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事变前夕的中日关系

9月18日事变前夕的中日关系

一、九一八事变前夕的中日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臧运祜[1](2011)在《中日战争可以避免吗?——兼论“从九一八到七七”的连续性问题》文中认为《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书》2010年1月公开发表一年来,作为近现代史组的中方委员之一,笔者在关注学界评论的同时,也不断反思历时三年的第一期共同历史研究的过程,继续思考本人承担部分所涉及的重要学术问题。首先应该指出,我们在与日方开始共同研究之初,对于近现代中日关系史的历史分期,即阶段划分的问题,并无多少分歧,因而很快就在2007年3月于东京会议上达成了共识。双方同意按照传统史学的纵向演变过程的表述方法,把近代(1840—1945年,战前)中日关系历史,划分为两个时

王伟军[2](2019)在《武田泰淳的中国观研究》文中提出本篇论文是以日本第一“战后派”作家武田泰淳的家学熏陶、中国因缘、从军体验和中国体验为考察核心,探究武田泰淳的文学历程和中国认知,发掘其包括侵华战争观在内的中国观特色,廓清其纷繁芜杂人生世界里的中国元素,界定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所谓的中国观,即为武田泰淳在其生命历程中对中国历史、文学、文化以及侵华战争等中国认知、中国思想的总和;全文分为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着重考察武田泰淳在少年、青年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特征,结合少年武田泰淳生活时代日本政治、教育、军事状况的总体面貌,从其佛教寺院家庭出身和汉学熏陶的中国因缘视角切入,追溯其直至大学时代反感寺院生活的内在原因,梳理其参加无产阶级反帝反战运动、最终被迫“转向”,饱尝革命无望屈辱感的青春轨迹,进而透视出武田泰淳中国观萌芽阶段的时代特色。第二章主要将呈现1937年秋武田泰淳从军入伍之前的中国视域和中国文学研究会时代的中国观特色。论述和例证竹内好创立“中国文学研究会”的中日文学交流史意义,剖析加入“中国文学研究会”对武田泰淳实现青春梦想、救赎寺院生活烦恼、解脱“转向”屈辱感的特殊作用,厘清武田泰淳在精神上诀别佛教寺院生活的心理架构;通过武田泰淳利用“中国文学研究会”平台交往中国朋友谢冰莹以及“谢冰莹事件”、告别杜宣的历史真实情况;探索出受日本军国主义政治压制、迫害的文人武田泰淳反抗意识的萌生基础。第三章是考察武田泰淳的从军体验、上海体验与其反战思想、现实中国观的内在联系。内容包括,重点考察武田泰淳作为热爱中国之日本青年的矛盾心理和屈辱心理,首先结合武田泰淳战争期间创作的诗歌和随笔作品,界定其从军体验、中国观和文学发端的基本时代特色,再结合“中国文学研究会”时代交往中国友人的细节与从军体验的中国观感,审视其有别于“笔部队”作家和近代日本文人在中国人形象叙述上迥然有异的独特视觉;透视出其从军体验、中国观、中国人观与其处女作评传《司马迁》的内在联系,解释武田泰淳《司马迁》世界史观的自我认识与其在思想上抗拒侵华战争的心理诉求,厘清武田泰淳在战争期间反战思想的生成基础;武田泰淳站在“加害者”位置,如何看待自己上海时代的中国体验,以怎样的心境迎接日本战败,这一系列问题与其净土宗佛教思想、《司马迁》的世界史观和“灭亡”思想的形成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探究武田泰淳文学思想的建构与其战争期间的中国体验、中国观的密切关系,为其战后中国题材或战争题材小说的解读提供值得信赖的理论依据。第四章是考察武田泰淳作为战后派小说家的中国观特色,研究视角侧重考察在武田泰淳中国观基础上形成的侵华战争反省意识;结合其随笔《关于灭亡》,小说《审判》《蝮蛇的后裔》和《风媒花》等,总括其侵华战争反省彻底性的内在诱因;说明其中国观侧重从中国女性特质上探究中国历史、文化潜在魅力和精神力量的独特视觉;界定武田泰淳之于日本侵华战争既是一位“加害者”,同时也是一位“受害者”的历史定位。在论文的结语部分,总体概括近代以来日本知识阶层中国观变迁的总体趋向,析出武田泰淳中国观和侵华战争观的阶段性特征与个性光泽,呈现出这位热爱中国日本知识分子曾经的生存窘境和面对侵华战争相对做到敢于批判、理性思考的文人品味,最后点出武田泰淳中国观和侵华战争观在文学史、思想史、中日文学文化交流史上的非凡意义,界定其中国思想之于中日两国走向和平友好未来的现实价值。

李新文[3](2019)在《媒体视角:1927-1931年《申报》有关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之报道研究》文中认为1927年6月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到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是日本逐渐走上武力侵华道路、预谋发动侵略中国东北战争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展开了相较以往更加积极的侵略活动,并制造了一系列事件为其实施侵华战争进行准备。《申报》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民营大报之一,以其对时局特有的敏感性对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活动进行了关注,并刊发了大量有关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事实报道。这些报道不仅记录了日本在东北进行侵略活动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将之作为当时重要的时事政事焦点,深入地揭露和批判了日本帝国主义意欲侵吞中国东北领土的阴谋。东方会议期间,《申报》对其进程和内容保持了密切的关注,从会议公开的文件以及日本媒体的报道中,觉察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野心;皇姑屯事件发生后,《申报》在对事件过程进行报道的同时,还跟踪报道了时人对事件幕后肇事者的调查情况,认定日本关东军就是制造事件的凶手,并准确地分析出日本欲借该事件侵占中国东北的图谋;东北易帜期间,《申报》对日本屡次以警告和恐吓的方式阻挠易帜实现的情况予以高度关注,展示出日本为不使其侵略计划受到影响而无理干涉中国内政的蛮横形象;中东路事件期间,《申报》对日本“中立”名义下不断增加东北驻军、发动军事演习、营建军事建筑、制造挑衅事件等各类侵略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揭露日本乘中苏冲突之机大肆扩张其在中国东北侵略权益的实际情况;1931年以后,《申报》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各种准备活动进行了更加积极的报道和分析,并通过万宝山事件、朝鲜排华事件和中村事件,预见性地分析了日本即将发动侵华战争的阴谋。总结1927年-1931年9月《申报》有关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之活动的报道,可以发现《申报》始终坚持着揭露日本侵略阴谋、认清日本侵略真相、反对日本侵略的价值导向,并在对时局的认识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洞察力和预见力,不仅揭露出日本为侵略中国东北进行了长期的预谋和精心的准备活动,而且发表大量时事评论为如何应对日本侵略积极出谋划策、呼吁国人关注和抵制日本侵略,这些,都显示出这一时期的《申报》作为中国近代报刊舆论界的突出代表,一直都在努力实践其总经理史量才所制定的“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的办报宗旨,在当时民族危急的时刻,积极发挥媒体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并忠实履行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沙治平[4](2014)在《跨国联盟与双层博弈 ——多元权力体制之下的中日关系(1928-1937)》文中指出双层博弈理论自1988年问世以来,经过二十多年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已经相当的完善了,研究领域从主要分析跨国贸易问题等低级政治议程发展到军备控制、地区一体化等高级政治议程,不仅在国际关系领域受到高度关注,还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为数不多的原创理论,被谈判学等其他学科所借鉴。