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风化过程中的微量元素行为:以江西陇南黑云母-花岗岩风化剖面为例

化学风化过程中的微量元素行为:以江西陇南黑云母-花岗岩风化剖面为例

一、Trace elemental behavior during chemical weathering: A case study of biotite-granitic weathering profile in Longnan, Jiangxi Province,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金雄伟[1](2021)在《浸矿下离子型稀土矿粘土矿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稀土是我国的战略资源,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军事、电子、医疗、机械等多个领域。离子型稀土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其开采为我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对离子型稀土矿区滑坡的防治和重金属迁移转化的研究越来越多,稀土矿中粘土矿物空间分布及力学性质等成为研究的焦点。形成离子型稀土矿的母岩多为花岗岩,其风化壳主要物质组成为石英、长石、粘土矿物及云母等。在浸矿过程中,由于浸矿液的作用,促进风化壳中长石类的矿物不断风化分解,逐渐转换为高岭石等粘土矿物。目前,系统研究离子型稀土矿浸矿过程中粘土矿物迁移及微观结构演化较少,粘土矿物结构变化与稀土矿采场滑坡等成因机理探讨还存在诸多问题。基于上述问题分析,本文以赣州龙南市典型稀土矿花岗岩风化壳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粒度分析、室内模拟浸矿,借助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现代测试手段,对区域粘土矿物粒度、分布和花岗岩风化壳剖面浸矿前后的矿物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探究,揭示了离子稀土矿中粘土矿物迁移及转化规律。主要认识如下:(1)区域稀土矿花岗岩风化壳表土层粒度和矿物组成分析表明,稀土矿中主要粘土矿物为高岭石和伊利石,绿泥石和蛭石含量较少,分布不均。稀土矿表土层风化壳及矿石粒度分布特征,明显的受化学风化作用、地形地貌等作用控制。总体颗粒表土层以细颗粒为主,随着化学风化的不断进行,风化壳中粗颗粒长石等加速分解,细颗粒向下部迁移。(2)XRD图像显示,稀土矿中特征衍射峰为1~10(?),强度最高的为石英d=3.3532(?),其次为高岭石d=3.2546(?)。在不同浸矿条件下,各土柱样品的XRD特征衍射峰大致相同,仅在峰强、半峰宽等方面略有差异。浸矿液浓度越高,pH越低,对于矿物的结晶度越不利,更容易破坏矿物的结晶度,使得其XRD特征衍射峰变弱。在浸矿过程中,粘土矿物的迁移受浸矿液的控制向四周弥散,在浸矿液的作用下,粘土矿物会更加分散、粘聚性更低,更易发生迁移。低p H值和高浓度浸矿液会加快其迁移。(3)TEM分析结果显示,粘土矿物高岭石条纹断断续续,且经常发生尖灭、扭曲,伊利石的条纹较为平直;高岭石和伊利石混合矿物出现,揭示高岭石和伊利石之间发生了转化。模拟浸矿TEM图像显示,在浸矿早期的全风化层粘土矿物表面可见稀土元素被剥离形成的蚀坑,而在过渡层和中风化层则会形成黑色集合体。在浸矿中期高岭石向伊利石转化,至浸矿晚期,伊利石大量向高岭石转化。在不同浸矿条件下,在p H为3-4时有利于粘土矿物的互相转化,p H为4-5时有利于钾长石向粘土矿物转化。在相同条件下,浸矿液浓度越高,高岭石的形成越有利,低浓度浸矿液则有利于伊利石的形成。(4)离子型稀土浸矿持续进行,导致稀土矿采场土体内部矿物分解破碎、疏松,降低了土体的粘聚力,导致抗滑力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浸矿使得粘土矿物之间互相转化,不同粘土矿物的抗剪强度和吸水膨胀性能力不同,粘土吸水发生膨胀加大了下滑力。在两种共同耦合下,促进浸矿后的离子型稀土矿采场边坡失稳下滑。

党丽丽[2](2021)在《花岗岩风化壳中易风化矿物物理和化学变化及其风化指示》文中指出岩石矿物风化是沉积物质来源的基础,花岗岩是研究沉积物追根溯源的原始载体。由于花岗岩岩相均一稳定,岩体内矿物分布较为均匀,分异程度较小,不同矿物在花岗岩风化壳中的风化程度与其所处风化带的位置相协调。花岗岩中的黑云母、角闪石和长石都属于硅酸盐矿物,是地球表面重要的矿物种类,在风化壳中是较易风化的矿物组分,且风化产物种类多样,其风化是地球表层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地球化学过程,对于全球CO2循环及气候变化、土壤和黏土矿物的形成以及营养元素循环有显着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了暖温带代表性地区—山东半岛的烟台市区附近为研究区,以院格庄花岗岩体风化壳及其主要矿物黑云母、角闪石和长石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风化壳不同层位以及风化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了粉碎、冲洗、筛选、磁选、镜下挑选等前期处理,然后进行了密度分析、XRD衍射分析、常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锶同位素测试等实验过程,研究了黑云母在风化壳中的颜色、硬度、密度变化以及矿物相的转变;研究了三种单矿物和风化壳碎屑在不同层位的的风化程度,元素迁移变化规律以及锶同位素变化特征,对其风化特征以及风化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获得以下结果:(1)黑云母在风化壳中风化明显,随着风化程度的增强,其颜色由黑色渐变为褐色直至红褐色;光泽由亮变暗;硬度变小;弹性减弱、挠性增强;矿物结构层面网间距变大;密度大幅度减小。黑云母主要成分和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并引发矿物相转变,变化趋势是黑云母→云母型混层矿物→水黑云母-蛭石混层矿物→蛭石。(2)院格庄花岗岩风化壳上部处于中等风化程度,风化壳中单矿物的风化程度强弱依次黑云母>角闪石>长石,黑云母与角闪石在次表层的风化程度最高;长石总体风化不显着,在壳顶的风化程度稍高于其他层位。(3)在岩石矿物风化进程中,风化壳整体上Fe、Al元素富集,其中黑云母Si、Al元素富集,但K、Na有所流失,角闪石元素变化较小,长石从基岩到次表层Al、Ca、P等元素有不同程度淋失。单矿物的大多数微量元素在次表层处出现极值,这与风化壳顶层水气运移、植被的生长以及次表层的淀积作用有关。(4)风化壳及其单矿物的稀土元素含量均较高,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角闪石>残积全样>黑云母>长石,其共同特点是轻稀土元素含量高于重稀土,都以ΣCe族元素为主。(5)Rb元素主要富集在风化壳中的黑云母矿物中,Sr元素存在于长石中。黑云母中的87Sr/86Sr比值远高于长石、残积全样和角闪石,且随着风化程度的增强,黑云母中Rb含量以及87Sr/86Sr比值逐渐减少。风化壳和不同矿物Rb/Sr比值与87Sr/86Sr比值呈正相关关系。(6)研究区的气候和降水条件是影响风化壳及其单矿物处于中低等的风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地形和风化壳的构造成因类型、生物影响因素和矿物晶体结构因素是次要因素。

