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体验越南

“看花”体验越南

一、“走马观花”感受越南(论文文献综述)

刘琳[1](2021)在《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应改变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在历史课程中“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调查是一种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拉进学生与历史、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生活紧密相连,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涵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本文依据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施建议,对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进行探究。全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的概念、方法、内容以及一般步骤做了相应的概述;其次,从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涵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方面阐述了开展社会调查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第二章节是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课堂观摩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的现状,一方面社会调查已经被部分初中学校和历史教师所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机会少、流于形式,忽视过程体验和结果反馈,缺乏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等。第三章节,围绕调查中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第一,端正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养;第二,优化调查活动设计,尊重学生主体;第三,形成社会各方合力,创设良好环境。并尝试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寻找家族记忆”历史调查活动为例,从案例的提出背景、设计思路、组织实施、学生评价和总结反思等方面细致地进行剖析和研究,以期为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本文虽然对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议,但囿于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有限,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继续反思和完善,以求服务教学、服务学生。

宋敏[2](2020)在《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首先纵向地梳理了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的建设与发展概况,剖析了不同历史语境、教育环境对于该课程、教材建设的影响;也通过教材的变化完善、推陈出新,反观了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其次,参照历时与共时的对应关系,笔者对各类型的教材做了横向的解读与剖析,根据教材的文化属性和特色化建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推介。在共时的维度,笔者基于对教材文本的静态分析和对教学情境的动态反观,一方面论述了教材的体例、架构、内容、原则等文本组织,透过教材间的普遍性解读了其背后共有的音乐文化观念与多元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课程观入手,解读教材在教学情境中的运用理念,其理论与实践如何进行互补反观、及如何通过教师活态的讲解使教材呈现个性化的特点,与教师、教学共同构成动态的教育哲学视域。基于“视域融合”的教材观,笔者将其链接到“生活世界”的课程观与“经验会话”的教学观,进一步深化了《世界音乐》教材作为多元主体的感性诉求,关注了世界音乐教育变革下人与世界、社会、文化、自然、生活、音乐动态的交往与联结。

陈氏娥[3](2020)在《汉越含“马”字成语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结构形式固定、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或句子。成语的出现让人们交流语言及交流内涵更加丰富。无论是中国还是越南,成语的使用都是两国最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在两国的古代,交通运输工具没有像现在一样发达,人类最常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是马。所以人类在长期的与马生活中,通过观察马的特性和生活习性以及马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马的不同领域中赋予马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在两国的文化中,马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汉越成语中的“马”字成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而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单独对“马”字成语专门研究的文章较为稀少,主要针对“马”字成语的语义方面进行分析,至今对结构方面研究的文章极为罕有。因而,本文要对此题目扩大研究,为汉语和越南语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本文首先对汉越成语界定以及汉语“马”字和越南语表达“马”字进行对比,从此划分出汉越含“马”字成语的界定。通过参考具有权威认定的四本汉语成语词典和四本越南语成语词典进行统计与考察。其次,对汉越含“马”字成语的结构和语义两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对于结构方面,将成语分为联合与非联合两组结构,分析各组内部结构的形式以及统计其数量与所占的比例。对于语义方面,本文将汉越含“马”字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分为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完全不对应三大种关系,并且对比两种语言之间的象征意义,从而找出异同点。最后,通过结构和意义两方面的对比结果,指出异同点的成因,揭示越南学生学习和日常使用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减少在“马”字成语结构搭配和语义理解的错误,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马”字成语的文化涵义,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嫦曦(Hao Do Thi)[4](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实务探索 ——以越南A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青春期性教育问题成为包括越南在内的许多国家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之一,性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高中阶段青少年的问题尤为突出。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时,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他们处于一个希望脱离家庭范围,融入集体的年龄阶段;他们渴望学习,发现和发展新的技能。但是,由于家庭和学校缺乏对性教育的关注和教育经验,青少年中盲目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多发,导致早孕、青少年流产率逐年增长。现实表明,目前学校进行的性教育浮于表面,成效有限,这不仅不利于当前青少年的健康、生活与学习,而且也会对未来的人口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笔者在越南A高中的性教育社会服务工作实践经验,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获得一手资料。在社会学习理论以及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小组活动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新模式。本文首先对社会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背景进行了分析。在开展小组活动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前,对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与访谈结果,通过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干预,设计适合高中生的相关活动环节。在实务过程中根据小组活动实际情况及时对服务方案进行调整,小组活动结束之后对当期进行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最后,对小组活动介入高中性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表明,学校、家庭对高中生青春期的性教育存在缺失,而社会工作小组方法的恰当运用可以弥补这一缺失,有效帮助高中生学习性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研究从介入理论,介入方法层面进行反思,发现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对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小组工作可以为当前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应用提供经验与借鉴。笔者从小组活动的角度对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在小组工作中加入亲职教育的内容,二是将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小组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体系当中,三是社会建立专门针对高中生科学的信息转播渠道。

