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电镜观察雪儿砂岩孔隙

扫描电镜观察雪儿砂岩孔隙

一、用扫描电镜对须二砂岩中孔隙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曹勤明[1](2021)在《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统中-深层砂岩储层形成机理》文中研究指明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始新统文昌组、恩平组油气资源丰富,是珠江口盆地中-深层油气勘探主要层系。各次级凹陷构造、沉积环境、成岩环境等地质要素差异对储层形成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勘探进程。针对此现状,利用显微薄片、扫描电镜与能谱、阴极发光、同位素、电子探针、流体包裹体、物性、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和盆地模拟等技术,系统分析了始新统中-深层砂岩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孔隙演化特征、成烃-成储-成藏耦合特征、储层形成机理、主控因素与储层发育模式等,获得的研究认识为珠一坳陷始新统中-深层砂岩储层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中-深层、深层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有借鉴意义。文昌组储层岩性以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恩平组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有残余原生孔、颗粒溶孔、胶结物溶孔和晶间孔,尤以颗粒溶孔最为发育,各次级凹陷不同层位储层具有不同的孔隙组合特征。始新统砂岩储层成岩演化阶段整体处于中成岩A期。不同次级凹陷储层孔隙演化具有显着差异性:发育早期胶结作用和长期浅埋藏的地区压实减孔率较小,如惠州、陆丰凹陷恩平组;胶结减孔时期则与胶结物类型密切相关,陆丰凹陷文昌组、惠州凹陷恩平组方解石、硬石膏等在浅埋藏破坏原生孔隙,而惠州凹陷文昌组、恩平凹陷恩平组中较多自生石英、高岭石等来源于长石溶蚀,对储集空间破坏较晚;除发育广泛的长石溶蚀作用外,部分地区具有较强的方解石、硬石膏溶蚀作用。恩平组溶蚀增孔时期主要集中在中新世,文昌组则差异较大,陆丰凹陷胶结物和碎屑颗粒均发生溶蚀,溶蚀增孔期主要为中新世和渐新世。惠州凹陷则以渐新世时期的溶蚀增孔最为关键,番禺4洼则为典型的晚期溶蚀,主要溶蚀增孔期为中新世。陆丰凹陷、惠州凹陷、番禺4洼文昌组储层孔隙演化至今,孔隙度分别为11.7%、13.2%和12.7%,陆丰凹陷、惠州凹陷、西江主洼、恩平凹陷恩平组储层现今孔隙度分别为14.2%、16.6%、16.0%和12.9%。珠一坳陷古近系始新统的成烃-成储-成藏耦合特征主要为3种:一是以陆丰凹陷LF14-4文昌组和LF13-1恩平组为代表的“早生烃,早保存、中改善,持续充注”的耦合特征,烃源岩成烃-砂岩成储-油气充注成藏配置关系较好,形成了高产油气藏;二是以惠州凹陷HZ25-7文昌组代表的“早生烃,早致密、中成储,晚成藏”的耦合特征,其特征为缺乏早期烃类充注,储层快速致密,后期油气充注过程中烃源酸性流体溶蚀碎屑颗粒改善储层后得以聚集成藏;三是以西江主洼XJ33-1恩平组为典型代表的“中生烃,早保存,中改善,晚充注”耦合特征,其特征为生烃凹陷生排烃相对较晚,缺乏早期烃类充注,在高刚性颗粒和低地温场有效抑制压实减孔和胶结减孔效应保护粒间体积的前提下,中期烃源酸性流体溶蚀碎屑颗粒显着改善储层,良好耦合关系为高产油气藏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始新统砂岩储层的形成在于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保持性成岩作用发育和早期烃类充注、高含量刚性颗粒、长期浅埋藏等对粒间体积的有效保护。生烃凹陷内优质烃源岩的演化为始新统砂岩储层溶蚀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烃源酸性流体,沟通地表与储层的断裂提供了大气酸性水。烃源酸性流体对长石和大气酸性水对早期胶结物产生的双重溶蚀是储层形成的主要机制;提高储层抗压实能力并抑制压实减孔效应的早期胶结物在酸性流体作用下溶蚀成孔是始新统储层中典型的保持性成岩作用;早期烃类充注、高含量刚性颗粒、长期浅埋藏等减缓压实作用和成岩演化进程,抑制了压实减孔和胶结减孔,是保护粒间体积的主要机制。文昌组储层低产、中产和高产渗透率下限分别为2.16mD、3.57mD和20.00mD,受孔隙结构差异影响,相同渗透率下限在不同次级凹陷具有不同的储层孔隙度下限,低产储层孔隙度下限以西江主洼和陆丰凹陷较低,分别为10.2%和9.5%,惠州凹陷和番禺4洼略高,分别为10.5%和11.5%;恩平组低产、中产、高产储层渗透率下限分别为2.27mD、5.60mD和26.00mD,低产孔隙度下限以西江主洼和陆丰凹陷较低,分别为11.2%和10.9%,惠州凹陷和恩平凹陷分别为12.0%和12.1%。始新统砂岩储层发育受物源条件、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地温场、早期烃类充注及埋藏方式等地质要素控制,富含刚性颗粒物源增强了砂岩抗压实能力;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前缘河口坝等高能环境内的砂岩是储层发育的必要基础;低地温场、长期浅埋藏和早期烃类充注是保护粒间体积的重要因素;烃源酸性流体对长石的溶蚀和大气酸性水对早期胶结物的溶蚀是改善储层质量的主要建设性成岩作用。始新统储层具有“远源高能+早胶结+叠加溶蚀模式、富长石+早胶结+叠加溶蚀模式、富长石+强溶蚀模式、低地温+强溶蚀模式和长期浅埋+富长石+强溶蚀模式”等5种发育模式。

王佳[2](2021)在《典型挤压构造环境下海相泥页岩成岩响应过程及成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具有典型“自生自储”特点,是我国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重要层系,近年来相继在威远、涪陵等地形成了一系列工业性页岩气田,掀起了页岩气勘探开发热潮。页岩气勘探实践证实,页岩的储层演化和页岩气富集成藏受到早期沉积条件、后期构造演化、成岩作用等多种地质作用的综合制约,这也使储层精细表征和差异富集规律研究成为页岩气勘探领域的焦点问题。然而,在典型的挤压构造环境下,不同构造地区多期次、阶段性沉降速率和抬升幅度相差迥异,差异构造演化过程究竟如何控制和影响页岩成岩系统演化?页岩的差异成岩过程怎样制约页岩的物质组成、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和力学性质?以及页岩中油气的生成、运移及页岩气富集差异规律如何?目前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尚存在不足,从而限制了页岩储层精细表征和页岩气差异富集规律等焦点问题的突破,减缓了页岩气勘探开发前进步伐。基于上述情况和问题,本论文选取典型挤压构造环境下不同构造区带(川南低缓构造带和渝东南高陡褶皱带)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借助氩离子抛光、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等纳米分析手段,充分对比其沉积环境、有机地化、成岩演化过程、储层演化和富集成藏特征,重点揭示不同沉积和构造演化条件下页岩成岩系统演化轨迹、储层演化规律及富集成藏模式,以期为特殊构造背景下页岩成岩效应和差异富集成藏研究提供新的实例,同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认识。(1)揭示了不同构造区富有机质页岩差异成岩演化及响应过程深埋藏过程使整个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经历了同生成岩、早成岩A、早成岩B、中成岩A、中成岩B、晚成岩和后生成岩7个成岩演化阶段,发育压实、黏土矿物、胶结、溶蚀和有机质生烃多种类型成岩作用,无机-有机协同成岩过程复杂;川南地区低缓构造带龙马溪组页岩成岩过程处于相对封闭成岩环境,黏土矿物转化彻底(伊蒙混层含量0.53%),易溶矿物溶蚀明显,有机质热演化充分(Ro>2.0%),黏土矿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有机质孔呈长条状,无机孔和有机质纳米孔均发育;渝东南高陡褶皱带龙马溪组页岩成岩过程处于相对开放成岩环境,黏土矿物以伊/绿蒙混层矿物(60.05%)为主,混层矿物有利提升了页岩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有机质孔以圆状和蜂窝状为主。(2)明确了挤压构造环境下页岩气差异成藏机制四川盆地早志留世时期深水陆棚相沉积环境为龙马溪组页岩提供了良好的有机质富集和保存的条件,具有较强的生烃潜力;川南低缓构造带龙马溪组页岩成岩演化过程中黏土矿物转化彻底(%S<10),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Ro>2.0%),大量连通的有机质孔和基质孔共同保障页岩拥有良好的纳米级储层条件;虽然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普遍具有较好的顶底板条件,但渝东南高陡褶皱带晚白垩世以来抬升幅度大,抬升时间早,大幅缩短了页岩气有效富集时间,通天断层和暴露地表等地质过程破坏了原有地层压力系统,基本丧失了页岩气保存条件,不利于页岩气有效富集成藏,仅在局部弱构造改造地区(焦石坝等)存在页岩气有效富集成藏的可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建议采用“倒推法”进行有利目标区优选,应该在具备保存条件的地区开展地化、储层条件精细对比研究后,再进行“黄/铂金靶点”的选取。

