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东区“筑巢引凤”

金昌东区“筑巢引凤”

一、金昌东区“筑巢引凤”(论文文献综述)

任倩[1](2008)在《河西走廊经济区产业结构研究》文中指出河西走廊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中,按“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战略方针规划的西北部地区的一个重点开发区域。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推进河西走廊经济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的具体体现本论文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运用空间均衡论的理论和方法,论证了河西走廊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全局意义和河西走廊经济区自身形成、发展的内在趋势。文章阐明了河西走廊经济区作为中国西北腹地的重要经济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国土开发主轴,将有望成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增长极。无论从河西走廊的自然条件、地形条件、社会经济分布现状来看,还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河西走廊产业布局与区域开发必须实施重点开发的空间战略思想,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潜力大的地带作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的重点产业区域。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二章是概论,第三至五章是专论。第一、二章,在对区域、河西走廊经济区、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区域开发研究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基础上,利用相关研究文献对区域开发空间模式进行回顾与评析;通过回顾河西走廊经济区开发历史的演进,对河西走廊经济区开发的宏观经济背景与其经济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河西走廊经济区开发既是历史上开发的继续,又是对历史开发从内容到形式的拓展,有着重要的国内战略背景。第三至五章,利用实证方法及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对河西走廊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现状剖析了河西走廊经济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战略重点,分析产业空间体系的发展态势,确定未来发展格局,分别提出切实可行的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张飞[2](2008)在《科学发展又一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潇潇洒洒的一场大雪,眷恋着金昌大地,不愿离去,她似乎向全市人民传递着科学发展的一道美好动听的音符:刚刚过去的一年,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3.2亿元,同比增长16.2%,经济总量从2006年的全省第七位跃居第二位;大口径财政收入和

庄良[3](2017)在《中国城市新区与市辖区空间设置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新区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型空间,与城市尤其是市辖区的重要关系日益凸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大城市纷纷设立行政级别与区县相当甚至更高层次的城市新区,国家级城市新区的空间格局不断完善,遍布港澳台之外29个省级行政区域。同时,城镇化进程中关于城市新区的问题探讨日趋紧迫,而不少城市新区与市辖区的空间关系尚未厘清则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狭义概念界定和综合指标参考,在全国范围共遴选出224个城市新区作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并从以下五点进行阐述分析与循序演绎:(1)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并提出研究问题,后对国内外城市新区与市辖区的研究进行综述讨论,并作技术路线导图及研究说明;(2)概念界定与市辖区的演变历史。对城市新区等关键概念作必要界定,探究城市分区与市辖区的历史沿革,阐述"警区"在晚清民国期间的过渡性演变,并将市辖区发展划分为波动起伏期(1949-1959)、快速提升期(1960-1982)、平稳持续期(1983-2016)三个阶段;(3)城市新区的阶段划分及其空间格局。在遴选标准设定基础上对城市新区发展进行低速增长(1993-2008)、高速扩张(2009-2012)、降速调整(2013-2016)的阶段划分,进行历年密度分析并探析空间特征;(4)城市新区与市辖区空间设置关系研究。将空间关系类型划分为内含型、相交型、外离型和例外型4个类型,继而从驻地空间距离、城市新区面积、区划要素影响、空间战略策应等几方面进行充分的关系论述,并作典型案例举证;(5)问题总结与建议思考。立足前文研究基础,就城市新区与市辖区空间发展过程中的关系问题与对策建议进行了相应思考,并对本研究结论作凝练总结和补充,包括研究完善与研究展望。

