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品种“广粤37-2”的选育

花生品种“广粤37-2”的选育

一、花生品种“广粤37—2”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马文连[1](2020)在《不同小麦品种耐镉特征及低积累品种筛选研究》文中指出镉(Cd)作为一种迁移性较强的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具有较高的活性,易从土壤转移至农作物的可食部位,从而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减少作物籽粒Cd含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低积累Cd品种的筛选。小麦是我国黄淮海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耐Cd特征,筛选出低积累Cd小麦品种,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河南省常见的65个小麦品种,通过水培试验测定分析小麦的生长状况、根系形态和Cd亚细胞分布及化学形态等耐性特征,并利用大田试验对30个小麦品种进行低积累品种筛选。本研究的主要结果结论如下:1、依据修正隶属度函数对耐Cd能力的评价结果可知,65个品种耐Cd指数值平均为0.36。其中,Cd耐性最强是品种15;较耐Cd型有品种4、品种20、品种16等8个品种;对Cd敏感的有品种61、品种64、品种65等11个品种,Cd耐性最弱的为品种41。2、就茎叶中Cd的亚细胞分布而言,细胞壁的Cd含量最高。其中,品种27的茎叶细胞壁Cd含量高达20.28mg·kg-1,所占比例为67.77%。结果表明,细胞壁对Cd具有固定作用,可阻止Cd进入小麦细胞内部产生毒害作用。与茎叶不同,根系中细胞液的Cd含量最高。各品种中品种48的根系细胞液Cd含量最高,为108.61 mg·kg-1,所占比例为84.67%,说明Cd在根系细胞内具有区室化效应。3、就茎叶中Cd的化学形态而言,Cd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氯化钠提取态,其次是酒精提取态。其中,品种50的氯化钠提取态Cd含量最高,为18.98 mg·kg-1,所占比例为68.53%,说明Cd在茎叶中主要为果胶态、蛋白质结合态等。在根系中,小麦的Cd主要是酒精提取态。其中,品种18的酒精提取态Cd含量最高达80.17 mg·kg-1,所占比例为66.98%。4、大田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小麦品种其籽粒、茎叶和根的Cd含量均有明显差异性。就选用的30个小麦品种而言,籽粒Cd浓度最高和最低相差18.29倍。品种D20、D28和D4等9个品种的籽粒Cd含量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定值,其中有7个品种位于茎叶Cd含量高低排名的后10名范畴。不同小麦品种的籽粒Cd含量与转移系数TF籽粒/茎叶和富集系数BCF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较低的Cd转运能力是造成小麦品种低积累特征的重要原因。

高原[2](2019)在《皱环球盖菇生产关键技术及菌株筛选研究》文中认为皱环球盖菇色泽艳丽,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近年来,皱环球盖菇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在我国皱环球盖菇规模化栽培的历史较短,技术研究缺乏系统性,未能建立其栽培技术标准。因此,不同的区域栽培原料、栽培模式、管理方法差异较大,导致其产量低而不稳。本文针对陕西关中具体情况对皱环球盖菇栽培的原料,覆土材料,无机氮源,无机盐营养,菌床优势细菌,呼吸强度及优良菌株筛选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栽培原料、不同接种量、不同覆土材料和土壤添加量对皱环球盖菇产量及子实体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苹果木屑为皱环球盖菇栽培的优质原料;秋栽情况下适宜接种量为5%;适宜的覆土材料为“75%田园土(黏土)+25%木屑”;在基质中添加20%腐殖土可显着提高子实体的产量。2.研究了4种无机盐和6种无机氮对皱环球盖菇产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硫酸镁和磷酸氢二铵能显着提高皱环球盖菇的产量。其适宜用量分别为基质风干重的0.56%和0.11%。3.从菌床中分离出18株优势细菌,研究了不同细菌菌株对皱环球盖菇子实体产量和形态的影响。其中,细菌X8和G10对产量影响显着,可提高产量30%以上。4.测定了皱环球盖菇不同生长阶段呼吸强度。结果表明,皱环球盖菇菌丝生长阶段呼吸强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提高,在子实体形成阶段最高,以后逐渐下降。5.从30株杂交菌株中选出4株优良菌株(1-9-30、2-9-2F2、1-7-30、1-14-1)。

张平[3](2019)在《通过降低OsLOXs的表达量和转育qSS-9Kas提高水稻种子储藏能力》文中研究指明种子在收获后的第一阶段休眠性逐渐丧失,种子发芽能力逐渐升高,直至达到峰值,此后,干燥的种子在储藏期间,逐渐劣变,种子的发芽能力逐渐降低,直至完全失去生活能力,最终导致发芽失败。据农业部不完全统计,每年由于储存不当引起的水稻种子老化、霉变等占总储藏量的8%,造成严重损失。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往往通过改变外在的存储条件来延长种子存放的时间,但也因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通过改善种子自身的遗传特性来增加种子的耐储性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前人研究表明,脂质的大量降解是导致稻谷老化的根本原因,而脂氧合酶(lipoxygenase)是引起脂质降解的关键酶,因此,通过抑制水稻种子中脂氧合酶的含量和活性可显着减缓水稻的老化速度。为此,本实验室以宁粳1号为受体,创制了 一批干扰脂氧合酶的转基因株系,本研究主要针对其中干扰效果较为明显的XO3和XO6两个家系进行进一步的筛选鉴定,得到可稳定遗传的家系。定量结果表明XO3和XO6中OsLOX2、OsLOX3表达量较宁粳1号明显降低;表型鉴定发现通过自然放置10个月和人工老化处理8天后,XO3和XO6家系种子活力明显高于受体亲本宁粳1号;TTC染色发现,XO3和XO6中TTCH(三苯甲簪)含量明显高于宁粳1号;种子中脂氧合酶的含量测定结果发现,干扰家系均显着低于受体亲本;品质指标分析发现,老化处理前后,干扰家系的种子在直链淀粉、总淀粉和胶稠度上的变化幅度比对照宁粳1号小;田间小区品比鉴定实验发现,大部分主要的农艺性状和受体品种没有显着差异。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OsLOX1、OsLOX2和OsLOX3进行基因编辑,获得了多种编辑位点的转基因纯合植株,其中CRISPR/Cas9-LOX1 T2代种子比受体品种宁粳4号的耐储性极显着增强。种子耐储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与种子耐储性相关QTL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也检测到一些稳定表达的主效QTL。籼稻品种Kasalath表现出极耐储的表型,本实验室已验证qSS-9Kas是来源于Kasalath的控制种子耐储性的主效QTL。本研究主要通过MAS(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将含有qSS-9Kas的耐储的置换系SL36作为供体亲本,不耐贮存的宁粳4号为受体品种,进行多年不断地杂交、回交和自交,得到稳定的改良家系。基因型分析表明,改良系中已成功转入qSS-9Kas,并且能稳定遗传;丙二醛含量检测发现,老化后的改良系种子中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宁粳4号;表型鉴定发现,在经过多年存放和人工加速老化后,改良系的种子活力均比受体品种高;TTC染色中,改良系有更多的种子被染色,且TTCH含量明显高于宁粳4号;农艺性状测定发现大多数主要田间农艺性状和表观直链淀粉含量与宁粳4号没有显着差异。

