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枪两点支撑阶段动量传递的初步研究(摘要)

标枪两点支撑阶段动量传递的初步研究(摘要)

一、掷标枪两点支撑阶段中动量转移问题的初步研究(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邓勇平[1](2021)在《领会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标枪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白灵[2](2021)在《Phyphox辅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余健[3](2020)在《中外优秀大学生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与成绩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标枪运动员多次打破亚洲纪录,标识着我国标枪运动正在崛起,身为我国标枪项目的后备军(大学生标枪运动员),同样也需要不断学习先进技术,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本篇文章以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2019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我国大学生运动员与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的成绩及相关数据。利用高速摄像机对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助跑后程及最后用力技术阶段的动作技术进行不间断拍摄,获取运动员在交叉步中的踝关节与膝关节、在最后用力前运动员在交叉步中身体重心运动轨迹与水平速度的变化、最后用力阶段等重要数据,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测量法、影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然后对我国优秀大学生运动员与世界优秀大学生运动员进行技术特征对比,找出我国大学生与世界大学生标枪运动员存在的规律及特点,为以后的教学训练提供参考,使我国大学生标枪项目整体水平得到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标枪决赛和2019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运动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在助跑过程中交叉步的步长、步时、平均速度等数据与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的均值相差0.38M和0.07S。由于步长步时较短,导致在左侧支撑时,下肢支撑的完成度不够,最后一步时躯干形成的“满弓”的身体姿态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技术动作。从而在节奏上表现为“哒-哒-哒-哒”,所以这也是影响我国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成绩问题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的重心水平速度为5.45M/S,比世界大学生运动员慢了2.35M/S,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在交叉步过程中身体重心起伏过大,在交叉步过程中出现屈膝抬腿,导致减小了右腿的摆动半径、减弱向前的动力,而且手臂和下肢没有伸展开,下肢摆动的幅度过高,就会使运动员在交叉步过程中的速度降低,从而影响了标枪出手时的连贯性。我国运动员在最后用力瞬间的技术动作,只有躯干后倾角20.5°,基本达到合理的角度。左侧支撑角为34.84°、握点到左侧支撑点距离为1.86M与世界大学生的差距较大,部分运动员出现在交叉步倒数第二步有意识拉大步伐,导致助跑速度从高速状态转为中低速。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在手速度为22.84M/S、出手角度41.3。与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相比出手速度慢了3.82M/S、出手高度高出3.4°,过高的出手高度和较慢的出手速度是影响我国大学生运动员与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的重要因素。

孙军法[4](2020)在《高中力学深度融合物理学史的案例开发》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国家不断推进各种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下,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已经出现了大量物理学史的内容,且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的高中物理教材。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再次延续了2003版的精神,强调高中物理教材引入物理学史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教材分析可知,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对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体现得非常不充分。本文提出“深度融合”的概念,并系统地进行教学实践、案例开发,以期改变这一现状。所谓“深度融合”,应包含两个重要标准:一、要显化科学方法,并力图重现物理学家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二、要结合重要的物理学史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将高中力学内容与物理学史深度融合。在比较研究国内现行教科书的基础上,根据笔者近十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和诸多一线物理教师的期刊论文,本文重点开发了若干教学案例的文本。针对教科书引入物理学史的问题和不足,这些案例文本做了大胆地尝试,力图克服这些问题和不足。本文的工作不是教学案例的简单集合,而是系统地案例开发,类似于教科书的二次开发。本文的案例开发流程分为预开发、正式开发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预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力,先进行案例的预开发(即备课),再实施案例教学,然后撰写教学反思总结预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为案例文本的正式生成提供经验基础。同时,笔者要大量收集、研读科学史资料和书籍,尽快提升自身的科学史知识和素养。第二阶段是正式开发,在之前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再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完善案例文本的编辑。本文的主要成果除了已完成第二阶段正式开发的3个案例外,还有已完成第一阶段预开发的4个案例,还有在案例开发的整个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本文已完成的工作仅仅是“砖”,希望能引起其它中学物理教学研究者的注意,并共同参与这一工作。任重而道远,需众人齐心协力,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工作推进到一个新境地,从而更好地完成高中物理课程目标,落实素质教育。

