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萌发过程新理论

种子萌发过程新理论

一、种子萌发过程新说(论文文献综述)

洪明超[1](2019)在《朱子之“出入湖湘”及其思想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朱子思想的发展和成熟,经历了一个长久的过程。在家学时期他就确立了“为己之学”的志向与“自得”的追求。然而未能“自得”,则是引发了他后来思想不断转变的内在动力。在从学武夷三先生时,朱子广泛博学各种知识反而感到纷扰交错,未能自得的他随后栖心佛学。借助佛学摒除杂多纷扰的超越思维,朱子自以为已有所得,但此时遭遇李延平的否定与质疑使他产生了动摇。重读儒书后他引发了“杜鹃夜悟”,体认到“理一分殊”之真谛,遂拜延平为师,正式弃佛归儒。虽然借助理一分殊的思维安顿了原先博学带来的杂多纷扰,但在切身体认的工夫上,他终究无法接上“体验未发”的道南指诀。于是在延平去世后,朱子依然苦闷彷徨。此时他遇到了继承湖湘学的张南轩,开始了“出入湖湘”的历程。两见南轩后,朱子经过自己的体认提出了“中和旧说”,此时主张“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工夫落在“已发”之察识上,与五峰学相似。但“旧说”其实亦有其逐步发展的过程,其时道南学和湖湘学两条线索在朱子心中发生交汇乃至混淆,但这种混淆引入了道南学派“未发”主宰“已发”的思想因素,这客观上反而推进并深化了朱子的思想,使他体认到洪涛巨浪中有一个“安宅”,达成“中和旧说”下思想的成熟。此时朱子心服于湖湘学,但次年访学湖南时,却对湖湘学者好高似禅的学风感到惊异和不满。于是他开始对这种学风进行反思,此时他尚认为此弊是湖湘学者不修身导致的,是“人的问题”,便和南轩加强了对工夫论的重视和探讨。南轩的《艮斋铭》《克斋铭》与《敬斋铭》,便是两人商讨后的成果,三文皆聚焦于工夫论,反映出他们救弊的意图。然而不久后,朱子又触发了“中和新说”。他通过阅读二程的着作,认为“未发”“已发”是心理活动的不同状态,而人之“性”与“情”则可分别在此不同状态中体认和把握。因此工夫就不能仅仅在“已发”时做,“未发”时也须要进行,于是他确立了“先涵养后察识”的工夫。他在《未发已发说》中质疑了“旧说”,并系统表达了此新说,其后又在《答张钦夫书》中进行了修正,确立了以心为纲领的论述模式,认为心主于性情,贯通于未发已发;同时也确立了“敬”作为贯通未发已发的工夫。在此基础上,他开始反驳湖湘学,此时他已经明确了湖湘学者学风问题的根源乃是“学的问题”,而非“人的问题”了。南轩在与朱子讨论的过程中,也不断发生变化并转向朱子。南轩转向的同时,其他湖湘学者依然坚持师说,于是朱子便与之开展了旷日持久的辩论。他首先与南轩和吕东莱往返讨论五峰之《知言》并编定成《知言疑义》,对五峰之学,包括心性论、工夫论等都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批判。其中,在对五峰“善不足以言性”的批判中,朱子关心的是“善”的根据和来源问题的,以及如何为现实的善行奠立绝对意义,这确实是五峰以“性”超越“善恶”的观点难以解决的问题。此外,朱子亦肩负重整理学的历史任务,他重视哲学概念使用的准确性,亦注重文本对现实的影响,他力图避免儒学在任何维度与佛老相混淆的可能,这也是理学重建中必须主动与佛老划界并确立儒家自身特性的内在要求。其后朱子又在几个议题上对湖湘学进行了全面地批判,于此同时建立起自己对应的理论。他反对湖湘学“观过知仁”以及“以心察心”之工夫,从意识机能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工夫运用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种种流弊,同时建立起自己“克己复礼”与“公”的工夫论;他反对湖湘学“以觉训仁”,提出以“仁”为“心之德,爱之理”的核心理论,并完成《仁说》,建立了体用兼备的仁学思想;他力辟湖湘学者以及当时诸多学者对“操则存,舍则亡”一句的歧解,并完成了《观心说》,确立人只有“一心”,反对分本心与经验心的“二心”架构,主敬之心即是道德心,这也为主敬操存的工夫论确立了至上的价值。朱子“出入湖湘”的过程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关键环节,正是在与湖湘学的交往中,他的体系不断完善而精致,最终达到了宋代理学“集大成”的地位。而湖湘学因受到其批判,加之种种主客观因素,在历史上走向了衰微。

陈立胜[2](2016)在《作为修身学范畴内的“独知”概念之形成——朱子慎独工夫新论》文中研究指明"独知"成为一个修身学的概念始于朱子慎独说。朱子训《中庸》与《大学》慎独之"独"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此"己所独知之地"不是一"物理空间"概念,乃是一心理空间概念,专指人心中一念萌发状态,故与汉唐诸儒以闲居之所为训"独"路数迥然有别。"一念之萌"成为朱子修身工夫论之聚焦点,固然折射出佛教防心摄行的修行模式之影响,但更与其本人修身历程密不可分。他将李延平静坐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与胡五峰"察识端倪"两条修身路径加以折中,而走出一条静存动察的"两轮一体的工夫"。这一工夫论上的突破,使得他对人之心灵生活的性质产生了新的认识,他以"念虑"之"起"与"不起"作为标准,将心灵生活划分为三个时段:思虑未起(即"未发")、思虑已起(即"已发")以及介于两者之间动而未形、萌而未彰、有无之间的状态(即"几")。此"几"即人不知而己独知之对象。与此相应,作为"专言"之"戒慎恐惧"工夫(即"敬"工夫)是心灵贞定其自身的力量,它统贯于心灵生活之各时段;作为"偏言"之"戒慎恐惧"工夫则系于未发时工夫(即涵养工夫、静工夫),而于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一念之萌"之时段,则须"慎上加慎",是为"慎独"工夫(省察工夫、动工夫)的工夫。此慎独工夫因专注于念虑之"正"与"不正"、"意"之"实"与"不实",故是一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活动。朱子"独知"之训深刻影响着朱子后学对"慎独"工夫的理解,阳明心学一系致良知工夫之精髓亦遥契于此"独知"一脉。

