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中脱氢杜鹃花酸和甘草酸的测定

苓桂术甘汤中脱氢杜鹃花酸和甘草酸的测定

一、苓桂术甘汤中去氢土莫酸和甘草酸的含量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琼玲[1](2021)在《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生物活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清金化痰汤的抗炎作用,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参考;2.结合清金化痰汤抗炎及免疫调节的药理作用,建立合适的生物活性评价方法,以作为质量控制方法的补充;研究背景近年来,由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气候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增加,是全球亟待解决的卫生健康问题。清金化痰汤选自明代医家叶文龄撰写的《医学统旨》这一古籍,是治疗肺系疾病的经典名方,此方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通过查阅古籍发现,在古代中医临床上,清金化痰汤常用于治疗的肺系疾病主要系由痰热壅肺所致,现代临床则在AECOPD、CAP、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中广泛使用。由于清金化痰汤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松弛气管平滑肌、降低耐药性等综合药理作用,关于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然而关于清金化痰汤原方质量检测、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报道较少,而且由于原料药、制备工艺与古代的差异性,使药味众多及化学成分丰富的清金化痰汤在质量上的一致性难以得到保障,从而难以保障临床疗效的一致性。因此,研究和制订科学全面的质量标准是清金化痰汤研究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因为具有专属性强、量效关系明确、简单快速、与临床功效相关联等诸多优点,已有不少关于其用于中药生物活性评价的报道,此方法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领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本研究结合清金化痰汤的功效及丰富的药理作用,通过建立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探究清金化痰汤对该模型的药效学作用;结合清金化痰汤抗炎及免疫调节的药理作用,通过建立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和吞噬模型,考察清金化痰汤对RAW264.7巨噬细胞对中性红吞噬指数和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IL-6含量的影响,并寻找生物限值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内容1.清金化痰汤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研究雄性SD大鼠60只,按体重分层后,按照随机原则分成6个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清金化痰汤低、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其中清金化痰汤各组的给药剂量分别为9.25、18.50、37.00g·kg-1·d-1,地塞米松组给药量为2mg·kg-1。先将大鼠进行适应性饲养,然后配制浓度为1%的戊巴比妥钠,以50mg·kg-1的剂量麻醉大鼠,气管滴注LPS200μg/只(200μg溶于生理盐水100μL)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空白组以相同的方法气管滴注相同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48h开始给药,地塞米松组则一次性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清金化痰汤组连续进行灌胃给药7天,空白组和模型组同样灌胃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7天后,1%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采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大鼠肺组织上清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含量;RT-qPCR检测各组大鼠血小板中MtDNA拷贝数的变化。2.基于巨噬细胞吞噬及分泌功能的清金化痰汤生物限值测定研究建立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和炎症模型,以清金化痰汤水提物冻干粉对RAW264.7巨噬细胞对中性红的吞噬指数和LPS诱导分泌IL-6含量的抑制率为指标,考察清金化痰汤水提物冻干粉的生物活性,并寻找生物限值用于质量控制。实验结果1.清金化痰汤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研究通过大鼠的肺组织病理学结果研究发现,空白组大鼠肺组织形态正常,肺泡腔清晰可见,细胞结构完整,未见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和肺间质水肿的现象;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则具有明显的的病理学损伤,可见肺泡结构被破坏,肺间隔明显增厚,气管管壁和肺泡腔内均有炎性细胞浸润和红细胞渗出的现象。与模型组病理学状态相比较,清金化痰汤各给药组以及地塞米松组大鼠病理学损伤程度可见明显减轻。ELISA实验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TNF-α和IL-1β均升高,给予清金化痰汤治疗后,其低剂量、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肺组织中IL-1β含量均得到显着降低。RT-qPCR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小板中MtDNA拷贝数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清金化痰汤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MtDNA拷贝数明显降低。2.基于巨噬细胞吞噬及分泌功能的清金化痰汤生物限值测定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巨噬细胞优选接种密度为3×105个/mL、药物作用时间为24h、LPS浓度为1μg·mL-1,当清金化痰汤水提物冻干粉终质量浓度为62.5~250μg·mL-1时,对巨噬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当清金化痰汤水提物冻干粉质量浓度为500μg·mL-1时,对RAW264.7巨噬细胞既无毒性也无明显促增殖作用,且在此浓度下对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IL-6分泌量呈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较为稳定,因此选择500 μg·mL-1作为限值剂量进行考察,并发现在此浓度下,巨噬细胞对性红吞噬指数不低于113%,对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IL-6分泌量的抑制率不低于45%,且重复性良好。结论1.本研究证实,清金化痰汤给药后,对本实验建立的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有较为明显的治疗作用,可明显改善LPS导致的肺部炎症病理状态,降低肺组织中IL-1β分泌量和降低各组大鼠血小板中MtDNA拷贝数。2.本实验结合清金化痰汤抗炎及免疫调节的药理活性,建立了基于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及分泌功能的清金化痰汤水提物冻干粉生物限值评价方法,在本研究确定的实验条件下,确定500μg·mL-1为限值剂量,在该限值浓度下对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或者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IL-6分泌量的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均可判断为质量合格。