过去的二十多年,学者们对双层博弈的研究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的研究都更加细化了,如分析中央政府权力分配制度、选举制度、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等因素对双层博弈的影响,分析行政、立法以外的利益团体对双层博弈的影响。笔者认为,以上研究对跨国直接互动这个重要环节缺乏足够重视,具体来说,原模型只有两国中央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中的行政机关参与了直接博弈,其他行为体只能通过影响中央政府来改变或者推动谈判进程。笔者认为,原理论体系在解释一元权力中心体制的国家间博弈时有较高的说服力,但并不能够很好的解释多元权力中心体制下国家的博弈方式。在多元权力中心机制下,对国家间双层博弈影响最大的因素当属跨国联盟的成立和维持,其中,跨国联盟由跨越传统国家边界且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组成,通过直接而不仅仅是间接的方式影响国际、国内互动。文章总结了影响跨国联盟关系的五个要素,跨国联盟形成所需要的五个步骤,及跨国联盟在四个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在国内权力分配机制呈现多元化状态的情况下,增强国际、国内双层博弈能力的主要因素在于能否成立跨国联盟,跨国联盟的形成将极大增强联盟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且国内权力配置越分散,跨国联盟的效果越明显;中央政府间或者地方政府间结成的跨国联盟对于改善两国双边关系是有利的,而一国中央政府与另外一国地方政府结成的跨国联盟对于改善两国双边关系是不利的。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自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中央政府至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期间的国家间、国家双层博弈,找出了期间组成的跨越中日两国政治边界的政治、军事联盟,考察他们对中日关系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文章总结归纳出十组跨国联盟,其中有八组显着增强了其博弈能力,另有一组部分增强了其博弈能力,还有一组没有增强其博弈能力,因此总的来看,案例分析还是对研究假设的支持力度还是比较明显的。

许屹山[5](2013)在《毛泽东的日本观研究 ——以近现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为背景》文中指出中日关系是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也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复杂、最敏感的关系之一。研究近代以来的中口关系成为历史学界、政治学界、外交学的重点和热点。迄今为止还没有从某一个特定的人物个体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发展变化的视角来系统研究中日关系的理论着作和专业文献。因此,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从近现代中日关系演变的背景出发,以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和中共党史相结合的视角,以毛泽东这一党史方面特殊人物个体的日本观来研究近现代中日关系及其演变,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意义。“观”即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毛泽东的日本观”可以简单界定为:在近现代中日关系演变的不同时期,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毛泽东对日本的总认识和根本看法。具体外延包括:在上述总的方法论指导之下,毛泽东形成的对日本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也包括毛泽东在分析、处理中日关系时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及所采取的对日战略、策略等。毛泽东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若干个不同时期,每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既有继承性,又有重大不同,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影响每个历史时期毛泽东日本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每个特定历史时期中日关系面临的主题和矛盾的外在因素,又有国家利益的因素,也有毛泽东个人特性及战略策略方面的原因。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的日本观所代表群体对日本的不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代表了一个进步青年学子对日本的认识;建党到九一八事变前则代表了一个共产党员对日本的认识;抗日战争时期则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对日认识;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则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对日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则代表了中国政府的对日认识。毛泽东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后,毛泽东的日本观直接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对日方针的制定,新中国成立后则直接决定了中日关系的基本走向。在毛泽东一生认识日本的历史轨迹之中,毛泽东的日本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对日方针、政策尽管有所变化,但前后一致,始终不变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一是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独立;二是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两大思想遗产是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精髓之所在,也是毛泽东对日观中的主题与灵魂,始终贯穿于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的日本观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是把握毛泽东一生日本观的一条主线,更是我们必须永远继承与不断发扬的思想瑰宝。