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kg皮棉高密度栽培技术

150kg皮棉高密度栽培技术

一、150公斤皮棉高密度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平[1](2020)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64.4万公顷,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4.3%,棉花总产量51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3.8%,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但与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的是,新疆棉花质量在国际市场仍处于劣势。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后,仍沿用手采棉时期以高产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的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没有配套建立,表现在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模式仍然以“矮密早丰”模式为主,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程度较低,残膜对棉花质量的影响难题尚未解决。在采收环节由于田间堆放原因导致的棉花二次污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加工环节由于机采棉杂质、异性纤维较多,导致籽棉和皮棉的清理次数偏多、棉花纤维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增加和棉结数量比率偏高。以上技术环节的问题是导致新疆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机采棉化学脱叶工序的需要,导新疆棉花生长期缩短、棉花自然吐絮率降低,棉花生产条件劣势更加突出。因此,新疆棉花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存在的问题,必然要依靠构建和推广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来解决。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疆棉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建立适宜新疆棉花产业现状的配套技术集成体系,发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作用,解决技术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集成体系的不配套是制约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个假设,并运用技术进步、技术集成、快乐植棉和技术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假设进行科学、系统论证。首先对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对比,找出了新疆棉花在质量和技术集成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提出了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观点。通过组织国内棉花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区的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单位进行棉花的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对比找出不同棉区间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差异,并检验技术集成和质量的相关性。通过评价结果筛选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兵团技术集成的经验,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政府宏观层面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对技术集成影响作用,采用TAM框架及理论设计了棉农技术集成采纳意愿分析方案,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棉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程度。最后研究提出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研究视角,首次在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包含技术集成现状和差距分析、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典型棉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优化、技术集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系统理论体系。2.在全国范围组织权威专家,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典型棉区进行了全面评价,实证了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并创新性的对棉花技术集成水平与质量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优化了技术集成的体系,提出了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新疆棉花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棉花产品实现高价格和高效益,弥补生产高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劣势,并以此占领世界棉花中高端市场,从而带来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二,技术集成体系不配套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新疆棉花目前处于机采棉的成长阶段,但仍依赖以手采棉的“矮密早丰”、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棉的技术集成体系尚未建成,从而导致机采棉整体质量较低。技术集成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质量的提升。结论三,构建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奠定评价基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包括了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加工技术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结论四,对新疆典型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实证评价,实证了不同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对样点棉区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并验证了技术集成和质量两个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证了技术集成水平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五、优化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是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最终优化构建了包含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4个一级技术指标,包含优质棉品种、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等14项二级技术指标,并对二级技术指标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赋值。结论六,政府和棉农行为是影响技术集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得出政府在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对技术集成产生影响,棉农对技术集成体系的采纳意愿行为受到年龄、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论七,确定了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和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确定以“政府主导型”的推广路径,以政府牵头组织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加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棉农开展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出了对策建议。新疆棉花产业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观和产业定位,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棉花产品,并建议在目前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质量为先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