蒋忠心[3](2019)在《新疆伊犁地区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语言文化多样性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儿童语言运用技能的日益分化,以及语言在教育中决定性作用的愈加凸显,学业语言在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倍受关注。学业语言作为不同于日常会话语言的一种具有多元复杂语言特征的语域变体,是支撑儿童学业学习乃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已成为当前国际儿童语言与教育领域的新兴热门话题,不仅是一个语言层面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全面发展的教育层面问题。然而,我国关于儿童学业语言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鉴于新疆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与语言问题有着尤为密切的关联,且学业语言对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与挑战性,是审视我国新疆教育质量与公平发展问题的有力新视角。为此,本研究关注新疆伊犁地区学前儿童的学业语言发展,以期为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背景下的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改革发展而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基于国外相关文献在明确儿童学业语言发展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汉语情境下儿童学业语言概念框架的本土化界定,进而,以新疆伊犁地区115名4-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基于师幼一对一图画书阅读基础上的拓展会话语料,以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运用儿童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结合工具测评、问卷调查、访谈与观察法,初步考察了维汉儿童日常语言与学业语言的发展概况,深入分析了不同年龄组维汉儿童学业语言词汇、句法、语用层面各指标的发展状况,着重探究了幼儿园教育情境下影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主体性因素,获得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回答了三个版块的研究问题:概念框架是什么、发展现状如何、影响因素何为。版块一关于儿童学业语言概念框架界定的文献研究发现,学业语言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动态复杂概念,存在着基于不同理论视角、不同实践目的的概念化,如认知主义、系统功能语言学、实践取向方法论、社会文化理论、三维框架的学业语言观等。综观之,汉语文化情境下,广义上的学业语言,是指在学业教育背景的特定话语情境实践中表现出不同于日常会话的词汇、句法、话语等语言学结构特征和语用学行为规范,以实现信息交流、学业思考与社会象征功能的一种特别的语言。可见,教育语言学立场的学业语言概念框架阐释,指向一种多元融合的学业语言“连续体”模型。版块二对伊犁地区学前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考察。第一、量化结果表明,一方面,相对日常语言词汇、句法的良好发展态势,基于标准化测评的学业语言年龄发展趋势处于滞缓状态。维汉儿童之间的学业语言测评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两者的发展路径基本相似,且发展水平均相对偏低。另一方面,基于语料库分析的儿童学业语言词汇、句法、语用水平,总体上呈现出4-5岁发展较快而5-6岁发展趋缓的态势。不同年龄组儿童之间,除了时间指代用词精确性、语用交流行为丰富灵活性发展相对平缓之外,词汇多样性与空间指代用词精确性、句法结构复杂性与句子成分复合性、会话情境认知挑战性与学业话语功能正式性发展,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升,且表现出显着性年龄差异。维汉儿童之间,除了空间指代用词精确性、会话情境认知挑战性与语用交流行为丰富灵活性发展相当之外,其他各项指标均表现出显着性族群差异,且各指标的发展速率与节奏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可见,4-6岁维汉儿童的学业语言发展动态复杂地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此外,学业语言各层面指标发展在性别与园所类型上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相当部分指标发展均值上,男童略优于女童,示范园相对普通园并未表现出应有的优势;第二、关于语料发展形态的质化分析发现,4-6岁维汉儿童的学业语言各层面指标随年龄增长沿着从弱到强的“语言能力连续体”而进阶。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名词为例的词型发展丰富多样性与抽象概括性不断增强。时空指代用词精确性沿着从指示代词过渡到特定性指代的“连续体”而发展,其相对精确性与复杂性不断增强。复杂性句法结构类型日益丰富,特殊句式的话语标志运用日渐成熟而灵活,但也存在杂糅运用、表意模糊现象。主宾语复合性沿着从代词性过渡到短语或词组再到完整分句的“连续体”而发展,其组合逻辑复杂性与语义组块容量不断提升,但组合类型仍然较为单一。儿童学业语用交流行为初步具备整合运用语言形式、语言规范与社会规范的能力。尽管儿童对学业互动会话情境的认知有一定的敏感度,但会话情境认知挑战性大多受制于教师的引导,语境化过程中的能动性仍较弱。儿童对具有言外之意的“语用模糊”现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具有局限性。个别儿童对特定性学业话语功能的理解不够,存在刻板模仿的语用行为。版块三对幼儿园教育情境下影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主体性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一方面,维童的表达性词汇和汉童的理解性词汇、MLU5句法发展水平是其各自学业语言发展的重要预测因子。维汉儿童自身的认知能力都是预测其学业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维童学业语言发展对其认知能力的依赖程度较汉童更强。可见,儿童自身的日常语言、认知能力与学业语言发展关联密切;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在学业语言观念与实践上所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制约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拓展会话中的教师学业语言输入特质与儿童学业语言输出特质存在非线性的正向相关性。可见,教师的学业语言相关知识能力素养对儿童学业语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充分认识儿童学业语言发展价值的基础上,树立全面而科学的儿童学业语言及其发展观;针对混合编班中维汉儿童的学业语言发展规律与差异特点,创设兼具语言丰富性与认知挑战性的适宜活动情境以精准支持儿童学业语言萌发;关注儿童日常语言、认知能力与学业语言的融合协同发展;促进教师旨在支持儿童学业语言学习的专业发展,注重教师自身学业语言能力素养的榜样示范效应。此外,本研究在反思不足的基础上,就未来儿童学业语言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

陈佳丽[4](2018)在《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文中研究表明知识是时间延续的问题,它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进行传承;知识的流通并非单向度传递,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传播;知识拥有不同的面貌,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媒介都可能为知识传承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或许能为看待历史提供新的思考与视野。通过媒介,能将此处与彼处相连接形成社会,将过往与当下相连接形成延续。于是媒介如何将新知识传递扩展到更宽广的空间,便被赋予了新意义。熟悉并认同陌生的知识或许是关于传播的问题。西方卫生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社会变革使它上升至关乎社会文明、国家兴盛、种族存亡的层面,进而完成由外来知识到常识准则的演变。从卫生史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多关注卫生的政治性,或卫生是非对错的讨论。但值得思考的是,如若将西方卫生知识放置到传播过程中去探讨,便会发现其他值得讨论的问题。当有悖于传统知识体系的西方卫生知识传入时,媒介扮演了什么角色?时人因何理由、经由何种媒介接受了这种陌生的知识?其中是否存在争论?知识的传播者如何使它被信任?本文的主旨便是讨论近代中国媒介环境的变化与西方卫生知识生产流通之间的关系。全文按时间顺序铺成,以不同的媒介环境为分期,探寻每个社会阶段媒介对西方卫生知识传播产生的影响。将西方卫生知识的传播过程放在政治变革和技术发展的整体背景中去看待,阐述新知识经过何种媒介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进而探究媒介与知识、媒介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根据媒介学理论对媒介的解释,每一章节阐述不同的媒介形态对知识的影响。具体分为译着对明清时期西方卫生知识输入的作用、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的建立、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的塑造、新式出版环境对西方卫生知识的普及四个阶段。依托史料,从媒介环境的视野揭示作为外来知识的西方卫生知识逐步成为国人常识的过程。通过具体论述可以发现,不同的媒介形态呈现出西方卫生知识不同的面貌,它表现为处方和就医环境、政治观点、新政实践、行为准则……耶稣会士翻译的译着使知识局限在特定阶层,内容以西方古典医学知识为基础;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使知识摆脱空间限制和阶层局限流传开来,内容集中在用水、环境与防疫方面;现代报刊呈现了知识精英将西方卫生与民族、文明、国家相关联的过程,传统知识改造与西方知识认同同步;教科书等出版物和视觉媒介将知识精英与政府机构挑选的知识普及给民众,最终成为国民认知的现代卫生常识。总体而言,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带来新的环境。将媒介的政治经济属性与知识的社会属性相连接,便会发现不同知识间此消彼长。当媒介史、知识史与社会变革等时空背景在一起时,媒介形态演变与叠加所带来的变化,使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更为清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媒介史的视角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生产流通的过程。第一,通过对大量报刊、书籍等史料的爬梳,展现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实际上是知识、媒介、社会等因素多重交织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选择、融合、遗失的相互关系;第二,从媒介与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看待历史情景中的媒介实践,丰富健康传播史相关研究。