张欢欢,梁叶星,张玲,曾志红,李雪,李艳花,黄桃翠,张雪梅,杨世雄[4](2019)在《双低油菜籽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及营养价值评价》文中提出以4种双低油菜籽为原料,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脱脂菜籽粕中菜籽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并应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和模糊识别法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种双低菜籽蛋白中均可检测到19种氨基酸; 4种菜籽蛋白的总氨基酸含量在809. 99~855. 11 mg/g蛋白,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4. 4%~35. 5%,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之比为0. 524~0. 543; 4种双低菜籽蛋白的氨基酸比值系数为87. 71~90. 96,庆油3号菜籽蛋白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异亮氨酸,其他品种菜籽蛋白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 4种双低菜籽蛋白与FAO/WHO模式的贴近度在0. 959~0. 975,与鸡蛋蛋白模式贴近度在0. 872~0. 894。该研究为菜籽蛋白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双低油菜育种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唐兆秀,徐日荣,陈湘瑜,陈昊[5](2018)在《高蛋白花生新品种福花9号的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为适应闽西和戆南地区咸酥花生加工业发展需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粤油99为母本,中间育种材料9817-36-2为父本,有性杂交,混合系谱法选育成丰产,高蛋白,中果加工型花生新品种福花9号,2016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新品种认定(赣认花生2016002)。该品种全生育期123d左右,株高55.1cm左右;株形直立,松散适中;结果枝数4.65条;叶片卵圆形,大小中等,叶色深绿色,叶质厚,被有蜡质;分枝粗壮,杆绿色;连续开花,花黄色。荚果茧型,果腰浅,网纹中等,果皮淡黄色,百果重178g,果数618个·kg-1左右。种子椭圆形、饱满;种皮粉红色,光滑,无皱缩,百仁重66.2g左右,出仁率64.4%左右;含油量51.41%,蛋白质含量30.86%,油亚比1.22。抗倒性强,抗旱性中等,抗锈病、抗叶斑病,综合性状优良。平均每667m2产荚果359.5kg,比对照品种汕油523增产6.58%,平均每667m2产籽仁230.7kg,减产0.86%。江西、福建省花生产区均可做咸酥花生品种利用。通过SSR分子标记技术发现有4对引物可以鉴别出亲本和子代的差异条带,证明亲本与子代在分子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子代既有继承父母本特异遗传信息的特征,又有与父母本遗传信息存在差别的特征。

张秉铭[6](2017)在《兰州饲用高粱抗蚜性评价与蚜虫种群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粱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第五大谷类作物,也是中国重要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高粱蚜虫会严重影响高粱产量且具有很大破坏性。随着高粱的推广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蚜虫危害造成高粱产量损失的问题日益严重。本研究在综述国内外高粱及高粱蚜虫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调查了甘肃兰州种植饲用高粱的蚜虫种群动态,结合2种方法对14个饲用高粱品种的抗蚜性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3个不同温度下麦二叉蚜实验种群生命表。主要结果如下:1.14种饲用高粱品种的抗蚜性鉴定为明确不同饲用高粱品种的抗蚜特性,在大田以自然混合种群(禾谷缢管蚜Rhpalosiphum padi(L)、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ebricius)和麦二叉蚜Schhizaphid graminum(Rondani))为试虫,采用蚜量比值法和蚜害指数法,鉴定并评价了14个饲用高粱品种的田间抗蚜性。结果表明:以蚜害指数法为测定标准,绝佳(17.78)、3180(15.56)、牧乐8000(16.67)和大卡(18.89)表现为中抗;3180除与其他4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着外,显着低于其他品种;辽甜3号(21.11)和2180(25.56)表现为低抗;日本饲用高粱(32.22)、大力士(33.33)、辽甜5号(35.56)、1990(35.56)和4180(38.89)表现为低感;1230(46.67)和1180(45.56)表现为中感;帕卡(57.78)表现为高感,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5)。2.饲用高粱田间混合蚜虫数量消长与空间动态为明确在甘肃兰州栽培的饲用高粱上混合蚜虫种群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为当地蚜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2016年5月至10月,采用定点、定株系统调查的方式,记录了田间不同种类蚜虫的数量动态。并用扩散系数法、负二项分布K值法、C值法和平均拥挤度法综合对混合蚜虫种群的空间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饲用高粱种植试验地混合蚜虫种群在高粱各生育期均有发生,且各品种的数量动态有很大差别。2016年调查数据显示,禾谷缢管蚜在高粱成熟期前为优势种,峰值为百株4616头。麦二叉蚜在高粱开花期后为优势种,峰值为百株2435头。混合蚜虫种群在高粱田间始终呈聚集分布,聚集度呈扩散-聚集-在扩散-再聚集的趋势。3.不同温度下麦二叉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为明确温度对麦二叉蚜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生命表技术在实验室人工气候箱设置光周期16L:8D条件下,研究了15℃、20℃和25℃条件下麦二叉蚜的各项生命参数。结果表明:麦二叉蚜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25℃时,内禀增长率最高为0.231,3个温度下内禀增长率(rm)数值间差异显着。25℃时,周限增长率(λ)最高为1.260,15℃和20℃数值间差异不显着。25℃时,净增值率(R0)最高为20.783,3个温度数值间差异不显着。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天数(t)随温度上升而缩短。25℃时,平均时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天数(t)最短,分别为13.115和2.157。3个温度下平均时代周期(T)数值差异显着;15℃和20℃加倍天数(t)数值差异不显着(P<0.05)。

