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空气弹簧转向架(续)

日本的空气弹簧转向架(续)

一、日本的空气弹簧转向架(续)(论文文献综述)

任利惠,李稳,冷涵,季元进,王刚[1](2021)在《轮胎式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研究现状与挑战》文中指出总结了几种典型轮胎式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现状,包括跨坐式单轨车辆、悬挂式单轨车辆、胶轮路轨车辆、胶轮有轨电车和虚拟轨道车辆,探讨了轮胎式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未来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跨坐式单轨车辆动力学研究集中于抗侧倾稳定性、曲线通过性能和车-桥耦合振动,根据跨坐式单轨车辆抗侧倾稳定性变化规律提出的临界侧滚角理论阐明了稳定轮和导向轮预压力的设置原则,给出了稳定轮和导向轮预压力与运行舒适度、曲线限速之间的联系,跨坐式单轨车辆提速的关键是开发性能更优的轮胎,并控制由于运行速度提高所引起的振动恶化;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研究集中于车辆运行性能和车-桥耦合振动,其倾摆特性和横风引起的倾摆稳定性是悬挂式单轨车辆的特有动力学问题,由于车-桥耦合振动引起的钢质轨道梁低频噪声是有待研究的问题;胶轮路轨车辆在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改善车辆的横向平稳性;胶轮有轨电车动力学研究集中于车辆运行性能和导向轮/轨关系,研究难点在于阐明其导向稳定性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作为一种新型轨道交通车辆,虚拟轨道车辆提出了许多新的动力学研究问题,包括循迹控制、机械架构与循迹控制策略的匹配性、纵向力分配、分布式驱动等,或将成为轮胎式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研究的新热点。

朱海燕,曾庆涛,王宇豪,曾京,邬平波,朱志和,王超文,袁遥,肖乾[2](2021)在《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更深入全面了解高速列车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综述了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对车辆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和平稳性的影响,总结了列车安全评价方法和动力学试验方法在车辆动力学中的应用,基于轮轨间作用力,分析了轮轨磨耗对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概括了车-桥耦合模型、弓网系统以及列车空气动力模型在车辆系统动力学中的研究内容。分析结果表明:车轮异常磨耗会导致舒适性下降,合理的车轮镟修能有效降低车轮非圆化和车辆系统关键部件的振动,降低车内振动噪声,增加列车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和平稳性;合适的轮对定位刚度和抗蛇行减振器的刚度和阻尼有利于提高列车蛇行运动稳定性和转向架运动临界速度;钢轨波磨严重时会导致钢轨扣件松动,缩短车辆构架和钢轨的使用寿命;通过合理的钢轨廓型打磨可消除曲线波磨,改善轮轨关系;行波效应对车辆安全性影响很大,与相同激励下的各项参数相比,车速为350 km·h-1、行波速度为300 m·s-1时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和轮轨横向力都有所降低;横风作用下受电弓气动抬升力增大,影响接触网安全,增大弓头阻尼和弓头刚度可改善弓网受流特性。

周豪[3](2021)在《地铁列车车内外噪声预测与实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铁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形式,以其方便、快捷、节能、安全性高、运输量大等优点,已经成为缓解全国各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我国一二线城市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各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伴随着我国地铁交通的发展,列车噪声问题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列车运行引起的车内噪声直接影响司机和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并成为衡量地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车外噪声则对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困扰。本文运用数值仿真以及现场实测的方法对地铁列车运行引起车内外噪声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有限元法、混合FE-SEA法、统计能量法的优势,建立了全频段车内噪声预测分析模型,提取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和现有常用方法的仿真计算时间、单元总数对比,该方法在保证数值模拟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大幅度缩短了运算时间,提高了计算效率。(2)车内各标准点噪声A声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30Hz存在明显峰值,与轮轨噪声峰值一致,说明轮轨噪声是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车内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200~1600Hz频段内。(3)结构声对车内噪声的主要影响频段在20~200Hz,空气声对车内噪声的主要影响频段在200~5000Hz,其中500~5000Hz频段最为显着。轮轨噪声在列车车内噪声预测中作为声激励应被充分重视。(4)通过车内噪声实测分析得出结论:车速从75km/h至115km/h,车内噪声最大增加5.24d B(A),司机室内噪声比客室内噪声低2~5d B(A),转向架上方噪声比车体中部高0.4~1.7d B(A)。噪声特性曲线趋势一致,优势频段主要集中在400~1600Hz频段内,车内噪声均在中心频率630Hz处存在明显峰值,声压级最大值增加了约11d B(A)。(5)车速70km/h时,相比于钢弹簧浮置板,普通整体道床车内总声压级增加了1.64d B(A),梯形轨枕车内总声压级降低了0.95d B(A);车速90km/h时,相比于钢弹簧浮置板,普通整体道床车内总声压级增加了2.99d B(A),梯形轨枕车内总声压级降低了1.02d B(A)。梯形轨枕和钢弹簧浮置板在20Hz~100Hz和1600Hz处A声级幅值大于普通轨道,而在400~1000Hz幅值要小于普通轨道。(6)隧道区段车内总声压级比高架区段高约11d B(A)。隧道和高架段车内噪声显着频段为400~2000Hz,在20~5000Hz内车内噪声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2500Hz处车内噪声差值最大,最大可达17.58d B(A)。(7)建立车外噪声统计能量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列车车速60km/h时,车外声辐射能量主要在400~1600Hz,在800Hz处声辐射响应出现最大值,和轮轨噪声变化规律也基本相同。车外噪声贡献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轮轨噪声、车窗、侧墙、车门、底板、顶板、端墙,车体振动辐射噪声在低频段的贡献较大,在中心频率20~100Hz内,车外噪声能量主要来源为车窗、侧墙;在中心频率100~500Hz内,轮轨噪声贡献量大于车体各板块,但差异较小;在中心频率500~5000Hz内,车体各板块的贡献量随频率升高呈下降趋势,轮轨噪声贡献量逐渐升高。(8)钢轨敷设阻尼后,在早高峰、晚高峰、夜间三个主要时段线路两侧的环境噪声有较为明显的降低,钢轨安装阻尼板对降低车外噪声效果显着。在20~80Hz低频段范围内,安装阻尼板前后的声压级变化不明显;在主要频段80-5000Hz左右范围内,安装阻尼板后的声压级有明显降低。对比最初状态和钢轨敷设阻尼后两次测试结果发现,列车车外7.5m处通过噪声级降低幅值在2.1--3.8d B(A)之间,30m处通过噪声级降低幅值在1.9--3.2d B(A)之间。

