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新浪漫主义

茅盾与新浪漫主义

一、茅盾和新浪漫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田丰[1](2021)在《茅盾与“五四”精神》文中认为毋庸讳言,在从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的过程中茅盾对"五四"的认识上有过曲折,但总体而言他继承和发扬了敢于怀疑、坚持自我和维护个人自由的"五四"精神,并且在维护"五四"新文学传统及"五四"作家经典化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无产阶级运动兴起之际茅盾受到当时太阳社和创造社的围攻,在有所辩驳和坚持的同时也做了很大的妥协和退让,为了回归左翼阵营而及至在瞿秋白授意下对五四运动给予了过低的评价。但在此之后茅盾经过反复观察和认真反思开始重新回归自我,在恢复独立意识之后借助自身凝聚的强大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积极投身于"五四"文学经典化的建构,为延续"五四"精神传统付出了巨大努力。

侯博文[2](2020)在《王统照创作方法转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创作方法的转变为切入点,从“转变路径”、“转变方式”、“转变原因”三个方面,以发展的眼光考察王统照早期文学创作。通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王统照创作方法的转变,展现他早期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以及作品的丰富性,打破现有的对于王统照以及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的思维定式。王统照的创作方法从浪漫主义起步,并很快就向现实主义转变;但新浪漫主义才是他心中最理想的创作方法。在文学研究会文学“为人生”的创作实践中,王统照与沈雁冰共同认识到新浪漫主义兼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的优点,更有利于实现为人生、反映人生、指导人生的文学追求。将个人创作方法的转变置于五四时期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社会背景下,可以看出王统照的创作方法是伴随着新旧语体的更迭而转变的。从文言文小说到白话文创作,王统照的创作方法逐渐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通过学习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情的表现”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富含哲理的梦境结构,王统照的创作方法从抒情感怀的浪漫主义和揭露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新浪漫主义方向发展。无论是文学“为人生”的写作追求,还是在时代浪潮中与时俱进的文学创作方法,都源于王统照在哲学层面的思想认识。在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英雄史观的影响下,王统照认为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这种观点坚定了他的文学改造社会的功利主义追求。他为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而转变创作方法,又努力在创作方法转变中实现情感表达与现实刻画的结合。王统照在爱情无望与病痛之苦的客观现实中,努力在文学创作中寻找一条宣泄情感和反思生命的渠道。