李尽梅[2](2017)在《新疆棉农、加工企业、纺纱企业组织模式与绩效的研究》文中指出棉农是棉花种植的主体,鉴于新疆棉花产业生产资料不断上涨,拾花费用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降低,棉农需要不断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加工产能过剩,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新疆棉花高产的加工需要。由于收储政策实行三年,国内外棉价差不断加大,棉纺企业原料价格高居不下,企业亏损严重,为了抵抗市场风险,棉农与加工、棉纺企业在经济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进行利益联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用组织制度创新理念,组织制度的约束力,提高棉农参于组织化的程度。理论界与实践已经证明,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棉花产业在寻找组织模式上的创新,以解决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新疆的棉花生产、加工组织模式主要有哪几种?哪些因素会对棉农的收入产生影响?不同的生产、加工模式有不同的效率?这些问题成为本文研究所需要探寻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将根据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从农户和企业的视角对新疆地方棉花生产、加工组织模式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促进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研究分为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简要介绍我国及新疆棉花产业生产、加工、纺纱总体发展现状。首先阐述了我国及新疆棉花产业的总体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生产、加工、纺织的现状,为研究不同产业经营主体的组织模式与效率做了铺垫。研究内容二:棉农参与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及效率的实证分析运用农户行为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以新疆403个棉农的调研数据为基础,研究棉农参与合作社、企业订单、企业生产基地、自由交易四种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反映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棉花的成本收益四种模式比较分析合作社的棉农纯收入最高。结合典型案例对棉农参与乐源合作社模式进行了重点研究。根据笔者的研究思路,提出以下观点:参与合作社的农户纯收入在四种模式中处于领先地位,与企业签订单的农户纯收入次之,企业生产基地的农户仅仅高于自由交易的农户纯收入,自由交易的农户纯收入排最后。研究内容三:棉花加工企业参与不同产业组织模式与效率的分析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绩效理论,利用新疆60个加工企业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加工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基地、供销社、种棉大户、订单生产、自由交易五种组织模式;分析不同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劣势,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具有生产基地的加工企业收益最好;运用60个棉花加工企业的调研数据,构建DEA模型对不同组织模式棉花加工企业的效率进行研究。运用典型案例对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加工企业进行了重点研究。本章分析新疆地方轧花厂的链接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采用DEA模型计算结果揭示不同组织模式的加工企业具有不同的效率。提出以下观点:新疆地方参与组织模式的轧花厂能够获得比不参与组织模式的轧花厂更高的经济效益。参与企业生产基地的轧花厂效率排第一,供销社的轧花厂的效率排第二;与企业签订订单的轧花厂效率排第三,与农户自由交易收购棉花的轧花厂效率排第四。研究内容四:对棉纺企业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及效率进行分析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绩效理论,运用36个棉纺企业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组为有生产基地和轧花厂的棉纺企业、仅有轧花厂的棉纺企业、自由交易的棉纺企业。分析棉纺企业不同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劣势;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有生产基地和轧花厂的棉纺企业收益排第一,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并分析其原因;运用36个棉纺企业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DEA模型对不同组织模式棉纺企业的效率进行分析,运用典型案例对生产、加工、纺纱一体化的棉纺企业进行了重点研究。本章分析新疆地方纺织企业的链接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采用DEA模型计算结果揭示不同组织模式的纺织企业具有不同的效率。提出了以下观点:拥有生产基地的纺织企业效率最高,有加工厂的纺织企业效率排第二,独立的纺织企业效率最低。研究结论一、通过对棉农参与四种组织模式与效率分析,鼓励棉田向植棉能手集中;改变土地细碎,分散种植,个体经营的传统种植方式,提高棉农的组织化程度,棉花合作社是农户参与组织模式的首选,通过土地入股,联耕联种,托管等方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推动棉花合作社的发展,种植棉花优良品种,扩大优质细绒棉的种植,提高棉花质量和品级。积极与加工企业链接,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使用先进技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入。因南北疆地区差异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的组织模式。研究结论二、通过对加工企业四种组织模式与效率分析,有生产基地的加工企业效率排第一,供销社的加工企业效率排第二,与订单生产的加工企业效率排第三,与农户自由交易的加工企业的效率排第四。按照棉纺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加工,提供了价格合理的优质原棉。加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减少加工企业的数量,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营。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利益紧密链接,保证棉花的收购数量与轧花质量。研究结论三、通过对棉纺企业三种组织模式与效率分析,生产基地和轧花厂、棉纺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与效率最好,一体化经营节约交易费用,稳定经营环境。棉纺企业在纺纱环节后必须增加织布、服装、销售环节,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完整的棉花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一般的棉纺企业与棉农、加工企业无论是部分产权一体或契约链接,按照棉纺企业对原棉的要求,加工企业与棉纺企业签约,然后再与棉花合作社签约,由合作社组织生产经营,种植棉花交给加工企业加工、销售,三者实现利益的紧密链接。只要有链接的需要,合作的愿望、合作的能力,相互交流、沟通、协调,就能合作共赢。南北疆条件不同,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选择适宜的组织模式和效率。

