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 64 位微处理器

高性能 64 位微处理器

一、高性能64位微处理器(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1](2020)在《基于RISC-V指令集微控制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这个一切追求数字化的信息时代,诸如手机、电脑以及智能家居等电子产品已经离不开人们的生活,这些智能产品基本都会具备一个被称为微控制器的核心芯片。微控制器与其他外设及接口一起构成了微控制器,以实现对各种智能电子产品的不同功能控制,从而确保电子产品在工业、国防、通信以及交通等领域为人们服务。处理器的性能优化,可以提高整个处理流程的速度,所以深入研究控制器并进行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在RISC-V指令集的基础上完成其处理器中控制器的相关研究,主要工作如下:一、分析RISC-V指令集的体系结构。本文使RISC-V指令集中常用的指令作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RISC-V指令集的特点,并充分利用该指令集简洁,精简的优势,完成RISC-V微控制器结构的设计。二、设计一款多级流水线的32位微控制器,实现了RISC-V中基本的47条指令,包括基本的运算指令,跳转指令,以及转移指令。在该处理器中,采用五级流水线位基本结构,使用静态预测机制,舍弃了经典的RSIC处理器中使用的分支延时槽技术。同时采用统一的精确同步异常处理方式,通过流水线空泡方法。在实现中断和异常的处理中,牺牲一个时钟周期的处理时间,来减少了因为分开处理精确同步异常与非精确异步异常等的硬件资源开销。三、通过Wishbone总线与控制器进行互联,对SDRAM控制器进行设计。该SDRAM控制器使用参数化设计的方式,可通过改变输入参数,实现不同型号SDRAM控制器的兼容。同时将核心控制器和总线控制器分开进行模块化设计,方便在进行其它总线互联时只需单独设计总线控制器模块即可。四、采用焦点验证的方式对所设计的微控制器进行验证。本次验证使用的是Modelsim软件进行搭建验证环境,完成了微控制器在逻辑、移位和算术指令的验证。同时将所设计的微控制器下载至FPGA中进行验证,可得出验证结果符合预期要求。

侯丽[2](2017)在《一种用于8/16位微处理器的定时/计数器IP核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大规模定时/计数控制系统或其它8/16位微处理器应用系统中,将使用大量的定时/计数器。因此,扩展定时/计数器的数量和范围来满足工业领域的需求成为一种趋势。本课题通过对已有定时器/计数器的功能分析,运用FPGA并行执行的特点,设计了动态并行执行的定时/计数器IP核的体系结构。设计了静态可重构的定时/计数器IP核,该IP核可以依据具体工程应用需求来更改其内部的定时器或计数器的数量和定时/计数的位宽,实现对FPGA资源的灵活配置。课题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完成了8/16位微处理器与IP核的接口电路以及读写时序的设计,微处理器控制定时器和计数器工作的指令格式的设计。(2)完成了定时器的设计,提出模块间并行处理的设计思路对定时器进行功能模块划分,其中定时处理控制模块采用仿顺序操作实现在1us内对所有定时器进行一次操作,实现定时或输出PWM脉冲调制信号的功能。采用模块间的并行处理,使得每个模块能够并行处理任务,不受其它模块的影响自主运行。定时精度为1us,定时范围0.1ms~232*100ms。(3)完成了计数器的设计,按照模块间并行处理的设计思路对计数器进行功能模块划分,其中计数处理控制模块采用循环扫描方式对外部计数信号源进行检测,每个计数器的执行采用状态机对外部信号进行判断是否启动,是否向上/向下计数等操作实现对外部信号进行计数,测频或测周期等。最大计数频率为684.9KHz。(4)完成了静态可重构的定时/计数器的系统结构设计。该设计将定时器/计数器的个数和定时/计数的位宽设置成变量,当需求确定后设置定时器/计数器的个数变量和定时/计数位宽变量的值,将程序编译,综合布局布线,下载到板级,实现对定时/计数器的个数和位宽的可重构性,该设计不改变IP核内部程序的逻辑和指令格式,并提出了局部动态可重构设计思路。(5)经过时序仿真测试和板级调试验证了定时/计数器功能的正确性,并将设计验证的定时/计数器封装成IP核。仿真测试验证定时误差不大于1us;最大计数频率值为684.9KHz;可重构的定时器的定时误差不大于1ms;N个计数器同时使用时计数频率的最大值为1/(N*14*T系统*2)(其中T系统为系统时钟周期)。