张微玥[5](2020)在《高中随笔写作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近些年的研究中,高中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美的表达与创造,同时还要求学生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和美感。但在将这些要求落实到高中学生日常的随笔教学和写作训练上时,却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老师教授的高中语文知识范围和语文知识深度受到了高考考点的影响,高考需要考什么,学校就要求老师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什么上,像随笔写作这种不受内容和文体限制的写作形式,虽然是老师给学生调剂学习的方法之一,但这只能算是浅尝辄止,并未进行深入钻研。其次,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老师更加侧重锻炼学生写作上的应试能力,而非学生的日常表达,写作技巧多是偏向于议论文写作,对学生习作的评改方式也是十分单一的。此外,一些学生对写作还带有畏惧和畏难的情绪,在进行习作创作时出现了“不能有效地利用写作素材、表达平铺直叙没有波澜、文章内容略显苍白”等问题。以上这些都是出现在高中随笔写作教学中的现实问题,高中阶段的随笔写作教学现状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在高中随笔写作的实践基础上,通过调查、访谈和课例分析发现存在于实际教学中的突出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提出对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绪论部分指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研究的背景意义、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第一章简述研究方法、研究的调查对象、目的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展示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教师访谈结果和课例分析结果,第二章通过上述调查,了解目前高中随笔写作教学的现状,并整理出目前高中随笔写作教学中的现存问题,第三章从有效激发随笔写作的兴趣、注重随笔写作素材的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随笔写作习惯和及时有效评价随笔习作等方面对高中随笔写作教学提出改进策略。其中有效激发随笔写作的兴趣分为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和用范例激发学生兴趣两种方法。注重随笔写作素材的积累分为留心生活,细致观察;扩大阅读,从阅读中积累素材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随笔写作习惯分为培养学生良好书写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学生认真修改随笔的习惯三项策略。及时有效评价随笔习作分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品和多元化的评改方式两条方法。