在毛泽东一生认识日本的历史轨迹之中,毛泽东的日本观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思想瑰宝,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认真对其进行总结,在当前中日关系陷入低谷的大背景之下,从毛泽东的日本观中得到一部分启迪和智慧,修复陷入低谷状态的中日关系,促进当今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分为导论、主体和结语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导论从选题意义、研究范畴的界定、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内容(含基本观点、研究重点与主要创新)五个大部分介绍本文的相关情况。主体为本文的主要部分,主要分为七章内容,包括如下:第一章为毛泽东的早期日本观(1910-1920)部分。以毛泽东作为个进步青年学生的日本观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毛泽东作为一个进步青年学生的对日认识。第二章为建党到九一八事变前毛泽东的日本观(1921-1931)部分。以毛泽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日本观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从建党到九一八事变前毛泽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对日认识。第三章为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的日本观(1931-1945)部分。以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日本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及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整体的对日认识。第四章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的日本观(1945-1949)部分。以毛泽东个人的日本观和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观两方面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章继续考察了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中日关系特殊时期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及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整体的对日认识。第五章为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的日本观(1949-1976)部分。本章为毛泽东的日本观最为丰富和复杂的部分,以毛泽东个人的日本观和中国政府的日本观两方面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的演变为基本线索,集中探讨了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毛泽东逝世前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及所代表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对日认识。第六章为毛泽东的日本观的特点部分。从宏观上分析了毛泽东-生不同历史时期日本观的三个主要特点。第七章为毛泽东的日本观对发展当代中日关系的启示部分。联系当今中日关系的现实,主要概括了四个方而的启示。结语为本文的总结部分,从宏观上总结了毛泽东一生认识日本的历史轨迹及毛泽东的日本观留下的思想遗产。

徐志民[6](2011)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对中华民国留日学生政策述论》文中研究指明鉴于国内外学者对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之间的中国留日学生研究相对薄弱,笔者以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的档案材料为基础,选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对中华民国留日学生的政策为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对中华民国留日学生的关注与调查,以及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对中华民国留日学生接收政策的演变、戒备心理日重的教育实态和更加严密的监控管理政策。

安平[7](2013)在《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政治动员的强大武器,近代日本报界被政府严厉管控,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逐渐形成了“总体战体制”,不断强化国家和民众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既参与“佐幕”与“勤王”之争,也大力宣传自由和民权;既反对军部独裁、争取宪政民主,也积极宣传对外扩张,服从“国益”,不遗余力地鼓动“万众一心”,充当战争帮凶。本论文依托日本传媒史、日本政治史和新闻学、传播学理论,利用日文原始文献档案、借鉴国内外先行研究成果,以“政治动员”为线索,系统梳理了1868—1945年间日本报界与政治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深入研究了在政治强力干预和控制下逐渐形成的近代日本报界“总体战体制”和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中的宣传战实践,以及中江兆民、福泽谕吉和德富苏峰等舆论领袖的思想传播、传媒影响力,并分析了近代日本报界的战争责任和历史认识问题,通过客观、公正地分析与评价,为近代日本报界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一幅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具清晰脉络的“贯战史”画卷。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明治维新时期、自由民权运动时期、大正民主运动时期和甲午战争时期、日俄战争时期、侵华战争时期等六个时期的日本报界与政治互动关系研究,试图阐述以下问题:一是在明治大正时期,即日本政治和社会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报界与政府既相互扶持、共同促进,也相互斗争、控制与反控制,这种既对抗又联合的关系,正是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近代报界发展的必经阶段。总体来说,明治初期的报界在推动日本政治和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政治动员的积极作用。二是当政府为推行侵略扩张国策,不断加强舆论控制后,报界无力对抗,终于放弃做政党和民众维持宪政民主、“参与政争的有力武器”,而是“转向”沦为政府对内控制舆论、对外实施扩张政策的政治动员工具——通过狂热的宣传行动、细致的战胜报道、虚假的欺骗宣传,甚至直接组织战争动员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了侵略战争及其长期化。三是对于近代日本历史上的侵略战争,日本报界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责任;由于战后不彻底的民主化改造,战后报界也不同程度地继承了战前和战时的国家民族观念。时至今日,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仍未停止。在“总体战”研究范式下,以“贯战史”的方法论探讨近代日本报界与政治动员的历史,可知其“漫长的战后”仍在继续中。

