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院校教师转型的必要性与规律

论师范院校教师转型的必要性与规律

一、浅析高师教师转型的必要性和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军豪[1](2015)在《两岸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以两岸几所高师本科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有效满足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迫切需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亟需进行改革与完善。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具有历史同根性和文化同源性,同时,台湾地区也与中国大陆在半个多世纪的分离状态下孕育出了丰硕的幼儿教育成果。通过对两岸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期望能为逐步完善中国大陆高师课程设置的理论建构提供借鉴,有效促进中国大陆高师课程设置的改革。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于幼儿教师专业知能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贝雷迪比较教育研究法,并辅助以历史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海峡两岸共计8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历史、现状及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分为以下几章: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相关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目的、研究内容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与第三章,两岸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区域研究。论文在相同的框架之下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别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基本框架体现为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安排三部分,其中影响因素涵盖外部因素(世界发展趋势、本土社会变革)和内部因素(课程设置自身演进、学前教育发展、幼儿教师培养),课程内容安排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习和幼教学程。第四章,两岸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基于第二、三章区域研究的整体框架,遵循侧重客观比较、审慎价值判断、适度原因探究的基本原则,对两岸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培养目标及结构内容进行并置与比较,由此得出比较研究的初步结论并就个别问题展开充分探讨。第五章,两岸课程设置比较研究的结论建议与反思展望。论文从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培养目标的定位及要求、课程设置结构、各课程模块、各类具体课程、实习共七个维度具体呈现了比较研究的结论并针对性提出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同时,本章对论文涉及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幼儿教师培养等问题进行整体性反思与展望。

汪洋[2](2018)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1世纪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外部教育环境也发生着相应变化。全球教师教育领域对“教师专业化”呼声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在加速。以上的因素正影响着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师范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新的形势也对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近年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调查发现部分师范院校不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实践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薄弱。同样,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教师教育的培养理念与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鉴于以上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国家希望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各师范院校相关学科加强师范生的培养。笔者认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优秀美术教师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体现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精神与要求,并及时发现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针对地进行改革探索,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体现美术教师“专业化”特征,以适应卓越美术教师的培养要求。笔者基于以上思考开展研究,本研究共分为八章,每章节的概要如下:绪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环境、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解读、专业研究现况出发,提出了我国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部分问题,指明了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通过对国内外卓越美术教师培养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了研究成果,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为本文提供学术研究的基础。第一章通过文献研究,围绕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卓越美术教师相关认定标准进行梳理与比对,探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素质标准,调查华东地区相关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专业素质现况并做出调查结论,为后续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人才培养方向。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对教育部颁布的“卓越教师培养”相关政策文件中有关课程设置与教学指导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寻找未来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依据。通过文献的比较分析,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为本研究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第三章通过调查研究,探明我国华东地区9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现况与问题,并归纳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等问题的特征,从内因和外因出发,分析和寻找形成问题的根源,为本研究后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客观证据。第四章从后现代课程理论研究出发,同时参考课程设置相关的政策建议,提出“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的改革理念、原则和策略。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特色培养方案的制定,从理论依据与现实改革两个方面来建构“卓越教师”视域下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格局。第五章从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研究出发,并参考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提出专业类课程“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教学的三个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分析,力求局部验证改革理念的有效性,给未来相关院校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第六章从教师教育实践理论研究出发,并结合了教学实践指导的相关政策,提出实践类课程“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指导的两个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研究,来部分证明改革思路的可行性,为将来同类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经验。第七章从社会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出发,分析未来美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和转变,尝试从标准、模式、体系、方法、资源五方面,对今后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提出展望与建议。

张勇军[3](2012)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 ——以A省为例》文中指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自创建以来,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型,在创建之初曾短暂依附于大学,随即便开始了独立设置的历史。“壬戌学制”使高等师范教育合并于普通高等教育;上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让高等师范教育又一次重新单独设置。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高等师范院校开始走综合化发展之路,开办非师范专业,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近代中国教师教育在“独”与“合”之间游走,每一次的教师教育转型都给教师教育带来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尽相同的综合化发展模式,综合化成效显着。然而,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以来,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与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担任主要力量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多,问题更严重,迫切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但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综述来看,尚缺乏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进行比较系统的、以个案研究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如何综合化发展的?为什么要进行综合化发展?在综合化过程中各自遇到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各种不同类型的师范院校其综合化的模式是怎样的?对教师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在综合化过程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导向和支持?高师院校自身应该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有研究以此为论题,并从宏观层面系统梳理和分析综合化发展的原因、模式及产生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措施。本研究围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这一主题,以“纵线”的历史回顾与“横线”的国际比较作为研究的基础,选取A省三所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作为研究案例,总结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不同模式,提出优化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策略,以及在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发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建议这一逻辑线路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回顾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历史着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历史上四次重大转型的缘由和过程,重点分析了每一次转型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并在制度层面阐述了笔者的意见。在国际比较方面,本文重点选取法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作为国际比较对象,阐述了这三个国家教师教育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为分析我国教师教育提供国际比较的视野。本文所选取代表着三种不同层次和类型院校做个案研究,剖析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动因,评析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的举措,总结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各自的应对措施,概括总结出“综合协调发展型”、“双主体成长型”和“传统主体式微型”三种不同的综合化发展模式。本研究还将不同类型的综合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各自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于相同类型的高师院校的办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最后提出在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在省域内构建分层、分类、递进式、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议,尤其提出了要在教师教育的不同层次注重对“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协调,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本研究建议在大学层面建立一个独立设置与综合培养、封闭管理与多元开放相结合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的构想,在当前教师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胡玲翠[4](2014)在《教师教育开放背景下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是办好教育的第一和最为重要的资源,好教师是成就教育事业的基石,好教师必须有好的培养机制。