范钰琪[6](2020)在《留学生习得汉语中动物相关固定表达的偏误研究》文中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与动物相关的固定表达是一个教学难点,这类汉语表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表意不等于字面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深层隐喻的特点,故留学生理解困难,习得中易产生偏误。本文以《新HSK高级词汇大纲》中列举的动物词及其形成的固定表达为研究对象,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搜集整理了留学生习得这些动物词语及相关固定表达的偏误语料,并在偏误理论指导下,对这些偏误进行了分类,从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了说明语言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对习得的影响,我们调研了《发展汉语》和《HSK标准教程》两套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中所有与动物相关的词语及其固定表达在教材中的编写情况,提出了针对性教学建议。为了验证教学建议的有效性,我们依据教学建议的思路,设计了一份动物词及相关固定表达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案,并采用该教案进行了教学对照组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根据偏误研究提出的教学建议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黄佩红[7](2020)在《4-12岁儿童的旅游认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代家庭社会转型和教育理念转变,旅游已经越来越成为寓教于乐、加强儿童户外教育的重要方式。以儿童为中心的亲子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但针对儿童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趋于成人化,既不能很好地响应儿童的旅游需求,也无法真正满足亲子旅游现象背后家长们的心声。“重需求,轻供给;重成人,轻儿童;重旅游,轻教育”的亲子旅游现象,根源上是业界和学界相对忽视儿童在旅游市场和旅游研究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文章摒弃了成人对儿童无能、不成熟、脆弱等固有的惯性思维,把儿童当作旅游世界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即旅游的认知主体来研究,以期能为成人理解儿童旅游世界和儿童旅游产品的设计带来一些思考。本文的研究前提假设:(1)儿童能够像成人一样通过经验了解现实并建构现实,其经验模式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模式(Sensation),也包括了知觉模式(Perception)和观念模式(Conception)。(2)旅游有助于儿童地方经验的积累和成长,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研究围绕儿童如何认知旅游这一核心问题,探讨5个子问题:(1)儿童在休闲情境下的旅游认知?(2)儿童在红色旅游情境下的旅游认知?(3)儿童旅游认知具有哪些特征?(4)儿童旅游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是什么?(5)旅游之于儿童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不同的旅游情境,将可能影响到儿童的感觉模式、知觉模式和观念模式。因此,本文选取了存在强对比度的休闲旅游情境和红色旅游情境,探析4-12岁儿童的旅游认知。研究选取了典型的儿童休闲旅游地——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和红山森林动物园,以及红色旅游爱国教育基地——雨花台烈士陵园作为研究儿童认知的案例地。通过妈妈语式的结构性访谈法,收集了175份儿童访谈有效样本(其中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和红山森林动物园70份,雨花台烈士陵园105份),并导入ROST CM6.0进行词频、语义网络以及情感分析获得儿童旅游认知的分析维度。在前一步的基础上使用Nvivo11.0进行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建构儿童眼中的旅游世界。最终总结儿童旅游认知特点、机制和旅游对儿童的价值,并建构儿童旅游认知发展的过程模型。在休闲旅游情境中,儿童定义的旅游是:旅游=离开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以玩为中心+游戏活动+开心的情感。当代儿童旅游经历丰富,但儿童最感兴趣的是好玩、好看、好吃特征的主题公园/游乐场/动物园,这源于儿童生性喜好亲水性、空间移动性和感官刺激性的活动。儿童认为旅游比玩更好玩,时间长,距离远,虽然需要通过长途交通工具才能实现,但是旅游比玩更开心,收获得到的知识更多。儿童对旅游评价通常建立在高度的对比之下,好玩的旅游地评价高,体验差的旅游地评价低。大多数儿童能够理解旅游动机,如亲近父母、经验学习、逃避、奖励实现、乐趣和兴趣等。旅游还可以维系儿童与父母、亲人、同伴和旅游目的地的关系:实现了和父母的共同生命在场,加强了异地亲人的情感连接,增加了和同伴沟通的共同话语,增强了儿童的空间感知和地方感。在红色旅游情境中,儿童理解的红色旅游是由学校或家长组织的,去一些神圣庄严和建筑有特色和寓意的地方,进行纪念烈士、了解事迹和历史、学习精神等特殊旅游活动,目的是加强儿童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和信仰传承,它与“红色”的红领巾、国旗、鲜血相关,与“中国红”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儿童的眼中,红色旅游地雨花台是一个风景的美丽空间、户外的开敞空间和红色的神圣空间,神圣、庄严、美丽是儿童对红色旅游地的印象。增强集体归属感、促进关系、享受乐趣、学习等是儿童的旅游动机。儿童往往对红色旅游地给予高度评价并愿意推荐他人旅游,源于儿童相信红色旅游地承载了烈士事迹和精神,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和加强爱国教育,自身有责任传承和传播爱国精神。尽管红色旅游地是悲伤而沉重的,但儿童能够理解烈士牺牲是为了保家卫国,并将英烈精神、信仰传承和国家认同价值内化,融入到行动上:尊重长辈、好好学习、爱护环境、报效祖国。整体研究表明:(1)无论是休闲情境还是红色旅游情境下,儿童都能够从旅游印象、旅游内涵、旅游偏好、旅游动机、旅游体验和旅游评价等层面认知旅游;(2)儿童旅游认知明显区别于成人版本,具有局限性、发展性、具象性、家庭性和综合性5个特点,旅游之于儿童存在社会化、教育和情感3个方面的价值。(3)儿童和旅游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好奇心是最根本的驱动发展因素,身体机能的成熟、社会环境和旅游环境是认知发展重要的驱动因素,儿童旅游认知是其自身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揭示了旅游的“儿童版本”与“成人版本”之间的差异,从理论上回答了亲子旅游现象存在“重需求,轻供给;重成人,轻儿童;重旅游,轻教育”的背后原因和机制。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儿童时期天真的想法和行为尽管幼稚,却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开始。无论是儿童旅游研究,还是儿童旅游产品的设计,都亟待从成人视角向儿童视角转变,从作用客体向实践主体转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儿童的旅游世界,给旅游产品设计、家庭、学校带来一定的思考。