赵国增,郭恒川[3](2014)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针对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与后续课程的相互联系,保证课程内容在教学上突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使得课程教学内容与微机发展相适应。

徐铭[4](2009)在《ARM公司在嵌入式微处理器市场的竞争和营销策略》文中提出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今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以嵌入式技术为主力的网络终端应用开始逐步取代PC的主导地位。嵌入式技术也从工业控制等传统领域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应用极为广泛。嵌入式微处理器是整个嵌入式系统的控制部分,是系统的核心。其中的32位微处理器的应用正存成为主流。ARM公司长期从事微处理器IP core授权业务,其RISC架构的32位微处理器内核是业界的佼佼者。如何开拓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地位日益重要的中国市场,成为ARM公司的一个战略重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国嵌入式市场的特点和ARM内核的竞争状况来帮助ARM公司找出答案。文章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运用PEST分析方法从政府行业政策、经济形势、社会文化变化、技术走向和行业发展趋势等宏观方面分析了其对行业的影响,明确了嵌入式微处理器市场将会得到快速的增长;分析了嵌入式微处理器市场上ARM的主要竞争对手;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ARM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建议其充分利用嵌入式应用的特点,发挥其高性价比和低功耗的优势,差异化竞争;运用STP方法确定了ARM的市场定位,并给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的建议。建议ARM公司把今后的战略定为:巩固移动手持设备市场的优势地位,加强医疗电子市场的投入,抓住嵌入式微处理器市场8位向32位升级的机遇,力争成为32位市场的主流标准。为配合战略的实施,建议ARM公司采取如下具体的市场策略:加强ARM架构的市场推广;加强与芯片厂商的合作;扶持本土集成电路制造厂商;拓展本地的销售渠道;加强与第三方配套产品厂商的合作。

Robert Cravotta[5](2006)在《2006年度微处理器指南》文中研究指明欢迎您参阅第33届年度EDN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指南。本次指南中所涉及的公司和器件数目与去年相比继续保持增长,因此我们再次大幅扩展了公司名单和器件与内核列表。除此之外,本次指南资料可以允许您基于应用领域进行选择和浏览,并且比以前包含了更多的图表。本指南的目标,是帮助您在考量处理器选项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透明性资料,以便使您快速缩小针对特定项目的备选处理器清单。欲查看本指南的全部详细资料,请浏览http://www.edn.com/micpodipectcopy。

王蕾[6](2006)在《异步嵌入式微处理器设计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深亚微米工艺条件下,同步集成电路技术开始面临时钟扭曲难以解决、时钟功耗过大等问题。异步集成电路技术使用本地握手信号来控制电路各模块操作的时序,从根本上解决了同步集成电路技术面临的问题,并且异步集成电路具有功耗低、性能好、鲁棒性高和电磁兼容性好等优势。本文针对异步嵌入式微处理器设计与分析的关键技术,对异步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异步电路的性能建模和分析技术、32位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和微体系结构设计与实现的关键技术和异步微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的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宏单元的异步集成电路设计流程。该设计流程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同步集成电路EDA工具,将异步控制通路中的关键单元全定制为宏单元,同时异步数据通路的设计仍采用同步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为了验证该设计流程,本文设计实现了一款32位异步乘法器,既验证了设计流程,也验证了异步电路在功耗和性能方面所具备的优势。(2)提出了基于排队网络的异步电路的性能建模和分析算法。排队网络作为一种系统级的建模和分析工具,具有很强的抽象建模能力,适用于对异步电路进行高层次建模和分析,在设计的早期为设计提供指导。本文提出了两类分析算法:基于闭环排队网络的分析算法和基于开环排队网络的分析算法,分别针对不同结构的异步电路进行建模和分析。(3)提出了基于Petri网的异步电路的平均周期分析方法和异步电路的重定时算法。为了分析异步电路的平均周期,本文提出了两种分析方法:基于P-不变量的分析方法和基于线性规划的分析方法。前者适合对异步电路的高层次的抽象模型进行分析,后者适合对异步电路的电路级模型进行分析。以平均周期分析方法为基础,基于同步电路的重定时技术,本文提出了异步电路的重定时算法,优化异步时延电路的性能。(4)提出并设计了一种32位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C32、并实现了一款32位同步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研究了32位微处理器的指令集设计、存储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了基于该体系结构的同步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微体系结构设计、逻辑设计和VLSI实现、测试和验证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同步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已经通过0.18μm工艺的验证,工作主频为266MHz,通过较为复杂的应用测试了其正确性和稳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深入研究并设计实现了一种异步微处理器原型。在研究异步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建模和分析技术以及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和微体系结构设计与实现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设计实现了异步微处理器原型。异步微处理器原型遵循C32体系结构,以同步嵌入式微处理器的指令流水线为基础,采用基于宏单元的异步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和解同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和实现。本文通过设计和实现异步微处理器原型,对异步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建模和分析技术以及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和微体系结构设计与实现技术等进行了验证。实践表明,这些技术是有效的,能够应用于异步微处理器的设计和实现中。

