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天敌和生物防治

引进天敌和生物防治

一、天敌引种与生物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礼生,陈红印[1](2016)在《我国天敌昆虫与生防微生物资源引种三十年成就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汇总了30年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原生物防治研究所)引进的天敌昆虫及生防微生物资源,系统介绍了引进生防资源的种类、数量、来源国家、引种单位和应用情况,并对未来资源引种提出建议。30年来,累计引进境外天敌昆虫及生防微生物资源至少89种、232批次,提供给国内至少21家教学、科研及生产单位。据统计,引进境外天敌昆虫至少69种、212批次,包括茧蜂、瓢虫、草蛉、赤眼蜂、蚜茧蜂、蚜小蜂、跳小蜂、姬小蜂、绒茧蜂、捕食蝽、捕食螨、古巴蝇、食蚜瘿蚊、防杂草象甲、防杂草实蝇等;引进境外生防微生物资源至少20种、20批次,包括耳霉、疫霉、白僵菌、绿僵菌、轮枝菌、虫霉菌、多角体病毒、生防线虫等。这些引进资源的一部分,如广赤眼蜂、甘蓝夜蛾赤眼蜂、丽蚜小蜂、桨角蚜小蜂、半闭弯尾姬蜂、小黑瓢虫、孟氏隐唇瓢虫、黄瓜新小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已在我国商业化生产,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蔬菜、水果、茶叶、林业的病虫害防控,部分天敌昆虫已成功定殖,成为国际生物防治资源引进与利用的成功案例。显着提升了我国生物防治科研、教学和生产水平,促进了我国生物防治事业的进步。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型农业生产形势下,发展生物防治,加强生物防治资源引进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生产意义。

陆庆光[2](1997)在《论生物防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外来种有害生物传入新区之后,在适宜条件下,往往严重干扰本地的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传统生物防治学,采用国外天敌引种的策略和技术防治有害生物,常可获得持续控制的效果。文章概述国内外天敌引种研究情况,并根据我国现状提出了尽快健全法规,提高技术水平等若干建议。

