的TDM专家组在2004年发表了第一版《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指南》。2011年进行了更新之后,现在再次更新。遵循新版指南,可能会改善神经精神药物治疗的效果,加快很多患者的康复,并降低医疗费用。

刘馨蔚,王雪峰,张童[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钩藤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钩藤在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方面的药理机制,为该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获取钩藤的主要活性化学成分及其相关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GKB数据库获取抽动秽语综合征相关靶点,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构建PPI网络并挖掘网络中潜在的蛋白质功能模块。在Bioconductor平台基础上运用R语言进行"药物-成分-靶点"分析,对其参与的生物过程及通路进行富集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而后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钩藤成分-抽动秽语综合征靶点-通路"网络。结果:钩藤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quercetin)、育亨宾(yohimbine)、柯楠因(Corynantheine)、毛钩藤碱(Hirsutine)、异去氢钩藤碱(coryincine)等,核心靶点有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1(Cholinergic Receptor Muscarinic 1,CHRM1)、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3(Cholinergic Receptor Muscarinic 3,CHRM3)、阿片样物质受体δ1(Opioid Receptor Delta 1,OPRD1)、阿片受体Mu1(Opioid Receptor Mu 1,OPRM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β2肾上腺素受体(Adrenoceptor Beta 2,ADRB2)等。钩藤调治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疟疾、耶尔森氏菌感染、恰加斯病、类风湿关节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其功能主要为影响神经递质释放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钩藤调治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钩藤的临床用药提供基础。

廖继武,马萍,杨海华,潘集阳[3](2021)在《重性抑郁症患者血液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1亚基mRNA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性抑郁症(MDD)患者谷氨酸能神经递质与神经传递功能紊乱特点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MDD患者52例, 社区招募健康对照51名, 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被试抑郁、焦虑症状,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谷氨酸水平, 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MDA受体NR1亚基mRNA水平。结果 MDD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D组血清谷氨酸水平[(35±6)mg/L 比(29±6)mg/L, P=0.021]及血液NR1亚基mRNA水平(1.5±0.8比0.8±0.6, P=0.001)高于健康对照组。MDD组血清谷氨酸水平与抑郁核心症状分呈正相关(r=0.52, P=0.028), NR1亚基mRNA水平与总病程呈正相关(r=0.42, P=0.024)。结论 MDD可能存在谷氨酸能神经递质水平紊乱及NR1亚基表达异常。

郑天歌,张青杰,贾靖仪,梁建辉[4](2021)在《新型抗焦虑药物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焦虑障碍是我国成人患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但其治疗药物的研发却一直滞后于该疾病的医疗需求。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焦虑药物主要包括部分苯二氮艹卓类药物、非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和部分抗抑郁药,大多具有令人不快的副作用。该文通过检索Pubmed的文献资料,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肠-微生物-脑轴和GABAA受体亚基3个角度切入,总结介绍近年新型抗焦虑药物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帮助。

谢冠博,韩笑,吴宁,李锦[5](2021)在《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靶点研究进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因受到威胁性、灾难性创伤事件的刺激后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目前对于该疾病尚缺乏针对性强、有效率高的治疗药物。PTSD与抑郁、焦虑、药物成瘾等其他精神类疾病共患病率达50%,给患病个体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PTSD药物均为五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存在治疗效率不高、起效延迟等问题。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和治疗策略是开发PTSD针对性治疗药物的核心。基于此,本文综述了与PTSD发生发展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包括:相关神经递质、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以期为寻找治疗PTSD的新靶点和研发新药物提供新思路。

