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胆囊癌(29例)

隐匿性胆囊癌(29例)

一、隐匿型胆囊癌(附29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约青,叶铸人,洪兴中[1](1998)在《隐匿型胆囊癌(附29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隐匿型胆囊癌是胆囊癌在术前、术中及大体检视时未被疑及,经手术后标本病理检查后明确诊断。本文回顾复习了29例隐匿型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确定这些临床病理参数对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29例病例,男性9例,女性20例;年龄36~81岁,平均59.6±14.5岁。29例均被诊为良性胆囊疾病,而施行单纯胆囊切除术。29例组织学病理切片均由病理科专人重新仔细复习,采用 WHO 的 PT.N.M 系统来描述肿瘤的扩散深度。除1例术后3个月失访,其余28例均作定期随访。存活率统计应用 Kplan-Meier 法,不同生存曲线比较应用 Wilcoxon 法检验。结果 29例组成为:T1 9例,肿瘤局限于粘膜及肌层,其中 T1a 2例肿瘤浸润粘膜,T1b7例肿瘤侵及肌层;T2 8例,肿瘤侵及浆膜下肌周结缔组织;T3 11例,肿瘤浸润超越浆膜;T4 1例,肿瘤侵入横结肠。累计1年、2年、5年存活率,9例 T1分别为75%,75%,55%(其中 T1a分别100%,100%,100%;T1b分别为72.4%,72.4%,及43%);T2分别为28%,13%及9%;T3分别为27%,9%及0%。(P<0.01)。随访病人29例中22例死于术后癌肿复发转移。结论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得出结果显示:除 T1a和 T1b中肿瘤细胞分化<Ⅱ级者,不需再次手术外,T1b中肿瘤细胞≥Ⅱ级者和 T2都需行再次根治术和辅助治疗。

李忠轩[2](2017)在《超声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价值探索》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各种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在超声造影中体现出的不同血流灌注时间特点并进行定量分析,初步探索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中心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共4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7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良性组共33例包括胆固醇息肉19例、胆囊腺肌症7例、慢性胆囊炎4例以及胆囊腺瘤3例,恶性组包括胆囊癌7例。由高年资超声医师回顾超声造影影像资料,采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分析病灶的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血液灌注数据,包括二维超声的指标:1、大小2、数目3、回声性质4、胆囊壁完整性5、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的指标:1、开始增强时间2、达峰时间3、开始消退时间4、增强分布5、增强程度6、胆囊壁完整性7、血流形态。将各组患者的数据整理后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各型胆囊息肉在超声造影中的差异,从而鉴别各型胆囊息肉。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比较:1、开始增强时间分别为19.76±0.67(s)与15.00±1.45(s)2、达峰时间分别为30.79±1.06(s)与23.57±1.57(s)3、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51.42±1.77(s)与30.14±1.71(s)4、良性组分布均匀者26例不均匀者7例,恶性组分布均匀者2例不均匀者5例5、良性组非高增强者29例高增强者4例,恶性组非高增强者3例高增强者4例6、良性组胆囊壁完整者29例中断者4例,恶性组胆囊壁完整者1例中断者6例7、良性组点状血流者29例非点状血流者4例,恶性组点状血流者2例非点状血流者5例。以上7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胆固醇息肉与胆囊腺瘤比较:1、开始增强时间分别为19.84±0.64(s)与15.67±4.06(s)2、达峰时间分别为31.26±1.08(s)与22.33±5.21(s)3、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48.53±1.42(s)与41.00±1.00(s)4、胆固醇息肉组分布均匀者16例不均匀者3例,胆囊腺瘤组分布均匀者3例不均匀者0例5、胆固醇息肉组非高增强者16例高增强者3例,胆囊腺瘤组非高增强者2例高增强者1例6、胆固醇息肉组胆囊壁完整者16例中断者3例,胆囊腺瘤组胆囊壁完整者3例中断者0例7、胆固醇息肉组点状血流者15例非点状血流者4例,胆囊腺瘤组点状血流者3例非点状血流者0例。以上结果2、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腺肌症与胆囊癌比较:1、开始增强时间分别为19.29±1.30(s)与15.00±1.45(s)2、达峰时间分别为30.57±2.38(s)与23.57±1.57(s)3、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63.57±5.05(s)与30.14±1.71(s);4、胆囊腺肌症组分布均匀者3例不均匀者4例,胆囊癌组分布均匀者2例不均匀者5例5、胆囊腺肌症组非高增强者7例高增强者0例,胆囊癌组非高增强者3例高增强者4例6、胆囊腺肌症组胆囊壁完整者6例中断者1例,胆囊癌组胆囊壁完整者1例中断者6例7、胆囊腺肌症组点状血流者7例非点状血流者0例,胆囊癌组点状血流者2例非点状血流者5例。以上结果1、2、3、6、7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恶性胆囊息肉的病灶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均早于良性胆囊息肉,恶性胆囊息肉多表现为分布不均匀、高增强、胆囊壁中断以及非点状血流,良性胆囊息肉多表现为分布均匀、非高增强、胆囊壁完整以及点状血流。2、胆囊腺瘤的病灶达峰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均早于胆固醇息肉,增强分布、增强程度、胆囊壁完整性以及病灶内部血流形态4项定性鉴别指标在胆囊腺瘤与胆固醇息肉的对比中无明显差异。3、胆囊癌的病灶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均早于胆囊腺肌症,胆囊癌多表现为胆囊壁中断以及非点状血流,胆囊腺肌症多表现为胆囊壁完整以及点状血流。

