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进口CI的趋势 - CI在中国

中国企业进口CI的趋势 - CI在中国

一、我国企业导入CI的走势——CI中国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遥[1](2009)在《中国平面设计30年 ——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历程》文中认为2008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平面设计也走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十年。中国的平面设计是伴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迅猛发展起来的,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设计作为新兴行业的兴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的时间,但中国社会的整体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水平、审美水平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加之20世纪末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世界已经变的越来越“平”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部分美术或工艺美术人员,认识到了设计对社会重要的一面,开始把目标转向了设计。这是中国第一代设计师的雏形。经过近30多年自身的发展,社会对设计从认知到认可设计与经济和商业互动,平面设计现已逐步走向成熟,并使其成为现代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文章以社会经济政策发展为导向,把1978年后的中国平面设计分成四个阶段:萌芽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繁荣期。文章首先阐述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文化大革命后所处的尴尬困境,然后深入分析了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在各个时期的推动因素。通过对平面设计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具有重要推动意义的事件、人物的总结,对整体平面设计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性分析,并总结出每一时期平面设计的时代特征。最后论述总结了21世纪初平面设计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面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预测。

高新沂[2](1996)在《我国企业导入CI的走势——CI中国化》文中研究指明 我国企业在导入CI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出现的问题是因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CI理论和运作模式所致。因此,我国企业导入CI的发展趋势是CI的中国化,所谓CI中国化,就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博采众长的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型CI理论与运作模式。中国型CI应包含二个层面的内容:是中国型CI的理论内涵。它是中国型CI的基础,决定CI中国化发展方向;二是中国型CI运作导入模式。它是在中国型CI理论指导下的运作范式。中国型CI的理论内涵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等因素,我们认为中国型CI的理论内涵应由"沟通"、"创造"两大基本概念和企业经营识别(Businessldentity)、企业视觉识别(Visualldentity)两大基本要素构成。

王悦[3](2020)在《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2019年4月开幕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传递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因此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等主要问题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前提下,将目光聚焦于重污染行业中代表性企业——钢铁企业,解决企业环境问题并且促进其实现绿色发展,这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在2019年12月召开的2020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上,钢铁行业协会书记何文波提出,我国钢铁行业今后发展的两大主题为“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探析钢铁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现实性问题,希望能够对钢铁企业实现绿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并总结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状况。其次聚焦于案例挖掘——鞍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鞍钢股份)2010-2018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第一步,多角度阐述鞍钢股份披露现状,为问题分析做铺垫。第二步,在案例分析中,为了更客观地评析案例对象,本文在查阅前人研究、环境法规、钢铁行业政策和鞍钢股份公告等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构建了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步,在此体系下,本文借助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九年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打分和评价。第四步,依据鞍钢股份的披露现状分析和打分结果,总结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探析问题成因。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上缺乏完整性、披露“趋利避害”、不连贯及预测性不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上定量信息占据比例少、模块化形式不强及可比性差,并且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总结出六个方面的问题成因。最后尝试性提出改进建议,助力其早日落实“绿色鞍钢”的规划。同时,希望本研究为钢铁行业整体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提升和绿色发展的实现提供一定借鉴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建立多层次披露评价体系对鞍钢股份进行分析,模糊评价指标具体内容的披露程度并对其打分。其次,本文选取的案例对象在钢铁行业内具有代表性,作为一个价值高规模大的国资性企业,鞍钢股份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相对充分。

孟庆麟[4](2019)在《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党对意识形态及传媒领域的重视程度、举措密度和网络治理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从而营造了团结、鼓劲、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十九大召开以后,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及新闻出版工作,新时代要求新闻出版领域能够实现舆论引导、传承文明、凝聚共识、提高公众素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价值,在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本文对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进行分析挖掘,并且对新闻出版的发展路径及对策做了深入研究。首先,运用CiteSpace方法对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状况做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探讨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的网络、热点、内容聚类和发展趋势等,发现了研究热点集中在新闻出版业、新闻出版强国、小康社会以及文化产业等方面;也发现了新闻出版研究的内容形成了法制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与时代背景、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和政府职能五大聚类中心这些研究特征。特别是通过对热点关键词的趋势分析,发现了媒体融合与数据新闻是近年来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这些研究内容是后面几个专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发展特征、数据新闻发展特征以及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这三个专题做深度分析,特别是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挖掘了数据新闻、媒体融合研究的关注热点和关键内容。对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特征的分析包括媒体产业多模式发展特征、新媒体融合的战略目标和定位、新闻媒体的需求融合与市场融合等;对数据新闻发展特征的分析包括数据新闻的发展历史、国外数据新闻的热点、人工智能对数字新闻的影响及数据新闻发展趋势分析等;对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特征的分析包括国家出版基金发展概况、国家出版基金与国家发展战略关联、国家出版基金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文化产业投入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分析等。再次,探讨了当前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包括我国新闻出版业数据新闻发展路径与对策、新媒体融合多模式发展路径与对策以及新闻出版业大数据发展路径与对策等。最后,探讨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实施中的保障机制,包括媒体组织绩效评估机制、新闻出版健康发展的导向机制、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保障机制、现代数字技术保障机制、促进媒体融合的激励机制以及新闻出版监管机制等。

