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腐败的根源及对策

党内腐败的根源及对策

一、党内腐败现象根源及其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贺珍[1](1995)在《党内腐败现象根源及其对策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党内腐败现象根源及其对策思考李贺珍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三次会议上强调,要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以更好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党和政府对反腐败斗争十分重视,并在斗争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应当看到,消极腐败现象有些方面并没有得到惩治,有的还在滋长和蔓延。反...

姜源[2](2014)在《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及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中国共产党历来对党风廉政建设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在十八大召开后,全国上下进一步加强了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关注,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凭借着优越的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目前在我国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由于农民素质水平不高,经济、社会以及科技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制约了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和发展。因此,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过去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理清目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寻求问题的根源和产生的原因,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有序、深入开展提供依据;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对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构建,提出以“四项着力”切入点、“三体循环”模式以及“四位一体”结构;最后对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体系的实施进行研究,从思想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组织保障机制以及物质保障机制四个方面,为党风廉政建设体系的实施提供保障,从而推动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易骏[3](2015)在《论十八大以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文中研究指明党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中保留下来的优良传统,本文以十八大以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为研究对象,聚焦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举措,从以下几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我们党都重视密切联系群众,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一脉相承,充分体现出这一优良传统的优势所在。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现有很多,本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这一优良传统,主要是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第二部分,十八大以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根据当前具体国情,继承和发扬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并且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开展各项工作。本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分析:解决当前突出的民生问题,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新方式,使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切实改进作风,以优良作风面对群众;前所未有的力度反对腐败,以廉洁之风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制度创新,用制度保障群众利益。第三部分,十八大以来党密切联系群众重要举措的意义。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从民生问题、法治建设、改进作风、反对腐败以及制度创新这些方面入手密切联系群众,表现出重要的意义,本部分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其意义,十八大以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欧阳爱权[4](2010)在《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地位和重要性日渐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国家彻底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人的主体性不断生成的渠道,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章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唯物史观理论基础。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道德观。唯心主义道德观割裂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实践联系,只有唯物史观或基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上的感性实践活动才能科学揭示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本章阐述了道德范畴的基本特征以及与经济、政治、文化间的交互关系,反思了道德的社会历史作用。第二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社会关系与家庭结构发展变化对农村思想道德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农村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客观上不断增强农民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观念,农民日益打破血缘和地缘等传统要素的束缚,生产劳动道德、社会交往道德、个体品德不断走向现代化,公民道德意识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农村社会面临思想道德观念急需引导、道德建设机制急需完善、青少年道德状况急需关注的问题。第三章梳理了社会主义农新村道德建设的要素构成。内容要素,包括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和个人品德建设四个层面。群体要素,包括党员群体、非党员成年群体和未成年群体三个部分。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精神环境,环境要素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动力要素,包括创建集体经济和公共事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源动力;激发和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内动力;促进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推动力。载体要素,包括农村组织、大众传媒、民间文化等。第四章总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思想资源、理论指导与重要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借鉴其有效的道德建设方式。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在积极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定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引领农村社会思潮;增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为农民的行为活动提供道德坐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先进性与广泛性、继承性与批判性、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重要特征。第五章探索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首先,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奠定经济基础: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其次,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建设、协调农村“两委”关系。再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农村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学校教育、村规民约、民间文化建设中去是前提,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最后,创建与完善农村社会赏罚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必要的权威支撑:创建和完善以组织赏罚、公众赏罚、家庭赏罚为主的农村社会赏罚机制。

