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肝内占位性病变及其病理关系(附85例分析)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肝内占位性病变及其病理关系(附85例分析)

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肝内占位病变诊断的评价及其病理关系(附85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连凤[1](2019)在《CEUS在初步预测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及术后随访监测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CEUS在初步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及术后早期复发中的临床价值研究目的:通过对基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征象的相关术前指标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及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术前CEUS在初步预测MVI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期间行根治性切除术的76例HCC患者进行分析,术前均行常规超声(ultrasound,US)及CEUS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76例HCC患者分为MVI阳性组与MVI阴性组,并进行术后随访;使用单因素分析比较MVI阳性与MVI阴性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COX回归模型对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24个月内)进行风险预测分析。结果:76例HCC患者中,MVI阳性25例、阴性51例;(1)两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肝硬化、肿瘤位置、肿瘤内坏死以及动脉期高增强这几个因素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血清AFP值、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肿瘤边缘以及门脉期造影剂快速消退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2)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OR=5.477,P=0.017)、肿瘤边缘(OR=4.92,P=0.028)以及包膜类型(OR=2.396,P=0.04)是MVI的独立危险因素;(3)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包膜类型(HR=2.365,P=0.014)、MVI(HR=3.37,P=0.039)是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术前肿瘤多发、肿瘤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肿瘤边缘不光滑的HCC患者发生MVI的风险较大。(2)术前肿瘤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MVI阳性的HCC患者术后发生早期复发的风险较大。(3)术前行CEUS可以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及术后早期复发进行初步风险预测,有助于临床术前对有早期复发高风险的病人进行筛选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第二部分CEUS在肝细胞癌术后随访监测中的临床价值研究目的:通过分析肝内直径≤3.0cm的复发性肝细胞癌(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RHCC)和高度异型增生结节(High-grade dysplastic nodules,HGDN)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的增强特征,以及CEUS对RHCC动脉血管化的检出能力,探讨CEUS在肝细胞癌术后随访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小结节的监测和诊断流程的建立。方法:常规超声(ultrasound,US)对我院2015年2月到2017年3月期间行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共369例)进行定期随访监测,US发现可疑复发结节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入选研究对象,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97例(共124个结节),对RHCC及HGDN的CEUS各个时期的增强特征及增强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分析RHCC的CEUS、增强CT/MRI几种影像学动脉期的增强特征,比较CEUS与增强CT/MRI对RHCC动脉血管化的检出能力;并通过参照相关指南初步建立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小结节的监测和诊断流程。结果:(1)直径≤3.0cm的RHCC及HGDN的超声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中RHCC的动脉期以高增强为主,占97.0%(96/99),门脉期、延迟期均表现为低增强或等增强;增强模式以“快进快出”型、“快进慢出”型为主,分别占36.4%(36/99)、60.6%(60/99);(2)若以“快进快出”典型的增强模式作为诊断RHCC的依据,则其诊断准确率仅为36.4%(36/99);若结合患者有肝癌病史、血清AFP值升高等临床资料,仅以病灶在动脉期高增强,即“快进”作为诊断RHCC的依据,则其诊断准确率可提高至97.0%(96/99),其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68.0%,阳性预测值为95.1%,阴性预测值为85.0%。(3)HGDN的动脉期均表现为局部或整体高增强,门脉期呈等增强、延迟期呈等增强或轻度低增强,增强模式呈“快进慢出”型;HGDN超声造影增强表现与部分RHCC相重叠,两者不易鉴别。(4)CEUS对RHCC动脉血管化的检出能力比增强CT/MRI高(P值<0.05),敏感度97.0%VS 71.7%,特异度68.0%VS 72.0%,阳性预测值92.3%VS 88.8%,阴性预测值85.0%VS 39.1%。结论:(1)CEUS对肝内直径≤3.0cm的RHCC及HGDN具有一定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2)CEUS对RHCC动脉血管化检出能力强,对CT/MRI表现不典型的或漏诊的RHCC有补充诊断作用,可早期发现RHCC及增生结节癌变;(3)CEUS在HCC术后肝内小结节的监测和诊断流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随访监测HCC术后肝内早期复发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文君[2](2019)在《介入引流术后影响肝外胆管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具有胆管上皮分化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既往研究认为CC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但近几十年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增高的趋势,约占原发性肝癌的20%。我们根据CCA发生的解剖位置将其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tic chaolangiocarcinoma,iCCA)及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inoma,eCCA),以eCCA最为常见,占CCA总体的90%以上。eCCA发生的位置特殊,早期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因肿瘤生长导致胆管阻塞引起黄疸症状时前来就诊,就诊时多已是中晚期,失去了外科治愈性切除的机会。研究表明eCCA患者外科姑息性切除的长期生存率并不令人满意,且eCCA对放疗及化疗不敏感,这为eCCA的介入治疗提供了发展空间。先前的研究报道了各种介入方法治疗了eCCA的疗效及优点。