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和隐喻

隐喻和隐喻

一、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薇薇[1](2019)在《《三国志》词语比喻义专题研究》文中指出汉语的词义总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消失或者增加。从历史发展来看,词义增加是一个总的趋势。而汉语词义的增加和修辞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比喻手法的运用是引起词义增加的重要原因。比喻是一种常见的词义引申手法,一旦词语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并被社会所认可,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意义。新意义的产生在词汇领域会引起两种现象,一种是诞生一个相应的新词语,这就是所谓的比喻造词。这样的词语往往由两个或多个语素组成,语素组合在一起有字面的表层意义,但是其深层比喻义才是词语产生的根本原因。比喻义是这个词语唯一的意义或者是本义。因此,离开了比喻义,这个词语也会不存在。这种现象会引起词语数量的增加。另一种是产生一个新意义,新意义成为某个词语的一个义项,这就是所谓的比喻生义。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一个多义词的内部,词语的某个意义通过比喻的引申方法产生了新的比喻义。其结果是引起了词语内部的词义数量增加,但并没有引起词语数量的增加。中古时期的汉语词汇在继承先秦两汉汉语词汇的基础上,又发展出许多独具时代特色的新词语和新词义。《三国志》作为反映中古时期汉语词汇面貌的重要语料,词汇丰富。根据统计,书中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数量共有325个。作者对天下局势、战争场景、君臣对话、各种人物形象以及书信奏章等都进行了生动的记述,使得比喻义有了产生和使用的语言环境。比喻义产生的途径有很多。根据喻体的来源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界、社会生产活动以及人体本身。各类又可划分出诸多小类。词语比喻义最终稳定下来的标志,是它能够脱离了比喻用法的语境重复使用,出现在其它不同的语境当中而意义不会发生变化。但这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往往会出现书写形式不稳定或者是凝固性不够。一个比喻义内容有多个词语书写形式,有的还处在句子向词语过渡的阶段。这些也都表明了《三国志》时期的汉语词汇在整个汉语词汇历史系统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

肖模艳[2](2008)在《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文中认为从广义上说,比喻造词包括比喻新造词语和比喻扩展词语。前者用比喻手段创造新词,后者就已有语词用比喻手段扩展义项。以相似联想为基础的比喻词语在认知上和理解上具有特色。比喻新造词语具有新创造的词语形式,对它进行的本体研究包括:词语类型、词类特点、构词规律以及比喻语素义的形成条件。从语素的造词功能上说,比喻新造词语可以分成前喻式、后喻式、全喻式三种类型。从结构形式上说,比喻新造词语有“名+形”的形容词性双音节词、“名+动”的双音节词和“名+名”、“动/形+如+名”等模式。比喻语素义的形成需要以下条件:一般是由半喻式——前喻或后喻式当中的比喻语素决定的,构词频率高的语素,后喻式更易形成语素义,用来比拟性质而非状态的语素更易形成语素义。比喻扩展词语具有新的义项。文中区别了比喻义与引申义:比喻义属于引申义,是其下位概念。对于比喻扩展词语的本体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从内部入手,探讨了语义构成成分对比喻义的生成的影响;从外部着眼,探讨了比喻义的义项组合关系。本义朝比喻义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其中的发展路径,文中也进行了详细说明。比喻造词释义应当属于应用研究,它的特点是:具有形式标志、例句不丰富、义项数量较少且比喻义项位置靠后。归纳出13条比喻词语释义方式,同时指出目前比喻造词释义中存在的问题。比喻造词受所处自然和文化环境影响,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文章对古代汉语中比喻词语折射出的文化现象、方言中比喻词语折射出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同时,还对动物比喻词语进行了个案研究。