蒋纪华[4](2006)在《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体制创新研究》文中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我国高新区在经历十五年的发展后,面临着“二次创业”的历史任务。广州高新区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成为带动广州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引擎。 总体来讲,广州高新区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体制创新方面的瓶颈。本文在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世界、中国两个层面上高新区的概况,运用SPSS经济统计软件对广州高新区进行纵向和横向两个不同维度的实证分析,清晰勾勒出广州高新区的地位及其历年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出了广州高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并给出了中肯的策略建议。 体制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体制创新和高新区发展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两者存在辩证的互动机制,体制创新能够给高新区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高新区的发展壮大一方面提出了体制创新的诉求,另一方面提供了体制创新的物质基础。鉴于此,本文在剖析广州高新区体制创新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向“基金会管理模式”过渡、管委会内在机制完善、培育科技创新体制等策略建议。

史欣雨[5](2007)在《“四川经济发展十强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关键。四川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关系到四川经济的繁荣稳定。四川县域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经济总量和竞争力有所提高,但大部分县域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县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怎样发展四川县域经济,促进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严峻和紧迫的问题。“四川经济发展十强县”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研究“十强县”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对于省内其他县域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采取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比较分析、调查分析、引入实例分析,将“四川省经济发展十强县”作为一个整体,重点对他们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科学内涵和“十强县”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所在。本文基本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从县域经济的理论分析入手,对县域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县域经济的八大特点和当前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四川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竞争力理论和国内外有关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提出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并对其本质和特点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五点内容;最后按照科学发展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新内容,即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部分,介绍分析了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为正确评价四川省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该指标体系进一步修改的参考指标。第三部分,分析了“十强县”在四川省县域经济中的强势特征,重点研究了“十强县”在自然优势力、产业竞争和企业竞争力、政府能动力、人力资本竞争力、与外界互动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六个方面存在的竞争力及其强弱。第四部分,提出了“十强县”经济发展经验对四川省其他县域的七点启示。

逄锦波[6](2007)在《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与人口自然变动不同,人口迁移主要指人口机械变动。人口迁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口经济学现象,自人类社会之初即已存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是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统计学等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决定了我国人口迁移现象既有着与国外人口迁移相同的规律,又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人口迁移无论从迁移规模上还是从迁移规律上,都具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作为我国第一批开放的沿海14城市之一,青岛市在人口迁移上既具有与全国人口迁移类似的规律,又具有自身的显着特点。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视野下,从人口经济学角度研究青岛人口迁移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介绍了课题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对国内、国外人口迁移理论及人口迁移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总结,说明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框架,并在简述此前人口迁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口迁移的概念作了相应的界定,希望以此作为开展论文研究的学理起点。论文主体部分分析了青岛市人口迁移的历史状况和现状特征,进而分析了青岛市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效应、动力机制及其成因、经济社会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一个时期青岛市人口迁移规模和适度迁移人口规模作了预测,并提出了调控迁移人口适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力争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选题思路等方面都实现一定的可能创新价值,特别是通过对青岛市人口迁移现象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可能创新价值的结论和观点,将有助于有效地对青岛迁移人口实施监管,并为其他一些地区提供可能的借鉴。

洪音[7](2008)在《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84年国务院批准在大连设立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以来,中国开发区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短短的20余年,开发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一支生力军,在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一个显着特征。但是,在开发区稳步发展的同时,区内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弱、技术水平低、产业定位不明确、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在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尤为明显。因此,如何对开发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进行准确定位,提升产业竞争力乃至开发区竞争力便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较为系统地对我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问题进行了阐述。文章从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作用出发,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建立国家级开发区的可行性;通过对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研究,深入分析了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产业定位的原则和方法作为切入点,根据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结构演进特征,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发展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选择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四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西部国家级开发区进行了实证分析,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开发区产业定位理论的一种补充,也是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的具体化,与理论研究相得益彰。最后提出了构筑中国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产业调整的支撑体系,以确保产业定位的正确性和产业调整的顺利进行,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推动整个地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希望本文的写作能够帮助西部国家级开发区妥善解决目前面临的产业定位问题,抓住国际国内的重大发展机遇、从容应对未来的挑战,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由高速转向高质,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成为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之源。