李西得,刘军港[3](2020)在《二连盆地卫镜岩体风化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二连盆地的卫镜岩体被认为是二连盆地努和廷铀矿床的重要铀源,文章对卫镜岩体在风化条件下元素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化样品的化学风化指数CIA值介于58.67~60.07,反映寒冷、干燥气候条件下低等化学风化程度。在半风化过程中,斜长石最先风化分解,Ca、 Na流失,钾长石相对稳定;在地表强风化条件下,钾长石风化分解明显,且原生含磷矿物分解释放P而淋失;黏土矿物的吸附作用导致Mg、 Ca在地表强风化条件下富集;Fe2O3T、 FeO含量降低明显,更可能与磁铁矿和黄铁矿的氧化淋滤有关。H、 LOI、 S和C在强风化样品中含量明显降低,暗示风化条件为干燥氧化气候条件,卫镜岩体花岗岩风化过程中Ca、 K、 Mg、 Fe、 C、 S等元素容易迁移,P、 Mn、Na次之,而Ti、 Al属于稳定元素。铁族元素Cr、 Ni、 Ti及REE等微量元素保持稳定,Nb、 Ta、 Zr、Hf、 Th、 Y等高场强元素以及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Pb、 Rb、 Be、 Li、 Sb一定程度富集,U、 V、 Sr明显迁出,且Zr/Hf、 Nb/Ta、 Th/Sc、 Zr/Nb等元素比值均发生变化,主要受风化条件下原生矿物分解释放和黏土矿物吸附相互制约的过程共同控制;不同样品稀土配分模式一致,但Y/Ho值明显高于新鲜岩石的值,可能主要与地表HCO3-含量丰富有关。在干旱氧化、富集HCO3-的化学风化条件下更容易导致U的淋滤迁出,为二连盆地铀成矿提供重要铀源。

展雪辉[4](2020)在《微量元素风化行为的定量表征 ——以河北涞源王安镇地区为例》文中指出风化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行为在刻画地球化学背景值、圈定矿化异常以及环境地球化学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河北涞源王安镇地区分析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行为,采用经验方程法来定量表征微量元素的风化行为,前人经验方程是对全国14个剖面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的,仅利用三个风化指数WIG、Al2O3/Ti、K2O/SiO2便能计算出27种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本文在王安镇地区采集27件样品数据,其中风化剖面11件、土壤样品3件,水系沉积物2件,岩石样品11件。通过对王安镇地区的样品测试分析和数据处理发现27种微量元素中有15种微量元素的背景值可由前人的经验方程得到较好的定量表征,针对其他13种微量元素,本文发现其含量与WIG值之间存在着二次函数关系,因此将这13种微量元素的背景值定量表征为:lg(c)=A*lg(|a*WIG2+b*WIG+c|)+B*lg(Al2O3/Ti)+C*lg(K2O/SiO2)+D式中c为微量元素的含量,除Cd、Hg含量单位为ng/g外其余微量元素含量单位为μg/g;WIG为花岗岩风化指数;Al2O3,SiO2,K2O代表氧化物的质量百分数(单位为%);Ti为样品中Ti的含量,单位为μg/g。回归数据中WIG值的变化范围约为49.7893.96,SiO2含量变化范围为57.5774.22,Al2O3含量变化范围为13.0516.72,CaO含量变化范围为0.2585.585,其中A,B,C和D为拟合参数,a,b,c为WIG的系数。基于收集的背景区10个样品对新拟合的经验方程进行验证,发现在误差范围计算值与实测值相一致,这表明上述方程对刻画王安镇地区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可行的。基于原经验方程和新拟合方程,对王安镇地区的八种重金属元素Pb、Zn、As、Ni、Cr(采用原经验方程)和Cu、Cd、Hg(采用新拟合方程)进行研究,提出经验方程在环境评价中识别元素异常的方法。将经验方程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若计算值与实测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代表正常风化的元素含量;若计算值明显高于实测值,代表元素迁入;若计算值明显低于实测值,代表元素迁出。