陈华宏[7](2005)在《64位高性能微处器系统功能验证方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X微处理器是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64位高性能微处理器,规模大、功能强大、结构复杂,在芯片设计的不同阶段进行多层次的功能验证,保证芯片功能的正确性和兼容性非常重要。快速、全面、系统的功能验证是保证芯片一次性投片成功和缩短设计时间的根本途经。 本文首先讨论了在微处理器芯片设计过程中,处理器功能验证的相关知识,介绍了软硬件协同模拟的方法;其次从系统软件和模拟验证的仿真硬件平台两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用于全芯片功能验证的硬件测试平台,以及如何在硬件测试平台上运行系统软件来进一步验证芯片的正确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结合高性能微处理器设计的特点、软硬件协同模拟验证方法以及实际项目的需要,深入探讨了高性能微处理器系统功能验证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实现,主要内容包括: 1.针对高性能微处理器全芯片验证存在的困难,实现了由Palladium加速器、工作站和终端组成的基于硬件加速器的CPU通用测试平台,并应用于实际的芯片验证。 2.在采用测试平台进行微处理器模拟验证的过程中,提出了运行日志无损失记录以及运行日志自动导出的方法,解决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在实践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3.在深入分析IA-64构架的64位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和LINUX操作系统内核下,本文实现了通过串口加载和引导LINUX内核完成LINUX操作系统在基于硬件加速器的CPU通用测试平台的移植。并应用于对X微处理器的验证。 本文的研究对于实现针对高性能微处理器芯片的全面和高效的功能验证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意义。

张丽,毕思庆[8](2005)在《64位微处理器的现状与发展》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目前世界上主要的64位微处理器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介绍了各制造商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主要性能。

张报昌[9](2002)在《64位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发展回顾和展望(上)——2002年全国计算机体系结构学术会议技术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回顾和分析64位微处理器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出发,说明Intel和HP合作开发的IA-64EPIC体系结构IPF系列的先进性和开放性以及发展潜力,它将要取代64位RISC芯片成为未来系统设计和企业应用的主流平台。

