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床液压缸铸件生产技术

磨床液压缸铸件生产技术

一、磨床液压筒铸件的生产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孙松[1](2019)在《氧化对蠕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对柴油发动机的功率和排放要求也越来越高;蠕墨铸铁由于具有比灰铸铁和球铁更好的综合性能,在柴油机气缸盖、缸体的应用方面越来越受到欢迎,并逐渐成为柴油发动机气缸盖、缸体材料的最佳选择。柴油机气缸盖是典型的复杂薄壁零件,承受热负荷和机械负荷,同时在高温下受到含氧和硫气体的腐蚀,在其表面产生氧化层和氧扩散层,显着降低气缸盖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恶劣情况下产生微裂纹且不断向基体内部扩展,进而降低缸盖的服役性能和可靠性,影响缸盖的服役寿命。针对高功率密度柴油机气缸盖在高温服役过程中出现的组织恶化与性能显着降低的问题展开研究。采用OM、SEM、拉伸性能等分析与测试手段,研究大气和真空两种环境下400℃和500℃保温时间对蠕墨铸铁显微组织、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与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合SEM和EDS等分析蠕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演变机理;采用热疲劳试验机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研究大气和真空两种环境下高温保温时间(500℃)对蠕墨铸铁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深入分析大气和真空两种环境下引起蠕墨铸铁抗疲劳性能的演变机理;同时,采用OM、SEM和氧化增重、氧化动力学测试等手段揭示蠕墨铸铁的高温氧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蠕墨铸铁在大气环境中400℃和500℃保温时,表面氧化层由氧化膜层和氧扩散层组成,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氧化膜层和氧扩散层的厚度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大,直至平衡。蠕墨铸铁的室温和高温抗拉强度在400℃时随着保温时间延长先增加后减小,但500℃保温时其抗拉强度随着保温时间延长逐渐减小;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真空保温的抗拉强度比大气保温的抗拉强度高10~30%。蠕墨铸铁在大气环境和真空环境导热率随着(500℃)保温时间延长先减小后增加,但在真空环境中保温的导热率比在大气环境中的导热率提高了 8~13%。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蠕墨铸铁氧化增重曲线为抛物线。400℃时氧化增重拟合曲线为:△W1=0.0045t-2.11x10 5t2+2.56x10 8t3,在500℃保温时的氧化增重拟合曲线为:△W2=0.014t-3.63x10-5t2+3.54x10-8t3。蠕墨铸铁在大气环境中 400℃和 500℃保温时产生的氧化物主要为Fe3O4。石墨为氧扩散的主要通道,氧扩散层的深度主要受表面的石墨形态和石墨团簇尺寸影响,在相同氧化条件下,蠕虫状石墨氧扩散层深度比球铁大4~5倍,同时石墨团簇越大,氧扩散层深度越深。蠕墨铸铁在大气环境和真空环境的热疲劳裂纹长度随着保温时间延长先快速扩展后缓慢扩展,裂纹萌生主要受保温环境和氧化膜厚度影响,裂纹扩展主要受热疲劳上限温度和氧扩散层深度的影响。在大气环境保温,氧化和热疲劳的交互作用加快了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速度,热疲劳裂纹扩展拟合曲线为:σ2=393.72N-66.13N2+3.95N3;在真空环境保温,热疲劳实验产生微量氧化与热应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速度相对较小,热疲劳裂纹扩展拟合曲线为;σ.1=675.09N-103.82N2+5.13N3。蠕墨铸铁在真空环境保温后的抗热疲劳性能比在大气环境中保温的好。

郭磊[2](2016)在《密胺餐具自适应磨边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密胺餐具盘磨边工艺大多以手工为主,磨边环境差,磨边效率低是困扰密胺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自适应磨边数控技术对推动密胺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深入研究了密胺餐具自适应磨边关键控制技术,主要工作如下:针对密胺餐具磨边机的机械结构及控制方面的需求,完成了密胺餐具自适应磨边的总体方案设计,包含需要的硬件和软件总体方案;研究得出两种磨边控制方案:基于恒电流的磨边控制方案和基于恒线速度的磨边控制方案,具体地阐述了恒电流磨边和恒线速度磨边两种方案的原理及优劣,成功地将基于恒电流的磨边控制方案应用在密胺餐具磨边机上。采用基于“华中8型”的专用数控系统,采集系统实时的电流反馈信号,结合卡尔曼滤波,引入PID控制算法调速,实现数控系统PLC特殊模块的开发,再结合G代码控制工件的转速,使磨头与餐具盘有较好的跟随贴合度,实现恒磨削量磨边的自适应跟随控制技术。基于以上研究,研究设计了密胺餐具自适应磨边中上料、粗磨、精磨、下料的主要生产流程,将密胺餐具盘自动化生产专用数控系统应用到实际磨边生产中,实现了密胺餐具磨边整个工艺流程自动化,实践证明,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解骐鸣[3](2016)在《耐热砂轮模具用蠕墨铸铁及石墨畸变的研究》文中提出耐热蠕墨铸铁制备的砂轮模具使用寿命不理想,同时砂轮模具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高温抗拉强度、耐磨性和抗热疲劳性。本文研究铬的添加对中硅钼蠕铁的高温拉伸性能、耐磨性和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从而达到提升模具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借助液淬试验研究石墨畸变过程,并利用所得规律分析铬在铁液凝固过程对铸态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铬的添加对蠕化率的影响不大,但使石墨总量减少,珠光体和碳化物含量增加,使中硅钼蠕铁的抗拉强度增加。含0.71wt.%铬的试样的抗拉强度比未添加铬的蠕铁试样提高了7.3%,同时硬度由200HBW提高到232HBW。在800℃条件下的抗拉强度得到明显的提升,含0.71wt.%铬的中硅钼蠕铁抗拉强度比不含铬的普通中硅钼蠕铁提升了12%。随着铬的添加,中硅钼蠕铁的耐磨性能有所改善,其中含0.71wt.%铬的蠕铁试样耐磨性最好,铬的添加使珠光体和碳化物含量增加,同时铬固溶于铁素体,使铁素体强度增加,导致平均磨损量和平均摩擦系数降低。在石墨周围易于形成裂纹,当裂纹经过石墨时,裂纹沿石墨方向迅速开展,而珠光体和碳化物具有阻碍裂纹的扩展的作用,含0.71wt.%铬的蠕铁试样抗热疲劳性能最好,这是由于铬的添加使中硅钼蠕铁中石墨量减少,裂纹生长的诱因减少,同时珠光体和碳化物含量增多,对裂纹扩展的阻碍作用增强,从而提高了中硅钼蠕铁的抗热疲劳性能。共晶凝固初期形成的蠕墨是由球状石墨畸变而来的,凝固后期形成的蠕墨在残余铁液中长大,生长方式有残余铁液中变质元素含量决定,其生长方向由奥氏体分布决定。在凝固过程中,铬发生正偏析,在凝固后期残余铁液中富集,形成碳化物,同时在碳化物周围基体中铬富集,在共析转变过程中阻碍渗碳体分解,使这一部分组织形成珠光体,所以铬的添加促进碳化物和珠光体形成。综上所述,铬的添加提高了中硅钼蠕铁的抗拉强度、硬度和高温抗拉强度的同时,耐磨性能和抗热疲劳明显提高,使其可以在高温条件下稳定工作,其综合性能明显提高,使耐热砂轮模具的使用寿命得到改善。