刘毅,王瑞敏,彭雪峰,李菲,赵飞,刘宁,贾跃进[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临床观察探究贾跃进治疗女性失眠症用药规律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结合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及临床观察,探究贾跃进临床治疗女性失眠症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将贾跃进门诊近5年中药治疗女性失眠症的处方进行药物频次、属性统计以及关联、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组方;再将核心组方运用TCMSP、GEO等数据库得到各药物有效成分的靶点与疾病靶点并取交集,利用CytoscapeV3.8.0及其插件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然后通过分析以上所得的2个网络获取其关键成分及靶点并进行分子对接;最终以核心组方为治疗组,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为主要观察指标进行临床研究验证。结果数据挖掘纳入验案221例,方剂258首,涉及中药139味;药性以平、温、微寒为多;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主要归肝、脾经;通过药物关联、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综合得出11味药物的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共获得核心组方有效成分65种,相关靶点490个,交集靶点142个,关键成分有β-谷甾醇和豆甾醇等,关键靶点聚类有神经递质类及细胞因子类等。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可能与代谢过程、免疫系统过程和信号过程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可能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血清素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等有关;分子对接较好的靶点为蛋白激酶Bα(protein kinase Bα,AKT1)、5-羟色胺受体1A(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1A,HTR1A)、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临床研究显示,核心组方治疗组患者血清中褪黑素(melatonin,MT)水平显着升高,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多巴胺(dopamine,DA)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贾跃进治疗女性失眠症的核心组方包括茯苓、白术、合欢皮、柴胡、香附、白芍、龙骨、当归、牡丹皮、栀子、白茅根,其主要通过多成分、多靶点调控MT、5-HT、DA而实现,对临床相关研究及对女性失眠症的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张凯,宋耀鸿[7](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伴发抑郁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文中提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同时伴有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同时也提高患者反复住院率甚至病死率。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中西医两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综述。

李凌香[8](2021)在《失眠症状群及其方证相应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从“疾病-症状群表型网络-中药靶标网络-分子网络相互关联”的角度,利用失眠临床实际诊疗数据,探索症状群分类方法、有效核心方发现方法和失眠症状群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等研究,以阐释“病-证-治-效”(方证相应)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领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研究方法(1)失眠临床实际诊疗数据中有效病例数据判断方法:应用已有的结构化失眠临床诊疗数据,采用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与质量控制方法,对多个医师队列的失眠患者人群特点进行分析与疗效评价,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消除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合并疗法等混杂因素得到了均衡的有效病例样本亚群。(2)失眠症状群分类与有效核心方药挖掘方法: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对失眠有效病例的刻下症和辨证论治清单进行处理,提取高质量规范化症状谱,再将高频症状导入孔明灯软件进行隐结构分析,探究失眠症状群分类及辨识规则。采用Gephi软件对处方进行社区划分,然后用复杂网络分析软件Liquorice中的层次核心结构网络提取算法挖掘有效核心方药;采用比值比和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方法,判断有效核心方药与症状群的对应情况。(3)失眠症状群与有效核心方药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参照UMLS进行相关术语规范,然后整合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失眠疾病基因、症状基因、中药-化合物-靶标,再导入STRING平台中构建PPI网络,采用Cytoscape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展示和拓扑结构分析,并在DAVID平台对网络模块中的Hub节点进行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确定其主要的功能特征。并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初步验证,验证方法有:①症状群-基因、有效核心方药-靶标与失眠西药靶标取交集;②有效核心方药-靶标映射失眠西药作用通路;③失眠症状群-基因网络与有效核心方药-靶标网络,二者的Hub节点富集的KEGG通路取交集。