何洋[2](2020)在《芪参颗粒治疗慢性心衰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芪参颗粒是由丹参、黄芪、玄参、金银花、甘草和附子组成的临床经验方,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该方药效及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相关研究已有报道,但其配伍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本论文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芪参颗粒入血生物活性成分在配伍前后的药动学行为差异,并对其在健康大鼠和心衰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和组织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芪参颗粒及其单味药主要活性物质在健康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比分析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芪参颗粒及其组方单味药的主要活性物质分析方法,通过相关文献数据及质谱分析结果鉴定了芪参颗粒及其各单味药中54个化学成分,并通过芪参颗粒与单味药色谱图对比分析,归属了该方中化学成分来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鼠血浆中入血成分的超高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并对健康大鼠血浆中18种主要入血活性物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其中4种活性物质来自丹参,2种活性物质来自黄芪,1种活性物质来自玄参,1种活性物质来自金银花,7种活性物质来自甘草,3种活性物质来自附子。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芪参颗粒配伍前后18种入血活性物质在健康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芪参颗粒促进了大鼠对丹酚酸A、二氢丹参酮I、毛蕊花糖苷、甘草次酸、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吸收,降低了丹参酮I、隐丹参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绿原酸、甘草酸、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和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生物利用率,延长了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绿原酸、甘草酸、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芹糖甘草苷在大鼠体内的药效时长,加速了对丹参酮I、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毛蕊花糖苷、异甘草素的吸收。2.芪参颗粒主要活性物质在健康大鼠与慢性心衰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比分析建立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诱导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利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芪参颗粒主要活性物质在健康大鼠与慢性心衰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表明,造模前后,大鼠对丹参酮I、隐丹参酮、甘草素、异甘草素、芒柄花素和毛蕊异黄酮的生物利用率无显着差异。心衰大鼠对甘草次酸的生物利用率增加,对丹酚酸A、绿原酸、毛蕊花糖苷、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芹糖甘草苷、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生物利用率降低,并延长了二氢丹参酮I的药效时长,加速了对甘草苷、异甘草苷、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吸收。3.芪参颗粒主要活性物质在健康大鼠与慢性心衰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定量分析了芪参颗粒主要活性物质在健康大鼠与心衰大鼠体内各脏器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丹酚酸A和7种甘草中的活性物质以及3种附子中的生物碱能够被大鼠各脏器吸收利用,丹参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血液中,黄芪中的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肝中,金银花中的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血液和肝中,玄参中的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血液中。与健康大鼠相比,心衰大鼠肝脏中丹酚酸A、隐丹参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隐绿原酸、甘草次酸、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和异甘草苷在肝脏中的血药浓度显着提高,表明这些化合物在心衰大鼠肝脏中更易到达药效浓度,推测肝脏是芪参颗粒发挥药效的主要靶向器官。

