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文件抽样调查分析

采集文件抽样调查分析

一、馆藏文献的抽样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蓓莉,陈萍秀,蒲攀[1](2021)在《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与思考——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读者满意度是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厘清读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能够及时改进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有效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开展读者满意度调查,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服务改进的具体应对策略。

宋子昕[2](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研究指明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黄润青[3](2020)在《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学术界更侧重于集体化时期的乡村被“国家化”的一面,直到1980年代的农村改革之后,相关研究虽再次确立乡村的主体地位,但是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和发展策略却被或多或少有所忽略。当以乡村为研究视角时,可以发现国家对乡村的主导并不能完全取代乡村的主体意识,也抹杀不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相反,国家权力的下沉,造就了乡村社会强势的公共权力。山东朱村的半个世纪发展历程和社会变迁表明,乡村社会有其独特的生存规则、价值取向,及其对国家权力的集体应对方式。国家与乡村的“二元对立”的解释模式,一定程度上矮化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和主体意识。1949年以来,朱村的核心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地失衡,朱村要面临其带来的资源短缺、家庭贫困、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1960年代朱村的出生率高于全省平均值,人口暴增,加之水利工程占地,使得朱村的人地冲突问题更为严重。人口的增长与家庭的核心化致使家庭的劳动力比重减少,从而使家庭个体的经济收入和抗风险能力降低。公共资源的紧缺与家庭负担的增大,使朱村村民更加依赖于通过国家建构的集体权力。集体对资产、农产品的支配权,成为乡村公共权力的支点和集体行动的基础。一方面,乡村的组织化、单位化,缩小了村民生活、生产的距离,从而给乡村社会留下了自我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人地关系的失衡、资源的短缺,也迫使朱村不断地在国家经济体制框架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借以维系生存和寻求发展。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是依靠国家在乡村建立的党政组织基础上实现的。干部是乡村公共权威的直接代表,同时又区别于国家代理人、乡村保护者。干部个人的家庭背景、出身、经历等因素,成为其行为选择的重要原因。朱村在抗战时期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1949年之后的干部群体基本是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干部群体的延续。朱村作为人口众多的主姓村庄,更能体现出国家权力运作和内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交叠、博弈的复杂性。在乡村与国家博弈和双向渗透的过程中,乡村社会内生的家族、血缘关系对乡村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朱村新任干部的血缘关系网络愈加清晰。乡村社会存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利益主体,村民以“己”为出发点构建利益共同体和“私人的道德”。“公”与“私”的界限是集体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家主导下的制度建设、内生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个体的理性行为选择共同维系着乡村社会秩序。朱村人口众多,其秩序的维系依赖于制度和规则,这既是国家意志在乡村社会的体现,也符合乡村社会生存逻辑。而且,在绝大多数村民不具备向村外发展的能力时,村民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同时必然会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相比于国家的权力制约,乡村社会内部的制约往往更具常规和有效。集体化时期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并不是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的全部因素,以工分制为基础的分配制度也不能囊括乡村贫困的原因。集体化时期普遍贫穷的状态使乡村社会依靠生存伦理和互惠原则,并将分配制度推向“平均主义”方向。但是,所谓的“平均主义”是以家庭劳动力再生产作为“道义经济”契约的担保。集体化制度的问题并不在于集体经营效率的低下,而在于人口与制度的悖论使乡村无法突破人地冲突的困局,从而导致“过密化”生产愈发严重。作为生产单位的乡村,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人多地少的困境,朱村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其次是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并不能完整覆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乡村社会利用其受限的自主权和可掌控的“边缘地带”,围绕着“生存”和“发展”不断努力,其中既包括以“反行为”方式呈现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需求,也包括朱村在农业生产规划、劳动力分配、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集体权利的维护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经济理性和自主意识。为解决生产“内卷化”的问题,朱村规划集体副业、林业的生产,鼓励村民从事建筑、运输等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朱村种植业集体经营的单位面积产出不低于自留地。“集体”并不仅仅是国家权力下延在乡村社会的代表,同时是作为乡村社会利益的角色代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因为土地资源的紧缺,朱村的劳动力逐渐走向市场。与此同时,朱村利用集体化时期的公共积累发展村办企业,农民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公共权力削减,村民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距离拉大,集体行为的逻辑也慢慢失去其根基。转型期内乡村社会的地方性规则和市场化的发展使乡村管理者具备了利益交换的可能。村民选择向外发展,从而在乡村的公共事务上主动退让。乡村社会中既涵盖个人逻辑、集体逻辑和国家逻辑之间的冲突和博弈,也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和渗透。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并不限于农民的“反行为”。朱村的历史变迁表明,无论是集体化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国家权力不能替代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

