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自交系“G39”的选育与利用

玉米自交系“G39”的选育与利用

一、玉米自交系“G39”的选育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洪敏,周旭梅,徐娥,李方明,何晶,宁家林,杨雨明[1](2022)在《基于玉米新品种丹玉311选育的种质创新思考》文中指出丹玉311是以高产、宜机收为育种目标,以自选系丹3145为母本、丹3140为父本育成玉米的新品种。丹玉311通过了东华北和西北两大玉米主产区的国家审定以及辽宁省品种审定,具有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商品品质优良的特点。分析玉米新品种丹玉311的选育背景及过程,总结丹玉311在各级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的产量、农艺性状、病害抗性鉴定和品质分析结果,评价其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等综合性状。

陈艳,吕秉儒,王路勇,姜愈,李振江,王议萍,龙羿辛,方辉,汪保华[2](2021)在《基于SSR标记的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为了合理利用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进行玉米品种改良,利用40个核心SSR标记对31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个核心SSR标记在31份不同来源的玉米自交系中共检测出190个等位变异,每个SSR标记检测得出的等位变异总数为3~11个,平均6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841~9.191,平均3.987;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457~0.891,平均0.699;通过UPGMA聚类分析,可将玉米材料分为4大类。31份玉米材料中,来自相同地域的玉米材料间遗传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来自不同地域的玉米材料间遗传多样性丰富。研究结果可为玉米杂交组配提供参考,避免测配的盲目性和提高种质的利用效率。

金锐,张从合,朱全贵,苏法[3](2021)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玉米抗病和抗虫育种上的应用》文中认为在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超过水稻和小麦,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玉米也是食品、饲料、化工原料等重要原材料。因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来获得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以及MAS在玉米抗病和抗虫育种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MAS的局限性,也展望了未来MAS的发展前景和优势,为我国种业企业服务或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褚梦寒[4](2021)在《玉米SBP基因的遗传演化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玉米(Zeamays L.)是当今世界广泛种植的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能源作物,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以及缓解能源危机等方面作用巨大。SBP基因家族是植物中所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该基因家族编码一类多功能的锌指结构,其转录水平可以促使目的基因对DNA结合蛋白在特定的时间以及空间达到激活或者被抑制的作用。研究发现,多数SBP基因都与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有关,而果实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来源。因此SBP基因对植物高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试验群体为32份大刍草、68份玉米地方品种以及348份玉米自交系,对SBP基因进行目标序列定点捕获和重测序,在三个不同群体中对SBP基因进行序列变异、演化模式、LD模式分析,结合15个玉米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挖掘影响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关键变异位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448份材料中成功捕获到17个SBP基因家族成员,对其进行多序列比对和人工校准后,序列变异分析的结果表明:在448份玉米自交系中,17个SBP基因中的sbp3变异位点数最多,为1819(1504个SNP和315个InDel)个,sbp19的变异位点数最少,为343(218个SNP和125个InDel)个。tsh4的变异位点频率最高,平均每5.06 bp就存在一个变异位点。sbp19的变异位点频率最低,平均每20.06 bp存在一个变异位点。研究发现,SBP基因在起始密码子上游、内含子、终止密码子下游的核苷酸多态性较高,而在编码区(CDS)的核苷酸多态性相对较低。SBP基因各区段的核苷酸多态性由玉米自交系、地方品种、大刍草依次增高。LD模式分析表明,受到的选择痕迹明显的5个基因是tsh4、sbp1、sbp27、sbp25和sbp29。2.为进一步明确17个SBP基因在348份玉米自交系里的序列变异情况,通过分析表明:在348份玉米自交系中,17个SBP基因中的sbp3变异位点数最多,为970(786个SNP和184个InDel)个,sbp19的变异位点数最少,为343(218个SNP和125个InDel)个。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共检测到9个SBP基因与12个性状显着关联。lg1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穗粒重(EGW)、粒长(KL)、行粒数(KNR)、粒宽(KW)性状显着关联;sbp3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穗粗、轴粗、穗粒重显着关联;sbp20基因的遗传变异对行粒数、粒厚、穗粗、穗长有显着影响。其中sbp3上总共有5个变异位点与穗粗(ED)相关联,贡献率在6.97%~8.14%;sbp20基因定位到26个与行粒数(KNR)相关的位点,贡献率在3.41%~5.48%。本文选取sbp3和sbp20进行深入研究。3.对sbp3上与穗粗显着关联的5个变异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可以将自交系划分成2种单倍型,其中hap1的穗粗显着大于hap2的穗粗;表达分析发现sbp3基因单倍型hap1的表达量显着高于hap2的。sbp20中共检测到26个变异位点与行粒数性状显着关联,这些变异位点可以将自交系划分成4种单倍型,其中hap1和2的行粒数显着大于hap3和4的行粒数;表达分析发现hap3和4的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hap1和2。4.为研究sbp3和sbp20的基因功能,从突变体库中筛选了sbp3的EMS突变体,鉴定获得了 1个纯合终止突变事件;同时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sbp3进行基因敲除,共获得3个独立纯合突变事件。从Mu突变体库中筛选sbp20基因的Mu突变体,共获得5个纯合突变突变体事件;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sbp20进行基因敲除,共获得7个独立的杂合突变事件。本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 SBP基因家族在玉米驯化过程中的序列变异情况和遗传演化规律,鉴定出的优异等位变异可用以分子标记辅助进行玉米种质改良。

