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折扣出售

公屋折扣出售

一、优惠出售公有住房(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秀[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住房发展成果共享探索》文中指出如何实现住房发展成果共享是民生保障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以马克思的民生保障思想为理论依据进行研究。马克思认为,保障民生就是要满足“现实人”的需要,而满足“现实人”的需要还要经过两个重要的环节,首先是进行社会生产,为“现实人”提供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是进行利益分配,它是民生保障的关键,决定了“现实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根据马克思的民生保障思想,本文从“现实人”的需要、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三个环节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住房发展历程展开研究。基于对住房发展历程的分析,本文有三个方面的发现:一是住房发展成果共享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时间节点对应着不同的住房共享目标,从低水平的共享不断向高水平的共享发展;二是在住房生产与满足“现实人”的住房需要的关系方面,既不能使“现实人”的住房需要得不到满足,也不能过度满足“现实人”的住房需要,陷入高福利陷阱,而是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现满足“现实人”的住房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三是在住房分配与满足“现实人”的住房需要的关系方面,住房分配的方式包括两种,即市场分配和政府再分配。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证明,单一的市场分配和单一政府再分配都不能实现住房分配的公平正义,因此住房共享在分配方面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再分配和市场的关系。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在住房发展中,市场应当遵循效率逻辑,而政府再分配应当遵循弱势优先原则,防止市场和政府再分配形成叠加关系,而是使两者形成互补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实现住房发展成果共享。

曹雨[2](2020)在《高校房改房产权人权益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房改房的出现源自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行。国家针对高校房改房制定了政策以限制其流通,但是商品化是高校房改房的必然趋势。在实践中,这种矛盾导致部分高校房改房产权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如何在当前的住房制度下保障产权人的权益,是解决高校房改房相关纠纷的关键所在。本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房改房属于住房由公有逐步转变为私有的住房制度改革初期的产物,其产权类型包括成本价房的完全产权和标准价房的不完全产权。为了保障高校的私密性和校园规划的整体性,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限制高校房改房的流通,这导致高校房改房产权人的权益难以实现,相关纠纷屡见不鲜。第二部分,高校房改房产权人享有的权益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成本价房产权人对房屋享有所有权,包括房屋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但是,当以标准价购买房改房时,产权人行使收益权和处分权会受到限制。其次,产权人享有房改房所在土地的使用权。尽管在购买高校房改房时,教职工并未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但根据房改政策以及我国“地随房走”原则,教职工在购买房改房并取得所有权时,即同时获得土地使用权。最后,当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享有民事诉讼的权利。第三部分,当下社会中对于高校房改房产权人权益的侵害屡见不鲜:附条件买卖合同对产权人处分权的限制,这种限制是否合法需要判断附条件协议是否违背了自愿原则和公平原则,或者侵犯了其他共有产权人的权益;原价回购协议对产权人收益权的损害,这不仅违背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精神,也未考虑到产权人折抵在房价中的工龄、职级等所具有的价值;高校在产权人去世后否认其继承人对房屋的继承权,或是在享受了已故配偶的工龄优惠购买房改房后,否认房屋为已故一方的财产可以发生继承;由于未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房、地权利不一致,影响了产权人对房屋的处分权;当产权人权益受到侵害时,法院一刀切地认定房改房纠纷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围,难以实现民事诉讼权利。第四部分,对高校房改房产权人权益的保障,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首先,依靠法律对高校房改房产权范围予以明确,同时依靠适合于当前情况的政策规范交易行为;其次,依靠政府和原产权高校,产权人在补足相关款项后实现部分产权房改房向完全产权住房的转化;再次,通过在高校房改房上设立可以转让、继承、出租的投资性居住权来同时满足产权人与高校的需求;最后,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有关房改房纠纷的案件受理范围进行细化,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张燕燕[3](2020)在《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运行特征及对居民居住选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9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之后,我国的住房价格水平不断攀升,而城镇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也在不断优化。随着住房商品化和私有化进程的推进,住房价格的上涨幅度甚至高于收入增长的水平,而不同收入人群的住房支付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住房价格和住房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住房融资渠道较少,商业住房抵押贷款存在严格限制,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贷款需求。在这个时期,以1991年在上海试点并逐步发展到全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代表的建立和发展,补充和支持了我国的住房融资市场,尤其是满足了我国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购买需求。中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在住房制度改革之初,住房市场从福利分配制向住房市场的商品化和货币化转型之时产生的。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产生的初期,其作用主要是缓解和减轻当时住房供给所带来的财政压力为主要目的。而在住房制度改革的后期,住房分配制度由实物转向货币分配的过渡阶段时,住房公积金政策目的逐步转变为职工家庭提供了直接的资金积累用于住房消费。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对中国的住房建设和支持居民的长期住房储蓄习惯和住房消费起到了支撑和保障作用。当前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在经历了近30年左右的发展,已经具有了相当充足的体量和规模,住房公积金不仅是中国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的中流砥柱,也成为居民购房时的重要选择和考虑因素之一。因此,探讨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价值上,住房公积金作为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在居民的居住选择行为上影响研究尚不丰富。研究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城镇居民的住房居住选择影响变化,丰富和发展了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的微观机理。在现实意义上来说,首先,发展住房公积金无论从国家层面,职工个人层面和行业发展层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从住房公积金的一般原理出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对住房公积金的运行特征和对居民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在对住房公积金的内涵、特征及其经济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主要使用了住建部公开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从住房公积金运行的有效性、住房公积金对居民的租买选择、住房居住区位选择、租房选择、多套房行为选择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首先就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成立的制度背景和功能定位做了简要的阐释,说明了论文撰写的理由。接着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方面论证了研究的必要性,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结构和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其次,本文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模式和运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模式和运行特征进行了评述。