王旭[3](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的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苓桂术甘汤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是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的经典名方,临床上现常用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治疗,疗效显着。但因苓桂术甘汤成分复杂,其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传统药理学在作用机制研究中,多为“点对点”式,即单一成分针对单一靶点或通路,难以整体上阐述中药多组分针对多靶点的作用机制。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基于整体观的研究方法与中药研究所提倡的系统观理念相一致,因而特别适合中药复杂体系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将结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方法,从代谢层面和基因层面共同阐述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HPLC-Q-TOF-MS),使用化学对照品、化合物保留时间、质谱信息及裂解规律等对苓桂术甘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利用在线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各鉴定成分的靶点,与在线数据库Dis Ge NET等获取的心衰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共有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共有靶点网络及共有靶点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得到核心靶点及相关成分。利用在线平台Metascape对所得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及通路分析,预测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采用UHPLC-Q-TOF-MS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首先,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正常小鼠灌胃给予苓桂术甘汤后血清代谢轮廓进行表征,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分析代谢通路。其次,利用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衰小鼠模型,结合超声心动检查、组织病理切片染色和生化指标检测评价苓桂术甘汤的药效,同时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小鼠的血清代谢轮廓进行表征,筛选差异代谢物分析代谢通路,并结合网络分析筛选核心代谢物,预测苓桂术甘汤作用核心靶点。最后,采用脂质组学方法对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小鼠的血清中脂质化合物进行表征,筛选差异脂质化合物并分析代谢通路。结果:共鉴定出苓桂术甘汤中78种化学成分,预测得到194个成分靶点,搜索获取814个心衰靶点,取交集后获得46个共有靶点。成分-共有靶点网络及共有靶点PPI网络结果显示,苓桂术甘汤通过多种活性成分,作用于AKT1、TNF、PTGS2(COX-2)、EGFR、PPARG、STAT3、ACE、AGTR1等关键靶点,涉及IL-17、TNF、花生四烯酸多条信号通路。正常小鼠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共鉴定得到83个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α-亚麻酸、鞘脂类及甘油磷脂等代谢通路改变。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小鼠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共鉴定得到54个差异代谢物,甘油磷脂代谢及花生四烯酸代谢发生了显着性变化。通过可视化网络分析,对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的潜在靶点进行了预测,包括PLA2、PLD、PLB、ALT、AST、TAT、苯丙氨酸-4-单加氧酶和过氧化物酶。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小鼠脂质组学研究共推断性鉴定了90个差异脂质代谢物,涉及甘油磷脂及花生四烯酸代谢,揭示苓桂术甘汤可能抑制LOX途径和COX途径激活,调控脂质代谢。结论:本研究通过整合苓桂术甘汤的代谢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结果,发现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及甘油磷脂代谢,同时综合各部分靶点预测结果,提示苓桂术甘汤可能通过多成分协同作用于PLA2-LOX/COX-2代谢途径中PLA2、COX-2及LOX等靶点,发挥治疗心衰作用。该研究为今后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罗珊[4](2020)在《苓桂术甘汤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苓桂术甘汤来源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茯苓、肉桂、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化气、健脾利水的功效,临床上应用广泛。但目前关于该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效作用及临床应用,缺少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本研究综合运用化学成分分析、血清药物化学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方法,采取高效液相色谱(HPLC)、超高效液相串联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UHPLC-ESI-Q-TOF-MS/MS),对苓桂术甘汤的药效物质、体内代谢转化及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苓桂术甘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苓桂术甘汤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对不同来源产地的药材制备的16批苓桂术甘汤样品进行了检测,建立了苓桂术甘汤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并对22个共有峰进行了确认。通过对照品对照确认了22个共有峰中15个峰的成分,分别为桂皮醛、新甘草苷、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素、甘草查尔酮B、异甘草素、山奈酚、丁香酚、异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Ⅱ。峰归属研究表明苓桂术甘汤HPLC指纹图谱中的成分主要来源于白术和甘草。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数据的RSD<4.0%,且具有一定的专属性。HPLC指纹图谱信息丰富,能够全面、整体评价复方汤剂质量,能用于该方剂的定性检测方法。2.苓桂术甘汤的化学成分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UHPLC-ESI-Q-TOF-MS/MS),对苓桂术甘汤中的分进行全面分析,样品在正离子模式和负离子模式下进行了测定。参考文献和数据库的二级质谱碎片信息,最终从苓桂术甘汤中定性鉴定出了154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甘草苷、甘草素、芹糖甘草苷等)、三萜类(甘草酸、甘草次酸等)、有机酸类(肉桂酸、咖啡酸等)、倍半萜类(白术内酯Ⅲ、苍术酮等)、香豆素类(香豆素、对香豆酸等)等成分。UHPLC-ESI-Q-TOF-MS/MS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性,能准确、高效鉴定复方汤剂的化学成分,为其药效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3.苓桂术甘汤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分析为了进一步阐明苓桂术甘汤的药效物质基础,采取了整体动物模型,模拟药物口服入血的过程,分析药物入血后血浆、尿液、粪便中的原型化合物和代谢产物。