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憩室结石一例

B超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憩室结石一例

一、B超诊断前列腺增生伴膀胱憩室及结石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柏[1](2020)在《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结石的疗效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98例接受手术的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尿道膀胱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了 62例(A组,平均年龄71.15岁),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了 36例(B组,平均年龄71.42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手术总时间、钬激光碎石时间和PKRP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血白细胞计数、血清钠水平)、术后疼痛评分及镇痛药使用率、治疗费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及生活质量(QOL)评分、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8例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术后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7月。1.与A组比较,B组患者在年龄、病史时间、前列腺体积、膀胱结石表面积和结石CT值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手术时间上,B组和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122.31±5.78)min vs.(120.19±7.23)min,P>0.05;膀胱结石钬激光碎石时间B组明显比A组增加,(38.64±4.35)min vs.(24.95±2.60)min,P<0.05,但是 B 组 PKRP 手术时间仅(83.67±7.84)min,明显低于 A 组的(95.24±6.98)min,P<0.05。3.术后下尿路症状改善情况:两组术后IPSS和QOL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IPSS和QO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在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满意度调查、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等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B组患者治疗总费用明显高于A组,(23100.19±740.57)元vs.(21054.29±1083.33)元,术后6小时疼痛评分,B组为4.91±1.25,明显高于A组的3.06±1.10,而且镇痛药使用率(61.11%)也明显高于A组(32.26%)P<0.05。结论:1.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时创伤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KRP时间明显缩短,对于PKRP时出血明显的BPH患者,或许是更好的选择。2.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组的住院费用相对明显增加,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镇痛药使用率均明显增加,对于疼痛耐受能力差的BPH患者选择时需要慎重。3.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可以作为经尿道膀胱钬激光碎石术的补充,联合PKRP治疗BPH伴膀胱结石患者时,根据手术者经验和患者前列腺体积、尿道情况及下腹部手术史等情况来合理选择

张可新[2](2020)在《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BPH作为一种泌尿外科常见良性进展性疾病,一直困扰着中老年男性患者,常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手术治疗是BPH的主要治疗方式,而前列腺体积大小是泌尿外科医师选择手术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HoLEP是21世纪的新兴术式,正越来越受到泌尿外科医师的青睐。因此,本文将探讨HoLEP治疗大体积(>80ml)BPH的疗效和安全性,总结治疗体会。对象和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HoLEP手术的128名大体积BPH患者。记录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PSA、伴随其他系统疾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 L)、残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max)等一般临床资料。记录围手术期指标如剜除时间、粉碎时间、获取前列腺组织标本质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丢失值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并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IPSS、Qo L、PVR、Qmax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将随访指标同术前基线资料进行对比,评估HoLEP治疗大体积BPH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为TURP或开放手术病例。获取前列腺组织标本质量平均为(89.70±24.03)g,血红蛋白丢失量为(10.07±6.83)g/L,剜除时间为(38.85±9.11)min,粉碎时间为(8.48±3.51)min,剜除效率为(2.31±0.30)g/min,粉碎效率为(11.46±3.29)g/min,术后膀胱冲洗天数为(1.08±0.29)天,尿管留置天数为(2.01±0.31)天,术后住院天数为(2.95±0.42)天。术后各阶段随访发现,患者下尿路症状(LUTS)明显改善。与基线资料相比,术后各时期Qmax明显提高,IPSS、PVR、Qo L大幅度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发生并发症23例,其中压力性尿失禁8例,尿道狭窄1例,膀胱黏膜轻度损伤3例,泌尿道感染5例,拔管后尿潴留5例,输血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HoLEP治疗大体积BPH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应用HoLEP治疗大体积BPH,手术难度相对较大,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术中精细谨慎操作,找对包膜层次、严密止血可提高手术安全性。

