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艾滋病实际感染人数已超过60万,平均感染率从0.04%上升到4.98%

我国艾滋病实际感染人数已超过60万,平均感染率从0.04%上升到4.98%

一、我国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60万 平均感染率从0.04%上升到4.98%(论文文献综述)

张晗希[1](2021)在《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RRT)能够抑制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复制,促进机体免疫重建。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不断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以下简称 HIV 感染者)的病死率,但目前尚未找到治愈艾滋病的方法,HIV感染所致过早死亡或伤残及心理健康问题等给HIV感染者造成严重疾病负担。国内外研究均发现HIV感染者中抑郁、焦虑等症状出现比例均高于一般人群,但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因此,中国HIV感染者心理健康问题及疾病负担亟待探索。目的:利用1993-2012年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描述中国HIV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和病死率变化;利用2013-2018年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分析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计HIV感染者期望生存时间,探索中国HIV感染者中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方法:1.基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探讨“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2004年)前后我国HIV感染者报告病例病死率变化。2.利用2013-2018年病例报告数据,分别以省、市为单位对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特点、流行特征进行空间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感染特征等个体因素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经济、交通、医疗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影响。3.根据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地区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选择研究现场,采用方便抽样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探讨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治疗情况等因素。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HIV感染者心理特征间的相互关系。4.利用病例报告、死亡数据,估计2004、2012、2018年HIV感染者的期望生存时间及去自杀死因期望生存时间;以现场调查中CES-D量表所测量抑郁症状为主要指标进行失能权重估计,计算HIV感染者中心理健康问题所导致的疾病负担。结果:1.1993-2012年HIV感染者病死率变化:抗病毒治疗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我国HIV感染者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在1993-2003年间逐渐上升,在抗病毒治疗政策实施当年(2004年),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下降(β=-1.530,p=0.155);政策实施后(2005-2012年),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呈下降趋势(β=-0.926,p=0.005)。提示我国HIV感染者寿命在抗病毒治疗后有所延长。2.2013-2018年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特征:(1)分布特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地区分布与艾滋病总体流行特征的地区分布不一致。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区集中云南、四川、广西等西南地区省份,自杀死亡率和自杀死亡比例较高省份集中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省份。自杀死亡率前五位省份为湖北(113.57/万)、湖南(103.65/万)、安徽(96.08/万)、江西(51.98/万)、河南(41.90/万);自杀死亡比例前五位的省份为安徽(8.15%)、湖北(7.27%)、湖南(5.28%)、山东(4.78%)、江苏(4.59%)。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率及自杀死亡比例呈现空间聚集性。我国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为自杀死亡率和自杀死亡比例的热点区域,提示此类地区的自杀死亡为高高聚集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属于低低聚集区域。(2)个体因素:低年龄及同性性行为感染是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与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相比,<30岁组(aOR=2.602,95%CI:2.200-3.078)、30~岁组(aOR=1.708,95%CI:1.490-1.957)、以及 40~岁组(aOR=1.518,95%CI:1.355-1.701)均为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与异性性行为感染途径相比,同性性行为感染是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aOR=1.776,95%CI:1.570-2.009)。(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对自杀死亡比例的影响以负相关为主,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交通水平与自杀死亡比例呈正相关,呈现中部地区高,向东北、西北地区逐渐减小;医疗卫生水平与自杀死亡比例呈负相关,从西南部地区向西北、东北地区逐渐增高。3.HIV感染者心理特征:按照自杀死亡分布分析结果,选择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为51.76%,最近半年有自杀意念的比例为23.08%。调查对象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进行排序中,压力来源首位为“感染HIV”的调查对象占比最高,为69.05%(667/966)。构建感知压力、应对、情绪稳定性与抑郁症状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情绪稳定性在感知压力与抑郁症状之间为完全中介效应关系。4.HIV感染者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研究:(1)随着抗病毒治疗政策的持续实施与推广,HIV感染者期望生存时间有所延长。基于病例报告数据,按照抗病毒治疗实施后的不同时间点(2004年、2012年和2018年),计算HIV感染者各年龄组期望生存时间,根据各时间点自杀死亡数计算去自杀死因期望生存时间,比较两者差值,自杀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在2012年最高。(2)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疾病负担估计:2018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中,自杀死亡182人,所导致的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s)共计2275.98人年。其中,25~岁组(470.83人年)和45~岁组(677.84人年)YLLs较高,但15~岁组(211.22人年)所在总YLLs中占比最高(5.46%)。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获得2018年抑郁症状患病数估计值、失能权重估计值,计算HIV感染者的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为27563.54人年。其中,25~岁的YLDs最高,为6012.31人年,之后YLDs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结论:1.本研究基于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发现抗病毒治疗政策实施后,我国HIV感染者生存时间延长。2.报告HIV感染者中,自杀死亡的地区分布与艾滋病总体流行特征的地区分布不一致,且呈现空间聚集性。自杀死亡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可为我国制定分区域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提供依据。3.首次采用多中心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设计对HIV感染者人群2018年心理健康问题所致疾病负担进行估计,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和伤残损失寿命年分别为2275.98人年和27563.54人年。为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提供本土化数据。为今后针对HIV感染者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及收益评价提供线索。