从生物样品中检测到了45个原型化合物,其中1个成分来自茯苓,3个成分来自肉桂,3个成分来自白术,36个成分来自甘草,2个成分为未知化合物,这些成分可能是苓桂术甘汤中的有效成分。采取Metabolitepilot软件和Peakview软件分析生物样品,从生物样本中鉴定出了238个代谢产物。由于同类的成分在体内具有相似的代谢过程,本章还对原型化合物进行了分类,从每个类别选取了一个含量较高具有代表性的成分,对其代谢途径进行了推测。本章节中检测到的入血原型成分和代谢成分有可能是苓桂术甘汤的药效成分,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4.苓桂术甘汤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药品质量是保证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苓桂术甘汤作为一个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复杂,目前还缺少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本章实验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苓桂术甘汤中甘草苷、甘草酸、肉桂酸、白术内酯Ⅲ这4种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的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这4中成分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数据的RSD<3.0%,加样回收率在90%-103%之间,符合药典规定,该方法稳定、可靠、准确,可用于苓桂术甘汤的质量控制。

孙静,孙宇婷[5](2017)在《苓桂术甘汤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苓桂术甘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着的《伤寒论》,以药物组成命名,方中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主治水气上冲、痰饮内留等证,为苓桂制剂的代表方,临床应用广泛。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及危重疾病之一,其病证繁杂,病机复杂,笔者将苓桂术甘汤的组方依据及近15年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进行简要论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杨方良,张晶,孙国祥,孙万阳[6](2016)在《中药组方指纹图谱研究方法和思路》文中认为中药组方就是将单味中药按照一定的规律配伍成方,因剂量配伍差异会导致组方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导致组方功效强弱、性质方面发生变化,甚至产生新的化学成分。中药组方鉴别与质量控制一直是困扰中药工作者的一个难题。指纹图谱技术具有宏观、准确、稳定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中药领域。中药组方指纹图谱是解决中药合理组方配伍的最有效手段,其对中药质量控制已经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由于指纹图谱具有整体定量功能和特征性鉴别作用,对于成分复杂的中药组方能够全面地定性与定量评价。本文就中药组方指纹图谱的研究意义与目的进行了综述,并详细阐述了组方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以此为中药及其组方指纹图谱研究提供参考。

曹毅君[7](2014)在《健脾温肾法治疗羊水过多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孕32周后脾肾阳虚型羊水过多患者使用健脾温肾中药真武加桂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孕32周后脾肾阳虚型羊水过多患者提供一种有效、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法,并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将孕32周后符合入选条件的脾肾阳虚型羊水过多孕妇41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中药治疗组21例,空白对照组2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适当控制水盐摄入,治疗组同时使用验方真武加桂汤(苓桂术甘汤加真武汤)口服,疗程两周。主要观察症状积分(SS)、宫高(UH)、体重(BW)、腹围(AC)及羊水指数(AFI),以及孕妇分娩方式以及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结果如下:治疗组治愈率47.7%,显效率为33.3%,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治愈率为10.0%,显效率为15.0%,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无论治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统计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SS比较,治疗组症状积分下降明显,两组统计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UH、AC、BW比较,治疗组相关指标下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各自治疗前后UH、AC、BW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FI、SS的差异对比上,治疗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剖宫产率,母婴并发症方面,治疗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孕32周后脾肾阳虚型羊水过多患者使用健脾温肾中药真武加桂汤,是一种有效、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法,该方药能够显着降低脾肾阳虚型羊水过多的SS,降低UH、AC、BW以及AFI等指标,并能降低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

郭青丽,杜守颖,陆洋[8](2013)在《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和稳定性研究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现行中药制剂质量评价的局限性,提出了中药制剂质量控制要从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检测指标的选择、生产线的在线控制、质量评价新方法以及稳定性研究几方面着手,使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体系更具备现代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新思路,以达到"安全、有效、均一、稳定"的国际标准水平。