冯玉爽[4](2015)在《蠕墨铸铁喂线蠕化处理数值模拟与控制方法》文中认为随着汽车不断向高速、重载以及频繁制动等方向发展,原有材质制动鼓的性能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开发出同时具有高强度、高耐热疲劳性、高耐磨性和良好导热性等综合性能优良的制动鼓材料成为当务之急。蠕墨铸铁,因其兼有球墨铸铁和灰铸铁的综合优良性能,很快就成为了高速、重载以及频繁制动重卡汽车制动鼓铸件生产的首选材料。针对高质量蠕墨铸铁生产技术难度大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蠕墨铸铁喂线蠕化-孕育处理的新工艺,用于高质量蠕墨铸铁制动鼓铸件的大批量、稳定而可靠的生产,对于促进高质量蠕墨铸铁制动鼓铸件在高速、重载以及频繁制动汽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合金包芯线线皮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合金包芯线线皮在铁液中的熔化分解物理模型,并运用传热和传质基本理论对合金包芯线线皮在待处理铁液中的熔化分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研究了不同的铁液处理温度、不同的线皮厚度以及不同的合金包芯线线径等对合金包芯线在待处理铁液中的喂给速度的影响;分析研究了不同的合金包芯线喂给速度以及铁液处理温度等对合金包芯线内合金元素收得率的影响;分析研究了不同的喂线处理工艺参数对铸件蠕化率和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可用于指导实际工业化批量处理高质量蠕墨铸铁制动鼓铸件的“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过程数学模型。本文选用线径为10 mm的RE合金包芯线、Mg合金包芯线和硅铁合金包芯线,对待处理铁液依次进行喂线蠕化处理和喂线孕育处理,通过控制铁液中目标残余Mg含量和残余RE含量在适合高质量蠕墨铸铁生成的含量范围,从而实现高质量蠕墨铸铁铸件的研究和开发。“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工艺,是以RE元素为主导、Mg元素为辅助直接对待处理铁液进行喂线蠕化处理,最后用硅铁孕育合金包芯线对铁液进行喂线孕育处理的处理工艺。长期的实践经验和试验结果表明,喂线蠕化处理后的铁液中残余Mg含量在0.013%~0.017%、残余RE含量在0.019%~0.025%的范围内时,可稳定获得蠕化率在80%以上,且不存在片状石墨的高质量蠕墨铸铁铸件。本文在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设备传动电机的无级变频调速控制算法进行最优化处理,设计了喂线处理过程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喂线处理设备传动电机的仿真模型,分别将传统的PID控制系统和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系统应用于“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设备传动电机的变频调速中,通过仿真试验,证明了相对于传统的PID控制系统,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系统具有响应速度较快、超调量较低以及系统调节时间短的优点,可以实现“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过程控制系统比较理想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最后,应用工业控制计算机、西门子S7-300系列PLC CPU模块及相应的I/O控制模块、FM350-2高速计数器模块、HMI触摸屏等对喂线蠕化-孕育过程控制系统进行PLC程序编程,为“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过程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算法的实现提供了硬件平台。

张岩岩[5](2015)在《德国琼格精密平面磨床的再制造》文中提出机床再制造是一种基于废旧机床资源循环利用但又区别于机床维修的机床制造新模式。旧机床的再制造最大程度的改善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困境:我国机床的保有量占世界首位,但是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一大部分机床面临着技术性或者功能性的淘汰。旧机床再制造的推广不仅是解决我国旧机床处理过程所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再制造的“新机床”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本文根据旧机床再制造的理念和经验,结合企业实例,完成一台德国琼格小型精密平面磨床基于PLC的再制造。运用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现代机床设计理念、方法等对废旧机床进行可再制造性评估、拆卸以及创新性再设计、再加工、再装配,最终完成一台“新机床”。根据再制造的一般步骤,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分析了机床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机床再制造技术发展的迫切性和研究意义,结合所选课题,进行可再制造性评估,并确定新的设计方案——PLC控制。其次,对课题整体系统进行分析并改进,根据新方案为各部分确定控制方式,对机床进行再加工、再装配,对新系统进行调试和试运行。最后,结合已完成的再制造机床,搭建实验台,实现其与工业机器人的对接应用,为再制造出的“新机床”添加新的应用功能。

陈熙洁[6](2014)在《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的设计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可持续性发展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太阳能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所重视。其中,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以其制造成本较低,光电转换效率较高等特点占据了约一半的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面对着越来越多的需求,如何提高多晶硅的产出效率成为了光伏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是针对通过冶金法生产工艺生产出的毛坯多晶硅圆柱锭的特性设计的。通过冶金法生产出多晶硅锭通常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切除杂质浓度较高的表皮以获得提纯的多晶硅。根据其特性,本文采用常用的机械加工中的磨削方法去除其表面杂质,实现一次性磨削完成整个外圆柱面的加工,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根据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的要求确定了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的整体结构设计方案,并在此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定位机构和夹紧机构及液压原理的确定。