廖长见,张扬,陈伟,林建新,滕振勇,陈山虎,林静,卢和顶[5](2021)在《优质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4号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选育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方法】2013年,应用"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甜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热带种质黄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G73与温带种质白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AS67测交配组,培育黄白粒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4号。2017年分析了闽甜系G73和闽甜系AS67两个自交系的配合力情况,2016–2017年闽双色4号参加秋季国家东南区鲜食玉米科企联合体区试。【结果】配合力测定结果:闽甜系AS67的穗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闽甜系G73的穗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中等,而闽甜系AS67×闽甜系G73的穗重特殊配合力效应值高。秋季国家东南区鲜食玉米科企联合体区试结果:产量方面,闽双色4号在2016–2017年区试中,2年平均鲜穗产量11 691.0 kg·hm-2,比对照品种粤甜16号增产4.3%,增产点率77.5%。抗逆性方面,在室内接菌试验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试验中,表现抗茎腐病、中抗纹枯病,并具有较强的抗倒性。品质方面,经专家鉴定,2年区试平均,综合评分达90.2分,显着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85.0分),并达到国家颁布的优质甜玉米品种标准(专家品尝分≥90.0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品质检测,闽双色4号2年平均皮渣率10.2%、可溶性总糖含量20.2%、还原糖含量8.3%,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的理化品质。2018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玉20 180 363)。【结论】"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杂种优势模式可应用于甜玉米新品种选育;闽双色4号很好地协调了品质与产量、抗性的关系,具有品质优、产量较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等优点,满足了生产上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需求,适宜在我国东南部鲜食玉米栽培区种植。

鲁俊田,任丽丽,赵洪绪,吕春波,曲江波,刘忠杰,王亮,丰光,孙九超[6](2020)在《Iodent玉米种质改良旅大红骨选系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利用Iodent种质改良旅大红骨资源,以优良选系PB-2、PB-3、PB-7、PB-8、PB-10为母本,以与旅系具有强杂种优势的丹988、铁0322、M54、Mo17、铁7922为测验种,组配获得25份杂交组合,分析5份改良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Iodent种质改良旅系群体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能有效降低杂交种株高、穗位高、果穗行数,增加杂交种的产量、抗倒伏能力、子粒品质和果穗长度。丹598和丹99长改良群体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较高,容易组配高产杂交组合,在育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赵鑫哲,刘文娟,张丰屹,杨致远,张德贵,李明顺,李新海,雍洪军,王宏伟[7](2020)在《25份美国玉米自交系的利用潜力分析》文中指出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优良玉米自交系CA193和CA749为测验种,与25份美国玉米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以吉单27和先玉335为对照,根据主要农艺性状表现、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评价25份美国玉米自交系的育种利用潜力。结果表明,2MCDB、LH198、PHR63、LH184、PHHH9、MBWZ、PHJR5、LH186、PHT47、LH217、PHMK0、PHEG9和LH218自交系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其中,5份自交系2MCDB、LH184、LH186、PHJR5和PHT47具有降低收获时含水量特点,PHT47和PHJR5具有增加穗行数、缩短生育期的优点,利用潜力最大。针对CA193和CA749产量低、穗行数少的缺点,遴选出2个组合CA193×PHT47和CA749×2MCDB,可作为基础群体用于自交系选育。3个组合CA193×PHT47、CA193×2MCDB和CA193×PHJR5产量显着高于吉单27,可用于杂交种选育。