赵婉晨[5](2020)在《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下劈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和表面肌电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11名上海体育学院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下劈技术动作(左实战式右腿下劈)进行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分析,利用VICON红外摄像技术和Delsys肌电系统得到运动员的运动学和肌电数据。分析运动员在完成该动作时的摆动腿和支撑腿各环节的运动学数据和该动作的肌电发力特征,探索运动学和表面肌电的关系从而分析运动员的关节角度与肌肉活动变化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研究方法:采用VICON高解析度红外高速摄像头(采样频率为100Hz)和Delsys无线肌电采集系统(采样频率为2000Hz)对11名上海体育学院女子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的下劈动作进行同步采集,同一个动作成功采集3次,得到运动学和表面肌电参数:1)运动员身体重心位移,摆动腿髋、膝和踝关节的重心位移、关节角度、角速度、关节速度和支撑腿的关节角度、角速度。2)肌肉的发力顺序、贡献率、积分肌电值和均方根振幅值。所得运动学原始数据运用美国VISUAL3D软件(版本为Visual3D Version3.34.0),肌电数据运用EMGworks肌电分析软件进行处理。最后采用EXCEL软件和Origin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作图。研究结果:(1)在运动员身体重心位移方面,Y轴(矢状轴)移动距离大,X轴(冠状轴)移动距离小。(2)摆动腿位移大小顺序为脚尖>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运动员身高与关节位移关系不成正比,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同。(3)摆动腿髋关节角度的总体趋势是减小-增大,髋关节角速度的变化是增大-减小-增大-减小,膝关节的角度和角速度的变化是减小-增大-减小,髋、膝关节角度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有相同之处,踝关节角度的变化本文研究结果是增大-减小-增大。(4)关于关节速度,对比前人的研究结果:膝、踝和脚尖在提膝阶段出现速度峰值,并且在整个下劈过程中有两个波峰,在踢靶阶段,踝关节比其他关节的速度大,髋关节速度的变化在整个下劈过程中,变化幅度较小,变化趋于平稳,本文研究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5)支撑腿髋关节角度的峰值出现在提膝阶段,角速度的峰值出现在踢靶或者收腿阶段,膝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出现的范围在提膝到踢靶阶段,踝关节的角度峰值出现在提膝阶段末到踢靶阶段初的范围,角速度的峰值出现在踢靶阶段。对于支撑腿的分析,前人主要是通过支撑腿的旋转、提踵和向前滑行的变化来辅助说明摆动腿踢击的距离长短的原因和击打点高低的原因。(6)左股二头肌、左臀大肌和左股直肌这三块肌肉最先达到肌电峰值,胫骨前肌最后达到。左臀大肌和左股二头肌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了支撑腿(左侧)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性。右阔筋膜张肌、右股直肌和右胫骨前肌是贡献率、积分肌电和均方根振幅结果值都较大的肌肉。与之前学者研究结果相同的是阔筋膜张肌的积分肌电值最大。研究结论:(1)在整个下劈过程中,收腿阶段所用时间最长。(2)在重心位移的分析中,运动员在Y轴(矢状轴)重心位移距离最大,X轴(冠状轴)移动距离最小,Y轴距离大对进攻有利,X轴位移小说明运动员控制力好。(3)由摆动腿髋、膝和踝关节的角度与角速度变化可知,三个关节的角度都在提膝阶段末到踢靶开始时达到最小值,并且三个关节的峰值都在踢靶阶段。(4)摆动腿膝关节、踝关节和脚尖的速度值都有两个波峰,且变化趋势相似,膝、踝关机和脚尖的速度峰值都在提膝阶段,在踢击脚靶瞬间,脚尖的速度最大。(5)支撑腿各个关节最大角度均出现在提膝阶段,三个关节角速度的峰值出现在踢靶阶段,而且支撑腿在下劈动作的提膝阶段和还原阶段均有膝关节弯曲的现象。(6)右阔筋膜张肌、右股直肌和右胫骨前肌放电量大而且募集肌纤维的能力强,肌肉协调用力能力大。(7)左臀大肌、左股二头肌、左股直肌与踢击速度峰值存在一定的联系。

焦伟[6](2019)在《提升高三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三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一直是高三教师所关注的话题。在不少物理老师看来,强化学生的双基(即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教学,做大量的习题,就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即“一听就懂,一做不会”。对于教师讲解的概念与规律,学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在面对熟悉的物理问题,很容易找到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但面对陌生的物理情境时,却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实际上,每一个物理情境都有相应的物理模型,高三学生只是了解一些常见基本的模型,没有深入理解模型的内涵,对物理模型的认识不足,对物理模型的建构能力比较欠缺。当物理过程稍微发生改变,或几个过程组合在一起,形成比较陌生的、复杂的情境,学生不能进行将这些情境转化为熟悉的物理模型,不能完成物理模型的建构。针对这种实际情况,笔者在阅读的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三学生建构物理模型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对“物理模型”、“建构物理模型”、“建构物理模型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首先通过阅读2017年版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理解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了解关于物理模型的归属与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关于物理模型的论文,对物理模型的概念、特点、分类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自已的物理模型概念与分类标准。