吴延楠[5](2015)在《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地区实现领导的基本单位,承担着领导农村经济建设、保障基层民主、领导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重任。农村社会能否很好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党组织是否能将党的方针、路线贯彻执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并且发挥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也就必须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和改善党组织的执政环境、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以及促进基层民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且通过不断深化基层党组织改革提高了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党支部与村委会两套班子关系不够协调;部分基层党支部人心涣散;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管理方法及理念滞后;党风廉政建设有待加强等,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都严重影响到党的建设和党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的是发挥党组织的社会功能,当前我国基层党组织承担着群众利益表达功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促进农村利益整合的功能;影响与引导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我们应该从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这些社会功能作为切入点,通过健全农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保持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实现公共利益与农民个体权益的双赢;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建设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在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找到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进一步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功能。

冉霞[6](2007)在《民主党派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败是是当今世界严重社会问题,又是一个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严加查处、重刑重典打击、综合治理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腐败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腐败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决定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这一制度框架内,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合作的基本原则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互相监督”是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多年以来由于我们的体制问题,各民主党派在反腐败的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有的学者呼吁:共产党作为民主党派的领导者,应该让民主党派在反腐败斗争中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主党派成为共和之树的啄木鸟。强化监督是防止权力滥用的关键,在新时期对民主党派的监督机制的研究和设计有着现实而迫切的意义。本文将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方法,借鉴中西方有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问题。运用法社会学中的研究视角考察分析问题。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将国内外有关反腐败的理论进行综合,提出卓有成效的反腐败理论观点,构建我国反腐败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运用法社会学分析的重要方法,找到目前民主党派监督机制中成效不显着的症结所在,并就民主党派如何在反腐倡廉中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周平良[7](2012)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红色信仰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文中指出大学生红色信仰这一概念近年在媒体和一些论文中出现过多次,也得到官方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认可。但是,真正将红色信仰作为专题研究的论着及文章并不是很多,本文尝试将前人的论述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系统而深入浅出的论述,做到研究的后续发展空间能够不断拓展,同时,提供实用的理论支撑,为更为广泛的应用做好前期的研究,并最终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使论文的实用价值得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上能够充分的运用。本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作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引言、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为第二章做铺垫准备。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红色信仰做详细的阐述,主要介绍红色信仰的历史渊源、红色信仰的内涵与外延、红色信仰的特征以及红色信仰的功能。第三部分:着重对当前红色信仰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当代青年的红色信仰的判断中认为主流是好的,是呈积极向上的趋势,但是在部分青年大学生中,也存在红色信仰缺失的情况,主要的表现是红色信仰模糊、信仰多元化、信仰的功利化与世俗化、社会责任感缺失、非主流意识色彩凸显。第四部分:重点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红色信仰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多元文化的冲击、党内严重腐败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弊端、宗教信仰的渗透吸引、家庭教育环境的不足和青年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等。第五部分:对红色信仰教育的内容和主要途径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笔者认为红色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以及宗教文化和宗教政策的正面教育等;在红色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上,有作为主要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实践平台的学生党团组织、外部环境的新闻媒体及隐蔽教育阵地的家庭教育等。第六部分:就如何加强红色信仰教育的功效提出了六大建议,即加快建设马克思主义红网工程、着力打造优秀的德育师资队伍、强化大学生党团组织的影响力、加强红色信仰教育的外部环境建设、教育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发自觉性等。

王耕[8](2013)在《新形势下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支柱,对个体发挥着约束、激励及精神支持的作用。而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信仰危机问题有一定的恶化,通过深入剖析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拟从社会层面强化舆论宣传、学校增强思政理论教育的实效性等方面来重塑大学生的信仰。

