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氨基苯酚生产中的职业性皮炎

对氨基苯酚生产中的职业性皮炎

一、对氨基苯酚生产中的职业性皮炎(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琼[1](2021)在《碳点-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荧光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碳点(CDs)是一种新型的荧光碳基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光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低的毒性等优点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荧光传感、生物成像、药物传递、光催化等领域。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由无机金属离子或金属簇与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形成的一种高度有序的多孔配位聚合物。由于具有超高的孔隙率和可调的孔径,其可作为包封纳米粒子的优良载体。因此,通过将具有荧光性能的CDs包封在MOFs的孔穴中,使MOFs的多孔性能与CDs的光学特性相结合,就能够设计并合成新型的MOFs基复合材料。本论文通过将MOFs的多孔性与CDs的光学性能进行结合,设计并合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碳点-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并考察了它们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以柠檬酸和乙二胺为原料合成发蓝色荧光的CDs,然后将其引入到ZIF-8的合成环境中,通过一锅溶剂热法合成一种新型的MOFs基复合材料(CDs@ZIF-8)。该复合材料同时拥有CDs优异的光学性能和ZIF-8强的吸附累积效应。此外,该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结构和荧光稳定性。利用Cu2+对体系荧光的强烈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测定Cu2+的新方法,线性范围为0.5-550μM,最低检测限为0.26μM。(2)以黑枸杞为碳源通过水热法合成发蓝色荧光的CDs,然后将其引入到Eu-MOFs的合成环境中,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合成一种新型的双荧光发射复合材料CDs@Eu-MOFs。该复合材料有效地结合了Eu-MOFs高的吸附性能和比率荧光探针减小背景干扰的优势,可用于环境水样中Hg2+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01-300μM,检测限为0.12 n M。(3)以柠檬酸和尿素为碳源和氮源合成蓝色荧光碳点(N-CDs),以绿色生物质原料菠菜为碳源合成了红色荧光碳点(R-CDs),然后将合成的N-CDs和R-CDs同时引入到ZIF-8的合成环境中,成功制备了一种荧光性能优良的比率荧光探针材料(N-CDs/R-CDs@ZIF-8)。该复合材料不仅具有比率荧光探针的优点,还拥有ZIF-8强大的吸附性能,可用于特异性检测环境水样中的Pb2+。

姜薇[2](2020)在《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的种类及数量均有显着增加,对于职业性防护的重视程度,可以直接影响职业性皮肤病的发病率。职业病医生必须了解职业生产过程及操作情况、生产中所用的原料以及产品等对皮肤的影响等,从而提高对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意识和临床处置水平。目前,职业性接触性皮炎仍是最常见的职业性皮肤病,严重影响着工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性接触性皮炎(刺激性和变应性)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便于更多皮肤科医生提高对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专业诊断能力,从而进行积极预防和早期必要的干预。

樊琳,张明,顾清[3](2017)在《对苯二胺的毒性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PPD)又名1,4-二氨基苯(1,4-diaminobenzene)、乌尔丝D,是对硝基苯胺的一种衍生物,分子式为C6H4(NH2)2,其纯品为白色至淡紫红色晶体,暴露在空气中氧化变紫红色或深褐色。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和苯,稍溶于冷水。PPD是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芳香胺类化合物,具有强蛋白质结合能力,能够深入渗透到毛发中。PPD作为一种氧化型着色剂,常用于氧化型染发剂以及一些偶氮染料中,并作为化学中间体应用于橡胶防老剂、照片显影剂、