朱海煜[3](2019)在《基于二维图像实时识别的膀胱B型超声自动扫描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说明B型超声诊断是临床上使用频次最高的图像实时诊断方式之一,其常规操作方式往往是由超声医师手持探头直接在病人体表进行扫查,因此相比CT(Computed Tomography)和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超声检查方式对医师不仅要求具备丰富、专业的临床知识储备,而巨大的工作量更是对体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超声医师患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概率较高。同时,部分传染病往往混杂在临床常规超声检查中,由于超声检查中需要近距离接触,因而给医师带来了极大的感染风险。通过机器人辅助的超声自动扫描技术则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并且具有操作精度高、自我训练和学习、经验累积等优点,为此,本文以临床常规膀胱超声诊断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建立膀胱超声自动扫描模型、扫描路径、相关图像学习及器官容积计算方法,实现了基于二维图像实时识别的膀胱B型超声自动扫描系统。具体工作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常规膀胱超声扫查流程建模,建立自动膀胱超声扫描的扫描路径模型,将扫描路径的求解转化为关键坐标点的求解。针对腹部表面特征提出了基于体表图像的自动扫描路径规划算法,通过基于椭圆肤色模型的皮肤检测算法来分割腹部区域,使用连通域标记算法提取脐部区域质心与膀胱顶点的图像坐标,通过坐标系转换矩阵,将其转换到三维运动平台坐标系中,并根据膀胱三轴直径范围的先验知识,进行膀胱超声自动扫描的路径规划,完成自动超声扫描。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自动化程度,在横切扫描路径上能够较好地完成膀胱区域的扫描。其次,针对膀胱器官形态特征提出基于膀胱超声图像的自动扫描路径规划算法,通过实时提取膀胱图像中膀胱区域的面积以及质点来判断探头与膀胱的相对位置。膀胱区域图像信息的提取主要通过图像分割实现,对基于区域的水平集算法与k-means聚类算法在膀胱图像分割上的应用进行研究,并针对膀胱声像图特征提出了阈值法定位膀胱的方法,使用水平集算法进行精细分割,大大降低了图像处理时长。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膀胱超声图像的自动扫描路径规划算法可以实时判断探头位置范围,并在扫描完成后得到膀胱最大横切面位置、膀胱左右径,完成纵切扫描路径规划。最后,基于两种自动膀胱超声扫描路径规划算法,搭建一套膀胱超声自动扫描系统,研究了图像采集模块与三维运动平台的实现,以及膀胱容量测定算法。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膀胱超声自动扫描系统具备一定的临床意义,可以完成膀胱超声的完整扫描,并计算出膀胱三轴直径、膀胱容量,超声医师评价采集到的膀胱超声视频具备可诊断性,且扫描路径规划合理。

黄永泰[4](2018)在《腹腔镜膀胱镜双镜联合手术在膀胱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镜双镜联合手术在膀胱疾病(膀胱非尿路上皮性良性肿瘤、膀胱憩室、膀胱阴道瘘、脐尿管病变、节育环膀胱异位等)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应用腹腔镜膀胱镜双镜联合手术治疗的膀胱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其中膀胱非尿路上皮性良性肿瘤4例(包括膀胱副神经节瘤3例、膀胱囊肿1例)、膀胱憩室2例、膀胱阴道瘘2例、脐尿管病变2例(包括脐尿管纤维增生1例、脐尿管囊肿1例)、节育环膀胱异位1例,记录其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并随访333个月。结果:11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膀胱非尿路上皮性良性肿瘤4例:平均手术时间(213.75±91.2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8.75±41.7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50±1.91)d,平均留置尿管时间(8.75±3.50)d,术后无并发症,随访(3-33)个月,4例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情况。膀胱憩室2例:平均手术时间(212.50±67.1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0.00±14.14)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8.00±4.24)d,平均留置尿管时间(14.00±0.00)d,术后并发症1例,随访(815)个月,排尿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无排尿费力、尿频、尿急、尿痛。膀胱阴道瘘2例:平均手术时间(265.00±42.4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0.00±0.0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3.50±4.95)d,平均留置尿管时间(14.00±0.00)d,术后无并发症,随访(5-9)个月,1例未出现漏尿,且无尿频、尿急等并发症,1例拔除尿管前查膀胱造影未见漏尿,拔除尿管后出现少量漏尿,目前仍门诊随访。脐尿管病变2例:平均手术时间(142.50±10.6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0.00±42.43)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50±0.71)d,平均留置尿管时间(9.5±3.54)d,术后无并发症,随访(21-28)个月,2例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情况。节育环膀胱异位1例:手术时间130min,术中出血量3ml,术后住院时间10d,留置尿管时间7d。结论:腹腔镜膀胱镜双镜联合治疗膀胱疾病(如膀胱非尿路上皮性良性肿瘤、膀胱憩室、膀胱阴道瘘、脐尿管病变、节育环膀胱异位等)安全有效,可降低单纯腹腔镜治疗膀胱疾病的手术难度、有助于膀胱病变的准确定位,引导膀胱病变的切除及缝合关闭。

潘其壮,孙学斌,林宣良[5](2015)在《TURP联合开放性膀胱憩室切除术5例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继发性膀胱憩室多因下尿路梗阻引起,但巨大憩室并不多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5例前列腺增生伴巨大膀胱憩室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例患者均诊断为前列腺增生伴膀胱憩室,其中3例伴有膀胱结石。年龄6579岁,平均(73.0±5.2)岁。所有患者均有进行性排尿困难史,病史518年,经直肠指检、B超、螺旋CT、MR、尿流率测定、