李臻[3](2007)在《胰胆管合流异常:PTC特征及其与胆系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为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胆管和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高位汇合的一种先天性畸形,功能上失去Oddi括约肌的控制,使胆汁和胰液相互逆流,进而引发诸多相关胆胰疾病。1916年日本学者Kizumi首先提出PBM概念,上世纪70年代日本Komi N对PBM的病理改变及其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道癌的关系等进行了较为系列的叙述,并倡导成立了日本PBM研究会,对PBM的发生、病理、诊断、治疗等做了较全面的研究,加深了临床对本病的认识。近年,PBM与相关胆胰疾病的密切关系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与胆系癌(指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的病因、病理学联系。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PBM与胆系癌有相关性,并已经从临床、动物实验等方面、在基因、分子水平间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关PBM临床诊断的文献报告多限于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和外科术中胆管造影等,此类检查创伤大、并发症多;近期也有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 graphy,MRCP)的报告,MRCP虽无创,却存在一定的漏诊和误诊情况;CT(compmed tomography,CT)诊断和放射性核素扫描虽有报道,但因直观性差而应用很少。临床因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而经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行介入治疗的病例愈来愈多,PTC时有发现PBM、并能够详细显示其解剖情况,但迄今文献中尚没有PBM的PTC影像学诊断特性的详细报道。PTC是在肝内胆管即远高于胰胆管汇合部的区域穿刺、插管和注射对比剂,为顺行性胆树造影,不会干涉胰胆汇合部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对PBM的诊断价值更大。此外,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过程中行胆道钳夹病理活检(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biopsy,PTCB),根据病理性胆管癌诊断结果从病理学角度探讨PBM与胆系癌的关系,使本研究更为准确可靠。而既往有关PBM与胆系癌的相关性研究多集中在基础医学方面,从基因、大分子蛋白质代谢等角度探讨二者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35例因OJ入院而行PTCD时胰管显影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探讨PTC诊断PBM的技术可行性、影像学特征;初步提出PTC诊断PBM的标准,并从胆道病理学角度讨论合并阻塞性黄疸的PBM与胆系癌发生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7年2月间连续282例因OJ经PTC行介入治疗的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25例因未解除胆道梗阻段而行外引流术。确立病例入选标准与PBM诊断条件,从中筛选出资料完整、胰管显影的病例35例,诊断为PBM 31例,检出率12.062%(31/257)。其中男19例,女12例,男女比例1.583:1,年龄37~88岁,平均63.032±12.090岁。临床表现皮肤黏膜黄染31例,伴腹痛、腹胀或纳差26例,小便黄、白陶土样便者18例,伴胆系结石12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在不伴有PBM的226例行PTCD的OJ病例中,随机地抽取资料翔实的89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分析PBM与胆系癌发病率的相关性。OJ病因确诊方法:①PTC下胆道钳夹病理活检,其阳性结果被认为真实反映病灶特性。②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否则由第三种方法证实。③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特异性检查结果及病程随访等对病因作出综合诊断。所有患者PTCD均采用标准化操作技术。PTC成功后,明确梗阻部位及胆树扩张形态;然后尝试以导丝打通梗阻段,常规行PTCB以取得病理学诊断。阳性结果被认为真实反映病变特性,而阴性结果不除外假阴性的可能性。经导管于胆总管末段造影,发现胰管、胆胰共同管及十二指肠显影后,于最佳投照位置显示胆胰管汇合关系及Odii括约肌收缩、舒张状态,适时摄片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准确测量相关数据。PTC图像分析采取双盲法,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着重观察胆道梗阻部位、胆胰管及共同管形态、乳头位置等,并利用两脚规和直尺测量胆胰共同管的长度和直径、胆胰管直径及汇合角度等。以术中造影导管直径作为校正标准,计算出实际测量数值。反复阅片并达成共识后详细记录观察及测量结果,对有争议的结果再由另一放射科医生观察、分析,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所有数据由SPSS13.0统计软件包完成统计学处理。结果①OJ病例中PBM的PTC检出率为12.062%。②汇合处胆总管直径、胰管直径、共同管直径分别为3.201±1.617mm、2.061±0.817mm、3.027±1.034mm,与正常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③共同管长度为9.875±4.548mm,胆总管、胰管汇合角度为55.302°±22.513°,与正常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④男女之间、不同年龄之间胆胰共同管直径、汇合角度大小无显着性差异,共同管长度差异存在显着性。⑤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异位影响共同管长度大小。⑥31例PBM胆系癌变率为61.290%,OJ伴与不伴PBM之间胆系癌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但PBM汇合类型及角度对伴存的胆系癌分化程度、并发胆胰疾病的类别无显着影响;共同管长度及汇合角度对胆系癌变率的影响无显着性。结论一.PTC诊断PBM技术方法可行、操作安全、结果可靠,兼具诊断、治疗作用。二.PTC诊断PBM的参考标准:①胆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高位汇合,十二指肠降段切线位投照时共同管长度>6mm;②胆总管与主胰管汇合角度异常(>45°);③胆汁内胰淀粉酶含量增高,超过1000U(温氏单位)/L;④胆总管与主胰管之间存在未退化的背侧胰管等异常交通,导致胆胰逆流。具备其中一条即可诊断PBM。三.PBM的PTC影像学特征:①胆胰管以较长的共同管与十二指肠壁“Y型”连接,共同管长度大于6mm;②十二指肠乳头多数向降部中段以远异位,异位越远,共同管越长;③共同管可呈“悬空征”,胆胰管高位汇合点距离肠壁大于6mm;④胆胰管汇合角度较大;胆汁胰淀粉酶含量增高支持胰液逆流。影像学分型:B-P型、P-B型、复杂型。B-P型PBM多出现胆总管末端环行狭窄。四.PBM与胆系癌变有显着相关性。