王莉庭[8](2020)在《云南铁路博物馆数字媒体展示设计》文中提出在当今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海量信息不断产生、迅速更迭的形势下,信息的扩散传播离不开呈现载体作为媒介。信息是不可变更的而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千变万化的。如何利用不同的展现形式让受众能够更加高效、互动地读取信息是一门学问。博物馆呈现的是一座城市乃至国家与民族的人文宝库,拥有包括收藏、陈列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求知、观赏诉求。如何打造出区域性特色博物馆,培养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这是摆在当下博物馆面前一道亟待研究的问题。可以说,数字媒体建设是传统博物馆转型过程中的一次机遇也是挑战,博物馆数字媒体展示设计能够更好地促进传统博物馆展示美育功能的外在延伸。为此,笔者结合自身专业特性,通过对云南铁路博物馆进行实地的考察与分析,来制定相应的改良方案,做到在场馆建设中保留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数字媒体展示方式呈现,尝试打破固有的博物馆展示格局和空间模式。云南铁路博物馆立足于云南铁路的修建发展历史和铁路行业主题而建,它是国内唯一的一座建在车站内的博物馆,浓缩了云南铁路百年历史文化。本文通过数字媒体展示设计在博物馆场馆中的运用实践,对云南铁路博物馆传统展示方式与数字化展示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梳理与融合,来探索云南铁路博物馆数字媒体展示设计的规划方案,选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研究价值。通过数字媒体展示设计,将能以人性化的导览方式,让参观者更加自主灵活地选择参观路线,将不受到时间、空间、地区和语言的局限,将最大化地发挥展品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科普教育、传播文化的职能。

曾梦瑊[9](2020)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研究(2010-2019)》文中认为中国拥有56个民族,位于中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广西的六个区域,都是多民族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共有32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构成一幅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中国画卷,魅力无穷,而西南地区雄浑壮观的山岳风光,也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增添了无限情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分支细化,文化保留完整,民风民俗古朴有趣,文化遗产古老而又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经济发展等原因,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扬。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影视工作者将影像技术用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当中,不仅使众多濒临消逝的文化得以保存,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宝库,也将这些负载着悠久文化和独特韵味的信息传播至世界各地,让国内外的观众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多元和厚重。纪录片作为影像艺术的形态,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2010年以来,国家对纪录片发展的重视与扶持、中国西南区域经济的崛起等利好条件,也助推了西南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人才的缺失、传播观念的认识等现实问题,也成为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的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当代语境中的发展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第一章将首先对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基本情况做一个梳理与概括,分析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发展趋势;第二章提出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优势与意义;第三章则着重分析其发展的困境,并分为创作、传播、产业三个方面,对症下药;第四章是根据第三章所分析出的问题,结合创新发展的思路,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助力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进步。

石凯宇[10](2019)在《装置艺术语言在工业遗产空间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滇越铁路芷村站为例》文中提出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由最初的反叛与冲动,到如今的理性与冷静,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创作焦点放在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上。工业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遗留产物,具有多层面的价值意义,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再利用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在当今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工业遗产的改造设计成为了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主要解决方案。目前,国内工业遗产改造的案例大多都着重于规划、建筑领域,形式较为单一,而将装置艺术语言应用于工业遗产空间的改造设计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本文基于装置艺术的语言形式,即从空间的塑造、材料的运用、观念的传达三个方面出发,围绕当前工业遗产改造的现状,将装置艺术与工业遗产改造相关联,探究装置艺术介入工业遗产空间改造设计的实际作用及设计原则,并结合国内外案例,总结出装置艺术介入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的具体方法,为实际设计方案提供指导。最后,以工业遗产之一的滇越铁路中的芷村火车站为例,结合当地实际状况,提出具体的改造设计方案,对装置艺术语言在工业遗产空间改造设计中的应用做出实践探索。

