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府都的管理制度

初唐府都的管理制度

一、唐前期公廨本钱的管理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吕岩[1](2014)在《唐朝政府物资购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满足财政需求,唐朝政府有意识地利用市场来购买物资,使政府获取物资的方式呈现出赋税征调、聚敛掠夺、自给生产和市场购买并存的状况。随着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市场购买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于政府物资供给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除了满足政府的消费需求,唐朝政府还通过购买物资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对封建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政府购买是唐朝政府物资供给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政府成为物资的购买者,使政府与市场紧密联系,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市场行为主体。制度经济学认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一悖论使国家成为经济史研究的核心。从前辈学者的研究来看,唐朝的和籴、和市、宫市以及财政机构的职能、运作等,作为经济史和财政史研究的重大课题,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将唐朝政府作为市场行为主体,对政府购买进行的整体研究,仍处于薄弱状态。本文从政府与市场的结合点上,着重考察古代市场发展中的政府因素和国家财政中的市场因素。从政府购买的发展形态、职官管理体系、经费结构及管理制度、交易制度、运输制度、交纳存储制度、监察制度、审计制度、职务犯罪预防与惩戒制度、制度缺陷及对于唐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唐朝政府购买作了全局性的整体考察,具有学术创新价值。通过揭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律性特点,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也会为当前的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提供借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研究认为,政府购买是唐朝官营贸易的主要形态之一,也是唐朝政府利用市场满足消费需求、调控社会经济、加强国防建设、强化社会控制的重要举措,具有消费性、生产性、经营性、伴生性等显着特点。唐代经济的繁荣是政府购买发展的基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发达的水陆交通是重要的基础保障,前朝政府购买制度提供了制度规范。政府购买是优化政府收入结构的必然要求,贵族官僚的奢靡性消费刺激了政府购买的发展,政府购买反映出唐朝政府干预、调控经济的意图,政治和军事目的是政府购买的直接推动因素。唐朝政府购买的物资种类庞杂,数量巨大,涉及农、林、牧、副、渔、矿产、加工业产品等领域。除了粮食、马匹、木材等类属明确的物资,各级政府还以土贡、别索、宫市等名目大量地购买物资,这充分表现了唐朝政府购买的广度和规模。唐朝政府购买涉及的领域广泛,在各领域间又有所侧重。农产品、畜产品、矿产资源、加工业产品、手工业品等是唐朝政府购买的主要物资,尤以粮食、马匹、绢帛、珠宝、土特产等为多。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重要物资,均被纳入购买领域,且在政府购买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购买随着唐朝国力的盛衰,分为兴起、繁荣、变通、扩展、衰落五个阶段,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限于自然条件,政府购买又有独特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北方(东北、西北)边境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岭南地区,呈现出以关中为中心,东南、西北并重的局面。政府购买物资的地域流向,或在购买地本地使用,或运送长安、边境和战场。以安史之乱为界,唐朝政府购买职官管理体系发生了深刻变革,从以户部为中心转变为由三司主导。政府购买领域使职差遣的大规模出现,改变了事权过于分散、不利集中管理的状况,提高了购买效率。唐朝政府购买经费可大致区分为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预算内资金在政府购买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唐前后期政府购买经费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预算内经费的不同。预算内资金数额巨大,应用面广;预算外资金名目多,但资金数额小、临时性强,往往着眼于特定支用,或者用于弥补预算内资金的不足。左藏、右藏、内库、专门库(和籴库、少府监库等)是唐朝政府购买经费的主要库藏来源。购买经费的调拨与支给,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财物出纳要接受比部勾检,大额经费还要由中书门下审核。唐朝政府购买遵行的基本原则是“两和交易”,大体遵循官方买其所需、百姓卖其所余的双方自愿和公平交易的原则;在执行层面,唐律有诸项细致规定。政府购买的交易场所主要包括诸市、诸仓和专门置场。为了保证购买物资的质量,唐朝政府从生产、流通等环节作了明确规定。唐朝政府购买的交易方式主要有两种:“官民”交易和“官一商一民”交易。唐代边境贸易的法律化非常突出,购买海外物资的市舶制度也逐步完善。政府购买物资运输系统以是否使用驿传分为两类,不同运输系统需要不同的证明文书。纲典运输是大宗购买物资运输的主要组织形式;小规模购买的珍贵物资,通常由专使负责运送;购买物资的陆运,主要征发百姓服运役;唐中后期,购买物资的僦运代输逐渐实现了合法化。为了保证运输效率,唐朝政府对各种物资的运输时间和不同运路、不同运输方式的行程作了限定。购买物资的运费来源主要有征收脚钱和从购买物资中抽取两种。此外,政府购买还有一定的配套保障措施。政府购买的各类物资,其交纳存储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诸仓,用于储存粮食;二是中央诸库,用于存诸购买的轻货、珍奇等;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仓库,用于存储本部门固定的购买物资。物资交纳大致包含纳前汇报、交纳检验、立铭书题、书牒为案四个程序。购买物资的存储制度,主要包括以法安置、严密看守、出入检查、建立出纳文书制度等内容。唐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财政监察制度,一方面监察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政府购买决策和执行上的质量、效率问题;另一方面,监察官员在廉洁奉公等方面的表现。唐代中央对政府购买实施监察职能的机构主要有尚书都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御史台。对地方政府购买的监察,一是由御史台监察御史巡按郡县,或派遣十道巡察使定期监察;二是由地方政府都督刺史系统,录事参军事、主簿系统实施监察。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了以使职为中心的监察体制,主要包括观察处置使系统、巡院系统和录事参军事系统。唐朝政府购买须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尚书省比部是全国最重要的审计机关,预算内、外和中央诸司的固定购买项目都要接受比部的审计。中央和地方政府还普遍设置勾官,行使审计职责。对政府购买的审计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种方式,财务收支是审计的重点。对于政府购买审计的结果,要进行勾征。唐代主要从人事考核制度、法律制度、官员连带责任三个层面,预防和惩戒官员犯罪。人事考核主要从德、能两个方面加强官员的自律和政府对官员的监督。唐律的规定主要涉及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和徇私舞弊三个方面。唐朝还通过监临主守官吏互负连带责任,来加强官吏的互相监督,提高政府购买成效。唐朝政府购买表现出诸多弊端,根源在于其自身的制度缺陷。交易双方的市场地位非对等、政府购买目标具有不可妥协性、资金配套和管理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价格管理制度不尽合理、钱帛兼行的支付体系存在重大缺陷等,使政府购买在执行环节暴露出强制购买、抑价购买等弊端。政府购买对于唐代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巩固政治中心、保障政府日常运行、发挥社会调控作用;对于国防安全的影响表现在供给军粮、部分地解决军赏问题,以及为军队和牧监提供马源等。政府购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常平仓对小农经济发挥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和为公田提供了部分种子、肥料、牲畜;在自然灾害或战乱之后,唐朝政府有时会通过政府购买帮助农户解决耕牛缺乏问题。政府购买是唐朝官府手工业生产原料的重要来源,对于唐代官府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购买一方面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生产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又是对民间工商业的一种变相掠夺。政府购买的消费性比较突出,购买的物资主要用于宫廷、官僚、军队消费,尤其是军粮和奢侈性消费;政府购买的物资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而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奢侈品在其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一般情况下,唐朝政府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按照自给自足的原则安排其消费。除了军粮、馆驿等个别领域,政府购买在唐朝政府物资供给体系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唐朝政府获取物资,主要不是通过购买,而是通过赋税征调、聚敛掠夺,或自给供应。政府购买与征调、掠夺、自给等多种手段共存、伴生,构成了唐朝政府物资供给体系的一个鲜明特点。