苏荟[3](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认为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贾丽慧[4](2011)在《玛纳斯县杂交棉育苗稀植移栽产量形成及配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常规棉生产技术已达到极限,杂交棉杂种优势明显,在提高棉花产量、品质及种植效益方面表现突出,但杂交棉大多生长旺盛、生育期较长,北疆地区大多植棉区有效积温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而且杂交棉制种过程复杂,种子价格较常规种贵,致使生产成本提高,在目前的生产实际中,严重制约了杂交棉的推广和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棉为对照,调查分析了不同杂交棉品种育苗移栽稀植过程中生育进程、农艺性状特点、产量形成特点、成本效益等差异,提出了适宜新疆北疆地区育苗移栽稀植条件下杂交棉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为构建杂交棉育苗移栽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与大田直播相比,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生育期较直播棉提前10-15天,同时,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后营养枝结铃的比例较高,当移栽密度达到1500株/亩伏前桃、伏桃比例明显增加,霜前花率比常规直播棉田高,规避了杂交棉生长前期、后期不良环境条件对棉株的影响,保证了杂交棉能够高产、稳产。2、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选择的品种要具备叶枝结铃能力强,单株结铃数量多,开花吐絮期短,吐絮集中,霜前花率高等特点。通过对北疆常见的四个杂交棉品种七杂九、鲁棉研24、天杂10号、中杂10号进行不同密度的育苗移栽试验研究后发现,鲁棉研24叶枝成铃能力最强,为61.87%,果枝台数最多,单株总铃数也是试验品种中最高的,最能够发挥单株成铃的优势;而且,鲁棉研24开花吐絮集中,霜前皮棉产量占总产量的89%,衣分最高,绒长最长,在5个品种中表现较突出,是5个杂交棉品种中最适合育苗移栽稀植的品种。3、对杂交棉育苗移栽密度研究发现,移栽密度分别为666株/亩、1000株/亩、1500株/亩、2000株/亩时籽棉亩产均达到400公斤以上,与常规直播棉田比较,亩产量提高了50公斤以上,均表现为增产。但对不同密度处理的生产成本进行分析后发现,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生产成本也呈增加的趋势,对种植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后发现,移栽密度为1500株/亩时总效益最高,亩效益比对照增加了将近180元,是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模式中最佳种植密度。4、玛纳斯县杂交棉育苗移栽时,应选择适宜的品种,育苗时间在2月25日-3月5日之间,移栽时间为5月1日-5月8日,移栽时叶龄为4叶1心,每公倾密度在15000-22500株最佳,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收花期总铃数每公倾应大于120×104个,单铃重大于5.5克,衣分高于43%,霜前花率达到90%以上,才能保证杂交棉育苗稀植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姚炎帝[5](2011)在《新疆棉区移栽稀植、稀播对杂交棉产量形成及植棉效益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杂交棉具有产量高、很强的个体生长优势等特点,杂交棉的种植使新疆棉花单产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而新疆一些棉区无霜期短、热量资源有限,严重制约了棉花杂种优势的发挥,且新疆棉区矮密早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造成棉花用种量大,大幅增加了杂交棉的种植成本,影响了杂交棉生产的发展。开展杂交棉移栽稀植试验,以避开不利的气候条件影响,充分发挥杂交棉的增产优势;通过杂交棉稀播试验,以减少用种量,充分发挥杂交棉的个体增产优势。本文以杂交棉新陆早43号和鲁棉研24号为材料,对不同处理杂交棉的农艺性状、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及冠层结构特性的研究,为实现杂交棉稳产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新疆棉区无霜期短,杂交棉生育期长,棉花杂种优势的发挥受到限制。研究杂交棉稀植条件下冠层结构形成、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移栽密度在1.5万-4.5万株·hm-2条件下,霜前花率提高20%,单株结铃数显着增加,铃重提高,叶枝成铃率提高,但由于单位面积株数少,总铃数有所下降,稀植造成棉花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LAI)偏低、冠层开度(DIFN)偏高,光截获率与群体光合速率低于对照;移栽各处理产量和干物质质量均低于对照;3.0万株.hm-2处理与4.5万株·hm-2处理产量相近,达到2900 kg·hm-2,但前者移栽用苗量少33.3%;1.5万株·hm-2处理生育后期形成的无效铃较多,表现为产量最低。因此,以实现稳产为目标,在播种出苗期灾害较多的北疆地区可适当采用移栽稀植。2.新疆现有棉花栽培模式用种量大,种植成本高制约了杂交棉的发展。研究不同稀播密度对杂交棉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杂交棉密度降至10.5万株·hm-2时,通过发挥个体与群体协调增产优势,总铃数与16.5万株·hm-2处理相近,为150x104hm-2个左右,而铃重有所增加,皮棉产量达到3300 kg·hm-2高产水平;生育前期LAI、冠层光吸收率高, CAP上升的快,光合产物积累的多,提高了干物质生产能力和转化率,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在稀播密度下降到4.5万株.hm-2时,单位面积总铃数明显降低,产量在2700 kg·hm-2以下,与16.5万株·hm-2比较,下降幅度达到18.1-21.7%。因此,适当降低杂交棉的密度,发挥个体增产潜力,能够达到节本、高产、高效的目的。3.通过种植效益的分析可得出杂交棉适宜推广的栽培方式。结果表明:杂交棉在育苗稀植移栽条件下,3.0万株.hm-2处理的种植成本接近于对照处理;移栽各处理产量与效益均低于对照。3.0万株.hm-2和4.5万株·hm-2处理产量相近,而前者用苗成本较低,表现为效益最高。在稀播条件下,杂交棉种植密度降在10.5万株·hm-2时,效益最高,达到节本增产增效的目的。通过育苗稀植和稀播均能达到节约种子,降低用种成本的效果。采用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降低杂交棉育苗成本和移栽成本,最终降低移栽种植成本,提高植棉效益。

樊华[6](2009)在《栽培技术对新疆长期连作棉田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理论认为,作物长期连作必将造成不同程度的生长势变弱、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病虫害加重等障碍现象。新疆是我国三大棉花主产区之一,棉花连作非常普遍,随着植棉年限的延长,新疆棉花单产和总产却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多年生产实践证明,栽培技术(化肥、农药、农机、灌溉、育种)新生产力的广泛应用,补偿了棉花连作障碍带来的减产等不利影响。因此,栽培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成为人们克服连作弊端的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以新疆最大的绿洲农区玛纳斯河流域棉田为案例,通过定点定位试验,室内分析测试以及模拟模型等方法,分析绿洲棉田生产力水平的演变规律;阐明栽培耕作措施对棉田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对连作棉田土壤质量退化及恢复进行预警分析;量化农业技术投入对新疆绿洲棉田生产力的补偿效应;阐明绿洲棉花产量保持稳步提高的机理;探讨光、热、水、土及技术等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棉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环境质量改善的调控对策及优化管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20年来玛河流域棉田利用状况的综合评价由1997年的负值过渡到正值,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累积速率随种植年限先升后降,分别在13.2年、11.3年达到最大值;土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的累积速率亦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分别在17.0年、14.6年时达到最大值。棉田种植10年后士壤质量综合评价值为正,其中棉秆还田技术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分析棉花生育期间有效积温的变化规律,阐明覆膜对棉田增温效应的机理,明确覆膜条件下北疆棉田温度补偿系数在出苗-现蕾期和现蕾-开花期分别为0.66和0.25,比国内类似研究在南方地区得到的补偿系数分别高出0.16和0.03,有力说明覆膜技术是北疆地区克服棉花生长季节积温不足的重要因素。根据光截获率与干物质生长的函数关系,得到不同棉花群体消光系数和光能辐射利用效率分别为0.98和3.2g/MJ,表明密植不影响光合有效辐射利用效率,而是通过增加冠层辐射截获量使棉花成铃高峰期和光照热能重合获得高产。以新疆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为基础,通过作物系数法配合Penman—Montieth模型对覆膜滴灌和沟灌棉田蒸散量进行模拟。灌水充分情况下,沟灌与滴灌棉田全生育期蒸散总量没有明显差别,各阶段生育期的蒸散量和蒸散强度在开花前沟灌处理低于滴灌处理,开花后反之。滴灌棉田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与沟灌棉田高出77%和56%。棉秆还田与无机N肥配施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影响差异显着,其中棉秆还田与适量无机N肥配施后,土壤C、N密度分别比对照增加0.56倍和0.76倍,土壤碳氮的蓄存速率分别为0.19kg/m2/year和0.05 kg/m2/year.分析表明:滴灌、覆膜、秸秆还田、密植技术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8.61%、35.44%、20.11%、24.03%。不同技术耦合后对棉花产量的互作效应差异显着,其中滴灌覆膜高密度种植条件对棉田的增产效果最高(281.57 kg/ha),滴灌秸秆还田技术组合后对棉田的增产效果最低(24.99 kg/ha)。本研究首次定量分析了不同农业技术措施对新疆连作棉田生产力提高的补偿效应,明确覆膜栽培对新疆北疆棉田的温度补偿系数值以及密植条件下的消光系数值和光能有效辐射利用效率,阐明通过土壤微生物量和碳氮密度能够反映棉田土壤质量的变化过程,量化了不同栽培耕作技术对棉田生产力的增加效应。研究结果对丰富和发展绿洲特殊的农作制度理论与技术,以及指导绿洲棉花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研究将作物生长模型SUCROS-COTTON与作物生产力水平结合起来,为客观评价技术因素对棉田生产力的补偿效应提供了新思路。