杜新颖[8](2020)在《吉林省40份玉米品种的丰产、稳产性评价》文中认为优良品种是农业增产的核心,因此,品种的选择极为重要。优良玉米品种是在一定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和长期栽培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人工选择以及人工选育而成的,可以在生产上作为生产资料用以扩大再生产的一种作物播种材料。本研究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对产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个试验点平均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榆树市、双阳区、长岭县。榆树试验点平均产量最高,双阳地区对品种的区分能力较强。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在长岭县表现差异较小,而在榆树市表现差异较大。(2)40个玉米品种在长岭县、双阳区、榆树市试验点的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别是7.56%、8.03%、9.15%,变异系数均小于10%。在长岭县、双阳区、榆树市试验点的产量最高的玉米品种分别是良玉66、吉第816、农华101。3个试验点平均产量最高的品种是恒单188,依次是农华101、吉第816、良科1008等。(3)品种×试验点互作效应表现由高到低分别为榆树市、双阳区、长岭县。恒单188、农华101、吉第816的平均产量与试验点互作效应较强,品种表现优异。(4)依据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的综合性评价结果,恒单188、吉第816品种表现优良;锦华150、泽玉8911、金园15、翔玉998、农华205、禾育9、翔玉211、恒育218表现较好;而先玉1225、伊单31、亨达366、泽玉501、伊单31、穗玉95表现较差。(5)产量-含水量关联分析结果为榆树试验点的金园5、锦华150、良科1008的品种表现优良;双阳区的吉第816、良科1008、农华101的品种表现优良;长岭试验点金园5、泽玉8911、吉农大988的品种表现优良。3个试验点的平均产量-含水量关联分析认为吉第816、良科1008、锦华150的品种表现优良。(6)综合品种的丰产性与稳定性,产量-含水量关联分析结果,吉第816、锦华150、泽玉8911、金园15、翔玉211、农华205的表现优良,杂交种恒单188、良玉66、农华101、禾育9品种的产量较高,但含水量稍高,可酌情选择。

