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肺孢子虫和隐孢子虫同时免疫缺陷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卡氏肺孢子虫和隐孢子虫同时免疫缺陷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一、免疫缺陷疾病同时并发卡氏肺孢子虫和隐孢子虫动物模型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安,王磊[1](2019)在《美国里根政府艾滋病政策外交档案选编(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亚当·霍华德(Adam M. Howard)担任总主编,亚历山大·鲍斯特(Alexander O. Poster)任主编,编辑出版了《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81~1988年,第41卷,全球议题Ⅱ》1,该卷包括了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外交政策中的几个重大议题:艾滋病政策、人权外交、海洋法、非洲饥荒、国际人口政策、捕鲸活动的国际规则和保护臭氧层等七个章节。其中,关于艾滋病的文件着眼于美国政策制定者如何利用外交政策应对可怕的流行病,从移民和签证问题到苏联对艾滋病的虚假宣传。编译的档案既包括美国政府特别是国务院、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白宫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往来通信、会议记录、会议备忘录,以及国务院与驻外使领馆的往来电文。这些档案文献生动而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一个非传统安全议题如何引起包括美国、苏联、海地、扎伊尔等国,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关注,同时也揭示了冷战时期非传统安全议题如何同传统安全问题纠缠一处,彰显了作为全球议题的艾滋病如何从模糊到清晰的复杂认知过程。为了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特别是推进学界对冷战时期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兹特节选翻译了美国里根政府艾滋病政策的外交文件,以飨读者。

胡锦阳[2](2018)在《粪类圆线虫感染沙鼠模型的建立及CRISPR/Cas9基因敲除方法的初步尝试》文中认为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是一种常见且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肠道寄生线虫,主要感染犬、人和其它灵长类动物。由于粪类圆线虫独特的生活史,它可以在宿主体内和体外进行交替繁殖。同时粪类圆线虫自由生活雌虫具有性腺合胞体结构,与雌雄同体的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结构非常相似,因此可以将转基因质粒显微注射至其性腺,达到研究其基因的目的。针对寄生线虫,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只能依靠化学药物进行杀灭和控制。但是由于几十年来重复使用几种常用杀虫药物,使得虫体对其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开发抗寄生线虫疫苗和寻找新的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迫在眉睫,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应用于研究寄生线虫基因功能所必须的一种重要工具。起源于细菌和古细菌经过长期适应性免疫逐步形成的Ⅱ型成簇的有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associated nuclease 9(Cas9),CRISPR/Cas9],配合向导RNA(g RNA)成为CRISPR/Cas9系统,近年来被改造成为基因组高效定点编辑的新技术。由于它具有设计简单、操作方便、修饰效率高、成本低廉和适用于多种真核、原核生物等多种优势,给遗传操作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改变。目前CRISPR/Cas9遗传修饰技术在非寄生性的秀丽隐杆线虫中有很多应用,近几年来,该系统也已应用于在几种寄生原虫中。但是,CRISPR/Cas9是否能在寄生线虫中运用,并研究打靶基因的功能仍然是未知数。为此本课题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改进和优化长爪沙鼠、建立子午沙鼠感染粪类圆线虫实验动物模型本实验对长爪沙鼠感染粪类圆线虫实验动物模型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包括感染所使用的i L3数量(从1000条降至170条),缩短粪便的排虫时间(从35天缩短至11天),提高了感染率(从6.5%提高至77.8%),使粪类圆线虫感染长爪沙鼠实验动物模型更加适应我们的研究目的。同时首次建立子午沙鼠感染粪类圆线虫实验动物模型,DAPI染色寄生雌虫并观察细胞状态,测定宿主感染前后血液生理,血清生化等多个指标,发现阳性相比阴性嗜酸性细胞百分比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都出现下降,说明虫体成功感染宿主并引起了宿主出血。对感染的比格犬,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的十二指肠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可以观察到虫体。对沙鼠体内的寄生雌虫(PF),自感染三期(L3a),后寄生四期(PL4)进行形态学描述。(2)粪类圆线虫自由生活的雄虫的生殖细胞进行转基因研究以Ss-rps-21为启动子,构建表达GFP的转基因质粒p AJ20,用来分别注射自由生活的雌性成虫和雄性成虫。首先尝试将转基因质粒p AJ20通过显微注射到粪类圆线虫自由生活的雌虫性腺,观察到P0代的性腺和子宫内的卵表达了GFP蛋白,其F1代L1全身广泛表达GFP蛋白,并且在其生殖原基(GP)处表达量最高。接着尝试将转基因质粒p AJ20通过显微注射到粪类圆线虫自由生活雄虫的睾丸,然后挑野生型雌虫与其交配,观察其后代表型。经过不断尝试虫体发育时期、注射部位和质粒浓度,发现虫体在体外23.5℃温箱发育40 h,注射部位在雄虫咽部下方,质粒浓度为900-1000 ng/ml时,可以观察到F1代L1表达GFP蛋白,虽然也是全身广泛表达以及在生殖原基处表达量较高,但是在虫体的头部和咽部表达量也较高。(3)CRISPR/Cas9系统在粪类圆线虫中应用本实验统计粪类圆线虫密码子使用情况,并分析了其使用密码子的偏好性,对Ce Cas9蛋白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好的在粪类圆线虫体内表达。在Wormbase上找到15个鼠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ratti)U6基因,多序列比对它们的蛋白序列,找到相对保守的位点,然后再往其上下游延伸,得到512 bp大小的序列作为g RNA的启动子。同时利用软件和文献报道的规律设计8条g RNA打靶于Ss-dpy-2第一个外显子。为了验证软件设计的8条g RNA是否具有良好的打靶效率,做了sp Cas9/g RNA体外酶切效率检测实验,发现gRNA4、7和8切割效率较高。为了验证经优化的Ss Cas9和g RNA是否都在粪类圆线虫发生转录,我们将p AJ50-Cas9质粒和p XL-BACII-gRNA4显微共注射到粪类圆线虫自由生活的雌虫性腺中。提取后代虫体的RNA进行反转录PCR扩增。发现扩增得到Ss Cas9和g RNA片段,说明Ss Cas9和g RNA完成了转录,也表明构建的质粒的启动子Ss-rps-21和Sr-U6具有催化转录活性。我们针对gRNA4、7和8这3个打靶位点,构建相应的同源修复模板。