尉方语[3](2020)在《现代汉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隐喻认知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系统中,从词语、句子到篇章,从新成分的制造到新意义的产生,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这种认知方式在发挥作用,比喻复合词就是词汇层面的典型表现。比喻复合词指的是在造词过程中有比喻参与的复合词,其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数量最多,也最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及构成要素、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及分布特征、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义语法关系、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比喻跨度和范畴化、网络平台的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等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共分七章内容: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梳理并评述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包括“逆序”说的有关争议和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及构成要素。本章讨论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标准,尤其对容易引起误判的5种情况进行了重点辨析,对以此为依据从《现汉》搜集而来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予以整体概述。分别考察比喻的构成要素和比喻复合词的构成要素,前者的构成要素为本体、喻体和相似点,后者的构成要素为直指词素和喻指词素,对本体喻体的辨析进行了概念层面和词素层面的考察。文章分别对本体与直指词素的对应关系,喻体与喻指词素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说明,阐明了前喻式和后喻式两种不同类别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所体现的不同的对应关系。第三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及分布特征。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中的本体喻体的语义进行了概括分类,本体分为部件类、人造类、自然类、动物类、植物类等10个类别,喻体分为部件类、人造类、自然类、动物类、植物类等8个类别,两者在语义类别方面有同有异,大同小异。通过比较各语义类别中本体喻体的数量、造词能力以及不同语义类别本体喻体的搭配情况,探讨造词过程中本体喻体语义类别选择的某些规律。同时将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分别与相应相似点相比照,考察造词主体在造词过程中对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选择的倾向性。第四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这一问题可以分为词素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和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两个角度。具体来说,文章首先探讨词素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其中,语义关系中的比喻关系是比喻复合词独有的语义关系,是文章重点探讨的内容之一;其次是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重点讨论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造词活动中造词者对词素的选择问题,此外,词素入词后发生的意义偏移也是词素与词之间语义关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比喻跨度。比喻跨度问题研究的灵感来源于学界关于词义透明度问题的研究成果,比喻跨度是词义透明度问题在比喻复合词范畴中的具体表现,本文界定为本体喻体之间的联想距离。比喻跨度的大小受六个因素制约,除频率因素外都参与到比喻跨度的分级中。考虑到比喻跨度层级划分的统一性,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分为前喻式定中复合词、后喻式定中复合词、性状类状中复合词和动作类状中复合词四类分别进行比喻跨度的分级,最后,语料内的每个复合词按照比喻跨度的大小被分别归入相应层级。第六章,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分析。对比喻复合词作范畴化分析,分别将前喻式、后喻式偏正复合词作为语言成分进行范畴化。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以限定成分的范畴归属为依据,分别归入“以外形为区别特征物”“以性质为区别特征物”等范畴,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以中心成分的隐喻性范畴归属为依据,分别归入“特形物”“特性物”“特定功能物”等范畴,其各自又有相应的上位和下位成员。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过程与经典范畴、原型范畴等范畴理论中所阐述的范畴化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对应性。第七章,网络平台上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以淘宝网等为例。这一章通过对网络购物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研究来探讨新时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新特点。通过淘宝网等网络购物平台搜集了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约686个,对其进行了多个角度的分类,探求其在新时期展现的新特点。该章还重点探讨了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与传统比喻复合词最大的区别—双重相似点问题,包括双重相似点的内涵、对喻体选择的影响、产生的理据等方面的问题。

魏晓菲[4](2019)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比喻词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收录的451个双音节比喻词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统计分析。我们首先阐释了比喻词的内涵和性质,并运用对比分析法,辨析了比喻词和比喻义词的联系和区别,然后把比喻词分为了前喻式比喻词、后喻式比喻词和全喻式比喻词三大类别。我们也从语用的角度概括总结了比喻词所具有的特点,分析了比喻词的作用。最后,根据比喻词的语言事实和使用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如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更系统、更科学地处理与比喻词相关的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比喻词有四种不同的释义方式,但比喻词的释义可能还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去推敲和探讨的问题,其系统性和规范性或许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察分析比喻词,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代汉语本体的研究,另一方面对语言教学和语言的习得也有很大的帮助。

冯海霞,周荐[5](2018)在《新世纪汉语“词义—修辞”研究现状与前瞻》文中提出归纳统计新世纪中文数据库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专着以及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此为文献来源,回顾和述评汉语"词义"与"修辞"相结合研究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研究从两个视角入手:一是基于修辞视角的词语/词义的研究;二是以修辞研究为目的的对词义的涉猎。基于修辞视角的词义研究是"词义—修辞"融合研究的重镇,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以修辞为目的对词义的关注虽有涉猎但略显薄弱。