二、“走马观花”感受越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马观花”感受越南(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社会调查与初中历史教学
    第一节 社会调查概述
        一、社会调查的概念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第二节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二、转变学习方式
        三、涵养健全人格
第二章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分析——以常州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
    第一节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情况说明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机会少、缺乏主动性
        二、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新意
        三、教师忽视活动过程和结果反馈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完善的教育环境和评价体系
        二、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第三章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对策及案例
    第一节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对策
        一、端正观念,提高教师素养是前提
        二、优化活动,尊重学生主体是根本
        三、形成合力,创设良好环境是保障
    第二节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实践
        一、案例的提出
        二、案例的实施
        三、案例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致谢

(2)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二、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三、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教材与教学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建设概况
        一、科学定位与教学宗旨
        二、课程目标与哲学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教材组织与体系建构
        一、内容体系与基础要素
        二、组织形式与层次结构
        三、编写原则与框架体系
    第三节 文化观念与教育理念
        一、“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
        二、“跨文化边界”与“文化多样性”
        三、“文化相对价值观”与“多元音乐文化观”
    结语
第二章 教材建设的历时与共时比较
    第一节 历时比较
        一、“前自觉的基础期”(1978-2000)
        二、“自觉的发展期”(2000-2010)
        三、“自信的相对成熟期”(2011-至今)
    第二节 共时比较
        一、教材共性与个性解读
        二、教材受众的审视与推介
    第三节 类型阐释
        一、世界音乐民族志
        二、文化建构
        三、“个案”的“深描”
    结语
第三章 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实践与教材反思
    第一节 教材应用与课程解读
        一、中央音乐学院
        二、中国音乐学院
        三、上海音乐学院
        四、广西艺术学院
        五、南京艺术学院
    第二节 比较与反思
        一、综观:几所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实践
        二、审视:教材使用的单一化
        三、反思:教材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四、接纳:师生观念结构的文化断层
        五、突破:教材的壁垒和窘境
    结语
第四章 历史视野下的教材面面观
    第一节 变革中的教材观
        一、从“借鉴”走向“自主”
        二、从“双基”走向“素养”
        三、从“传统”走向“未来”
    第二节 课程观与教学观的转向
        一、从“知识理性”转向“文化理解”
        二、从“知识传授”转向“沟通交流”
        三、从“文化边缘”转向“文化认同”
    第三节 哲学视野下的世界音乐教育观
        一、感性的“对话”——教材文本作为多元主体的诉求
        二、生命亲历的“经验”分享——课程教学作为生活世界的会话
        三、文化“异质”的包容——多样性作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体验
    结语
结语
本文涉及的主要《世界音乐》教材
附录一(问卷数据统计)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汉越含“马”字成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前人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越含“马”字成语概况
    第一节 汉越成语界定
        一、汉语成语界定
        二、越语成语界定
        三、汉越成语界定比较
    第二节 汉越含“马”字成语的界定
        一、汉语“马”字的定义
        二、越语“马”字的定义
        三、汉越含“马”字成语的概念
    第三节 汉越含“马”字成语的考察
        一、汉越含“马”字成语的数量
        二、汉越含“马”字成语的音节
第二章 汉越含“马”字成语的结构对比研究
    第一节 联合结构
        一、“偏正+偏正”式
        二、“述宾+述宾”式
        三、“主谓+主谓”式
        四、“方位+方位”式
        五、其他形式
        六、小结
    第二节 非联合结构
        一、偏正式
        二、述宾式
        三、主谓式
        四、连谓式
        五、补充式
        六、兼语式
        七、小结
    第三节 总结
第三章 汉越含“马”字成语的语义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越含“马”字成语的对应关系
        一、完全对应
        二、部分对应
        三、无法对应
        四、小结
    第二节 汉越含“马”字成语的象征意义对比
        一、汉语含“马”字成语的象征意义
        二、越语含“马”字成语的象征意义
        三、象征意义的异同点
第四章 汉越含“马”字成语异同点原因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汉越含“马”字成语异同点原因
        一、汉越含“马”字成语相同点原因
        二、汉越含“马”字成语不同点原因
    第二节 针对越南学生习得汉语含“马”字成语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成语语义的教学
        二、注重成语使用范围的讲解
        三、注重汉越成语的对比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实务探索 ——以越南A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
        2、不同主体的干预及效果研究
        3、不同实务干预模式研究
    (四)理论依据
        1、认知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五)相关概念界定
        1、青春期性教育
        2、小组工作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八)创新性
二、A高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A高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现状
        1、学校现有青春期性教育展开的内容
        2、学生对青春期性教育、性知识的了解情况和性知识来源
        3、学生对学校青春期性教育实践效果的评价
    (二)A高中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A高中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2、A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三、A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需求评估与服务方案设计
    (一)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需求评估
        1、学生对开设性教育课程的需求
        2、学生对性教育的内容需求
        3、学生对教育形式的需求
    (二)服务方案设计
        1、小组工作目标
        2、小组招募
        3、小组活动计划
        4、小组评估
        5、工作过程安排
四、小组工作介入A高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实践
    (一)小组工作介入的服务过程
        1、第一阶段:《我在青春期》—青春期卫生保健
        2、第二阶段:《安全前进》—性和性行为安全
        3、第三阶段:《预防意外怀孕》—避孕原理和方法
        4、第四阶段:《预防性传播疾病》—性病传播与危害
        5、第五阶段:《我成长了》—青春期性知识回顾
    (二)成效评估
        1、小组过程评估
        2、小组结果的评估
五、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反思与建议
    (一)对小组工作介入A高中青春期性教育的反思
        1、对介入效果的反思
        2、对介入理论的反思
        3、对介入方法的反思
    (二)对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建议
        1、在小组工作中加入亲职教育的内容
        2、将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小组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体系当中
        3、建立科学的信息传播渠道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学生卷)
附录B 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C 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访谈提纲(老师版)
附录D 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访谈提纲(家长版)
附录E 访谈名单及提纲见附件
个人简历
致谢

