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城子——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姜城子——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一、江城子——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奇[1](2021)在《初中语文家国情怀类古诗词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所在,是当今中国走上复兴之路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当今国家力量飞速提升,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要关心自己的家庭、了解国家时政大事,不能一味地低头学习,也不能只对国外的一些节日、潮流时尚进行疯狂追捧。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在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文化积淀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情。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大多是表现家国情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操、领略民俗文化的魅力、欣赏祖国山河美色、感受亲人之间的温情瞬间。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学会抓住关键期,及时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进行调整。综上,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古诗词进行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加快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进程。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第二部分是对家国情怀古诗词教育概况进行阐述,首先,对“家国情怀”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分析家国情怀的形成和演变;最后,分类解读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第三部分分为羁旅乡愁、思念友人、壮志报国、忧国忧民、山河之爱这几个主题,并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统计。其次,从课程思政建设、课标和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述说这类古诗词的选编价值。第四部分是家国情怀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这部分从情感认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四个方面出发设计了相应问题。第五部分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的访谈记录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初中语文家国情怀类古诗词教学有所帮助。

星汉,石宝霞,莫真荣,谢玲,韩淑静,孙运法,张传亮,曾繁安,姚宪民,伍锡学,薛维敏,孙建平,钟晓梅,周禹,叶传德,庞雷,刘春阳,郭良坤,邱秉源,黄青山,谢彩霞,王楚雄,段思境,杨继新,王剑飞[2](2020)在《缅怀凭吊》文中研究指明

邰旻[3](2019)在《民国词人卢前及其词研究》文中指出卢前是民国时期着名的词人和词学研究专家。他交游广泛,与当时的学界名流多有往来,互相酬和,切磋琢磨,不仅有多部词集存世,而且有多部词学理论专着及单篇论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词学理论,形成了自己的词学观。当下学界对民国词学的研究已逐渐深入,但对卢前词学的研究略显单薄,不够全面,尚有挖掘的空间。本文即在考察卢前生平、家世、交游及着述的基础上,对其词学理论与批评、词体创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其词学成就,评介其在民国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卢前的生平与家世,藉此主要展现卢前的家庭背景和人生轨迹。第二章探讨卢前的词学活动与交游,通过考察其主要词学活动和重要师友的来往,掌握其词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第三章对卢前生平着作进行全面搜集和梳理,重点考察其词集和词学着作的版本与流传。第四章从卢前词学论着及词选等入手,归纳分析其词学主张,总结其词学理论与批评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对卢前的词作进行研究,分析卢前词的题材、主题及艺术特色,并对其词学创作的价值和影响做一总体评价。附录三篇,首篇《卢前佚词存》搜辑1938年版《中兴鼓吹》集外佚词72首,略加按语考释;次篇校录卢前《词略》对所选诸家词作的评论;末篇辑录《中兴鼓吹》诸本所见之序跋评语。