岳雯[6](2020)在《《国语辞典》四音节词语“喻……”释义研究》文中指出《国语辞典》四音节词语中多为成语、典故词,词义富含文化内涵与鲜明的表情性。对《国语辞典》释义研究工作指向词义分析和词典编纂,属于文化知识和语言资源的重要传承环节。本文以《国语辞典》四音节词语“喻……”释义为研究对象(简作“喻”释义),具体分析释义义项、内容、语言及被释词类型。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依据的理论方法,介绍《国语辞典》释义体例和四音节词语“喻”释义的词条内容。第二章《〈国语辞典〉四音节词语“喻”义项分析》,描写分析《国语辞典》四音节词语“喻”释义的义项划分、排列、内容及义项间的关系,探究《国语辞典》四音节词语喻义的生成途径和理解方式。第三章《〈国语辞典〉典故四音节词语“喻”释义分析》,分析《国语辞典》典故四音节词语“喻”释义。这一部分的释义,对典故词的典义、典源、典形等信息做了准确的界定,对信息内容间的联系做了很好的揭示。第四章《〈国语辞典〉四音节词语“喻”释义的表情特征》,依据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的“表情语言”理论,分析了释义与配例对表情性的高度注重。第五章《〈现汉〉〈规范〉与〈国语辞典〉同收词语的喻义比较》,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国语辞典》(影印版)三词典同收的四音节词语“喻”释义作共置对比研究,从中彰显出各部词典对《国语辞典》的学习与传承。

周荐[7](1993)在《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文中研究表明 §11.1 语言中的不少词语,都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的,如:“肥效”,是肥料的效力;“集训”,是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训练;“勇武”是英勇威武;“特地”,是专为某件事而……;“摩擦力”,是运动物体与另一物体表面相接触时所产生的阻碍运动的作用力;“人造冰”,是用人工方法降低水的温度而结成的冰;“学前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教育;“特种工艺”,是技艺性很

吕东博[8](2019)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比喻借代指人词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所收录的比喻借代指人词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对比法、归纳法和描写与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探究两部词典在数量、立目、释义上的差异,以期对比喻借代指人词语的系统性研究和词典收词释义有所裨益。第一部分,考察了两部词典中比喻借代指人词语在收词数量方面的差异。主要是从音节、提示语使用和喻体借体三方面的收录情况进行对比。其中,两部词典同收的比喻借代指人词语数量较多;音节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比喻指人词语比借代指人词语多;喻体借体上以物指人词语比以人指人词语多;以动植物名指人和人名称谓指人的词语占优势。第二部分,通过BCC、2000年1月-2019年2月《人民日报》和2006年1月28日至2019年2月28日的人民网为数据库,对《现汉》未收录和《规范》未收录的比喻借代指人词语进行立目对比研究,在词频统计和义项的具体使用情况分析基础上,发现两部词典关于比喻借代指人词语宜增和宜删方面的建议,并提出收录词语时,要注意稳定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收录基本词汇与固定词组时,要注意常用性与高频性相结合这两方面的原则。第三部分,分析了两部词典收录的比喻借代指人词语在释义方面的差异。一方面,两部词典同收的比喻借代指人词语存在本义和比喻借代义处理方式、义项拆分合并方式、提示语的使用与泛化及词类标注四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对《现汉》未收录比喻借代义词语和《规范》未收录比喻借代义词语的释义内容进行对比,并在《人民日报》中检索《现汉》未收录和《规范》未收录的比喻借代指人义项的具体使用情况,分析释义方面的具体差异。针对同收和异收词语在释义上的问题,提出词典释义要注意提示语的明确性、注意义项分合的逻辑性和词义发展的阶段性三方面的建议。

訾利永[9](2019)在《论比喻词语和词的比喻义》文中提出比喻词语和词的比喻义是汉语语言研究中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更多的是凭借语感和已有知识的筛选对词语进行选择,有些学者认为,一些有比喻义的词也可以归入比喻词语中。通过对比喻词语进行明确的定义和种类划分,并与词的比喻义进行区分,认为比喻词语和词的比喻义是两个不同质的概念。前者属于词汇学的研究,后者属于语义学的研究,两者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相互之间不可转化。