然后使用Pro/E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并对一些关键零部件进行ANSYS有限元分析,校核其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为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的设计制造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王子臣[7](2014)在《海州盐务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论述了海州盐务的变迁,从海州盐务的起源、封建社会的海州盐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海州盐务、民国时期的海州盐务、日伪时期的海州盐务、新中国的海州盐务几个大方面,以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来科学地阐述了每一段时期海州盐务的不同侧面,海州盐务起于何时,众说纷纭,西周时期处于萌动期,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秦朝废除盐的国家专卖制而实行征税制,盐业被官府横征暴敛,盐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海州盐务真正兴起是在西汉,桑弘羊的盐业改革有力的推动了海州盐业的发展,随着当时海州盐铁官的设立,海州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盐务管理机构,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盐务,海州盐务在封建社会对于封建统治者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国库的充盈和边疆的巩固方面,使统治者认识到盐业对维持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在封建社会中,海州盐务也受到政治、经济、战争、自然环境、人祸等多方面的影响,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海州盐业步履维艰,民国时期海州盐务更是被殖民化管理,日伪时期被“军管理”,盐务饱受打击,解放战争胜利后,海州盐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州盐工真正成了盐业的主人,海州盐务在管理方式、生产技术、生产模式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和革新,中国共产党为海州盐务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海州盐务的两千余年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人物包括桑弘羊、丁永、陶澍和缪秋杰等,他们为海州盐务的发展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丁永的生产革新、陶澍的淮北盐政改革、缪秋杰的盐务革新,有力地推动了海州盐业的发展。

朱小明[8](2011)在《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压传动技术水平的高低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高低,成为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前苏联帮助下我国的液压行业从测绘仿制开始,通过有关工厂和研究院所的联合设计,引进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国的液压先进技术,逐步走向自行开发和创新发展的阶段,我国液压行业走过了近60年的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取得可喜的成绩,2009年,我国液压工业产值达269亿元人民币,超过欧美位居全球第一,我国成了世界液压大国,但不是液压强国,因为我国的液压技术要落后先进的德国和美国二十年左右,要实现液压强国的梦想,我们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本论文通过技术创新的概念和技术创新策略等相关理论,分析我国液压行业概况和技术创新的现状,对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进行应用研究,构筑出我国液压行业的技术创新策略的选择,提出加强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措施,并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印证和说明本论文提出的技术创新策略和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具体做了如下工作:1、通过国内外学者(组织)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内容和范围进行了解。本论文认为傅家骥所定义的技术创新内容和范围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技术创新的开展。通过国内外技术创新研究现状分析得知,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有四大理论流派,一是新古典学派,二是新熊彼特学派,三是制度创新学派,四是国家创新系统学派,各学派特征突出,各有侧重。我国技术创新研究从管理学、经济学和技术哲学(或者技术社会学)三个角度来研究,以管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为主。技术创新策略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所选择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及其为实现该目标所做出的企划和根本对策,将技术创新策略分为自主创新策略、模仿创新策略和合作创新策略三种,并分别介绍了三种策略的特点和优缺点。为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介绍了与液压行业密切相关的液压传动的概念及其在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所处的位置与作用。叙述了我国液压行业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奠基创业、发展成长、快速发展等三个阶段。我国液压行业在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产品品种规格少;二是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三是科研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差;四是产需矛盾突出;五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规模普遍较小。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为:长期依靠引进技术,有模仿没创新,许多技术难题没有得到解决,产品质量不稳定,加上重复建设严重,过早进入价格战,液压企业无心也无力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致使液压行业进出口逆差长期保持;每年用于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资金只占销售收入的12%,而国外各大液压跨国公司用于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资金占其销售额的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差距较大。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液压企业研发水平差,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二是基础科学技术落后,影响液压行业的技术创新;三是液压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四是国家对液压行业投入小,创新资金不足;五是液压企业尚未成为创新主体,缺乏有创新精神的液压企业家;六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影响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的开展。这些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为研究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的策略提供了事实依据。3、研究了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企业内部动力机制、市场动力机制、产权动力机制和政府法规动力机制等四种,为研究液压行业技术创新措施提供了方向。经过研究总结,认为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的应该选择以模仿创新为主、大力提倡合作创新、重点支持自主创新为策略,全方位出击,尽早追赶上西方液压发达国家的水平。4、从技术创新的组织、资源和环境三个方面来阐述强化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的措施。其中组织措施有:通过兼并重组扩大液压企业规模、加强产学研联合、搞好液压产业集群和发挥液压行业协会的作用等。资源措施有:加强集成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多渠道增加创新资金的投入等。环境措施有:积极应对液压技术壁垒和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这对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介绍了豪高公司的概况及其技术创新概况,总结了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得出了九点启示,很好地验证了本论文提出的技术创新策略选择和九点措施的正确性。

