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面联合入路及其替代方法治疗前颅窝底肿瘤

颅面联合入路及其替代方法治疗前颅窝底肿瘤

一、颅-面联合进路及其变通术式治疗颅前窝底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杨占泉,吴跃晨,高立人[1](1992)在《颅-面联合进路及其变通术式治疗颅前窝底肿瘤》文中研究表明报告35例原发于鼻及鼻窦肿瘤累及颅前窝底者,采用经颅-面联合进路及其变通术式切除后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并就有关应用解剖、术式选择及治疗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吴彦桥[2](2003)在《中间颅底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及手术入路解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间颅底位于颅底中央,颅内面界限为鞍结节到枕骨大孔前缘,两侧为枕骨大孔两侧切线与视神经管联线间区域;颅外面界限为前颅底以后、枕骨大孔前缘以前,两侧翼内板向后与枕骨大孔两侧切线间区域。中间颅底肿瘤病理复杂,以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为主,发生在中间颅底骨质或骨膜的肿瘤以颅底脊索瘤及鼻咽纤维血管瘤较具代表性。中间颅底颅内面撑托垂体、脑干、毗邻多组颅神经及重要血管,而且大部分中间颅底肿瘤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因此肿瘤彻底切除一直是颅底外科研究的热门课题。本研究主要针对病理上为良性或低度恶性但临床行为表现为恶性的颅底脊索瘤、鼻咽纤维血管瘤从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及手术入路解剖比较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1.总结了61例颅底脊索瘤,男34,女27,年龄7~75岁(38.44±13.61)。61例患者接受91次手术,上方入路48次,下方入路42次,37例患者接受一次手术,24例二次以上手术。本研究在以往分型基础上简化分型并首次提出颅底脊索瘤临床分期方法:鞍区型Ⅰ、Ⅱ、Ⅲ、Ⅳ期,斜坡型Ⅰ、Ⅱ、Ⅲ、Ⅳ期,广泛型Ⅳ期。3,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72.80%、60.22%、31.16%和13.67%。COX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主要有声音嘶哑等后组颅神经症状、肿瘤硬度和肿瘤分期。颅底脊索瘤分期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反映肿瘤部位及进展程度,指导手术入路选择、评估预后及比较疗效。另外对侵犯鼻、鼻咽部颅底脊索瘤进行了重点讨论,结果显示侵犯到鼻、鼻咽部的颅底脊索瘤一般为晚期,生存率低于全组生存率。 2.对累及颅内或海绵窦的14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进行了总结,全部为男性,10-39岁(均16.95岁)。10例为外院术后复发,4例为首诊患者,中间颅底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及微创外科系列研究 摘 要共行24次手术,全部病例随访2年以上,最后一次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为ZI.4%。在全组手术中以颅面联合进路及下颌骨裂开颅底进路对切除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较好。 第二部分:病理及生物学行为研究 对颅底脊索瘤、鼻咽纤维血管瘤及嗅神经母细胞瘤(作为恶性肿瘤对照)病理切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颅底脊索瘤颅底脊索瘤预后差与以下三种病理形态相关:1.细胞密度:高度密集型;2.间质类型:粘液及纤维混合型;3.肿瘤组织中有坏死区。鼻咽纤维血管瘤间质细胞高度密集型为肿瘤扩展性生长的特征。 利用组织芯片及兔疫组化技术对以上三种肿瘤进行了9种肿瘤标记物检测,文献未见报道。研究发现CK,Vimentin在颅底脊索瘤阳性率为100%,颅底软骨肉瘤CK阴性。钙粘蛋白(P-cadherin)、转化生长因子-p OGF-i)、CathePSin D(组织蛋白酶D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GF)高表达与颅底脊索瘤预后差有关;S-100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f-un23高表达和预后好有关。Cathepsin D与鼻咽纤维血管瘤复能关,VEGF与肿瘤扩展有关,因子分析显示 VEGF和 Cathepsin D可能和月瘤扩展有关;P-cadhe,in和 TGF-p可能和肿瘤增生有关。 组织芯片可靠性实验显示:颅底脊索瘤有效信息率97.8%,正确信息率84.8%;嗅神经母细胞瘤有效信息率100%,正确信息率85.7%;鼻咽纤维血管瘤有效信息率92.2%,正确信息率89.l%%。颅底脊索瘤免疫组化比较基本符合97.9%,完全符合77.l%。 第三部分:中间颅底解剖及手术人路解剖比较研究 1.利用干性及湿性头颅标本进行中间颅底解剖学研究和测量。 2.利用鼻内窥镜进行了中间颅底微仓IJ手术解剖学研究及测量。 二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博土论文 摘 要 3.比较了6种神经外科卜方入路、7种耳鼻咽喉科下方入路及6种上下方联合入路对暴露中间颅底结构的区别,结果发现对于中间颅底的暴露以上、下方联合入路最好,下方入路明显优于上方入路,但对于颅内病变的处理上方入路占优势。 总之,本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间颅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颅底脊索瘤临床分期,在国内较早利用先进的组织芯片技术探索中间颅底肿瘤生物学行为,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中间颅底进行了颅内、外多种手术入路的解剖学比较。相信为掌握颅底脊索瘤及鼻咽纤维血管瘤临床特征、了解其病理及生物学行为、熟悉中间颅底解剖及指导中间颅底手术入路选择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徐其昌,乔宗海,浦志成,殷明德,彭长平,戴建础[3](1991)在《颅面联合切除术治疗晚期筛窦癌》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报道1例病变累及颅底和眼眶的晚期筛窦癌接受颅面联合切除术,并对此手术的适应症、进颅方式、颅底缺损修补及并发症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颅面联合切除术能在直视下彻底切除侵及颅底(包括硬脑膜)的肿瘤,只要耳鼻咽喉科和神经外科密切配合,手术安全可靠,可作为晚期筛窦癌的外科治疗选择。