朱宇伟[4](2019)在《胆囊息肉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胆囊息肉患者临床调查,归纳其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完善胆囊息肉的临床诊疗辨证体系,为临床预防及治疗胆囊息肉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胆囊息肉患者300例,详细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不良生活习惯等基本信息及四诊信息等。依据朱文峰主编的《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量表”提取相关证素,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胆囊息肉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发病相关因素。结果:1.在收集的300例胆囊息肉患者中,男性155例,女性145例,男女比例1.07:1,男性多于女性。2.胆囊息肉单发者占49.67%,多发者占50.33%。息肉大小在0.3-0.6cm为多,占80.33%。300例胆囊息肉患者中有不良生活习惯者高达237例,其中以饮酒、嗜食荤菜、吸烟者多见,均达100例以上。在合并症方面,合并脂肪肝者最多,占21.00%;其次为合并胆囊结石(7.00%),胆囊炎(5.33%)。根据BMI计算属超重/肥胖者达125例,占41.76%。3.300例胆囊息肉患者中可提取出病位证素者222例。排除频数分布比例≤2%的证素,胆囊息肉病位证素主要有肝(53.15%)、胃(50.45%)、胆(18.02%)、脾(16.22%)。证素组合以单病位为主,占65.33%,双病位有28.89%,三病位有16.22%。病位证素组合在胃者最多,其次是肝、肝胆。根据证素诊断标准,可提取出病性证素者共261例。主要病性证素有气滞(78.54%),湿(19.54%),气虚(15.33%),阴虚(1 1.49%),阳虚(9.96%),热(8.81%),血瘀(5.75%)。病性证素组合为气滞者最多,占46.36%;单病性组合较多,占56.32%;其次是双病性(34.87%),三病性及以上者较少见,仅占8.81%。实证189例(72.41%);虚实夹杂证43例(16.48%);虚证29例(1 1.1 1%)。4.胆囊息肉病性证素分布与年龄有相关性,其中以气虚组及阳虚组差异最为显着,而病位证素分布与年龄无关。5.胆囊息肉的中医证素分布与患者性别、息肉的数目、BMI、合并症等均无相关(P>0.05)。结论:胆囊息肉好发于31-60岁,男性多于女性。息肉数目单发与多发比例相当,息肉大小多在0.3-0.6cm。胆囊息肉患者伴有饮酒、嗜食荤菜、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合并脂肪肝、胆囊结石、胆囊炎、超重/肥胖者偏多。胆囊息肉的病位证素有肝、胃、胆、脾;病位组合以单病位为主,组合在胃者最多,其次为肝、肝胆。其病性证素有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热、血瘀。病性组合以单病性为主,病性在气滞者最多,实证多于虚实夹杂证或虚证。胆囊息肉的病性证素分布与年龄有相关性,而病位证素分布与年龄无关。胆囊息肉的中医证素分布与患者性别、息肉的数目、BMI、合并症等均无相关。

