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构造运动看深圳市地壳稳定性

从新构造运动看深圳市地壳稳定性

一、从新构造观点试论深圳市的地壳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高中华[1](2020)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盘锦市区区域稳定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区域稳定性指的是工程建设地区地壳及其表层在地球内因及外因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对工程建筑物安全的影响程度。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是随着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尤其是重大工程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工程地质学的特色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关于城市的区域稳定性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盘锦市在地质构造上属下辽河—辽东湾地区,是一个中新生代断陷区,区内分布有多条断裂。盘锦市地处下辽河平原,地表分布有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的问题十分突出。为了盘锦市能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搜集整理盘锦地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资料,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盘锦市区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通过收集和研究盘锦地区相关资料,以研究区的各类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对盘锦市区的区域稳定性进行了背景分析,分别对地壳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岩土体稳定性进行阐述,为模糊评判提供依据。2.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模糊数学确定各因子分级标准,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然后进行综合评判。建立了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先进行单因素的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然后根据评判结果再进行二次模糊综合评判。根据研究区区域稳定性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成果,划分出了盘锦市区区域稳定性的分区界线。将研究区划分为开发建设适宜区、有条件要求适宜区及开发建设不适宜区三个区。3.比照评判结果,指出本区城市区域稳定性评价中,地面稳定性起主要作用,而地面稳定性中砂土液化又起主要作用。根据此次评判成果,除个别地段外,研究区南部地基稳定性普遍好于北部,因此盘锦市制定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时应重点向研究区南部的开发建设适宜区内部署。

商世杰[2](2020)在《雄安新区及邻区主要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与地层矿物组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雄安新区是由党中央和国务院2017年决定设立的国家级建设新区。为了更好的规划大量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计划建设的六条铁路、四个火车站,完善六条高速公路,以及其他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对雄安新区及邻区开展详细的隐伏断裂活动性调查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主要隐伏断裂进行了具体位置和基本形态野外调查,并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了隐伏断裂的数量、位置、状态、延深情况和上断点埋深等。此外,基于综合地球物理解译结果布置一系列钻孔进行断裂精确探测,并通过钻孔岩芯编录,建立钻孔联合剖面,研究了断裂的具体活动时代,同时对不同层位地层进行了以XRD粉晶衍射物相分析为主的矿物组成研究。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查明了保定-石家庄断裂(F1)的产状为:走向NE-SW,倾向SE,倾角45°75°,形状为上陡下缓的铲状,上断点埋藏深度为350m。另外还发现,F1的次级断裂F1-1,其产状为:走向NE-SW,倾向SE,倾角45°75°,同样为上陡下缓的铲状,上断点埋藏深度为360m。(2)查明了徐水-大城断裂(F2)的产状为:走向NWW-SEE,倾向S,倾角70°,形状为上陡下缓的铲状,上断点埋藏深度为240m。其次级断裂F2-1的产状为:走向NE-SW,倾向N,倾角70°,形状为上陡下缓的铲状。(3)查明了容城断裂(F3)的产状为:走向NE-SW,倾向SE,上断点埋藏深度为370-685m之间。(4)钻孔探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台上村附近新近纪地层厚度为410-530m,其中F1断裂下盘410m、F1断裂与F1-1断裂之间440m、F1-1断裂上盘530m;崔庄镇附近新近纪地层厚度为710-760m,其中F2断裂下盘710m、F2断裂上盘760m;容城附近新近纪地层厚度为680-720m,其中F3断裂下盘680m、F3断裂上盘720m。(5)断裂活动性研究结果显示,保定-石家庄断裂(F1)第四纪无活动,最新活动时期为新近纪,其滑动速率为0.02mm/a;徐水-大城断裂(F2)第四纪早-中更新世均有活动,早更新世的滑动速率为0.02mm/a,中更新世的滑动速率为0.01mm/a;容城断裂(F3)第四纪无活动,最新活动时代为新近纪,其滑动速率为0.016mm/a。(6)第四纪地层界面附近矿物组成主要分为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为58.76%,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53.41%,高岭石、绿泥石含量较少,平均含量为5.35%;碎屑矿物以石英为主,平均含量为26.23%,其他碎屑矿物含量较少,分别为钾长石(5.32%)、斜长石(3.57%)、方解石(2.05%)、白云石(4.06%)。(7)通过在不同钻孔中第四系全新统底部地层界面、上更新统底部地层界面、中更新统底部地层界面、下更新统底部地层界面附近取样,对样品的矿物组成和百分比含量进行研究,发现在地层界面附近的矿物组成和百分比含量无较大变化,验证了地层划分的准确性。除此之外,钻孔联合剖面中显示出地层界面深度也无较大差异,由此判断保定-石家庄断裂(F1)未引起第四纪地层错段,F1断裂第四纪以来不活动。

