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

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

一、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论文文献综述)

于德[1](2019)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贫困问题是一个历史性命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古今中外、东西南北,概莫能外。反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和共同任务;消除贫困,始终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和美好愿望。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一员,是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也是贫困人口规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反贫困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高度关注、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的大事要事难事,也是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在长期反贫困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中,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调整反贫困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反贫困新模式,逐步加大反贫困投入力度,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彰显制度体制优势、减贫脱贫成效明显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得累计近7亿人口实现减贫脱贫并即将建成惠及近14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世界公认的反贫困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治国理政的政治高度突出扶贫工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高度落实扶贫工作,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高度推进扶贫工作,鲜明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督战,通过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工作要求等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精准扶贫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形成了思想深邃、逻辑缜密、体系严整、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开展扶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指南和行动指针。鉴于此,本文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主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视角,对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反贫困理论,深入开展研究,系统进行总结,不断丰富完善,以彰显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内生性、系统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因而本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5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背景、贫困相关核心概念梳理、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重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和哲学维度”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具有强烈的内生性、系统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这既归因于其对古今中外反贫困思想理论的借鉴、继承、创新和发展,也归功于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长期实践积累和其他国家地区反贫困政策措施的重要启示,更源于这一思想内在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思维方法,具有着深刻的哲学维度,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光芒。第二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以2013年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为逻辑起点,逐步展开为“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七个强化”等扶贫开发基本方略,具体细化为一系列精准扶贫配套政策措施,工作落实为一个个精准扶贫重要时间节点安排和目标任务要求,全面展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刻思考、精深谋划和强力推动,赋予了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的鲜明内涵和主要特征。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中涵盖的精准扶贫、内源式扶贫、合力扶贫、制度扶贫等理念思路,科学回答了扶贫工作实践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大现实问题,全面把握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主要特点,深刻揭示了我国贫困治理基本规律,深刻彰显出人民性、现实性、全面性、精准性和创新性等鲜明特征。第三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特点和理论创新”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我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指南,具有显着的实践特点和鲜明的理论特色。在实践特点方面,主要包括“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从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认识精准扶贫、“大农业大农合大农政”——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趋势实施精准扶贫、“一二三产融合”——从现代化经济规律的现实要求推进精准扶贫、“小康路上一个都能少”——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对待精准扶贫、“五级书记抓扶贫”——从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落实精准扶贫;在理论创新方面,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彰显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合作化思想、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深化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第四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新命题”部分。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引的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在理论上实现了创新性新发展、在实践上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但与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和人民的期待而言,仍面临诸多新难题新任务新要求,这也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未来要解决的时代新命题。主要包括研究宣传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深化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精准对接脱贫攻坚新问题、完善针对性解决方案,系统谋划未来新课题、拓展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等三个主要方面,因而2020后的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树立新理念、推出新举措、开拓新局面。第五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展什么样的扶贫开发工作、怎样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发展、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指导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思想宣言,必将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进一步深化人民利益至上执政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中国政府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建立健全和丰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多方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贫困治理体系。中国特色贫困治理体系,历经脱贫攻坚工作实践的全面系统检验淬炼,取得了贫困治理的开创性、历史性伟大成就,为世界反贫困战略、国际减贫脱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发挥了中国作用。结语部分对本课题论文进行了简明、扼要、系统的梳理总结,概要阐述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生成发展逻辑、理论实践特点、鲜明时代价值和重要研究意义,并前瞻性展望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发展动态。

赵永霞[2](2018)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研究 ——以山西省F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稳定基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经济落后乡村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推进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党在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提出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尝试通过借助资源注入等外部力量实现对广大经济文化落后乡村社会的有效整合与治理,进而形成了“第一书记”嵌入式的乡村社会治理方式。本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尝试寻找“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优化路径。“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是在国家治理总体框架下,将国家的上部政治力量嵌入基层社会,通过这种有效的政治治理方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进而实现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两者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理论逻辑关联。通过“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达到了“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的治理目标。自“第一书记”政策实施以来,各省市结合中央文件精神与地方实际情况,积极开拓村治新路径、发展乡村治理新能力、打造农村发展新引擎与发展新格局。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推进了公共事业进步;通过合作共治,促进了乡村治理转型。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发现:“第一书记”政策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社会关系失序、治理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第一书记”自身能力有一定局限性等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政策相关配套不足、传统治理方式的制约、缺乏乡村治理资源的支持以及既得利益群体的挑战。在对“第一书记”政策具体实践困境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通过明确“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主体职责、建立健全“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信息化进程等方式达到优化“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路径的目标。

