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单世元先生

悼念单世元先生

一、沉痛悼念单士元先生(论文文献综述)

故宫博物院[1](1994)在《沉痛悼念单士元先生》文中研究表明1998年5月25日上午10时50分,我国着名的古建筑、历史档案和古文物学家,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顾问单士元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不治,带着他对我国文博事业不断奋斗的拳拳之心和对紫禁城不尽的世纪眷恋,于北京协和医院溘然辞世,享年91岁。单士元先生的一生,是为我国文博事业辛勤劳作、历尽艰辛、无私奉

车守同[2](2006)在《由台静农与庄严生平看迁台知识分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的政治活动,强烈地牵动着社会的变迁。 本篇论文,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尚严(庄严·慕陵)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系主任台静农(台静农)这二位的生命历程、死生交情,扩大追溯到上个世纪申,在北京大学自由学风成长,历经文学发展、新旧冲突、艰苦环境下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及1987年两岸开放后的互动关系。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蒙受了百年苦难,使得知识分子从来在心灵深处,反复思考着「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因于信仰的不同,使海峡两岸不幸分治至今,国族无法统一,这毋宁是当代中国人的最大缺憾。 笔者是来自台湾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目睹成千上万优秀的知识分子跨海而来,他们或者大节凛然,坚忍图成:或者不泯名禄,不惑流俗。以理性克制感情及乡愁,甚至终生没有再回到神州故土,但是「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他们践履笃实,对民族的大爱,对文化的执着,可歌可泣,动人肺腑,亦足以成为民族的英范。 因此,透过这篇论文,笔者较为详尽的说明及分析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而且笔者深信,只要中华文化存在一天,中国人的血脉必能相连。

李明娟[3](2017)在《沈兼士领导下的明清档案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清朝末年的政权更迭,明清两代大量珍贵档案被遗留下来,这些档案被北洋政府以财政困窘为由卖给了北京西单同懋增纸店,之后罗振玉出资回购了这部分档案,请人在天津库书楼进行整理。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知道这批档案的消息后,连同马衡等人向蔡元培请示,最终将这批档案划归由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进行整理。沈兼士带领国学门与史学系、国文系的教职员组成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委员会,档案整理委员会集体商议后制定了北京大学整理档案的方法。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是我国近代以来首个整理档案的较为专业的研究机构,国学门首次将档案的整理与档案的提供利用功能结合起来,中国近代的第一批档案工作者大都在这个时期培养产生。通过档案整理委员会的工作,沈兼士、陈垣、朱希祖等人带领档案整理委员会,对"八千麻袋"事件留存下来的剩余内阁大库档案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整理,为我国近代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是参与明清档案整理的重要机构组织,参与整理档案的大都还是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时期的各位师生,如陈垣、沈兼士、单士元等,所以在档案的整理方法上也大都继承了国学门时期的整理经验,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方法和步骤进行了完善。沈兼士在档案的理论思想、行政思想、管理思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和建树,他较早地提出了"档案学" 一词,尤其注重对历史史料的编纂出版利用工作,相应的也重视相关档案史料的收集工作;认为档案和考古物器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力争为整理档案工作筹措经费,并建议建立相关的档案组织机构和档案的人事制度;提出档案应遵循普遍整理原则,同时尊重档案原有的顺序;重视档案的鉴定和保管工作,命令省市县的各级政府的档案应就地保管,不得随意废弃;认为档案的编纂与陈列工作是与档案的整理编目工作同等重要的一项工作,在文献馆整理报告中专门列出了有关编纂和陈列的工作要求。沈兼士领导下的档案同仁们也纷纷提出了有关明清档案整理的思想,方苏生、张德泽、王梅庄等人对清代档案的整理与分类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蒋廷黻、姚从吾、傅振伦等人则对美国及欧洲等国的档案整理与分类问题进行了论述,对比我国与外国档案工作后指出了其中的差距,并提出了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总的来说明清档案中所记载的有关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的内容折射出了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轨迹,占据了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地位,沈兼士领导的明清档案整理工作在结合了我国原有的档案整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汲取国外的先进的档案整理思想,创新了档案整理的原则,制定了档案分类的方法,规范了档案编目的格式,在这一时期的明清档案整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与贡献。