潘帅[9](2016)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及我国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让中国站在了西方乃至世界政治舆论的风口浪尖,各种思潮冲击着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格外激烈。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本质,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才能在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中占据主动。论文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渗透和意识形态安全等相关概念,总结了梳理了马列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透视、手段与内容及其特点,研究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本质和危害,提出了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对策。研究表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世纪的国际局势、国内态势、党内形势和信息传播平台发生新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网络媒体为平台,通过经济优势、文化交流、人权问题、宗教问题等途径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呈现隐蔽性、多样性与掌控性等特征。研究认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是“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的策略与手段,其表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其目的是铲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较量,其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一统世界,维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霸权,实现西方领导世界、主导世界、主治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研究表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给中国带来了极大地危害,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削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借助民族宗教问题分裂主权国家、稀释新媒体平台党的舆论话语权、动摇社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针对上述危害,需要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舆论以及培养接班人方面做出积极回应,要垒实社会主义中国的物质基础、完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媒体信息平台的舆论管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洪家敏[10](2014)在《红廉文化视域下我国廉政建设的研究 ——以信阳红廉文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体制转轨、社会转型、价值物化、思想多样、利益多元化,党员领导干部面临种种诱惑,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较量,信仰成为检验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合格与否的“试金石”。“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谈及的这八个字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兴趣。的确,腐败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化解这个历史遗留的难题呢?红廉文化的理念便应运而生了。红为廉之基,廉为政之本。红廉文化即红色廉政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孕育、产生、发展的具有廉政内涵的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在廉政建设上的成功实践,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历史特征。红廉文化不仅在战争年代凝聚了人心,提高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强大凝聚功能,对科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廉政文化作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融合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而红廉文化是党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培育的具有廉政内涵的先进文化,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具有先进性、群众性、传承性的特征。鄂豫皖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源丰富,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行党风廉政教育的物质财富。鄂豫皖根据地作为我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积淀形成的红色廉政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具有弥足珍贵的教育价值。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以信阳市的红色文化、红廉文化为例,通过分析红廉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影响,找准红廉文化与廉政建设的关系,阐述红廉文化在历史时期与新时期对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重大影响及实践意义。同时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时期的廉政思想,以及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红廉文化建设成果,包括建国前后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四代领导人进行的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经验。最后进一步探讨挖掘资源——传播文化——开展教育——探索新机制——强化合作——创新品牌,得出红廉文化视域下的我国廉政建设的基本路径。发挥红廉文化思想在中国特色廉政建设中应有的价值功能,关键是要把传承红廉文化思想纳入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这个工作大局中,纳入反腐倡廉建设、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中,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廉政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二、党内腐败现象根源及其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内腐败现象根源及其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及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现状
    2.1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体系的相关理论研究
        2.1.1 党风廉政建设概述
        2.1.2 马克思主义党风廉政思想发展历程
    2.2 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效
        2.2.1 “廉政文化进农村”工程进展顺利
        2.2.2 村级财务审核制度执行力度得以加强
        2.2.3 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有新突破
        2.2.4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2.2.5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载体和方法方式创新性提高
    2.3 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行为与行事作风失范
        2.3.2 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弱化
        2.3.3 农村组织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2.3.4 部分地区财务监督真空化
        2.3.5 部分地区农民利益诉求渠道受阻严重
        2.3.6 农村基层信访压力较大
    2.4 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4.1 教育实施不得力
        2.4.2 思想认识不到位
        2.4.3 体制机制不完善
        2.4.4 监督责任落实不力
        2.4.5 农民信访渠道不通畅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体系构建
    3.1 以“四个着力”为切入点构建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教育体系
        3.1.1 着力开展面向全村的公民文化和廉政文化教育
        3.1.2 着力培训基层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3.1.3 着力创新农村党风廉政教育方法和途径
        3.1.4 着力更新充满时效性的农村党员廉政教育内容
    3.2 以“三体循环”模式构建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制度体系
        3.2.1 廉情预警机制——民主监督制度和村级民主决策
        3.2.2 刚性约束机制——村级财政管理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
        3.2.3 廉政评估机制——干部选拔培养和奖惩制度
    3.3 以“四位一体”的相结合模式构建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监督体系