全晓洁[4](2018)在《中小学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维系历史,还是滋养当代,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道德思想是维护社会稳定、维系人类发展的基本精神要素。教科书作为文化的载体,继承和发扬历史进程中本民族积累的道德思想精髓是其重要职能。然而,发源与发展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一方面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透过其具体的历史形态,它们又蕴含与今相通之理。因此,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刻画的目的不是复古教育,不是复制全部的、整体的传统道德体系。而是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对其进行筛选、检视、转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虽然传统文化道德形象是已生成的、静态的,但教科书对之刻画却是动态的、发展的。教科书内容选择彰显价值倾向,教科书内容编排传递文化品格。“教科书传承什么道德思想?”“如何传承?”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特点。本研究就以内容与形式为切入点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形象在教科书中的刻画,并在分析中以“古今对比”为暗线,深层探究教科书在刻画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传承特点。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为本研究积淀理论基础,并为后续分析框架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撑。“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指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秉持的一系列主流道德思想,从而给人在知觉上造成的一种具体的道德印象。分为个人层面道德形象、社会层面道德形象和国家层面道德形象。“传承”不仅意味着延续,更意味着在延续基础上的新释与超越,因此,本研究认为“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指教科书通过内容选择和内容呈现刻画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从中体现对其价值的延续、新释与超越。上述的“个人-社会-国家”,“延续-新释-超越”两组横纵坐标成为后续内容分析的维度。传统文化中道德的结构、维度、道德条目及其特点从概观上勾画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形象,本研究对之系统梳理为后续古今的对照分析提供参照。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分为根源本体、工夫、境界本体三个层次,工夫层次又分为个人层面道德、社会层面道德和国家层面道德。个人层面道德包括节制、知耻、谦虚、勤劳等主体自律精神,自强、进取等主体自为意志;社会层面道德包括宽恕、诚信、感恩等善以安人的人性哲学,礼让、守规等礼以节事的交往法则,孝慈、仁爱、责任等仁以处世的立身之道,“天人和谐”的生存法则;国家层面道德包括爱国、公忠、奉献等家国一体的责任担当,和睦、团结、和平和谐统一的政治立场,贵刚重阳的民族性格,民以为天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的特点包括伦理本位色彩浓郁、整体主义价值倾向、天人合德的思想观念、重视道德的实践工夫、道德价值的中庸分寸把握、重义轻利的“利己心”规避取向、“性善”的人性论主流、“保守内求”的自我苛律。教科书中的德目内容选择彰显其价值取向。因此,运用内容分析法梳理教科书中蕴含的道德内容,针对教科书中涉及的个人、社会、国家三层面的每条德目进行逐一分析,旨在探明教科书刻画每个道德层面时,实现的价值传承特点。内容层面的价值传承特点包括三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思想的继承;对时代性与普遍性交织的道德思想的新释,使之符合时代需求;结合现代伦理观念、并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弥补传统中薄弱与缺失的优秀道德思想。研究从这三个角度呈现教科书刻画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时的价值传承特点,剖析古今的延续与差异。教科书中的德目呈现形式彰显其价值取向。因此,聚焦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的呈现形式,即教科书究竟是怎样刻画优秀传统中的道德形象的,亦能洞察其中的价值传承特点。这一部分主要以面上观照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思路,在对教科书文本分析基础上,探明教科书刻画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的形式:一是教科书中有形的呈现方式分析,包括榜样示范、道德叙事、活动牵引;二是教科书中无形的话语表达分析,包括对话、隐喻、规劝。并在道德呈现形式分析中深层次剖析古今差异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变革。具体而言,在呈现方式上:隐性渗透体现对传统德育中德目引领教条性的缓和;榜样示范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道德人格的交织;道德叙事是对传统文化中一元道德形象的开放性表述;活动牵引体现从传统权威规训到道德主体的自我心智谋求。在话语表达上,从号召到对话,是话语中道德价值引领方式的走向;隐喻的运用缓解传统德育的“圣化”倾向;惩戒与规劝,体现古今道德合法性论证的差异。综观前文的分析,总结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特征,并分析其原因。具体而言,教科书主要在以下层面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形象实现了继承与超越,继承集中表现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伦理观价值、“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义以为上”价值取向、“仁”与“礼”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规则。超越主要表现在道德从一元到多元,从义务到权利;利义从相斥到和合,公私从对立到互渗;走出宗法利益关系,达至普遍社会公理三方面。分析继承与超越的深层动因包括四方面,一是文化的二元特性,二是教科书的文化本质,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四是观念转换的引领。就文化的二元特性来说,对于具有普遍性的文化,教科书需保存与延续,对于普遍性与时代性交织的文化,教科书需调整和超越。这便决定了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就教科书的文化本质来说,教科书不仅面向过去,承担着文化积淀与传承的任务;还面向未来,引领面向发展前沿的文化创新;同时还在文化传承中体现自身的文化品格。这表明,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绝非简单复刻,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就社会发展的推动来说,生产方式的进步消解天作为道德本体的神秘性;经济体制的转变凸显人在道德中的主体性;社会结构转型促生个体道德的公共性。就观念转换的引领来说,跨越以天为本的道德本体论思想;超越传统利义、群己相斥的价值取向;涤荡传统宗法利益关系达至普遍真理。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炼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进行价值传承的关键点,包括树立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取舍与转化标准:继承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弘扬优秀价值观;挖掘传统道德精神的“潜现代性”,与现代汇通;提升传统道德精神的“类后现代性”,与未来接轨。营造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呈现的现代性语境:通过开放的德目呈现形式引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在德目诠释过程中加深传统与现代的联结。把握优秀传统道德精神传承的三组关系:让“传统”生发于“现在”以滋养道德文化土壤;找寻“道德自由”与“道德价值共识”的辩证统一;在尊重“个体的道德选择”基础上引领“超义务”道德。最后,结合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关键,并针对当下教科书刻画传统文化道德形象存在的问题,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提出优化策略。内容优化包括: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特征建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体系;保障教科书中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整体性与层次性;加强教科书中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合法性建设。形式优化包括:变革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负载方式激发学生道德主体性;多门学科协同共建保障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立体化阐释;建立教科书中优秀传统道德精神资源的多方链接。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批判性视角分析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当前对教科书中传统道德的分析都暗含一个前提:默认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精神在现代场域中的合理性。相关研究多集中着眼于教科书应该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中“拿来”什么。本研究则从批判传承的视角入手,期望理清教科书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中实现了哪些“延续”、哪些“新释”和哪些“超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教科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时,应当如何基于现代语境对之进行诠释与呈现,才能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从而使“前现代”中的道德精神更好的为现代道德教育助力。