王华斌[5](2017)在《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化时代同类企业品牌之间的竞争是白热化的,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有的品牌历久弥新,有的品牌昙花一现,有的老品牌轰然倒塌、有的新品牌强势崛起,其中的原因千头万绪,众说纷纭,不一而论。当前正值我国政府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时刻,为了众多的中国民族企业品牌少走弯路,为了众多的创业者能够理清思路,有必要对品牌的复杂的组成及影响要素、发展路径及策略等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为了揭示生态品牌的成长规律,在实地考察并访谈多家企业负责人的基础上,获取了大量的与品牌建构有关的企业信息,在设计学的视野下,利用设计学的创新性解决前沿问题的系统整合思想及信息设计方法,对建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结合实践、访谈、多方面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获取的信息中找出一些典型的品牌构成要素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要素,通过国际上成熟的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建立了初步生态品牌理论模型架构,再对模型构架各层级要素进行扩展分析、完善,生成一个要素众多的内涵丰富的生态品牌成长模型构架。模型构架在结构上是开放的,便于其他的研究学者继续充实修正;其次是鉴于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的层次性及路径传递性等复杂关系,本课题依据解释结构模型法的程序,依次对每一个构成要素做出简明定性研究,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的半定性半定量的思维方式,经过大量的演算,给出了每一个构成要素相对于当前品牌发展阶段的权重值(定量研究),为使用生态品牌模型构架来评估企业的品牌健康程度作出理论模型依据,形成了一套有实用价值的品牌评估体系;其三是经过深入的企业品牌发展案例的分析、结合本课题的模型构架来实证研究,给企业品牌发展阶段的各要素、环节进行打分评估,得出品牌当前状态的总体健康值,并据此提出品牌改进建议,证明了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的合理性及实用性,充分证实了设计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架构研究的理论及实践价值。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直观而形象地揭示了生态品牌系统发展的定义、机制、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对每一个重要要素的含义及启示意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澄清了初创生态品牌的发展路径及关键节点要素,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及创业者创建品牌的参考工具,既可作为品牌规划及管理的主要构架,也可作为品牌创建过程中的各要素实施质量的评估监测体系。生态品牌的模型构架研究是基于设计学视野下的一个新的尝试,由于信息时代的科技手段、方式方法、理念更新的快节奏,本文对于最新发展趋势对品牌的影响、模型构架中要素的变量研究、以及在研究内容、方法上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阅读此文的专家予以指出,以继续开展未来的研究。结论:构建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借助生态品牌模型构架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合理建构品牌,对已有品牌具有自我对照评估的功用,是一个对品牌发展有实用价值的参考工具,经过深入的企业品牌发展案例的分析研究,证明了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的科学性及实用性,填补了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系统之模型架构研究的理论空白。

阳程文[6](2015)在《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养老保险事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提升作为养老保险法律政策执行者和养老保险服务提供者的经办机构能力逐渐成为了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实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的提升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对自身能力状况有充分、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然而,从总体上看,目前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开展对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与优化策略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对公共部门内部治理规律的认识,有助于促进政府绩效管理理论的应用,有助开拓传统社会保险研究的视野;而且在实践中则能够为以养老保险为代表的新型公共部门进行服务管理机制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为客观、科学衡量当前我国各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状况提供现实思路,为有效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出谋划策,为加快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我国社会保险事业改革发展提供现实参考。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文献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开展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结合内部控制理论对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状况予以了分析,通过专家咨询法构建了一套符合绩效评价理论要求和我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特点的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2004—2013年统计数据得到了我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总体能力变化情况及其在扩面征缴、经办服务、反欺诈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表现,再讨论分析了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管理局、美国社会保障署和芬兰Kela等国外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运行机理和能力优化策略,最后结合委托代理原理对提升我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的提升给出了若干建议。具体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了本题选题背景,一是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基本确立,二是经办机构日益成为了我国养老保险事业关注的重点,三是养老保险经办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其次,全面阐释了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再次,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时,发现目前就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经办机构能力构成内容的探讨、对经办机构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对开展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必要性的研究和对影响经办机构能力提升因素与对策的研究等四个方面,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缺陷;最后,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首先对与本研究紧密相关的重要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认为所谓“经办机构”就是指经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各类业务的机构(单位);“扩面征缴”就是指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要求下,按既定程序和标准完成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保费征收的总体情况;“经办服务”则是指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或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委托提供养老保险服务的其他机构,根据国家各级政府的要求,为确保养老保险政策所赋予公民的各项养老保险权益,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标准,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经办服务的总体质量情况;“反欺诈”是指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法律法规,对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或内部工作人员在参保缴费、运营管理或领取待遇等经办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弄虚作假、刻意隐瞒、违规挪用或冒领等行为进行的处理情况;“内部管理”就是指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实现既定服务管理目标,采用特定方法、程序和措施而对内部业务行为、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等予以规范、监控和评价的总体情况;“五险合一”是指经办管理机构根据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不同险种经办业务的特点,将具有共性的业务流程予以整合,以统一标准对参保人提供“一单征缴、集中拨付、一卡支付”的经办服务。其次,分析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一是内部控制理论,讨论了其发展历程、内控目标和构成要素;二是绩效评价理论,分析了其发展历程、构成要件和常用的评价方法;三是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其观点演变过程、对代理人激励和约束的措施及公共受托责任与监督。第三部分,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现状。首先,全面分析了目前在我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中常用评价方式一一目标责任制、财务审计和政风行风评议的定义、实施依据和程序;其次,结合内部控制理论讨论了上述评价方式在促进战略目标实现、增进对经办关键事项的认识及提高经办机构信息和沟通水平方面的发挥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也分析了其在目标控制、监控强度、内部环境评价和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我国养老保险事业发展背景和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现状两方面讨论了成因。第四部分,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体系。首先,论述分析了构建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体系时要以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为指导;然后介绍了构建的程序;接着逐一对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评价逻辑框架要素予以了讨论;最后,根据经办机构职责范围和运行特点,构建了以扩面征缴、经办服务、反欺诈和内部管理为框架的评价体系,在充分讨论后发展了各维度评价的具体内容和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在由17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中征缴扩面类具体有职工参保情况、参保负担情况、参保职工增长情况、征缴收入比重、征缴负担情况、征缴收入增长情况等6项,经办服务类具体有现场服务承载情况、社会化管理情况、12333热线开通情况、社会保障卡发放情况等4项,反欺诈类具体有参保合规情况、实际征缴情况、基金合规使用情况和待遇支付合规情况等4项,内部管理类具体有组织结构情况、人力资源负荷情况和信息沟通情况等3项,并通过调查对其进行了效度检验,结合各项评价指标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测量方式。第五部分,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状况分析。首先,通过对专家学者调查问卷的处理,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权重,其中在具体的评价指标内容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职工参保情况、信息沟通情况、社会保障卡发放情况、社会化管理情况和12333热线开通情况。之后,运用2004年到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指数提高了0.91个单位,且上升势头不减;而后逐一分析讨论并讨论了其在征缴扩面、经办服务、反欺诈和内部管理方面的具体情况,其中征缴扩面情况、经办服务情况、反欺诈情况和内部管理情况分别提高了0.13个单位、2.47个单位、0.0046个单位和0.96个单位,部分年份波动较大。第六部分,国外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优化策略与启示。首先,分析介绍了新加坡养中央公积金管理局的职责范围、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其能力优化策略;接着,分析介绍了美国社会保障署的职责范围、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其能力优化策略;再次,分析介绍了芬兰Kela的职责范围、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其能力优化策略;最后,得到了优化经办机构能力的四点启示:一是养老保险法律体系要完善,二是组织结构要合理,三是信息科技要先进,四是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要健全。第七部分,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首先,总结本文分析后所得到的基本结论有四:一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现行评价方法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不足;二是应以系统、全面和科学的方法构建我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级体系;三是数据证明,近十年来,我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提升显着,态势稳定;四是国外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在法律法规、组织结构、信息科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优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次,运用委托代理原理,分别讨论了在理想信息对称情景和现实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作为委托人的社会公众与作为代理人的经办机构之间关系形成的条件和机理,并得到了五点具体政策建议:一是健全养老保险法律体系,二是采用垂直的“五险合一”管理,三是建立多元化综合能力考评机制,四是加快经办机构信息化建设速度,五是强化经办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最后,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评价内容、权重和标准的动态调整,二是经办机构服务能力与内部管理情况关系研究,三是经办机构能力公众满意度研究。