自人类教育活动产生以来,就有了教师这一工作。但专门的培养教师的机构——师范教育机构和制度的产生,师范教育事业的大规模发展,则是近代以来两三百年的事情。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地变革,这种变革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体现在其发展呈现出了综合化、信息化、国际化、大众化、普及化、终身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趋势。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师范教育,也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变革主要呈现出了综合化、大学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充足的经费投入,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质的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来源于教师培养机构——师范院校的培养。师范大学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就成了其发展面临的重要研究议题。本文立足于教师教育开放的国际大背景,以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教师教育大学化”的理念为指导,遵循“历史审视-经验借鉴-现实观照-展望未来”的总体思路,全面梳理了我国师范大学发展的历程及现状,论述了我国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师范教育转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师范大学在实现综合化转型过程中的具体思路与路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梳理了我国师范大学发展的历程及现状。我国师范教育肇始于洋务运动时期,先后经历了师范教育的兴起、独立师范教育体系建立时期(1938年一20世纪60年代初期)、师范教育停滞文化大革命的重创时期(1966—1977年)、师范教育复原时期(1977年一20世纪90年代初)、教师教育大学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师范大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扫描。其次,论述了综合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师范大学发展的客观趋势。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使师范大学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基础教育对高水平师资的需求给现有师范大学提出挑战,师范大学需要在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建找寻新的位置。以上外部环境决定了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教师教育开放背景下的必然选择。第三,阐释了向综合化转型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师范大学的自觉选择。从我国师范大学近年来的发展状况看,办学理念彰显了向综合大学转型发展的动机,实践层面的综合化转型已蔚然成风,这表明综合化转型已经成为了师范大学发展的一种自觉行为。第四,观照了国际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经验。回顾了国际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对师范学校初创期、师范学校发展阶段、向综合大学转型三个阶段进行了简要概括;对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部分发达国家师范教育转型发展状况进行了扫描,概括了其转型发展的特点,总结归纳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启示。最后,提出了我国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的路径与策略。师范大学向综合大学转型是一种合理选择,它符合世界教师教育发展潮流,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符合我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要求;师范大学在综合化转型过程中要秉持固有特色,教师教育特色是师范大学立足之本,师范大学要明确综合化转型的目的,要大力开展协同创新,提高师范大学教育质量;师范大学转型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要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学科综合化水平,处理好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关系;师范大学转型的关键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拓宽人才补充渠道,加强人才自身培养,努力提高师资学术水平;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综合化理念的生成和确立、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其学术水平的提高均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绝对不能操之过急。

张磊[5](2016)在《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术科课程成为高师院校的正式课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时至今日,术科教学仍未摆脱传统的“运动技能授受”教学模式,职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科教学能力发展受到挑战,术科教学改革的缓慢进程已然制约和影响着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术科教学改革路在何方?本研究试图将学科教学知识(即PCK)与学科教学能力(即PCA)勾连起来,以PCK作为术科教学改革的视角,旨在通过术科教学改革寻求职前体育教师PCK与PCA的发展,为职前体育教师“学会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出术科教学应有的贡献。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力求理论与实证、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相互关照与融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对术科教学的知识论与价值论等基础问题,术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匡补与澄清,从理论上对“术科教学改革为什么改,如何改”等问题给予了思考;接下来,通过对术科教学现状、P-PE-PCK现状、术科教学价值问题等三方面的实证研究,对术科教学改革的现实必要性给予了审视。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对2所师范院校6位术科教师的访谈、5所高校300名体育师范生的问卷调查,进一步考察术科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备课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基于视频的问卷调查法对2所师范院校的24名体育师范生、5所高校的300名学生、2所师范院校的300名学生分别进行了数据收集,了解职前体育教师PCK(即P-PE-PCK)状况以及术科教学在发展P-PE-PCK方面的可能性与现实效果,在此基础上运用“三角互证”对P-PE-PCK的构成要素、来源、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学校差异等情况进行了探索与论证;第三,对2所师范院校6位术科教师和6位体育师范生进行了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运动技术与教学能力的关系”加以求证,厘清术科教学的价值问题;最后,通过实验研究考察了理论构建的“参与式PBL教学模式”的现实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术科教学改革如何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实验研究阶段,分别在2所师范院校针对网球普修课、足球普修课和足球专项课进行了1项探索性教学实验和2项验证性教学实验,并在足球公体课中开展了“足球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教学实验,从而为“术科教学的课内外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与数据支撑:最后,对研究内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反思,并对今后的研究给予了展望。通过以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本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实践取向”的术科教学基础理论体系和“问题化取向”的术科教学基本理论体系。“实践取向”的术科教学基础理论体系表明,术科教学的“知识实体”为运动技术,其知识类型为“实践知识”;学习者需要以教学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身体练习体验,实现运动技术的“有意义学习”;术科教师应构建“平等、合作、对话、实践、反思”的“学习场域”来保证学生体验运动技术教学过程的机会,并不断引导其思考“如何教”的问题;运动技术或者教育类课程知识不能独立支撑起现实教学,当以上两类知识结合其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运用而形成PCK时,学科教学能力PCA也随即得到发展。教学是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过程,现实教学情境的学科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成为PCK向PCA转化的中介变量。术科的教与学价值应走出“工具理性的樊篱”,不应仅限于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动作示范能力的获得,而应该追求运动技术的获得之于学生更为深广的教学意义,这些意义同样需要在教学实践体验中通过不断反思获得。“问题化取向”的术科教学基本理论体系表明,术科教学目标应由运动技术的提高与—般教学能力的发展转向学科教学能力(PCA)的发展,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坚持适宜—量力性原则、前沿—基础性原则和职业—整合性原则,内容的组织应该走“问题化”组织策略,并借鉴问题支架或3C3R模型来设计术科教学问题;术科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术科教学方法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并面临着有效性陷阱,术科教学方法的现代性缺席可谓术科教学方法的现实困境,术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方向与有效性问题都应该得到追问。术科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技评+达标”式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去情境化”的评价,注重真实情境下问题解决能力的“片段教学或模拟上课”可作为术科教学中进行教学能力考核的真实性评价方式。术科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运动技能授受”教学模式应该得到扬弃,“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现实必要与理论依据。2、揭示并完善了术科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P-PE-PCK的现实状况、以及术科教学价值问题。其一,现实中术科教学面临着“常规问题”与“异常问题”。“常规问题”表现为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考核,主要还是围绕提高运动技能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为主,教学考核也仍然以“技评+达标”为主。“异常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术科教师在备课环节所表现出的“备课模式”,即术科教师普遍反映由于教学经验、个人精力等原因,他们不会每天、每节课都去备课,他们会根据以前教案或者做些许修改,或者按照原来的“走”,每个时期、每个阶段上什么、怎么上他们都已了然于胸,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上课。二是术科教师教学考核中存在着“人为降低考核标准”这—“考核失真”问题,该问题主要受到了“学生水平、教师压力、教师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三是术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无奈”的感受,这些“无奈”来自于“教师所说的苦衷、教学瓶颈,以及由于教学进度被打乱或者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而导致教师产生的负面情绪”。其二,P-PE-PCK发展表现出性别、年级、学校差异,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本研究首次确证了P-PE-PCK的结构要素,即P-PE-PCK由“体育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的知识、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体育教学评价的知识、安全教学环境的知识、体育教学目标的知识”等6个维度的知识构成。其中,“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在P-PE-PCK各维度中处于核心地位,最能代表P-PE-PCK的水平。其次,绝大部分P-PE-PCK总体情况以及各维度的知识情况处于“笼统或有限理解PCK”的水平,总的来看,P-PE-PCK各个维度上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掌握情况不容乐观。P-PE-PCK各维度知识来源于9个方面,分别是“术科学习经验、实习经验与反思、个人生活经验、个人练习体验、个人反思总结、阅读专业书刊、理论课学习、作为中小学学生时的经验和课堂观察”,其中,“术科学习经验”仍是P-PE-PCK的主要来源。P-PE-PCK各维度知识表现出一定的年级差异。一般高校与“985、211”高校之间的P-PE-PCK并不存在差异,而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之间的P-PE-PCK存在差异,师范院校的P-PE-PCK要更好一些。就性别而言,男生与女生之间在PCK各维度以及总体PCK上均具有差异,在平均水平上,女生PCK要高于男生PCK。其三,术科教学价值表现为“技术理解”。传统的术科教学价值取向是“技术记忆”式的,教师和学生追求的是运动技术的巩固与熟练。经由扎根理论,本研究首次提出了“技术理解”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两个扎根理论,一是术科教学价值体现为技术理解,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记忆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其中,记忆性理解表现为掌握运动技术,创造性理解体现为提炼运动技术的教学意义,表现在“关于运动技术本身知识点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价值的认知、关于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认知、关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理解能力的认知、关于教学安全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教学策略的认知”等几个方面;二是不同程度的技术理解对于教学有着不同的意义。首先,没有技术便没办法进行教学;其次,仅仅是记忆性理解也不足以进行教学;最后,当对运动技术达到创造性理解程度时,便可以进行教学。加深技术理解的途径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练习、课堂观察、书本知识学习”等6个方面。