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甜菜种子选育,发展甜菜生产

抓好甜菜种子选育,发展甜菜生产

一、搞好甜菜良种繁育,发展甜菜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卢秉福,吴艳玲,张文彬,周艳丽,刘晓雪[1](2019)在《甜菜制糖产业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阐述了中国食糖生产、消费、进口以及食糖价格形成机制,指出国内食糖价格受供求关系、能源价格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周期性波动,未来10年中国食糖的生产和消费将呈缓慢增加总趋势,并且食糖消费增长会快于食糖生产的增长。通过分析甜菜主产区土地资源禀赋,认为甜菜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同时甜菜制糖产业存在研究投入不足、研发能力不强、甜菜种植规模小、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低等问题,提出国家应在政策上扶持甜菜制糖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甜菜研究水平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拓展产业链、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建议,挖掘甜菜制糖业产业发展潜力,促进甜菜制糖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彭丹丹[2](2018)在《南繁区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文中研究说明南繁区位于我国海南岛南部,在水稻等农作物科学育种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农作物繁育制种的重要基地。随着各地大量的育种材料进出南繁区,在利用南繁区热带气候资源优势的同时,外来物(有害生物和转基因生物等)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危害。为了明确南繁区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Patou.)Bref.]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建立快速检测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技术,为水稻病害的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南繁区(三亚市、乐东县和陵水县)稻曲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DNA的AFLP多态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建立了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LAMP快速检测技术,并在水稻种子带菌检测上进行了应用。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稻曲病菌的培养性状观测及分子鉴定。从南繁区两次采集稻曲病样品,共分离得到57个稻曲病菌菌株。这些菌株在PS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培养性状不完全一致,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经稻曲病菌ITS特异性引物扩增鉴定,这些菌株均能得到一条380bp的特征条带,表明所有菌株均为稻曲病菌。(2)稻曲病菌DNA的AFLP多态性分析。从256对引物中筛选出10对扩增条带较为丰富以及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结果共扩增出545条DNA条带,其中包含500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的百分率为91.7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7个菌株分为11个AFLP谱系,陵水县菌株分布在8个谱系中,其他两个群体都分布在7个谱系中,表明陵水县菌株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三个稻曲病菌群体中,陵水县群体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为81.75%,高于乐东县群体的74.60%和三亚市群体的49.21%;三亚市群体的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1997,低于乐东县群体的0.2656和陵水县群体的0.3062;陵水县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934,高于乐东县群体的,0.1662和三亚市群体的0.1273,陵水县群体表现了最大的遗传多样性。(3)稻曲病菌的遗传结构分析。总物种的基因分化度Gst为0.0541,基因流Nm为8.7460,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各个群体内,不同群体间均存在一定基因交流;基于遗传一致性的群体聚类分析表明,三个群体菌株的遗传相似度很高。(4)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LAMP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基于稻曲病菌侧翼基因Uvt3277和水稻纹枯病菌乙酰乳酸合成酶编码基因AG1IA00222的序列,分别建立了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技术。稻曲病菌LAMP反应体系的Mg2+最适浓度为4 mmol/L,甜菜碱最适浓度为0.2 mol/L,dNTPs的最适浓度为1.2 mmol/L,61℃下反应60 min,然后80℃下反应10 min使Bst DNA聚合酶灭活以终止反应;水稻纹枯病菌LAMP反应体系的Mg2+最适浓度为4 mmol/L,甜菜碱最适浓度为0.2 mol/L,dNTPs的最适浓度为0.8 mmol/L,63℃下反应50 min,然后80℃下反应10 min使Bst DNA聚合酶灭活以终止反应。本试验的结果可以通过加SYBR Green I荧光染料1μL,在黑色背景条件下观察颜色变化或者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是否出现梯形条带来判定。(5)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LAMP引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结果只有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在各自的LAMP检测体系中的反应结果呈阳性,而其它参试菌株都为阴性,表明两者的LAMP引物特异性较好;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检测灵敏度均为100fg/μL,分别比普通PCR灵敏度高了100倍和1000倍。(6)LAMP检测技术在水稻种子带菌检测上的应用。通过真菌ITS通用引物常规PCR反应,对来自南繁区22份水稻种子样品进行了病原真菌检测,结果只有1份种子样品没有条带,表明其余21份种子样品中可能含有目标真菌;在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LAMP检测反应中,分别有14份和2份呈阳性结果,结果表明LAMP检测技术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水稻种子中是否有这两种病原真菌侵染。本研究为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简单、特异和灵敏的手段,适合田间和基层部门使用。

夏国华[3](2017)在《内蒙古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京津、辽沈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是,近年来赤峰农业生产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很低。赤峰市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是解决赤峰市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和必然的解决手段。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技术进步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一是总结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二是系统介绍赤峰市农业发展现状。三是全面评估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四是分析赤峰市农牧产品比较优势,并进行优势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五是分析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六是探讨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策略和政策保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赤峰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低产耕地面积大,高质量耕地少;农科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服务不到位;水资源短缺严重;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没有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赤峰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旱抗灾能力弱;农牧业面源污染渐趋严重;资源条件约束日趋紧张,农牧业生产条件受到限制;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不容乐观。(2)赤峰市还处于现代农业的初步发展阶段,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表现在:现代农业投入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很低,处于现代农业起步阶段;现代农业产出水平较高,处于现代农业的基本实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还较低,处于现代农业初步发展阶段。(3)与全国、内蒙古自治区水平相比,赤峰市均具有农产品效率比较优势的作物有6种:谷子、玉米、荞麦、马铃薯、烟叶、蔬菜,均具有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有7种:谷子、甜菜、莜麦、高粱、绿豆、荞麦、玉米,均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有7种:谷子、莜麦、高粱、甜菜、绿豆、荞麦、玉米,同时具有农产品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有3种:谷子、玉米、荞麦。在赤峰市畜禽产品中,均具有存栏规模比较优势的畜禽有3种:驴、骡、肉牛,均具有产品效率比较优势的畜禽产品有6种:牛皮、绵羊毛、羊绒、牛肉、禽蛋、禽肉,均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畜禽产品有10种:驴、骡、绵羊毛、牛皮、羊绒、绵羊皮、羊肉、禽蛋、牛肉、禽肉。(4)基于赤峰市优势农牧产品,对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区域布局:粮食产业、蔬菜产业、畜禽产业、饲草饲料产业、特色农牧业产业。(5)赤峰市大部分区(旗、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水平较差,特别是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喀喇沁旗、林西县、元宝山区、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红山区这8个区(旗、县)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和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6)赤峰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比2014年国家公布的农业科技进步率56%低7个百分点。(7)赤峰市属于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预测了2020年赤峰市各区(旗、县)水资源的供需情况。结果显示2020年仅有宁城县、林西县、元宝山区三个区县不缺水。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1)构建了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测算了赤峰市种植业产品的农产品效率比较优势、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以及赤峰市畜禽产品的畜禽存栏规模比较优势、畜禽产品产量比较优势、畜禽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3)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赤峰市12个区(旗、县)农业生产条件水平,探讨影响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采用C-D生产函数,评价了赤峰市农业科技水平。