张彬,祝向平,张斌辉,高儒东,曾招金,马国桃[5](2019)在《云南腾冲土官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提出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对云南腾冲土官寨矿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风化层较基岩明显富集Al2O3, Fe2O3, FeO等,贫化CaO, Na2O, MgO, K2O等元素,绝大多数微量及稀土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垂向上从上到下稀土含量总体呈现"低-高-低"的抛物线形态, Ce元素与其他元素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分异现象,个别样品中表土层稀土含量较高且含矿层较厚可能是由于风化历史时期的构造沉降作用造成的;由半风化层到全风化层, REE元素均为迁入,其中∑LREE迁入程度较∑HREE高,与不同稀土元素的水解能力和黏土矿物吸附选择性有关,而由全风化层到表土层, REE元素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陈纳川[6](2019)在《滇西卓潘碱性杂岩体风化过程中元素迁移过程和机制》文中提出卓潘地区位于哀牢山-金沙江与澜沧江断裂带之间,兰坪盆地的西南部,是金沙江-哀牢山的重要的富碱侵入岩带组成部分。虽然兰坪盆地内部尚未发现相当规模的岩浆-成矿作用,但是卓潘地区地表风化作用极其发育,并且具有着完整的风化壳。岩体富集稀土元素,对该地区的风化剖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其是否确实具有风化壳型稀土矿的成矿潜力,提供地质依据。本文对两处风化剖面进行系统采样,一处为碱性辉长岩风化剖面,高约10m,一处为碱性正长岩风化剖面,高约5m。本文主要从岩体的岩相学,风化剖面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单矿物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探讨了元素在风化剖面中的迁移规律和机制,并分析了风化剖面中稀土元素主要的富集形式。碱性辉长岩按其风化程度进行分层,并结合主量氧化物与微量元素和风化指数的关系,分析其中元素风化的行为和迁移的规律。稀土含量于990×10-62034×10-6之间变化,说明确实具有形成风化壳型稀土矿的成矿潜力。与基岩稀土配分曲线近似说明物源相近,可能为残余型风化壳。通过引入元素质量迁移系数对稀土元素迁移过程进行进一步探讨可见,轻稀土在表土层会优先于重稀土富集,表明轻稀土的水解能力相对重稀土要更强,导致轻稀土的活动性在表土层减弱,并优先重稀土富集。重稀土却因为在表土层的酸性环境中,相对轻稀土更容易形成有机络合物、碳酸盐和磷酸盐等物质,而优先溶解,并且逐步得向下迁移。通过对该地区风化辉长岩、辉石岩与辉长岩原岩的单矿物研究,指示了其稀土元素的富集形式应是主要以类质同象在独立矿物磷灰石中赋存的形式。碱性正长岩风化剖面风化程度极高。剖面样品的稀土元素总量介于88.0×10-6287×10-6之间,有着较强的Ce正异常,根据X射线粉晶衍射图谱分析粘土矿物主要为的演化过程可能为长石→蒙脱石→高岭石→三水铝石。表明其形成为地表开放的氧化环境,推断所采集剖面应处于表土层至半风化层。周围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以及白垩系砂岩,该处地势为向丘陵过渡的低洼地区,有利于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流动,从而对渗透性母岩中铝硅酸盐物质阳离子进行淋洗,进而为其提供良好赋矿场所。

王永航[7](2019)在《南岭高铀花岗岩体中铀的表生活化及其环境风险研究 ——以赣县大埠稀土矿床为例》文中认为铀兼具放射性和化学毒性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天然污染物之一。花岗岩是自然界中U、Th等放射性核素的主要载体,其U、Th含量远高于其他常见的岩石类型。众多的研究表明,花岗岩在强烈风化过程中,其中的U大部分发生了活化转移。国外有研究表明富有机质土壤和沉积物对铀具有累积富集效应,使富有机质土壤或湿地沉积物中的铀含量可高达0.3%-0.4%,被解释为是一种环境风险,而其U源被认为主要来自花岗质岩石的风化作用。我国南岭地区是华南大花岗岩省的中心,也因此造就了世界闻名的南岭钨-稀土-铀多金属成矿带,区内发育大量的高铀(>9×10-6)花岗岩体及相关铀矿床;而另一些高铀岩体大面积暴露地表,并发育离子型稀土矿床,江西赣县大埠岩体即为其代表。迄今为止,对南岭地区大面积暴露地表的高铀花岗岩体存在的潜在环境风险缺乏专门研究。论文在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南岭高铀花岗岩体中铀的表生活化及其环境风险研究——以赣县大埠稀土矿床为例(项目编号:GJJ160595)”等项目的资助下,以大埠离子型稀土矿(姜窝子矿块)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系统采集花岗岩基岩、半风化岩、全风化岩、堆浸场冲刷沉积物、地表水及其沉积物、以及稻米等样品,采用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及迁移组分质量平衡研究方法,研究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迁移转化的规律、机制及归宿,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与地质累积指数法对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核素(238U和232Th)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估,对揭示南岭高铀花岗岩体在自然和人为(采矿)条件下发生铀迁移转化的规律和机制及其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赣县大埠含稀土花岗岩体U平均含量高达21.6×10-6,Th/U比值为1.35(n=25),属典型的高铀岩体(U>9×10-6,Th/U<3);(2)全风化花岗岩相对基岩U质量变化率平均为-64.37,表明大部分(近2/3)的铀发生了活化转移,但并没有发现U在风化壳底层土壤和沟谷土壤/沉积物中累积富集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从花岗岩风化作用中活化转移出来的铀,可能主要呈铀酰络阳离子(UO22+)形态被大气降水淋溶汇入了河流之中;(3)源自堆浸场的冲积物的U、Th平均含量分别为11.6×10-6和33.1×10-6,显着高于全风化花岗岩的U、Th平均含量(分别为9.14×10-6和26.9×10-6)和未受开采影响的土壤/沉积物的U、Th平均含量(分别为8.21×10-6和20.4×10-6);单因子指数法与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也反映堆浸场附近土壤或沉积物受到轻度放射性污染;这些都表明离子型稀土开采在放射性污染方面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显着的;(4)水稻土U平均含量高达8.09×10-6,约为江西土壤背景值2倍,甚至明显高于江西某铀矿含矿未采区水稻土U含量,表明高铀花岗岩对土壤U背景的影响是显着的;(5)稻米的U含量(3.80×10-9-47.0×10-6,平均21.4×10-9),是江西省大米U含量背景值的32倍,是江西某铀矿区稻米的11倍,可能存在食用安全问题;但稻米样本数较少(5件),分析结果未经进一步核实,建议对大埠岩体周边产出的稻米做进一步的食用安全评价。