将p AJ50-Cas9分别与p XL-BACII-gRNA4、p XL-BACII-g RNA7和p XL-BACII-g RNA8及其相应的同源修复模板进行显微共注射,提取后代的基因组,进行巢式PCR扩增鉴定,凝胶电泳没有发现扩增条带。扩增Ss-dpy-2第一个外显子测序,没有杂峰现象,说明Ss-dpy-2没有发生突变,CRISPR/Cas9系统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究。本研究对长爪沙鼠感染粪类圆线虫实验动物模型进行了改进和优化,首次建立子午沙鼠感染粪类圆线虫实验动物模型。通过粪类圆线虫雄虫的生殖细胞实现转基因,并解析Ss-rps-21启动子通过雄虫生殖细胞进行转基因F1代的表达谱。初步尝试构建适用于粪类圆线虫的CRISPR/Cas9系统,验证了Ss-rps-21和Sr-U6启动子活性,为后续的粪类圆线虫CRISPR/Cas9基因敲除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庆勇[3](2017)在《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早期诊断方法及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环形泰勒虫病是由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而引起的一种蜱传血液性原虫病。世界粮农组织(FAO)曾报道,全世界每年由蜱类引起的泰勒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0亿美元。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省区,媒介硬蜱区系分布较广泛,而关于蜱及蜱传原虫病的早期诊断、优势媒介蜱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至今尚无有效的方法,严重阻碍着新疆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建立分子诊断方法、详细了解该病的流行特点、分离获得地方流行虫株、探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等,迫在眉睫。(ⅰ)本试验研究,根据GenBank牛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和18SrRNA基因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以牛环形泰勒虫阳性DNA和阳性质粒为模板,通过优化反应参数,建立了能特异、定量地检测牛环形泰勒虫Tams1和18SrRNA基因的PCR和qPCR诊断方法。结果显示,所建立的PCR和qPCR方法最小检出率分别为1.26×102拷贝/μL和1.26×101拷贝/μ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26%、0.26%、0.52%、0.85%;0.30%、0.21%、0.56%、0.36%,小于0.85%、0.56%,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与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及伊氏锥虫等其它血液原虫无交叉反应;与OIE参考检测法阳性的符合率为93.8%。应用所建立的PCR、qPCR检测方法和OIE参考检测方法对47份牛血液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9.79%、36.17%和31.90%;表明建立的PCR和q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和重复性高等特点,可用于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为蜱传牛环形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ⅱ)为了详细了解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的发病情况及地方流行规律,选取4个试验点,借助病原学、血清学(cELISA)、统计学及分子生物学(i建立的PCR)的方法,对随机采集的牛血样(N=3511)和硬蜱(N=130926)进行了检测、分类、虫株扩繁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鉴定为璃眼蜱属(包括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嗜驼璃眼蜱和亚洲璃眼蜱)的共68167枚;所采集的3511份牛血样的阳性率分别为17.03%、19.08%和25.21%;分离获得的牛环形泰勒地方虫株(吐鲁番流行株:Ta-t株)经小鼠(去脾脏的昆明白小鼠,40只)体内扩繁试验,结果发现接种后的第48h可观察到裂殖子,第5d-9d每组小鼠的平均染虫率可达10%-20%(最高峰),染虫率为15%以上的小鼠血液里增殖的配子体,可冷冻(-80℃)保存,复苏后可用于后续试验;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了新疆地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发病、流行特点,为该病的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ⅲ)本试验研究,了解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传播媒介蜱的生物学特性、种群结构、多样性及遗传进化特性为目的,借助病原学、统计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ii)鉴定的璃眼蜱(N=68167)进行了分子多样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蜱为小亚璃眼蜱,其相对优势度为40.48%;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和嗜驼璃眼蜱的染蜱率分别为100%、81.94%、70.65%、30.00%;四种蜱分别与GenBank上发表的璃眼蜱属的相应蜱种聚类,支持率分别为97%、100%、98%和98%;当以COI序列为靶标时,内群外群分别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其中本文测定的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嗜驼璃眼蜱和亚洲璃眼蜱分别与GenBank上发表的璃眼蜱属的相应蜱种聚类,支持率分别为100%、99%、100%和98%。(ⅳ)本试验,摸索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为目的,以临床上确诊的60头舍饲患牛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个组,即西药治疗组1、西药治疗组2、中药治疗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在用药后的1d、2d、3d、4d、5d以及7d,分别对每组患牛进行临床症状观察、体温测定、血涂片观察、染虫率统计及治疗效果观察。结果表明西药治疗组1的治愈率为86.67%(13/15),西药治疗组2的治愈率为93.33%(14/15),中药治疗组的治愈率73.33%(11/15)。黄色素对于治疗牛环形泰勒虫病(初期、中期感染的泰勒虫病)具有显着效果。最后,根据治疗情况,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控方案。本研究建立了特异、敏感的PCR和qPCR早期诊断方法,并应用所建立的方法调查了解了该病在新疆的流行情况,获得并保存了地方流行虫株,揭示了地方优势种传播媒介蜱种群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的关联性,提出了该病最佳治疗及综合防治方案,为该病有效防控及养殖牛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技术支撑。