周铁梅[4](2020)在《我国综合档案馆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越来越多研究对档案编研成果传播问题的重视,发现研究者们的主要目光投掷于公开出版的编研成果上,而忽视了数量更为丰富的内部出版的编研成果在内部传播以及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传播时的重要作用和相关传播问题。本文运用抽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对我国5个省级综合档案馆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5个地级市综合档案馆的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传播现状进行了实地和网络调研。在对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内涵进行界定、辨析相关概念、分析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传播价值以及传播形式基础上,再根据相关传播模型的共同点以及本文的研究视角,最后选定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内部出版编研成果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面向内部传播方面、面向党政部门传播方面、面向公众传播方面,以及传播主体条件和资金保障方面分析了影响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的制约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张慧玲[5](2020)在《上海电台与沪剧播音研究(1949-1990)》文中研究说明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新政权开始接管上海,接管上海旧广播电台即属接管工作之一。上海人民政府通过对不同性质的广播电台采用不同的接管办法,顺利地完成了上海电台新旧性质的转换。其中原上海公营电台被没收,大部分私营电台依旧存在,私营电台的广播内容较之前却有所变化,教育与服务节目需占一定的比例,以配合国家建设等宣传。由于私营电台的商业性质,其经营管理与政府的管制标准存在差距。因此,出于巩固新政权的需要,政府开始有步骤地对私营电台进行改造,首先组织成立具有公私合营性质的联合广播公司;其次,上海人民电台对具有私营性质的联合广播公司进行收购,上海的电台由此改造完成。随着对电台管制步骤的推进,广播节目发生变化,沪剧播音时间随着私营电台的减少和广播周率的合并逐渐下降;另外,为配合社会主义的宣传,沪剧播音剧目中现代戏有所增多。所有电台改造完成后,上海的电台进入国营化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广播电台的管理。广播工作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在大跃进时期、“文革”前夕和“文革”期间,广播电台的政治色彩浓厚。沪剧播音节目也不例外,现代戏占主导地位,经典传统剧目或被积压,或被禁止播出。在“文革”前夕,诸多经典剧目甚至被归入“坏”节目行列,直接限制了沪剧题材的多样化发展,节目驱于单一,广播艺术呈现僵化的特点。在新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广播工作的调整,促进了广播节目的开放。沪剧新剧目的创作、旧剧目的开放以及沪剧新人的培养,为沪剧播音提供了剧目与人才,广播电台亦为沪剧本身及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在沪剧播音繁荣景象的背后,由于受到电视媒体、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及听众收听爱好的变化等影响,沪剧播音开始出现了危机。新时期下,沪剧播音出现生机与危机并存的局面。

蔡燕[6](2020)在《天津市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体验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教育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命线。因此,应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价。近些年来,教育评价逐步从重视办学条件评价向关注学生学习转变。以学生学习中心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本研究试图对天津市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体验进行调查,以了解天津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水平,寻求促进天津市应用型本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路径。本研究以英国NSS问卷为基础,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特点编制了“天津市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体验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6个维度:课程与教学、评价与反馈、学业支持、组织与管理、学习资源以及个人发展。质量分析显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调查表明,天津市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不仅学习体验总体情况良好,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与反馈、学业支持、组织与管理、学习资源和个人发展等维度上均表现良好。不同学生群体在整体学习体验以及学习体验的六个维度上的感受基本没有明显差异。唯一的例外是,在大学期间有过获得奖学金经历的学生对课程与教学的感受要明显好于没有获得奖学金经历的学生。天津市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支持、馆藏资源和实习资源、团队意识等方面的体验较差。研究认为,天津市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体验之所以呈现这种状况,与天津市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学生之间的差异等因素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改善天津市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习体验,建议采取如下对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教师培训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实践教学的系统规划,狠抓实习前各实践环节;进一步优化学习资源;以团队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林凯[7](2020)在《大数据时代省级国家档案馆档案编研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时代以云计算和数据挖掘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在档案领域,各级各类国家综合档案馆也开始探讨大数据时代档案工作的发展变化趋势,随着技术的成熟,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档案领域成为可能。从档案视角出发,通过调研了解了我国省级国家档案馆档案编研在编研主体、编研客体、编研成果、服务对象的现状,主要存在主体单一、客体单一、成果利用方式和渠道单一、服务对象具有局限等问题。以现状为导向,根据大数据的思维提出在大数据时代省级国家档案馆档案编研要在编研主体多样化、编研客体多样化、编研成果丰富化、服务对象广泛化等趋势发展。为科学应对大数据时代省级国家档案馆档案编研发展,找到大数据时代档案编研的合理路径,首先需要推进省级国家档案馆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建立合作编研大平台等方式推进编研主体多元化;其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拓宽编研选材来源渠道,丰富编研选题等方式推进编研客体的多元化;再次利用云平台丰富编研成果类型,利用社交媒体丰富编研成果利用渠道、拓宽编研成果宣传渠道等方式促进编研成果丰富化;最后,加速档案编研开放进程,创新编研服务理念等方式拓宽档案编研的服务对象范围。