在对住房公积金总体的运行特征和评价的基础上,从实证分析入手,侧重研究了在住房公积金对于居民的住房选择,尤其是在居民购房时公积金对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家庭的多套房行为和租房行为的影响效应。本文对相关文献作出了如下的创新和贡献:首先,本文创新性的分析了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政策性金融制度对居民购房时居住区位选择的分析。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在资源稀缺背景下家庭对于住房选择的最优化决策。而住房公积金对于居民住房选择的研究,多聚焦于居民的住房的购租选择。目前尚未有文献探讨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特别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居民在购房时住房区位选择的影响效应。而住房公积金作为住房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在居民购房的选择中影响到居民的居住区位的选择。本章首次实证检验了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于城镇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作用,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解决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内生性问题,采用了联立方程模型来建立距离和面积的内生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对于既定预算约束的家庭来说,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会改变家庭的预算约束,进而促使家庭选择距离市中心较近的住房。但选择优质区位的住房会牺牲一定的住房面积,即家庭会选择距离市中心较近但居住面积相对较小的房屋。对于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城镇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于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效应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更加显着。本文进一步发现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于低收入家庭,普通雇员和中青年人群购房时居住区位的影响更加显着。其次,本文首次从中介调节效应角度分析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城镇居民租买选择的影响效应。本文研究表明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会显着促进城镇居民的租买选择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于中低收入、普通雇员、老年家庭和本地居民的租买选择的影响更加显着。扩展研究首次通过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会通过中介变量持久收入影响城镇居民的租买选择,而教育程度和住房价格水平会调节公积金制度对于城镇居民租买选择的中介效应。再次,本文创新性的研究了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城镇居民租房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会促进城镇居民的租房消费。研究发现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会促进居民在租房时选择较高的房租。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能够改善居民的租房状况。本文同样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消除了自选择偏误,并对住房公积金对城镇居民的租房消费的异质性进行了分析。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于高收入、普通雇员、老年家庭和本地居民的租房消费的影响效应更加显着。本文同时讨论了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居民租金收入比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会显着降低居民的租金收入比,提高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最后,本文在讨论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于多套房选择的影响效应中,首次对改善型和投资型多套房购买进行了区分,并发现住房公积金促进了城镇居民的改善型多套房选择。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于购买多套房的意愿不断加强,住房公积金作为政策性金融制度,在政策导向上倾向于阻碍居民购买多套房。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住房公积金缴存额即公积金约束对多套房决策有促进作用。通过异质性分析,本文发现住房公积金对多套房决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低收入、有职位和中青年家庭的多套房决策上。这体现了住房公积金向购房能力较弱的家庭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通过对不同住房的差异性分析,本文发现住房公积金对多套房家庭的支持多为支持其改善型需求而非投资性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住房公积金对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的政策导向作用。由于住房公积金正式在全国实施是在1999年全国住房制度改革之后,而很多家庭多以从单位低价购买房改公房作为首套房的获得方式,本文因此区分了首套房是房改房和首套房非房改房的家庭,结果发现对于首套房非房改房的家庭,住房公积金对其多套房决策有显着地正向影响,而对于首套房是房改房的家庭,住房公积金对其多套房决策影响不显着。最后本文发现,有住房公积金账户能够显着提高有房家庭购置多套住宅的购房意愿。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就住房公积金如何积极保障和引导住房,使住房公积金作为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能够在保障城镇居民“住有所居”,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继续扩大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和覆盖面,放宽住房公积金提取条件,合理使用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其次,发挥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应有之意,将其服务对象侧重于中低收入群体,实行差异化缴存和“高存低贷”的利率政策。最后,逐步建立完善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体系,推进现有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逐步转型,建立以住房公积金为中心的政策性住房银行。

孙钰莹[4](2020)在《基于产权主体居住需求的厦门百家村更新公共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居住方式的变化,近代历史住区的居住条件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亟需得到更新改造。尤其今日,随着城市面貌的迅速变化,一些近代历史住区的建筑特色和历史环境遭到破坏;同时,大量原住民因拆迁而不得不迁至城市边缘地带,老城区的人文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提升近代历史住区环境时,如何处理保护城市文脉、维护居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百家村作为厦门近代以来第一批经过规划设计的小区,其所承载的价值不言而喻,所以其更新改造研究是旧城更新中的一次重要探索。本文以百家村为例,在阐述百家村历史住区演变历程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历史住区价值进行识别。通过进一步分析调查问卷与实地访谈结果,提取百家村居民的住房需求与更新需求。基于居民的实际需求,对厦门现有的住房相关公共政策进行研究,提出居民在住区更新过程中因产权制度不清而导致利益受损、由于政策监管不严导致的历史住区遭到破坏,因公共政策制定标准过高而导致更新方式受限等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从厦门百家村更新公共政策优化前提、产权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与修缮更新建设引导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优化建议。本文通过梳理出百家村居民的居住需求与更新公共政策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应对的解决办法,为与之类似的近代历史住区更新研究与实践提供可参考的工作方法和有益的建议。