郝爽[10](2020)在《《现代汉语词典》临时比喻义向固定比喻义转化的定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含有“◇”标志的有临时比喻义用法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定量为主,兼以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双音节临时比喻词的语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确定好临时比喻词向固定比喻词转化标准的前提下,围绕“临时比喻词本义与比喻义的不同点”“临时比喻词本义与比喻义的相似点”以及“临时比喻义必须经常使用”这三个标准对336个双音节临时比喻词进行定量统计,分别统计出符合标准与不符合标准的词语及其数量。以探析目前《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哪些词语具备了能够进入固定比喻词的资格。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方法等,并对前人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定,通过对临时比喻词的范围、定义、性质以及类型分布做静态描写,以观察临时比喻词在词典中的分布情况,确定研究范围为《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双音节临时比喻词。同时还对作为参照标准的固定比喻词做了选取情况的介绍。第三章是对临时比喻词向固定比喻词的转化标准的确定。在了解,整合现有的对转化标准的观点后,确定本文所参考的转化标准。即(1)词语的本义与比喻义必须有显着不同;(2)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必须在某一点上极相似;(3)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之间能引起人们的相似性联想;(4)词语的比喻义是人们所习见熟知和常用的。除标准(3)外,本文对其他三条标准依次展开做定量研究。第四章是对“词语的本义与比喻义必须有显着不同”标准的研究,最终有41个词语无法通过验证。第五章是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必须在某一点上极相似”标准的考察,最终有14个临时比喻词无法通过验证。第六章是对“词语的比喻义是人们所习见熟知和常用的”标准的考察,将336个双音节临时比喻词放入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观察其比喻义的使用情况,计算比喻义使用比例,最终有87个词语通过该标准考察。第七章是最终结论的呈现,通过对三个判断标准的依次考察,最终确定了73个《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临时比喻词可以考虑纳入固定比喻词的范围,为其设立固定比喻义项。同时观察出以下规律:在一个动词能被人们广泛习用熟知的前提下,若该动词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动作主体或动作对象发生了迁移,同时本义与比喻义之间所具备的功能相似,那么该动词就最有可能进入固定比喻义范围;在一个名词能被人们广泛习用熟知的前提下,若该名词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所指对象发生了迁移,并且本义与比喻义在性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那么该名词就最有可能进入固定比喻义范围。

二、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三国志》词语比喻义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
第一章 比喻义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比喻义的界定
    第二节 比喻义的判定标准
    第三节 比喻生义和比喻造词
第二章 《三国志》中词语比喻义的概貌
    第一节 《三国志》中的比喻造词
    第二节 《三国志》中的比喻生义
    第三节 《三国志》中比喻词语的形义变化
第三章 《三国志》词语比喻义的规律性
    第一节 比喻词语的词形变化问题
    第二节 比喻义形成的认知理据
    第三节 比喻义的文化特性
    第四节 比喻义的修辞色彩和修辞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

