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和税收政策

可持续性和税收政策

一、可持续发展与税收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周景坤,陈祎然,陈琳琳[1](2021)在《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发展演进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京津冀地区高雾霾产业的存在是造成其雾霾污染的重要原因。在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中,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税收政策防治雾霾污染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了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演进过程中萌芽、起步、发展、完善四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及其阶段特征,给出了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的改进措施,以期为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的优化提供一定帮助。

史姝[2](2021)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文中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集合了多种要素的经济发展体系,其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形态,能够满足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实际需求,也能够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经济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加,对于环保问题的重视力度进一步增加,在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短缺的社会背景下,我国还需要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有明确的了解,并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协调统筹作用,通过相应的税收政策,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让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出来,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本文主要就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进行探究分析。

胡若凡,尹威[3](2021)在《税收治理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在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动力与国际竞争关键点的背景下,完善我国数字经济行业总体布局变得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数字经济的涉税特点,从涉税主体、涉税事项和税收监管三个方面分析数字经济对我国现行税收治理的影响,进一步从我国的现行税收制度与体系出发探讨税收治理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挑战,最后根据税收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有针对性地给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治理路径建议。

李昊楠,郭彦男[4](2021)在《小微企业减税、纳税遵从与财政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减税与财政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一般可以概括为"放水养鱼,反哺财政",即减税可以通过刺激经济扩大税基,进而增加财政收入。本文将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变动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揭示了减税通过纳税遵从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有:第一,减税能够显着提高企业纳税遵从度,带来刺激经济增长以外的红利;第二,减税对纳税遵从的促进作用在规模较小企业和没有享受其他优惠政策的企业中更为显着;第三,减税对纳税遵从的促进作用带来的税收收入,大约弥补了减税造成的直接税收收入损失的20%。该机制显着缓解了减税造成的财政压力,为减税降费时期的财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辅助,是减税的额外红利。

刘云红[5](2021)在《基于绿色理念的财政税收政策优化策略探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资源消耗量大,而因此绿色理念在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它可以有效降低能耗,确保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税务人员应该利用数据化的手段,强化前期的拟合分析,为绿色发展作出贡献。基于此,本文将主要论述基于绿色理念的财政税收政策优化策略探究。

赵西云[6](2021)在《探究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文中认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财政税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连续也越来越密切。财政税收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在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市场稳定发展等各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就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张墨竹[7](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指出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韩美琳[8](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指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于海丽[9](2021)在《节约型视角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的难点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我国通过出台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来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但是目前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收费不合理、税制不健全和缺少主体税种等,严重影响了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现状和难点进行分析,研究了节约型视角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的完善路径,以期为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提供对策。

赵雨欣[10](2021)在《财税激励对生物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可持续发展与税收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持续发展与税收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发展演进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供给演进分析
    1. 萌芽阶段。
    2. 起步阶段。
    3. 发展阶段。
    4. 完善阶段。
三、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的改进建议
    1. 完善生态税种政策。
    2. 加强京津冀地区税收优惠政策。
    3. 深化京津冀地区税收征管政策。

(2)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税收理论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税制应用问题概述
    1. 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过于松散
    2. 针对性不足
    3. 税收对能源价格调控的杠杆作用不明显
    4. 节能减排的主体税收资源税急需完善
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选择策略
    1. 通过促进生态保护进行税收政策的制定
    2. 构建规范性的税收机制
    3. 构建完善的税收政策进行协调
    4. 进行外贸政策的结合
四、结语

(3)税收治理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字经济与税收治理的相互影响机制分析
    (一)数字经济对税收治理的影响
        1. 对于涉税主体的影响。
        2. 对于涉税事项的影响。
        3. 对于税收监管的影响。
    (二)税收赋能数字经济的机制分析
        1. 减轻成本负担优化现金流。
        2. 引导人才培养激发企业活力。
        3. 改善数字经济总体税收环境。
三、数字经济下我国现有税收治理体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税收法治体系滞后,难以适应数字经济需求
    (二)税制不确定,企业纳税风险增加
    (三)税收政策缺乏针对性,扶持力度不足
    (四)税收共治体系协同性不够,数字化共享度有待加强
四、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税收治理优化策略
    (一)贯彻税收法律原则,指导数字税收实践
    (二)明确税收制度,保障我国数字经济企业合法权益
    (三)确定税收治理价值观,增强税收政策前瞻性
    (四)强化经济系统思维,推进数字税收协同共治