李妍铭[4](2021)在《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振动特性分析与隔振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新型市域车辆,跨座式单轨车辆与传统双轨车辆相比,有以下独特优势:爬坡能力强、适应性强、噪声低、占地小、建设成本低、建造周期短,因而得到较为广泛应用。跨座式单轨车辆为新型车辆,大量的运行试验在车辆研发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由于国内的单轨车辆运营线路较少,无法进行大量的试验。若为单一车辆修建专门的试验线进行试验,成本高且无法兼容不同类型车辆;若建造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则造价低、建造周期短且可兼容不同类型车辆,优势更为明显。因此,研究设计可兼容不同型号转向架、可模拟多工况运行线路的跨座式单轨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对于提高车辆研发效率、节约成本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围绕试验台功能要求、技术要求进行单轨滚振试验台结构设计,包括:试验台旋转平台、超高调节平台、对滚系统及纵向固定反力架,并采用Creo软件进行三维建模。采用Hypermesh、Optistruct对试验台对滚系统进行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得到试验台对滚系统固有频率及振型,为对滚系统振动特性分析做铺垫。其次,基于频响分析理论、随机频响分析理论,以走行轮对滚系统与水平轮对滚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Optistruct软件分析两者分别在液压作动器简谐激励与随机激励、电机偏心力激励下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受到液压激振器的简谐激励时,走行对滚轮系统第六阶模态易被激发,水平对滚轮系统第五阶频率易被激发。在受到液压激振器的随机激励时,走行轮对滚系统最大应力为30.95MPa,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功率谱密度响应曲线在x、y、z方向分别在35Hz、86Hz、71Hz处出现极大值,分别靠近系统第四阶、六阶、五阶固有频率;水平轮对滚系统最大应力为48.36MPa,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功率谱密度曲线x、y、z方向均在在第五阶固有频率处出现最大值。在受到电机偏心力激励时,走行对滚轮系统位移响应并未出现极大值,水平对滚系统第五阶固有频率容易被激发。最后,采用积极隔振方法,对试验台进行隔振系统设计。将隔振系统设计为一级减振系统,选取隔振指标为振动传递率不大于0.05,通过参数设计计算,隔振系统质量定为400t,隔振器总刚度为2304k N/m,经验算,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率为0.049,最大振动位移为0.46mm,隔振效果符合要求。结合所求参数,进行隔振台座设计与隔振器布置,隔振台座为混凝土材料,隔振器选取30个弹簧隔振器。为验证隔振效果,在Simulink中建立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隔振器刚度、隔振系统质量对隔振效果影响,结果表明:隔振系统振动位移随弹簧隔振器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隔振系统质量的增大而减小,隔振系统振动位移小于限值,再次验证设计参数合理,隔振效果达标。

杜子学,邬浩鑫[5](2021)在《悬挂参数对直线电机跨座式单轨车辆气隙稳定性和运行平稳性影响》文中认为胶轮驱动的跨座式单轨车辆在冰雪天运行时走行轮易打滑,影响车辆安全行驶。为解决该问题,设计了直线电机驱动跨座式单轨车辆方案,建立了直线电机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悬挂参数下车辆的气隙稳定性和运行平稳性。结果表明:支撑轮刚度和橡胶弹簧刚度对电机气隙影响很大,但支撑轮刚度和橡胶弹簧刚度对车辆运行平稳性影响很小。