李文钢[5](2014)在《邵燕祥诗歌创作年谱简编》文中认为邵燕祥,诗人,散文家,评论家,1933年出生于北京,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改正。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诗歌代表作有:《到远方去》《最后的独白》《五十弦(组诗)》《金谷园(组诗)》等。邵先生勤奋于笔耕,着述颇丰,本"年谱简编"力争呈现其诗歌创作的简明轨迹。

张一民[6](2008)在《当年,周总理对我说……》文中提出今年是周总理诞辰110周年。回想起当年见到周总理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周总理对我说的话,终生难忘。那是1971年6月21日,周总理陪同当时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参观北京地铁和北京的人防工程。

于雪艳[7](2002)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分期及其艺术特色》文中认为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特定的音乐体裁,以其独特的品质与内涵,堪称歌曲中的精粹。由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在中外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将其作为必选教材是声乐学习的传统。中国艺术歌曲作为我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在声乐教学中,除能规范学生的声乐技巧、提高其音乐感受能力外,在培养学生热爱、珍惜、理解中国民族音乐及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研究,或结合具体作曲家谈具体作品,或笼统概述,总之是缺乏较为详尽、系统的研究成果,因而给本文提供了较大的研究空间。二十世纪是中国艺术歌曲发展重要的一百年,在本文中,笔者从较为综合的角度,以代表作曲家的代表作品为线索,将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分为建国前、建国后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等三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艺术特色加以比较和分析研究。

席金友[8](1978)在《可贵的“片石” 可喜的探索——从赵朴初同志《片石集》的创新谈谈我对新诗改革的刍见》文中认为 早在二十年前,我国诗坛对于诗歌的形式问题曾经开展过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惜中国的诗歌究竟怎样发展,却至今仍然没有比较一致的意见。最近,我十分欣喜地读到赵朴初同志的《片石集》,不禁耳目为之一新,同时又重新激起我蓄之已久的某些设想。现在打算结合《片石集》的学习,谈谈我对诗歌改革的意见。不揣固陋,愿提出以当引玉之砖。

刘天泽[9](1977)在《江城子——怀念敬爱的周总理》文中认为 戎马生平斗虎狼,气轩昂,志如钢,赤胆忠心,智勇世无双。鞠躬尽瘁为革命,功彪炳,日月长!

二、江城子——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城子——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家国情怀类古诗词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家国情怀教育概况
    (一)家国情怀的概念与具体形式
    (二)教材中家国情怀古诗词的统计
二、家国情怀类古诗词的选编价值
    (一)加强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二)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三、家国情怀古诗词的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学生学习家国情怀类古诗词的现状调查
    (二)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四、家国情怀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提高家国情怀实施者的素质水平
    (二)改进家国情怀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家国情怀类古诗词的学习现状的调查
附录二 初中家国情怀类古诗词教师访谈记录
致谢

(2)缅怀凭吊(论文提纲范文)

星汉
    石河子广场再谒王震将军铜像
    悼姐夫吴纪山
石宝霞
    朱德
莫真荣
    母校
谢玲
    题西花厅海棠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韩淑静
    渔家傲·调寄马耀南故居
    渔家傲·调寄王文巷战遗址
孙运法
    虎门销烟赋(新韵)
    贾世骏
张传亮
    游颐和园
    游圆明园
    天坛听回音壁
曾繁安
    悼玲秀
姚宪民
    谒张良庙
伍锡学
    悼林从龙老师
薛维敏
    偏将山水助吟狂
    谒鲁迅先生墓
    吟诵屈原《九章》
孙建平
    痛悼诗坛泰斗林从龙先生(新韵)
    卜算子·悼林从龙先生
钟晓梅
    满江红·谒继勋公园革命烈士碑
周禹
    江城子·追怀赛泉弟辞世十周年
叶传德
    杜甫
    白居易
庞雷
    临江仙·怀韩愈
刘春阳
    抗日战争胜利74周年感赋
郭良坤
    孔繁森
邱秉源
    清明祭
黄青山
    悼梅兄
谢彩霞(女)
    一剪梅·颂李清照
王楚雄
    写在受降日
段思境
    兰亭怀古(二首)
杨继新
    白帝城怀古
王剑飞
    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有感