(5)高中随笔写作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一、高中随笔写作教学调查研究方法及实施方案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四、随笔写作教学课例及课后反思
第二章 高中随笔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随笔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随笔写作素材积累不足
    三、缺乏良好的随笔写作教学方法
    四、教师随笔写作的评价反馈不够及时
第三章 高中随笔写作教学改进策略
    一、有效激发随笔写作的兴趣
    二、注重随笔写作素材的积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随笔写作习惯
    四、及时有效评价随笔习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留学生习得汉语中动物相关固定表达的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偏误分析研究
        1.4.2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语料来源及说明
第2章 留学生习得汉语动物词及固定表达的偏误分析
    2.1 偏误类型
        2.1.1 句法偏误
        2.1.2 语义偏误
        2.1.3 语用偏误
    2.2 偏误原因分析
        2.2.1 母语语法知识负迁移
        2.2.2 母语文化认知迁移
第3章 教材调研与教学建议
    3.1 教材的调研与分析
        3.1.1 两套教材中动物及其固定表达的编写情况调查
        3.1.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2 教学建议
        3.2.1 教材编写建议
        3.2.2 教学建议
第4章 教案设计与教学对照组实证研究
    4.1 教案设计
        4.1.1 教案设计的依据和思路
        4.1.2 教案设计
    4.2 教学对照组实证研究
        4.2.1 对照组教学实验及其过程描述
        4.2.2 教学效果调研及其数据统计分析
第5章 结语
    5.1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和主要观点
        5.1.1 主要工作
        5.1.2 主要观点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5.3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留学生习得汉语中动物相关固定表达的偏误分析问卷调查