陈冰[7](2003)在《论全方位塑造中国企业形象》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复杂和激烈,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企业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企业文化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已为众多人所认同,而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能直接为公众所接触,所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逐步与国际接轨,人们越发认识到形象力的作用。作为企业参与21世纪市场竞争的有力保证,企业形象塑造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企业形象是一种能被公众识别、接受和反映,并产生对企业整体性认识和评价的有关整个企业信息的有机组合。良好的企业形象能赢得信誉、赢得人才、赢得经济效益,科学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则能给企业注入活力,带来生机,形成从内到外的“质”的飞跃。 本文阐明了企业形象的内涵、演变过程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着重分析了中国企业形象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和步入的误区,旨在抓住问题点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同时针对时代的发展指出全方位塑造中国企业形象的内容,在新形势下塑造企业形象的内容也要有新的变化。最后提出了全方位塑造中国企业形象的实践操作,阐述了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形成了塑造企业形象的科学体系,从而对塑造中国企业形象起到了指导作用。

刘素华[8](2008)在《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服务是是一种区域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区域产业竞争情报是指建立在地缘关系之上,以特定区域内政府、产业和企业战略决策为服务内容,以取得地区竞争优势为目的,对竞争对手及其所处产业环境进行情报搜集与研究,为区域内竞争实体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社会竞争焦点向经济和技术的转移,产业集群对于企业和产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性的突显,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制定与企业实际竞争活动脱钩现象严重。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研究是由湖南省委省政府发起、由湖南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由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具体承担的区域竞争情报服务,主要面向湖南省十四个新型工业化重点发展产业服务。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研究与服务的主要机构是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在湖南省企业中间大力推广普及竞争情报工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模式,取得了竞争情报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引起了全国竞争情报界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工作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归纳,为我国其他区域开展产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文章首先对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湖南省开展产业竞争情报工作的优势与机遇,指明了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建设思路、总体框架和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四大理论基础——产业集群理论、波特的五力模型、长尾理论和湖湘文化,及其主要工作原则——“有限原则”、需求导向原则、“互补”原则、“引导原则”。接着详细介绍了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协作模式、信息采集、编辑和发布模式、产品和服务模式和人力资源模式。最后指出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政府的引导与大力扶持、与湖南省产业发展与提升紧密结合、科学合理的协作共享机制、注重竞争情报市场推广工作、多元化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等。

曹雪[9](2020)在《履行社会责任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是经济市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个中枢系统性质的存在,其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研究结果可以提出促进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建议,使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提升经营绩效。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的分析,以兴业银行作为例,选取2008q4-2019q3相关数据利用ARDL模型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兴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兴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明显正向积极影响,并且有一定的滞后性。然后,进一步研究兴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起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长期滞后性,发现期初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经营绩效的情况走势不一致,没有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在经过3年后两者的相关性逐渐增强,由此得出兴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有长期滞后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兴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如何促进经营绩效的提升。最后,总结经验,建议各大商业银行关注利益相关者需求,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完善报告制度,健全评价体系,最后在此基础上增强履责意识,培养企业文化。

李瑞锋[10](2012)在《SM煤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煤炭工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企业兼并重组风起云涌,东部企业向西部渗透,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购并,政府主导省内企业合并,产业结构将逐渐从松散的自由竞争过渡到寡头竞争阶段,环境治理、循环经济、绿色能源是每个大型煤炭企业需要落实的社会责任。SM企业是西部一家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该集团经过多年兼并重组,由一家中等规模的地方国有煤炭企业成长为一家年生产煤炭1亿吨,年销售收入500亿元的大型集团企业。目前,该集团涉足产业由煤炭开采发展到焦化、化肥、物流、建材等多个行业,资产规模膨胀接近百倍,多元化企业和快速成长企业的管理问题开始有所暴露;并且,未来十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该集团所涉足的产业面临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转变的威胁,急需重新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本文以SM集团的战略制定为主题,系统审视了影响SM集团战略调整的经济、政策、产业环境,分析评价了SM集团的内部资源和价值链,指出了该集团在生产技术、产业政策方面存在的市场机会以及企业技术、资源和能力方面的优势。经过定性和定量的战略论证,制定了规模与效益并重、环境与发展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战略、循环经济模式。本文经过系统分析论证,认为:SM集团应当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坚持煤炭主业,以煤炭资源勘探、开发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发展现代化煤炭采掘业和煤化工产业;本着资源循环利用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工的原则,横向延伸煤基产业链,纵向做大做强煤炭深加工,建立节能环保的绿色能源企业。本文认为,SM集团的战略保障措置重点在于,多元化企业经过重组购并后急需管控体系再造,增强总部战略管控能力和内部协同能力;解放科技研发生产力,先进技术引领产业也是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依靠。本文在战略保障措施部分,尝试确立SM集团集分权体系和组织层级间的权责划分结构,并对科技研发管理模式体系建设提出了创新构想;此外,保障体系还包括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安全生产、资源保障等,本文也有阐述。