王超[3](2019)在《公路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方案优化》文中认为高陡边坡具有高度大,总体边坡角度陡峭,坡体表面裸漏,失稳危害严重等缺点,且坡体内部地质复杂,节理裂隙发育,稳定性问题较为突出,如不及时进行边坡整体加固处理,可能会导致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本文以高陡边坡为例,首先对边坡的类型、边坡的规模、影响因素和破坏形式,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工程特点和高陡边坡现场勘察实际情况,对高陡边坡开展了岩体结构面稳定性分析以及变形失稳分析评价,发现高陡山体边坡整体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局部地段处于极不安全状态,需要及时进行加固处理。故建立自然边坡有限元模型,探索自然边坡在重力因素和雨水因素影响下的破坏形式。通过计算得到的高陡边坡在自重条件下的位移、应力、应变分析图与高陡边坡在有无雨水条件下以及坡脚水平放水孔疏干分析两种情形下的结果为基础,为边坡整体加固处治方案提供了理论性依据,确保加固处治后的边坡整体处于长期稳定状态,并本着经济合理与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了边坡整体处治方案:系统锚杆加固+坡面喷射混凝土措施,并进行边坡防护+防排水。并依据高陡边坡滚石曲线分析结果和现场实际调研情况,对边坡处治方案进行不同加固措施的整体优化方案。针对不同高陡边坡加固处治措施方案,利用强度折减法开展了高陡山体边坡加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分析其在加固处治后稳定性分析,评价高陡边坡的稳定性,纵向对比了不同加固处置措施方案的优劣性,通过横向对比发现,边坡各项数值,如边坡位移、安全系数与塑性贯通区域等,并从经济性和施工难易程度考虑,比选出了加固处置效果较为显着的边坡整体加固方案。并对已实行加固处置措施的边坡进行监测,通过对整体边坡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数据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高陡山体边坡加固方案的有效性。本论文进行的高陡山体边坡加固稳定性分析结果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杨立鹏[4](2019)在《白龙江引水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文中提出白龙江引水工程自西南向东北主要包括陇南、陇中、陇东地区,途径区构造复杂,地震次数频繁,强震和地质灾害多发,工程地质问题明显。而其区域地壳稳定性如何,尚无专门研究。本论文从构造稳定性评价和地表稳定性评价两个方面入手,系统研究了白龙江引水工程途径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梳理了影响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应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白龙江引水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做出了定量化评价。构造稳定性评价是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主要方面,而断裂带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又是影响构造稳定性分析评价的两个最重要指标。通过对研究区断裂带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的统计分析,得出强活动断层占比23.8%,较强活动断层占比33.3%,中等活动断层占比28.6%,弱活动断层占比14.3%,断裂带强、较强活动占优势。通过对研究区内、外地地质灾害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灾害多发,表现形式不一。在中部和南部以崩塌、滑坡为主,泥石流多具伴生性,表现为以陇南为代表的粘性泥石流区,以陇西、天水、庆阳为代表的黄土泥石流区。研究区地质灾害的优势展布方向与NEE向断裂线相吻合,在南北两个方向呈明显递减趋势。构造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不稳定区占38.9%,次不稳定区占27.4%,次稳定区占16.6%,稳定区占17.1%;地表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不稳定区占59.6%,次不稳定区占11.0%,次稳定区占12.3%,稳定区占17.1%;综合来看,白龙江引水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为:不稳定区占66.3%,次不稳定区占12.1%,次稳定区占4.5%,稳定占区17.1%。从总体上来看,评价结果表明引水区途径地壳不稳定占优,构造稳定性主导,地表稳定性与构造稳定性具有一致性。通过对研究区历史地震的统计和强震分析,对比区域稳定性评价结果图与甘肃省地震危险性区划图,发现评价图中大部分不稳定区及较不稳定区与地震危险性区划的预测范围具有吻合性,表明强震活动是影响研究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震危险区多为不稳定区。