董慧玲[7](2017)在《不同饲料对家蚕血淋巴代谢组学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新鲜桑叶是已知的家蚕最佳饵料,目前为止的人工饲料即便使用大量的桑叶粉也无法完全替代桑叶,大部分的家蚕品种甚至不取食人工饲料。另一方面,饲料饲养的家蚕幼虫体质弱、丝蛋白合成效率低、产丝量少等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了进一步探讨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利用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方法,分析了家蚕食性和饮食与肠道菌群变化、以及血淋巴代谢差异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对家蚕实用品种菁松B进行的双向歧化选择获得的人工饲料摄食性差异性家蚕品系,比较了菁松B高食性品系在桑叶育与饲料育环境,以及菁松B高食性与低食性品系在桑叶育环境中5龄幼虫血淋巴的代谢组学差异。GC/LC-MS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130种代谢物,其中主要的差异代谢物是氨基酸、有机酸和维生素。与桑叶育蚕相比,饲料育蚕血淋巴中硫胺素等4种维生素含量显着下降,它们与59个差异代谢物质构成了众多的edges。甲硫氨酸亚砜等15种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含量显着升高,同时甲硫氨酸和赖氨酸等6种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显着下降。组成丝蛋白最主要的甘氨酸、丙氨酸、天冬酰胺和丝氨酸含量出现了不一致的显着下调或上调变化。与此同时,由氨基酸形成尿酸和尿素的代谢通路关键物质含量显着升高,血淋巴中出现尿酸和尿素富集。另一方面,哌啶酸和奎尼酸等有机酸的含量显着下降,碳水化合物和脂类代谢水平,以及胆固醇水平都有低于桑叶育蚕的趋势。本文还筛选出10种雄性优势代谢物,29种与饲料有关的性别间差异代谢物,为进一步研究家蚕性别间对饲料育适应性差异机制提供了线索和靶标。(2)本文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分析,除了调查遗传来源高度相似的家蚕菁松B高食性和菁松B低食性品系外,还引入了能很好摄食人工饲料摄的自然突变体广食品系和几乎不摄食人工饲料的鲁七品种,以进一步理解不同蚕品种的影响。结果显示:桑叶育环境中,即使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具有显着差异的不同家蚕品系之间,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也很相似,最主要的微生物都是蓝藻细菌丰度高达65.2±17.9%,其次是厚壁菌门丰度约占29.2±17.6%,第3与第4位的肠道菌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降至4.2±4.5%和0.6±0.8%。在属水上在丰度大于1%的微生物主要是绿藻,其丰度高达65.0±17.9%,其次是可以增强宿主免疫力肠球菌属(19.4±12.7%)和参与水解糖和蛋白质的梭菌属(7.6±14.9%)。人工饲料育家蚕的肠道菌群的种类比桑叶育蚕显着减少,优势菌的丰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桑叶育环境中的肠道优势菌蓝藻细菌的丰度显着降低,菁松B高食和广食品系家蚕分别降低了67.9±20.7%和99.1±0.6%;厚壁菌门的丰度在菁松B高食品系体内的丰度上调了5.5±1.6倍,在广食品系体内降低了41.7±30.7%;变形菌门的丰度只在广食品系家蚕肠道出现了32.9±8.1倍上调,菁松B高食品系体内则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进一步的深度分类分析结果显示,人工饲料育家蚕肠道细菌近99%还未分类到属水平,人工饲料育菁松B高食品系体内丰度最高的是肠球菌科,丰度上调了10.1±2.8倍;其次是绿藻菌(o),但丰度降低了67.8±20.7%。广食品系家蚕体内肠杆菌科丰度上调了64.0±15.4倍,其次是绿藻菌(o)和毛螺菌科,丰度分别降低了99.1±0.6%和99.99%±0.01%。KEGG数据库进行的PICRUSt功能预测结果显示,桑叶育家蚕的肠道菌群主要对宿主的排泄系统和异生素生物降解及代谢产生影响。而人工饲料育家蚕的肠道菌群为宿主提供上述功能显着减弱的同时,参与宿主环境适应、细胞生长和死亡、细胞运动、遗传信息加工等功能的微生物显着增多。本文结果表明,家蚕肠道菌群组成和饮食关系密切,桑叶育家蚕肠道菌群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几乎不受人工饲料摄食性遗传差异的家蚕品系影响。人工饲料饲养能够显着改变家蚕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和对宿主的功能影响,即使是人工饲料摄食性都很好的不同品系家蚕,在人工饲料饲养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也出现了显着差异。显示饮食是改变家蚕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人工饲料育家蚕的肠道微生物改变还与宿主家蚕的遗传差异有关。

周羊梅,顾正中,王安邦,杨子博[8](2017)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淮麦35选育及性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淮麦35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周麦13和新麦9号进行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09—2010年度参加国家预备试验,平均产量7 749.0 kg/hm2,在50个参试品种中名列第2位,增产点率为88.9%。2010—2012年度进入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年分别为8 820.0、7 621.8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4.54%、4.83%,增产达极显着,增产点率为76.5%90.0%,变异系数7.38%9.1%,适应度82.35%85%。2012—2013年度进入生产试验,产量为7 480.5 kg/hm2,比对照增产6.20%,增产点率为85.71%。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淮麦35产量潜力高,适应性广,田间发病轻,具有一定耐病性,在黄淮南片麦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龙莉[9](2015)在《永顺县油茶产业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是我国主要的油茶产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其油茶种植面积几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油茶的产量更是占据半壁江山。永顺县属于湖南湘西自治州,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经营油茶的历史久远,有良好的油茶生长自然条件,油茶产业对该县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分析了国内外油棕、油橄榄、大豆、油菜产业的研究现状。在查阅资料、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南油茶产业的基地建设、良种培育、加工、政策和发展模式等现状,从可持续性、优良品种、多元化、规模国际化四方面探讨了其发展前景。通过对永顺县油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表明该县具有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科技、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存在粗放经营、加工利用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土地集约难度大、树龄老化、品种退化、油茶资源和面积持续减少的劣势;面临政府导向、茶油需求和综合效益良好的机遇;受到国内其他油茶主产省的冲击、认识不足、政府投入不足、成本提高、小农意识和市场推广难度大的威胁。然后,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通过DEMATEL模型分析了影响永顺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因素,结果显示:(1)根据各因素的中心度指标,按照其大小顺序依次是:(F3)培养龙头企业,6.203;(F8)组织领导,5.573;(F2)资金投入,5.145;(F5)良种基地建设,5.024;(F1)政府保护政策,4.940;(F7)技术培训,4.752;(F6)科研投入,4.739;(F4)经营模式,4.289;(F9)市场监管,3.314。