朱炎周[9](2010)在《定点倾转式电炉定量浇注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铸造产业素来享有“工业之母”的称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浇注是铸造生产的关键工序,对于铸件的产量、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浇注过程控制的关键要素是金属熔液的浇注量和浇注平稳性。我国大部分工厂目前仍然采用手工操作浇包的工艺完成金属熔液的浇注,靠人工经验完成的浇注,很难精确控制浇注要素,影响了浇注质量及生产效率。为此需开发多种自动化浇注设备,而浇注设备自动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定量浇注控制系统。为此,开发自动化的定量浇注设备很有必要。常规倾转式浇注机为了实现自动定量浇注必须同时控制三个方向的运动,结构复杂,控制困难,至今未见到成功的应用实例。同样实现定量浇注,定点倾转式电炉只需要控制电炉的转角一个自由度,从而使得定点倾转式电炉定量浇注成为可能。论文以定点倾转式电炉为研究对象,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倾转式定量浇注机的应用现状,设计了基于控制浇注平稳性的角位移控制系统和控制浇注量的重量控制系统,完成了定点倾转式电炉定量浇注系统的开发。在定点倾转式电炉定量浇注的液压控制系统中,由于电液比例控制原理简单、抗污染能力强、价格适中,控制精度可满足大多数工业要求,所以本论文采用电液比例换向阀做为控制主阀。论文设计了阀控缸角位移控制系统,控制电炉的倾转角度,再结合角位移传感器和重量传感器的反馈与比例阀形成的闭合回路,以达到定量控制的目的。这从传动和控制的角度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对于液压控制系统的理论和实际应用都有相当大的价值。论文根据非对称缸在两种进油状态下控制参数及性能不同,分别建立了两种进油状态下的阀控非对称缸定量控制系统数学模型。通过把炉体倾转角度控制和阀控缸模型的控制参数有机的结合起来,完成角位移控制子系统和重量控制子系统的数学建模。最后结合两个控制子系统模型,就可得到定量控制系统模型。该模型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论文运用控制理论的原理对定量控制系统的特性做了深入的分析,推导了主要参数设计计算公式,建立了主要性能指标的参数化表达式。通过对系统的校正使系统具有了足够的稳定裕度储备。论文最后利用MATLAB程序和SUMLINK工具对系统的主要性能进行了仿真及初步估算。通过对PID控制器参数的试凑整定及在线整定确定了PID控制的最佳参数组合,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仿真结果充分说明了定点倾转式电炉定量浇注系统具有较高的定量控制精度,良好的动态特性,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论文所做的工作,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及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赵光波[10](2008)在《定点倾转式电炉及阀控缸角位移控制系统研发》文中研究指明铸造是机械制造过程链中的第一道环节,铸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零件的最终性能,在机械制造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浇注是铸造生产的关键工序,对于铸件的产量、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工厂仍然采用手工操作浇包的工艺完成金属熔液的浇注,不仅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浇注工烧伤事故时有发生,而且铸件废品率高,生产效率低下。为此,提高铸件质量,对浇注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提高浇注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及控制精度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论文以倾转式电炉为例,对常规的倾转式电炉浇注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常规的倾转式电炉,浇注口与转动轴中心不重合,在浇注过程中浇注口高度不断降低,并伴有水平方向的移动。这种浇注系统必须同时控制三个方向的运动,不仅结构复杂,控制困难,浇注口位置变化仍比较大,浇注平稳性差,影响了浇注质量,而且系统整体的稳定性较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现行的倾转式电炉浇注机构无法满足铸件生产工艺和安全要求。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倾转式浇注机构的应用现状,论文提出定点浇注概念,并设计了新的倾转式定点浇注机构,解决了常规倾转式电炉因浇注口与转动轴中心不重合出现的浇注平稳性问题。在液压控制系统中,由于电液比例控制抗污染能力强、价格便宜、控制精度可满足大多数工业实际要求,论文采用电液比例阀控液压缸直线位移来间接控制电炉的倾转角度,从传动和控制的角度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对于液压控制系统的理论和实际应用都有很大的价值。论文针对非对称缸来回运动控制参数及控制性能不同,分别建立了两种进油方式下阀控非对称缸的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炉体倾转机构,建立了炉体倾动机构数学模型,把炉体倾动角度控制和阀控缸模型的控制参数有机的结合起来,完成了角位移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该模型有一定理论价值。论文结合控制理论的思想对系统进行了特性分析研究,推导了参数设计计算公式,建立了系统性能指标参数化表达式。通过对系统校正、补偿使系统有足够的稳定裕度储备。利用MATLAB程序和SUMLINK工具对系统的主要性能进行了初步估算。论文还建立PID控制器数学模型,参数在线整定法确定了PID控制的最佳参数组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仿真结果充分说明了倾转式浇注系统具有较高的位置控制精度,良好的动态特性,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论文对内胆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炉体内胆的结构模型,推导了浇注体积或质量与电炉倾转角度的函数关系,提出区间控制和增量数控制两种定量浇注控制方法,在控制观念及方法上都有创新,能大大提高生产率,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论文所做的工作,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及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二、磨床液压筒铸件的生产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磨床液压筒铸件的生产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对蠕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缸盖用高性能蠕墨铸铁抗氧化性的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熔炼工艺