宋娟[2](2013)在《唐代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是政治统治的基础,任何国家和任何政府都或多或少地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干预和调节,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选择干预的基本途径和具体方式不同而已。本文以唐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干预行为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探寻国家干预商品经济的思想根源和政策渊源,分述唐政府在官营和私营两个维度中对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商品消费领域中的干预政策和措施,并对唐前期和中后期干预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的理论对唐代商品经济的干预政策进行整体阐释,揭示商品经济制度变迁的方式与实质等问题。第一章探究古代政府干预商品经济的思想根源和政策渊源。《管子·轻重》诸篇所阐述的“轻重论”是古代国家干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轻重论”主张国家通过利用商品货币流通规律,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及部分商品生产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干预和调节。“轻重论”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推行的铸币官营、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等政策为轻重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经济政策,是封建政府干预商品经济的政策渊源。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政府干预商业或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下实行的。抑商的思想和政策则产生于战国时期,西汉武帝时期加强工商业管制的各项措施将“抑商”推向高峰,形成了后世抑商政策的传统模式。第二章论述唐政府对官营工商业的经营与管理。唐代官营手工业大部分是为满足统治阶级的内部供给,政府进行的商品性生产只是极少部分,官府手工业与市场联系较少。但唐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改变及商品经济力量的增强,官府手工业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供给中“和雇”现象和原材料供应中“和买”现象的增多。在官营商业方面,唐政府以多种方式直接参与商品经济活动,在唐安史之乱以后,官营商业带有强烈的财政获利性和强制性。唐代官府从事的商业贸易主要有国家垄断专营的直销贸易,常平制的囤积贸易,官本放贷的货币贸易以及具有强制性的和籴与宫市四种形式。第三章论述唐政府对民间商品经济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唐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民间商品经济活跃,政府对民间商品经济的干预范围涉及较广。从商品生产到商品流通,从货币到商人,政府的干预政策无不渗透其中。对商品生产的干预分布于农业生产领域和私营手工业生产领域,但政府的相关干预措施主要还是以对民间私营手工业生产的管理和控制为主。对商品流通的干预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进程的控制和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管理。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商人是商品实现价值转换的运作者,政府有关货币和商人的政策亦构成政府干预民间商品经济的重要内容。第四章探讨唐政府对商品消费领域的政策导向与干预。市场化消费趋势增强是唐代消费经济变化的重要特点,因而唐政府对消费领域的干预政策势必影响到日益增长的商品性消费。在生活性消费方面,唐政府制定了与等级制度对应的消费规范,涉及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日常消费内容。在生产性消费方面,以维护小农生产为目标,唐政府对土地的自由流转、奴婢和牲畜的自由买卖以及民间牲屠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和管理。在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方面,唐政府的干预随着社会消费风气的变化而调整,政策倡导由“崇俭”向“抑奢”转变。第五章主要运用以道格拉斯·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产权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等制度变迁理论对唐政府的商品经济干预政策及其变化进行阐释。通过史料呈现与理论分析得出,唐前期政府对商业和商人的压制政策是在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下实行的,是制度在演化过程中产生“路径依赖”的反映。唐中期以后,政府干预商品经济的政策发生变化,商品经济制度发生变迁。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是以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为主,变迁的实质是私有产权的导入及产权结构的明晰化。在商品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以意识形态为主的非正式制度也发生改变,与正式制度变迁方向一致,促进了制度变迁的进行。