周金[6](2014)在《输尿管镜钬激光技术在特殊类型泌尿系结石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技术在三种特殊类型泌尿系统结石中的应用效果,总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在特殊类型泌尿系统结石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应用输尿管钬激光技术治疗的48例特殊类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小儿输尿管下段结石18例(包括重复肾输尿管畸形合并输尿管结石4例)、膀胱憩室结石16例、双J管滞留合并结石14例,根据结石的位置、数目、大小等不同特点,采用经尿道、经皮膀胱造瘘及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钬激光三种不同方法治疗,术后复查泌尿系统B超、KUB平片及CT检查以明确结石排出情况及是否残留结石。结果:小儿输尿管下段结石18例(包括重复肾输尿管畸形合并输尿管下段结石4例)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均一次性碎石成功,无输尿管撕裂、穿孔;对于重复肾输尿管畸形合并输尿管下段结石患儿,若对两条输尿管均作处理,如镜检或碎石治疗等,术中重复输尿管各留置双J管1条,术后1~3天复查KUB未见结石残留,术后3周复查KUB两条双J管位置良好,予以拔除。膀胱憩室结石16例,采用经尿道入路治疗6例,5例一次性碎石成功,1例部分结石残留,配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成功;1例术后发生尿道狭窄;10例采用经皮膀胱造瘘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均一次性取石成功,术后均有血尿,平均2天后消失,随访6个月,未见其他远期并发症。双J管滞留合并结石14例,9例经尿道输尿管镜治疗,5例因双J管上段结石分布较多,联合经皮肾镜或输尿管镜治疗,均一次性碎石取石成功,并完全取出输尿管支架管。1例并发输尿管上段狭窄,经输尿管镜下球囊扩张后治愈。结论:根据病例特点采用不同微创手术入路,灵活应用输尿管镜钬激光处理特殊类型泌尿系统结石,具有安全、有效,创伤较小、恢复较快等优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严格把握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时认真、仔细、规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李明柳,王任国,何志伟,邓靖,卢杰源,阮胜,赵枝林[7](2012)在《多排螺旋CT对膀胱憩室的临床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总结膀胱憩室的多排螺旋CT表现,探讨其对膀胱憩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膀胱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膀胱憩室的CT表现,总结憩室发生部位、大小和CT表现特征以及合并结石、肿瘤、感染、出血等伴发征象。结果 30例膀胱憩室共发现憩室38个,其中单发憩室26例,多发憩室4例。憩室最大径线为223 cm。30例中合并膀胱炎、感染5例,合并肿瘤5例,合并出血4例,合并膀胱结石1例。结论多排螺旋CT对膀胱憩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膀胱憩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洪飞,花增荣,高海波[8](2011)在《膀胱憩室癌五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膀胱憩室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0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5例膀胱憩室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因,总结诊治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例患者中经B超诊断3例,CT诊断2例,术前均经膀胱镜检查确诊,术后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1例,腺癌1例,移行细胞癌3例。5例均行膀胱憩室切除术或膀胱部份切除术,2例复发后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回肠正位新膀胱术,3例术后予以膀胱灌注化疗,1例加作放疗,2例仅行放疗,5例患者均获随访,存活时间468个月。结论明确诊断膀胱憩室癌首选膀胱镜检查及活检,B超、CT和MR对肿瘤分期具有重要意义,对膀胱憩室癌患者行手术联合化疗和/或放疗,可显着提高疗效。

黄凯,何乐业[9](2011)在《巨大良性前列腺增生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巨大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巨大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及讨论。结果:患者77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夜尿增多、肉眼血尿。最大尿流率10ml/s,PSA37μg/L,CT显示前列腺大小为11cm×10cm×8cm。行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术后前列腺重量450g,病理结果示"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21d康复出院,无明显并发症。国内文献报道,重量在200g以上有83例;国外文献报道,重量在500g以上有14例。国内报道的83例均通过手术治疗,大多数学者采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部分学者采用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术后效果良好。国外报道14例中11例采用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2例采用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1例采用两种方法。结论:巨大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少见,定义尚未统一。根据临床表现和经直肠B超、前列腺CT等辅助检查可作出诊断。治疗应行前列腺切除术,手术方式有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或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以及腹腔镜前列腺切除术,具体术式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术者的手术经验而定。

谢锋,孙光,刘晓强,刘雨[10](2011)在《膀胱憩室癌的诊断和治疗(附7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膀胱憩室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膀胱憩室癌7例,术前膀胱镜下活检确诊3例,术中冰冻切片确诊4例。3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1例行膀胱造瘘术。结果移行细胞癌3例,2例术后膀胱内局部复发,分别死于肿瘤转移和脑出血;1例随访5年无瘤存活。鳞癌2例,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肿瘤转移,1例随访2年无瘤存活。腺癌1例,术后11个月死于肺转移,混合性癌1例,随访6个月无瘤存活。结论膀胱憩室癌确诊首选膀胱镜检及活检,其临床分期不同,预后明显不同,非移行细胞癌有早期浸润行为,预后差。

