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农仙2号的选育

南农仙2号的选育

一、南农籼2号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顾智炜,郑龙,林海峰,陈子琳,蒋文广,严生仁,李清华[1](2022)在《福建莆田大豆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文中指出为筛选出适宜莆田市种植的大豆新品种,引进了10个大豆新品种进行比较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闽诚豆8号、南农99-6综合性状表现较好,产量高,建议进一步进行多点试验和扩大生产示范;福夏豆2号和福农CD217产量比对照绿斜减产较多,建议予以淘汰。

李琼,常世豪,舒文涛,杨青春,李金花,张东辉,张保亮,张来成,耿臻[2](2021)在《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南片)46份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综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综合分析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南片)46份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为黄淮海夏大豆(南片)资源利用以及优质种质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以2020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南片)中间试验参试的46个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对9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并综合分析。【结果】不同材料间9个农艺性状指标表现出较大差异;有效分枝数、底荚高度变异系数最大;产量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显着正相关;单株粒重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显着负相关;分枝数与底荚高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将9个性状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66.5%,并对46个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供试材料分成3个类群,其中类群Ⅰ株型较高大、分枝性较好、百粒重较大、丰产性好。类群Ⅱ百粒重最大、株型矮小、分枝数少、丰产性差。类群Ⅲ分枝数最多、百粒重最小、株型中等偏小、丰产性一般。【结论】黄淮海夏大豆(南片)种质资源多样水平较高,遗传多样性丰富。通过"产量因子"、"主茎因子"、"分枝因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选择优良亲本。得分最高的有5个品种(系),分别为郑1440、周豆34号、濮豆5110、恒豆6号、南农47,可作为优良亲本参考改良当地大豆品种。类群Ⅰ可作为多目标性状综合性状较好的优良亲本,类群Ⅱ可作为选育大粒品种的优良亲本,类群Ⅲ可作为选育多分枝品种的优良亲本。

翟文玲,刘彩云,刘颖,付必胜,蔡瑾,郭炜,张巧凤,吴纪中[3](2021)在《小麦赤霉病新抗源的发掘与抗性位点的检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世界性重要病害,发掘优异的抗性种质资源、培育抗病品种是持续防治赤霉病最经济且环境友好的措施。为发掘新的赤霉病抗源,本研究于2017—2021年在弥雾保湿大棚中,采用单花滴注法对642份小麦种质资源的赤霉病抗扩展性进行鉴定,同时利用已知抗赤霉病基因/位点Fhb1~Fhb7的分子标记对筛选出的抗性种质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赤霉病病小穗率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筛选到3年及以上赤霉病抗性优于扬麦158的种质81份,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麦区,其中33份种质连续4年抗性优于扬麦158;筛选到3年及以上抗性与苏麦3号相当的种质9份,分别为望水白、Grandin、浩麦1号、剑子麦、魁小麦、农林26、软秆洋麦、苏麦2号和武农6号,其中剑子麦、软秆洋麦、苏麦2号和Grandin连续4年抗性与苏麦3号相当。对抗性种质携带的抗赤霉病基因/位点进行分析发现,浩麦1号、冀师7225-28、南农13Y110、石优17和武农6号不携带任何已知抗赤霉病基因/QTL,为小麦抗赤霉病研究和品种培育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

张勇,胡文静,张春梅,蒋正宁,吕国峰,高德荣[4](2021)在《我国“十三五”育成小麦新品种(系)抗赤霉病进展分析与展望》文中提出小麦赤霉病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培育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是解决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后,以扬麦158为代表的扬麦、宁麦系列中抗赤霉病品种的育成和大面积推广有效抵御了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赤霉病危害,使我国抗赤霉病育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尽管全球明确了7个抗赤霉病基因,为开展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由于赤霉病抗性机制复杂,实现高抗与高产的协调仍极其困难,抗赤霉病仍是当前及未来我国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小麦新品系和审定品种的抗性情况以及我国抗赤霉病育种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重视挖掘和利用扬麦等推广品种中优异抗性基因、将Fhb1导入扬麦等主栽品种的育种技术路线和重视表型精准鉴定等建议,以期为实现我国抗赤霉病育种突破提供借鉴。

