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妇“见红”并非“返老还童”(论文文献综述)
阎婷[1](2019)在《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研究》文中认为现今社会,对于不断加剧的医疗纠纷,无论政府还是医界虽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均未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恶性伤医案件一次又一次地触痛人们的神经,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国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回首历史,分析医患纠纷的发展情况,以寻找解决现今的医疗纠纷的锁钥。纵观中国古代,医患关系比较和谐,甚少医疗纠纷。至民国时期,在大规模复制西方立法和司法经验的情况下,政府在立法、司法上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医生从业资格及行医行为的举措,同时在实践中,无论中西医均出现了医疗纠纷大量涌现的情况。在此期间,中医不仅要面临时代的剧烈变迁,还要面临西学东渐带来的西医对中医的强烈挤压,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比起前辈,民国中医界面对的环境要复杂得多,不得不在痛苦与纠结中抗争。因此,民国中医医疗纠纷呈现出与古代医疗纠纷以及西医医疗纠纷不同的特点,相应地,民国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也有其独到之处。本文旨在研究民国中医医疗纠纷,以期对现今医疗纠纷的解决有所帮助。文章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资料来源包括上海市档案馆档案、上海《申报》、《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共5辑,包括12万页资料)、“晚清期刊、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相关论文、着作等。本文包括导言,一至四章以及结语。在搜集大量史料、分析大量案例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中医医疗纠纷发生的历史,分析了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各种形态,探究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产生的法制背景与社会文化背景,根据案例等梳理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各种解决机制,并结合明清医疗纠纷及西医医疗纠纷分析了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特点。本文导言部分以研究的缘起为始,定义了医疗纠纷的概念。在文献综述部分,列举了古代、近代以及现代有关中国古代医疗纠纷的研究情况;从民国时期的研究及现代的研究两方面梳理了对民国时期医事立法及医疗纠纷的研究情况。本文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研究的角度以及史料的完整性等方面对上述研究情况进行了评议,上述研究存在研究制度史较多以及对中医医疗纠纷进行专门研究不足等情况。第一章为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形态,首先以案例的形式列举了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各种形态,包括业务过失,非法行医,虚假广告,名誉权纠纷,诊金纠纷,假药、劣药及配药错误,诬告陷害,欺诈,共8类。文章以案件发生的时间为序,将本文涉及的从1911年至1948年发生的64件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汇总为表格,对案件的争议缘由、处理方式及结果做了简要说明,并对是否进行鉴定、鉴定者以及是否反诉、是否有律师参与案件等情况做了标注。表格中的内容显示,业务过失以及非法行医为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案件的主要缘由。第二章为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产生的背景,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产生的背景既包括当时的法制背景,也包括民国时期动荡而复杂的社会背景。民国时期,政府仿照西制建立现代卫生管理体制,加强了对中医药的立法及行政管理。然而由于民国时期的卫生行政体制基本是模仿西制的,所以整个民国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真正地设置专门的中医管理机构。虽然1937在卫生署下设置了中医委员会,但实际上有职无权,形同虚设。即使如此,对于中医医疗纠纷的行政管理也并非由完全由卫生行政机关进行,因为专门的卫生行政机关地位变化频繁,独立的卫生行政机关与警察机关时分时合,形成了民国时期警察机关大量介入中医医疗纠纷的独特景象。民国时期颁布了大量涉及中医的卫生行政管理的法规,虽然这些法规良莠不齐,但总体而言对建立合格的中医队伍、预防医疗纠纷的产生具有积极意义。在民国之前,我国几无对中医资质的管理规定,民国政府将中医的资格的取得以及开业纳入到政府的行政管理之中。