汪慧玲,侯振春[8](2001)在《河西走廊工业化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西部大开发、再造河西与河西工业化三项战略的内在联系出发,主要阐述了河西工业化的意义与目标、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讨论的范围涉及资源开发、资本稀缺、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

刘志虹[9](2011)在《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及因应模式研究 ——以灯塔市为例》文中提出论文从城市地理学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存在于都市连绵区内部的县域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各级城市群崛起并左右区域经济,已成为我国区域与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区域发展进入城市组群状发展阶段。而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之下,单纯关注于城市发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发展逐步引起理论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并且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建设任务。本篇论文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区域整体发展层次较高的都市连绵区内部且被多个大城市共同影响的县域地区,以辽中南都市连绵区内部的灯塔市为例,力图探讨这类特殊地域产业发展的复杂性,从而提出这类特殊县域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的适应于复杂性的发展模式。探讨出一套适用于多城市共同影响下落后县域产业提升的有效机制。具体而言,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第一章主要对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标进行论述,并详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从而提出本篇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为安排和实现论文的系统研究做铺垫。(2)第二章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理论总结与分析入手,借鉴经典的区域发展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都市连绵区(带)、城市群、城市密集区等形成和发展的相关特点,为论文进行理论准备。对与论文相关的理论和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和认真分析,目的是从以往的研究中确定本篇论文的研究落脚点。严格来讲,本篇论文研究内容属于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学相互交叉的领域,对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对于本篇论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形成自身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在研究都市连绵区对于县域产业的影响时,从更加宏观和综合的角度来进行探讨,更为恰当,便于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3)第三章主要论述都市连绵区内部同时被多个大城市共同影响的特殊县域地区的复杂性。在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大城市边缘区、城市群域和都市连绵区中这种县域地区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具有多元化的市县关系。受多个大城市的共同影响,县域也成为具有多取向的产业扩散受体,也最终导致县域产业承接大城市产业出现复杂性一面。因此,县域地区自身所处区位的复杂性为其提供了特定的产业发展外部条件和特殊的产业发展要素,这两者是对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也反映出此类县域产业发展的特殊性。所有特殊性的存在,一部分为此类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另一部分却可能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这一分析过程体现了此类县域产业发展的个性化矛盾,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的地域性与地方性、外向性与根植性、重心型与均衡性、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等矛盾方面。(4)第四章以前文复杂性的分析入手,相应提出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发展的因应模式和合理组织机制。总结出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发展的受体模式、外推模式、内升模式和调和模式。县域地区在都市连绵区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对城市的反作用。基于城市产业扩散,县域产业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县域地区同样会对城市地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正负两方面影响,城市产业对这一过程也有一个反馈过程,从而表现为县-城产业互动格局。基于过程和机理的研究,总结出县域产业发展的一般模式框架,提出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合理组织机制。提出非农型、区位型、配套型和混合型主导产业部门发展取向,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区、产业集群、点轴发展的产业空间集聚组织模式,从而形成适应于都市连绵区内县域产业发展复杂性的一般发展模式。(5)第五章是以辽宁省灯塔市为研究案例,利用GIS技术,对多城市影响下的灯塔市进行空间分析,得出灯塔市与周边各大城市的关系。研究城市群及灯塔市现状产业(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类型和产业发展水平),对灯塔市的产业发展进行定位,重新对其产业进行空间布局,提出灯塔市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从而总结出在多城市影响下灯塔市产业发展的一般范式,最终基于都市连绵区内部县域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形成相应的发展模式。

二、金昌东区“筑巢引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昌东区“筑巢引凤”(论文提纲范文)