曹新文,马秀敏,龚淑云,纪友亮,方春波,李振,杜威[5](2018)在《深圳北西向断裂分布特征及其活动性研究》文中认为深圳地区断裂以北东向五华—深圳断裂带和北西向珠江口断裂带多条次级断裂相互切错的断裂空间分布特征为主,同时多组东西向断裂穿插其间组成复杂的"棋盘格子状"断裂系统。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是现今活动的发震构造,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深圳市及其周边发生的多起微震事件表明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活动仍在持续,尤其是近百年来珠江口断裂带发生的多起中强震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针对深圳南山区及周边北西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从露头区实地断层追索、断层特征的考察以及已有钻孔和地球物理资料收集等方法入手分析总结了深圳地区北西向主要断裂的分布特征和活动性:深圳地区北西向断裂在空间上控制了珠江口断陷,区域上切割北东向断裂,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差;北西向断裂最新活动于晚、中更新世,部分断裂表现为老断裂新活动,最新活动时间存在明显分段特征。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明显减弱,部分次级断裂属于弱活动或不活动断裂。

曹新文[6](2018)在《深圳市南山区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隐伏于城市下部的活动断层是引起城市地震及地质灾害的直接元凶,历史上南山区及周边发生过5.0级以上的中强地震。受北东向五华-深圳断裂带和北西向的珠江口断裂带的影响,区域内发育多条活动断裂。因此,查明其空间分布与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为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南山区已知断裂的分布,针对区域地质地貌及隐伏断裂探测的特点在城市及周边先后开展地面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钻孔验证及年代学分析等工作,取得以下三点认识:(1)南山半岛大南山和小南山露头区出没有新生断裂的出现,地表断裂的活动痕迹反映了断裂带是一条形成于中生带末期经受强烈的动热变质带、十分破碎,如则远断裂露头区有厚度达15m厚的岩硅化岩、碎裂岩。北部断裂露头人为破坏较严重,但南部和北部的地表调查均未发现断层扰动和破环上层第四纪沉积层的迹象。(2)珠江口断裂次级断裂F4和F5的浅层人工地震和高密度电法探测结果表明断裂在深圳湾和前海均有显着的断裂显示。通过钻孔剖面证实了F4断层的存在,测年结果表明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3)深圳地区北西向断裂在空间上控制了珠江口断陷,在区域上切割北东向断裂,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差;北西断裂最新活动于晚、中更新世,部分断裂表现为老断裂新活动,最新活动时间存在明显分段特征。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明显减弱,部分次级断裂段属于弱活动或不活动断裂。

陈杨露[7](2018)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以广东省深圳技术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推进,城市工程建设将会越来越频繁。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十分必要并且缺一不可的环节。评估工作的开展可以明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从而可以做到早预防,确保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而安全地开展,为后期工程勘查、设计、施工提供一定指导。根据前期现场踏勘,结合深圳技术大学建设用地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分路段判定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以及致灾地质作用的类型和分布,确立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现状为地面沉降2处、崩塌1处,预测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或滑坡(开挖边坡崩塌或滑坡、基坑边坡崩塌或滑坡)共3大类4种是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重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预测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或滑坡(开挖边坡崩塌或滑坡)共3大类是在工程项目建成后,研究区还可能遭遇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对相关典型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了不同评估方法的利弊,最终确定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广东省深圳技术大学拟建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依据经纬度将研究区划分成20个单元格,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确定评估因子的模糊权矩阵,利用隶属度取值和隶属函数确定了模糊关系矩阵,逐一对每个评估单元进行危险性大小的评估,最后与定性分析作对比,确立研究区危险性大小分布。根据得出的结论分区进行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确立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分级,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尽管本文研究所得结论不能直接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勘查、设计与施工等相关工作,但是为后期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提供了指导。