朱玉瑞[3](2021)在《东营凹陷沙河街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分类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致密砂岩油气储量丰富,勘探开发潜力较高,但存在超低渗、孔隙结构复杂、微-纳米孔喉系统以及单井自然产能极低的特征,准确全面表征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在减小勘探风险、有效评估开发潜力以及调整开发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选取东营凹陷西南部高89区块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和樊154区块沙三中亚段重力流沉积两类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常规物性、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系统开展了储层岩石学、成岩演化、物性和全尺度孔喉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致密砂岩全尺度孔喉系统表征方法、改进了致密砂岩双孔隙结构模型,引入机器学习建立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综合分类评价方法。研究区沙四上和沙三中亚段致密储层砂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杂基含量较高,成分成熟度较低,粒度主要为细-极细粒,结构成熟度中等,沉积物粒度较细是致密储层形成的基础。成岩作用及演化阶段分析显示,研究区致密砂岩处于中成岩A期,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胶结及溶蚀作用。单砂体顶、底接近泥岩处受泥岩压实排水影响,主要发育碳酸盐胶结作用,形成差储层和非储层。单砂体中间部位胶结作用较弱、溶蚀作用较强,可形成相对优质储层。物性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中-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孔-渗相关性较好。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研究区致密砂岩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晶间孔和杂基孔。储层孔隙结构研究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主要发育纳米级喉道,孔喉比相对较大,可动流体饱和度较低。储层物性主要受孔隙和喉道大小控制,喉道较细和孔喉比较大是致密砂岩整体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为解决单一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方法无法准确获取致密砂岩全尺度孔径分布难题,本论文提出了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结合的致密砂岩全尺度孔喉系统表征方法,可在几个纳米到数百微米的尺度范围内更准确的确定致密砂岩全尺度孔隙和喉道半径分布,实现更精细全面的刻画致密砂岩孔喉系统。全尺度孔喉系统表征结果显示,研究区致密砂岩孔隙半径主要分布范围0.6-30μm,以微米级为主,喉道半径主要分布范围0.03-1μm,主要为纳米级。研究区致密砂岩喉道体积大于孔隙体积,揭示了大量孔喉尺度差异不大的纳米级储集空间的存在。研究区致密砂岩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分形曲线一般呈两段式,结合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认为致密砂岩孔喉系统存在大小、形状、连通性以及孔喉配置关系不同的两种孔隙结构类型,分别可以用网状结构和树状结构孔隙结构模型表示。网状结构由不同大小的孔隙和喉道相互连接而成,以大孔细喉为主要特征。树状结构中孔隙和喉道尺度差异不大,可以用树枝状模型表示。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和铸模孔主要表现为网状结构的孔隙部分,网状结构的喉道部分主要为颗粒间的片状-弯片状喉道。晶间孔和杂基孔主要呈树状结构。粒内溶孔表现为双重孔隙结构属性。在溶蚀作用较强、胶结作用较弱的相对优质储层中,颗粒间的片状-弯片状喉道较粗,大于大部分粒内溶孔的孔径,流体充满颗粒间的片状-弯片状喉道及其连通孔隙后,才会按照孔隙大小依次进入粒内溶孔,粒内溶孔主要表现为典型树状结构。相对较差储层中,颗粒间的片状-弯片状喉道较细,小于大部分粒内溶孔的孔径,流体在进入颗粒间的片状-弯片状喉道后可直接进入大部分粒内溶孔,粒内溶孔主要作为网状结构的孔隙部分存在。研究区致密砂岩孔隙度主要由树状孔隙提供,体积占比平均值62.8%,网状孔隙次之,体积占比平均值37.20%。但网状孔隙渗透率贡献率平均值达93.35%,是致密砂岩渗滤能力的主要贡献者。利用机器学习中的无监督学习和监督学习,分别开展了基于岩心和测井资料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无监督学习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致密砂岩可分为5种孔隙结构类型。监督学习可使用非线性模型,在解决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测井评价这一非线性分类问题上比线性方法准确率更高。交叉验证显示基于四种监督学习分类器和集成学习的分类方法在研究区致密砂岩中准确率超过90%。对比储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资料,二者吻合度较高。

赵小萌[4](2021)在《安边地区X井区长4+5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边地区X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油气资源富集,其延长组长4+5为近年来重要的勘探开发层段之一。结合井区内长4+5段测井曲线和室内实验室资料,综合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汞法和孔渗测定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沉积微相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边地区X井区长4+5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沉积,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且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及水下天然堤四种微相。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构成的粒间孔-溶孔组合。成岩作用对储层既有破坏性,又具有建设性,压实作用和黏土矿物、硅质及钙质的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的主因,长石颗粒及部分胶结物的溶蚀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改善储层质量。可识别中细喉道、微细喉道及微喉道三种主要喉道类型,孔隙度主要在9.2%~16.5%,渗透率一般0.15~0.56×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细喉型储层。综合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及物性特征研究结果,将安边地区X井区长4+5储层进行标准化分类,主要分为Ⅰ类储层、Ⅱ类储层和Ⅲ类储层,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最利于储层发育,储层类型以Ⅱ类和Ⅲ类为主。