王竹红[3](2006)在《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及其控制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危险的森林检疫性害虫,利用寄生性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是有效遏制其危害蔓延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系统调查福建省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资源的基础上,研究了两种重要寄生性天敌-花角蚜小蜂和友恩蚜小蜂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寄生蜂触角、足和外生殖器上的感觉系统:分析了寄生蜂的种间竞争关系和花角蚜小蜂在不同条件下的寄生功能反应;探讨了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的林间放蜂技术;评价了寄生性天敌对松突圆蚧的自然控制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福建省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为蚜小蜂科Aphelinidae的4属6种,其中初级寄生蜂有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 Viggiani et Ren、长缨恩蚜小蜂Encarsia citrina(Craw)、黄蚜小蜂Aphytis sp.;重寄生蜂有瘦柄花翅蚜小蜂Marietta carnesi(Howard)、双带花角蚜小蜂Ablerus perspeciosus(Girault)、长蚧花角蚜小蜂Ablerus chionaspidis(Howard),其中首次报道双带花角蚜小蜂和长蚧花角蚜小蜂重寄生松突圆蚧。寄生松树的其它介壳虫寄生性天敌也多为蚜小蜂科和跳小蜂科的寄生蜂。松突圆蚧的另一种寄生性天敌-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福建省2002年从日本引进的优势种天敌,目前该蜂已在福建省顺利定殖并发挥显着的防治效果。 2.花角蚜小蜂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种生殖方式,两性生殖产生雌性后代,为初级寄生;孤雌生殖产生雄性后代,重寄生在同种或它种小蜂的老熟幼虫或蛹体上。友恩蚜小蜂营孤雌生殖。花角蚜小蜂和友恩蚜小蜂的产卵行为分成寻找、试探、产卵针插入、产卵、产卵针拔出、清理等几个步骤。解剖刚羽化的花角蚜小蜂和友恩蚜小蜂的生殖系统发现:花角蚜小蜂的卵巢左右成对,各由3条卵巢管组成,两侧卵巢管前端端丝形成的悬带分离,不形成中悬带;友恩蚜小蜂的卵巢也由3条卵巢管组成,但两侧卵巢管的悬带连接,形成中悬带。 对花角蚜小蜂和友恩蚜小蜂的产卵逐日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饲喂20%蜂蜜水和不补充任何营养两种条件下,花角蚜小蜂产卵集中在羽化后的第1-4d,其中第2d产卵最多,饲喂20%蜂蜜水时为3.8粒(占总产卵量的36.89%),不补充任何营养时为2.6粒(占总产卵量的44.07%)。而友恩蚜小蜂在羽化当天就产下大部分卵,饲喂20%蜂蜜水时羽化当天产5.9粒(占总产卵量的81.94%),不补充任何营养时产2.4粒(占总产卵量的100%)。友恩蚜小蜂偏好寄生孕卵期的松突圆蚧雌成蚧,其次为产卵初期的雌成蚧,不寄生产卵末期的雌成蚧。 花角蚜小蜂对被同种其它个体寄生过的寄主具有明显的识别能力,对被友恩蚜小蜂寄生过的寄主不具有明显识别能力,能在被友恩蚜小蜂产过卵的寄主体内重复产卵。而友恩蚜小蜂对被同种其它个体或花角蚜小蜂寄生过的寄主均不具明显识别能力,可在这些寄主体内再重复产卵。 3.触角、足和外生殖器上的感觉系统在寄生蜂寻找寄主的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镜扫描结果表明:花角蚜小蜂和友恩蚜小蜂雌蜂触角均具有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板形感器(Sensilla placodea)、坛形感器(Sensilla placodea)、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B(?)hm氏鬃毛(B(?)hm bristles)等5种感觉器。花角蚜小蜂雄蜂触角除这5种感觉器外,还具有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花角蚜小蜂和友恩蚜小蜂雌蜂足上除具有“触角清洁器”和“翅膀清洁器”外,还具有具槽感觉毛(Socketed

丁建清,付卫东[4](1996)在《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论述了生物防治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提出生物多样性是生防作用物的必要来源,生物防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文中分析了自然界和农田生态系统中天敌的多样性和寄主专一性,并从外来种的治理、濒危物种和栖境的保护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生物防治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作者还强调应加强国际间天敌资源的交换,建立严格的天敌引种释放法规,以便开展更多的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项目

夏如冰[5](2002)在《中国生物防治科技的发展及其动因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天敌昆虫的利用在我国至少有 1 70 0年的历史。 2 0世纪 3 0年代初 ,浙江省昆虫局设立寄生蜂研究室 ,我国近代生物防治科学研究从此发端。中国生物防治的主要成就是在 2 0世纪后 5 0年里取得的。从 5 0年代开始 ,中国从国外引进澳洲瓢虫等多种天敌进行害虫防治 ,60年代以来大量应用赤眼蜂、苏云金杆菌等天敌防治害虫。 1 975年我国明确了“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生物防治科技得到更快发展。 1 979年起开展全国性的农作物病虫害天敌调查 ,1 980年建立国家级独立生防研究机构。“七五”期间 ,生防科技首次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使我国生物防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生物防治科技的发展有其深层的动因。化学农药的使用及其严重后果、生态环境压力、经济利益、政府的宏观决策及近年来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都影响乃至决定着生物防治的发展