黄德亮,杨伟炎,韩东一,王荣光,王嘉陵,周其友[4](2004)在《430例颅底病变手术与缺损修复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通过对颅底病变手术处理与缺损修复的疗效分析 ,总结其病变类型、部位、特点及其手术处理与修复的方法 ,为临床提供有益经验。方法 对 1982年 2月至 2 0 0 2年 12月在我科住院手术的颅底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30例颅底病变患者中 ,男 2 6 5例 (6 1 6 % ) ,女 16 5例(38 4 % ) ;患者平均年龄 36 1岁 (2 5~ 76 0岁 ) ;左侧颅底病变 173例 (4 0 2 % ) ,右侧 178例(4 1 4 % ) ,累及颅底中部和两侧者 79例 (18 4 % ) ;累及前颅底 116例 (2 7 0 % ) ,中间颅底 5 7例(13 3% ) ,侧、后颅底 174例 (4 0 5 % ) ,有 83例 (19 5 % )累及颅底 2个或 2个以上的区域。 4 30例病变中肿瘤 2 83例 (6 5 8% ) ,外伤 76例 (17 7% ) ,先天性病变 4 2例 (9 8% ) ,感染性病变 18例(4 2 % ) ,原因不明 11例 (2 6 % )。 2 83例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 15 4例 (35 8% ) ,恶性 12 9例(30 0 % )。全部病变均经手术处理 ,其中 2次手术 4 3例 ,3次手术 5例 ,4次手术 4例 ,5次手术 1例 ,6次手术 3例 ,共行手术 5 14例次。行颅底骨缺损修复 95例 (2 2 1% ) ,行脑膜修补 117例 (2 7 2 % ) ;发生术后并发症 2 7例 (6 3% )。 2例因病变累及颈内动脉 ,手术时血管破裂 ,行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结扎后引起脑疝而死亡 ,无术

涂德根,汪吉宝[5](1992)在《颅面联合进路在鼻外科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近20年来,颅面联合进路在鼻-前颅底外科的应用,使曾认为不能或不易彻底切除的侵犯前颅底的鼻部恶性肿瘤得以手术治疗。随着本术式的不断完善,手术并发症的减少和5年生存率的不断提高,其已成为鼻-前颅底外科的一条主要手术进路。本文就国内外颅面联合进路的发展、手术方式及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鼻腔和鼻窦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可破坏前颅底骨质及其邻近结构。经典的鼻侧切开术因术野狭小,