值越高,其位置越关键。(2)根据各因素的原因度指标,原因要素按照大小顺序依次是:(F1)政府保护政策,1.907;(F2)资金投入,1.347。这些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较大,或促进,或制约其他因素,对永顺县油茶产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起主要推力作用。(3)结果要素按照其原因度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F3)培养龙头企业,-0.977;(F4)经营模式,-0.872;(F7)技术培训,-0.542;(F5)良种基地建设,-0.346;(F6)科研投入,-0.323;(F8)组织领导,-0.104;(F9)市场监管,-0.091。这些因素都比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永顺县油茶产业开展的整个过程中保持活跃,实际过程中可逆推找影响源头,促进问题解决。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从培养龙头企业、组织领导、资金投入、良种基地建设、政府保护政策、技术培训、科研投入、经营模式、市场监管这9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为永顺县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吴兴勇[10](2015)在《优质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的诱导及生物学鉴定》文中提出本文采用0.2%浓度的秋水仙素对两种不结球白菜(Brassica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2n = 2x = 20)’小矮人’和’黄心乌’进行同源四倍体诱导,并分别用形态学、解剖学和细胞学的方法进行倍性鉴定,从农艺学性状和营养品质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稳定遗传的四倍体新种质,并对优质四倍体’小矮人’和’黄心乌’进行选育。实验结果如下:1.用0.2%秋水仙素溶液对二倍体不结球白菜’小矮人’子叶期生长点采用点滴法分别进行2次、4次和6次处理,并根据形态学、解剖学和细胞学技术手段对变异植株进行倍性鉴定,得到稳定遗传的四倍体材料。结果表明:0.2%秋水仙素处理6次效果最佳,四倍体加倍率为7.4%。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气孔长和宽分别增加26.9%和39.4%,气孔密度减少42.1%;四倍体花色加深,花瓣长和宽、雌雄蕊长度分别比二倍体增加34.04%和39.05%、26.4%和18.3%;花粉粒长和宽分别比二倍体增加32.9%和42.7%,形状由椭圆形变为近钝角砖形;四倍体角果显着增大,长和宽分别比二倍体增加18.3%和30.6%,种子直径和50粒种子重分别增加33.8%和46.5%;单角果平均种子数减少66.7%;根尖染色体数目鉴定,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2x=20,四倍体为2n=4x==40;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结果,二倍体DNA相对含量峰值在300处,四倍体峰值在600处,约为二倍体的两倍。2.用0.2%秋水仙素溶液对二倍体不结球白菜’黄心乌’子叶期生长点采用滴定法分别进行2次、4次和6次处理,并进行形态学、解剖学和细胞学倍性鉴定。实验结果表明:0.2%秋水仙素处理6次效果最佳,四倍体加倍率为7.63%。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气孔长和宽分别增加37.7%和29.1%,气孔密度减少37.7%;四倍体花大色深,花瓣长和宽、雌雄蕊长度分别比二倍体增加32.41%和46.67%、25.0%和15.7%;花粉粒长和宽分别比二倍体增加25.4%和37.4%,形状由椭圆形变为近钝角砖形;四倍体角果长和横宽分别比二倍体增加22.6%和21.4%,种子直径和50粒种子重分别增加35.9%和44.9%;单角果平均种子数减少66.5%;二倍体根尖染色体数为2n=2x=20,四倍体为2n=4x=40;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结果,四倍体DNA相对含量峰值在400处,二倍体峰值在200处。实验获得遗传稳定的四倍体新材料。3.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对二、四倍体’小矮人’和’黄心乌’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分别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1)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小矮人,在叶长、叶宽、叶宽/叶长、叶柄长、叶柄宽、单株叶柄质量、单株质量和叶质量/叶柄质量8个农艺性状表现出’巨大性,,分别增加 18.29%、44.01%、21.15%、20.22%、12.47%、7.90%、12.87%和9.62%,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小区产量增加23.09%,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四倍体’小矮人’的叶绿素含量较二倍体增加23.8%,差异显着;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有机酸、硝态氮、Vc含量较二倍体分别增加40.1%、39.3%、41.3%、29.1%、25.1%、12.1%,差异显着或极显着。(2)四倍体’黄心乌’在叶长、叶宽、叶柄长、叶柄宽、单株叶柄质量、单株质量、叶质量/叶柄质量7个农艺性状较二倍体分别增加13.72%、13.95%、29.42%、35.09%、14.92%、18.34%、7.06%,差异极显着;小区产量显着增加18.94%,在生产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四倍体’黄心乌’的叶绿素含量较二倍体显着增加14.0%;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有机酸、硝态氮、Vc含量较二倍体分别增加 37.4%、22.7%、30.1%、35.0%、14.3%、20.9%,差异显着。

二、花生品种“广粤37—2”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生品种“广粤37—2”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小麦品种耐镉特征及低积累品种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成因
    1.2 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影响
    1.3 农作物对重金属Cd的耐性
    1.4 植物细胞对重金属Cd的响应机制
        1.4.1 细胞壁对Cd的固化作用
        1.4.2 细胞区室化效应
        1.4.3 Cd的化学形态及其分布
    1.5 常见作物的低积累品种筛选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水培试验
        3.1.1 供试品种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试指标及方法
    3.2 大田试验
        3.2.1 供试品种
        3.2.2 供试土壤
        3.2.3 试验设计
        3.2.4 样品处理及Cd测定
        3.2.5 评价参数
    3.3 试验仪器
    3.4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水培试验结果与分析
        4.1.1 小麦茎叶中Cd含量聚类分析
        4.1.2 小麦的耐Cd指数
        4.1.3 小麦的Cd总累积量和转移系数
        4.1.4 Cd总累积量、转移系数和耐Cd指数的相关性
        4.1.5 小麦茎叶中Cd含量与根系形态
        4.1.6 Cd在小麦亚细胞中的分布
        4.1.7 Cd在小麦化学形态中的分布