王杰栋[5](2019)在《朱子人性论中“恶”的根源问题探究》文中提出朱子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人性中恶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深入研究朱子的人性论思想,有助于进一步探究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价值体现,正视人性本身恶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改善人性本身恶的因素,阻止恶的行为产生。关于朱子论人性恶的思想,是在先贤的人性恶论思想上形成的。因此,梳理先贤的人性论恶思想,然后再讨论朱子的人性中恶的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朱子理学人性恶的形而上学的依据,首先要从理气方面研究人性的善与恶关系,恶该如何去定义是对恶的如何理解和恶的行为表现具有重要的前提基础。形上恶如何去定义是相对形上善而存在的,探讨恶的形上来源是把握人性恶思想的根本基础。其次,分析人性恶的形而上根源,是对人性恶的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描述。形上恶的根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对宇宙本体论的理气关系的描述,气强理弱是朱子形上恶的直接原因。最后,从形上恶的理气运动表现方面来描述,是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结合,导致本然之性堕落于气质之中。这是由于理气运动的变化,理只存有而不活动,气相衮而污染造成的。朱子论人性中恶的思想离不开人这个行为主体,而朱子所论证的道德恶,一方面是由于人心在作祟,另一方面是情感发之不中和导致的。本文不单单从理气方面入手,而且从心性方面论证,是为了下面工夫论的修养作了个铺垫。故朱子所论证道德恶的表现,一方面是离不开社会关系这个整体,另一方面是由于人自身的习气造成的。但是,不管是社会关系的表现还是习气的影响,都是基于个人的人心而造成的。所以,朱子论人性恶行为的如何规避,要从心入手,立足于心统性情,强调敬要作为心的主宰能力。关于朱子的人性工夫论的修养,一方面要向外推求,格物致知,另一方面也要对内居敬涵养,保证性情中和。总之,分析朱子论人性恶的思想,正视人性恶的存在,对于个人的工夫论修养和道德风气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春峰[6](1995)在《中和新旧说剖析》文中指出中和新旧说剖析金春峰(人民出版社)乾道五年己丑,朱熹对“旧说”觉其非是,作《已发未发说》、《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提出了“新说”,学术界称“己丑之悟”、“中和新说”。“中和新旧说”是朱熹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起点,分析它的实质及两说区别之所在,对于弄...

王垚[7](2020)在《正当防卫权利的法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当防卫是社会中时常出现的一类现象。既有研究中,对正当防卫作为违法阻却事由的讨论林林总总,将其视为一种权利,按照权利研究的基本框架进行讨论的却付之阙如。正当防卫既是一种自然权利,亦是一种法定权利;既是一种侵害人与防卫人之间的权利,亦是一种个人与国家间的权利;既是一种基于客观侵害事实的权利,亦是一种经防卫权拥有者判断后加以具体使用的权利。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通过权利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方法、文献分析方法等诸方法的使用,围绕正当防卫权利展开研究,能够统辖性地理解作为制止权和私力救济制度安排的正当防卫,亦能够对当下司法实践中围绕正当防卫权利出现的若干未决问题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解释框架。一是正当防卫权利的概述。部门法评价的防卫行为仅属于正当防卫权利现象当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而并非权利行为的全集。换言之,正当防卫权利的设置,并非仅服务于阻却违法评价,应具有更为广阔的内涵:从权利的核心宗旨看是一种制止权,从私力救济的属性看是一种致损权,从紧急状态的行为模式看是一种误判权,从权利的基本结构看,躲避权亦属其概念项下。由此,正当防卫的研究视域得到了较大的拓宽,并产生了诸多辐射效应:首先,在诸项对正当防卫的概括要素中,究竟何者是其本质?如果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偏狭性的看法,就容易影响对其发展趋势的判定,因而不仅要警惕辉格史观式的赋予历史史实以其无以承载的评价,还要对与正当防卫权利行为近似的复仇、私刑、正当防卫权力行为等作出较为明晰的区分。其次,正当防卫权利的作用对象是侵害人,体现为个体间基于义务违反而导致的权利边界侵犯。但正当防卫还是一种个人与国家间基于侵害关系而产生的义务委托与授权执行,因而完整的正当防卫架构不应忽视权利运用背后的“权利-权力”因素。最后,正当防卫权利概念,经由不同的切入角度,能够对其产生迥异的理解:语言角度揭示了正当防卫在“俗民范畴”与“体系语义”间的认识冲突。伦理角度通过对“正当”概念的层次性思考,展示了同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之中的内涵差异。而制度角度则展现了部门法化的正当防卫权利诠释以评价触法行为为主轴的基本逻辑,这为统辖性与体系化地自上而下凝练正当防卫权利概念带来了困难。揭示同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指向差异,对我们深入讨论正当防卫权利极为必要。二是正当防卫权利的证成。霍菲尔德权利分析框架为我们展示了正当防卫权利在不同权利语境下的具体指向,作为权利的正当防卫,既是一种要求权,又是一种自由权,同时还是一种法律权力与豁免权。正当防卫的本质属性是制止权,其具体展开形态既包含制止权,也包含致损权、误判权与躲避权。正当防卫正当性的阐释,经由话语塑造的辩护形象,由表及里地展开分析:惩罚者”、“被动成为致死致伤工具”与“退无可退”者等辩护形象,有的仅能用以对部分正当防卫权利行为加以证成,有的仅服务于与正当防卫目的全然不同之行为的正当化论证,无法承担起合法性本质的解释任务。因而一种权利进路的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具言之,正当防卫权利在具体语境中的正当意味着:首先,在不限于该语境的个体交往中,一种以及时私力救济为旨趣的防卫权制度设计是必须的,经由义务违反而导致的法益悬置,使防卫人的行为具有不同于侵害行为的正当性,此即“权利-权利”意义上的正当,权利享有意义上的正当,或称正当防卫的可为性。其次,在某一具体语境中,特定据有防卫权的个体依据规范标准能够行使上述权利,进而产生实然化的制止、致损或躲避行为,并与对应主体生成相应的法律关系,此即“权利-权力”意义上的正当,权利行使意义上的正当,也即正当防卫的应为性。最后,在涉及防卫权内涵“开放边界”的部分,即个体与整体视角判断结论发生冲突的特定语境中,提倡一种风险分担的经济学思维方法:此时的防卫权利,服务于对不法侵害人行为的规制,并非因正当而确权,而是因确权而正当。一言以蔽之,研究倡导一种改造版本二元论的思考方式,以可为性与应为性为考量角度,以一般权利架构为基础,以风险分担为补强,从而为正当防卫的权利运作提供一种相对自洽的解释方案。三是正当防卫权利的运用。正当防卫认定难是司法实践中不争的事实,推进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秉持“司法-立法-法理”的逻辑轨迹,对构成要件展开法理反思,进而窥见防卫权利内涵中与“语词中心”相对应的“开放边界”部分。对此,应当从质性要件,即对象要件、前提要件、时间要件与主观要件,以及量性要件即限度要件两个维度加以思考。在质性要件的把握中,对象要件是最为首要的,其关注重点并非是“防卫权应当作用于何者之上”,而是“防卫权可以施加于侵害人何种利益之上”。前提要件是确定何为不法侵害的要件,可视为衡量防卫权延伸逻辑范围的要件。时间要件的认定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的立场和防卫权利本位的理念,而不能仅仅以侵害客观实际为转移。主观要件识别的关键在于合理圈定构成相应判定标准的元素,并以底线思维重构对行为主观方面的判断。在量性要件的把握中,以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作为理解限度问题的基本框架,以相适应理论与需要理论的主要分歧与完善走向考察两者龃龉之处与融合趋势。正当防卫的本质属性是制止权,因而正当防卫权利逻辑的基调应当是需要说,相适应的要求只能具体服务于前者,构成一种二阶标准。由此反观防卫过当条款与特别防卫条款,亦将对其制度功用产生全新的理解。