周兴铭,陈跃跃,徐明[10](2002)在《计算机“心脏加速器”——64位微处理器发展述评》文中研究说明微处理器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的4位微处理器发展到今天的64位微处理器,本文分析了当前几种主要的64位微处理器体系结构技术特征,论述了在当前64位微处理器中广泛采用的通用技术以及它们对未来微处理器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高性能64位微处理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性能64位微处理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ISC-V指令集微控制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RISC-V指令集体系研究
    2.1 RISC-V指令集产生背景
    2.2 RISC-V指令集架构简介
        2.2.1 RISC-V指令集特点
        2.2.2 RISC-V指令格式
    2.3 RISC-V微控制器结构简介
        2.3.1 RISC-V处理器流水线概述
        2.3.2 RISC-V分支预测概述
        2.3.3 RISC-V异常处理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ISC-V微控制器设计
    3.1 微控制器流水线设计
    3.2 微控制器取指电路设计
    3.3 微控制器译码电路设计
        3.3.1 译码器设计
        3.3.2 整数寄存器设计
        3.3.3 数据相关控制
    3.4 微控制器中断设计
        3.4.1 微控制器的中断系统
        3.4.2 CSR寄存器
        3.4.3 处理中断过程
    3.5 总线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DRAM控制器设计
    4.1 SDRAM概述
    4.2 SDRAM控制器设计
        4.2.1 SDRAM结构
        4.2.2 SDRAM初始化
        4.2.3 模式寄存器
        4.2.4 SDRAM控制器
    4.3 SDRAM控制器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ISC-V微控制器验证与实现
    5.1 RISC-V微控制器功能验证
        5.1.1 逻辑运算指令验证
        5.1.2 移位操作指令验证
        5.1.3 算术操作指令验证
    5.2 RISC-V微控制器FPGA验证
        5.2.1 FPGA概述
        5.2.2 FPGA验证
    5.3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一种用于8/16位微处理器的定时/计数器IP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定时/计数器IP核总体设计
    2.1 软件开发环境
    2.2 定时/计数器的功能分析
        2.2.1 定时器的功能分析
        2.2.2 计数器的功能分析
    2.3 IP核系统结构设计
    2.4 8/16位微处理器与定时/计数器的通信
        2.4.1 通信指令格式设计
        2.4.2 8/16位微处理器与定时/计数器的接口设计
        2.4.3 8/16位微处理器与定时/计数器的时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定时器设计
    3.1 定时器设计思路
    3.2 定时器总体结构设计
    3.3 功能模块设计
        3.3.1 指令译码
        3.3.2 RD/WR控制器设计
        3.3.3 存储器设计
        3.3.4 倍频器
        3.3.5 定时处理控制器
        3.3.6 PWM脉宽调制控制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计数器设计
    4.1 计数器设计思路
    4.2 计数器总体结构设计
    4.3 功能模块设计及时序分析
        4.3.1 RD/WR控制器设计
        4.3.2 存储器设计
        4.3.3 设定值测量控制器的设计
        4.3.4 等精度测量控制器
        4.3.5 计数处理控制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重构定时/计数器的设计
    5.1 可重构的定义
    5.2 静态可重构定时/计数器的设计
    5.3 动态可重构定时/计数器的设计思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仿真与验证
    6.1 仿真与验证的方案设计
        6.1.1 软件测试方法
        6.1.2 硬件测试方法
    6.2 芯片资源消耗分析
    6.3 功能仿真测试
        6.3.1 缓存控制模块的仿真测试
        6.3.2 定时器控制模块的仿真测试
        6.3.3 计数器控制模块的仿真测试
        6.3.4 静态可重构定时/计数器的时序仿真
    6.4 板级调试验证
        6.4.1 定时器板级测试验证
        6.4.2 计数器板级调试验证
    6.5 定时/计数器IP核封装设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定时/计数器RTL级电路图
    附录 2:定时器RTL级电路图
    附录 3:计数器RTL级电路图
    附录 4:可重构定时/计数器RTL级电路图
    附录 5:可重构定时器RTL级电路图
    附录 6:可重构计数器RTL级电路图
    附录 7:定时/计数器IP核verilog顶层设计
    附录 8 定时器测试
    附录 9 计数器测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注重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
2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引入
    2.1 微处理器的全新设计理念
        (1)流水线技术
        (2)16位微处理器
        (3)多核技术
    2.2 存储器
    2.3 总线技术
3结语