唐宇[8](2017)在《深圳罗湖断裂带构造活动性研究及对工程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罗湖断裂带位于深圳断裂带的西南段,主要由一系列北东向断层和少量北西向断层组成。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发现,对深圳断裂带的构造活动主要存在两点争议:一是断裂带内的构造变形机制划分太笼统,没有具体细分;二是断裂带构造活动的时限存在分歧,特别是脆性变形活动的时限。通过对春风隧道复杂断裂带构造特征的研究和分析,运用3Dmine软件建立春风隧道复杂断裂带的三维展布图,在结合K-Ar法、ESR法和14C法等测年的基础上,探讨了罗湖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进而分析了断裂构造对春风隧道工程的影响。主要的结论有以下几点:(1)通过对钻孔的构造解析,综合分析断裂的运动学要素及伴生构造特征,认为罗湖断裂带在早期韧性变形的基础上,至少叠加了两期脆性变形。K-Ar法伊利石断层泥测年确定了后两期脆性变形活动的时代分别为晚白垩世末期-早古新世初期,始新世中期;ESR法测年结果限定了罗湖断裂带的最后一次明显构造活动的上限,为发生在中更新世中期。(2)砾石层上部或者含砾砂层上部有机质14C测年为晚更新世中期,砾石层顶底界面在不同地段深度虽有差异,但是总体都呈连续缓波状变化趋势,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表明自砾石层沉积之后,构造活动很微弱,地壳稳定性较好,断层没有明显的活动痕迹。(3)依据断裂构造活动性研究,证明罗湖断裂带没有明显的应力、能量集中现象,自中更新世中期以来其活动明显减弱,不存在断层突发性活动的可能,区域稳定较好,断裂带本身活动性对春风隧道工程没有影响。(4)断层破碎带分析表明,春风隧道开挖至断层破碎带时,由于破碎带本身稳定性较差,突然的应力释放使围岩结构更加松散,稳定性加速降低,隧道可能发生隧道突水和垮塌工程事故,在某些地段还可能引发地表沉降。

余章馨,张珂,梁浩,李忠云[9](2016)在《对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断裂运动的再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制了珠江三角洲番禺台地东缘第四纪堆积阶地、陆域钻孔及海域地震探测等一系列联合剖面,分析了抬升区、下沉区和海陆之间的沉积差异和控制因素,剖析了地动型和水动型海平面变化对三角洲形成演化的影响,厘清了各组断裂的活动及其对三角洲沉积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2组断裂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它们共轭联动,控制着珠江三角洲沉积的格局和水道的变迁,尤其是北东东向断裂,可能是南海北部大陆架滨海断裂系的组成部分。相比而言,陆域断裂活动性较弱,以缓慢蠕动和断块的差异升降和掀斜为主,海域断裂活动性较强,滨海断裂带是危险性很高的活动大断裂。三角洲其他方向的断裂更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

姚鑫[10](2014)在《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进展与问题,兼谈规范编制》文中认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是工程地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在我国几十年的工程地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项特有的区域工程地质理论方法体系,在重大工程场地选址、国土资源规划、减灾防灾等地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理论方法,被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所广泛接受使用。本文通过对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划分了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上世纪5070年代的孕育期、6080年代的形成期、80年代21世纪初的发展期、21世纪以来的徘徊期,并分析了目前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部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规范的制定,对规范的社会需求、编制理念、主要内容结构等进行了说明,对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解决意见,目的为这项我国特有的区域工程地质理论的发展和规范的贯彻实施助一臂之力。