郭庆勇,林涛,伊春阳,王冰洁,朱玉涛,巴音查汗[4](2015)在《牛源环形泰勒虫吐鲁番流行株Ta-t的体内扩繁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以被去除脾的昆明小白鼠为实验动物(40只),接种牛源环形泰勒虫吐鲁番流行株Ta-t,进行小鼠体内扩繁试验,并于接种后第8、12、24、48小时以及第310天每天经血液涂片检查接种后昆明小白鼠的红细胞染虫率,观察分析其扩繁情况;经昆明小白鼠心脏、眼球采血的方法收集其最高染虫率(15%以上)的血液内裂殖子,并进行冻存,摸索其保存、复苏条件等。结果显示,除脾术后昆明小白鼠均存活,检测其呼吸、脉搏、食欲、精神状态皆良好,说明摘脾手术成功;接种后第48小时可在昆明小白鼠血液里观察到裂殖子,第59天每组昆明小白鼠的平均染虫率可达15%20%(最高峰),第10天后染虫率开始下降,血液涂片中裂殖子数量渐渐减少;经试验发现,在雌雄性昆明小白鼠体内的染虫率差异极显着(P=0.007<0.01),去脾昆明小白鼠与未去脾昆明小白鼠的染虫率差异也极显着(P=0.000 2<0.01),牛源环形泰勒虫在除脾的昆明小白鼠血液内能被置换、增殖。染虫率为15%以上时昆明小白鼠血液里的裂殖子可用冷冻(-80℃)保存,亦可制作玻片裂殖子抗原备用,保存半年以内的裂殖子复苏活性最佳。该试验数据可为建立环形泰勒虫动物模型、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血液原虫株资源。

林涛[5](2014)在《牛环形泰勒虫昆明白小鼠繁殖模型与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的建立》文中提出牛梨形虫病是由泰勒虫和巴贝斯虫引起的一种蜱传血液原虫病的总称(旧称焦虫病),在我国(包括我区)致病率及其危害最严重的是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多呈急性经过,以高热、贫血、出血、消瘦和体表淋巴结肿胀为特征,急性病例死亡率较高;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一些省、自治区,在我区广泛流行,其感染率可达60%以上,严重威胁养殖牛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将牛环形泰勒虫地方流行株接种于试验动物进行扩繁,研制玻片裂殖子抗原的基础上,建立准确、灵敏、快速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方法(IFAT)等,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流行病学研究和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持。(Ⅰ)本试验研究,对同胎、体重20g左右、雌雄对半的40只昆明白小鼠进行摘除脾脏的手术,并以被去除脾脏的昆明白小鼠为实验动物,接种牛环形泰勒虫地方流行株,进行体内扩繁试验(invivo),并每隔8h、12h、24h、8h及3d10d观察分析其染虫率,在小鼠体内扩繁情况等;经小鼠心脏、眼球采血的方法收集其最高染虫率(15%以上)的血液内裂殖子,并进行冻存,摸索其保存、复苏条件等。试验结果显示,术后有37只鼠存活,检测其呼吸、心跳、食欲、精神状态皆良好,说明摘脾手术成功;接种后的第2d可在小鼠血液里观察到裂殖子,第5d9d每组小鼠的平均染虫率可达15%20%(最高峰),第10d后染虫率开始下降,渐渐在血液涂片中观察不到裂殖体;经试验发现牛源性环形泰勒虫在除脾脏昆明白小鼠体内能被置换、增值;在雌雄昆明白小鼠体内的扩繁率差异极显着(P=0.007<0.01),而去脾昆明白与未去脾昆明白小鼠的染虫率极显着(P=0.0002<0.01);染虫率为15%以上时的昆明白小鼠血液里的裂殖子可用冷冻法(-80℃)保存,亦可制作玻片裂殖子抗原备用,保存后的半年内的裂殖体复苏活性良好。该试验数据可为建立牛环形泰勒虫动物模型,为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虫株资源。(Ⅱ)本试验研究,应用阳性牛环形泰勒虫病例的血液源性裂殖子和经昆明白小鼠扩繁的裂殖子(试验Ⅰ方法制作的玻片抗原,保存于-80°C备用)作为已知抗原,经十字交叉法分别将一抗(1:201:640)和二抗(1:201:1600)梯度稀释,摸索和确其最佳工作浓度,建立牛环形泰勒虫病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方法(IFAT);经特异性(观察其与牛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是否有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等验证其重复性及灵敏度,并运用所建立的方法对疑似牛环形泰勒虫抗体样品(n=290)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显示:自制的牛环形泰勒虫玻片裂殖子抗原在-80℃条件下能保存半年之久,复苏后仍然具有较好的抗原性;牛环形泰勒虫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方法的一抗(被检血清)和二抗(荧光标记兔抗牛IgG)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1:80和1:100稀释度;该方法检测样品,与牛巴斯虫、双芽巴贝斯虫未出现交叉反应;被检测血清稀释到1:1600仍然可以检测到裂殖子荧光;批内和批间重复检测,变异系数均小于10%;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成功检测了采自疑似区牛被检血清样品290份,阳性率为72.4%(210/290),本次牛环形泰勒虫的检出率高于血液涂片染色镜检法阳性率为27.6%(80/290)。本试验研究可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诊断提供玻片裂殖子抗原资源;所建立的IFAT方法,其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可用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可为综合防控奠定基础。

陈贝妮[6](2013)在《猪囊尾蚴不同生长阶段半胱氨酸蛋白酶表达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囊尾蚴是猪带绦虫的幼虫,是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人类由于误食猪囊尾蚴或痘猪肉,导致囊尾蚴在人体内繁殖,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的症状。猪囊尾蚴病潜伏期长,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发病率较高,给人类带来健康隐患的同时对畜牧业的发展也造成很大影响。寻找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关键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对半胱氨酸蛋白酶在猪体内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为阐明猪囊尾蚴的代谢规律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的基本内容、成果如下:本实验建立了猪囊尾蚴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前,用醋酸地塞米松免疫抑制实验小鼠,通过口服激活、未激活囊尾蚴和尾静脉注射激活的囊尾蚴三种方式感染昆明小鼠、BALB/c小鼠、SD大鼠、豚鼠、金黄地鼠、沙鼠,对各种鼠体内的绦虫的感染、发育和生长部位等特性进行研究。在感染45天的3只金黄地鼠体内检出可见虫体,虫体多数吸附在小肠上。结果成功的构建了猪带绦虫金黄地鼠实验动物模型,从本质上解决实验材料的问题,同时为猪带绦虫病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猪体内繁殖猪囊尾蚴的方法,分别取感染了40天、60天、90天的猪囊尾蚴,Trizol法分别提取三个不同时期猪囊尾蚴总RNA,用Primer Premier5.0软件设计引物,RT-PCR扩增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产物纯化后与pMD18-T载体的连接转化,质粒测序,利用重组质粒制作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猪在感染猪带绦虫孕节片40d,取出的囊尾蚴中已经有半胱氨酸蛋白酶产生,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猪囊尾蚴CP表达量也有所增加,在感染60d时,猪囊尾蚴基本成熟,到了感染90d时,半胱氨酸蛋白酶的表达量趋于平稳状态。