周媛也[3](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龙头,而解决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方略,着力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贫困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作出“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庄严承诺。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与实践,总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与实践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献计献策。首先,本研究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基础,遵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追溯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的渊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回顾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进程,为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与实践打下坚实基础;然后,用规范分析法、质性分析法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进行具体研究,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和科学观点进行分析,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的形成背景和过程,归纳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的科学体系,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再者,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准扶贫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质性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对搜集整理的大量关于当前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用政治保障筑牢扶贫组织基础、用精神保障营造健康脱贫氛围、用制度保障完善扶贫工作构架、用政策保障切实推进精准扶贫的多维举措。党在带领人民脱贫攻坚的这场战斗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骤降、贫困地区经济水平稳步提高、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展现出新特点:重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着重走可持续共生发展道路、清晰区分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着力解决特殊贫困与深度贫困、注重权责清晰与规划整合式扶贫。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归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坚持多因素共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钟贤哲[4](2018)在《全面从严治党条件下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机制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J县为例》文中指出“三农”工作历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的根基在农村,农村的基础在村一级。村级党组织是党的领导向农村最基层延伸的载体,是党在农村最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功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对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如何在全面从严治党条件下,建设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机制,推动村级党组织功能充分发挥,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组织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借鉴政治系统理论、政治学结构——功能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西方政党理论,通过对湖北省J县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状况的实地调查,剖析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原因,探寻其背后的机制,重点研究在全面从严治党条件下,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机制以及如何建设等问题。本文界定了村级党组织功能。提出村级党组织功能是一个由政治功能,自身建设功能,领导功能,服务功能有机构成的整体系统。政治功能是根本功能。基本功能是根本功能的展开和实现形式,主要包括自身建设功能,领导功能,服务功能。在村级党组织整体功能系统中,政治功能是根本,是统领。自身建设功能是基础,是支撑,领导功能是核心,是保证。服务功能是手段,是途径。根本功能与基本功能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统一于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实践之中。这一定位克服了既有功能定位研究中简单套用西方政党功能理论,忽视村级党组织个性等不足,也避免了以往功能定位研究中存在的层次不清,不同位阶的功能相互交叉、混淆的问题。为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向。本文构建了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机制建设的系统框架。通过对湖北省J县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对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现实困境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影响功能发挥的障碍因素,主要是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弱化、外部环境变化、功能发挥动力不足等。提出了村级党组织作为一个行为系统,其功能发挥机制应是一个由自身建设机制,环境建设机制,系统动力机制紧密关联,相互作用,有机构成的整体性机制系统。分析了构成整体性机制系统的各个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并且较为系统地指出了机制建设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回应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现实关切。本文提出了构成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整体机制的每一具体机制的构建原理和基本路径。在自设建设机制方面:指出任何政治体系的功能发挥都必须立基于体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村级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抓好自身建设。重点是完善党员队伍质量提升机制,创新领导班子建设机制,构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机制。在环境建设机制方面:指出任何组织的生存发展与功能发挥都必须依赖于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面对复杂动态的外部环境,村级党组织要建立控制和适应环境的机制,优化村级党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重点是优化思想文化环境建设机制,党群良性互动机制,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对村级党组织的制度性支持机制。在动力机制建设方面:指出村级党组织是一个行动系统,其功能发挥需要持久而强大的动力作支撑。动力既来自于村级党组织内部,也来自于村级党组织外部。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只有将二者关联起来,形成有机系统,才能形成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整体动力。建立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系统性动力机制,要着力构建全面从严治党在村级落实的系统动力机制,优化村级党组织创先争优的系统动力机制,完善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绩效管理驱动机制。

卫红亮[5](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作用研究 ——基于山西省吉县屯里镇的实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和有效手段之一,是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三农”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自中央提出全面实施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以来,驻村“第一书记”在强化基层党建、推动精准扶贫、提高为民服务质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西省吉县在响应中央号召之际,积极开展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文章以山西省吉县屯里镇“第一书记”为研究对象,以其驻村帮扶实践工作为研究内容,依据中央和山西省关于“第一书记”的具体工作内容,在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科学分析屯里镇“第一书记”驻村期间发挥的主要作用以及取得的成效,在肯定其工作成绩的同时对“第一书记”工作期间存在的困境问题从多元主体间职责划分、协作及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从构建“第一书记”科学动态长效管理机制、发挥“第一书记”资源优势、强化党建引领等方面提出了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实现乡村振兴作用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乃至全国今后更好的开展“第一书记”工作提供有有益借鉴和参考。

薛韡[6](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三不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开展了刀刃向内、气势磅礴的反腐败斗争。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机制作为反腐败斗争的主轴贯穿其中,推动了反腐败斗争从“胶着状态”到如今取得“压倒性胜利”,不敢腐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和全面从严治党历史性成就表明,构建“三不腐”机制成效显着。立足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望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方的路,进一步研究总结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历程和经验,研究凝炼出构建“三不腐”机制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基本路径。这条基本路径是由反腐败斗争的历史性变革和实践成效演进而来的,是对党的反腐败斗争和全面从严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构建“三不腐”机制这条基本路径,是贯通一体的有机整体,是相融相成、相互促进的标本兼治,是一体推进的系统工程。反腐败斗争虽然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但还没有取得彻底胜利,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考验危险和风险挑战依旧长期存在。当前,构建“三不腐”机制在目标实现和作用发挥的程度上还存在着不均衡、不平衡问题,腐败存量和增量并存,规范权力运行的笼子还未严丝合缝,涵养自律意识的土壤尚未完全厚植,需要以坚韧执着的斗志攻坚克难,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体推进“三不腐”,是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重大战略部署。新时代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要重点在传承经验和改革创新、重点突破和集成联动、内在活力和外部动力、常态效能和长效机制这“四个方面”统筹把握,以“3+2+1”为基本建构格局一体推进,健全完善惩戒、预防、自律三大运行机制、制度和责任两个保障机制,同时全力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专责作用。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是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基本路径的生动实践,必将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更大战略性成果,直至海晏河清。