朱福芳[3](2020)在《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一般印象是十九世纪末期英国一位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海上惊险小说《金银岛》的作者,而不会想到他同时也是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斯蒂文森的创作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探索文学创作表现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一直为其所钟爱。在44年的短暂生命中,斯蒂文森共创作了12部小说、4部短篇故事集、4部诗集、5部旅行文集、6部杂集和2部非小说集,其内容涉及冒险、航海、海盗、阴谋、道德、人格、儿童、旅行等多种主题。斯蒂文森作为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劳绩为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之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他的作品进行探讨,可以挖掘斯蒂文森的文学价值以及正确认识他对英国文学和对后世的影响。本文乃纳入英国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语境下斯蒂文森文学思想与创作文本的专题研究。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品读与诠释。以斯蒂文森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在继承发展早期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主张及其特征。斯蒂文森的文学创作可谓忠实地实践其文学理论,他认为浪漫的文学要讲好故事,文学创作要重视想象的作用,并提出小说之于成人就是“游戏”等观点。通过对斯蒂文森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其新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体现于“新”和“奇”两个方面。本乎此,以他的创作尤其小说作品为基础,着重从“游戏”和“冒险”两个审美维度来分析其创作的新与奇,挖掘存乎其中的文学张力与阅读魅力,达到对该文学个案的解读,是论文的目标。在这一前提下,进一步梳理、分析斯蒂文森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对英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之于“新浪漫主义”的建构意义。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论述了新浪漫主义概念、内涵的界定与释义;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的关系;研究综述;论文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该部分首先重点辨析新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异同,并着重探讨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此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对斯蒂文森与浪漫主义的研究情况,从而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价值。再次是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诞生和创作特征。此部分内容首先探讨新浪漫主义的兴起。研究作家作品,离不开对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分析,即文学创作和它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也与19世纪后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关联。阐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古已有之,而且一直与现实主义同生共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不同的形式。探究新浪漫主义既具有早期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更有所创新,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早期浪漫主义进行继承与发展。其次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主要分析新浪漫主义与早期浪漫主义之异同。新浪漫主义大胆、有意地把“幻想”当作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这些幻想往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历险,其创作追求“新”与“奇”。具体来说大抵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精神追求上,自由、民主、正义的社会理想淡化,很少或不再抒发对政治的狂热,而更加渴求于未知世界的冒险。在生存意识上,不再热衷于塑造精神高大上的孤身奋战的自我主义英雄,而是刻画具有积极进取意识的强者。从审美特征上看,主观的、激情的、理想的、哀婉的意识逐渐消褪,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被冷峻但特异的写实风格所代替。此外,作家对于大自然的态度,也不再是单纯地描绘或着意突出诗情的田园风光,更多则是对异域风情的痴迷或刻意表达。第二章梳理斯蒂文森的生平与创作,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首先概述作家生平事略与写作生涯,究索他的成长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继而观照他的文艺思想与小说观。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坛带有所谓“世纪末”色彩。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以离奇的故事、悬念的情节、多彩的异域风情吸引大批读者。斯蒂文森的文艺观,既是兹观念系统的艺术实践,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己创作产品的某种注脚,体现着其文学追求与审美标准。文学观与文学创作水乳交融,灌注了作家对文学、人生、社会等各方面的思考,浸润着生命感悟、价值理想以及独具个性的真知灼见。他执念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因此作家必须会讲故事;小说创作就像布局游艺并深入游戏之中,让人愉悦;作家应充分释放智力,极端重视想象的作用。以自己的创作为基石,作家试图建立起一种适合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新观念。斯氏文艺观,具有实实在在的、独成体系的理论价值:既包括对小说本质的思考,也包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他的创作实践着他的文艺观,体现在一系列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作品之中;而集中表现于不遗余力地突出“新”与“奇”的特点。第三、四章为作品论。在斯蒂文森文艺观的基础上,研究其主要代表作品,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小说(兼顾散文与诗歌)作为证例,重点究析“游戏”与“冒险”两个审美特征,具体选择四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和一部诗集进行解读与论析。第三章探讨斯蒂文森创作中的“游戏”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核心观念。斯蒂文森认为人与世界和解的最佳方式在于应该像孩子一样游戏,在游戏中建立亲和关系。他设计了一个个游戏,置小说人物于荒岛、高地、旷野等可以刺激人丰富想象力的地理空间,与能够和当前拉开一定距离的历史时间的立体之维里尽情嬉戏。此章选择《诱拐》和《黑箭》两部长篇小说作例释,透析斯蒂文森在苏格兰、英格兰之历史时空故事语境中的“游戏”运作。作家把读者拉进游戏世界,在虚构与真实、严肃与娱乐、历史与现实中感受新浪漫主义释放出的艺术魅力。第四章探讨“冒险”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另一个核心观念。斯蒂文森似乎是驾轻就熟地把冒险故事以传统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并把遥远的异域、奇异的人物、荒凉的孤岛、浩渺的海洋融进故事机理,展示出新浪漫主义的脱凡之美。人物不断地冒险、探奇、寻觅,把冒险作为一门艺术,一个理想目标。参与者或者获得一笔财富,或者窥见一个理想王国,或者进行一次道德救赎之旅。像所有的艺术追求一样,冒险即便没有达到终极目标,其乐趣也往往以充分展示的方式获得最大化,换言之,冒险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此章以长篇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和散文、诗歌作例释,揭示斯蒂文森创作的这一新浪漫主义重要特征。第五章论析斯蒂文森的价值意义和启示影响。斯蒂文森用新浪漫主义小说征服了英国民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他是一位深具内涵极有价值的伟大作家,所以其作品长期流传不衰,并且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斯蒂文森拓展了英国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赋予浪漫主义以新的内容和蓬勃的生命力。他的所有叙事作品不仅富有充满浪漫色彩的壮丽景色和奇风异俗,包括原野森林、荒山峭壁、洋滩海浪、盗群习约、切口黑话之类,也很多迷信传说、贪欲恶习、双重人格等等。这些作品尽管不是毫无瑕疵、完美无缺,但无不洋溢着清新、奇特,自然、突兀,亲切、惊悚的浪漫格调,具有毋庸置疑的审美价值与启发借鉴意义。他开辟的新浪漫主义传统,被稍后的知名作家赖德·哈格德所继承。斯蒂文森还直接启发了19世纪后期名噪一时的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烫烙着《化身博士》的深刻印痕;还有赫伯特·威尔斯的幻想小说《隐身人》、约瑟夫·康拉德的《秘密分享者》等作品,灵感显然也都来自《化身博士》。此外,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斯蒂文森文学传统的英国作家罗德亚德·吉卜林(也包括康拉德)于多个层面上步斯氏后尘,尤其是冒险小说的创作,而其中显而易见的殖民扩张色彩亦与之不无关系。及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勃兴,其实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文学创新包含一些现代主义元素,这些因子就不同程度地为现代派作家所吸收,尤其涉及关于人格、精神、异化、道德、存在与生存等问题时,成为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一个源泉,这方面《化身博士》比较典型,同时还包含着对冒险小说和科幻小说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都是超越国界而广及世界文学范畴的。最后第六部分是结语,乃是对全文的收束与总结。着重思考历史上的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与斯蒂文森在当下高科技信息霸权时代,图文斑斓、碎片阅读、娱乐至上语境下的命运或前途。斯蒂文森倒似乎更像一个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遗留下的新浪漫主义文学范典,经过变异仿佛演化而为一个不乏自觉意识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丰富和拓展了文学表现的能量和空间,它既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的特有景观,更是一个世纪之后世界文学的一条风景线。试看《哈利·波特》风靡全球以来的几十年,充满冒险传奇的小说、卡通、影视、游戏等等,除去其中用以吸引眼球的魔幻因素,受众似乎能够隐约发现斯蒂文森的思维逻辑与格局。也许,作家与新浪漫主义文学遗产的活力依旧,像所有文学史上那些曾经焕发异彩的文学遗产一样,仍在不断地给予作家以灵感。