    4.2 大田试验数据分析
        4.2.1 小麦各个部位Cd的含量
        4.2.2 小麦的转移系数及富集系数
5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1.1 小麦对Cd转移与积累能力
        5.1.2 小麦不同品种间耐Cd能力的差异性
        5.1.3 小麦体内Cd亚细胞分布
        5.1.4 小麦体内Cd化学形态
    5.2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2)皱环球盖菇生产关键技术及菌株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皱环球盖菇概述
        1.1.1 自然分布及栽培历史
        1.1.2 形态特征
        1.1.3 营养条件
        1.1.4 生活条件
        1.1.5 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
    1.2 栽培技术
        1.2.1 栽培原料、季节及场地
        1.2.2 栽培模式
        1.2.3 栽培管理
    1.3 土壤在食用菌生产中作用
    1.4 食用菌呼吸作用研究
        1.4.1 呼吸强度的概念
        1.4.2 测定方法
        1.4.3 研究现状
    1.5 食用菌育种技术
        1.5.1 自然选育
        1.5.2 杂交
        1.5.3 诱变
        1.5.4 原生质体融合
        1.5.5 基因工程
    1.6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皱环球盖菇栽培及覆土材料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栽培原料对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2.2.2 接种量对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2.2.3 覆土材料对皱环球盖菇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2.2.4 不同土壤添加量对皱环球盖菇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无机盐和无机氮对皱环球盖菇产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无机盐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无机氮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菌床优势细菌对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4.1 材料
        4.1.1 菌种
        4.1.2 培养基
        4.1.3 分离样品
    4.2 方法
        4.2.1 菌床优势细菌分离
        4.2.2 不同非固氮细菌对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4.2.3 不同固氮菌对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测序结果及菌株鉴定
        4.3.2 不同非固氮细菌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4.3.3 不同非固氮细菌对子实体形态的影响
        4.3.4 不同固氮菌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4.3.5 不同固氮菌对子实体形态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皱环球盖菇呼吸强度测定
    5.1 材料
        5.1.1 菌种
        5.1.2 培养基
        5.1.3 样品
        5.1.4 仪器
    5.2 方法
        5.2.1 原种制备
        5.2.2 栽培
        5.2.3 取样
        5.2.4 呼吸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生长不同时期皱环球盖菇菌丝呼吸强度变化
        5.3.2 子实体发育不同时期呼吸强度变化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皱环球盖菇优良菌株筛选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菌株的产量比较
        6.2.2 不同菌株出菇时间比较
        6.2.3 不同菌株出菇期温度范围比较
        6.2.4 不同菌株子实体形态比较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通过降低OsLOXs的表达量和转育qSS-9Kas提高水稻种子储藏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耐储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1.1.1 微生物及虫害对水稻耐储性影响
        1.1.2 含水量及存放条件对水稻耐储性的影响
        1.1.3 遗传和生理状态对水稻耐储性的影响
        1.1.4 水稻耐储性评价指标
    1.2 脂氧合酶简介
        1.2.1 脂氧合酶的发现与克隆
        1.2.2 脂氧合酶的结构和催化过程
        1.2.3 脂氧合酶的生理功能
    1.3 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水稻的耐储性
        1.3.1 基因干扰技术
        1.3.2 基因编辑技术
        1.3.3 转基因操作方法
        1.3.4 转基因植株外源基因的鉴定
    1.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4.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原理
        1.4.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4.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优势
        1.4.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劣势
    1.5 水稻耐储藏研究进展
        1.5.1 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
        1.5.2 耐储性相关基因的发掘、定位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通过降低稻谷脂氧合酶的含量提高水稻耐储性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种植条件
        1.2 CRISPR/Cas9载体的构建
        1.3 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基因水稻植株
        1.4 DNA样品的制备
        1.5 PCR扩增
        1.6 琼脂糖凝胶电泳
        1.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8 RNA的提取
        1.9 Real-time PCR
        1.10 脂氧合酶含量的测定
        1.11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1.12 种子耐储性表型的鉴定
        1.13 品质指标的测定
        1.14 农艺性状调查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2.1 XO3和XO6家系植株分子检测
        2.2 荧光定量PCR检测改良系种子中OsLOXs的表达量降低