胡兆璋[7](2009)在《改革开放30年:兵团农业、农牧团场的三次改革过程及五次科技飞跃》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来,兵团农业、农牧团场经过了三次较大的改革过程,并获得了三次改革的重大突破,使农业、农牧团场的改革不断深化。从1980年至2008年,兵团农业进行了五次科技飞跃,每次科技飞跃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致富了职工群众,发展壮大了农牧团场,增强了兵团屯垦戍边实力。该文主要就改革开放30年来,兵团农业、农牧团场经过的三次较大的改革过程以及兵团农业所进行的五次科技飞跃进行了梳理。

宁新柱[8](2008)在《特早熟长绒棉新海22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文中指出为了提高棉花纤维品质,丰富棉花纤维结构,提高棉纺织品质量,打破国外贸易壁垒,促进北疆兵团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打造北疆兵团棉花优势品牌,壮大兵团经济,造福兵团职工。我们利用北疆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兵团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程度高的特点,示范推广种植特早熟长绒棉新海22号。并对其进行生态适应性研究。通过多年多点试验,试验地点主要选择在五师、六师、七师、八师有代表性的团场进行,以新陆早13号为对照进行比较试验,对比排列不设重复,播种密度为22.5-24.0万株/公顷,试验地管理与当地大田管理基本一致。实收小区子棉产量并取下部、中部、上部各100个吐絮棉铃进行室内考种,取纤维30g送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棉花纤维品质指标,收集每个试验点所在垦区气象资料。运用相关分析,确定了在北疆早熟棉区适宜种植新海22号的5个垦区:芳草湖垦区、车排子垦区、下野地垦区、安集海垦区、莫索湾垦区。其次通过单年多点试验,主要针对播种密度和株高(化控量)进行研究,即密度3种密度,缩节胺用量3种二者组合后有9个处理,随机排列,重复三次。试验区基肥投入,灌水次数,灌水量、生育期施肥量、田间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与大田相同,定点、定时调查田间农艺性状,实收小区子棉产量,采收50朵棉铃进行室内考种和纤维品质检测。对大田不同密度的棉田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产量测定,根据大田调查结果结合小区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分析,确定了新海22号在北疆棉区滴灌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是22.5万株/公顷,缩节胺用量为120g/公顷。最后通过南疆长绒棉高产栽培技术和北疆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理论,与新海22号单年多点试验结果相结合,建立了新海22号在北疆早熟棉区的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北疆适宜种植长绒棉的植棉团场进行示范与推广。2005年繁育新海22号棉花原种100吨,同时在北疆示范种植333.3公顷。2006年,在121团、新湖农场、芳草湖农场、150团、149团和新疆农垦科学院种植基地示范种植新海22号666.7公顷,生产原种100吨,皮棉平均单产1275kg/公顷,霜前花率达到95%左右,生产长绒棉皮棉总量850吨,比相同产量的陆地棉新增产值723.3万元、新增利润343.17万元。通过本研究,得出了特早熟长绒新海22号在北疆早熟棉区的适宜种植区域及高产栽培技术,并成功推广种植,填补了北疆早熟棉区长绒棉种植的空白。通过生态区划分能够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发挥品种特性实现新疆棉花优质、高效、高产栽培,为新海22号合理布局提供依据,同时为新疆北疆棉花生产单位根据自然资源和条件合理选择棉花品种提供依据。这不仅扩大了长绒棉的种植区域,提高了经济效益及团场职工的收入,同时对提高棉花纤维品质,丰富棉花纤维结构,优化北疆棉区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新燕,葛军,王春丽[9](2005)在《新疆棉花高密度栽培模式的形成和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加力[10](2005)在《政府政策与新疆棉花生产发展》文中认为棉花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棉花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看,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除气候原因外,棉花生产的发展与政府政策息息相关。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新疆棉花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新疆棉花生产的发展,提高了新疆棉花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自1999年以来,新疆棉花总产量一直保持在150万吨以上,占全国产量的30%左右,占全球产量的8%左右。目前新疆棉花在面积、总产、单产、调出量、商品出口率、人均占有量六个方面位列全国第一。随着棉花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新疆棉花生产既有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将采取什么政策措施,政府政策是否适当、是否到位,对继续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保持新疆棉花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新疆棉花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至关重要。本文拟对国家和新疆已出台的大量有关棉花的政策对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作用、绩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介绍国外主要产棉国棉花政策内容和习惯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为政府优化政策选择提供研究支持。全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说明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特色和创新、文章组织结构和资料来源说明。第二部分是棉花生产概况。介绍目前新疆棉花生产地区分布,回顾建国以来新疆各年度棉花生产情况、需求情况、进出口情况,预测下年度棉花需求。第三部分从种子、栽培技术、科技服务三个方面归纳分析科技推广政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第四部分归纳分析购销政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将建国至今分为自由购销阶段(1949年至1953年)、统购统销阶段(1954年至1984年)、合同定购计划销售阶段(1985年-1998年)、放开市场阶段(1999-现在)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国家和自治区购销政策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描述,结合当时的背景对不同购销政策实施绩效作了评述。在此部分,还重点研究分析了国家对新疆实行的特殊政策--新疆棉“以出顶进”政策。介绍了“以出顶进”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在新疆棉花以出顶进工作中,国家采取的一些必要的宏观调控和防范措施,评述了“以出顶进”政策的实施给新疆带来的影响。第五部分归纳分析价格政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对每个阶段国家和自治区价格政策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描述,同时结合当时的背景对不同价格政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述。第六部分水土开发政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介绍分析了“七五”以来政府和其他机构投入资金开发荒地、改造中低产田,建立基地情况及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第七部分是国外主要产棉国棉花政策介绍和比较。从生产、购销、价格、进出口、质量检验等方面介绍和比较了美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澳大利亚、埃及、巴西等世界主要产棉国棉花政策。第八部分是结论和对今后新疆棉花生产提出一些政策措施和建议。