康晨[7](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自治政策广泛推行,农村实行由中央推行的基层民主管理的政权组织形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成为党在农村执政的关键。从社会管理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从党执政的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一切工作活动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坚强稳固无论是对于党执政的基础、国家的管理以及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党建的共性与个性。剖析不同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任务与理论贡献。回顾了当建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按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主线,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总结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对随机抽取的西部农村个案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运行状况。在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在理论研究、实践调研以及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与完善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案、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以及具体措施。论文由八章组成,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理由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难点,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章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回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第四章改革开发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第五章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第六章以西部农村为例,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实践分析。第七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八章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条件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理清总体工作思路的前提下,处理好与乡镇党委、村委会以及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包括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二是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首先,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其次,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再次,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包括七个方面。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两级机构。村支书亲自主管,各党小组具体实施。把村党支部日常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以党建工作为动力,把村党支部的建设放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和考虑,建立问题整改、督察指导制度,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机制。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采用考核制度进行管理。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以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村级各项管理事务细分,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村级各项事务的管理科学设置。要求村“两委”班子严格按照星级标准履职尽责,通过客观公正科学评估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奖勤罚懒扶差,促进村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办事效率,大力倡导执行文化树立良好形象。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严格管理制度,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在行政村中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两报告一监督”工作法,规定所有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的决策议事过程,都必须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和组织下,按照工作程序实施,规范议事制度。党支部应制定《村级议事决策制度》,对村民议事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充分重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先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的运用已有的基础设施资源,真正服务农民、农村与农业生产,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制定《村干部报酬发放办法》,保证村干部报酬按时足额发放。解决村干部付出与所得失衡,后顾之忧难解,影响工作热情,村干部选拔困难,结构老化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稳定村干部的队伍。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完善奖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施高额奖励措施,并注重完善各项惩处措施。把村“两委”干部的绩效报酬与村“两委”班子星级评选等次挂钩,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建立择优汰劣机制。实行实绩突出进位制、工作后进移位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择优汰劣机制。建立问责机制。对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造成村级“三资”流失、增加村级债务的责任人,将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创新村干部流动机制,推进干部队伍出路多元化。主要采取消化、转任、考录、吸收、引导等办法,为村干部个人发展畅通渠道,拓宽出路。实行有为者有位。建立正常的任用干部秩序,必须坚持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位。选拔干部必须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选拔村干部,必须看他在群众中的工作能力,坚持看实绩、看能力提拔干部。没有工作成绩的干部,就应该给那些“有为”者腾出位置。确保能者上、庸者下。

刘康[8](2020)在《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研究 ——以和顺县为例》文中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谓“精准扶贫”与“粗放扶贫”形成对比,根据不同的区域贫困环境、不同状况的贫困户,使用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对贫困对象实施精准的识别、帮扶、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2012年始,国务院扶贫办提出将帮扶干部作为“六个精准”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对帮扶干部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目前存在很多“扶富不扶贫”、扶贫资源分配和使用不均衡、越扶越贫、“脱靶”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所以加强帮扶干部管理有利于中央的各项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到户、提高贫困群众满意度、提升脱贫成效等。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的目标,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小康社会这一必须要完成的“军令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帮扶干部中最具有力量的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贫困群众联系最紧密的驻村帮扶干部模式。加强驻村帮扶干部管理,有利于帮扶政策措施到村到户,实施“精准滴灌”的重要管道;有利于打通宏观与微观扶贫紧密结合的有效通道,实现多样化帮扶满足多维度需求,提升贫困农村治理效能。因此,研究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和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驻村帮扶干部管理具代表性。本文以和顺县为典型案例,采用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重新审视和顺县的情况,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其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本文主要运用四个章节进行详细探讨:第一章是驻村干部帮扶管理概述。主要对驻村干部帮扶管理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廓清了相关理论内涵,并分析了加强精准扶贫中驻村干部帮扶管理的必要性。第二章主要阐述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现状。梳理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现状,研究分析基本状况、基本措施和帮扶取得管理成效。第三章着重分析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基于梳理与分析,认为其存在选派人员不当、多头管理的现象,驻村帮扶干部“异化”,驻村帮扶干部日常监管有盲点等问题。进而厘清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二是帮扶功利化;三是督查考核机制不健全。第四章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提出了相关针对性建议。一是压实各级责任,明确各级责任是什么;二是加强队伍管理,夯实脱贫攻坚帮扶主体基础;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明确考核内容和步骤,进一步强化结果运用。本文借鉴吸收了国内和国外的干部帮扶管理相关理论成果,以和顺县驻村帮扶干部管理为典型案例,对我国精准扶贫中加强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借鉴价值。