柯玉宏[8](2020)在《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表明文化建设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及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诸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文化作为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关乎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和民族自信。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社会的文化氛围逐步达到了高潮,而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是全民阅读的重要主体,更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文化机构,在文化传承、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实现文化强国战略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公共图书馆理应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精准化、高效率的服务。本研究首先从选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展开讨论,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数据库及网络信息,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介绍方法和研究思路。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立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公共政策分析模型理论,分析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理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现状、实践举措,从服务现状找出政策本身以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从问题视角出发,多角度提出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对策的建议举措,以保证服务的高效化。研究表明公共图书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中除了执行常规功能,还应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启迪民智,促进学习型社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对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养、营造全民学习氛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公共图书馆要坚持以文化强国战略为指导原则,对内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自信,对外通过发展文化产业链,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此来促进国家、社会及个人的进步与发展,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黄佳楠[9](2019)在《广东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学前教育是儿童步入学习生涯的开端,在儿童的启蒙学习阶段,儿童的学习方式的是多样化的(如绘画、唱歌、律动、语言表达等)。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与能力,对于学前儿童实施多元化的教学和儿童的学习引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弹、唱、跳、画、说”等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是为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弹、唱、跳、画、说”等专业技能素质与能力,决定着所培养的对象能否具备胜任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基于对国内外有关对于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梳理的基础上,以广东省内(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地区)六所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为研究样本,从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情况着手,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在读学生和珠三角地区的幼儿教师为对象,围绕其对技能课程认同开展问卷调研;并对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进行访谈。技能课程认同的调研围绕课程教学、院校支持和工作支持三个维度,根据不同的研究假设,进行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分析。根据调研所获取的数据和资料发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技能课程的认同度呈中等水平;一线幼儿教师对技能课程支持日常工作情况的认同度高;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与养成专业技能素质的主要途径;院校的支持力度直接影响技能课程认同度。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现状,提出优化当前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应当从,优化当前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课程建设;组建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型”教学队伍;加强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资源建设等三个方面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建设的路径,以帮助学生能初步形成专业的技能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侯江宁[10](2019)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微信推出以来,其活跃用户数持续增长;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为餐饮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它也为政府、事业单位、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对于新媒体的适应性及新平台的接纳能力更胜人一筹,因此,高校图书馆可将微信作为拓展服务的新阵营。本文首先概述了微信公众平台和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概念、内容、特点、功能、优势等,并对全国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基本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其次,抽取全国35所高校图书馆微信进行服务现状调查研究,总结出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最新进展情况;再次,根据调查内容提出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存在的问题,包括服务定位不够清晰、功能设定不够完善、宣传推广不够主动、推文效果不够显着、服务创新力度不足;最后,从重视规范建设、明确服务职能,整合菜单模块、拓展微信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推广方式,提升消息质量、加强内容管理,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合理化的发展建议。旨在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发挥高校馆藏资源的最大效用,满足各种用户的信息需求,扩大公众影响力,并留住用户。