张春妮[4](2010)在《HPLC法测定尿样中芳香族化合物的六种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苯、甲苯、苯乙烯、苯胺、硝基苯等芳香族化合物是常见的几种有害物质,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药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人体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经皮肤接触这些有害物质会造成神经、呼吸、皮肤、血液等系统和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对上述在我国使用较多、且易引起中毒的物质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有害物质经体内代谢后可在尿液、血液等生物材料中检出,该种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质代谢产物的生物监测可为环境监测提供有效补充,使监测结果更加科学、准确。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用于非职业接触人群尿中多种有害物质代谢产物同时检测的成熟方法,缺少这些有害物质代附物在正常人群尿中的背景值和样本库。为此,建立一种同时检测尿样中多种有害物质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十分必要。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苯、甲苯、苯乙烯、苯胺、硝基苯在尿样中的六种代谢产物反,反-粘康酸、马尿酸、苯乙醇酸、苯乙醛酸、对氨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了流动相组成及配比、检测波长、流速、柱温和进样量等对六种待测组分分离与检测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色谱条件:Nova-Pak C18色谱柱,以甲醇-混酸水溶液(0.01%磷酸+0.02%醋酸)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方式,检测波长随时间程序变化,流速1.0mL/min,柱温35℃,进样量10μL。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实现了在20min内对六种组分的同时检测,各组分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0.9997,线性范围≥103,检出限为0.003~0.03μg/mL(S/N=3),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6.2%~108.1%,相对标准偏差为2.2%-4.6%。本研究对尿样中六种代谢产物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液-液萃取法对尿样进行预处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预处理条件:以二氯甲烷-异丙醇(v:v=7:3)为萃取溶剂,样品用量5mL,萃取剂用量5mL,加入0.75gNaCl,萃取时间2min,先在酸性条件下萃取一次,在萃取后的水相中加入1.5gK2HPO4,再重复萃取一次,然后合并两次的萃取液。在低于70℃水浴中将萃取液挥发至干,用1.0mL流动相溶解残留物。所建立的样品预处理方法使尿样中六种待测组分得到同时提取,提取效率均达到9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尿样中芳香族化合物六种代谢产物的方法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分析性能好、成本较低,能够满足尿样中有害物质代谢产物生物监测工作的需要。

周慧霞[5](2010)在《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外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给周边环境和人群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是对事故过程中,事故风险场内暴露人群可能产生的健康伤害效应及其发生概率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的过程。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具有持续时间短、有害因素强度大(或浓度高)且难以测定等特点,因此,与早期针对有害因素长期或终身暴露造成的人体慢性健康风险的研究不同,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在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目前针对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事故概率风险和事故后果分析两个方面,其中事故后果分析过程中涉及到人群健康损害的相关内容,但尚未建立系统的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目的:建立三种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并提出将该技术进一步开发形成系统软件的业务需求。方法:通过文献查询、互联网上信息搜索以及现场调研等方式,建立健康风险评价相关数据库;根据国内典型事故案例资料,按照健康风险评价程序对事故过程中周边人群的健康风险进行模拟评估;对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结合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过程中人群对事故有害因素(如毒性气体吸入、火灾热辐射、爆炸冲击波等)的暴露、人体健康伤害效应等特点,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建立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结果:1.健康风险评估相关数据库建立建立了三个健康风险评估相关数据库:污染物特征数据库、化学物质阈值及评估模型参数数据库和典型事故案例数据库,从而能够为健康风险评估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的信息来源。2.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对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表明,目前开展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健康风险评价时,关键问题是暴露评价过程中事故伤害因素强度(或浓度)资料缺乏或不足,不能满足系统的健康风险评估需求;同时也导致预测评估结果存在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对于化学品泄漏事故,在剂量-反应关系评价阶段,概率方程法和阈值法两种定量分析方法评估结果之间及两套概率方程参数值的计算结果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事故污染物资料特征,对两种方法和两个机构的参数值进行选择。3.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建立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863其他子课题研发的突发性大气环境风险场动态模拟预测系统(APOPS),建立了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在暴露评价阶段,利用突发性大气环境风险场动态模拟预测系统(APOPS,其它子课题研究成果)来实现对事故有害因素(如毒性气体浓度、火灾热辐射、爆炸冲击波等)强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动态模拟,结合当地人口分布信息,对事故风险场中某一位点处人群的暴露特征进行评价。在剂量-反应关系评价阶段,采用概率方程法和阈值法相结合的方法:即在能够获得事故污染物的概率方程参数值,或虽然没有事故污染物的相关参数值,但是可以选用与其理化特征、毒理学特性相似的化学物质的参数值作为替代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概率方程法,并以阈值法作为补充,对死亡之外的其它健康效应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在事故污染物资料不能满足上述概率方程法应用需求的情况下,直接应用阈值法对事故可能造成的不同程度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针对两个机构提供的概率方程参数值评估结果存在差异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既往事故案例的实际后果与模拟预测结果之间符合程度的比较分析,对参数值进行选择。4.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软件需求分析拟研发的突发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健康风险评价技术软件大致可分为三个模块:数据输入模块、健康风险评估模块和结果输出模块。结论: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的建立及软件的研发,解决了暴露评价和剂量-反应关系评价中的瓶颈问题,可以方便地运用多种数学模型来对各种事故伤害因素(毒性气体吸入、火灾热辐射、爆炸冲击波等)造成的健康损害进行模拟运算,以满足突发事故快速应急响应的需求;对于重大事故危险源,还能够实现对其潜在突发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进行预测评估,从而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制订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等,以有效提高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水平、降低事故损失、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命安全。