总体而言,对中医登记资质的要求比较宽松。中医行医过程中,不仅要遵守中医药法律,也要遵守其他法律,否则既可能面临行政处罚也可能要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在司法制度方面,民国时期各项司法制度的进步,大大方便了医疗纠纷的双方进行诉讼,这也是较之以前民国时期医疗讼案数量激增的原因之一。同时,医界对于国家的司法制度并非无动于衷,而是在尊重国家司法制度的前提下,对于涉及医权的司法制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也为在医疗纠纷中保障医权做了不懈努力。在文化背景方面,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医开始了政治边缘化,这些原本应该受人尊敬的人,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医界的境遇与当时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战乱的影响、混乱的治安、萧条的经济、西医的打压以及政府的压制,都严重恶化了中医的生存空间。对于各方面的压力,中医界并非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种种自救措施。第三章为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医疗纠纷的解决是多方参与的结果,除了当事人之外,国家权力、医学团体、医界同行、律师、媒体、患方的亲朋好友甚至社会人士都可能对纠纷的解决产生影响。在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医方主要为医生个体,未见以中医院为当事人的医疗纠纷。患方虽然来自于各个阶层,但是有着共同的特点——对医生缺乏信任、告医踊跃。对于这样的患者,中医们也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预防纠纷,亦会采取呼吁保障医权、求助法律、聘请律师等手段以保障自身权利。参与解决医疗纠纷的国家机关包括司法机关、与卫生行政管理相关的行政机关等,即使卫生行政机关独立于警务系统后,两者在管辖权上仍有交集,两者联合办案的记录并不鲜见。由于民国的保甲制度的存在,医疗纠纷的解决中也会出现保甲人员的身影。在医疗纠纷的解决中,医界团体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中医团体在医疗纠纷的解决中起到了保障会员权益、为医疗案件提供医学依据、为会员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等作用。当然,众多中医团体之间也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党争严重,甚至影响到了案件鉴定的公平性。在其他方面,由于律师具备法律知识,记者易于控制舆论,律师与媒体在医疗案件的解决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另外,中医同道以及案外民众等也可能以检举人或者诉讼参与人等的身份影响纠纷的解决。在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方面,最为剧烈的方式即为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民国时期中医医疗讼案呈现如下几个特点:自诉案件所占比重较大,反诉的情况较多,少见民事诉讼(多为刑事诉讼,且多为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医方败诉情况较少,涉讼患方阶层广泛,争议内容涉及产科及儿科的情况较多。相较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对中医医疗纠纷的处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范围上,都更胜一筹。除此之外,我国民间向来有调解息讼的传统,这一传统沿至民国时期仍在发挥作用,只是途径有所改变。民国时期的调解与和解,既有自行和解、社会调解、中医团体调解等民间行为,也有调解委员会调解、法院的诉前调解与诉讼中的和解等官方行为。鉴定也是许多医疗纠纷的解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其鉴定方式、鉴定机构与西医不同,呈现出其特有的鉴定风格。记录完整的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案例并不多见,本文选取两例记录比较详尽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为了解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提供一个微观、直接的视角。第四章为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特点,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无论是与明清相比还是与民国时期的西医医疗纠纷相较,都有其鲜明的特点。纵向上看来,中国的医患关系越往古代似乎越和谐,至明清时期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逐渐增多。与明清相比,中医医疗纠纷在民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表现为医疗纠纷数量急剧增多、医疗纠纷种类多样、医疗纠纷解决方式丰富。