赵敏,袁友文,甄泽年,陈辉,陈贤明,李建忠[6](2005)在《颅底与累及颅底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附88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颅底与累及颅底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前颅底区肿瘤58例(良性8例,恶性50例)采用鼻骨移位进路前颅底大块切除和附加前额开窗,颅面联合切除;侧颅底区肿瘤27例(良性12例,恶性15例),良性肿瘤采用乳突切除进路和颈侧切开进路切除,恶性肿瘤分别采用颞骨次全切除高位颈侧切开进路、颅中窝进路和颞下窝颈侧切开下颌骨外旋联合进路三种进路切除;鼻咽部3例巨大良性肿瘤,采用鼻腔上颌窦与软腭切开进路切除。结果23例良性肿瘤经1~3年随访,除1例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切除外,其余均无复发。65例恶性肿瘤经5年以上随访。50例前颅底区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为64%,5年生存率为46.8%;15例侧颅底区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为46.7%,5年生存率为26.7%。远期疗效较低与本组多为晚期病例有关。结论本组病例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侵犯范围和病理类型所采用的手术进路,能充分暴露病变,有利于肿瘤的切除,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刘晓峰,李炅,桑文才,孙宝利[7](2000)在《额筛眶巨大骨瘤侵犯前颅底1例》文中研究说明

沈志森,谢光天,张宇园,姜智南,赵侃[8](2007)在《耳鼻相关的颅底病变切除和颅底缺损修复69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累及颅底的耳鼻病变和耳鼻相关的颅底病变手术切除及颅底修复的方法。方法对199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手术的69例涉及颅底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累及前颅底鼻腔鼻窦病变12例,侵入蝶窦的垂体瘤23例,中耳乳突病变累及中颅底26例,上颌窦癌侵犯颅底4例,听神经瘤4例。术式有:前颅底颅面联合手术12例,鼻内镜下鼻蝶下路23例,中颅凹-乳突入路1例,颈-乳突-中颅凹联合入路1例,中耳乳突手术19例,上颌骨扩大切除4例,乙状窦后入路4例。前颅底重建12例(行脑膜修补6例),鞍底重建23例,中颅底修补9例(脑膜修补4例)、结果 53例良性病变中52例随访1~10年存活;16例侵犯颅底的耳鼻恶性肿瘤2例失访,14例术后随访1~10年,3例5年内死亡,11例存活。结论涉及前中颅底病变切除后要根据颅底缺损大小采用适当的方法修补,后颅底要加固切口,术中需彻底止血、术后须加强围术期治疗。(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22~24)

王轶鹏,郑军,胡一多,李光宇,杨占泉[9](2002)在《侵入颅内的鼻腔和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治疗侵入颅内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NIP)的方法。方法 :9例NIP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6例侵犯前颅窝硬脑膜及脑组织的较大肿瘤行颅面联合进路或经颅进路肿物切除术 ,3例侵犯颅内较小的肿瘤经额筛窦径路切除。对术中颅底骨质缺损或硬脑膜切除者可同步修补。 5例术后病理证实癌变者均补充放射治疗。结果 :7例随访 3~ 13年 ,无一例复发。结论 :对于侵入颅内的NIP应充分考虑到其恶变的可能性 ,可根据肿瘤大小、侵犯范围行颅面联合进路或经额窦内板切除术 ,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

王进[10](2006)在《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1 世界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目的 建立嗅神经母细胞瘤数据库及分析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以嗅神经母细胞瘤及esthesioneuroblastoma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医学专题数据库(CHKD)及Pub Med进行1994-2004年的文献收集,并对其参考文献进一步归纳,分析所有报道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结果 1924年Berger及Luc首次报道嗅神经母细胞瘤,1924年—2004年,国外文献报道3455人。中国首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为1964年樊忠报道,1964年—2004年期间中国报道625例,首次报道至今国内外应有4080人。在统计有性别之分的254篇文献中,男:889人;女;655人;男女比例为1.357。年龄6月-71岁。发病的两个年龄高峰阶段为21-30岁、51-60岁,病程2小时-10年,以1-3年最多。在统计有Kadish分期的242篇文献中:A期154人(12.6%);B期414人(34%);C期650人(53.4%),共1218例。在统计有治疗方式的226篇文献中:单纯手术:293人(20.5%);单纯放疗:184人(12.9%);手术及放疗:629人(44.1%);化疗:230人(16.1%);放疗及化疗:8人(0.6%);手术、放疗及化疗:10人(0.7%);骨髓移植:68人(4.8%),其它治疗:4人(0.3%),共1426例。常见的症状主要为鼻阻、鼻出血、眼球突出、头痛;易受累的部位主要为筛窦、鼻腔、上颌窦、眼眶、前颅窝;误诊主要为鼻息肉。 2 中国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目的 建立中国嗅神经母细胞瘤数据库及分析嗅神经母细胞瘤在中国的流行病学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 以嗅神经母细胞瘤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医学专题数据库(CHKD)进行1994-2004年的文献收集,并对其参考文献进一步归纳,分析所有报道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结果 中国首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为1964年樊忠报道。1964年-2004年期间,报道嗅神经母细胞瘤625例。在统计有性别之分的118篇文献中,男385例,女199例,比例1.94。在统计有Kadish分期的104篇文献中:A期45例,B期173例,C期234例。在统计有治疗方式的88篇文献中:单纯手术59例,单纯放疗82例,手术及放疗180例,化疗7例,放疗及化疗8例,手术、放疗及化疗10例,其它治疗4例。