田先红[9](2010)在《息访之道 ——国家转型期的桥镇信访治理研究,1995-2009》文中研究表明1990年代中后期至税费改革之前,乡村社会出现维权型上访主导的信访小高潮,不过,此时期的农民上访问题并没有对基层治理构成太大威胁,主要原因是间接治理模式的维系给乡村基层政权有效应对农民上访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制度性、结构性条件。税费改革之后,在国家的推动下,乡村治理逐渐从间接治理模式向直接治理模式转换,个体的权利意识被调动起来,而乡村集体权力遭到削弱,乡村干部在干群关系中由原先的优势转为弱势。与此同时,从乡村集体解放出来的农民个体理性过度伸张,谋利型上访在农民上访类型中逐渐凸显,基层政权因无法对维权型上访与谋利型上访进行区分而影响了信访治理的绩效,农民上访出现新高潮。出于稳定与秩序的考虑,国家通过压力型的信访治理体制强化地方和基层政府的维稳责任,督促其重视信访治理工作,却使得地方和基层政府日益被动,基层信访治理陷入困境之中。在这一背景下,谋利型上访不断蔓延,并形塑出越来越多的上访专业户,上访产业初现雏形。在这个意义上,基层信访治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上访钉子户治理问题,而裹挟着更为浓厚的治理谋利型上访尤其是上访专业户的色彩。随着信访治理压力的加大,基层政府不得不疲于应对,并将信访维稳工作提升到政治高度。发展与稳定构成当前基层政府的两大任务,二者共同形塑了当前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基层政府不得不以降低合法性为代价,牺牲治理能力。这表明,国家试图通过推动乡村治理转型、实行直接治理模式的改革措施来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渗透与监控,却导致了国家基础权力弱化的意外后果。基础权力的弱化掣肘了专断权力的行使和运用,使得专断权力与基础权力呈现出并弱的局面。由此,欲推动国家转型、建构现代国家,就不仅需要强化对基层代理人的监控,而且要重塑乡村治理结构,增强乡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再造中间层。而这又要求从根本上增强基础权力的同时,还原专断权力行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让国家权力能够在正常的治理轨道上运作。总之,当前中国的国家政权建设依然面临着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的问题,只是这种进入不是简单的权力下沉,而是如何与乡村社会有效对接的问题,亦即国家基础权力发展的问题。

谢鹏[10](2020)在《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文中提出制度形塑个人,人是制度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是了解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也是建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制度变迁理论则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了“制度集成”。这种“制度集成”倒映在基层社会,一方面是文本式的正式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是传统社会残留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侵染。然而,基层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有着自身的“情境”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干部既是制度体系中的个人,深受政策法规条例等正式制度的规约,也是制度文化中的个人,深受“官本位”“乡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基层干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但作为“情境理性人”,有着追逐个体理性、寻求机会成本的目的和需求。加之,压力型体制的现实存在,势必会产生高度的挤压状态,基层干部很可能不堪重负,担当作为动力不足。因此,亟待进行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修复完善制度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解除基层干部的制度和“情境”困扰。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制度变迁理论,聚焦“制度”这一变迁因素,全面梳理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提炼基层干部人事工作的现实困境,力图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历经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干部工作实践经验,其制度体系建设既是传统吏治思想的扬弃,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但是,当前现行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从中央到省市县(区)一以贯之的现行的正式制度存在政策体系供给不足的困扰,制度缺位有待完善、制度衔接有待加强、制度理念有待提升;基层社会“情境”之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存有的短缺和失衡,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干部工作的开展、作用的发挥;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存在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等问题,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存在路径依赖,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造成了观念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滞后于社会转型步伐造成了体制障碍,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错位、缺位的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了组织行为障碍,缺乏科学论证、分析研判、吐故纳新等保障机制造成了机制障碍。因此,必须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应然路径,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自有其价值取向。总体设想重在“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选拔任用重在提高精准度,教育培养重在提升能力素质,管理监督重在严格执纪监督,激励约束重在促进担当作为。

二、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背景
    三、贫困相关核心概念梳理
    四、研究意义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六、研究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七、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和哲学维度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精准扶贫思想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贫困问题研究
        二、精准扶贫思想之源—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反贫困思想
        三、精准扶贫思想之根—中华传统文化扶危济困价值理念
        四、精准扶贫思想之鉴—西方反贫困理论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基础
        一、习近平个人实践经历
        二、中国特色扶贫道路
        三、世界反贫困探索
        四、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现实需求
    第三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哲学维度
        一、从发展传承性审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逻辑
        二、从人民主体性审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逻辑
        三、从联系普遍性审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整体逻辑
第二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二、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
        三、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
        四、精准扶贫的策略方法
        五、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
        六、精准扶贫的组织保障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彰显人民性
        二、注重现实性
        三、体现全面性
        四、强化精准性
        五、富有创新性
第三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特点和理论创新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特点
        一、“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从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认识精准扶贫
        二、“大农业大农合大农政”—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趋势实施精准扶贫
        三、“一二三产融合”—从现代化经济规律的现实要求推进精准扶贫
        四、“小康路上一个都能少”—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对待精准扶贫
        五、“五级书记抓扶贫”—从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落实精准扶贫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彰显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
        二、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合作化思想
        三、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四、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
        五、深化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第四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新命题
    第一节 着力解决精准扶贫新命题
        一、研究宣传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深化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二、精准对接脱贫攻坚新问题,完善针对性解决方案
        三、系统谋划未来新课题,拓展中国特色扶贫道路
    第二节 树立践行精准扶贫新理念
        一、注重创新引领,激发人才科技发展动力
        二、注重协调引领,形成有机联动发展态势
        三、注重绿色引领,彰显生态文明发展方向
        四、注重开放引领,构建内外连通发展格局
        五、注重共享引领,打造全体共有发展平台
    第三节 推出完善精准扶贫新举措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建立健全反贫困保障体系
        三、强化教育反贫困战略地位
第五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发展
        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指导思想
        五、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思想宣言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深化人民利益至上执政理念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促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世界意义
        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治理提供理论借鉴
        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治理提供路径模式
        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治理提供支持帮助
结语
参考文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与重要文献
    二、研究专着
    三、中文期刊
    四、外文期刊
    五、网页资料
    六、报纸
    七、硕博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2)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研究 ——以山西省F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梳理
        (三)评析与反思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六、个案基本情况
第一章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学理分析
    1.1 嵌入式治理的内涵和价值
        1.1.1 治理
        1.1.2 嵌入式治理
        1.1.3 嵌入式治理的理论价值
    1.2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政策分析
        1.2.1 政策产生的现实依据
        1.2.2 政策产生的理论依据
        1.2.3 政策的实践过程
    1.3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1.3.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1.3.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1.3.3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关联