(4)小微企业减税、纳税遵从与财政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基本事实与理论分析
    (一)小微企业税负的基本事实
        1.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变动。
        2.小微企业的税负变动。
    (二)理论分析
        1.减税与纳税遵从。
        2.减税与税收收入。
三 研究设计与数据
    (一)纳税遵从度的测算
    (二)研究设计
    (三)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四 回归结果
    (一)描述性证据
    (二)基本结果
    (三)异质性分析
五 拓展分析
    (一)社会福利分析
    (二)其他可能的机制
六 稳健性检验
    (一)安慰剂检验
        1.非小微企业样本。
        2.随机模拟实验组。
    (二)组间样本转移(Bunching)是否影响结论
    (三)其他稳健性检验
七 结论

(5)基于绿色理念的财政税收政策优化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理念的财政税收政策优化背景
二、绿色理念的财政税收政策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体系不完善
    (二)税务种类相对单一
    (三)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
三、绿色理念的财政税收政策优化策略
    (一)加大对工农业的扶持力度
    (二)合理添加财政税收种类
    (三)引入数据化的作业模式
    (四)加强政府主导与企业创新
    (五)健全绿色税收优惠政策制度完善体系
四、结语

(6)探究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分析
二、市场经济发展中财政税收的作用
    (一)实现资源合理分配
    (二)调节市场需求
    (三)取用于民
三、优化财政税收与市场经济协调策略
    (一)通过税收调控提升税收与经济周期的适应性
    (二)保证公平性,增强税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
    (三)效率与公平并重,促进产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丰富调控手段,增强税收的调节作用
    (五)借助税收调节作用,合理利用内外资源
    (六)强化政策协调,创设良好税收投资环境
四、结束语

(7)“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3.1.1 宏观政治因素
        3.1.2 贸易发展因素
        3.1.3 投资发展因素
        3.1.4 绿色金融因素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4.2.1 政府管理指标
        4.2.2 经济投资指标
        4.2.3 金融发展指标
        4.2.4 贸易水平指标
        4.2.5 营商开放指标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4.3.1 线性SVM模型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8)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节约型视角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的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理论
    (一)节约型社会
    (二)绿色财政税收
        1.政策主体。
        2.政策客体。
        3.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内容。
        4.政策的目的。
        5.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机制。
    (三)节约型视角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意义
        1.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改善自然环境。
        2.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二、我国绿色税收政策实施现状与难点
    (一)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的现状
    (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的难点
        1.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不健全。
        2.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标准不具体。
        3.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宣传和激励不到位。
三、节约型视角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的完善路径
    (一)构建鼓励节能环保的税收政策
        1.改革资源税。
        2.调整增值税。
        3.调整消费税。
    (二)建立完善稳健的绿色财政政策
        1.加强绿色财政政策的宣传。
        2.加大政府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支持力度。
        3.规范政府各类财政补贴。
        4.规范环保收费。
    (三)做好相关配套措施建设
        1.完善绿色税收分配制度。
        2.协调其他财政政策的执行。
        3.加大宣传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和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力度。
四、结语

四、可持续发展与税收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发展演进过程研究[J]. 周景坤,陈祎然,陈琳琳. 河北企业, 2021(12)
  • [2]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J]. 史姝. 全国流通经济, 2021(32)
  • [3]税收治理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 胡若凡,尹威. 经济师, 2021(11)
  • [4]小微企业减税、纳税遵从与财政可持续发展[J]. 李昊楠,郭彦男. 世界经济, 2021(10)
  • [5]基于绿色理念的财政税收政策优化策略探究[J]. 刘云红. 纳税, 2021(26)
  • [6]探究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J]. 赵西云. 财经界, 2021(26)
  • [7]“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8]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9]节约型视角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的难点与对策[J]. 于海丽. 现代商业, 2021(21)
  • [10]财税激励对生物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D]. 赵雨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标签:;  ;  ;  ;  ;  

可持续性和税收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