付淑清,王钧,熊海仙,宫清华,杨龙,温美丽[8](2018)在《南岭保护区石坑崆花岗岩风化壳理化特征与环境分析》文中指出为获取南岭生态保护区花岗岩风化壳的基础数据,开展了野外实地考察,并初步选取石坑崆海拔1750 m处的一个剖面采样,室内进行色度、pH值、矿物和地球化学等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花岗岩风化壳发育较薄,风化残余物质地较粗,矿物组成以石英、正长石等抗风化能力较强的浅色矿物为主,总体风化程度较低。样品的亮度(L*)、红度(a*)和黄度(b*)值分别为69.09—81.14、0.86—9.42和12.1—23.23,颜色以黄白为主。pH值在4.42—4.74之间,均为酸性。化学元素含量相对母岩发生淋失或富集,如轻稀土明显富集,重稀土发生亏损。从剖面纵向变化看,多数元素的丰度呈现顶、底部高,中间低的特征,与a*、b*值的变化基本对应;Si等少数元素与L*的变化对应,但与其他元素呈完全相反的趋势;pH值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综合分析认为,当地凉湿的气候环境、良好的植被覆盖状况等,是导致岩石风化速率慢、成土程度低的主要因素;特有的自然环境下,风化壳中的化学元素一方面随水介质向下迁移,一方面因较强的生物作用而向上迁移,同时不同元素对介质pH值敏感度也存在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不同活动性的元素在剖面纵向分布上发生了分异。

王霞[9](2018)在《宁夏中卫地区压砂砾石元素淋溶规律模拟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宁夏中卫地区压砂土壤健康问题,以当地压砂砾石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室内模拟试验方法,检测了两种主要压砂砾石的元素组成,观测了不同补水量条件下一年内两种压砂砾石元素淋溶量,探讨了两种压砂砾石在不同补水量条件下一年内四个季节的元素淋溶规律。同时观测了干湿和冻融循环条件下砾石元素累积释放量,分析了两种处理条件下压砂砾石的释放元素种类及数量随着试验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绿色板岩压砂砾石和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压砂砾石分别由25种和23种元素组成,并且在仿真模拟当地气候环境条件下,分别能够淋溶释放出16种、15种元素(H、O除外),均包含植物生长所需从土壤中吸收的的6种大量元素N、K、Ca、Mg、P、S,2种微量元素C1、Mn,2种有益元素Na和Si,以及C、Br、F等6种其他类型元素,释放量最大的为Ca和C元素,其次分别为Na、S等元素。(2)从时间来看,两种压砂砾石的各类元素淋溶量随着模拟时间的增加呈不断增加趋势。从补水量来看,两种压砂砾石的各类元素淋溶量随补水量增加基本呈对数增长趋势;同补水量条件下,红色长石石英压砂砾石淋溶元素总量明显高于绿色板岩压砂砾石。(3)干湿交替处理和冻融循环处理砾石释放元素种类分别为13种、16种,均包含6种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的大量元素N、Ca、S、K、Mg、P,1种微量元素C1,2种有益元素Na、Si,4种其他元素Ba、F、Br、C,另外冻融循环处理砾石还释放了极少量的Mn、Mo、Cr元素。(4)随着试验循环次数的增加(n=50次),干湿交替处理、冻融循环处理砾石各类元素累积释放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冻融循环处理的砾石释放元素种类和数量均明显大于干湿交替处理,但干湿交替处理元素释放量也不可忽略。