(2)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概况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对象
    五 研究的材料、目标及方法
    六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比喻新造词语
    一 比喻新造词语的定义及其判定
        1 比喻新造词语的定义
        2 比喻新造词语的判定
    二 比喻新造词语的概况
        1 比喻新造词语的数量及词长
        2 比喻新造词语的类型
        3 比喻新造词语的词类及构词规律
    三 比喻新造词中比喻语素义的形成
        1 一般是由半喻式——前喻或后喻式当中的比喻语素决定的
        2 构词频率高的比喻语素
        3 后喻式更易形成语素义
        4 比喻性质而非状态的语素更易形成语素义
    小结
第三章 比喻扩展词语
    一 什么是比喻扩展词
        1 比喻扩展词的定义
        2 比喻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3 一点说明
        4 比喻扩展词语的确定
    二 比喻扩展词语的转化过程
        1 比喻引申词语一览
        2 语义构成成分对比喻义生成的影响
        3 本义与比喻义的关系
        4 本义朝比喻义发展的一般路径
    三 比喻扩展词语义项的组合能力
        1 比喻扩展词语的样本选择
        2 本义与比喻义使用情况
        3 比喻扩展词语不同义项的组合与搭配
    小结
第四章 比喻词语释义研究
    一 比喻词与比喻义的释义
    二 比喻词语释义类型
        1 比喻词语释义类型概说
        2 比喻词语释义类型
    三 比喻词语释义特点
        1 具有形式标志
        2 例句不丰富
        3 义项数量较少,通常比喻义位置靠后
    四 比喻词语释义方式
        1 前喻式
        2 后喻式
        3 全喻式
        4 说明
    五 已有辞书中比喻词语释义存在的问顾
        1 缺少系统性
        2 释义术语不一致
        3 义项问题
        4 配例不当
    小结
第五章 比喻词语与文化
    一 比喻词语与文化概说
        1 比喻词语体现了以具象表达抽象的思维方法
        2 比喻词语文化含量高
        3 喻体能够反映文化
    二 比喻词语与历史文化
        1 古汉语的比喻词语记录了早期汉族社会的历史文化
        2 比喻词语古今流变的个案研究——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词语
    三 比喻词语与方言文化
        1 比喻词语反映了移民过程
        2 比喻词语反映的地域文化
        3 比喻词语反映了当地人特殊的观察角度
    四 喻体反映的文化特点
        1 重实用
        2 重精神
    五 比喻词语喻体的取象类型
        1 横向——社会折射型
        2 纵向——文化继承型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曾发表过的文章