(3)民国词人卢前及其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卢前的生平与家世
    第一节 卢前的生平
    第二节 卢前的家世
第二章 卢前的词学活动与交游
    第一节 卢前与潜社文人的交游
    第二节 卢前与如社文人的交游
    第三节 卢前与声社文人的交游
    第四节 卢前与其他文人的交游
第三章 卢前的着述
    第一节 卢前的词学着作
    第二节 卢前的其他着作
第四章 卢前的词学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 词体观
    第二节 词史观
    第三节 词人词作论
第五章 卢前的词作
    第一节 卢前词之题材与内容
    第二节 卢前词之艺术特色
    第三节 卢前词的影响与评价
结语
附录一 卢前佚词辑存
附录二 卢前《词略》集评校录
附录三 《中兴鼓吹》诸本序跋校语辑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中小学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神是教科书的使命
        (三)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刻画是教科书实现传承的关键
    二、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二)教科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
        (三)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四)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传承研究
        (五)已有研究的问题及本研究的方向
    三、研究目的及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价值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对象
        (一)对象选取
        (二)分析类目
    六、分析框架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优秀传统文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时间节点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标准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与内容
    二、道德形象
        (一)道德
        (二)道德形象
    三、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
        (一)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维度
        (二)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内容
    四、教科书与价值传承
        (一)价值传承
        (二)教科书与价值传承
第二章 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形象概貌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形象结构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形象维度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的维度划分依据
        (二)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的维度描述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形象内容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人层面道德内容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层面道德内容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层面道德内容
    四、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形象特点
        (一)伦理本位色彩浓郁
        (二)整体主义价值倾向
        (三)天人合德的思想观念
        (四)重视道德的实践功夫
        (五)道德价值的中庸分寸把握
        (六)重义轻利的“利己心”规避取向
        (七)“性善”的人性论主流
        (八)“保守内求”的自我苛律
第三章 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内容
    一、教科书中道德形象的内容概况
    二、教科书中个人层面道德形象的内容分析
        (一)教科书中个人层面道德形象的延续
        (二)教科书中个人层面道德形象的新释
        (三)教科书中个人层面道德形象的超越
    三、教科书中社会层面道德形象的内容分析
        (一)教科书中社会层面道德形象的延续
        (二)教科书中社会层面道德形象的新释
        (三)教科书中社会层面道德形象的超越
    四、教科书中国家层面道德形象的内容分析
        (一)教科书中国家层面道德形象的延续
        (二)教科书中国家层面道德形象的新释
        (三)教科书中国家层面道德形象的超越
第四章 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形式
    一、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呈现方式
        (一)隐性渗透:对传统德育中德目引领教条性的缓和
        (二)榜样示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道德人格的交织
        (三)道德叙事:传统文化中一元道德形象的开放性表述
        (四)活动牵引:从传统权威规训到道德主体的自我心智谋求
    二、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话语表达
        (一)号召到对话:话语中道德价值引领方式的走向
        (二)隐喻:从“圣化”的德育到“亲切”的德育
        (三)惩戒与规劝:古今道德合法性论证的差异
第五章 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特点与归因
    一、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特点
        (一)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继承
        (二)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超越
    二、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归因
        (一)文化的二元特性
        (二)教科书的文化本质
        (三)社会发展的推动
        (四)观念转换的引领
第六章 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关键
    一、教科书需树立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取舍与转化标准
        (一)延续:继承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弘扬优秀价值观
        (二)新释:挖掘传统道德精神的“潜现代性”,与现代汇通
        (三)超越:提升传统道德精神的“类后现代性”,与未来接轨
    二、教科书需营造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呈现的现代性语境
        (一)通过开放的德目呈现形式引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二)在德目诠释过程中加深传统与现代的联结
    三、教科书需把握优秀传统道德精神传承的三组关系
        (一)让“传统”生发于“现在”以滋养道德文化土壤
        (二)找寻“道德自由”与“道德价值共识”的辩证统一
        (三)在尊重“个体的道德选择”基础上引领“超义务”道德
第七章 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展望
    一、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内容优化
        (一)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特征建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体系
        (二)保障教科书中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整体性与层次性
        (三)加强教科书中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合法性建设
    二、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形式优化
        (一)变革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负载方式激发学生道德主体性
        (二)多门学科协同共建保障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立体化阐释
        (三)建立教科书中优秀传统道德精神资源的多方链接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期刊论文
    二、着作
    三、古籍
    四、学位论文
    五、资料汇编
    六、英文文献
    七、其他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2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3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4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思想品德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历史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6 :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7 :统编版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8 :统编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9 :单项德目数量及占比统计表
    附录10 :各层次德目数量及占比统计表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邵燕祥诗歌创作年谱简编(论文提纲范文)