张美玲[3](2021)在《唐前期诸司经费经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唐前期承担了国家政治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中央诸司的经费运营管理作为国家财政运营的一部分,收支结构直接影响机构运作。诸司的收支问题,涉及到国家财政收入、诸司经费来源、各司钱本运营和经费使用等诸多问题。本文首先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梳理唐前期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和国家财政状况,了解到唐前期国家经济发展运作的整体形势。要研究诸司经费问题,就要在国家财政的大背景下分析唐前期诸司经费的来源,唐前期诸司经费的主要来源一是由国家直接拨付,二是各司资课收入。中央诸司开支众多,只靠国家拨付不足以支撑所需经费,各司以不同形式的钱本经营来开拓财源补充经费。诸司普遍使用的也是最主要的官本经营方式是经营公廨本钱,公廨本钱承担了诸司官员俸料供给,公厨纸笔和其他公务经费支出。除了官营高利贷,诸司还设置了其他一些本钱出举,这对诸司的政务完成也具有重大作用。在对诸司经费的经营管理研究以后,要将唐前期国家财政和诸司独立经营结合起来讨论,诸司的经营是在国家财政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同时诸司经费的经营也反作用于国家制度,在创收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弊端,这也不得不引起反思和讨论。最后,唐代诸司独立经营为宋代官府独立经营,满足各自消费而建立的公使库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楼劲[4](2014)在《关於隋唐廉政体制的几个问题(下)》文中研究说明三、隋唐相关制度对於廉政的配套和支持廉政并不简单是一个惩罚或打击问题,而是要让清除腐败的速度超过腐败滋长的速度,廉政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参与其间的复杂过程。即便仅就惩罚或打击来説,刑法固然重要,要取得满意的效果,也还是离不开相关制度的配套和支持。很明显,只有标本兼治,各种法律和制度综合配套,抓住那些切实影响着廉政建设的要素,才能真正遏制贪渎的蔓延,不断压缩腐败的范围,达到吏治清明的局面。

