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思考

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思考

一、关于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徐俊潇[1](2020)在《山东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使农村生态环境好转、村民素质提高、乡风文明有序,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协调解决农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建设目标。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需求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提高主体、保护主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山东省是中国农业第一大省,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基础上,其农业发展围绕农业、林业、畜牧、渔业全产业链发展,具有典型代表性。通过对山东省基层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实际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阐述了本文所使用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包括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相关理论与相关概念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山东省基层农村的实地调查,研究了山东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针对山东省的地域特点,详细调研了山东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落实情况,由山东省推至全国进行研究,深入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整合分析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验启示。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五部分针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对应着从不同角度,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任琴[2](2020)在《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下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农村宅基地闲置和城市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此,全国人大于2015年选取了15个改革试点区,开启了宅基地试点改革工作,又于2017年将试点范围拓展到33个县,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要扩大试点范围,扩展改革内容……”。但随着改革“深水期”的到来,宅基地产权权属不明、权能弱化、流转失范以及退地农民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亟待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对症破解。与此同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村土地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后创立的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科学指南,在百余年后仍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能够为当前改革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因此,将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和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源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呼唤。文章采用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调查法等方法,以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当代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探究突破改革困境和推进改革进程的合理对策。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学术界目前对此课题的研究状态、文章的研究方法、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等。第二部分,对马克思土地产权权能理论、马克思土地产权分离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以及马克思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理论等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部分,详细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历程,并基于实地调研资料提炼了特色试点改革模式。第四部分,深刻剖析了当代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困境。第五部分,基于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立场和观点,提出了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合理建议:第一,明晰宅基地产权权能,明确宅基地所有权主体,厘清宅基地权能关系;第二,强化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和资格权;第三,规范宅基地流转市场,明确宅基地流转的合法性,建立科学的流转价格机制,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参与度;第四,提高退地农民居住、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权益保障水平。

陈家敏[3](2019)在《基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实现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在于构建能够跨越城乡间、区域间的财产和各项权利转移与交换机制。其中,宅基地是农民工的最主要财产,也是其集体成员权利的最主要构成部分。所以,有必要探索实现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与市民化之间的有效联动,鉴于此,本研究将会探索构建旨在能够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首先,本文选取了工业化、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九个典型地区,系统解析这些地区在推动宅基地有偿退出、就地城镇化方面的各类经验做法。本研究发现,已有的相关探索,已经能够实现宅基地的有偿退出,并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来助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是,已有的做法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仅适用于经济先行、乡镇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机制设计上对农户自身市民化意愿表达不够重视、无法克服人口流动全国性和土地收益分配地方局限性的冲突,等等。其次,本文选择国内已有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进行深入分析。武进区属于典型的以就地城镇化为主的地区,且有着专门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机制设计。所以,为了了解武进区宅基地有偿退出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政策出台的现实基础,围绕着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市民化意愿,我们在武进区进行了农户层面的问卷调查,并通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武进区农户的非农就业与城镇住房拥有率比例都较高,收入处于较高水平且非农收入占收入的比重较高,具有很好的就地市民化基础,且有着极高的就地市民化倾向。所以,该地区能够推行宅基地有偿退出、就地市民化的发展模式。然后,运用2013年末在南京市、苏州市和无锡市这三个城市火车站获取的农民工调研数据,来分析外出务工者在务工地的市民化意愿、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意愿与补偿期望,即分析异地市民化情况下的宅基地有偿退出与农民工市民化之间的关系运用倾向匹配得分法来检验市民化意愿与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的联系。