笔者认为物理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表征过程,形成理想化的实体、条件、状态、过程,可以分为四类模型,即实体模型、条件模型、过程模型、结构模型。之后,在详尽分析了美国学者David Hestenes及其学生Ibrahim Halloun的建模过程,研究了其他学者的建模过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六阶段建模过程,即创设情境→模型准备→建立模型→应用模型→迁移与拓展模型→反馈评价。在上述基础上,划分了相应的建模能力,即情境分析能力、模型选择能力、模型建立能力、模型应用能力、模型迁移与拓展能力、反馈评价能力。至于建模能力的等级水平,在分析了美国学者Grossligh的理论和课程标准之后,选用国内学者王焱的五级等级水平方案。最后,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迁移理论,对建构物理模型进行心理学的基础论述,并论述了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与基本原则,以确保有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的支撑。在实践研究中,选取所在学校高三学生进行研究,利用一次正规考试的物理成绩来获取相关数据,分析学生建模能力的现状。在获取数据后,分析了四个班级的学生成绩,了解到学生建模能力的具体现状,即缺乏模型意识与建模意识,不会利用建构模型来解决实际复杂问题,不会进行模型的迁移与拓展。在对多位物理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后,总结了建模能力不足的原因,即没有强化模型知识与建模方法的教学,对学生建模能力的要求不高。在提出教学策略中,结合上述分析与现状调查,提出了在高三物理试卷讲评课中开展建模教学。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一些提升高三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策略,即增强积极建模的学习动机,组合不同的物理模型并形成模型群,强化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对建模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甘海霞[7](2019)在《体操垫诱导练习法在初中生立定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立定跳远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指定的初中及其以上年龄段学生的重要选测项目之一,多数城市的中考体育加试中均把立定跳远作为必测项目,从初中开始的体育课教学中也把立定跳远列为教材内容之一。然而,目前的体育课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授立定跳远技术过程中普遍缺乏多样化手段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基本上还是采用讲解、示范、重复练习和纠正错误的常规方法。为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初中生立定跳远的教学手段进行了开发设计和具体应用的实验性研究。基于立定跳远基本技术的动作特征与规律,依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对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促进初中生立定跳远学习效果的体操垫诱导练习法。研究结果表明:(1)体操垫诱导练习法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立定跳远技术、提高立定跳远成绩、激发学生进行立定跳远的学习兴趣。(2)体操垫诱导练习法的内容设计应紧紧围绕立定跳远完整技术的动作特征及规律,明确各环节技术的动作目的和学习目标,本着分解与完整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落实具体手段的诱导性、规范性、激励性、趣味性。在整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安排上应突出考虑内容进程的渐进性、衔接性、重复性和多样性。(3)体操垫分别置于两脚间、体后,橡皮筋横放分别置于头顶上方、体后的预摆练习为肢体建立清晰的准备姿势及预摆技术的动作概念;简洁有效的规范两脚的站姿、预摆的幅度、屈膝下蹲的程度及上下肢的协调用力等身体姿态。双脚连续跳跃低高度的体操垫促进学生蹬摆配合、蹬伸展体充分。收腹举腿前伸小腿过体操垫,促使学生收腹举腿充分,形成小腿主动前伸的意识为合理的落地姿势做好准备。(4)立定跳远的体操垫诱导练习法设计巧妙、操作简便、安全可靠、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特别适合初学立定跳远的初中学生。

马恩达[8](2019)在《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掷标枪运动是一项技术复杂的多轴性旋转项目,它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核心,速度与力量结合紧密的一项运动。在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中,人们将完整的掷标枪技术分成握持枪、助跑、最后用力、标枪出手后的身体平衡和器械的飞行五个动作技术阶段。其中助跑与最后用力两个阶段对投掷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录像分析法,对2017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阶段的步长、步时、速度利用率,以及最后用力阶段的左侧支撑技术、投掷臂用力顺序、器械出手状态等相关参数进行研究,结合世界8名优秀运动员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投掷步后四步的步长较短、速度较慢,特别是投掷步的倒2步(交叉步)重心的腾起高度过大,影响了助跑速度的发挥,不利于最后用力阶段初始动能的获得;投掷步的倒1步,左脚着地不积极,没有及时形成稳固的双支撑阶段。2.在投掷步阶段,我国运动员倒4步与倒3步的躯干后倾角较为合理,倒2步与倒1步的躯干后倾角较小,不利于超越器械的形成。我国运动员倒2步(交叉步)动作幅度较小,使倒32步躯干后倾角的增幅受到限制,是导致倒2步与倒1步躯干后倾角较小的重要原因。3.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倒1步的左腿支撑始角较大,左侧支撑的初始状态良好,但由于左腿支撑能力较差,导致着地后左膝角的变化幅度过大,不利于动能自下而上的传递。4.在最后用力阶段,我国运动员躯干用力的幅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不存在显着差异,但通过对比运动员腕关节运动轨迹、出手投影点至左脚支撑点的距离,发现我国运动员对器械的实际做功距离较短,标枪出手过早,降低了“鞭打”动作的实效性。5.我国运动员标枪出手角、姿态角与攻击角较为合理,用力方向更加贴近于标枪纵轴,但器械出手速度较慢,影响了标枪实际飞行距离。