李宗俊[5](2014)在《敦博58号文书与两唐书《地理志》等相关问题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敦博58号文书为敦煌文献中最具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文书之一。它反映的正是天宝元年户部计帐的基本信息。诸典籍关于唐代各州县数系年与户数系年问题,是学界多年来颇有争议的难题。依此,《通典·州郡门》所记州县建置的年代标准,并非"天宝初年"或"天宝元年",而应该是天宝七载或八载为基准;《旧唐书·地理志》是以唐末的行政区划为基准,甚至下延到了唐景福年间及其以后的州县,而其所谓的"天宝领县"也并非是天宝元年的县数,而应该是王鸣盛等前贤前后倡导的系天宝十一载地理或其后不久者;《新唐书·地理志》所记县数与县名也是唐中后期者;《通典·州郡门》所载户数并非开元二十九年数,应该也为天宝七载或八载数。《旧唐书·地理志》"天宝领户"与天宝领县数的系年也是一致的,为天宝十一载及其后不久者。《新唐书·地理志》州郡领户数与人口的系年除个别因传抄致误外,就是抄自《旧唐书·地理志》天宝领户数。

李锦绣[6](1991)在《唐前期公廨本钱的管理制度》文中研究说明 为了弥补国家所拨经费的不足,唐前期设置了公廨本钱制度。中央和地方各单位皆可得到多少不等的钱充当本钱,放贷营利,以满足公廨之需,这种钱称"公廨本"或"借食本"。随着敦煌吐鲁番文书的不断发现,公廨本钱在唐代的普遍设置及其在

刘玉峰[7](2002)在《唐代公廨本钱制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公廨本钱制是唐政府实行的一种主要的官营高利贷商业,起初有着借以削弱和控制富商的目的。高宗永徽、麟德之前,公廨本钱制实行于京师诸司,置本收息以充京官俸料。之后,自京师推广到各地诸府州县,并在安史之乱后进一步得到发展,呈现出本钱来源更加多样、息利用途更加广泛、因事灵活设置、规模不断扩大的显着特点。在经营管理上,安史之乱以前,尚书省刑部之比部司及内外诸司勾官构成公廨本钱的行政管理系统。安史之乱后,比部系统的管理职能削弱,中书门下、御史台以及由宦官掌领的诸司诸使诸军纷纷染指公廨本钱,表现出多头共管、经常变动的显着特点。

朱博宇[8](2017)在《唐前期外官月料分配比例考释》文中提出唐前期外官按照何种方式与比例分配月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天圣令·田令》及所附唐令的细致解读,结合《夏侯阳算经》及吐鲁番文书等材料,明确了唐前期外官月料分配方式与比例,进而推演出唐前期外官的经济待遇结构。一般认为,唐前期官员的经济待遇,无论内外官,都是视其官品而定,属于品级制的俸禄制度。实际上唐前期外官经济待遇中的主要部分视其职务而定,属于职务收入。这种以职务为核心的经济待遇结构与唐宋间的官员等级结构演变具有相关性。