王新悦[5](2021)在《切花 开拓花卉行业“中国芯”》文中指出种源堪称花卉行业的"芯片"。在切花市场,商业化品种长期处于国外垄断的局面。以玫瑰为例,2020年国产新品种交易量仅占新品种交易量的8%左右,其余的92%为国外新品种。在切花菊市场,国外品种占60%~80%的份额。近年来,以锦苑、杨月季、云秀、锦海、英茂、虹华等为代表的花卉企业在新优产品专业化生产、新兴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科技研发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逐步显现,努力研发和推广中国自主品种,开拓花卉行业的"中国芯"。一些自主研发品种在气候及水土适应性、耐修剪、花色等方面占据一定优势,加之种植措施不断升级,生产及采后处理技术日益提高,产品品质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值得期待。

罗孝荣,吴海棠,李大荣,吴佳奇,熊琳珂[6](2021)在《引进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筛选更适合西藏种植的油菜品种,2014年引进18个油菜品种,以当地品种山油2号为对照,在西藏林芝进行适应性比较试验研究,对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考察分析。结果表明,引进的18个油菜品种均能正常成熟。参试品种(系)苏油1号综合性状应进行进一步试验;H19-4、花油5号、花油6号、玉红油1号虽早熟,但产量性状不佳,不建议引进;浙双758、美油王999、浙大619、南农油3号、浙双72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表现好,但均为晚熟品种,可根据实际情况引进。