张赛楠[9](2019)在《早熟春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抗旱性鉴定》文中指出本试验以40份玉米自交系及与4份测验种(Mi Di、ZG78、G38)采用NCII设计组配所得160份组合为材料,于吐丝期设置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其形态指标、生理指标,收获后进行考种及产量测定。对各材料进行抗旱性鉴定,筛选可用于抗旱评价的有效指标,并对供试材料进行配合力分析,以期创制性状稳定、适应性广的抗旱玉米新品系。结果表明:(1)花期间隔(ASI)、穗位、穗粗、百粒重和产量可作为玉米自交系和组合的通用抗旱性鉴定指标。(2)两年自交系抗旱等级划分结果一致为:自交系G54属于强抗旱型玉米自交系;自交系G3、G7、G15、G17、G58、G60、G63、G71和G79共9份属于中等抗旱型玉米自交系;自交系G33、G42共2份属弱抗旱型玉米自交系。(3)筛选得到强抗旱型组合有:较早熟组中的ZG78×3、ZG78×25、D1×19、M1×38、ZG78×31、D1×38、ZG78×21、ZG78×10、ZG78×19、ZG78×17、ZG78×12、D1×33、D1×18、ZG78×15、D1×21、G38×21、M1×4、ZG78×8、M1×32 共 19 份;早熟组中的M1×37、G38×3、G38×19、M1×12、M×25、M1×29、D1×9 D1×27、M1×21、D1×7、D1×4、M1×8、D1×24、G38×4、D1×22、ZG78×26、G38×10、D1×10、D1×17、D1×36、M1×6、M1×18、G38×15、G38×18、D1×8、ZG78×27、ZG78×33、ZG78×7、D1×9、G38×16、ZG78×35、ZG78×3、D1×5、M1×16、M1×3、ZG78×40、M1×14、D1×14、ZG78×24 共 39 份;中早熟组中的 M2×34、G38×1、G38×38、G38×35、G38×25、G38×6、M1×35、M1×17、M1×11、M1×1、M1×40、D1×32、G38×36、D1×32、G38×23、G38×17、M1×9、G38×22、M1×24、M1×15、G38×11、M1×33、G38×39、G38×26、G38×31、G38×9、D1×25、M1×19、M1×10、M1×27、M1×28、G38×14、G38×37、D1×26、G38×8共35份。(4)玉米组合产量TCA效应值为正向且表现稳定的组合为M1×4、G38×7、G38×25、M1×39、M1×17、G38×6、G38×34、M1×5、G38×38、M1×34、M1×11、G38×30、M1×22、M1×36、G38×23、G38×19、M1×19、G38×36 共 18 份。(5)组合及其亲本抗旱能力均较强,且性状表现稳定的组合为ZG78×25、M1×38、D1×38、ZG78×34、ZG78×38、M1×25、ZG78×6、D1×34、G38×7、M1×G34、G38×38、G38×25、G38×6、D1×25、G38×34、M1×G7和D1×6 共 17 份。

刘明[10](2019)在《耐荫大豆种质资源的筛选及茎秆木质素含量的遗传与QTL分析》文中认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复合种植模式,增加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作物产量。但受高位作物遮荫的影响,大豆茎秆伸长,易引发倒伏,进而限制了大豆的产量。因此开展耐荫性研究,培育丰产稳产抗倒伏品种,是解决套作种植模式下大豆品种严重匮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拟分析遮荫处理和正常光照下不同基因型大豆种质资源重要性状在荫蔽胁迫下的表现,筛选丰产稳产性材料,并以南豆12和九月黄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应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净套作下大豆茎秆木质素含量进行加性效应、上位性效应、GE互作效应及发育动态QTL分析,结果如下。1耐荫大豆种质资源的筛选变异性分析表明:正常光照和遮荫处理下74份大豆种质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别在6.428%49.994%之间和4.913%65.384%之间。说明不同环境大豆种质主要性状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在两环境下,18个性状差异均达显着水平。相关性、主成分及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正常光照和遮荫处理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中产量因子贡献率最大。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单株荚数和产量的关联度最高,其次为单株粒数、茎粗、分枝有效荚数,营养生长期最低。通过大豆各综合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对大豆耐荫系数进行分类,分为强耐荫、中度耐荫和弱耐荫3类。利用GGE双标图分析法作图,参试材料南YC-1在两个环境中是比较高产和稳定的。2净、套作下大豆RIL群体茎秆木质素含量的遗传研究净套作不同发育阶段茎秆木质素含量连续分布,分离符合数量遗传模式。同一时期,同一种植模式下,茎秆木质素的含量在两亲本间都没有达到显着,同一时期,不同种植模式下,除南豆12茎秆木质素含量达到极显着外,其余均没有达到显着。净套作不同发育阶段RIL群体两种模式间、家系和模式间与家系间都呈极显着水平。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分离分析方法,对重组自交系群体大豆茎秆木质素含量进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净套作下不同发育阶段该性状均属于主基因调控,套作下不同发育阶段主基因的遗传力较高,净作T2期主基因的遗传力较低,提高大豆茎秆木质素含量重在主基因的利用。3净、套作下大豆RIL群体茎秆木质素含量的QTL分析净套作不同发育阶段大豆茎秆木质素含量QTL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3个QTL,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其中包括10个加性QTL和3对上位性QTL。在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影响时,检测到5个加性QTL。在考虑环境因素对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影响时,也检测到5个加性QTL,仅在T2期检测到3对上位性QTL。在考虑不同发育时期的影响时,套作下检测到1个发育动态加性QTL,净作下检测到2对发育动态上位性QTL。根据大豆基因组信息,在与木质素含量相关的QTL区段中找出1个与木质素含量相关候选基因,为Glyma.01g169200。