付勇[6](2021)在《复杂耦合作用下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及维修策略优化方法》文中提出可靠性是轨道交通列车运营的前提和核心竞争力,但高密度、复杂技术、强耦合等因素给轨道交通列车可靠性保障及运维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列车可靠性评估及运维管理理念、思路、模式和模型方法已难以处理此多元、多粒度、强耦合、非线性的动态不确定性随机变化过程,进而无法准确揭示和分析轨道交通列车复杂系统运用过程中风险产生的机理、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因此迫切需要突破建立全新的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及运维管理方法,开拓崭新的视角,充分利用积累的列车运行安全状态大数据,在定量化、实时性、精细化、个体差异化、系统最优化等方面全面提升相应的理论方法水平,提高预防和应对轨道交通列车运行风险的能力。鉴于此,本文基于轨道交通列车设计数据及现场故障检测记录及维修数据,在列车系统风险分析及关键部件辨识、系统故障传播、可靠性评估及多部件运维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为了改善传统FMECA分析中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式的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和二型直觉模糊和VIKOR的列车关键部件分析方法。其中,二型模糊VIKOR方法能够通过熵权法解决FMECA分析中指标融合的问题。另外,将三角模糊数直觉模糊数作为二型直觉模糊的方法,以此描述FMECA分析中的主观模糊性。此外,通过引入累积前景理论来处理FMECA专家风险敏感性和决策心理行为的问题。通过现场的实际FMECA数据,并与其他FMECA方法的比较,对提出的新式关键部件辨识方法进行验证分析。(2)基于复杂网络和病毒传播知识,提出风险势能场理论,构建列车系统故障传播概率模型,定量表征部件之间的传播概率,并基于分布扩散原则,模拟列车系统故障传播过程,得到所有可能的列车系统故障传播路径及其发生概率,并标定系统部件的可靠性状态;通过现场的实际故障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了基于风险势能场的列车系统故障路径生成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同时该方法能够定量描述部件间风险传播概率并分析传播的整个过程,实现了故障路径的准确辨识与状态的标定,有助于更优质的进行系统运维工作。(3)为了弥补现有列车系统可靠性分析忽视了系统多态性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d-MC模型的全新轨道交通列车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以转向架系统为例,为了构建转向架系统的可靠性流网络,在复杂网络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向架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承载功能、动力传动功能及缓冲减振功能。基于可靠性流网络,通过在极小割分析中提前删减不必要的候选d-MC及重复d-MC,改进了现有d-MC理论中存在大量不必要的候选解及重复解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可靠性计算的效率。(4)为了降低列车运行成本并提高列车系统可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机会相关的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多部件动态维修策略优化方法。基于系统部件最低可靠度要求及役龄递减故障率递增原理,建立单部件维修时机模型,提出维修系数的判别函数以选择相应的维修方式,分析系统中部件之间的结构、故障及可靠度相关性,构建系统的机会相关维修模型,以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以部件可靠度及可用度为约束条件,构建列车多部件系统维修优化模型,并通过惯性权重因子调整粒子群算法求解计算最佳维修策略。通过现场的实际数据分析,验证了提出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张益瑞[7](2021)在《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动车组在轨状态尤其是高速运行时的动态性能评估是轨道交通技术进步的试验基础和车辆高速化、重载化、智能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多样化的试验功能和较高的试验效率,通过专用台架设备模拟车辆服役工况的载荷谱复现试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载荷谱指能够反映研究目标特定空间位置上物理参数随外界环境变化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可测量信息。载荷谱复现试验的目标是通过台架高精度地模拟重现车辆运行工况,其关键技术在于高性能的台架设备、准确的试验系统数学模型和科学有效的复现试验方法。本文以上述关键技术为研究内容,以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为研究目标,设计了决定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载荷力测量功能和宽频带激振性能的专用测力平台及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提出了转向架各项关键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以系统辨识原理和迭代复现技术为理论支撑,将仿真循环和试验循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具有误差系数自适应调节功能的循环迭代方法,完成了以高速动车组车体和转向架垂向加速度为目标载荷谱的复现试验,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系统组成以及自主开发的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和试验数据分析系统;针对动车组车辆和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分别进行垂向动力学建模,并通过MATLAB/Simulink程序仿真分析在相同激励条件下的车体垂向位移和转向架垂向位移两种系统响应,证明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能够准确地复现中高速模拟车速时车辆在轨运行工况,并将其数学模型作为系统辨识试验的模型构型基础。2)提出了一种以试验转向架车轮处载荷力为测量目标的专用测力平台,设计了测力平台的机械结构、应变片布片方式和测量电路,并从力学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标定试验分析测力平台三向测力的维间耦合效应,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数值解耦方法,试验表明,数值解耦后,测力平台的单轴载荷测量精度和多轴载荷测量精度均满足试验需求;根据试验台动态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静态和动态设计,完成液压缸、伺服阀等主要液压元件的选型以及伺服放大器增益值的校正;通过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和模态有限元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了试验台稳定的宽频带激振性能。3)设计了转向架悬挂刚度、阻尼、载荷参数、转动惯量等关键参数的测定方法:以低速准静态的恒速三角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刚度参数,以频率步进扫描递增的变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阻尼参数,以倾斜试验法测定转向架重心位置坐标参数,以频率恒定的定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转向架转动惯量参数。另外,根据转动惯量、重心位置和运动绕点三者的关系提出了一种预置绕点位置的拟合测定试验法作为转向架重心高度测量的新方法。上述转向架参数测定的试验方法均通过相应试验得到了验证。4)研究国内外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解析表达式,对比分析了中国高铁轨道谱和德国高低干扰谱的线路质量;采用逆傅里叶变换法完成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的样本重构,为后续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提供目标数据;使用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根据轨道不平顺重构样本数据生成试验台驱动运动谱,并计算不同模拟车速下的试验台液压作动器液压流量需求,证明试验台的液压驱动能力;设计运动平台位姿测量方案,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平台特定位置的实时位移值,以此来计算平台的空间运动指标;进行不同模拟车速下的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结果表明,中高速模拟车速下,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能够准确的完成中国高铁轨道的不平顺复现模拟。5)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的数据传递表示为输入数据转化和模拟半车试验装置两个模块的串联过程,理论分析了计算其传递函数的构型及数学表达式,作为系统辨识试验中的系统基础构型;设计了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方法,以带通白噪声信号作为输入信号,以最小二乘法估计优化模型参数;提出了将仿真循环迭代和试验循环迭代相结合的迭代方式,通过计算机仿真迭代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系统激励,作为试验迭代的初始输入通过台架试验进一步逼近复现目标,提高了试验效率;针对试验中决定迭代速度的误差修正系数设计了能够自动适应复现误差而优化自身数值的策略,对比试验证明,采用这种自适应调节策略后,复现试验所需要的循环迭代次数明显降低,试验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研究表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作为专用的转向架试验装备,其试验能力满足协议性能指标,载荷力测量系统精度满足试验需求,结合所提出的各种试验方法,可以完成转向架关键参数的测定、试验系统的参数辨识以及具有较高试验效率的循环迭代复现试验,能够有效地完成对车辆在轨运行工况的模拟,是成功的试验设备,落成运行以来为我国新型转向架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东亚[8](2021)在《变轨轮对试验台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与高新科技的发展,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方式中所占比重也随之增加。2013年“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气象,铁路运输事业也愈发蓬勃起来,迎来了发展新高潮。“一带一路”建设增多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物流通,使我国更好的将“走出去”战略付之行动。但世界各国轨距各不相同,针对这一现象,变轨距技术应运而生。变轨距列车与传统非变轨列车的区别在于转向架不同,变轨距转向架可以利用地面上轨距变换辅助设施完成轮对间距的变更。在变轨技术的研究中,轮对间距变更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与车辆行驶稳定性息息相关。但国内外研究重点大多放在变轨距转向架以及通过分析变轨转向架的关键性技术参数和要求而研制开发的变轨距轮对上。而变轨距车辆在实际投入应用前应对变轨距轮对的变轨性能进行研究验证,所以需要开发一台验证变轨性能的综合性试验台。本文变轨轮对试验台则用于研究轨距变换为1435/1520mm变轨轮对的变轨特性。在综合国内外变轨距技术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被试件轮对本身实际运行情况和机械设计原理,利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 Works对变轨轮对试验台进行总体建模设计。由于试验台需要持续循环模拟变轨轮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受力运行情况,故而有必要对试验台进行结构强度分析。本文主要采用工程辅助软件Hypermesh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联合仿真的形式对变轨轮对试验台进行静力学分析和前12阶模态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台结构设计合理,满足使用要求。基于轮对变轨运动的次序,设计试验台液压伺服作动器的运动时序图,并通过Solid Works Motion插件对试验台进行运动仿真分析。最后对试验台电控和测量系统进行设计,画出控制电路图并基于C语言利用VC软件对软件界面进行开发设计,完成试验台对解锁、变轨和锁紧过程中数据的测取。