张冰[2](2021)在《海口市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数预测及MSM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

李明慧[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发展史上,大规模的传染病不仅让人类付出惨痛的代价,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成功抗击了天花、鼠疫、血吸虫等多种急慢性传染病,使中国人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近些年来,由“非典”、埃博拉、禽流感、新冠病毒等新发传染性疾病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层出不穷,已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同时也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挑战。因此,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及国家应对举措,研究我国在不同阶段中防治传染病的主要变化及特点,并对我国防治重大疫病的价值与启示进行总结,可以为当前世界各国抗击新冠肺炎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力量。这不仅对中国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的变迁研究时间段选定在1949年至2020年。在这种长时段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对传染病疫情的举措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国家对重大传染病从防治理念到防治举措逐步实现了由单一到多元、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由低级到高级的巨大飞跃。尽管这一系列的历史变迁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历史形态,主要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推动的。但同时,社会历史发展范畴中的优秀制度、卓越的政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传染病防治变迁中也发挥着特殊作用。有鉴于此,本文从历史事实出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疫病防治的体制、机制等综合表征进行分析,能够更深层次理解制度、政党及群众在重大传染病防治变迁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与逻辑。从过去西方国家眼中的“东亚病夫”到今天日新月异的“健康中国”,灾难压不跨英雄的中华民族,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展现了成熟自信的大党胸怀,英雄的中华儿女也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共同在华夏大地上谱写出了伟大的抗疫斗争精神。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也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保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当前,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相信中国抗疫之路,必将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徐王权[4](2016)在《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全球基金是由政府、民间团体、私营部门及受影响社团组成,代表着一种国际卫生融资的新途径。中国分别于2003、2004、2005、2006、2008和2009年成功申请到全球基金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第六轮、第八轮和滚动整合项目,并于2004年9月开始实施,到2013年12月全面结束。为了对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十年的工作进行评估,安徽医科大学作为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承担了项目的终期评估任务。目的确定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作用和影响;总结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取得的经验,为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提供借鉴。方法1.数据收集方法(1)现有资料的收集项目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项目办,由评估组列出所需资料清单,提交国家项目办负责提供。对于非项目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搜索和相关机构提供;其他重要资料和参考资料由评估组列出所需资料清单,提交国家项目办,由国家项目办协调相关机构帮助收集。(2)专题调查本次现场调查选取了安徽省、四川省、云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每个省选择两个项目市,每个市选择1-2个项目县,共收集了7省、12个地级市和20个县的现场资料。调查对象包括国家、省、市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员(34人)、各级CDC相关人员(47人)、各级项目办主管(84人)和财务主管(29人)、性艾协会或学会负责人(6人)、各社会组织相关负责人(34人)、高危人群干预外展人员和同伴教育员(132人)、流动人群干预外展人员和同伴教育员(27人)。现场调查的方式有小组座谈(53场,258人)、关键知情人深入访谈(135人)和小样本快速问卷调查(31份)。2.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包括顺序内涵分解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关联分析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等。评估结果如下:评估结果1.项目实施符合项目设计要求(1)项目能够按计划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并按计划开展项目管理活动;(2)项目到账经费共3.24亿美元,各轮项目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正常,虽然2011年RCC项目因受停款影响其实施计划有所调整,但到账经费执行率未受影响,经费执行率为99.1%;(3)项目基本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值,各轮项目总共设定了81个指标,其中73个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8个指标(2009年第四轮、五轮和六轮的7个指标,以及2012年RCC项目的1个指标)未完成预期目标,但仅涉及男男性行为人群和注射吸毒人群指标,可能与预期值设置偏高有关;(4)RCC项目制定的“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建立可持续性发展机制和以目标人群为中心”4个实施原则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实施;(5)来自全球基金总监察长办公室(O1G)的“诊断性评估”、全球基金秘书处根据定期“项目进展报告和拨款申请报告(PUDR)”的各期评分结果,以及此次现场评估采用的“项目活动实施效果的快速评估”3个方面的证据表明,项目实施效果良好。据此认为:项目设计科学可行,项目实施合理有效,符合项目预期设计要求。2.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发挥的作用(1)项目规划设计符合“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工作需要评估显示,项目计划与中国三个“艾滋病防治五年行动计划”有较好的关联性,如第三轮和第四轮项目计划与第一个五年行动计划中的5个工作指标都有关联;第三、四、五和六轮项目与第二个五年行动计划提出的8个目标中的6个目标有关联等。(2)项目经费投入对中国艾滋病防治资源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具体体现在:①2004年-2013年间,项目到账总经费3.24亿美元,其中在抗病毒治疗、高危人群干预、社会组织参与和流动人群干预领域投入经费分别为5530万美元、6380万美元、4740万美元和人民币4627万元;②在项目投入与国家财政投入的横向比较中,2005年—2012年项目投入所占比例是15.19%,比例最高的是2007年,达到28.16%;③2012年中国艾滋病防治经费中来自国际资金总计48366.0万元,其中全球基金投入40535.7万元,所占比例高达83.81%。评估表明,项目经费投入对中国艾滋病防治资源起到重要补充作用。