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在进行了样本匹配、消除了内生性之后,仍然可以看出,有市民化意愿的人,其愿意接受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比例显着性要更高。进一步的,参考相关国家政策,我们还分析了宅基地退出补偿可能的范围,并结合农民工群体城镇购房支付意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宅基地退出、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的制度框架下,宅基地退出的补偿能够为农民工群体购房提供很大的助力。最后,本研究在上述基础上提出差异化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设计:(1)针对就地市民化的地区,应进一步完善当前已有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方法:第一,树立房地分离的补偿原则,针对农民住房以建安成本为标准进行补偿。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配套市民化支持政策。第二,强化集体作用与农民自主、变被动退出为主动退出,将更多的权利下放到集体,鼓励集体和农民自主申请退出并整理复垦宅基地。第三,制定“以人为本”的系统规划。通过不同规划不同项目间的联动充分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农民的市民化意愿。第四,推行多种形式结合的补偿模式。(2)针对异地迁移的农民工群体,提出通过“地券”交易来实现宅基地有偿退出与市民化的挂钩:农民退出宅基地后可获取其住房拆迁补偿和一份“地券”,“地券”可用于在落户的城市兑换地方政府提供的市民化支持政策。农民工和地方政府之间自由交易、双向选择。地方政府吸纳农民工能够获取一定量的建设用地指标,以为其吸纳外来农民工提供激励。同时,对于人口迁出地,在其推动农民工宅基地有偿退出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在由宅基地复垦产生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分享到部分建设用地指标或土地收益,为其推动宅基地有偿退出提供成本支撑和激励。即通过以“地券”为核心的机制设计,解决劳动力迁移、市民化成本、土地收益分配三者间的关系,实现“人地钱”合理挂钩。

张琦[4](2019)在《基于博弈论对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供求与价格的蛛网耦合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范围的开展,土地流转作为主抓手,其稳定性和发展性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现阶段面临着流转市场不完善、参与主体单一、法律法规和相关保障制度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对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中参与主体流转行为的博弈分析和对土地流转不同区域流转模式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运用扩展式动态博弈模型对承包方高价承包与低价承包两种行为与农户个体成本价流转、中介介入后的流转价格和预期价格流转三种行为选择的研究得出最优策略集为{高价承包,中介介入后的流转价格},并利用期望收益的博弈矩阵加以验证。在承包方高价承包、农户中介介入后的流转价格基础上提出蛛网模型假说,其中认为近郊区农地流转供求和价格波动特点与收敛型蛛网耦合模型相似,发散型蛛网耦合模型适用于远郊区农地流转,而封闭型蛛网耦合模型适用于偏远区。通过对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6个乡镇(包括南城街道、北旺庄街道、神头镇、下团堡乡、南榆林乡和利民镇)进行乡长访谈或部分农户的问卷调查整理得出2013-2017年间土地流转的供求量和价格数据,运用EViews中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数据稳定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供求量和价格的数据波动特征,为蛛网模型的耦合提供依据。结论表明在欠发达地区近郊区、远郊区和偏远区区划明显的前提下不同区域供求量和流转价格适用于不同的蛛网耦合模型,根据不同蛛网耦合模型实行分区管理可以切实保障农户利益,提高土地流转成功率,促进流转市场稳定发展。

朱丹智[5](2018)在《朝鲜族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研究 ——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L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不平等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大问题,教育差距的不断拉大的存在成了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最不和谐音。本文立足于L市的朝鲜族中小学校,剖析在朝鲜族中小学教育资源配备方面的现状,得出城市朝鲜族中小学教育的财力资源超出农村朝鲜族中小学教育的财力资源,使得城市朝鲜族中小学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质量上都优于农村朝鲜族中小学。这种配置上的偏差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本研究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城乡差距为例考察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本文主体部分各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本章对教育资源的概念及其属性系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自己点和见解。第二章,阐释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理论问题。第三章,以典型的朝鲜族中小学为例考察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涉及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对这些内容的考察,在参考国家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基础上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地调查,使用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了解和把握农村教育的现状提供了数据支撑。第四章,以典型的朝鲜族中小学为例考察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及分析。涉及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面临的问题,并且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偏差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原因。第五章,对朝鲜族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结论和建议。根据现在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在优质师资的配置上,多渠道补充优质师资力量,建立合理的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健全教师进修制度,注重教师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实际应用性;明确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责任;建立朝鲜族中小学校教育资源流动与共享的运行机制;完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积极推进薄弱学校基础资源重复使用率,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义务教育的整体实力。

高阳[6](2017)在《基于结构与功能演变规律的农村居民点更新研究 ——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构建了 "县域——村庄——农户"三级农村居民点结构与功能演变分析框架。从县域尺度对1949年至今、河北省遵化市的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从村域尺度探寻农村居民点生产与生活功能的演变规律,并构建农户生计资本与宅基地使用状态耦合模型,研究农户生计对宅基地使用状态的影响。最后,将以上研究成果应用于农村居民点更新实践,提出基于结构与功能演变规律的农村居民点更新理念,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提供科学支撑。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化随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并增强。随着城乡发展阶段的推进,县域农村居民点规模不断增加,斑块的时空演变呈现出"不规则——规则——不规则"和"离散——集聚——离散"的特征,不同地形地貌区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差异弱化,城镇和交通等特殊区位的农村居民点变化速率明显快于其他区域。