王世辉[4](2015)在《世界糖业发展现状与台湾糖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地区)糖产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但糖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资源,它对于稳定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农民提供许多就业机会。同时,糖产业的发展可以反哺工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使各种资源物尽其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步变化,部分国家或地区糖业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以至生产经营困难,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及糖业经济界进行广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台湾糖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与大企业相比,糖业经济的生产模式更加灵活,糖业经济的重要性,以及糖业经济实践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完善,糖业经济发展理论逐步形成。尽管糖业经济发展理论日臻完善,强大的竞争压力,促使糖业生产部门出现组织扁平化的趋势,以便有效提升经营绩效。强化组织运营功能是为应对经营环境大幅变迁,并为糖业经济提供永续经营的条件,但糖业经济发展的困境越发明显,糖业经营的可持续性方面面临的诸多困难仍是制约糖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糖业经济困境的根本之道,在于基础建设方面硬件的优化以及糖业经济软环境的改善,即进行制度创新,构建与糖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完善制度。糖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其经营糖业的商业主体,抗风险能力较差,面对外在环境恶化时应对能力不强。改造糖业经济经营体制,将会改变糖业经济发展的现有窘境,这也是改变糖业经济经营困难的最佳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糖业经济经营主体应不断自我提升、完善糖业经济经营所需各职能部门及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构建糖业经济发展的引导体系、落实糖业经济发展的人员教育和培训等。为破解糖业经济发展的困境,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一、详尽了解市场变化。通过市场调查,全面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收入状况和消费心理的变化,或竞争者推出的新产品,相对增加营销推广活动,降低价格等。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企业需要的各类资源,如人力、原料、能源、资金等发生变化时,强化组织应变能力,应付任何挑战。三、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科技不断进步,糖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不断改革,否则很容易被淘汰,制糖产业的组织变革是大势所趋。四、全面考察社会经济环境。当经济、法律环境发生变化,如政府的经济、投资、贸易和租税等政策发生改变,糖业发展组织也应相对地改变,以增强竞争能力。建构优质糖业经济环境与制度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政治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有关原理,阐述了台湾糖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台湾糖业发展的现状,进而较为全面地阐释了大陆和台湾的糖业,及其与世界各有关国家糖业的互动关系,进而对大陆、台湾糖业和世界各国之间糖业的发展态势进行对比,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糖业发展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论文对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糖业发展中科技与人才支撑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提出了促进糖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相信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增强海峡两岸糖业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发挥绵薄之力。本文作者认为,深化两岸糖业的交流与合作,必将为糖业发展开创广阔的发展前景。

王云龙[5](2015)在《黑龙江省甜菜糖产业问题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食糖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极端气象条件多发频发等影响,全省甜菜糖产业发展陷入低谷。透过对黑龙江省当前甜菜糖产业主要问题的分析,就稳定发展黑龙江省甜菜糖产业提出具体建议。

赵建屹[6](2014)在《甘蔗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为世界第三大产糖国和食糖消费国。近年来,甘蔗糖产量占到了食糖的90%以上。甘蔗糖产量与甘蔗品种息息相关,因此甘蔗种业发展对我国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根据世界种子产业的发展动态、基本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具体研究我国甘蔗种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发展趋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并通过实地调研开展对甘蔗种业龙头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相关人员对话座谈,收集资料,并进行总结,了解了我国甘蔗良种扶持的相关情况,同时对行将出台的甘蔗良种补贴政策相关方面的反应进行调研。研究发现,我国甘蔗品种退化严重,新品种推广应用缓慢。究其原因,一是甘蔗良种价格高出普通大田用种,农民对甘蔗新品种的采用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民对良种在增产、增糖方面的作用缺乏了解;三是甘蔗新品种选育研发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缺乏研发动力。我国甘蔗种质资源保存良好,但甘蔗品种在改良和更新方面与先进产蔗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甘蔗脱毒种苗仍处于推广阶段,温水脱毒和组培脱毒技术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目前,甘蔗单产低、品种退化、宿根年限短、产量下降快,已成为制约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蔗糖优势产业发挥的重大问题。在甘蔗种苗经营方面,已形成甘蔗品种选育以科研机构为主,种苗生产经营以种苗公司为主的格局,但存在甘蔗种苗假、乱、杂的现象。本文同时调研了国内外甘蔗品种权的保护情况,以及我国在甘蔗品种权申请和维护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甘蔗用种量大,提出提高良种补贴标准,多方筹措资金促进良种推广的建议;分析了各种良种补贴发放方式的利弊;提出为加快良种的推广和科技进步,可以通过设置品种和企业准入门槛,各方决定补贴品种,招标良种繁育企业,把良种补贴款给良繁企业,企业与育种单位商定品种使用费,而企业按投标优惠价格向蔗农提供优质种苗;在甘蔗种苗经营市场方面,提出加强监督和检测品种质量,规范良种市场,确保农户得到实际利益等良种补贴建议。通过对甘蔗龙头企业——广西格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内部环境优势、内部环境劣势、外部环境机会和外部环境威胁进行了分析,发现格霖公司具有较强的内部优势和良好的外部机会,宜采用增长型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相结合的战略以提高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附加扭转型战略和防卫型战略,来增强目前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能力。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提出我国甘蔗种业仍存在种质资源、科研育种、科研投入、种苗质量监管、人才方面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甘蔗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加强甘蔗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支持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壮大合格诚信的良繁企业;争取良种补贴,用好良种补贴,促进种业发展;进行脱毒种苗繁育与推广;支持培育出真正具有育繁推一体化功能的甘蔗种业公司;加强种苗经营的市场监管;申请甘蔗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等建议。

李琦珂[7](2013)在《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拥有黝黝黑土地的松花江流域,经过一百多年的农业开发,如今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虽气候严寒,夏短冬长,但土壤肥沃,雨热同季,比较适合发展农业。自东北“开禁”以来,关内移民陆续进入,土地垦殖持续不断,人地关系渐趋紧张。农业开发所及之地,荒山沼泽化为肥田沃野,森林草原变成农田村舍,自然景观成为人工生态,人地系统结构变化异常显着。农业系统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界面,其结构变迁与功能进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经中原农耕文化辐射,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松花江流域的种植业对畜牧业、林业和渔猎业的“挤压”倾向日益明显,生产结构逐渐单一,农业系统功能脆弱,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20世纪以来,松花江流域种植业,大致经历由“—元”到“二元”、再到“三元”的结构变迁,农业系统呈现良性衍化态势。功能发挥偶有曲折低徊,也基本处在自组织阙值范围之内。民国时期,种植业系统开放而高效;伪满时期,种植业系统“入”不敷“出”;建国之后,系统功能发挥顾“此”而失“彼”;三中全会之后,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系统发展稳定且持续。畜牧系统的百年发展,主要特征是畜牧结构的日益趋同。20世纪初叶,因地区间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的差异,松花江流域的畜牧系统,具有发展不均衡的显着特点。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家畜多经喂猪、牛、羊,家禽常饲养鸡、鹅、鸭;松花江流域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多为游牧民族的畜牧区,多豢养马、牛、羊及犬;生息繁衍于松花江流域东部的渔猎民族,历史上曾与鹿共舞,与犬相伴,如今已成民族文化的遥远记忆。20世纪中期以来,因文化的不断融合,技术的日新月异,松花江流域畜牧结构的区域差异性渐至消亡,畜牧生态系统因多样性的缺失而危机蛰伏。松花江流域是森林部落的故乡。莽莽林海钟灵毓秀,引俄人日寇竞垂涎。建国之前,森林资源砍伐得多,养护培育得少,形成畸轻畸重的林木利用结构。新中国成立以来,培育与砍伐并重,松花江流域林本利用结构不断优化,林业系统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审美价值,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利用。渔业是松花江流域的传统产业。20世纪之初,松花江流域渔业仍为自然经济,鱼类资源尚属充足,鱼种结构相对合理。随着渔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自然鱼类捕捞—度占据渔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迫于鱼类资源锐减的严峻形势,20世纪中叶养殖渔业逐渐兴起并很快后来居上,成为优势生产部门,渔业结构因此而日益优化。世纪之末,松花江流域渔业品种结构逐步向着多元化、生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发展衍化,既受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不断驱动,也受系统外部诸如文化、制度以及技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且时时反作用于这些外在因素,积久而成互生互克、相辅相成的作用机制。合理的经济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技术变革能够打碎落后制度的桎梏,冲破资源瓶颈的制约,成为农业结构进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作为人地作用的手段延伸、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式,农业技术在种植结构的历史变迁中举足轻重。农机等物质装备的规模运用,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集约投入,育种对生物适应能力的能动作用,水利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润泽渲泄,都是借助农业系统某一因素(或环节)的人工调控,来提高农业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进而达到优化农业结构、完善功能机制的目的。作为日趋开放的“结构-功能”共同体,农业系统的存在以及发展,还会受到上层“人一地”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人地结构对农业系统的时或促进、时或阻滞。若人地结构趋于合理,人地关系基本平衡,农业系统就会良性发展,结构渐至优化、功能发挥良好;若人地结构严重失衡,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大自然就会以灾害的方式来警告人类,实际上是为农业系统的良性回归提供反馈信息,以此督促农业系统的参与者——人类,及时进行结构调整,永葆经济、生态高效功能。