        3.3.1 党内监督与行政监督相结合
        3.3.2 审计监督与司法监督相结合
        3.3.3 舆论监督与巡视机构监督相结合
        3.3.4 群众监督与基层干部自我监督相结合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实施的保障机制
    4.1 以思想保障机制稳固体系建设
        4.1.1 提高自我修养,高筑意志防线
        4.1.2 勇于改革创新,摒弃传统糟粕
        4.1.3 发挥表率作用,党风带动民风
    4.2 以制度保障机制规范体系建设
        4.2.1 领导机制
        4.2.2 责任机制
        4.2.3 改进机制
    4.3 以组织保障机制监督体系建设
        4.3.1 以“相对集中”机制为原则建立党组织
        4.3.2 以“村级民主”机制为宗旨轮换监督组织
    4.4 以物质保障机制支撑体系建设
        4.4.1 偏远地区党务人员福利倾斜政策
        4.4.2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体系资金进账制度
        4.4.3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经费保障制度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论十八大以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一)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二) 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三) 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四)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二、十八大以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
    (一) 解决当前突出的民生问题,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二) 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新方略,使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
    (三) 切实改进作风,以优良作风面对群众
    (四) 前所未有的力度反对腐败,以廉洁之风密切联系群众
    (五) 加强制度创新,用制度保障群众利益
三、十八大以来党密切联系群众重要举措的意义
    (一) 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二) 有利于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三)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
    (四) 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五)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校期间科研成果

(4)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唯物史观道德基本原理
    一、道德观辨析
        (一) 批判唯心史观道德观
        (二) 坚持唯物史观道德观
    二、道德的特征分析
        (一) 道德的基本特征
        (二) 道德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互关系
    三、道德的社会历史作用
        (一) 规范社会实践活动
        (二) 满足人的内在精神需求
        (三) 培育人的主体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道德态势分析
    一、农村社会变迁
        (一) 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二) 社会关系的变化
        (三) 家庭结构的变化
    二、农村道德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 生产劳动道德现代化
        (二) 社会交往道德现代化
        (三) 个体品德现代化
    三、农村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 思想道德观念急需引导
        (二) 道德建设机制急需完善
        (三) 青少年道德状况急需关注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要素构成
    一、内容要素
        (一) 社会公德建设
        (二) 职业道德建设
        (三) 家庭美德建设
        (四) 个人品德建设
    二、群体要素
        (一) 党员群体
        (二) 非党员成年群体
        (三) 未成年群体
    三、环境要素
        (一) 自然环境
        (二) 社会环境
        (三) 精神环境
        (四) 环境要素的特征
    四、动力要素
        (一) 源动力:集体经济与公共事业
        (二) 内动力:人的精神需求
        (三) 推动力:制度公平与正义
    五、载体要素
        (一) 农村组织
        (二) 大众传媒
        (三) 民间文化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思想资源、理论指导与重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思想资源
        (一) 传统美德基本要素与教化途径
        (二) 马克思主义农民道德建设思想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导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涵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指导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意义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特征
        (一) 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
        (二) 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结合
        (三)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一) 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 努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一)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 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建设
        (三) 促进农村"两委"关系和谐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农村阵地
        (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去
        (二)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村规民约中去
        (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民间文化中去
        (四) 提高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
    四、创建与完善农村道德赏罚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权威支撑
        (一) 发挥组织赏罚的主导性
        (二) 增强公众赏罚的自觉性
        (三) 提高家庭赏罚的科学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概况与特点
    2.1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
    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特点及发展现状
        2.2.1 围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
        2.2.2 通过提高党组织干部素质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
        2.2.3 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党组织的执政环境
        2.2.4 不断深化基层组织改革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2.2.5 促进基层民主政治改革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3 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功能
    3.1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
    3.2 承担农民利益表达的功能
    3.3 促进农村社会利益整合的功能
    3.4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
    3.5 引导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
4 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不协调,联系服务群众功能弱化
        4.1.2 党风廉政建设不到位,农民利益表达功能弱化
        4.1.3 基层党支部人心涣散,社会利益整合功能不强
        4.1.4 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管理方法及理念滞后