(4)ARM公司在嵌入式微处理器市场的竞争和营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微处理器市场
    1.1 什么是嵌入式系统
    1.2 什么是嵌入式微处理器
    1.3 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历史和前景
第二章 嵌入式微处理器市场环境分析
    2.1 政策环境
        2.1.1 “18号文”以及后续政策
        2.1.2 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
    2.2 经济和社会环境
    2.3 技术因素
    2.4 产业发展因素
    2.5 小结
第三章 ARM公司竞争力分析
    3.1 ARM公司介绍
    3.2 竞争状况
    3.3 ARM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3.4 小结
第四章 ARM公司的市场定位
    4.1 嵌入式微处理器应用的市场细分
    4.2 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定位
    4.3 小结
第五章 ARM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
    5.1 战略定位
    5.2 市场营销策略
        5.2.1 加强ARM架构的市场推广
        5.2.2 加强与芯片厂商的合作
        5.2.3 扶持本土集成电路制造厂商
        5.2.4 拓展本地的销售渠道
        5.2.5 加强与第三方配套产品厂商的合作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异步嵌入式微处理器设计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异步集成电路技术的优势
        1.1.2 异步集成电路技术的劣势
        1.1.3 课题来源
    1.2 基本概念
        1.2.1 信号协议
        1.2.2 C 门
        1.2.3 完成检测
        1.2.4 延迟模型
    1.3 相关研究工作
        1.3.1 异步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1.3.2 异步微处理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异步集成电路设计方法
        1.4.2 异步电路的性能建模和分析技术
        1.4.3 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和微体系结构关键技术
        1.4.4 异步嵌入式微处理器设计与实现关键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宏单元的异步集成电路设计流程
    2.1 设计流程
    2.2 宏单元全定制
    2.3 设计实例:异步乘法器
        2.3.1 乘法算法设计
        2.3.2 异步乘法器体系结构
        2.3.3 数据通路
        2.3.4 异步控制通路
        2.3.5 同步异步接口
        2.3.6 实现
    2.4 对异步乘法器的评测
        2.4.1 面积比较
        2.4.2 性能比较
        2.4.3 功耗比较
    2.5 相关工作和比较
        2.5.1 异步集成电路设计流程
        2.5.2 异步乘法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排队网络的异步电路建模和分析技术
    3.1 异步时延电路的性能分析
        3.1.1 异步时延电路
        3.1.2 性能分析方法分类
        3.1.3 异步时延电路的性能参数
    3.2 排队网络的基本理论
        3.2.1 排队系统简介
        3.2.2 排队网络及其分析方法
        3.2.3 阻塞排队网络
    3.3 基于闭环排队网络的分析技术
        3.3.1 异步流水线环
        3.3.2 模型假设
        3.3.3 近似分析算法
        3.3.4 异步流水线环的性能研究
    3.4 基于开环排队网络的分析技术
        3.4.1 异步流水线
        3.4.2 基本概念
        3.4.3 模型假设
        3.4.4 基于MEM 的近似分析算法
        3.4.5 分析实例
        3.4.6 异步流水线电路的性能研究
    3.5 相关工作和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etri 网的异步电路分析优化技术
    4.1 Petri 网的基本理论
        4.1.1 Petri 网的基本概念
        4.1.2 Petri 网的行为属性
        4.1.3 Petri 网的结构属性
        4.1.4 Petri 网的分析方法
        4.1.5 Petri 网的分类
        4.1.6 Petri 网的时间扩展
    4.2 异步电路和Petri 网
        4.2.1 信号转换图
        4.2.2 平均时间间隔
    4.3 时钟周期分析技术
        4.3.1 时钟周期分析
        4.3.2 分析实例-宏观模型
        4.3.3 分析实例-微观模型
        4.3.4 讨论
    4.4 异步时延电路的性能优化技术
        4.4.1 问题描述和建模
        4.4.2 同步电路重定时技术
        4.4.3 异步时延电路重定时
        4.4.4 实例分析
        4.4.5 实验结果
    4.5 相关工作和比较
        4.5.1 时钟周期分析技术
        4.5.2 流水线优化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2 位微处理器体系结构设计
    5.1 体系结构的基本定义
        5.1.1 数据类型
        5.1.2 处理器模式
        5.1.3 寄存器
    5.2 指令集体系结构
        5.2.1 分支指令
        5.2.2 数据处理指令
        5.2.3 特殊寄存器传输指令
        5.2.4 Load/Store 指令
        5.2.5 协处理器指令
        5.2.6 异常产生指令
        5.2.7 指令编码
    5.3 异常模型
        5.3.1 异常类型
        5.3.2 异常优先级
    5.4 Cache 和写缓冲
        5.4.1 指令Cache
        5.4.2 数据Cache
        5.4.3 写缓冲
        5.4.4 存储空间的映射和配置
    5.5 存储一致性
    5.6 虚存体系结构设计
        5.6.1 地址转换过程
        5.6.2 存储保护机制
    5.7 相关工作与比较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同步嵌入式微处理器TY-1 的设计和实现
    6.1 TY-1 微体系结构概述
    6.2 流水线微体系结构设计
        6.2.1 乘法指令
        6.2.2 寄存器文件
        6.2.3 Cache 接口
        6.2.4 异常处理
        6.2.5 相关检测和处理
    6.3 存储系统微体系结构设计
        6.3.1 指令Cache
        6.3.2 数据Cache
        6.3.3 写缓冲
        6.3.4 LRU 替换电路
        6.3.5 指令TLB
        6.3.6 数据TLB
    6.4 片上总线设计
        6.4.1 总线结构
        6.4.2 互连总线设备接口
    6.5 外围设备
    6.6 VLSI 实现、测试和验证
        6.6.1 前端流程
        6.6.2 后端流程
        6.6.3 功能测试和验证
        6.6.4 性能测试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异步嵌入式微处理器原型
    7.1 原型系统的设计选择
        7.1.1 原型系统的规模
        7.1.2 解同步技术
    7.2 异步微处理器原型的设计流程
    7.3 异步微处理器原型的微体系结构设计
        7.3.1 精确异常
        7.3.2 相关检测
        7.3.3 同步异步接口
        7.3.4 本地握手电路
    7.4 异步微处理器原型的实现
    7.5 异步微处理器原型性能评价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工作总结
    8.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R 各位的含义
附录B 指令列表

