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及外八寺碑文选编第四注——普乐寺碑文(一)

避暑山庄及外八寺碑文选编第四注——普乐寺碑文(一)

一、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之四——普乐寺碑记(1)(论文文献综述)

崔欣,石娜,朱娜[1](2021)在《文本、礼仪与场域:清王朝构建藏传佛教王朝化的路径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清史研究者普遍认同"清之尊用佛教绝非本心"这一观点,认为清朝统治者理性的政治态度和成熟的藏传佛教政策,保证了清王朝迅速崛起而不失稳重,但其个人并不信仰藏传佛教。然而,以"新清史"学派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在重新审视清朝皇帝与藏传佛教关系时,认为无论是从藏传佛教仪式构建,亦或是其个人参与藏传佛教仪式等角度来讲,清王朝统治者都有着信仰藏传佛教的表现。尽管两种观点在清王朝统治者是否信仰藏传佛教上持不同意见,但两派学者都不否认清朝统治者已经意识到在与藏传佛教世界沟通时,"共同的礼仪"这种生产权力与知识的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各种礼仪话语构建和仪式表演,将皇权意志嵌入制度化王朝礼仪实践中,完成清王朝文化认同模式的构建。本文以清王朝统治者构建王朝化的藏传佛教"礼仪生活"空间、完成概念性的礼仪文本阐释,以及清朝皇帝个体的文化仪式"表演"来梳理他们在整合藏传佛教文化,构建大一统王朝时的努力。

祁美琴,安子昂[2](2019)在《试论藏传佛教的王朝化与国家认同——以清朝敕建藏传佛寺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藏传佛教的王朝化和国家认同是清代宗教同国家关系的重要表征。清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藏传佛教寺庙的政治功效及其在"大一统"王朝进程中的政治价值,由清廷敕令修建了一系列藏系庙宇。这些庙宇分布于中原和藩部,它们构成了代表"国家存在"的特殊政治场域,也体现了边疆地区宗教被纳入中央王朝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轨迹。清朝统治者通过皇家元素植入和对敕建庙宇的"官衙化"改造,使得这些庙宇兼具朝廷有效治理蒙藏民族及边疆地区的机构职能的同时,也成为清廷主导构建政治认同和藩部首领表达政治认同的场域与通道。

金云舟[3](2018)在《清代皇家女性画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皇家女性”特指生活在清代宫廷之中的满清贵族女性,包括列朝皇后、妃嫔、太后、格格。清代皇家女性画像,指以这些清代皇家女性形象为题材内容的绘画创作。本文通过对现存的清代皇家女性画像及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女性研究视角,将清代皇家女性所扮演角色和历史作用的图像归纳为五大画像表现专题展开研究,分别为朝服像和半身像、农桑形象、“文治”形象、戎装像和女独裁者形象。首先,解决皇家女性朝服像的创作动机、创作时间和后期补绘问题,研究其与作为身前“喜容”的半身像之间在功能、目的、价值、意义以及制度上的关联性与不同性;其次,采用肖像画学、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皇家女性于帝王重农思想下,在农桑主题画像中所具备的“独演性”和“共演性”特质,即如何通过图像独立或是与帝王共同完成属于女性政治教化的任务;第三,致力于清代帝王“修、齐、治、平”的四个儒家理想与皇家女性画像的关系研究;第四,清代“以武安邦”国策与清代皇家女性戎装像的关系研究,探讨清代皇家女性在清代准军事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重点研究慈禧“无冕帝王”和“救世之主”两种角色的画像塑造,揭示其作为主导者与发起者时对洋画家绘制其画像的复杂接受心态。旨在用以上创新性研究成果,深入研究论证这些绘画主题背后所隐藏的政治制度及考量、政治教化、文治武功思想、艺术风格接受与传播影响等,揭示清代皇家女性画像占据清宫绘画的半壁江山,与帝王画像相得益彰、平分秋色,不但反映了皇家女性在清代所起的重要政治作用和历史地位,而且充分体现了其在中国美术史,尤其是仕女画史、人物画史,以及中西绘画交流史上的艺术价值。

布莉华[4](2017)在《《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解说与补正》文中研究表明乾隆撰写的《普陀宗乘之庙碑记》一文,介绍了位于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庙是仿照西藏布达拉宫的样式修建的,说明了修建普陀宗乘之庙的原因、寺庙的样式以及土尔扈特归来的事件。修建这座寺庙目的是为了绥抚蒙古诸部,也是乾隆时期对外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本文对《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进行了解读,并对原有碑文注释的不妥之处一一指出。

邓静[5](2016)在《从外八庙的修建过程看清朝民族政策的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八庙修建于清朝康乾盛世之时,伴随着清王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它在清王朝团结少数民族、巩固边疆稳定、扞卫国家统一等方面都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清廷实行宗教怀柔政策的具体载体,它被认为是清朝民族政策由发展到成熟的微型模体。本文就外八庙的修建过程与之相关联系,分别从外八庙修建背景的演变过程、涵盖对象的演变过程、建筑风格的演变过程等角度入手,对此问题展开相关探究分析,以期对研究有清一代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了解并发展承德地方文化产业有所裨益。