二、我国企业导入CI的走势——CI中国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企业导入CI的走势——CI中国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平面设计30年 ——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本文的研究现状及目的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基本写作思路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研究范围与使用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中国平面设计的探索期(1978-1987)
    2.1 20 世纪80 年代之前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回顾
    2.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时代背景
        2.2.1 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
        2.2.2 社会经济发展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2.3 设计发展概述
        2.3.1 80 年代经济生产的恢复与设计复兴
        2.3.2 艺术设计教育蓬勃发展
        2.3.3 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
        2.3.4 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大胆引入
    2.4 包装装潢设计发展的新阶段
        2.4.1 曲折中前进的中国包装设计
        2.4.2 专业奖励机制激励发展
        2.4.3 改革开放初期包装装潢设计的风格嬗变
    2.5 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起点
        2.5.1 国内外书籍设计交流活动的开展
        2.5.2 书籍设计理念的全面更新
        2.5.3 书籍装帧设计的现代风格
    2.6 广告艺术设计行业的复兴
        2.6.1 广告复兴(为广告正名)
        2.6.2 各种广告协会组织的成立和交流活动
        2.6.3 外商广告机构的进入
        2.6.4 中国现代广告的设计意识
        2.6.5 改革开放初期平面广告的设计形式
    2.7 改革开放初期平面设计发展总体特征与趋势
        2.7.1 商业美术的设计思想的转变
        2.7.2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平面设计
        2.7.3 表现手法的日渐丰富
第三章: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期(1988-1993)
    3.1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概况
    3.2 广东平面设计的崛起
        3.2.1 广东平面设计市场的形成
        3.2.2 深圳平面设计的发展
        3.2.3 跨时代的中国第一次平面设计展
        3.2.4 中国首个平面设计协会的成立
        3.2.5 商业繁荣造就一线平面设计师
    3.3 CI 战略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深刻变化
        3.3.1 CI 概念的发展背景
        3.3.2 中国CI 概念的导入
        3.3.3“太阳神”企业形象设计的成功
        3.3.4 标志设计形态的视觉语言与品牌功能
    3.4 招贴画设计的进步
        3.4.1 改革开放前招贴画的发展回顾
        3.4.2 招贴画的发展与大型活动比赛
    3.5 港台地区平面设计对中国内地的影响
        3.5.1 香港平面设计的发展概况
        3.5.2 香港平面设计对内地的影响
        3.5.3 台湾平面设计对内地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平面设计的成长期(1994-2000)
    4.1 社会文化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
    4.2 计算机开辟设计新天地
        4.2.1 中国计算机视觉设计热潮
        4.2.2 计算机对平面设计创造性的影响
    4.3 探索中国CI 设计发展方向
        4.3.1 中国CI 设计现状
        4.3.2 全方位发展的企业形象设计
    4.4 招贴画设计风格的多元化
        4.4.1 大型活动比赛催生招贴画繁荣发展
        4.4.2 招贴画视觉语言的嬗变
    4.5 90 年代后期的书籍装帧设计发展
        4.5.1 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
        4.5.2 20 世纪末书籍装帧艺术的时代特征
    4.6 平面设计教育的革新
        4.6.1 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4.6.2 创造性思维的改革
    4.7 20 世纪末中国平面设计的时代特征
        4.7.1 探索现代化的中国风格
        4.7.2 设计理念日趋完善
        4.7.3 科技发展后的丰富表现
        4.7.4 品牌设计的意识增强
        4.7.5 环保设计成为新的设计导向
第五章:中国平面设计的成熟期(2001—2008)
    5.1 21 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概况
    5.2 WTO 与中国平面设计
        5.2.1 平面设计语言的国际化与民族化
        5.2.2 知识产权保护与本土品牌设计
    5.3 国际间设计交流日趋频繁
        5.3.1 中国举办多种国际性的设计活动
        5.3.2 AGI 与中国平面设计界
    5.4 面向未来的平面设计教育
        5.4.1 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
        5.4.2 跨平面的学科交叉
        5.4.3 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5.4.4 文化素质的培养
    5.5 信息时代数码科技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5.5.1 设计形态的扩展
        5.5.2 设计领域的推陈出新
        5.5.3 设计表现的变革
        5.5.4 设计分工综合化和精细化
        5.5.5 电脑设计的弊端
    5.6 未来中国平面设计发展趋势
        5.6.1 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观念
        5.6.2 注重本土化设计
        5.6.3 设计风格多样化
        5.6.4 个性和共性的融合
        5.6.5 设计理念国际化
        5.6.6 中国平面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平面设计大事记(1978 年—2008 年)
附录二: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三: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
        2.1.1 环境会计的概念
        2.1.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
    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概述
        2.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2.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2 社会责任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3.1 鞍钢股份简介
    3.2 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
        3.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3.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3.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4 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评价及问题分析
    4.1 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评价体系构建
        4.1.1 构造层次结构
        4.1.2 构造判断矩阵
        4.1.3 确定指标权重
        4.1.4 计算综合得分
    4.2 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上暴露的问题
        4.2.1 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缺乏完整性
        4.2.2 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具有趋利避害性
        4.2.3 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缺乏连续性
        4.2.4 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缺乏预测性
        4.2.5 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以定性披露为主
        4.2.6 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块化形式不强
        4.2.7 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缺乏可比性
    4.3 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原因分析
        4.3.1 企业内部原因
        4.3.2 企业外部原因
5 改善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建议
    5.1 企业自身
        5.1.1 强化企业自身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建设
        5.1.2 培养专业性环境会计人才队伍
        5.1.3 强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研究
    5.2 企业外部
        5.2.1 政府细化环境会计相关立法工作
        5.2.2 第三方环境审计机构发挥作用
        5.2.3 社会公众加强监督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致谢