同外科切除及放化疗等其他方法一样,介入治疗对eCCA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期的获益也会受到患者个体差异、治疗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报道的影响eCCA患者生存期的因素主要有:术前胆红素及白蛋白水平、肿瘤分化程度、根治性手术、切缘情况、术后抗肿瘤治疗等因素。而大多数都是关于外科手术后患者生存期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少有关于介入术后影响患者生存期因素的研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支架植入后因各种原因而长期携带胆道引流管的患者相比引流管拔除后的患者来说具有更好的生存状态及更长生存期(当然,后续都需要配合抗肿瘤治疗),查阅文献是却没有发现关于支架植入后保留引流管在介入治疗中作用的研究。因此我们搜集相关患者资料探究介入术后影响肝外胆管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并将胆道支架联合胆道内引流管作为影响因素列入研究,为更有效的延长eCCA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目的:1.探究介入术后介入术后影响肝外胆管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2.探究胆道支架联合胆道内引流管配合抗肿瘤治疗对肝外胆管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经病理证实的102例没有进行手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病理学、实验室检查、影像学、介入手术及随访资料。(1)根据整体中位生存期(301天)将患者分为两组:生存期≤301天组(A组)及>301天组(B组)。(2)参考相关文献将将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上诉的基础上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将102例患者分为三组:内引流管置入组(组1)、支架植入组(组2)及支架联合内引流管组(组3)。比较3组患者术后1周及1月TBIL、碱性磷酸酶(ALP)、ALB、肝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及生存时间,并使用SPSS 21.0版本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支架联合内引流管、TAI/TACE联合125I粒子腔内置入、ALB<30g/L是影响eCCA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2)3组患者手术后1周及1个月的TBIL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周ALP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各组患者术后1月ALP水平较术前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月ALB水平均较术前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3患者术后1月肝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3)各组之间手术后1周、术后1月TBIL、ALP及术后1月ALB较术前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组3较组1及组2在术后1月肝功能评分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8及0.02)。(4)3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1.7天、361.3天、468.0天。经Log-rank检验,3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1,P=0.003)。结论:1.支架联合内引流管、TAI/TACE联合125I粒子腔内置入、ALB<30g/L是影响eCCA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2.介入手术可有效解除胆管梗阻,快速有效地降低胆红素水平,缓解梗阻性黄疸。3.支架联合胆道内引流管配和TAI/TACE+125I粒子腔内置入可有效的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侯萍[3](2017)在《眼眶神经鞘瘤术前组织学判断和治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眼眶神经鞘瘤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患者以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眼动障碍或复视等就诊,眶内肿瘤常引起眼部这些改变,与眶内其他肿瘤不易鉴别。肿瘤生长位置变化较大,瘤外包膜菲薄,术中囊膜破裂肿瘤残留往往是导致肿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临床和影像学分析做出肿瘤组织学判断,根据肿瘤位置和范围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取得最佳预后。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1985年至2014年间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眼眶神经鞘瘤226例,通过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查阅相关文献以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总结本文病例资料以及借鉴国内外关于本病的治疗经验,探讨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结果1、临床表现:患者多以渐进性眼球突出就诊,典型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视力下降、扪及肿物以及眼球运动障碍。2、影像学检查结果:B型超声检查(B mode ulthasonography)肿瘤内回声多不均匀,占57.00%,多为实体回声显示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imaging,CDI)检查显示肿瘤血流分布多样。CT(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显示肿瘤分布位置广泛,以上方及外侧居多,常累及眼眶后1/3段。形状多样,主要为长条形及类圆形。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显示肿瘤内部信号丰富,特别是T2WI像,以低、中、高混杂信号为主。3、术式选择:前路开眶术、外侧开眶术、内侧开眶术、内外联合开眶术、眶内容切除术以及经颅开眶术分别为89例、110例,5例、9例、5例、4例。行外侧开眶术者较前路开眶术者并发上睑下垂、视力下降、眼动受限风险大。累及眶后1/3段行前路开眶术较外侧开眶术肿瘤易残余,未累及者则无差异。4.良恶性鉴别及处理原则:当发现肿瘤生长较快,疼痛感明显,眼眶骨壁有破坏时,应高度怀疑恶性病变。良性肿瘤未累及眶后1/3段多采用前路开眶术,累及眶后1/3段肿瘤多采用外侧开眶术。恶性肿瘤需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或眶内容摘除术,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恶性者较良性易复发。结论大多数眼眶神经鞘瘤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术前组织学判断。B型超声显示肿瘤内部回声少且不均匀,实体肿瘤内显示数个小片状或融合成片透声区,应高度怀疑为眼眶神经鞘瘤。CT显示肿瘤呈串珠状或葫芦状生长,或呈与眼轴平行长条形或长锥形生长时,多为眼眶神经鞘瘤,结合经眶上裂向颅内海绵窦区蔓延基本可以肯定诊断。哑铃形生长眶颅沟通肿瘤,哑铃形中间部在眶上裂处,两端分别在眶内和海绵窦区,眶顶骨质不增厚或缺失,亦应高度怀疑神经鞘瘤可能。MRI显示肿瘤T2WI呈低、中、高混杂信号,结合肿瘤特殊形状,如串珠状、长条形、哑铃形等,多数可以肯定为眼眶神经鞘瘤。未及眶后1/3段肿瘤、粘连不严重者多行前路开眶术,累及眶后1/3段粘连严重者可选择外侧开眶术,若位置靠近内侧、体积较大,可联合内侧开眶术。眶颅沟通者开眶取出苦难者可考虑经颅开眶。良性肿瘤多选择肿瘤局部切除术,恶性肿瘤需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或眶内容切除术。