(7)64位高性能微处器系统功能验证方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功能验证方法概述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标
    1.4 相关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X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简介
    2.1 X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简介
    2.2 处理器微体系结构
    2.3 指令系统
    2.4 X微处理器寄存器定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VHDL设计的微处理器测试平台
    3.1 CPU通用测试平台总体结构
    3.2 建立CPU通用测试平台的关键技术
    3.3 CPU通用测试平台在X微处理器测试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irmware设计与实现
    4.1 Itanium微处理器结构中的固件层次
    4.2 处理器抽象层(PAL)综述
    4.3 固件入口点
    4.4 PAL入口点
    4.5 SAL入口点
    4.6 操作系统入口点
    4.7 固件地址空间
    4.8 处理器引导流程概述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inux系统软件移植与实现
    5.1 Linux操作系统简介
    5.2 操作系统引导特点
    5.3 功能模块
    5.4 基于X微处理器的LINUX操作系统的串口引导
    5.5 基于串口的发送端程序
    5.6 串口加载执行程序
    5.7 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串口引导程序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主要贡献
    6.2 展望
致谢
附录A:
附录B: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C: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8)64位微处理器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几种典型的64位微处理器简介
    2.1 Alpha微处理器
    2.2 PA-RISC微处理器
    2.3 UltraSPARC微处理器
    2.4 Power系列微处理器
    2.5 Itanium(安腾)微处理器
    2.6 Opteron和Athlon64微处理器
3 64位微处理器的竞争
4 结束语

四、高性能64位微处理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ISC-V指令集微控制器的研究[D]. 张明. 安徽大学, 2020(07)
  • [2]一种用于8/16位微处理器的定时/计数器IP核的研究[D]. 侯丽.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
  • [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 赵国增,郭恒川.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4(07)
  • [4]ARM公司在嵌入式微处理器市场的竞争和营销策略[D]. 徐铭. 复旦大学, 2009(S1)
  • [5]2006年度微处理器指南[J]. Robert Cravotta. 电子设计技术, 2006(11)
  • [6]异步嵌入式微处理器设计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王蕾.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5)
  • [7]64位高性能微处器系统功能验证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 陈华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03)
  • [8]64位微处理器的现状与发展[J]. 张丽,毕思庆. 微处理机, 2005(01)
  • [9]64位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发展回顾和展望(上)——2002年全国计算机体系结构学术会议技术报告[J]. 张报昌. 电子科技, 2002(23)
  • [10]计算机“心脏加速器”——64位微处理器发展述评[J]. 周兴铭,陈跃跃,徐明. 国防科技, 2002(01)

标签:;  ;  ;  ;  ;  

高性能 64 位微处理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