(4)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创新意义的讨论
        1.2.2 关于新闻出版与传播模式方面的研究
        1.2.3 关于新闻行政监管创新方面的研究
        1.2.4 关于新闻出版业投融资体系及模式的研究
        1.2.5 关于新媒体融合与演化的研究
        1.2.6 关于数据新闻和数字出版的研究
        1.2.7 关于媒体组织绩效评估的研究
        1.2.8 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2.1.1 新闻出版
        2.1.2 新媒体
        2.1.3 数据新闻
    2.2 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
    2.3 数据拟合模型与理论
        2.3.1 线性趋势拟合模型
        2.3.2 二次曲线趋势拟合模型
        2.3.3 指数趋势模型
    2.4 回归分析模型
    2.5 定性预测方法
    2.6 评价与评价指标体系
    2.7 文献研究法
    2.8 本章小结
3 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3.1 文本处理过程中重要参数的选取
    3.2 新闻出版的共现现象分析
        3.2.1 共现分析的一般过程
        3.2.2 共现网络的聚类分析
    3.3 新闻出版研究特征的分析视角
    3.4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3.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4.2 研究工具
    3.5 新闻出版研究演化过程
        3.5.1 新闻出版研究的基础数据分析
        3.5.2 新闻出版领域研究学者关系图谱
        3.5.3 新闻出版研究的历时热点议题演变
    3.6 新闻出版研究趋势
    3.7 新闻出版研究特征
    3.8 本章小结
4 媒体融合发展热点分析与特征挖掘
    4.1 媒体融合概念与模式
        4.1.1 媒体技术融合
        4.1.2 媒体经营方式融合
    4.2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的发展历程
    4.3 媒体融合发展的特征分析
        4.3.1 媒体融合研究热点可视化整体分析
        4.3.2 媒体融合研究热点领域内容分析
        4.3.3 媒体融合研究知识聚类
        4.3.4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核心知识群
        4.3.5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
        4.3.6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边缘知识群
        4.3.7 媒体融合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数据新闻热点分析与发展特征挖掘
    5.1 数据新闻的功能与特征
        5.1.1 数据新闻的理念
        5.1.2 数据新闻的功能
        5.1.3 数据新闻模式的特征
    5.2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基本状况
    5.3 数据新闻研究的知识图谱
        5.3.1 数据新闻研究热点可视化整体分析
        5.3.2 数据新闻研究热点领域内容分析
        5.3.3 数据新闻研究知识聚类
        5.3.4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核心知识群
        5.3.5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
        5.3.6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边缘知识群
        5.3.7 数据新闻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
    5.4 数据新闻的发展特点
        5.4.1 新闻报道的动态化
        5.4.2 数据新闻的定制化
        5.4.3 数据新闻可视化
        5.4.4 数据新闻预测服务
    5.5 2018年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分析
        5.5.1 全球数据新闻奖历史
        5.5.2 数据新闻获奖案例创新分析
    5.6 数据新闻的发展态势
        5.6.1 数据新闻的内容多样化
        5.6.2 数据新闻的形式多样化
        5.6.3 数据新闻的功能多样化
    5.7 数据新闻发展的反思
        5.7.1 扩大数据来源及深度数据挖掘
        5.7.2 急需设立我国数据新闻专业规范
        5.7.3 监管与提升需要并重
        5.7.4 需要扩展新型的新闻法律法规
        5.7.5 设计人工智能新闻伦理标准
    5.8 本章小结
6 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分析
    6.1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发展概况
    6.2 国家出版基金与国家发展战略关联分析
    6.3 国家出版基金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6.4 文化产业投入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分析
    6.5 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
    6.6 本章小结
7 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
    7.1 数据新闻发展路径与对策
        7.1.1 数据新闻的本土化对策
        7.1.2 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对策
        7.1.3 数据新闻的新技术对策
        7.1.4 数据新闻的专业化管理对策
    7.2 媒体融合多模式发展路径与对策
        7.2.1 媒体融合是新时代新闻出版的必然趋势
        7.2.2 新闻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需求融合和市场融合
        7.2.3 新媒体融合的战略目标和定位
        7.2.4 新媒体融合的战略方案
    7.3 新闻出版业大数据发展路径与对策
        7.3.1 大数据对我国出版行业的影响
        7.3.2 我国出版业发展大数据的应用环境分析
        7.3.3 我国出版业大数据应用的战略分析
        7.3.4 大数据出版业应该重视个人数据隐私、企业数据安全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新闻出版发展策略的保障措施
    8.1 建立适合我国新闻出版特征的绩效评估机制
        8.1.1 媒体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8.1.2 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
        8.1.3 评估模型量化计算的进一步思考
        8.1.4 绩效评估的可拓优度评价方法
    8.2 建立新闻出版健康发展的导向机制
    8.3 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保障机制
    8.4 现代数字技术保障机制
    8.5 打造促进媒体融合的激励机制
    8.6 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闻出版监管机制
    8.7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对象——品牌概述
        1.2.1 为什么需要品牌
        1.2.2 品牌的定义梳理
        1.2.3 品牌的作用
        1.2.4 品牌内涵
        1.2.5 品牌的生态性、系统性及主要关系梳理
        1.2.6 当前品牌建设的困惑与问题
    1.3 本课题研究概要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界定
    1.4 .品牌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4.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5 将本课题置于设计学视野下理论依据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
        1.6.1 研究路线图
        1.6.2 本课题研究方法
    1.7 本课题创新之处
    1.8 本课题有关概念简述
    1.9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生态品牌一般模型构架
    2.1 品牌实质剖析
        2.1.1 品牌关系说
        2.1.2 品牌文化说
        2.1.3 品牌过程说
        2.1.4 质量信誉说
        2.1.5 实力综合说
        2.1.6 企业文化:品牌基因根源
        2.1.7 产品:品牌基础承载体
        2.1.8 产品与品牌的共生关系
    2.2 建立品牌结构一般模型的理由
        2.2.1 模型构架的设计思路
        2.2.2 结构模型建构方法
    2.3 品牌系统的关键组成要素分析
        2.3.0 品牌的构成要素
        2.3.1 模型要素的选择
        2.3.2 系统要素间逻辑关系分析
        2.3.3 系统结构的有向图表达
    2.4 系统结构的矩阵
    2.5 建立品牌系统递阶结构模型
    2.6 根据有向图调整品牌系统层级结构
    2.7 模型构架各层次要素的扩展
    2.8 对总体模型构架的研究
        2.8.1 产品及其创新处于模型构架核心
        2.8.2 模型的层次性
        2.8.3 总体模型构架划分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品牌成长机制及模型构架要素定性研究
    3.1 第一层级:品牌的“土壤”及“基因”
        3.1.1 品牌自身DNA结构、品牌基因研究
        3.1.2 品牌基因要素简析
    3.2 生态品牌系统驱动力及第二层级要素研究
        3.2.1 品牌进化动力探讨
        3.2.2 品牌发展自动力机制
        3.2.3 品牌发展他动力机制
        3.2.4 企业家精神
        3.2.5 创新类要素
        3.2.6 公司战略目标、公司治理、公司学习
        3.2.7 自我调整适应能力
    3.3 第三层级:模型构架主干要素研究
        3.3.1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3.2 关于产品研发要素
        3.3.3 互联网思维要素
        3.3.4 大数据应用
        3.3.5 科技发展:品牌成长的支撑力量
    3.4 第四层级:模型构架腰部诸要素研究
        3.4.1 研发成果:企业的核心资产
        3.4.2 产品生产制造等要素
        3.4.3 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
        3.4.4 财务管理
        3.4.5 营销理念
        3.4.6 广告宣传
        3.4.7 商业模式的创新
        3.4.8 仓储、后勤、物流等要素
    3.5 第五层级营销环节诸要素研究
        3.5.1 现代管理制度要素
        3.5.2 营销活动系列要素
        3.5.3 资金流要素
    3.6 第六层级用户相关诸要素研究
        3.6.1 售后服务
        3.6.2 消费评价
        3.6.3 市场反馈
        3.6.4 用户终端要素
        3.6.5 扩大再生产要素
    3.7 顶层目标——品牌及其影响要素
        3.7.1 顶层目标——品牌的确立
        3.7.2 品牌外部影响因素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模型构架要素定量研究
    4.1 层次分析法概念
    4.2 层次分析法的适用理由
    4.3 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演算规则说明
    4.4 建立品牌模型构架原始评价层次
    4.5 模型构架第六层各要素权重
        4.5.1 建立构成要素判断矩阵
        4.5.2 产品功能价值等各要素权重测算
        4.5.3 用户相关各要素权重测算
        4.5.4 第六层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4.6 第五层各要素权重
        4.6.1 本层主要要素集权重
        4.6.2 营销活动环节各要素权重
        4.6.3 本层管理类各要素权重计算
        4.6.4 第五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4.7 第四层级各要素权重
        4.7.1 本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4.7.2 本层级管理类各要素权重
        4.7.3 营销理念类各要素权重
        4.7.4 产品生产类各要素权重
        4.7.5 第四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4.8 第三层级各要素权重
        4.8.1 第三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4.8.2 产品研发类各要素权重
        4.8.3 大数据运用及互联网思维等要素权重
        4.8.4 第三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4.9 第二层级各要素权重
        4.9.1 第二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4.9.2 公司治理类要素权重
        4.9.3 创新群各要素权重
        4.9.4 第二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4.10 第一层级各要素权重
        4.10.1 本层主要要素集权重
        4.10.2 社会环境类要素权重
        4.10.3 文化要素类各要素权重
        4.10.4 主观精神类各要素权重
        4.10.5 第一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4.11 总体品牌健康值评估
    4.1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品牌研究及评估案例
    5.1 置于品牌模型构架下的比对研究
        5.1.1 乐美达品牌基层要素研究
        5.1.2 乐美达企业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等
    5.2 乐美达品牌第二层级要素研究
        5.2.1 乐美达公司战略目标
        5.2.2 乐美达公司治理、理念创新及制度创新
        5.2.3 乐美达公司学习原则及创新举措
        5.2.4 乐美达品牌本层级各要素评价
    5.3 乐美达品牌第三层级要素研究
        5.3.1 乐美达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
        5.3.2 乐美达之产品研发
        5.3.3 乐美达公司对大数据应用情况
        5.3.4 乐美达之互联网思维
    5.4 乐美达品牌第四层级诸要素研究
        5.4.1 乐美达的研发成果
        5.4.2 乐美达产品制造环节
        5.4.3 乐美达仓储、后勤、物流等要素
        5.4.4 乐美达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等要素
        5.4.5 乐美达的财务管理
        5.4.6 乐美达的营销理念
        5.4.7 乐美达的广告宣传
        5.4.8 乐美达的商业模式
        5.4.9 乐美达品牌第四层级各要素的评价
    5.5 乐美达品牌第五层级要素研究
        5.5.1 乐美达的营销管理
        5.5.2 乐美达的营销活动环节
        5.5.3 乐美达的资金流
        5.5.5 乐美达品牌第五层级要素的评估
    5.6 乐美达品牌第六层级诸要素研究
        5.6.1 乐美达产品功能、价值实现研究
        5.6.2 乐美达售后服务、消费评价、用户反馈等
        5.6.3 乐美达的扩大再生产
        5.6.4 乐美达品牌第六层级要素的评价
    5.7 乐美达品牌状况及总健康值评估研究
        5.7.1 乐美达——名品牌确立
        5.7.2 乐美达品牌影响要素
        5.7.3 乐美达品牌总体健康值评估
    5.8 乐美达品牌发展改进建议
    5.9 乐美达产学研合作总结及后记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本课题研究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博士攻读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附录
    附录A:表1.1-1近年来消失的品牌
    附录B:品牌系统中要素相关性分析表
    附录C:要素矩阵的演算过程
    附录D:层级推理演算表格
致谢