杨伟[5](2012)在《胆囊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征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胆囊癌超声造影征象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4例胆囊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筛查,观察造影征象特征,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相比较。采用Philips iU22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2~5MHz,机械指数(0.04~0.10)具有脉冲反向谐波成像模式或Acuson Sequoia512彩超诊断仪,探头4C1,频率1.0~4.0MHz,具备对比脉冲序列(Contrast pulse sequencing,CPS)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超声造影剂采用声诺维(SonoVue,Bracco,Italy),为磷脂包裹的六氟化硫(SF6)冻干粉剂,使用前用5ml生理盐水溶解冻干粉,快速充分振荡成微泡混悬液,常规用量2.4ml于肘静脉快速团注,随即快推5ml生理盐水冲管。造影时选择实时双幅CPS造影模式,全过程用实时动态图像存储技术全程录像,造影结束后回放图像逐帧分析。造影全过程分为3个时相:肝动脉期(注射造影剂后10s-35s),门脉期(注射造影剂后35s-120s);延迟期(注射造影剂120s~360s)。结果(1)胆囊癌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动脉早期快速不均质增强,外形不规则,胆囊壁增厚不规则突起,部分呈断续现象,病灶基底部增宽与胆囊壁相连,动脉中晚期或门脉早期快速廓清,呈“快进快退”表象。胆囊良性隆起性病变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动脉相早期快速均匀增强,外形多规则,胆囊壁无断续现象,病灶基底部较窄或无基底部,门脉相或实质相缓慢廓清,呈“快进慢出”或“快进同出”。胆泥始终无增强。(2)对比胆囊良恶性占位超声造影特征性表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病理比较超声造影对胆囊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6.6%(28/29)、99.4%(353/355)、99.2%(381/384),与常规超声相比均有明显提高。结论1.通过造影后对胆囊良恶性病变征象对比观察分析,超声造影可有效提高超声对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胆囊癌的早期正确诊断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2.通过超声造影可以实时动态显示胆囊癌内部微血管的灌注全过程,将胆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基础提高到微血管水平。3.通过超声造影可确定胆囊癌的浸润程度及与周围邻近组织的关系,为胆囊癌手术切除范围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及疗效评估。4.通过实时双幅造影对比成像技术,可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粘稠性泥沙及炎性渗出物及大结石掩盖下的小肿瘤。5.但对部分癌变的病灶及个别变异的良性病变,因其血流填充及廓清方式与恶性肿瘤相重叠,鉴别诊断仍较困难,需要积累病例进一步研究。