吴润之[7](2021)在《不同大豆品种鼓粒期主要品质动态研究》文中提出

李祥祥,王宇,史凤玉,杨杰,魏志园,张锴[8](2021)在《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品质性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综述了国内外菜用大豆品种选育以及品质性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菜用大豆育种和品质性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丁雯[9](2021)在《山西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对山西不同产地的酸枣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初步分析其遗传背景,通过构建酸枣仁ISSR-PCR反应体系,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产地酸枣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对每个产地酸枣仁中5种主要化学成分木兰花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以及酸枣仁皂苷B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同时对不同产地酸枣仁化学成分含量与遗传多样性进行关联性分析,旨在了解山西不同产地酸枣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初步揭示山西不同产地酸枣仁5种主要化学成分与ISSR分子标记之间的关系。方法1.基于ITS2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酸枣的遗传分析对不同产地酸枣仁进行DNA提取,采用ITS2通用引物和条件对其进行扩增后测序,将所获得的ITS2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同时计算不同样品间的差异性(K2P,kimum 2-parameter)。2.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通过正交试验对酸枣仁ISSR-PCR反应体系中DNA模板用量、引物浓度、2×Taq Master Mix含量一系列参数进行优化,以建立酸枣仁的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基于优化结果,进行引物筛选,并通过梯度PCR试验,确定每一条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利用建立的反应体系和筛选的引物对26个山西不同产地酸枣130份DN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3.不同产地酸枣仁化学成分含量研究采用HPLC-UV/ELSD方法对不同产地酸枣仁中5种主要化学成分木兰花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以及酸枣仁皂苷B的含量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差异性分析。4.5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分子标记的关联性分析对与酸枣5种化学成分含量相对应的26个产地酸枣种质资源混合群体进行ISSR扩增,利用Structure 2.3.4软件对26个产地的酸枣种质资源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并确定最佳K值。利用TASSEL 5.0软件对12个引物扩增的位点分别和木兰花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以及酸枣仁皂苷B 5个主要成分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经对26个产地酸枣种质资源ITS2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序列一致性为99.55%;酸枣仁ITS2区长度相对稳定,总长度为220bp,有两个SNP位点,分别在88和94位点处有变异,GC含量差异不大;种内最大K2P距离为0.009,最小K2P距离为0.005。2.确定酸枣仁的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20.0μL)为DNA模板50 ng、引物0.6μmol/L以及2×Taq Master Mix 11μL。扩增程序是95℃预变性3 min;94℃变性25 s,不同引物最佳退火温度下退火25s,72℃延伸1 min,35个循环;72℃延伸5 min;4℃保存,结束反应。基于优化结果,从100条引物中共筛选12条扩增结果优良以及条带清晰的ISSR引物,同时利用梯度PCR试验对各条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进行确定,12条引物一共扩增出了123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是97.62%。对各个产地的酸枣进行扩增,26个产地酸枣种质资源的等位基因平均数是2.0000、有效等位基因Ne为1.5947、以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是0.3560、Shannon指数I是0.534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位于0.1866~0.3176之间,Shannon信息指数位于0.2800~0.4649范围。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960,基因流(Nm)值为1.1892,遗传一致度在0.7272~0.9498之间。聚类分析将26个产地酸枣种质资源分为3大类,吕梁市、太原市、晋中市和长治市的13个地区聚为两类,其中10号产地吕梁市临县安家庄乡独自聚为一类,忻州市、临汾市、运城市和晋城市的13个产地聚为第三类。3.采用HPLC-UV/ELSD方法对不同产地酸枣仁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木兰花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分别在0.0249~4.98μg/μL、0.021~0.42μg/μL、0.0145~0.29μg/μL、0.0255~0.51μg/μL、0.0103~0.206μg/μ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值为0.9995~0.9999),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8%、97.3%、97.2%、98.0%、97.7%,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符合要求,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同产地酸枣种质资源5种化学成分含量范围:木兰花碱含量0.745 mg/g~1.537 mg/g、斯皮诺素含量0.358 mg/g~0.815 mg/g、6’’’-阿魏酰斯皮诺素含量0.122 mg/g~0.571 mg/g、酸枣仁皂苷A含量0.265 mg/g~0.424 mg/g、酸枣仁皂苷B含量0.100 mg/g~0.226 mg/g。4.12个引物中总共有19个位点与5个主要化学成分发生关联,UBC89可关联到的位点最多,共5个位点。与木兰花碱含量关联的位点为3个,解释率的范围为17.59%~25.42%,和斯皮诺素含量关联的位点有7个,解释率的范围为15.35%~28.45%,与6’’’-阿魏酰斯皮诺素含量关联的位点有4个,解释率的范围为15.54%~33.87%,与酸枣仁皂苷A含量关联的位点有1个,解释率为20.25%;与酸枣仁皂苷B含量关联的位点有7个,解释率的范围为15.69%~27.40%;同时与斯皮诺素含量和酸枣仁皂苷B含量关联有1个位点,同时与斯皮诺素含量和6’’’-阿魏酰斯皮诺素含量关联有1个位点,同时与木兰花碱含量和6’’’-阿魏酰斯皮诺素含量关联有1个位点。结论基于ITS2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西不同产地酸枣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品间同源性较高,达到99.55%,实验样本具有种内差异性。继而选择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西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基于建立的酸枣仁ISSR-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筛选出12条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23条,说明山西省酸枣不同居群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居群内以及居群间均具一定的遗传分化,其中以前者的变异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地理位置并非影响酸枣居群间基因交流的主要因素。木兰花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以及酸枣仁皂苷B这五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操作可行,结果可靠。