(6)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基本确立
        1.1.2 经办机构日益成为我国养老保险事业关注的重点
        1.1.3 养老保险经办服务需求与日俱增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情况
        1.3.2 国外研究情况
        1.3.3 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可能创新点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经办机构
        2.1.2 扩面征缴
        2.1.3 经办服务
        2.1.4 反欺诈
        2.1.5 内部管理
        2.1.6 “五险合一”
    2.2 内部控制理论
        2.2.1 内部控制发展沿革
        2.2.2 内部控制的目标
        2.2.3 内部控制的要素
    2.3 绩效评价理论
        2.3.1 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
        2.3.2 绩效评价的构成要件
        2.3.3 绩效评价方法
    2.4 委托代理理论
        2.4.1 委托代理理论观点演变
        2.4.2 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
        2.4.3 公共受托责任与监督
3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现状
    3.1 现行主要评价方式
        3.1.1 目标责任制
        3.1.2 财务审计
        3.1.3 政风行风评议
    3.2 现行评价方式的运行成效与不足
        3.2.1 运行成效
        3.2.2 存在的不足
    3.3 现行评价方式实施原因
        3.3.1 我国养老保险事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3.3.2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在我国仍属于传统公共部门
4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体系
    4.1 构建原则与程序
        4.1.1 构建原则
        4.1.2 构建程序
    4.2 评价指标体系逻辑框架
        4.2.1 评价目标
        4.2.2 评价主体
        4.2.3 评价标准
        4.2.4 评价方法
    4.3 评价指标体系
        4.3.1 评价内容框架
        4.3.2 各维度评价指标内容分析
        4.3.3 评价指标体系及效度检验
        4.3.4 评价指标的测量
5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状况分析
    5.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统计数据来源
        5.1.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1.2 评价统计数据来源
    5.2 分析与讨论
        5.2.1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分析与评价
        5.2.2 征缴扩面情况分析与评价
        5.2.3 经办服务情况分析与评价
        5.2.4 反欺诈情况分析与评价
        5.2.5 内部管理情况分析与评价
6 国外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优化策略与启示
    6.1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管理局能力优化策略
        6.1.1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管理局概况
        6.1.2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管理局能力优化策略
    6.2 美国社会保障署能力优化策略
        6.2.1 美国社会保障署概况
        6.2.2 美国社会保障署能力优化策略
    6.3 芬兰KELA能力优化策略
        6.3.1 芬兰Kela概况
        6.3.2 芬兰Kela能力优化策略
    6.4 国外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优化策略的启示
        6.4.1 法律体系完善
        6.4.2 组织结构合理
        6.4.3 信息技术先进
        6.4.4 人力资源政策健全
7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健全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7.2.2 采用垂直式的“五险合一”管理体制
        7.2.3 建立多元化综合能力考评机制
        7.2.4 加快经办机构信息化建设速度
        7.2.5 强化经办机构人力资源管理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一: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效度调查问卷
附件二: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内容与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后记