张嘉烜[9](2019)在《台湾阿美人电光部落丰年祭仪式舞蹈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首先,丰年祭歌舞宗教仪式研究在民族学、人类学与舞蹈结合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西方,研究土着歌舞宗教仪式比起台湾的研究较为普遍化。信仰的转变过程和舞蹈在仪式过程中的变化和关系,使得丰年祭舞蹈动作的身体语言意义透过仪式的过程传递文化情感,在不同时空环境背景下实践了主体的能动性。其次,用人类学和舞蹈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将动态的动作用理性科学的方式和思维转换以理论的形式表述,这样的方式到目前为止鲜少人去探讨,从丰年祭表达阿美人自我特色与形象的诉求。最后,丰年祭歌舞的意义对阿美人来说,是与祖先沟通和表达感谢怀念的仪式性活动,除了凝聚部落社会制度的力量也能加强彼此感情。崇拜祖先之信仰和基督教信仰都能带给阿美人心灵上的寄托,从不同丰富多元的丰年祭形式,观光商业化提供了自我意识强烈的诉求及舞蹈歌谣上的反思,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影响传统仪式的祭典。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挟带进来的新制度让台湾当地部落的主体性面临瓦解。经历日据时代与光复的管理,台湾少数民族普遍受到强制干预同化,加上外来宗教影响,祭典仪式逐渐衰退冲击着族群的自身文化。动荡的时代,环境面临新的改变,不同族群频繁来往与通婚现象,使得后代子女无法取得身分,在适应现代环境和血缘、文化认同问题纷纷出现。族群意识抬头后,族群文化进入多元发展期,族群的文化新样式也开始出现,活动中相同习俗出现被混合应用,文化交融己无时空限制。台湾东部,由南到北的部落,依序地一一举办盛大的各式年祭。每年七月到九月是东海岸阿美人的大日子,沿着整个海岸北移歌声传遍每处土地,舞动欢乐到天明。各部落在早期为了求生存与自保有着强烈的地域观念,走过不同的历史文化强权时期。一年一次的阿美人丰年祭典,从不同的以地区划分的北部阿美、南势阿美和恒春阿美各自有着地域的特色,丰年祭内容具丰富性、多元性、文化性和产业性,主要活动包括河祭、祭祖灵、报信息(patakus)等。踏入进行年祭中的部落,很难不受齐扬的歌声、华美的服饰,以及踊跃跳浪的舞蹈身体吸引。而这个景象,俨然己经成为台湾少数民族舞蹈的形式表征,而且早在十八世纪之前已经有前人如此记录。本文以台东电光部落的丰年祭舞蹈为研究对象,由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的立场,提出研究电光部落阿美人舞蹈的意义。第一章从氏族迁移与部落形成,呈现出阶级制度重要性。第二章是通过电光阿美人日常生活机制如工艺、服饰等,理解丰年祭制度化的基础。第三章从丰年祭不同环节的舞蹈进行分析,透过当地人的口述及实际参与仪式,体现出电光部落阿美人对丰年祭舞蹈的态度、认知与情感,并运用拉班记谱动作,纪录舞蹈动作与队形进行初步的阐释。第四章介绍丰年祭运用不同形式和结合观光产业呈现,这种呈现使得电光部落歌舞、宗教信仰、仪式在不同时间、空间调度场景下舞蹈得以实践。第五章介绍电光阿美人在都市与部落的社会型态,他们面对丰年祭观光商业化,对部落传承愿景为何。电光部落受到时空背景而有不同的接触与认知经验,这些经验并且成为恒春阿美人自我表述的元素之一。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层面,提供对电光部落文化传承与观光商业化,以及民族舞蹈的认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反思。

郭梁[10](2018)在《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的关系及其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下蹲跳(Countermovement Jump,CMJ)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基础动作之一,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CS)在下蹲跳起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前人对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关系的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并认为核心稳定性测试或训练方法的选择影响了研究的结果。本研究从力量、耐力、柔韧、协调和功能性五个方面对核心稳定性进行全方位评价,系统探索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动作表现的关系,并通过研究下蹲跳起跳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初步探讨核心稳定性对下蹲跳作用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方法:在美国某高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20名,有规律运动习惯,过去两年无下肢或腰背部损伤史。采用Vicon动作捕捉系统和AMTI测力台同步采集受试者下蹲跳(CMJ)起跳过程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采用躯干屈伸活动范围测试(TFE)、优势侧单腿站立测试(DLS)、优势侧单腿跳远测试(DLH)、躯干伸肌耐力测试(EE)、仰卧起坐测试(SU)和躯干力量测试(TS)来全面评价核心稳定性。运用Pearson相关法对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和下蹲跳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对以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为标准的低分组和高分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躯干力量和下蹲跳高度的预测方程。研究结果:研究一发现躯干屈伸活动范围测试(TFE)与5项躯干力量测试(E60、A60、A90、A120、T120)具有显着性负相关关系,优势侧单腿跳远测试(DLH)与9项躯干力量测试(E60、F60、F120、A60、T60、A90、T90、A120、T120)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TFE可以预测躯干伸肌力矩,DLH可以预测躯干屈肌力矩。研究二发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DLH分别可以预测46.5%和45.3%的摆臂和不摆臂下蹲跳(CMJ)高度,躯干前屈和后伸活动范围之差(DFE)可以预测34.0%的摆臂和不摆臂CMJ高度之差(DAN)。DLH与摆臂(髋:P<0.05,踝:P<0.01)和不摆臂(髋:P<0.01,踝:P<0.05)CMJ起跳过程中髋关节和踝关节力矩峰值都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躯干后伸活动范围(TE)与摆臂(髋:P<0.05,踝:P<0.01)和不摆臂(髋:P<0.01,踝:P<0.05)下蹲跳(CMJ)起跳过程中髋关节和踝关节功率峰值都具有显着性负相关关系。