农村居民点演变的驱动因素同样表现出时空差异性:自然与人口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的作用逐步弱化,农村居民收入因素的驱动作用随着农村资本积累增加而增强,资源与区位因素的驱动作用则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资源与区位差异带来的农村地区产业分化成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的主要原因。(2)农村居民点生产与生活功能表现出同时同质、同时异质与异时异质性的演变规律,且生活功能随生产功能演变而联动变化。随时间推移,公共生产功能逐步转化为生活功能,农村居民点生活功能经历了"住房紧缺、利用率高——住房充足、刚性需求——住房闲废、低效利用"的演变过程;城镇郊区型村庄和旅游产业型村庄的农村居民点的私人非农业生产功能增强,其他4种产业村的生产功能则逐渐弱化。(3)农户生计资本决定了农村宅基地的使用状态。当前农村劳动力表现出年龄偏高、文化程度较低的特点。虽然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人数占比超过50%,但外出务工劳动力所在农户家庭整体搬迁城镇化的比重并不大,因此逐步引导农户本地就业、稳步开展农村居民点更新工作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乡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更新的一般性思路,即"分析功能演化——预测功能强弱——明晰发展目标——指导村庄更新"。通过统筹发展环境、社会需求、村域演化特征,打造有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居民点模式。

徐玮[7](2017)在《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林下经济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日益得到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的关注。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促进了林农依托承包林地资源大力开展林下经济生产活动,成效显着。随后,林下经济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截止到2015年,我国林下经济产业产值达5403.94亿元,较上年增长27.95%,占林业产业总产达9.1%。国有林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障区,林下经济产业已经成为停伐后国有林区产业转型发展、解决职工群众就业和促进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全面停伐政策实施以后,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是否能够支撑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动力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不仅是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自组织系统理论等相关经济理论和方法,以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压力、动力及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试图回答两个研究问题:(1)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哪些动力影响,动力如何作用?如何演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内容一:梳理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依托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的背景,总结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及形成期、成长期、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梳理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特征,总结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产业竞争力低、产品附加值低、技术人才缺失和林下作物经营权未放开等方面内容。内容二: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源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当前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主要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压力、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进而提出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包括资源禀赋、企业竞争与协作、经济利益、政策扶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相关联产业发展等七大动力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不同时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贡献权重表明,萌芽及形成期的主要推动力是经济利益驱动,成长期的主要推动力是政策扶持,快速发展期的主要推动力是政策扶持,稳定发展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技术创新。由此可知,处在不同历史时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主导推动力存在不同。内容三: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因子作用机理研究。结合内蒙古国有林区实际调研数据,构建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因子作用机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因子之间存在显着的关联效应,即政策扶持对资源禀赋、经济利益均具有正向显着作用;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对资源禀赋、企业竞争与协作、经济利益均具有正向显着作用;相关联产业对企业竞争与协作具有显着正向作用,以此表明,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由单独的力促进其发展,而是不同动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其发展。内容四: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设计。在前文研究基础上,结合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及动力因子作用机理,以及各动力因子在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构建以政府推动力为主的引导机制、以市场需求为主的供求机制、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机制和以相关联产业为主的带动机制,通过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设计,旨在为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实现路径。内容五:案例分析。以阿尔山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了阿尔山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源,通过对其发展的动力要素、动力机制分析,针对动力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有利于阿尔山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杨廷杰[8](2017)在《洛阳市底张乡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河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三农问题一直是许多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行业从业人员研究的主要对象。而三农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所以本文把农民收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把有着10个贫困村3901贫困人口的洛阳市底张乡作为样本采集点和调研地,通过剖析农业发展,调研农村现状和三农问题,聚焦农民收入现状,深入研究探讨农民收入问题。