陈竞宇[4](2019)在《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中国新文学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茅盾1从译介外国文学走上了文学道路。从1917年到1949年,茅盾翻译了30个国家的200余篇文学作品,撰写了大量评论、介绍外国文学的文章,展现了他宽广的文学视野,实践了他“取精用宏”的文学建设主张。他的译介工作,是为建设新文学服务的。本研究在考察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时,没有单纯将茅盾作为一个翻译家来研究他的翻译策略、他的翻译风格、对原文的忠实程度、或者他的译作的影响和接受等,而是从他的译介思想入手,将他的翻译工作与新文学建设者、文学刊物主编、文化界领导人的身份联系起来,综合研究他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依照此思路,本研究的第一章先大致梳理茅盾译介外国文学的概况。这一简单的梳理显示: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涉及面非常广,不仅包括作品的译介,还有文艺理论的译介;他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与他主编《小说月报》、《文学》和《译文》等刊物有密切的关系;他译介的重点是俄苏文学和小民族文学;他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与社会改造、新文学建设有密切关系,他结合自己的翻译体会,提出了有关重译、复译、翻译标准等问题的重要观点等。接下来,本研究就与茅盾译介外国文学有关的主要问题进行具体讨论。具体说来,茅盾在提倡外国文学译介时,有非常鲜明的流派意识和清晰的规划,以流派选择指导具体的翻译选材,因此第二章将依次梳理他对外国文艺流派——新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译介。事实上,茅盾译介的西方新浪漫主义和法国自然主义文艺流派与日本文坛有密切关系。茅盾在介绍外国文艺理论时从不全盘照搬外国文艺思潮,而是依据他判定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目标对外国文艺理论进行改造,使之符合中国文学的发展需要。在译介途径上,茅盾译介的国别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其掌握的唯一外语——英语展开的,除少量英语文学外的所有外国文学译介,均以英语为中介语。英语中介既助力茅盾扩大世界文学视野,成为其大量译介外国文学的桥梁,也使他的译介带有英语世界种种印迹,如对象的选择和语言表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茅盾译介活动的展开方式及其文化效果,这一部分将在第三章讨论。茅盾译介外国文学的高产时期是他主编二三十年代几本主要刊物的时期,建国后,他虽然没有再从事具体的翻译工作,但是他主编的《人民文学》、《译文》为新中国的外国文学译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的译介工作与刊物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第四章将茅盾的译介活动与他主编刊物的经历结合起来讨论。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与他提出的“人的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三位一体的文学建设理念的关系是第五章将要探讨的。在结语部分,作者再次强调了翻译之于茅盾的重要价值,并在坦陈本研究的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张慧敏[5](2015)在《重读茅盾《夜读偶记》》文中提出茅盾《夜读偶记》历来被认为是当代文学讨论现代主义的重要文献。但是根据1958年《偶记》文本产生的时代语境及立论者的话语策略和言说内容,现代主义只是一个替罪羊,是旁顾左右而言他的一种技巧方式。貌似随意"夜读"随意之"偶记",其实是在一个复杂时代运用复杂的技巧凝聚之文本。故此,本文的细读意在厘析《夜读偶记》文本中多重论辩和驳议。