陈红印[6](2005)在《两种土蜂的引种、保护、及生物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通过保护土蜂控制中国的金龟子和引种适宜土蜂来控制传入美国的日本金龟子,中美两国的科学家进行了合作研究美国。研究结果表明:山东金龟子的优势种是Tiphia communis和Campsoneris annulata而当地寄主的主要种群为毛黄鳃金龟Holotrichia trichophara,Autoserica Spp.,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aphalia,华北大黑鳃金龟H. oblita和Popillia quadriguttara。在采集的全部土蜂中经美国农业部有益昆虫引进研究中心对日本金龟子Popillia japonica的接种试验表明,其中四种Tiphia vernalis, Tiphiapopilliavora, Scolia japonica, Campsomeris annulata可以寄生日本金龟子。本论文对美国曾经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引进过的前两种土蜂春黑小土蜂Tiphia. vernalis, 弧丽钩土蜂Tiphia popilliavora(在中国它们的自然界寄主是四纹丽金龟Popilliaquadriguttata)进行了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以评价土蜂的定居和再引种将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春黑小土蜂人工扩繁技术表明:以日本金龟子幼虫为繁殖寄主,寄生三龄蛴螬的幼虫发育历期比二龄蛴螬的平均短3.76d;成茧率高2.87倍,,三龄蛴螬繁殖的雌性蜂占60%以上,而二龄蛴螬繁殖的土蜂80%以上是雄性。5%蜂蜜水和5%蔗糖水是成蜂较为理想的营养补充饲料。寄生作用率随接蜂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在土蜂产卵高峰期,种内干扰系数最高,单雌平均获卵量和获茧数以每8h更换一次寄主最为适合。 春黑小土蜂种群数量估计的释放回收率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地每平方公里估计春黑小土蜂数量为202头。第一次对初次标记的成虫回收率为22.97%,第二次对初次标记和二次标记总和的回收率为19.04%。说明春黑小土蜂在调查环境中的重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移动性不是很强,可以认为春黑小土蜂是在当地比较普遍存在的土蜂种类,在北卡罗莱纳州与调查地类似的生态环境很多,说明周围鹅掌秋对稳定一定数量的土蜂种群起到了关键作用。 寄主体味及其粪便对春黑小土蜂和弧丽钩土蜂两种土蜂搜索能力的影响试验表明:两种来源的土蜂的对日本金龟子幼虫本身的存在没有表现出明显强的辨别能力。幼虫的粪便对土蜂搜索寄主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幼虫身体的气味与混合粪便比只有粪便存在更能吸引土蜂。春黑小土蜂的两地理种趋性比弧丽钩土蜂表现明显,其中春黑小土蜂美国地理种的趋性更明显。草地寄主搜寻试验再次表明,春黑小土蜂美国地理种对隧道的开口没有表现出特殊的选择性。超过2/3的雌蜂能够感知寄主幼虫的存在并自行挖洞进入。寄主粪便可以引导土蜂从人工隧道开口进入。 弧丽钩土蜂在不同作物相的扩散行为研究表明:第一次飞行是一种逃逸式的,在观测区内呈随机分布,其他两次飞行则对着陆点有明确的选择性。在玉米花生临作区,土蜂的第二次飞行目标是与花生相邻的玉米,但停留的时间很短,平均只有3min左右。在甘薯豆类与花生临作区对花生田有明显的选择性。第三次飞行的目标非常明显,大多数土蜂都选择在花生区降落。