5种主要化学成分变异系数分别为20.33%、23.52%、23.73%、11.58%、20.26%,表明山西不同产地酸枣仁5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明显。参照《中国药典》酸枣仁项下的质控标准,山西酸枣仁质量整体情况良好,酸枣仁皂苷A含量合格率达到84.62%,部分地区斯皮诺素含量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后期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此外,除了《中国药典》酸枣仁项下规定的酸枣仁皂苷A和斯皮诺素两种成分,实验还对酸枣仁中木兰花碱、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B三种成分含量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结果可为其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ISSR位点在与化学成分关联后发现12个引物中总共有19个位点与5个主要成分发生关联,并且与两个主要成分关联的有3个位点,可根据这些位点进行针对性选择,开发新的分子标记,进而成为调控酸枣化学成分含量的新方法之一,为酸枣仁品种鉴定、药材道地性研究和物种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弟文静[10](2021)在《大豆芽期耐盐碱性评价及相关等位变异的发掘》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约有1/5的耕地受到盐碱胁迫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世界农作物产量。合理选育耐盐碱品种,是解决盐碱条件下作物产量降低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育种工作中,对大豆耐碱性的相关研究较少,大多集中在单一的中性盐胁迫上,在同一实验中对中性盐胁迫、碱性盐胁迫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工作更少。大豆芽期是对盐碱胁迫较为敏感的阶段,也是生长周期中耐盐碱性最弱的阶段。因此,鉴定大豆芽期的耐盐碱性,发掘与其紧密相关联的标记位点,为筛选耐盐碱种质资源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对培育耐盐碱优质大豆品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用盐碱胁迫下大豆芽期的9个性状的表型值计算出对应的相对耐盐碱系数,对其进行表型变异、相关性以及主成分分析,并评价品种的耐盐碱能力。用筛选出的210对SSR引物对318份大豆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连锁不平衡特点,结合大豆相对耐盐碱数据进行性状-标记的关联分析,发掘与大豆芽期耐盐碱性状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结果如下:群体品种耐盐碱性状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100mmol/L中性盐(Na Cl)胁迫下相关性状变异系数为9.99%~86.23%,相对发芽率变异系数最大为86.23%;20mmol/L碱性盐(Na2CO3)胁迫下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28%~66.19%,相对苗高变异系数最大为66.19%;318份大豆资源的耐盐性被划分为5个等级:极端耐盐品种1份(垦鉴43),占总体品种材料的0.31%,耐盐品种35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11.01%,中等耐盐品种195份占比最大,占总体品种材料的61.32%,敏盐品种80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25.16%,极端敏盐品种7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2.20%;耐碱性划分为5个等级:极端耐碱品种3份(开育3号、合丰48和合丰51),占总体品种材料的0.94%,耐碱品种53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16.67%,中等耐碱品种161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50.63%,敏碱品种84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26.41%,极端敏碱品种17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5.35%。对318份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10对SSR引物共获得1 502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平均为7.15个,变化幅度在2~21;PIC的平均值为0.537,变幅在0.006~0.908之间,其中17号染色体的平均PIC值最高(0.707),15号染色体平均PIC值最低(0.362)。随着等位变异数增加PIC值也在增加,但并非呈现线性关系,其中2号染色体的等位变异数较多但PIC值相对较低,17号染色体等位变异数较少,但是PIC值相对较高。对每个标记的等位变异和PIC值进一步分析,共发现16个严重偏分离位点。对318份大豆品种所组成的自然群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群体被划分为7个亚群,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亚群POP1和POP7之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2316,POP1全部为黑龙江品种,POP7全部为地方资源。亚群POP5和POP6之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335,POP5和POP6全部为黑龙江品种。21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0 819种组合,共线性组合数993个,占总组合数的5.01%。根据成对共线性组合位点P<0.01支持的连锁不平衡对数582个,占总成对数的58.61%,D’的平均值为0.357。D’>0.5的较高水平LD主要集中在2、9、11、19和20号等染色体上。对共线位点间的LD和遗传距离进行回归分析,通过衰减图可以看出随着遗传距离增加位点间D’值不断衰减,所延伸的最小衰减距离为4.40 c M。使用GLM和MLM模型对318份大豆品种分别进行关联分析,GLM模型共检测到与9个耐盐性状相关联的位点98个,MLM模型检测到与耐盐性状相关联的位点27个,有23个位点同时在两种模型中检测到,贡献率在1.19%~16.04%之间。其中贡献率大于10%的位点有5个:Satt239(14.19%,相对发芽率)、Aw132402(15.63%,相对发芽势)、Satt357(15.93%,相对苗高)、Sat_267(12.31%,相对轴鲜重)和Satt245(13.52%,相对叶鲜重)。GLM模型共监测到与9个耐碱性状相关联的位点119个,MLM模型检测到与耐碱性状相关联的位点有28个,有26个位点同时在两个模型中检测到,贡献率在2.23%~22.51%之间。其中贡献率大于10%的位点有8个:Sat_304(11.75%,相对发芽率)、Satt301(18.25%,相对发芽势)、Satt357(22.51%,相对苗高)、Sat_355(10.83%,相对苗高)Aw132402(14.09%,相对下胚轴长)、Satt094(16.37%,相对叶鲜重)、Sat_256(14.68%,相对叶鲜重)和Satt245(13.17%,相对叶鲜重)。对检测到的位点进行表型效应值计算,9个耐盐相关性状共检测到85个增效等位变异,其中17个为稀有等位变异(分布频率<1%),增效效应值超过20的等位变异有7个,其中有5个等位变异的增效效应值大于20,且为稀有等位变异:Satt357-133(23.63)、Satt339-236(23.25)、Satt422-280(38.05)、Satt245-188(59.36)和Satt519-258(25.17),在两种模型共同检测到与耐盐性状相关联的23个位点中Sct_190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高(28.46),Satt239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低(0.36)。9个耐碱相关性状共检测到76个增效等位变异,其中有14个为稀有等位变异(分布频率<1%)增效效应值超过20的等位变异有20个,其中8个等位变异的增效效应值大于20,且为稀有等位变异:Satt237-232(36.19)、Satt094-138(37.24)、Satt357-133(114.72)、Satt239-207(27.09)、Satt665-312(32.04)、Satt094-138(23.66)、Satt245-188(82.14)和Sat_256-335(34.49),在两种模型共同检测到与耐碱性状相关联的26个位点中Satt245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高(40.63),Sat_304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低(1.71)。本研究筛选出的极端耐盐品种垦鉴43,极端耐碱品种开育3号、合丰48和合丰51,都是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典型载体材料,这些材料在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中均有分布,这些典型载体材料可以做为亲本材料。