这些转变发生的原因包括:患方对医生的态度发生转变、熟人社会的转变、法制的进步、媒体及医学团体等的兴起等几方面。横向上看,民国时期的中医医疗纠纷与西医医疗纠纷亦相差巨大,差异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体现为诊疗场所不同、患者地位不同、观念差异等方面的医学模式的差异,其次是中西医与传统社会关系不同,作为舶来品的西医面临着解决水土不服、融入中国传统社会的困境。再次,中西医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关系不同,同源于西方文化的西医,与西方法律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中医却在鉴定和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民国时期,尽管在医疗纠纷的解决中,对于医患双方而言有着颇多的无奈与不公,但随着法制进步、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也发展出了既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也力求适应现代法律制度的多种解决路径。对后世而言,民国时期的中医界及法律界一步步探索着发展之路,为后世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提供了经验。
李钧[2](2006)在《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识形态化”是1951年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主要特征。王瑶、刘绶松、林志浩等前辈领衔编写的文学史固然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即使“重写文学史”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经典文学史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意识形态一元价值标准的影响,呈现出文学史写作的范式困境;尤其是对“民族主义文学”、通俗文学和“自由人”的评价,仍存在许多研究空白和误读之处。本文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式困境,提出了“生态文化学”理念,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人类学、现代历史哲学等基本理论对其进行了逻辑与历史、社会与伦理、文化与艺术等层面的论证,建构了自成体系的文学史写作原则框架。同时,以“生态文化学”为方法论和文学史观,从阅读民国报刊和出版物入手,对30年代小说五大主题进行文本抽样勘探,在努力还原历史文化生态的过程中,揭破既有文学史研究中的遮蔽现象,以突破文学史写作的范式困境,彻底打破意识形态思维和写作模式,为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提供一种新的范型。绪论“‘生态文化学’: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种新理路”。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需要提出了“生态文化学”理念,并汲取多学科基本原理对这一理念进行了多层面的理论整合,论证本命题成立的可能性、可行性与必然性。以“生态文化学”为方法论,在“现代中国”核心理念下,在“世界性”、“民族性”与“人性”的三维坐标中,重新审视各种文学流派并努力发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有利于为“重写文学史”工作营造一个优化环境。“生态文化学”视野中的“30年代”(1927-1937年)小说,至少包括民族国家、阶级革命、精英启蒙、市民社会、文化寻根五大主题,现代中国文学史正是这五种力量合力的结果。本论文主体部分即以此五大主题展开。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本章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三民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和“抗战文学”进行梳理并发现其合法性。本文认为,民族主义文学是服务于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文学,值得重新研究。第二章“阶级革命:翻身解放的梦想”。无产阶级文学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下,在国际左翼文坛的影响下,于30年代生成、发展并走向成熟。无产阶级文学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了“革命美学”和“无产阶级小说学”,并以切实的创作实绩融入到国际无产阶级文学的大潮中。本章检阅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并陈述其合理性。第三章“启蒙主义:五四传统的绵延与赓续”。本章对关注自由人权与文化批判的启蒙主义文学进行研究,并发现其式微的原因。启蒙主义文学传统在30年代的后期文学研究会、民主主义作家和自由主义作家身上都有着传承与赓续,他们构成了茅盾所说的“五四的正统派”。但是启