李旭[5](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X区长4+5油藏孔隙结构研究及物性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勘探开发区,近年在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又有新的发现,但孔隙结构控制了砂岩气的储集和运移。所以,全面系统的特殊样品取样分析和评价是科学合理高效的开发油藏的重要基础,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开展了密闭取心分析化验、孔隙结构分析、铸体薄片鉴定、岩石粒度测定、毛管压力曲线测定、X-衍射、扫描电镜分析、阴极发光薄片鉴定、驱油效率、油、水相对渗透率、润湿性测定、岩心敏感性评价等分析实验,研究了岩石学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影响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从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等方面分析,结果表明:长4+5油层组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以细砂岩为主,分选性好,磨圆度为次菱状,成熟度较高。孔隙类型可见粒间孔发育,属于低-特低渗储层,具有孔喉细小、结构复杂等特点。通过物性分析发现:长4+5油层组孔隙度范围1.68%~19.99%,平均值为12.07%;渗透率范围0.0141×10-3μm2~7.98×10-3μm2,平均值为1.05×10-3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42.92%;平均含水饱和度55.77%。对长4+5油层的样品进行毛管压力曲线测定,测试结果表明:排驱压力范围为0.069~23.988MPa,平均值为2.77MPa;中值压力范围为0.832~44.604MPa。长4+5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的平面展布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不同的砂体,这些砂体在成分、粒度、分选性、磨圆、杂基含量以及展布规律等各方面的特征也大不相同,因此储集层砂体的原始孔渗等特性也不相同。其次是成岩作用,研究区长4+5储层砂岩成岩作用具有多样性,并且成岩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区砂岩的储层物性。研究区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将储层成岩作用分为破坏性和建设性两大类。从而来分析研究对储层物性有利的方面。

梁坤[6](2021)在《基于昔格达混合填料中砂泥配比变化的工程力学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攀西地区昔格达组砂岩和泥岩分布较广,在此处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土石方填料,单是昔格达组砂岩或泥岩自身的工程性质较差,所以工程实践中常常将一定量的砂岩、泥岩混合,达到可以在工程中利用的效果。为了了解不同砂泥配比下昔格达混合料的工程性质,本文就四川省攀枝花市昔格达村砂泥岩组成的混合料进行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查明了昔格达地层的地质背景。随后对研究区的砂泥岩样品进行室内实验,主要研究在不同砂泥配比下昔格达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和压缩性,进而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和指导实践操作。通过室内土工实验,确定了各砂泥配合比下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在相同的击实功作用下,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随着泥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混合料在泥岩含量小于60%时最大干密度变化较小。据此可知混合料的泥岩含量处在20%~60%时,压实效果较好。采用室内固结试验,得到了泥岩含量的变化对混合料压缩系数的影响较小,且均处于中压缩性土范围内。最后通过直剪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分别确定了不同砂泥配比下混合料的C、φ值的变化规律,两类实验结果均表明泥岩含量50%~60%时,在100kpa~400kpa的正压力下,抗剪强度能达到峰值。因此,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确定泥岩含量在50%~60%时,可以得到工程力学性质最佳的砂泥配比混合料。借助扫描电镜对混合料组成的重塑样进行观察,采用PCAS软件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统计。得到压缩系数与重塑样微观结构特征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混合料中平均等效孔径和平均孔隙分布维与压缩性的相关性较好,且呈正相关的规律。分析抗剪强度与混合料重塑样微观结构特征的相关性,发现本文统计的几类微观结构参数均与抗剪强度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正好对应在宏观上呈现出泥岩占比越多,混合料的C值增加、φ值减少的规律。

宋昆鹏[7](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埋藏-成岩-孔隙演化过程及流体活动特征》文中研究表明2004年以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开展的地质勘探相继在二叠系中发现了三个主要含气砂岩带,目前已成为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天然气资源的储量接替区之一。天然气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条件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盒8段低孔低渗~致密气藏储层质量的主控因素。储层的原始孔隙度和渗透率主要与砂岩原始组分有关,而成岩作用则会进一步增强、保持或破坏储层的储集性能。前人针对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盒8段砂岩储层成岩演化的相关研究较少考虑物源、沉积体系对碎屑岩组成的控制作用,流体活动成岩响应及其对储层埋藏-成岩-孔隙演化过程影响的相关研究十分薄弱。本研究通过野外露头实地勘察、岩心观察解释、薄片镜下鉴定统计、扫描电镜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激光显微取样微区原位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测试等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野外露头剖面为突破口,直观地分析输导层中油气、泥岩隔夹层和复合砂体内部夹层的分布状况以及各结构单元的成岩演化特征,进而指导盆内钻井岩心储层构型特征、碎屑岩组成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输导层关键结构单元成岩演化路径、流体活动特征方面的研究。结合区域埋藏热史资料,构建了盒8段输导层关键结构单元的埋藏-成岩-烃类充注历程,在成岩相尺度上对输导层结构单元进行了孔隙演化定量恢复。