胡志刚[4](2014)在《梁思成学术实践研究(1928-195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梁思成是近代中国最着名的建筑学家之一,其学术实践活动涉及建筑史研究、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艺术史研究等多个领域,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堪称一代宗师。1930年代,梁思成以中国营造学社为学术平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实践之中,在开创性的古建筑调查与研究中,逐渐理清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其多项研究成果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新中国成立前后,梁思成积极参与新政权创建工作,编制《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审定国歌、国旗方案,组织设计国徽,这些活动不仅使梁思成得以充分发挥其学识和能力,而且赢得了新政权的信任。进入1950年代之后,梁思成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在北京城市规划、文物建筑保护、探索建筑的民族形式实现路径等领域表现出了一名学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前瞻意识,并努力构建以“梁陈方案”为中心的北京旧城保护及未来发展范式,但由于其观点不被新政权所认可,其学术思想亦受到质疑与批判,学术实践屡遭挫折,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与学术批判中逐渐失去学术话语权,亦失去学术研究的活力和创造力。1955年之后,梁思成基本上再未开展大的创新性的学术实践。梁思成一生还创办了两个大学的建筑系,即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是近代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其对建筑教育的理解和改革,对中国建筑人才的培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1928年至1955年期间梁思成的学术实践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5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研究,研究重点是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的关系,中国营造学社转型的过程及典型做法,梁思成及中国营造学社在古建筑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二是梁思成与近代中国的高等建筑教育,研究重点是梁思成早期建筑教育思想,建国前后梁思成的建筑教育理念变革及实践;三是梁思成与新政权的创建,研究重点是梁思成对新政权的选择及其政治参与意识的转变,梁思成与新中国国歌、国旗方案的审定和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四是梁思成与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重点是梁思成与北京城市规划及北京文物建筑保护;五是梁思成与建国初期的建筑民族形式问题,研究重点是梁思成“大屋顶”建筑理念的转变。

张磊[5](2010)在《历史在这里沉思 ——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结合社会历史批评和作家心态分析方法,系统研究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对向阳湖“五七”干校的历史流变、干校学员们在干校期间的劳动生活状况、干校学员们对待干校生活的心态变化以及他们的干校记忆等做了学理上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向阳湖文化”的内涵和“向阳湖文学”的多样性。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综述既往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本论文的写作方向和研究思路。本论文选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的中国文化部“五七”干校——向阳湖“五七”干校作为研究对象。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当年全国“五七”干校运动中的一个个案,从中可以了解到政治意识形态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的一个“改造”过程。更重要的是,下放来到这里的全是京城的文化人,探讨他们在这里的生活、学习、思想变化的过程以及文学创作的文本,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众多学者们对于向阳湖“五七”干校的研究表现出“史料搜集多,讨论问题少”的特点,多注重外部的研究,缺乏对于主体思想内部的梳理。因此对于很多问题的讨论还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进去。本论文试图突破这种研究的局限,尽量去关注思想层面的问题,比如,在这一历史转折的过程中,那些文化人遭遇了怎样的问题,他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并表现出了怎样的回应历史变化的方式?支配他们做出选择的思想、文化逻辑是怎样的,并显露出了怎样复杂的精神史意义?等等。第一章主要是背景介绍,系统梳理了中国“五七”干校发生发展的过程,探讨了“五七”干校蓬勃兴起的原因——既有政治上的因素,也有知识分子自身的原因。“五七”干校是在贯彻落实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名义下,于1968-1979年期间广大的党政机关干部、科研人员和教师被下放到农村进行集中劳动、学习和思想改造的场所,它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之一。“五七”干校之所以能在中国办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极左思想理论的发展、对知识分子属性的错误认识,安置被精简下来的干部,这是外部原因;而知识分子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他们自身的一些特质,与外在环境的改变一起,最终导致他们面对政治强权的“集体失语”,这是内在原因。第二章采取历史与心理的复合视角,考察向阳湖“五七”干校的情况,重点探讨了文化人对待干校的心态及其变化。向阳湖“五七”干校一共存在了5年多时间,接纳了来自北京的中国文化部机关和下属机构的6000多名文化人。他们在这里劳动、生活、进行思想改造,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文化人来干校的心态各不相同,大部分革命群众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把这个当成光荣的“革命任务”,克服自身困难来这里继续革命;一部分原先犯过“错误”的“落后分子”怀着改正错误的愿望来此,真诚地希望与群众相结合;还有一部分是“无产阶级的异类”,他们将这里当成“避难所”。干校的艰苦生活和荒谬的政治斗争促使他们对“文革”和干校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并逐渐开始反省和忏悔,以各种方式进行抗争。这是他们经历了痛苦的转变之后,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的对专制的回应。第三章通过分析干校记忆的特征与内容,归纳出“向阳湖文化”的内涵。干校解散后,学员大多返回了各自原来的工作岗位,一部分人书写了自己对干校生活的回忆。这些回忆表现出两种主要的模式——追思和见证;指向两种回忆的向度——控诉和反思。在对向阳湖干校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向阳湖文化”的内涵: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是“文革”灾难的见证;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它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蜕变的标本;从中国当代文学的角度来说,它承传了“五四”文学的特质,是“新时期文学”的源头之一。第四章采用以考察作家创作心态为主,文本解读和非文本解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剖析了曾下放干校的四位作家以及他们的文本,意图展现“向阳湖文学”的多样性。干校文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章选取了陈白尘、冰心、牛汉、臧克家四位作家进行个案研究。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是新时期较早对向阳湖“五七”干校进行回忆的散文作品,出版后反响强烈;冰心作为年龄最大的干校学员,始终保持着超然平和的心态,《致家里人》正是这种心态的极好样本:牛汉作为“潜在写作”的代表人物,他的干校诗歌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的灵魂和顽强的创作生命:臧克家的《忆向阳》出版后就争议不断,也让我们对于文学多元化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些作家和他们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向阳湖文学”的多样性。在全文的基础上,结语部分在回顾前文的基础上,概要地比较了向阳湖“五七”干校与中国传统的文人贬谪,西方知识分子流放之间的关系,力图将向阳湖“五七”干校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予以展现。