王燕[7](2018)在《空心莲子草昆虫天敌莲草直胸跳甲对本地植物莲子草的非靶标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生物防治是通过从入侵生物的原产地引进其自然天敌(如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病原菌等)来达到防治的目的,是一种经济且高效的防治入侵生物的方法。然而一些引种后的植食性昆虫不但取食靶标植物,还会对本地的其他生物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引起非靶标效应,威胁本地的生态安全。如何筛选安全高效的防治生物,有效的进行防治生物的风险评估,是目前生物防治工作者所面临的极大的挑战。昆虫对寄主的选择与利用会受到多种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气候、土壤营养、水分、寄主植物的质量与可获得性、天敌环境等。然而人们对生防昆虫寄主范围及寄主偏好性的检测通常是在实验室或温室中进行的,因此无法准确的预测生防昆虫在自然环境下对寄主的选择与利用,即昆虫的生态学寄主范围。本文以空心莲子草的生防昆虫莲草直胸跳甲和本地植物莲子草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控制实验、田间实验等方法分析莲子草作为非靶标生物是否能够支持跳甲个体及种群的发育与增长,探索气候因素、环境因素、植物因素、天敌因素是否会影响跳甲对非靶标植物的利用。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自然环境中,跳甲可以在莲子草群落中完成从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各个发育阶段。跳甲的种群大小与莲子草直径、株高和植物的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中直径和株高是影响跳甲种群大小的最重要的因子。跳甲的种群大小与环境水分的含量、总氮含量、pH和经纬度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水分含量和经度是影响跳甲种群大小的最主要的因子。(2)通过控制实验检验土壤养分、水分和植物的密度对跳甲个体的影响,发现环境因子既能够影响植物的性状,也可以影响跳甲的生长发育与生存。土壤养分的大小是决定跳甲存活的关键因素,而土壤的养分、水分和植物的密度能够共同影响跳甲的生长发育。从沙土处理到土壤处理,跳甲的化蛹数和羽化成虫数增加,发育时间缩短。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跳甲的发育时间缩短。(3)跳甲能够在莲草上维持种群,但仅有在桂林实验地中的跳甲可以在莲子草上成功的越冬,武汉和开封的跳甲在冬季全部死亡。不同的气候区域可以通过直接的(影响跳甲越冬)或间接的(影响植物的物候)的作用,影响跳甲的发育及种群的维持。(4)蛀茎化蛹是跳甲非靶标寄主利用的关键因素,莲子草的直径越大,跳甲的蛀茎蛹数和蛀茎羽化成虫数越高,幼虫的死亡率最低,个体最大。在实验室环境中,跳甲是可以在莲子草茎秆外完成化蛹发育的,然而茎外发育的跳甲随环境水分含量的降低,羽化成虫数降低,发育时间延长,体重下降。另外,在茎外化蛹的跳甲在开放的自然环境中更容易被天敌取食,同样能够证明跳甲的发育需要植物的茎秆提供保护。这些结果充分说明了本土植物莲子草是跳甲的生态学寄主。本文是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检验多种生物及非生物环境因子对生防昆虫非靶标寄主利用的影响。本文的工作对于今后的生物防治非靶标效应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未来人们对生防昆虫的风险性进行评估时,充分的理解各类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对生防昆虫寄主选择与利用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党英侨,王小艺,杨忠岐[8](2018)在《天敌昆虫在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上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一些林业本地害虫和外来入侵害虫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或威胁,而天敌昆虫作为一类有效的自然调控因子,对这些害虫的种群抑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椰心叶甲、红脂大小蠹6种重要入侵种以及杨圆蚧、白蜡窄吉丁、松墨天牛、光肩星天牛、栗山天牛、松毛虫等多种本地重要害虫为例,介绍了近50年来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状况,对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天敌昆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马瑞燕,王韧[9](2005)在《喜旱莲子草在中国的入侵机理及其生物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喜旱莲子草为全球性恶性杂草,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家报告中首批9种重要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本文综述了喜旱莲子草的起源、分布以及在我国的传播扩散和危害,并分析了入侵机制.鉴于这是我国生物防治外来杂草最成功的项目,还介绍了利用昆虫天敌生物防治的过程、实践和经验,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参60

陶玫,陈国华,杨本立[10](1999)在《蚧壳虫天敌昆虫的利用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根据蚧壳虫危害严重和防治现状, 从蚧壳虫构造特点、天敌资源、生物防治成功事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阐明了蚧壳虫化学防治的效果及产生的副作用, 生物防治在蚧壳虫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防治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对蚧壳虫生物防治作了客观的评价和展望, 认为蚧壳虫生物防治将成为研究热点,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天敌引种与生物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敌引种与生物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天敌昆虫与生防微生物资源引种三十年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进资源的种类及批次
2 天敌昆虫及生防微生物资源的来源
3 天敌昆虫及生防微生物资源的国内接收单位
4 引进天敌昆虫的成功案例与利用情况
5 目前我国天敌昆虫及生防资源引种形势
6 展望及加强天敌昆虫与生防资源引种的建议