研究结果显示,盆地西南缘露头与盆地内部钻井盒8段经历了不同的烃类充注过程。相对于钻井岩心,盒8段露头砂岩中包裹体记录的烃类充注起始时间略早(80℃左右),较大规模的有机碳源成因的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早成岩阶段B期;盆内钻井岩心规模较大的烃类充注发生在烃源岩成熟之后的中成岩A期(120℃左右),有机碳源成因的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形成于中成岩阶段A期。盒8段输导层的结构非均质性显着,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叠置砂体间常发育隔夹层,形成了各类彼此连通或分隔的结构单元,主要包括五种:块状层理含砾中粗砂岩、正粒序层理中粗砂岩、平行层理中细砂岩、平行-板状层理中细砂岩相和泥岩。基于露头与钻井流体活动及成岩响应规律的对比分析,梳理了输导层中不同结构单元的成岩演化过程,并划分出4种主要的成岩相类型:岩屑假杂基化致密相、钙质胶结致密相、粘土矿物-杂基充填相、溶解成岩相。输导层结构单元与成岩相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平行层理中细砂岩和平行-板状层理中细砂岩结构单元中成岩相以岩屑假杂基化致密相为主,在成岩-孔隙演化早期致密化,成为低渗透性隔夹层,少量分布的粘土矿物充填相、溶解成岩相没有显着改善此类结构单元的输导能力;正粒序层理中粗砂岩和块状层理含砾中粗砂岩结构单元中粘土矿物-杂基充填相、溶解成岩相占绝对比例,在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始终具有良好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属于有效输导层结构单元。平面上,盒8段有效输导格架位于受控于西南方向物源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与水下分流河道中心地带,以及南、北部物源交汇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中心部位。

柴毓,王贵文,柴新[8](2021)在《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文中提出为了研究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以分析其微观驱替效率和剩余油分布、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开发效率,开展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核磁共振和常规测井分析等。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在多期构造运动和后期成岩改造作用下,孔隙类型多样、喉道普遍较细,孔喉结构和物性在各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非均质性强。(2)须二段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较少,表明沉积物进入埋藏成岩环境后,主要受后期成岩作用、成岩环境和成岩演化阶段的影响,形成了现今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并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强度和对储层物性的建设或破坏作用将须二段储层划分为4种成岩相类型。(3)须二段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受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共同影响,特定构造和沉积背景为储层非均质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溶蚀、破裂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及其强度是决定储层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聂启迪[9](2020)在《蟠龙地区长2、长6储层差异性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蟠龙地区位于陕北斜坡的东部,目的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2、长6油层组,运用研究区岩心、粒度、压汞、物性等实验报告以及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镜下资料,先对目的层储层差异性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具体从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类型以及孔隙结构特征四个方面,再结合储层差异性分析成因,探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特征的影响。研究认为,长2、长6储层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长石和石英含量、粒度、分选性及磨圆度,孔渗性能,粒间孔和溶孔的发育程度,以及孔喉的相关特性。长2具有相对的高石英、低长石含量、粒度粗、分选磨圆度差、孔渗性能优越、粒间孔较发育、孔喉粒径粗且欠均匀、孔喉连通性好的特征;长6则表现为低石英、高长石含量、粒度细、分选磨圆度好、孔渗性能较差、溶孔相对发育、孔喉粒径细且均匀,孔喉连通性差。长2、长6储层差异性是沉积和成岩两个因素造成的。其中沉积微相影响了砂体的展布和高孔渗值的发育情况,以及粒度、分选性、碎屑组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储层物性,造成了储层物性的差异。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改造作用,其中压实和胶结作用会降低储层的孔渗性,溶蚀作用则对物性有积极的影响。

陈斌[10](2020)在《低渗透砂岩储层成岩差异性研究及产能评价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延长组为例》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多期叠置砂体受后期成岩作用的强烈改造,直接影响了储层的孔隙演化,控制了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储层经历差异性成岩作用后形成不同特征的油藏类型,厘清储层的差异成岩作用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不同储层的成岩差异性,分析成岩演化过程对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的控制作用,探讨对产能的影响,以期进行多角度,纵、横向对比,综合储层岩石学、沉积学、成岩作用更加准确的对储集层进行优劣划分,筛选出品质系数较高的储、渗相带,为后期勘探开发提供指导。本论文研究对象为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延10段、姬塬地区长2段、吴起地区长6段地层,针对低渗透砂岩的成岩作用过程分析不同储层的孔隙演化以及典型成岩相带对应的微观储层特征,开展储层基础地质特征分析、岩石学特征及物性分析、成岩作用及孔隙度演化研究、成岩相带划分及沉积和成岩特征研究、不同类型成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不同成岩相储层微观渗流特征研究以及生产动态分析,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依据统一划分标准,结合成岩作用过程中孔隙演化的定量计算结果及孔渗级别将研究区分为四类成岩相储层,并予以定名,分别为低渗-中孔中压实弱胶结溶蚀相、特低渗-低孔中压实中胶结溶蚀相、特低渗-低孔中-强压实胶结相、特低渗-特低孔强压实碳酸盐胶结相,Ⅰ-Ⅳ类典型成岩相储层占比分别为:38.18%、14.55%、32.73%、14.54%,各研究区不同成岩相储层分布范围差异明显。(2)不同成岩相类型储层孔隙度演化定量分析:四类成岩相带的初始孔隙度接近,分别为43.53%、41.43%、42.41%、41.79%,差异并不大;压实作用后剩余孔隙度依次为18.92%、17.37%、16.28%、15.89%,孔隙度大小逐渐分化;主要是在经历早期的胶结-交代作用后,剩余孔隙度产生了分化,自Ⅰ-Ⅳ类成岩相损失的孔隙度分别为9.03%、6.79%、9.76%、10.99%;最终计算孔隙度自Ⅰ-Ⅳ成岩相分别为12.17%、11.00%、9.50%、6.55%。