本实验对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不同时期表达量进行研究,这仅仅是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研究的开始,需要后续大量的研究才能揭示囊尾蚴关键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寄生虫感染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阐明囊尾蚴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阮杨[7](2013)在《抗菌肽LL-37在LTA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抗菌肽在机体防御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经发现包括cathelicidin多种抗菌肽。Cathelicidin是由保守的N末端及可变的C末端组成,蛋白酶切割前体形成。LL-37是人体内唯一的cathelicidin。LL-37由37个氨基酸组成,呈螺旋状,有亲水和疏水部分,具有广谱抗菌活性。LL-37的防御作用包括调节炎症反应,趋化免疫细胞至损伤或感染部位,结合并中和LPS,促进再上皮化及损伤修复。本研究通过建立LTA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分析炎症时LL-37的变化,探讨LL-37在LTA诱导巨噬细胞炎症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LTA(2ug/ml)刺激巨噬细胞系RAW264.7和C57BL/6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建立炎症的细胞模型。以ELISA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免疫荧光检测LL-37的细胞定位,联合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L-37在炎症时的变化,以Western blot检测LL-37对LTA诱导的炎症的作用机制。结果:1.LL-37细胞定位以免疫荧光证实LL-37是否存在于巨噬细胞中及在巨噬细胞中的分布。结果显示LL-37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2.LTA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以不同浓度来源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LTA刺激RAW264.7及原代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通过ELISA检测培养基中TNF-a的水平,确定LTA是否可以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及LTA的最佳浓度。在RAW264.7细胞系中,当LTA浓度从0至2ug/mL时,TNF-α浓度由4.56±0.89升高到7.49±1.80ng/L,在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中,则由5.18±0.91升至11.22±0.88ng/L。但当LTA浓度为5-20ug/mL时能够引起急性细胞坏死,从而导致TNF-α表达降低。结果提示0至2ug/mL的LTA可以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但过高浓度的LTA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3.LL-37在LTA诱导的RAW264.7炎症中的表达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在LTA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中LL-37的表达情况。将化学合成的LL-37加入到RAW264.7细胞培养基中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检测LL-37的摄取效率。本实验分4组:对照组,LL-37干预组,LTA干预组及LTA与LL-37同时干预组。LTA干预组LL-37表达比对照组增加1.33±0.13倍,有统计学意义(p<0.05)。LTA与LL-37同时干预组LL-37表达比对照组增加1.93±0.18倍,有统计学意义(p<0.05)。LTA与LL-37同时干预组中,LL-37的表达较LTA干预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LL-37干预组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提示LTA可以诱导LL-37的表达,LL-37可以透膜进入RAW264.7细胞。4.LL-37可以减弱由LTA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通过ELISA方法检测是否LL-37可以减弱由LTA诱导的RAW264.7细胞及原代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首先以2ug/mL的LTA诱导RAW264.7细胞及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炎症。随后以0-40ug/mL的LL-37干预。结果显示:在RAW264.7细胞中,1-15ug/mL的LL-37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TNF-α的表达,TNF-α浓度由基础值6.46±0.36ng/L降低至4.63±0.81ng/L, LL-37的最适浓度为15ug/mL;而在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中,1-10ug/mL的LL-37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TNF-α的表达,TNF-α浓度由基础值10.52±0.92ng/L降低至6.69±0.64ng/L, LL-37的最适浓度为10ug/mL。结果所示,若LL-37浓度超过最适浓度,则可导致细胞损伤,增加TNF-α释放。因此适当浓度的LL-37可以减弱LTA诱导的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但是过高浓度则可以导致细胞损伤。本实验以15ug/mL的LL-37干预RAW264.7细胞,以10ug/mLELISA的LL-37干预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5.LL-37可以通过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减弱LTA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TNF-α及IL-6是炎症中的主要炎症因子。我们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RAW264.7细胞中及ELISA检测小鼠原代巨噬细胞培养基中的TNF-α及IL-6表达来证明LL-37是否可以通过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减弱LTA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结果显示:在RAW264.7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LTA干预组中,TNF-α及IL-6的mRNA分别增加8.75±0.47倍及34.12±9.68倍;与LTA干预组比较,LTA和LL-37同时干预组TNF-α及IL-6的mRNA明显降低。