陈珊[8](2020)在《庞朴“一分为三”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着名学者庞朴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是阐发了中华文化密码“三”,提出了“一分为三”说。他对“一分为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在于诠释了“中庸”基本形态,提出了对立统一有“包”“超”“导”三种形式,指出了“一分为三”的三种主要形态,梳理出了一部较为系统的中国“三分学说史”。作为一名哲学史、文化史专家,庞朴自觉利用“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开展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最终实现了理论建构与学术实践的完美融合,取得了诸如原始儒家“三重道德”论、文化“三分结构”理论、“忧乐圆融”的人文精神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一分为三”的哲学方法论正是庞朴学术研究成果的精髓,也是他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工作的学术武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渐渐兴起了一个以庞朴、雷正良、周德义等为代表的“一分为三”学派。学界倡导“一分为三”论、庞朴论证“一分为三”说的直接根源在于对抗“文革”期间登峰造极的“左”倾教条“一分为二”思维。“文革”结束后兴起旨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与马列教条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文化界深刻反思“文革”中的极端“二分”思维,深度思考如何通过文化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对这些敏感而又棘手的时代课题,庞朴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反思“一分为二”思维模式,逐渐走上了探究中国古代辩证法智慧的学术道路,最终融汇以“中庸”为代表的儒家辩证法和以黑格尔、马克思为代表的西方辩证法,创造性地阐释了中国辩证法的精髓一一“一分为三”。总体而言,“一分为三”说是对“一分为二”思维的修正和完善,既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继承,也是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教条化的“一分为二”过分夸大矛盾的斗争性,而否定强调对立面之同一性的“合二而一”。“一分为三”说则认为,“一分为二”仅仅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虽然正确但不够完善,“一分为二”之后还需一个“合二而一”阶段。作为儒家辩证法的继承,“一分为三”说的根基在于“中庸”,强调“中”“和”“权”,既不执“一”也不执“二”,以达“参”之境界。庞朴基于“一分为三”说的学术实践,主要致力于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挖掘传统文化密码“三”之存在性的文史证据。首先是通过对“太一生水”“六番”“五行”“黄帝”等古老而又重大的学术问题的缜密分析,大致梳理出了一条中国“三分”思想形成史;其次是通过对马王堆汉墓、郭店楚墓出土简帛文献的考证、释读,阐明了先秦儒家的“五行说”和“三重道德”思想。除了寻找文化密码“三”的文史证据之外,庞朴还在八十年代“文化热”期间陈述了文化之“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了至今仍广受学界认可的文化“三分结构”理论、论证了“忧乐圆融”的中华文化精神。庞朴的“一分为三”说产生过重要的学术影响,且在认识论、实践论、审美观等方面彰显出了中西哲学之异,但完整建设“一分为三”理论体系任重道远。从学术根基上看,“一分为三”说主要奠基于儒家“中庸”思想。庞朴对“中庸”基本形态的创造性阐述在“中庸诠释史”上的学术地位,在于对接融合了中西辩证法、打破了僵化教条的“二分”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庞朴对“一分为三”理论的研究工作推动了中国当代辩证法之“一分为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但学派内部意见分歧较大,最为根本的是“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包容性问题。“一分为三”说也足进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正本清源,实现了中西辩证法的融合创新。学界对“一分为三”论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三”与“二”、“中”与“中介”、“一分为三”与“对立统一”之间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因“一分为三”难与“一分为二”、“一分为多”严格划清界线,且容易泯灭唯物、唯心“二分法”而流于“二元论”等问题,致使“一分为三”理论的建设遭遇阻力。“一分为三”论的学术地位需要更多的理论建设工作方能巩固。作为哲学方法论的“一分为三”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三”作为中华传究文化的密码,被揭露、被认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它的揭秘将有利于我们更加自觉也发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一分为三”说除了“三分法”和“参”这两个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方法论外,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一是,“忧乐圆融”说之“和”的审美境界以及“一分为三”说的和谐原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阳谐社会提供了传统文化上的理论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求我们赋予“三重道德”以新的时代内涵,将“三重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合贯通起来,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有机构成。总之,庞朴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梳理出的中国“文化传统”就是“一分为三”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藏着极其独特的中华文化密码。庞朴从浩瀚的文化史籍中发掘出的中华文化密码“三”及其相关文七理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21世纪的中国,要自觉开辟一个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后工业文明时代,亟需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所内蕴的人文精神密码——“忧乐圆融”,以此消解市场经齐带来的普遍物质主义倾向、抵抗西方人文主义文化中的负面因素的侵蚀。