孟兆臣[3](2003)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海上洋场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文学研究中,过去我们常常有把一个完整的文学现象,人为的割裂开,放到不同的领域里去研究的情况。一八九二年至一九四九年的海上小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上海虽经历了租界、孤岛、国民党统治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其文学,始终是在海上洋场的文化背景下持续地、未曾间断地发展着的,上海文学构成了一段首尾完整,脉络贯通,独立自足的文学历程,我们却把它拆散,分别放在近代文学、现代文学、新文学、旧文学中,使本来完整的文学现象,零碎不堪,无法完整准确地把握其发展规律。本论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打破这些壁垒,一以贯之,还其历史原貌,这是本论文的支点之一。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学资料,同中国古代文学不同,它绝大部分散布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起来丰富,实为散乱,要把这些零碎整理成系统的、有条理的、可用的材料,是要费一番气力的。本论文所涉及的多是建国前的旧报刊,许多报刊无人翻动过,落满灰尘,从此中所搜集来的大量资料,是本论文的第二个支点。过去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而从文学的角度来认识,她更是全国的娱乐中心、消费中心,上海小说的绝大部分是写这一内容的,因而本文所论多不离长三、么二、台基、书场;倌人、咸肉、舞女、交际花,这是此文的侧重点。全文分上下编,共六章,上编分析海上洋场社会的消费娱乐业、风俗习尚、生活理念。下编描述一九九二年至一九四九年海上小说发展脉络,分析作家生存环境,勾勒作家生平,登录作品,研究海派俗语,论述海派小说艺术。
张芹[4](2002)在《老妇“见红”并非“返老还童”》文中提出 刘大娘今年60多了,身体一直很健康。近来在1次房事后发现白带呈粉红色,其中还间夹几缕血丝。她原以为是房事损伤,也未引起注意。后来,她经常发现阴道中有少许血液流出。有人同她开玩笑,说她是“返老还
二、老妇“见红”并非“返老还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妇“见红”并非“返老还童”(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形态 |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分类 |
一、业务过失 |
二、非法行医 |
三、虚假广告 |
四、名誉权 |
五、诊金纠纷 |
六、假药、劣药及配药错误 |
七、诬告陷害 |
八、欺诈 |
第二节 对中医医疗纠纷形态的分析 |
一、本文涉及的案例汇总 |
二、对中医医疗纠纷形态的简要分析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产生的背景 |
第一节 法制背景 |
一、民国时期中医药立法与行政管理 |
二、司法制度概况 |
第二节 社会文化背景 |
一、混乱的医界 |
二、动荡的时局与治安 |
三、中医存废的争论 |
四、无处不在的竞争者 |
五、政府的压制 |
六、中医的自救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 |
第一节 纠纷解决过程中的参与者 |
一、医方与患方 |
二、国家机关 |
三、中医团体 |
四、律师与媒体 |
五、其他人士 |
第二节 中医在纠纷过程中对自身权利的保障 |
一、保障医权 |
二、运用法律、聘请法律顾问及律师 |
第三节 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 |
一、进行诉讼 |
二、由行政机关处理 |
三、调解与和解 |
四、医疗损害鉴定 |
五、从两个案例看中医医疗纠纷的解决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的特点 |
第一节 与明清民间医疗纠纷相比较 |
一、明清的民间医疗纠纷 |
二、中医医疗纠纷从明清至民国发生的转变 |
三、中医医疗纠纷从明清至民国发生转变的原因 |
第二节 与民国时期西医医疗纠纷相比较 |
一、民国时期西医医疗纠纷的概况 |
二、民国时期中西医医疗纠纷的差异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2)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生态文化学”——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种新理路 |
一意识形态化: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范式困境” |
二“生态文化学”的逻辑与历史之“真” |
三“生态文化学”的社会与伦理之“善” |
四“生态文化学”的文化与艺术之“美” |
五“生态文化学”内涵与30 年代小说的五大主题 |
附图:生态文化学视野中的30 年代文化生态环境 |
第一章 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 |
第一节 “国家第一”:30 年代民族主义思潮 |
一孙中山的革命民族主义与蒋介石的“法西斯民族主义” |
二“新生活运动”与民族伦理建设 |
三民族主义思潮与民族主义文学 |
第二节 宏大叙事:民族主义文学概观 |