共3种方式对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进行初步验证。(4)失眠症状群差异基因分析方法:采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分析具有失眠典型症状群的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基因差异性表达情况;采用cluster Profiler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探索失眠症不同症状群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是否一致,并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结果相互佐证的方式进行双重验证。研究结果(1)多个医师队列失眠患者人群特点分析与疗效评价:分析各个医师队列失眠患者基线特征(性别、失眠症状特点、伴随焦虑与抑郁情况等),结果9个队列共有994例患者,2697诊次数据。失眠患者均呈现出性别的差异,为女性多于男性,多见于脑力劳动群体,文化程度以中、高级居多,多数人居住情况为同住。失眠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问题,日间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按照治疗前后PSQI与SE的改善情况制定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显示医师Ⅰ队列的有效率最高为91.9%,其次是医师H为63.5%、医师F为62.4%和医师D为62.1%,共有500例有效病例与471例无效病例,经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得到了相匹配的340个疗效有效和340个疗效无效的样本亚群。(2)失眠症状群分类与有效核心方药发现研究:通过对失眠有效病例的症状群分类和相应有效核心处方的挖掘分析,得到失眠常见的5个症状群及其相应的核心方药:①症状群Ⅰ(反映心脾两虚病机):眩晕、纳少、嗳气、心悸、神疲乏力等,相应核心方药为黄芪、当归、白芍、百合、酸枣仁等。②症状群Ⅱ(反映肝郁化火病机):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头重、头痛、小便黄等,相应核心方药为香附、栀子、郁金、黄芩、珍珠母等。③症状群Ⅲ(反映心肾不交病机):眩晕、腰膝酸软、口干、耳鸣等,相应核心方药为百合、知母、首乌藤、酸枣仁等。④症状群Ⅳ(反映血瘀病机):头晕、舌瘀点瘀斑、心悸、不思饮食、噩梦等,相应核心方药为柴胡、生地、当归、赤芍、牛膝等。⑤症状群V(反映痰热病机):口苦、眩晕、胸闷、痰多、舌红、小便黄等,相应核心方药为黄连、青礞石、法半夏、竹茹、枳实等。(3)失眠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发现研究:通过整合生物医学数据库,构建了含有320个基因的症状群Ⅰ(心脾两虚)-分子网络模块,相应有效核心方-化合物-靶标网络,包含60个化合物和932个靶标;初步验证结果表明:症状群Ⅰ(心脾两虚)与相应有效核心方药,相同靶标为33个、共同通路为95个;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有效核心方药与失眠西药,共同靶标有9个;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有效核心方药主要作用于GABA能突触,苯丙氨酸代谢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症状群Ⅱ(肝郁化火)-分子网络模块包含基因430个,相应有效核心方药-化合物-靶标网络,包含化合物124个,靶标1221个;初步验证结果表明:症状群Ⅱ(肝郁化火)与相应有效核心方药相同靶标为32个、共同通路108个;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有效核心方药与失眠西药,共同靶标有16个;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有效核心方药主要作用于5-羟色胺能突触,亚油酸代谢,色氨酸代谢通路。(4)失眠症状群小样本健康对照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共纳入健康对照者22例,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患者21例,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患者11例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分析获得症状群Ⅰ(心脾两虚)独有的差异基因为67个,其GO terms主要涉及水和电解质的跨膜转运、骨骼肌的发育及氨基酸代谢过程等,KEGG通路主要涉及昼夜节律夹带,脂肪与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血小板活化及唾液与胰岛素的分泌调节等。症状群Ⅱ(肝郁化火)独有的差异基因为149个,其GO terms主要涉及细胞分化、性别分化与NOS活性调节等,KEGG主要涉及钙信号通路、昼夜节律、5-羟色胺能突触等通路。(5)转录组测序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结果相互佐证:症状群Ⅰ(心脾两虚)差异基因集与数据挖掘基因集取交集,共有基因为7个。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有效核心方药中的黄芪、当归、酸枣仁、白芍等11味中药,包含的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阿魏酸(ferulicacid)、枣苷 A(Jujuboside A)、芍药苷(paeoniflorin)等 17 种化合物,映射了症状群Ⅰ(心脾两虚)的9个差异基因。症状群Ⅰ(心脾两虚)差异基因与数据挖掘基因的Hub节点富集的KEGG通路取交集,共同通路为72条。症状群Ⅱ(肝郁化火)差异基因集与数据挖掘基因集取交集,共有基因为8个。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有效核心方药中的黄芩、栀子、酸枣仁、珍珠母、香附等13味中药,包含的黄芩苷(Baicalein)、栀子甙(geniposide)、枣苷A(JujubosideA)、香附酮(Cyperolone)等43种化合物,映射了症状群Ⅱ(肝郁化火)28个差异基因。症状群Ⅱ(肝郁化火)差异基因与数据挖掘基因的Hub节点富集的KEGG通路取交集,共同通路为54条。研究结论本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证候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思路,借鉴《伤寒论》“方证相应”思想,引入国际通用的症状群概念,采用相对固定和高度概括的症状群,将证候进一步客观化;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临床转录组测序分析相互佐证的方式,构建了探索症状群与相应核心方药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方法,为开展阐释病-证-治-效(方证相应)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1)基于失眠真实世界临床诊疗数据,严格按照疾病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筛选出有效病例数据,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消除混杂因素,可为分析挖掘医师有效核心处方和症状群的特点提供方法学。