张伟[4](2017)在《微小肝癌的诊治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总结、分析和探讨微小肝癌(micro hepatic cellular carcinoma,MHCC)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至2016年收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肝胆外科经手术(包括微创治疗)证实的MHCC病例,分析MHCC早期诊断和治疗特点,并与非MHCC进行对比分析。探讨MHCC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特点。研究结果1..MHCC的诊断依靠结合乙肝病史、AFP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和/或肝穿刺活检病理进行联合诊断;2.MHCC中有较多甲胎蛋白低浓度升高者,占31.5%;3.与非MHCC比较,MHCC更适合微创治疗。具有手术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等特点。研究结论1..MHCC的诊断主要依靠结合乙肝病史、AFP检测、影像学检查和/或肝穿刺活检病理进行联合诊断;2.与非MHCC患者相比,MHCC中有较多甲胎蛋白低浓度升高者,提示病期更早(提示占31.5%);3.与非MHCC比较,MHCC更适合微创治疗。对中央型或位置深在的右肝MHCC首选在影像学导航下的局部消融治疗;对边缘型和肝左叶MHCC,首选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建议推荐为金标准术式。

张峰[5](2017)在《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脏的局灶性病变很常见,分为恶性局灶性病变和良性局灶性病变两大类。常见的恶性局灶性病变包括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等,良性局灶性病变包括肝血管瘤、局灶性病变样增生、肝腺瘤、肝脓肿、炎性假瘤、肝结核等。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由于无辐射、无创伤、方便快捷、价格低廉、适用性广等优点成为肝脏检查的首选方法。但由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上的表现多样,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很难鉴别。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能客观地反映组织微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大大的提高超声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研究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或由增强CT或MRI并随访12个月以上证实的93例肝局灶性病变病人超声造影结果,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临床检验学指标;评估病人肝脏的整体情况,有无脂肪肝或肝硬化;记录二维超声中病灶的大小、数目、位置、边界,内部回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分析病灶的超声造影图像特征,记录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增强特点,记录开始增强的时间,达峰时间、消退时间。结果:93例肝局灶性病变病人共119个病灶,肝右叶71个,肝左叶48个,肝细胞性肝癌25例28个病灶,胆管细胞性肝癌1例1个病灶,转移性肝癌11例18个病灶,肝血管瘤19例26个病灶,肝局灶性病变样增生16例20个病灶,肝腺瘤6例8个病灶,肝脓肿12例14个病灶,肝结核3例4个病灶。这些病灶造影后的增强方式随时间变化而动态改变。大部分病灶在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有其特异性的表现。结论:超声造影能客观地反映组织微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对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肝脏超声造影能弥补常规超声的不足,检出常规超声未发现的病灶,提高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刘超雄[6](2014)在《弥漫性肝病的超声与病理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判断弥漫性肝病病变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3年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经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确诊的112例弥漫性肝病患者的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按临床及病理穿刺结果所得疾病种类分别针对每一种弥漫性肝病的超声特点进行总结性分析,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按肝实质回声分为弥漫性改变组、弥漫性不均匀性改变组、弥漫性网格状改变组、弥漫性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与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比较的指标有肝右叶最大斜径、门静脉内径及其流速、肝动脉峰值流速、阻力指数、脾脏大小(脾脏厚径、脾脏长径、脾脏解剖长径);药物性肝病的分析方法同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分为轻度弥漫性改变组、中度弥漫性改变组、重度弥漫性改变组,与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比较指标同上;而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Gilbert综合症这4种疾病均不进行分组,分别将其与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指标同上,同时还重点观察肝内、肝外胆管走行;管壁回声;胆囊壁回声等。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41例)①弥漫性改变组11例,弥漫性不均匀性改变组14例,弥漫性网格状改变组9例,弥漫性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7例。②弥漫性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的肝动脉峰值流速(71.47±4.87cm/s)、阻力指数(0.73±0.04)、脾脏解剖长径(14.64±2.17cm)均与其它四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其门静脉内径(1.25±0.16cm)、门静脉流速(16.20±2.65cm/s)、脾脏厚径(4.49±0.52cm)同对照组、弥漫性改变组、弥漫性不均匀性改变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弥漫性网格状改变组的门静脉内径(1.20±0.08cm)同对照组、弥漫性改变组存在差异,门静脉流速(17.16±2.78cm/s)和肝动脉峰值流速(65.42±4.21cm/s)同对照组存在差异,脾脏解剖长径(13.84±1.06cm)同对照组、弥漫性改变组、弥漫性不均匀性改变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弥漫性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和弥漫网格状组的肝右叶最大斜径均同对照组有差异。③弥漫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中有2例可见脾脏肋下及边。2.药物性肝病(37例)①弥漫性改变组6例,弥漫性不均匀性改变组7例,弥漫性网格状改变组13例,弥漫性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11例②弥漫性网格伴结节形成组门静脉内径(1.29±0.11cm)、门静脉流速(16.36±2.31cm/s)、肝动脉峰值流速(72.87±5.17cm/s)、阻力指数(0.73±0.06)、脾脏的长径(12.64±1.03cm)、解剖长径(14.20±2.56cm)均同其它四组存在统计学差异;弥漫网格状改变组门静脉内径(1.21±0.09cm)、阻力指数(0.67±0.02)、脾脏的长径(12.01±0.91cm)、解剖长径(13.56±1.89cm)均同对照组和弥漫性改变组存在差异,而肝动脉峰值流指数(66.11±5.31cm/s)仅同对照组有差异。③弥漫网格状组中有2例可见脾脏肋下及边;弥漫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中为3例。④3例病理结果为肉芽肿性病变的在超声上的表现均为弥漫不均匀性改变,另有2例病理结果显示为重度肝细胞及毛细胆管性淤胆,其声像图上可见肝实质回声呈弥漫性改变,肝内管壁回声增强,胆囊呈重度炎性改变。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4例)①轻度弥漫性改变组7例,中度弥漫性改变组5例,重度弥漫性改变组2例。