单因素方差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研究三发现所有的躯干力量测试都与摆臂和不摆臂CMJ高度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P<0.05)。躯干在180°/s角速度下的等动前屈力量(F180)和躯干在120°角度下的等长前屈力量(T120)可以预测68.0%的摆臂CMJ高度,T120可以预测57.0%的不摆臂CMJ高度。F180与摆臂(髋:P<0.01,膝:P<0.05)和不摆臂(髋:P<0.05,膝:P<0.01)CMJ起跳过程中髋关节和膝关节力矩峰值都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而T120与摆臂(髋:P<0.05,踝:P<0.01)和不摆臂(髋:P<0.01,踝:P<0.05)CMJ起跳过程中髋关节和踝关节力矩峰值都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结论与建议:1.优势侧单腿跳远测试(DLH)与躯干力量具有重要关系。过大的躯干屈伸活动范围(TFE)可能会降低躯干伸肌力量,运动训练中应处理好核心柔韧和核心力量之间的关系,根据项目需要进行科学的核心稳定性训练。2.DLH可以作为摆臂和不摆臂CMJ高度的预测指标,DLH与CMJ动作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下肢髋关节和踝关节的动力学特征上。躯干前屈后伸活动范围之差(DFE)可以作为摆臂和不摆臂CMJ高度之差(DAN)的预测指标。与躯干前屈活动范围(TF)相比,躯干后伸活动范围(TE)与CMJ动作的关系更为密切。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将特异性作为核心稳定性提高CMJ高度的重要因素进行考虑。3.躯干在180°/s角速度下的等动前屈力量(F180)和躯干在120°角度下的等长前屈力量(T120)是摆臂CMJ高度的有效预测指标,而T120是不摆臂CMJ高度的有效预测指标。F180对CMJ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做功能力上,而T120对CMJ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下肢髋关节和踝关节的做功能力上。核心力量训练时应根据训练的目的选择动作的速度和姿势,以确保核心力量训练的效率。

二、掷标枪两点支撑阶段中动量转移问题的初步研究(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掷标枪两点支撑阶段中动量转移问题的初步研究(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3)中外优秀大学生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与成绩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国内投掷标枪的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2.2 国内投掷标枪技术中持枪助跑技术的研究现状
    2.3 投掷步躯干后倾角的研究现状
    2.4 投掷标枪的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现状
    2.5 掷标枪技术运动学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2.6 国外对掷标枪技术的运动学分析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影像测量法
        3.2.3 影像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专家访谈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结果与分析
    4.1 中外优秀大学生标枪运动员交叉步中的技术特征的分析
        4.1.1 中外优秀大学生运动员交叉步中的步长、步速及步时的技术分析
        4.1.2 中外优秀大学生运动员交叉步中的身体重心运动轨迹及水平速度的分析
        4.1.3 中外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膝与踝关节的运动轨迹分析
        4.1.4 中外优秀大学生运动员投掷过程中最后用力技术瞬间的特征分析
    4.2 关于标枪出手角的分析
    4.3 关于出枪的高度
    4.4 出手速度分析
    4.5 关于国内外训练理论研究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致谢
7.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高中力学深度融合物理学史的案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问题提出
    1.2 历史回顾
        1.2.1 国外历史回顾
        1.2.2 国内历史回顾
    1.3 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引入物理学史的现状
        1.3.1 准历史现象
        1.3.2 呈现位置不当
        1.3.3 对科学本质体现不足
        1.3.4 对“STSE”教育渗透不足
        1.3.5 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显化不足
        1.3.6 对科学家的思想和方法重现不足
        1.3.7 对宏观史料的体现不足
第2章 本文研究
    2.1 研究内容
    2.2 概念界定
    2.3 案例开发流程
    2.4 研究意义
第3章 案例开发的理论基础
    3.1 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3.1.1 人文教育功能
        3.1.2 科学教育功能
        3.1.3 创新教育功能
        3.1.4 道德教育功能
        3.1.5 丰富课程资源
        3.1.6 提升一线教师的科学史素养和教学能力
    3.2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原则
        3.2.1 平等看待原则
        3.2.2 客观性原则
        3.2.3 恰当运用原则
        3.2.4 材料精选原则
    3.3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具体方法
        3.3.1 直接利用教科书中现成的物理学史材料
        3.3.2 扩充教科书中现成的物理学史材料
        3.3.3 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一些原始文献
        3.3.4 利用影视资源
        3.3.5 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
第4章 已开发的案例
    4.1 案例一:瞬时速度概念讲解
        4.1.1 了解物理学史,更好地把握教学