二、玉米自交系“G39”的选育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自交系“G39”的选育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玉米新品种丹玉311选育的种质创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背景
2 丹玉311选育过程
    2.1 自交系选育
    2.2 配合力测定与杂交种选配
3 丹玉311的综合评价
    3.1 高产、稳产
    3.2 特征特性
    3.3 抗病性评价
    3.4 子粒品质性状
    3.5 适应性
4 种质创新思考与启示
    4.1 种质资源
    4.2 创新利用杂种优势模式
    4.3 对外来种质的利用思考

(2)基于SSR标记的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玉米材料
    1.2 方法
        1.2.1 DNA提取和PCR扩增
        1.2.2 数据收集及分析
        1.2.3 DNA 测序及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扩增片段的多态性分析及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
    2.2 聚类分析
    2.3 DNA序列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玉米抗病和抗虫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DNA分子标记的种类和特点
    1.1 SCAR分子标记
    1.2 SSR分子标记
    1.3 SNP标记
2 MAS在玉米抗病育种上的应用
    2.1 MAS在南方锈病上的应用
    2.2 MAS在玉米大斑病上的应用
    2.3 MAS在玉米小斑病上的应用
    2.4 MAS在茎腐病上的应用
    2.5 MAS在玉米矮花叶病上的应用
    2.6 MAS在玉米丝黑穗病上的应用
3 MAS在抗虫育种上的应用
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的玉米品种
5 展望

(4)玉米SBP基因的遗传演化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玉米的起源与驯化
    1.2 SBP转录因子
        1.2.1 SBP基因的起源
        1.2.2 SBP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1.2.3 SBP转录因子对植物株型调控的研究进展
    1.3 关联分析
        1.3.1 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1.3.2 关联分析的基本策略
        1.3.3 关联分析在玉米中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1 玉米种植与培养
        2.2.2 基本实验方法
    2.3 表型测定与分析
    2.4 基因重测序
    2.5 基因型数据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中性进化检验
    2.6 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
    2.7 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
    2.8 SNP分子标记标记
3 结果与分析
    3.1 SBP基因的序列变异分析
        3.1.1 SBP基因重测序及其在材料中的核苷酸多态性
        3.1.2 SBP基因在不同群体中的核苷酸多态性
        3.1.3 SBP基因的序列演化模式
    3.2 玉米自交系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统计分析
    3.3 SBP基因家族与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3.3.1 sbp3与穗粗(ED)的关联分析
        3.3.2 不同自交系中sbp3基因表达量以及穗粗表型分析
        3.3.3 sbp20与行粒数(KNR)的关联分析
        3.3.4 sbp20 SNP分子标记设计与验证
        3.3.5 不同自交系中sbp20基因表达量以及行粒数表型分析
        3.3.6 sbp20与粒厚(KT)的关联分析
    3.4 突变体的鉴定
        3.4.1 sbp3突变体的鉴定
        3.4.2 sbp3基因敲除
        3.4.3 sbp20突变体鉴定
        3.4.4 sbp20基因敲除
4 小结与讨论
    4.1 玉米SBP基因的序列变异分析
    4.2 SBP基因与玉米相关性状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6)Iodent玉米种质改良旅大红骨选系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差分析
    2.2 Iodent/旅系改良系一般配合力分析
    2.3 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Iodent种质改良旅大红骨群体配合力分析
    3.2 Iodent种质改良旅大红骨资源效果分析
    3.3 Iodent种质改良旅大红骨杂种优势表现及利用价值探讨
    3.4 Iodent种质改良旅大红骨抗病性表现及利用探讨