二、150公斤皮棉高密度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0公斤皮棉高密度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1.2.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
        1.2.3 农业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1.2.4 农业技术集成与质量关系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采棉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
        2.1.4 技术集成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进步理论
        2.2.2 技术集成理论
        2.2.3 快乐植棉理论
        2.2.4 技术变迁理论
第三章 新疆棉花质量与技术集成现状
    3.1 新疆棉花产业概况
    3.2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1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2 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现状
    3.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
        3.3.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阶段和特点
        3.3.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分析
    3.4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4.1 美国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2 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3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5 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对比差距的解决思路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
    4.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选取
        4.1.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选取
    4.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4.2.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备选指标的考量
        4.2.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权威专家的选定
        4.2.3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4.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4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
    5.1 新疆典型棉区样点选择与调查问卷设计
        5.1.1 典型棉区样点选择
        5.1.2 调查问卷设计
    5.2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2.1 技术集成标准值与计分方法确定
        5.2.2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3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3.1 质量指标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5.3.2 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4 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4.1 技术集成与质量的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4.2 技术集成与质量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优化
    6.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与方法
        6.1.1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
        6.1.2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方法
    6.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筛选
        6.2.1 技术集成体系指标筛选的样点单位选择
        6.2.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筛选
    6.3 新疆技术集成体系优化的经验借鉴
        6.3.1 国外棉花主产国的经验借鉴
        6.3.2 新疆兵团的实践经验借鉴
    6.4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优化
        6.4.1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构架优化
        6.4.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影响因素的选定
    7.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政府层面影响分析
        7.2.1 产业定位的影响分析
        7.2.2 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7.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棉农采纳意愿影响分析
        7.3.1 TAM框架及理论分析
        7.3.2 棉农采纳意愿的概念框架
        7.3.3 棉农采纳意愿的研究方法
        7.3.4 棉农采纳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3.5 棉农采纳意愿的分析结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与对策建议
    8.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
        8.1.1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路径
        8.1.2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的具体措施
    8.2 对策建议
        8.2.1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观
        8.2.2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
        8.2.3 建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国内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二: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三: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四: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表
附录五: 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六: 棉花技术集成农户需求与采纳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七: 全文图示及表格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新疆棉农、加工企业、纺纱企业组织模式与绩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1.1.1 相关概念界定
        1.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理论框架和分析机理
        1.4.1 研究框架
        1.4.2 分析机理
        1.4.3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6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6.1 论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7.1 研究中的创新
        1.7.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农户行为理论
        2.1.2 产业组织理论
        2.1.3 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
        2.1.4 企业绩效理论
        2.1.5 企业能力理论
        2.1.6 农业产业链理论
        2.1.7 价值链理论
        2.1.8 战略联盟理论
        2.1.9 战略联盟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文献综述
        2.2.2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我国和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概况
    3.1 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概况
        3.1.1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
        3.1.2 我国棉花加工现状
        3.1.3 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3.1.4 我国棉花产业消费情况
    3.2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情况
        3.2.1 新疆的自然禀赋
        3.2.2 新疆棉花发展概况
        3.2.3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
        3.2.4 新疆棉花加工情况
        3.2.5 新疆棉花流通情况
        3.2.6 新疆棉纺织业发展概况
    3.3 新疆棉花产业链
        3.3.1 有关的产业链论述
        3.3.2 棉花产业链的结构与功能
        3.3.3 新疆棉花产业链类型
        3.3.4 新疆棉花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棉花生产组织模式与效率的研究
    4.1 棉农参与不同组织模式的类型
    4.2 棉农主体与上下游企业的链接方式
    4.3 不同组织模式棉花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
        4.3.1 成本收益分析的意义
        4.3.2 成本收益分析的指标体系
        4.3.3 成本收益分析公式
        4.3.4 不同组织模式的棉农成本收益率分析比较
    4.4 参与不同组织模式棉农每亩纯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4.4.1 分析框架
        4.4.2 数据来源与棉农的统计分析
        4.4.3 构建数学模型与假说
        4.4.4 计量分析结果
    4.5 对棉农生产组织模式的研究探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棉花加工组织模式与效率研究
    5.1 棉花加工企业的基本概况
        5.1.1 籽棉收购
        5.1.2 皮棉加工
        5.1.3 皮棉仓储与销售
    5.2 棉花加工企业组织模式的的类型
    5.3 关于新疆加工棉花组织模式链接方式与评价
    5.4 棉花加工企业组织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5.4.1 不同组织模式轧花厂的成本概念及指标解释
        5.4.2 有关调研的问题说明
        5.4.3 不同组织模式加工企业皮棉加工成本收益分析
    5.5 棉花加工企业组织模式的效率分析
        5.5.1 研究方法
        5.5.2 数据来源
        5.5.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5.5.4 各加工企业技术效率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纺织企业的组织模式与效率的研究