(3)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及其控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松突圆蚧的寄生性天敌资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福建省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的调查
        1.1.2 福建省松突圆蚧重寄生性天敌的调查
        1.1.3 标本的鉴定
        1.1.4 其它松树介壳虫的寄生性天敌
    1.2 结果与分析
        1.2.1 福建省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的种类
        1.2.2 引进种天敌-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
        1.2.3 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的形态特征
        1.2.4 其它松树介壳虫的寄生性天敌
    1.3 小结与讨论
2 花角蚜小蜂与友恩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2.1 花角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1.1 供试虫源
        2.1.1.2 花角蚜小蜂寄生行为的观察
        2.1.1.3 花角蚜小蜂逐日产卵分配的研究
        2.1.1.4 花角蚜小蜂的幼期发育和生殖系统结构特征
        2.1.1.5 花角蚜小蜂羽化习性的研究
        2.1.2 结果与分析
        2.1.2.1 花角蚜小蜂的寄生行为
        2.1.2.2 花角蚜小蜂的逐日产卵分配
        2.1.2.3 花角蚜小蜂雌蜂的幼期发育和生殖系统结构特征
        2.1.2.4 花角蚜小蜂的羽化习性
    2.2 友恩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试验材料
        2.2.1.2 友恩蚜小蜂生殖方式和寄生行为的观察
        2.2.1.3 友恩蚜小蜂对寄主选择性的研究
        2.2.1.4 友恩蚜小蜂逐日产卵分配的研究
        2.2.1.5 友恩蚜小蜂的羽化孔和介壳大小
        2.2.1.6 友恩蚜小蜂幼期发育和生殖系统的结构特征
        2.2.2 结果与分析
        2.2.2.1 友恩蚜小蜂的生殖方式和寄生行为
        2.2.2.2 友恩蚜小蜂的寄主选择性
        2.2.2.3 友恩蚜小蜂的逐日产卵分配
        2.2.2.4 友恩蚜小蜂的羽化孔和介壳大小
        2.2.2.5 友恩蚜小蜂幼期发育和生殖系统的结构特征
    2.3 花角蚜小蜂与友恩蚜小蜂寄生识别能力的研究
        2.3.1 材料与方法
        2.3.1.1 试验材料
        2.3.1.2 花角蚜小蜂与友思蚜小蜂种内寄生识别能力的研究
        2.3.1.3 花角蚜小蜂对友恩蚜小蜂寄生过的雌蚧识别能力的研究
        2.3.1.4 友恩蚜小蜂对花角蚜小蜂寄生过的雌蚧识别能力的研究
        2.3.1.5 数据处理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2.1 花角蚜小蜂与友恩蚜小蜂的种内寄生识别能力
        2.3.2.2 花角蚜小蜂对友恩蚜小蜂寄生过的雌蚧的识别能力
        2.3.2.3 友恩蚜小蜂对花角蚜小蜂寄生过的雌蚧的识别能力
    2.4 小结与讨论
3 花角蚜小蜂与友恩蚜小蜂触角、足和外生殖器的感觉系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角蚜小蜂雌蜂触角、足和产卵器上的感觉系统
        3.2.1.1 触角的形态特征
        3.2.1.2 触角感觉器的种类、形态及分布
        3.2.1.3 足的形态特征
        3.2.1.4 足的感觉器种类、形态及分布
        3.2.1.5 产卵器的形态特征
        3.2.1.6 产卵器感觉器的种类、形态及分布
        3.2.2 花角蚜小蜂雄蜂触角、足和产卵器上的感觉系统
        3.2.2.1 触角的形态特征
        3.2.2.2 触角感觉器的种类、形态及分布
        3.2.2.3 花角蚜小蜂雄蜂足
        3.2.2.4 花角蚜小蜂雄蜂交配器
        3.2.3 友恩蚜小蜂雌蜂触角、足和产卵器上的感觉系统
        3.2.3.1 触角的形态特征
        3.2.3.2 触角感觉器的种类、形态及分布