(7)论全方位塑造中国企业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企业形象内涵的界定
        1.1.1 企业形象的定义
        1.1.2 企业形象-现代生产力
        1.1.3 企业形象的特征
        1.1.4 企业形象的表现形态
    1.2 企业形象塑造的渊源与发展
    1.3 企业形象时代意义
        1.3.1 企业形象塑造势在必行
        1.3.2 企业形象塑造意义非凡
    1.4 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与CIS关系
        1.4.1 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1.4.2 企业形象策划的工具-CIS
    1.5 本文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企业形象面面观
    2.1 触目可及的企业形象
    2.2 企业形象在中国的导入、发展
        2.2.1 中国企业形象战略实施状况
        2.2.2 企业形象塑造案例
        2.2.2.1 文化塑形-“海尔”企业形象名扬海外
        2.2.2.2 多元经营,不用“外脑”-“巨人”企业形象一夜雪崩
        2.2.2.3 疯狂经营,管理失控-“三株”企业形象流星划过
        2.2.2.4 单项冠军,崇拜广告-“秦池”企业形象醉卧疆场
    2.3 对中国企业形象塑造的清醒认识
        2.3.1 中国企业形象塑造面临的经济形势与实际问题
        2.3.2 中国企业形象塑造的误区及产生原因
        2.3.2.1 中国企业形象塑造的误区
        2.3.2.2 中国企业形象塑造存在误区的原因
        2.3.3 中国企业形象塑造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方位塑造中国企业形象内容
    3.1 员工形象
    3.2 产品形象
    3.3 品牌形象
    3.4 管理形象
    3.5 经济、技术形象
    3.6 文化形象
    3.7 社会形象
    3.8 绿色形象
    3.9 社区形象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方位塑造中国企业形象实践操作
    4.1 企业形象塑造流程图
    4.2 企业形象调查与自我分析
        4.2.1 企业形象调查
        4.2.1.1 企业形象调查的内容
        4.2.1.2 企业形象调查的程序
        4.2.1.3 企业形象调查的方法
        4.2.2 企业形象自我分析
    4.3 企业形象定位
        4.3.1 企业形象定位的策略
        4.3.2 企业形象定位的方法
    4.4 企业形象塑造计划与实施
        4.4.1 企业形象塑造计划
        4.4.1.1 计划的设计
        4.4.1.2 计划的论证和审定
        4.4.2 企业形象塑造计划的实施
    4.5 企业形象塑造与传播
        4.5.1 企业形象塑造的基本点
        4.5.2 企业形象塑造的策略
        4.5.2.1 以企业所处环境不同划分
        4.5.2.2 以企业形象形成过程中对公众影响因素不同划分
        4.5.2.3 以企业形象塑造方式不同划分
        4.5.3 企业形象传播
        4.5.3.1 传播的过程模式
        4.5.3.2 传播的桥梁作用
        4.5.3.3 传播媒介的分析及选择依据
        4.5.3.4 中国企业形象传播的侧重点
    4.6 企业形象维护与完善
        4.6.1 企业形象的反馈评估方法
        4.6.2 企业形象巩固与矫正
        4.6.2.1 企业形象巩固的方法与原则
        4.6.2.2 企业形象矫正的原因与方法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竞争情报发展现状
        1.3.1 国外竞争情报发展现状
        1.3.2 国内竞争情报发展现状
        1.3.3 我国竞争情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服务概况
    2.1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2.1.1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发展的优势
        2.1.2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发展的机遇
    2.2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的建设思路与总体框架
        2.2.1 建设思路
        2.2.2 基本原则
        2.2.3 建设目标
        2.2.4 总体框架
第3章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的理论基础与工作原则
    3.1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的理论基础
        3.1.1 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3.1.2 波特的五力模型
        3.1.3 安德森的长尾理论
        3.1.4 湖湘文化
    3.2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的工作原则
        3.2.1 “有限原则”
        3.2.2 需求导向原则
        3.2.3 “互补”原则
        3.2.4 “引导”原则
第4章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的主要工作模式
    4.1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协作模式
        4.1.1 省级竞争情报中心
        4.1.2 产业竞争情报中心
        4.1.3 企业竞争情报示范基地
    4.2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的采编发模式
        4.2.1 采编发工作流程
        4.2.2 产业跟踪路线图的制定
        4.2.3 闭环反馈信息收集系统
    4.3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产品与服务模式
        4.3.1 开设竞争情报在职研究生教育培训课程
        4.3.2 “嵌入式本地化”的信息服务模式
        4.3.3 竞争情报产品层次化
    4.4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的人力资源模式
        4.4.1 两个“不一定”原则
        4.4.2 “培养使用”原则
        4.4.3 竞争情报人才“梯队”
第5章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5.1 政府的引导与大力扶持
    5.2 与湖南省产业发展与提升紧密结合
    5.3 科学合理的协作共享机制
    5.4 注重竞争情报市场推广工作
    5.5 多元化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习情况