②重度弥漫性改变组其门静脉内径(1.23±0.12cm)与正常对照组、轻度弥漫性改变组比较均有显着的差异;而门脉血流速度(16.87±2.14cm/s)与其它三组无统计学差异;肝动脉峰值流速(70.47±2.65cm/s)和阻力指数(0.74±0.03)均与其它三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而脾脏解剖长径(12.37±0.61cm)同对照组有统计差异。中度弥漫性改变组的门静脉内径(1.18±0.11cm)同对照组存在差异,肝动脉峰值流速(65.32±3.43cm/s)同对照组和轻度弥漫性改变组存在差异。4.自身免疫性肝炎(11例)9例肝实质回声较低,增粗,欠均匀,2例为弥漫性改变;3例肝内管壁回声增强;7例胆囊壁增厚,2例胆囊腔缩小,2例为胆囊实体样改变;肝门淋巴结肿大3例;9例脾脏增大(3个径线均同对照组有差异),7例肝大(肝右叶最大斜径14.39±1.56与对照组有差异);CDFI示肝内血流无特殊变化。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5例)3例肝内散在的片状强回声;3例胆总管壁呈不均匀性增厚(厚约0.34—0.45cm)致管腔不规则狭窄,呈僵硬的高回声带,狭窄上段胆管扩张不明显;1例肝外胆管壁回声增强伴管壁增厚,3例肝内胆管壁回声增强;2例可见肝内三级胆管局限性扩张;5例均出现胆囊壁毛糙并不均匀性增厚,约0.28—0.38cm,伴胆结石1例;2例肝大,3例脾大(厚径和解剖长径同对照有统计学差异);未见肝门淋巴结增大;肝动脉峰值流速(72.57±3.21cm/s)、阻力指数(0.71±0.06)均增高,相比较对照组有差异,门脉流速(18.07±1.26cm/s)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门静脉内径(1.06±0.22cm)与对照组无差异。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肝右叶最大斜径14.21cm,提示肝脏增大;肝实质回声呈略增粗或细密样稍强回声改变;肝内血管走形相对正常;胆囊壁毛糙;脾脏3个径线为10.4cmX4.1cm X13.8cm提示脾大;门静脉内径1.28cm;CDFI示门静脉血流速度为16.21cm/s,肝动脉峰值流速78.23cm/s、阻力指数0.78。7.Gilbert综合症(3例)1例肝实质回声略增强呈弥漫性改变,2例为肝内回声增粗欠均匀;肝右叶最大斜径无统计学差异,3例脾脏均大(长径及解剖长径同对照组有差异),CDFI示肝内血流无特殊变化。结论:1.通过对弥漫性肝病患者的超声检查发现:肝实质回声,胆道系统,门静脉内径及其流速,肝动脉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脾脏的大小,均可很大程度上反映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2.在非肝炎病毒所致肝损伤中药物性肝病所占的比例较大(本文占52.11%),超声提示肝脏有损伤时,在除外病毒性肝炎后多应想到有药物性肝病的可能。3.自身免异性肝病早期的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通过对1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5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例分析得出,在超声检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于有肝脏增大同时病毒学检查指标阴性者,应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可能;②对于胆汁郁积者,多观察胆管壁是否增厚以及管腔狭窄的严重程度,不要将管壁增厚变窄的胆管、狭窄上段的胆管轻度扩张视为正常的胆管,提高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率;③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通过观查肝脏的形态和回声及血流情况,以注意有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存在。

史话跃[7](2014)在《原发性肝癌病证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辨证是治疗的前提,辨证是否准确,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目前中医药治疗肝癌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判标准,缺乏循证医学依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因此,我们对原发性肝癌辨治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能够帮助提高原发性肝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本文在参阅大量中医基础理论文献,系统梳理历代辨证方法,认识辨证思维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五脏系统病位为核心、按病性分类立证的中医肝癌辨证思维模式。该思维模式摒弃“以病套证、以证套症”的弊端,突出“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原创思维与原则,强调以肝癌病位、病性特征的获取和识别为研究基础,以病位结合病性的内涵贯穿辨证始终,两者有机组合后可涵盖临床各种错综复杂的肝癌病证,体现了辨证的系统性和发展性、证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对肝癌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则治法、组合原则、代表方药进行归纳总结,力求达到理、法、方、药的融汇贯通,希望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通过查阅古今相关文献,对肝癌病证的常见症状术语进行规范处理。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1042例原发性肝癌病案,应用SPSS统计软件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归纳提示肝癌病位、病性相关系数较高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以病位、病性作为聚类变量,利用K-means Cluster方法,进行病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构建“肝癌病证诊断信息表”,规范肝癌病位、病性的特征表现和肝癌基本证。通过对病名规范的原则及肝癌的中医命名的探讨,提出“肝癌”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病名;系统地探讨了肝癌的病因病机:提出正气亏虚、外邪侵袭、七情内伤、饮食不节、邪毒留滞、遗传因素等为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正气亏虚是肝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癌毒是发生发展的关键,痰、瘀是发生肝癌的重要病理基础;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明确了肝癌病位、病性的特征表现,规范了肝癌基本证的临床表现及现代辅助检查,探讨了客观指标与肝癌病位、病性的相关性和肝癌病位、病性的组合规律。关于肝癌的治疗原则,提出针对肝癌“痰瘀阻肝”基本证,予以疏肝行气、化痰逐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法,结合相兼病位、病性,配合健脾益气法、调胃法、利胆法、补肾法、祛湿法、清热法、滋阴养血法、解毒法等,注重多病位、多病性的综合治疗的原则。