而最近几年又是党中央实施扶贫攻坚,全面建设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农民收入问题,为增加农民收入做一些探索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借鉴了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农民收入的研究探索,从横向和纵向学习其他学者提出的关于农民收入的众多观点,学习了农业方面和经济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并且根据相关理论依据探寻经验教训和相关规律,以提出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结合实际的好的建议为目的,形成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在研究之初,我选择了洛阳市底张乡为调研地,并从中抽取了一个贫困村和一个非贫困村作为调研点,制订并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根据收回的160份有效问卷并通过相关资料、走访群众和乡村干部,研究分析了该乡农民收入的现状、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在文中研究了当地农民收入的结构和现状,分析了在一个时间段内农民收入纵向和横向的变化情况,从农民文化水平、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晰、农民林权地权模糊、农村生产力缺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科技普及不够等七个客观因素方面指出了影响农民收入存在的现状;从影响农民收入的客观因素中,分析了制约当前农民收入的基本要素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并从若干小的方面分析了以上三大因素的构成和原因。最后,根据前文提出的影响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原因,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镇化、实施农业产业化、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四大方面、若干小方面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论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立足最基层的乡村两级,选取不同的农村和农民当作目标对象,面对当前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原因和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在研究洛阳市底张乡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依托调查问卷对当前农民收入的背景意义、现状、制约因素、成因等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形成一些看法,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增加农民收入、实施脱贫攻坚、改善农业结构、促进农村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刘武[9](2016)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发展新思考 ——以城乡发展一体化角度探索城乡艺术教育发展一体化》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持热上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事业的重要命题也随之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艺术教育改革发展更是重中之重,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或者创新研究主要以艺术教育开展情况和条件较差的云南双江、孟定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的调研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目前云南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发展新思考的研究侧面探索城乡艺术教育一体化,从而使论文从理论上对艺术教育新发展可行性形成依据,并对深化城乡艺术教育改革及落实素质教育的同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提升民间传统艺术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具有现实的意义。笔者通过对云南双江、孟定地区完小的艺术教育实施现状进行实地走访和分析,根据当前小学实施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现状,求是创新的提出推进云南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新发展的浅见。

王滔[10](2014)在《湖南省农村居民点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工业革命以来城镇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过程。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开启,我国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伴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城镇化的步伐,农村“两栖占地”、农村居民点“逆城镇化”以及以旧村改造、设施农业建设为名义的小产房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居民点规模出现了不减反增的不良势头,并成为侵占耕地的主要原因,使得研究协调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已迫在眉睫①。利用湖南省农村居民点、农村人口、城市化率等统计数据,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农村人口数量增减情况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数据显示近年湖南省农村人口与从事农业人口数量、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都呈下降趋势,虽然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有利于农民人均耕地的增加,但由于土地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制约着农民耕地数量的实际增加,且耕地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农村人口的减少不仅没有使得农村居民点规模减少,还出现了不断占用耕地的现象。其中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近十年增幅达34.83%,远高于同期农村人口的下降幅度14.98%。通过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显示,乡村人口、农业从业人数两个人口因素是引起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两者累计贡献率为88.355%。运用SPSS19.0软件的相关性分析,LUNI②指数和PUI③指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但是2010年的相关系数略小于2005年的相关系数,LUNI、PUI值分异程度呈增大发展,说明湖南省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进程不协调;通过系统聚类和快速聚类的方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协调度情况进行了分区和定义,并分别阐述了各区的特点:一类,长沙市,为明显不协调区;二类,株洲市、湘潭市,为中度不协调区;三类,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为轻度不协调区。四类,衡阳市、郴州市,为轻微不协调区;五类,邵阳市、张家界市、娄底市、永州市、怀化市、湘西自治州,为协调区。根据湖南省农村土地利用与人口城镇化不协调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严格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政策并严禁小产权房建设,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分配指标挂钩,调控城镇化进程等策略和建议。

二、关于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解析
    2.2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4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
    2.5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第三章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3.2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3.3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验启示
    4.1 国内南方地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4.2 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第五章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对策
    5.1 强化政府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作用
    5.2 增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价值理念
    5.3 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助推人居环境改善