二、从新构造观点试论深圳市的地壳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新构造观点试论深圳市的地壳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盘锦市区区域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区域稳定性评价的研究内容
        1.2.2 区域稳定性评价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2.3 盘锦市区的区域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层岩性
        2.2.4 水文条件
        2.2.5 历史地震
第三章 研究区区域稳定性背景分析
    3.1 地壳稳定性背景分析
    3.2 地面稳定性背景分析
    3.3 岩土体稳定性背景分析
第四章 研究区区域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
    4.1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及评判模型
        4.1.1 评判原理
        4.1.2 评判指标体系
    4.2 区域稳定性的分级及单因素评价指标标准
    4.3 单因素评判过程
        4.3.1 计算各稳定性层次中的各评价因素的权重A
        4.3.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4.4 研究区区域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
        4.4.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4.4.2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4.4.3 评判成果分析及各区段危害性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雄安新区及邻区主要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与地层矿物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隐伏断裂活动性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环境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概述
        2.2.2 区域岩浆活动特征
        2.2.3 构造单元及基本特征
        2.2.4 区域主要断裂
        2.2.5 区域地震活动性
    2.3 深部构造背景
        2.3.1 区域重力、航磁异常特征
        2.3.2 地层物理性质
        2.3.3 断裂深部特征
    2.4 区域构造演化序列
第三章:隐伏断裂综合地球物理探测
    3.1 探测方法
        3.1.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3.1.2 浅层地震勘探
        3.1.3 高密度电阻率法
    3.2 测线布置
        3.2.1 保定-石家庄断裂地球物理探测测线布置
        3.2.2 徐水-大城断裂地球物理探测测线布置
        3.2.3 容城断裂地球物理探测测线布置
    3.3 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处理
    3.4 保定-石家庄断裂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3.5 徐水-大城断裂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3.6 容城断裂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第四章:钻探及钻孔联合剖面
    4.1 钻孔布设位置
    4.2 区域地层对比
    4.3 保定-石家庄断裂钻孔及联合剖面
        4.3.1 XSZK01 钻孔岩性描述
        4.3.2 XSZK02 钻孔岩性描述
        4.3.3 XSZK10 钻孔岩性描述
        4.3.4 XSZK11 钻孔岩性描述
        4.3.5 XSZK03 钻孔岩性描述
        4.3.6 保定-石家庄断裂钻孔联合剖面
    4.4 徐水-大城断裂钻孔及联合剖面
        4.4.1 XSZK09 钻孔岩性描述
        4.4.2 AXZK06 钻孔岩性描述
        4.4.3 AXZK07 钻孔岩性描述
        4.4.4 AXZK04 钻孔岩性描述
        4.4.5 徐水-大城断裂钻孔联合剖面
    4.5 容城断裂钻孔及联合剖面
第五章:第四纪地层矿物组成
    5.1 样品采集与处理
    5.2 实验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
    5.4 结果分析
第六章:讨论
    6.1 保定-石家庄断裂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
    6.2 徐水-大城断裂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
    6.3 容城断裂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
第七章:结论与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7.2.1 存在的问题
        7.2.2 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公路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研究发展动态
        1.2.2 边坡变形及破坏机理
        1.2.3 高陡山体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1.2.4 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依托工程边坡变形失稳分析评价
    2.1 依托工程概况
        2.1.1 工程概况
        2.1.2 工程地质条件
        2.1.3 工程边坡地质特征
    2.2 岩体结构面稳定性分析
    2.3 高陡山体边坡灾害风险分析评价
        2.3.1 边坡灾害危险性分析
        2.3.2 边坡灾害易损性分析
        2.3.3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边坡灾害危险性概率(失稳概率)分析
        2.3.4 风险事故损失分析
        2.3.5 崩塌风险等级及控制对策
    2.4 高陡山体边坡建模及物理力学指标
        2.4.1 岩土本构关系模型
        2.4.2 边坡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选取
        2.4.3 边坡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选取
    2.5 高陡山体边坡稳定性分析
        2.5.1 原状边坡稳定性分析
        2.5.2 高陡山体边坡有无雨水稳定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陡山体边坡加固方案比选及优化
    3.1 高陡山体边坡加固主要方法
        3.1.1 锚杆(锚索)加固
        3.1.2 格构加固
        3.1.3 注浆加固
        3.1.4 土钉支护技术
        3.1.5 抗滑桩加固和挡土墙加固
    3.2 高陡山体边坡加固方案
    3.3 加固设计优化方案
        3.3.1 公路高陡边坡滚石分析
        3.3.2 加固优化方案
        3.3.3 施工技术要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陡山体边坡加固方案论证与监测数据分析
    4.1 高陡山体边坡加固后稳定性分析
    4.2 施工工程边坡监测控制与数据分析
        4.2.1 边坡监测控制
        4.2.2 监测成果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白龙江引水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内涵
        1.2.2 分析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区域构造
        2.3.1 构造体系
        2.3.2 构造单元
        2.3.3 构造演化
    2.4 新构造运动特征
        2.4.1 夷平面及其变形
        2.4.2 断块隆起与拗陷
第三章 构造稳定性评价
    3.1 构造稳定性评价内容
        3.1.1 断裂及其活动性
        3.1.2 地震及其活动性
        3.1.3 构造应力应变
        3.1.4 地球物理场
    3.2 待评区划分
    3.3 评价指标与赋值
        3.3.1 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3.3.2 评价因子及其赋值
    3.4 模糊数学计算
    3.5 构造稳定性评价结果
第四章 地表稳定性评价
    4.1 地表稳定性评价内容
        4.1.1 地表岩土体类型及其分布
        4.1.2 外动力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
    4.2 评价指标与赋值
        4.2.1 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4.2.2 评价因子及其赋值
    4.3 地表稳定性评价结果
第五章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5.1 区域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依据
    5.2 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深圳北西向断裂分布特征及其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构造背景
    1.1 区域构造与演化特征
    1.2 区域新构造特征
        1.2.1 断裂构造
        1.2.2 地震活动
        1.2.3 火山活动与温泉
2 北西向断裂分布特征与活动性分析
    2.1 珠江口断裂带
        2.1.1 矾石水道东侧断裂 (F5)
        2.1.2 虎门—东博寮海峡断裂 (F6)
        2.1.3 福永—西乡断裂 (F7)
    2.2 蛇口断裂组
        2.2.1 则远断裂 (F3111)
        2.2.2 小南山断裂 (F3121)
        2.2.3 太子山断裂 (F3131、F3132)
        2.2.4 蛇口断裂 (F3133、F3134)
3 讨论与结论