二、南农籼2号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农籼2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莆田大豆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田间管理
    1.5 调查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特性
    2.2 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2.3 主要经济性状表现
    2.4 抗逆性
    2.5 产量结果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南片)46份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2.2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2.3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综合评价
    2.4 基于主要农艺性状和综合得分聚类
3 讨 论
    3.1 黄淮海夏大豆(南片)种质资源丰富
    3.2 黄淮海夏大豆(南片)种质资源区分和筛选
4 结 论

(3)小麦赤霉病新抗源的发掘与抗性位点的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赤霉病抗扩展性的鉴定方法
    1.3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与分子标记分析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分析
    2.2 病小穗率的变异
    2.3 抗赤霉病种质的筛选
    2.4 抗赤霉病基因/位点的检测
3 讨论

(4)我国“十三五”育成小麦新品种(系)抗赤霉病进展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十三五期间新品(种)系和审定品种赤霉病抗性表现
    1.1 国家区试新品系及国审品种赤霉病抗性表现
    1.2 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参试品系表现
    1.3“十三五”通过国审品种赤霉病抗性情况
2 抗病品种系谱分析及重要品种介绍
    2.1 主要抗病品种系谱分析
    2.2 抗赤霉病育种重要进展
3 抗赤霉病遗传改良建议
    3.1 重视扬麦等推广品种中优异抗性基因的挖掘利用
    3.2 抗赤霉病育种技术方案
    3.3 重视表型精准鉴定
4 展望

(5)切花 开拓花卉行业“中国芯”(论文提纲范文)

自育品种崭露头角
新品种推广的“引擎”
新品种推广的痛点

(6)引进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参试品种生育期记载。
        1.4.2 农艺性状测定。
        1.4.3 产量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油菜品种(系)生育期的比较
    2.2 不同油菜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2.3 不同油菜品种(系)产量性状的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8)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品质性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菜用大豆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1.1日本国菜用大豆品种选育
    1.2我国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
        1.2.1我国大陆地区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
        1.2.2 我国台湾地区菜用大豆品种选育
2 菜用大豆品质性状及其影响因素
    2.1 遗传因素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2.2 环境条件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2.3 栽培管理措施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2.4 采摘时期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2.5 食用方式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3 菜用大豆育种与品质研究的发展方向
    3.1 菜用大豆育种与品质性状分析
    3.2 菜用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