许秋华[10](2018)在《离子吸附型稀土分异及高效浸取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是高科技领域和国防科技中的关键材料,也是节能环保和满足美好生活要求所必须的先进材料。近十年来,随着新的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人们在广泛的稀土新功能发现和新材料制备的研究中对于环境保护和稀土资源利用效率给予了更大的关注。离子吸附型稀土是一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富含中重稀土的特色资源和基础材料。本研究从其矿床矿物特征、稀土迁移分异和浸取机制、高效绿色提取方法以及废水处理等多个环节开展了系统的研究。1、离子吸附型稀土迁移活性与分异程度评价方法:定义了相对分异值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用于评估离子吸附型稀土的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矿床的不均匀性,其磨蚀pH值,稀土含量以及富集倍数随矿井深度的变化并不呈规律性变化。而稀土配分和相对分异值的变化则呈单调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可以直接用于评估稀土元素沿某一方向或在某一区域的迁移和分异特征。其中,相对分异值还可以反映单位稀土元素对分异的贡献程度。为此,选择龙南、全南、安远、寻乌等地的几个代表性离子吸附型矿床,以可浸取稀土离子为研究对象,评估了各稀土元素在矿床中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垂直方向、粒级之间和水平方向上的迁移活性和分异规律。证明稀土在矿床中的分异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稀土的迁移方向和程度与水流方向和磨蚀pH相关。全南某矿点1~6米和6~8米两个区域内各稀土元素的相对分异值证明:该矿层从上到下方向,铈镨钕的迁移是惰性的,而钐以后的中重稀土为迁移活性的,分异界限在Nd-Sm之间,而镧在上下两个区域内的迁移特征不同。首次观察到相对分异值随稀土原子序数增大而呈现的四分组现象。说明矿床中稀土元素的迁移是它们水解和吸附特征的综合表现,而磨蚀pH值是决定迁移吸附和沉淀析出相对贡献程度的关键因素。对铈的迁移和吸附、解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铈元素从表层到内层方向配分值和相对分异值的急剧减小确实是与铈的被氧化能力相关,但并不是文献中所述的形成了氢氧化铈所致。矿层中的绝大多数铈仍然可以用中性电解质溶液浸出的事实证明,少量铈的被氧化以及四价和三价铈的共存可以大大提高铈的被吸附能力,使其迁移受到限制。因此,黏土矿物对稀土离子的吸附能力除了随三价稀土离子水合离子半径的单调变化之外,还存在着由于其形成四价或两价离子的趋势大小对吸附能力的增强和减弱的贡献。这种氧化还原能力与其4f轨道上的电子填充数直接相关。而四分组现象的出现则说明存在着4f轨道电子填充数为3,7,10时的相对稳定状态。认为在水溶液中,同样存在稀土的混合价态现象并且取决于4f轨道的电子态。另外,根据铈的迁移特征可以确定所处区域是属于原积型还是坡积型风化壳。据此,发现寻乌某矿点的中心区域为原积型风化壳,铈的配分值和分异值随深度下降明显,而边沿区域为坡积型风化壳,铈的配分均较高,且随空间位置没有显着差异。2、稀土分异与矿物组成和景观位置的相关性研究:比较研究了龙南关西某稀土矿点4个典型景观位置(分水岭、山脊梁、侧边坡和尾边坡)上稀土的分异规律,并对山脊梁处采样井中的矿物进行了 XRD、SEM、IR、粒度分析和吸附性能表征。在-700目样中,主要矿物为石英,伊利石,高岭石;表层lm处为石英,伊利石,高岭石;底层7m处则为高岭石,埃洛石。矿样的磨蚀pH值除表层较低外,其余均在6左右,且变化规律不明显;该矿点的稀土均为右倾型的轻稀土配分模式,稀土富集在0~3m的近表层。稀土离子的分异具有典型的分区域迁移活性,在分水岭景观位置,从上到下表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轻稀土富集方向。这种分异特征可以用该位置水流的侧向流动和重稀土的侧向迁移来解释。在下脊梁以及侧边坡景观位置,重稀土分异指示的迁移方向是2-3米区域,且在侧面坡位置上重稀土的富集位置要更低一些,这也是侧向水流导致的结果。稀土分异指示的水流方向与富集区域有关,但不完全匹配,重/轻稀土比值大的区域应该是渗流脉络通畅之处。3、稀土浸取的电解质类型和pH值依赖性及高效浸取方法:证明了各种电解质浸取稀土的浸取率与黏土矿物zeta电位之间有线性关系,而且其斜率与阴阳离子种类相关。基于颗粒表面的双电层模型和zeta电位测定结果,提出了电解质溶液交换浸出稀土的机理,用于说明各种电解质的阴阳离子对稀土离子浸出的能力次序及机理,以及导致尾矿滑坡塌方的原因。提出了通过采用高价离子电解质浸取和尾矿石灰水护尾来提高稀土浸取率和稳定尾矿、减少废水排放的新方法。基于浸取溶液pH值与稀土及共存离子浸取率之间的依赖关系,将离子吸附型稀土区分为易浸取稀土和难浸取稀土两个部分,并证明这两部分稀土的比例与矿体磨蚀pH值和交换pH值相关。结合前述分异规律受矿体磨蚀pH值的影响关系,探讨了提高离子吸附型稀土提取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对于磨蚀pH值和交换pH值较高的矿样,尤其是其中的细颗粒黏土矿中,难交换稀土的比例较高,需要在纯无机盐溶液浸取稀土后再增加酸性浸取段才能保证稀土有高的浸取率。为此,提出了分阶段浸取稀土并用石灰水护尾的新流程。若用硫酸铝代替酸溶液用于二段浸矿,可以在提高稀土浸取率的同时,回收尾矿中的残留铵,减少雨水浸淋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满足达标排放要求。结果表明:增加石灰水护尾后,模拟降雨淋出废水中的Th,U,Pb量仅为传统工艺的9%,4%,6.3%,大大提高了尾矿的安全稳定性;4、黏土矿物和水生植物处理低浓度稀土含铵废水:研究了水生植物水葫芦从低浓度含铵废水中吸收富集稀土并使废水达标排放的方法和工艺条件。设计的多级水生植物净化流程对极低浓度稀土溶液净化后,氨氮可降到4.36ppm,稀土浓度低于0.5mg/L,达到了排放要求。而采集的水葫芦可以用于回收稀土和生物质能转化。为矿山废水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基于黏土矿物对低浓度稀土的吸附能力,提出了以尾矿和黏土矿物为吸附材料的低浓度废水处理技术,实施的二次成矿模型大大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率,减少了废水排放。根据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开发的环境工程模式,提出了包括资源勘探、水流方向预测、浸取剂和浸取方式选择、稀土萃取和沉淀富集、尾矿修复和废水处理等技术在内的综合流程及其技术依据,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的高效绿色提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Trace elemental behavior during chemical weathering: A case study of biotite-granitic weathering profile in Longnan, Jiangxi Province,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race elemental behavior during chemical weathering: A case study of biotite-granitic weathering profile in Longnan, Jiangxi Province,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浸矿下离子型稀土矿粘土矿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离子型稀土赋存情况
        1.2.2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粘土矿物研究
    1.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案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地形地貌
    2.3 地表水与地下水
    2.4 区域地层及构造
        2.4.1 地层
        2.4.2 岩浆岩
        2.4.3 构造
    2.5 离子型矿稀土矿母岩风化壳剖面概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子型稀土粒度及粘土矿物迁移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
        3.1.2 仪器及试剂
        3.1.3 模拟浸矿
        3.1.4 矿物物相分析
        3.1.5 矿物定量分析
    3.2 粒度分析
    3.3 粘土矿物XRD分析
    3.4 稀土矿剖面粘土矿物分布特征
        3.4.1 未浸矿稀土矿剖面粘土矿物含量变化
        3.4.2 模拟浸矿粘土矿物含量变化(P3)
        3.4.3 稀土矿粘土矿物衍射特征及迁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粘土矿物微观转化与防灾减灾意义
    4.1 TEM分析
    4.2 离子型稀土矿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4.2.1 未浸矿剖面微观结构特征
        4.2.2 不同浸矿时间、深度矿物微观结构特征
        4.2.3 不同浸矿条件矿物微观结构特征
    4.3 粘土矿物转化规律分析
    4.4 稀土矿粘土矿物转化的防灾减灾意义
        4.4.1 粘土矿物诱发滑坡机理分析
        4.4.2 粘土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一、个人简历
    二、已发表的论文
    三、参与项目