(2)症状群分类是实现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机制研究的关键环节,隐结构分析法可较好地实现失眠症状群的分类,为症状群的客观性和稳定性提供了相对成熟的模型和算法。(3)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中医症状群-基因关联关系的研究方法,突破了目前中医症状群与基因缺少对应关系的瓶颈,结合临床转录组测序分析相互佐证的方法,证实了失眠症状群与相应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相互关联的研究路径基本可行。(4)本研究初步发现失眠不同的症状群,具有不同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相关分子网络的改变与脏腑的生理病理功能有关,一定程度上能够阐释中医病机的科学内涵;表明以相对固定的症状群及其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结合“病机”指导辨证论治的探索,是“病-证-治-效”相互关联研究思路的进一步深化。

王双[9](2021)在《保健食品益智咀嚼片的开发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益智咀嚼片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经化裁重组而得的一种具有填精益髓、养血补虚、安神益智功效的保健食品,为进一步开发益智咀嚼片提供试验依据,本研究对益智咀嚼片的处方配伍、制备工艺、功能学评价、安全性评价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考证,对该方中各药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成分及其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检验组方思路的合理性;同时采用功能学实验对处方不同剂量进行优选,采用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选;采用东莨菪碱模型小鼠通过跳台实验、避暗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验证处方改善记忆的功能。此外,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并筛选益智咀嚼片改善记忆障碍的潜在作用靶点,为其潜在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子对接技术以验证靶点预测的可靠性来进一步阐释益智咀嚼片处方配伍特点。提取工艺中对处方中的原料药经过前处理后,采用了正交设计试验,考察指标为总皂苷的含量,对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加水量、煎煮次数为四个因素,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进行考察,确定水提取的工艺参数,从而选择最佳的水提工艺,并加以验证。成型工艺中以水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在选择适当的辅料时,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将在使用量上对填充剂、黏合剂及矫味剂进行优化筛选,从而确定最优方案,应用湿法制粒压片工艺,研制出制备方法简单、酸甜可口、携带食用方便的益智咀嚼片。根据最优工艺进行工艺验证。益智咀嚼片3个剂量低剂量组(2 g/kg)、中剂量组(4 g/kg)、高剂量组(8 g/kg),连续对ICR小鼠灌胃给予30 d后,在末次给予受试物后,对空白组以外的其他各组小鼠,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每只注射东莨菪碱5 mg/kg,从而制备记忆障碍模型。造模后,通过跳台实验、避暗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等学习记忆相关指标,进一步评价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对小鼠脑组织中的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 E)及乙酰胆碱转移酶(Ch AT)含量的变化进行检测,以此来评价益智咀嚼片改善小鼠记忆的功能作用。对益智咀嚼片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首先,在给予小鼠、SD大鼠受试物时,以最大剂量(46g生药/kg)、最大灌胃量(20 m L/kg BW)进行灌胃,不间断地观察14天,同时记录动物中毒反应情况;然后设定益智咀嚼片的3个剂量分别为2g生药/kg、4g生药/kg、8g生药/kg连续对SD大鼠灌胃30天,期间动态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体重、摄食量,试验结束后对其进行剖检、血液学、血液生化、脏器指数和组织病理检查。在质量控制研究中,以感官评价对其进行视觉、嗅觉、味觉等评判;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益智咀嚼片中的总皂苷的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益智咀嚼片远志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远志中的细叶远志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建立制定了益智咀嚼片产品质量标准草案。结果益智咀嚼片具有填精益髓、养血补虚、安神益智的功效。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益智咀嚼片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活动范围在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胆碱能突触信号通路等上,益智咀嚼片可能是通过豆甾醇、β-谷甾醇、薯蓣皂甙元、海风藤烯酮等活性成分细胞通过增殖凋亡调控、炎症反应、线粒体组成等过程AKT1、VEGFA、PTGS2、Ach、Ach E、Ch AT靶点作用于通路发挥改善记忆作用。