(9)山西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于ITS2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酸枣的遗传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试验样品收集
        1.2 仪器
        1.3 试剂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DNA的提取
        2.2 溶液的配制
        2.3 ITS2方法的PCR扩增
        2.4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3.2 ITS2-PCR扩增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酸枣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2.2 ISSR方法的PCR扩增
        2.3 ISSR遗传多样性数据采集及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酸枣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3.2 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遗传相似系数和聚类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山西不同产地酸枣仁5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1.3 药材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5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分子标记的关联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数据统计
        2.2 26个产地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5种化学成分含量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酸枣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
        3.2 ISSR位点与酸枣仁5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关联性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药用植物酸枣道地产地及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大豆芽期耐盐碱性评价及相关等位变异的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及机制
        1.1.1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1.1.2 植物耐盐碱机制
    1.2 大豆耐盐碱胁迫能力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大豆耐盐碱胁迫能力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大豆耐盐碱胁迫能力的研究进展
    1.3 大豆耐盐碱性的鉴定方法
        1.3.1 田间鉴定法
        1.3.2 室内鉴定法
    1.4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4.1 关联分析的基本情况
        1.4.2 关联分析的概念
        1.4.3 连锁不平衡
        1.4.4 关联分析在植物研究中的运用
        1.4.5 关联分析在大豆耐盐碱中的运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路线
第2章 大豆芽期耐盐碱性鉴定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表型性状测定
        2.1.4 分析方法
        2.1.5 耐盐碱性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盐碱胁迫下大豆性状变异分析
        2.2.2 盐碱胁迫下大豆性状相关性分析
        2.2.3 盐碱胁迫下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
        2.2.4 318 份大豆品种的耐盐碱性评价
    2.3 讨论
第3章 大豆芽期耐盐碱相关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和表型性状的测定
        3.1.2 基因组DNA提取
        3.1.3 PCR扩增及扩增产物的检测
        3.1.4 电泳及染色
        3.1.5 标记的筛选
    3.2 数据分析
        3.2.1 遗传多样性及偏分离分析
        3.2.2 群体结构及亲缘关系分析
        3.2.4 连锁不平衡及LD衰减
        3.2.5 关联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大豆群体偏分离分析
        3.3.3 大豆群体结构分析
        3.3.4 大豆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3.3.5 大豆连锁不平衡分析
        3.3.6 相关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耐盐碱优异等位变异及相关载体材料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和表型性状的测定
        4.1.3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耐盐碱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南农籼2号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莆田大豆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J]. 顾智炜,郑龙,林海峰,陈子琳,蒋文广,严生仁,李清华. 中国种业, 2022(01)
  • [2]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南片)46份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综合分析[J]. 李琼,常世豪,舒文涛,杨青春,李金花,张东辉,张保亮,张来成,耿臻. 新疆农业科学, 2021(10)
  • [3]小麦赤霉病新抗源的发掘与抗性位点的检测分析[J]. 翟文玲,刘彩云,刘颖,付必胜,蔡瑾,郭炜,张巧凤,吴纪中. 生物技术进展, 2021(05)
  • [4]我国“十三五”育成小麦新品种(系)抗赤霉病进展分析与展望[J]. 张勇,胡文静,张春梅,蒋正宁,吕国峰,高德荣. 生物技术进展, 2021(05)
  • [5]切花 开拓花卉行业“中国芯”[J]. 王新悦. 中国花卉园艺, 2021(08)
  • [6]引进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适应性研究[J]. 罗孝荣,吴海棠,李大荣,吴佳奇,熊琳珂.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3)
  • [7]不同大豆品种鼓粒期主要品质动态研究[D]. 吴润之. 淮阴工学院, 2021
  • [8]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品质性状影响因素[J]. 李祥祥,王宇,史凤玉,杨杰,魏志园,张锴.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1(02)
  • [9]山西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分析[D]. 丁雯.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大豆芽期耐盐碱性评价及相关等位变异的发掘[D]. 弟文静. 黑龙江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南农仙2号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