        3.2.3.3 足的形态特征
        3.2.3.4 足的感觉器种类、形态及分布
        3.2.3.5 产卵器的形态特征
        3.2.3.6 产卵器感觉器的种类、形态及分布
    3.3 小结与讨论
4 花角蚜小蜂与友恩蚜小蜂的种间竞争作用关系
    4.1 花角蚜小蜂与友恩蚜小蜂种间竞争的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供试材料
        4.1.1.2 试验方法
        4.1.1.3 数据处理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松突圆蚧及其寄生性天敌生态位的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林间调查
        4.2.1.2 数据处理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松突圆蚧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生态位宽度
        4.2.2.2 松突圆蚧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生态位重叠和比例相似性
        4.2.2.3 松突圆蚧及其寄生性天敌的时间—空间二维生态位
    4.3 小结与讨论
5 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功能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试验方法
        5.1.2.1 不同恒温对花角蚜小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
        5.1.2.2 自然变温对花角蚜小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
        5.1.2.3 自身密度对花角蚜小蜂寻找效应的影响
        5.1.3 数据处理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恒温对花角蚜小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
        5.2.2 自然变温对花角蚜小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
        5.2.3 自身密度对花角蚜小蜂寻找效应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6 花角蚜小蜂收蜂及林间放蜂技术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花角蚜小蜂的引种
        6.1.2 检疫隔离室内收蜂与饲养
        6.1.2.1 收蜂箱收蜂
        6.1.2.2 补充营养及雌雄配对
        6.1.3 林间基地的选择
        6.1.4 收蜂室收蜂技术的研究
        6.1.5 林间放蜂技术的研究
        6.1.6 林间定殖效果的调查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花角蚜小蜂的引种
        6.2.2 林间种蜂基地的建立
        6.2.3 种蜂定殖与回收
        6.2.4 收蜂室收蜂技术
        6.2.4.1 收蜂室收蜂的优缺点
        6.2.4.2 花角蚜小蜂收蜂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6.2.4.3 与花角蚜小蜂雄蜂易混淆的其它寄生蜂
        6.2.5 人工助迁扩繁基地的建立
        6.2.6 林间定殖效果
    6.3 小结与讨论
7 寄生性天敌对松突圆蚧的控制作用
    7.1 生命表分析方法
        7.1.1 材料与方法
        7.1.1.1 试验材料
        7.1.1.2 试验方法
        7.1.1.3 松突圆蚧各个虫期作用因子存活率估计
        7.1.1.4 松突圆蚧生命表组建方法
        7.1.1.5 干扰作用控制指数(ⅡPC)的计算方法
        7.1.1.6 松突圆蚧种群系统重要因子的分析
        7.1.2 结果与分析
    7.2 天敌跟随作用分析方法
        7.2.1 材料与方法
        7.2.1.1 试验材料
        7.2.1.2 试验方法
        7.2.1.3 密度及寄生率计算方法
        7.2.2 结果与分析
    7.3 小结与讨论
8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附图
个人简介