陈兆肆[8](2016)在《“九一八事变”后学人对甲午战争的探究热潮(1931—1945)——基于学术心态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甲午战争发生后的30余年中,该役并未得到国人全面考稽和冷静反思。1931—1945年间中国学人对甲午战史关注骤切,掀起了一场探究热潮,其无疑是受"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蚕食中国的现实所激逼,其目的主要在于鉴往察今、惩前图后以及明耻奋进等现实诉求。是时,对甲午战史研究的具体诉求各异,或望国共合作抗日,或期政府重视军事,或劝政府勿恃外援。学人们既抱不同的现实诉求,也决定各自关注甲午研究的视角及内容不一。当时甲午战史的研究,确为抗日提供了一些极深刻而有益的教训。但在急切的现实诉求之下,历史也时会成为既定教训之注脚。

胡玲[9](2014)在《《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研究(1931.9-1937.7)》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虽多次发令保障新闻自由,但在政权不稳,日本入侵的环境下,仍通过控制新闻来源、立法、检查等手段,严格管制军事、外交新闻等相关报道。在复杂的外交环境中,《益世报》通过意租界相对自由的言论环境,在外敌入侵之际,发出抵抗呼声。在旧中国,识字且有能力买报者甚少,同业竞争却相当激烈,《益世报》报人不得不采取策略改善报纸的业务与经营管理,该报逐渐在全国报界崭露头脚。有感于报业所受压制,《益世报》总编辑刘豁轩期望政府给予报业充分的言论自由,并认为报纸有权监督政府,以促成公意的正确表达。在国家多事之秋,他还希望报人以为国家社会服务为信念,持论公正,记载翔实。该报社论主笔罗隆基也认为言论自由是人权,绝对不能受到任何干涉,面对国难,他大胆敢言,不断思索救亡图存之道。在言论自由与爱国思想的指导下,“九一八”至“七七”时期,《益世报》对中日问题报道的基调即是鼓励武力抗战。政治上,期望政府取消党治、实行民主宪政,还政于民,让实至名归的中心势力成立统一政府,作为御敌的先决条件;经济上,鼓励政府与日经济绝交,支持民众抵制日货,以经济御侮作为武力御侮的辅助;外交上,主张求其在己,希望政府能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依赖其他力量;军事上,主张全盘抵抗、长期抵抗、全民抵抗,以武力抵抗作为拯救危亡的唯一出路。为宣传其武力抗战的舆论,面对不同的传播对象,该报采取了有差别的传播策略。该报深知中国人对外缺乏国家意识,贪生怕死且优柔寡断。故对中国受众,该报致力于唤醒国民的国家观念,主张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劝告政府对外以主权与领土完整作为外交的基本原则,鼓励民众承担国家主人的责任,政府御侮则援助政府,若政府不御侮则本着“国事依然有我”的精神自决自救。.同时,该报十分清楚中日关系的僵局源于日本武人的贪婪跋扈,常评价日人对外蔑视国际公法且不知礼义廉耻。故对日本受众,该报警告日本暴行必遭恶果,并时常有针对性地辟谣,对日方狡诈的言论、捏造的证据,虚假的宣传,一一进行反驳,同时,该报还告诫日本,中国不是亡国的民族。对于国联、英、美等第三方力量,该报总体上不寄予太大期望,认为国联是列强大国的工具,而各列强国对外又以自身利益为依归。但为获得国际社会道德、舆论的支持,该报一方面警告国际社会,日本侵华的巨大危害,另一方面,极力展示中国国民的抗敌决心。在复杂的外交、舆论环境下,各界对该报舆论褒贬不一。呼吁统一使得该报受到国内各种力量的认同,但抨击国民党、要求民主选择中心势力,却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多次警告,一些知识分子、普通民众也认为这些主张脱离实际。经济御侮的言论被民众看作是爱国表现,但鼓吹经济绝交、抵制日货却被认为过于夸张,且引起日方仇视。外交上求其在己,获得国内部分媒体的声援。军事上抵抗到底的主张,受到民众欢迎,提高了该报的发行量,却又遭到政府当局禁邮、断绝新闻、电讯来源的惩罚,一些知识分子也意识到,中国对日宣战不可不慎重,而此后的历史证明,该报抵抗到底的呼吁不仅未被当局认可,反而招致多重迫害。以《益世报》为代表的对日舆论之所以获得这样的社会反响,受到中国综合国力较弱、半殖民地国家外交环境复杂多变、受众对抗日问题的认识等因素的影响。

梁德学[10](2017)在《《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文中认为在近现代东北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由于日人报纸的“垄断”特性,供职于此类报纸的中国报人群体也因之成为近现代东北报人的主体。他们的历史活动和历史影响基本形塑了近现代东北新闻史的大体形态。中国东北地区最南端一隅,是被俄日先后占据的关东州租借地。由于日本侵占该地区长达四十年(1905-1945),此间日人报刊一家独大且数量可观,租借地内的公共舆论完全为日人报纸独占,这里也成为国内为数极少的从未真正出现过近代国人报刊的商业繁盛地区。在该地区,一支重要的中国报人力量来自一份名为《泰东日报》的日人报纸。《泰东日报》创刊于1908年,终刊于1945年,历37年,是日人在华经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之一。由于《泰东日报》在关东州及整个东北地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较大读者群,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报章言论和新闻叙事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涵化”着整个东北国人精神,在传播和建构殖民文化中曾起过“积极”作用。但严格来说,他们面对日本侵略,国人的精神抵抗也一直保持着、继续着。他们利用有限度的自由和独立空间,以《泰东日报》为阵地,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坚守爱国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日人报纸殖民话语的一种“解构”。本文以《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发掘新史料,并将星散于各类既有文献中的史料进行汇集整理,对存在错讹的史料加以甄别,从细微处发现线索,从最基础的人物发掘、名姓考辨、生平梳理入手,力求能够严谨、准确地摹画出《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基本“样貌”。以此为前提,深入探究《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在传播传统文化、建构或解构殖民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殖民处境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国家认同。本文开篇为绪论,介绍了本次研究缘起、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对历史分期和所用史料做了说明。