么红杰[8](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徐慧[9](2012)在《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户作为盐碱地土地利用的主体,其行为选择对土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松嫩平原西部、伊犁河谷地区为研究区域,在理解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盐碱地产权安排为切入点,从农户决策行为入手,借鉴相关计量经济学模型,讨论了盐碱地产权制度安排、农户行为响应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全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盐碱地产权安排与农业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分析。在对土地产权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农地产权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内涵,并根据国内外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本研究的前提假设,并进一步分析了盐碱地产权与农业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2)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作行为响应分析。基于Tobit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土地经营行为响应模型。从区域整体分析:①盐碱地产权安排对农户土地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权的稳定性、流转安全性以及由产权制度安排所引起的土地细碎化程度和人地资源协调度等方面。产权稳定性每提高1个单位,将会使农户流入耕地面积占家庭经营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简写为y1)增加15.8%;流转安全性指标每提高1个单位,y1绝对值将会增加0.156;农户家庭人均责任田耕地面积每增加1%,y1会降低16.8%;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责任田田块数量每降低1%,则会引起y1增加的绝对量为0.198。②影响y1的农户自身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户收入结构>户主年龄>耕种意愿>劳动力数量>教育水平。其中,农户收入结构、劳动力数量、农户对盐碱农用地耕种意愿、户主教育水平等因素与y1正相关,而户主年龄与之负相关。③农业保险与yl正相关,而土壤盐碱化程度和农业补贴等因素与y1负相关。从区域差异性分析:①垦利县、镇赉县土地种植结构单一、复种指数低,分别为单季棉和单季稻。察布查尔县熟化盐碱地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种植结构相对多样,而新增盐碱地以水田为主,撂荒现象严重。总体看来,以耐盐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规模种植为主,特种耐盐植物、耐盐饲草等先锋作物比重很低。②垦利县农户盐碱地规模经营最明显,镇赉县次之,察布查尔县最低。维护产权稳定、减少田块数量、增加单个地块面积有利于提高垦利县农户耕作意愿。镇赉县宜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推广,通过货币、政策、实物等多样化的技术补贴,提高农户耕种规模。察布查尔县则宜根据盐碱地改良的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步进式补贴方式。(3)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分析。基于有序Probit函数,在田块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模型。分析表明:①从整体样本数据分析,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以下简称为y2)的盐碱地产权因素按照其显着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产权类型>产权的稳定性>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农户盐碱地产权抵押的意愿。盐碱地产权越稳定,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越高,农户土地抵押意愿越强,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与责任田和转包地相比,农户更倾向于在自家开荒地上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投资。除了盐碱地产权因素之外,是否有肥料补贴、农户种地意愿强度、盐碱地改良技术及配套程度、田块土地利用类型等农业政策及服务体系、农户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与y2关系均较为密切。②根据分区县样本分析,盐碱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差异较大。第一,在垦利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按照显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产权安全性>土地调整频率>产权类型>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等;其次,田块面积与y2正相关,而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则与y2负相关。第二,在镇赉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主要有产权类型和产权抵押意愿2个指标。而田块指标和农户自身特征对因变量影响突出,其中,土地盐碱化程度、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等指标与y2负相关,家庭耕种土地总面积与y2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在察布查尔县,农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并不明显,而肥料补贴、土地利用类型、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以及盐碱农用地利用技术及配套完备程度等则是主要驱动因素。根据回归结果,信贷的便利性以及土地产权抵押意愿也是影响y2的重要因素,但与之负相关。(4)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模型。以农户是否采取盐碱地农业水资源利用行为为因变量(以下简称y3),区分农田水利设施是否涉及耕地占用和调整两种情形(如果是,记为情形Ⅰ;如果否,记为情形Ⅱ),分别进行定量模拟。分析表明,①全部样本数据模拟结果中,盐碱地资源利用及产权因素、水资源利用因素、农户特征及政府补贴等外部支持因素对y3均有密切影响。第一,耕地规模与y3正相关,并且在情形Ⅱ下,影响程度显着增强:土地越细碎化,土地调整越频繁,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弱。第二,水资源保证率越低,水费在农业生产总投入的比重越大,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强,并且在情形Ⅱ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备度也成为影响y3的因素之一,并与之正向关联。第三,家庭劳动力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等农户特征与y3负相关,而政府对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补贴则对农户的行为选择起到了催化作用。②在情形Ⅰ下,分县样本数据模拟结果表明,在垦利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贴≥土地产权稳定性≥耕地规模>水资源短缺程度>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政府补贴越多、盐碱地产权越稳定、水资源越短缺、水利工程设施越完备、农户经营耕地规模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镇赉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地块数量>户主教育水平>水资源短缺程度>政府补贴,水田面积比重越大、地块总数量越少、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水资源越短缺、政府补贴比例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察布查尔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劳动力数量>耕地总面积。③在情形Ⅱ下,方程拟合优度较好,但各地区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显着性不明显,并且区域间差异较大。(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根据公共政策供给与需求理论,结合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利用实践,以盐碱地产权制度为切入点,区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新增土地和存量土地,按照盐碱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思路,提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方案。①针对新增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政府主导的开发与整治方式,采用市场主导的经营方式;②针对存量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在遵循原经营主体意愿的前提下,采用政府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改良与经营;③针对新增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村集体主导方式进行开发整治与经营;④针对存量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中低产田改造等国家立项与村集体主导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采取补贴、信贷、保险等措施,促进盐碱地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对垦利县、镇赉县和察布查尔县等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从盐碱地开发、农业利用与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和保障体系。