欧阳亦梵[5](2020)在《嵌入公有地权体系结构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续期问题,是事关中国土地产权制度体系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住宅建设用地期间届满后的自动续期问题更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2007年《物权法》确立了国有土地上住宅和非住宅建设用地续期的“双轨制”。2015年至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已取得重要制度成果,并已经落实到2019年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中,但当前各界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期间届满续期问题缺乏关注。本项研究拟建构中国特色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续期制度建设的基本理论,并进一步针对国有住宅建设用地、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以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三类建设用地的续期问题展开分类研究。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中国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问题已经开展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在视角、方法和分析框架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有不少研究往往脱离中国公有地权体系结构而孤立地探讨续期问题。从域外经验看,土地所有与使用“两权分离”时的续期制度均是嵌入其土地产权制度体系总体中的一个构成部件,中国也不会例外。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构建了一个嵌入中国特色公有地权体系结构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分析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下,中国公有地权体系与其续期制度之间存在着一个因果反馈关系结构,即:一方面,我国公有地权体系结构的内在规定性对其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的发展和形成起着决定、约束和塑造的作用,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是公有地权体系的内在逻辑展开的结果;另一方面,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又必然是对中国公有地权体系的表达,公有地权体系的内核也将通过续期制度得到再现和巩固,但续期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又势必推动着中国公有地权体系结构的创新发展。同时,土地使用权的续期问题并非中国大陆所独有,其他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在土地“两权分离”中使用权续期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可资我们借鉴。对于国有土地上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自动续期,由于住宅建设用地具有存续期限长、产权人数量众多、续期规模极大、与公民的居住权密切关联等特殊属性,住宅建设用地到期后的续期问题绝非一个单纯的合同期限延长的法律问题,而是一项涉及公有地权改革、事关政治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制度变革。2007年《物权法》提出的住宅建设用地实行“自动续期”,明确了这一重大改革方向。本研究表明,自动续期的要义是土地使用权人无须申请,无须与原出让人达成合意,也无须交付对价即可自行启动续期程序。而要保障续期自动机制的实现,最终须将其落实到法定续期的轨道上,即使用权期间届满时使用权人可依法自动地完成续期,原出让人得依法予以配合。但是,自动续期程序之启动不以交付对价为要件,这并不意味着使用权人无须承担新期间的土地使用费。针对住宅建设用地续期收费制度,本研究引入特征价格模型,以杭州市住宅二手房市场成交数据为基础,对二手住宅成交价格的各项特征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住宅建设用地剩余年限的长短对二手成交房价格具有正向影响,但相比较于交通条件、医疗条件、容积率、装修程度、户型等其他影响因素,剩余年限因素对房价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这表明住宅二手房市场对住宅建设用地剩余年限问题是有所反应的,购房者对未来住宅建设用地70年产权到期后采取有偿续期是有预期的,但重新缴纳类似于建设用地首次出让时的高昂土地出让金则超出了购房者的心理预期。基于这样的民意基础,本研究引入有偿续期的年金制度,在法定续期的制度框架下,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在新的使用期间内应履行缴纳年金的法定义务。在年金的征缴方式设计上,可通过设置房地产税附加,在未来开征的房地产税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房地产税附加税率,对期间届满续期后的房地产按不同情形依法征缴数额不同的年金。对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的续期问题,由于非住宅建设用地所涉及的个人业主相对较少,受众范围相对较窄,同时其土地利用活动具有多样性,且主要以私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营与生产活动,这决定了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后的续期不宜采法定续期的方式,而应选择申请续期制度,为土地使用者提供表达个人续期意志的空间和途径,以满足非住宅建设用地之上差异性土地利用活动的多样化续期需求。不同于住宅建设用地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的申请续期本质上是“合意续期”。从法律关系上来说,非住宅建设用地的“合意续期”是在公法规范约束下的意思自治,即土地使用权人与原出让人双方通过达成约定、订立合同的行为来实现新的合同期限的延展。其中,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相对于原出让方的相对优势地位,公法给予一定的规范,这一制度逻辑体现在续期申请、行政审批、土地出让金缴纳及地上物处理等非住宅建设用地申请续期制度的诸关键环节上。就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而言,续期问题是当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具有地域性、经营性与高风险性的特征,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内部关系上虽然以公法规范为主,但在对外关系上则以遵从私法规范为主,这决定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总体上属于私法领域内对等的私法主体之间的民事行为。基于私法自治的基本理念,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续期应当走“合意续期”的路径。与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相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续期“合意”的程度更高、范围更广,在不涉及公共利益和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公权力可不予以干预。依私法自治原则,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届满后续期的基本制度是:双方已作约定的,即依其约定;未作约定的,须协商一致。在这一续期法律关系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发送续期申请,集体作为土地所有者则有权决定是否同意。至于集体内部对续期同意与否的决策,则应遵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公法规范。纵览国有住宅建设用地、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续期,这三类建设用地的续期在“意思自治”尺度上存在分异。本研究发现,在国有住宅建设用地、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三类建设用地续期制度逻辑中,公法规范介入的广度和深度呈递减状态,而私法规范作用的力度则呈递增状态。亦即,这三类建设用地续期的意思自治的广度与深度依次递增,续期的法定性程度则依次递减,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方案设计要遵从这一基本逻辑。在续期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问题上,这三类建设用地续期制度呈现出从“保护土地使用者的绝对优势地位”、到“保护土地使用者的相对优势地位”和“保护双方相对平等地位”的分异格局。

张娟[6](2019)在《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研究(1998-2018)》文中认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房地产行业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鉴于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中国政府自1998年以来出台了多项针对该领域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完善房地产市场和提高居民住房福利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理解历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过程,挖掘其变迁背后之机理,总结其未来发展之趋势,既是完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现实需要,也是丰富房地产宏观调控研究的理论需要。本文首先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运用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政策文献计量方法,将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展示了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聚焦点变迁的阶段特征和规律,并联系具体政策内容分析不同阶段政策主题词变化的原因,总结出1998-2018年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演进路径主要围绕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化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三方面进行。其次,本文着眼于长时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过程,引入间断-均衡理论对其进行阐释,分析表明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两个均衡期和一个间断期,体现出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特征。为了进一步解释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内在机理,本文结合了修正后的间断-均衡理论模型,综合考察近二十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过程,研究发现,政策形象变化是房地产调控变迁的前提,而焦点事件爆发、官方决策系统注意力转移和宏观层面价值取向的变化是政策变迁的三个基础变量。最后本文从做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顶层设计、明确官方决策系统的注意力指向、保证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方面提出了完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对策建议。