刘立业,仝林虎[6](2017)在《胆囊癌诊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胆囊癌是一种具有高死亡率的恶性消化道肿瘤,死亡率在全世界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六[1]。尽管发病率相对较低(每十万人中有2.5人),但根据疾病不同阶段,胆囊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约为219个月[2,3]。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及目前诊断水平的提升,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也有所好转。但胆囊癌与胆囊良性疾病共存时,使准确的术前诊断更加困难。因此,掌握各种胆囊癌常用诊断方法,早期发现胆囊癌变,对于胆囊癌的治疗和预后

陈望[7](2010)在《胆囊癌多种影像学对照及外科手术切除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US)、CT及磁共振(MRI)三种影像学方法在显示胆囊癌及其对胆囊周围结构侵犯中的价值,并对外科手术可切除性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1年6月至2009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病例共78例,男23例,女55例,年龄32~86岁,平均年龄57.8岁。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要有腹痛、黄疸、皮肤瘙痒、发热、纳差等。超声检查63例,CT检查57例,磁共振检查42例,CT及磁共振检查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多层螺旋CT均行冠、矢状位重建;磁共振行常规轴位T1W、T2W平扫,增强病例行T1W轴位及冠、矢状位重建,增强VIBE序列扫描,并做冠、矢状位重建。结果(1)本组78例中,结节型37例,占47.4%,肿块型18例,占23.1%,厚壁型23例,占29.5%。结节型癌灶中度至明显强化,强化较均匀,超声可见较强且较均匀回声隆起灶,不伴声影;肿块型其轮廓不清或欠清,以周边部强化为主,明显强化,中心部常见轻度或无明显强化低密度区,超声可见腔内或腔外团块,回声分布不均;厚壁型胆囊壁局限性或广泛不规则增厚,明显强化,常不均匀,内壁凹凸不平,超声可见胆囊壁不均匀增厚,隆起。(2)显示肝脏直接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8%、82.6%、76.9%、73.3%、79.1%;(3)显示肝脏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3%、95.2%、96.1%、78.6%、93.8%;(4)显示胆道受侵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2%、87.8%、87.2%、80.6%、91.5%;(5)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0.6%、87.0%、67.9%、68.4%、72.7%;(6)显示胃十二指肠受侵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1%、68.4%、65.4%、40.0%、81.3%;(7)显示肝曲结肠受侵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1%、66%、62.8%、48.5%、73.3%;(8)显示网膜、腹膜受侵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8.6%、76.0%、59.0%、40.0%、65.5%; (9)超声、CT及磁共振对胆囊癌直接征象的显示符合率无显着性差异;淋巴结转移检出CT组优于超声组;肝外胆道受侵检出CT组与磁共振组效果相近;结肠肝曲受侵检出CT组明显优于超声组及磁共振组。(10)根治性胆囊切除术46例,其中Ι期8例,Π期23例,Ш期5例,IV期10例。姑息性胆囊切除术16例,其中Ш期4例,IV期12例。剖腹探查术16例,其中Ш期2例,IV期14例。结论超声、CT及MRI三种方法对显示胆囊癌及胆囊癌对周围结构的侵犯具有很高价值,显示胆囊癌直接征象三者符合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超声、CT及MRI显示肝脏侵犯、肝内转移、肝内外胆道受侵的准确率较高;显示淋巴结转移、胃十二指肠受侵、肝曲结肠受侵、网膜及腹膜受侵准确率较低,但特异度较高;显示胆道受侵CT与MRI价值相近;显示肝曲结肠受侵CT明显优于超声及MRI;超声、CT及MRI对胆囊癌术前分期具有很高的准确率,能够对胆囊癌进行较为全面的术前评估。