(3)项目推动了中国特定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各轮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中国特定时期艾滋病防治的需要,各轮项目在中国的关键时刻、优先领域、特殊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及时立项和投入,对中国全面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2004年第三轮项目的及时投入,有效解决了中国中部7省治疗经费的急需,以及二线药和儿童药缺乏的难题;2005年第四轮瞄准中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针对中国7个高流行省份的注射吸毒和暗娟人群开展干预工作,搭建了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自愿咨询检测点、针具交换点等干预/服务平台,营造了良好的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氛围;2006年第五轮针对中国经性传播艾滋病比例不断上升,将重点转向中国低流行地区的暗娼和男男性行为人群,首次在中国大规模的促进非政府组织参与,在许多地区填补了男男性行为干预工作的空白;第六轮对社会组织参与的专门投入,有效带动了国家和项目省配套经费投入,开创了社会组织独立申报项目的先例;RCC项目开创了艾滋病资源整合先例,建立了省级工作计划和预算制定模式,搭建了社会组织参与的平台,探索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政策、防治策略和服务体系建设等。(4)项目实施对中国艾滋病防治重点领域发挥了的重要作用在抗病毒与关怀领域:项目投入5530万美元,支持建立了艾滋病治疗体系、关怀与支持体系、药品采购和管理体系;帮助国家耐药监测系统和实验室网络建设等。截止2008年底,三轮累计治疗31284人,占全国累计治疗人数的54.6%,儿童累计治疗794人,占全国儿童累计治疗人数的63.5%,第四轮28358人接受抗病毒治疗,26000人接受抗机会性感染治疗,52736名感染者/病人接受关怀支持服务,“接受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仍存活的病人比例”从2003年的70.0%上升到2009年的84.6%。第六轮社区组织对11622名PLWHA和2659名受影响儿童实施了关爱与支持活动。RCC项目支持167837名成人和2818名儿童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获得关怀、支持和服务的比例”从2008年的46.4%,上升到2012年的85.4%,提高了39个百分点。在高危人群干预领域:项目投入6380万美元,支持基层机构和社区组织的参与,扩大了干预队伍,提高了干预覆盖面和工作质量,探索了干预单位成本测算和“购买服务”模式,推动了MSM人群干预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如第三轮艾滋病干预服务在暗娼中的覆盖率达到了97.6%;第四轮为45276名吸毒者提供美沙酮维持治疗,为147899名注射吸毒者提供针具交换、196980名暗娼接受外展服务和同伴教育, “暗娟最近一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从2005年的64.7%上升到2009年的87.9%;第五轮2000781人接受干预服务,74659人接受性病服务,“男男性行为人群最近一次肛交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和“暗娼人群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从2007年的66.7%和77.2%,上升到2009年的80.6%和90.0%;第六轮社区组织参与干预暗娼和嫖客、MSM人群和IDU人群分别为242650人、66095人和39599人,“男性在最近一次与男性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和“暗娟人群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从2006年的54.9%和59.7%,上升到2009年的68.7%和84.7%;RCC项目月均干预暗娼、男男性行为者和静脉吸毒者分别为62.5万人、25万人和41万人,暗娼、男男性行为者和静脉吸毒者最近一次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从2008年的80.3%、73.8%和35.40%,上升到2012年的87.4%、74.6%和54.9%。在社区组织参与领域:项目投入4740万美元,各轮项目涉及CBO参与的20个指标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其作用一是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2008和2009年国家配套经费566万元,项目省共配套864.77万元;二是推动了CBO的广泛参与,提高了防治覆盖面和有效性;三是锻炼了各级协会/学会项目管理的能力,提升了CBO的能力建设和组织的发展;四是探索了不同的CBO参与的管理模式和参与工作机制。各轮项目支持的CBO机构数和项目数分别为2473和3184;2012年CBO共完成CSW、MSM和IDU三类人群HIV检测84074人,为感染者/病人提供CD4检测57098人,2013年CBO干预服务覆盖CSW、MSM和IDU三类人群分别为101268人、433722人和63789人,为159448名感染者/病人提供关怀与支持服务。在流动人群干预领域:RCC项目投入人民币4627万元,专款专项用于流动人群干预工作,2010年和2012年,项目流动人群干预4094198人。其作用一是提高了政府对流动人群干预工作的重视,补充了国家哨点监测在流动人口中的建立;二是促进了流动人群相关管理部门的合作,促进了工作场所制定艾滋病防治计划,建立工作机制;三是探索了流动人群干预工作模式,干预覆盖面由2009年的11.9%上升到2012年的24.6%;四是项目地区流动人群艾滋病知识和行为有所提高,7个省21个市流动人口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由2010年的64.1%上升到2012年的74.4%。(5)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成效做出了贡献项目实施期间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着进展,关联分析显示,中国成效的取得与全球基金项目在中国的投入资金最大、时间最长、覆盖最广和领域最全密切相关。项目从2004年支持7个省,逐步扩展到14个省、21个省,到2010年扩大到支持全国31个省,不仅有效推动了项目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而且各轮项目指标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其实就是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部分。3.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产生的影响(1)“资源整合”理念为提高艾滋病防治资源使用效率提供了思路。一是项目进行自身各轮次之间的滚动整合;二是项目与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和国际项目投入进行整合;三是项目从计划和预算入手,支持各省对各种来源的艾滋病防治经费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通过项目“资源整合”,保证了艾滋病防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2)广泛的社会组织参与为艾滋病防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项目实施,社区组织参与的优势已得到政府各部门的广泛认可,营造了有利于社会组织参与的支持性环境,促进了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搭建了社区组织参与的平台,培育了社区组织参与的能力。尤其是RCC项目和第六轮项目,尝试了不同的社区组织参与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积累了可推广的经验,为今后中国社区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奠定了基础。(3)建立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为艾滋病防治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示范。项目形成了多种具有可借鉴可推广的工作模式,如社区组织参与管理模式、高危人群和流动人群干预模式、计划和预算制定模式等,这些模式的探索和实施,为今后中国艾滋病防治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示范。(4)项目培养的管理队伍为艾滋病防治人力资源储备了后续力量。项目聘用了大量专职和兼职管理人员,项目的实施为这些项目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培训与提高机会。如各种培训班、经验交流会,以及项目计划制定、数据管理、督导评估等实际工作的锻炼,使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项目培养的这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必将成为后全球基金时代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宝贵的后续力量。4.项目积累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1)项目建立了省级工作计划和预算制定模式,不仅保证了项目计划的可行性和工作指标的完成,同时有利于项目工作督导和数据质量控制:(2)项目形成了社区组织参与的有效机制,包括3种管理模式:省级统筹管理模式、疾控分级管理模式和协会托管管理模式,以及3种参与方式:公开招标、直接委托和购买服务,有效促进了社区组织的广泛参与和目标的完成;(3)项目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以基层机构为依托的艾滋病防治模式,扩大了干预队伍和干预工作覆盖面;(4)项目根据不同场所和不同干预主体,建立了不同的流动人群干预工作模式,如委托工作场所干预模式、委托基层卫生组织干预模式和委托有关社会组织干预模式等,这些因地制宜干预模式,大大提高了流动人群干预的效果。项目积累的经验为今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5.项目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较大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1)项目成果的可持续性问题。