第二章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实践及成效
    2.1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实践现状
        2.1.1 治理环境
        2.1.2 治理过程
        2.1.3 治理路径
    2.2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成效分析
        2.2.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2.2.2 整合内外部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2.2.3 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推进公共事业进步
        2.2.4 合作共治,促进乡村治理转型
第三章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实践困境及原因分析
    3.1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实践困境
        3.1.1 社会关系失序
        3.1.2 治理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3.1.3 “第一书记”自身能力有限
    3.2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困境归因
        3.2.1 政策相关配套不足
        3.2.2 传统治理方式对“第一书记”的制约
        3.2.3 缺乏乡村治理资源的支持
        3.2.4 既得利益群体的挑战
第四章 优化“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路径
    4.1 明确“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主体职责
        4.1.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执政基础
        4.1.2 推动社会治理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
        4.1.3 以民为本,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4.1.4 完善村民自治体制机制,提升治理水平
    4.2 建立健全“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体制机制
        4.2.1 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
        4.2.2 完善日常管理制度
        4.2.3 加强科学考核制度
        4.2.4 强化激励保障制度
    4.3 推动“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信息化进程
        4.3.1 发展“互联网+治理”,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4.3.2 转变理念,培养“互联网+治理”意识
        4.3.3 以“互联网+”模式推动精准扶贫进程
        4.3.4 以“互联网+”模式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扶贫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
        一、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二、消除贫困必须首先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第二节 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一、全体劳动群众成为被剥削的对象是贫困化的根源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依然存在贫困的根本原因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贫困要靠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贫困理论与实践
        一、近代中国人民深陷屈辱与贫困的历史原因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解决近代中国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中央苏区依靠工农群众反贫困的历史功绩
        四、新中国的建立成为中国反贫困事业的转折点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探时期反贫困理论与实践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指引党的反贫困事业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反贫困事业迈上新台阶
        三、“三面红旗”运动失误的深刻教训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扶贫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体制改革带动扶贫探索阶段:1978-1985 年
        二、开发式扶贫方针形成与摸索阶段:1986-1993 年
        三、扶贫框架构建发展阶段:1994-2000 年
        四、稳固扶贫成果并持续推进阶段:2001-2011 年
        五、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的科学理论:精准扶贫理论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在探索与实践中形成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的形成背景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战略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脱贫攻坚
        二、根本要求:全面实施“精准扶贫”
        三、实现路径:切实做好“五个一批”
        四、运行机制:党委负责,齐抓共管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是中国扶贫事业的科学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就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实践: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的多维举措
        一、用政治保障筑牢扶贫组织基础
        二、用精神保障营造健康脱贫氛围
        三、用制度保障完善扶贫工作构架
        四、用政策保障切实推进精准扶贫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取得的成就
        一、贫困发生率逐年大幅下降
        二、贫困地区经济水平稳步提高
        三、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
        四、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的新特点
        一、着眼绿色:保护和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二、着眼长远:走可持续共生发展道路
        三、着眼兜底:区分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
        四、着眼少数:解决特殊贫困与深度贫困
        五、着眼协同:统筹部门分工与规划整合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一、严肃党内作风建设,夯实精准扶贫政治基础
        二、建设好农村党支部,筑牢基层扶贫战斗堡垒
        三、强化党员法治意识,保证扶贫政策依法推进
    第二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二、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第三节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
        一、因时制宜创新扶贫方略
        二、因地制宜把握精准要义
        三、因人制宜落实精准扶贫
    第四节 坚持多因素共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一体推进
        二、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并驾齐驱
        三、脱贫摘帽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
        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齐头并进
        五、精准扶贫与社会治理齐抓共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4)全面从严治党条件下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机制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J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4.1 功能内涵界定有创新
        1.4.2 构建了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机制建设的系统框架
        1.4.3 提出了复合式自治是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1.5 样本概况与选择理由
        1.5.1 样本概况
        1.5.2 选择理由
第2章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机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逻辑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党管党治党学说
        2.1.2 毛泽东建党管党治党思想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党治党理论
    2.2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创新
        2.2.1 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
        2.2.2 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价值
        2.2.3 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略
    2.3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基层指向
        2.3.1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自身建设应有之义
        2.3.2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客观现实的迫切需要
        2.3.3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基本路径
第3章 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机制建设的基本理路
    3.1 村级党组织功能定位的学理分析
        3.1.1 村级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方法论
        3.1.2 政党组织的功能结构分析
        3.1.3 村级党组织功能定位
    3.2 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现实困境
        3.2.1 自身建设问题影响了功能发挥
        3.2.2 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了功能发挥
        3.2.3 系统动力不足影响了功能发挥
    3.3 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机制建设的总体构想
        3.3.1 正确认识机制的重要作用
        3.3.2 从整体上把握功能发挥的机制建设
第4章 创新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机制
    4.1 完善党员队伍质量提升机制
        4.1.1 建立发展党员质量保证机制
        4.1.2 构建党员角色管理长效机制
        4.1.3 完善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
    4.2 创新领导班子建设机制
        4.2.1 改进领导班子选配机制
        4.2.2 创新领导班子教育机制
        4.2.3 深化领导班子管理机制
        4.2.4 优化后备力量储备机制
    4.3 构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机制
        4.3.1 创新党性建设机制
        4.3.2 建立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保证机制
        4.3.3 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机制