二、B超诊断前列腺增生伴膀胱憩室及结石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诊断前列腺增生伴膀胱憩室及结石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 手术时间和治疗情况
    3 两组治疗费用的比较
    4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5 两组患者术后下尿路症状情况
    6 两组患者QOL的变化情况
    7 术前术后血红蛋白、WBC计数、血清钠水平对照结果
    8 手术并发症
    9 术后尿路感染情况
    10 患者满意度调查
    11 部分影像学资料
讨论
    1 BPH和膀胱结石的相关性
    2 BPH的手术治疗
    3 膀胱结石的手术治疗
    4 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的疗效和安全性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膀胱结石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2)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二维图像实时识别的膀胱B型超声自动扫描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膀胱疾病诊断
        1.1.1 膀胱憩室
        1.1.2 膀胱结石
        1.1.3 膀胱炎
        1.1.4 膀胱肿瘤
    1.2 B型超声诊断技术现状
    1.3 机器人辅助超声扫描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远程超声扫描技术
        1.3.2 自动超声扫描技术
        1.3.3 超声引导的穿刺手术机器人系统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主要内容
        1.4.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超声自动扫描的路径规划方法
    2.1 引言
    2.2 超声自动扫描路径规划方法
    2.3 膀胱超声自动扫描路径的建模
    2.4 基于体表图像的扫描路径规划方法
        2.4.1 二维腹部图像坐标系与运动平台坐标系的变换
        2.4.2 基于椭圆皮肤模型的肤色检测方法
    2.5 基于超声图像的自动扫描路径规划
    2.6 自动扫描实验测试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自动扫描中膀胱面积的实时测定
    3.1 引言
    3.2 膀胱超声图像分割算法
        3.2.1 水平集方法
        3.2.2 K均值聚类算法
    3.3 基于阈值分割的膀胱图像局部分割算法
        3.3.1 基于阈值法的膀胱质心定位
        3.3.2 膀胱局部分割的实现
        3.3.3 两种算法分割时间比较
        3.3.4 膀胱面积的测定
    3.4 测定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数据集信息
        3.4.2 膀胱分割效果的评价
        3.4.3 膀胱空间数据的提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像实时识别的膀胱超声自动扫描系统研制
    4.1 引言
    4.2 膀胱超声自动扫描系统
        4.2.1 图像采集模块的实现
        4.2.2 运动控制模块的实现
    4.3 膀胱容量的测定
        4.3.1 膀胱容量测定算法的选取
        4.3.2 超声图像中像素径的标定
    4.4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4.4.1 系统测试内容
        4.4.2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腹腔镜膀胱镜双镜联合手术在膀胱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TURP联合开放性膀胱憩室切除术5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输尿管镜钬激光技术在特殊类型泌尿系结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英文全称中文全称

(7)多排螺旋CT对膀胱憩室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影像分析
2 结果
    2.1 膀胱镜检及手术病理表现
    2.2 影像学表现
        2.2.1 病灶大小及形态
        2.2.2 CT检查表现
3 讨论
    3.1 膀胱憩室的螺旋CT与其他检查方法的比较
    3.2 膀胱憩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3.2.1 输尿管憩室
        3.2.2 尿道憩室
        3.2.3 前列腺增生症
        3.2.4 重复膀胱畸形
        3.2.5 神经源性膀胱及外伤性憩室样膀胱炎
        3.2.6 与盆腔内其他囊性包块相鉴别
    3.3 膀胱憩室螺旋CT诊断的临床意义

(8)膀胱憩室癌五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3.2 肿瘤标志物
    3.3 诊断中的注意点
    3.4 治疗与预后

四、B超诊断前列腺增生伴膀胱憩室及结石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D]. 李成柏. 苏州大学, 2020(02)
  • [2]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疗效观察[D]. 张可新.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基于二维图像实时识别的膀胱B型超声自动扫描系统研制[D]. 朱海煜.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腹腔镜膀胱镜双镜联合手术在膀胱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D]. 黄永泰.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5]TURP联合开放性膀胱憩室切除术5例疗效分析[J]. 潘其壮,孙学斌,林宣良. 华夏医学, 2015(04)
  • [6]输尿管镜钬激光技术在特殊类型泌尿系结石中的应用[D]. 周金.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7]多排螺旋CT对膀胱憩室的临床诊断价值[J]. 李明柳,王任国,何志伟,邓靖,卢杰源,阮胜,赵枝林. 海南医学, 2012(04)
  • [8]膀胱憩室癌五例临床分析[J]. 陶洪飞,花增荣,高海波. 海南医学, 2011(21)
  • [9]巨大良性前列腺增生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黄凯,何乐业.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1(02)
  • [10]膀胱憩室癌的诊断和治疗(附7例报告)[J]. 谢锋,孙光,刘晓强,刘雨.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01)

标签:;  ;  ;  ;  ;  

B超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憩室结石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