王亚妮[9](2013)在《兰科石斛属植物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石斛属(Dendrobium)是兰科植物最大的属,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价值,自然条件下需与真菌共生才能生长。本研究分析了12种石斛属植物根部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并以铁皮石斛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优质移栽用苗,将3株优良的菌根真菌制成液体单一菌剂,考察不同菌剂对铁皮石斛移栽生长的影响。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利用3种方法和3种分离培养基对广西雅长自然保护区和贵州兴义温室内的12种野生石斛属植物根部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得到内生真菌152株,经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归属为3门9纲22个分类单元。对比不同方法和培养基分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点样法和FIM培养基分离内生真菌Shannon-Wiener多样性分别为2.79、2.74,远高于其他方法和培养基。对比不同生境及不同附生型的同种石斛内生真菌多样性,显示同种植物广西生境的内生真菌多样性明显高于贵州生境,树附生型明显高于石附生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石斛属植物内生真菌的分布。(2)铁皮石斛生根壮苗及培养基筛选。具有1-2片叶片的铁皮石斛分化苗在MS+0.34g/L KNO3+100g/L土豆提取液+2.4g/L植物凝胶+30g/L蔗糖培养基上生长11周后,平均株高、茎粗、鲜重的增长量分别为3.61cm.4.061mm2.6669g,平均产生新根12.55条、新孽6.20个,平均新根长2.03cm,极显着高于其他两种培养基,是铁皮石斛最佳生根壮苗培养基。(3)铁皮石斛组培苗的最佳移栽基质筛选。经生根壮苗的铁皮石斛在珍珠岩1cm+仙土1cm+松树皮1cm+活苔藓2cm的基质上移栽90d后,成活率达75.00%,平均鲜重、株高、茎粗增长量分别为108mg、7.50mm、0.260mm,平均新根数1.43条,高于基质1/3花生壳+1/3石灰岩+1/3蛭石+活苔藓2cm,是铁皮石斛移栽的最佳基质。(4)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接菌试验。将3株优良兰科菌根真菌制成4g/L的单一液体菌剂,对铁皮石斛进行蘸根、灌根接菌移栽试验。90d后3种菌剂处理的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成活率、新根、新芽、平均株高、茎粗、鲜重增长量均极显着或显着高于对照,且同一菌剂蘸根处理生长指标均高于灌根处理。说明3株真菌制成的液体菌剂及蘸根方式在铁皮石斛移栽生长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郝文涛[10](2019)在《明清神魔小说评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神魔小说是明清通俗小说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小说流派,其评点也随着通俗小说评点的兴起而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神魔小说评点作为一个整体,既有与整个明清通俗小说评点保持一致的地方,同时也有许多自己的特色和价值。本文选取明、清两代共计29种神魔小说评点本为研究对象,结合整个明清通俗小说评点和神魔小说的发展,采用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辅以与其他小说流派评点的横向比较,力求对明清神魔小说评点作出客观、全面的阐述和评价。本文除绪论和余论外,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梳理明清神魔小说评点的发展过程,揭示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同时对神魔小说评本的具体情况和评点的具体形态进行概述。第二章主要以评点者为中心,对评点者的身份、评点缘由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三章探讨明清神魔小说评点所呈现出的总体特征,包括内容的多样性和世俗性、语言的趣味性和讽刺性、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教化色彩以及具有一定的文学审美性。第四章着重探讨评点所体现的“小说观”,包括对小说观念的总体认识以及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具体的小说创作理论。第五章主要关注评点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包括女性观念、命运观念、伦理观念和历史观念等。本文力图通过以上几个章节的阐述,对明清神魔小说评点的价值和地位作合理的评价和定位。

二、种子萌发过程新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子萌发过程新说(论文提纲范文)

(1)朱子之“出入湖湘”及其思想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出入佛老到道南门生——“自得”的求索之路
    第一节 、韦斋之教与“为己之学”
    第二节 、师从武夷三先生与学禅经历
        一、师从武夷三先生
        二、学禅经历
    第三节 、初见延平与杜鹃夜悟
        一、初见延平
        二、杜鹃夜悟
    第四节 、师从延平与归向儒学
第二章 、延平教法到丙戌之悟——对湖湘之学的接触与体认
    第一节 、延平逝世与《杂学辩》的完成
    第二节 、胡五峰之湖湘学
        一、“性”与“心”
        二、“未发已发”与“体用”
        三、“尽心”与“察识”
        四、辟佛与推崇洛学
    第三节 、胡五峰与张南轩
    第四节 、从道南之学向湖湘之学
        一、延平逝世时之心境
        二、两见南轩与湖湘学之初步印象
    第五节 、丙戌之悟与中和旧说
        一、“人自有生”第一书
        二、“人自有生”第二书
        三、“人自有生”第三书
        四、“人自有生”第四书
        五、“延平之教”对“中和旧说”的推进
        六、“中和旧说”过程概要
第三章 、丙戌之悟到己丑之悟——对湖湘之学的怀疑与出离
    第一节 、“寻盟”湖湘
        一、远赴湖湘之动机
        二、湖湘之行
    第二节 、归来之评议与反思
        一、湖湘学风之评议
        二、《艮斋铭》——“建立此个宗旨相与守之”
        三、《克斋铭》与《敬斋铭》
        四、“己丑之悟”前朱子的主敬思想
    第三节 、己丑之悟与中和新说
        一、“己丑之悟”的发生缘由
        二、《已发未发说》之义理分析
        三、南轩之回应:“印可”与“先察识后涵养之论执之尚坚”
        四、朱子《答张钦夫书》对《已发未发说》的修正
        五、“先察识”的再批判与“格物致知”义的提出
    附:南轩早期、中期与晚期工夫论之演变
        一、早期:“先察识后涵养”
        二、中期:“存养体察,固当并进”而“存养是本”
        三、晚期:“主敬”的抬升与“察识”的隐没
第四章 、《知言疑义》的完成——对湖湘之学的批判与清理
    第一节 、《知言疑义》的编撰过程
    第二节 、“八端质疑”
        一、“性无善恶”
        二、“心为已发、心以用尽、仁以用言”
        三、“不事涵养,先务知识”
        四、“气象迫狭,语论过高”
    第三节 、朱子对“善不足以言性”之批判(“性无善恶”)
        一、五峰“善不足以言性”说
        二、朱子的三点批判
        三、朱子“至善”与“善”思想之申说
        四、对湖湘学派“尖斜”思维方式的批判
第五章 、仁说与心说的确立——对湖湘之学的超越与扬弃
    第一节 、“观过知仁”之辩
        一、湖湘学者与伊川、和靖对“观过知仁”的理解
        二、“观过知仁”之辩的过程
        三、朱子对湖湘学者“观过知仁”与“以心察心”批判之申说
        四、“克己复礼”工夫的确立与《克斋记》的完成
    第二节 、“仁说”之辩与《仁说》的完成
        一、对“以爱言仁”的批评
        二、对“以觉训仁”的批判
        三、对“以一体论仁”的批判
        四、朱子《仁说》之义理
        五、南轩《仁说》之特点
    第三节 、“心说”之辩与《观心说》的完成
        一、吕祖俭之观点
        二、何镐、石子重与方士繇之观点
        三、游九言之观点
        四、南轩之观点
        五、朱子对诸人的批判
        六、《观心说》的完成
第六章 、朱子与湖湘学派余论
    第一节 、朱子论南轩
    第二节 、朱子与胡大时
    第三节 、湖湘学之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朱子与湖湘学交游编年
    二、朱子“人自有生”四书年代考论
    三、朱子与湖湘学派辩“观过知仁”诸书次序年代考
致谢