(3)研究区储层孔隙度分布差异较小,均集中分布于低孔段,渗透率级别出现明显差异,长6段样品中超低渗样品占到82.65%,延10、长2段样品主要分布在特低渗区89.8%、76.02%;各研究区孔隙度、渗透率之间存在良好正相关关系,马岭延10储层物性相关系数为0.3491、姬塬长2储层为0.7289、吴起长6储层为0.9016,可以发现延10储层非均质性最强,长6储层最小,长2储层居中。(4)四种成岩相储层核磁共振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别为63.79%、52.09%、54.79%、39.28%。低渗透砂岩储层岩石孔喉半径越小,分布范围愈窄、物性上越致密,同时孔喉半径比越小,分选系数越小,储层孔喉非均质性越强,储层孔隙结构将越复杂,储层流体中可动部分比例就越小,反之则储层的储集、渗流能力就越好,研究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发现延10储层最大,83.94%,长6储层最小41.10%,长2储层居中,52.01%。(5)Ⅰ类成岩相储层束缚水饱和度为33.48%,交点处的油水相对渗透率0.12,残余油饱和度为32.64%、两相共渗区大小为33.8%;Ⅱ类成岩相储层束缚水饱和度为38.93%,交点处的油水相对渗透率0.12,残余油饱和度为31.99%、两相共渗区为29.08%;Ⅲ类成岩相储层束缚水饱和度为39.4%,交点处的油水相对渗透率0.11,残余油饱和度为30.99%、两相共渗区为29.61%;Ⅳ类成岩相储层束缚水饱和度为45.41%,交点处的油水相对渗透率0.09,残余油饱和度为31.68%、两相共渗区为22.92%;四类相等渗点与共渗区构成的“渗流三角区”面积依次减小,延10储层最大,长2储层最小。(6)由Ⅰ-Ⅳ类成岩相储层水驱油波及面积越来越小,水线推进越来越慢,驱替类型也由均匀网状至指状,驱油效率明显下降,Ⅲ类成岩相最终驱替效果差,残余油饱和度低,但其分布范围广泛,生产周期较为稳定,较之Ⅳ类相具有较好的渗流能力,因此可做为后备储量勘探挖潜区。(7)由Ⅰ-Ⅳ类成岩相,品质由好到差,门槛压力逐步增大,进汞量越来越少,可动流体减少,储层储集性能越来越差;同时进汞空间从孔-喉接近型慢慢过渡为孔隙型储层,渗透率贡献值最大的喉道,平均半径逐渐减小、进汞量逐渐减少,孔隙与喉道半径比,即配比性越来越差,导致了储层渗流能力逐渐变差。研究区间储层成岩特征的差异导致了储集、渗流能力的差异,延10储层优势相比例最高,储、渗性能俱佳,可动流体饱和度最高;长2储层储集性能较好,渗流能力最差,可动流体饱和度较好;长6储层优势相比例最小,储集性能最差,渗流能力一般,可动流体饱和度最小。

二、用扫描电镜对须二砂岩中孔隙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扫描电镜对须二砂岩中孔隙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统中-深层砂岩储层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中-深层砂岩储层研究现状
        1.2.1 中-深层砂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始新统砂岩储层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珠一坳陷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2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2.3 区域沉积背景
第3章 始新统砂岩储层基本地质特征
    3.1 砂岩储层沉积微相特征
        3.1.1 沉积微相识别标志
        3.1.2 各次级凹陷始新统沉积微相纵向分布特征
        3.1.3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3.1.4 各次级凹陷始新统砂岩储层主要沉积微相
    3.2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1 成分特征
        3.2.2 结构特征
        3.2.3 岩石类型
    3.3 储层储集性特征
        3.3.1 储集空间类型
        3.3.2 物性特征
    3.4 成岩作用特征
        3.4.1 压实作用
        3.4.2 自生矿物沉淀作用
        3.4.3 溶蚀作用
        3.4.4 破裂作用
        3.4.5 烃类充注作用
        3.4.6 压溶作用
第4章 始新统储层孔隙演化与成烃-成储-成藏耦合特征
    4.1 储层孔隙演化
        4.1.1 储层定时演化特征分析
        4.1.2 储层定量演化特征分析
        4.1.3 储层孔隙定时与定量演化特征
    4.2 烃源岩成烃演化特征
        4.2.1 烃源岩成烃过程恢复方法
        4.2.2 .烃源岩埋藏史与热史
        4.2.3 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
        4.2.4 烃源岩生排烃史
    4.3 典型构造成藏特征
        4.3.1 LF14-4构造
        4.3.2 HZ25-7构造
        4.3.3 LF13-1构造
        4.3.4 XJ33-1构造
    4.4 源岩成烃-砂岩成储-油气成藏耦合特征分析
        4.4.1 储层演化过程中记录的源岩成烃时期
        4.4.2 储层演化过程中记录的油气充注时期
        4.4.3 储层中其它特征记录的烃类充注时期
        4.4.4 成烃-成储-成藏耦合特征
第5章 始新统储层形成机理
    5.1 溶蚀作用机理
        5.1.1 形成颗粒溶孔的溶蚀作用机理
        5.1.2 形成胶结物溶孔的溶蚀作用机理
    5.2 粒间孔隙保存机理
        5.2.1 高含量刚性颗粒
        5.2.2 烃类早期充注
        5.2.3 较长时期的相对浅埋藏
    5.3 保持性成岩作用机理
        5.3.1 保持性成岩作用特点
        5.3.2 早期方解石胶结物形成机理
        5.3.3 早期硬石膏胶结物形成机理
第6章 始新统储层主控因素分析及发育模式
    6.1 储层物性下限
        6.1.1 渗透率下限
        6.1.2 孔隙度下限
        6.1.3 储层物性下限标准
    6.2 储层差异性对比
        6.2.1 文昌组
        6.2.2 恩平组
    6.3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6.3.1 含刚性颗粒或富长石物源提供成储的良好先天条件
        6.3.2 (扇)三角洲中高能沉积环境是成储的基础
        6.3.3 早充注、低地温和长期浅埋是形成储层的必要条件
        6.3.4 溶蚀是致密后改善成储的关键
        6.3.5 主控因素差异性分析
    6.4 储层发育模式
        6.4.1 远源高能+早胶结+叠加溶蚀
        6.4.2 富长石+早胶结+叠加溶蚀
        6.4.3 富长石+强溶蚀
        6.4.4 低地温+强溶蚀
        6.4.5 长期浅埋+富长石+强溶蚀
    6.5 勘探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典型挤压构造环境下海相泥页岩成岩响应过程及成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2 页岩气研究现状
        1.2.3 页岩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4 页岩成储效应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四川盆地大地构造背景
        2.1.1 川南低缓构造带构造概况
        2.1.2 渝东南高陡褶皱带构造概况
    2.2 地层出露情况
第3章 页岩物质基础特征
    3.1 岩相古地理特征
    3.2 页岩展布规律
        3.2.1 纵向展布特征
        3.2.2 横向展布特征
    3.3 埋藏深度
    3.4 岩相学特征
    3.5 矿物组成
    3.6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6.1 有机质丰度