朱明杰[6](2009)在《环境友好型退镍剂及其循环再生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传统型退镍剂“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高”的缺陷,本课题从环境友好、资源回收、再生和循环的原则出发,设计了一种组成成分选用谷氨酸作为络合剂,间硝基苯磺酸钠作为氧化剂,葡萄糖酸δ内酯作为缓蚀剂,可循环再生使用的环境友好型退镍剂。并通过对该退镍剂的研究,实现其在退镍行业中的应用,以代替传统型退镍剂。研究内容及方法包括:(1)在确定退镍剂主要成分的基础上,采用静态挂片实验,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环境友好型退镍剂各组成成分适宜的浓度范围,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各组成成分的最佳操作浓度;(2)考查不同操作条件(包括温度、pH值、添加剂、曝气)对环境友好型退镍剂的退镍速率和蚀铁速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3)通过累积退镍实验,对环境友好型退镍剂新液的退镍容量等技术指标进行研究;(4)采用电沉积法,对环境友好型退镍剂废液中镍资源的回收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以电流效率、镍回收率作为主要参考指标,确定最佳工艺条件;(5)通过对回收镍后的退镍剂进行有效成分物质的补加使其获得再生,并考察环境友好型退镍剂再生液的技术指标及其循环再生工艺的可行性;(6)对环境友好型退镍剂进行技术指标和环境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友好型退镍剂各组成成分的最佳操作浓度为:谷氨酸50g/L、间硝基苯磺酸钠60g/L、葡萄糖酸δ内酯1.0g/L;(2)最佳退镍工艺条件为:温度90℃,pH值10.0,添加剂DDTC浓度0.5g/L,在此工艺条件下,退镍剂的退镍速率可达15.26μm/h;(3)环境友好型退镍剂新液的退镍容量可达30g/L,平均退镍速率可达2.5μm/h,平均蚀铁速率为0.05μm/h,达到了退镍生产要求。(4)在温度为室温,极间距为3.5cm,溶液pH值为4.0±0.1的情况下,电沉积法回收镍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槽电压5V,电沉积时间15h。此工艺条件下,电流效率为56.8%,镍回收率可达76.5%,实现了镍的有效回收;(5)对镍进行回收后,通过补加间硝基苯磺酸钠和葡萄糖酸δ内酯可以实现退镍剂的再生,再生液的退镍容量可达15g/L,平均退镍速率可达2.02μm/h,平均蚀铁速率为0.07μm/h,达到了退镍生产要求,实现了退镍剂的循环使用。该环境友好型退镍剂比传统的退镍剂在环保和安全方面更具优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陈曦[7](2009)在《二恶英慢性暴露雌性大鼠卵巢和血清蛋白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低剂量二恶英慢性暴露对雌性大鼠卵巢和血清蛋白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二恶英生殖毒性和其它毒性机制,为寻找二恶英的蛋白生物标志物提供佐证。方法:对雌性SD-大鼠进行慢性染毒29周,分为三个染毒组和一个对照组(n=8/组,0ng/kg/d、20ng/kg/d、50ng/kg/d、125ng/kg/d四组),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MS)对大鼠卵巢和血清进行蛋白组学研究,寻找差异蛋白点,并通过Western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对所选择蛋白点进行反向验证;同时,对其肝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中生殖激素水平(雌二醇、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同时进行股骨密度的测定。结合大鼠体重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结果:卵巢中上调的蛋白包括:硒结合蛋白2(Selenium binding protein 2,SBP2),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类3型(glutathione S-transferase,mu type 3,GSTM3),Lrpap1蛋白,还原型辅酶Ⅱ(NADPH),Peptidylprolyl isomerase D(5414);下调的蛋白包括:抑制蛋白(Prohibitin,Phb)和N-乙基-马来酰胺敏感因子(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NSF),同时,在卵巢组织中得出Prohibitin反向验证结果。依据各种蛋白质的功能,在TCDD毒效应产生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TCDD染毒对于体重、卵巢脏器系数、生殖激素产生影响,蛋白表达的差异与血清雌二醇水平的改变相联系。提示TCDD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生殖激素的紊乱和相关调控蛋白的功能。虽然骨密度测定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的标准差较小。染毒组出现明显肝脏损伤,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肝脏增生为二恶英所致肝脏损伤的重要特点,同时引起了肝脏绝对重量和相对重量的增加。血清中上调的蛋白包括补体C4(Complement component 4,C4),载脂蛋白A-IV前体(Preaploipoprotein A-IV)和低分子量的激肽原前体(LMW T-kininogen1 precursor);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和补体C3(Complement component 3,C3)两种蛋白仅在染毒组大鼠的凝胶中有点被识别出。结论:二恶英慢性暴露对大鼠卵巢和血清蛋白表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鉴定的差异蛋白点有助于为进一步研究二恶英的生殖毒性和其他相关毒性提供科学依据;与激素水平、体重、脏器系数、组织形态的改变相联系,深入分析差异蛋白在TCDD毒作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慢性低剂量暴露对雌性SD-大鼠的影响。