秦昆明,方前波,蔡宝昌[9](2009)在《指纹图谱技术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文中提出介绍了中药指纹图谱的概念及其应用意义,从技术层面详细地综述了近几年指纹图谱技术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方剂的质量控制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以及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分析了指纹图谱技术在方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展望了指纹图谱技术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指出:指纹图谱技术是量化表达和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整体特征的重要手段,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关键技术之一;指纹图谱技术在方剂的现代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的指纹图谱研究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许刚[10](2008)在《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有效部位及其谱效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复方效用的物质基础是目前中医药研究的热点领域。中医复方组成是其效用的基础,从药味及化学组分及成分的角度探查中医复方物质基础是当前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思路之一。由于中医复方功用内涵的不确定和其药理作用的多向性及化学构成的复杂性,完全阐明中医复方的效用物质基础目前仍面临很多技术上困难。但选择具有确切药理作用的中药配伍药对,从化学与效应相关的角度探查药对中的化学部位及其配伍与效用的关系,以获得影响药对效用的主要或关键化学部分是可能的。中医经典名方“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临床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该方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先前的小柴胡汤药群配伍与其效用关系的研究发现该方中柴胡-黄芩是其抗炎、退热、保肝等药理作用的关键配伍。本课题以小柴胡汤核心药对柴胡-黄芩及其水提液为切入点,在确认其具有保肝作用及有效部位的基础上,采用血清药理学与血清化学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其有效部位含药血清的指纹图谱和保肝活性,通过分析谱效关系探查该药对保肝作用的物质基础。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进展和柴胡、黄芩单味药及其药对的现代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二方面分别进行了综述。实验研究部分从柴胡与黄芩药材的质量控制、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及其有效部位的初步探查、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有效部位的追踪、柴胡-黄芩有效部位含药血清的体外保肝活性研究、柴胡-黄芩保肝有效部位及其含药血清指纹图谱研究、柴胡-黄芩有效部位的血清指纹图谱与保肝作用的相关性研究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一:柴胡与黄芩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和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实验用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为0.34%;实验用黄芩药材中黄芩苷含量为12.70%。结论: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达到柴胡药材的普通水平,药材合格;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达到2005版《中国药典》中关于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规定,药材合格。研究二: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及其有效部位的初步探查方法:采用乙醇沉淀法将柴胡-黄芩药对水提液分为A、B、C、D四个化学部位,制备ABCD部位合并液。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黄芩水提液组(柴芩组)、部位A+B+C+D组(部位合并组)4组,每组10只。后二组分别以相当于生药10g?kg-1灌胃给予柴胡-黄芩水提液和部位ABCD合并液,连续给药5d,每天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同体积的蒸馏水。于末次给药2h后,模型组、柴芩组、部位合并组按7mL? kg-1腹腔注射10%的CCl4/植物油溶液,正常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24h后,取血,测定血清ALT、AST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LT及AST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柴芩水提液组和部位合并组的血清ALT及AST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柴芩水提液组与部位合并组的血清ALT及AST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柴胡-黄芩水提液及ABCD部位合并液能明显降低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中ALT和AST,且两者作用相当。在A、B、C、D部位分离过程中,柴胡-黄芩药对中的保肝作用活性成分没有丢失。研究三: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有效部位的追踪实验一、柴胡-黄芩部位及其配伍与保肝作用的关系方法:1)按L8 (2 7)正交表要求配伍柴胡-黄芩水提液中A、B、C、D各部位,得到1-8号部位配伍液。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交配伍1-8组),每组5只,各组动物各按相当生药10g?kg-1灌胃给予相应的提取部位配伍液,连续给药5d,每天1次。于末次给药2h后,各组大鼠按7mL? kg-1腹腔注射10%的CCl4/植物油溶液,给药24h后,取血,测定血清ALT、AST的含量。2)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芩组、最佳部位配伍组(通过正交实验分析确定的最佳部位配伍,最佳组)4组,每组10只。后二组分别以相当于生药10g?kg-1灌胃给予柴胡-黄芩水提液和最佳部位配伍液,连续给药5d,每天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同体积的蒸馏水。于末次给药2h后,模型组、柴芩组、最佳组按7mL?kg-1腹腔注射10%的CCl4/植物油溶液,正常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24h后,取血,测定血清中ALT、AST的含量。结果:1)正交试验表明,C和D对模型大鼠血清ALT与AST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作用(p<0.05或接近0.05),其最佳部位配伍为C+D。