提示LL-37可以明显降低TNF-α及IL-6的mRNA表达水平。在小鼠原代巨噬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LTA干预组中,TNF-α及IL-6的浓度分别由基础值的4.98±1.30ng/L,16.75±9.06ng/L增加至7.53±2.21ng/L,180.38±29.46ng/L;与LTA干预组比较,LTA和LL-37同时干预组TNF-a及IL-6的浓度明显降低。因此LL-37可以通过降低炎症因子TNF-a及IL-6的表达减弱LTA诱导的炎症反应。6.LL-37通过抑制p38MAPK及Akt的磷酸化抑制LTA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通过验证RAW264.7细胞及小鼠原代巨噬细胞中p38MAPK及Akt的磷酸化水平检测LL-37的信号通路。结果显示:LTA通过增加巨噬细胞p38MAPK及Akt的磷酸化水平促进炎症产生;LL-37通过抑制巨噬细胞p38MAPK及Akt的磷酸化水平抑制LTA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产生。结论:1.在LTA诱导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TNF-α、IL-6及LL-37表达水平上升,提示LTA可以引起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LL-37参与LTA引起的炎症反应。2.LL-37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提示LL-37可以缓解炎症反应。3.LTA可以促进p38及Akt磷酸化,LL-37可以抑制p38及Akt的磷酸化,提示LL-37可以通过抑制p38及Akt磷酸化参与LTA诱导的炎症反应。

吴玉蓉[8](2011)在《瑞香素联合母牛分支菌治疗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联合瑞香素和母牛分支菌对大鼠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的治疗作用。方法:地塞米松腹股沟皮下注射SD大鼠8周,建立PcP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四组:A组:模型对照组,该组大鼠不予任何治疗; B组:瑞香素组,该组大鼠从第9周开始给予瑞香素灌胃(15 mg/只, 7天),停药一周后观察疗效;C组,母牛分支菌组,该组第9周腹腔注射母牛分支菌45μg/只,1次,第11周观察疗效;D组,瑞香素和母牛分支菌联合用药组,该组第9周开始瑞香素灌胃15 mg /只, 7天,母牛分支菌腹腔注射45μg/只,1次,停药一周后观察疗效。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E组,不给予任何药物,普通饲养。观察肺病理切片、肺印片中每视野肺孢子菌包囊均数、脾细胞增殖能力及血清INF-γ水平变化。结果:①肺组织切片观察:药物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组织损伤减轻,炎症有所吸收,以联合用药组较为明显。②模型对照组肺印片中包囊均数为7.13±0.31,联合用药组肺孢子菌包囊均数为1.86±0.26,母牛分支杆菌组肺孢子菌包囊均数为2.23±0.19,瑞香素组肺孢子菌包囊均数为2.13±0.18,各用药组较模型组包囊数均显着减少(P﹤0.05)。③A组脾细胞对ConA反应能力较E组明显下降,刺激指数为1.05±0.05,B,C,D组脾细胞对ConA反应能力较A组有所提高(P﹤0.01),刺激指数分别为1.18±0.05,1.18±0.04,1.24±0.04,且D组较B,C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血清INF-γ水平为39.19±2.94pg/ml,与E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C,D组血清INF-γ水平分别为42.73±4.00pg/ml,42.87±2.86pg/ml,45.78±2.16pg/ml,较A组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血清INF-γ水平较B,C组增加显着(P﹤0.05),并接近E组。结论:①地塞米松腹股沟皮下注射SD大鼠8周可成功建立PcP大鼠模型②瑞香素和母牛分支菌均有一定的抗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作用,且两药联合治疗大鼠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效果较二者单用疗效显着。

王尚[9](2009)在《氯和臭氧灭活水中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的效果评价及灭活机制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一种危害广泛的人畜共患寄生性原虫,主要通过介水传播,引起腹泻,导致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隐孢子虫病已被列为世界最常见6种腹泻病之一,目前针对隐孢子虫病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隐孢子虫卵囊体积微小,对各种环境因素具有很强的耐受力,水温较低环境中可存活长达数月,而且一般的消毒措施几乎对其没有灭活作用。隐孢子虫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发达国家早已把隐孢子虫列为水质标准,研究水中隐孢子虫的控制措施十分重要和迫切。本课题以活体荧光染色法为活性评价手段,对比研究了氯和臭氧灭活水中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的效果,并在超微结构、酶活力和核酸3个方面初步探讨氯和臭氧灭活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的机制,为水中隐孢子虫的灭活措施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卵囊增殖与回收以免疫抑制的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对微小隐孢子虫卵囊进行体内增殖。实验表明,BALB/c小鼠接种卵囊前7d灌胃DEX 0.15mg/只进行免疫抑制,接种当天在饮水中加DEX 20mg/L和庆大霉素40mg/L,自由饮用,能够实现对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的体内增殖,且重复性好。对饱和氯化钠、饱和硫酸锌、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饱和硫酸锌-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4种纯化卵囊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用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卵囊具有回收率高、对卵囊活性影响小等优点。2.卵囊检测与鉴定对隐孢子虫卵囊检测与活性鉴定方法进行研究发现,改良抗酸染色法对卵囊检测易产生假阳性;常规PCR检测卵囊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均较好,能够区分与染色相混淆的杂质,如酵母等,降低了假阳性率;套式PCR比常规PCR敏感性更好,最低检出限可达到少于1个卵囊/mL;基因提取方法改善表明超声法比冻融法提取效率高;PCR法只能检测卵囊存在,不能检测其活性,活体荧光染色法利用荧光显微镜可以进行卵囊活性检测与鉴定。3.氯和臭氧消毒效果评价本研究对比评价了氯和臭氧对卵囊灭活效果,同时研究了浓度、消毒接触时间、水温和pH对两消毒剂消毒效果影响,结果发现,从消毒剂剂量和时间效应上臭氧消毒都明显优于氯消毒, 3mg/L臭氧10 min之内,灭活率达到99.99%,而3mg/L氯120min,灭活率仅达到37.43%。