(7)4-12岁儿童的旅游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家庭结构变迁“学”和“亲子”中心的旅游需求激增
        1.1.2 旅游成为推动儿童社会化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1.1.3 儿童旅游产品成人化和研究缺失等边缘化现象严重
    1.2 理论意义
        1.2.1 丰富儿童旅游认知相关理论的发展
        1.2.2 为儿童旅游的方法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考
    1.3 实践意义
        1.3.1 促进家庭和社会理解儿童的旅游世界
        1.3.2 为儿童旅游产品设计提供思考和建议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儿童
        2.1.2 儿童旅游
        2.1.3 儿童旅游认知
    2.2 文献回顾与述评
        2.2.1 成人视角下的儿童旅游
        2.2.2 儿童视角下的儿童旅游
        2.2.3 文化视角下的儿童旅游
        2.2.4 研究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发展阶段理论
        2.3.2 游戏理论
        2.3.3 家庭系统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和内容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妈妈语式深度访谈法
        3.2.2 文本分析法
    3.3 案例地选择与数据采集
        3.3.1 案例地选择
        3.3.2 调研过程
    3.4 样本统计、处理和分析
        3.4.1 样本抽样统计
        3.4.2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四章 休闲旅游情境下的儿童旅游认知
    4.1 旅游概念
    4.2 游憩旅游地
    4.3 旅游偏好
    4.4 旅游动机
    4.5 旅游体验
    4.6 旅游评价
    4.7 旅游与关系建立
第五章 红色旅游情境下的儿童旅游认知
    5.1 红色旅游概念
    5.2 红色旅游地
    5.3 旅游动机
    5.4 情感体验
    5.5 旅游评价
    5.6 旅游与爱国教育
第六章 儿童旅游认知发展的特点、机制和旅游价值
    6.1 儿童旅游认知发展的五大特点
        6.1.1 局限性
        6.1.2 发展性
        6.1.3 具象性
        6.1.4 家庭性
        6.1.5 综合性
    6.2 影响儿童旅游认知发展的因素分析
        6.2.1 儿童的发展阶段
        6.2.2 旅游环境因素
        6.2.3 社会环境因素
    6.3 儿童旅游认知发展的认知机制和过程
    6.4 旅游对促进儿童旅游认知的价值和意义
        6.4.1 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
        6.4.2 实现儿童学习课堂的具象化和生活化
        6.4.3 促进儿童情感连接和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可能的理论贡献
    7.3 关于旅游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7.3.1 加强儿童旅游空间教育,实现意志和情感的在场陪伴
        7.3.2 重视户外第二课堂实践,促进儿童社会化和爱国教育
        7.3.3 理解满足儿童旅游需求,打造娱与教结合的友好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研样本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参加的项目
    发表的文章
    获得的奖项
后记