    5.4 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
    5.5 发挥人才队伍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2)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下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意义
        1.1 理论意义
        1.2 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创新与不足
        4.1 创新之处
        4.2 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1.1 土地产权权能理论
        1.1.1 土地终极所有权
        1.1.2 土地占有权
        1.1.3 土地使用权
        1.1.4 土地收益权
        1.1.5 土地处分权和继承权
        1.1.6 土地出租权和抵押权
    1.2 马克思土地产权权能统一与分离理论
        1.2.1 土地产权权能统一理论
        1.2.2 土地产权权能分离理论
    1.3 马克思地租理论
        1.3.1 地租
        1.3.2 级差地租
        1.3.3 绝对地租
    1.4 马克思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理论
        1.4.1 土地产权商品化
        1.4.2 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
        1.4.3 土地产权价格决定论
第二章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梳理和实践模式
    2.1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梳理
        2.1.1 转变农村宅基地所有权
        2.1.2 规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
        2.1.3 探索农村宅基地合理退出方式
        2.1.4 部署农村宅基地试点改革战略
    2.2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践模式
        2.2.1 “多方规划合一”模式
        2.2.2 “多主体共建共享”模式
        2.2.3 “村庄整治入市”模式
第三章 当代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困境
    3.1 宅基地产权权属不明
        3.1.1 宅基地所有权主体虚位
        3.1.2 宅基地权能关系不清
    3.2 宅基地产权权能弱化
        3.2.1 宅基地所有权弱化
        3.2.2 宅基地使用权弱化
        3.2.3 宅基地资格权弱化
    3.3 宅基地流转市场无序
        3.3.1 宅基地隐形流转活跃
        3.3.2 宅基地流转价格失范
        3.3.3 农村基层组织参与度低
    3.4 退地农民权益保障不足
        3.4.1 退地农民居住保障不足
        3.4.2 退地农民就业保障不足
        3.4.3 退地农民子女教育保障不足
第四章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合理建议
    4.1 明晰宅基地产权权能
        4.1.1 明确宅基地所有权主体
        4.1.2 厘清宅基地权能关系
    4.2 强化宅基地产权权能
        4.2.1 强化宅基地所有权
        4.2.2 强化宅基地使用权
        4.2.3 强化宅基地资格权
    4.3 规范宅基地流转市场
        4.3.1 明确宅基地流转的合法性
        4.3.2 建立科学的流转价格机制
        4.3.3 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参与度
    4.4 提高退地农民权益保障水平
        4.4.1 提高退地农民居住保障水平
        4.4.2 提高退地农民就业保障水平
        4.4.3 提高退地农民子女教育保障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基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2.1 已有相关经验做法总结分析
        1.2.2 就地市民化与宅基地有偿退出
        1.2.3 异地市民化与宅基地有偿退出
        1.2.4 差异化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设计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案例分析法
        1.6.3 问卷调查法
        1.6.4 部门访谈法
        1.6.5 计量模型法
    1.7 创新与不足
        1.7.1 可能的创新
        1.7.2 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农民工城乡迁移与市民化
        2.1.2 农民工市民化与宅基地退出之间的关系
        2.1.3 宅基地退出模式与补偿方式
        2.1.4 研究述评
    2.2 概念界定
        2.2.1 农民工市民化
        2.2.2 就地市民化与异地市民化
        2.2.3 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和补偿
        2.2.4 机制设计
第三章 宅基地退出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典型模式比较
    3.1 工业化、城镇化先行地区宅基地盘活的相关做法
        3.1.1 背景介绍
        3.1.2 经验做法
        3.1.3 总结分析
    3.2 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目标下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总结分析
        3.2.1 背景介绍
        3.2.2 经验做法
        3.2.3 结论性评价
    3.3 进一步讨论:不足与局限
第四章 农民(工)就地市民化与宅基地退出
    4.1 被访农户的基本信息
    4.2 职业分类与农民(工)市民化、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
    4.3 城镇住房拥有与农民(工)市民化、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
    4.4 收入构成与农民(工)市民化、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
    4.5 总结与归纳
第五章 农民工异地市民化与宅基地有偿退出
    5.1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5.1.1 数据来源
        5.1.2 模型选择
        5.1.3 变量设置
    5.2 实证估计与结果分析
        5.2.1 基本信息
        5.2.2 实证估计与结果分析
    5.3 进一步讨论:宅基地有偿退出的补偿与市民化实现
    5.4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差异化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设计
    6.1 机制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6.1.1 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
        6.1.2 农民工和村集体
        6.1.3 几个关键问题总结
    6.2 以“就地市民化”为目标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设计
        6.2.1 房地分离与两个“权利”的保障
        6.2.2 强化集体作用与农民自主、变被动退出为主动退出
        6.2.3 制定“以人为本”的系统规划
        6.2.4 推行多种形式结合的补偿模式
    6.3 以“异地市民化”为目标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设计
        6.3.1 “地券”制度的提出
        6.3.2 “地券”的基础:双向选择的机制设计
        6.3.3 “地券”的流通与兑换:对迁入地和迁出地政府的激励
        6.3.4 土地银行:“地券”实行的制度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7.2.1 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建设
        7.2.2 农村宅基地的自由交易转让机制设计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博弈论对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供求与价格的蛛网耦合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博弈理论在土地流转中的发展与应用
        1.3.2 经济学对土地流转的重要性
        1.3.3 蛛网耦合模型的创新性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主要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内涵界定