罗凯[9](2012)在《隋唐政治地理格局研究 ——以高层政治区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研究隋唐两朝设立的各种高层政治区,借用《禹贡》“九州制”(分块式)与“五服制”(圈层式)两种理论模型,来探讨隋唐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全文按照两种不同的格局,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第一至第四章,下编包括第五至第七章。第一章研究的是隋、唐初期的行台尚书省,全面考述了各行台的基本状况,对史籍记载的疑点作了较深入的考察。第二章研究的是隋朝和唐初的总管府,以及唐代的都督府,重点探讨了都督府(总管府)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差异,对都督府的权力、级别、性质等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附录一”对每一个府均有考证)。第三章主要研究有关唐十道的问题,对唐十道的起源与性质、十道向十六部的分化、十道采访使的设置时间、十道的治所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第四章研究方镇,认为“方镇”之名早就存在,唐代的方镇也可指州;并且观察使不是方镇的基本使职;而唐代边疆的方镇体系,起源于高宗末年的经略使和镇守使,奠基于武则天时期的“诸军州大使”和“军大总管”,成型于景云二年的节度使,但真正完全确立是在开元九年。第五章研究以畿内为代表的核心区,指出隋唐一直并行一州小畿内与数州大畿内,但随着陪都的建立,会出现两个甚至多个畿内。本章第一节重点探讨了隋炀帝与武则天对畿内的改造。第二节指出盛唐采访使时期的京畿、都畿与诸道有别,不能称作“京畿道”与“都畿道”。第三节则阐述了唐后期畿内的变化。第六章着重探讨以并、益、荆、扬四府为代表的“战略枢纽区”,首先详述大都督府的情况,接着分析四府的发展过程,最后探讨四府的地位与影响。第七章则选取岭南道为例,探索边远区的状况。首先探讨如何从统府三分的格局,演变为岭南五管的局面;其次初步揭示出岭南“区域流官制”的情形;最后勾勒出岭南附贡州的简况。总而言之,隋唐时期不曾设置过正式的“高层行政区”,但存在几种不同的“高层政治区”,因为“高层政治区”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管理地方,具有“高层行政区”所没有的灵活性,更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不但如此,通过“高层政治区”的有机配置,国家还可以由内而外地建构理想中的“圈层型”政治地理格局,以分别管理核心区、过渡区、战略枢纽区、缓冲区、边缘控御区等不同的功能性区域。

朱博宇[10](2016)在《唐前期外官职田、公廨田性质考论》文中认为将土地作为官员经济待遇的支付形式,是中国古代俸禄制度的特点之一。唐代的职分田(或简称为职田)与公廨田制度都是以公田作为官员经济待遇的薪俸制度。唐代的公田是古代土地制度研究的传统话题,学界从土地关系、租佃关系、国家财政等角度已经构建了深厚的研究积累。①以往的研究往往将唐前期外官的职田与公廨田视为两种性质迥异的财政项目