        2.1.1 实验材料
        2.1.2 熔炼工艺
    2.2 氧化实验及实验设备
        2.2.1 氧化实验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2.3.1 显微组织分析
        2.3.2 力学性能分析
        2.3.3 拉伸断口分析
        2.3.4 导热性能分析
        2.3.5 热疲劳性能分析
3 氧化对蠕墨铸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氧化对蠕墨铸铁显微组织的影响
        3.1.1 表面及亚表层微观组织
        3.1.2 近表层显微组织
        3.1.3 保温过程中离子交换
    3.2 氧化对蠕墨铸铁抗拉强度的影响
        3.2.1 室温拉伸的抗拉强度
        3.2.2 500 ℃高温拉伸的抗拉强度
        3.2.3 断口微观组织
    3.3 氧化对蠕墨铸铁延伸率的影响
    3.4 氧化动力学
    3.5 本章小结
4 氧化对蠕墨铸铁导热性能和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4.1 氧化对蠕墨铸铁导热性能的影响
        4.1.1 试样预处理及氧化处理
        4.1.2 微观组织
        4.1.3 保温时间对导热性能的影响
        4.1.4 保温环境对导热性能的影响
        4.1.5 测试温度对导热性能的影响
    4.2 氧化对蠕墨铸铁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4.2.1 热疲劳试样的制备及预处理
        4.2.2 氧化实验
        4.2.3 热疲劳实验
        4.2.4 微观组织
        4.2.5 裂纹扩展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密胺餐具自适应磨边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发背景与意义
    1.3 磨边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密胺餐具磨边机的机械结构及工作原理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密胺餐具自适应磨边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密胺餐具自适应磨边的运动控制方案
    2.2 密胺餐具自适应磨边的硬件总体方案
    2.3 密胺餐具自适应磨边的软件总体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恒磨削量磨边的跟随控制技术研究
    3.1 恒磨削量磨边的控制方案设计
    3.2 基于PID调速的恒磨削量磨边实现
    3.3 加工G代码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密胺餐具盘自适应磨边生产线的研究与实现
    4.1 密胺餐具盘自适应磨边生产流程的研究设计
    4.2 密胺餐具盘自适应磨边生产的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密胺餐具自适应磨边关键控制技术的应用与验证
    5.1 密胺餐具盘自动化生产专用数控系统
    5.2 密胺餐具自适应磨边关键控制技术的应用现场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3)耐热砂轮模具用蠕墨铸铁及石墨畸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近况
        1.1.1 蠕墨铸铁国外研究近况
        1.1.2 蠕墨铸铁国内研究近况
    1.2 蠕墨铸铁应用
    1.3 耐热砂轮模具材料的现状及模具存在的问题
        1.3.1 耐热砂轮模具材料的现状
        1.3.2 砂轮模具存在的问题
    1.4 蠕墨铸铁凝固分析所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成分设计
    2.2 合金的熔炼制备
    2.3 显微组织分析
    2.4 性能测试
第3章 耐热蠕墨铸铁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3.1 铬对中硅钼耐热蠕墨铸铁显微组织的影响
        3.1.1 试样的化学成分检测
        3.1.2 铬对中硅钼耐热蠕铁石墨形态的影响
        3.1.3 铬对中硅钼耐热蠕铁基体组织的影响
        3.1.4 碳化物周围成分分布情况
    3.2 力学性能
        3.2.1 室温拉伸性能
        3.2.2 硬度
        3.2.3 高温拉伸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耐热蠕墨铸铁的耐磨性和抗热疲劳性能
    4.1 铬对中硅钼蠕铁耐磨性能的影响
    4.2 铬对中硅钼蠕铁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4.2.1 铬对中硅钼蠕铁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
        4.2.2 裂纹周围成分分布
        4.2.3 组织对裂纹长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耐热蠕墨铸铁凝固过程观测
    5.1 石墨析出规律及形貌特征
        5.1.1 模拟凝固过程
        5.1.2 石墨析出规律
        5.1.3 畸变石墨形态
    5.2 凝固过程中的基体变化
        5.2.1 石墨的畸变与基体形貌
        5.2.2 畸变石墨的形成
        5.2.3 畸变石墨周围基体组织成分分布
    5.3 铬的凝固过程对铸态组织的影响
    5.4 碳化物与石墨的分布
    5.5 石墨与晶界的分布
    5.6 石墨畸变的影响因素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蠕墨铸铁喂线蠕化处理数值模拟与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蠕墨铸铁概述
        1.1.1 蠕墨铸铁的产生与发展
        1.1.2 蠕墨铸铁的特性
        1.1.3 蠕墨铸铁的主要处理工艺
    1.2 喂线蠕化处理工艺简介
        1.2.1 喂线蠕化-孕育处理工艺概述
        1.2.2 “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工艺的理论基础
        1.2.3 喂线处理工艺在铸铁中的应用与发展
    1.3 喂线处理工艺的数值模拟研究
    1.4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铸件介绍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制动鼓铸件介绍
    2.2 “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工艺
    2.3 主要试验设备
        2.3.1 合金包芯线成型设备
        2.3.2 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设备
        2.3.3 喂线蠕化-孕育处理包
    2.4 试验流程及技术方案
    2.5 分析方法及仪器
        2.5.1 铁液化学成分分析
        2.5.2 光学显微组织分析
        2.5.3 定量金相分析
        2.5.4 抗拉强度
        2.5.5 布氏硬度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数学模型在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2 数学模型建立的方法