段雪玉[6](2009)在《梁方仲与明清档案的整理》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转向浪潮中,老一辈学人陶孟和,春风化雨,兼容并蓄,为同仁们苦心擘画良好的学术环境。梁方仲、汤象龙、吴晗等史学新辈,参与明清档案的整理,自1930年至1937年倾力抄录明清财政经济史料,冀于二百年之中国经济发展作有系统的研究。他们创办史学研究会,阐释"新史学",开创出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实践道路。

二、沉痛悼念单士元先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沉痛悼念单士元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2)由台静农与庄严生平看迁台知识分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研究现状分析。
    二、论文选题说明。
    三、论文取材说明。
    四、研究思路。
    五、附带说明。
第一章 数点梅花天地心 (启蒙时代)
    第一节 慕陵师与台先生的家庭。
    第二节 台、庄两位先生的初识。
    第三节 鲁迅的影响。
    第四节 离开北大—不同的职业·相同的兴趣。
    第五节 抗战以前的命运发展。
第二章 山河破碎风飘絮 (抗战播迁)
    第一节 国难之初的颠沛流离。
    第二节 艰难岁月。
    第三节 胜利复员。
第三章 便下襄阳向洛阳 (台湾光复)
    第一节 台先生来台时从上到下的好关系。
    第二节 光复后的语言与文字。
    第三节 光复后的台湾大学及中文系。
    第四节 台先生来台初期情况。
    第五节 许寿裳辞世让台先生开始面对现实。
    第六节 乔大壮其人。
第四章 梦中忧患尚如山(两岸分治)
    第一节 离乱年代中流砥柱的傅斯年。
    第二节 故宫文物播迁来台。
    第三节 安定建设的开始。
    第四节 从北沟文物陈列室到士林故宫博物院。
    第五节 记忆上的错误。
    第六节 台先生主政时期的台大中文系。
    第七节 台先生是否遭到政治迫害。
    第八节 官方观点的鲁迅。
第五章 清江一曲抱村流(文人生活)
    第一节 台先生的文风。
    第二节 酒与人生。
    第三节 台先生的教书与家居生活。
    第四节 慕陵师的教书与家居生活。
    第五节 慕陵师在书法上的成就。
    第六节 台先生在书法上的成就。
第六章 每依北斗望京华(两岸开放)
    第一节 两岸通信的经过。
    第二节 大陆亲友的讯息。
    第三节 前后去世。
    第四节 回到故土。
    第五节 安贫乐道。
    第六节 中国结台湾情。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台静农嵇阮论。