温度对氯和臭氧消毒效果影响不同,臭氧在较低温度(4℃)下消毒效果更好,而氯在较高温度下(30℃)更能发挥灭活作用;pH对氯和臭氧卵囊灭活效果相同,偏酸条件(pH6.0)有利于氯和臭氧对卵囊灭活。4.氯和臭氧消毒机制初探本研究试验观察了经氯和臭氧消毒处理后隐孢子虫卵囊在超微结构、抗氧化酶与能量代谢酶、以及基因组结构3个方面的变化,初步探讨两消毒剂对卵囊的灭活机制,结果发现:超微结构:扫描电镜下未处理组卵囊呈圆球形,卵囊表面光滑,结构清楚;臭氧处理组卵囊破坏程度与臭氧消毒剂剂量和时间上存在效应关系。氯处理组卵囊变化与臭氧处理组大致相同,只是出现破坏时氯浓度更高,消毒时间更长;透射电镜发现规律上与扫描电镜类似,先出现卵囊皱缩,继而结构开始遭到破坏,子孢子漏出,卵囊死亡。酶活力变化:对抗氧化系统酶研究结果表明,氯和臭氧抑制卵囊抗氧化系统,氯和臭氧对卵囊囊膜产生氧化作用,使得MDA升高,抗氧化酶T-AOC降低,且存在剂量和效应关系;对能量代谢酶试验结果表明,ATP酶活力降低,与消毒剂剂量存在效应关系,ATP酶降低使得ATP分解减少,能量运行减少,可能抑制卵囊的生命活动;释放能量受到抑制,对与产生能量相关酶是否有影响,对能量代谢途径关键酶LDH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DH变化不明显,对于其他与能量产生相关酶是否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核酸变化:本研究对超微结构、酶活力进行研究外,我们应用随机扩增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AFLP)对消毒剂是否对核酸作用进行了研究,AFLP具有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等特点,该技术步骤包括DNA提取、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PAGE、银染等步骤。若同一酶切片段没有被氯和臭氧破坏,处理组和未处理组经PAGE在特定的位置出现相同的片段,若发生变化,则出现差异片段。本实验应用EcoRI和MseI内切酶进行双酶切,设计20对引物对各组进行扩增,尽可能多的了解氯和臭氧对整个基因组作用情况,运用同一对引物对处理组和未处理组分别进行扩增,经PAGE显示结果发现,氯和臭氧处理后各组与未处理组出现差异片段,根据这些差异片段出现情况分为4类型,说明处理组对基因结构造成了影响。综合分析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臭氧灭活卵囊效果明显优于氯。氯消毒对隐孢子虫卵囊灭活差,国家规定消毒饮用水氯浓度不超过4mg/L,从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得知,3mg/L氯灭活效果差,在实际应用中可行差;臭氧对隐孢子虫卵囊灭活效果好,国家规定臭氧水消毒浓度不超过0.3mg/L,从我们实验得知,0.3mg/L臭氧60min能达到99%以上,由于臭氧半衰期短,建议将臭氧和氯联合进行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消毒。2.对卵囊囊膜结构破坏损伤与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变化相一致,推测主要是由于氧化作用造成的,氧化作用是氯和臭氧灭活卵囊主要机制;氯和臭氧可以造成卵囊基因组DNA损伤,对基因组损伤是否有其他机制存在,需要进一步开展实验探讨。对于囊膜结构、酶活力和基因组遭到破坏的先后次序,需要进一步研究。3.确定了AFLP技术可应用于氯和臭氧灭活卵囊对基因组损伤分析,为消毒机制研究提供了技术依据。4.成功建立了微小隐孢子虫动物感染模型;确定了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是从小鼠粪便纯化卵囊的理想方法。5.确定了PCR检测卵囊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较好;套式PCR检测的灵敏度高于常规PCR;活性荧光染色法可用于卵囊活性鉴定和消毒效果评价。

王昆[10](2009)在《牛隐孢子虫分子鉴定及防治抗体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河南省水牛和肉牛隐孢子虫的流行情况,对南阳南乐县肉牛和信阳鸡公山地区散养水牛进行了调查。粪便样品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水牛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6.73% (43/257),发现2种形态的隐孢子虫卵囊;肉牛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32% (9/208),只发现一种形态的隐孢子虫卵囊。对肉牛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了遗传学特征分析,利用巢式PCR扩增出9个肉牛源隐孢子虫分离株18S rRNA基因序列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Ssp I和Vsp I对PCR产物进行消化酶切,结果9个分离株的酶切图谱和C. andersoni一致。随后的种系发育分析进一步证实了RFLP方法的结果。收集的上述牛安氏隐孢子虫以改进的Sheather’s蔗糖梯度离心法提纯卵囊,滤器滤过提纯,通过反复冻融和超声波处理制备颗粒性抗原,制备可溶性抗原,以弗氏完全和非完全佐剂制备免疫抗原,设定免疫程序,免疫开产健康母鸡。应用免疫抗原量梯度增加的免疫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抗体水平。颗粒性抗原组一免、二免抗原量分别为1×107个·只-1,1×107个·只-1,三免、四免抗原量均为1.5×107个·只-1,五免、六免抗原量均为2.5×107个·只-1,每次免疫间隔15~20d,共免6次。可溶性抗原组一免40μg·只-1,二免40μg·只-1,三免80μg·只-1,四免80μg·只-1,五免120μg·只-1,六免120μg·只-1,每次免疫间隔15~20d,共免6次。两个组母鸡免疫后卵黄抗体逐渐上升,在六免后15d,可溶性组卵黄抗体水平ELISA效价达到1:12800,峰值区域(1:12800~1:102400)持续12周左右;颗粒性组6免后45 d,卵黄抗体水平1:12800,其峰值区域(1:12800~1:51200)持续10周左右;卵黄抗体的消长趋势与血清抗体的基本一致,但血清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卵黄抗体水平。采用间接ELISA法对获得的卵黄抗体进行初步鉴定,其具有隐孢子虫属特异性。以水稀释-盐析法纯化本次实验获得的IgY抗体,经SDS-PAGE分析后,提纯后的IgY抗体,主要有2条蛋白条带,即68KD左右的重链,26KD左右的轻链。经Western-blotting分析,IgY抗体识别牛安氏隐孢子虫可溶性蛋白条带的分子量26KDa和68KDa。IgY抗体在65℃以下对活性无影响,70℃15 min后活性下降20%左右,75℃1 5 min,活性下降了80%左右,80℃15 min基本无活性。IgY在PH4~10时活性无明显变化,PH<3或>11时活性明显下降,具有良好的耐酸碱性。

二、免疫缺陷疾病同时并发卡氏肺孢子虫和隐孢子虫动物模型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免疫缺陷疾病同时并发卡氏肺孢子虫和隐孢子虫动物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里根政府艾滋病政策外交档案选编(上)(论文提纲范文)

1.编辑说明
2.国务院致海地大使馆的电报
3.国务院致所有驻外使领馆电
    它的症状是什么呢?
    为什么艾滋病被认为是流行病?
    哪些人容易得艾滋病?
    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
    有哪些艾滋病病毒相关理论?
    血友病患者如何患艾滋病?
    肝炎疫苗会传播艾滋病吗?
    献血会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吗?
    是否对血液进行艾滋病的检查?
    艾滋病如何被治愈?
    艾滋病可以被预防吗?
    美国公共卫生署针对艾滋病正在采取哪些措施?
    艾滋病治疗的未来前景?