(5)中国生物防治科技的发展及其动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物防治的历史演进
    (一) 生物防治科学的产生
    (二) 我国生物防治的发展概况
二、生物防治科技的主要成就
    (一) 天敌资源的引种与移殖
    (二) 保护利用本地天敌
    (三) 优势种天敌的人工繁殖利用
        1.赤眼蜂
        2.平腹小蜂
        3.瓢虫
        4.草蛉
    (四) 微生物农药的研制、开发与应用 (9)
        1.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
        2.昆虫病原真菌杀虫剂
        3.昆虫病毒杀虫剂
        4.杀虫抗生素
三、生物防治科技的发展动因
    (一) 害虫防治科技变迁的影响
    (二) 环境压力
    (三) 经济因素
    (四) 政策因素
    (五)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6)两种土蜂的引种、保护、及生物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研究背景
    第二节 日本金龟子入侵美国的历史
    第三节 美国本地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的寻找和利用
    第四节 国外天敌的搜寻采集和引进
    第五节 用于成功引种及繁殖寄生蜂的技术
    第六节 引进寄生蜂后的生存现状
        1.6.1 引进土蜂的生存现状
        1.6.2 引进寄生蜂的定居性研究
        1.6.3 人为药剂防治的干扰
        1.6.4 国外天敌昆虫引种的复苏
        1.6.5 两种土蜂的进一步探求
第二章 土蜂引种相关技术研究
    第一节 引种土蜂种类的筛选
        2.1.1 材料与方法
        2.1.2.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第二节 土蜂安全运输技术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第三章 用于扩繁春黑小土蜂的生物学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3.1.1 土蜂来源
        3.1.2 日本金龟子的饲养
        3.1.3 寄主龄期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1.4 补充营养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1.5 接蜂数量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1.6 更换寄主的频次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1.7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3.2.1 寄主龄期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2.2 补充营养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2.3 接蜂数量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2.4 更换寄主的频次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在原始释放地土蜂种群数量估计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五章 不同土蜂寄主搜寻能力影响因子的比较
    第一节 寄主搜寻能力对土蜂定殖的意义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5.2.1 土蜂来源:
        5.2.2 金龟子来源:
        5.2.3 土蜂寄主搜寻测试装置:
        5.2.4 统计方法
        5.2.5 选择试验1
        5.2.6 选择试验2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5.3.1 两种土蜂寄主搜索力影响因子的观察
        5.3.2 土蜂不同生态型对寄主搜索能力比较
    第四节 讨论
第六章 土蜂扩散行为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6.1.1 土蜂采集与储存
        6.1.2 土蜂的释放
        6.1.3 观测区的设立
        6.1.4 试验次序与重复
        6.1.4.1 玉米花生临作田土蜂迁飞规律观察
        6.1.4.2 花生-甘薯豆类临作田土蜂迁飞规律观察
        6.1.5 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6.2.1 土蜂在玉米-花生临作田测试区内的飞行扩散
        6.2.2 土蜂在甘薯豆类混生与花生临作田测试区内飞行扩散结果
        6.2.3 土蜂在不同作物上停留的时间比较
    第三节 讨论
第七章 两种土蜂滞育特点的比较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7.1.1 土蜂来源,
        7.1.2 滞育的产生与解除调查
        7.1.3 寄主在决定两种土蜂滞育中的作用
        7.1.4 寄主血淋巴对土蜂滞育的影响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7.2.1 两种土蜂滞育产生与解除时间调查
        7.2.2 寄主在决定两种土蜂滞育中的作用
        7.2.3 滞育日本金龟子三龄幼虫注射非滞育幼虫血淋巴对土蜂滞育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第八章 土蜂保护区建立
    第一节 保护区基本情况
    第二节 研究方法
        8.2.1 建立土蜂保护区
        8.2.2 保护区内外建立观测点
        8.2.3 调查方法
        8.2.3.1 蛴螬数量调查方法
        8.2.3.2 土蜂数量调查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8.3.1 土蜂数量增长调查结果
        8.3.2 蛴螬数量调查
    第四节 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空心莲子草昆虫天敌莲草直胸跳甲对本地植物莲子草的非靶标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入侵植物的生物防治
        1.1.1 生物防治及潜在风险
        1.1.2 生物因素对植食性昆虫寄主范围及选择的影响
        1.1.3 气候及环境因素对昆虫寄主的影响
        1.1.4 科学问题
    1.2 本文的研究体系
        1.2.1 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
        1.2.2 本土植物莲子草
        1.2.3 生物防治天敌莲草直胸跳甲
        1.2.4 跳甲的引种历史和释放后寄主检测
        1.2.5 跳甲的非靶标效应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环境因子对莲草直胸跳甲在莲子草上种群大小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的计算与统计
    2.4 实验结果
        2.4.1 环境因子与植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2.4.2 跳甲种群大小与植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2.4.3 跳甲种群大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第三章 环境因子对莲草直胸跳甲个体在莲子草上发育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处理
        3.2.2 植物材料的准备
        3.2.3 植物参数的测定
        3.2.4 不同处理组植物对跳甲的影响
    3.3 数据的计算与统计
    3.4 实验结果
        3.4.1 环境因子对植物性状的影响
        3.4.2 环境处理影响下的植物质量对昆虫发育的影响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气候对莲草直胸跳甲在莲子草上种群动态及越冬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地设计
        4.2.2 植物材料的准备与种植
        4.2.3 实验方法
        4.2.4 数据的计算与统计
    4.3 实验结果
        4.3.1 跳甲的种群动态与越冬
        4.3.2 跳甲对寄主植物的偏好性
        4.3.3 跳甲的性状表达
        4.3.4 植物的物候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莲子草寄主植物质量与天敌对昆虫发育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植物质量对跳甲蛹发育的影响
        5.2.2 水分条件对蛹发育的影响
        5.2.3 模拟天敌环境对蛹发育的影响
    5.3 数据的计算与统计
    5.4 实验结果
        5.4.1 寄主处理对跳甲蛹发育的影响
        5.4.2 初代跳甲的寄主和植物质量对后代发育及表达的影响
        5.4.3 环境中的水分对跳甲体外蛹发育的影响
        5.4.4 天敌环境对跳甲体外蛹发育的影响
    5.5 本章讨论与小结
        5.5.1 讨论
        5.5.2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天敌昆虫在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上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重要入侵物种的生物防治
    1.1 日本松干蚧
    1.2 松突圆蚧
    1.3 湿地松粉蚧
    1.4 美国白蛾
    1.5 椰心叶甲
    1.6 红脂大小蠹
2 我国本土重要害虫的生物防治
    2.1 刺吸类害虫
    2.2 蛀干类害虫
        2.2.1 吉丁虫
        2.2.2 天牛
    2.3 食叶类害虫
3 我国传统生物防治和助增生物防治实践
4 展望