第5章 优化村级党组织环境建设机制
    5.1 优化思想文化环境建设机制
        5.1.1 优化思想文化“大环境”建设机制
        5.1.2 优化思想文化“小环境”建设机制
    5.2 构建党群良性互动机制
        5.2.1 构建畅通的输入机制
        5.2.2 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
        5.2.3 创新村级党组织领导的输出机制
        5.2.4 建立以群众评价为主的反馈机制
    5.3 建立上级党和政府对村级党组织的制度性支持机制
        5.3.1 建立城乡平等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支持机制
        5.3.2 强化对村级党组织工作运行的制度支持机制
        5.3.3 构建村级党组织基本保障的制度支持机制
第6章 建立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系统动力机制
    6.1 构建全面从严治党在村级党组织落实的系统动力机制
        6.1.1 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内部动力机制
        6.1.2 建立全面从严治党的外部动力机制
    6.2 优化创先争优的系统动力机制
        6.2.1 构建横向联动机制
        6.2.2 改进纵向动力机制
        6.2.3 强化联动长效机制
    6.3 完善功能发挥绩效管理驱动机制
        6.3.1 建立功能发挥绩效评价体系
        6.3.2 实施功能发挥绩效考核评价
        6.3.3 创新功能发挥绩效干预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5)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作用研究 ——基于山西省吉县屯里镇的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中央关于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概述
    2.1 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第一书记”定位
    2.2 驻村“第一书记”概念界定
        2.2.1 “第一书记”
        2.2.2 村支部书记
        2.2.3 “第一书记”与村支部书记关系
    2.3 中央关于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论述
        2.3.1 建强基层组织,实现组织振兴
        2.3.2 推动精准扶贫,实现农民富裕
        2.3.3 为民办事服务,实现和谐稳定
        2.3.4 提升治理水平,实现治理有效
    2.4 山西省关于“第一书记”作用的细化
3 屯里镇“第一书记”实践作用及成效
    3.1 屯里镇基本情况
    3.2 屯里镇“第一书记”实际发挥的作用分析
        3.2.1 传达中央政策与报送地方舆情
        3.2.2 带领巩固强化党建工作
        3.2.3 着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3.2.4 加强全民思想文化建设
        3.2.5 提高部门为民办事服务效能
        3.2.6 构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3.2.7 引领建设和谐稳定新农村
    3.3 屯里镇“第一书记”工作实践成果
        3.3.1 提升巩固党建工作
        3.3.2 确立发展的基本思路
        3.3.3 培育发展一批振兴产业
        3.3.4 引进致富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3.3.5 发展旅游,拓宽农民眼界
        3.3.6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3.3.7 激化内生动力,育化文明乡风
        3.3.8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
4 影响屯里镇“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4.1 影响“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因素
        4.1.1 多元主体之间职责不明确的问题
        4.1.2 主体协作的获得利益不均衡的问题
        4.1.3 多方协作低效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
    4.2 关于“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个人自身的原因
        4.2.2 与所驻村大环境能否融合原因
        4.2.3 乡镇、派出单位和组织部门的协调保障原因
5 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的建议
    5.1 构筑“第一书记”科学动态长效管理机制
        5.1.1 建立完善“第一书记”学习培训机制
        5.1.2 建立完善“第一书记”权力责任机制
        5.1.3 建立完善“第一书记”激励保障机制
        5.1.4 建立完善“第一书记”监督考核机制
    5.2 充分发挥“第一书记”自身优势,整合乡村振兴力量
        5.2.1 理清思路,不忘初心,利用内外资源振兴乡村
        5.2.2 教育为本,扶智与扶志先行,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5.2.3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凝聚乡村振兴磅礴力量
    5.3 引领强化党建,构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5.3.1 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5.3.2 以法治为要,维护乡村公平正义
        5.3.3 以德治为基,涵养乡村文明乡风
        5.3.4 三治有机统一,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5.4 “第一书记”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5.4.1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正确认识农村实际
        5.4.2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规律正确对待农村工作
6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三不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基本概念阐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三不腐”机制的理论源泉和文明成果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中的反腐败思想
        二、列宁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中的反腐败思想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政思想借鉴
        一、以廉治国理政
        二、以廉选吏治吏
        三、以廉修身为官
    第三节 国际反腐败文明成果借鉴
        一、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保障
        二、坚持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
        三、发挥法治的引领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坚持从思想上建设党
        二、严肃党的纪律
        三、重视民主监督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一、集中开展思想教育和惩治腐败
        二、探索建立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始终坚持教育为主
        二、着力强化制度建设
        三、加强权力监督制约
        四、保持惩治腐败力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三不腐”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三不腐”机制的提出及其必然性
        一、“三不腐”机制的提出过程
        二、“三不腐”机制提出的必然性
    第二节 构建“三不腐”机制的实践进程
        一、构建不敢腐机制的主要实践
        二、构建不能腐机制的主要实践
        三、构建不想腐机制的主要实践
    第三节 “三不腐”机制的深刻内涵
        一、“三不腐”机制的基本内容
        二、“三不腐”机制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三不腐”机制的实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构建“三不腐”机制的成效和经验
    第一节 构建“三不腐”机制的显着成效
        一、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二、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
        三、人民群众信任支持提升
        四、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五、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二节 构建“三不腐”机制的重要经验
        一、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二、政治统领和全面推进相统一
        三、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融合
        四、抓住少数和管住多数相并重
        五、自我革命和加强监督相协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腐败存量和腐败增量并存
        二、规范权力运行的笼子还未严丝合缝
        三、涵养自律意识的土壤尚未完全厚植
    第二节 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面临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复杂
        二、党自身结构变化带来多重影响
        三、党内政治生态改善存在薄弱环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考量
    第一节 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的价值导向
        一、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题中之义
        二、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
        四、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
    第二节 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的基本考量
        一、传承经验和改革创新有机结合
        二、重点突破和集成联动齐头并进
        三、内在活力和外部动力同向发力
        四、常态效能和长效机制并驾齐驱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时代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完善健全三大运行机制
        一、强化以惩治震慑为重点的惩戒机制
        二、健全以监督制约为重点的预防机制
        三、完善以教育引导为重点的自律机制
    第二节 强化制度和责任保障机制
        一、持续强化制度保障机制
        二、严格落实责任保障机制
    第三节 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专责作用
        一、始终坚守政治机关定位
        二、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三、打造一支纪检监察铁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3.3 重点难点
    1.4 研究的方法、创新和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预计创新点
        1.4.3 研究不足
第2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建设思想
        2.1.2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2.1.3 列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2.2 毛泽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2.2.1 重视党小组建设
        2.2.2 提出“支部建在连上”
        2.2.3 强调“党代表制度”
        2.2.4 正式提出“党的基层组织”的定名
        2.2.5 重视农村党员思想建设问题
        2.2.6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结合实际
        2.2.7 基层党组织要密切联系群众