        4.1.2 比较和评价三套国内教材
        4.1.3 经典教材启发下的教学设计
    4.2 案例二:高中力学深度融合有关伽利略的物理学史——以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为例
        4.2.1 有关伽利略的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分析
        4.2.2 学史功能分析: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4.2.3 比较和评价三套国内教材
        4.2.4 本文的教学设计
    4.3 案例三: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
        4.3.1 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分析
        4.3.2 教科书比较和评价
        4.3.3 本文的教学设计
    4.4 已完成预开发的案例
        4.4.1 案例四:伽利略对抛体运动的研究
        4.4.2 案例五:天空中的运动——行星运行
        4.4.3 案例六:地与天的统一——牛顿的工作
        4.4.4 案例七: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向科学
第5章 案例开发总结
    5.1 本文工作的优点
    5.2 主要成果
    5.3 问题与不足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向科学》课件
    附录二:案例二的预开发阶段的教学课件
    附录三:关于学生对本文教学实践的态度的教学反思
后记

(5)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下劈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和表面肌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重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对跆拳道下劈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2.1.1 对跆拳道下劈动作摆动腿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
        2.1.2 对跆拳道下劈动作支撑腿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
        2.1.3 对跆拳道下劈动作的表面肌电研究
        2.1.4 小结
    2.2 运动学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2.2.1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的运动学研究
        2.2.2 其他项目相关运动学研究
        2.2.3 小结
    2.3 表面肌电在竞技体育中的相关研究
        2.3.1 有关肌肉活动强度方面的研究
        2.3.2 有关肌肉用力模式和协调性方面的研究
        2.3.3 小结
    2.4 下劈技术动作阶段的划分
    2.5 总结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设计思路
    3.3 研究指标和参数
    3.4 研究指标参数定义
    3.5 研究方法
        3.5.1 文献研究法
        3.5.2 测试法
    3.6 测试步骤与流程
        3.6.1 测试前
        3.6.2 测试仪器的调试
        3.6.3 受试者准备
        3.6.4 受试者测试动作要求
        3.6.5 测试流程图
    3.7 测试数据处理
        3.7.1 VICON数据处理
        3.7.2 肌电数据处理
        3.7.3 数理统计
4 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结果
        4.1.1 下劈动作的阶段划分
        4.1.2 下劈动作各阶段的特征
        4.1.3 下劈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4.1.4 下劈动作的肌电分析
        4.1.5 运动学结合表面肌电综合分析
    4.2 讨论与分析
        4.2.1 下劈动作各阶段特征的讨论与分析
        4.2.2 下劈动作的运动学特征讨论与分析
        4.2.3 下劈动作的肌电特征讨论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6)提升高三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可行性研究
        1.4.2 必要性研究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建构物理模型的理论基础
    2.1 物理模型的理论基础
        2.1.1 模型
        2.1.2 物理模型
    2.2 建构物理模型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物理模型的概念
        2.2.2 建构物理模型的过程
    2.3 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理论基础
        2.3.1 建模能力的概念界定
        2.3.2 高中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结构与水平等级
    2.4 建构物理模型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2.4.1 信息加工理论
        2.4.2 建构主义理论
        2.4.3 迁移理论
    2.5 建构物理模型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2.5.1 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
        2.5.2 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3章 高三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现状研究
    3.1 高中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现状分析(文献分析)
        3.1.1 高一、高二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现状分析
        3.1.2 高三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现状分析
    3.2 高三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现状调查(观察与访谈)