        3.6.2 有机质类型
        3.6.3 有机质成熟度
第4章 储层微观特征
    4.1 物性特征
    4.2 孔隙类型
        4.2.1 粒间孔
        4.2.2 粒内孔
        4.2.3 溶蚀孔
        4.2.4 有机质孔
        4.2.5 裂缝
    4.3 孔隙结构
        4.3.1 高压压汞法
        4.3.2 氮气吸附法
        4.3.3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法
    4.4 岩石力学特征
        4.4.1 应力-应变实验分析
        4.4.2 测井法脆性识别
        4.4.3 岩石力学测井评价
    4.5 含气性
        4.5.1 现场解析
        4.5.2 等温吸附
        4.5.3 测井解释含气量
第5章 差异成岩演化过程
    5.1 成岩作用类型
        5.1.1 压实作用
        5.1.2 黏土转化作用
        5.1.3 胶结作用
        5.1.4 溶蚀和交代作用
        5.1.5 有机质生烃作用
    5.2 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5.3 成岩序列
        5.3.1 川南低缓构造带
        5.3.2 渝东南高陡褶皱带
    5.4 成岩演化过程
        5.4.1 川南低缓构造带
        5.4.2 渝东南高陡褶皱带
    5.5 成岩演化控制因素
        5.5.1 控制因素
        5.5.2 不同控制因素的成岩响应
第6章 页岩气差异成藏机制
    6.1 差异沉积条件下有机质富集规律
    6.2 差异成岩演化条件下储层演化规律
        6.2.1 无机成岩作用对页岩微观储层的制约
        6.2.2 有机成岩作用对页岩微观储层的制约
        6.2.3 页岩微观储层演化过程
    6.3 页岩气差异成藏富集规律
        6.3.1 顶底板条件
        6.3.2 构造样式
        6.3.3 成藏时空匹配条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东营凹陷沙河街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分类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油定义及基本特征
        1.2.2 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方法
        1.2.3 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分形分析及孔隙结构模型
        1.2.4 孔隙结构分类评价方法
        1.2.5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基础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6.1 主要认识及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区域构造位置
        2.1.2 地层特征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储层沉积学特征
        2.3.1 F154 区块沙三中亚段重力流沉积
        2.3.2 G89 区块沙四上亚段滩坝砂沉积
第3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 储层矿物学特征
    3.3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3.4 成岩演化序列及成岩阶段
第4章 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4.1 储层物性特征
        4.1.1 孔隙度及渗透率
        4.1.2 储层质量指数(RQI)和流动带指标(FZI)
    4.2 储集空间类型及定量分析
        4.2.1 储集空间类型
        4.2.2 图像定量分析
    4.3 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单一方法评价
        4.3.1 高压压汞
        4.3.2 恒速压汞
        4.3.3 核磁共振
    4.4 致密砂岩全尺度孔喉系统评价
        4.4.1 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的对比
        4.4.2 致密砂岩全尺度孔喉系统表征方法
第5章 致密砂岩孔隙结构模型及渗透率预测
    5.1 基于分形分析的致密砂岩孔隙结构表征
        5.1.1 分形维数确定方法
        5.1.2 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分形特征
    5.2 致密砂岩双孔隙结构模型
    5.3 致密砂岩渗透率预测
第6章 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综合分类评价
    6.1 基于岩心资料的孔隙结构分类评价
        6.1.1 单一测试方法和评价参数分类结果对比
        6.1.2 基于无监督学习的分类评价
    6.2 基于测井资料的孔隙结构分类评价
        6.2.1 基于监督学习的分类评价
        6.2.2 评价模型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安边地区X井区长4+5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层与构造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构造背景
        2.1.2 地层简况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地层划分和对比原则
        2.2.2 标志层
        2.2.3 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
        2.2.4 地层划分结果
    2.3 构造特征
        2.3.1 长4+5_2顶面构造特征
        2.3.2 长4+5_1顶面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特征
    3.1 沉积相分析
        3.1.1 岩心分析
        3.1.2 沉积构造特征
        3.1.3 测井相特征
    3.2 沉积相分类
        3.2.1 作为骨架砂岩相水下分流河道
        3.2.2 主要发育泥岩的分流间湾
        3.2.3 处于河道前端的河口沙坝
        3.2.4 水下天然堤
    3.3 单井相分析
    3.4 沉积相连井剖面分析
    3.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5.1 长4+5_2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3.5.2 长4+5_1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岩石类型
        4.1.2 岩石组分特征
        4.1.3 填隙物特征
    4.2 储层孔隙特征
        4.2.1 粒间孔隙
        4.2.2 粒内孔隙
        4.2.3 填隙物内溶孔
    4.3 压汞分析
        4.3.1 孔隙结构和参数特征
        4.3.2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4.4 成岩作用对储层影响
        4.4.1 压实作用
        4.4.2 压溶作用
        4.4.3 胶结作用
        4.4.4 交代作用
        4.4.5 溶蚀作用
    4.5 储层砂体和物性展布特征
        4.5.1 储层砂体平面展布图
        4.5.2 储层孔隙度平面展布图
        4.5.3 储层渗透率平面展布图
第五章 储层综合评价
    5.1 长4+5_2储层类型展布