陈柳玲[6](2012)在《浅论景山五方佛曼陀罗的解读与历史成因》文中研究说明前言北京景山公园位于故宫北侧,北海公园东侧。景山历史悠久,早在1 179年金世祖在中都城东北部营建泰宁宫时,就将部分泥土堆积于此,形成一座土丘。此后,历代宫廷都对该处进行了数次修整。"景山"这一称号实际上不是其原名,1421年明朝将元代皇城拆弃的夯土和新挖紫禁城筒子河的泥土压在元代旧址上,形成了一座大山,取名"万岁山"。后来清朝顺

赵改萍[7](2004)在《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及影响》文中提出五台山是内地现存的唯一一处汉、藏两系并存之佛教圣地,从元代藏传佛教正式传入五台山,历经七百多年的发展,绵延至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对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作一整体研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论述:(一)、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及对吐蕃的影响。五台山文殊信仰形成于唐代,在唐与吐蕃频繁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对吐蕃本土及敦煌佛教产生了一定影响。(二)、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元代八思巴巡礼五台山标志着藏传佛教正式传入五台山,明代藏传佛教在五台山进一步传播,萨迦派、噶玛派、格鲁派都在五台山分别得以发展,僧人、寺院数量均有发展。(三)、清代前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兴盛。清朝皇帝屡次巡礼五台山,康熙下令将原来十座汉传佛教寺院改为藏传佛教寺院,在这些寺院中出现大量的汉族僧人,蒙古族、藏族、土族、满族僧人纷纷来此朝拜,使得康乾时期藏传佛教在此达到鼎盛。(四)、清后期以来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衰落与复兴。嘉庆以后五台山藏传佛教开始衰落,到抗日战争时期五台山藏传佛教第一次衰落到低谷;土改时期,五台山藏传佛教第二次跌入低谷;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能海、法尊等人的努力下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藏传佛教密法,五台山藏传佛教开始复兴。但文革时,五台山藏传佛教又一次衰落到极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五台山藏传佛教迅速发展。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是五台山文殊信仰发展的结果,体现了自古及今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频繁的文化交流以及由此带来的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亲合。在这个过程中历代统治者对五台山藏传佛教适时的加以引导和利用,加强了五台山藏传佛教在稳定国家统治、促进民族团结以及各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作者对以上诸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或有诸多未尽之处,敬请各位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齐敬之[8](1984)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之五——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1)》文中指出伊犁河北旧有庙,曰固水扎,都纲三层,缭垣周一里许。(2)当噶尔丹策凌时。以五集赛,更番居此诵经,每岁首盛夏,准噶尔之众膜拜顶礼者,远近咸集。(3)其俗素奉黄教,往往捐珍宝,施金银,以事庄严。庙之闳瞻,遂甲于漠北。(4)阿逆之叛。(5)贼党肆掠焚劫,庙乃毁废。曾用韩愈陆浑山火诗韵,以纪其事。 及我师再平伊犁其地,并建城堡,而梵宇之权存煨烬之余者。(6)已不可复整,亦不必为之复整也。因思山庄为秋蒐肆觐之所,旧蕃新附,络绎鳞集。(7)爰规东北冈阜肖固尔扎之制,营建斯庙,名之曰:“安远”。集梵僧,演步踏,以庆蒇事。(9)惟时都尔伯特郡王策凌,乌巴什等,适以朝贺至,与达什达瓦部众之隶居兹土者,欢喜额手。(10)佥谓琳宫晃曜,妙相庄严,不啻曩时在固尔扎都纲闻呗瓒也。(11)然予之所以为此者,非惟阐扬黄教之谓。盖以绥靖荒服,柔怀远人,俾之长享乐利,永永无极云。(12)因系十韵以识缘起如此。 伊犁兵燹后,梵宇为重为。(13)缩地齐近远,归宗何改移?(14)今朝初庆落,戎索永延厘。耸峙辉山麓,来瞻渡水涯。(16)制乃固尔扎,境一毘耶离。(17)唱呗

齐敬之[9](1983)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之四——普乐寺碑记(1)》文中认为避暑山庄,当兴桓隩区直北.(2)地亘狮沟西南,(3)官廨民庐,(4)聚落殷羡.(5)共东偏列嶂邈绵.(6)周原案衍.(7)则诸经所称,广长清净,于佛土宜.(8)乾隆乙亥,西陲大功告成,(9)卫拉特各部长来会时事,尝肖西域三摩耶,建寺曰“普宁”.(10)嗣是达什达瓦属人内徒,即次居旅,环匝山麓.(11)越岁乙酉,复于迤左仿伊犁固尔扎都纲,建庙曰“安远”.(12)然自庙南延望锤峰,式岩式宏,厥壤犹隙.(13)惟大蒙之俗,素崇黄教,将欲因其教,不易其俗,缘初构而踵成之.(14)且每岁山庄秋巡,内外扎萨克觐光以来者.肩摩踵接.(15)而新附之都尔伯特及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16)亦宜有以遂其仰瞻,兴其肃恭,俾满所欲,无二心焉.(17)咨之章嘉国师云,