        2.1.1 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
        2.1.2 扩展式动态博弈
        2.1.3 蛛网耦合模型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行为经济学理论
        2.2.2 禀赋效应理论
        2.2.3 区位理论
3 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参与主体行为的博弈假设及博弈验证
    3.1 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参与主体流转行为的博弈假设
        3.1.1 一般假设
        3.1.2 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博弈树构建
        3.1.3 欠发达地区承包方与农户个体博弈的逆向递归与最优选择
    3.2 博弈矩阵的验证:期望收益
        3.2.1 承包方高价承包与低价承包的期望收益
        3.2.2 农户盈利性流转与成本价流转的期望收益
4 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参与主体流转行为经济学分析
    4.1 承包方长期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学分析
    4.2 农户禀赋效应分析
    4.3 中介组织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学分析
5 欠发达地区蛛网耦合模型假说
    5.1 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供求的蛛网模型理论建模
    5.2 欠发达地区近郊区、远郊区及偏远区土地流转供求的蛛网假说
        5.2.1 欠发达地区近郊区农村土地流转供求假说
        5.2.2 欠发达地区远郊区农村土地流转供求假说
        5.2.3 欠发达地区偏远区农村土地流转供求假说
6 EViews辅助手段下的蛛网耦合模型实证检验
    6.1 研究区选取及数据来源
        6.1.1 研究区选取
        6.1.2 数据来源
    6.2 针对欠发达地区不同类型蛛网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6.2.1 近郊区土流转供求分析与应用
        6.2.2 远郊区土流转供求分析与应用
        6.2.3 偏远区土流转供求分析与应用
    6.3 建议
        6.3.1 政府应实现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的分区管理
        6.3.2 加大对远郊区和偏远区土地流转资金的投入
        6.3.3 加快土地市场完善与中介组织设立
        6.3.4 健全保障有关流转参与主体的相关权益
        6.3.5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与法律法规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5)朝鲜族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研究 ——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L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1.5 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2.1 理论依据
    2.2 实践依据
第三章 朝鲜族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3.1 义务教育资源配备国家考核标准
    3.2 朝鲜族中小学教师资源配备现状
    3.3 朝鲜族中小学经费配置现状
    3.4 朝鲜族中小学基础设施配备现状
第四章 朝鲜族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的问题
    4.2 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 结论及对策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对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6)基于结构与功能演变规律的农村居民点更新研究 ——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研究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收集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四章 不同城乡发展阶段县域农村居民点演变研究
    4.1 城乡发展阶段判断
    4.2 县域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研究方法
    4.3 县域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的研究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县域农村居民点演变驱动因素时空研究
    5.1 农村居民点演变驱动因素分析方法
    5.2 农村居民点演变驱动因素研究结果
    5.3 村域主导驱动力研究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村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演化研究
    6.1 研究思路与方法
    6.2 不同产业典型村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演变
    6.3 小结
第七章 村域居民点内部功能演变规律研究
    7.1 农村居民点功能研究方法
    7.2 以工为重发展阶段
    7.3 以城为主发展阶段
    7.4 城乡融合的发展阶段
    7.5 小结
第八章 农户生计与宅基地使用状态耦合研究
    8.1 宅基地退出的农户类型划分
    8.2 本村居住村民结构
    8.3 农户生计资本与宅基地利用耦合模型
    8.4 结果分析
    8.5 小结
第九章 基于结构与功能演变规律的农村居民点更新
    9.1 国外农村发展经验梳理
    9.2 农村居民点更新的研究方法
    9.3 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实证研究
    9.4 村域居民点更新实证研究
    9.5 农村居民点更新与农村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9.6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创新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林下经济产业的基本概念
        2.1.1 林下经济产业的概念
        2.1.2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意义
    2.2 林下经济产业概念溯源
    2.3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2.3.1 林下经济产业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3.2 林下经济产业与国有林区改革
        2.3.3 林下经济产业与农民增收
        2.3.4 林下经济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2.4 动力及动力机制基本概念
        2.4.1 动力
        2.4.2 动力机制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2.5.1 产业经济学
        2.5.2 演化经济学
        2.5.3 制度经济学
        2.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5 自组织系统理论
3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国有林区发展概况
    3.2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历程
        3.2.1 萌芽及形成期(1949-1977)
        3.2.2 成长期(1978-1997)
        3.2.3 快速发展期(1998-2013)
        3.2.4 稳定发展期(2014-)
    3.3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条件与特征分析
        3.3.1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条件
        3.3.2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特征
    3.4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3.4.1 产业竞争力低
        3.4.2 产品附加值低
        3.4.3 技术人才缺失
        3.4.4 林下作物经营权未放开
    3.5 本章小结
4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分析
    4.1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压力分析