(8)云南铁路博物馆数字媒体展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背景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3.1 设计的目的
        1.3.2 设计的意义
    1.4 设计研究的思路
    1.5 设计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1.5.1 设计研究的方法
        1.5.2 设计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结合应用
    2.1 展示设计的概念
        2.1.1 展示设计的发展
        2.1.2 展示设计的应用领域
    2.2 数字媒体设计艺术的概述
        2.2.1 数字媒体设计艺术的兴起
        2.2.2 数字媒体设计艺术的发展现状
    2.3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现状
        2.3.1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2.3.2 博物馆传统展示设计的局限
        2.3.3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数字化转型
        2.3.4 国内外博物馆数字媒体展示设计的应用
    2.4 传统博物馆展示设计与数字媒体展示设计类比
        2.4.1 技术差异
        2.4.2 形式差异
        2.4.3 体验差异
        2.4.4 空间差异
    2.5 数字媒体展示设计的优势与铁路博物馆中的应用
第三章 云南铁路博物馆展示设计现状分析与设计方案
    3.1 云南铁路博物馆简介
        3.1.1 历史渊源和文化沿革
        3.1.2 场馆馆区划分
        3.1.3 场馆特色展品
    3.2 云南铁路博物馆展示设计的不足
        3.2.1 空间规划不合理
        3.2.2 展示形式单向性
        3.2.3 展品展示不全面
        3.2.4 与受众缺乏互动性
    3.3 数字媒体展示设计在云南铁路博物馆中运用的必要性
    3.4 云南铁路博物馆数字媒体展示设计设计方案
        3.4.1 展示空间多元化与地方特色呈现
        3.4.2 展示过程互动多元化
        3.4.3 展品由实到虚
        3.4.4 特色展品形式由静到动
        3.4.5 云南铁路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呈现形式
第四章 云南铁路博物馆数字媒体展示设计方案
    4.1 在数字媒体设计下空间展示
        4.1.1 “人字桥”数字化影像的展示
        4.1.2 滇越铁路小故事设计
        4.1.3 文化展示区交互设计
    4.2 多元化体感设备展示
        4.2.1 馆藏机车头交互展示
        4.2.2 VR技术场景还原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研究(2010-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状况
    第一节 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一、20 世纪初:出自外国人之手的第一批中国民族影像
        二、20 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三、新中国成立:政治话语主导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四、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五、20 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大众传播时代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六、2010 年起始:产业化发展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第二节 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社会背景
        一、传统与封闭:形同“世外桃源”的文化生态
        二、困境与迷茫: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三、突破与传承:依托于旅游经济的文化再生
    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态势
        一、呈现方式逐渐大众化
        二、创作群体呈现多元化
        三、制作模式初步产业化
第二章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意义与优势
    第一节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现实意义
        一、纪录片的文献价值与文化传播功能
        二、基于人类学的视角对社会问题进行考量
        三、利用纪实美学进行去魅化的文化解读
        四、提高文化影响力,反哺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节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优势
        一、题材丰富,有待挖掘
        二、毗邻东南亚,文化相近,习俗相融
        三、再现“集体记忆”,迎合“小镇青年”情感需求
        四、区域经济崛起,国家政策支持
第三章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困境
    第一节 创作弊端
        一、“自我言说”的表达不足
        二、“他者建构”的表达误区
    第二节 产业瓶颈
        一、缺少资金投入,纪录片盈利性低
        二、人才缺失,培养机制不完善
        三、行业标准不明确,质量与效率低
    第三节 传播困境
        一、跨文化传播形成文化折扣
        二、新媒体利用率不高
        三、缺乏品牌发展思路
第四章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突围之道
    第一节 创作对策
        一、“回归田野”:历时性创作及换位思考
        二、“共情策略”: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
        三、“影像深描”:注重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产业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扩宽盈利渠道
        二、善用人才,多种方式培养人才
        三、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化生产
    第三节 传播对策
        一、把握媒介化社会特性,善用现代传播技术
        二、利用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进行对外传播
        三、抓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民族IP
结语
附录A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装置艺术语言在工业遗产空间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滇越铁路芷村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1.选题缘由
        2.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相关理论依据
    (一)装置艺术概述
        1.装置艺术与的定义与发展
        2.装置艺术的语言分析
    (二)工业遗产概述
        1.工业遗产概念界定及产生背景
        2.工业遗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3.常见工业遗产改造形式的优点与不足
二、装置艺术与工业遗产空间的越界融合
    (一)装置艺术语言融入工业遗产空间改造设计的优势
        1.装饰与趣味性
        2.环保与可持续
        3.保护与传承
    (二)装置艺术语言融入工业遗产空间改造设计的原则
        1.保护为先
        2.延续文化
        3.因地制宜
        4.强调互动
    (三)装置艺术语言融入业遗产空间改造设计的方法
        1.改造与重塑
        2.排列与组合
        3.象征与引申
三、装置艺术介入滇越铁路芷村站改造设计的探索
    (一)设计背景
        1.滇越铁路概况
        2.滇越铁路芷村站概况
    (二)设计构思
        1.确定设计目标
        2.提取特色元素
        3.保留遗产建筑
        4.拓展功能分区
    (三)方案分析
        1.平面布局分析
        2.节点设计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研记录
附录二:独立装置作品

四、“走马观花”感受越南(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D]. 刘琳. 扬州大学, 2021(09)
  • [2]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D]. 宋敏.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3]汉越含“马”字成语对比研究[D]. 陈氏娥.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实务探索 ——以越南A高中为例[D]. 嫦曦(Hao Do Thi). 郑州大学, 2020(02)
  • [5]高中随笔写作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 张微玥.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6]留学生习得汉语中动物相关固定表达的偏误研究[D]. 范钰琪. 南昌大学, 2020(01)
  • [7]4-12岁儿童的旅游认知研究[D]. 黄佩红.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8]云南铁路博物馆数字媒体展示设计[D]. 王莉庭.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研究(2010-2019)[D]. 曾梦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8)
  • [10]装置艺术语言在工业遗产空间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滇越铁路芷村站为例[D]. 石凯宇.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1)

标签:;  ;  ;  

“看花”体验越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