3、证实了“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其一,问题化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与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术科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加以问题化处理,并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这些问题加以课前或现场的解决,足球与网球的教学实验证实这些做法是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问题化设置可以是课前布置和设置的,也可以是课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生成的;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问题化也可以是任务式的,如课前在给下节课参与教学的学生布置的任务,以及课堂上让各自小组完成创新性练习方式的设计,这既是对教学内容“如何教”问题的设置,也是给每个小组分配的任务。其二,“模拟上课”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具有可行性。本研究的教学实验中所采用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是模拟上课,其中,在足球和网球普修课中采用的是“个人模拟上课”,在专项课中则是采用了“小组模拟上课”的形式,并运用自编的《基于观察的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量规》对模拟上课的情况进行了评价。教学实验表明,运动技能考核与教学能力考核可在教学考核时同时展开,并且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当然,这需要教师之间的积极配合。其三,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首先,足球与网球教学实验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相关运动技术、PCK与学科教学能力方面相较于传统教学具有更好的效果,这是其内部效度的体现;其次,该教学模式在网球普修课、足球普修课与足球专项课上的实施所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则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可推广性的另一支撑便是该教学模式所采用的PBL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考核的可行性也在教学实验中得到了证实。4、拓展了高师院校发展学生教学能力的新途径,即“术科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当前术科教学与教育实习在发展学生教学能力上所反映出的共有问题便是学生教学实践机会少,专项班学生在公体课上进行教育实实这一思路为这一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能,进而为构建“术科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提供了思想来源与实践准备。“术科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实验,初步证实了这一教育实习模式在发展体育师范生“关于学生的知识与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等PCK维度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高师院校可以把公共体育课堂作为实习基地,由专业课任课教师或者专业课与公体课任课教师共同承担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一来,体育师范生体验真实教学的机会便会明显的增加。从现实来看,该教育实习模式在高师院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应该成为教育实习模式的重要补充形式。

于兴国[6](2010)在《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教师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成败,乃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基于这种共识,教师教育日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可以肯定地说,教师教育已成为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焦点。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正经历一个特殊的阶段——社会转型时期。此一转型发轫于经济领域,很快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自身也在发生转型。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可以说,教师教育也随之进入了重大转型时期。在转型时期,如何研究、制定、实施最为有效的教师教育政策,建立起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和制度,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当前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处于新旧混杂的“转型”状态。传统的教师教育政策是以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制定的,适应计划经济时代要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逐步暴露出来。我国各界人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逐步拓宽并加深了教师教育政策研究和改革的力度。20世纪末至今,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新型教师教育政策,概而言之,主要包括反对封闭追求开放的“教师教育开放化政策”、反对分离追求整合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政策”、反对低层次追求高层次的“教师教育高端化政策”等几方面。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旧政策是否应该完全摒弃,新政策是否完全合理,都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转型期中国的教师教育政策进行多维度、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总结已有的经验与教训,并对今后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进行展望性的思考。论文全文由绪论和正文七章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以及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正文第一章主要通过对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进行纵向考察,一方面旨在明确教师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和方向,同时也为了厘清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历史基础;正文第二章通过对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现实背景的横向考察,一方面为了阐明教师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同时也是为了探寻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现实基础;正文第三章主要考察和分析了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是基于什么样的理念和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正文第四至六章则分别对转型期的中国三大教师教育政策——开放化政策、一体化政策和高端化政策,从政策的缘起、过程与内容、成效与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剖析。基于前面各章的考察与分析,正文第七章就就今后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调整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第一,完善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政策;第二,推进教师教育的重心后移;第三,实施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管理制度;第四,积极完善和改进教师教育立法;第五,改革与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第六,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王延文[7](2004)在《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各国将教育提升到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教师专业化成为了关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及评估研究等方法,遵循思考的逻辑性,以“分析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为基础和前提,以“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为核心与灵魂,以“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评估”为特征和标志,通过对教师专业的理念和责任感、教育认识论与教学原理及教师规范等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实现对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本文在给出了教师、教师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师专业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拓展等方面的概述,开启了本文的内容窗口;继尔,由 17 世纪末出现的最早期师范教育雏形、教师的专业发展,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形成,回顾了世界范围内及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艰苦历程,同时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分阶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给予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硬道理、具有阶段性、具多层面、多领域等深刻启示。在对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中,通过师范教育层次及教师学历要求、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深化课程建设、拓展学科专业内容、重视师资培养、强调教师教育连续性与可持续发展,注重提高教师素质与待遇等方面,列举了各国教师教育的改革趋势与发展战略;以社会对教师专业性职业认识差异的显示、教师理念认识不到位的原因、教师专业团体与教师自主性不够规范和突出的表现以及教师教育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的理由等方面论述了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表明了我国教师专业化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同时指出了我国高师院校在上述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潮流,是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与方向,是教育实践的呼唤与教育理论的回应等方面展示了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做了必要的阐述。其次,本文就教师专业化的管理体系结构及行业管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论述了教师专业化的政策保障体系、制度管理体系和经济保障体系,其中主要阐明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及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的国内外发展情况,并以美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特有管理模式为背景,阐述了美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特有管理模式,并指出了我国教师专业化制度创新的发展方向。再有,本文在教师专业化培训体系中,借鉴国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从事实层面和历史层面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培养目标及规格为方向,结合学科理状趋势及发展目标,以社会需求为条件,以制定学制与<WP=4>学时分配为细则,在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应用课程、技术课程以及技能课程等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描绘了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的总体构想。在进一步推进高师课程设计改革的进程中,在遵循课程改革的原则前提下,讨论了高师课程改革的方法与技术问题,详解了改革的具体内容与措施,从而为建立一支具有科学、严密、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帮助。不仅如此,本文还循着国际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说明了目前传统教师教育模式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冲突、教育制度单层次存在、教师教育体系不完善,相对封闭独立等缺陷,建议重新建立包括本科、教育硕士等层次新型教师教育模式,注重开放型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探讨,体现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格局,从而变学历教育为资格教育,从而进一步向教师专业化的深层次发展迈进。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估是一个关涉教师专业化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结合教师扮演的角色要求,从思想道德、职业品格、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描绘了教师素质结构体系指标。同时,以教师专业化为取向,说明教师应该成为学者和专家、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提高科研素养以及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备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等,从而实现教师应该成为青少年灵魂的优秀塑造者的终级目标。众所周知,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质量,因此要对其建立评估体系,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在深入探讨教师评估内涵的基础上,列举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教师评估的改革经验,基于我国教师评估的现状,给出了教师评估的改革思路、教师评估的类型以及教师评估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工作能力、工作敬业表现、完成工作实绩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评估的指标体系。为使读者更加清晰该教师评估体系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对某个案的数据列进行数学建模,构造出最优数据列,获得相应关联序,从而建立了该个案的评估模型,对教师评估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以事实诠释了教师评估的意义。最后,在总结了教师教育 100 多年的历程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之后,就改革我国现有高等师范教育体制、严格教师证书及教师教育认可和质量评估等制度、提高教?