程瑞娟[8](2013)在《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文中提出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甘油三酯(TG)蓄积过多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患者除了有基础疾病及诱因相关表现外,绝大多数患者并无任何明显的症状,因此往往需藉由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方可确诊。现代医学对于治疗脂肪肝的降脂药物,由于具有一定的肝损作用,所以相对而言,中医药对于脂肪肝的发病机理研究及辨证分型治疗则明显呈现其优越性。本病产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其形成与痰、湿、瘀、积等有关,所以提出补肾化痰活血法为治疗脂肪肝之大法。目的: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观察补肾化痰活血法对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结合肝功、肾功、脂质代谢、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以台湾地区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患者80例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80例合格对象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治疗组的中药组方拟如:生黄耆20g、丹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淮山药10g、广郁金10g、陈皮l0g、垂盆草10g、柴胡10g、赤芍10g、泽泻10g、菟丝子10g、桑寄生15g、山茱萸10g、生山楂10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并配服三七粉1.5g/次/天,三个月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服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10mg/d,连续三个月。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肾功、脂质代谢、血常规、B超及临床症状积分等方面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较性。结果:1.治疗组40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40例(基本治愈7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本研究中药组方对脾虚痰湿瘀阻型脂肪肝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后自身B超值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有19例脂肪肝转为正常,对照组有12例脂肪肝转为正常。提示中药治疗与瑞舒伐他汀有明显改善B超程度的效果。3.两组患者治疗后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胸闷心悸、舌质及舌下青筋症状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在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胸闷心悸、舌质及舌下青筋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症状积分均数0.91>对照组症状积分均数0.64,治疗组在食少纳呆、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便溏、面色晦暗、睡眠状况、便秘硬结、胸闷心悸、小便尿频、怕冷情况、舌质及舌下青筋、白腻苔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肝功能指标差均数10.18>对照组肝功能指标差均数5.41,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后脂质代谢指标(TC、TG、HDL-C、LDL-C)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TC、TG、HDL-C、LDL-C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脂质代谢指标差均数1.20>对照组脂质代谢指标差均数1.08,治疗组TC、TG、HDL-C、LDL-C疗效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治疗后BUN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BUN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Creatinine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Creatinine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肾功能指标差均数3.43>对照组肾功能指标差均数1.29,治疗组BUN、Creatinine疗效优于对照组。7.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WBC、RBC、PLT)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WBC、 RBC、PLT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常规指标差均数6.74>对照组血常规指标差均数1.93,治疗组WBC、RBC、PLT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治疗组中药组方对于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瑞舒伐他汀。

姚运明[9](2013)在《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探讨并评价此项技术对颈部肿大淋巴结诊断的应用价值,总结此项技术的操作经验,为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经验和参考资料。方法:以2010年9月2013年2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住院的、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96例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活检。对96例患者的病理标本取材效果,肿大淋巴结的病理结果,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以及手术操作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对96例患者共穿刺取材400针,其中364针穿刺所取的组织适合病理组织学检查,穿刺取材成功率为91.0%。②96例标本中病理明确诊断94例,未确诊2例,诊断率为97.9%。③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淋巴结恶性病变72例,符合率100%(72/72);诊断淋巴结良性病变22例,符合率91.7%(22/24)。④淋巴结恶性病变中,最多见的是转移癌和淋巴瘤;淋巴结良性病变中最多见的是淋巴结炎症。结论:①超声引导下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活检术取材成功率高,取得的病理标本,基本可以满足病理诊断的要求。②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颈部肿大淋巴结诊断符合率高,可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③本项目研究病例中,颈部淋巴结恶性病变占绝大部分,其中转移癌和淋巴瘤所占比例最大。

宋涛[10](2012)在《灰阶超声造影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浸润增殖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准确性,并总结肝泡型包虫病病灶超声造影典型的特征性的增强表现及造影前后病灶范围的变化,并对大鼠肝泡型包虫病模型进行超声造影及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评价肝泡型包虫病周边浸润增殖区的造影增强的病理学依据。方法:1)总结我院自2004年7月1日~2010年6月30日期间于我院肝胆外科就诊的临床初步诊断为肝泡型包虫病的129例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病灶的大小、位置、内部回声、钙化、血流信号、液化坏死、肝内胆管及血管的侵犯等结果与肝泡状棘球蚴病诊断的金标准进行对照,并计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敏感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以及它们的95%可信区间(95%CI);2)对临床已经确诊且未采取过任何治疗措施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17例,共计19个病灶分别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所有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包括造影前后的大小变化、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及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等;3)对接种成功的23只肝泡状棘球蚴大鼠行超声造影后,取得大鼠肝脏标本23个,其中HAE病灶27个,按照标本和超声造影增强结果一一对应的方法取样并制成蜡块119个,取样组织包含泡球蚴结节及其周边肝组织,然后进行MVD及HIF-1α的免疫组化对比分析,采用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测定大鼠肝泡型包虫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及临近肝组织的HIF-1α的表达及用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的计数,对HIF-1α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微血管密度以得到超声增强的病理学基础。