包括:①项目执行期间开展的重要活动的可持续性问题;②项目作为一个平台,将CDC、社会组织咨询小组、CBO-SR/SSR等相关组织联系在一起,项目结束后如何寻找新的平台承接项目工作;③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基层机构纳入项目执行中,项目结束后如何继续利用基层机构开展工作:④在项目支持下开展起来的MSM人群和流动人群干预工作,项目结束后如何继续开展等。(2)单价成本测算及合理性问题。包括:统一的单价成本和分配比例没有考虑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区分不同类型的人群和不同的干预方式,没有考虑到各地的消费水平和人员工资水平等。(3)各级CDC和CB0的有效配合与协作问题。如部分地区CB0与CDC之间缺乏充分的信息沟通,相互配合不足,某些CBO对CDC缺乏信任等。(4)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社区组织健康发展问题。包括:CBO注册的问题、CBO平衡发展和CBO健康发展问题。评估结论与建议本项评估的主要结论:(1)项目按计划有效运行,实现了既定的目标,项目实施符合项目设计要求,项目设计是合理的和可行的,项目实施是有效的。(2)项目规划设计与中国实施的《艾滋病防治三个五年行动计划》目标相符合,满足中国艾滋病防治需要,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是及时的和必要的。(3)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项目实施十年间,中国艾滋病防治取得的显着成效与全球基金项目的实施密切相关。(4)评估中也发现了全球基金在决策和管理上对项目的实施产生的消极影响,给实施国家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本项评估的主要建议:(1)项目结束后,建议将完全依赖项目支持的地区、机构、组织和干预领域,纳入到本地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之中,由地方筹集防治经费、技术力量等给予继续支持,保证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2)在社会组织参与的管理机构层面:建议由国艾办作为国家社会组织参与项目的领导协调机构,并在国艾办或国家CDC内部设置社会组织参与管理机构(小组),统筹全国的社会组织参与工作。在社会组织参与的资金机制层面:建议“实行社会动员基金”和“国家转移支付”两种途径相结合的资金机制,通过招标、孵化器和购买服务的不同方式,支持各种类型的社区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3)继续支持和加强基层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把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建立基层艾滋病防治长效机制。(4)加大MSM人群综合干预的应用研究,探索更有效的MSM人群干预模式。(5)把流动人群干预工作纳入到国家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中,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服务可及性问题。

张宁[5](2012)在《参与与行动:西北多民族聚居大城市中社会组织防治艾滋病的田野调查 ——以兰州市为例》文中提出当前中国政府确定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艾工作机制。工作机制对社会力量参与艾病防治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留下了“想象空间”,而社会组织是社会力量中参与防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了不可或缺的社会角色并取得了显着成效。论文通过对西北多民族聚居大城市——兰州市的三个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在防治艾病的行动进行了民族学观察,通过民族志式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各类型社会组织如何运用组织文化资本参与防治艾滋病,并从中观察到三个社会组织的相关行动以建构在各自组织结构中开展防艾活动,从而达到艾病的宣传预防、行为干预、关怀救助等组织功能目标。论文首先在学术史述评中,对国内外学界关于艾滋病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细致梳理和回顾;其次,论文对我国和甘肃省社会组织参与防艾问题进行了论述;在第四章到第六章中对一个宗教组织——西湖清真大寺、和两个草根民间组织——兰州市男男性接触者工作组和兰州市感染者/患者关爱组织参与防艾行动进行民族学的研究;最后运用民族学理论讨论三类社会组织参与艾病防治行动的学科解读并对社会组织参与防艾提出了相关建议。

赖钰基[6](2011)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病人发现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结核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HIV/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双向筛查策略(向所有结核病人提供HIV检测和在HIV/AIDS患者中筛查结核病)并向筛查发现的艾滋病合并结核病(TB/HIV)病人提供相应治疗关怀。鉴于我国结核病高疫情、艾滋病处于全国低流行、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高流行的特点,有必要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TB/HIV病人发现策略。目的:(1)从疫情和成本效果角度,探讨需要在结核病人中常规开展HV检测的地区和结核病人类型;(2)从成本效果角度,提高结核病可疑症状问卷在HIV/AIDS患者中筛查结核病的效率;(3)从TB/HIV病人发现数量和抗结核治疗效果角度,探讨双向筛查中的重点筛查方向。方法:(1)于2007年9月1日-12月31日和2008年9月1日-12月31日期间分两个阶段,在全国31省333个县(市、区)对结核病防治机构新登记结核病人开展HIV感染状况横断面调查,研究现场覆盖了艾滋病高、中、低流行地区和不同传播途径地区。(2)对2006年9月-2007年8月TB/HIV防治试点研究期间HIV/AIDS患者筛查结核病的个案数据深入挖掘,简化结核病可疑症状筛查问卷。(3)选择常规开展TB/HIV防治工作的6省14个艾滋病高疫情县(市),对2007年9月1日-2009年8月31日期间登记开始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病人建立治疗随访队列,比较结防机构发现TB/HIV病人与艾防机构发现TB/HIV病人的抗结核治疗效果。(4)采用非条件单变量logistic回归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病人HIV检出率的影响因素、结核病人HIV检测接受率的影响因素和TB/HIV病人抗结核治疗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调查45675例结核病人中,152例在就诊时已知HIV阳性,1525例拒绝HIV检测,新检出HIV阳性133例,HIV检出率为0.30%,HIV感染率为0.65%。总计支出调查经费5,733,625元,检出1例HIV阳性平均花费66,670元。策略1(在西南9省县级累计报告HIV/AIDS数50例以上的县、中原7省县级累计报告HIV/AIDS数200例以上的县,向所有结核病人提供HIV检测),支出16%的调查经费,发现67%的病人,发现1例HIV阳性的平均成本为15622元。策略2(在西南9省县级累计报告HIV/AIDS数>50例且结核病登记报告率>70/10万的县、中原7省累计报告HIV/AIDS数>200例且结核病登记报告率>70/10万的县,向所有结核病人提供HIV检测),支出9%的调查经费,发现56%的病人,发现1例HIV阳性的平均成本为10715元。(2)以7个症状组成的结核病筛查问卷为参照,单独使用咳嗽咳痰症状对HIV/AIDS患者进行筛查,能够发现92%的结核病人,节约25%病人进一步结核病检查的费用,阳性预测值为12.3%。单独使用咳嗽咳痰症状对CD4<200的HIV/AIDS患者进行筛查,能够发现96%的结核病人,节约19%的费用,阳性预测值为12.0%。(3)19103例有痰涂片结果和HIV检测结果的肺结核病人中,925例HIV阳性,其中72.8%来源于艾防机构在HIV/AIDS中筛查结核病后转诊,27.2%来源于结防机构在结核病人中开展HIV筛查。HIV阴性肺结核病人的治疗成功率为95.0%、病死率为1.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与艾防机构发现的TB/HIV病人相比,结防机构发现的TB/HIV病人治疗成功率相对较低(73.2%vs76.9%)、病死率相对较高(13.4%vs7.5%)。在既往采供血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地区,结防机构与艾防机构发现的TB/HIV病人治疗成功率比为(82.1%vs90.6%)、非结核原因病死率比为(15.5%vs6.6%);在吸毒和性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地区,结防机构与艾防机构发现的TB/HIV病人治疗成功率比为(68.5%vs6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为(13.6%vs24.6%)。结论:艾滋病防治机构在已掌握的HIV/AIDS中主动开展结核病筛查,能够发现较多TB/HIV病人,提高抗结核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咳嗽咳痰持续超过2周用于HIV/AIDS中筛查结核病有较好的成本效果。中原既往采供血传播艾滋病地区在累计报告HIV/AIDS大于200例的县、其他地区在累计报告HIV/AIDS大于50例的县向所有结核病人提供HIV检测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