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考证了近代关东州报业概况与《泰东日报》概况(包括报人群体概况),藉此为后续章节提供背景支持。第三章至第七章为本文核心章节,进入有关《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具体研究:第三章研究金子雪斋主持时期《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的独立精神与爱国立场,涉及中国报人如何形塑《泰东日报》“华人风骨”、私谊网络与公共网络、对爱国运动的声援、此时期中国报人的国家认同等;第四章主要关注转折时期《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国共两党报人的活动情况;第五章重点分析“九一八”事变后《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结构的转型、话语风格的“突变”、新闻业务能力的呈现等;第六章主要考察战时新闻体制下《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公共言论表达、文人心态及表现、战争时期的家国认同等;第七章为全文末章,考察日本战败初期及《泰东日报》停刊后中国报人的抉择与命运。由于相关史料匮乏,本文仅能依据史料实际保存情况结构第三至第七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尽量保证前后章节间的逻辑衔接与结构合理性。此一点,是本次研究的缺陷之一,也是一种无奈。研究发现,《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的报章文字中蕴含着极为隐晦、复杂的民族情感——他们承受着殖民压抑,却始终无法割断民族性。他们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特殊群体,他们真实的精神世界远比后人想象的情形远为复杂。首先应肯定的是《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业务水准和职业认知;其次应肯定的是《泰东日报》中国报人为关东州华人同胞声张权益所作的努力;三是几代《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完整地记录下了关东州租借地社会、政治、文化及经济状况,让我们得以看到,在殖民体系内部,被殖民者的选择空间相当大,其活动也多种多样,其精神世界异常复杂。概而言之,生存于日本在中国大陆殖民程度最深的地区,又谋食于日本人所经营的报纸,《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无法摆脱某种“原罪”。然而,当尽量避开政治与道德评判所带来的干扰,从其写作或编辑的浩繁文字中去捕捉这个“没有历史”的群体被掩盖的生命痕迹时,我们发现,他们竟如此鲜活地存在于那个阴暗的历史时空。在关东州租借地,与日人共事并不完全是人们从道德或民族主义方面考虑的问题,它有着十分复杂的解释维度。

二、九一八事变前夕的中日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一八事变前夕的中日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战争可以避免吗?——兼论“从九一八到七七”的连续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关系的走向
二 华北事变前后中日关系的状况
三 全面战争前夕日本侵华的计划性

(2)武田泰淳的中国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一)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二)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武田泰淳中国观之萌芽
    第一节 净土宗寺院家庭与汉学熏陶
        一、“大岛觉”的中国元素介入
        二、反帝反战斗士的“泡影”
    第二节 “异形者”的精神苦斗
        一、“异形者”之自觉
        二、《异形者》的主人公“柳”
        三、笔谈、决斗与诀别
    第三节 “红色和尚”的苦恼
        一、斗士的“转向”
        二、精神压抑的寺院生活
    第四节 “中国文学研究会”前夕的武田和尚
        一、大学时代的迷惘
        二、日本中国研究的崭新面貌
    小结
第二章 “中国文学研究会”时代的中国观
    第一节 “中国文学研究会”创立的背景与条件
        一、研究会的时代特征
        二、竹内好的第一次中国之旅
        三、研究会的创意与现实困境
        四、研究会时代武田泰淳的中国文学观
    第二节 “谢冰莹事件”与《在日本狱中》
        一、赴日留学的女作家谢冰莹
        二、患难与共的友谊
        三、武田泰淳的女侠情结
    第三节 告别杜宣与受辱事件
        一、挥泪的告别
        二、被误解的耻辱
    第四节 从少年迈向青年时代的人生困惑
        一、从寺院少年到“红色和尚”
        二、不平静的研究会时代
    小结
第三章 从军时代与上海时代的中国观
    第一节 战争考验下的良知
        一、出征中国的矛盾心理
        二、武田泰淳文学的发端
        三、武田泰淳从军思考的核心
    第二节 辎重兵眼里的“中国人”
        一、《土民的表情》与《寄给北京诸位的诗》
        二、武田从军思考的机缘与要义
        三、《庐州风景》里的“小杨”姑娘
        四、“小杨”的中国女性魅力
        五、“研究会”被迫解散与《闪烁》
    第三节 《司马迁》透露的“加害者”之苦闷
        一、从军思考结晶之《司马迁》
        二、耻辱感的慰藉
        三、武田泰淳的“人”与“历史空间”
        四、《司马迁》思想之余韵
        五、被钳制的反战思想
    小结
第四章 战后派作家时代的中国观
    第一节 上海体验与武田的“灭亡”思想
        一、在上海迎接日本战败
        二、《关于灭亡》的思想精髓
        三、“中国”与女性
    第二节 武田泰淳和他的《审判》
        一、《审判》的写作动机
        二、《审判》的整体评价与个性光泽
        三、“杉”和“二郎”的形象
        四、《审判》的反战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 《蝮蛇的后裔》与军国主义批判
        一、从自我告白到军国主义批判
        二、《蝮蛇的后裔》的创作背景与人物
        三、人物象征性的隐喻
        四、异色的侵华战争批判
    第四节 侵华战争再反省之《风媒花》
        一、竹内好与武田泰淳的思想异同
        二、《风媒花》中的“峰三郎”与“军地”
        三、《风媒花》的特色与价值
    小结
结语
    一、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观面貌
    二、武田泰淳中国观、战争观之个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武田泰淳年谱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媒体视角:1927-1931年《申报》有关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之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申报》对日本东方会议和大连会议的报道
    第一节 近代以来日本的侵华阴谋和对中国东北的觊觎
    第二节 《申报》对东方会议的报道