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及AST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柴芩水提液组和最佳部位配伍组的血清ALT及AST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柴芩水提液组与最佳部位配伍组的血清ALT及AST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部位C、D是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的主要部位;C+D组能显着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LT与AST,其效应与柴胡-黄芩药对水提液相当。实验二、柴胡-黄芩有效部位再分离及其配伍的保肝作用方法:1)采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及乙醇沉淀法将CD有效部位再次分离为Ⅰ、Ⅱ、Ⅲ、Ⅳ四个化学部位,按L8 (2 7)正交表要求配伍各部位,得到1-8号部位配伍液。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交配伍1-8组),每组6只,各组动物各按相当生药10g?kg-1灌胃给予相应的部位配伍液,连续给药5d,每天1次。于末次给药2h后,各组大鼠按7mL?kg-1腹腔注射10%的CCl4/植物油溶液,给药24h后,取血,测定血清ALT、AST的含量。2)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芩组、最佳部位配伍组(通过正交实验分析确定的再分离最佳部位配伍,最佳组)4组,每组10只。后二组分别以相当于生药10g?kg-1灌胃给予柴胡-黄芩水提液和最佳部位配伍液,连续给药5d,每天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同体积的蒸馏水,于末次给药2h后,模型组、柴芩组、最佳组按7mL?kg-1腹腔注射10%的CCl4/植物油溶液,正常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24h后,取血,测定血清ALT、AST的含量。结果:1)正交试验表明,Ⅰ和Ⅲ对模型大鼠血清ALT与AST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作用(p<0.05或接近0.05),其最佳部位配伍为Ⅰ+Ⅲ。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及AST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芩组和最佳组的大鼠血清ALT和AST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与柴芩水提组比较,最佳组的大鼠血清ALT及AST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部位Ⅰ、Ⅲ是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的主要部位;Ⅰ+Ⅲ组能显着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LT与AST,其效应与柴胡-黄芩药对水提液相当。研究四:柴胡-黄芩有效部位含药血清的体外保肝活性研究方法:1)大鼠灌胃给予柴胡-黄芩药对有效部位,制备1.5h含药血清,用15mmol/L CCl4复制BRL-3A大鼠肝细胞损伤模型,以细胞培养上清中的ALT和AST为指标,考察5%,10%,20%含药血清对该模型的保护作用,确定最佳血清浓度;2)制备正常血清以及给药后5min,15min,25min,50min,1.5h,2.5h,5h,8h (即1、2、3、4、5、6、7、8号)含药血清,BRL-3A大鼠肝细胞随机分为10组,依次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各含药血清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用15mmol/L CCl4造模,以细胞培养上清中ALT和AST为指标,考察不同时间点含药血清对该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各含药血清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和AST值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三个含药血清组中10%含药血清组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和AST值均明显降低(p<0.05),该浓度为最佳含药血清浓度。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和AST值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5、6、7、8号血清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明显降低(p<0.01);5、6、7号血清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ST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柴胡-黄芩药对有效部位给药后1.5h,2.5h,5h的含药血清对体外大鼠肝细胞损伤模型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研究五:柴胡-黄芩保肝有效部位及其含药血清指纹图谱研究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柴胡、黄芩药材,柴胡-黄芩有效部位,有效部位含药血清的指纹图谱,并与柴胡皂苷a,黄芩苷标准品及正常血清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色谱条件:C18柱;流动相:乙腈-含0.15%磷酸的水二元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nm;柱温:30℃;流速1ml/min。结果:建立了柴胡、黄芩药材,柴胡-黄芩有效部位,有效部位含药血清的指纹图谱。结论:比对发现,有效部位指纹图谱中大多数色谱峰来自黄芩,有效部位指纹图谱中柴胡皂苷a,黄芩苷特征峰均较原药材中相应峰高;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中出现16个新增峰,其中有8个峰所表征的成分为有效部位中的原形成分。研究六:柴胡-黄芩有效部位的血清指纹图谱与保肝作用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柴胡-黄芩药对有效部位给大鼠给药后5min,15min,25min,50min,1.5h,2.5h,5h,8h含药血清的指纹图谱,色谱条件同前。结合各含药血清的保肝作用活性,进行谱效相关性分析。结果: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ALT值的变化与13、16号峰相关性较好(p<0.05),AST值的变化与8,9,11,16号峰的变化相关性较好(p<0.05);强迫引入进行回归分析表明,1,3,5,6,11,13,16号峰被引入(p<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16号峰对ALT、AST的影响较大(p<0.05),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83和-0.76。结论:柴胡-黄芩药对有效部位指纹图谱中,13和16号峰的表征成分为该药对保肝作用的有效成分,其中16号峰表征成分为该药对保肝作用的关键成分。

二、苓桂术甘汤中去氢土莫酸和甘草酸的含量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苓桂术甘汤中去氢土莫酸和甘草酸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生物活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研究进展
    1 历史沿革
    2 组方分析
    3 化学成分分析
    4 质量控制分析