韩彦彬[7](2010)在《广西海洛因成瘾者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及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中文版成瘾严重程度指数量表信度、效度和反应度;使用该量表分析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病人成瘾状况,分析其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对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1、使用中文版成瘾严重程度指数量表在广西5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中抽取参加治疗不满1个月且自愿参加的240名病人进行调查,一周后随机抽取50名再次访谈,评价其信度、效度和反应度。2、成瘾状况资料的收集:2009年3月~2009年7月,在广西21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使用《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成瘾者健康综合性评价调查表》对接受治疗不满1个月自愿参加调查的门诊病人开展访谈,收集调查对象在参加治疗之前1个月的相关资料。该表包括三部分内容:(1)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病人人口统计学资料;(2)美沙酮维持治疗相关因素;(3)中文版成瘾严重程度指数量表。3、从“中国国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项目资料管理系统”中收集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期间调查对象每日美沙酮服用剂量、尿吗啡检测结果和脱失原因记录。4、随访资料的收集:2009年10月~2010年1月,再次使用上述调查表对访谈过的调查对象治疗满6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其最近1个月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中文版成瘾严重程度指数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的评价结果显示了中文版成瘾严重程度指数量表维度评分(composite scores,CSs)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总表的标化Cronbach’sα为0.72,各维度的标化Cronbach’s α系数在0.60~0.84之间。间隔7天的两次重复调查结果显示有较好的重测信度。验证测量应用因子分析检验了中文版成瘾严重程度指数量表的结构效度,萃取出10个因子分属于7个维度,与原英文版量表结构基本一致。参加治疗不足1个月的门诊病人的各子量表维度评分在治疗前1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间有显着差异。2.调查对象成瘾状况的分析1123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2.6±7.2岁,64.6 %为35岁以下者,女性占9.9 %, 87.8 %为初中及以下学历,41.6 %未婚,52.3 %生活的主要来源是家庭和朋友的帮助。74.2%为静脉注射海洛因者。平均每日服美沙酮49.0± 19.8 mg。3.调查对象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研究历时12个月,调查对象保持时间中位数为162天。用乘积概率法计算,治疗1、3、6和12个月时的保持率分别为92.3 %、75.9%、58.7%和42.4 %。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保持率的主要因素是调查对象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的认识、每日服用美沙酮的剂量等。随着调查对象每日服用美沙酮剂量的增加,退出治疗的风险降低,剂量每增加25mg,退出治疗的风险降低21.7% (P<0.01);进入美沙酮维持治疗时就认识到需要终生服用美沙酮的调查对象比认为美沙酮最终也需要戒断者的退出治疗风险低,HR为0.635 (P<0.05);年龄小于33岁的调查对象退出治疗风险是33岁以上者的1.113倍。4.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的评价经过6个月美沙酮维持治疗,调查对象成瘾严重性明显下降,中文版成瘾严重性指数量表中5个维度,即就业支持、药物滥用、违法犯罪、家庭社会和精神心理健康维度评分与基线比较均明显降低(P<O.01)。5.美沙酮维持治疗调查对象在治疗中的偷吸海洛因现象调查对象治疗1~8月时尿吗啡检测阳性率在29.34~35.61 %之间,从治疗后第9个月起,偷吸现象明显减少,尿吗啡检测阳性率从第9个月的27.18%,降至第12个月时的7.25%。结论1.中文版成瘾严重程度指数量表是评估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的有效测量工具,其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基本达到可接受程度。2.广西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病人呈低龄化、受教育程度低。3.治疗12个月时仍有42.4 %的调查对象能保持治疗;年龄、文化程度、每日服用美沙酮剂量、与吸毒朋友交往及其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的认识是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4.使用中文版成瘾严重程度指数量表对保持6个月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评估表明,调查对象的成瘾严重指数明显降低,治疗效果显着,但门诊病人偷吸海洛因现象值得关注。

江启成[8](2010)在《暗娼人群规模评估和社会网络分析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我国艾滋病感染状况和流行形势日趋严重,桥梁人群正在使HIV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阻断桥梁人群传播艾滋病的方法和措施研究已成为控制HIV流行的优先领域。暗娼人群规模评估是艾滋病流行趋势预测和疫情估计核心内容,也是制定艾滋病防制策略和进行资源配置决策的重要依据。探索适宜有效的暗娼人群规模快速评估方法,对艾滋病防制和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艾滋病传播发生在有密切接触和特定关系的人群中,与社会网络构建及特征密切相关,社会网络理论逐步进入了相关研究者的视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到艾滋病防制和干预策略之中。目的:本研究在对桥梁人群中暗娼这一特殊人群基数进行快速评估,掌握其规模的基础上,对暗娼人群社会网络特征进行分析描述。应用社会学干预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探索实施暗娼人群艾滋病防制干预措施的有效途径,提出针对目标人群进行艾滋病防制的新视角和新思维。方法:通过文献复习研究,在掌握艾滋病流行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了解艾滋病监测和评估工作情况,尤其是暗娼人群规模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关注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及其在艾滋病防制和干预领域的应用。选择安徽省某市为研究现场开展暗娼人群规模评估。运用定性研究策略,对目标人群进行基本情况调研和深度访谈,采用“无结构非参与性观察”的方法搜集相关数据资料,了解暗娼人群社会网络特征和暗娼人群关键知情者知情情况,利用关键知情者方法对样本地区暗娼人群规模进行定量估计。在已选样本地区抽取两个不同规模的娱乐场所作为实证研究现场,采用社会网络分析量表和社会网络计量分析软件(UCINET6.2),对暗娼人群社会网络特征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利用关键知情者获取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暗娼人群规模评估是一种新的尝试方法,其关键技术是招募关键知情者、关键知情者访谈和关键知情者分布网络。卫生监督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娱乐场所老板、出租车司机,暗娼领班等为暗娼人群主要关键知情者,不同类型关键知情者的知情情况及在获取信息中的作用不同。旅店业和美容美发业占样本地区所有娱乐场所的77.78%,存在暗娼活动的场所中,则以文化娱乐场所和公共浴室为主(占72.84%)。估计样本地区有暗娼活动的第一类场所(旅店业、文化娱乐业、公共浴室和美容美发)472个,暗娼人数1430人;第二类场所(路边店和休闲屋等)254个,暗娼人数3296人。推算暗娼人数占总人口数的0.23%,占15岁上女性人口数的0.63%。暗娼人群社会网络特征显示,中高档娱乐场所暗娼的性伴网络边界清晰,领班在网络中占据关键位置,可以利用其关键节点地位开展艾滋病防制活动;低收入暗娼性伴网络为扩散型,网络规模大,边际模糊,关键节点不明显,灵活的社区综合干预策略和措施较为可靠。社会网络计量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单变量统计分析显示出场所内最具影响力的核心人物和可能在干预的中、后期对干预工作起不良作用的攻关重点对象;社会网络内聚可及性(Reachability)分析发现关系可及性在两个场所内普遍具备,程度可以视为同伴教育难度评估的指标,但存在少数可及性较差的个体,提示同伴教育在同一场所内的具体策略需要有所不同。内聚“测地距”(Geodesic Distance)分析指数均大于1而小于1.5,表明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的衰减程度,提示干预活动不能只注重信息的发出;内聚传递性(Transitivity)分析中小规模场所簇结构关系比例较高,干预的难度低于较大规模的场所,同时结构孔型关系比例也比较高,易发生传播障碍;内聚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分析中,全面聚类系数和局部聚类系数代表成员关系密度及与其他成员的紧密程度大小,衡量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干预应对群体内的效率较高者进行定位。内聚“互惠”性统计(Reciprocity Statistics)分析结果表明,两场所的社会网络互惠指数分别为0.4802和0.5455,提示在趋向形成稳定关系结构方面的影响程度;P1模型聚类预测场所内关系结构发展的趋势,可提供选择信息传递路径。暗娼人群社会网络分析结果为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结论:社会网络理论可以充实暗娼人群艾滋病预防干预的学理背景,逐步进入了相关研究者的视野。利用关键知情者评估暗娼人群规模,方法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暗娼人群社会网络特征为开发艾滋病综合防制措施提供新的方法学依据,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暗娼人群艾滋病防制干预的现实活动提供有效指导。