(7)25份美国玉米自交系的利用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1.4.1 配合力分析
        1.4.2 联合方差分析
        1.4.3 显着性分析
        1.4.4 对照优势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联合方差分析
    2.2 25份美国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2.3 25份美国玉米自交系与我国主要种质的杂种优势
    2.4 利用25份美国玉米自交系选育优良组合
    2.5 利用25份美国玉米自交系改良国内玉米自交系的潜力
3 结论与讨论

(8)吉林省40份玉米品种的丰产、稳产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
    1.2 吉林省玉米产量变化
    1.3 吉林省玉米品种的推广
    1.4 优良玉米品种的意义
    1.5 玉米优良品种的评价
        1.5.1 根系
        1.5.2 茎秆
        1.5.3 株高
        1.5.4 穗位
        1.5.5 叶片
        1.5.6 雄穗
        1.5.7 品种的果穗
        1.5.8 籽粒品质
        1.5.9 籽粒含水量
        1.5.10 品种的株型
        1.5.11 品种的耐密性
        1.5.12 品种的抗病性
        1.5.13 品种的抗虫性
        1.5.14 品种的抗倒性
        1.5.15 品种的抗逆性
    1.6 吉林省农业生态区划分及试验点简介
    1.7 不同生态区品种的选择
        1.7.1 西部半干旱农业生态区
        1.7.2 中部半湿润农业生态区
        1.7.3 东部湿润农业生态区
    1.8 吉林省玉米品种熟期划分
        1.8.1 极早熟玉米品种种植区
        1.8.2 早熟玉米品种种植区
        1.8.3 中早熟玉米品种种植区
        1.8.4 中熟玉米品种种植区
        1.8.5 中晚熟玉米品种种植区
        1.8.6 晚熟玉米品种种植区
    1.9 耐密型玉米品种的发展
    1.10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性状调查
        2.2.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各试验点玉米产量的统计分析
    3.2 玉米产量的方差分析
    3.3 产量频次分布
        3.3.1 榆树市玉米品种产量频次分布
        3.3.2 双阳区玉米品种产量频次分布
        3.3.3 长岭县玉米品种产量频次分布
    3.4 试验点评价
    3.5 品种互作评价
        3.5.1 产量评价
        3.5.2 品种产量与试验点互作评价
    3.6 品种丰产性与稳定性分析
    3.7 品种的含水量
    3.8 品种产量-含水量关联分析评价
        3.8.1 榆树市玉米产量-含水量关联分析
        3.8.2 双阳区玉米产量-含水量关联分析
        3.8.3 长岭县玉米产量-含水量关联分析
        3.8.4 品种平均产量-含水量关联分析
        3.8.5 品种综合性评价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试验品种的选择
        4.1.2 试验点的选择
        4.1.3 试验品种的产量、含水量统计分析
        4.1.4 试验品种的产量与试验点的互作评价
        4.1.5 品种丰产性与稳定性分析
        4.1.6 品种产量-含水量关联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早熟春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抗旱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对玉米抗旱种质选育研究进展
    1.3 玉米抗旱种质的鉴定时期及指标研究进展
        1.3.1 玉米萌发期抗旱鉴定及指标研究
        1.3.2 玉米苗期抗旱鉴定及指标研究
        1.3.3 玉米花期抗旱鉴定及指标研究
        1.3.4 玉米灌浆期抗旱鉴定及指标研究
    1.4 玉米抗旱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5 玉米抗旱性的配合力及遗传特性分析
    1.6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材料
    2.4 试验设计
    2.5 测定指标
        2.5.1 土壤含水量
        2.5.2 生育期指标测定方法
        2.5.3 形态及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5.4 室内调查项目测定方法
    2.6 统计方法
        2.6.1 抗旱系数(DC)
        2.6.2 抗旱性综合评价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自交系抗旱性鉴定及指标筛选
        3.1.1 不同年份玉米自交系各性状方差分析
        3.1.2 不同年份玉米自交系各性状相关分析
        3.1.3 不同年份玉米自交系各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1.4 不同年份玉米自交系抗旱性综合评价
    3.2 玉米组合抗旱性鉴定及指标筛选
        3.2.1 玉米组合各性状方差分析
        3.2.2 玉米组合各性状相关分析
        3.2.3 玉米组合各性状主成分分析
        3.2.4 玉米组合抗旱性综合评价
    3.3 玉米自交系产量及抗旱性状配合力分析
        3.3.1 玉米自交系各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3.3.2 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3.3.3 测验种各抗旱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