(1)河西走廊经济区产业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产业布局理论
        一、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二、欠发达区域开发理论及模式
第二章 河西走廊经济区开发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河西走廊经济区地位
        一、工业地位
        二、农业地位
        三、生态地位
    第二节 河西走廊地区开发的历史演进
        一、两汉时期
        二、隋唐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建国后——九十年代末
        五、西部大开发时期
        六、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发展战略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三章 河西走廊经济区产业开发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第一节 区位优势
        一、地理区位
        二、交通条件
    第二节 资源禀赋
        一、土地资源禀赋
        二、气候、生物资源禀赋
        三、矿产资源禀赋
        四、能源资源禀赋
        五、旅游资源禀赋
    第三节 资源劣势
        一、水资源短缺
        二、生态环境脆弱
第四章 河西走廊经济区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分析
        二、市域结构
    第二节 工业化进程分析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投入和转化效率分析
        一、农业生产投入
        二、农业经济转化效率
    第四节 人力资本分析
第五章 建议与对策
    一、确立主导产业与主导产业区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方向
    三、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力量整合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城市新区与市辖区空间设置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市辖区形成演变历史
    2.1 城市新区与市辖区概念界定
    2.2 城市分区与市辖区发展脉络
    2.3 城市分区沿革及其典型案例
第三章 城市新区的时序划分与空间格局
    3.1 城市新区标准设定与阶段划分
    3.2 城市新区发展的空间特征分析
    3.3 城市新区与各级政府战略导向
第四章 城市新区与市辖区空间设置关系
    4.1 城市新区与市辖区空间关系类型
    4.2 城市新区对市辖区空间要素影响
    4.3 城市新区对市辖区空间战略策应
第五章 城市新区与市辖区突出问题探析
    5.1 无序扩张现象及其发展策略
    5.2 行政中心迁移及其规范实施
    5.3 城市新区与市辖区优化调控
    5.4 城市新区发展及其规划预警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城市新区主体城市、存续时间及其官网信息
    附录2: 城市新区管理机构与新区管理机构所在地址
    附录3: 城市新区与省市级行政中心迁移之案例略表
后记