二、唐前期公廨本钱的管理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前期公廨本钱的管理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唐朝政府物资购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唐朝政府购买发展形态
    第一节 政府购买发展的历史条件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小结
    第二节 唐朝政府购买涉及的领域
        一、农产品购买
        二、林产品购买
        三、畜产品购买
        四、渔产品购买
        五、矿产与资源产品购买
        六、加工业产品购买
        七、其他物资的购买
        小结
    第三节 唐朝政府购买的发展阶段
        一、兴起阶段
        二、繁荣阶段
        三、变通阶段
        四、扩展阶段
        五、衰落阶段
        小结
    第四节 唐朝政府购买的地域分布
        一、唐朝政府购买物资的主要区域
        二、唐朝政府购买物资的地域流向
        三、唐朝政府购买物资的运路流向
        小结
第二章 唐朝政府购买管理制度(上)
    第一节 唐朝政府购买职官管理体系
        一、唐前期的政府购买职官管理体系
        二、唐后期的政府购买职官管理体系
        三、具有购买职能的使职
        小结
    第二节 唐朝政府购买经费管理制度
        一、唐朝政府购买的经费构成
        二、唐朝政府购买经费的库藏结构
        三、唐朝政府购买经费调拨制度
        小结
    第三节 唐朝政府购买交易管理制度
        一、国内购买交易制度
        二、互市购买交易制度
        三、海外购买交易制度
        小结
    第四节 唐朝政府购买物资运输管理制度
        一、关禁文书审批制度
        二、购买物资运输的人事安排
        三、购买物资运输时限及行程的规定
        四、购买物资的运输方式
        五、购买物资的运费
        六、运输配套保障措施
        小结
    第五节 唐朝政府购买物资交纳与存储制度
        一、购买物资交纳制度
        二、购买物资存储制度
        小结
第三章 唐朝政府购买管理制度(下)
    第六节 唐朝政府购买监察制度
        一、唐朝政府购买中央监察制度
        二、唐朝政府购买地方监察制度
        小结
    第七节 唐朝政府购买审计制度
        一、唐朝审计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二、唐朝政府购买审计方式
        三、唐朝政府购买审计结果的处理
        小结
    第八节 唐朝政府购买职务犯罪预防与惩戒制度
        一、人事考核制度方面的预防与惩戒
        二、法律制度方面的预防与惩戒
        三、官员连带责任方面的预防与惩戒
        小结
    第九节 唐朝政府购买制度缺陷
        一、交易双方的市场地位非对等
        二、购买目标具有不可妥协性
        三、购买资金配套与管理不完善
        四、监管机制不健全
        五、价格管理制度不尽合理
        六、钱帛兼行的支付体系有重大缺陷
        小结
第四章 政府购买与唐代社会
    第一节 政府购买对唐代政治和军事的影响
        一、政府购买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二、政府购买对唐代军事的影响
        小结
    第二节 政府购买对唐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影响
        一、政府购买与唐代农业生产
        二、政府购买与唐代手工业生产
        小结
    第三节 政府购买对唐代社会消费的影响
        一、唐代的阶级结构与基本消费品结构
        二、政府购买与皇室基本生活消费
        三、政府购买与官僚生活基本消费
        四、政府购买与贵族官僚的奢侈性消费
        五、政府购买与其他阶层消费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唐代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论文选题之缘起与意义
    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古代政府干预商品经济的思想根源与政策渊源
    第一节 “轻重论”——古代政府干预商品经济的思想根源
        一、以《管子》为代表的“轻重论”的确立
        二、《管子》“轻重论”中政府干预商品经济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重农抑商”——古代政府干预商品经济的政策渊源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与政策的形成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广与发展
第二章 唐政府对官营工商业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唐代官手工业与市场联系的加强
        一、唐代官手工业从事部分商品性生产
        二、唐代官手工业与市场联系的加强
    第二节 唐政府对官营商业的经营与管理
        一、垄断型商业——榷卖制度
        二、屯积型商业——常平仓制
        三、借贷型商业——公廨本钱制
        四、强制性贸易——和籴、宫市
第三章 唐政府对民间商品经济活动的管理与控制
    第一节 唐政府对民间商品生产领域的管理与控制
        一、唐政府对民间手工业者的管理
        二、唐政府对民间手工业产品质量的控制
    第二节 唐政府对商品流通领域的管理与控制
        一、唐政府对商品流通进程的管理
        二、唐政府对商品市场的管理
    第三节 唐政府的铸币政策
        一、唐前期保障铸币官营的政策法令
        二、唐中后期的“钱荒”及政府应对措施
    第四节 唐政府有关商人的政策
        一、唐代商人的群体境遇及其演变
        二、唐政府对行会的控制
第四章 唐政府对商品消费领域的政策导向与干预
    第一节 唐代消费行为的市场化趋势增强
    第二节 政府维护消费等级的制度规范
        一、有关服饰消费的等级规范
        二、有关饮食消费的等级规范
        三、有关住、行消费的等级规范
        四、有关婚嫁、丧葬消费的等级规范
    第三节 政府对“崇俭抑奢”消费的倡导
        一、唐代消费观念的时代变迁
        二、唐前期以“崇俭”为主的消费政策
        三、唐中后期以“抑奢”为主的消费政策
    第四节 政府维护小农生产的消费限制
        一、政府对土地自由流转的制度限制
        二、政府对奴婢、牲畜买卖的管制
        三、政府的禁屠措施
第五章 唐代政府干预商品经济的制度经济分析
    第一节 “路径依赖”与唐政府干预商品经济的制度选择
    第二节 唐代商品经济制度变迁的方式与实质
        一、唐代商品经济制度变迁的方式: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二、唐代商品经济制度变迁的实质:产权与效益的演进
    第三节 唐代重商观念的兴起与制度变迁
        一、唐代重商观念的兴起
        二、重商观念对唐政府干预措施的渗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唐前期诸司经费经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前期国家财政状况
    第一节 唐前期国家财政收入来源
        一、租庸调和赋税收入
        二、公产屯田及特殊收入
        三、特种收入
    第二节 唐前期国家财政政策和存在的问题
        一、唐前期国家财政政策
        二、唐前期国家财政出现的问题
第二章 唐前期诸司经费的来源
    第一节 国家财政对诸司经费的直接拨付
        一、京官俸料杂给
        二、京司公廨本钱拨付
    第二节 各司资课
        一、纳资与纳课的区别
        二、唐前期“纳资”情况
        三、唐前期“纳课”情况
        四、诸司资课收入情况
第三章 唐前期诸司的经营管理
    第一节 唐前期公廨本钱经营
        一、京司公廨本钱的废置
        二、诸司公廨本钱的管理
        三、公廨本钱的数量
    第二节 京司公廨本钱的使用
        一、官员俸料
        二、助公厨
        三、添修当司廨宇什物
        四、其他支出
    第三节 诸司其他官本出举
        一、车坊出举
        二、仓粮出举
        三、学生食本
第四章 唐前期诸司独立经营的影响和检讨
    第一节 唐前期国家财政和诸司独立经营的关系
        一、诸司独立经营在国家财政中的作用变化
        二、国家经济稳定为诸司独立经营提供保证
    第二节 诸司独立经营产生的流弊与反思
        一、诸司独立经营显露出来的问题
        二、唐代诸司独立经营经费对宋代经费管理运营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关於隋唐廉政体制的几个问题(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隋唐相关制度对於廉政的配套和支持
    (一) 解决行政成本问题
        1. 机构公费及其来源
        2. 俸禄制度的状况
        3. 财政支付中的结构性问题
    (二) 官僚队伍及其考选
        1. 调整入仕途径
        2. 精择要官和各地长官
        3. 完善考核制度
        4. 回避制度以及其他任职限制
    (三) 监察体系与有关制度
        1. 日常行政监督
        2. 专职监察机构———御史台
        3. 使者巡察之制
        4. 其他有关制度