    5.2 长4+5_1储层类型展布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鄂尔多斯盆地X区长4+5油藏孔隙结构研究及物性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1.2.2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1.2.3 储层成因机制研究进展
        1.2.4 储层物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延长组发育特征
    2.3 延长组沉积演化特征
第三章 储层岩石学和物性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
        3.1.2 岩性特征及粒度分析
        3.1.3 填隙物组成
    3.2 常规物性特征
第四章 孔隙结构特征
    4.1 孔隙类型
        4.1.1 原生孔隙
        4.1.2 次生孔隙
    4.2 喉道类型
    4.3 常规压汞技术表征孔隙结构
        4.3.1 孔喉结构参数
        4.3.2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4.3.3 孔隙结构类型评价
第五章 孔隙结构主控因素
    5.1 沉积作用
    5.2 成岩作用
        5.2.1 压实作用
        5.2.2 胶结作用
        5.2.3 溶蚀作用
        5.2.5 成岩阶段划分
第六章 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6.1 储层敏感性分析
    6.2 岩石表面润湿性
    6.3 相对渗透率特征
    6.4 驱油效率
    6.5 储层物性特征
        6.5.1 孔隙度特征
        6.5.2 渗透率特征
        6.5.3 原始含水饱和度特征
    6.6 储层分类评价
    6.7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基于昔格达混合填料中砂泥配比变化的工程力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昔格达地层研究现状
        1.2.2 昔格达组矿物组成研究现状
        1.2.3 昔格达混合料工程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4 岩土体微观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主要工作量
2 研究区地层岩性特征及混合料制备
    2.1 研究区地层岩性特征
        2.1.1 交通位置
        2.1.2 研究区特征剖面
        2.1.3 地层岩性
        2.1.4 地质构造与地震
        2.1.5 昔格达地层分布特征
    2.2 混合料设计及制备
        2.2.1 混合料的设计
        2.2.2 混合料的制备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昔格达混合料的物理性质
    3.1 含水率测定
    3.2 昔格达混合料比重试验
    3.3 昔格达混合料主要矿物组成及含量
    3.4 颗粒级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昔格达混合料的力学性质研究
    4.1 昔格达混合料击实试验
        4.1.1 试验步骤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昔格达混合料压缩试验
        4.2.1 试验步骤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3 昔格达混合料直剪试验
        4.3.1 试验步骤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昔格达混合料三轴压缩试验
        4.4.1 试验步骤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5 结合工程实践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昔格达混合料微观结构特征与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5.1 昔格达混合料电镜扫描实验
        5.1.1 试样取样与固结
        5.1.2 SEM样品制备
        5.1.3 图像处理
    5.2 微观图像定性分析
        5.2.1 不同砂泥配比混合料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5.2.2 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质的关系
    5.3 微观图像定量分析
        5.3.1 孔隙形态变化特征
        5.3.2 孔隙分布变化特征
        5.3.3 微观结构参数与力学性质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6.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埋藏-成岩-孔隙演化过程及流体活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研究现状
        1.2.2 碎屑岩输导层成岩-流体活动特征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2.3 沉积地层特征
    2.4 沉积-埋藏演化过程
第三章 储层基本特征
    3.1 储层构型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3.3 孔隙组合及物性特征
第四章 储层成岩及流体活动特征
    4.1 烃类充注期次与时间
        4.1.1 薄片荧光微区分析
        4.1.2 流体包裹体温度与成分特征
    4.2 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4.2.1 碳酸盐胶结物岩相学特征
        4.2.2 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形成环境分析
    4.3 储层成岩演化过程
        4.3.1 盆地西南缘二道沟剖面盒8段输导层各结构单元成岩演化过程
        4.3.2 盆内钻井盒8段输导层关键结构单元埋藏-成岩-烃类充注过程
第五章 储层埋藏-成岩-物性演化过程
    5.1 盆地西南缘露头和盆内钻井盒8段输导层结构单元成岩相分布规律
    5.2 成岩相在埋藏-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恢复
    5.3 盒8段输导格架模型及有利输导层分布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
    2.1 孔隙和喉道类型
    2.2 孔喉结构非均质性
        2.2.1 Ⅰ类中孔细喉型
        2.2.2 Ⅱ类小孔细喉型
        2.2.3 Ⅲ类小孔微喉型
3 储层非均质性的成因
    3.1 构造作用
    3.2 沉积作用
    3.3 成岩作用
        3.3.1 压实压溶作用
        3.3.2 胶结作用
        3.3.3 溶蚀作用
        3.3.4 破裂作用
        3.3.5 成岩相
4 结论

(9)蟠龙地区长2、长6储层差异性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储层研究现状
        1.2.2 致密砂岩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现状
        1.2.3 蟠龙地区长2、长6 油层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特征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划分和对比
    2.3 研究区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背景及沉积特征