李慧[9](2009)在《我国艾滋病防治经费投入分析与需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描述与分析我国艾滋病防治经费分配和使用的整体框架,结合未来资源需求预测,为我国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方法:通过定量研究分析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国际合作项目在不同省份、不同年度和不同工作领域的投入状况。通过定性分析了解目前资源投入与分配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并对不同来源经费进行致性检验。将原始数据导入选定模型,并设定参数,计算未来资源需求。结果:2003-2007年来自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国际项目的投入分别约为36.5、20.3和18亿元人民币。经费总量随着政策、人均GDP和疫情的增加而增加,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整体上各省经费投入与需求之间存在整相关(其中2006年R=0.922,P<0.01,2007年R=0.948,P<0.01)。目前全国所有县市都已被防治经费所覆盖。中央财政与国际合作项目经费分配的重点领域各有特点(其中国家级层面X2=21839,P<0.01,省级层面X2=246555,P<0.01)目前各项工作取得显着的成效,但有效干预的覆盖面还普遍偏低。各级财政投入拨付时间长,缺乏针对性强的项目管理要求、监督评估、审计及风险分析等,但可持续性相对较好,在防治工作中起到主要作用。按照亚洲艾滋病防治委员会推荐的步骤,结合艾滋病防治资源需求预测软件,预计我国2009-2015年需要约204亿元人民币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结论: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艾滋病防治经费长效筹资机制。各级政府和国际投入对遏制我国艾滋病的流行起到了关键作用。应鼓励地方充分参与中央财政经费计划制定,并保证足够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有必要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需求预测模型与体系。

朱晓敏[10](2009)在《新疆农村劳动妇女素质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也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我区农村劳动妇女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农村妇女的素质和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本研究通过深刻认识和客观评价新疆农村劳动妇女的素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途径方法和政策建议,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妇女自身素质从而使其分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成果。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是较系统对新疆农村劳动妇女素质状况进行的分析研究。本文阐述了研究新疆农村劳动妇女素质问题的意义,提出了本文的特色和不足,以人口理论、性别和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农业经济学理论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通过统计数据和实证调查数据,分析了新疆农村劳动妇女的身体素质、文化教育素质和科技素质状况,由面到点,从共性中体现个性特点。本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妇女的身体素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随之提高,但食物消费结构、食物消费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在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偏远贫困地区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文化教育素质状况方面,女性受教育水平总体有所提高,且男女在初等教育阶段差别不大,但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男性受教育的机会大于女性,女性受教育程度对初婚年龄、初育年龄和子女数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在科技素质方面,农村劳动妇女科学素养明显提高,创收项目数量逐年增加,致富途径进一步拓宽,但还存在着整体科技素质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基于以上,本文根据国内外、区内外成功经验,在保障农村妇女公平参与经济决策,逐步缩小男女在经济领域与决策的差异,缩小男女受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保障妇女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全健康状态和少数民族妇女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妇女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二、我国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60万 平均感染率从0.04%上升到4.98%(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60万 平均感染率从0.04%上升到4.98%(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设计
        (二) 技术路线
    三. 数据来源
        (一) 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二)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四. 数据质量控制
        (一) 病例报告数据质量控制
        (二) 现场调查数据质量控制
    五. 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 病例报告数据分析
        (二) 现场调查数据分析
        (三) 疾病负担计算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 病例报告数据分析
        (一) 数据质量评估
        (二) 1993-2012年流行特征与病死率变化
        (三) 2013-2018年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二. 现场调查数据分析
        (一) 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一般情况
        (二) 心理因素间相互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三)讨论
    三. 疾病负担估计
        (一) 死亡率及死亡比例
        (二) 期望生存时间
        (三) 心理相关疾病负担
        (四) 经济负担
        (五)讨论
研究结论
创新点和局限性
    一. 研究方法的意义和评价
    二.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一) 创新点
        (二)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HIV感染者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传染病的流行、成因及影响的研究
        1.2.2 政府防治重大传染病举措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2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传染病的概况及影响
    2.1 染病在不同阶段的流行
        2.1.1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
    2.2 传染病爆发造成的影响
        2.2.1 传染病流行的负面影响
        2.2.2 传染病流行的正面影响
    2.3 小结
第3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举措及变迁特点
    3.1 国家防疫治疫的应对举措
        3.1.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自上而下的卫生防疫
        3.1.2 改革开放后着力建立健全防疫治疫体系
        3.1.3 新时代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新理念、新治理、新举措