    6.1 棉纺企业的基本情况简介
        6.1.1 棉纺的生产特点
        6.1.2 棉纺厂主要工序、机器设备及功能
        6.1.3 棉纺生产的工艺流程
        6.1.4 棉纺企业的有关问题的说明
    6.2 棉纺织企业的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6.2.1 棉纺企业的组织模式类型
        6.2.2 不同组织模式棉纺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特点
    6.3 纺织企业与轧花企业链接的方式与评价
    6.4 不同组织模式棉纺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
        6.4.1 成本收益的意义
        6.4.2 不同模式棉纺企业棉纱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6.4.3 环境因素(产业环境、资源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对棉纺企业的影响
    6.5 新疆纺织企业的组织效率分析
        6.5.1 分析框架
        6.5.2 各组织模式内棉纺企业效率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策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对策建议
        7.2.1 发挥组织模式优势,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7.2.3 整合加工企业,提高加工效率
        7.2.4 延长棉花产业链,发挥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2.3.2 基本假设
        2.3.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3.1 研究假设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6.3.3 结论和启示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4)玛纳斯县杂交棉育苗稀植移栽产量形成及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杂交棉的生殖生长优势
    2.2 杂交棉的营养生长优势
    2.3 杂交棉的抗逆性优势
    2.4 棉花育苗移栽技术的形成、发展及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
    2.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5.1 杂交棉未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原因分析
        2.5.2 育苗移栽未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原因分析
        2.5.3 气象灾害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分析
        2.5.4 棉花保苗难、长势不齐的原因分析
        2.5.5 地膜污染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2.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区基本概况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1 不同密度育苗移栽
        3.2.2 不同品种育苗移栽
    3.3 测试项目及方法
        3.3.1 生育期记载
        3.3.2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
        3.3.3 冠层结构及光分布测定
        3.3.4 育苗移栽稀植成本效益调查
    3.4 数据统计及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棉株生育进程
        4.1.1 不同密度条件下棉株生育期变化
        4.1.2 不同杂交棉品种生育期变化
    4.2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
        4.2.1 棉株高度的变化
        4.2.2 植株叶片数的变化
        4.2.3 植株果枝数的变化
    4.3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棉株结铃模式的变化
        4.3.1 “三桃”比例的变化
        4.3.2 不同密度对移栽杂交棉棉铃分布的变化
        4.3.3 不同品种移栽杂交棉结铃性的变化
    4.4 移栽杂交棉不同密度冠层结构及光分布的变化
        4.4.1 光吸收率的变化
        4.4.2 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4.4.3 叶倾角的变化
        4.4.4 冠层开度的变化
    4.5 移栽杂交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4.5.1 移栽杂交棉不同密度栽培模式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4.5.2 不同品种移栽杂交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4.5.3 不同密度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棉铃性状比较
        4.5.4 不同品种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产量性状比较
    4.6 杂交棉育苗移栽不同密度的成本效益分析
        4.6.1 育苗移栽稀植基本生产资料成本
        4.6.2 育苗移栽稀植田间管理劳动力成本分析
        4.6.3 育苗移栽稀植采摘费用成本分析
        4.6.4 育苗移栽稀植亩总成本分析
        4.6.5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效益分析
    4.7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要点
        4.7.1 育苗前准备
        4.7.2 温室育苗管理
        4.7.3 移栽大田整地技术
        4.7.4 移栽田间管理
        4.7.5 优化水肥运筹及管理技术
        4.7.6 综合植保技术
第五章 讨论
    5.1 育苗移栽稀植实现稳产的最佳密度
    5.2 育苗移栽稀植技术对棉花品种的要求
    5.3 育苗移栽稀植的最佳育苗叶龄
    5.4 育苗移栽机械移栽的发展前景
    5.5 棉花稀播技术的应用
第六章 结论
    6.1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具有高产、早熟的特点
    6.2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解决了育苗移栽成本高的问题
    6.3 杂交棉育苗稀植移栽是实现稳产增效的关键
    6.4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新疆棉区移栽稀植、稀播对杂交棉产量形成及植棉效益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棉花的杂种优势
    2 杂交棉适宜种植密度
    3 棉花育苗移栽与棉株生长发育
    4 棉花的冠层结构特性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杂交棉在新疆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 杂交棉在新疆种植面临的问题
    2 杂交棉与常规棉种植成本分析
    3 不同示范区杂交棉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
    4 杂交棉不同产量水平的效益比较
第二章 育苗移栽稀植条件下杂交棉产量形成、冠层结构
    第一节 育苗移栽稀植杂交棉产量形成与冠层结构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测试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移栽稀植对杂交棉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2 移栽稀植对杂交棉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2.3 移栽稀植对杂交棉冠层开度(DIFN)的影响
        2.4 移栽稀植对杂交棉冠层总光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光率的影响
        2.5 移栽稀植对杂交棉叶片SPAD值的影响
        2.6 移栽稀植对杂交棉群体光合速率(CAP)的影响
        2.7 移栽稀植对杂交棉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2.8 皮棉产量与相关指标的相关关系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育苗移栽稀植杂交棉植株形态特征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农艺性状调查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移栽稀植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2.2 移栽稀植的单株蕾数变化规律
        2.3 移栽稀植的单株铃数变化规律
        2.4 移栽稀植的单株蕾铃脱落数的变化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稀播条件下杂交棉产量形成、冠层结构
    第一节 新疆杂交棉稀播条件下冠层结构、光合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调查项目
        1.3 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稀播对杂交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2.2 稀播对杂交棉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2.3 稀播杂交棉冠层开度(DIFN)的影响
        2.4 稀播对杂交棉冠层光分布的影响
        2.5 稀播对杂交棉叶片SPAD值的影响
        2.6 稀播对杂交棉群体光合速率(CAP)的影响
        2.7 稀播对杂交棉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稀播条件下杂交棉植株形态特征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农艺性状调查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棉稀播条件下棉花株高的变化
        2.2 杂交棉稀播条件下的单株蕾数变化规律
        2.3 杂交棉稀播条件下的单株铃数变化规律
        2.4 杂交棉稀播条件下的单株蕾铃脱落数的变化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杂交棉的成本效益分析及采取相应的种植方式
    1 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棉育苗成本分析
        2.2 不同种植方式杂交棉的植棉效益
    3. 结论
        3.1 不同杂交棉产量水平应采取的种植方式
        3.2 采取多种栽培措施,促进杂交棉的种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栽培技术对新疆长期连作棉田生产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连作障碍机理
    1.2.2 生态环境变化对作物补偿效应
    1.2.3 现代农业技术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1.2.4 作物生产力估算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洲棉田生产力水平的演变
2.1 绿洲棉花生产状况
    2.1.1 新疆自治区的棉花生产
    2.1.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生产
    2.1.3 玛河流域的棉花生产
2.2 生理因素与棉田生产力的关系
    2.2.1 棉花农艺性状
    2.2.2 棉花品质性状
2.3 生态因素与棉田生产力的关系
    2.3.1 温度条件
    2.3.2 水分利用
    2.3.3 养分利用
2.4 棉田生产力与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第三章 连作棉田土壤肥力的变化
3.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3.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1.2.1 样地选择
    