(9)履行社会责任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回顾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1.3 相关理论的应用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研究
        2.2.2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
        2.2.3 文献评述
第3章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介绍及案例选择
    3.1 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
    3.2 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3.3 兴业银行案例的选择
第4章 兴业银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及对绩效的传导机制
    4.1 兴业银行基本情况
        4.1.1 兴业银行发展历程
        4.1.2 兴业银行发展理念
    4.2 兴业银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4.3 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影响的传导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兴业银行案例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5.1.1 变量选取
        5.1.2 数据来源
    5.2 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5.3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5.4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5.3.1 ARDL模型实证结果
        5.3.2 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结果
    5.5 寓利于义理念下的成长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启示与建议
    6.1 案例启示
    6.2 发展建议
        6.2.1 关注利益相关者需求,正确履行社会责任
        6.2.2 调整信贷方向,发展绿色信贷
        6.2.3 增强履责意识,培养企业文化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SM煤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2.3 主要工作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战略理论综述
    2.1 多元化战略综述
        2.1.1 多元化理论提出
        2.1.2 多元化理论发展
        2.1.3 多元化的原因
        2.1.4 关于煤炭行业多元化
    2.2 循环经济理论综述
        2.2.1 循环经济概念
        2.2.2 循环经济概念在国外的发展
        2.2.3 循环经济概念在中国的发展
        2.2.4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路径
    2.3 循环经济模式与多元化战略关系
    2.4 分析工具
        2.4.1 PEST分析模型
        2.4.2 价值链分析模型
        2.4.3 外部因素评价模型
        2.4.4 内部因素评价模型
        2.4.5 SWOT分析
        2.4.6 波士顿矩阵
    2.5 本章结论
第3章 SM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经济分析
        3.1.1 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3.1.2 宏观经济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3.2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2.1 煤炭需求预测
        3.2.2 煤炭开发技术发展趋势
        3.2.3 煤炭多元化产业发展趋势
    3.3 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3.3.1 煤炭产业发展态势
        3.3.2 煤化工产业发展态势
    3.4 外部因素评价
        3.4.1 外部因素评价步骤及评价结果
        3.4.2 外部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3.5 本章结论
第4章 SM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4.1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4.1.1 公司煤炭资源分析
        4.1.2 煤炭生产状况
        4.1.3 煤炭销售管理
        4.1.4 煤炭运输能力
        4.1.5 人力资源状况
        4.1.6 技术能力
    4.2 内部因素评价
        4.2.1 内部因素评价步骤及结果
        4.2.2 内部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4.3 本章结论
第5章 SM集团发展战略制定
    5.1 SM集团发展战略分析
        5.1.1 SM集团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5.1.2 SM集团SWOT分析
        5.1.3 SM集团BCG矩阵分析
    5.2 发展战略规划
        5.2.1 发展原则
        5.2.2 产业发展规划
        5.2.3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5.3 本章结论
第6章 SM集团战略实施
    6.1 产业规划实施策略
    6.2 增强战略管理能力
    6.3 重视资本运作在产业整合中的作用
    6.4 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6.5 建立信息化支持平台
    6.6 本章结论
第7章 SM集团战略保障措施
    7.1 集团管控体系再造
        7.1.1 SM集团的管控模式
        7.1.2 SM集团各层级功能界定
    7.2 构建集团整体文化体系
    7.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7.4 保障资源供给
    7.5 促进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7.6 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7.7 本章结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我国企业导入CI的走势——CI中国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平面设计30年 ——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历程[D]. 张思遥. 江南大学, 2009(05)
  • [2]我国企业导入CI的走势——CI中国化[J]. 高新沂. 宁波经济, 1996(06)
  • [3]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 王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D]. 孟庆麟.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研究[D]. 王华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6]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D]. 阳程文. 武汉大学, 2015(03)
  • [7]论全方位塑造中国企业形象[D]. 陈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04)
  • [8]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研究[D]. 刘素华. 湘潭大学, 2008(05)
  • [9]履行社会责任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D]. 曹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SM煤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李瑞锋. 山东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中国企业进口CI的趋势 - CI在中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