曾广志[9](2021)在《风雨环境对桥上城际列车运行安全性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铁路快速发展,铁路桥梁在线路中的占比越来越高。风雨环境下,强风驱动降雨使得脉动风的湍流效应恶化,加剧其对结构的冲击作用,使得风雨联合作用下桥上列车动力学问题将愈发突出。因此,分析强风降雨等恶劣天气环境对高架桥梁上运行的城际列车动力学特性影响,已成为当前列车运行安全研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分析风雨环境对桥上列车气动特性影响,研究风雨联合作用下列车所受气动载荷随环境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基于列车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探讨了风雨环境下桥上城际列车运行安全控制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1)研究了风雨环境不同特征参数对列车周围雨滴密度分布和运动特性的影响,其结果表明:随着侧风风速和风向角增加,列车和桥梁迎风侧表面附近的雨滴密度表现出增大的趋势;部分雨滴在气流绕流的带动下呈现类抛物线的抛射特征,并随侧风风速和风向角的增大其抛射距离亦表现出增大的趋势;而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列车和桥梁迎风侧表面附近的雨滴密度表现出明显的增大趋势,但是雨滴的抛射特征随之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势变化;此外,桥上列车背风侧的气流结构随风速和风向角的增加而变化显着,但其对降雨强度的敏感度相对微弱;较小粒径的雨滴颗粒运动速度和涡旋特性与气流流动特性表现相近,而较大粒径雨滴颗粒的运动速度则较之表现出减小趋势特点。(2)分析了风雨环境不同特征参数对列车表面压力系数和气动力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雨环境下,侧风作用对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占据主导因素,降雨对其附加作用相对较弱。较之于无雨工况下,在有雨条件下列车的表面压力、侧向力和倾覆力矩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而其对升力系数影响甚微;有雨条件下,列车的侧向力和倾覆力矩系数随侧风风速、风向角和降雨强度的增大均表现出增大的趋势,但是其升力系数随降雨强度变化敏感度相对较低;随着运行车速的降低,列车的气动载荷系数均有下降的趋势。(3)基于气动载荷仿真结果和城际列车运行安全指标,研究了风雨环境不同特征参数对桥上城际列车运行安全性的影响,并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得出了以轮重减载率为判据的不同降雨强度下列车运行安全域和侧风风速-降雨强度-临界车速耦合关系,其结果表明:相较之无雨工况(0 mm/h),20、40、60、80和100 mm/h降雨强度下,列车的运行安全域分别减小了0.56%、1.56%、4.80%、5.92%和7.03%。