陈涛[10](2012)在《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蚕业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是具有资源优势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产业。蚕桑产业链长(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饰),覆盖面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国蚕丝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化,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更加凸显,如产品单一、效益低下、行业不稳等,同时还面临新兴养蚕国家越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关于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现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调整为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综合研究等方法,在比较全面地分析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阐述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国内的产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从蚕桑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进行研讨,并结合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产业案例,分析现阶段我国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的市场变化,探索在新形势下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方向;最后提出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对策与措施,以推动我国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通过本论文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调整中逐步建设高起点较稳固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蚕桑生产主产区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在“东桑西移”、“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引领下,逐渐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表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出现新的产业问题。因此,在国家政策导向上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国家财政支持上应集中资金在中西部地区着力打造具有较高桑园管理水平、较好的养蚕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的年产优质干茧达到千t以上具有示范效应的蚕桑生产基地,以利于稳定蚕茧产量,保持茧丝资源优势。为此,还应同时做好各主产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规划,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2.举国家与行业之力争取蚕丝及其制品的定价主导权。自1970年以后茧丝产量重新跃居世界首位以来,近40年时间里,我国的蚕桑产业一直处于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数十年里主要是靠数量取胜,难以确立强国地位,特别是产业终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品牌名牌战略,实现以质取胜。同时,国家应加大厂丝储备、采取有力措施,设法基本稳定国内茧丝价格,以避免因茧丝价格大幅波动而导致蚕桑生产大起大落。通过稳定国内茧丝价格,杜绝出口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逐步取得在国际市场上蚕丝及其制品的定价主导权。3.理顺茧丝绸行业的管理体制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蚕桑产业涉及桑树栽培、家蚕饲养、蚕茧收购、缫丝和丝绸制品开发经营等诸多方面,分属农工商贸数个部门,产业链条长,加上分布面广,前后道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利益纠葛、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国家茧丝绸协调机构,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茧丝绸行业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设法基本稳定国内茧丝价格,避免出口市场的无序竞争,推进重大科技创新与品牌战略实施,以夯实行业发展基础,引领行业发展方向。4.加强科技创新建立以省力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养蚕技术及经营体系。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出农民工增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农民经营收入门路多元,粮棉油果菜等大宗农产品轻型栽培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养蚕业在农村中的竞争力受到多方面的挑战,栽桑养蚕单位土地面积收益和单工劳动报酬已从优势向劣势转变,并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鉴此,需要切实加强科技创新,从品种选育到主要作业技术,从简易设施到机械化设备,从共同催青、小蚕共育到适合集约经营的所有环节,即从技术、装备、经营多管齐下,尽快建立以省力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养蚕技术经营体系。5.推进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延伸开发非绢丝产业。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意识,正在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工作也已经取得一批丰硕成果,桑枝培养食用菌与重组板材、蚕沙提取药用原料、桑椹生产饮料、桑叶开发饲料等开始步入产业化,丝素丝胶的应用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桑蚕茧丝资源在固守传统的绢丝产业的同时,正在通过延伸开发进入多个非绢丝产业。这种发展态势,对提高桑蚕茧丝资源利用率、增加栽桑土地产出率、增加养蚕农户收益率以致增加整个蚕桑丝绸行业的附加价值,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花大力气给予引导和支持。6.切实激活和开拓内需市场,逐渐降低蚕桑产业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长期以来,我国作为蚕茧和生丝的输出大国,并形成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导致我国蚕桑产业陷入受国际市场变化而大起大落的怪圈。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约1/5,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如何激活和开拓蚕桑产品的内需市场,是关系到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开发适应国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明需求畅销产品,提高产业各环节的生产效益,是拉动内需和降低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性的关键。

二、搞好甜菜良种繁育,发展甜菜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甜菜良种繁育,发展甜菜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甜菜制糖产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食糖供求情况分析
    1.1 食糖生产与消费情况
    1.2 食糖进口情况
    1.3 食糖价格走势
2 甜菜生产潜力及甜菜制糖能力
    2.1 甜菜生产潜力巨大
    2.2 甜菜制糖能力
3 甜菜制糖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甜菜生产力水平低
    3.2 甜菜研究水平不高
    3.3 甜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低
    3.4 甜菜的收购与存储环节重视不够
    3.5 甜菜制糖企业研发力量薄弱
    3.6 产业政策的影响
4 促进甜菜制糖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将甜菜和甘蔗糖放在同等的位置
    4.2 提高甜菜研究水平
    4.3 甜菜生产机械化技术
    4.4 提供甜菜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4.5 加快甜菜制糖产业转型升级
    4.6 合理布局甜菜制糖企业
5 结论

(2)南繁区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南繁区简介
    1.2 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研究概况
        1.2.1 稻曲病的研究概况
        1.2.1.1 稻曲病国内外分布及发生危害
        1.2.1.2 稻曲病的病原菌
        1.2.1.3 稻曲病的防治
        1.2.2 水稻纹枯病菌的研究概况
        1.2.2.1 水稻纹枯病菌国内外分布及危害
        1.2.2.2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
        1.2.2.3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1.2.3 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分子标记概述
        1.3.1 分子标记技术的简介
        1.3.2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
        1.3.2.1 RFLP分子标记技术
        1.3.2.2 RAPD分子标记技术
        1.3.2.3 SSR分子标记技术
        1.3.2.4 ISSR分子标记技术
        1.3.2.5 SNP分子标记技术
        1.3.2.6 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1.4 病原真菌常用分子检测技术概述
        1.4.1 分子检测技术的简介
        1.4.2 病原真菌常用分子检测技术的种类
        1.4.2.1 LAMP技术
        1.4.2.2 ITS-PCR技术
        1.4.2.3 巢式PCR技术
        1.4.2.4 PCR-ELISA技术
        1.4.2.5 多重PCR技术
        1.4.2.6 实时荧光PCR技术
    1.5 研制稻曲病菌LAMP试剂盒的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菌株、水稻种子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2.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1.5 AFLP接头和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南繁区稻病菌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建立
        2.2.1.1 南繁区稻曲病菌的分离和纯化
        2.2.1.2 南繁区稻曲病菌培养性状的观察
        2.2.1.3 稻曲病菌菌丝的获取
        2.2.1.4 稻曲病菌DNA的提取
        2.2.1.5 稻曲病菌DNA的检测
        2.2.1.6 稻曲病菌模板DNA的准备
        2.2.1.7 PCR扩增
        2.2.1.8 稻曲病菌PCR产物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1.9 AFLP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2.2.2 南繁区稻曲病菌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
        2.2.2.1 稻曲病菌LAMP引物设计
        2.2.2.2 LAMP初始反应体系
        2.2.2.3 LAMP反应结果的判断
        2.2.2.4 LAMP的反应条件和反应条件的优化
        2.2.2.5 LAMP特异性的检测
        2.2.2.6 LAMP灵敏度的检测
        2.2.2.7 水稻种子中稻曲病菌的检测
        2.2.3 南繁区稻曲病菌LAMP试剂盒研制