益智咀嚼片最佳制备的处方工艺是:将原料药材浸泡在水中1h,加至其10倍体积的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60min,滤过,浓缩成浸膏并采用减压干燥的方法得到浸膏粉末,将浸膏粉末过100筛后,加入处方量的17%乳糖、6%微晶纤维素和17%木糖醇混合均匀,并使用95%乙醇作为润湿剂,湿法制粒过20目筛,将所得的颗粒在50℃真空干燥至水分在5-8%左右过14目筛,最后将制得的颗粒加入处方量的6%二氧化硅和2%硬脂酸镁混合进行压片,即得片重控制在910±3%mg、片子硬度5-7Kg.N,且片重差异检查合格,素片用薄膜包衣预混剂(白色和绿色)进行包衣,得到鲜绿色,十分美观。功能学评价结果显示益智咀嚼片能显着延长东莨菪碱小鼠跳台潜伏期,明显减少3 min内错误次数,显着延长模型小鼠的避暗潜伏期,明显减少5 min内的错误次数,能够缩短小鼠定位航行中逃逸潜伏期,显着增加以及平台进入次数,提示益智咀嚼片能够明显地改善东莨菪碱所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益智咀嚼片4g生药/kg、8g生药/kg剂量组能显着降低东莨菪碱小鼠脑组织中Ach含量,且8g生药/kg组能显着提高东莨菪碱小鼠脑组织中Ach E及Ch AT的含量,益智咀嚼片可明显改善东莨菪碱小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其可能通过调节胆碱能通路,增加Ach、Ch AT和降低Ach E的含量来改善东莨菪碱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在安全性评价方面,益智咀嚼片未见明显的毒副性,新增、肝脏、肺脏、肾脏、脾脏等多个重要器官未见明显损伤,安全最大剂量为46g生药/kg,等同于临床人用剂量的150倍,可见益智咀嚼片安全性之高,具有推广性。在质量标准方面,本文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益智咀嚼片中指标成分总皂苷地含量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建立了益智咀嚼片中细叶远志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参照国家标准(GB16740-2014),制定了益智咀嚼片质量标准草案。结论本文研制的益智咀嚼片是一款以改善记忆障碍为主要功效的保健品。通过大量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功能学评价等手段,全面阐述了益智咀嚼片处方配伍的合理性,确定了工艺参数,并对益智咀嚼片在改善记忆障碍的功能和安全性方面进行了评价,制定了质量标准,大体完成了益智咀嚼片的研制,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刘毅[10](2021)在《基于三种神经递质的舒肝安眠颗粒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第四科研范式(即理论探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以及临床研究相结合的科研范式),全面地探究贾跃进老中医临床治疗失眠症的思路、用药规律及其核心处方(舒肝安眠颗粒)治疗失眠症常见证型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将贾跃进老中医门诊近五年中药治疗失眠症的处方进行药物频次、药物属性统计以及药物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舒肝安眠颗粒)、常见证型(肝郁化火型)以及能反映其临证思路的用药规律。再将舒肝安眠颗粒运用CNKI、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Swiss ADME和GEO、Gene Cards、OMMD、TTD及Uniprot等数据库得到各药物有效成分的靶点与失眠症疾病靶点并取交集,利用Cytoscape V3.8.0及其插件MCODE、Bi NGO、Clue GO及STRING数据库分别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筛分别选出网络中的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对舒肝安眠颗粒的作用机制进行预测。最终在实验中通过纳排标准纳入33例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患者,其中以舒肝安眠颗粒为治疗组患者17例,舒眠胶囊为对照组患者16例。期间禁止患者使用其他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或非药物疗法。实验完毕后,通过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SPIEGEL睡眠量表评分及血清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浓度变化情况判断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来实现对舒肝安眠颗粒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判断及作用机制验证。结果(1)数据挖掘纳入验案224例,方剂271首,涉及中药140味;药性以平、温、微寒为多;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主要归:肝、脾、心、肺、胃、肾等经;通过药物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综合可以得出十一味药物的核心处方:茯苓、白术、合欢皮、柴胡、香附、白芍、龙骨、当归、牡丹皮、栀子、白茅根,与舒肝安眠颗粒高度一致。(2)网络药理学共获得舒肝安眠颗粒有效成分65种,相关靶点490个,交集靶点142个,关键成分有:β-谷甾醇和豆甾醇等,关键靶点聚类有:细胞因子类及神经递质类等;(3)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主要有:代谢过程、免疫系统过程和信号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主要有: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血清素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等。(4)临床研究可以得出舒肝安眠颗粒治疗组患者血清中5-HT、DA含量显着降低,GABA含量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得出贾跃进老中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主要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调控5-HT、DA、GABA三类神经递质而实现,从而体现了第四科研范式对于中医科学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受体药理学和精神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受体药理学和精神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精神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2017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背景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