(3)沈兼士领导下的明清档案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题的研究背景
        1.1.1 论文提出的历史背景
        1.1.2 研究综述
    1.2 论题的研究意义
        1.2.1 丰富对沈兼士的学术评价
        1.2.2 中国近代首次提出"档案学"
        1.2.3 保护并整理了清内阁大库档案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局限点
        1.4.1 创新点
        1.4.2 局限点
2. 沈兼士的生平及档案学术贡献
    2.1 人物简介
    2.2 档案学术贡献
3. 沈兼士领导下的明清档案整理机构
    3.1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
        3.1.1 国学门整理清内阁大库的历史背景
        3.1.2 沈兼士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
        3.1.3 开创内阁档案整理的三个第一
    3.2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3.2.1 沈兼士与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3.2.2 文献馆整理的四个阶段
        3.2.3 文献馆时期出版的明清档案史料刊物46种
4. 沈兼士与档案同仁的相关档案学思想
    4.1 沈兼士的档案学思想
        4.1.1 档案理论思想
        4.1.2 档案行政思想
        4.1.3 档案管理思想
    4.2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同仁的相关档案学思想
        4.2.1 总结我国档案学思想:方苏生、张德泽、王梅荘、单士魁
        4.2.2 吸收西方档案学思想:蒋廷黻、姚从吾、傅振伦、王重民
5. 沈兼士领导下的明清档案整理的特点及意义
    5.1 明清档案整理的特点
        5.1.1 创新档案整理的原则
        5.1.2 制定档案分类的方法
        5.1.3 规范档案编目的格式
    5.2 明清档案整理的意义
        5.2.1 警醒了国人对档案史料价值的认识
        5.2.2 综合了国内外档案整理的经验教训
        5.2.3 为我国近代档案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附录
    附录一: 旧文献馆所藏档案分类表
    附录二: 清军机处档案分类表
    附录三: 军机处所藏清册分类表
    附录四: 内阁大库杂档中之明代武职选簿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梁思成学术实践研究(1928-195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梁思成研究的历史分期
        二、梁思成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三、梁思成学术实践研究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注意选题的创新
        二、注意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三、注意史料的考证和档案文献的整理使用
第一章 梁思成早期建筑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第一节 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创建与梁思成的学术兴趣
    第二节 梁思成的早期建筑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全盘学习与构建“学院派”教学体系
        二、以清华同学和宾大校友为核心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梁思成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四、梁思成早期建筑教育思想及实践的不足
    第三节 梁思成早期的建筑设计及古建筑调查实践
        一、成立“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
        二、开始调查古建筑
        三、学术研究的初步成果
    小结
第二章 铸就学术辉煌: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上)
    第一节 朱启钤与中国营造学社
        一、刊行《营造法式》
        二、成立中国营造学社
    第二节 专心古建筑研究:梁思成的职业选择
        一、最初的拒绝
        二、选择中国营造学社
    第三节 从传统到近代:中国营造学社的转型
        一、偏于研读古籍:成立初期的中国营造学社
        二、内部机制与研究方法的双重变革:中国营造学社的转型
        三、朱梁刘组合:中国营造学社的转型核心
    小结
第三章 铸就学术辉煌: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下)
    第一节 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古建筑研究,积极开展野外调查
        一、抗战前中国营造学社的古建筑调查
        二、从独乐寺到佛光寺:梁思成古建筑调查的代表性成果
    第二节 与实物相印证,整理解读古建筑文献
        一、强调由近及远、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方法
        二、编纂中国古代建筑的“文法课本”
    第三节 提出系统的古建筑保护思想,积极参与古建筑修葺保护
        一、历史的记载者:对古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性的阐述
        二、与时间赛跑:对古建筑保护的紧迫性的认识
        三、科学的保护:系统提出古建筑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四、发挥专家作用:积极参与古建筑维修工程
    第四节 研究与育人相结合,着力培养古建筑研究人才
        一、努力构建富有学社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言传身教,育人于调查研究实践
    第五节 抗战时期支撑危局,继续学社研究事业
        一、抗战期间中国营造学社面临的困局
        二、梁思成及中国营造学社应对困局的举措
        三、组织开展西南地区古建筑调查
        四、坚持开展学术研究,积极服务社会