二、馆藏文献的抽样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馆藏文献的抽样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与思考——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三、调研数据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读者对图书馆利用的基本情况
        1. 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2. 读者利用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的基本情况
        3. 读者利用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的基本情况
    (三)读者对图书馆的整体满意度调查情况
    (四)读者对图书馆的希望与建议
四、改进服务策略
    (一)利用现代化新型技术,延长开放时间
    (二)科学规划馆藏资源建设,提高馆藏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质量
    (三)加强读者培训工作,主动营销服务
    (四)做好阅读推广,丰富读者知识储量
    (五)制定相关制度,构建良好服务生态
五、结语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资料概述
第一章 朱村早期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
    第一节 村落形成与对外联系
        一、傍水而居的生态地理
        二、自然灾害与宗族迁居
        三、经济地理空间
        四、婚姻圈与社会交往
    第二节 文化背景与社会变革
        一、科举传统与文化教育
        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
        三、土改与朱村权力结构
    小结
第二章 集体化与朱村的人口家庭变迁
    第一节 人地冲突与调整
        一、人口增长与人地失衡
        二、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影响
        三、人地冲突与人口外迁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家庭制度的变迁
        一、家庭规模变化
        二、核心家庭趋向
        三、家庭周期与经济负担
    第三节 家庭困境及其应对
        一、合作化前的家庭经济
        二、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家庭收入
        四、灾荒与家庭经济生活
    小结
第三章 集体财产与家庭经济
    第一节 集体财产与家庭财产
        一、合作社与生产资料的集体化
        二、“大跃进”与资产的“再集体化”
        三、核算单位变更与资产下放
        四、农村改革与资产分配
    第二节 超支借款与家庭经济
        一、集体化与超支欠款
        二、借款与经济依赖
        三、欠款问题的解决
    小结
第四章 国家、乡村与公共权力
    第一节 组织与管理者
        一、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
        二、主要干部的新陈代谢
        三、家族关系的强化
    第二节 制度建设与权力制约
        一、“四清”与财务整顿
        二、整党与队伍净化
        三、民主理财与政治、经济路线的监督
        四、双向表达与“向下”的权力
    第三节 公共权力与乡村秩序
        一、“看青”与社会管理空间
        二、多维利益与“公”“私”界限
        三、围绕公共食堂的利益冲突
    小结
第五章 经济变迁中的乡村理性
    第一节 农业种植的有限自主
        一、生产计划中的国家与乡村
        二、计划中的“反行为”视角
        三、种植结构的人为因素
    第二节 劳动力分配
        一、合作化与劳动定额
        二、劳动报酬与“退社”风波
        三、公社时期的劳动管理
        四、集体经济与联产承包
    第三节 劳动力、机械化与集体经营
        一、集体经营与密集型生产
        二、六七十年代的机械化发展
        三、剩余劳动力与副业生产
    第四节 土地、水利与作为共同体的乡村
        一、土地登记与地权集中
        二、水利占地与林业发展
        三、维权与共同行动
    小结
结语: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
    一、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
    二、集体行为的经济理性
附录
    附录一 《庭训琐言》
    附录二 常胜社部分社员土地股金登记表(1955年)
    附录三 金星社固定财产投资表(1955年)
    附录四 朱村固定财产统计表(1975年)
    附录五 部分朱村人口迁出表(1940-1963年)
    附录六 部分家庭土地、住宅情况表(1952年)
    附录七 部分家庭户口统计表(1958年)
    附录八 阶级家庭阶级成分统计表(1966年)
    附录九 部分家庭土地收入表(1953年)
    附录十 朱村劳动致富登记表(部分)(1983年)
    附录十一 小麦、地瓜劳动定额分类表
    附录十二 朱村主要粮食作物面积表(集体经营)(1958—1977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我国综合档案馆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学术背景
    第二节 相关研究概念与范畴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范畴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研究意义
        二、现实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再认识及传播价值与形式
    第一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与灰色文献
        二、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与内部资料性出版物
        三、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与非正式出版物
    第二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类型
        一、按照内容划分
        二、按照功能划分
        三、按照形式划分
        四、按照出版方式划分
    第三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传播价值
        一、业务参考交流价值
        二、资政参考价值
        三、专业学术价值
        四、档案信息与文化价值
        五、时效性价值
    第四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传播形式及范围
        一、面向定向受众的传统传播
        二、面向社会公众的网络传播
第二章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传播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核心影响因素的确定
        二、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影响因素指标的选择
    第二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主体调查分析
        一、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主体传播意识
        二、档案馆编研工作人员的基本条件
        三、档案馆编研出版经费情况
    第三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内容调查分析
        一、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二、传播内容的完整性
        三、传播内容的时效性
    第四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传播途径调查分析
        一、传播途径的易接受性
        二、传播途径的互动性