宋艳丽[8](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研究 ——以F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师范教育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强化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重心。因此,通过调查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现状来研究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从哲学实践理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探寻培养新时代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必要性。以F大学的本科师范生为样本随机取样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41份,分别对F大学师范类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基地的实习指导老师和毕业于F大学并已从教的本科师范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当前F大学本科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技能整体情况欠佳。对教材的处理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与反馈技能和班级组织管理技能方面有待提高。2.本科师范生在实习环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实习时间不充裕、实习次数偏少、独立授课次数不够、班主任工作实习安排欠缺、教育教学实习基地不稳定等。3.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高校发展,对师范性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在全面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出现了“重综合性弱师范性”的趋势,即对师范性的重视程度有所倾斜。4.师范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想化,重理论轻实践。F大学在师范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教育理论课时所占比例远超过实践技能课时,教学实践落实不到位,重理论轻实践,影响着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5.大班制教学阻碍创新教学的实施。F大学师范专业班额人数较多,科任教师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和创新教学改革,导致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技能整体效果差强人意。最后,根据以上研究发现,结合新时代教育政策,对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教育意见和管理对策。

赵云[9](2010)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文化”、“人”、“教育”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试图以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当代钢琴文化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辨证思考。对于当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的缺失与不足,试图探讨其文化原因并给予相应的钢琴教育解决之道。全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旨在从横向、空间的角度探析“文化”、“教育”、“人”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提出“文化一人一教育”这一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则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具体地揭示文化与钢琴教育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与潜在性,另一方面钢琴教育也同样通过选择、传播与创新来作用于文化。第三章将此三者间的关系放入历史进程中加以梳理与思考,研究通常分为两个过程:其一为社会文化通过对人的影响从而对钢琴教育在形式方面的影响(文化→人→钢琴教育),其二为通过钢琴教育活动进而对中国钢琴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钢琴教育→人→钢琴文化)。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在这里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探讨与研究。第四章主要分析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为钢琴教育带来的较好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出的繁荣发展面貌。第五章则反观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一些令人担忧之现象,探解影响这些现象的文化之源。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实用主义”文化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而钢琴教育的可行性解决之道是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品质来实现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最后,笔者在总结全文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钢琴教育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形态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因此,无论面对当今钢琴文化中呈现的可喜成绩还是不足缺憾,都应始终保持客观自信的态度来面对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未来。其次,在“文化”“人”“教育”三者间,“人”是作为链接“文化”与“教育”二者的中介与基础而存在的。因此,只要心中存在着纯净的灯塔之光,即有希望使文化和教育沿着健康的态势发展。最后,对于钢琴教育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应通过对钢琴教育根本目的的再审视,明确钢琴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心灵的指引而非单纯的知识传输,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教育脱离当今一些社会文化带来的困扰,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艾小平[10](2017)在《立足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四元多维”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也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实践是教师职业的根本特性之一,实践教学是现行教师教育最为重要也最为薄弱的部分。联结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和农村师资补充的实习支教是教育实习的创新形式,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难点和希望。现有实习支教各种模式的设计缺陷使实习支教实践背离了实现“双赢”的初衷,实践效果差强人意,有必要依据当前教育综合改革趋势,建构统合、完善的实习支教新模式。在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建构以实习支教为联结和抓手的“四元多维”教育综合改革模式,既是对实践教学理论、教师教育理论的推进和发展,也对我国当前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教育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元多维”模式既是以师范生培养为核心和本体价值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又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追求多元价值目标实现、促进区域教育生态发展的综合教育改革模式。本研究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依据文献分析——理论关照——实践反思——模型建构——策略应用的基本思路,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紧紧围绕“四元多维”模式的理论建构,从微观实践教学和宏观教育管理两个视角,探讨“四元多维”模式的建构基础、理论内涵、建构原则、运行要求及应用策略。“四元多维”模式针对现有实习支教三种模式的缺陷升级而成,在完善实践主体关系、加强实践场域转换以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同时,摄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教师轮训和免费师范生教育等项目,统合了更多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致力于区域教育生态建设。全文除引言外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探讨“四元多维”模式的建构基础,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政策指引及现实需要,阐明模式建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通过对时代背景的考察,阐明实习支教对于我国当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确立模式建构的价值基底;通过对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渐进性教育改革理论等的解读,阐明相关理论对建构“四元多维”模式的理念指引,确立模式建构的学理基础;通过对我国相关教育政策的梳理,阐明建构“四元多维”模式的政策依据,确立模式建构的制度规范;通过对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和实习支教模式的固有缺陷的分析,寻找建构“四元多维”模式的直接动因,确立模式建构的可为空间。第二章主要探讨“四元多维”模式的理论内涵,从理念、内核、目标、要素和特征等方面,阐释模式的合理性与独特性。“四元多维”模式以当前主流的“整体和谐”的存在型实践、“实践反思”的学习型教师和“多元共生”的生态型教育等为基本理念,以连续的时间向度、整合的空间向度、融合的关系向度、投入的主体向度、具体的情境向度和内在的系统向度等为内核,整合多个教育改革项目,摄入“四元”组织要素和“四元”主体要素,期望通过以实践教学为抓手的教育综合改革设计与实施,实现各类教师的协同发展,推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一体化、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进而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与教育发展的一体化。模式具有实践设计、实践目标、实践主体、实践资源和实践效益等多重效价整合的特征。第三章主要探讨“四元多维”模式的建构原则与运行要求,以对模式的合理性的突出与强调来保障模式的内在可行性。主要从整体与局部、理论与实践、能力与价值、先进性与适应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等五对基本范畴来探讨建构“四元多维”教师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在每对范畴所构成的张力结构中彰显模式的系统性、平衡性、辩证性和生态性;同时强调整合效益与个性价值、组织支持与大胆创新、位元责任与合作共生的有机结合,以此作为模式运行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模式的整合效益和生态功能。第四章主要探讨“四元多维”模式的应用策略,从文化凝练、高师改革、模式设计与实施及共同体建设等角度给予策略建议,提升模式的外部可行性。从理解文化多样性、形成多元文化教育观和建设多元融合的组织文化等方面凝聚“四元多维”模式的文化精魂;以改革高师实践教学夯实“四元多维”模式的内在基础;通过优化模式前期设计、加强模式实施的前期准备奠定“四元多维”模式的实施框架;通过实施过程评估强化“四元多维”模式的过程引导;建设教师实践共同体为“四元多维”模式提供现实承载。总之,本文试图通过“四元多维”模式的理论建构来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从“应然”角度完善实习支教模式,为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教师教育发展及区域教育生态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新思路:以实习支教为载体推动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一体化,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以实习支教为抓手进行教育综合改革,通过地市综合教育改革联结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省级统筹——地市协同——县域均衡”的改革框架;以教师为“棋眼”下好区域教育生态发展这盘棋,在教师、学校、教育的同步、可持续发展中实现教育质量提高和教育公平改进,最终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二、浅析高师教师转型的必要性和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高师教师转型的必要性和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两岸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以两岸几所高师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 幼儿教师培养的迫切需要
        (二) 高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 两岸交流日益频繁的驱动
        (四) 个人学习经历及研究兴趣
    二、 文献综述
        (一) 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研究
        (二) 与课程设置相关的幼师专业知能研究
        (三) 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四) 关于两岸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五)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创新点
    三、 研究计划
        (一) 研究问题与目的