结果:1)按照纳入标准最初入选患者136例,根据排除标准在研究的各阶段共排除了7例,最终参与分析的129例,其中超声诊断正确者95例,占全部研究对象的73.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Sen为95.0%(90.7%~99.3%),Spe为20.7%(6.0%~35.4%),PV+为80.5%,PV-为54.5%,LR+为1.2,LR-为0.2,漏诊患者5例,误诊患者23例,本研究的诊断符合率为78.3%;2)17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共计19个病灶,其中47.4%(9/19)为不均质高回声的实块型病灶,52.6%(10/19)为混合型病灶,病灶中央可见不规则液化坏死区;彩色多普勒成像显示所有19个病灶内部均未见任何形式的血流信号,18个病灶周边可见短棒状或条状血流信号于进入病灶处呈“截断状”,另1例最小的病灶周边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结果显示所有病灶周边于动脉早期即出现厚薄不一的边框样的增强带并持续至实质相,而病灶内部均未见任何形式的超声造影剂充盈,因此表现为造影剂充盈缺损的“黑洞征”,超声造影图像显示出肝泡球蚴病灶的清晰、不规则而确切的边界,在同一切面同一水平段测量超声造影之后的病灶大小,结果均大于二维图像上测量的病灶大小,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①HIF-1α在HAE病灶周边浸润区的的阳性表达率为97.5%,其中强阳性者占13.4%,中度阳性者占64.7%,阳性者占19.3%,阴性者占2.5%;正常肝组织内HIF-1α的阳性表达率为8.4%,其中强阳性者占0%,中度阳性者占2.5%,阳性者占5.9%,阴性者占91.6%;HAE病灶周边浸润区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肝组织内的表达,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HAE病灶周边浸润区的MVD的阳性表达率为99.2%,其中强阳性者占17.6%,中度阳性者占73.1%,阳性者占8.4%,阴性者占0.8%;正常肝组织内HIF-1α的阳性表达率为25.2%,其中强阳性者占0%,中度阳性者占4.2%,阳性者占21.0%,阴性者占74.8%;HAE病灶周边浸润区MVD的表达明显高于肝组织内的表达,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肝泡型包虫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内HIF-1α的表达和MVD计数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r=0.151,P<0.05)。④MVD计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浸润增殖区造影增强超声图像的平均灰阶值和临近肝组织平均灰阶值的比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两者间呈正相关(r=0.238,P<0.05)。结论: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尚不理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可作为肝泡型包虫病影像学诊断手段以及病灶术前可根治性切除影像学评估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其不仅可确定肝泡型包虫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血流状况等,为手术前的定位及手术方式的确定提供依据,并且还可以提供病灶对第一二肝门的侵犯程度以及是否累及肝内外胆道系统进行评价。肝泡型包虫病灶与血管及胆管的关系是评估手术能否完整切除HAE病灶的关键,而大部分病灶不能完整切除的重要原因是肝泡型包虫病灶侵犯了第一、二肝门区的重要的血管及/或胆管,超声对于评估HAE病灶能否做到根治性的切除起到重要的作用;2)超声造影可以优化肝泡型包虫病灶周边的清晰显示,使病灶范围的测量更加准确,形态学评估明显优于二维超声,并为手术范围的确定及周边浸润增殖区的范围界定提供更加准确的证据,并且对肝泡型包虫病灶的微血供状态及血流灌注状况的显示均具有独特的优势。超声造影技术成像简单,且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效价比,可以重复使用;3)大鼠HAE病灶周边在超声造影后的环状增强区与MVD的结果一一对应,提供了病灶浸润增殖区微血供的病理学依据;肝泡球蚴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HIF-1α与CD34均呈高表达状态,表明周边浸润增殖区存在着丰富的微血供,说明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对周边肝组织是以挤压及压迫为主,主要表现为周边肝组织的缺氧缺血的病理表现,HIF-1α对说明肝泡型包虫病周边浸润增殖区的微血供状态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肝内占位病变诊断的评价及其病理关系(附85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肝内占位病变诊断的评价及其病理关系(附8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EUS在初步预测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及术后随访监测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CEUS在初步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及术后早期复发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CEUS在肝细胞癌术后随访监测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摘要
    ABSTACT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课题及专利

(2)介入引流术后影响肝外胆管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胆管癌的介入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眼眶神经鞘瘤术前组织学判断和治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1.4 治疗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影像学结果
    2.3 治疗方法
    2.4 病理分型
3 讨论
    3.1 一般情况
    3.2 影像学鉴别要点
    3.3 治疗原则
    3.4 良恶性肿瘤鉴别及处理原则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眼眶神经鞘瘤诊治方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微小肝癌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微小肝癌的诊治
        参考文献
    甲胎蛋白低浓度阳性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对照表
致谢
MHCG原始病例资料

(5)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弥漫性肝病的超声与病理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7)原发性肝癌病证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癌文献研究
    1 肝癌中医文献研究
        1.1 肝癌中医病名溯寻
        1.2 肝癌中医病因病机钩元
        1.3 肝癌辨证分型探研
        1.4 肝癌治则治法探究
        1.5 肝癌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研究
        1.6 肝癌饮食调摄探讨
    2 肝癌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2.1 肝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探析