        2.3 XO3和XO6家系基因种子脂氧合酶含量降低
        2.4 OsLOXs-RNAi种子丙二醛含量较宁粳1号显着降低
        2.5 XO3和XO6家系基因种子比宁粳1号更耐储
        2.6 XO3和XO6家系基因种子品质性状的变化
        2.7 XO3和XO6家系基因种子农艺性状调查
        2.8 LOX1/2/3-CRISPR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2.9 LOX1/2/3-CRISPR基因植株的种子比宁粳1号更耐储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
        3.1 总结
        3.2 讨论
        3.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高水稻耐储性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种植条件
        2.2 田间杂交实验
        2.3 群体的构建
        2.4 农艺性状调查
        2.5 PCR扩增
        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7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3.1 携带qSS-9~(Kas)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具有强的耐储性
        3.2 利用MAS法,将控制耐储性的主效QTL qSS-9~(Kas)导入宁粳4号
        3.3 携带qSS-9~(Kas)的宁粳4号改良系老化后丙二醛含量降低
        3.4 携带qSS-9~(Kas)的宁粳4号改良系耐储性显着增强
        3.5 携带qSS-9~(Kas)的宁粳4号改良系种子活力增强
        3.6 携带qSS-9~(Kas)的宁粳4号改良家系的农艺性状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
        3.1 总结
        3.2 讨论
        3.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4)双低油菜籽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及营养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油菜籽主要品质特征的分析
        1.3.2 原料预处理
        1.3.3 氨基酸组成与含量分析
        1.3.4 营养价值评价
        1.3.4. 1 氨基酸比值系数法
        1.3.4. 2 模糊识别法[10-11]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双低油菜籽的主要品质特征分析
    2.2 脱脂菜籽粕中蛋白质含量
    2.3 双低菜籽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2.4 4种双低菜籽蛋白必需氨基酸组成及比较
    2.5 4种双低菜籽蛋白的营养价值评价
        2.5.1 氨基酸比值系数法的评价结果
        2.5.2 模糊识别法的评价结果
3 结论

(5)高蛋白花生新品种福花9号的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选配
2 选育方法与过程
3 植物学特性
4 区试与示范表现
    4.1 产量表现
    4.2 产量稳定性与田间抗性
    4.3 品质分析结果
    4.4 生育期与适应性
5 亲、子遗传差异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6 栽培技术要点
    6.1 播种期
    6.2 种植密度
    6.3 肥水管理
    6.4 病虫草害防治

(6)兰州饲用高粱抗蚜性评价与蚜虫种群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粱
    1.2 蚜虫概况
        1.2.1 高粱田各蚜虫种的生物学特征
        1.2.2 蚜虫对高粱的危害
        1.2.3 高粱蚜虫的防治
    1.3 作物抗虫性
        1.3.1 抗虫性概念
        1.3.2 抗虫性鉴定
        1.3.3 抗虫鉴定方法
    1.4 高粱抗蚜性种质资源的筛选
        1.4.1 国内高粱抗蚜性研究进展
        1.4.2 高粱抗蚜资源的遗传育种
    1.5 昆虫种群动态和空间动态
    1.6 昆虫生命表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14个饲用高粱品种田间抗蚜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高粱蚜虫类群
        2.1.3 试验地概况
        2.1.4 田间试验设计
        2.1.5 蚜虫调查方法
        2.1.6 不同高粱品种抗蚜评价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高粱品种上混合蚜虫种群的发生消长规律
        2.2.2 累计蚜量与植株总蚜量
        2.2.3 抗虫性评价结果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饲用高粱田间混合蚜虫数量消长与空间动态
    3.1 材料和方法
        3.1.0 试验地点
        3.1.1 试验材料
        3.1.2 调查方法
    3.2 资料整理
        3.2.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2 高粱田间蚜虫优势度的分析方法
        3.2.3 高粱田间蚜虫空间分布型的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春季高粱田间蚜虫种群动态
        3.3.2 高粱蚜虫种群的空间动态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温度下麦二叉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麦二叉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4.1.4 分析方法和计算公式
        4.1.5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麦二叉蚜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
        4.2.2 不同温度下麦二叉蚜成虫的生命参数
        4.2.3 不同温度下麦二叉蚜若蚜历期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
    5.3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不同饲料对家蚕血淋巴代谢组学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家蚕的饲料
        1.2 家蚕的营养要求
        1.2.1 蛋白质
        1.2.2 碳水化合物
        1.2.3 脂质
        1.2.4 维生素
        1.3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1.3.1 代谢组学研究技术
        1.3.2 代谢组学的主要应用
        1.4 肠道微生物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1.4.1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1.4.2 肠道菌群的功能
        1.4.2.1 肠道菌群与物质代谢
        1.4.2.2 肠道菌群在免疫调控和宿主防御中的作用
        1.4.2.3 合理饮食调控肠道菌群与相关疾病
        1.4.3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1.4.3.1 家蚕肠道微生物组成