张泽雨[10](2021)在《货物重心偏离对行李车运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货物重心偏离对行李车的运行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行李车加挂在旅客列车上进行运输,要保证旅客的安全,就必须对行李车运输安全的限制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定。用铁路车辆装运货物要求符合相关运输条件和技术规定,但目前缺乏适用于行李车的装载技术条件相关规定和文件。由于行李车车内行李间、转向架悬挂特性和技术性能等特点,《铁路货物装载加固规则》中的相关规定不能直接套用在行李车运输上。要进行现场试验,制定行李车装载技术条件,必须具备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和计算机仿真实验数据的支撑。因此,研究铁路行李车货物重心偏离量对运行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为指标,对装载工况、车辆结构、线路条件、运行速度和环境条件对行李车运行安全性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行李车采用空气弹簧和二系悬挂,转向架柔性较强。一方面,行李车采用空气弹簧和二系悬挂,转向架柔性较强;另一方面,集装件的质量很大,偏载会造成明显的左、右悬挂弹簧压缩量差和前、后转向架悬挂系统压缩量差,使车体和货物产生侧滚角。根据行李车的以上结构特性,考虑转向架垂向、横向和弯曲柔性对货物偏离的增量,提出了运行安全性指标的改进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行李车转向架抗蛇行减振器、横、垂向减振器等元件的力的作用,和转向架悬挂弹簧的横向、垂向和弯曲刚度对货物和车体运动的影响,建立包含以上两类变量的行李车货物、车体、构架和轮对运动学模型。运用SIMPACK软件建立XL25T型行李车的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和环形试验线仿真线路工况模型,对车辆在各横、纵向偏离水平下的运行状态进行仿真分析。结合所有工况下的仿真结果,得出货物重心偏离对行李车运行安全的影响规律,提出行李车在设计速度下的货物重心最大横、纵向偏离量,为行李车实车环线试验提供研究基础和实验设计的参考。最后,结合现场运输需求提出行李车装载技术条件建议和集装件的装载加固办法。

二、日本的空气弹簧转向架(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的空气弹簧转向架(续)(论文提纲范文)

(1)轮胎式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研究现状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轮胎式轨道交通车辆
    1.1 跨坐式单轨车辆
    1.2 悬挂式单轨车辆
    1.3 胶轮路轨车辆
    1.4 胶轮有轨电车
    1.5 虚拟轨道车辆
2 轮胎式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研究内容
    (1)运动稳定性。
    (2)运行安全性。
    (3)运行平稳性。
    (4)车-桥耦合振动。
    (5)走行部的创新设计。
3 跨坐式单轨车辆
    3.1 研究现状
        3.1.1 抗侧倾稳定性
        3.1.2 曲线通过性能
        3.1.3 车-桥耦合振动
    3.2 问题与挑战
4 悬挂式单轨车辆
    4.1 研究现状
        4.1.1 车辆动力学性能
        4.1.2 车-桥耦合振动
    4.2 问题与挑战
5 胶轮路轨车辆
    5.1 研究现状
    5.2 问题与挑战
        5.2.1 运行平稳性
        5.2.2 受流器三维接触模型
6 胶轮有轨电车
    6.1 研究现状
    6.2 问题与挑战
        6.2.1 导向稳定性
        6.2.2 路面车辙
7 虚拟轨道车辆
    7.1 研究现状
        7.1.1 单铰接半挂车后轴主动转向控制
        7.1.2 多铰接式汽车列车轨迹跟随控制
        7.1.3 虚拟轨道车辆的循迹控制
    7.2 问题与挑战
        7.2.1 循迹控制
        7.2.2 机械架构与循迹控制的匹配性
        7.2.3 纵向力分配
        7.2.4 分布式驱动
        7.2.5 自主驾驶
8 结 语

(2)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列车安全评价方法
    1.1 脱轨安全评判方法
    1.2 蛇行失稳评判方法
    1.3 列车连挂救援安全评估方法
2 动力学试验
    2.1 台架试验
    2.2 线路试验
    2.3 比例模型试验
3 动力学仿真
    3.1 车辆构件建模仿真
    3.2 不同参数选取建模仿真
    3.3 平稳性
        3.3.1 多刚体建模分析
        3.3.2 刚柔耦合建模分析
    3.4 舒适度
    3.5 安全性
        3.5.1 风载荷作用下的安全性分析
        3.5.2 地震载荷作用下的安全性分析
        3.5.3 车辆碰撞作用下的安全性分析
4 轮轨关系动力学
    4.1 车轮磨耗对列车动力学性能影响
    4.2 钢轨磨耗对列车动力学性能影响
5 轨道车辆耦合动力学影响
    5.1 轨道车辆与线桥耦合动力学性能影响
    5.2 轨道车辆与弓网耦合动力学性能影响
    5.3 轨道车辆与空气动力学性能影响
6 结 语