(5)敦博58号文书与两唐书《地理志》等相关问题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书定年考辨
    其一, 因安史之乱的爆发所引发的全国郡县名称的变动
        1. 带“安”字郡县名称的前后改动。
        2. 安史之乱后作为肃宗复兴基地的朔方及曾为其驻跸陪都的凤翔等郡府县等级及名称的前后变化。
    其二, 各道郡县废置变迁反映的文书所取的年代标准
        1.关内道京兆府辖县数目及名称的变化。
        2.安北、单于二都护府辖县的变化。
        3. 关内道新秦郡麟州的始置。
        4. 关内道宁朔郡宥州的始置。
        5. 陇右道金[城]郡兰州辖县的变化。
        6. 淮南道广陵郡扬州都督府辖县的变化。
    其三, 对有争议的郡县的再考定
二文书定性及其与天宝元年户部计帐之间的关系
三由《文书》考证《通典》、两唐书《地理志》等郡 (州) 县系年及户数系年
    1.《通典·州郡门》所记郡 (州) 县的时间标准
    2. 两唐书《地理志》所载各州县的时间标准
    3. 诸典籍的户口数字系年
四《文书》反映的天宝元年前后行政区划、郡县等级等信息
    1. 天宝元年前后行政区化的反映
    2. 唐前期州县等级的反映
    3. 南北郡县乡数反映的问题