(2)作为修身学范畴内的“独知”概念之形成——朱子慎独工夫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3)新疆伊犁地区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儿童学业语言发展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1.1.2 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2 论文结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儿童的学业语言概念化研究
        2.1.1 学业语言的术语与定义
        2.1.2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学业语言概念化
        2.1.3 基于实证的学业语言结构特征操作化
        2.1.4 学业语言概念框架的反思重构与要素讨论
        2.1.5 本研究所界定的学业语言概念
        2.1.6 本研究学业语言编码分析框架的确立
    2.2 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研究
        2.2.1 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价值研究
        2.2.2 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途径研究
        2.2.3 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现状研究
    2.3 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3.1 语言与认知、文化的关系研究
        2.3.2 影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教育情境因素研究
    2.4 学业语言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2.4.1 学业语言的研究范式
        2.4.2 学业语言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与思路
        3.1.1 版块一:儿童学业语言的概念框架界定研究
        3.1.2 版块二: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现状研究
        3.1.3 版块三: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3.2 研究对象与材料
        3.2.1 参与研究的幼儿园简介
        3.2.2 研究被试对象
        3.2.3 研究材料:科学知识类图画书《番茄的旅行》
    3.3 研究方法与工具
        3.3.1 儿童语料库法(CHILDES)
        3.3.2 工具测评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访谈法
        3.3.5 观察法
    3.4 研究信效度与伦理考量
        3.4.1 研究信效度考量
        3.4.2 研究伦理的考量
    3.5 研究创新
第四章 新疆伊犁学前儿童日常语言与学业语言发展概况
    4.1 儿童日常语言发展
        4.1.1 儿童日常词汇发展
        4.1.2 儿童日常句法发展
    4.2 儿童学业语言发展
    4.3 儿童日常语言与学业语言发展的相关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伊犁学前儿童学业语言的词汇水平
    5.1 学业语言词汇发展水平的量化研究结果
        5.1.1 词汇多样性发展
        5.1.2 用词精确性发展
    5.2 学业语言词汇发展形态的质化分析
        5.2.1 词汇多样性发展形态
        5.2.2 用词精确性发展形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伊犁学前儿童学业语言的句法水平
    6.1 学业语言句法发展水平的量化研究结果
        6.1.1 句法结构完整/复杂性发展
        6.1.2 句子成分修饰/复合性发展
    6.2 学业语言句法发展形态的质化分析
        6.2.1 句法结构完整/复杂性发展形态
        6.2.2 句子成分修饰/复合性发展形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疆伊犁学前儿童学业语言的语用水平
    7.1 儿童学业语言语用发展的量化研究结果
        7.1.1 语用交流行为丰富灵活性发展
        7.1.2 会话情境认知挑战性发展
        7.1.3 学业话语功能正式性发展
    7.2 儿童学业语言语用发展的质化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教育情境下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8.1 研究结果
        8.1.1 儿童日常语言对其学业语言发展的影响
        8.1.2 儿童认知能力对其学业语言发展的影响
        8.1.3 教师学业语言观念与实践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8.1.4 教师学业语言输入质量及其与儿童学业语言输出质量的相关性
    8.2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讨论与建议
        9.1.1 树立学前儿童学业语言萌发的目标意识
        9.1.2 确立全面而科学的儿童学业语言及其发展观
        9.1.3 立足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现状特征提供精准教育支持
        9.1.4 充分发挥教育情境下影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主体性因素作用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以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媒介与知识
        1.1.2 理解媒介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卫生含义内涵研究
        1.2.2 关于卫生叙事方式研究
        1.2.3 关于卫生传播媒介研究
        1.2.4 关于卫生研究路径研究
        1.2.5 结论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1.3.1 研究限定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视角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2 明清译着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入华
    2.1 偏隅一方的知识
        2.1.1 中国传统卫生知识
        2.1.2 西方卫生知识演变
    2.2 暗流涌动的知识
        2.2.1 耶稣会士:译着传教
        2.2.2 中国文人:不变应之
    2.3 小结
3 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建立(1840-1898)
    3.1 本章概说
    3.2 建立知识的机构
        3.2.1 医院诊所:新空间新体验
        3.2.2 书馆学会:新机构新启蒙
    3.3 迁移知识的报馆
        3.3.1 外文报刊:引入新知的模板
        3.3.2 中文报刊:传播新知的效仿
    3.4 小结
4 现代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之塑造(1898-1911)
    4.1 本章概说
    4.2 再造知识的报刊
        4.2.1 报刊之新景象
        4.2.2 报刊中的卫生
        4.2.3 知识之新呈现
    4.3 小结
5 媒介新环境与现代卫生知识之普及(1911-1937)
    5.1 本章概说
    5.2 出版界:卫生知识的销售
        5.2.1 教科书:普及卫生常识
        5.2.2 .卫生广告:萌生知识经济
    5.3 学术界:卫生知识的分类
        5.3.1 学科教学:改变课程设置
        5.3.2 专业期刊:提升学术意识
        5.3.3 工具丛书:重建卫生图谱
    5.4 读者与民众:卫生知识的获得
        5.4.1 可视可听:卫生的形象化
        5.4.2 信任与否:遗失传统卫生
    5.5 小结
6 结论
    6.1 转型呈现:知识、社会、媒介多重交织的过程
    6.2 卫生释义:选择、融合、遗失相互作用的结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874年-1907年[上海]《万国公报》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二 1876年-1892年《格致汇编》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三 1864 年-1885年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CONSULAR GAZETTE(1870-1941)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四 1904年-1919年《东方杂志》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五 其他报刊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六 1903年-1911年《北洋官报》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目录