(3)地铁列车车内外噪声预测与实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振动与噪声预测研究现状
        1.2.2 列车振动与噪声控制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列车内噪声产生机理、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
    2.1 声学基本量度
    2.2 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传播路径
        2.2.1 产生机理
        2.2.2 传播路径
    2.3 车内噪声预测研究方法
        2.3.1 有限元法
        2.3.2 边界元法
        2.3.3 统计能量法
        2.3.4 混合有限元-统计能量法
    2.4 车内噪声评价指标及标准限值
        2.4.1 列车车厢内噪声评价标准
        2.4.2 列车车厢内振动评价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列车全频段车内噪声预测分析
    3.1 动力学车辆模型及激励
        3.1.1 车辆基本参数
        3.1.2 多刚体动力学车体模型的建立
        3.1.3 车体激励
    3.2 全频段车内噪声预测模型
        3.2.1 列车声学模型
        3.2.2 子系统连接
        3.2.3 模型激励加载
    3.3 模型验证及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列车车内噪声贡献量分析
    4.1 空气声和结构声对车内噪声影响特性分析
        4.1.1 工况设置
        4.1.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2 车内噪声功率输入贡献分析
        4.2.1 车体子系统划分
        4.2.2 功率输入贡献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列车车内声辐射特性实测分析
    5.1 测试概况
        5.1.1 测试背景
        5.1.2 测试仪器
        5.1.3 测点布置
    5.2 不同车速对车内声辐射特性影响分析
    5.3 不同轨道结构形式车内声辐射特性分析
    5.4 隧道和桥梁区段车内声辐射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列车车外声辐射特性预测与实测分析
    6.1 车外声辐射特性预测分析
        6.1.1 半无限流体
        6.1.2 车外噪声预测模型
        6.1.3 模型验证及车外噪声响应分析
        6.1.4 车外噪声贡献度分析
    6.2 车外声辐射特性实测分析
        6.2.1 测试内容
        6.2.2 安装阻尼板车外降噪效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和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4)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振动特性分析与隔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滚振试验台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2 机械结构振动特性分析方法研究
        1.2.3 试验台隔振方法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第二章 振动特性分析基本理论基础
    2.1 模态分析
        2.1.1 模态分析理论
        2.1.2 模态分析步骤
    2.2 频率响应分析
        2.2.1 频率响应分析理论
        2.2.2 频率响应分析步骤
    2.3 随机频响分析
        2.3.1 随机频响分析基本理论
        2.3.2 随机频响分析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滚振试验台结构设计及对滚系统模态分析
    3.1 滚振试验台功能及技术要求
        3.1.1 试验台主要功能
        3.1.2 试验台技术要求
    3.2 滚振试验台总体结构设计
        3.2.1 试验台总体组成介绍
        3.2.2 试验台总体结构设计
        3.2.3 旋转平台及超高调节平台结构介绍
        3.2.4 试验台走行轮对滚系统介绍
        3.2.5 试验台导向轮、稳定轮对滚系统介绍
        3.2.6 纵向固定反力架介绍
        3.2.7 电机选型
        3.2.8 试验台与车辆系统配型
    3.3 试验台对滚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模型简化
        3.3.2 滚振试验台对滚系统结构材料属性
        3.3.3 边界条件和边界约束
        3.3.4 网格划分
    3.4 模态分析
        3.4.1 试验台走行轮对滚系统模态分析
        3.4.2 试验台水平轮对滚系统模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滚振试验台对滚轮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4.1 液压激振器激励分析
    4.2 激振器作用下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2.1 液压激振器对走行轮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2.2 液压激振器对水平轮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3 激振器作用下对滚系统随机频率响应分析
        4.3.1 液压激振器随机激励确定
        4.3.2 液压激振器对走行轮对滚系统随机频率响应分析
        4.3.3 液压激振器对水平轮对滚系统随机频率响应分析
    4.4 电机转子离心力对试验台对滚轮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4.4.1 电机振动原因分析
        4.4.2 电机不平衡振动理论
        4.4.3 电机转子离心力作用下走行对滚轮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4.4 电机转子离心力作用下水平轮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隔振系统设计
    5.1 试验台振动源分析与振动控制方法介绍
    5.2 试验台隔振技术原理与隔振效果评估指标
        5.2.1 隔振技术原理
        5.2.2 隔振效果评估指标
    5.3 隔振系统设计
        5.3.1 滚振试验台外部载荷分析计算
        5.3.2 隔振系统力学模型
        5.3.3 隔振系统参数计算
        5.3.4 隔振效果校核计算
        5.3.5 隔振台座设计及隔振器布置
    5.4 试验台隔振系统仿真分析
        5.4.1 试验台弹簧隔振器刚度与隔振系统质量对隔振效果影响
        5.4.2 隔振系统隔振效果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试验台对滚系统振动特性分析结论
        6.1.2 试验台隔振系统设计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悬挂参数对直线电机跨座式单轨车辆气隙稳定性和运行平稳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直线电机跨座式单轨车辆方案
    1.1 转向架构架结构
    1.2 直线电机驱动模块结构
    1.3 轨道结构
2 直线电机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
    2.1 车辆拓扑结构
    2.2 轮轨接触建模
    2.3 直线电机作用力建模
3 气隙稳定性与运行平稳性分析
    3.1 轮胎参数对气隙稳定性和运行平稳性的影响
    3.2 悬挂参数对气隙稳定性和运行平稳性的影响
4 结论