(4)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3 研究综述
    0.4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1章 高新区体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体制理论
        1.1.1 马克思主义体制理论
        1.1.2 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
        1.1.3 超自主体制理论
    1.2 高新区基础理论
        1.2.1 空间扩散理论
        1.2.2 增长极理论
        1.2.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理论
        1.2.4 孵化器理论
        1.2.5 风险投资理论
第2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般分析
    2.1 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类型与管理模式
        2.2.1 高新区的诸多类型
        2.2.2 世界高新区的管理体制
    2.3 世界高新区发展概况
        2.3.1 高新区数量增长迅速,全球掀起建设园区的浪潮
        2.3.2 高新区全球分布广泛,北美比重较大,东亚发展势头良好
        2.3.3 世界高新区开发规模差距大,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
        2.3.4 高新区信息、人才交流日益频繁,产业合作日趋国际化
    2.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
        2.4.1 我国高新区发展的简要回顾
        2.4.2 我国高新区发展的现状特点
        2.4.3 我国高新发区发展趋势
第3章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状、综合实力研究
    3.1 广州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3.2 广州高新区发展的现状特点
    3.3 广州高新区发展水平的横向综合评价与分析
        3.3.1 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状况因子与聚类分析方法的简要概括
        3.3.2 十五期间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状况因子与聚类分析过程
        3.3.3 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综合分析
        3.3.4 广州高新区的综合实力的比较分析及建议
    3.4 广州高新区发展水平的纵向比较
        3.4.1 “九五”与“十五”期间广州综合实力研究
        3.4.2 广州高新区发展比较研究
第4章 广州高新区现有体制分析
    4.1 广州高新区体制现状
        4.1.1 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
        4.1.2 “四区合一”的管理模式
        4.1.3 高新区单一的投融资体制
        4.1.4 科技创新体制薄弱,创新能力差
    4.2 广州高新区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4.2.1 广州高新区面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4.2.2 广州高新区发展正处于“二次创业”的拐点
        4.2.3 广州高新区存在制度短板和结构失衡的瓶颈制约
        4.2.4 实现科技和管理体制创新是广州高新区发展的关键
第5章 广州高新区体制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5.1 政府主导高新区内事务,企业积极性受压抑,创新活力不足
    5.2 管委会内部运行机制存在缺陷,沟通渠道不畅
    5.3 高新区单一的投融资体制,财政负担过重
    5.4 风险投资体制不健全,中小高新企业融资遇瓶颈
    5.5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确立,R&D缺乏内在动力
    5.6 R&D投入不足直接制约着高新区科技体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6章 广州高新区体制创新的策略建议
    6.1 广州高新区体制创新的目标和原则
        6.1.1 广州高新区体制创新的目标
        6.1.2 广州高新区体制创新的原则
    6.2 广州高新区体制创新的基本策略
        6.2.1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制
        6.2.2 管理体制向“基金会管理”模式过渡
        6.2.3 管委会内在机制的完善
        6.2.4 大力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6.2.5 “筑巢引凤”人才利用体制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四川经济发展十强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县域经济及其竞争力
    1.1 县域经济及其特点
        1.1.1 县域经济的内涵
        1.1.2 县域经济的特点
        1.1.3 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1.1.4 四川县域经济的特点
    1.2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1.2.1 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1.2.2 区域竞争力
        1.2.3 县域经济竞争力
2. 四川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 “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评选及其意义
    2.2 四川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3 对“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建议
3. “四川省经济发展十强县”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3.1 “四川省经济发展十强县”县域经济的特征
    3.2 “四川省经济发展十强县”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3.2.1 自然优势力
        3.2.2 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
        3.2.3 政府能动力
        3.2.4 人力资本竞争力
        3.2.5 外界互动力
        3.2.6 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十强县”发展经验对全省县域经济的启示
    4.1 按照“五个统筹”精神,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4.2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非农产业比重
    4.3 发展特色经济和块状经济
    4.4 发展民营经济
    4.5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
    4.6 发展配套经济
    4.7 紧抓县城经济,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关于人口迁移概念
    1.2 国内外人口迁移理论及研究综述
        1.2.1 国外人口迁移理论综述
        1.2.2 国外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1.2.3 国内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可能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青岛市迁移人口的历史和现状特征
    2.1 我国人口迁移历史简况
    2.2 青岛人口迁移的历史回顾
    2.3 青岛人口迁移的现状特征
        2.3.1 性别及年龄特征
        2.3.2 迁移人口来源及文化结构
        2.3.3 迁移原因
        2.3.4 迁移人口数量变化
        2.3.5 迁移人口职业分布
第三章 青岛市迁移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效应分析
    3.1 迁移人口空间分布
    3.2 迁移人口经济社会特征的空间分布
        3.2.1 迁移人口性别的空间分布
        3.2.2 迁移人口文化的空间分布
        3.2.3 迁移人口职业的空间分布
    3.3 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效应分析
        3.3.1 总人口空间分布
        3.3.2 户籍人口空间分布
        3.3.3 迁移人口空间分布
        3.3.4 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效应
第四章 青岛市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及成因分析
    4.1 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
        4.1.1 经济高速发展形成的拉力
        4.1.2 高校扩招形成的特有拉力
        4.1.3 地缘关系形成的特有拉力
        4.1.4 城市形象形成的特有拉力