(2)花岗岩风化壳中易风化矿物物理和化学变化及其风化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风化壳研究现状
        1.2.2 单矿物研究现状
        1.2.3 锶同位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来源
    2.1 区域地质构造
    2.2 区域气候条件
    2.3 样品来源
    2.4 样品前处理
    2.5 样品测试
        2.5.1 黑云母密度测试
        2.5.2 黑云母硅质测试
        2.5.3 黑云母粉末X衍射分析
        2.5.4 残积全样及单矿物群体地球化学分析
        2.5.5 残积全样及单矿物单体地球化学分析
        2.5.6 残积全样及单矿物群体锶同位素分析
第3章 黑云母在风化过程中变化特征
    3.1 颜色与硬度变化
    3.2 密度变化
        3.2.1 样内密度的不均匀性
        3.2.2 样间密度的差异性
    3.3 矿物层间结构(X衍射)与矿物演变
    3.4 小结
第4章 风化壳及其单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1 常量元素分布特征
        4.1.1 残积全样
        4.1.2 黑云母
        4.1.3 角闪石
        4.1.4 长石
    4.2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4.2.1 残积全样
        4.2.2 黑云母
        4.2.3 角闪石
        4.2.4 长石
    4.3 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4.3.1 残积全样
        4.3.2 黑云母
        4.3.3 角闪石
        4.3.4 长石
    4.4 小结
第5章 风化壳及其单矿物风化程度
    5.1 风化壳
    5.2 黑云母
    5.3 角闪石
    5.4 长石
    5.5 小结
第6章 风化壳及其单矿物锶同位素特征
    6.1 Sr、Rb含量的变化特征
    6.2 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6.3 小结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7.1 区域总体风化特征
    7.2 化学元素富集与流失的原因
    7.3 Sr同位素变化的控制因素
    7.4 风化壳及其矿物风化特征的环境指示意义
    7.5 结论与展望
        7.5.1 结论
        7.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黑云母XRD衍射图谱
附录B 剖面采样及实验图
附录C 剖面层位样品前处理图
致谢
作者简历

(3)二连盆地卫镜岩体风化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3 岩相学特征
4 结果与讨论
    4.1 主量元素
    4.2 微量元素
    4.3 稀土元素
5 结论

(4)微量元素风化行为的定量表征 ——以河北涞源王安镇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1.5.1 野外工作
        1.5.2 室内工作
2 区域概况与样品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区域矿产
    2.2 样品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收集
        2.2.3 样品分析测试
3 王安镇地区风化过程元素行为
    3.1 风化剖面元素行为
        3.1.1 风化剖面元素含量
        3.1.2 元素含量与深度
        3.1.3 风化指数与深度
        3.1.4 实测值计算值
    3.2 王安镇地区面上样品元素行为
        3.2.1 面上样品数据结果
        3.2.2 元素实测值与背景值之间的关系
        3.2.3 元素含量与风化指标的关系
    3.3 小结
4 经验方程拟合
    4.1 经验方程系数拟合
    4.2 经验方程验证数据
    4.3 经验方程验证
    4.4 小结
5 经验方程在重金属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5.1 环境评价发展现状
    5.2 重金属环境评价法
    5.3 经验方程在环境中的应用
        5.3.1 主、微量元素及地球化学指标统计参数
        5.3.2 八种重金属污染圈定及分析
        5.3.3 综合污染指数与评价
    5.4 优点与不足
    5.5 小结
6 结束语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云南腾冲土官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及测试结果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主量元素
    3.2 微量元素
    3.3 稀土元素
4 讨 论
    4.1 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4.2 风化作用过程中的元素迁移
5 结 论