    3.3 合金包芯线线皮在铁液中熔化分解过程的试验研究
        3.3.1 试验原理与方法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喂线蠕化处理和孕育处理过程的理论分析
    3.5 合金包芯线线皮熔化分解的数值模拟
        3.5.1 合金包芯线喂入铁液中的传热方程
        3.5.2 合金包芯线喂入铁液中的传质方程
    3.6 “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过程数学模型
        3.6.1 参考炉次计算合金元素收得率
        3.6.2 合金包芯线的喂给长度数学模型
        3.6.3 合金包芯线的喂给速度数学模型
    3.7 合金包芯线线皮熔解时间的影响因素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喂线过程参数对蠕化率和性能的影响
    4.1 原铁液含硫量对蠕化率的影响
    4.2 蠕化元素加入量对蠕化率的影响
    4.3 合金包芯线喂给速度对蠕化率和Mg元素收得率的影响
    4.4 处理温度对蠕化率和Mg元素收得率的影响
    4.5 冷却速率对蠕化率和性能的影响
        4.5.1 蠕墨铸铁制动鼓凝固过程模拟
        4.5.2 冷却速率对蠕化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6 蠕化率对铸件硬度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喂线蠕化处理过程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5.1 喂线蠕化处理过程控制系统分析
    5.2 喂线蠕化处理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理论基础
        5.2.1 经典PID控制理论
        5.2.2 模糊控制理论
        5.2.3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理论
    5.3 喂线蠕化处理过程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5.3.1 喂线蠕化处理过程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处理
        5.3.2 喂线蠕化处理过程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
        5.3.3 喂线蠕化处理过程模糊推理系统的建立
    5.4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仿真分析
    5.5 喂线蠕化处理过程控制系统的PLC实现
        5.5.1 PLC软件流程
        5.5.2 人机界面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德国琼格精密平面磨床的再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2 机床再制造的发展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工作
    1.5 论文研究内容的安排
第二章 机床系统配置及机床参数分析
    2.1 JF520平面磨床结构介绍
    2.2 系统改造方案的确定
        2.2.1 再制造性评估
        2.2.2 新控制系统的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床系统分析
    3.1 主轴系统分析
        3.1.1 砂轮调速
        3.1.2 直流调速器的选型
        3.1.2.1 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3.1.2.2 直流电机的调速方法
        3.1.2.3 调速器的选型
        3.1.3 主轴电气控制系统
    3.2 纵向进给系统分析
        3.2.1 JF520的液压传动
        3.2.2 制冷装置
    3.3 横向进给系统分析
        3.3.1 拖板的手动进给
        3.3.2 拖板的自动进给
        3.3.3 减速电机的选型及匹配计算
    3.4 垂直进给系统分析
        3.4.1 垂直进给方式
        3.4.2 伺服电机的选型及匹配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JF520的PLC控制
    4.1 平面磨床的PLC功能
        4.1.1 PLC与外部信息的交换
        4.1.2 JF520的PLC功能
    4.2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4.2.1 FX1N-60MT的功能
        4.2.2 PLC工作原理
    4.3 PLC的I/O点数分配
        4.3.1 整机PLC控制
        4.3.2 主轴PLC控制
        4.3.3 纵向进给PLC控制
        4.3.4 横向进给PLC控制
        4.3.5 垂直进给PLC控制
        4.3.6 光栅尺PLC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5.1 系统调试
        5.1.1 系统调试的步骤
        5.1.2 精度的检测
    5.2 系统试运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对接应用
    6.1 工业机器人在机床行业的应用
    6.2 RT03工业机器人系统原理
    6.3 对接技术
        6.3.1 整体设计
        6.3.2 对接电路设计
        6.3.3 软件设计
    6.4 成果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整体结构的设计
    2.1 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的理论计算
        2.1.1 砂轮型号的选择及磨削用量的计算
        2.1.2 切削工时的计算
        2.1.3 磨削力和磨削功率的计算
        2.1.4 夹紧力的计算
    2.2 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定位方案的确定
    2.3 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夹紧方案的确定
3 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具体结构的设计
    3.1 夹紧执行元件的设计
    3.2 支撑钉的设计
    3.3 V型块的设计
    3.4 对机床的改造
4 液压系统的设计
    4.1 液压回路方案的制定
    4.2 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
5 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与ANSYS的简介
    5.2 ANSYS分析过程
        5.2.1 油缸安装架的有限元分析
        5.2.2 球头轴的有限元分析
        5.2.3 调节支撑钉的有限元分析
6 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样机安装调试
    6.1 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6.2 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的工作原理
7 结论与改进建议
    7.1 结论
    7.2 改进意见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海州盐务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题目源起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第2章 封建社会时期的海州盐务