    第五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向系统内部传播未形成较好信息反馈
        二、向党政部门传播的编研成果不够及时充足
        三、面向公众传播途径被动
        四、网络传播内容局限片面
        五、编研成果可传播类型少
第三章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的制约原因与改善建议
    第一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制约原因分析
        一、面向内部传播的问题制约原因
        二、面向党政部门传播的问题制约原因
        三、面向公众传播的问题制约原因
        四、传播主体保障问题制约原因
        五、资金问题制约原因
    第二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制约的优化建议
        一、面向内部传播的问题优化建议
        二、面向党政部门传播的问题优化建议
        三、面向公众传播的问题优化建议
        四、传播主体条件的问题优化建议
        五、传播中资金保障的问题优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上海电台与沪剧播音研究(1949-19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理论方法与史料来源
    四、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接管与改造时期的沪剧播音(1949-1953)
    第一节 上海旧广播电台被接管前后
        一、政府对旧广播电台的接管办法
        二、旧广播电台被接管后的播音情况
    第二节 私营电台改造时期的沪剧播音
        一、从私营到公私合营时期
        二、私营电台改造完成之际
    小结
第二章 政治运动频繁时期的沪剧播音(1954-1976)
    第一节 上海电台国营化初期的沪剧播音
        一、广播工作的改进与沪剧播音
        二、沪剧播音的回升
    第二节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的沪剧播音
        一、广播大跃进与沪剧播音
        二、广播工作的调整与沪剧播音
    第三节 “文革”前夕及“文革”期间的沪剧播音
        一、“文革”前夕沪剧播音革命化
        二、“文革”时期的沪剧播音
    小结
第三章 市场化时期的沪剧播音(1977-1990)
    第一节 广播电台节目调整与改革
        一、广播节目的改观
        二、综合文艺节目的创办
    第二节 沪剧播音与听众反映
        一、沪剧播音剧目变化
        二、沪剧播音新人辈出
        三、听众收听爱好的变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天津市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体验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应用型本科的大力兴起
        1.1.2 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的头等大事
        1.1.3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注重量化指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1.1 应用型本科高校
        1.3.1.2 学习体验
        1.3.2 国外学习体验研究现状
        1.3.3 国内学习体验相关研究
        1.3.3.1 学习体验的概念
        1.3.3.2 测评工具研究
        1.3.3.3 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1.3.3.4 学习体验提升策略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问卷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论
        2.1.2 校园环境理论
        2.1.3 学生发展理论
        2.1.4 3P模型
    2.2 问卷设计
        2.2.1 问卷编制
        2.2.2 问卷的内容与形式
        2.2.3 问卷内容的调整
        2.2.3.1 内容表述的修订
        2.2.3.2 翻译的矫正
    2.3 问卷的试测
        2.3.1 问卷的信度检测
        2.3.2 问卷的效度检测
第三章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3.1 调查对象
    3.2 天津市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体验的基本状况
        3.2.1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总体学习体验现状分析
        3.2.2 课程与教学
        3.2.3 评价与反馈
        3.2.4 学业支持
        3.2.5 组织与管理
        3.2.6 学习资源
        3.2.7 个人发展
    3.3 不同人口变量下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分析
        3.3.1 学生性别与学习体验
        3.3.2 专业类别与学习体验
        3.3.3 奖学金经历与学习体验
        3.3.4 深造意愿与学习体验
第四章 分析与建议
    4.1 分析
        4.1.1 天津市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体验总体良好
        4.1.2 教师教学能力亟需提高
        4.1.3 师生沟通和联系有待加强
        4.1.4 对学生实习提供的帮助需要增强
        4.1.5 学习资源需要进一步优化
        4.1.6 团队意识有待提高
        4.1.7 课程与教学的包容性需要提升
    4.2 对策与建议
        4.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4.2.2 以教师培训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
        4.2.3 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融洽师生关系
        4.2.4 加强实践教学的系统规划,狠抓实习前各实践环节
        4.2.5 进一步优化学习资源
        4.2.6 以团队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7)大数据时代省级国家档案馆档案编研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范畴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省级国家档案馆档案编研现状分析
    第一节 编研主体现状
        一、以档案馆本体为编研主体
        二、联合编研主体的类型和数量有限
    第二节 编研客体现状
        一、缺乏社会化编研选题
        二、选材内容上以历史档案为主
        三、选材载体上以纸质档案为主
    第三节 编研成果现状
        一、编研成果以内部参考为主
        二、编研成果利用形式以直接进馆利用为主
        三、编研成果宣传渠道有限
    第四节 服务对象现状
        一、服务对象以机关单位、学者为主
        二、档案编研与服务对象需求存在矛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数据时代省级国家档案馆档案编研发展趋势
    第一节 大数据推动档案编研主体多样化趋势发展
        一、档案馆由绝对编研主体转变为联合编研主体
        二、不同领域的编研主体共同参与档案编研
        三、不同类型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编研
    第二节 大数据推动编研客体向广泛化趋势发展
        一、编研选题社会化
        二、编研选材内容的多样化
        三、编研选材载体的多样化
    第三节 大数据推动编研成果多样化趋势发展
        一、编研成果类型多元化
        二、编研成果利用渠道多样化