(7)唐代公廨本钱制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廨本钱设置范围的变化
二公廨本钱的设置原因
三公廨本钱的经营管理
    (一)经营方式上的前后变化
    (二)管理内容上的前后变化

(8)唐前期外官月料分配比例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官月料分配与职田的关系
二外官职田的分配依据
三外官月料分配与职田数额的关系
四职务收入在唐前期外官经济待遇构成中的地位

(9)隋唐政治地理格局研究 ——以高层政治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解题
    二.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三. 本研究的意义
    四. 本文的资料
    五. 本文的思路与方法
    六. 本文的难点与不足
上编:隋唐的分块式政治地理格局
    第一章 隋唐的行台
        第一节 隋唐行台之缘起
        第二节 隋初的行台
        第三节 唐初的行台
    第二章 隋唐的总管府与都督府
        第一节 隋代总管府的渊源与概况
        第二节 总管府与唐初的政治地理形势
        第三节 唐代都督府的演变
        第四节 总管府(都督府)的性质
        一. 都督府的权力
        二. 都督府的等级与规模
        三. 都督府不是一级行政区
    第三章 唐代的十道
        第一节 贞观十道之缘起
        第二节 唐十道的演化
        一. 永徽十三道
        二. 则天朝十道之回复
        三. 玄宗朝之十六部
        四. 十道与十五道辨析
        第三节 十五采访使的始置时间
        一. 传统二说之分析
        二. 置使的准确时间
        三. “二十二年说”之阐释
        四. “二十二年说”之辨证
        第四节 开元十四道的治所
    第四章 唐代的方镇
        第一节 泛指与特指:方镇并不一定管州
        一. 唐后期的“方镇”所指
        二. 唐以前“方镇”的涵义
        第二节 观察使并非唐后期方镇的基本使职
        第三节 唐代边疆“方镇”的兴起
下编:隋唐圈层式政治地理格局研究
    第五章 隋唐的核心区
        第一节 隋唐两畿制的演变
        一. 隋炀帝朝两畿制度的建立
        二. 唐高宗朝两畿制的复置
        三. 武则天以后两畿制度的变化
        第二节 盛唐的京畿与都畿
        一. 两畿正名考索
        二. 两畿非“两畿道”辨
        三. 两畿之分置
        四. 两畿之范围
        第三节 中晚唐畿内的变化
    第六章 隋唐的战略枢纽区
        第一节 唐代大都督府的变迁
        第二节 四府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 隋以前四府的发展
        二. 隋代的四府
        三. 唐代四府的变迁
        第三节 四府的地位与影响
    第七章 隋唐的边远区
        第一节 隋末唐初的岭南政治形势
        第二节 岭南统府的三分格局
        第三节 岭南五管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岭南五管格局的演化
        第五节 南选与区域流官制
        第六节 岭南附贡州的建置
结论
附录一:唐代总管府与都督府考
附录二:唐蕃边界初探
附录三:唐代山州地望与性质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唐前期公廨本钱的管理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唐朝政府物资购买研究[D]. 吕岩. 山东大学, 2014(11)
  • [2]唐代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干预研究[D]. 宋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13(12)
  • [3]唐前期诸司经费经营管理研究[D]. 张美玲.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关於隋唐廉政体制的几个问题(下)[J]. 楼劲.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14(00)
  • [5]敦博58号文书与两唐书《地理志》等相关问题考[J]. 李宗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4(02)
  • [6]唐前期公廨本钱的管理制度[J]. 李锦绣. 文献, 1991(04)
  • [7]唐代公廨本钱制的几个问题[J]. 刘玉峰. 史学月刊, 2002(05)
  • [8]唐前期外官月料分配比例考释[J]. 朱博宇. 唐宋历史评论, 2017(00)
  • [9]隋唐政治地理格局研究 ——以高层政治区为中心[D]. 罗凯. 复旦大学, 2012(11)
  • [10]唐前期外官职田、公廨田性质考论[J]. 朱博宇.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2016(00)

标签:;  ;  ;  ;  ;  

初唐府都的管理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