张宁[8](2008)在《氧化型染发剂的污染生态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通过氧化型染发剂对小麦种子发芽及根伸长的毒性试验、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试验及对沙蚕的急性毒性试验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的机理探究试验,结果表明:(1)小麦种子发芽过程中,根长和芽长对氧化型染发剂胁迫表现得并不敏感,但抑制率与浓度对数呈显着正相关(R2root=0.94.R2shoot=0.97).小麦的根长和芽长在氧化型染发剂胁迫下的IC50分别为20.5g·L-1和29.1g·L-1。当处理组浓度处于低水平时,对小麦种子的根长产生了微弱的毒物兴奋效应,处理组浓度为10mg·L-1和100mg·L-1时,小麦种子根长分别为空白组的103.7%和102.4%.(2)在氧化型染发剂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试验中,暴露24h的LC50和EC50分别为177.0mg·L-1和129.5mg·L-1;暴露48h的LC50和EC50分别为132.0mg·L-1和120.0mg·L-1。24h和48h内不同浓度氧化型染发剂胁迫下大型蚤的死亡率和抑制率趋势线呈“S”型增长,且均与浓度对数呈良好的一元线性关系(死亡率: R224h=0.97,R248h=0.99, p<0.05;抑制率:R224h=0.97, R248h=0.98, p<0.05)。(3)在氧化型染发剂对双齿围沙蚕的急性毒性和酶活性测定试验中,暴露3d后氧化型染发剂对沙蚕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849.6mg·L-1;暴露3d后沙蚕体内AChE和SOD活性受到氧化型染发剂暴露浓度的显着影响,且随暴露浓度的升高(0320mg·L-1),AChE和SOD活性均呈先被诱导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沙蚕体内AChE和SOD活性也受到暴露时间的显着影响:40mg·L-1浓度下,随暴露时间的延长(010d),SOD活性呈先下降又缓慢上升的趋势,而AChE活性变化没有显着规律;通过比较发现,相对于AChE,SOD的活性变化更能反映氧化型染发剂对沙蚕的毒性作用。

李宗,赵文健[9](1993)在《对氨基苯酚生产中的职业性皮炎》文中研究指明 1987年来,我们对某化工厂生产对氮基苯酚工人的职业性皮炎进行了五年的观察和随访其原因与职业因素有关,兹将报道如下:1.现场调查该厂建办1983年,产品对氨基苯酚,用于医药中间体,呈米白色结晶。车间厂房不宽敞,无气窗与排风设施,操作反应有气体逸出。年产品720吨/年,生产时间30天/月,24小时分三班作业,8小时/班,实际接触时间3小时/班。2.临床资料1987—1991年五年动态观察体检62名,其中男性40名,女性22名,年均年龄38岁(24~60),平