        三、编研成果宣传渠道多样化
    第四节 大数据推动编研服务对象广泛化趋势发展
        一、服务对象范围扩大
        二、档案编研更注重服务对象的需求
第三章 大数据时代应对省级国家档案馆档案编研发展趋势的策略
    第一节 建立编研主体合作平台
        一、建立云平台实现档案数据资源共享
        二、建立档案合作编研大数据平台
    第二节 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推进编研客体发展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档案编研选题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丰富档案编研选材内容
        三、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档案编研选材载体的多样化
    第三节 利用云平台、社交媒体丰富编研成果类型、渠道
        一、利用云平台技术丰富编研成果类型
        二、利用社交媒体拓宽编研成果宣传、利用渠道
    第四节 树立大数据时代理念满足服务对象多元需求
        一、加速档案编研成果开放进程
        二、创新档案编研服务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重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4.1 实证分析法
        1.4.2 文献分析法
        1.4.3 比较分析法
    1.5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5.1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必要性
        1.5.2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可行性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进城务工人员概述
        2.1.2 公共图书馆概述
        2.1.3 公共图书馆政策法规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2.2.2 新公共文化服务理论
        2.2.3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第3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梳理及实践举措
    3.1 公共图书馆政策梳理
        3.1.1 做好新形势下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政策
        3.1.2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政策
        3.1.3 公共图书馆应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
    3.2 实践举措
        3.2.1 为进城务工人员阅读采取“特殊廉价”措施
        3.2.2 为进城务工人员调整阅读时间或送书上门
        3.2.3 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特殊的服务区
    3.3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现有政策梳理
        3.3.1 坚持为进城务工人员免费服务的政策
        3.3.2 坚持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政策
        3.3.3 坚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政策
    3.4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重大举措
        3.4.1 多形式线下活动
        3.4.2 打造特色品牌“重庆市农民工服务联盟”
        3.4.3 紧跟时代创新服务
    3.5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实践成效
        3.5.1 构建网络化服务阵地
        3.5.2 坚持减少过程程序
        3.5.3 多元化服务方式
        3.5.4 持续保障发展动力
第4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问卷调查与访谈
        4.1.1 问卷设计与抽样
        4.1.2 访谈
        4.1.3 数据整理
        4.1.4 问卷与访谈分析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资源整合的特色性服务不够
        4.2.2 数据运用服务不充分
        4.2.3 服务政策宣传普及不够
        4.2.4 图书管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不足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服务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4.3.2 内部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4.3.3 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落后
        4.3.4 服务管理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第5章 加强和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财政支持
        5.1.1 完善图书馆法,增强依法服务意识
        5.1.2 明确各级公共图书馆职责
        5.1.3 优化发展持续动力保障
    5.2 创新服务平台,提升馆员素质
        5.2.1 促进公共图书馆联盟创新
        5.2.2 建构一站式服务模式
        5.2.3 提升馆员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
    5.3 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宣传力度
        5.3.1 多方式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阅读、学习
        5.3.2 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5.3.3 拓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5.3.4 多形式扩大宣传面
    5.4 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
        5.4.1 搭上5G快车
        5.4.2 提供移动阅读新方式
        5.4.3 创新数字化文化服务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进城务工人员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政策的情况调查
    附录二:图书馆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广东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内容框架
        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相关依据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专业技能
        三、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
        四、课程认同
    第二节 相关理论依据
        一、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生态系统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地点及工具
        二、研究假设及其构建依据
        三、研究变量的说明
        四、研究方法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初始问卷的拟定