        1.4.3.2 家蚕品系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4.3.3 饲料(饮食)对家蚕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1.4.3.4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2 论文研究思路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桑叶育和人工饲料育家蚕代谢组学差异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桑叶和人工饲料
        2.3 GC/LC-MS测定
        2.4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桑叶育和人工饲料育家蚕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力差异
        3.2 桑叶育和人工饲料育家蚕的代谢物差异
        3.3 桑叶育与人工饲料育家蚕血淋巴差异代谢物的分析
        3.4 家蚕雌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分析
    4 讨论
        4.1 人工饲料育蚕的维生素代谢变化
        4.2 人工饲料育蚕的其他代谢变化特点
        4.2.1 氨基酸和尿酸代谢
        4.2.2 碳水化合物代谢
        4.2.3 脂质和胆固醇代谢
        4.2.4 家蚕代谢的性别差异
第三章 桑叶育和人工饲料育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功能差异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家蚕肠道样本
        2.3 肠道细菌基因组DNA抽提和PCR扩增
        2.4 Illumina MiSeq测序
        2.5 测序序列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数据分析
        3.2 桑叶育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特点
        3.3 人工饲料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特点
        3.4 不同饲料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3.5 不同饲料对家蚕肠道微生物预测功能的影响
        3.5.1 不同饲料对菁松品系家蚕肠道微生物预测功能的影响
        3.5.2 不同饲料对广食品系家蚕的肠道微生物预测功能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综合结论
    1 综合结论
        1.1 血淋巴代谢组学结果揭示了桑叶与人工饲料育家蚕的营养代谢差异
        1.2 饲料是改变家蚕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
    2 论文创新点
    3 后续研究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参与项目与成果
    1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申请发明专利
    3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致谢

(8)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淮麦35选育及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选育经过
    2.2 产量表现
        2.2.1 品系鉴定试验
        2.2.2 国家黄淮南片预备试验
        2.2.3 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
        2.2.4 产量稳定性
        2.2.5 国家黄淮南片生产试验
    2.3 生育特性
3 结论与讨论

(9)永顺县油茶产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植物油料研究现状
        1.3.2 我国油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2.1.3 油茶产业的特征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产业发展选择理论
        2.2.3 产业发展的结构优化理论
        2.2.4 产业发展的可持续理论
        2.2.5 生态经济理论
3 湖南油茶产业发展概述
    3.1 油茶产业概述
        3.1.1 油茶的历史
        3.1.2 油茶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3.1.3 油茶栽培分布区的地理位置
        3.1.4 油茶中心产区(湖南)自然环境概况
    3.2 湖南省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
        3.2.1 湖南省油茶产业得到初步发展
        3.2.2 湖南油茶产业亟待振兴
        3.2.3 油茶基地建设现状
        3.2.4 油茶良种培育现状
        3.2.5 油茶产品加工现状
        3.2.6 油茶产业政策和发展模式现状
    3.3 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3.3.1 油茶产业发展潜力大
        3.3.2 油茶产业向可持续性发展
        3.3.3 油茶产业向优良品种发展
        3.3.4 油茶产品向多元化发展
        3.3.5 油茶产业规模向国际化发展
4 永顺县油茶产业的SWOT分析
    4.1 永顺县发展油茶产业的优势(Strengths)
        4.1.1 自然条件
        4.1.2 林地资源条件
        4.1.3 科技条件
        4.1.4 劳动力资源
    4.2 永顺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4.2.1 粗放经营,加工利用滞后,科技含量低
        4.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4.2.3 土地集约难度大
        4.2.4 树龄老化、品种退化严重
        4.2.5 油茶面积持续减少,油茶资源不断下降
    4.3 永顺县油茶产业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4.3.1 符合政府产业导向
        4.3.2 茶油需求旺盛
        4.3.3 有比较好的综合效益
    4.4 永顺县油茶产业面临的威胁(Threats)
        4.4.1 国内其他油茶主产省的冲击
        4.4.2 对油茶产业发展认识不足
        4.4.3 政策性资金投入力度有待提高
        4.4.4 油茶生产成本提高
        4.4.5 农民素质和落后观念的制约
        4.4.6 市场推广难度大
5 永顺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DEMATEL方法简介
    5.2 DEMATEL方法步骤
        5.2.1 建立指标评价体系
        5.2.2 分析各影响因素指标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
        5.2.3 构造直接影响矩阵
        5.2.4 建立标准化矩阵
        5.2.5 构建综合影响矩阵
        5.2.6 导入笛卡尔坐标系
    5.3 改良DEMATEL分析永顺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5.3.1 评价指标的构成
        5.3.2 建立直接影响矩阵