        4.1.5 农村地少人多形成的推力
    4.2 人口迁移的成因分析
        4.2.1 影响人口迁移三因素分析
        4.2.2 青岛人口迁移成因分析
    4.3 农村人口迁移主要障碍分析
        4.3.1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特征
        4.3.2 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主要障碍
        4.3.3 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面临形势
第五章 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分析
    5.1 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
        5.1.1 促进宏观经济增长
        5.1.2 弥补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性短缺
        5.1.3 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
        5.1.4 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5.2 人口迁移的负面影响
        5.2.1 恶化城乡社会治安环境
        5.2.2 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负担
        5.2.3 冲击迁入地劳动力市场
        5.2.4 加重城市资源环境负担
第六章 青岛市人口迁移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6.1 未来产业发展分析
        6.1.1 青岛城市发展格局
        6.1.2 产业结构发展特点
        6.1.3 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6.1.4 二产部门竞争力波士顿矩阵分析
    6.2 人口迁移与社会保障
        6.2.1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之不足
        6.2.2 完善社会保障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6.2.3 人口老龄化现象提前出现
        6.2.4 人口发展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6.3 人口迁移与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6.4 人口发展与资源承载力关系分析
        6.4.1 我国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6.4.2 青岛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6.5 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分析
        6.5.1 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6.5.2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6.6 人口迁移与户籍制度改革
        6.6.1 户籍制度的关键是限制农村人口进城
        6.6.2 户籍制度的逻辑起点是市场经济
        6.6.3 城市社保制度应实现国民待遇统一
        6.6.4 对户籍制度的评估和建议
        6.6.5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进展
第七章 青岛市迁移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7.1 城市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7.1.1 人口预测的意义
        7.1.2 人口预测的方法
        7.1.3 关于 Logistic人口预测模型
    7.2 青岛市人口发展规模预测(2006—2020)
        7.2.1 青岛常住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2.2 青岛市区常住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3 青岛市迁移人口发展规模预测(2006—2020)
        7.3.1 青岛市迁入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3.2 青岛市迁出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3.3 青岛市净迁移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4 青岛市适度人口发展规模预测(2006—2020)
        7.4.1 我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
        7.4.2 P—S多目标决策法的基本原理
        7.4.3 可能—满意度模型
        7.4.4 城市适度人口影响因素分析
        7.4.5 青岛市适度人口规模预测(2020)
第八章 青岛市迁移人口的调控与管理对策
    8.1 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及基本思路
    8.2 迁移人口的调控
        8.2.1 总量控制
        8.2.2 结构调整
        8.2.3 空间优化
        8.2.4 就业转移
    8.3 迁移人口的引导
        8.3.1 建立人口迁移机制体系
        8.3.2 青岛迁移人口引导措施
    8.4 迁移人口的管理
        8.4.1 沿海城市迁移人口管理的原则体系与理论格局
        8.4.2 沿海城市迁移人口分层级而成系统的进出模式群
        8.4.3 加强青岛迁移人口管理的建议
    8.5 迁移人口的保障
        8.5.1 完善社会整体保障体系
        8.5.2 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8.5.3 探索迁移人口社会保障措施
        8.5.4 积极培育和发展人寿保险市场
    8.6 建立人口安全预警系统
        8.6.1 对人口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认识
        8.6.2 建立人口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原则
        8.6.3 建立人口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思路
        8.6.4 建立青岛市人口安全预警系统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第一节 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二、国家级开发区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建立开发区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和研究概况
        二、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章 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开发区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产业定位的目的和意义
        一、开发区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环境
        二、产业定位的目的和意义
第四章 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定位
    第一节 开发区产业定位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一、产业定位概念及开发区产业定位类型
        二、开发区产业定位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产业定位的原则及其方法
        一、产业定位原则
        二、影响产业定位的条件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定位方法
    第三节 产业调整的方向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特征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
        一、西部地区开发区产业集群能力评价
        二、产业集群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三、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五章 个案分析——以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第一节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分析
        一、重庆市产业现状分析
        二、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
        三、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地位显着
        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二节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分析
        一、兰州市产业现状分析
        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