4.驻扎伊尔大使馆致国务院电
5.扎伊尔大使馆致国务院电报
6.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 (克劳斯) 致驻扎伊尔大使 (康斯特布尔) 信
7.国务院致医疗团体电报
    文件1艾滋病:事实
        对于外交工作的影响
    文件2 HTLV III/LAV呈阳性的政策
    文件3在生命受到威胁条件下需要血液时筛选志愿者紧急献血的建议
        背景
        建议
8.国务院编写的文件 (2)
    国务院的艾滋病行动计划
9.尼加拉瓜大使馆致国务院电报
10.乌干达大使馆致国务院电报
11.艾滋病工作组会议记录
12.艾滋病工作组会议记录
13.艾滋病政策起草小组会议记录
14.签证、移民问题会议记录
15.文件备忘录
16.国务院致所有驻外使领馆电报
17.代理国务卿 (怀特黑德) 致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 (米勒) 信
18.国务院编写的文件
    报告摘要
        问题
        美国的外交政策利益
        保护美国海外公民
        预防和缓解政治问题
        美国援助

(2)粪类圆线虫感染沙鼠模型的建立及CRISPR/Cas9基因敲除方法的初步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寄生线虫概述
    1.2 粪类圆线虫简介概述
        1.2.1 粪类圆线虫生活史
        1.2.2 粪类圆线虫形态学
        1.2.3 粪类圆线虫病的症状及其流行病学
        1.2.4 粪类圆线虫的诊断,治疗和防控
    1.3 沙鼠属研究概述
        1.3.1 长爪沙鼠生物学特征
        1.3.2 子午沙鼠生物学特征
    1.4 秀丽隐杆线虫的dpy-2基因的相关研究
    1.5 CRISPR/Cas9系统
        1.5.1 CRISPR/Cas9系统基本结构和作用机制
        1.5.2 CRISPR/Cas9系统在寄生虫领域的应用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及试验用菌株、载体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2 实验溶液的配置
    3.3 试验方法
        3.3.1 虫体的收集及实验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
        3.3.2 生物信息学网站及软件
        3.3.3 DNA的提取
        3.3.4 RNA的提取
        3.3.5 粪类圆线虫18SrRNA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3.3.6 构建粪类圆线虫转基因质粒
        3.3.7 粪类圆线虫CRISPR/Cas9系统的构建
        3.3.8 构建gRNA打靶质粒
        3.3.9 gRNA靶点切割效率检测实验
        3.3.10 反转录PCR
        3.3.11 巢式PCR扩增
4 结果与分析
    4.1 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感染粪类圆线虫模型的建立
        4.1.1 1000条感染性三期幼虫(iL3)感染长爪沙鼠
        4.1.2 170条感染性三期幼虫(iL3)感染长爪沙鼠
        4.1.3 1000条感染性三期(iL3)感染子午沙鼠
        4.1.4 寄生在长爪沙鼠体内寄生雌虫的鉴定
        4.1.5 寄生在长爪沙鼠体内寄生雌虫的观察
        4.1.6 粪类圆线虫寄生雌虫和自感染三期的DIC和激光共聚焦观察
        4.1.7 比格犬、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体内寄生雌虫和自感染三期的体长、直径参数的测定
        4.1.8 比格犬,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感染粪类圆线虫前后血液生理值、血清生化值的测定
        4.1.9 感染的比格犬、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十二指肠HE染色
    4.2 通过粪类圆线虫雄虫生殖细胞的转基因研究
        4.2.1 pAJ20转基因自由生活雌虫的表达谱
        4.2.2 pAJ20转基因自由生活雄虫的表达谱
    4.3 粪类圆线虫CRISPR/Cas9基因敲除方法的初步尝试
        4.3.1 候选敲除基因Dumpy-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2 候选敲除基因Dumpy-2的扩增
        4.3.3 pAJ50-Cas9质粒的构建
        4.3.4 pXL-BACII-gRNA载体的构建
        4.3.5 gRNA靶点效率检测
        4.3.6 构建同源修复模板
        4.3.7 反转录PCR
        4.3.8 显微注射和检测
5 讨论
    5.1 理想的粪类圆线虫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和分析
    5.2 通过粪类圆线虫自由生活的雄虫的生殖细胞进行转基因研究
    5.3 影响CRISPR/Cas9系统在粪类圆线虫中应用的因素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3)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早期诊断方法及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诊断技术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1.1 牛环形泰勒虫病
        1.1.1 病原形态
        1.1.2 生活史
        1.1.3 传播媒介
        1.1.4 流行病学
        1.1.5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2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诊断
        1.2.1 病原学诊断
        1.2.2 血清学诊断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3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治
        1.3.1 治疗
        1.3.2 预防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早期诊断技术的研发
        1.5.2 地方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及流行虫株的分离
        1.5.3 牛环形泰勒虫病媒介蜱生物学特性分析
        1.5.4 基于早期诊断的综合防治措施的推广应用
    1.6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牛环形泰勒虫病PCR、q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血液源T.annulata扩增、测序
        2.2.2 PCR条件优化结果
        2.2.3 PCR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2.2.4 PCR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2.2.5 qPCR标准阳性模板的鉴定
        2.2.6 qPCR反应体系与条件的确定
        2.2.7 标准曲线及荧光定量PCR灵敏度试验
        2.2.8 稳定性试验
        2.2.9 特异性试验
        2.2.10 临床样品检测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新疆部分地区牛环形泰勒虫流行病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及采集方法
        3.1.2 试验动物来源
        3.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4 媒介璃眼蜱形态学鉴定
        3.1.5 牛源性和蜱源性环形泰勒虫的检测方法
        3.1.6 牛环形泰勒虫吐鲁番流行株Ta-t in vivo扩繁试验
    3.2 试验结果
        3.2.1 璃眼蜱形态学鉴定结果
        3.2.2 牛血源性和蜱源性环形泰勒虫的检测结果
        3.2.3 吐鲁番流行株Ta-t的 in vivo扩繁试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牛环形泰勒虫媒介蜱—璃眼蜱的种群结构及其进化树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来源及采集方法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3 媒介璃眼蜱的鉴定、区系分布及种类组成分析方法
        4.1.4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璃眼蜱类
    4.2 试验结果
        4.2.1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的区系群落、结构调查结果
        4.2.2 璃眼蜱类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进化分析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新疆部分疫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治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
        5.2.1 综合诊断结果
        5.2.2 治疗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5.5 综合防控建议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牛源环形泰勒虫吐鲁番流行株Ta-t的体内扩繁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环形泰勒虫吐鲁番流行株Ta-t和阳性血液
    1.4 昆明小白鼠脾摘除手术
    1.5 昆明小白鼠接种牛源环形泰勒虫
        1.5.1 吐鲁番流行株Ta-t及环形泰勒虫阳性血液的准备
        1.5.2 小鼠分组并接种
        1.5.3 接种后实验动物染虫率观察及虫体扩繁状况
        1.5.4 小鼠体内虫体的收集及血液裂殖子的保存
        1.5.5 虫株的复苏及冻存裂殖子活性观察
2 结果
    2.1 小鼠脾摘除手术
    2.2 小鼠接种试验
        2.2.1 牛血液中的裂殖子
        2.2.2 接种后昆明小白鼠血液中的裂殖子
        2.2.3牛源环形泰勒虫在昆明小白鼠体内的扩繁
        2.2.4 牛源环形泰勒虫在不同性别小鼠体内感染情况的对比
        2.2.5 去脾与未去脾小鼠染虫率的对比观察
        2.2.6 扩繁后冻存裂殖子的复苏试验
3 讨论

(5)牛环形泰勒虫昆明白小鼠繁殖模型与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环形泰勒虫病的研究进展
    1.1 病原形态
    1.2 生活史
    1.3 流行病学
    1.4 临床症状