(5)朱子人性论中“恶”的根源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朱子“恶”论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朱子对先贤“恶”论的评说
        一、先秦时期的人性恶论思想
        二、秦汉至北宋恶论思想发展
    第二节 朱子与湖湘学派关于“恶”的辩论
    第三节 朱子关于“恶”的人性形上恶和道德恶的双重辨析
第二章 朱子人性论中“恶”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朱子人性论中“形上恶”的形成原因
        一、气:“形上恶”的先天根源
        二、气强理弱:“形上恶”的直接原因
    第二节 朱子人性论中“道德恶”的形成原因
        一、人心:“道德恶”的先天原因
        二、中和问题:“道德恶”的直接原因
第三章 朱子人性论中“恶”的表现
    第一节 朱子人性论中“形上恶”的表现
        一、本然之性的堕落
        二、气相衮造成的污染
    第二节 朱子人性论中“道德恶”的表现
        一、恶在社会关系中显现
        二、习气的显现及其熏染问题
第四章 朱子基于人性“恶”的工夫论探究
    第一节 持敬涵养:“形上恶”的工夫论
    第二节 格物致知:“道德恶”的工夫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正当防卫权利的法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意义
    第二节 理论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既有研究的概述
    第四节 本文的关注重点
    第五节 研究运用的方法
    第六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历史梳理
    第一节 正当防卫历史的梳理方法
        一、辉格史观
        二、语境论进路
        三、“史前史”的问题
    第二节 历史视域下正当防卫权利辨析
        一、复仇的历史不是正当防卫权利的历史
        二、私刑的历史不是正当防卫权利的历史
        三、权力的历史亦非正当防卫权利的历史
    第三节 正当防卫权利法定史的变迁
        一、正当防卫权利的法律表述:以刑法为例
        二、规范变迁中的权利因素
第二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思想雏形
    第一节 霍布斯:以人性为基础的正当防卫权利观
        一、霍布斯权利观概述
        二、防卫权在自然状态中的前身:自我保存权
        (一)霍布斯语境中的自我保存权利
        (二)道德权利、自由属性与自愿受损问题
        三、自我保存思想在政治社会的体现:正当防卫权利
        (一)考察因素之一:以信约方式形成的缔约
        (二)考察因素之二:维系权利义务关系的他者
        (三)考察因素之三:侵害的本质是义务的违反
        (四)考察因素之四:无碍于利己的有限利他
        (五)考察因素之五:政治社会中的有限防卫权
    第二节 洛克:以惩罚权为基础的正当防卫权利观
        一、洛克对霍布斯理论的扬弃
        (一)对霍布斯有限防卫观的继承
        (二)对霍布斯二元论论证结构的反思与批判
        二、洛克社会契约理论中的正当防卫权利
        (一)方法论个人主义与共有权利观
        (二)正当防卫权利来源于惩罚权
        三、洛克防卫思想的具体叙事脉络
        (一)洛克关于防卫限度的论述
        (二)洛克关于防卫时间与起因的论述
第三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语境内涵
    第一节 作为非法律概念的的正当防卫
        一、词源意义上的正当防卫
        二、伦理语境中的正当防卫
        (一)有因性层面的伦理约束:何为侵害?
        (二)限度性层面的伦理约束:统一标准?
        三、俗民视域下的正当防卫
        (一)大众观念与法律层面的分歧
        (二)常见表现形式与逻辑特征的区别
    第二节 域内法律体系中的正当防卫
        一、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正当防卫的表述
        二、对表述的类型化分析
        (一)对违法阻却事由地位加以重申
        (二)对现有制度体系的适度解释与修补
        (三)对具体主体的正当防卫赋权
    第三节 比较制度视域下的正当防卫
        一、各国法律体系中的正当防卫条款
        二、正当防卫规范在民法与刑法中的特征差异
        (一)规范逻辑层面的区别
        (二)界限的部门法化与违法性判断的统一
        三、正当防卫的功能定位与国别性问题
第四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霍菲尔德理论中的正当防卫权利
        一、要求权:正当防卫权利不可剥夺
        二、自由权:正当防卫权利不可强制
        三、法律权力:正当防卫权利不可排他
        四、豁免权:正当防卫权利不可反击
    第二节 正当防卫权利性质的进一步辨异
        一、“惩罚”不是正当防卫的权利逻辑
        二、“嫁祸”不是正当防卫的权利结构
        三、“不安”不是正当防卫的权利依据
        四、“遏制”是其合法来源与权利本质
    第三节 正当防卫权利的定义
        一、予以积极鼓励的正当防卫:制止权
        二、优于公力救济的正当防卫:致损权
        三、基于具体情境的正当防卫:误判权
        四、消极行使权利的正当防卫:躲避权
    第四节 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近似范畴的区分
        一、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预防性防卫
        二、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紧急避险
        (一)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进攻性紧急避险
        (二)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防御性紧急避险
        三、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自助行为
        四、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扭送行为
        五、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公权委托行为
第五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辩护形象
    第一节 一个惩罚者与社会愤怒的宣泄
        一、正当防卫非惩罚权本质的再重申
        二、现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作为一种惩罚的防卫”
    第二节 一个促成他者“自杀”或“自伤”的人
        一、侵害人视角的转向与利益阙如原理
        二、侵害人视角之相对积极价值
    第三节 一个背靠在墙上的退无可退者
        一、归因于心理的正当性论证
        二、归因于环境的正当性论证
        三、“指鹿为马”——该进路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
    第四节 一个扞卫自己权利的人
        一、原子主义进路之理论阐释
        二、个人式论证之实践表征
    第五节 一个扞卫社会利益关系的人
        一、社会利益进路之理论阐释
        二、歧义性的“社会利益”在实践中的表征
第六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证成新说
    第一节 融贯论视域下的“个人保全”与“法的确证”
        一、二元论基本立场之简要澄清
        二、二元论融贯内涵之初步概括
    第二节 法益悬置为基础:可为性论证
        一、义务违反为肇因
        二、法益悬置为理由
    第三节 公权不及为依据:应为性论证
        一、及时制止的价值
        二、毋需躲避的缘由
        三、利他效果的机理
    第四节 风险分担为补强:特殊情境的一般化处置
第七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质性要件
    第一节 正当防卫构成要件概括方法
        一、平行要件式
        二、属性分类式
        三、从正当化论证分歧看构成要件
    第二节 对象要件:精准防卫目标
        一、防卫对象的限定逻辑
        二、防卫对象的开放语义
    第三节 前提要件:防卫发动之原因
        一、前提要件的基本内涵
        二、假想防卫的概念澄清
        三、不法侵害的范围论证
        四、国家利益的可防卫性
        五、紧迫概念的内涵辨析
    第四节 时间要件:取决于防卫本质
        一、标准的立场:现实侵害还是侵害预见?
        二、对准予防卫节点的讨论
        三、对禁止防卫节点的讨论
    第五节 主观要件:裁判齐一化的关键
        一、主观要素的体系地位
        二、偶然防卫非权利行为
        三、防卫意思的语义范围
第八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量性要件
    第一节 正当防卫限度标准的基本立场
    第二节 正当防卫限度标准的确定方法
        一、适应还是需要:诸说逻辑之分歧
        二、修正抑或颠覆:折中内涵之探明
        三、模糊但却明确:确立标准之立场
    第三节 防卫过当认定的诸学说
        一、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之理解
        二、司法实践对双因素理论的推进
    第四节 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关系再厘清
        一、经由条文变迁看防卫过当类型之二分
        二、范畴关系的梳理与一般防卫体系的重构
        三、特别防卫有限性与独立性之再强调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8)庞朴“一分为三”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破“左”倾教条迷雾:“一分为三”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文革”时期“一分为二”思维的泛滥
        一、“矛盾论”庸俗化为“一分为二”
        二、“评法批儒”运动中登峰造极的“二分”思维
    第二节 两次“合二而一”大讨论的来龙去脉
        一、“文革”前的“合二而一”大讨论
        二、“反封建”运动中“合二而一”大讨论的重启
    第三节 “文化热”及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
        一、“文化热”与传统文化再审视 30二、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现实诉求
        二、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现实诉求
第二章 跳出一元主义窠臼:庞朴“一分为三”说的学术进路
    第一节 由马列主义转入中国哲学史
        一、自黑格尔回到真实的“否定的否定”
        二、开启探究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历程