        (二) 研究内容与意义
        (三) 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二章 中国大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一、 中国大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
        (一) 外部因素
        (二) 内部因素
    二、 培养目标
    三、 课程内容安排
        (一) 课程结构及内容
        (二) 教育实习
    四、 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一) 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设置
        (二) 关于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反思
第三章 台湾高师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一、 台湾高师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
        (一) 外部因素
        (二) 内部因素
    二、 培养目标
    三、 课程内容安排
        (一) 课程结构及内容
        (二) 实习
    四、 幼教学程
        (一) 幼教学程的缘起与相关政策
        (二) 幼教学程的主要内容分析
第四章 两岸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
    一、 两岸课程设置影响因素的比较
        (一) 外部因素的比较
        (二) 内部因素的比较
    二、 培养目标的比较
    三、 课程内容安排的比较
        (一) 课程结构及内容的比较
        (二) 实习的比较
第五章 结论及反思
    一、 结论与建议
    二、 反思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美术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研究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比较研究
        (三)调查研究
        (四)案例研究
    六、论文的基本架构
第一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与现状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
        一、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对卓越美术教师的相关认定
        二、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理想美术教师的理解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培养目标
    第二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分类
        二、“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结构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素质标准
    第三节 华东地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现况调查
        一、调研说明
        二、调查量表设计
        三、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知识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能力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五、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态度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改革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政策指导文件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第二节“卓越教师”相关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政策指导文件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三、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
        四、思考与启示
    第三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
        一、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二、英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三、德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四、日本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五、思考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问题表征
    第二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学实施的问题表征
    第三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问题归因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外在归因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内在归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诉求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原点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基础
        三、“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二、“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一、方案制定的依据与标准
        二、课程结构的设计
        三、培养模式的设计
        四、课程的具体设置
        五、培养计划的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理念基础
        一、“意义性学习”理论
        二、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三、“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
        二、“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学科综合探究取向的《美术作品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作品鉴赏》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实践
        四、《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四节 社会文化议题探究取向的《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三、《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五节 美术教育情境模拟取向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本章小结
第六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理念基础
        一、“反思性实践”理论
        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三、“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
        二、“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项目实践与教研反思取向的《美术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实习》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四节 校外资源合作取向的《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场馆美术教育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三、《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展望
        一、当代社会的全面变革
        二、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面对的挑战
        三、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方向
        四、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愿景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反思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本研究的成效
        二、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三、未来研究方向
        四、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致谢

(3)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 ——以A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史为鉴: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制度变迁
    第一节 “师法日本”与我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高师改大”与我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三节 “院系调整”与建国后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第四节 “高师综合化”与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五节 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制度分析
第二章 他山之石: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从“双轨制”走向“一体化”:法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二节 从“封闭定向”到“大学化”:日本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三节 从“独立封闭”到“多元开放”: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四节 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经验:综合化的趋势与反思
第三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现状调查:A师范大学案例
    第一节 A师范大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A师范大学综合化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A师范大学综合化战略:迈向教学研究性大学的举措
    第四节 A师范大学综合化发展的评析
第四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现状调查:B学院案例
    第一节 B学院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B学院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B学院综合化战略:去师范化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B学院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成就
    第五节 B学院综合化发展的评析
第五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现状调查:c师专案例
    第一节 C师专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C师专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C师专综合化战略:双主体并行的措施
    第四节 C师专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成绩
    第五节 C师专综合化发展的评析
第六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策略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模式分析
    第二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教师教育的困境
    第四节 优化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策略选择
    第五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发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建议
    第六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
附录一:访谈对象一览表
附录二:院校领导、教师等访谈提纲
附录三:访谈内容摘录
附录四:攻读博士期间从事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4)教师教育开放背景下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师范大学向综合化转型是国际师范教育发展的普遍历程
        1.1.2 教师教育的兴起迫使传统师范大学提出综合化转型要求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理论
        1.2.2 有助于我国师范大学发展提供价值判断和政策依据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师范院校综合化研究
        1.3.2 国内师范大学综合化研究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与研究边界
        1.5.1 师范大学
        1.5.2 综合大学
        1.5.3 教师教育开放性
        1.5.4 师范大学综合化