        3.2.1 高三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现状调查(观察分析学生)
        3.2.2 高三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现状调查(教师访谈)
    3.3 高三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现状总结
第4章 提升高三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4.1 高三物理试卷讲评课
        4.1.1 高三物理试卷讲评课的概念
        4.1.2 高三物理试卷讲评课的功能
    4.2 提升学生建模能力的原则
    4.3 提升学生建模能力的案例分析(斜上抛运动模型)
    4.4 提升高三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策略
        4.4.1 激发学习动机,磨砺学习意志
        4.4.2 重视模型教学,提高建模意识
        4.4.3 熟悉建模过程,培养建构能力
        4.4.4 提升建模能力,分析复杂问题
第5章 研究的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体操垫诱导练习法在初中生立定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梳理
        1.3.2 初中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相关研究
        1.3.3 立定跳远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的相关研究
        1.3.5 诱导练习法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教学实验
    3.1 实验时间
    3.2 实验地点
    3.3 实验器材
    3.4 实验对象
    3.5 实验目的
    3.6 实验控制
    3.7 实验组体操垫诱导练习内容设计和安排
        3.7.1 实验组体操垫诱导练习内容设计
        3.7.2 实验组体操垫诱导练习的总体安排
    3.8 对照组练习的安排
    3.9 测试办法
        3.9.1 技术评定
        3.9.2 成绩达标
4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测的结果对比分析
        4.1.1 实验前两个组学生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4.1.2 实验前两个组学生身体素质及立定跳远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4.2 实验后结果对比分析
        4.2.1 实验前、后两个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4.2.2 实验后两个组学生的立定跳远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4.2.3 实验后两个组学生的立定跳远技评综合得分对比分析
        4.2.4 实验后两个组学生的立定跳远各环节技术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4.2.5 实验后两个组学生立定跳远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致谢

(8)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录像解析法
4.结果与分析
    4.1 投掷步阶段运动技术指标分析
        4.1.1 投掷步后四步步长、步时、步速分析
        4.1.1.1 投掷步后四步步长、步时分析
        4.1.1.2 投掷步后四步步速变化分析
        4.1.2 投掷步最后一步标枪出手前后重心速度利用率分析
        4.1.3 投掷步后四步躯干后倾角度变化分析
        4.1.4 投掷步后四步右肩、右肘角度分析
    4.2 最后用力阶段运动技术指标分析
        4.2.1 最后用力阶段右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4.2.2 最后用力阶段左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4.2.3 最后用力阶段投掷臂用力顺序分析
        4.2.4 最后用力阶段标枪出手时相各参数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台湾阿美人电光部落丰年祭仪式舞蹈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阿美人电光部落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氏族迁移与部落形成
    第二节 地理位置
    第三节 部落历史
    第四节 母系社会阶级
    第五节 民间传说
第二章 丰年祭及其制度化
    第一节 制度化的过程
    第二节 丰年祭的特质
    第三节 祭典中的服饰
    第四节 日常生活中的艺术
第三章 舞蹈身体语言机制
    第一节 歌舞仪式
    第二节 实习阶级青少年Pakarongay开场舞蹈身体语言
    第三节 青年阶级(Kapah)和实习阶级Pakarongay的舞蹈身体语言
    第四节 结束舞蹈Malakacaw的身体语言
第四章 丰年祭的联合与差异
    第一节 联合丰年祭的形成
    第二节 部落与部落间的相异与差异性
    第三节 时间与空间的转变
    第四节 丰年祭与宗教
第五章 丰年祭仪式变迁
    第一节 丰年祭传承
    第二节 都市与部落的社会形态
    第三节 不同空间的调度的作用与影响
    第四节 商业与观光化的作用
    第五节 部落传承愿景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致谢

(10)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的关系及其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名词缩写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性
    1.5 研究假设
    1.6 技术路线图与研究框架图
    1.7 名词解释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稳定性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2.1.1 核心稳定性的发展历程
        2.1.2 核心的解剖学位置及其相关的肌肉群
        2.1.3 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的定义及存在的问题
        2.1.4 核心稳定性影响运动表现的研究分歧
        2.1.5 核心稳定性测量金标准的缺乏及其项目的特异性
        2.1.6 核心稳定性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康复