        2.2 肝癌的病理学研究
        2.3 肝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2.4 肝癌的诊断方法概述
        2.5 肝癌的治疗进展
        2.6 肝癌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第二部分 肝癌病证规范研究
    1 肝癌病证辨证规律探讨
        1.1 肝癌病证规范的理论基础
        1.2 肝癌病证规范与组合规律研究
    2 肝癌病证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
        2.5 统计结果
    3 肝癌病证组合规律研究
        3.1 构建“肝癌病证诊断信息表”
        3.2 肝癌病位、病性特征研究
        3.3 客观指标与肝癌病位、病性的相关性研究
        3.4 肝癌病位、病性组合规律研究
第三部分 肝癌辨治规律研究
    1 肝癌辨证规律研究
        1.1 病证结合,从症辨证
        1.2 把握关键,辨明病位病性
        1.3 构建肝癌辨证思维模式与组合规律
    2 肝癌治疗规律探讨
        2.1 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2.2 常用治法与药物
第四部分 讨论
    1 肝癌中医病名探讨
        1.1 肝癌中医病名规范的原则
        1.2 肝癌的中医命名及定义
    2 肝癌的病因病机探讨
        2.1 病因探讨
        2.2 病机探讨
    3 肝癌证候分布聚类浅析
    4 肝癌病位、病性分布聚类浅析
    5 肝癌基本证的研究
    6 肝癌辨证思维模式与组合规律研究意义
第五部分 创新点与展望
    1 创新点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脂肪肝的现代医学研究
    1. 脂肪肝的概念
    2. NAFLD的分类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4. 代谢综合征(MS)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5. 盛行率
    6.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6.1 脂肪代谢异常
        6.2 激素影响
        6.2.1 胰岛素抵抗
        6.2.2 瘦素与NAFLD的关系
        6.2.3 其他激素的影响
        6.2.4 脂肪酸的β-氧化障碍
        6.2.5 肝筛与脂肪肝
        6.3 环境因素
        6.4 遗传因素
        6.5 血浆游离脂肪酸过多
        6.6 脂联素与NAFLD
    7.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1 急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2 慢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2.1 酒精性脂肪肝
        7.2.2 非酒精性脂肪肝
        7.2.3 肥胖相关性脂肪肝
        7.2.4 糖尿病性脂肪肝
        7.2.5 高脂血症与脂肪肝
        7.2.6 药物相关性脂肪肝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
        8.1 肝活检
        8.2 B超
        8.3 CT诊断
        8.4 MRI诊断
        8.5 实验室检查
        8.5.1 转氨酶的增高
        8.5.2 血清三酰甘油(TG)及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测定
        8.5.3 血清铁蛋白
    9. 脂肪肝的治疗
        9.1 饮食治疗
        9.1.1 能量控制的摄入
        9.1.2 营养元素含量的调整
        9.1.3 饮食的规律性
        9.2 运动与锻练
        9.3 药物治疗
        9.3.1 胰岛素增敏剂
        9.3.2 抗氧化剂及细胞保护剂
        9.3.3 NAFLD与降脂药物
        9.3.4 TNF-α抑制剂
        9.3.5 减肥药物的使用
        9.3.6 其他药物
        9.4 外科减重手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1. 脂肪肝之病名
    2. 祖国医学对脂肪肝相关症状之的认识
        2.1 胁痛
        2.1.1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1.2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1.3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1.4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2 积聚
        2.2.1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2.2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2.3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2.4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3 痰饮
        2.3.1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3.2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3.3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3.4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4 鼓胀
        2.4.1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4.2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4.3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4.4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3. 病因病机的认识
    4. 脂肪肝形成的病因与病机
        4.1 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4.2 饮食内伤,酿生痰浊
        4.3 脏腑虚衰,日久成积
        4.4 邪毒稽留,胶结阻滞
    5. 脂肪肝的论治法则
        5.1 疏肝健脾,除湿泄浊
        5.2 利湿活血,化痰祛瘀
        5.3 填精温阳,培补先天
    6. 补肾化痰活血组方确立
        6.1 组方特点探讨
        6.2 现代药理学研究
    7.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7.1 辨证分型治疗
        7.2 专方或基本方加减治疗
        7.3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
        7.4 针灸治疗
        7.5 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之关系
    8.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辨证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案
        2.1 分组治疗
        2.2 中药治疗组
        2.3 对照组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项目
        3.1.1 疗效性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2.1 疗效判定标准
        3.3 脂肪肝疗效积分计算
        3.4 统计分析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
        4.1.1 性别之比较
        4.1.2 年龄之比较
        4.1.3 两组治疗前体重之比较
        4.1.4 两组治疗前病情程度之比较
        4.1.5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之比较