一短促的“三民主义文学”运动 |
二“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
三国防文艺与救亡文学 |
第三节 王平陵、黄震遐与陈铨:民族主义小说个案研究 |
一民族主义文学的领航者:小说家王平陵论 |
二“一个人的抗战”:黄震遐小说重读 |
三从人性分析到民族性探讨:陈铨30 年代小说摭谈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阶级革命:翻身解放的梦想 |
第一节 另一种西学: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及其难题 |
二国际左翼文坛与中国革命文学 |
三 人民性·阶级性·党性:无产阶级文化的逻辑演化 |
第二节 社会学诗学:无产阶级文学摭论 |
一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传统的超越 |
二与“自由人”论争的背后 |
三革命美学与无产阶级小说学 |
第三节 茅盾、蒋光慈与丁玲:无产阶级文学个案研究 |
一超越“五四”的努力: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茅盾的三部长篇小说 |
二“中国革命史上的证据”:蒋光慈小说主题模式 |
三“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丁玲30 年代小说创作得失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启蒙主义:五四传统的赓续与绵延 |
第一节 人性解放:启蒙主义在30 年代的新发展 |
一“人的文学”:启蒙主义精神与民主主义作家 |
二从《小说月报》到《文学》月刊:后期文学研究会与启蒙传统 |
三从“无政府”的方向看过去 |
第二节 全盘西化:30 年代的自由主义运动与自由主义文学 |
一自由主义的艰难步履 |
二“自由”的局限 |
三从《新月》到《独立评论》:30 年代自由主义小说概览 |
第三节 巴金、储安平与凌叔华:30 年代启蒙主义文学个案研究 |
一孤独的布道与绝望的殉道: 巴金“革命三部曲”与五四文学主题比较 |
二一条河流般的忧郁:作为文学家的储安平 |
三 女性·妻性·母性:凌叔华小说的女性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市民社会:公共空间与生活诗学 |
第一节 市民社会:体制外的政治势力 |
一“市民社会”及其意义 |
二 30 年代的上海市民社会 |
三公共空间与市民文学 |
第二节 生活诗学:市民文学创作现象概览 |
一都市里的“新感觉” |
二民国武侠小说的天地 |
三市井细民的新鸳鸯蝴蝶梦 |
第三节 穆时英、李寿民与张恨水:30 年代都市小说个案研究 |
一“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穆时英小说论 |
二还珠楼主与现代武侠小说:以《蜀山剑侠传》为例 |
三“总结了一个时代的小说家”:张恨水《啼笑因缘》再解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中国:30 年代的“寻根文学” |
第一节 精神还乡: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
一文化守成:文化民族主义 |
二旧邦新命:“十教授书”的意义 |
三民粹主义:中国知识分子的乡土根性 |
第二节 “有根的诗学”:本土文化派小说概论 |
一文化寻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再造 |
二写意小说:“中国小说学”的构建 |
三大地民间: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 |
第三节 废名、沈从文与萧红:“寻根派”小说个案研究 |
一摩诘诗画的现代版:废名《桥》解读 |
二乡下人的童话:沈从文《边城》解读 |
三民族生存状态的散点透视:萧红《生死场》解读 |
本章小结 |
结语:“人的文学”——生态文化学视域中的30 年代小说 |
一生态文化学:一种往返质疑的研究思维 |
二发现历史与还原生态 |
三文学的自由与自由的文学 |
四“历史”的文学与“文学”的历史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着作 |
(3)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海上洋场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中文、英文) |
绪论 |
上编 海上洋场社会 |
第一章 商业性消费娱乐城市 |
第一节 海上洋场的消费娱乐业 |
一 消费娱乐业概况 |
二 消费娱乐业的繁荣原因 |
1、 移民 |
2、 资金 |
第二节 消费水准 |
一 各社会阶层之收入及支出表 |
1、 上海20世纪初两个买办及其家属收入及支出表 |
A、20世纪初汇丰银行某一买办及家属收入及支出表 |
B、20世纪初某一中小型买办及家属收入和支出表 |
2、 自由职业者收入及支出表(编辑、作家) |
3、 劳工、家政从业者收入表 |
4、 各社会阶层之收入及支出顺序表 |
A、万元以上 |
B、千元以上 |
C、百元以上 |
D、百元以下 |
二 海上洋场各种消费表 |
1、 倌人衣饰费用 |
2、 娶红倌人费用 |
3、 倌人如玉做生意费用 |
4、 来海上洋场消费者一节(三个月)总费用 |
5、 来海上洋场消费者一节(三个月)分项费用 |
6、 交际消遣费用 |
7、 房租费 |
8、 酒席费用 |
9、 张园游览费用 |
10、 各项服务费 |
11、 海上洋场各种消费顺序表 |