        4.1.5 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不相适应
    4.2 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管理方式的滞后性与制度建设的不规范导致二者关系不协调
        4.2.2 党支部廉政建设意识弱化,党员自身廉洁教育缺失
        4.2.3 农村基层党组织放松自身建设导致机构软弱人心涣散
        4.2.4 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党员结构不合理及素质偏低
        4.2.5 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与上级党委的工作要求严重脱节
5 对实现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功能的思考
    5.1 以服务农民关怀农民为宗旨,保持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5.2 创新工作方式,健全农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
    5.3 从群众利益出发,实现公共利益与农民个体权益的双赢
    5.4 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5 发挥党员干部的引导力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民主党派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反腐败现状概述
    一、腐败行为的界定及国内外反腐败的理论观点综述
    二、国内外反腐败现状概述
第二章 民主党派在反腐败中的作用
    一、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及现状概述
    二、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的构成特点及主要职能
    三、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反腐败监督中的作用
第三章 我国民主党派反腐监督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民主党派在反腐败监督中存在的不足
    二、我国民主党派在反腐败监督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充分发挥我国民主党派反腐监督职能作用的思考
    一、不断提高认识,自觉接受监督
    二、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三、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四、提高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水平
    五、探索建立各种监督协调联动体系
结束语
致谢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附录

(7)当代青年大学生红色信仰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红色信仰教育概述
    2.1 红色信仰的历史渊源
    2.2 红色信仰的内涵与外延
        2.2.1 红色信仰的内涵
        2.2.2 红色信仰的外延
    2.3 红色信仰的基本特征
        2.3.1 以人为本是红色信仰的主体特征
        2.3.2 不能成为知识的理念悬设是红色信仰的客体特征
        2.3.3 世俗性、批判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红色信仰的方式特征
        2.3.4 科学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相统一是红色信仰的社会性特征
        2.3.5 在学习中信仰成为红色信仰的核心问题是红色信仰形成过程特征
    2.4 红色信仰的功能
        2.4.1 红色信仰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功能
        2.4.2 红色信仰对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功能
第三章 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红色信仰的具体现状分析
    3.1 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主流
    3.2 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
        3.2.1 红色信仰模糊
        3.2.2 信仰的多元化
        3.2.3 信仰的功利化与世俗化
        3.2.4 校园宗教信仰现象
        3.2.5 社会责任感缺失
        3.2.6 凸显非主流意识色彩
第四章 当代青年大学生红色信仰缺失的原因探析
    4.1 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
    4.2 文化的多元性冲击
    4.3 党内严重腐败现象
    4.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弊端
        4.4.1 重智轻德
        4.4.2 内容滞后
        4.4.3 手段缺乏
        4.4.4 教师水平不足
    4.5 宗教信仰的渗透吸引
    4.6 家庭教育环境的不足
    4.7 青年大学生自身的缺陷
        4.7.1 家庭环境相对优越,人生历练欠缺
        4.7.2 社会实践体验不够
        4.7.3 当代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4.7.4 对信息的鉴别能力较弱
第五章 当代青年大学生红色信仰教育的内容及主要途径
    5.1 红色信仰的主要内容
        5.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5.1.2 理想信念教育
        5.1.3 民族精神
        5.1.4 时代精神
        5.1.5 价值观教育
        5.1.6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5.1.7 宗教文化和宗教政策的正面教育
    5.2 红色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
        5.2.1 “两课”是高校开展红色信仰的主要阵地
        5.2.2 校园文化是红色信仰的第二课堂
        5.2.3 学生党团组织是红色信仰的实践平台
        5.2.4 新闻媒体是红色信仰教育的外部阵地
        5.2.5 家庭的引导教育是红色信仰教育的启蒙和隐性阵地
第六章 加强红色信仰教育功效的若干建议
    6.1 加快建设马克思主义红网工程
        6.1.1 利用网络技术的宣传功能,拓宽网络红色信仰教育的空间
        6.1.2 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提高思辨能力,自觉接受红色信仰
    6.2 着力打造优秀的德育师资队伍
        6.2.1 引导教师在教育思想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6.2.2 引导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
        6.2.3 引导德育老师自身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6.3 强化大学生党团组织的影响力
    6.4 加强红色信仰教育的外部环境建设
        6.4.1 严肃整饬党风党纪
        6.4.2 推进政治改革力度
        6.4.3 加强做好缩小收入差距的工作
    6.5 教育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发自觉性
        6.5.1 真学
        6.5.2 勤思
        6.5.3 践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新形势下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信仰概述
    (一) 信仰的内涵
    (二) 正确信仰的塑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1. 正确的信仰对大学生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力。
        2. 正确的信仰对大学生的发展有激励作用。
        3. 正确的信仰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二当前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表现
    (一) 信仰的多样化多元化特征不断凸显
    (二) 信仰的非科学性和非理性
    (三) 信仰的功利化
三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 社会原因
        1. 价值观混乱及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
        2. 社会的价值观扭曲。
    (二) 高校教育的原因
    (三) 家庭教育的原因
    (四)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四重塑大学生信仰的对策
    (一) 强化家庭教育, 奠定日后大学生道德信仰形成的伦理基础
    (二) 学校教育方面, 应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突出强调实践环节
    (三) 社会方面, 应从宏观层面加大爱国主义宣传,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结语

(9)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及我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意识形态