        4.1.1 产业结构调整压力
        4.1.2 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压力
        4.1.3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4.2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分析
        4.2.1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源的含义
        4.2.2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推进主体
        4.2.3 产业发展推进主体相互关系与职能
    4.3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的动态分析
        4.3.1 不同时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动态变化
        4.3.2 不同时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主体的动态演化
    4.4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因子的量化分析
        4.4.1 动力因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2 动力因子评价分析方法
    4.5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因子作用综合评价
        4.5.1 萌芽及形成期动力因子评价
        4.5.2 成长期动力因子评价
        4.5.3 快速发展期动力因子评价
        4.5.4 稳定发展期动力因子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因子作用机理分析
    5.1 研究理论与假设
    5.2 研究方法
    5.3 数据来源
        5.3.1 调研区域选择
        5.3.2 调查问卷设计
        5.3.3 变量的选取
    5.4 实证分析
        5.4.1 问卷的有效性检验
        5.4.2 模型估计与评价
        5.4.3 模型修正
        5.4.4 模型结果
    5.5 结果讨论
        5.5.1 政策扶持是引导和保障动力
        5.5.2 市场需求是关键联接动力
        5.5.3 技术创新是核心载体动力
        5.5.4 相关联产业是辅助动力
    5.6 本章小结
6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框架设计
    6.1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设计目的
    6.2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设计原则
    6.3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框架构成
    6.4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优化设计
        6.4.1 以政策扶持动力为主的引导机制
        6.4.2 以市场需求动力为主的供求机制
        6.4.3 以技术创新动力为主的创新机制
        6.4.4 以相关联产业动力为主的带动机制
    6.5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保障措施
        6.5.1 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6.5.2 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功能
        6.5.3 优化企业持续成长环境
        6.5.4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6.6 本章小结
7 阿尔山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动力机制案例分析
    7.1 阿尔山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7.1.1 阿尔山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7.1.2 阿尔山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
    7.2 阿尔山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演化分析
        7.2.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7.2.2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推进主体
    7.3 阿尔山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现状
        7.3.1 政府主导机制
        7.3.2 市场潜在需求拉动机制
        7.3.3 企业资源整合创新机制
        7.3.4 低碳、绿色产业发展带动机制
    7.4 阿尔山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存在的不足
        7.4.1 政府财力有限导致政府推力不足
        7.4.2 产品同质化导致需求拉动力不足
        7.4.3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导致服务创新意识不足
        7.4.4 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相关联产业带动力不足
    7.5 完善阿尔山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对策建议
        7.5.1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提升政府推动力
        7.5.2 大力培育有特色的产品或服务提升需求拉动力
        7.5.3 加大扶持龙头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7.5.4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等相关联产业发展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洛阳市底张乡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评
    1.4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5.1 调研分析法
        1.5.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法
        1.5.3 静态分析与动态追踪相统一的研究法
    1.6 可能创新点和不足
2 洛阳市底张乡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2.1 洛阳市底张乡基本概况
    2.2 底张乡农民收入的基本现状
        2.2.1 洛阳市底张乡农民收入现状
        2.2.2 底张乡农民收入的构成
    2.3 底张乡农民收入增收存在的问题
        2.3.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收入水平低
        2.3.2 缺乏主导产业,农民増收途径单一
        2.3.3 土地产权模糊,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2.3.4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出率低
        2.3.6 农业科技推广不足,科技应用率低
3 制约底张乡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
    3.1 样本选择及样本特征
        3.1.1 样本选择
        3.1.2 样本特征
    3.2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要素
        3.2.1 劳动力要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3.2.2 自然资源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3.2.3 生产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3.2.4 政策要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3.3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经济因素
        3.3.1 城镇化进程慢影响农民收入增长
        3.3.2 农业经营组织发育不良影响农民收入
        3.3.3 农村市场不健全造成增产不增收
    3.4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科学技术因素
        3.4.1 农村科技人才短缺影响农民收入
        3.4.2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不足影响农民收入
        3.4.3 农产品产业链条薄弱影响农民收入