3.1.2.2 土壤取样
    
3.1.2.3 指标测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容重以及田间持水量
    3.2.2 土壤碳氮含量
    3.2.3 土壤酶活性
    3.2.4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3.2.5 棉田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栽培技术与连作棉田生产力的协同演进
4.1 地膜覆盖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试验设计
    
4.1.1.2 测试内容及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2.1 覆膜的增温效应
    
4.1.2.2 覆膜对棉花生育期的影响
    
4.1.2.3 覆膜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1.3 结论与讨论
4.2 密植对棉花生长以及产量形成的补偿效应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试验设计
    
4.2.1.2 测试内容及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冠层光截获率的变化
    
4.2.2.2 叶面积的变化
    
4.2.2.3 消与光系数
    
4.2.2.4 干物质积累
    4.2.3 结论与讨论
4.3 滴灌对棉田水分生产率的补偿效应
    4.3.1 材料与方法
    
4.3.1.1 试验设计
    
4.3.1.2 测试内容及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2.1 棉田蒸散量
    
4.3.2.2 叶面积指数
    
4.3.2.3 干物质积累
    
4.3.2.4 水分利用效率
    4.3.3 结论与讨论
4.4 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碳氮库的补偿效应
    4.4.1 材料与方法
    
4.4.1.1 试验设计
    
4.4.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4.4.2 结果与分析
    
4.4.2.1 土壤容重
    
4.4.2.2 土壤有机碳
    
4.4.2.3 土壤全氮
    
4.4.2.4 土壤C/N
    
4.4.2.5 土壤有机质、全氮密度
    4.4.3 结论与讨论
4.5 农业技术对棉田生产力的补偿效应
    4.5.1 试验设计
    4.5.2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SUCROS-COTTON模型的校验
5.1 SUCROS-COTTON模型描述
    5.1.1 结构框架
    5.1.2. SUCROS-COTTON模型主要组成部分
    5.1.3 SUCROS-COTTON的有效化
5.2 北疆特早熟棉花生长的模拟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2.1 生育期
    