        2.2.3.1 稻曲病菌LAMP试剂盒组装
        2.2.3.2 稻曲病菌LAMP试剂盒注意事项
        2.2.4 南繁区水稻纹枯病菌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
        2.2.4.1 南繁区水稻纹枯病菌LAMP引物设计
        2.2.4.2 LAMP初始反应体系
        2.2.4.3 LAMP反应结果的判断
        2.2.4.4 LAMP的反应条件和反应条件的优化
        2.2.4.5 LAMP特异性检测
        2.2.4.6 LAMP的灵敏度检测
        2.2.4.7 种子样品中水稻纹枯病菌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繁区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3.1.1 南繁区稻曲病菌的分离与纯化
        3.1.2 南繁区稻曲病菌培养性状的观察
        3.1.3 稻曲病菌DNA的提取和鉴定
        3.1.4 稻曲病菌DNA的预扩增结果
        3.1.5 稻曲病菌DNA的选择性扩增结果
        3.1.5.1 稻曲病菌DNA选择性扩增的体系优化
        3.1.5.2 稻曲病菌DNA的选择性扩增结果
        3.1.6 稻曲病菌DNA的AFLP引物的筛选
        3.1.7 不同引物组合对稻曲病菌DNA扩增的多态性
        3.1.8 稻曲病菌的聚类分析
        3.1.9 稻曲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10 稻曲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3.1.11 稻曲病菌群体间的遗传一致性和遗传距离
        3.1.12 稻曲病菌的群体聚类分析
    3.2 南繁区稻曲病菌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
        3.2.1 LAMP的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
        3.2.1.1 反应温度优化
        3.2.1.2 反应时间优化
        3.2.1.3 Mg2+浓度的优化
        3.2.1.4 甜菜碱的浓度优化
        3.2.1.5 dNTPs的浓度优化
        3.2.2 LAMP方法灵敏度检测
        3.2.3 LAMP引物特异性检测
        3.2.4 水稻种子样品中稻曲病菌的检测
    3.3 南繁区稻曲病菌LAMP试剂盒组成及应用
        3.3.1 南繁区稻曲病菌LAMP检测试剂盒的组成
        3.3.2 南繁区稻曲病菌LAMP检测试剂盒的应用
    3.4 水稻纹枯病菌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
        3.4.1 LAMP的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
        3.4.1.1 LAMP反应温度的优化
        3.4.1.2 LAMP反应时间优化
        3.4.1.3 Mg~(2+)浓度的优化
        3.4.1.4 甜菜碱浓度的优化
        3.4.1.5 dNTPs浓度的优化
        3.4.2 LAMP灵敏度的检测
        3.4.3 LAMP引物特异性检测
        3.4.4 水稻种子样品中水稻纹枯病菌的检测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南繁区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2 南繁区稻曲病菌与水稻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
    4.2 结论
        4.2.1 南繁区稻曲病菌的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 南繁区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LAMP检测技术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内蒙古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1.1.2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赤峰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现代农业内涵的研究
        1.3.2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1.3.3 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水平研究
        1.3.4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研究
        1.3.5 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小结
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
        2.1.2 现代农业特征和理念
        2.1.3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对比分析
        2.1.4 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区位理论
        2.2.4 交易费用理论
        2.2.5 产业结构理论
        2.2.6 产业组织理论
        2.2.7 技术进步理论
        2.2.8 经济增长理论
    2.3 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2.3.1 集约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3.2 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3.3 产业化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3.4 特色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3.1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3.1.1 发展了大批商业化的家庭农场
        3.1.2 政府对农业的有力支持
        3.1.3 成熟的农业服务体系
        3.1.4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高
        3.1.5 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
        3.1.6 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3.2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3.2.1 注重发展“特色农庄”和“一村一品”农业模式
        3.2.2 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
        3.2.3 健全的农业协作组织
        3.2.4 完善的农业科研、科技教育培训和推广体系
        3.2.5 建立了政策性金融与农协金融紧密联系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3.2.6 优良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3.3 法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3.3.1 重视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3.3.2 重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3.3.3 重视发展“生态村庄”农业模式
        3.3.4 注重农业的高度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
        3.3.5 注重建设农业培训教育、科研和推广的一体化体系
    3.4 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3.4.1 广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
        3.4.2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智能农业
        3.4.3 农业科研投入大,非常重视农业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
        3.4.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多、参与主体多
        3.4.5 注重发展“区域循环”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3.5 国外成功经验对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3.5.1 政府政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至关重要
        3.5.2 开展适宜本地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的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
        3.5.3 金融资本支持对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3.5.4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3.5.5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3.5.6 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
        3.5.7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峰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赤峰市基本情况
        4.1.1 交通区位
        4.1.2 地形地貌
        4.1.3 文化历史
        4.1.4 经济概况
        4.1.5 矿产资源
    4.2 赤峰市农牧业资源概况
        4.2.1 气候资源
        4.2.2 温泉、冷泉资源
        4.2.3 森林资源
        4.2.4 草场资源
        4.2.5 河流水文资源
        4.2.6 土壤资源及耕地类型
        4.2.7 野生植物、畜种资源
        4.2.8 农作物品种资源
    4.3 赤峰市农业发展现状及成就
        4.3.1 农牧业经济稳步增长,农牧民收入明显提高
        4.3.2 农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
        4.3.3 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和主导产业已经确立
        4.3.4 农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4.3.5 农牧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支撑和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4.3.6 动物疫病防治成效显着,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4.3.7 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初步建立,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4.3.8 农牧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牧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显着提高
    4.4 赤峰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及优势
        4.4.1 赤峰市农业发展的特点
        4.4.2 赤峰市农业发展的优势
    4.5 赤峰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5.1 低产耕地面积大,高质量耕地少
        4.5.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服务不到位
        4.5.3 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
        4.5.4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