        2.2.8 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基本理论
    2.3 邓小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2.3.1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
        2.3.2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适应社会情况的变化
        2.3.3 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党员教育与管理的责任
    2.4 江泽民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2.4.1 提出党执政的基础
        2.4.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2.4.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
        2.4.4 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
        2.4.5 提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
    2.5 胡锦涛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2.5.1 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任务战斗堡垒
        2.5.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
        2.5.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途径
        2.5.4 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形式与内容
    2.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村党建思想的共性和个性
        2.6.1 共性
        2.6.2 个性
第3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
    3.1 改革开放前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3.1.1 民主革命时期
        3.1.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3.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3.2.1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调整(1978-1989)
        3.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规范完善(1989.6-2002)
        3.2.3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2002年-2012年)
        3.2.4 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2012年)
第4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途径
    4.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
        4.1.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
        4.1.2 提高领导能力的抓手
        4.1.3 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的路径
    4.2 以“三级联创”为主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
        4.2.1 提高工作能力的落脚点
        4.2.2 提高工作能力的原则
        4.2.3 提高工作能力的关键
        4.2.4 提高工作能力的本质
    4.3 以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为载体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
        4.3.1 以共同致富为载体
        4.3.2 以党员“带头致富”为抓手
        4.3.3 以“共同致富”为重点
    4.4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协调能力
        4.4.1 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4.4.2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4.5 以村务公开为基础提高村党支部的创新能力
        4.5.1 探索党内民主实现的多种形式
        4.5.2 完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政治建设
第5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农村工作基础
        5.1.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5.1.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
        5.1.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者
        5.1.4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政治建设的领导者
        5.1.5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5.1.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建设的推动者
        5.1.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5.2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针
        5.2.1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5.2.2 重视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关系
        5.2.3 完善相关制度
    5.3 坚持党管农村的原则
        5.3.1 党管农村工作意义重大
        5.3.2 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
        5.3.3 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
        5.3.4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4 坚持不断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
        5.4.1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建设
        5.4.2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思想建设
        5.4.3 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5.4.4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5.4.5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作风建设
第6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6.1 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6.1.1 西部农村的概况
        6.1.2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6.2 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6.2.1 党支部领导班子的运行状况
        6.2.2 党员队伍的建设状况
        6.2.3 党支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状况
        6.2.4 党支部的工作机制的运行状况
        6.2.5 党支部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业绩状况
        6.2.6 群众对村党支部的看法与要求
第7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7.1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7.1.1 基层党组织自身组织建设的问题
        7.1.2 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问题
        7.1.3 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问题
        7.1.4 基层党组织执政资源薄弱与执政地位的问题
        7.1.6 基层党内民主面临的问题
        7.1.7 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大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7.2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挑战
        7.2.1 作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
        7.2.2 作为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面临的挑战
        7.2.3 作为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临的挑战
        7.2.4 作为农村党员的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7.2.5 作为农村流动人口利益的维护者面临的挑战
第8章 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
    8.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原则
        8.1.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
        8.1.2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原则
    8.2 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设想
        8.2.1 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
        8.2.2 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
        8.2.3 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
    8.3 新时期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8.3.1 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
        8.3.2 村级党组织与乡镇党委的关系
        8.3.3 村级党组织与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
    8.4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
        8.4.1 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
        8.4.2 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
        8.4.3 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
        8.4.4 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8.4.5 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
        8.4.6 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
        8.4.7 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研究 ——以和顺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驻村帮扶干部管理概述
    1.1 概念界定
        1.1.1 精准扶贫
        1.1.2 驻村帮扶干部
        1.1.3 驻村帮扶干部管理
    1.2 相关理论
        1.2.1 能力贫困理论
        1.2.2 网格化治理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加强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紧迫性
        1.3.1 打通政策措施到村到户精准滴灌重要管道的现实需要
        1.3.2 多样化帮扶措施满足多方位需求的内在要求
        1.3.3 打造紧密联系贫困对象沟通渠道的现实要求
第二章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现状