        二、初始问卷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正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第三节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的设计
        二、访谈的实施
第四章 高职学前教育技能课程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学生对技能课程建设的总体看法
        一、学生对技能课程的认同度呈中等水平
        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同度高于院校支持的认同度
    第二节 幼儿教师对技能课程建设的总体看法
        一、幼儿教师技能课程的认同度呈中等偏高水平
        二、幼儿教师对工作支持维度的认同度高于其他两个维度
    第三节 技能课程建设的差异性比较
        一、年级对技能课程认同的差异分析
        二、工作年限对技能课程认同的差异分析
        三、职称对技能课程认同的差异分析
    第四节 技能课程建设的相关分析
        一、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二、各变量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五节 技能课程建设调查结果的总结与讨论
        一、技能课程建设调查结果总结
        二、技能课程建设调查结果讨论
    第六节 假设验证与结论
        一、修正研究假设1
        二、修正研究假设2
        三、修正研究假设3
        四、修正研究假设4
        五、接受研究假设5
        六、接受研究假设6
第五章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建设的路径
    第一节 优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建设
        一、突出学前特色,优化技能课程内容板块内容
        二、循序渐进地推进技能课程
        三、校本技能课程的开发
        四、完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评价与考核
    第二节 加强校园合作,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学队伍建设
        一、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和平台,实现“校”“园”的共赢发展模式
        二、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深入第一线参加实践
        三、采取“校”“园”双向互动方式,探索“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第三节 加强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资源建设
        一、加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实训场所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
        二、整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学习资源
        三、拓展校外实训实习资源的建设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 A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调查问卷(初始问卷)
附录 B 问卷 B 幼儿教师对技能课程认同度的调查问卷(初始问卷)
附录 C 问卷 C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调查问卷(正式问卷)
附录 D 问卷 D 幼儿教师对技能课程认同度的调查问卷(正式问卷)
附录 E 幼儿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F 幼儿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10)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概述
    第一节 微信公众平台的概述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账号类型、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概述
        一、全国高校图书馆微信开通现状的概述
        二、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特点
        三、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功能
        四、高校图书馆应用微信开展服务的优势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对象选取
    第二节 调查内容
        一、公众号基本情况
        二、功能模块
        三、推广方式
        四、推文情况
        五、双号服务情况
        六、个性化服务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小结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服务定位不够清晰
    第二节 功能设定不够完善
    第三节 宣传推广不够主动
    第四节 推文效果不够显着
    第五节 服务创新力度不足
第四章 促进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重视规范建设,明确服务职能
    第二节 整合菜单模块,拓展微信功能
    第三节 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推广方式
    第四节 提升消息质量,加强内容管理
    第五节 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方式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缺点与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馆藏文献的抽样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与思考——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 于蓓莉,陈萍秀,蒲攀.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D]. 黄润青. 山东大学, 2020(09)
  • [4]我国综合档案馆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研究[D]. 周铁梅.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上海电台与沪剧播音研究(1949-1990)[D]. 张慧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天津市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体验调查研究[D]. 蔡燕.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7]大数据时代省级国家档案馆档案编研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D]. 林凯.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8]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研究[D]. 柯玉宏. 西南大学, 2020(01)
  • [9]广东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建设研究[D]. 黄佳楠.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4)
  • [10]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调查研究[D]. 侯江宁.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采集文件抽样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