(9)喜旱莲子草在中国的入侵机理及其生物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喜旱莲子草
    1.1 分类地位、起源和全球分布
    1.2 在中国的入侵、传播与危害
    1.3 喜旱莲子草入侵成灾机理
        1.3.1 多种生态型
        1.3.2 多种生物型
        1.3.3 无性繁殖
        1.3.4 抗逆力强, 适应范围广
        1.3.5 在入侵环境中缺乏种群依赖型天敌的自然控制
        1.3.6 人为引种、扩散
2 我国对喜旱莲子草的生物防治
    2.1 可行性论证
    2.2 越冬保种, 大量繁殖
    2.3 释放技术与控制效果
    2.4 有效利用机理的研究
    2.5 其它天敌昆虫
3 喜旱莲子草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10)蚧壳虫天敌昆虫的利用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界中蚧壳虫天敌昆虫资源丰富
2 利用天敌昆虫防治蚧壳虫可起到持续控制的作用
3 蚧壳虫生物防治的展望
    3.1 蚧壳虫生物防治的必要性
    3.2 保护蚧壳虫天敌的重要性
    3.3 输引蚧壳虫天敌的可能性
    3.4 加强人工大量繁殖天敌的研究

四、天敌引种与生物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天敌昆虫与生防微生物资源引种三十年成就与展望[J]. 张礼生,陈红印. 植物保护, 2016(05)
  • [2]论生物防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意义[J]. 陆庆光. 生物多样性, 1997(03)
  • [3]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及其控制作用的研究[D]. 王竹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4]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J]. 丁建清,付卫东. 生物多样性, 1996(04)
  • [5]中国生物防治科技的发展及其动因初探[J]. 夏如冰. 中国农史, 2002(03)
  • [6]两种土蜂的引种、保护、及生物生态学研究[D]. 陈红印.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7]空心莲子草昆虫天敌莲草直胸跳甲对本地植物莲子草的非靶标效应研究[D]. 王燕.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18(06)
  • [8]天敌昆虫在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上的研究进展[J]. 党英侨,王小艺,杨忠岐.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2)
  • [9]喜旱莲子草在中国的入侵机理及其生物防治[J]. 马瑞燕,王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5(02)
  • [10]蚧壳虫天敌昆虫的利用及展望[J]. 陶玫,陈国华,杨本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04)

标签:;  ;  ;  ;  ;  

引进天敌和生物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