        5.3.3 计算综合影响矩阵
        5.3.4 构建笛卡尔坐标系
        5.3.5 数据分析
6 推进永顺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6.1 培养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发展油茶精深加工
    6.2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奖补机制
    6.3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6.4 加强油茶良种基地建设
    6.5 加大政府对弱势产业保护力度
    6.6 提高技术培训力度,做好推广示范工作,重点推进
    6.7 增加科研投入,突破油茶鲜果的工业化处理瓶颈
    6.8 改善经营模式,创新机制
    6.9 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与国家标准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10)优质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的诱导及生物学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 多倍体简介
        2 多倍体的起源方式
        3 多倍体的获得途径
        3.1 自然突变形成多倍体
        3.2 人工诱变形成多倍体
        3.2.1 物理学方法
        3.2.2 化学方法
        3.2.3 生物学方法
        4 蔬菜多倍体的特征
        4.1 形态变化
        4.2 物质含量增高
        4.3 抗逆性增强
        4.4 稔性降低
        5 蔬菜多倍体的鉴定
        5.1 形态学鉴定
        5.2 染色体计数鉴定
        5.3 流式细胞术鉴定
        5.4 分子水平鉴定
        6 多倍体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6.1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6.2 克服远缘杂交障碍
        6.3 增强作物抗逆性
        6.4 培育无籽或少籽果实
        7 蔬菜多倍体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1 多倍体的适宜倍性问题
        7.2 多倍体不良性状的改造问题
        7.3 多倍体诱导过程中的嵌合体间题
        7.4 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毒害问题
        8 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二章 四倍体不结球白菜'小矮人'的诱导及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四倍体不结球白菜的诱导
        1.2.2 形态学鉴定法
        1.2.3 解剖学鉴定法
        1.2.4 流式细胞术鉴定法
        1.2.5 染色体计数法
        1.3 不结球白菜四倍体材料的繁殖
        1.4 同源四倍体的选育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秋水仙素不同处理诱变效果
        2.2 不结球白菜倍性鉴定结果
        2.2.1 形态学、解剖学鉴定结果
        2.2.2 流式细胞术DNA含量鉴定结果
        2.2.3 根尖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
        2.3 四倍体'小矮人'选育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黄心乌'的四倍体诱导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诱导方法
        1.3 鉴定方法
        1.3.1 形态学初步鉴定
        1.3.2 气孔鉴定
        1.3.3 花粉粒鉴定
        1.3.4 细胞DNA含量的鉴定
        1.3.5 根尖染色体计数鉴定
        1.4 不结球白菜四倍体材料的繁殖
        1.5 同源四倍体的选育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秋水仙素诱导效果
        2.2 二、四倍体比较分析
        2.2.1 形态学和解剖学比较
        2.2.2 流式细胞仪鉴定分析
        2.2.3 根尖染色体鉴定
        2.3 四倍体'黄心乌'选育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四倍体与二倍体不结球白菜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比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二、四倍体叶绿素含量测定
        1.2.2 二、四倍体农艺性状测定
        1.2.3 二、四倍体营养品质测定
        1.3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农艺性状比较
        2.2 二、四倍体营养品质比较
        2.3 二、四倍体叶绿素含量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
致谢

四、花生品种“广粤37—2”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小麦品种耐镉特征及低积累品种筛选研究[D]. 马文连.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2]皱环球盖菇生产关键技术及菌株筛选研究[D]. 高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3]通过降低OsLOXs的表达量和转育qSS-9Kas提高水稻种子储藏能力[D]. 张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双低油菜籽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及营养价值评价[J]. 张欢欢,梁叶星,张玲,曾志红,李雪,李艳花,黄桃翠,张雪梅,杨世雄.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12)
  • [5]高蛋白花生新品种福花9号的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J]. 唐兆秀,徐日荣,陈湘瑜,陈昊. 福建农业学报, 2018(01)
  • [6]兰州饲用高粱抗蚜性评价与蚜虫种群动态研究[D]. 张秉铭.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1)
  • [7]不同饲料对家蚕血淋巴代谢组学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董慧玲. 苏州大学, 2017(07)
  • [8]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淮麦35选育及性状分析[J]. 周羊梅,顾正中,王安邦,杨子博.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1)
  • [9]永顺县油茶产业的发展研究[D]. 龙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3)
  • [10]优质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的诱导及生物学鉴定[D]. 吴兴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花生品种“广粤37-2”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