二、颅-面联合进路及其变通术式治疗颅前窝底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面联合进路及其变通术式治疗颅前窝底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2)中间颅底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及手术入路解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中间颅底肿瘤临床研究
    引言
    第一节 颅底脊索瘤临床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侵犯鼻、鼻咽部颅底脊索瘤外科治疗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临床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间颅底肿瘤病理及生物学行为研究
    引言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统计学分析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间颅底解剖及手术入路解剖比较研究
    引言
    第一节 头颅干性标本中间颅底的解剖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二节 头颅湿性标本中间颅底的解剖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三节 中间颅底手术入路手术解剖比较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文献综述一 颅底脊索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文献综述二 组织芯片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4)430例颅底病变手术与缺损修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一、一般情况
    二、病变情况
        1. 病变部位:
        2. 病理类型:
    三、手术情况
    四、手术并发症
    五、疗效观察
讨论
    一、颅底分区
    二、手术方法
        1. 前颅底和中间颅底手术:
        2. 侧颅底和后颅底手术:
        3.下颌正中裂开进路手术:
        4. 微创外科手术:
        5. 非定型手术:
    三、修复方法
        1. 前颅底与中间颅底骨和硬脑膜缺损处理:
        2. 侧颅底与后颅底骨和硬脑膜缺损处理:
    四、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注意的问题

(6)颅底与累及颅底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附8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手术进路的选择
    3.2 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9)侵入颅内的鼻腔和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国外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中国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儿童及青少年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讨论
第二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的meta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TGF-β1-Smad4-MMP-2/9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嗅神经母细胞瘤
文献综述二 TGFβ/Smad4/MMP-2/9与肿瘤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颅-面联合进路及其变通术式治疗颅前窝底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 [1]颅-面联合进路及其变通术式治疗颅前窝底肿瘤[J]. 杨占泉,吴跃晨,高立人.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2(01)
  • [2]中间颅底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及手术入路解剖比较研究[D]. 吴彦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3(03)
  • [3]颅面联合切除术治疗晚期筛窦癌[J]. 徐其昌,乔宗海,浦志成,殷明德,彭长平,戴建础. 江苏医药, 1991(08)
  • [4]430例颅底病变手术与缺损修复的临床分析[J]. 黄德亮,杨伟炎,韩东一,王荣光,王嘉陵,周其友.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09)
  • [5]颅面联合进路在鼻外科的应用[J]. 涂德根,汪吉宝.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2(03)
  • [6]颅底与累及颅底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附88例报告)[J]. 赵敏,袁友文,甄泽年,陈辉,陈贤明,李建忠.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5(04)
  • [7]额筛眶巨大骨瘤侵犯前颅底1例[J]. 刘晓峰,李炅,桑文才,孙宝利. 淮海医药, 2000(03)
  • [8]耳鼻相关的颅底病变切除和颅底缺损修复69例报告[J]. 沈志森,谢光天,张宇园,姜智南,赵侃.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7(01)
  • [9]侵入颅内的鼻腔和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J]. 王轶鹏,郑军,胡一多,李光宇,杨占泉.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05)
  • [10]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研究[D]. 王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6(09)

标签:;  ;  ;  ;  ;  

颅面联合入路及其替代方法治疗前颅窝底肿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