    1.6 研究重点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第2章 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2.1 我国师范教育兴起和发展
        2.1.1 师范教育肇始期
        2.1.2 师范教育体系独创期
        2.1.3 师范教育发展停滞期
        2.1.4 师范教育发展复原期
        2.1.5 师范教育转型发展期
    2.2 我国师范教育曾经历过的综合化改革回眸
        2.2.1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综合化的滥觞
        2.2.2 民国师范教育综合化改革的实践
        2.2.3 对民国时期师范教育综合化改革的评论
    2.3 现阶段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现状
        2.3.1 师范院校的规模数量已构成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3.2 师范院校在我国各级各类教师培养上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2.3.3 师范院校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2.3.4 师范大学成为我国师范教育的中坚力量
第3章 综合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师范大学发展的客观趋势
    3.1 教师教育开放性特征使师范大学的发展空间受到逼仄
        3.1.1 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挤压了师范大学的生存空间
        3.1.2 教师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压缩了师范大学的办学空间
    3.2 基础教育对高水平师资的需求给现有师范大学提出挑战
        3.2.1 国家对中小学教师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
        3.2.2 基础教育实践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
        3.2.3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方式和要求发生明显改变
    3.3 师范大学需要在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建中找寻新的位置
        3.3.1 师范大学希望确保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3.3.2 师范大学期望通过综合化转型向高等教育高端发展
第4章 实现综合化是当前我国师范大学的自觉选择
    4.1 师范大学向综合大学转型的动机已昭然若揭
        4.1.1 办学理念向综合大学倾斜
        4.1.2 办学目标向综合化靠拢
    4.2 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的实践已蔚然成风
        4.2.1 学科建设呈现综合化趋势
        4.2.2 专业设置呈现综合化趋势
        4.2.3 人才培养模式呈现综合化趋势
        4.2.4 学生就业呈现综合化趋势
    4.3 对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现状的评价
        4.3.1 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
        4.3.2 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转型模式各具特色
第5章 国际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观照与启示
    5.1 国际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
        5.1.1 师范学校初创阶段
        5.1.2 师范院校发展阶段
        5.1.3 向综合大学转型阶段
    5.2 部分发达国家师范教育转型发展的状况
        5.2.1 美国师范教育发展状况
        5.2.2 法国师范教育发展状况
        5.2.3 德国师范教育发展状况
        5.2.4 俄罗斯师范教育发展状况
    5.3 国际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特点
        5.3.1 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均经历了综合化的发展阶段
        5.3.2 师范院校转型过程中坚持把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整合
        5.3.3 市场化机制促使教师培养机构多元化
        5.3.4 教师教育由职业化向专业化迈进
    5.4 借鉴与启示
        5.4.1 综合性大学实施教师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普遍做法
        5.4.2 师资培养模式均经历了由封闭走向开放
        5.4.3 注重通识教育是师范大学综合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5.4.4 重视教学实践能力是一致做法
        5.4.5 师范院校向综合化需要经历较长的历史过程
第6章 我国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的路径与策略
    6.1 师范大学向综合大学转型是一种合理选择
        6.1.1 师范大学向综合化转型符合世界教师教育发展潮流
        6.1.2 师范大学向综合化转型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
        6.1.3 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符合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要求
    6.2 师范大学在综合化转型过程中要秉持固有特色
        6.2.1 教师教育特色是师范大学立校之本
        6.2.2 师范大学要明确综合化转型的目的
        6.2.3 注重通识教育发挥文理学科优势
    6.3 师范大学转型的根本在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
        6.3.1 明确办学定位
        6.3.2 提升学科综合化水平
        6.3.3 处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关系
    6.4 师范大学转型的关键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4.1 完善师资管理体制
        6.4.2 拓宽师资补充渠道
        6.4.3 加强师资自身培养
        6.4.4 提高学术水平
    6.5 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6.5.1 综合化理念的生成和确立需要历经一个历史过程
        6.5.2 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与发展需要历经一个历史过程
        6.5.3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6.5.4 师范教育向综合化转型绝不能操之过急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5)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问题与设计:研究概述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术科教学改革尚未找到它的“伽利略”:追问现实的紧迫性
        1.1.2 师范教育面临着专业化的固有风险:拷问策略的合理性
        1.1.3 PCK理念的倡导与发展:叩问理论的可行性
        1.2 研究问题的阐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P-PE-PCK
        1.4.2 术科
        1.4.3 教学
        1.4.4 教学改革
        1.5 论文结构与创新
        1.5.1 论文结构
        1.5.2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术科教学改革研究进展
        2.1.1 我国术科教学改革研究的不同范式表达
        2.1.2 国外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2.1.3 小结
        2.2 国内外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状况
        2.2.1 我国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状况
        2.2.2 国外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状况
        2.2.3 小结
        2.3 国内外“师范生PCK”的研究进展
        2.3.1 国内外PCK研究概况
        2.3.2 师范生PCK的现实发展状况
        2.3.3 师范生PCK的发展途径
        2.3.4 师范生PCK的测量方法
        2.3.5 PCK与教学能力的关系
        2.3.6 P-PE-PCK的研究状况
        2.3.7 小结
        2.4 文献总结
    3 研究设计与过程
        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3.2 研究策略与方法
        3.2.1 量化研究策略与具体方法
        3.2.2 质性研究策略与具体方法
        3.2.3 混合研究策略
        3.3 研究工具
        3.3.1 量化研究工具
        3.3.2 质性研究工具
        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3.4.1 数据收集
        3.4.2 数据编码
        3.4.3 数据处理
        3.5 研究过程
        3.5.1 前期准备
        3.5.2 实施过程
        3.5.3 后期整理
        3.6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3.6.1 质性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3.6.2 实验研究的效度
        3.6.3 研究者角色
        3.6.4 伦理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术科教学改革的理论准备
    4 理论基石:术科教学理论基础的匡补与诠释
        4.1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薄弱
        4.1.1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与价值论基础的论述较少
        4.1.2 术科课程与教学长期存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割裂”现象
        4.1.3 运动技术的教育学意义被遮蔽
        4.2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
        4.2.1 知识论基础论域
        4.2.2 术科教学的“知识性怀疑”:从“学科”与“术科”之争谈起——回答术科课程“有没有知识传授”的问题
        4.2.3 运动技术:术科课程知识的本体论追问——回答术科课程知识“是什么”的问题
        4.2.4 实践知识:术科课程知识的身体与实践维度——回答术科课程知识“是什么类型知识”的问题
        4.2.5 作为参与者的身体练习体验:术科课程知识的学习方式——回答术科课程知识“如何学”的问题
        4.2.6 学习场域:术科课程知识“体验学习”何以可能——回答术科课程知识“如何教”的问题
        4.2.7 CK、PCK与PCA: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
        4.2.8 现实情境的教学问题解决过程:PCK向PCA转化的机制问题
        4.3 术科教学的价值论基础
        4.3.1 价值论基础论域
        4.3.2 术科教学的价值判断
        4.3.3 术科教学的价值取向
        4.4 小结
    5 理论方向: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检讨与澄清
        5.1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域与论说方式
        5.1.1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域
        5.1.2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说方式
        5.2 术科教学目标的取向问题
        5.2.1 术科教学目标的实然取向
        5.2.2 术科教学目标的应然取向
        5.3 术科教学内容的改造问题
        5.3.1 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与呈现问题
        5.3.2 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继承与发展
        5.3.3 “术科教学内容问题化”组织策略:内涵与组织方式
        5.4 术科教学方法的发展问题
        5.4.1 传统术科教学方法的功利与有效问题
        5.4.2 现代术科教学方法的多元与缺席问题
        5.4.3 术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追问”
        5.5 术科教学评价的优化问题
        5.5.1 传统术科教学评价的“去情境化”问题
        5.5.2 术科教学评价方式的现代转向
        5.5.3 术科教学多元评价方案
        5.6 术科教学模式的改进问题
        5.6.1 传统“运动技能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5.6.2 “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5.7 小结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术科教学改革的现实必要与实践探索
    6 教学发展必要:基于混合研究的术科教学状况的再揭示
        6.1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样本选取情况
        6.1.1 术科教学状况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调查对象的情况
        6.1.2 术科教师教学观念访谈提纲的设计与访谈对象的情况
        6.2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术科教学状况