方弘[10](1993)在《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的防治(一)》文中研究表明 一、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的历史概况苯或其同系物(如甲苯、二甲苯、酚)的环上氢原子被氨基(NH2)或硝基(NO2)所取代,即为芳香族氨基或硝基化合物。苯胺(Amiline)和硝基苯(Nitrobenzene)分别为上述有机物的主要代表。萘、蒽、联苯等也是苯的类似物,都有这种取代。氨基或硝基可单独,亦可与卤素(主要为氯)或烃基(主要为甲基、乙基)一起取代这些环上任何位置的氢原子,组成许多用途广泛的化学品。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是固体或液体,具有挥发性低、易溶于脂肪等共同的理化特性。在自然界中,少量苯胺存在于煤焦油中,但在工业上所用的一般是人工合成的,即用硝酸与苯作用生成硝基苯,再经还原成苯胺。从苯胺开始可进行多种有机合成反应,形成了很重要的一系列化合物。在一百多年以前,这些物质是少见的,近年来,很多东西都从粗石油中制造出来,1952年

二、对氨基苯酚生产中的职业性皮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氨基苯酚生产中的职业性皮炎(论文提纲范文)

(1)碳点-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荧光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碳点的概述
        1.2.1 碳点的发展历程
        1.2.2 碳点的合成方法
        1.2.3 碳点的应用领域
    1.3 金属有机框架的概述
        1.3.1 金属有机框架的发展历程
        1.3.2 发光金属有机框架在荧光传感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CDs@ZIF-8 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Cu~(2+)检测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CDs的制备
        2.2.3 ZIF-8和CDs@ZIF-8 的制备
        2.2.4 荧光传感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Ds@ZIF-8 材料的表征
        2.3.2 CDs@ZIF-8 的荧光性质
        2.3.3 Cu~(2+)的荧光检测
        2.3.4 可能的荧光猝灭机理
    2.4 小结
第3章 原位合成CDs@Eu-MOFs复合材料及其对水环境中Hg~(2+)的选择性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CDs的合成
        3.2.3 Eu-MOFs和 CDs@Eu-MOFs的合成
        3.2.4 Hg~(2+)的荧光测定
        3.2.5 实际样品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Ds@Eu-MOFs的表征
        3.3.2 CDs@Eu-MOFs的荧光性能
        3.3.3 Hg~(2+)的荧光检测
        3.3.4 实际水样中Hg~(2+)的测定
        3.3.5 荧光猝灭的可能机理
    3.4 小结
第4章 N-CDs/R-CDs@ZIF-8 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Pb~(2+)检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N-CDs的制备
        4.2.3 R-CDs的制备
        4.2.4 N-CDs/R-CDs@ZIF-8 的制备
        4.2.5 荧光传感实验
        4.2.6 实际水样中Pb~(2+)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CDs/R-CDs@ZIF-8 材料的表征
        4.3.2 N-CDs/R-CDs@ZIF-8 的荧光性能
        4.3.3 Pb~(2+)检测和去除
        4.3.4 实际样品测定
        4.3.5 荧光猝灭机理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论文提纲范文)

1 职业性原发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1.1 概念
    1.2 发病原因
    1.3 发病机制
    1.4 临床表现
    1.5 诊断及鉴别诊断
        1.5.1 诊断要点[4]
        1.5.2 鉴别诊断
2 职业性变应(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2.1 概念
    2.2 职业性常见致敏物
    2.3 致病机制
    2.4 临床表现
    2.5 诊断及鉴别诊断
        2.5.1 诊断要点
        2.5.2 鉴别诊断
3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
    3.1 一般处理
    3.2 局部治疗
    3.3 系统治疗
4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预防
5 小结