阮皇灵[7](2019)在《转型期越南城市空间生产机制与边缘区空间失控问题研究 ——以河内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的越南,经历经济改革后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今,越南的经济-体制转型已经30余年,经历了全球化、市场化和分权化过程;越南城市的发展战略也不局限在本地经济增长,开始参与到区域竞争,并融入到全球资本流动和国际职能分工的体系之中。在该语境下,城市的空间生产不再是国家垄断的产,而是由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建设,同时,土地资源也不仅是生产资料而更成为一种特殊商品。随着经济增长,越南城市经历了快速城市化,城市空间向外迅速扩张,边缘区形成。然而,城市边缘区的快速增长伴随着空间发展失控的现象。如:城市用地无序扩大、鬼城项目出现、土地荒化低效利用、城中村和城边村出现,并且违规建设不断增加使空间破碎化、消极外边效应无法内部化、导致规划失效等问题。论文以体制转型的视角,借鉴空间生产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方法,针对越南城市空间生产机制和制度-体制转型建立了逻辑关系,从此解释越南城市边缘区空间失控的内在动因。其中,土地制度是城市空间生产之法律基础。通过对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使用与土地管理制度的深入研究,论文剖析现行制度体系的缺陷,解读制度与空间生产问题之根源;从此展开讨论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发现政府、市场和个体的角色与关联。通过越南河内市的实证研究,论述河内市城市边缘区的形成,发展的特征以及空间失控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证结合,论文得出主要的结论包括:(1)转型时期,土地市场的形成是空间价值属性的变化和城市边缘区兴起的动力;(2)边缘区的空间生产关系从“单向式”的国家垄断变成“网络式”的多元参与;(3)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直接影响利益主体的空间策略;(4)土地制度的缺陷以及政府的管理能力不足造就混合性的土地市场;(5)边缘区空间生产的失控问题是各利益主体的空间行为和策略的结果。最后,论文从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具体操作层面提出制度优化的建议。在价值取向层面,论文针对三个主要的发展思维:增长与发展,效率与公平,管理与治理进行再思考;在实践层面,针对土地制度的落实提出改革的建议。

杨月珠[8](2019)在《享用已故配偶工龄优惠所购房改房权属辨析及继承公证实务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享用已故配偶工龄优惠所购房改房权属一直没有普遍认可的结论。综合历史缘起和政策指向等因素考量,笔者倾向于将享用已故配偶工龄优惠所购房改房认定为夫妻共有财产并视房改款项交纳情况给予夫妻健在一方适当补偿。在完整收集房改资料以明晰权利归属的基础上,通过释明房改政策引导当事人达成统一意见,是办理享用已故配偶工龄优惠所购房改房继承公证的先决条件。

吴平[9](2019)在《论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文中研究指明政府是什么,政府职能是什么,政府都具有哪些职能,而这些职能应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试图利用住房保障这一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制度做切入点,通过分析研究我国建国后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参照世界其他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从而浅析我国政府职能该如何定位,并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和建议。文章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综述当前国内关于住房保障制度和政府职能的学术成果,明确本文的分析路线、分析方式、分析要点、难点和创新点。文章第二部分,首先阐述了政府职能的概念与涵义,接着阐述了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知识,包括多中心治理理论、以服务而非掌舵为原则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等。文章第三部分从我国建国后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分析住房完全福利制阶段,住房保障制度探索、形成、完善、调控各阶段的具体内容、特点及政府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职能,进而总结政府职能在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所存在的失位、错位、越位等缺陷。文章第四部分主要列举英、美、日、新等几个具有代表性国家在住房方面具体施行的保障政策和金融政策,进而分析其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并指出在法律体系、保障体系、金融体系、监管体系等方面对我国的启示。文章第五部分则具体分析政府职能在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定位,建议从传统管理思维向现代管理思维转变,改变政府“全能”的特点、确定保障职责范围;从善于管理向善于治理转变,打破政府唯一保障主体的局面、建立多元化的保障体系;从领导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改变政府的领导意识、提升政府的服务理念。文章第六部分则针对上述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指出在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利用政府再造理论优化政府决策机制,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完善政绩评估体系;利用政府治理理论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配套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执行监管制度;利用政府服务理论优化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与供给,公共财政能力,保障房开发建设模式,收入认定和准入退出机制,公积金缴存与使用制度等方面的职能。

陈保鹏[10](2018)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大连市市属直管公房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连市直管公房肇始于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为解决当时社会经济情况下一般职工的居住问题,但在房改售房及原大连市房地产管理局改制之后,又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经上个世纪末及本世纪初的房地产改革以来,大连市的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公有住房经房改售房入市,极大的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活跃。普通居民对房改售房的态度由消极走向积极,但政府委托的管房单位对出售公房的态度却随着房价的提高由积极趋向消极。至今,捂房惜售、监管缺失、弃管公房等现象屡有发生。原大连市房产局“四处一公司”经改制后,将公房管理系统采取委托代理的模式全面推向市场,将市直管公房的产权交由大连市国有房产管理中心,再由该中心以委托合同的形式交由改制后的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经租管理。距改制经营已有14个年头,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直管公房管理体系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问题。笔者认为,大连市直管公房管理中存在的不理想现状的改善,有赖于对委托代理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绪论部分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简要介绍大连市市属直管公房相关管理问题现象,由相关现象提出具体建议,再引入委托代理理论;第二部分主要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大连市市属直管公房管理案例情况,具体描述案例的委托代理框架,由案例框架分析不同国家,不同省市之间相似性质公房的管理特点;第三部分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该具体案例,系统性的分析以五五路46号为具体代表的市属直管公房的管理现状,并讨论上文的分析,是否符合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最后一部分藉由委托代理模型的“高监管,高收益,高成本”的特点提出相应假设,总结大连市市属直管公房的管理经验及不足。本文的研究希冀于改进市直管公房的监管方法,并最大程度上保证承租人的合理利益。

二、优惠出售公有住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惠出售公有住房(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住房发展成果共享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对共享的多重解读