        4.5.5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4.5.6 没有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4.6 赤峰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6.1 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4.6.2 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5.1 评价方法
    5.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5.2.1 构建原则
        5.2.2 指标选取
        5.2.3 指标解释
    5.3 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5.3.1 层次分析法(AHP)
        5.3.2 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5.3.3 数据标准化处理
    5.4 评价结果分析
        5.4.1 评价结果
        5.4.2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评价
        5.4.3 结论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赤峰市农牧产品比较优势分析及区域布局
    6.1 赤峰市农牧产品产量构成——外部对比分析
        6.1.1 赤峰市种植业产量构成
        6.1.2 赤峰市畜禽产品产量构成
    6.2 赤峰市农牧产品比较优势评价
        6.2.1 种植业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方法
        6.2.2 畜禽产品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
        6.2.3 赤峰市种植业产品比较优势测算结果
        6.2.4 赤峰市畜禽产品比较优势测算结果
    6.3 赤峰市各区(旗、县)农牧产品生产情况——内部对比分析
        6.3.1 赤峰市各区(旗、县)种植业产品生产情况
        6.3.2 赤峰市各区(旗、县)畜禽产品产量构成
    6.4 基于优势农牧产品的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布局
        6.4.1 粮食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6.4.2 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6.4.3 畜禽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6.4.4 饲草饲料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6.4.5 特色农牧业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6.5 小结
第七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7.1 赤峰市各区(旗、县)农业生产条件水平分析
        7.1.1 各区(旗、县)农业生产条件水平的因子分析
        7.1.2 赤峰市农业生产条件的灰色关联分析
        7.1.3 赤峰市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7.2 赤峰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分析
        7.2.1 赤峰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7.2.2 赤峰市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7.3 赤峰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分析
        7.3.1 水资源及其分布特征
        7.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7.3.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形势
        7.3.4 2013 年赤峰市用水情况分析
        7.3.5 2020 年赤峰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策略及保障措施
    8.1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想
    8.2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则
        8.2.1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模式
        8.2.2 农业科技园区模式
        8.2.3 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农业模式
        8.2.4 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8.2.5 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8.3 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8.3.1 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8.3.2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8.3.3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8.3.4 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牧业生产力布局
        8.3.5 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8.3.6 加强农牧业安全生产管理和防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发展保障能力
        8.3.7 加强农牧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8.3.8 加强农牧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8.3.9 强化农牧业面源治理,改善农牧业生产环境
        8.3.10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提高农牧业对外开放水平
    8.4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8.4.1 深化农村牧区、农牧场和农牧业改革
        8.4.2 建立农牧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8.4.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8.4.4 强化依法治农治牧
        8.4.5 实行目标化管理和差异化考核
        8.4.6 构建完善现代农牧业支撑保障体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9.3.1 不足之处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世界糖业发展现状与台湾糖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问卷设计与内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研究糖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马克思两大部类生产理论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产业竞争力理论
        三、循环经济理论
第二章 糖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糖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世界糖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中国大陆糖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以前的糖业历史
        (二)新中国的糖业历史
        三、台湾糖业发展历史探讨
        (一)明清时期的台湾糖业
        (二)殖民时期的台湾糖业
    第二节 糖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世界糖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二、中国大陆糖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三、台湾糖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台湾糖业与世界糖业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部分国家或地区糖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部分国家或地区糖业发展的经验
        一、澳洲糖业发展的经验
        二、印度糖业发展的经验
        三、巴西糖业发展的经验
        四、泰国糖业发展的经验
        五、其它国家或地区糖业发展经验借鉴
        (一)夏威夷糖业经济分析
        (二)墨西哥糖业经济分析
    第二节 部分国家或地区糖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一、要强化糖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二、要注重食糖贸易依存度合理化
        三、要增强糖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要重视糖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第四章 促进台湾糖业健康发展的策略
    第一节 促进糖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稳定产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二、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三、把握好整体与局部关系,做好顶层设计
    第二节 促进台湾糖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高度重视糖业发展问题
        二、重视糖业科技创新
        三、加快糖业人才培养
        四、持续推进甘蔗育种研究开发
        五、健全和完善税收法律制度
        六、鼓励糖业企业多元化经营
        七、充分利用自贸区和“一带一路”战略契机推进两岸糖业合作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黑龙江省甜菜糖产业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制约黑龙江甜菜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1 国外食糖超量进口
    1.2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1.3 缺少稳固种植基地
2 稳定黑龙江甜菜糖产业发展的建议
    2.1 明确产业优势潜力
        2.1.1 资源优势
        2.1.2 科技优势
        2.1.3 增产潜力
        2.1.4 技改潜力
    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2.1 试行生产补贴政策
        2.2.2 实施企业扶持政策
        2.2.3 设立发展专项资金
        2.2.4 强化科技创新应用
    2.3 建立规模种植基地
        2.3.1 优化区域布局,扩大种植规模
        2.3.2 推广配套技术,提高产量品质
        2.3.3 增加农机装备,降低生产成本
        2.3.4 实施高产创建,带动产业发展
        2.3.5 强化全程服务,实现多方共赢

(6)甘蔗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糖业现状
        1.3.2 中外甘蔗产业现状
        1.3.3 我国种子产业化
        1.3.3.1 关于种子产业化的科学涵义及其理论基础
        1.3.3.2 关于种子产业化运行机制
        1.3.3.3 关于入世后种子产业的发展
        1.3.4 中外良种保护政策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 种子产业及甘蔗种业概况
    2.1 世界种子产业的历史
        2.1.1 美国种业的形成与发展
        2.1.2 中国种业的形成与发展
    2.2 种业的现状概况
    2.3 国外甘蔗种业的发展
3 我国甘蔗种业发展现状
    3.1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研究
    3.2 品种选育