    1.5 病理变化
    1.6 诊断技术
    1.7 治疗
    1.8 预防
    1.9 血液原虫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牛环形泰勒虫新疆流行株(裂殖子)的扩繁及其接种试验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牛血源性环形泰勒虫玻片裂殖子抗原的研制及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的建立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猪囊尾蚴不同生长阶段半胱氨酸蛋白酶表达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囊尾蚴病总述
        1.1 病原
        1.2 流行病学
        1.3 生活史
        1.4 临床症状和病变
        1.5 诊断和预防
    第二章 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1 猪带绦虫和猪囊尾蚴动物模型
        2.2 其他动物模型
    第三章 半胱氨酸蛋白酶概述
        3.1 半胱氨酸蛋白酶
        3.2 家族分类
        3.3 CP生物学特性
        3.4 CP在寄生虫领域的应用
    第四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4.1 荧光定量PCR技术原理
        4.2 影响荧光定量PCR反应的因素
        4.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猪带绦虫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时期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表达变化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抗菌肽LL-37在LTA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二 试剂配制
    三 实验方法
结果
    一. LL-37的细胞定位
    二. LTA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三. LTA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中LL-37的表达
    四. LL-37可以减弱由LTA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五. LL-37通过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减弱LTA诱导的炎症反应
    六. LL-37通过抑制p38MAPK及Akt磷酸化抑制LTA诱导的炎症反应
讨论
    一 LTA诱导的炎症反应
    二 巨噬细胞在炎症中的作用
    三 LL-37在LTA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中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LL-37的结构,活性调节及功能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抗菌肽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免疫低下宿主肺炎的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瑞香素联合母牛分支菌治疗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中药治疗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氯和臭氧灭活水中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的效果评价及灭活机制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水中隐孢子虫的危害
    2 水中隐孢子虫的消毒研究进展
    3 水中隐孢子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4 隐孢子虫动物感染模型及卵囊的回收纯化
    5 隐孢子虫卵囊灭活机理研究进展
    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卵囊回收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方法
        1.3.1 动物感染模型建立
        1.3.2 PCR 检测
        1.3.3 套式PCR 检测
        1.3.4 活体荧光染色法活性检测
        1.3.5 卵囊回收纯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动物感染模型建立结果
        2.2 常规PCR 检测结果
        2.3 套式PCR 结果
        2.4 活性检测结果
        2.5 卵囊回收纯化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氯和臭氧灭活水中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方法
        1.3.1 活体荧光染色法评价隐孢子虫卵囊活性
        1.3.2 氯灭活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效果评价
        1.3.3 臭氧灭活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效果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活体荧光染色方法建立
        2.2 氯灭活卵囊效果评价
        2.2.1 氯浓度测定方法建立及氯储备液制备
        2.2.2 氯灭活水中卵囊效果评价
        2.2.3 水温对氯灭活卵囊效果影响
        2.2.4 pH 对氯灭活卵囊效果影响
        2.3 臭氧灭活卵囊效果评价
        2.3.1 臭氧在水中溶解规律
        2.3.2 臭氧灭活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效果
        2.4 氯和臭氧灭活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效果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氯和臭氧灭活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机制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方法
        1.3.1 氯和臭氧对卵囊超微结构作用
        1.3.2 氯和臭氧对卵囊抗氧化酶和能量代谢酶作用
        1.3.3 氯和臭氧对卵囊基因组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氯和臭氧对卵囊超微结构的作用
        2.1.1 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
        2.1.2 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
        2.2 氯和臭氧对相关酶活力的作用
        2.2.1 对卵囊抗氧酶活力的作用
        2.2.2 对卵囊能量代谢酶的作用
        2.3 氯和臭氧对基因组结构影响
        2.3.1 微小隐孢子虫基因组的提取
        2.3.2 基因组双酶切结果
        2.3.3 AFLP 预扩增结果
        2.3.4 AFLP 选择性扩增琼脂糖电泳结果
        2.3.5 AFLP 选择性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2.3.6 差异基因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10)牛隐孢子虫分子鉴定及防治抗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文献综述
    一 我国牛隐孢子虫病研究进展
    二 隐孢子虫病抗体治疗研究进展
试验一 水牛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论与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试验二 肉牛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分析
试验三 抗安氏隐孢子虫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四、免疫缺陷疾病同时并发卡氏肺孢子虫和隐孢子虫动物模型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里根政府艾滋病政策外交档案选编(上)[J]. 张勇安,王磊. 医疗社会史研究, 2019(01)
  • [2]粪类圆线虫感染沙鼠模型的建立及CRISPR/Cas9基因敲除方法的初步尝试[D]. 胡锦阳.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3]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早期诊断方法及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D]. 郭庆勇.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4]牛源环形泰勒虫吐鲁番流行株Ta-t的体内扩繁试验[J]. 郭庆勇,林涛,伊春阳,王冰洁,朱玉涛,巴音查汗. 中国兽医科学, 2015(06)
  • [5]牛环形泰勒虫昆明白小鼠繁殖模型与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的建立[D]. 林涛.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6]猪囊尾蚴不同生长阶段半胱氨酸蛋白酶表达活性研究[D]. 陈贝妮.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7]抗菌肽LL-37在LTA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中的作用[D]. 阮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02)
  • [8]瑞香素联合母牛分支菌治疗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实验研究[D]. 吴玉蓉.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9]氯和臭氧灭活水中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的效果评价及灭活机制初步探讨[D]. 王尚.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9(10)
  • [10]牛隐孢子虫分子鉴定及防治抗体研究[D]. 王昆.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标签:;  ;  ;  

卡氏肺孢子虫和隐孢子虫同时免疫缺陷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