陆志国[6](2013)在《从写实主义到新浪漫主义:茅盾的译介话语分析》文中提出任何话语都是一种权力关系或场域张力关系的展现。言说者要说什么和怎样来说,是由他在场域中的位置所决定的。1920年,茅盾先后撰文提倡译介写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其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依据布迪厄的语言观,分析茅盾在这一阶段的译介话语及言说策略,认为茅盾的译介选择出于资本积累的需要和由他在文学场中的位置所决定,也是他和赞助者商务印书馆、新文学同人之间"协商"的结果。由此,茅盾的译介提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言说的需要。

李建立,王继军[7](2013)在《1950-1970年代的“现代派”遗产——重读《夜读偶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派"知识及其相关话语是对1980年代影响深远的思想和美学资源。学术界和批评界相关着述多以"西方/中国"为框架,使用比较研究或影响研究的方式进行分析。文章借助茅盾的《夜读偶记》,从整个当代史的角度对"现代派"话语的本质化过程进行想象性重构,提出1950-1970年代构造"现代派"的历史分期、审美范畴和知识形态是当代文学"现代派"话语的重要来路之一。

何辉斌[8](2010)在《论茅盾的进化论文学观》文中研究说明茅盾的文学观深受进化论的影响,早期的文学进化路径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主义;后来对新浪漫主义进行了否定,把最后的环节换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解放后又把文学看作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其核心是阶级斗争,最后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文学公式仍然保持了进化论的基本要素,是进化论的新变体;他的前期观点带有科学主义的倾向,后期则充满政治的色彩。

潘正文[9](2009)在《沈雁冰提倡“新浪漫主义”新考》文中认为本文对沈雁冰当年提倡"新浪漫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新的资料发掘和考索,指出"一战"前后国际和国内流行的"新理想主义"哲学思潮,是其重要背景。进而指出,沈雁冰所提到的"新浪漫主义",固然在译介上包含着现代主义的作家、作品;但他具体所要"倡导"的"新浪漫主义",则主要是指以"哲学"上的"新理想主义"为内涵,具有无国界的"人类爱"这一特殊色彩的"人道主义"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文学研究会的"爱"与"美"的文学就是与其相呼应的现实表现形态或变形。

俞兆平[10](2004)在《科学主义与茅盾早期的文学选择》文中提出茅盾早期的文学选择有过从"新浪漫主义"退回"自然主义"的变化。学界在论析其更换的原因时,缺乏从一种学理性内质———科学主义的视角进行探讨,所以未能完满地释解之。强调精确观察、科学实证、冷静解剖、客观叙述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与推崇科学的五四时代精神合拍,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导引有内在逻辑联系,从而成为"为人生的艺术"创造的基础,这是茅盾选择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原因;而胡适按科学进化理论所创立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也对此选择产生影响。