(6)复杂耦合作用下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及维修策略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关键部件辨识
        1.2.2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故障传播分析
        1.2.3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
        1.2.4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维修策略优化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及框架
2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与模糊多指标决策方法的列车关键部件辨识
    2.1 基本概念
        2.1.1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2.1.2 二型直觉模糊数
        2.1.3 累积前景理论
        2.1.4 多指标决策方法
    2.2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与二型直觉模糊多指标决策方法的列车系统关键部件辨识方法
        2.2.1 专家决策信息计算与汇总
        2.2.2 列车系统部件的累积前景值
        2.2.3 列车系统部件的风险优先数
    2.3 案例分析
        2.3.1 轨道交通列车转向架系统关键部件辨识计算
        2.3.2 方法对比研究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故障传播的列车系统部件可靠性状态分析
    3.1 现场故障数据分析
    3.2 势能场的基本概念
    3.3 列车系统风险耦合网络建模
        3.3.1 列车系统风险耦合网络
        3.3.2 列车系统风险耦合网络特征
    3.4 基于故障传播的列车系统部件可靠性状态分析方法
        3.4.1 基于分布扩散的故障传播与可靠性状态分析模型
        3.4.2 基于病毒传播理论的传播概率模型
        3.4.3 基于风险势能场的故障传播概率模型
    3.5 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改进的D-极小割模型的列车系统多态可靠性评估
    4.1 列车系统可靠性流网络模型
        4.1.1 系统功能分析
        4.1.2 系统可靠性流网络模型
    4.2 基于改进的D-极小割模型的列车系统多态可靠性评估方法
        4.2.1 d-极小割模型概述
        4.2.2 d-极小割模型的改进
        4.2.3 算例分析
    4.3 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机会相关的列车系统多部件维修优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5.1 轨道交通列车维修概述
        5.1.1 单部件的故障特征模型
        5.1.2 多部件系统的机会维修模型
        5.1.3 列车系统的相关性分析
    5.2 基于机会相关的列车系统多部件维修优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5.2.1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单部件维修优化策略
        5.2.2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多部件机会相关维修模型
        5.2.3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维修优化模型
        5.2.4 基于粒子群模型的维修优化方法
    5.3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及维修决策支持系统
    6.1 系统总体设计
        6.1.1 系统的需求与目标分析
        6.1.2 系统的功能设计
        6.1.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6.2 系统主要功能及界面介绍
        6.2.1 系统的登录及用户管理
        6.2.2 系统的运营故障数据分析管理
        6.2.3 系统的FMECA管理
        6.2.4 系统的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管理
        6.2.5 系统的列车系统维修方案可用度评估结果管理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轨道车辆专用试验设备研究现状
        1.2.3 系统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1.2.4 迭代复现技术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及动力学建模
    2.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组成
        2.1.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子系统
        2.1.2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坐标系
        2.1.3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
        2.1.4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试验数据分析系统
    2.2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装备
    2.3 车辆及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动力学建模
        2.3.1 车辆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3.2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4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及误差分析
        2.4.1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
        2.4.2 仿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测力及驱动技术
    3.1 测力平台测量技术研究
        3.1.1 测力平台结构与安装
        3.1.2 测力平台测量原理
        3.1.3 弹性体加载有限元分析
        3.1.4 测力平台标定试验与维间解耦
    3.2 试验台电液伺服系统设计
        3.2.1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静态设计
        3.2.2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动态设计
    3.3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及模态试验
        3.3.1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
        3.3.2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模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向架参数测定方法及试验
    4.1 转向架悬挂刚度及阻尼参数测定
        4.1.1 转向架悬挂参数测定方法
        4.1.2 转向架悬挂刚度测定试验
        4.1.3 转向架悬挂阻尼测定试验
    4.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
        4.2.1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方法
        4.2.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试验
    4.3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
        4.3.1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方法
        4.3.2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试验
        4.3.3 基于转动惯量的转向架重心高度测定新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及复现试验
    5.1 轨道不平顺理论
    5.2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
    5.3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
        5.3.1 试验台位姿运动谱的生成
        5.3.2 运动平台位姿测量计算方案
        5.3.3 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载荷谱复现试验
    6.1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理论分析
        6.1.1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系统G_(sys)传递函数
        6.1.2 输入数据转化过程G_(data)传递函数
        6.1.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
    6.2 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
    6.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
        6.3.1 模型构型选择
        6.3.2 输入信号生成
        6.3.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系统辨识
        6.3.4 系统模型验证
        6.3.5 参数确定及应用
    6.4 载荷谱复现试验
        6.4.1 载荷谱复现理论
        6.4.2 循环迭代复现试验方案
        6.4.3 恒定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4.4 自适应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变轨轮对试验台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轨距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变轨距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2.3 车辆轮对试验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变轨轮对试验台主体结构设计