    制订本指南的过程
1 药代动力学与遗传药理学
    1.1 药代动力学方面
        1.1.1 神经精神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
        1.1.2 血中药物浓度
        1.1.3 脑及脑脊液中药物浓度
    1.2 遗传药理学相关因素
2 血药浓度指导神经精神药物治疗
    2.1 治疗参考浓度范围
        2.1.1 估测治疗参考浓度范围的下限
        2.1.2 估测治疗参考浓度范围的上限
        2.1.3 从基于群体的参考值到基于个体的参考值
        2.1.4 实验室警戒浓度

(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钩藤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钩藤”相关靶点筛选
    1.2 抽动秽语综合征相关靶点筛选
    1.3 钩藤成分-抽动秽语综合征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建立
    1.4 钩藤成分-抽动秽语综合征靶点功能与通路富集分析
    1.5 钩藤活性成分-抽动秽语综合征靶点-作用通路网络图构建
    1.6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钩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获取
    2.2 抽动秽语综合征相关靶点的获取
    2.3 钩藤活性成分-抽动秽语综合征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网络建立
    2.4 钩藤活性成分-抽动秽语综合征靶点功能与通路富集分析
    2.5 钩藤活性成分-抽动秽语综合征靶点-通路网络图构建
    2.6 分子对接
3 讨论

(4)新型抗焦虑药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新型抗焦虑药物的设计与开发
    1.1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组成
    1.2 内源性大麻素的生物合成与降解
    1.3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一般运作模式
    1.4 靶向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新型抗焦虑药物
        1.4.1 靶向内源性大麻素受体
        1.4.2 靶向内源性大麻素水解酶
        1.4.3 靶向内源性大麻素氧化酶
        1.4.4 靶向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
2 基于肠-脑轴的新型抗焦虑药物的设计与开发
    2.1 肠道微生物组与中枢神经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2.2 靶向肠-微生物组-脑轴的抗焦虑药物研发
        2.2.1 益生菌与益生元
        2.2.2 类益生菌
        2.2.3 粪便微生物移植
3 基于GABAA受体亚基的新型抗焦虑药物的设计与开发
    3.1 GABAA受体的结构及各亚基的功能
    3.2 靶向GABAA受体亚基的抗焦虑药物
        3.2.1 艾替伏辛
        3.2.2 AZD6280和AZD7325
4 结语

(5)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靶点研究进度(论文提纲范文)

1 与PTSD相关的神经递质
    1.1 5-羟色胺
    1.2 多巴胺
    1.3 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
    1.4 去甲肾上腺素
    1.5 乙酰胆碱
2 PTSD与内源性大麻系统
3 PTSD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4 PTSD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5 其他
6 结语

(6)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临床观察探究贾跃进治疗女性失眠症用药规律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挖掘方法与结果
    1.1 资料与方法
        1.1.1 数据收集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3 数据标准化、录入与挖掘
    1.2 数据挖掘结果
        1.2.1 药物频次及属性统计
        1.2.2 药物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及核心组方确定
2 网络药理学方法与结果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核心组方中药物有效成分及对应靶点筛选
        2.1.2 疾病靶点获取
        2.1.3药物-疾病交集靶点获得
        2.1.4 疾病-药物-成分-靶点及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构建
        2.1.5 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
        2.1.6关键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分子对接分析
    2.2 网络药理学结果
        2.2.1 核心组方有效成分和对应靶点
        2.2.2 疾病靶点
        2.2.3 药物-疾病靶点交集
        2.2.4 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和PPI网络构建
        2.2.5 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2.2.6 分子对接结果
3 临床研究
    3.1 材料
        3.1.1 临床资料
        3.1.2 药品与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研究方法
        3.2.1 分组及治疗方法
        3.2.2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3.2.3 血清MT、GABA、DA、5-HT水平
