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性网状增生一例

光化性网状增生一例

一、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涛,李欠颖,曾慧,于春水[1](2019)在《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1例及文献回顾》文中研究指明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Actinic reticuloid,AR)是一种慢性光感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曝光部位的浸润性红斑、丘疹、斑块,本病病情顽固,反复发生可出现湿疹样变、肥厚、苔藓样变等,常伴瘙痒及烧灼不适。组织病理表现为蕈样肉芽肿的改变,免疫组化可鉴别。本文报道1例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的病例并文献复习。

李文忠[2](1979)在《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文中研究说明 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Actinic Reticuloid,AR)1969年由Ire等首次描述,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顽固的光敏性皮肤病,对长波紫外线和可见光极度敏感。由于损害的组织学所显示的真皮浸润类似于网织细胞增生症,因此称之为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又鉴于其组织象为恶性,提示为淋巴瘤,而临床病程为良性,故一般认为本病是一种与淋巴瘤样丘疹病相似的假性淋巴瘤。

王燕飞,刘卫兵,陈洪晓[3](2014)在《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1例》文中认为患者,男,66岁。头、面、双耳、颈部、胸前"V"字区以及双手背弥漫性浸润性暗红斑伴痒1年余。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多症。

刘方,王家璧[4](2003)在《皮肤假性淋巴瘤》文中提出皮肤假性淋巴瘤与皮肤恶性淋巴瘤在临床和组织病理上均有相似之处。复习文献阐述了对皮肤假性淋巴瘤的定义、命名的演变,提出按浸润淋巴细胞的主要类型分为皮肤B细胞假性淋巴瘤和皮肤T细胞假性淋巴瘤,每一类又包括数种不同的疾病。并逐一描述了相应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特点,强调长期随访的重要性,对提高这类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同时阐述了国际学术组织对本病的不同认识,以供商榷和进一步研究。

李凌佳,刘彤云,何黎,顾华[5](2018)在《慢性光化性皮炎173例临床与病理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慢性光化性皮炎(CAD)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慢性光化皮炎性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73例CAD患者中男15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 26±12. 86)岁,其中6079岁患者114例; 59例CAD患者行光敏试验检查,UVB敏感46例,对UVA、UVB均敏感11例,对UVA无反应42例。其中126例CAD患者行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45例,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73例,有渗出、结痂12例,棘层水肿77例,基底层完整50例,基底层液化变性21例,真皮胶原嗜碱变性33例,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6例,炎细胞外渗23例,合并蕈样肉芽肿3例,典型Pautrier微脓肿2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对Ki-67、CK、CRO-45均阳性。结论该病皮损主要位于曝光部位;组织病理似慢性湿疹、皮炎样改变,特征性表现为真皮胶原嗜碱变,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未见有光敏性皮炎(PD相)向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AR相)转化病例。

刘蛰慧,屠善庆[6](1999)在《慢性光化性皮炎/类网织细胞增生症1例》文中研究表明 患者男,54岁,警察,因颜面红斑、丘疹伴瘙痒10月余于96年1月29日入院治疗。患者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面颊部起数个豆大红斑、丘疹,瘙痒,未予治疗。后皮疹渐增多,扩展至整个面部、双手背、

何焱玲,张中旭,张君[7](2002)在《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多症1例》文中提出患者男 ,68岁。头、面、双耳、颈部、胸前“V”字区以及双手背弥漫性浸润性暗红斑 3年。部分肥厚苔藓化 ,表面覆糠状鳞屑 ,与正常皮肤界限明显。病理检查确诊为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多症

杨健[8](1992)在《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患者男性,76岁,仓管员。于半年前开始在头面部、上胸背部、双上肢等暴光部位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瘙痒。部分皮疹逐渐增厚成斑块。患者长期在室内工作,无暴晒史。检查:头面部、颈两侧、上胸背部、肩部及双上肢外侧皮肤见红斑、丘疹及浸润性斑块,表面有少许细屑。颈部两侧浅淋巴结轻度肿