(3)现代汉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三、研究历史和现状
        (一) 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期
        (二) 二十世纪中后期
        (三)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四) 关于“逆序”说研究
    四、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及构成要素
    第一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
        一、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标准
        二、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概况
    第二节 比喻及比喻复合词的构成要素
        一、比喻的构成要素
        (一) “三要素”的含义
        (二) 本体喻体的辨析
        二、比喻复合词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各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
        一、本体与直指词素的对应关系
        (一) 前喻式偏正复合词
        (二) 后喻式偏正复合词
        二、喻体与喻指词素的对应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及分布特征
    第一节 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
        一、本体的语义类别
        二、喻体的语义类别
        三、本体喻体与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对应关系
        (一) 本体与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对应关系
        (二) 喻体与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本体喻体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分布特征及造词数量
        一、本体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分布特征及造词数量
        二、喻体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分布特征及造词数量
        三、本体喻体语义类别的搭配特征
    第三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本体喻体与相似点的对应分布特征
        一、本体与相似点的对应分布特征
        二、喻体与相似点的对应分布特征
    小结
第四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
    第一节 比喻复合词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概况
        一、词素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
        二、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
        三、前人研究成果
        (一) 前人关于词素之间语义、语法关系的研究
        (二) 前人关于词素与词之间语义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间的语义、语法关系
        一、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间的语法关系
        (一)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结构层次
        (二)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二、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间的语义关系
        (一) 词素间的基本语义关系
        (二) 词素间的比喻关系
    第三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前喻式偏正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一) 前喻式定中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二) 前喻式状中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二、后喻式偏正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一) 直指词素选择的或然性是绝对的,必然性是相对的
        (二) 喻指词素选择的或然性是绝对的,必然性是相对的。
        三、词素入词后发生的意义偏移
        (一) 词素入词而生下位义
        (二) 词素入词而生区别义
        (三) 词素入词而生代表义
    小结
第五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比喻跨度
    第一节 比喻跨度相关理论--“语义透明度”
        一、“语义透明度”心理学相关研究
        二、“语义透明度”语言学相关研究
        三、比喻跨度与词义透明度
        (一) 比喻跨度与词义透明度的联系
        (二) 比喻跨度与词义透明度的区别
    第二节 比喻跨度的分级
        一、定中式比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一) 前喻式定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二) 后喻式定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二、状中式比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一) 性状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二) 动作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第三节 比喻跨度的影响因素
        一、本体的显隐
        二、相似点
        (一) 相似点对定中式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影响
        (二) 相似点对性状类状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影响
        (三) 相似点对动作类状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影响
        三、前喻式词素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及后喻式本体喻体的相似程度
        四、前喻式本体喻体的相似程度及后喻式限定成分的提示程度
        五、本体喻体的使用频率及喻指词素的造词频率
    第四节 比喻跨度的产生
    小结
第六章 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分析
    第一节 范畴理论概述
        一、经典范畴理论
        二、现代范畴理论
        (一) 家族相似论
        (二) 原型理论
        (三) 基本层次理论
    第二节 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
    第三节 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
        一、前喻式偏正复合词范畴化的特点
        (一) 直指词素表示的概念与复合词表示的概念是上下位范畴关系
        (二) 直指词素依据区别特征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上位范畴
        (三) 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具有层级性
        二、前喻式偏正复合词不同类型的范畴化
        三、前喻式偏正复合词范畴化过程中的范畴理论分析
        (一) 经典范畴理论与范畴成员的判定
        (二) 原型范畴理论与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
    第四节 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
        一、隐喻性范畴的内涵与特点
        (一) 隐喻性范畴成员的范畴归属具有双重性
        (二) 喻指词素表示的隐喻概念与复合词表示的概念是上下位范畴关系
        (三) 喻指词素分别归属于各自的上位范畴
        (四) 15个上位范畴分别归属于3个语义类别范畴
        (五) “X是Y”的逻辑意义在隐喻性范畴中的对应
        (六) 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隐喻性范畴化具有层级性
        二、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隐喻性范畴化
        三、隐喻性范畴化过程中的范畴理论分析
        (一) 经典范畴理论与隐喻性范畴成员的判定
        (二) 原型范畴理论与隐喻性范畴
        (三) 隐喻性上位范畴不是家族相似性范畴
    小结
第七章 网络平台上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以淘宝网等为例
    第一节 网络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料来源及分类
        一、网络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料来源
        二、网络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分类
        (一) 按照语义类别分类
        (二) 按照音节数量分类
        (三) 按照相似点分类
        (四) 按照词素类型分类
    第二节 网络平台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特点
        (一) 命名对象和喻体种类丰富
        (二) 词素间的语义关系具有多样性
        (三) 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数量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四) 喻体的选择具有倾向性
        (五) 产生及传播具有时效性
    第三节 网络平台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双重相似点
        一、联想意义与联想行为
        (一) 联想意义
        (二) 联想行为
        (三) 联想意义与联想行为的关系
        二、常规相似点与意图相似点
        (一) 常规相似点
        (二) 意图相似点
        三、双重相似点与喻体的选择
        四、双重相似点复合词产生的理据
        (一) 双重相似点复合词产生的动力
        (二) 双重相似点得以产生的心理基础
        (三) 双重相似点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比喻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比喻词的界定与统计分析
    第一节 比喻词的内涵及性质
        一、比喻词的内涵
        二、比喻词的性质
    第二节 比喻词的统计数据与数据分析
        一、比喻词的统计数据
        二、比喻词的数据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比喻词与比喻义词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比喻义词
        一、比喻义词的内涵及性质
        二、比喻义词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比喻词与比喻义词的联系和区别
        一、比喻词与比喻义词的联系
        二、比喻词与比喻义词的区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比喻词的分类分析
    第一节 前喻式比喻词
        一、前喻式名词性比喻词
        二、前喻式动词性比喻词
        三、前喻式形容词性比喻词
        四、前喻式副词性比喻词
    第二节 后喻式比喻词
        一、后喻式名词性比喻词
        二、后喻式动词性比喻词
        三、后喻式形容词性比喻词
    第三节 全喻式比喻词
        一、全喻式名词性比喻词
        二、全喻式动词性比喻词
        三、全喻式形容词性比喻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喻词的特点及作用
    第一节 比喻词的特点
        一、形象性特点
        二、能产性特点
        三、书面语体特点
    第二节 比喻词的作用
        一、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使语言精炼简洁
        三、促进词汇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比喻词释义的考察
    第一节 比喻词释义方式的分析
        一、仅释出比喻意义
        二、字面解释和比喻意义并置
        三、来源典故和比喻意义并置
        四、多个意义分别立项
    第二节 比喻词释义内容的分析
        一、例句分析
        二、符号标识分析
        三、系统性和规范性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新世纪汉语“词义—修辞”研究现状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词汇/词汇语义学领域关注修辞
    (一) 修辞的词汇化研究
        1. 修辞化造词的研究
        2. 修辞化造词词语结构及语素义问题的探讨
    (二) 词语修辞义的描写与认知识解的研究
    (三) 认知修辞视角下汉外词义对比研究
    (四) 词义演变与修辞的相关研究
    (五) 词义变异与修辞、语用的研究
二、修辞学研究涉猎词汇语义
三、思索与展望