        三、沙井驿工业园区——利用比较优势探索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三节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分析
        一、西安市产业现状分析
        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
        三、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园区规划带动经济发展
        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四节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分析
        一、乌鲁木齐市产业现状
        二、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
        三、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六章 构筑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体系
    第一节 构建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技术创新系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及外延
        二、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技术创新滞后的原因
        三、积极培育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技术创新能力
    第二节 完善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
        一、现代管理体制的原则
        二、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现有管理体制的利弊分析
        三、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创新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对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主导作用
        一、市场机制的种类
        二、区域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和形成条件
        三、市场机制对西部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市场机制的培育
    第四节 健全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服务体系
        一、服务体系概述
        二、现代服务支撑体系的特征
        三、完善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服务支撑体系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9)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及因应模式研究 ——以灯塔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都市连绵区研究
        二、国内外县域产业发展研究
        三、都市连绵区与县域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第四节 研究基本框架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的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研究区域的界定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设计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内涵
        一、都市连绵区及其特征
        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
        三、县域及县域产业
    第二节 城市群理论
        一、都市圈
        二、都市连绵区
        三、城镇密集区
    第三节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一、空间扩散
        二、相互作用模式
        三、城镇体系研究
    第四节 县域经济理论
        一、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二、县域经济优化
        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章 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发展复杂性
    第一节 多元化的市县关系
        一、行政区划
        二、经济区划
        三、市县高度一体化
        四、中心—外 围
        五、城市群域
    第二节 多取向的产业扩散受体
        一、城市扩散
        二、城市扩散区
        三、城市扩散区的重叠
    第三节 特定的产业发展外部条件
        一、背景条件
        二、城市发展的外部性
        三、计划与竞争
        四、都市连绵区发展趋势
    第四节 特殊的产业发展要素
        一、区位
        二、市场
        三、人力资源
        四、信息
        五、基础设施
    第五节 个性化的产业发展矛盾
        一、地域性与地方性
        二、外向性与根植性
        三、重心性与均衡性
        四、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
第四章 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的合理组织
    第一节 过程及特征
        一、基于城市产业扩散的县域响应过程
        二、县——市产业互动格局的演变过程
        三、县——市产业互动格局的产生
        四、县-市产业互动的特征
    第二节 产业发展框架凝练
        一、县域产业发展存在问题规避
        二、县域产业发展政策制定
    第三节 产业发展因应模式
        一、主导产业部门发展取向
        二、产业 空间集聚
        三、受体模式
        四、外推模式
        五、内升模式
        六、调和模式
    第四节 县域产业的城乡统筹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一般要求
        二、城乡统筹下城市产业扩散
        三、城乡统筹下县域产业承接
        四、城乡协调发展的县域产业发展战略
第五章 案例——辽中南都市连绵区灯塔市产业发展研究
    第一节 灯塔市产业发展的都市连绵区背景
        一、辽中南都市连绵区特征分析
        二、灯塔市区位分析
        三、灯塔市周围各城市产业影响强度分析
        四、多地域影响强度的GIS 空间分析
        五、基于空间分析的灯塔市与周边地域关系分析
    第二节 面向都市连绵区的灯塔市产业发展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及群域功能
        二、产业结构特征
        三、产业布局特征
        四、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第三节 都市连绵区视角下灯塔市产业发展定位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产业部门发展方向
        四、产业集聚的空间取向
    第四节 灯塔市产业发展基本框架
        一、产业结构调整
        二、产业布局安排
        三、产业功能分区建设与乡镇产业发展引导
        四、资源型产业接续与转型方向选择
        五、循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的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金昌东区“筑巢引凤”(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西走廊经济区产业结构研究[D]. 任倩. 西北师范大学, 2008(S2)
  • [2]科学发展又一年[N]. 张飞. 金昌日报, 2008
  • [3]中国城市新区与市辖区空间设置关系研究[D]. 庄良.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4]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体制创新研究[D]. 蒋纪华. 暨南大学, 2006(06)
  • [5]“四川经济发展十强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 史欣雨. 四川大学, 2007(05)
  • [6]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 逄锦波. 青岛大学, 2007(01)
  • [7]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D]. 洪音. 新疆农业大学, 2008(10)
  • [8]河西走廊工业化对策研究[J]. 汪慧玲,侯振春. 兰州大学学报, 2001(05)
  • [9]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及因应模式研究 ——以灯塔市为例[D]. 刘志虹.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金昌东区“筑巢引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