    3.2 国家防疫治疫的变迁特点
        3.2.1 治理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
        3.2.2 治理要素开始向体系化过渡
        3.2.3 治理措施逐渐以科技化为导向
    3.3 小结
第4章 中国应对重大疫病的当代价值
    4.1 坚持发挥“两个优势”的主导作用
        4.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4.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4.2.1 一切为了人民
        4.2.2 一切依靠人民
    4.3 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3.1 形成政府治理的中国模式
        4.3.2 创造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
    4.4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4.4.1 中国抗疫的国际价值
        4.4.2 完善全球治理共同应对挑战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对照术语表
本评估涉及的相关组织和人群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的背景
        1.1 各轮项目概况
        1.2 各轮项目目标
    2 项目评估的理论
        2.1 社会项目评估的发展历程
        2.2 社会项目后评估
    3 评估目标和模式
        3.1 评估目标
        3.2 评估模式
    4 评估内容与设计
        4.1 评估内容
        4.2 评估思路与设计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收集方法
    2 数据分析方法
    3 评估结果论述方法
    4 技术路线
    5 质量控制
第二部分 项目评估结果
    1 项目实施符合项目设计要求
        1.1 项目经费按计划执行
        1.2 项目指标基本完成
        1.3 项目按目标开展活动
        1.4 项目实施原则得到贯彻
        1.5 小结
    2 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2.1 项目规划设计符合中国艾滋病防治需要
        2.2 项目经费投入补充了我国艾滋病防治资源的缺口
        2.3 各轮项目立项推动了我国特定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2.4 项目目标的实现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贡献
        2.5 项目在中国艾滋病防治重点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2.6 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成效做出了贡献
        2.7 小结
    3 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产生深远影响
        3.1 “资源整合”理念为艾滋病防治资源高效使用提供了思路
        3.2 广泛的社会组织参与为艾滋病防治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3 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艾滋病防治有效开展提供了示范
        3.4 技术开发和能力培训为艾滋病防治人员和防治技术提供了保障
        3.5 小结
第三部分 项目经验与启示
    1 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艾滋病防治经验
        1.1 工作计划和预算制定流程是计划可行性和实施有效性的基本保证
        1.2 社区组织管理机制是社区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组织基础
        1.3 依托基层机构是扩大高危人群干预覆盖面的有效模式
        1.4 因地制宜的干预模式是提高流动人群干预效果的可行措施
    2 项目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1 项目成果的持续利用问题
        2.2 单位成本测算及合理性问题
        2.3 各级CDC和CBO的有效配合与协作问题
        2.4 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社区组织健康发展问题
第四部分 结论
评估创新性与不足
    1 评估的创新点
    2 评估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社会项目评估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5)参与与行动:西北多民族聚居大城市中社会组织防治艾滋病的田野调查 ——以兰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重点和难点
        1.2.4 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1.3 田野点介绍及相关说明
        1.3.1 田野点及调查对象介绍
        1.3.2 相关概念说明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准备、分析框架
        1.4.1 研究的理论准备
        1.4.2 论文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二章 学术史回顾
    2.1 国外学界关于艾病防治的研究回顾
    2.2 国内学界关于艾病防治的研究回顾
    2.3 对相关研究现状的述评
第三章 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的防治
    3.1 全球及中国艾滋病流行总体趋势及防治挑战
    3.2 社会组织参与防治的特点与现状
    3.3 甘肃省艾滋病流行概况
    3.4 甘肃省社会组织参与防控艾滋病情况与分析
第四章 宗教组织——清真寺参与宣传预防行动的个案研究
    4.1 宗教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4.2 宗教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行动概述
    4.3 清真寺参与宣传预防艾滋病行动个案
    4.4 对清真寺参与防艾行动的结构功能分析
    4.5 清真寺的社会资本作用分析
第五章 MSM组织参与行为干预行动的个案研究
    5.1 艾滋病与男男性接触者
    5.2 MSM组织与艾滋病防治
    5.3 “牵手”工作组行为干预的行动个案
    5.4 对MSM组织参与防艾行动的结构功能分析
    5.5 MSM组织的社会资本作用分析
第六章 PLWHA关爱组织参与关怀救助行动的个案研究
    6.1 艾滋病患者(PLWHA)与艾滋病
    6.2 PLWHA关爱组织与艾滋病防治
    6.3 感染者同盟-诚爱家园关怀救助行动个案
    6.4 对PLWHA关爱组织参与防艾行动的结构功能分析
    6.5 PLWHA关爱组织的社会资本作用分析
第七章 余论
    7.1 研究的基本结论
    7.2 民族学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防艾行动的思考
    7.3 对当前社会组织参与防艾行动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病人发现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术语缩写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目的 现场与方法 结果
一、在结核病人中筛查HIV
    (一) 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与HIV检测开展情况
    (二) HIV检出率的影响因素
    (三) HIV检测策略的分析
    (四) HIV检测策略的成本效果分析
    (五) 拒绝HIV检测的结核病人特征分析
二、在HIV/AIDS中筛查结核病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二) 单个症状的筛查效果
    (三) 多个症状组合的筛查效果
三、TB/HIV病人抗结核治疗效果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与患病情况
    (二) 抗结核治疗效果比较
    (三) HIV阳性结核病人死亡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一、研究的立题意义与研究设计
二、结核病人HIV筛查策略选择
二、HIV/AIDS结核病可疑症状筛查的症状简化
四、不同来源TB/HIV病人抗结核治疗效果比较 结论与建议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件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活动和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广西海洛因成瘾者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及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文版成瘾严重程度指数量表信度、效度和反应度的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病人成瘾状况的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病人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的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就读期间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