    3.3 脱毒种苗
    3.4 甘蔗种苗生产现状分析
    3.5 我国甘蔗种苗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分析
    3.6 我国甘蔗种苗经营与市场管理规范情况
    3.7 甘蔗种苗品种权保护
        3.7.1 品种权保护的发展
        3.7.2 甘蔗品种权保护的实施
        3.7.3 甘蔗发达国家品种保护情况
4 我国甘蔗种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4.1 我国甘蔗种业发展阶段初步判断
    4.2 甘蔗种业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4.2.1 种质资源方面
        4.2.2 科研育种方面
        4.2.3 科研投入方面
        4.2.4 种苗质量监管方面
        4.2.5 人才方面
5 甘蔗良种补贴分析
    5.1 良种补贴政策出台的意义
    5.2 甘蔗实行良种补贴情况
    5.3 甘蔗实行良种补贴方式的调研
6 甘蔗种业龙头企业发展战略分析—以广西格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
    6.1 公司简介
    6.2 公司发展竞争力的SOWT分析
        6.2.1 广西格霖公司内部环境优势分析
        6.2.2 广西格霖公司内部环境劣势分析
        6.2.3 广西格霖公司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6.2.4 广西格霖公司外部环境威胁分析
    6.3 格霖公司发展的战略控制
7 对策与建议
    7.1 加强甘蔗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应用
    7.2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7.3 支持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壮大合格诚信的良繁企业
    7.4 争取良种补贴,用好良种补贴,促进种业发展
        7.4.1 提高补贴标准,多方筹措资金促进良种推广
        7.4.2 补贴发放方式
        7.4.3 加强监督检验制度,规范良种市场,确保农户得到实惠
    7.5 脱毒种苗繁育与推广应成为种业的重要内容
    7.6 支持培育出真正具有繁育推一体化特性的甘蔗种业公司
    7.7 加强种苗经营市场监管
    7.8 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致谢

(7)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的理论背景
    四、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五、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的历史背景和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一、放垦政策
        二、人口发展
        三、农业开发
        四、灾害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预警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演替的阶段性特征
        一、清末东部渔猎、中部农耕、西部游牧的土地利用格局
        二、土地利用渐趋农耕化(民国前期)
        三、农耕化程度不断加深(伪满统治时期)
        四、农耕化程度继续加深(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五、开始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第三节 农林牧渔产值结构变迁与从业人口变迁
        一、产值结构变化
        二、从业人口结构变化
第二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种植结构变迁
    第一节 粮食作物内部结构演变
        一、粮食作物生产
        二、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经济作物内部结构演变
        一、经济作物生产
        二、经济作物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消长
        一、“自给自足”经济逐渐解体(晚清至1931年)
        二、经济作物生产受到抑制(伪满统治时期)
        三、“以粮为纲”相对单一的种植结构(建国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畜牧结构变迁
    第一节 役使畜内部结构变迁
        一、役使畜生产
        二、役使畜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经济畜内部结构变迁
        一、经济畜生产
        二、经济畜(禽)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 役使畜与经济畜(禽)的比例消长
        一、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晚清至1931年)
        二、畜禽养殖结构起伏波动(伪满统治时期)
        三、从役使畜为主转向经济畜为主(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经济畜养殖渐趋活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第四节 畜禽产品结构变迁
        一、肉类
        二、蛋类
        三、奶类
        四、皮毛
第四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林业结构变迁
    第一节 森林生态与资源状况
        一、森林生长的自然环境
        二、19世纪末期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第二节 20世纪林木利用和森林培育
        一、林木利用
        二、森林培育与防护
        三、林木利用与森林培育的此消彼长
        四、林分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林业资源利用结构变迁—以森林覆盖面积和林木蓄积量为指标
    第四节 技术、制度对林业资源利用结构的诱致性变迁
        一、经营制度及管护政策
        二、伐木工具与育林技术
第五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渔业结构变迁
    第一节 渔业水面资源
        一、江河
        二、湖泡、水库与池塘
    第二节 渔业生产结构变迁与鱼类资源结构变迁
        一、捕捞渔业与养殖渔业的此消彼长
        二、鱼种资源结构变化
    第三节 制度、技术对渔业结构的诱致性变迁
        一、水产经营制度的诱致性变迁
        二、捕捞技术进步的诱致性变迁
第六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结构变迁效益分析
    第一节 农业结构变迁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种植业系统经济效益显着增加
        二、畜牧业系统经济效益增加能力有限
        三、林业系统经济效益增长潜能下降
        四、渔业系统经济效益增速有所减缓
    第二节 农业结构变迁的生态效应分析
        一、种植业系统生态不断恶化
        二、畜牧业系统生态日渐式微
        三、林业系统生态状况堪忧
        四、渔业系统生态频临险境
    第三节 农业子系统耦合与边缘效应发挥
        一、系统耦合的生态前提和社会背景
        二、边缘效应发挥和溢出效益实现
第七章 松花江流域农业结构变迁动因分析
    第一节 气候变迁与环境适应
        一、地理环境影响
        二、气候变迁诱致
    第二节 政策激励与制度诱致
        一、农业政策影响
        二、农地制度诱致
    第三节 移民垦殖与人口增长
        一、移民垦殖影响
        二、人口增长压力
    第四节 技术装备与物资投入
        一、对种植结构变迁的诱致
        二、对畜牧结构变迁的影响
    第五节 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
        一、文化濡染
        二、宗教影响
    第六节 交通条件与市场贸易
        一、交通促进
        二、市场拉动
参考文献
附录 松花江流域行政沿革表(1900—2000年)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层面
        1.1.2 现实层面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3 攻关计划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5.4.5 科技投资结构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7.1 科技评价综述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7.3.2 样本归集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文图名索引
英文图名索引
中文表名索引
英文表名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农业利用潜力巨大
        1.1.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1.1.3 现行盐碱地产权制度对盐碱地利用主体采用持续利用行为激励功能减弱
    1.2 研究进展
        1.2.1 农地产权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1.2.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农户行为
        1.2.3 盐碱地产权制度改革
        1.2.4 研究方法
        1.2.5 述评
    1.3 研究意义与切入点
        1.3.1 丰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体系
        1.3.2 为盐碱农用地高效持续利用产权制度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1.3.3 拓展行为地理学应用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章节安排及逻辑关系
第2章 盐碱地产权与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和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1 盐碱地产权理论
        2.1.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理论
        2.1.3 盐碱农用地利用农户行为理论
        2.1.4 研究假设
    2.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行为特征
        2.2.1 集体行动的合作性
        2.2.2 个体行动的外部性
    2.3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3.1 农户特征因素
        2.3.2 自然环境因素
        2.3.3 经济社会环境
        2.3.4 盐碱农用地利用制度与政策
    2.4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
        2.4.1 盐碱地产权在农业利用系统中的功能
        2.4.2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耦合机理
        2.4.3 盐碱地产权对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途径
    2.5 分析框架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研究区域范围
    3.2 盐碱土形成机理
        3.2.1 垦利县
        3.2.2 镇赉县
        3.2.3 察布查尔县
    3.3 盐碱农用地利用
        3.3.1 垦利县
        3.3.2 镇赉县
        3.3.3 察布查尔县
    3.4 盐碱地产权安排
        3.4.1 垦利县
        3.4.2 镇赉县
        3.4.3 察布查尔县
    3.5 研究区域差异分析
第4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经营行为响应及分析
    4.1 农户持续性经营行为界定
    4.2 研究区域农户经营行为分析
        4.2.1 农户基本概况
        4.2.2 农户盐碱农用地利用状况
    4.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种行为响应