(6)滇西卓潘碱性杂岩体风化过程中元素迁移过程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风化剖面中微量元素的研究
        1.2.2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分析测试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2.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地理气候特征
3.卓潘岩体地质特征
    3.1 地质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4.碱性辉长岩风化剖面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4.2 风化剖面元素与深度的关系
        4.2.1 主量氧化物
        4.2.2 微量元素
    4.3 风化过程稀土元素特征
    4.4 风化剖面元素含量与风化程度关系
        4.4.1 风化程度指数
        4.4.2 风化程度与pH值的关系
        4.4.3 主量氧化物
        4.4.4 微量元素
    4.5 单矿物的元素特征
        4.5.1 磷灰石
        4.5.2 辉石稀土元素特征
5.碱性正长岩风化剖面
    5.1 样品采集
    5.2 风化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主量氧化物
        5.2.2 稀土元素
    5.3 风化过程微量元素特征
        5.3.1 微量元素特征
        5.3.2 稀土元素特征
    5.4 粘土矿物的组成及演化过程
6.讨论
    6.1 碱性辉长岩稀土元素富集形式
    6.2 碱性辉长岩风化剖面稀土元素迁移过程及规律
    6.3 碱性正长岩高岭土矿化过程
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南岭高铀花岗岩体中铀的表生活化及其环境风险研究 ——以赣县大埠稀土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铀、钍和稀土在花岗岩中的存在形式与共生富集规律
        1.2.2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的活化转移及其归宿
        1.2.3 高铀花岗岩体大面积暴露潜在的环境风险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概况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地质背景概述
    2.1 自然环境概述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环境概述
        2.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2 矿床岩石特征
        2.2.3 矿体特征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埠稀土矿区铀元素分布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论文试验样品
        3.1.2 样品预处理
        3.1.3 分析测试方法
    3.2 铀在矿区花岗岩中的分布
        3.2.1 花岗岩基岩中的铀含量
        3.2.2 花岗岩基岩中铀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2.3 半风化花岗岩中的铀含量及存在形式
        3.2.4 半风化花岗岩铀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2.5 全风化花岗岩中的铀含量及存在形式
        3.2.6 全风化花岗岩中铀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3 铀在矿区表层环境中的分布
        3.3.1 表层土壤中的铀含量及存在形式
        3.3.2 表层土壤中铀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4 铀在矿区地表水及稻谷中的分布
        3.4.1 地表水体中的铀含量
        3.4.2 稻米中的铀含量
    3.5 铀在矿区土壤中的空间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埠稀土矿区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的活化转移
    4.1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含量的变化特征
        4.1.1 花岗岩风化壳剖面中铀含量的变化特征
        4.1.2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含量随风化程度的变化特征
    4.2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的形态变化特征
        4.2.1 表生风化作用过程中铀的形态特征
        4.2.2 土壤pH值对铀形态转化的影响分析
    4.3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质量平衡迁移计算
        4.3.1 花岗岩风化壳元素迁移结果分析
        4.3.2 花岗岩风化壳中铀的迁移率及活化转移量
    4.4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的活化转移归宿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核素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5.1 稀土矿开采造成的放射性核素污染
        5.1.1 稀土矿开采对矿区表层土壤的影响程度
        5.1.2 矿区表层土壤污染评估结果
    5.2 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核素环境污染现状
        5.2.1 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水平
        5.2.2 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核素环境风险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南岭保护区石坑崆花岗岩风化壳理化特征与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风化壳基本理化特征
    3.2 地球化学组成特征
    3.3 理化指标的纵向变化特征
    3.4 风化壳发育环境分析
4 结语