    第二节 从“二”到“中”:“一分为三”说的发轫
        一、反思“文革”及对“二分”思维的批判
        二、“一分为三”的最初提出与《“中庸”平议》
    第三节 走向多元主义文化保守主义
        一、庞朴对19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二、倡导和而不同以超越各种一元主义
    第四节 “一分为三”说的建构与完善
        一、庞朴对“一分为二”的总体认识与批评
        二、理论梳理与思想考释的终极成果——“三分学说史”
        三、庞朴“一分为三”说的哲学观概述
第三章 通达辩证之三境界:庞朴“一分为三”说的核心观念
    第一节 “一分为三”的理论基石是“中庸”
        一、“中庸之道”与调和“两端”的折衷主义之辩
        二、孔子评价与“中庸”的四种基本形态
        三、庞朴的“中庸”诠释特色及在“中庸解释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一分为三”的中心思想是“不执一”
        一、“一”与“执一”的内涵
        二、“执一”的两种表现:极端与片面
        三、“不执一”:尚中但不执于中
    第三节 “一分为三”的修养境界是“辩证之三
        一、“三”代表“中”
        二、“三”代表“圆融”
        三、“三”代表动态平衡
第四章 探索中华文化密码:庞朴“一分为三”说的学术实践
    第一节 庞朴对文化密码“三”的探源
        一、“太一生水”的辩证性
        二、混沌与黄帝的思想交织
        三、六峜→五行→阴阳
    第二节 庞朴对儒家“三重道德”的挖掘
        一、天人三式与“三重道德”
        二、“三重道德”内容体系:“六德”“四行”“五行”
        三、儒家“三重道德”的内在关系及现代解构
    第三节 基于“一分为三”说的中国文化理论
        一、文化的“三分结构”理论
        二、“忧乐圆融”的中华人文精神
第五章 建设一分为三理论:庞朴“一分为三”说的推进与争鸣
    第一节 “一分为三”学派的内部辩难与发展
        一、雷正良、杨远富的“一分为多”论与庞朴的批评
        二、周德义对“一分为三”认识观的发展及对庞朴的批评
    第二节 建设“一分为三”理论的可能性探究
        一、理清“一分为三”与对立统一规律的纠缠关系
        二、学界对“一分为三”论的几条批判
        三、建设“一分为三”理论的阻力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庞朴重要论文首版情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目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兰科石斛属植物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兰科石斛属植物根部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1.1 石斛属植物概况
        1.1.2 兰科植物与根部内生真菌
        1.1.3 兰科植物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手段
        1.1.4 石斛属植物菌根的形成及作用
        1.1.5 石斛属植物根部内生真菌的种类及作用
        1.1.6 石斛属植物与菌根真菌的专一性
    1.2 菌根菌剂的应用及前景
        1.2.1 菌根菌剂概念及特点
        1.2.2 石斛属植物菌根菌剂的研发前景
    1.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石斛属植物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集地概况
        2.1.2 样品采集
        2.1.3 内生真菌分离培养
        2.1.3.1 植物根样表面消毒
        2.1.3.2 内生真菌分离培养
        2.1.4 内生真菌鉴定
        2.1.4.1 形态学鉴定
        2.1.4.2 分子生物学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植物根段表面消毒时间筛选
        2.2.2 内生真菌鉴定
        2.2.2.1 形态鉴定
        2.2.2.2 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树
        2.2.3 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2.2.3.1 不同方法和培养基分离内生真菌组成和多样性
        2.2.3.2 不同石斛属植物内生真菌的组成和多样性
        2.2.3.3 不同生境下不同石斛内生真菌的组成和多样性
        2.2.3.4 不同附生型的流苏石斛内生真菌的组成和多样性
    2.3 结论与讨论
        2.3.1 12种石斛属植物菌根内生真菌的组成
        2.3.2 内生真菌分离的植物材料表面消毒时间的筛选
        2.3.3 不同方法和分离培养基对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2.3.4 生境对同种石斛内生菌多样性的影响
        2.3.5 附生形态对同种石斛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3 铁皮石斛生根壮苗培养基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植物
        3.1.2 培养基
        3.1.3 试验方法及测定项目
        3.1.4 生物量的计算及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3 讨论
4 铁皮石斛移栽基质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植物
        4.1.2 移栽基质
        4.1.3 穴盘
        4.1.4 移栽管理
        4.1.5 测定项目及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3 讨论
5 铁皮石斛的接菌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植物
        5.1.2 基质
        5.1.3 供式菌株
        5.1.4 菌液制备
        5.1.5 菌液施用
        5.1.6 试验设计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菌株处理对铁皮石斛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5.2.2 不同菌株处理对铁皮石斛新根数量的影响
        5.2.3 不同菌株处理对铁皮石斛新芽数量的影响
        5.2.4 不同菌株处理对铁皮石斛株高增长的影响
        5.2.5 不同菌株处理对铁皮石斛茎粗增长的影响
        5.2.6 不同菌株处理对铁皮石斛鲜重增长的影响
    5.3 讨论
        5.3.1 相同菌株不同施用方式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生长的影响
        5.3.2 不同菌株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生长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6.2.1 菌根内生真菌的鉴定
        6.2.2 菌根菌剂的研发
    6.3 展望
附表1
附表2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明清神魔小说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一)神魔小说的命名
        (二)神魔小说的界定
        (三)小说评点的界定
    二、神魔小说评点的研究现状评述
        (一)神魔小说评点本文献资料
        (二)神魔小说研究
        (三)小说评点研究
        (四)神魔小说评点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的意义
        (一)进一步丰富神魔小说的研究
        (二)进一步丰富明清小说批评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神魔小说评点的总体观照
    第一节 明清神魔小说及神魔小说评点的发展
        一、萌兴期的神魔小说评点
        二、繁荣期的神魔小说评点
        三、神魔小说评点的发展期和衰退期
    第二节 神魔小说评本及评点概貌
        一、神魔小说评本概述
        二、神魔小说评点形态概述
第二章 明清神魔小说的评点者
    第一节 明清神魔小说评点者的身份
        一、书坊主
        二、下层文人
        三、中上层文人及官员
        四、其他身份的评点者
    第二节 神魔小说评点者的评点原因
        一、书商牟利
        二、下层文人的谋生需要
        三、朋友邀请或委托
        四、出于对作品的喜爱
        五、出于教化目的
        六、其他原因
第三章 明清神魔小说评点的总体特征
    第一节 内容多样性和世俗性
    第二节 语言趣味性和讽刺性
    第三节 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教化色彩
    第四节 具有一定的文学审美性
第四章 明清神魔小说评点所体现的小说观
    第一节 对小说观念的总体认识
    第二节 小说创作理论
        一、小说人物形象塑造
        二、小说情节设置
        三、小说叙述和描写
        四、小说结构和线索
第五章 明清神魔小说评点所体现的思想观念
    第一节 明清神魔小说评点所体现的女性观念
    第二节 明清神魔小说评点所体现的命运观——以《封神演义》为中心
    第三节 明清神魔小说评点所体现的伦理观——以《封神演义》为中心
    第四节 明清神魔小说评点所体现的其他思想观念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四、种子萌发过程新说(论文参考文献)

  • [1]朱子之“出入湖湘”及其思想发展[D]. 洪明超. 武汉大学, 2019(06)
  • [2]作为修身学范畴内的“独知”概念之形成——朱子慎独工夫新论[J]. 陈立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3]新疆伊犁地区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研究[D]. 蒋忠心.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D]. 陈佳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5]朱子人性论中“恶”的根源问题探究[D]. 王杰栋. 华侨大学, 2019(01)
  • [6]中和新旧说剖析[J]. 金春峰. 中州学刊, 1995(05)
  • [7]正当防卫权利的法理研究[D]. 王垚. 吉林大学, 2020(01)
  • [8]庞朴“一分为三”说研究[D]. 陈珊. 山东大学, 2020(12)
  • [9]兰科石斛属植物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及应用[D]. 王亚妮.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1)
  • [10]明清神魔小说评点研究[D]. 郝文涛. 暨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种子萌发过程新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