    2.1 变轨距技术及原理分析
        2.1.1 轨距变换的关键技术
        2.1.2 轨距变换原理及过程
    2.2 转向架及轮对轴箱各工况下的载荷分析
    2.3 变轨轮对试验台总体设计
    2.4 本试验台轮对驱动变轨机构方案设计选择
        2.4.1 双驱动滚筒变轨机构方案设计
        2.4.2 气囊举升式变轨机构方案设计
        2.4.3 两种变轨机构方案对比选择
    2.5 试验台解锁/锁紧机构设计
    2.6 试验台轴向固定加载机构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轨轮对试验台的仿真分析
    3.1 基于Hypermesh有限元模型搭建
    3.2 静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3.2.1 材料赋予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3.2.2 静力学分析结果
    3.3 试验台模态分析
        3.3.1 模态计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台液压作动器运动时序分析
    4.1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组成
    4.2 试验台液压伺服系统的组成分析
    4.3 作动器运行时序图
    4.4 基于SolidWorks Motion的运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台电控和测量系统设计
    5.1 电控和测量系统的控制电路图设计及组成
        5.1.1 电控和测量系统的组成
        5.1.2 电控和测量系统的主要功能
        5.1.3 通信总线的选择
    5.2 试验台电控和测量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5.2.1 软件界面设计
        5.2.2 菜单栏设置
        5.2.3 变轨距速度控制系统
        5.2.4 操作控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风雨环境对桥上城际列车运行安全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风环境对桥上列车气动特性研究现状
        1.3.2 风雨环境对列车气动特性影响研究现状
        1.3.3 列车运行安全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2 风雨环境下列车气动特性理论基础与模型建立
    2.1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2.1.1 单相流控制方程
        2.1.2 湍流模型
        2.1.3 多相流控制方程
    2.2 风雨耦合环境基本参数
        2.2.1 风速及风力等级
        2.2.2 降雨量及降雨强度
        2.2.3 雨滴尺寸分布及相关参数
    2.3 风雨环境下桥上列车气动特性计算模型
        2.3.1 几何模型
        2.3.2 计算区域与边界条件
        2.3.3 网格划分及其无关性分析
        2.3.4 湍流模型及求解设置
    2.4 数值计算方法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风雨环境对桥上城际列车气动特性影响研究
    3.1 风雨环境下风速对桥上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
        3.1.1 风速对列车周围雨滴密度分布的影响
        3.1.2 风速对列车周围流场特性的影响
        3.1.3 列车表面压力系数分布
        3.1.4 风速对列车气动载荷的影响
    3.2 风雨环境下风向角对桥上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
        3.2.1 风向角对列车周围雨滴密度分布的影响
        3.2.2 风向角对列车周围流场特性的影响
        3.2.3 列车表面压力系数分布
        3.2.4 风向角对列车气动载荷的影响
    3.3 风雨环境下降雨强度对桥上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
        3.3.1 降雨强度对列车周围雨滴密度分布的影响
        3.3.2 降雨强度对列车周围流场特性的影响
        3.3.3 列车表面压力系数分布
        3.3.4 降雨强度对列车气动载荷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风雨环境下桥上城际列车运行安全性研究
    4.1 列车运行安全性评价指标
        4.1.1 脱轨系数
        4.1.2 轮重减载率
        4.1.3 轮轴横向力
    4.2 列车多体动力学仿真方法及计算模型
        4.2.1 列车多体动力学数值仿真方法
        4.2.2 列车多体动力学简化模型
        4.2.3 轨道不平顺与轨道谱
        4.2.4 列车气动载荷施加
    4.3 风雨环境特征参数对桥上列车运行安全性的影响
        4.3.1 风速影响
        4.3.2 风向角影响
        4.3.3 降雨强度影响
    4.4 风雨环境下的桥上城际列车速度限值分析
        4.4.1 列车安全运行速度确定方法
        4.4.2 风雨环境下的桥上城际列车速度限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某型城际列车动力学计算参数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货物重心偏离对行李车运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运行安全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货物装载技术条件研究
        1.2.3. 车辆动力学仿真技术发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我国铁路行李车概述
    2.1. 铁路行李车种类
        2.1.1. XL25B型行李车
        2.1.2. XL25G型行李车
        2.1.3. XL25K型行李车
        2.1.4. XL25T型行李车
    2.2. 行李车车辆结构特点
        2.2.1. 转向架结构
        2.2.2. 车体结构
    2.3. 小结
3. 铁路行李车运行安全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
    3.1. 运行安全评价指标
        3.1.1. 脱轨系数
        3.1.2. 轮重减载率
    3.2. 运行安全影响因素
        3.2.1. 装载工况
        3.2.2. 车辆结构
        3.2.3. 线路条件
        3.2.4. 运行速度
        3.2.5. 环境条件
    3.3. 运行安全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改进
        3.3.1. 行李车车辆系统的静力学分析
        3.3.2. 平直线路上的运行安全性指标计算
        3.3.3. 曲线线路上的运行安全性指标计算
        3.3.4. 货物重心偏离量对指标计算的影响
    3.4. 小结
4. 铁路行李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4.1. 达朗贝尔原理简述
    4.2. 行李车动力学模型
        4.2.1. 坐标系的定义
        4.2.2. 货物的运动方程
        4.2.3. 车体的运动方程
        4.2.4. 构架的运动方程
        4.2.5. 轮对的运动方程
    4.3. XL25T型行李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4.3.1. 实验方案的设计
        4.3.2. 仿真模型拓扑结构分析
        4.3.3. 模型的非线性处理
        4.3.4. 线路平面和轨道激扰的设置
    4.4. 小结
5. 货物重心偏离量的影响规律
    5.1. 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指标的仿真结果
        5.1.1. I级III级轨道激扰-直线工况
        5.1.2. V=60km/h小半径曲线工况
        5.1.3. V=70km/h小半径曲线工况
        5.1.4. V=120km/h大半径曲线工况
        5.1.5. V=140km/h大半径曲线工况
        5.1.6. V=160km/h大半径曲线工况
    5.2. 货物重心横纵偏离量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规律
    5.3. 行李车装载技术条件建议
    5.4. 行李车装载加固办法
        5.4.1. 装载办法
        5.4.2. 加固办法
    5.5.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日本的空气弹簧转向架(续)(论文参考文献)

  • [1]轮胎式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研究现状与挑战[J]. 任利惠,李稳,冷涵,季元进,王刚.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1(06)
  • [2]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 朱海燕,曾庆涛,王宇豪,曾京,邬平波,朱志和,王超文,袁遥,肖乾.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1(03)
  • [3]地铁列车车内外噪声预测与实测分析[D]. 周豪.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4]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振动特性分析与隔振方法研究[D]. 李妍铭.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5]悬挂参数对直线电机跨座式单轨车辆气隙稳定性和运行平稳性影响[J]. 杜子学,邬浩鑫.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6]复杂耦合作用下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及维修策略优化方法[D]. 付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7]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D]. 张益瑞. 吉林大学, 2021(01)
  • [8]变轨轮对试验台的设计与研究[D]. 王东亚. 吉林大学, 2021(01)
  • [9]风雨环境对桥上城际列车运行安全性影响研究[D]. 曾广志. 五邑大学, 2021(12)
  • [10]货物重心偏离对行李车运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D]. 张泽雨.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标签:;  ;  ;  ;  ;  

日本的空气弹簧转向架(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