    2.1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概述
        2.1.1 和顺县基本情况
        2.1.2 和顺县精准扶贫概述
        2.1.3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概况
    2.2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主要举措
        2.2.1 加强选派管理
        2.2.2 完善驻村管理制度
        2.2.3 强化考核激励
        2.2.4 落实驻村保障
    2.3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成效
        2.3.1 进一步强化了驻村帮扶干部的精细化管理
        2.3.2 进一步提高了脱贫攻坚的精准性科学性实效性
        2.3.3 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
第三章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 存在选派人员不当、多头管理的现象
        3.1.2 存在驻村帮扶干部“异化”的现象
        3.1.3 存在日常监管有盲点的现象
    3.2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帮扶干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管理机制不健全
        3.2.2 帮扶功利化
        3.2.3 督查考核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完善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对策
    4.1 压实各级责任
        4.1.1 压实各级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责任
        4.1.2 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
        4.1.3 压实单位包村帮扶责任
        4.1.4 强化属地管理
    4.2 加强队伍管理
        4.2.1 加大“派”的力度
        4.2.2 严格“管”的措施
        4.2.3 激发“干”的感情
    4.3 加强督查考核
        4.3.1 明确考核内容
        4.3.2 明晰考核步骤
        4.3.3 运用考核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息访之道 ——国家转型期的桥镇信访治理研究,1995-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人物一览表
1 导论
    1.1 问题缘起
    1.2 国家基础权力:乡村政治研究的新框架
    1.3 从社会中心到国家中心: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
    1.4 田野、方法与概念
    1.5 篇章结构
2 1990年代至税改前的基层信访治理
    2.1 间接治理模式的式微
    2.2 维权型上访主导的信访小高潮
    2.3 波澜不惊:1990年代末至税改前的基层信访治理
    2.4 小结
3 税费改革后的基层信访治理
    3.1 直接治理模式的兴起
    3.2 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的弱化
    3.3 谋利型上访的凸显与农民上访新高潮
    3.4 基层信访治理转型及困境
    3.5 小结
4 基层信访治理中的纷争与共谋
    4.1 信访治理中的县乡关系
    4.2 乡镇内部的信访治理机制
    4.3 信访治理中的乡镇政府与司法所
    4.4 信访治理中的乡村关系
    4.5 小结
5 治理上访钉子户
    5.1 上访钉子户的日常治理
    5.2 包保责任制:通过身体的监控
    5.3 特殊时期的信访治理
    5.4 谋利型上访的蔓延与"上访产业"的雏形
    5.5 小结
6 发展与稳定的张力:基层政府的平衡术
    6.1 发展主义取向的乡镇政府
    6.2 发展主义的后遗症:稳定的隐患
    6.3 混混的渗透与基层政权合法性的流失
    6.4 小结
7 结论
    7.1 乡村治理转型与基层信访治理困境
    7.2 重新找回意识形态
    7.3 技术治理的困境
    7.4 并弱的专断权力和基础权力
    7.5 国家转型的政治学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2 2007年余陵区信访工作考评细则
附录3 矛盾纠纷事项排查表(一事一表)
附录4 桥镇领导接访登记表
附录5 桥镇2007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
附录6 关于农村退职妇女干部请求晚年生活补助等的
附录7 贯彻落实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会议精神
附录8 桥镇信访工作责任制
附录9 桥镇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
附录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
附录11 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

(10)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问题与不足
        一、论文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所遇问题
        四、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干部
        二、基层干部
        三、干部人事制度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主体框架
        一、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
        二、微观和中观层面:制度变迁理论
        三、搭建理论依据与主体架构的桥梁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基层治理与干部行为模式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下的基层治理结构
        一、基层权威结构的历时嬗变
        二、基层社会规则及其运行逻辑
        三、基层政权结构与治理形态
    第二节 基层干部的行为动机及其模式
        一、关于人性的三种理论假设
        二、“情境理性”:基层干部的人性假设
    第三节 压力型体制与干部行为逻辑
        一、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
        二、指标化的责任考评体制
第三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传统吏治思想及其扬弃
        一、尊重人才,选贤任能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三、注重基层,历练培养
        四、加强考核,严格监管
        五、廉洁奉公,节操自爱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一、初创阶段: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二、探索阶段: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三、改革阶段:积极探索,深化前行
        四、“新时代”: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第三节 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二、秉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三、强化理论武装和基层历练
        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第四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正式制度下政策体系供给不足
        一、制度缺位有待完善
        二、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三、制度理念有待提升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失衡
        一、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
        二、“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
        三、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
        四、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
    第三节 制度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
        一、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
        二、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
        三、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
        四、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
    第四节 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
        一、观念障碍: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二、体制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迟滞”
        三、组织行为障碍:党委及组织部门错位缺位
        四、机制障碍:缺乏吐故纳新的保障机制
第五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总体设想:“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
        一、涵盖选育管用四个方面
        二、“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是关键
        三、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目标任务
    第二节 选拔任用:提高精准度
        一、考实政治素质,注重群众公论
        二、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实绩考量
        三、开展谈心谈话,强化分析研判
        四、细化完善机制,健全过程保障
    第三节 教育培养:提升能力素质
        一、分层分类分级推进培训
        二、完善学习培养系统方案
        三、强化基层一线实践历练
    第四节 管理监督:严格执纪监督
        一、严格遵守监管原则
        二、细化层级管理规定
        三、实施立体监管制度
        四、完善宽严相济体系
        五、正确处理各项关系
    第五节 激励约束:促进担当作为
        一、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二、推进职务职级并行
        三、完善身心关爱机制
结语:通往现代干部人事管理之路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四、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D]. 于德.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研究 ——以山西省F县为例[D]. 赵永霞. 山西大学, 2018(04)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与实践研究[D]. 周媛也.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全面从严治党条件下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机制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J县为例[D]. 钟贤哲.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5]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作用研究 ——基于山西省吉县屯里镇的实践分析[D]. 卫红亮.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三不腐”机制研究[D]. 薛韡.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D]. 康晨.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8]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研究 ——以和顺县为例[D]. 刘康. 山西大学, 2020(01)
  • [9]息访之道 ——国家转型期的桥镇信访治理研究,1995-2009[D]. 田先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10]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D]. 谢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标签:;  ;  ;  ;  ;  

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