    2.1 海州盐务的起源与形成
    2.2 封建社会海州的盐务管理
第3章 曲折发展的海州盐务(1864—1945)
    3.1 清末民初的不堪重负
    3.2 海州盐务史上的三位创新型名人
        3.2.1 丁永变革制盐工艺推动了海州的盐业发展
        3.2.2 陶澍整顿盐鹾改纲盐为票盐
        3.2.3 缪秋杰泽被淮盐功留去思碑
    3.3 日伪时期的侵占掠夺
第4章 新中国成立后海州盐务的大变革与大繁荣
    4.1 淮北盐场喜获新生
        4.1.1 盐特区党委的成立
        4.1.2 解放后盐务管理的大变革
    4.2 解放后产盐技术的大革新
        4.2.1 改革制盐工艺,试验集中模式
        4.2.2 组织科技攻关,实现产盐机械化
        4.2.3 深加工(粉洗精盐):充实种类
        4.2.4 改革结晶工艺,开创塑苫时代
    4.3 多元、多业并举
        4.3.1 盐业化工
        4.3.2 机械厂
        4.3.3 基建科、建筑公司、设计室
        4.3.4 发展外向型经济
        4.3.5 养虾:出口创汇
        4.3.6 农工商联合公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技术创新策略相关理论基础
    2.1 技术创新的概念
        2.1.1 国外学者(组织)对技术创新的界定
        2.1.2 国内学者(组织)对技术创新的界定
    2.2 技术创新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技术创新的策略
        2.3.1 自主创新策略
        2.3.2 模仿创新策略
        2.3.3 合作创新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3.1 液压传动的概念及其作用
        3.1.1 液压传动的概念
        3.1.2 液压传动在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所处的位置与作用
    3.2 我国液压行业的概况
        3.2.1 我国液压行业的发展历程
        3.2.2 我国液压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3.3 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分析
        3.3.1 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3.3.2 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与策略选择
    4.1 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4.1.1 企业内部动力机制
        4.1.2 市场动力机制
        4.1.3 产权动力机制
        4.1.4 政府法规动力机制
    4.2 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的策略选择
        4.2.1 以模仿创新为主
        4.2.2 大力提倡合作创新
        4.2.3 重点支持自主创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化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的措施
    5.1 技术创新的组织措施
        5.1.1 通过兼并重组扩大液压企业规模
        5.1.2 加强产学研联合
        5.1.3 搞好液压产业集群
        5.1.4 发挥液压行业协会的作用
    5.2 技术创新的资源措施
        5.2.1 加强集成创新
        5.2.2 加强人才培养
        5.2.3 多渠道增加创新资金的投入
    5.3 技术创新的环境措施
        5.3.1 积极应对液压技术壁垒
        5.3.2 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豪高公司技术创新案例分析
    6.1 豪高公司及其技术创新概况
        6.1.1 豪高公司概况
        6.1.2 豪高公司技术创新概况
    6.2 技术创新成功的经验与启示
        6.2.1 技术创新成功的经验
        6.2.2 启示
    6.3 技术创新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6.3.1 技术创新失败的教训
        6.3.2 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定点倾转式电炉定量浇注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浇注机的发展概况
        1.2.1 倾转式浇注机的简介
    1.3 国内外定量浇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定点倾转式电炉定量浇注系统设计研究
    2.1 定点倾转式电炉浇注设备的简介
        2.1.1 定点倾转式电炉
        2.1.2 定点倾转式电炉的驱动方式
    2.2 定量浇注常用的控制方法
    2.3 定点倾转式电炉的定量浇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液比例液压控制系统设计
    3.1 系统主控阀的选型
    3.2 电液比例控制技术概况
    3.3 定量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
        3.3.1 对液压控制系统的要求
        3.3.2 液压系统子回路的设计
        3.3.3 液压系统原理图的拟定及工作原理
    3.4 油缸主参数计算及液压系统元器件选择计算
        3.4.1 液压缸载荷力的估算
        3.4.2 液压缸行程的确定
        3.4.3 液压缸主参数计算
        3.4.4 系统元器件选择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数学建模研究
    4.1 电液比例定量控制系统
    4.2 电液比例方向节流阀数学建模
        4.2.1 比例电磁铁数学模型
        4.2.2 先导滑阀数学模型
        4.2.3 主滑阀数学模型
        4.2.4 电液比例方向节流阀建模
    4.3 阀控非对称液压缸数学模型
        4.3.1 无杆腔进油数学模型
        4.3.2 有杆腔进油数学模型
    4.4 角位移控制子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4.4.1 定点倾转式电炉驱动机构分析
        4.4.2 炉体运动学数学模型
        4.4.3 炉体驱动机构运动学数学模型
        4.4.4 角位移传感器数学模型
        4.4.5 无杆腔进油角位移控制子系统数学模型
        4.4.6 有杆腔进油角位移控制子系统数学模型
    4.5 定点倾转式电炉定量浇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4.5.1 倾转角度θ与浇注量W的数学模型
        4.5.2 重量传感器数学模型
        4.5.3 无杆腔进油定量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4.5.4 有杆腔进油定量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量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5.1 系统稳定性分析
        5.1.1 无杆腔进油稳定性分析
        5.1.2 有杆腔进油稳定性分析
    5.2 系统稳态定量误差分析
        5.2.1 无杆腔进油稳态定量误差分析
        5.2.2 定量稳态误差的研究