        6.2.1 术科教学方法使用情况
        6.2.2 术科教学反馈情况
        6.2.3 术科教学考核情况
        6.2.4 体育师范生的术科学习情况
        6.3 基于“访谈法”的术科教学状况
        6.3.1 术科教师形成的“备课模式”
        6.3.2 术科教学普修与专选目标的“各异”
        6.3.3 术科教师教学方法使用的“多样”
        6.3.4 术科教学考核的“异常”
        6.3.5 术科教师教学中的“无奈”
        6.4 小结
    7 知识发展必要:基于混合研究的术科教学效果P-PE-PCK问题初探
        7.1 P-PE-PCK的测量工具:借鉴与编制
        7.1.1 备课法的借鉴与使用
        7.1.2 基于视频—问卷调查法的借鉴与使用
        7.1.3 P-PE-PCK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使用
        7.2 基于“备课法”的P-PE-PCK:构成要素与来源
        7.2.1 P-PE-PCK的构成要素
        7.2.2 P-PE-PCK的来源
        7.3 基于“视频—问卷调查法”的P-PE-PCK:维度得分与年级特征
        7.3.1 P-PE-PCK总体得分情况和各个维度得分情况
        7.3.2 P-PE-PCK的年级差异
        7.3.3 P-PE-PCK的性别差异
        7.3.4 不同类型学校之间P-PE-PCK差异
        7.4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P-PE-PCK:维度验证与拓展
        7.4.1 P-PE-PCK各维度与总体PCK的相关关系
        7.4.2 P-PE-PCK各维度的具体表现
        7.4.3 P-PE-PCK各维度的年级、性别差异
        7.5 基于“三角互证”的P-PE-PCK的结构:要素、关系与特征
        7.5.1 P-PE-PCK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7.5.2 P-PE-PCK的学校、年级、性别差异
        7.6 小结
    8 价值发展必要: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术科教学价值再求证
        8.1 术科教学价值的认识回顾
        8.2 对术科教学价值认识的破解:扎根理论的尝试
        8.2.1 扎根理论概述
        8.2.2 访谈资料的收集
        8.2.3 访谈资料的编码
        8.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8.3 核心类属分析
        8.3.1 技术认知的维度
        8.3.2 加深技术认知的途径
        8.3.3 技术认知程度与教学的关系
        8.4 理论发现:“技术理解”
        8.4.1 “技术理解”的含义
        8.4.2 “技术理解”的维度
        8.5 扎根理论的形成:术科教学价值论
        8.6 小结
    9 实践探索: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9.1 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9.1.1 教学预实验的开展
        9.1.2 教学能力测评工具的确定
        9.1.3 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评方案的确定
        9.2 实验研究一:A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普修)“参与式PBL教学模式”探索性实验
        9.2.1 实验方案
        9.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2.3 实验一结论
        9.3 实验研究二:D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参与式PBL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
        9.3.1 实验方案
        9.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3.3 实验二结论
        9.4 实验研究三:D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参与式PBL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
        9.4.1 实验方案
        9.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4.3 实验三结论
        9.5 实验研究四:D高校“足球专项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实验—“术科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9.5.1 实验方案
        9.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5.3 实验四结论
        9.6 小结
第四部分 回眸与远眺:总结、反思与展望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2 建议
        10.2.1 术科课程与教学理论建设建言
        10.2.2 术科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建言
    11 研究反思与展望
        11.1 研究反思
        11.1.1 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与数量性问题
        11.1.2 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问题
        11.1.3 研究程度的深入性与全面性问题
        11.2 研究展望
        11.2.1 研究趋势分析
        11.2.2 后续研究构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历史基础:教师教育政策的演进
    一、仿苏重建时期的教师教育政策
    二、混乱滑坡时期的教师教育政策
    三、恢复发展时期的教师教育政策
    四、建国以来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过程分析
第二章 社会背景:社会转型与教师教育政策
    一、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教师教育政策
    二、教育变革与教师教育政策
    三、中小学教师队伍与教师教育政策
第三章 转型期教师教育政策的理念与目标
    一、转型期教师教育政策的理念
    二、转型期教师教育政策的目标
第四章 开放化:转型期教师教育政策之一
    一、教师教育开放化政策的缘起
    二、教师教育开放化政策的内容与过程
    三、教师教育开放化政策的成效与问题
第五章 一体化:转型期教师教育政策之二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政策的缘起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政策的内容与过程
    三、教师教育一体化政策的成效与反思
第六章 高端化:转型期教师教育政策之三
    一、教师教育高端化政策的缘起
    二、教师教育高端化政策的内容与过程
    三、教师教育高端化政策的成效分析
第七章 转型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政策
    二、推进教师教育的重心后移
    三、建立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管理制度
    四、积极完善和改进教师教育立法
    五、改革与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六、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发展
    2.1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
    2.2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2.3 教师专业化国内外现状
    2.4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 各国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
    3.2 高师院校存在的弊端
    3.3 社会发展对专业化教师的需求
第四章 教师专业化管理体系结构
    4.1 教师专业化管理体系
    4.2 教师专业化中的行业管理研究
第五章 教师专业化中培训体系
    5.1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5.2 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分析和研究
第六章 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估研究的分析和研究
    6.1 教师专业素质的分析和研究
    6.2 教师综合评估体系的分析与研究
    6.3 教师评估模型及案例分析
第七章 教师专业化的对策与建议
    7.1 改革我国现有高等师范教育体制
    7.2 政策体制上为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提供保障
    7.3 提高教师的报酬待遇,改变教师职业声望与收入反差过大的境况
    7.4 提供和增大教师专业自主权
参考文献

(8)新时代背景下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研究 ——以F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必要性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教学实践技能的研究
        一、教学实践技能内涵的研究
        二、教学实践技能分类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国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二、国内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三、国内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现状的研究
        四、对当前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述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师范生
        二、实践技能
        三、教学实践技能
        四、教学实践技能的分类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哲学上的实践理论
        二、教育心理学技能形成与发展理论
        三、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三节 新时代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理论构建
        一、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理论模型
        二、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发展模型
第三章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测评量表的修订与编制
    第一节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测评量表的修订
        一、预测问卷的施测
        二、预测问卷的检验分析
    第二节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测评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一、正式问卷的实测
        二、信效度检验
第四章 新时代背景下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步骤
    第二节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一、教学实践概况的统计分析
        二、本科师范生教育见习/教学实习概况与反馈的统计分析
        三、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在人口学变量及见习/实习次数上的差异比较
        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讨论
    第三节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现状访谈与分析
        一、访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
        二、访谈大纲的具体内容
        三、访谈结果分析讨论
第五章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实践技能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亟待提高
        二、见习/实习环节实践技能训练不足,问题突出
    第二节 影响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原因分析
        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高校发展,对师范性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师范院校课程体系设置过于理想化,重理论轻实践
        三、师范专业人数扩增,大班制教学阻碍创新教学的实施
        四、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不强、学习主动性不高
第六章 新时代背景下强化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的管理对策
    第一节 构建新时代全方位的教师教育实践体系
        一、优化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
        二、合理安排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规范教育实习活动管理
        三、拓宽师范生教学实践的渠道,丰富创新教育实践形式
    第二节 加强新时代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一、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
        二、建立健全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教育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第三节 建设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切实保障教育实践经费投入