(6)深圳市南山区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城市活动断裂研究现状
        1.2.2 城市隐伏活动断裂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深圳市南山区活动断裂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
第2章 南山区地质构造背景
    2.1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2.2 地层与侵入岩概况
        2.2.1 第四纪地层
        2.2.2 前第四纪地层
        2.2.3 岩浆岩概况
    2.3 区域构造背景
        2.3.1 大地构造环境
        2.3.2 深大断裂
        2.3.3 核心区主要断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山区断裂活动性地质研究
    3.1 大小南山区断裂活动性分析
        3.1.1 则远断裂
        3.1.2 太子山断裂
        3.1.3 小南山断裂
    3.2 西丽水库周边断裂活动性分析
        3.2.1 断裂分布基本特征
        3.2.2 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北侧
        3.2.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隐伏断裂几何特征地球物理探测
    4.1 探测方法概述及部署
        4.1.1 高密度电法
        4.1.2 浅层人工地震
        4.1.3 联合地质钻探验证
    4.2 珠江口断裂F_5
        4.2.1 深圳湾剖面P1和P2
        4.2.2 桂庙路电法测线P3和P4
        4.2.3 地震测线1101 滨海大道-科苑大道段
        4.2.4 地震测线6001-1 深南大道
        4.2.5 地震测线8001 滨海大道-桂庙路段
        4.2.6 深圳湾钻孔联孔地质剖面
    4.3 珠江口断裂F_4
        4.3.1 前海保税港区电法测线P5
        4.3.2 前海保税港区钻孔联孔剖面
    4.4 北部大沙河沿线断裂分析
        4.4.1 高密度电法测线
        4.4.2 南山区沙河西路大沙河沿线钻孔联孔剖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断裂第四纪活动性分析
    5.1 断裂钻孔测年样分析
    5.2 研究区断层活动特征分析
    5.3 主要断裂活动性特征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7)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以广东省深圳技术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途径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地层及岩性特征
    2.3 地质构造及区域地壳稳定性
    2.4 水文地质
    2.5 地形地貌
    2.6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3章 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3.1 岩溶地面塌陷
    3.2 地面沉降
    3.3 崩塌或滑坡
第4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因子
    4.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
    4.4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4.5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第5章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
    5.1 地质灾害的防治分级
    5.2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5.3 地质灾害的防治建议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深圳罗湖断裂带构造活动性研究及对工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位置和地理概况
    1.2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完成的工作量
        1.3.1 研究思路方法
        1.3.2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测水组
        3.1.2 塘厦组
        3.1.3 第四系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3.1 断裂
        3.3.2 褶皱
        3.3.3 其它构造类型
    3.4 小结
4 春风隧道复杂断裂带构造特征
    4.1 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
        4.1.1 韧性变形
        4.1.2 脆性变形
    4.2 断裂带构造岩组成和分布特征
        4.2.1 F9断层
        4.2.2 F8断层
        4.2.3 F6断层
        4.2.4 F201断层
        4.2.5 F5断层
        4.2.6 F4断层
        4.2.7 其他断层
    4.3 小结
5 罗湖断裂带构造活动性研究
    5.1 罗湖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分析
        5.1.1 砾石层特征和14C测年分析
        5.1.2 古地貌形态和风化剥蚀程度对地形地貌控制分析
        5.1.3 断层构造活动期次分析
        5.1.4 断层泥伊利石(K-Ar)法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法测年分析
    5.2 罗湖断裂带新构造活动性探讨
    5.3 小结
6 罗湖断裂带对工程的影响
    6.1 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6.2 断层破碎带对春风隧道工程的影响
    6.3 小结
7 结论和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对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断裂运动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地貌背景
2 剖面分析
    2.1 珠江三角洲东北部眉山堆积阶地第四系基本特征及阶地-钻孔联合剖面
    2.2 珠江三角洲东西向钻孔联合剖面
    2.3 珠江三角洲近南北向钻孔联合剖面
    2.4 珠江口水域剖面
    2.5 南海北缘剖面
3 讨论
4 结论