(8)暗娼人群规模评估和社会网络分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关键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研究一:暗娼人群规模评估方法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二:暗娼人群社会网络分析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建议
    5. 研究特色与不足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9)我国艾滋病防治经费投入分析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查阅文献、档案和资料收集
    三、现场调研
    四、课题研究和收集数据的质量控制
    五、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我国艾滋病防治经费总体投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1.1 我国艾滋病防治经费总量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1.2 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3 地方财政经费投入状况
        1.4 国际合作项目经费投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小结
    第二部分 我国艾滋病防治经费投入的地域分布
        2.1 总投入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分析
        2.2 中央转移支付经费的地区分布
        2.3 地方财政投入分布情况
        2.4 国际合作项目的地区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小结
    第三部分 我国艾滋病防治经费投入工作领域分配情况
        3.1 防治经费在工作领域上的分布
        3.2 中央财政经费在不同工作领域的分配情况
        3.3 国际合作项目投入在不同工作领域的分配情况
        3.4 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效果及分析
        小结
    第四部分 我国艾滋病防治经费管理情况
        4.1 中央财政经费的分配、使用与管理机制
        4.2 地方财政经费分配、使用与管理机制
        4.3 国际合作项目管理机制与资金计划分配使用
        4.4 不同来源经费管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小结
    第五部分 未来艾滋病防治资源需求状况预测
        5.1 政策倡导与能力建设
        5.2 监测与检测
        5.3 重点人群宣传教育和干预
        5.4 一般人群宣传教育
        5.5 抗病毒治疗
        5.6 预防母婴传播
        5.7 血液安全
        5.8 社会关怀
        5.9 相关疾病治疗
        5.10 科学研究
        5.11 中医药治疗
        5.12 项目管理与监督评估
        小结
讨论
    一、资料的可靠性
    二、经费的筹集与分配
    三、我国资源的管理与使用
    四、资源预测
结论及建议
创新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央财政经费投入与分配情况调查表
    附录2 国际合作项目经费投入与分配情况调查表
    附录3 中央财政经费相关访谈提纲(1)
    附录4 中央转移支付经费相关访谈提纲(2)
    附录5 地方财政经费相关访谈提纲
    附录6 国际合作项目资金拨付和使用调查表
    附录7 综述
    附录8 个人简介
    附录9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与书籍及参加会议与培训情况

(10)新疆农村劳动妇女素质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素质内涵
    1.3 妇女问题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 特色与不足
第二章 妇女素质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人口理论
    2.2 性别与发展理论
    2.3 人力资本理论
    2.4 农业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影响新疆农村劳动妇女身体素质状况的因素分析
    3.1 食物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地区间差异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3.2 食物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并趋于合理,但城乡居民仍有差距
    3.3 医疗卫生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3.4 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妇女生殖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第四章 文化教育水平对农村劳动妇女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4.1 文化教育素质的基本衡量指标和我国妇女受教育现状
    4.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4.3 新疆农村劳动妇女文化教育素质现状及特点
第五章 新疆农村妇女科技素质现状分析
    5.1 新疆农村劳动妇女科技素质呈逐年提高趋势
    5.2 农村劳动妇女科技素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农村劳动妇女代际复制和转移对人口素质的影响分析
    6.1 代际关系的界定及其内容
    6.2 代际关系的进一步阐述
    6.3 代际关系的转移和复制影响
    6.4 重视女童教育,促进母亲对子女的代际良性影响
    6.5 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村劳动妇女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性代际循环
第七章 伊斯兰教对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妇女的影响分析
    7.1 伊斯兰文化释义
    7.2 伊斯兰文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7.3 伊斯兰文化对妇女的影响
    7.4 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女性角色定位
    7.5 伊斯兰教对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妇女素质的影响分析
第八章 新疆南、北疆三个点典型调查的实证分析
    8.1 调查问卷介绍
    8.2 调查问卷分析
    8.3 调查问卷结论
第九章 提升农村劳动妇女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9.1 提升新疆农村劳动妇女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9.2 简短回顾与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我国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60万 平均感染率从0.04%上升到4.98%(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D]. 张晗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海口市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数预测及MSM感染影响因素分析[D]. 张冰. 海南医学院, 2021
  •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变迁研究[D]. 李明慧.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评估研究[D]. 徐王权. 安徽医科大学, 2016(02)
  • [5]参与与行动:西北多民族聚居大城市中社会组织防治艾滋病的田野调查 ——以兰州市为例[D]. 张宁. 兰州大学, 2012(04)
  • [6]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病人发现策略的研究[D]. 赖钰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02)
  • [7]广西海洛因成瘾者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及效果评估研究[D]. 韩彦彬. 广西医科大学, 2010(12)
  • [8]暗娼人群规模评估和社会网络分析应用研究[D]. 江启成. 安徽医科大学, 2010(10)
  • [9]我国艾滋病防治经费投入分析与需求研究[D]. 李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02)
  • [10]新疆农村劳动妇女素质与发展问题研究[D]. 朱晓敏. 新疆农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我国艾滋病实际感染人数已超过60万,平均感染率从0.04%上升到4.9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