        2.1.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2.1.3 意识形态安全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列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理论
3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透视
    3.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时代背景
        3.1.1 意识形态渗透的全球化背景
        3.1.2 意识形态渗透的国际新局势
        3.1.3 意识形态渗透的国内新态势
        3.1.4 意识形态渗透的党内新形势
        3.1.5 意识形态渗透的媒体新平台
    3.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手段与内容
        3.2.1 凭借经济优势遏制我国发展
        3.2.2 通过文化交流输出西方价值观
        3.2.3 借助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
        3.2.4 利用宗教问题进行民族分裂
        3.2.5 运用新媒体作为渗透平台
    3.3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特点
        3.3.1 渗透形式的隐蔽性
        3.3.2 手段运用的多样性
        3.3.3 渗透工具的掌控性
4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本质与危害
    4.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与本质
        4.1.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
        4.1.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本质
    4.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危害
        4.2.1 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4.2.2 削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4.2.3 借助民族宗教问题分裂主权国家
        4.2.4 稀释新媒体平台党的舆论话语权
        4.2.5 动摇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
5 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对策
    5.1 垒实社会主义中国的物质基础
        5.1.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5.1.2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2 完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5.2.1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2.2 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5.2.3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5.3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5.3.1 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5.3.2 提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5.4 强化媒体信息平台的舆论管控
        5.4.1 把握媒体信息传播的舆论导向
        5.4.2 加强网络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
        5.4.3 注重新旧媒体的相互配合
    5.5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5.1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5.5.2 培养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10)红廉文化视域下我国廉政建设的研究 ——以信阳红廉文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红廉文化的历史由来已久
        (二) 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
        (三) 红廉文化理念的优势及不足
    二、 研究意义
        (一) 凝聚作用
        (二) 实践作用
        (三) 约束作用
        (四) 导向作用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方面
        (二) 国外方面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二) 历史文献借鉴法
        (三) 实地调研法
第二章 红廉文化的基本理论综述
    一、 红廉文化的内涵
        (一) 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 廉政建设的内涵
    二、 红廉文化与廉政建设的关系
        (一) 党的思想路线是廉政建设一贯的宗旨
        (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红廉文化的核心内容
        (三) 实事求是是红廉文化思想路线的实质
        (四) 中华民族精神是红廉文化的精髓
    三、 红廉文化对廉政建设的影响
        (一) 历史影响
        (二) 新时期影响
第三章 红廉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 红廉文化的思想渊源
        (一)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
        (二) 列宁时期
    二、 红廉文化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一) 建国前后
        (二) 改革开放以来
        (三) 党的十八大报告
第四章 我国红廉文化视域下廉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 前期红廉文化的品牌实践
        (一) 我国主要红区发源地的红廉文化品牌建设
        (二) 红廉文化品牌创新的误区与局限
    二、 信阳红廉文化建设的大胆实践
        (一) 信阳红廉文化理念提出的背景
        (二) 信阳红廉文化建设的特点
        (三) 信阳特色的红廉文化建设初具模型
第五章 完善红廉文化视域下廉政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 红廉文化与廉政建设相结合,永葆党执政的勃勃生机
    二、 保护红廉文化遗产,延续我国廉政建设的政治命脉
        (一) 完善红廉文化遗址保护法规
        (二) 设立专项红廉文化遗产机构
        (三) 合理规划红廉文化遗址范围
    三、 助推革命老区群众致富,夯实我国廉政建设的群众基础
    四、 深化大部制改革,完善我国廉政建设的组织体系
    五、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廉洁服务型政府
    六、 完善红廉文化体系,构建我国廉政建设运行的新机制
        (一) 构建权力规范运行的根基机制
        (二) 探索廉洁风险的防范机制
        (三) 培育广大群众的参与机制
        (四) 打造廉政建设基地的强强合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党内腐败现象根源及其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党内腐败现象根源及其对策思考[J]. 李贺珍. 理论探索, 1995(01)
  • [2]黑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及保障机制研究[D]. 姜源.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3]论十八大以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D]. 易骏. 西南大学, 2015(02)
  • [4]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 欧阳爱权. 武汉大学, 2010(10)
  • [5]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功能研究[D]. 吴延楠.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9)
  • [6]民主党派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研究[D]. 冉霞. 贵州大学, 2007(03)
  • [7]当代青年大学生红色信仰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D]. 周平良.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5)
  • [8]新形势下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 王耕.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3(01)
  • [9]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及我国对策研究[D]. 潘帅.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3)
  • [10]红廉文化视域下我国廉政建设的研究 ——以信阳红廉文化为例[D]. 洪家敏. 河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党内腐败的根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