    第三节 《申报》对大连会议(旅顺会议)的报道
第二章 《申报》对日军与皇姑屯事件之关联的报道
    第一节 报道皇姑屯事件及日方肇事嫌疑情况
    第二节 报道日本反对党就皇姑屯事件质询田中政府
第三章 《申报》对日本阻挠东北易帜的报道
    第一节 报道国奉谈判初期日本阻挠易帜
    第二节 报道易帜延期后日本的干涉活动
第四章 《申报》对中东路事件期间日本侵略活动的报道
    第一节 报道日本当局表态中立、暗中支持苏联
    第二节 报道日本在中东路事件期间的军事活动
第五章 《申报》对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活动的报道
    第一节 报道1930-1931年6 月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活动
    第二节 报道万宝山事件、朝鲜排华事件和中村事件
    第三节 报道1931年7-9 月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军事布局和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1927-1931 年《申报》有关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报道索引
附录2 1927-1931 年《申报》时政报道内容格式说明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跨国联盟与双层博弈 ——多元权力体制之下的中日关系(1928-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二、双层博弈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研究方法和案例选择
    四、文章主要结构与框架
第二章 双层博弈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第一节 国际政治学对双层博弈理论的发展
        一、双层博弈论在低级政治领域的发展
        二、双层博弈论在高级政治领域的发展
    第二节 谈判学对双层博弈的借鉴和发展
        一、双层博弈与谈判学理论研究
        二、双层博弈与谈判学应用研究
    第三节 跨国联盟与双层博弈
        一、多元权力体制下跨国联盟博弈模型
        二、跨国联盟的相关特征
第三章 关于中国统一问题的双层博弈
    第一节 第二次北伐与济案爆发
        一、国民政府第二次北伐
        二、济南惨案爆发
        三、围绕济案的军前交涉
        四、关于济案的外交解决
    第二节 东北易帜
        一、皇姑屯事件
        二、京津与热河易帜
        三、东三省易帜
    第三节 理论分析
        一、日本军政关系
        二、中国国内政治形势与对日交涉
        三、跨国联盟与双层博弈
第四章 关于东北问题的双层博弈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
        一、事变爆发
        二、中方避免冲突的“成功”与日方不扩大方针的“失败”
        三、国联交涉与锦州问题
    第二节 淞沪抗战
        一、会战始末
        二、谈判过程
    第三节 理论分析
        一、事变前的中日国内政治
        二、事变对双方国内政治的影响
        三、淞沪会战的背景与影响
        四、跨国联盟与双层博弈
第五章 关于华北问题的双层博弈
    第一节 热河与长城抗战
        一、热河沦陷
        二、长城抗战
    第二节 《塘沽协定》
        一、谈判过程
        二、协定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缓和”时期的中日关系
        一、缓和的主要表现
        二、华北事变
        三、中日“三原则”
        四、从《天羽声明》到币制改革
    第四节 理论分析
        一、长城抗战时期的中日国内政治
        二、缓和时期中国国内状况
        三、缓和时期日本国内状况
        四、跨国联盟与双层博弈
第六章 全面战争前夕的双层博弈
    第一节 中日关系大转折的一年
        一、两广事变
        二、绥远抗战
        三、西安事变
    第二节 走向全面战争
        一、佐藤外交与中日关系
        二、七七事变
    第三节 理论分析
        一、中日两国国内政治
        二、跨国联盟与双层博弈
结论
    一、跨国联盟对于行为体谈判能力的影响分析
    二、跨国联盟对于国家间冲突水平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中日关系史大事记列表(1928-1937)

(5)毛泽东的日本观研究 ——以近现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范畴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重点与主要创新
第一章 毛泽东的早期日本观(1910-1920)
    一、赞美、钦佩近代日本的崛起和以日本的先进人物为榜样
    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高度警惕
    三、中日必战,联美制日,中国必胜
    小结
第二章 建党到九一八事变前毛泽东的日本观(1921-1931)
    一、对华盛顿会议及日本帝国主义政策的批判
    二、分析、利用日、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革命势力
    三、拥苏(俄)反日(帝)
    小结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日本观(1931-1945)
    一、由反对切帝国主义到主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转变
    二、对中日关系和中日矛盾的分析与判断
    三、实行全民族抗战,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四、寄希望于日本人民、区分日本人民和帝国主义政府
    五、对日本诱降、日蒋妥协与日汪勾结的批判
    小结
第四章 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建立前毛泽东的日本观(1945-1949)
    一、主张中国共产党正当享有受降权,反对日蒋重新勾结
    二、主张严惩日本战争罪犯
    三、日本必须实行战争赔偿,反对美国主导的战争赔偿政策,反对将日本赔偿物资打内战
    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的日本观(1949-1976)
    一、主张全面对日媾和,反对美国单独对日媾和
    二、对《吉田书简》、《日台和约》的批判
    三、支持日共为代表的日本人民民主力量
    四、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下谋求同日本政府关系的正常化
    五、“潜在的帝国主义”论
    六、“美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敌人”
    七、“同盟军、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理论
    八、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九、由积极主张拥有战争赔偿的权利到逐渐放弃战争赔偿的要求.