    小结
第四章 从建筑到营建:梁思成与清华大学建筑教育
    第一节 回归清华:战后重建与梁思成的责任意识
        一、执教清华与中国营造学社之结束
        二、梁思成的教育理念与清华建筑系的创办
    第二节 从建筑系到营建系: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的新发展
        一、把握现代建筑教育的新趋势:访美的收获与思考
        二、梁思成的新思维与教学改革
    第三节 政治改造运动中的自我批判与自我否定
        一、从反思到自我否定
        二、清华大学建筑教育的调整与转变
    小结
第五章 愉快的合作:梁思成与新政权创建
    第一节 编制文物建筑保护目录
        一、抢救平津学人与梁思成的选择
        二、与中共的初次合作
        三、编制全国文物建筑目录
    第二节 主持国徽设计工作
        一、筹建新政权与国旗、国徽、国歌方案拟定任务的提出
        二、梁思成的自豪感与国歌的确定
        三、梁思成与国旗方案的论证
        四、梁思成与国徽设计
    第三节 崭新的自我:建国前后梁思成从政态度的转变
        一、加入革命队伍:梁思成的新角色
        二、诚邀建筑人才:梁思成的人才意识
        三、全身心建设新政权:国徽设计过程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第四节 梁思成、林徽因与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主要的设计分歧
        二、梁思成的意见及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对民族形式的成功体现:林徽因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小结
第六章 规划新北京:以“梁陈方案”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定都北京与无序使用:古都规划问题的提出
        一、古都风貌依旧:解放之初的北平城
        二、古都保护与规划:梁思成及学术界同仁的初步讨论
        三、从建新城到以天安门为中心:北京市政府的态度转变
    第二节 保护旧城与发展新区:“梁陈方案”的提出
        一、梁思成与苏联专家的分歧与争论
        二、“梁陈方案”的提出及其动机分析
        三、“梁陈方案”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第三节 学术争鸣与非学术决策:关于“梁陈方案”的思考
        一、“梁陈方案”的历史命运
        二、关于“梁陈方案”的争论
        三、政治决定规划:关于“梁陈方案”命运的反思
    小结
第七章 无力的争取:梁思成与北京文物建筑保护
    第一节 保护北京城墙:梁思成的文化情怀与失落
        一、城墙的危机:从民国到新中国
        二、从宏观到具体:梁思成的城墙保护思想
        三、各方的博弈:关于城墙存与废的争论及城墙的拆除
    第二节 无力的争取:梁思成与北京牌楼的保护
        一、北京的城市发展与牌楼危机
        二、从讨论到交锋:政府与学者的不同见解
        三、幕后的决定因素:拆除牌楼的原因及政府的决策风格
    小结
第八章 从积极到无奈:梁思成与“大屋顶”建筑
    第一节 政治的需要:关于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
    第二节 彰显民族性:“大屋顶”建筑的兴起
    第三节 从反感到接纳:梁思成的转变
    第四节 学人的悲剧:梁思成的再次转变
    小结
结语 梁思成的学术人生及其古都保护范式
    一、抛物线式的学术人生
    二、梁思成的古都保护范式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梁思成着述情况统计表
    二、《城市的体形及其计划》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历史在这里沉思 ——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结构方式
第一章 "五七"干校的知识学谱系
    第一节 "五七"干校溯源
        一、何谓"五七"干校
        二、"五七"干校兴办的历史背景
        三、作为办校方针的"五七指示"
    第二节 当代文化人的政治悲剧
        一、文学环境的一体化
        二、源于文化精神和专制政治的"思想改造"
        三、作家姿态与知识分子人格
第二章 仓皇促迫的人生转折
    第一节 历史上的向阳湖"五七"干校
    第二节 怨也向阳念也向阳
    第三节 人生转折中的复杂心态
第三章 向阳湖干校记忆与文化内涵
    第一节 干校记忆的心理机制
        一、追思与见证——干校记忆的两种模式
        二、控诉与反思——干校记忆的两种向度
    第二节 "向阳湖文化"及其内涵
        一、两次论争的回顾
        二、"向阳湖文化"的内涵
        (一) "文革"灾难的见证
        (二) 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蜕变的标本
        (三) 新时期文学的源头之一
第四章 多样态的向阳湖文学
    第一节 陈白尘:笑傲坎坷人生路
    第二节 冰心:"逆来顺受"与爱的哲学
    第三节 牛汉:永不停歇的歌者
    第四节 臧克家:五七路上"忆向阳"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6)梁方仲与明清档案的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四、沉痛悼念单士元先生(论文参考文献)

  • [1]沉痛悼念单士元先生[A]. 故宫博物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 1994
  • [2]由台静农与庄严生平看迁台知识分子[D]. 车守同.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3]沈兼士领导下的明清档案整理研究[D]. 李明娟. 山东大学, 2017(09)
  • [4]梁思成学术实践研究(1928-1955)[D]. 胡志刚. 南开大学, 2014(04)
  • [5]历史在这里沉思 ——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研究[D]. 张磊. 武汉大学, 2010(10)
  • [6]梁方仲与明清档案的整理[J]. 段雪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标签:;  ;  ;  ;  ;  

悼念单世元先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