孙思昊[9](2021)在《慢性光化性皮炎问卷调查分析及光硬化治疗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慢性光化性皮炎是一组以光敏感为特征的慢性病谱性皮肤疾病,由长期照射紫外线引起;且慢性皮肤病是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类疾病,此类疾病大多病因不明或者病因复杂,疗效不确切,缺少专效治疗方案,少数严重者可危及患者自身及社会安全。慢性皮肤病大多以皮损为主要特征,常伴有疼痛、瘙痒及不同程度皮肤黏膜损害,患者常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对医务工作者产生不信任,拒绝接受治疗等,而本研究将通过使用相关疾病病调查表,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皮损特点及心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及对部分行光硬化治疗患者进行分析。最终:(1)明确云南地区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临床特征、可能诱因及心理学、社会学特点;(2)明确不同皮肤表现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可能的诱因。(3)观察光硬化治疗疗效。[方法]1.收集2020年05月至2021年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及部分地州医院皮肤科CAD患者共150例(去除无效病例,及少量空白对照后为104例),签署知情同意书;调查人员协助患者一同填写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详见附件《慢性光化性皮炎问卷调查》);收集整理后对患者临床特征及社会学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2020年12月之2021年4月内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接受光硬化治疗的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的社会学资料、光敏检查结果、治疗参数及临床反应进行分析。采用SPSS23软件对,进行了 0次、5次治疗及10次治疗的光硬化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本次研究中男性患者有80人,女性患者有24人,男性数量要远高于女性数量,男女比例为10:3。患者职业为农民的比例最高,为41.3%,而如全日制学生及主要位于室内工作的职员发病比例较低,为9.6%;大部分患者于3月及6月发病的,符合CAD患者春夏季高发的特点。有52名患者有明确的光敏物质接触史,25名患者不确定自己有无接触过光敏物质。有31人食用了光敏性食物中的灰菜、紫云英、无花果、芹菜、木耳、泥螺;接触内服药物、清洁剂、肥皂中的卤代N一水杨酸苯胺(TCSA)和外用药物也较多;有超过60%的患者曾经或正在吸烟。与之相对的是有55.8%的患者(58人)从不饮酒,有接近60%的患者洗脸不使用清洁剂,超过70%的患者没有使用保湿护肤品的习惯,接近60%的患者外出偶尔使用或使用防晒措施,但多为物理防晒(鸭舌帽、草帽等),且使用频率低,极少使用防晒剂或遮光剂。97位患者在进行本次调查前曾寻求皮肤科专科医生因该病就诊,但其中有高达54位患者对既往治疗不满意,对该97位既往曾行治疗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导致患者对医生治疗结果不满意排名第一的因素为患者自觉对病情控制不佳。DLQI评分中,其中总分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29分;104位患者平均值位12.34分。104名患者对当前皮肤状况的满意程度评分中,平均分为56.88,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0。在使用卡方检验对不同类型皮肤损害既往病史进行分析后,检验所得的P值为0.041,小于0.05,表明不同皮肤损害类型的既往病史情况有着显着的差异。具体来看,红斑型患者存在既往病史的比例要显着高于湿疹型和痒疹型患者的比例。在光硬化治疗方面,在起始剂量为0.10j/cm2,终点照射剂量为0.13j/cm2,缓慢增加照射剂量情况下,患者的光硬化治疗次数与皮肤损害恢复程度成正相关,与患者的年龄、光敏感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不耐受情况发生率低,可建议全年龄患者积极进行光硬化治疗。[结论]1.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男女发病比例为10:3,与既往研究相似。2.50%患者有明确光敏物质接触史,多为食用了光敏性食物。3.有超过60%的患者曾经或正在吸烟,有较高的行为学晒伤风险;4.DLQI评分中,平均分值为12.34分,表明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度影响。5.红斑型患者存在既往病史比例要显着高于湿疹型和痒疹型患者比例。6.红斑型、痒疹型的发病后日晒时间要显着高于湿疹型。7.光硬化治疗对改善患者病情有效,行光硬化治疗患者好转程度较未行光硬化治疗患者程度高。

许怀麟,赵成全,刘次伟[10](1996)在《雷公藤多甙治疗慢性光化性皮炎二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临床上较少见,治疗上常用皮质激素,疗效欠佳。我们最近用雷公藤多甙治疗二例,取得满意疗效。 例一,男,66岁,家具厂木工,平素接触油漆等。于二年前始于鼻尖、前额、双耳廓、双手背、背部、颈胸三角区处皮肤起红斑、丘

二、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1例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5)慢性光化性皮炎173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慢性光化性皮炎定义[1]
    1.2 慢性光化性诊断标准[2]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临床特点
    2.3 实验室检查
        2.3.1 光敏试验
        2.3.2 组织病理
        2.3.3 免疫组织化学
3 讨论

(7)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多症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9)慢性光化性皮炎问卷调查分析及光硬化治疗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问卷
综述 慢性光化性皮炎机制及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1例及文献回顾[J]. 郑小涛,李欠颖,曾慧,于春水. 皮肤病与性病, 2019(04)
  • [2]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J]. 李文忠. 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 1979(03)
  • [3]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1例[J]. 王燕飞,刘卫兵,陈洪晓.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09)
  • [4]皮肤假性淋巴瘤[J]. 刘方,王家璧.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09)
  • [5]慢性光化性皮炎173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 李凌佳,刘彤云,何黎,顾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10)
  • [6]慢性光化性皮炎/类网织细胞增生症1例[J]. 刘蛰慧,屠善庆.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9(02)
  • [7]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多症1例[J]. 何焱玲,张中旭,张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2(04)
  • [8]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一例[J]. 杨健.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2(04)
  • [9]慢性光化性皮炎问卷调查分析及光硬化治疗临床观察[D]. 孙思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10]雷公藤多甙治疗慢性光化性皮炎二例报告[J]. 许怀麟,赵成全,刘次伟.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6(04)

标签:;  ;  

光化性网状增生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