(9)宁夏中卫地区压砂砾石元素淋溶规律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压砂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岩石元素风化淋溶的环境效应研究
        1.2.3 岩石元素风化淋溶行为研究
        1.2.4 岩石风化程度的评判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的选择
    2.2 试验条件的确定
        2.2.1 仿真模拟试验的实验条件确定
        2.2.2 冻融和干湿试验条件的确定
    2.3 模拟试验装置的组建
        2.3.1 淋溶模拟试验装置组建
        2.3.2 冻融模拟试验装置的组建
    2.4 模拟试验过程的实施
        2.4.1 压砂砾石淋溶模拟试验过程的实施
        2.4.2 压砂砾石冻融模拟实验过程的实施
    2.5 观测项目及方法
        2.5.1 砾石样品结合水检测
        2.5.2 砾石淋溶液元素检测
        2.5.3 溶液电导率检测
第三章 不同补水量条件下压砂砾石元素淋溶规律分析
    3.1 两种压砂砾石及其淋溶元素组成分析
        3.1.1 压砂砾石风化程度分析
        3.1.2 压砂砾石元素组成及含量分析
        3.1.3 淋溶元素组成分析
        3.1.4 元素淋溶量聚类分析
    3.2 年内四季压砂砾石矿质元素淋溶规律分析
        3.2.1 年内各类型元素淋溶量变化趋势分析
        3.2.2 年内各类元素淋溶百分比变化分析
        3.2.3 年内淋溶CA/NA和K/NA变化分析
    3.3 不同补水条件下压砂砾石矿质元素淋溶规律分析
        3.3.1 元素释放量与补水量关系分析
        3.3.2 淋溶元素百分比与补水量关系分析
        3.3.3 不同补水条件下砾石淋溶液CA/NA和K/NA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冻融和干湿交替过程中压砂砾石元素释放规律研究
    4.1 压砂砾石元素组成分析
        4.1.1 压砂砾石元素组成分析
        4.1.2 释放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分析
        4.1.3 释放元素聚类分析
        4.1.4 压砂砾石溶液EC变化分析
    4.2 不同处理压砂砾石溶液元素组成及释放量变化分析
        4.2.1 元素释放量变化分析
        4.2.2 元素释放组成变化分析
        4.2.3 砾石溶液CA/NA和K/NA变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离子吸附型稀土分异及高效浸取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稀土材料与稀土资源
    1.2 离子吸附型稀土
    1.3 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1.4 黏土矿物的表面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
        1.4.1 黏土矿物的类型
        1.4.2 黏土矿物的表面结构
        1.4.3 黏土矿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特征
    1.5 稀土元素的分异规律
    1.6 Zeta电位与浸取机理
    1.7 提取技术最新进展
    1.8 废水废渣处理及最新进展
    1.9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2章 离子吸附型稀土迁移活性及分异程度评价方法
    2.1 引言
    2.2 材料与实验方法
        2.2.1 研究区位置
        2.2.2 主要原料、仪器及步骤
    2.3 观察对象和参考点的选择及相对分异值的计算
    2.4 全南dd1矿井中稀土元素的结果与分析
        2.4.1 稀土元素总量的富集和分布
        2.4.2 稀土元素配分类型
        2.4.3 稀土元素沿垂直方向的分异
        2.4.4 稀土在黏土矿物之间的富集和分异
        2.4.5 稀土元素的相对分异值及其意义
        2.4.6 全南dd1矿井的主要结论
    2.5 龙南fk1井稀土元素配分及分异规律
        2.5.1 稀土元素配分类型
        2.5.2 稀土元素垂直方向分异规律
        2.5.3 稀土元素在颗粒之间的分异
        2.5.4 稀土元素的相对分异值及其意义
    2.6 安远ay1稀土元素配分及分异规律
        2.6.1 稀土元素配分类型
        2.6.2 稀土元素垂直方向分异规律
        2.6.3 稀土元素的相对分异值及其意义
    2.7 寻乌xw1井稀土元素配分及分异规律
        2.7.1 稀土元素配分类型
        2.7.2 稀土元素分异规律
        2.7.3 稀土元素的相对分异值及其意义
    2.8 铈的吸附与解吸
        2.8.1 黏土对铈的等温吸附
        2.8.2 黏土对铈的吸附动力学
        2.8.3 XPS表征结果及铈异常的原因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景观位置的离子吸附型稀土分异和迁移规律
    3.1 引言
    3.2 材料与实验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及取样点分布
        3.2.2 主要原料、仪器及步骤
    3.3 样品表征结果分析
        3.3.1 粒度及形貌分析
        3.3.2 红外光谱图分析
        3.3.3 XRD谱图分析
        3.3.4 TGA曲线分析
    3.4 代表性矿样全分析结果与讨论
        3.4.1 龙南全风化矿样
        3.4.2 全南半风化和全风化矿样
    3.5 不同景观位置上的原矿特征
        3.5.1 含水率测试结果与讨论
        3.5.2 矿样磨蚀pH测试结果与讨论
        3.5.3 矿样的分级结果与讨论
        3.5.4 有机碳含量测定结果与讨论
        3.5.5 矿样渗透性的测定结果与讨论
    3.6 分水岭景观位置矿井中稀土元素分布状况
        3.6.1 稀土总量垂直分异规律及在各粒级中分布情况
        3.6.2 不同深度矿样稀土配分模式
        3.6.3 轻稀土与重稀土的分异
        3.6.4 Ce和Eu与其它元素的分异
        3.6.5 主要稀土元素配分随深度的变化关系
        3.6.6 稀土元素相对分异值
    3.7 上脊梁景观位置矿井中稀土元素分布状况
        3.7.1 稀土总量垂直分异规律及在各粒级中分布情况
        3.7.2 不同深度矿样稀土配分模式
        3.7.3 轻稀土与重稀土的分异
        3.7.4 Ce的异常值
        3.7.5 主要稀土元素配分随深度的变化关系
        3.7.6 稀土元素相对分异值
    3.8 下脊梁和侧面坡、尾面坡景观位置矿井中稀土元素分布状况
        3.8.1 稀土总量垂直分异规律及在各粒级中分布情况
        3.8.2 不同深度矿样稀土配分模式
        3.8.3 轻稀土与重稀土的分异
        3.8.4 Ce和Eu的异常
        3.8.5 主要稀土元素配分随深度的变化关系
        3.8.6 相对分异值
    3.9 水流方向的判定依据与意义
        3.9.1 基于尾矿中铵氮和稀土残留量分析结果
        3.9.2 基于稀土总量和重稀土富集的水流方向判断依据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提高离子吸附型稀土提取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样品采集及处理方法
        4.2.3 浸出实验及表征方法
        4.2.4 Zeta电位测定方法
        4.2.5 增加石灰水护尾工艺的实验方法
    4.3 基于双电层模型和水化理论的离子吸附型稀土交换机理
        4.3.1 基于水化理论的离子吸附型稀土交换机理
        4.3.2 离子吸附型黏土矿物原矿的Zeta电位
        4.3.3 浸取过程中的Zeta电位变化与稀土浸出效率
        4.3.4 基于双电层模型和水化理论的离子吸附型稀土交换机理
    4.4 基于pH依赖性的离子吸附型稀土分类和高效浸出方法
        4.4.1 基于pH依赖性的离子吸附型稀土分类
        4.4.2 黏土矿物的结构及吸附稀土离子的解吸模型
        4.4.3 离子吸附型稀土及共存离子浸取的pH值依赖性
        4.4.4 几种典型离子型稀土矿样的两段法浸出工艺浸出效果
        4.4.5 两段法工艺浸取剂中氢离子对稀土、铁、铝的浸出作用
        4.4.6 不同粒级离子型稀土矿样的两段法浸出效果比较及原因
    4.5 增加石灰水护尾工艺的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浓度稀土的回收与废水处理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开发的环境工程模式
    6.2 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的生产勘探与技术选择
    6.3 提高离子吸附型稀土浸取效率的方法和原理
    6.4 矿山低浓度稀土含铵废水的处理与稀土回收
    6.5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Trace elemental behavior during chemical weathering: A case study of biotite-granitic weathering profile in Longnan, Jiangxi Province,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浸矿下离子型稀土矿粘土矿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 金雄伟.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花岗岩风化壳中易风化矿物物理和化学变化及其风化指示[D]. 党丽丽. 鲁东大学, 2021(12)
  • [3]二连盆地卫镜岩体风化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李西得,刘军港. 铀矿地质, 2020(05)
  • [4]微量元素风化行为的定量表征 ——以河北涞源王安镇地区为例[D]. 展雪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云南腾冲土官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地球化学特征[J]. 张彬,祝向平,张斌辉,高儒东,曾招金,马国桃. 中国稀土学报, 2019(04)
  • [6]滇西卓潘碱性杂岩体风化过程中元素迁移过程和机制[D]. 陈纳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南岭高铀花岗岩体中铀的表生活化及其环境风险研究 ——以赣县大埠稀土矿床为例[D]. 王永航.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8]南岭保护区石坑崆花岗岩风化壳理化特征与环境分析[J]. 付淑清,王钧,熊海仙,宫清华,杨龙,温美丽. 生态科学, 2018(05)
  • [9]宁夏中卫地区压砂砾石元素淋溶规律模拟实验研究[D]. 王霞. 宁夏大学, 2018(01)
  • [10]离子吸附型稀土分异及高效浸取的基础研究[D]. 许秋华. 南昌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化学风化过程中的微量元素行为:以江西陇南黑云母-花岗岩风化剖面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