        1.2.2 住房发展成果共享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共享的市场模式研究
        1.3.2 共享的再分配模式研究
        1.3.3 共享的混合模式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分析框架及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1.6 研究意义
第2章 计划经济时期住房发展成果共享探索(1949-1978 年)
    2.1 从市场模式走向再分配模式
        2.1.1 房荒危机:住房短缺严重
        2.1.2 危机加剧:住房市场混乱
        2.1.3 危机化解:住房的公有化
    2.2 住房再分配模式的实践
        2.2.1 福利房的供应方式
        2.2.2 福利房的分配方式
        2.2.3 全民普遍“蜗居”状态
    2.3 住房再分配模式存在的问题
        2.3.1 住房供应不足
        2.3.2 住房分配不平等
        2.3.3 忽视住房需要层次
第3章 市场转型早期住房发展成果共享探索(1979-1998 年)
    3.1 福利房分配制度改革
        3.1.1 公有住房出售
        3.1.2 租金制度改革
    3.2 住房供应体系改革
        3.2.1 房地产市场的建立
        3.2.2 单位继续介入市场
    3.3 市场转型早期住房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3.3.1 成就:告别“蜗居”状态
        3.3.2 问题:旧分配制度未根本改变
第4章 住房货币化改革时期住房发展成果共享探索(1998-2012 年)
    4.1 福利房分配“末班车”
    4.2 住房供给过度市场化
    4.3 住房保障引起重视
    4.4 住房货币化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4.4.1 成就:住房短缺缓解
        4.4.2 问题:住房差距扩大
第5章 十八大以来住房发展成果共享探索(2012 年至今)
    5.1 提倡“住房不炒”
    5.2 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5.3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5.4 十八大以来住房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5.4.1 成就:从“有居”到“优居”
        5.4.2 问题:住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第6章 中国城市住房发展成果共享的展望
    6.1 住房发展成果共享的基本规律
        6.1.1 “现实人”需要的特点
        6.1.2 社会生产与满足需要的关系
        6.1.3 利益分配与满足需要的关系
    6.2 政策启示
        6.2.1 完善保障房准入和退出机制
        6.2.2 扩大住房保障范围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2)高校房改房产权人权益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
    3 拟解决的问题及思路
第一章 高校房改房概况
    1.1 房改房——历史遗留问题
    1.2 房改房的界定
        1.2.1 房改房与商品房
        1.2.2 房改房与经济适用住房
        1.2.3 房改房与单位集资合作建房
    1.3 高校房改房产权类型
        1.3.1 成本价房的完全产权
        1.3.2 标准价房的不完全产权
        1.3.3 高校房改房产权的特别规定
    1.4 高校房改房问题现状
第二章 高校房改房产权人权益分析
    2.1 高校房改房的房屋所有权
    2.2 高校房改房的土地使用权
    2.3 合法权益受损害时的民事起诉权
第三章 高校房改房产权人权益受损现状
    3.1 附条件买卖合同对产权人处分权的损害
    3.2 原价回购协议对产权人收益权的损害
    3.3 实践中对房改房继承权的损害
        3.3.1 已交房款但未进行不动产登记
        3.3.2 已进行不动产登记
        3.3.3 职工去世后以其工龄优惠购买的房改房
    3.4 划拨土地性质对产权人房屋处分权的限制
    3.5 对产权人行使民事起诉权的影响
第四章 对高校房改房产权人权益保障路径的探索
    4.1 完善房改房法律制度
    4.2 将房改房产权转为完整产权
    4.3 从居住权角度解决房改房部分产权问题
    4.4 明确高校房改房纠纷的法院受理范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运行特征及对居民居住选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技术路线、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技术路线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住房金融与住房公积金相关理论
        一、住房金融相关理论
        二、住房公积金相关理论
        三、居住选择相关理论
        四、政策性金融制度对住房消费的影响的相关理论回顾
    第二节 相关文献回顾
        一、住房公积金的一般性文献
        二、居住选择的一般性文献
    第三节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特征事实
    第一节 制度背景
        一、试点阶段(1991年-1994年)
        二、推广阶段(1994年-1998年)
        三、制度确立阶段(1998年-2002年)
        四、制度完善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第二节 住房公积金的宏观运行特征概况
        一、历年来住房公积金缴存及增速
        二、历年住房公积金提取状况
        三、历年住房公积金贷款状况
        四、住房公积金机构管理概况和业务运行情况
        五、住房公积金的收益分析
    第三节 住房公积金运行的基本分析
        一、住房公积金缴存的特征分析
        二、住房公积金提取的差异
        三、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住房公积金运行特征评价
        一、住房公积金运行特征总体评价
        二、住房公积金制度出现的问题
第四章 住房公积金对居民租买选择的影响效应
    第一节 住房公积金对居民租买选择影响的特征事实
        一、城镇居民住房公积金影响住房所有率的特征事实
        二、城镇居民参与住房公积金的收入差异
        三、城镇居民住房公积金影响的房价水平
        四、城镇居民住房公积金影响的年龄差异
        五、住房公积金影响城镇居民的教育程度和职位身份差异
    第二节 研究假说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描述与变量选择
        二、计量模型设定
        三、工具变量选择
    第四节 基准结果与讨论
        一、持久收入模型估计
        二、住房公积金对城镇居民租买选择影响的基本模型估计
        三、住房公积金对家庭租买选择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住房公积金对城镇居民租买选择的调节和中介效应
        一、教育程度对城镇居民租买选择影响机制的探讨
        二、住房价格水平对城镇居民租买选择影响机制的探讨
        三、收入水平对城镇居民租买选择影响机制的探讨
    第七节 本章结论与总结
第五章 住房公积金对住房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中国城镇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特征事实
        一、中国城镇居民居住区位的历史变迁
        二、参与住房公积金和非参与住房公积金的住房特征
        三、影响居民居住区位的收入特征
        四、影响居民居住区位的年龄差异
        五、影响给居民居住区位的职位身份差异
    第二节 研究假说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择
        三、计量模型构建
    第四节 、基准结果与讨论
        一、基本回归结果分析
        二、住房公积金对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PSM方法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与扩展
        一、稳健性检验
        二、异质性分析
        三、住房公积金影响城镇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扩展分析
    第六节 本章结论与总结
第六章 住房公积金对居民租房消费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住房公积金对城镇居民租房消费的特征事实
        一、商品性住房租赁市场的现状
        二、是否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城镇居民的租房状况的差异
        三、不同收入家庭是否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租房消费差异
        四、不同年龄家庭是否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租房消费差异
        五、不同就业身份家庭是否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租房消费差异
    第二节 研究假说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择
        三、计量模型构建
    第四节 基准结果与讨论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二、住房公积金对租房消费的影响:PSM方法
        三、异质性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与扩展