        3.2.4 统计学分析
    3.3 临床研究结果
        3.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3.2 两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3.3.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T、GABA、DA、5-HT水平比较
4 讨论
    4.1 贾跃进治疗女性失眠思路
    4.2 数据挖掘探究用药规律
    4.3 网络药理分析作用机制
    4.4 临床对照研究验证假设
5 结论

(7)慢性心力衰竭伴发抑郁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心力衰竭伴发抑郁的发病机制
2 慢性心力衰竭伴发抑郁的西医诊断与治疗
    2.1 药物治疗
    2.2 心理及运动疗法
3 中医药的相关研究及治疗进展
    3.1 传统中医对心力衰竭及抑郁的相关认识
    3.2 心力衰竭伴发抑郁的中医相关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3.3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伴发抑郁的治疗
        3.3.1 本虚患者的治疗
        3.3.2 虚实夹杂患者的治疗
        3.3.3 柴胡剂在治疗心力衰竭伴发抑郁的特殊地位
        3.3.4 其他治疗
4 讨论

(8)失眠症状群及其方证相应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一 症状群国内外研究概况
    1 症状群的定义与内涵
    2 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
        2.1 症状群的识别方法
        2.2 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方法
        2.3 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内容和热点
    3 症状群理论在中西医各领域的运用
    4 症状群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文献综述二 失眠表型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1 表型的定义与分类
    2 失眠表型的评估方法
    3 失眠表型与遗传因素相关的研究分析
        3.1 失眠表型与基因及基因多态性
        3.2 失眠表型与其他疾病的遗传相关性
        3.3 失眠表型与脑组织不同区域结构
        3.4 失眠表型与表观遗传学
    4 失眠表型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研究分析
        4.1 失眠表型与压力、应激、倒班的关系
        4.2 失眠表型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5 失眠表型与药物疗效、安全性的研究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前言
研究内容一 多个医师队列失眠患者人群特点分析与疗效评价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处理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价指标
        2.4 疗效评价方法
    3 研究质量控制及伦理设计
    4 统计分析方法
    5 结果
        5.1 各医师队列概述
        5.2 各医师队列基线病例数与就诊诊次分布情况
        5.3 各医师队列患者基线人口学信息
        5.4 各医师队列患者基线失眠情况
        5.5 各医师队列疗效分布情况
        5.6 倾向性评分匹配均衡样本
研究内容二 失眠症状群分类与有效核心方药发现研究
    1 症状群分类方法研究
        1.1 资料来源
        1.2 症状类数据处理与核查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果
    2 有效核心方药发现方法研究
        2.1 资料来源
        2.2 中药类数据处理与核查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结果
研究内容三 失眠症状群-有效核心方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发现研究
    1 资料来源
    2 方法
        2.1 失眠疾病分子网络模块的构建
        2.2 症状群-分子网络模块的构建
        2.3 有效核心方-中药-化合物-靶标网络模块的构建
        2.4 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初步验证方法
    3 结果
        3.1 失眠疾病与症状群的中英文术语UMLS对应情况
        3.2 失眠疾病与症状群相关的基因集
        3.3 失眠疾病-基因网络模块
        3.4 失眠-症状群-基因网络模块
        3.5 有效核心方-化合物-靶标分子网络模块
        3.6 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关联机制初步验证结果
研究内容四 失眠症状群小样本健康对照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健康对照组的纳入标准
        1.6 健康对照组的排除标准
        1.7 失眠患者症状群的判断标准
    2 方法
        2.1 样本量设计
        2.2 样本采集和保存
        2.3 转录组测序分析
        2.4 转录组测序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相互佐证分析
        2.5 统计分析方法
        2.6 伦理设计
    3 结果
        3.1 样本人口学信息与症状分布特点
        3.2 RNA质检结果
        3.3 测序序列数据的质量控制
        3.4 样本基因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3.5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3.6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
        3.7 症状群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8 症状群独有差异基因的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9 转录组测序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结果相互佐证
