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讯问主要理论研究述评

侦查讯问主要理论研究述评

一、侦查讯问主要理论研究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曹小丽[1](2022)在《我国侦查讯问法治化路径探析》文中指出侦查讯问法治化的实现,是侦查讯问法治之法与侦查讯问法治之治相互对接的过程。我国侦查讯问法治化的实现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环境、普遍的法治信仰、较高的侦查讯问能力、合理的侦查程序构造等条件。侦查讯问法治化路径包括先进理念的传播、法律制度的完善、法治之法与法治之治的强制性对接、法治之法与法治之治的自治性同构等几个主要步骤。

陈子昱[2](2021)在《侦查讯问的检察监督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楷[3](2021)在《被追诉人如实陈述研究》文中提出

张函[4](2021)在《侦查讯问中的心理同情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侦查讯问中,心理同情方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讯问方法。该方法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出发,探究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存在的消极情绪以及供述障碍,对犯罪嫌疑人的难处和委屈表示同情和安慰,有针对性地加以缓解和引导,从而改变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态度。本文结合学科融合趋势,将心理学、心理咨询中的同情借鉴到侦查讯问中,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应用建议。本文主要由绪论、心理同情方法概述、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具体的应用建议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本部分主要包含选题的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以及实践意义、采取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理同情方法概述。本部分主要包括心理同情方法的含义,心理同情方法与共情、合理化策略、情感影响、情感感化等相关概念的厘清,心理同情方法应用于侦查讯问的理论基础,以及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价值。第三部分是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部分基于实证调查获取的数据资料,指出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主要存在语言表达方式过于强硬、应用频率偏低、应用时机和同情程度把握不准、表达同情的途径选择缺少针对性、法律界限把握不当以及犯罪嫌疑人感受效果欠佳等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本部分主要从侦查人员、犯罪嫌疑人、心理同情方法本身三个方面分析成因:侦查人员方面的原因包括侦查人员对心理同情方法不了解、侦查人员的配备不利于表达同情等;犯罪嫌疑人方面的原因包括犯罪嫌疑人对同情的理解程度和心理状态不同等;心理同情方法本身的原因主要是这种方法对侦查人员的要求较高,并且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范围有所选择。第五部分是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建议。本部分基于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包括应用前做好准备,配备合适的侦查人员,了解案件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情况;把握合适的同情程度和应用时机,优化表达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表达同情的途径;保证讯问过程的合法性,不可减轻犯罪嫌疑人的实际责任,不可出现引供、诱供或骗供等在内的有针对性的应用改进建议。

张博[5](2021)在《侦查讯问中情感感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犯罪人不仅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应当追求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近年来刑事司法改革中的刑事和解制度、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逐步确立和贯彻就是其具体体现。就侦查讯问而言,一方面是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感化、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情感感化方法有助于实现这两方面的任务,是顺应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形势和发展趋势的讯问方法,在侦查讯问中应当得到充分运用。基于此,本文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首先对情感感化方法的基本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其次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了解情感感化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使用现状,着重分析此方法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情感感化方法的一般原理。首先对研究对象的含义进行界定,其次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情感感化方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最后讨论了情感感化方法在刑事司法层面和侦查讯问实务层面的价值。第三部分是情感感化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使用现状调查。本章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抽取部分侦查人员与在押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描述了该方法在侦查讯问中使用的基本状况。第四部分是情感感化方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于当前情感感化方法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如:侦查人员对情感感化方法掌握不足,缺乏相对固定的使用模式;情感感化方法使用前的准备工作不足;情感感化方法使用的技巧性不足。第五部分是侦查讯问中情感感化方法使用的改进对策。一是提炼情感感化方法的使用要领;二是注重情感感化方法的技巧性;三是依据犯罪嫌疑人特征,有针对性的运用情感感化方法;四是加强侦查人员培训,弥补专业知识短板。

闫霞飞[6](2021)在《侦查讯问模拟实训教学的重构及考核探析》文中认为在侦查讯问模拟实训教学教学过程中,基于真实案例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真实性。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侦查讯问能力,为今后工作实战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开展侦查讯问模拟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结合,导致侦查讯问模拟实训教学效果一般。因此,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目前侦查讯问教学现状,主要基于侦查讯问模拟实训教学的特点,在创新性、仿真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下,对侦查讯问模拟实训教学方法的重新构建进行分析,提出侦查讯问模拟实训教学方法和实训考核方式,从侦查讯问理论、实践等方面入手,重点考核学生侦查讯问时的随机应变以及学生之间配合等能力,为学生能够尽快融入实际工作做好铺垫。

张守乾[7](2020)在《说服教育方法在讯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说服教育方法是侦查讯问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对于转变犯罪嫌疑人态度,获取口供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侦查讯问实践中说服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思路,首先简要梳理说服教育的基本理论,其次调查分析说服教育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情况,尤其是此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从问题导向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本文由绪论、基本理论、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说服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时介绍了本文的三种主要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第二部分是说服教育方法的基本理论。包括说服教育核心概念的界定、心理学原理和价值属性。在对说服与说服教育等相关概念进行区分的基础上,从霍夫兰德说服理论、认知平衡和认知不协调等理论入手,分析了心理学原理在说服教育方法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说服教育在保障人权、防止翻供、节约侦查成本等方面所特有的价值。第三部分是说服教育方法在讯问中的应用现状调查。调查方式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结合说服教育的心理学原理设计访谈大纲,其次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访谈笔录进行关键词的提取与编码,以此来为问卷调查的设计和修改提供参考,最后对访谈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说服教育方法的应用效果及存在的不足。第四部分是当前说服教育方法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说服教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如侦查人员对说服教育的方法理解不充分;说服教育方法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说服教育的事前准备不充分;说服教育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侦查人员在说服教育过程中缺乏耐心,倾听不足;说服教育的氛围过于严肃。第五部分从问题导向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一是加强培训,完善侦查人员知识结构;二是构建侦查讯问说服教育模型/流程;三是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四是加强与其他讯问方法的结合运用;五是增强说服教育的针对性;六是注重说服教育情境因素,完善配套保障措施,为今后侦查人员应用说服教育提供一些借鉴性的思路。