        3.3.4 玉米组合各抗旱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3.3.5 杂交组合产量的总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玉米自交系抗旱指标的研究
        4.1.2 玉米抗旱性综合评价与抗旱种质筛选
        4.1.3 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10)耐荫大豆种质资源的筛选及茎秆木质素含量的遗传与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套作荫蔽对作物农艺性状及木质素含量的研究
        2.1.1 套作荫蔽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2.1.2 套作荫蔽对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2.2 GGE双标法分析作物品种的稳定性、丰产性和适应性研究
        2.3 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2.4 QTL定位研究
        2.4.1 木质素含量的QTL定位
        2.4.2 发育动态QTL定位
        2.4.3 上位性效应及与环境互作下QTL定位研究
第二章 耐荫大豆种质资源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生育期的调查
        1.3.2 主要农艺、产量和倒伏分级标准的测定及调查
        1.3.3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遮荫下大豆种质的主要性状表现
        2.2 不同环境大豆种质的相关性分析
        2.3 大豆种质主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4 大豆种质的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5 大豆种质的耐荫性综合评价
        2.6 不同环境大豆种质的适应性及稳定性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大豆茎秆木质素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木质素含量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亲本及RIL群体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变异性分析
        2.2 大豆茎秆木质素含量的联合方差分析
        2.3 大豆茎秆木质素含量的最适遗传模型
        2.4 大豆茎秆木质素含量的遗传参数估计
    3 讨论
第四章 大豆茎秆木质素含量的QTL分析及候选基因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木质素含量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环境QTL效应分析
        2.2 环境影响的QTL效应分析
        2.3 大豆茎秆木质素含量发育动态的QTL分析
        2.4 大豆茎秆木质素含量候选基因的筛选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 全文结论
        1.1 耐荫大豆种质资源的筛选
        1.2 净、套作下大豆茎秆木质素含量的遗传特征
        1.3 净、套作下大豆茎秆木质素含量的QTL分析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玉米自交系“G39”的选育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玉米新品种丹玉311选育的种质创新思考[J]. 高洪敏,周旭梅,徐娥,李方明,何晶,宁家林,杨雨明. 玉米科学, 2022(01)
  • [2]基于SSR标记的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J]. 陈艳,吕秉儒,王路勇,姜愈,李振江,王议萍,龙羿辛,方辉,汪保华. 作物研究, 2021(05)
  • [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玉米抗病和抗虫育种上的应用[J]. 金锐,张从合,朱全贵,苏法.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6)
  • [4]玉米SBP基因的遗传演化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D]. 褚梦寒. 扬州大学, 2021(09)
  • [5]优质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4号的选育[J]. 廖长见,张扬,陈伟,林建新,滕振勇,陈山虎,林静,卢和顶. 福建农业学报, 2021(04)
  • [6]Iodent玉米种质改良旅大红骨选系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J]. 鲁俊田,任丽丽,赵洪绪,吕春波,曲江波,刘忠杰,王亮,丰光,孙九超. 玉米科学, 2020(06)
  • [7]25份美国玉米自交系的利用潜力分析[J]. 赵鑫哲,刘文娟,张丰屹,杨致远,张德贵,李明顺,李新海,雍洪军,王宏伟. 玉米科学, 2020(06)
  • [8]吉林省40份玉米品种的丰产、稳产性评价[D]. 杜新颖.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9]早熟春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抗旱性鉴定[D]. 张赛楠.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10]耐荫大豆种质资源的筛选及茎秆木质素含量的遗传与QTL分析[D]. 刘明.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玉米自交系“G39”的选育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