        一、稳健性检验
        二、住房公积金影响城镇居民租房消费选择的扩展分析
    第六节 研究结论
第七章 住房公积金对居民多套房选择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城镇居民拥有多套住房的事实特征
        一、住房制度改革后居民多套房的发展
        二、城镇居民拥有多套房所有率的特征事实
        三、住房改革制度前后家庭拥有多套房状况
        四、城镇居民拥有多套房的收入差异
        五、城镇居民拥有多套房的年龄和职位身份差异
    第二节 研究假说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描述与变量选择
        二、计量模型设定
        三、工具变量选择
    第四节 基准结果与讨论
        一、住房公积金对多套房选择影响的基本模型估计
        二、住房公积金对家庭多套房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三、不同类型住房下住房公积金对多套房决策的影响。
    第五节 稳健检验与扩展
        一、稳健性检验
        二、住房公积金对多套房购房意愿的影响
    第六节 本章结论与总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果和基本结论
        一、住房公积金对城镇居民的居住选择有积极影响
        二、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其居民的居住选择的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第二节、政策建议
        一、扩大住房公积金缴存,放宽公积金提取,合理使用公积金增值收益
        二、发挥政策性住房金融应有之意,将其服务对象侧重于中低收入群体,实行差异缴存,实行“高存低贷”的利率政策
        三、建立完善地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体系,对现有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逐步转型,建立以住房公积金为中心的政策性住房银行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产权主体居住需求的厦门百家村更新公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近代历史住区的生活条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
        1.1.2 近代历史住区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棘手问题
        1.1.3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居住需求存在偏差
    1.2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
        1.2.1 研究对象:厦门近代新村住宅——百家村
        1.2.2 研究视角:产权主体居住需求
        1.2.3 基本概念:近代历史住区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综述
        1.3.1 国内外近代历史住区更新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近代历史住区更新的相关公共政策发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内容
第2章 百家村历史住区概况
    2.1 百家村发展历程研究
        2.1.1 形成时期:拆迁户的安置住房
        2.1.2 加建时期:市民向往的“模范村”
        2.1.3 旧城更新时期:城市中衰败的老旧住区
    2.2 百家村住区认同研究
        2.2.1 问卷设计及数据统计
        2.2.2 住区认同分析
    2.3 历史住区价值识别
        2.3.1 历史价值
        2.3.2 文化价值
        2.3.3 使用价值
    2.4 研究总结
第3章 百家村居住需求研究
    3.1 住房需求个案分析
        3.1.1 私有产权主体的住房需求
        3.1.2 公有产权主体的住房需求
        3.1.3 案例小结
    3.2 更新需求个案分析
        3.2.1 私有产权主体的更新需求
        3.2.2 公有产权主体的更新需求
        3.2.3 案例小结
    3.3 产权主体与居住需求的综合分析
        3.3.1 产权主体与住房需求的关联性探讨
        3.3.2 产权主体与更新需求的关联性探讨
        3.3.3 产权主体的居住需求总结
    3.4 研究总结
第4章 居住需求与厦门市住房相关公共政策的互动探析
    4.1 厦门市住房相关公共政策概述
    4.2 私有产权主体需求与公共政策的主要矛盾
        4.2.1 实施基础:产权制度不清导致住户利益受损
        4.2.2 更新方式:私房改善与更新公共政策的冲突
        4.2.3 更新资金:更新意愿与经济预算的不匹配
        4.2.4 政策引导:私有产权缺少正面清单的引导
    4.3 公有产权主体需求与公共政策的主要矛盾
        4.3.1 更新方式:公房解危与房屋置换政策的冲突
        4.3.2 政策引导:直管公房缺乏改善住房条件的正向引导
        4.3.3 监督管理:缺乏动态的人群流通的监管机制
    4.4 共性需求与公共政策的矛盾
        4.4.1 设计方法:居民生活水平与政策制定标准的冲突
        4.4.2 规划设计:居民需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条件的错位
        4.4.3 补助政策:更新补偿政策存在不足
    4.5 研究总结
第5章 基于居住需求的百家村更新公共政策优化思考
    5.1 百家村住房产权政策
        5.1.1 私房产权规范化
        5.1.2 公房产权私有化与共有化
    5.2 百家村财政金融政策
    5.3 百家村修缮更新建设引导
        5.3.1 私有产权更新改造办法
        5.3.2 公有产权更新改造办法
        5.3.3 居民自主修缮指导办法
    5.4 研究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百家村居民居住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B 当地居民访谈记录(摘取)

(5)嵌入公有地权体系结构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的若干问题
        2.1.1 自动续期的内涵
        2.1.2 自动续期的期限问题
        2.1.3 续期次数问题
        2.1.4 自动续期有偿无偿的争论
        2.1.5 自动续期的程序
        2.1.6 自动续期的立法安排
    2.2 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问题
    2.3 地上建筑物续期的法律后果
    2.4 土地使用权续期的域外研究
        2.4.1 国内外关于英美法系土地制度相关研究成果
        2.4.2 国内外关于大陆法系地上权制度相关研究成果
    2.5 评论与展望
3.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的理论逻辑与分析框架
    3.1 嵌入公有地权体系的续期因果反馈结构
    3.2 中国特色公有地权体系的理论构造
        3.2.1 城乡土地所有权二元分立
        3.2.2 公有土地所有权“公私二重性”
        3.2.3 公有土地所有与使用“两权分离”
        3.2.4 土地使用权“物债二分”
    3.3 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的分析框架
        3.3.1 逻辑起点:土地用益物权和土地债权续期的分野
        3.3.2 制度内核:土地用益物权续期的有期性与有偿性
        3.3.3 制度路径:国有与集体土地续期“意思自治”的分异性
        3.3.4 改革目标:用益物权在地权体系中的轴心地位
    3.4 建设用地续期制度一般及类型化
        3.4.1 建设用地续期制度一般
        3.4.2 建设用地续期制度的类型化
4.土地使用权续期制度的域外经验
    4.1 两大法系下土地权利制度的差异
    4.2 英美法系租赁地产权的续期经验
        4.2.1 英国租赁地产权
        4.2.2 我国香港地区土地租业权
        4.2.3 英美法系租赁地产权的续期经验
    4.3 大陆法系地上权的续期经验
        4.3.1 德国地上权
        4.3.2 日本借地权
        4.3.3 我国台湾地区地上权
        4.3.4 大陆法系地上权的续期经验
    4.4 两大法系土地权利续期的比较与启示
        4.4.1 续期的法律关系
        4.4.2 续期机制
        4.4.3 续期期限
        4.4.4 续期有偿性
        4.4.5 地上物处置
5.国有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制度
    5.1 国有住宅建设用地续期概述
        5.1.1 住宅建设用地的特殊性
        5.1.2 民意对住宅建设用地续期的诉求
        5.1.3 住宅建设用地自动续期的解读与反思
    5.2 国有住宅建设用地自动续期的制度逻辑
        5.2.1 法定续期权
        5.2.2 土地出让制度的重大创新
        5.2.3 续期制度运行成本最小化
        5.2.4 防止土地占有不公的长期固化
    5.3 二手房市场对住宅建设用地续期有偿性的预期与响应
        5.3.1 二手房价格与剩余年限的关系
        5.3.2 特征价格模型及其理论的适用性
        5.3.3 基于杭州市二手房数据的实证分析
    5.4 国有住宅建设用地自动续期制度的方案设计
        5.4.1 自动续期制度的法定续期机制
        5.4.2 自动续期的法定义务:年金制
        5.4.3 不予自动续期的情况及纠纷处理机制
6 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申请续期制度
    6.1 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续期概述
        6.1.1 非住宅建设用地的范围界定
        6.1.2 非住宅建设用地的特征
        6.1.3 非住宅建设用地申请续期的解读与反思