        2.1.7 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的划分
        2.1.8 结论
    2.2 纵跳高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纵跳高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2.2.2 纵跳高度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3 摆臂影响纵跳高度的理论假说
        2.2.4 结论
    2.3 核心稳定性对纵跳的影响研究综述
        2.3.1 核心力量对纵跳的影响
        2.3.2 核心柔韧对纵跳的影响
        2.3.3 核心耐力对纵跳的影响
        2.3.4 核心协调对纵跳的影响
        2.3.5 核心功能性对纵跳的影响
        2.3.6 结论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1.1 运动学和动力学信号采集系统
        3.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
        3.2.1.3 等速肌力测试仪
        3.2.2 测试流程
        3.2.3 下蹲跳测试
        3.2.3.1 数据采集
        3.2.3.2 Marker球的位置及运动鞋的选择
        3.2.3.3 数据处理
        3.2.3.4 相关参数的计算
        3.2.4 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方法
        3.2.4.1 躯干屈伸活动范围测试(TFE)
        3.2.4.2 优势侧单腿站立测试(DLS)
        3.2.4.3 优势侧单脚跳远测试(DLH)
        3.2.4.4 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SU)
        3.2.4.5 躯干伸肌耐力测试(EE)
        3.2.4.6 躯干力量测试(TS)
        3.2.5 统计方法
4 研究一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之间的关系研究
    4.1 前言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统计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与建议
5 研究二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与下蹲跳的关系及其生物力学研究
    5.1 前言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1 统计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与下蹲跳高度的关系
        5.3.2 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与下蹲跳起跳生物力学指标的关系
    5.4 讨论
        5.4.1 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高度的关系
        5.4.2 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关系的生物力学分析
    5.5 结论与建议
6 研究三核心力量与下蹲跳的关系及其生物力学研究
    6.1 前言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统计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核心力量与下蹲跳高度的关系
        6.3.2 核心力量与下蹲跳起跳生物力学指标的关系
    6.4 讨论
        6.4.1 核心力量与下蹲跳高度的关系
        6.4.2 核心力量与下蹲跳关系的生物力学分析
    6.5 结论与建议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讨论
    7.2 结论与建议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附件

四、掷标枪两点支撑阶段中动量转移问题的初步研究(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领会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标枪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邓勇平.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Phyphox辅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D]. 李白灵. 宁夏大学, 2021
  • [3]中外优秀大学生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与成绩比较研究[D]. 余健.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7)
  • [4]高中力学深度融合物理学史的案例开发[D]. 孙军法. 广州大学, 2020(02)
  • [5]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下劈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和表面肌电分析[D]. 赵婉晨.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6]提升高三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 焦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体操垫诱导练习法在初中生立定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甘海霞.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8]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D]. 马恩达.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台湾阿美人电光部落丰年祭仪式舞蹈传承研究[D]. 张嘉烜.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10]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的关系及其生物力学研究[D]. 郭梁.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标签:;  

标枪两点支撑阶段动量传递的初步研究(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