    3.1 区域沉积背景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3 沉积相剖面特征
    3.4 沉积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3.4.1 长2 油层组沉积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3.4.2 长6 油层组沉积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差异性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岩石类型
        4.1.2 碎屑组分及特征
        4.1.3 填隙物组分与特征
        4.1.4 结构特征
    4.2 物性特征
        4.2.1 物性
        4.2.2 孔渗相关性
    4.3 储集空间特征
    4.4 孔隙结构特征
第五章 储层差异性成因
    5.1 沉积作用的影响
        5.1.1 不同沉积微相的物性差异
        5.1.2 粒度和分选对物性的影响
        5.1.3 碎屑组分对物性的影响
    5.2 成岩作用的影响
        5.2.1 压实作用
        5.2.2 胶结作用
        5.2.3 溶蚀作用
    5.3 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10)低渗透砂岩储层成岩差异性研究及产能评价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延长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岩作用及成岩相概念
        1.2.2 成岩作用对储层演化的意义
        1.2.3 孔隙结构定性-定量表征
        1.2.4 孔隙渗流特征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储层基本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质背景
        2.1.2 地层及沉积背景
        2.1.3 沉积及砂体展布特征
    2.2 储层岩石学特征
        2.2.1 岩石学类型及分布特征
        2.2.2 碎屑成分、结构特征
        2.2.3 填隙物特征
    2.3 储层物性
        2.3.1 物性参数分布
        2.3.2 物性相关性分析
        2.3.3 储层岩石学特征对物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岩作用及成岩相
    3.1 成岩作用类型
        3.1.1 机械压实压溶作用
        3.1.2 胶结作用
        3.1.3 交代作用
        3.1.4 溶蚀作用
        3.1.5 破裂作用
    3.2 成岩阶段及演化序列
        3.2.1 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3.2.2 成岩阶段划分结果
    3.3 成岩作用过程中孔隙度定量演化
        3.3.1 建立成岩作用孔隙度演化模式
        3.3.2 成岩过程孔隙度演化模拟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3.4 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度演化特征
    3.4 储层成岩相划分及分布规律
        3.4.1 典型成岩相划分
        3.4.2 典型成岩相分布规律
        3.4.3 不同成岩相的孔隙演化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成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4.1 典型成岩相储层孔喉特征
        4.1.1 孔隙类型
        4.1.2 喉道类型
        4.1.3 不同成岩相孔隙特征
    4.2 高压压汞表征不同成岩相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2.1 微观孔喉类型及分布特征
        4.2.2 孔隙结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2.3 不同成岩相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4.3 恒速压汞表征不同成岩相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3.1 技术简介
        4.3.2 恒速压汞曲线特征
        4.3.3 不同成岩相储层毛管曲线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成岩相储层渗流特征分析
    5.1 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不同成岩相渗流特征
        5.1.1 核磁共振测试结果分析
        5.1.2 可动流体饱和度影响因素分析
        5.1.3 不同成岩相可动流体赋存特征
    5.2 油水相渗实验研究不同成岩相渗流特征
        5.2.1 油水相渗参数分析
        5.2.2 油水相渗曲线分析
        5.2.3 不同成岩相储层渗流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成岩相类型储层特征及生产动态分析
    6.1 不同成岩相类型储层综合特征
        6.1.1 低渗-中孔中压实弱胶结溶蚀相
        6.1.2 特低渗-低孔中压实中胶结溶蚀相
        6.1.3 特低渗-低孔中-强压实胶结相
        6.1.4 特低渗-特低孔强压实碳酸盐胶结相
    6.2 不同成岩相生产动态分析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四、用扫描电镜对须二砂岩中孔隙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统中-深层砂岩储层形成机理[D]. 曹勤明.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典型挤压构造环境下海相泥页岩成岩响应过程及成藏机制研究[D]. 王佳.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3]东营凹陷沙河街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分类评价[D]. 朱玉瑞.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4]安边地区X井区长4+5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 赵小萌.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鄂尔多斯盆地X区长4+5油藏孔隙结构研究及物性响应[D]. 李旭.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6]基于昔格达混合填料中砂泥配比变化的工程力学效应研究[D]. 梁坤.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7]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埋藏-成岩-孔隙演化过程及流体活动特征[D]. 宋昆鹏. 西北大学, 2021(12)
  • [8]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J]. 柴毓,王贵文,柴新. 岩性油气藏, 2021(04)
  • [9]蟠龙地区长2、长6储层差异性特征及成因[D]. 聂启迪.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10]低渗透砂岩储层成岩差异性研究及产能评价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延长组为例[D]. 陈斌. 西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扫描电镜观察雪儿砂岩孔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