5.2.2.2 植株形态
    
5.2.2.3 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
    
5.2.2.4 叶面积指数
    
5.2.2.5 产量
5.3 基于SUCROS-COTTON的棉田生产力补偿效应
    5.3.1 覆膜技术
    5.3.2 密植技术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绿洲长期连作棉田优化管理
6.1 玛河流域棉田生产力水平的综合评价
6.2 技术进步对棉田生产力增长的作用
    6.2.1 棉田生产投入模型的建立
    6.2.2 回归结果分析
6.3 连作棉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策
    6.3.1 建立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节水型农作制度
    6.3.2 实现精准农业技术与绿洲高效农业技术结合
    6.3.3 充分认识合理用养制度在棉花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3.4 单项实用技术的研究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绿洲连作棉田生产力演变分析结果
    7.1.2 连作棉田土壤质量的变化分析结果
    7.1.3 农业技术对连作棉田补偿效应分析结果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改革开放30年:兵团农业、农牧团场的三次改革过程及五次科技飞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兵团农业、农牧团场经历的三次较大改革过程
    (一) 兵团第一次较大的改革过程
        1. 改革获得的重大突破。
        2. 改革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 兵团第二次较大的改革过程
        1. 第二次改革获得的重大突破。
        2. 经过这次改革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三) 兵团第三次较大的改革过程
二、兵团农业所进行的五次科技飞跃
    (一) 兵团农业第一次科技飞跃——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二) 兵团农业第二次科技飞跃———“五个一”培肥工程
    (三) 兵团农业第三次科技飞跃——种植业“十大”主体技术
    (四) 兵团农业第四次科技飞跃——精准农业六项技术、高密度优质高产栽培模式
    (五) 兵团农业第五次科技飞跃——农作物优良组合杂交一代种子进大田和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
三、兵团农业五次科技飞跃的显着特点

(8)特早熟长绒棉新海22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长绒棉生产现状
        1.2.1 国外长绒棉生产现状
        1.2.2 国内长绒棉生产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目的
        1.3.2 内容
第二章 新疆棉区划分和北疆兵团植棉区生产条件分析
    2.1 新疆棉区划分
    2.2 北疆主要产棉区自然条件
        2.2.1 地质、地貌和土地条件
        2.2.2 气候条件
        2.2.3 水资源
        2.2.4 棉花栽培技术条件
        2.2.5 农业生产人力、机械条件
第三章 新海22号品种特性和试种表现
    3.1 新海22号品种特性分析
    3.2 新疆北疆棉区试种新海22号种植表现
第四章 新海22号在新疆北疆棉区不同生态区适应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点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新海22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栽培管理
    5.2 结果与分析
    5.3 北疆陆地棉高产栽培技术
        5.3.1 产量结构
        5.3.2 播种阶段
        5.3.3 早期管理
        5.3.4 肥水管理
        5.3.5 化学调控
        5.3.6 病虫害防治
        5.3.7 中后期管理
    5.4 新海22号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
        5.4.1 目标产量与群体结构(见表5-3)
        5.4.2 主要生育指标与参数(见表5-4)
        5.4.3 播前准备
        5.4.4 播种
        5.4.5 苗期管理
        5.4.6 蕾期管理
        5.4.7 花铃期管理
        5.4.8 絮期管理
第六章 新海22号示范与推广
    6.1 新疆兵团农业生产的特点
    6.2 新疆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分析
    6.3 示范与推广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6.3.1 存在问题
        6.3.2 解决的办法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政府政策与新疆棉花生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和创新
    1.6 文章组织结构
    1.7 数据来源说明
2 新疆棉花生产概况
    2.1 新疆棉花生产情况的历史回顾
    2.2 需求情况
    2.3 新疆棉花进出疆情况
    2.4 2004/05年度棉花产需预测
3 科技推广政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
    3.1 种子政策及评述
    3.2 栽培技术政策及评述
    3.3 植棉技术服务
4 购销政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
    4.1 自由购销阶段(1949年至1953年)
    4.2 统购统销阶段(1954年至1984年)
    4.3 合同定购、计划销售阶段(1985年至1998年)
    4.4 放开市场阶段(1999年至现在)
    4.5 “以出顶进”政策及实施效果
5 价格政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
    5.1 自由购销阶段(1949年至1953年)
    5.2 统购统销阶段(1954年至1984年)
    5.3 合同定购、计划销售阶段(1985年至1998年)
    5.4 放开市场阶段(1999年至现在)
6 水土开发政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
    6.1 政府投资
    6.2 国外贷款
    6.3 “协作棉”及绩效评价
7 国外主要产棉国棉花政策介绍与比较
    7.1 生产体制
    7.2 购销体制
    7.3 价格体制
    7.4 进出口体制
    7.5 质量检验体制
    7.6 政府对棉花生产的管理和民间的棉花行业组织
8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四、150公斤皮棉高密度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D]. 王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4)
  • [2]新疆棉农、加工企业、纺纱企业组织模式与绩效的研究[D]. 李尽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3]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4]玛纳斯县杂交棉育苗稀植移栽产量形成及配套技术研究[D]. 贾丽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5]新疆棉区移栽稀植、稀播对杂交棉产量形成及植棉效益影响的研究[D]. 姚炎帝.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6]栽培技术对新疆长期连作棉田生产力影响的研究[D]. 樊华. 石河子大学, 2009(01)
  • [7]改革开放30年:兵团农业、农牧团场的三次改革过程及五次科技飞跃[J]. 胡兆璋. 新疆农垦经济, 2009(02)
  • [8]特早熟长绒棉新海22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D]. 宁新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9]新疆棉花高密度栽培模式的形成和推广[J]. 王新燕,葛军,王春丽. 新疆农业科技, 2005(06)
  • [10]政府政策与新疆棉花生产发展[D]. 孙加力.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150kg皮棉高密度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