(10)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进展与问题,兼谈规范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1发展历程
    1. 1孕育期
    1. 2形成期
    1. 3发展期
    1. 4徘徊期
2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3区域地壳稳定性规范编制
    3. 1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规范编制的意义
    3. 2规范主要编制单位及编制理念
    3. 3规范的主要结构安排
    3. 4规范的适用范围、目的、任务
        3. 4. 1适用范围
        3. 4. 2目的
        3. 4. 3任务
    3. 5标准的引用和对比情况
4重大分歧处理依据
    4. 1两个主体内容的结构关系
    4. 2定名与比例尺
    4. 3规范的繁简程度
    4. 4评价的层次划分
    4. 5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4. 6成果图件表达
5结论

四、从新构造观点试论深圳市的地壳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盘锦市区区域稳定性评价[D]. 高中华. 吉林大学, 2020(03)
  • [2]雄安新区及邻区主要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与地层矿物组成研究[D]. 商世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3]公路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方案优化[D]. 王超.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4]白龙江引水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 杨立鹏. 兰州大学, 2019(08)
  • [5]深圳北西向断裂分布特征及其活动性研究[J]. 曹新文,马秀敏,龚淑云,纪友亮,方春波,李振,杜威. 地质力学学报, 2018(06)
  • [6]深圳市南山区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D]. 曹新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7]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以广东省深圳技术大学为例[D]. 陈杨露. 长江大学, 2018(12)
  • [8]深圳罗湖断裂带构造活动性研究及对工程的影响[D]. 唐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9]对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断裂运动的再认识[J]. 余章馨,张珂,梁浩,李忠云. 热带地理, 2016(03)
  • [10]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进展与问题,兼谈规范编制[J]. 姚鑫. 地质论评, 2014(01)

标签:;  ;  ;  ;  ;  

从新构造运动看深圳市地壳稳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