(6)《国语辞典》四音节词语“喻……”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国语辞典》的相关研究
    二、对于本文选题的简要陈述
第二章 《国语辞典》四音节词语“喻..”义项分析
    第一节 单一喻义的释义构成
        一、单释词义
        (一)只释喻义
        (二)喻义+其他
        二、释义+释形
        三、释义+出处
        (一)语本、本/本于
        (二)语见/见、语出
        (三)经验的“讲述”
        四、释义+形+出处
        (一)词义:本义、喻义、字面义、引申义
        (二)词形:“通行习见之体”与“简体、异体”
    第二节 多个喻义的义项关系
        一、对喻义的统计
        二、义序理据分析
        (一)逻辑顺序
        (二)历史顺序
        (三)使用频率
        三、义项间的关系
第三章 《国语辞典》典故四音节词语“喻..”释义
    第一节 解释典源
        一、标明来源文献
        (一)标列文献名称
        (二)标注文献作者
        (三)标注文献属类
        二、解释文献源句
        (一)引述典源,作具体解释
        (二)概括典源,指出“详见”
    第二节 解构典形
        一、对并列结构词的对应释义
        (一)述宾+述宾
        (二)偏正+偏正
        (三)主谓+主谓
        二、对紧缩结构词的照应释义
        (一)目的关联
        (二)转折关联
        (三)因应关联
        (四)因果关联
        三、对意合词语作具体化释义
        (一)在释典源义时释结构
        (二)在释语素义中释结构
        四、明示特殊连接结构
        (一)递系式
        (二)连动式
        五、凸显典故词的结构
        (一)补充
        (二)修饰
        (三)陈说
        (四)支配
第四章 《国语辞典》四音节词语“喻..”释义的表情特征
    第一节 释语中的肯定和否定
        一、肯定之表情性
        (一)直现的表情性
        (二)释义凸显“人”的观察视角
        (三)释义中加强浮现表情性
        二、否定之表情性
        (一)对应被释词语中的否定语素
        (二)以“无、不、非”显示否定意涵
        三、相益的表情性
        (一)肯定与否定相并呈
        (二)肯定与否定有偏重
    第二节 配例中的表情特征
        一、对话例
        二、描写例
        三、评议例
第五章 《现汉》《规范》《国语辞典》同收词语的喻义比较
    第一节 三典“喻..”相同释义类型分析
        一、义位析自字面
        二、自字面有添加
    第二节 三典“喻..”差异释义类型分析
        一、三典释义差异呈现义位迁变
        二、不同的词典,读解角度有所区别
        (一)对隐性义素的显隐不同
        (二)释义角度及释义方式不同
第六章 研究的初步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8)《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比喻借代指人词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两部词典研究现状
        1.2.2 比喻借代指人词语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选取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研究对象选取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重难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重难点
    1.5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法
        1.6.2 对比法
        1.6.3 归纳法
        1.6.4 描写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两部词典比喻借代指人词语计量考察
    2.1 收词数量对比
    2.2 词语音节特征
    2.3 提示语使用对比
    2.4 喻体借体分类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部词典比喻借代指人词语立目对比
    3.1 《现汉》未收录比喻借代指人词语立目对比
    3.2 《规范》未收录比喻借代指人词语立目对比
    3.3 收词立目建议
        3.3.1 宜删词条和义项
        3.3.2 宜增词条和义项
    3.4 收词立目原则
        3.3.1 稳定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3.3.2 常用性与高频性相结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部词典比喻借代指人词语释义对比
    4.1 同收比喻借代指人词语释义对比
        4.1.1 本义和比喻借代义处理方式对比
        4.1.2 义项拆分合并方式对比
        4.1.3 提示语使用差异对比
        4.1.4 词类标注差异对比
    4.2 不完全异收比喻借代指人词语释义对比
        4.2.1 《现汉》未收录比喻借代义词语释义分析
        4.2.2 《规范》未收录比喻借代义词语释义分析
    4.3 释义存在的差异及建议
        4.3.1 注意提示语的明确性
        4.3.2 注意义项分合的逻辑性
        4.3.3 注意词义发展的阶段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论比喻词语和词的比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比喻词语
    (一)比喻词语的界定
    (二)比喻词语的分类
        1. 复合词中的比喻词语
        (1)全喻复合词
        (2)半喻复合词
        2. 固定语中的比喻成语
        (1)全喻成语
        (2)半喻成语
二、词的比喻义
三、比喻词语和词的比喻义的区分
    (一)两者的研究领域不同
    (二)两者之间不存在转化关系