    5.3 系统参数设计计算
        5.3.1 比例阀总放大系数设计
        5.3.2 校正环节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参数设计及性能指标计算
    6.1 系统参数设置及计算
        6.1.1 系统参数设置
        6.1.2 传感器系数的确定
        6.1.3 求取比例阀系数
        6.1.4 容积系数的计算
    6.2 比例换向阀总放大系统K值计算
        6.2.1 按稳定性要求计算
        6.2.2 按定量稳态误差要求计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的数字仿真及校正研究
    7.1 数字仿真的概述
        7.1.1 数字仿真简介
        7.1.2 仿真环境简介
    7.2 系统频率特性仿真分析
        7.2.1 开环频率特性分析
        7.2.2 相位滞后校正设计
        7.2.3 开环频率特性分析
    7.3 PID校正
        7.3.1 PID校正简介
        7.3.2 PID参数的整定及数字仿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研究成果
    8.2 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定点倾转式电炉及阀控缸角位移控制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浇注过程及其控制
    1.2 倾转式浇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现状
        1.2.1 倾转式电炉的结构
        1.2.2 倾转式电炉的驱动方式
    1.3 论文选题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选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定点倾转式电炉浇注机构设计
    2.1 炉体外形布局及设计
        2.1.1 电炉工作原理及炉体结构设计
        2.1.2 炉体转轴位置确定
        2.1.3 活塞杆铰位确定
    2.2 电炉机架结构设计
    2.3 定点倾转式浇注虚拟样机
        2.3.1 油缸体铰位确定
        2.3.2 整机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阀控缸角位移液压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3.1 主控阀的选型
    3.2 电液比例控制技术概述
    3.3 电液比例角位移液压控制系统设计
        3.3.1 对液压系统基本要求
        3.3.2 系统子回路设计
    3.4 系统原理图拟定及工作原理
        3.4.1 系统的液压原理图
        3.4.2 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
    3.5 油缸主参数计算
        3.5.1 等效静负载估算
        3.5.2 油缸行程确定
        3.5.3 油缸主参数计算
    3.6 液压元件选择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数学建模研究
    4.1 电液比例调速阀数学模型的建立
    4.2 阀控非对称液压缸数学模型
        4.2.1 无杆腔进油模型
        4.2.2 有杆腔进油模型
    4.3 炉体驱动机构分析及数学模型建立
        4.3.1 炉体驱动机构分析
        4.3.2 炉体驱动机构动力学数学模型
        4.3.3 角位移控制系统运动学数学模型
    4.4 角位移传感器的模型
    4.5 角位移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4.5.1 无杆腔进油角位移控制系统模型
        4.5.2 有杆腔进油角位移控制系统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角位移控制系统特性分析研究
    5.1 系统稳定性分析
        5.1.1 无杆腔进油稳定性分析
        5.1.2 有杆腔进油稳定性分析
    5.2 浇注系统稳态位置误差分析
        5.2.1 无杆腔进油稳态位置误差分析
        5.2.2 有杆腔进油稳态位置误差分析
        5.2.3 稳态位置误差的讨论
    5.3 电液调速阀总放大系数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参数设计及性能指标计算
    6.1 系统参数设置及计算
        6.1.1 主要技术参数
        6.1.2 系统参数设置
        6.1.3 角位移传感器系数确定
        6.1.4 容积系数计算
    6.2 比例流量阀总放大系数K值确定
        6.2.1 按稳定性要求计算
        6.2.2 按稳态误差要求计算
    6.3 稳态误差计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校正及数字仿真研究
    7.1 仿真环境简介
    7.2 系统频率特性仿真分析
        7.2.1 开环频率特性分析
        7.2.2 相位滞后校正设计
        7.2.3 相位超前补偿设计
        7.2.4 动态性能指标估算
    7.3 PID校正
        7.3.1 PID控制器模型
        7.3.2 参数整定及仿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定量浇注控制策略研究
    8.1 定量浇注模型
        8.1.1 炉体内胆设计计算模型
        8.1.2 浇注体积V与倾转角度θ的数学模型
    8.2 定量浇注控制方法
        8.2.1 定量浇注控制策略与自然控制法
        8.2.2 区间控制法
        8.2.3 增量控制法
        8.2.4 两方法的异同点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及展望
    9.1 结论及研究成果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论文中应用的MATLAB程序

四、磨床液压筒铸件的生产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对蠕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研究[D]. 孙松. 西安工业大学, 2019
  • [2]密胺餐具自适应磨边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D]. 郭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3]耐热砂轮模具用蠕墨铸铁及石墨畸变的研究[D]. 解骐鸣. 沈阳工业大学, 2016(06)
  • [4]蠕墨铸铁喂线蠕化处理数值模拟与控制方法[D]. 冯玉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5)
  • [5]德国琼格精密平面磨床的再制造[D]. 张岩岩. 西京学院, 2015(01)
  • [6]多晶硅圆柱锭外圆磨削加工装备的设计与分析[D]. 陈熙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7]海州盐务变迁研究[D]. 王子臣. 河北大学, 2014(11)
  • [8]我国液压行业技术创新策略研究[D]. 朱小明. 中国地质大学, 2011(08)
  • [9]定点倾转式电炉定量浇注系统研究与开发[D]. 朱炎周.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 [10]定点倾转式电炉及阀控缸角位移控制系统研发[D]. 赵光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磨床液压缸铸件生产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