        4.1.6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体征分布之比较
        4.1.7 两组治疗前肝功能指标之比较
        4.1.8 两组治疗前脂质代谢指标之比较
        4.1.9 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之比较
        4.1.10 两组治疗前血常规指标之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疗效之评估
        4.2.1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体重变化之比较
        4.2.2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B超之比较
        4.2.3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症候积分之比较
        4.2.4 治疗前后自身中医症候、体征疗效之比较
        4.2.5 治疗前后自身肝功能指标疗效之比较
        4.2.6 治疗前后自身脂质代谢指标疗效之比较
        4.2.7 治疗前后自身肾功能指标疗效之比较
        4.2.8 治疗前后自身血常规指标疗效之比较
        4.3 两组治疗后疗效之比较
        4.3.1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体征积分疗效之比较
        4.3.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疗效之比较
        4.3.3 两组治疗后脂质代谢疗效之比较
        4.3.4 两组治疗后肾功能疗效之比较
        4.3.5 两组治疗后血常规疗效之比较
        4.3.6 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之比较
    5. 功效与结论
第四部分 讨论与结语
    1. 研究小结
    2. 作用机理的探讨
        2.1 肝脾肾亏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
        2.2 气血瘀阻、痰瘀互结是基本病理变化
    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颈部肿块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表现
        1.1.1 颈部先天性肿块
        1.1.2 炎性肿块
        1.1.3 新生物肿块
    1.2 颈部肿块的影像学诊断
        1.2.1 超声检查
        1.2.2 CT 检查
        1.2.3 MRI 检查
    1.3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临床中的应用
        1.3.1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1.3.2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1.3.3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肺脏疾病中的应用
        1.3.4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
        1.3.5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1.3.6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1.4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技术在颈部肿块诊断中的应用
    1.5 前景与展望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常规超声检查方法
        2.2.2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方法
    2.3 仪器设备
    2.4 结果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穿刺取材效果评价
    3.3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标本病理诊断结果
    3.4 穿刺淋巴结的临床表现及超声表现
    3.5 超声诊断、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超声影像学在颈部肿块诊断及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应用
        4.1.1 淋巴结病变
        4.1.2 甲状腺病变
        4.1.3 颈部囊性病变
    4.2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颈部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3 颈部肿大淋巴结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操作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灰阶超声造影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浸润增殖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作用的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准确性研究的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HAE的金标准和彩色多普勒超声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肝泡状棘球蚴病灶超声造影增强特征的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大鼠肝泡球蚴病灶浸润增殖区微血供的实验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
        1.2 超声研究方法
        1.3 标本的取样
        1.4 免疫组化染色
        1.5 微血管密度测定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肝内占位病变诊断的评价及其病理关系(附85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EUS在初步预测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及术后随访监测中的临床价值研究[D]. 刘连凤.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2]介入引流术后影响肝外胆管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文君. 郑州大学, 2019(07)
  • [3]眼眶神经鞘瘤术前组织学判断和治疗方法研究[D]. 侯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4]微小肝癌的诊治分析[D]. 张伟.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7)
  • [5]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张峰. 郑州大学, 2017(02)
  • [6]弥漫性肝病的超声与病理对比分析[D]. 刘超雄.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1)
  • [7]原发性肝癌病证辨治规律研究[D]. 史话跃.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8]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D]. 程瑞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9]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D]. 姚运明. 吉林大学, 2013(08)
  • [10]灰阶超声造影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浸润增殖区的研究[D]. 宋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肝内占位性病变及其病理关系(附85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