二、茅盾和新浪漫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茅盾和新浪漫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1)茅盾与“五四”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2)王统照创作方法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目的与价值
    2.研究现状与方法
第一章 从浪漫主义到新浪漫主义:王统照创作方法转变的路径
    1.1 从浪漫主义起步
        1.1.1 早期文言文创作
        1.1.2 早期诗歌创作
    1.2 取道现实主义
        1.2.1 现实主义的思想根源
        1.2.2 王统照眼中的“自然主义”
    1.3 转向新浪漫主义
        1.3.1 别立新宗的新浪漫主义
        1.3.2 文学为人生
第二章 取今复古:王统照创作方法的转变方式
    2.1 表达“真实”的生命意趣
        2.1.1 在空想中走向真实——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2.1.2 在现实中寻找真情——从现实主义转向新浪漫主义
    2.2 建构“爱”与“美”的梦境
        2.2.1 现实世界的影子——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2.2.2 主观精神世界的镜子——从现实主义转向新浪漫主义
    2.3 从无到有的反抗精神
第三章 文学“为人生”:王统照创作方法转变的原因
    3.1 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的影响
        3.1.1 思想对创作的影响
        3.1.2 文学功利观的影响
    3.2 宣泄内心情愫的需要
        3.2.1 个人情绪
        3.2.2 爱情苦闷
    3.3 病痛折磨中的生命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名谓辨析:“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二、“新浪漫主义”概念及内涵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19世纪后期“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与创作特征
    第一节 “新浪漫主义”的诞生
        一、“新浪漫主义”诞生的时代社会语境
        二、“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
        一、精神追求:未知世界的冒险
        二、生存意识:进取的强者
        三、审美特征:写实的文风
第二章 “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斯蒂文森
    第一节 斯蒂文森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斯蒂文森的文艺观
    第三节 “新”与“奇”:斯蒂文森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
    第四节 语言妩媚——美文作家
第三章 游戏:“艺术即使不娱乐大众,也要自娱自乐”
    第一节 《诱拐》:在苏格兰高地上游戏
        一、现实之力:真实的游戏
        二、想象之美:虚构的游戏
        三、作者与文本的游戏
    第二节 《黑箭》:在历史中游戏
        一、历史的记忆与创伤
        二、历史的调剂与慰藉
        三、历史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章 冒险:“人世荒野中的旅行”
    第一节 《金银岛》:寻宝冒险
        一、独特的冒险叙事
        二、对人性善恶的挖掘
        三、神秘而浪漫的世界
    第二节 《化身博士》:道德冒险
        一、变身:取善还是择恶?
        二、伪装:本质存在还是悲剧宿命?
        三、自杀:忏悔还是逃避?
    第三节 荒野与花园:精神冒险
        一、心灵的栖居:自然
        二、冒险的诱惑:荒野
        三、行走的力量:乐观
第五章 斯蒂文森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斯蒂文森之于英国文学
    第二节 斯蒂文森之于世界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对于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的早期零星提及和旁涉
        (二)建国后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的发展
        (三)新世纪的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
    三、本研究的意义
        (一)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二)对翻译学的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茅盾外国文学译介活动概述
    一、茅盾外国文学译介实践
    二、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思想
第二章 茅盾对外国文艺理论的接受与改造
    一、舶来自日本的“西方新浪漫主义”
    二、经由日本中转的法国自然主义
    三、无产阶级文学观与英语中介
    四、茅盾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倡导
第三章 英语转译对茅盾外国文学译介活动的影响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转译现象
    二、20世纪之交英语国家翻译外国文学情况
    三、英语转译对茅盾译介视野的扩展
    四、英语转译与茅盾译介活动的展开方式及其文化效果
第四章 编辑事业与外国文学译介
    一、《小说月报》与外国文学译介
    二、意识形态影响和审查制度下的《文学》
    三、第一本翻译专刊《译文》
    四、建国后的《人民文学》和《译文》对外国文学的译介
第五章 茅盾对外国文学的译介与其民族文学、世界文学理念
    一、茅盾提出的“人的文学”、“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三个概念的辩证统一
    二、茅盾外国文学译介与其民族文学构想的关系
    三、茅盾外国文学译介实践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茅盾译介外国文学篇目
附录二 茅盾有关翻译的论述文章

(5)重读茅盾《夜读偶记》(论文提纲范文)

(6)从写实主义到新浪漫主义:茅盾的译介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提倡写实主义:顺应新文学主流话语
三、批评《新潮》:获得“双重认可”
四、提倡新浪漫主义:挑战既定文学秩序
五、结论

(7)1950-1970年代的“现代派”遗产——重读《夜读偶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 术语转换与历史分期
二 “现代派”诸种范畴的起源
三 “现代派”话语构造的逻辑

(8)论茅盾的进化论文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科学主义倾向的文学进化观
二、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目标的进化论
三、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文学进化论
四、茅盾文学进化论的得失

(10)科学主义与茅盾早期的文学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今后新文学运动该是新浪漫主义的文学
二、我以为须得提倡文学上的自然主义
    第一, 自然主义作家立足于科学的求真精神。
    第二, 自然主义作家遵从科学认知的客观冷静的写作态度。
    第三, 自然主义客观地毫不掩饰地描写丑恶符合当时现实的需求。
    第四, 自然主义的文学观念建基于科学所发现的原理之上。
三、从新浪漫主义退回自然主义的缘由
    首先, 由于时代精神是科学的, 从而决定了当时中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主流地位。
    其次, 受到胡适的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的影响。
    第三, 文学创作上的自然主义与意识观念上的惟自然的机械命定论有所区别。
    第四, 能实现为人生而艺术的价值追求。

四、茅盾和新浪漫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茅盾与“五四”精神[J]. 田丰. 后学衡, 2021(02)
  • [2]王统照创作方法转变研究[D]. 侯博文. 河北大学, 2020(08)
  • [3]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D]. 朱福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D]. 陈竞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5]重读茅盾《夜读偶记》[J]. 张慧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05)
  • [6]从写实主义到新浪漫主义:茅盾的译介话语分析[J]. 陆志国.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10)
  • [7]1950-1970年代的“现代派”遗产——重读《夜读偶记》[J]. 李建立,王继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 [8]论茅盾的进化论文学观[J]. 何辉斌.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0(03)
  • [9]沈雁冰提倡“新浪漫主义”新考[J]. 潘正文. 文学评论, 2009(06)
  • [10]科学主义与茅盾早期的文学选择[J]. 俞兆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标签:;  ;  ;  ;  ;  

茅盾与新浪漫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