1933年
1944年 11岁
1945年 12岁
1946年 13岁
1947年 14岁
1948年 15岁
1949年 16岁
1950年 17岁
1951年 18岁
1952年 19岁
1953年 20岁
1954年 21岁
1955年 22岁
1956年 23岁
1957年 24岁
1958年 25岁
1959年 26岁
1960年 27岁
1961年 28岁
1962年 29岁
1963年 30岁
1964年 31岁
1965年 32岁
1966年 33岁
1967年 34岁
1968年 35岁
1969年 36岁
1970年 37岁
1971年 38岁
1972年 39岁
1973年 40岁
1974年 41岁
1975年 42岁
1976年 43岁
1977年 44岁
1978年 45岁
1979年 46岁
1980年 47岁
1981年 48岁
1982年 49岁
1983年 50岁
1984年 51岁
1985年 52岁
1986年 53岁
1987年 54岁
1988年 55岁
1989年 56岁
1990年 57岁
1991年 58岁
1992年 59岁
1993年 60岁
1994年 61岁
1995年 62岁
1996年 63岁
1997年 64岁
1998年 65岁
1999年 66岁
2000年 67岁
2001年 68岁
2002年 69岁
2003年 70岁
2004年 71岁
2005年 72岁
2006年 73岁
2007年 74岁
2008年 75岁
2009年 76岁
2010年 77岁
2011年 78岁
2012年 79岁
2013年 80岁

(7)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分期及其艺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前言
1、 建国前(1898-1949):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诞生与初步繁荣
    1.1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准备与萌芽阶段
    1.2 艺术歌曲的诞生与发展(1920-1949)
    1.3 代表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1.3.1 萧友梅的艺术歌曲创作
        1.3.2 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创作
        1.3.3 青主的艺术歌曲创作
        1.3.4 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
        1.3.5 星海、聂耳的艺术歌曲创作
        1.3.6 贺绿汀的艺术歌曲创作
        1.3.7 江文也、谭小麟——两位被忽略的艺术歌曲作家
    1.4 小结
2、 建国后三十年(1949—1979)——中国艺术歌曲的沉寂时期
    2.1 建国后17年的艺术歌曲创作
        2.1.1 李劫夫及其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
        2.1.2 丁善德的艺术歌曲创作
        2.1.3 罗忠镕的艺术歌曲创作
        2.1.4 《我站在铁索桥上》——首革命题材的艺术歌曲
        2.1.5 《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两首具有赫哲族民歌风的艺术歌曲
    2.2 文革时期——艺术歌曲的断层
    2.3 “文革”结束后三年过渡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2.4 小结
3、 改革开放20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复兴与发展时期
    3.1 新时期对艺术歌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
        3.1.1 第一届“华夏之声”音乐会
        3.1.2 1988年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与创作比赛
        3.1.3 1999年4月至2001年8月以“艺术歌曲”为题的系列音乐会
        3.1.4 2000年全国艺术歌曲比赛和2000年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比赛
    3.2 艺术歌曲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3.3 代表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3.3.1 黎英海的《枫桥夜泊》
        3.3.2 罗忠镕的《涉江采芙蓉》
        3.3.3 尚德义的《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3.4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江城子——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家国情怀类古诗词的教学研究[D]. 张奇.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缅怀凭吊[J]. 星汉,石宝霞,莫真荣,谢玲,韩淑静,孙运法,张传亮,曾繁安,姚宪民,伍锡学,薛维敏,孙建平,钟晓梅,周禹,叶传德,庞雷,刘春阳,郭良坤,邱秉源,黄青山,谢彩霞,王楚雄,段思境,杨继新,王剑飞. 东坡赤壁诗词, 2020(02)
  • [3]民国词人卢前及其词研究[D]. 邰旻.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4]中小学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研究[D]. 全晓洁. 西南大学, 2018(01)
  • [5]邵燕祥诗歌创作年谱简编[J]. 李文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07)
  • [6]当年,周总理对我说……[J]. 张一民. 老友, 2008(10)
  • [7]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分期及其艺术特色[D]. 于雪艳. 河南大学, 2002(02)
  • [8]可贵的“片石” 可喜的探索——从赵朴初同志《片石集》的创新谈谈我对新诗改革的刍见[J]. 席金友. 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02)
  • [9]江城子——怀念敬爱的周总理[J]. 刘天泽.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7(04)

标签:;  ;  ;  ;  ;  

姜城子——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