    5 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6 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7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清金化痰汤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巨噬细胞吞噬及分泌功能的生物限值测定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及展望
    一、研宄结论
    二、本研究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芪参颗粒治疗慢性心衰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慢性心力衰竭
        1.1.1 慢性心力衰竭简介
        1.1.2 慢性心力衰竭常用药物
    1.2 芪参颗粒
        1.2.1 芪参颗粒简介
        1.2.2 芪参颗粒中各单味药概述
    1.3 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
        1.3.1 血药浓度法
        1.3.2 生物效应法
    1.4 液质联用技术在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芪参颗粒及其单味药主要活性物质在健康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比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试剂与仪器
        2.2.2 芪参颗粒及各单味药药液制备
        2.2.3 液相与质谱条件
        2.2.4 标准溶液及质控样品的配制
        2.2.5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方法学验证
        2.3.2 药物代谢动力学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芪参颗粒主要活性物质在健康大鼠与慢性心衰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比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试剂与仪器
        3.2.2 芪参颗粒药液制备
        3.2.3 液相与质谱条件
        3.2.4 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
        3.2.5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评估
        3.3.2 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芪参颗粒主要活性物质在健康大鼠与慢性心衰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试剂与仪器
        4.2.2 液相与质谱条件
        4.2.3 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建立
        4.2.4 组织分布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的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苓桂术甘汤中化学成分的鉴定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苓桂术甘汤对正常小鼠作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苓桂术甘汤对心衰小鼠治疗作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苓桂术甘汤对心衰小鼠治疗作用的脂质组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苓桂术甘汤化学成分、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苓桂术甘汤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苓桂术甘汤研究现状
        1.2.1 苓桂术甘汤方剂来源及演变
        1.2.2 苓桂术甘汤化学成分研究
        1.2.3 苓桂术甘汤药理作用
    1.3 指纹图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1.4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2 苓桂术甘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
    2.1 引言
    2.2 仪器与材料
        2.2.1 仪器
        2.2.2 材料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制备
        2.3.2 对照品溶液配制
        2.3.3 苓桂术甘汤HPLC指纹图谱方法的建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谱条件优化
        2.4.2 供试品制备方法研究
        2.4.3 指纹图谱的建立
        2.4.4 指纹图谱方法学
        2.4.5 主要色谱峰药材来源归属
    2.5 本章小结
3 第三章苓桂术甘汤化学成分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材料
        3.2.1 仪器
        3.2.2 材料与试剂
    3.3 实验部分
        3.3.1 供试品制备
        3.3.2 检测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表3.1苓桂术甘汤化学成分信息表
4 苓桂术甘汤入血成分及代谢转化分析
    4.1 引言
    4.2 仪器与材料
        4.2.1 仪器
        4.2.2 材料与试剂
    4.3 实验部分
        4.3.1 受试样品液配制
        4.3.2 检测条件
        4.3.3动物实验
        4.3.4 生物样品供试品制备
        4.3.5 样品分析
        4.3.6 数据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入血成分分析
        4.4.2 代谢产物分析
    4.5 本章小结
表4.1苓桂术甘汤入血成分信息表
5 苓桂术甘汤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仪器及试剂
        5.2.1 仪器
        5.2.2 材料和试剂
    5.3 实验部分
        5.3.1 供试品溶液制备
        5.3.2 对照品溶液制备
        5.3.3 色谱条件
        5.3.4 方法学验证
        5.3.5 样品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方法学验证结果
        5.4.2 样品检测数据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5)苓桂术甘汤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1.1 冠心病心绞痛
    1.2 心力衰竭
    1.3 心律失常
2 药理作用
3 讨论

(6)中药组方指纹图谱研究方法和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组方指纹图谱研究意义
2 中药组方指纹图谱研究目标
    2.1 中药组方质量标准化
        2.1.1 对中药组方化学成分进行归属
        2.1.2 对中药组方成分进行鉴别