    6.2 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申请续期的制度逻辑
        6.2.1 公私法交融下的合意续期
        6.2.2 反映非住宅建设用地利用的多样化需求
        6.2.3 体现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地位的相对优越性
    6.3 国有非住宅建设用地申请续期制度的方案设计
        6.3.1 合意续期的域外范式
        6.3.2 申请续期程序
        6.3.3 续期土地出让金
        6.3.4 地上物的处理
        6.3.5 区分建筑物所有权人的申请续期
        6.3.6 续期纠纷的处理机制
7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申请续期制度
    7.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续期概述
        7.1.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及其使用权界定
        7.1.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特质
        7.1.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续期实践之验视
    7.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的制度逻辑
        7.2.1 对等私法主体之间的合意续期
        7.2.2 保持双方利益的相对平衡
        7.2.3 私法调整为主、公法调整为辅
    7.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申请续期制度的方案设计
        7.3.1 发送续期通知
        7.3.2 续期的集体决议
        7.3.3 续期价格评估
        7.3.4 行政审核
        7.3.5 地上建筑物的处置
        7.3.6 土地续期中的纠纷
8.研究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之处
    8.3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研究(199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相关概念
        2.1.1 房地产宏观调控
        2.1.2 政策变迁
    2.2 间断-均衡理论及在中国情景下的修正
        2.2.1 间断-均衡理论
        2.2.2 间断-均衡理论在中国情景下的修正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变迁阶段分析
    3.1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文本的选择与分析方法
        3.1.1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文本选择
        3.1.2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文本分析方法
        3.1.3 信效度检验
    3.2 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阶段的定量分析
        3.2.1 住房制度改革起步阶段(1998-2002 年)
        3.2.2 房地产市场化发展阶段(2003-2009 年)
        3.2.3 房地产市场化调整阶段(2010-2018 年)
        3.2.4 变迁阶段的总体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阐释与内在机理
    4.1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理论阐释
        4.1.1 均衡期: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探索阶段(1998-2002 年)
        4.1.2 均衡期: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深化阶段(2003-2009 年)
        4.1.3 间断期:房地产宏观调控得转向阶段(2010-2018 年)
        4.1.4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历程的总体阐释
    4.2 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内在机理
        4.2.1 焦点事件爆发
        4.2.2 官方决策系统注意力转移
        4.2.3 宏观层面价值取向
        4.2.4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对策建议
    5.1 做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顶层设计
        5.1.1 重视房地产宏观调控立法
        5.1.2 完善房地产宏观调控配套政策
    5.2 明确官方决策系统的注意力指向
        5.2.1 重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长效性
        5.2.2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价值的公共性回归
        5.2.3 加强房地产预期管理
    5.3 保证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执行
        5.3.1 合理配置房地产宏观调控手段
        5.3.2 提高地方政府执行积极性
        5.3.3 搭建房地产信息公开平台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转型期越南城市空间生产机制与边缘区空间失控问题研究 ——以河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背景
        1.1.1 转型期越南快速城镇化进程
        1.1.2 越南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实践问题
    1.2 研究的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城市边缘区
        1.2.2 空间失控问题
        1.2.3 土地制度
        1.2.4 空间利益主体
    1.3 城市边缘区空间问题:越南的研究现状
        1.3.1 关于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张的研究
        1.3.2 关于违法建设与非正规住房的研究
        1.3.3 研究现状梳理与研究问题提出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体制转型”,“空间生产”与”土地制度“相关理论基础
    2.1 ‘体制转型’的视角和相关研究
        2.1.1 越南‘体制转型’的总体环境
        2.1.2 对‘体制转型,的理解和模式
        2.1.3 越南体制转型的基本特征
    2.2 空间生产理论: 资本,权力与空间
        2.2.1 空间生产理论在转型中的越南的运用
        2.2.2 认知空间的价值属性
        2.2.3 空间生产中的国家权力
        2.2.4 空间生产中的资本运作
    2.3 土地制度转型: 空间资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3.1 土地制度: 空间生产的基础
        2.3.2 土地市场与政府干预
        2.3.3 土地产权中的权力与权益
    2.4 研究视角的总结
第三章: 越南城市空间生产的机制转型与边缘区的兴起
    3.1 体制转型与城市空间生产的制度改革
        3.1.1 土地制度改革
        3.1.2 住房制度改革
        3.1.3 金融制度改革
        3.1.4 产业发展制度改革
    3.2 转型期城市空间的生产机制
        3.2.1 城市空间生产的权力运作与转型
        3.2.2 城市空间生产主体的转型
        3.2.3 城市空间生产的资本运作模式转型
        3.2.4 从计划到市场: 城市空间生产的机制变革
    3.3 转型期城市边缘区的兴起与发展特征
        3.3.1 转型时期城市边缘区的形成
        3.3.2 土地价值呈现与边缘区的兴起
        3.3.3 混杂性土地市场与多样性的空间结构
    3.4 小结
第四章: 城市边缘区利益主体的空间生产动机及策略
    4.1 政府的职能转型与空间生产机制
        4.1.1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分配与博弈
        4.1.2 地方政府的发展职责转型与问题
        4.1.3 地方政府对空间生产的动机与空间行为
    4.2 开发企业的角色与空间生产机制
        4.2.1 开发企业的类型与空间生产的动机
        4.2.2 影响企业开发的制度环境
        4.2.3 开发企业的空间生产的行为策略
    4.3 城市边缘区利益个体的空间生产机制
        4.3.1 城市边缘区的利益个体
        4.3.2 利益个体主导下的空间生产策略
    4.4 小结
第五章: 土地制度,土地市场与城市边缘区的空间问题
    5.1 土地产权制度中的国家权力
        5.1.1 所有权的主体模糊: 国家权力的根源
        5.1.2 土地产权的非完整性
        5.1.3 土地发展权中权益缺失
    5.2 城市边缘区土地使用的制度问题
        5.2.1 土地价格双轨制的缺陷
        5.2.2 土地征收与补偿的制度缺陷
        5.2.3 土地供应的制度缺陷
    5.3 土地管理的制度缺陷分析
        5.3.1 城市规划的制度缺陷
        5.3.2 土地财税体系的缺陷
    5.4 混合性土地市场与城市边缘区空间失控问题
        5.4.1 混合性土地制度与混合性土地市场
        5.4.2 权力与资本的空间生产联盟、及其空间效应
        5.4.3 个体的空间投机行为及空间效应
第六章 河内市城市边缘区空间生产的失控
    6.1 河内市城市边缘区空间生产与发展演进
        6.1.1 河内市的概况
        6.1.2 经济计划时期的城市空间结构