二、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之四——普乐寺碑记(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之四——普乐寺碑记(1)(论文提纲范文)

(3)清代皇家女性画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母仪天下的纪念肖像
    第一节 “冠袍整齐”的朝服像
        一、“一帝二后、左昭右穆”与历代后妃御容供奉制度的演变
        二、清代后妃朝服像展示与绘制的规范性
        三、清代后妃朝服像绘制风格与创作年代
    第二节 为写生而作的半身像
        一、作为喜容的半身像
        二、作为稿本的半身像
        三、最早的油画半身像—和妃半身像
第二章 “农桑”文化下的皇家女性画像
    第一节 亲蚕求桑—国家之殇
        一、清代女性群像绘画的代表之作
        二、皇后的“独演性”与榜样作用
    第二节 与帝王“共演”—《胤禛耕织图册》女性形象研究
        一、女性形象的写实性
        二、女性形象身份考辨
        三、不可或缺的“共演者”
第三章 “文治”思想下的皇家女性画像
    第一节 身修家齐
        一、以孝治天下
        二、帝王的家庭成员
    第二节 心写“治平”
        一、时空中的女性
        二、后妃的择列
第四章 英姿飒爽的尚武形象
    第一节 满人“尚武精神”之下的女性戎装像
        一、晚清皇家女性的尚武之风—《英嫔春贵人骑马图》
        二、不爱红妆爱武装—《香妃戎装图》
    第二节 “十全武功”的特殊纪念—《威弧获鹿图》卷研究
        一、女性视角下《威弧获鹿图》卷的图像研究
        二、宏大体系下的精彩小品—《威弧获鹿图》卷的成画时间与风格研究
第五章 末代太后慈禧画像研究
    第一节 无冕之皇的形象塑造
        一、传统行乐图中的皇权隐喻
        二、“刚柔并济”——西方画家笔下的慈禧太后形象面面观
    第二节 “慈悲救世”扮观音
        一、慈禧扮观音像的绘制动机
        二、慈禧扮观音像的“世俗化”表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解说与补正(论文提纲范文)

碑文
碑文写作背景
碑文解读
考释辨析

(5)从外八庙的修建过程看清朝民族政策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八庙修建背景的演变过程
    (一)康熙年间修建
    (二)乾隆年间修建
        1. 乾隆前期
        2. 乾隆后期
    (三)由外八庙修建背景的演变看清代民族政策中宗教寺庙体系的开端
二、外八庙涵盖对象的演变过程
    (一)漠南、漠北蒙古
    (二)漠西蒙古
    (三)新疆其他民族
    (四)藏族
    (五)由外八庙涵盖对象的演变看清代民族政策实施范围的扩大
三、外八庙修建风格的演变过程
    (一)康熙年间以汉式风格为主
    (二)乾隆前期以汉藏结合式风格为主
    (三)乾隆后期以藏式风格为主
    (四)由外八庙修建风格的演变看清代民族政策实施载体的深入
四、结论

(7)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及其对吐蕃的影响
    1 、 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及特点
    2 、 五台山文殊信仰对吐蕃的影响
二、 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
    1 、 元代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初步传播
    2 、 明代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进一步传播
三、 清代前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兴盛
    1 、 清代诸帝与五台山
    2 、 高僧巡礼五台山
    3 、 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及其管理体制
四、 清代后期以来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衰落与复兴
    1 、 清代后期以来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衰落
    2 、 改革开放以来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复兴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四、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之四——普乐寺碑记(1)(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本、礼仪与场域:清王朝构建藏传佛教王朝化的路径与实践[J]. 崔欣,石娜,朱娜. 青海民族研究, 2021(02)
  • [2]试论藏传佛教的王朝化与国家认同——以清朝敕建藏传佛寺为中心的考察[J]. 祁美琴,安子昂. 清史研究, 2019(01)
  • [3]清代皇家女性画像研究[D]. 金云舟.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4]《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解说与补正[J]. 布莉华. 史志学刊, 2017(05)
  • [5]从外八庙的修建过程看清朝民族政策的演变[J]. 邓静.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 [6]浅论景山五方佛曼陀罗的解读与历史成因[J]. 陈柳玲. 美苑, 2012(02)
  • [7]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及影响[D]. 赵改萍. 西北大学, 2004(04)
  • [8]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之五——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1)[J]. 齐敬之. 承德师专学报, 1984(01)
  • [9]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之四——普乐寺碑记(1)[J]. 齐敬之. 承德师专学报, 1983(Z1)

标签:;  ;  ;  ;  ;  

避暑山庄及外八寺碑文选编第四注——普乐寺碑文(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