        2.1.3 对中药组方成分进行质量控制
    2.2 使配伍理论科学化并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2.2.1 阐明组方配伍与化学成分量关系
        2.2.2 解释中药组方药效物质基础
    2.3 对组方配伍及剂型进行改革
        2.3.1 对中药组方进行改进
        2.3.2 用有效成分组代替中药组方
3 组方指纹图谱研究方法
    3.1 数据分析法
        3.1.1 相似度法
        3.1.2 归属度法
        3.1.3 相关性分析法
        3.1.4 回归分析法
        3.1.5 聚类分析法
        3.1.6 主成分分析法
    3.2 拆方比对法
        3.2.1 单味药拆方法
        3.2.2 撤药拆方法
        3.2.3 配伍原则拆方法
        3.2.4 联合拆方法
    3.3 谱效研究法
        3.3.1 传统谱效关系研究法
        3.3.2 血清指纹图谱研究法
        3.3.3 数学模型研究法
    3.4 中药组方专家系统预测法
4 结论与展望

(7)健脾温肾法治疗羊水过多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羊水过多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1.1 羊水过多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羊水过多病因病机探讨
        1.3. 羊水过多中医治疗
    2、现代医学对羊水过多的认识和治疗进展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羊水过多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3 羊水过多的治疗进展
        2.4. 羊水过多的相关护理
    3、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案
    3 结果及分析
        3.1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指标对比
        3.2 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治疗后组间疗效观察
        3.3 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组内疗效观察
        3.4 安全性评价和不良反应
        3.5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背景
    2 健脾温肾法治疗羊水过多的依据
    3 苓桂术甘汤及真武汤的药理研究
        3.1 苓桂术甘汤分析
        3.2 真武汤分析
    4 真武加桂汤组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有效部位及其谱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1 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认识
        2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柴胡、黄芩及其药对的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下篇:实验研究
    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有效部位及其谱效关系的研究
        一 前言
        参考文献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内容
        研究一 柴胡与黄芩药材的质量控制
        1 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及其有效部位的初步探查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有效部位的追踪
        实验一 柴胡-黄芩部位及其配伍与保肝作用的关系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柴胡-黄芩有效部位再分离及其配伍的保肝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柴胡-黄芩有效部位含药血清的体外保肝活性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五 柴胡-黄芩保肝有效部位及其含药血清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六 柴胡-黄芩有效部位的血清指纹图谱与保肝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
    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思路
    2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3 正交实验设计进行有效部位筛选的探讨
    4 谱效关系分析的探讨
    5 课题的创新点、特色和意义
    6 课题的不足之处
附一 中药材鉴定报告
附二 图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苓桂术甘汤中去氢土莫酸和甘草酸的含量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生物活性评价研究[D]. 张琼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芪参颗粒治疗慢性心衰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何洋.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的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旭.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4]苓桂术甘汤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罗珊. 浙江大学, 2020(07)
  • [5]苓桂术甘汤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J]. 孙静,孙宇婷. 中医药学报, 2017(01)
  • [6]中药组方指纹图谱研究方法和思路[J]. 杨方良,张晶,孙国祥,孙万阳. 色谱, 2016(07)
  • [7]健脾温肾法治疗羊水过多的临床疗效研究[D]. 曹毅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8]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和稳定性研究的探讨[A]. 郭青丽,杜守颖,陆洋. “好医生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上), 2013
  • [9]指纹图谱技术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 秦昆明,方前波,蔡宝昌.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02)
  • [10]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有效部位及其谱效关系的研究[D]. 许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苓桂术甘汤中脱氢杜鹃花酸和甘草酸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