        一、协同建设U-G-S发展共同体,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
        二、建立师范生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教育实践经费的投入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相关概念的界说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一种新的研究框架:"文化—人—教育"
    第一节 文化与人
        一、文化社会学中的"文化"与"人"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
        三、文化哲学中的"文化"与"人"
    第二节 教育与人
        一、我国教育智慧中的"教育与人"
        二、西方教育精髓中的"教育与人"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文化的流变与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二者关系
    第四节 对"文化—人—教育"的关系解读
        一、从文化与人的关系来看,教育起着中介转化作用
        二、从教育与人的关系看,教育是使人获得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看,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
第二章 文化与钢琴教育的相互作用机制
    第一节 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特点
        一、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
        二、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潜在性
    第二节 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机制
        一、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选择
        二、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传播
        三、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创新
第三章 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人—钢琴教育"
    第一节 中西音乐文化背景与中国钢琴教育
        一、中西音乐及其文化背景的比较
        二、中西音乐文化差异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
        一、宗教文化传播与中国钢琴教育的初现
        二、早期的钢琴教育活动
        三、中国早期钢琴教育下萌生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观念比较分析
        二、中国首批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展现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四节 战争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战争时期的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二、战争时期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五节 建国初期的钢琴教育
        一、建国初期的各种钢琴教育形式
        二、建国十七年间欣欣向荣的钢琴文化
    第六节 "文革"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文革"时期的"伪文化"
        二、"文革"期间的钢琴教育机构
        三、"文革"时期的钢琴"改编曲"文化
第四章 当代中国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上)
    第一节 观念的变迁及其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一、全民价值观念的变迁与中国钢琴教育
        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中国钢琴教育
    第二节 空前繁荣的中国钢琴教育局面
        一、规模空前的学校钢琴教育
        二、如火如荼的社会钢琴教育
    第三节 当代中国绚丽多彩的钢琴文化
        一、优异的演奏成绩彰显出专业钢琴教育的先进水平
        二、多元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
        三、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百花齐放"
第五章 当代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下)
    第一节 当代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隐忧
        一、教育扩招后的高校钢琴教育问题
        二、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缺失
        三、当代中国钢琴创作的不足为钢琴文化创新带来的困惑
    第二节 探寻根源:聚焦"实用主义"文化
        一、利益追求中彰显的"实用主义"文化
        二、对当代"实用主义"文化的探源
    第三节 可行性解决之道:钢琴教育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
        一、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来实现
        二、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品质来实现
结语
    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
    二、以不变应万变:追寻心灵的灯塔
    三、寻找出路:再审视钢琴教育的根本目的
附录1 1951—1964年中国钢琴家国际钢琴比赛的获奖情况
附录2 1979-2008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选手获奖名单
附录3 1979年——2008年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目录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10)立足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四元多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 全球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
        (二) 我国教师教育的现实需求
        (三) 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诉求
    二、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
        (二)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三) 教育实习研究
        (四) 实习支教研究
        (五) 教育生态系统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相关概念辨析
    四、研究内容与意义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四元多维”模式的建构基础
    一、建构“四元多维”模式的时代背景
        (一) 顺应专业化、一体化、生态化的国际潮流
        (二) 因应建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现实需求
        (三) 响应以实习支教促进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政策要求
    二、建构“四元多维”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 情境学习理论
        (二)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三) 渐进性教育改革理论
    三、构建“四元多维”模式的政策指引
        (一) 加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
        (二)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
        (三) 发展农村教育,推广实习支教
        (四) 进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四、构建“四元多维”模式的现实依据
        (一) “顶岗实习、支教农村”模式的内在矛盾
        (二) “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的远近交困
        (三) “二次置换、三位一体”模式的理想色彩
第二章 “四元多维”模式的理论内涵
    一、理念:多维度教育理念
        (一) “整体和谐”的存在型实践理念
        (二) “实践反思”的学习型教师理念
        (三) “多元共生”的生态型教育理念
    二、内核:多向度实践
        (一) 连续的时间向度
        (二) 整合的空间向度
        (三) 融合的关系向度
        (四) 投入的主体向度
        (五) 具体的情境向度
        (六) 内在的系统向度
    三、目标:多重一体化
        (一)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
        (二) 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一体化
        (三)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
        (四) 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教育发展一体化
    四、要素:多元主体多维关系
        (一) 项目要素
        (二) 机构要素
        (三) 主体要素
    五、特征:多效价整合
        (一) 实践设计的纵向系统性与横向交融性
        (二) 实践目标的多层多元性
        (三) 实践主体的混合协作性
        (四) 实践资源的整合优化性
        (五) 实践效益的系统辐合性
第三章 “四元多维”模式的建构原则与运行要求
    一、“四元多维”模式的建构原则
        (一) 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
        (二)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嵌入
        (三) 能力与价值的互济并重
        (四) 先进性与适应性的兼顾平衡
        (五) 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
    二、“四元多维”模式的运行要求
        (一) 整合效益与个性价值共生
        (二) 外部支持与内部创新并进
        (三) 位元责任与合作互利兼顾
第四章 “四元多维”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确立多元文化教育观,凝聚“四元多维”模式的文化精魂
        (一) 理解文化多样性
        (二) 形成多元文化教育观
        (三) 培育多元融合的组织文化
    二、改革高师实践教学,夯实“四元多维”模式的内在基础
        (一) 转变实践教学理念
        (二) 变革实践教学内容
        (三)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三、细化实化模式设计,奠定“四元多维”模式的实施框架
        (一) 形成合作意愿,明确各方权责
        (二) 建立实施机制,开展制度性合作
        (三) 组建领导及协调队伍,调配人员及经费
    四、加强实施过程评估,强化“四元多维”模式的过程引导
        (一) 抓好初始环节,保证开局良好
        (二) 抓好中期环节,加强过程控制
        (三) 抓好结束环节,力争千了百当
    五、建设教师实践共同体,提供“四元多维”模式的现实承载
        (一) 共同体及实践共同体
        (二)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特性
        (三)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四、浅析高师教师转型的必要性和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两岸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以两岸几所高师本科院校为例[D]. 刘军豪.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2]“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D]. 汪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3]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 ——以A省为例[D]. 张勇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4]教师教育开放背景下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研究[D]. 胡玲翠. 陕西师范大学, 2014(12)
  • [5]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D]. 张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6]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 于兴国.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7)
  • [7]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 王延文. 天津大学, 2004(03)
  • [8]新时代背景下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研究 ——以F大学为例[D]. 宋艳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D]. 赵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10]立足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四元多维”模式研究[D]. 艾小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论师范院校教师转型的必要性与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