    十、既严厉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罪行,又主张宽容今天的日本
    小结
第六章 毛泽东的日本观特点分析
    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性
    二、坚持价值诉求的人民性
    三、确立战略思维的辩证性
第七章 毛泽东的日本观对发展当代中日关系的启示
    一、扞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
    二、坚持加强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流不动摇
    三、制定具体对日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四、争取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结语:毛泽东认识日本的历史轨迹及思想遗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对中华民国留日学生政策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关注与调查
    第一, 严厉查禁中国留日学生印制、散发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宣传品。
    第二, 重点调查具有“反日”倾向的留日学生及其言行。
    第三, 密切关注中国留日学生的回国和在学情况。
    第四, 时刻注意中国驻日公使馆、驻日留学生监督处等留日学生监管机构的动静。
二 挽留与接收
三 教育与戒备
四 管理与监控
    第一, 强化调查, 定期汇报。
    第二, 利用警察, 严密监视。
    第三, 动辄驱逐, 随意抓捕。

(7)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
    二、题目界说
        (一) 关于“近代日本报界”
        (二) 关于“政治动员”
        (三) 关于“1868—1945”
    三、研究意义、方法与研究创新、不足之处
        (一) 关于研究意义
        (二) 关于研究方法
        (三) 关于创新目标
        (四) 关于不足之处
    四、研究综述与史料运用
        (一) 早期日本的报史研究
        (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报史研究
        1、主要资料类
        2、主要着作类
        (三) 早期中国的日本报史研究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日本报史研究
        1、主要资料类
        2、主要着作类
        3、主要论文类
        (五) 日文、西文主要译着类
        1、日文主要译着类
        2、西文主要译着类
    五、本文架构
第一章 明治大正时期:报界的政治动员
    本章小序
    第一节 幕末明治初期的报界政治动员
        一、报纸:“官版”与“民办”
        二、政治:“佐幕”与“勤王”
        三、明治初期:政府的报纸扶植政策及评价
    第二节 自由民权运动时期的报界政治动员
        一、政治:“官报”与“民报”对立
        二、报界:党报的对立与兴衰
        三、自由民权运动时期:报界管制与报纸属性
    第三节 大正民主运动时期的报界政治动员
        一、报界:两次护宪运动
        二、政治:“白虹笔祸”事件
        三、大正民主运动时期:报界与政治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治大正时期:报人的政治动员——思想传播
    本章小序
    第一节 中江兆民与《东洋自由新闻》
        一、中江兆民其人及前期自由民权思想
        二、《东洋自由新闻》——自由民权思想之传播
    第二节 福泽谕吉与《时事新报》
        一、福泽谕吉其人及前期启蒙精神
        二、《时事新报》——“国权皇张论”思想之传播
    第三节 德富苏峰与《国民新闻》
        一、德富苏峰其人及前期平民主义思想
        二、《国民之友》和《国民新闻》——“大日本膨胀论”思想之传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战争时期:报界的政治动员与宣传战
    本章小序
    第一节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报界的政治动员
        一、甲午战争时期:报界的战争动员与从军记者战况报道热潮
        (一) 报界的战争动员
        (二) 从军记者的战况报道热潮
        二、日俄战争时期:报界的“主战论”、“反战论”与“宣传战”
        (一) 报界的“主战论”与“反战论”
        (二) 报界的宣传战
        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的新闻管制
    第二节 侵华战争时期:报界的政治动员
        一、宣传战研究及战争指导
        二、总体战与报界总动员体制的建立
        (一) 总体战体制中的报界法制控制
        (二) 传媒管理机构的变化、升级
        (三) 国民精神强化运动
        (四) 报界管制措施的变化
        (五) 新闻管制更为严格
    第三节 报界的宣传战
        一、从军记者的狂热宣传行动
        二、细致的战胜报道
        三、欺骗性宣传
        四、直接组织战争动员活动
        五、南京宣传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争时期:报人的政治动员——从思想到行动
    本章小序
    第一节 “情报局时代”的绪方竹虎及其对华“和平外交”
        一、绪方竹虎其人:从《朝日新闻》主笔到情报局总裁
        二、绪方竹虎的对华“和平外交”
        三、绪方竹虎评价
    第二节 “东洋经济新报时代”的石桥湛山及其“小日本主义”
        一、石桥湛山其人:从军曹到资产阶级自由派代言人
        二、东洋经济新报时代:“小日本主义”及其影响
        三、石桥湛山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动员思维在战后的延续
    本章小序
    第一节 日本报界的战争责任问题
        一、缘起与发展
        二、现实困境
        (一) 《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追究问题
        (二) 《读卖新闻》的战争责任追究问题
    第二节 日本报界的历史认识问题
        一、缘起与发展
        二、现实困境
        (一) 日本报界对东史郎诉讼案、“九条会”的报道尽显历史认识之偏颇
        (二) 日本报界对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报道凸显历史认识的变迁
        (三) 日本右翼和右倾报纸的报道倾向与历史认识问题
        (四) 日本报界的 8·15 社论凸显历史认识
        (五) 2005 年是检证日本报界历史认识的关键一年
        (六) 日本报界对南京大屠杀人数报道的误导
    第三节 历史根源、外在动因与报界特质
        一、历史根源:未被彻底追究的战争责任和不彻底的民主化改革
        二、外在动因:日本政府以及一些政党、政治家历史观的影响
        三、报界特质:以“国益”为中心的报道方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研究(1931.9-1937.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说明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与难点
2 “九一八”至“七七”时期《益世报》的传播环境
    2.1 外部环境
    2.2 内部环境
    2.3 小结
3 《益世报》主要报人的办报观念
    3.1 刘豁轩的报业观
    3.2 罗隆基的言论自由观
    3.3 小结
4 《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的内容
    4.1 “九一八”时期的报道内容
    4.2 “一·二八”时期的报道内容
    4.3 对伪满问题的报道内容
    4.4 热河抗战、长城抗战时期的报道内容
    4.5 华北事变时期的报道内容
    4.6 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报道内容