木塔里甫·买合木提[8](2011)在《术中选择性胆道造影的临床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术中选择性胆道造影(IOC)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完成的34例腹腔镜下术中选择性胆道造影以及30例开腹术中选择性胆道造影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引流管放置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活动时间等。结果:腹腔镜组30例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有4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P>0.05);出血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5);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5);切口感染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P>0.05);引流管放置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5);术后活动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5);结论:腹腔镜下术中选择性胆道造影简单易行,能有效降低胆道残余结石及胆管损伤发生率,对提高手术的疗效有重要价值。

郭润生,史佩东,陈跃宇[9](2013)在《生长抑素受体在胆囊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受体亚型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对病理确诊的29例胆囊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生长抑素受体亚型的表达。分析生长抑素受体亚型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SSTR 5种亚型在胆囊癌组织均有表达,SSTR表达的优势是SSTR3;SSTR3在中高分化胆囊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分化胆囊癌(P<0.05);SSTR4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经统计学分析,5种SSTR亚型表达情况均与患者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肝脏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胆囊癌组织及正常胆囊黏膜均表达5种SSTR亚型,优势表达是SSTR3;SSTR3及SSTR4的表达胆囊癌的恶性程度有关,提示这两种SSTR亚型表达可能在胆囊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罗树林,范淼[10](2015)在《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CT鉴别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胆囊癌与30例慢性胆囊炎的CT表现。结果胆囊癌组胆囊壁厚度(8.4±3.0)mm,明显厚于慢性胆囊炎组的(6.0±1.9)mm(P<0.05)。胆囊癌组黏膜受累破坏比例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组(P<0.05)。胆囊癌组可见壁结节比例为50.0%(30/60),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组的16.7%(5/30)(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胆囊壁的形态、病变部位、壁增厚特征以及邻近器官的情况,在胆囊癌的诊断及其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

二、隐匿型胆囊癌(附2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隐匿型胆囊癌(附29例)(论文提纲范文)