(10)《现代汉语词典》临时比喻义向固定比喻义转化的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比喻义的研究
        1.3.2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比喻义研究
第二章 研究对象的确定
    2.1 对固定比喻词的确定
        2.1.1 《现代汉语词典》中比喻义标注方式
        2.1.2 所选取固定比喻词标注方式
    2.2 对临时比喻词的确定
        2.2.1 临时比喻词定义
        2.2.2 临时比喻词的性质
    2.3 临时比喻词分布情况
        2.3.1 临时比喻词的词长分布
        2.3.2 临时比喻词的词类分布
        2.3.3 临时比喻词的义项数分布
第三章 临时比喻义向固定比喻义转化的标准
    3.1 临时比喻义与固定比喻义
        3.1.1 修辞学角度看比喻义
        3.1.2 词典学角度看比喻义
    3.2 转化标准的确定
第四章 对本义与比喻义不同点的考察
    4.1 固定比喻词本义与比喻义的对应类型
        4.1.1 动词的对应类型
        4.1.2 名词的对应类型
        4.1.3 形容词的对应类型
    4.2 临时比喻词本义与比喻义的对应类型
        4.2.1 动词的对应类型
        4.2.2 名词的对应类型
        4.2.3 形容词的对应类型
        4.2.4 不可对应类别的词语
第五章 对本义与比喻义相似点的考察
    5.1 固定比喻词本义与比喻义的对应类型
        5.1.1 动词的对应类型
        5.1.2 名词的对应类型
    5.2 临时比喻词本义与比喻义的对应类型
        5.2.1 动词的对应类型
        5.2.2 名词的对应类型
        5.2.3 不可对应类别的词语
第六章 对比喻义常用程度的考察
    6.1 基于CCL语料库的临时比喻义定量考察
        6.1.1 临时比喻义的语料取样过程说明
        6.1.2 临时比喻义的使用情况统计过程说明
        6.1.3 临时比喻义无效语料的说明
        6.1.4 临时比喻义本义的特殊说明
    6.2 临时比喻义定量考察结果
    6.3 固定比喻义的参照标准
        6.3.1 基于语料库的固定比喻义的定量考察
    6.4 基于固定比喻义标准下的临时比喻义结果对应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国志》词语比喻义专题研究[D]. 张薇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2]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D]. 肖模艳. 厦门大学, 2008(08)
  • [3]现代汉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D]. 尉方语. 山东大学, 2020(09)
  • [4]《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比喻词研究[D]. 魏晓菲.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5]新世纪汉语“词义—修辞”研究现状与前瞻[J]. 冯海霞,周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6]《国语辞典》四音节词语“喻……”释义研究[D]. 岳雯.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J]. 周荐.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04)
  • [8]《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比喻借代指人词语对比研究[D]. 吕东博. 河北大学, 2019(08)
  • [9]论比喻词语和词的比喻义[J]. 訾利永. 现代语文, 2019(06)
  • [10]《现代汉语词典》临时比喻义向固定比喻义转化的定量分析[D]. 郝爽.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隐喻和隐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