    4.7 小结
5 《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的对象及策略
    5.1 《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的对象
    5.2 《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的策略
    5.3 小结
6 《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的传播效果
    6.1 《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内容的传播效果
    6.2 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6.3 小结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报人
        二、日人报纸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一、《泰东日报》报史与报人研究
        二、近现代东北国人“国家认同”研究
    第四节 分期与史料
        一、历史分期
        二、所用史料
第一章 关东州:日人在华办报的区域样本
    第一节 日文报纸出现及相互竞争
    第二节 英文报纸创办与经济类报纸兴起
    第三节 日人对关东州中文报业的垄断
    第四节 日本战败与日人报业退场
第二章 《泰东日报》及其报人群体概述
    第一节 《泰东日报》概述
    第二节 《泰东日报》报人群体概述
        一、日本报人群体
        二、中国报人群体
第三章 1908-1925:金子雪斋时代中国报人的独立精神与爱国立场
    第一节 初代社长金子雪斋对中国报人独立言论空间的奠定
        一、金子雪斋其人
        二、经营《泰东日报》的风格与特征
        三、予以中国报人独立言论空间的思想根源
    第二节 创刊初期《泰东日报》中国人员考述
    第三节 傅立鱼入社与《泰东日报》“华人风骨”的形成
        一、关于主持笔政时间的考证与辩误
        二、报章言论与中日“亲善”观
        三、主持笔政期间的政治与社会活动
        四、在报纸“华人风骨”形成中的作用
    第四节 私谊网络与公共交往:中国报人的聚合及组织化
        一、私谊网络
        二、公共交往
    第五节 中国即“吾国”:中国报人与《泰东日报》国家认同
        一、“中国认同”之表征
        二、“中国认同”之成因
    第六节 对爱国运动的同情与声援:以五卅报道为例
        一、呈现沪案的论调、样态与策略
        二、无法回避的“正凶”——日本
        三、对东北爱国群众运动的声援
第四章 1925-1931:转折期中国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国共两党报人活动
    第一节 金子雪斋离世后中国报人生存境况
    第二节 关东州本土第一代职业报人退场:以毕乾一为中心
        一、毕乾一报人生涯概述
        二、入社初期的“游戏文字”
        三、报章言论与文学作品中的“省籍”意识
    第三节 中共满洲省委建立前后地下党报人的活动与影响
        一、中共满洲省委大连特支建立前非采编人员的党团活动
        二、创建中共满洲省委大连特支的核心力量
        三、编辑局长陈涛及其所网罗的中共报人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与呈现
        五、“普罗文学”的有益尝试
    第四节 国民党报人在《泰东日报》的活动
第五章 1931-1937:中国报人对日立场“转变”与新闻业务领域拓展
    第一节 中国报人群体结构的历史转型
    第二节 殖民话语转向:以伪满洲国“建国”报道为例
        一、“他者叙事”与“殖民话语”
        二、他者叙事的权力逻辑
        三、呈现“他者”的方式选择
        四、难以调和的叙述冲突
        五、失真的“他者”形象
    第三节 到“宗主国”去:中国报人的日本之行及游记
        一、中国报人访日活动概述
        二、吕仪文、李永蕃及毕殿元的访日之行
        三、访日行记中的多重隐喻
    第四节 以社会新闻为特色的本埠新闻采编活动
        一、中国报人本埠社会新闻采编活动概述
        二、“大连摩登”:中国报人记录下的殖民都会图景
        三、从社会新闻采编管窥中国报人职业素养
    第五节 在副刊繁盛期:毕殿元与他主编的五种副刊
        一、从《儿童》入社
        二、彰显“健康美”的《体育双周》
        三、《文艺》及其衍生的《文艺周刊》与《群星》
第六章 1937-1945:战时体制下中国报人的灰暗时代
    第一节 战时体制下中国报人的生存境遇
    第二节 置身于殖民统治下的公共言论表达
        一、为“宗主国”殖民侵略制造“正义”舆论
        二、战争动员与实用主义“节义观”生产
        三、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体验与传播
        四、质疑殖民当局施政并为华人利益发声
    第三节 殖民霸权与战争阴影下的文人心态
        一、对殖民“宗主国”的畏羡与顺应
        二、“东亚共荣”的欲念与幻想
        三、“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矛盾背后的自我贬抑
        四、傀儡、边缘人与旁观者
    第四节 日治末期中国报人的国家认同
    第五节 报人身份的文学表达:以赵恂九小说创作为中心
        一、作为报人的赵恂九
        二、报人工作之余的小说创作活动
        三、文学书写中的报人印痕与被殖民者精神印记
第七章 日本战败后中国报人的抉择与命运
    第一节 重归祖国:“8·15”至停刊期间中国报人活动情况
        一、按苏军指示接管《泰东日报》
        二、参与维持大连地方秩序
        三、在国共两党之间抉择
    第二节 《泰东日报》停刊后中国报人的彷徨与隐迹
        一、参与创办大连市政府与市委机关报
        二、1946 年后部分报人的“逃离”与隐迹
结论
附录:《泰东日报》中国社员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九一八事变前夕的中日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战争可以避免吗?——兼论“从九一八到七七”的连续性问题[J]. 臧运祜. 抗日战争研究, 2011(02)
  • [2]武田泰淳的中国观研究[D]. 王伟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媒体视角:1927-1931年《申报》有关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之报道研究[D]. 李新文.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4]跨国联盟与双层博弈 ——多元权力体制之下的中日关系(1928-1937)[D]. 沙治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5]毛泽东的日本观研究 ——以近现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为背景[D]. 许屹山. 湖南师范大学, 2013(10)
  • [6]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对中华民国留日学生政策述论[J]. 徐志民. 抗日战争研究, 2011(03)
  • [7]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D]. 安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 [8]“九一八事变”后学人对甲午战争的探究热潮(1931—1945)——基于学术心态的考察[J]. 陈兆肆. 安徽史学, 2016(02)
  • [9]《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研究(1931.9-1937.7)[D]. 胡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10]《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D]. 梁德学. 吉林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9月18日事变前夕的中日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