(2)超声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价值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备与方法
        1.2.1 超声仪
        1.2.2 微泡造影剂
        1.2.3 超声检查
    1.3 造影录像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良性组与恶性组超声造影结果
    2.3 良性组与恶性组二维超声结果
    2.4 胆固醇息肉与胆囊腺瘤超声造影结果
    2.5 胆囊腺肌症与胆囊癌超声造影结果
    2.6 Sono Liver1.1 图像分析结果以及典型超声与病理图像
3 讨论
    3.1 良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造影
    3.2 胆囊腺瘤与胆固醇息肉的超声造影
    3.3 胆囊腺肌症与胆囊癌的超声造影
    3.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管理策略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胰胆管合流异常:PTC特征及其与胆系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胰胆管合流异常:PTC特征及其与胆系癌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影像学诊断及与胆系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对照表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胆囊息肉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胆囊息肉的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胆囊息肉的分型
        1.4 临床表现
        1.5 诊断方法
        1.6 西医治疗
    2. 中医学对胆囊息肉的研究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研究
        2.4 中医治疗方法
    3. 证素辩证法的研究概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案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
        2.2 发病情况
        2.3 胆囊息肉中医证素分布规律
第三部分 讨论
    1. 胆囊息肉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2. 胆囊息肉发病情况的研究
    3. 胆囊息肉的中医证素分布
    4. 胆囊息肉中医证素分布及其他因素相关性研究
    5. 不足与展望
        5.1 问题及不足
        5.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 胆囊息肉主要相关因素问卷调查表
    附录3 临床证素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胆囊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征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胆囊癌诊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表现
2 影像学诊断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
    2.2 高分辨率超声 (HRUS)
    2.3 内镜超声 (EUS)
    2.4 CT
    2.5 MRI
    2.6 氟化脱氧葡萄糖 (FDG) PET-CT
    2.7 ERCP
3 血清学生物标志物
4 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4.1 p53基因
    4.2 RAS基因
    4.3 c-erbB-2基因
    4.4 Bcl-2
    4.5 Survivin蛋白
3小结

(7)胆囊癌多种影像学对照及外科手术切除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胆囊癌病理学诊断
    1.2 胆囊癌影像学诊断
        1.2.1 超声诊断
        1.2.2 CT 检查
        1.2.3 磁共振检查
    1.3 胆囊癌外科手术治疗与预后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病例资料收集
        3.1.2 病例纳入标准
        3.1.3 病例临床一般情况
    3.2 实验设备和材料
    3.3 研究方法
        3.3.1 CT 扫描参数
        3.3.2 磁共振扫描参数
        3.3.3 超声检查参数
    3.4 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
        3.4.1 观察项目
        3.4.2 评价指标及观察方法
        3.4.3 研究方法
        3.4.4 统计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资料
    4.2 胆囊癌的超声、CT 及磁共振直接征象
    4.3 超声、CT 及磁共振胆囊癌检出情况比较
    4.4 胆囊周围脏器受侵情况
    4.5 胆囊癌的影像学分期与外科手术的可切除性
第5章 讨论
    5.1 胆囊癌的超声、CT 及磁共振表现
    5.2 胆囊癌肝脏侵犯及肝内转移
    5.3 胆囊癌淋巴结转移
    5.4 胆囊癌胆道受侵
    5.5 胆囊癌胃肠道及网膜、腹膜受侵
    5.6 胆囊癌的影像学分期与外科手术的可切除性
    5.7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术中选择性胆道造影的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来源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围手术期处理
        2.2 LIOC麻醉和手术方法
        2.3 OIOC麻醉和手术方法
        2.4 观察项目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生长抑素受体在胆囊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测方法
    1.3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STRs表达的检测结果
    2.2 胆囊癌组织SSTR亚型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 讨论

(10)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CT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隐匿型胆囊癌(附2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隐匿型胆囊癌(附29例)[J]. 王约青,叶铸人,洪兴中.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1998(06)
  • [2]超声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价值探索[D]. 李忠轩.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3]胰胆管合流异常:PTC特征及其与胆系癌的相关性研究[D]. 李臻. 郑州大学, 2007(04)
  • [4]胆囊息肉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D]. 朱宇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胆囊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征象研究[D]. 杨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12(01)
  • [6]胆囊癌诊断的研究进展[J]. 刘立业,仝林虎.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7(06)
  • [7]胆囊癌多种影像学对照及外科手术切除可行性研究[D]. 陈望. 河南科技大学, 2010(02)
  • [8]术中选择性胆道造影的临床对比分析[D]. 木塔里甫·买合木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4)
  • [9]生长抑素受体在胆囊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郭润生,史佩东,陈跃宇. 中华全科医学, 2013(01)
  • [10]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CT鉴别诊断价值[J]. 罗树林,范淼. 广西医学, 2015(04)

标签:;  ;  ;  ;  ;  

隐匿性胆囊癌(29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