4 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4.1 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
        4.1.1 建立完善农村融资平台,增强农民投融资能力
        4.1.2 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平台,让农民多渠道增收
        4.1.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生产生活风险
        4.1.4 出台涉农资金整合办法,完善好现行的涉农政策
    4.2 推进城镇化进程拉动农民增收
        4.2.1 鼓励支持二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
        4.2.2 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2.3 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4.3 加速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4.3.1 培育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3.2 提升农民经营能力,加强农村合作社建设
        4.3.3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
        4.3.4 完善农业科技体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4 落实好脱贫攻坚和各项惠农政策帮助农民增收
        4.4.1 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4.4.2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产生活动力
        4.4.3 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加快脱贫产业发展
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底张乡贫困户农民增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发展新思考 ——以城乡发展一体化角度探索城乡艺术教育发展一体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三)研究的动态
    (四)研究的方法
一、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研究的价值及发展新理念
    (一)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研究的价值
    (二)艺术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二、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现状与分析
    (一)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现状
        1.调研现状情况综述
        2.双江地区调研情况
        3.耿马孟定地区调研情况
        4.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现状
    (二)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问题
        1.发展比较反差的亟显性
        2.目标脱离现实的严重性
        3.艺术教育目的的模糊性
        4.教育认识片面的持久性
        5.艺术教育空白的广源性
        6.民间资源利用的尴尬性
三、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的探索
    (一)发展与时俱进的新标准
    (二)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性
    (三)发展与时俱进的现实性
四、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考
    (一)统一制定认真实施“发展意见”
    (二)加大力度全面提高认识水平
    (三)重视改革提升分级管理水平
    (四)积极推广创造性开展教育经验
    (五)动态管理,全面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湖南省农村居民点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目标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
        5.1 主成分分析法
        5.2 系统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
        5.3 快速聚类分析法(K-means)
        5.4 单因素方差分析
    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现状分析
    1 区域概况
    2 数据来源
    3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分析
        3.1 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 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规划情况分析
        3.3 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 农村人口现状分析
        4.1 农村人口变化与从事农业人口比重分析
        4.2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分析
        4.3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分析
        4.4 城市人口承载力与农村土地资源的关系分析
    5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分析
        5.1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5.2 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居民点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
    1 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
    2 土地与人口的城镇化协调度指数(LPUH)
    3 LUNI和PUI相关性分析
    4 系统聚类分析和K-MEANS分析
        4.1 系统聚类过程分析
        4.2 K-means聚类过程分析
        4.3 系统聚类与K-means聚类分区结果对比
        4.4 分区结果与分析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关于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 徐俊潇.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
  • [2]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下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D]. 任琴. 山西大学, 2020(01)
  • [3]基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设计研究[D]. 陈家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基于博弈论对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供求与价格的蛛网耦合模型研究[D]. 张琦.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5]朝鲜族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研究 ——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L市为例[D]. 朱丹智. 延边大学, 2018(01)
  • [6]基于结构与功能演变规律的农村居民点更新研究 ——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D]. 高阳.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7)
  • [7]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 徐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9)
  • [8]洛阳市底张乡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 杨廷杰.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04)
  • [9]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发展新思考 ——以城乡发展一体化角度探索城乡艺术教育发展一体化[D]. 刘武. 云南艺术学院, 2016(08)
  • [10]湖南省农村居民点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 王滔.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