(4)HPLC法测定尿样中芳香族化合物的六种代谢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害物质及其检测的意义
    1.2 生物监测
        1.2.1 生物监测方法及生物标志物
        1.2.2 生物监测指标及接触限值
        1.2.3 生物材料
    1.3 五种常见有害物质
        1.3.1 苯
        1.3.2 甲苯
        1.3.3 苯乙烯
        1.3.4 苯胺
        1.3.5 硝基苯
    1.4 六种尿代谢产物
        1.4.1 反,反-粘康酸
        1.4.2 马尿酸
        1.4.3 苯乙醇酸
        1.4.4 苯乙醛酸
        1.4.5 对氨基苯酚
        1.4.6 对硝基苯酚
    1.5 六种尿代谢产物的分析现状
        1.5.1 分光光度法
        1.5.2 气相色谱法及气-质联用法
        1.5.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4 毛细管电泳法
        1.5.5 其他分析方法
    1.6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尿样中六种代谢产物的HPLC检测方法的研究
    2.1 引言
    2.2 方法和原理
        2.2.1 分离原理
        2.2.2 定性和定量方法
    2.3 实验部分
        2.3.1 仪器和试剂
        2.3.2 仪器操作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谱分离模式及色谱柱的选择
        2.4.2 紫外检测波长的选择
        2.4.3 流动相体系的选择
        2.4.4 加入酸的种类及用量的选择
        2.4.5 洗脱方式的选择
        2.4.6 梯度洗脱程序及波长程序的确定
        2.4.7 流动相流速的选择
        2.4.8 色谱柱柱温的选择
        2.4.9 进样量的选择
        2.4.10 最佳色谱条件及色谱图
        2.4.11 干扰实验
        2.4.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小结
第三章 尿样中六种代谢产物的提取及样品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3.3.1 萃取方式的选择
        3.3.2 萃取溶剂的选择
        3.3.3 二元萃取溶剂配比的选择
        3.3.4 磷酸二氢钾加入量的选择
        3.3.5 萃取溶剂用量的选择
        3.3.6 NaCl加入量的选择
        3.3.7 萃取时间的选择
        3.3.8 萃取次数的选择
        3.3.9 正交试验设计及其结果的直观分析
        3.3.10 最佳样品预处理条件
    3.4 样品测定
        3.4.1 工作曲线的绘制
        3.4.2 实际样品的测定
    3.5 方法分析性能
        3.5.1 精密度实验
        3.5.2 检出限和定量限
        3.5.3 回收率实验
    3.6 稳定性实验
        3.6.1 标准溶液的稳定性
        3.6.2 尿样中待测物质稳定性
    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注释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 相关法规
        (二) 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三) 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相关数据库的建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 污染物特征数据库
        (二) 化学物质阈值及评估模型参数数据库
        (三) 典型事故案例数据库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突发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的建立
    前言
        一、突发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特征
        二、研究方法
    第一节 重庆开县特大井喷事故人群健康风险模拟评估
        一、开县井喷事故概况
        二、分析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突发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的建立
        一、危害鉴定
        二、暴露评价
        三、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四、危险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火灾、爆炸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的建立
    前言
        一、火灾、爆炸事故特征
        二、研究方法
    第一节 沧州大化爆炸事故人群健康风险模拟评估
        一、沧州大化爆炸事故概况
        二、分析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火灾爆炸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建立
        一、危害鉴定
        二、暴露评价
        三、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四、危险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软件研发需求分析
    一、软件需求初步分析
    二、软件流程图
    三、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致谢
个人简介