        6.1.3 转型期河内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发展演进
    6.2 权力与资本驱动下城市空间失控问题
        6.2.1 权力驱动下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张
        6.2.2 ‘精英联盟‘主导的土地开发失控问题
    6.3 个体利益主导下违章空间开发现象
        6.3.1 河东区城中村与城边村的违章建设
        6.3.2 自发建设导致空间管理失控的效应
    6.4 小结
第七章: 越南城市边缘区空间生产的制度优化建议
    7.1 制度优化的价值取向之建
        7.1.1 增长与发展: 面向城乡统筹发展
        7.1.2 效率与公平: 协调空间资源配置与发展中的权力与权益
        7.1.3 管理与治理: 提升市场经济下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7.2 操作层面上的政策改良建议
        7.2.1 土地产权改革: 发展权共享理念
        7.2.2 市场化导向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议
        7.2.3 优化土地财税制度的建议
        7.2.4 优化规划程序的制度建议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和观点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来源
作者简介
致谢

(8)享用已故配偶工龄优惠所购房改房权属辨析及继承公证实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享用已故配偶工龄优惠所购房改房权属认定辨析
    1. 夫妻共有财产说
    2. 个人财产说
    3. 按份共有说
    4. 个人财产加相应补偿说
二、享用已故配偶工龄优惠所购房改房权属的倾向性意见
    1. 销售对象特定性决定享用已故配偶工龄优惠所购房改房的共有属性
    2. 认定为夫妻共有财产更符合房改政策精神和现有通行依据
    3. 关于对夫妻健在一方的适当补偿
三、享用已故配偶工龄优惠所购房改房继承公证实务可以探讨的若干问题
    1. 完整收集房改资料以明晰权利归属
    2. 通过释明房改政策引导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
    3. 主动与不动产登记机构等部门沟通以确保公证书效用

(9)论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关于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研究
        1.2.2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2 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政府职能含义的界定
    2.2 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依据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中的政府职能及存在问题
    3.1 政府在住房制度各阶段所发挥的职能
        3.1.1 住房完全福利制阶段
        3.1.2 住房保障制度探索阶段
        3.1.3 政府保障制度形成阶段
        3.1.4 住房保障制度调控阶段
    3.2 政府职能在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缺陷
        3.2.1 政府的政策失误造成失位
        3.2.2 政府的权力寻租造成错位
        3.2.3 政府的政企不分造成越位
4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职能
    4.1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及政府职能
        4.1.1 多样的住房保障方式
        4.1.2 健全的政府贷款和担保体系
    4.2 英国住房保障制度及政府职能
        4.2.1 适应社会形势的保障政策
        4.2.2 多类型的金融优惠政策
    4.3 日本住房保障制度及政府职能
        4.3.1 有效的住房保障政策
        4.3.2 独特的住宅金融模式
    4.4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政府职能
        4.4.1 强力的宏观调控能力
        4.4.2 完善的住房金融体系
    4.5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中政府发挥的职能对我国的启示
        4.5.1 探索健全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
        4.5.2 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
        4.5.3 探索完善的住房保障金融体系
        4.5.4 探索有效的监督监管体系
5 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
    5.1 提升政府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的执行力
        5.1.1 优化政府决策机制,规范政策执行制度
        5.1.2 健全行政责任体系,提高工作执行效率
        5.1.3 完善政绩评估体系,制定科学考核标准
    5.2 强化政府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的监管力
        5.2.1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配套法律体系
        5.2.2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执行监管机制
    5.3 优化政府在住房保障制度中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务力
        5.3.1 优化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与供应方面的职能
        5.3.2 优化政府在保障房公共财政能力方面的职能
        5.3.3 优化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模式探索方面的职能
        5.3.4 优化政府在收入认定和准入退出机制建立方面的职能
        5.3.5 优化政府在公积金缴存和使用制度方面的职能
6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大连市市属直管公房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基本概念阐释
        1.2.2 国内外公房管理现状
        1.2.3 公房委托代理管理关系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大连市属直管公房的路径选择与委托代理框架
    2.1 路径选择过程
    2.2 新时期的发展制约因素
        2.2.1 公房总保有量逐年萎缩
        2.2.2 公房租金收缴滞后于经济现状
        2.2.3 公房房改售房政策的延续执行
        2.2.4 公房法律地位尴尬难以转让
    2.3 大连市属直管公房的委托代理框架
        2.3.1 管理文件
        2.3.2 管理框架
3 大连市属直管公房五五路46号管理实例
    3.1 大连市属直管公房五五路46号概况
    3.2 大连市属直管公房五五路46号案例分析
        3.2.1 维修资金消耗巨大
        3.2.2 租金收缴收入微薄
        3.2.3 公房管理满意度低
        3.2.4 使用权转让热情不高
4 大连市属直管公房委托代理管理体系的启示
    4.1 大连市市属直管公房委托代理管理体系的改进
        4.1.1 基于非对称信息下的道德风险模型
        4.1.2 数学分析
        4.1.3 对策与改进
    4.2 大连市市属直管公房委托代理管理监管风险对策
        4.2.1 基于因果分析法
        4.2.2 鱼骨图分析
        4.2.3 对策与改进
        4.2.4 市属直管公房委托代理管理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优惠出售公有住房(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住房发展成果共享探索[D]. 张文秀.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2]高校房改房产权人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 曹雨. 广西大学, 2020(07)
  • [3]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运行特征及对居民居住选择的影响研究[D]. 张燕燕.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4]基于产权主体居住需求的厦门百家村更新公共政策研究[D]. 孙钰莹. 华侨大学, 2020(01)
  • [5]嵌入公有地权体系结构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研究[D]. 欧阳亦梵. 浙江大学, 2020(06)
  • [6]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研究(1998-2018)[D]. 张娟. 燕山大学, 2019(06)
  • [7]转型期越南城市空间生产机制与边缘区空间失控问题研究 ——以河内为例[D]. 阮皇灵. 东南大学, 2019(01)
  • [8]享用已故配偶工龄优惠所购房改房权属辨析及继承公证实务探讨[J]. 杨月珠. 中国公证, 2019(11)
  • [9]论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D]. 吴平. 宁波大学, 2019(06)
  • [10]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大连市市属直管公房案例分析[D]. 陈保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公屋折扣出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