讨论
    1 多个医师队列诊治失眠的临床数据作为资料来源的合理性分析
    2 以“症状群”结合“病机”进行辨证论治的可行性分析
        2.1 病、证、证候与症状群的关系
        2.2 症状群对辨证论治体系的启示
        2.3 症状群是辨证论治思想“升阶降维”的体现
        2.4 症状群是传统“方证相应”思想的延续
        2.5 特异性症状与非特异性症状对于辨证论治的作用分析
    3 症状群-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的关键环节
        3.1 症状群挖掘分析方法的选择
        3.2 症状群与有效核心方药的对应关系分析
        3.3 中医症状群-基因关联关系的确定
        3.4 症状群-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中医病机内涵诠释
        3.5 症状群-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验证
    4 探索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新变革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保健食品益智咀嚼片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2 本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思路
        2.3 技术路线图
        2.4 研究内容
        2.5 创新点
第一章 益智咀嚼片处方研究
    第一节 益智咀嚼片配方组成
    第二节 益智咀嚼片改善记忆障碍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三节 益智咀嚼片处方优选研究
第二章 益智咀嚼片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提取工艺研究
    第二节 成型工艺研究
第三章 益智咀嚼片改善记忆的功能学评价
    第一节 益智咀嚼片改善小鼠记忆功能的研究
第四章 益智咀嚼片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第二节 30天喂养试验
第五章 益智咀嚼片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4 益智咀嚼片的质量标准草案
总结与展望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Morris水迷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三种神经递质的舒肝安眠颗粒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数据挖掘部分
2 网络药理学部分
3 临床研究部分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中医药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受体药理学和精神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精神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2017版[J]. C.Hiemke,N.Bergemann,H.W.Clement,A.Conca,J.Deckert,K.Domschke,G.Eckermann,K.Egberts,M.Gerlach,C.Greiner,G.Gründer,E.Haen,U.Havemann-Reinecke,G.Hefner,R.Helmer,G.Janssen,E-.Jaquenoud,G.Laux,T.Messer,R.M?ssner,M.J.Müller,M.Paulzen,B.Pfuhlmann,P.Riederer,A.Saria,B.Schoppek,G.Schoretsanitis,M.Schwarz,M.SilvaGracia,B.Stegmann,W.Steimer,J.C.Stingl,M.Uhr,S.Ulrich,S.Unterecker,R.Waschgler,G.Zernig,G.Zurek,P.Baumann,李文标,果伟,贺静,鲍爽,路钊,牛梦溪,阮灿军,臧彦楠,王勇,张玲,刘辰庚,李洁,汤宜朗,王传跃,王刚.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2
  • [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钩藤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作用机制[J]. 刘馨蔚,王雪峰,张童. 中医临床研究, 2021(31)
  • [3]重性抑郁症患者血液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1亚基mRNA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J]. 廖继武,马萍,杨海华,潘集阳. 中华医学杂志, 2021(39)
  • [4]新型抗焦虑药物研究进展[J]. 郑天歌,张青杰,贾靖仪,梁建辉.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1(09)
  • [5]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靶点研究进度[J]. 谢冠博,韩笑,吴宁,李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1(08)
  • [6]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临床观察探究贾跃进治疗女性失眠症用药规律及机制[J]. 刘毅,王瑞敏,彭雪峰,李菲,赵飞,刘宁,贾跃进. 中草药, 2021(15)
  • [7]慢性心力衰竭伴发抑郁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张凯,宋耀鸿. 中医临床研究, 2021(19)
  • [8]失眠症状群及其方证相应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D]. 李凌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9]保健食品益智咀嚼片的开发与研究[D]. 王双.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基于三种神经递质的舒肝安眠颗粒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受体药理学和精神疾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