三 海上洋场各社会阶层收入、支出与消费对比表 |
1、 万元以上 |
2、 千元以上 |
3、 百元以上 |
4、 百元以下 |
第三节 堂子 |
一 堂子种类 |
1、 书寓、长三 |
2、 么二 |
二 堂子的社会功能 |
1、 社会功能之一 |
2、 社会功能之二 |
A、社会经济的晴雨表 |
B、花界拆头寸 |
3、 堂子的社会功能之三 |
三 堂子的经济关系 |
1、 堂子的内部组织和规范 |
2、 堂子的经济关系 |
A、倌人和本家的经济关系 |
B、堂子的融资方式 |
C、堂子的外部经济关系 |
第四节 其他消费娱乐场所 |
一 书场、戏园 |
1、 书场 |
A书场的一般情况 |
B点戏 |
2、 戏园 |
3、 姘戏子 |
二 菜馆 |
1、 番菜馆 |
2、 日本料理 |
三 茶馆 |
1、 茶馆的社会作用 |
2、 茶馆的规模和种类 |
四 烟馆、赌场、总会、台基 |
1、 烟馆 |
2、 赌场 |
3、 总会 |
4、 台基 |
A台基的起源 |
B小说描写的台基 |
第二章 社会阶层和群体 |
第一节 女性群体 |
一 红倌人 |
二 姨太太、少奶奶 |
三 舞女、交际花、女名件、马桶间阿姨 |
第二节 买办 |
一 买办的人数和收入 |
二 买办形象和性格 |
第三节 银行家 |
一 中国银行家的地位和作用 |
二 银行家形象和性格 |
第四节 商人 |
一 服务行业商人形象之一 |
二 服务行业商人形象之二 |
第五节 海上寓公 |
第六节 阔少和富翁 |
一 阔少 |
二 地方富翁 |
第七节 职业阶层和自由职业者 |
一 新的社会阶层 |
二 职业阶层和自由职业者形象 |
第三章 社会风俗 |
第一节 生活理念 |
一 曲辫子、瘟生、寿头码子 |
二 老门槛、惯家、老手 |
第二节 生活方式 |
一 三馆方式 |
二 三馆的社会功能 |
1、 茶馆 |
2、 堂子 |
三 生活节奏 |
第三节 堂子风俗 |
一 堂子规矩 |
1、 《海上花列传》的描写 |
2、 《海上繁华梦》的描写 |
二 堂子节俗 |
1、 堂子的节庆日 |
2、 节盘 |
3、 吃司菜 |
三 堂子年俗 |
1、 夜饭 |
2、 开果盘 |
3、 走喜神方 |
四 其他风俗 |
下编 海上小说 |
第一章 海上小说家 |
第一节 海上文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 |
一 海上新闻出版业 |
1、 产业规模 |
2、 产权形式 |
二 稿费制 |
1、 稿费的起源 |
2、 稿费价格及形式 |
三 小报 |
1、 小报的起源和内容 |
2、 小报经营之道 |
3、 花榜 |
四 洋场才子 |
1、 小说中的洋场才子形象 |
2、 洋场才子的共同特点 |
3、 文化企业家 |
五 职业变换和兼职 |
1、 职业变换 |
2、 兼职 |
第二节 韩邦庆和《海上花列传》 |
一 生平 |
二 《海上花列传》是一部小《红楼梦》 |
第三节 海上漱石生和《海上繁华梦》 |
一 生平 |
二 近代海上洋场风俗的百科全书 |
第四节 张春帆和《九尾龟》 |
一 生平 |
二 《九尾龟》——花界全史 |
第五节 朱瘦菊和《歇浦潮》 |
一 生平 |
二 洋场中产阶级女性生活 |
第六节 平襟亚和《人海潮》 |
一 生平 |
二 海上文化出版业与洋场才子 |
第七节 毕倚虹和《人间地狱》 |
一 生平 |
1、 少年京官 |
2、 中国公学时期 |
3、 时报馆时期 |
4、 杭州时期 |
5、 重返上海 |
二 《人间地狱》 |
1、 《人间地狱》的影响 |
2、 包天笑与《人间地狱》 |
3、 《人间地狱》考证 |
三 《人间地狱》的艺术成就 |
1、 题材意义 |
2、 艺术成就 |
第八节 王小逸 |
一 生平资料 |
二 王小逸小说目 |
第九节 周天籁 |
一 生平资料 |
二 周天籁小说目 |
第十节 其他作家 |
一 田舍郎 |
1、 生平资料 |
2、 田舍郎小说目 |
二 冯蘅 |
1 生平资料 |
2、 冯蘅小说目 |
三 金小春 |
1、 生平资料 |
2、 金小春小说目 |
四 苏广成 |
1、 生平资料 |
2、 苏广成小说目 |
五 桑旦华 |
1、 生平资料 |
2、 桑旦华小说目 |
六 桃花郎 |
1、 生平资料 |
2、 桃花郎小说目 |
七 钟吉宇 |
1、 生平资料 |
2、 钟吉宇小说目 |
八 蓝白黑、周益世 |
1 蓝白黑小说目 |
2 周益世小说目 |
第二章 海上小说艺术 |
第一节 海上小说的吴文化特质 |
一 苏白的吴文化内涵 |
1、 来沪的各地方言 |
2、 苏白 |
3、 吴方言文学艺术 |
二 苏妓所代表的吴文化 |
1、 苏妓 |
2、 崇苏妓之风 |
第二节 海派俗语 |
一 堂子俗语 |
二 白相地界俗语 |
三 骂人俗语 |
四 舞场俗语 |
五 其他 |
第三章 海上小说目 |
第一节 六十种小报小说目 |
一 海上小说与小报 |
二 六十种小报小说目 |
第二节 单行本小说目 |
参考书目 |
后记 |
四、老妇“见红”并非“返老还童”(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中医医疗纠纷研究[D]. 阎婷.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2]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 李钧.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9)
- [3]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海上洋场小说研究[D]. 孟兆臣. 上海师范大学, 2003(01)
- [4]老妇“见红”并非“返老还童”[J]. 张芹. 家庭中医药,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