(6)环境友好型退镍剂及其循环再生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镍及镀镍工业概况
        1.1.1 镍的资源特征分析
        1.1.2 镍的性质
        1.1.3 镀镍技术的应用
    1.2 退镍剂及退镍技术
        1.2.1 退镍剂的用途
        1.2.2 退镍剂退镍工艺的选择
    1.3 退镍剂的发展概况
        1.3.1 传统退镍剂的类型
        1.3.2 传统退镍剂的技术特征及环境影响分析
        1.3.3 退镍剂的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 环境友好型退镍剂的设计
    2.1 环境友好型退镍剂的设计理念
        2.1.1 环境友好
        2.1.2 镍资源回收
        2.1.3 退镍剂的再生
        2.1.4 退镍剂的循环使用
    2.2 环境友好型退镍剂的技术指标
        2.2.1 退镍速率
        2.2.2 蚀铁速率
        2.2.3 退镍容量
        2.2.4 物质消耗
        2.2.5 退镍后外观质量
        2.2.6 退镍剂的稳定性
    2.3 环境友好型退镍剂的配方设计
        2.3.1 络合剂
        2.3.2 氧化剂
        2.3.3 缓蚀剂
    2.4 环境友好型退镍剂的循环再生工艺流程设计
    2.5 环境友好型退镍剂的可行性探讨
        2.5.1 技术可行性探讨
        2.5.2 经济及环境可行性探讨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药品、仪器及材料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材料
    3.2 研究方法与分析检测
        3.2.1 退镍过程中的方法
        3.2.2 镍回收过程中的方法
        3.2.3 退镍剂的管理及检测方法
    3.3 退镍剂的配制与维护
    3.4 退镍工艺的操作流程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环境友好型退镍剂配方研究
        4.1.1 谷氨酸的浓度范围
        4.1.2 间硝基苯磺酸钠的浓度范围
        4.1.3 葡萄糖酸δ内酯的浓度范围
        4.1.4 正交实验及最佳配方
    4.2 退镍工艺条件研究
        4.2.1 pH值的影响
        4.2.2 温度的影响
        4.2.3 曝气的影响
        4.2.4 添加剂的筛选
    4.3 (累积)退镍容量研究
    4.4 退镍剂废液中镍的回收工艺研究
        4.4.1 槽电压的确定
        4.4.2 电沉积时间的确定
    4.5 退镍剂的再生研究
    4.6 最终废液的处置研究
5 环境友好型退镍剂的综合分析
    5.1 技术指标分析
        5.1.1 退镍速率
        5.1.2 蚀铁速率
        5.1.3 退镍容量
        5.1.4 物质消耗
        5.1.5 退镍剂的稳定性
        5.1.6 外观质量
    5.2 环境影响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二恶英慢性暴露雌性大鼠卵巢和血清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二恶英生殖毒性的卵巢蛋白组学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二恶英毒性的血清蛋白组学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二恶英对人类生殖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氧化型染发剂的污染生态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药物与个人护理用品污染物(PPCPs)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PPCPs 对环境的污染及其趋势
        1.2.1 抗生素
        1.2.2 合成麝香
        1.2.3 雌激素
        1.2.4 消毒剂、清洁剂
第二章 关于氧化型染发剂和生态毒理学
    第一节 氧化型染发剂的生产和使用
    第二节 氧化型染发剂对环境的污染
    第三节 氧化型染发剂的作用原理
    第四节 氧化型染发剂的毒性研究进展
        2.4.1 氧化型染发剂的致癌作用
        2.4.2 氧化型染发剂的致敏作用
        2.4.3 氧化型染发剂的致突变作用
        2.4.4 氧化型染发剂的神经毒性
    第五节 生态毒理学
        2.5.1 生态毒理学的发展
        2.5.2 生态毒理学的常规毒性试验
第三章 立题依据、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内容
        3.2.1 氧化型染发剂对小麦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生态毒性效应
        3.2.2 氧化型染发剂对大型蚤的生态毒性效应
        3.2.3 氧化型染发剂对沙蚕的生态毒性效应
    第三节 技术路线
第四章 氧化型染发剂对小麦发芽及根伸长的影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设计
        4.2.4 实验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氧化型染发剂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效应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设计
        5.2.4 实验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氧化型染发剂对沙蚕的生态毒性
    第一节 沙蚕概述
        6.1.1 沙蚕的生物学特性
        6.1.2 沙蚕的污染指示作用
        6.1.3 环境胁迫对酶系统的影响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试验材料及培养方法
        6.2.3 急性毒性试验
        6.2.4 氧化型染发剂对沙蚕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6.2.5 酶活性试验
    第三节结果与讨论
        6.3.1 氧化型染发剂对沙蚕的急性毒性效应
        6.3.2 急性毒性试验中沙蚕体内酶活性的变化
        6.3.3 不同暴露时间下沙蚕体内酶活性的变化
    第四节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专利情况

四、对氨基苯酚生产中的职业性皮炎(论文参考文献)

  • [1]碳点-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荧光检测中的应用[D]. 王晓琼.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职业性接触性皮炎[J]. 姜薇. 皮肤科学通报, 2020(02)
  • [3]对苯二胺的毒性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J]. 樊琳,张明,顾清.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7(03)
  • [4]HPLC法测定尿样中芳香族化合物的六种代谢产物的研究[D]. 张春妮. 东北大学, 2010(04)
  • [5]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研究[D]. 周慧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05)
  • [6]环境友好型退镍剂及其循环再生工艺的研究[D]. 朱明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 [7]二恶英慢性暴露雌性大鼠卵巢和血清蛋白组学研究[D]. 陈曦.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2)
  • [8]氧化型染发剂的污染生态效应及机理研究[D]. 张宁. 南开大学, 2008(01)
  • [9]对氨基苯酚生产中的职业性皮炎[J]. 李宗,赵文健. 职业卫生与病伤, 1993(04)
  • [10]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的防治(一)[J]. 方弘. 职业与健康, 1993(04)

标签:;  ;  ;  ;  ;  

对氨基苯酚生产中的职业性皮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