        4.3.1 影响农户耕种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4.3.2 建立模型
        4.3.3 数据模拟
    4.4 结果分析及政策启示
        4.4.1 结果分析
        4.4.2 政策启示
第5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及分析
    5.1 盐碱地农户土壤培肥行为类型
    5.2 研究区域农户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概述
        5.2.1 研究区域现状
        5.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
        5.3.1 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5.3.2 建立模型
        5.3.3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5.4 政策启示
第6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及分析
    6.1 盐碱地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类型
    6.2 研究区域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概述
        6.2.1 研究区域现状
        6.2.2 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统计分析
    6.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
        6.3.1 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6.3.3 建立模型
        6.3.4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6.4 政策启示
第7章 基于产权安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
    7.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路线
        7.1.1 基本原则
        7.1.2 集成路线
    7.2 基于产权视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需求与供给
        7.2.1 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政策需求
        7.2.2 现行产权制度安排下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实践及评价
    7.3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
        7.3.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手段及评价
        7.3.2 管理方式集成
        7.3.3 不同地区管理方式优化
    7.4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运作的保障体系设计
        7.4.1 法律手段
        7.4.2 行政手段
        7.4.3 经济手段
        7.4.4 社会手段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10)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产业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国际竞争力涵义的概念界定
        2.2.3 比较优势理论的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3.1 中国蚕桑发展的历史变迁
        3.1.1 我国古代和近现代蚕桑产业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蚕丝业的复兴
    3.2 区域布局
        3.2.1 蚕区分布的历史变迁
        3.2.2 中国蚕桑区域布局的划分
    3.3 技术革新与生产变化
        3.3.1 建立高产的桑树栽培技术体系
        3.3.2 实现优良蚕品种的推广
        3.3.3 利用催青室统一催青
        3.3.4 小蚕共育技术
        3.3.5 大蚕省力化技术
        3.3.6 上蔟技术
        3.3.7 烘茧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4.1.1 蚕种生产概况
        4.1.2 桑蚕品种现状
        4.1.3 蚕桑质量监管
        4.1.4 蚕茧生产现状
    4.2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适度规模与蚕业布局
        4.2.2 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
        4.2.3 生产规模化与产业化
        4.2.4 标准化生产与质量监管
        4.2.5 宏观调控与资金扶持
        4.2.6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4.2.7 综合开发与市场拓展
        4.2.8 竞争力与强国地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蚕桑产业竞争力及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5.1 中国蚕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5.1.1 评价的方法
        5.1.2 评价的指标
        5.1.3 国际竞争力分析
        5.1.4 小结
    5.2 中国蚕茧与其他农产品之间的成本、收益比较
        5.2.1 蚕茧成本的概念
        5.2.2 全国蚕茧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5.2.3 蚕茧与其他农产品之间的成本、收益比较
        5.2.4 小结
    5.3 中国蚕茧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5.3.1 比较优势评价
        5.3.2 比较优势评价指标
        5.3.3 蚕茧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5.3.4 小结
第6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6.1 蚕桑产业管理制度因素分析
        6.1.1 我国蚕桑产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6.1.2 我国现行的蚕桑产业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
        6.1.3 提高我国蚕桑产业管理效能的政策建议
    6.2 蚕桑产业经营方式因素分析
        6.2.1 蚕茧生产的特殊性
        6.2.2 我国主要蚕茧生产经营方式分析
        6.2.3 现有蚕桑生产经营模式的不足
    6.3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6.3.1 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6.3.2 蚕桑产业面临的挑战
    6.4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因素分析
        6.4.1 蚕桑产业科技发展现状
        6.4.2 蚕桑产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4.3 保障我国蚕桑产业科技发展支撑的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7.1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及设计思路
        7.1.1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7.1.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7.1.3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7.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7.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7.2.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7.3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7.3.1 数据来源
        7.3.2 具体分析过程
        7.3.3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8.1 市场化之路
        8.1.1 蚕种市场化
        8.1.2 蚕茧市场化
    8.2 规模化之路
        8.2.1 宏观规模
        8.2.2 微观规模
    8.3 产业化之路
        8.3.1 中国蚕桑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典范——富安模式
        8.3.2 市场带动型的蚕桑产业发展——广西模式
        8.3.3 中国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荐
    8.4 标准化之路
        8.4.1 我国蚕桑产业标准化的现状
        8.4.2 我国蚕桑标准体系的完善
        8.4.3 我国蚕桑产业标准化的实施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考与建议
    9.1 政府的义务
        9.1.1 摆正位置,理顺体制
        9.1.2 政策引导,宏观调控
        9.1.3 资金扶持,建稳基地
        9.1.4 完善标准,质量监管
    9.2 企业的角度
        9.2.1 着眼基地,反哺利益
        9.2.2 放眼市场,提升质量
        9.2.3 良性竞争,传承文明
        9.2.4 自我造血,品牌战略
    9.3 学研的使命
        9.3.1 培养人才,提高素质
        9.3.2 创新科技,升级产业
        9.3.3 资源共享,改良品种
        9.3.4 产研结合,推广科技
    9.4 蚕农的选择
        9.4.1 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9.4.2 技术更新,稳产优质
        9.4.3 增强合作,增加收益
        9.4.4 拓宽思路,立体经营
第10章 综合与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内发表论文一览表
致谢

四、搞好甜菜良种繁育,发展甜菜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甜菜制糖产业发展分析[J]. 卢秉福,吴艳玲,张文彬,周艳丽,刘晓雪. 农学学报, 2019(06)
  • [2]南繁区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D]. 彭丹丹.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内蒙古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夏国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4]世界糖业发展现状与台湾糖业发展策略研究[D]. 王世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4)
  • [5]黑龙江省甜菜糖产业问题与建议[J]. 王云龙. 中国糖料, 2015(03)
  • [6]甘蔗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赵建屹.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1)
  • [7]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D]. 李琦珂.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5)
  • [8]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9]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D]. 徐慧. 南京大学, 2012(06)
  • [10]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陈涛. 西南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抓好甜菜种子选育,发展甜菜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