周玉洁[8](2018)在《论我国辩护律师对侦查讯问录音录像的阅卷权》文中研究指明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具有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和防止侦查人员刑讯逼供的双重功能。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正式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但是并未对其证据属性作出规定,也没有确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再加上辩护律师"阅卷难"固有现状的影响,辩护律师对侦查讯问录音录像的阅卷权面临一系列困境。赋予辩护律师对侦查讯问录音录像的阅卷权,对于整个刑事诉讼活动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务价值。因此,现阶段我国有必要采取明确侦查讯问录音录像的证据属性、确立随案移送制度、明确阅卷范围、革新阅卷方式以及确立侵权救济机制等措施来完善我国辩护律师对于侦查录音录像的阅卷权,确保其走出当前困境。

贾月仙[9](2020)在《侦查讯问中提问的语用学研究》文中指出语用学是一门涉及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涉及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和认知的综观性学科,其中的合作原则、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交际方面强大的解释力和互补性,对讯问提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展开以下内容的研究。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当前对提问的研究还存在针对性研究不够深入、语料库研究比较匮乏、跨学科研究尚不成熟三个方面的不足,而语用分析法作为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分析提问中的语用现象。一方面,提问具有言语互动性、目的导向性和语境动态性三种语用性质。另一方面,提问过程是一种语用推理过程,主要表现为问答互动推理,涉及会话开始前互动主体的内部语言准备以及明确对方真正意图后进行目的确认等过程,具有互动性、语境依赖性、溯因性和合目的性。第三章阐释提问中的语用原则。目的——合作原则认为目的是话语行为生成的原因,是话语发展和进行的驱动力,是话语行为的意义所在。交际双方一旦执行一种有目的的话语行为,就会不可避免地形成或进入一种目的关系,提问时为了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合作乃至高效的合作,就要将双方的目的关系调整一致。关联原则认为,提问时讯问人员要利用最佳关联改变犯罪嫌疑人的认知语境,使其能够根据己方意图强化供述动机作出反应。顺应原则要求提问时的语言选择应从语言的顺应性特征出发,充分考虑语境关联成分和语言结构对象等要素的相互顺应,采取言语趋同策略提取信息。第四章分析讯问实务中提问的语用失误。在讯问实践中,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讯问人员在提问中的语用失误是时刻发生的,具体体现为对三个语用原则的违反。包括违反目的——合作原则的目的系统混乱、忽视合作、暴露目的;违反关联原则的弱目的关联、弱认知刺激、弱语境运用以及违反顺应原则的心理、社会、物理三个交际语境。第五章在语用原则框架下,针对语用失误分别提出目的导向、信息关联、语境顺应的提问语用应用策略。目的导向策略包括厘清目的系统、重视合作与目的关系以及借助语用预设实现目的;信息关联策略包括控制关联信息和强化互动信息;语境顺应策略包括对侦讯双方功能性角色、心理元素、社会因素和物理要素顺应的具体方法。以上三种策略意图对语用失误进行最大程度的理论指导和修正,以促进今后讯问实践的高效开展。

张国超[10](2020)在《流窜犯罪案件侦查讯问研究 ——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所谓流窜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在不同的市、县进行的犯罪行为。与一般犯罪行为不同,一般来说流窜犯罪的初犯少,惯犯多。大多数流窜犯都有一定的犯罪技能,也就意味着不易抓捕,且讯问难度大。关于流窜犯罪案件的侦查讯问的研究也比较薄弱,当前侦查讯问的研究多以理论分析及心理研究为主,以数据支撑的实证调研不多。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再结合自身侦查实践,调取江苏省仪征市自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间,共50起流窜犯罪系列案件的实体卷宗,对卷宗内容进行了梳理统计。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法、归纳总结法和综合分析法对以下内容开展研究。第一部分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结构及创新点,指出当前缺少结合流窜犯罪和侦查讯问的研究,尤其是没有研究成果针对流窜犯罪案件特殊性提出过侦查讯问策略和方法,而本文基于实证调研的研究方法,将是开创性的,且更具有针对性。第二部分对流窜犯罪案件的主体特征和案件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对象包含246名犯罪嫌疑人和1265起单个案件。在对以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时,主要依照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进行归类,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故意、被侵害的社会关系以及犯罪行为和条件。考虑到证据能够直接反映被侵害的社会关系,所以笔者用证据种类情况来具体体现被侵害的社会关系。同时,笔者对流窜犯罪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进行了对比,流窜犯罪案件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监视居住率和逮捕率高;二是讯问次数多。因此,笔者增加了讯问现状这个统计类别。后在数据统计基础上,分析出案件和嫌疑人特征。第三部分根据实证调研结果提炼出流窜犯罪案件侦查讯问的难点。包括犯罪主观故意认定难、犯罪主体特征导致侦查讯问难、犯罪行为和条件特征导致侦查讯问难、证据收集工作现状导致侦查讯问难。另外,笔者通过咨询流窜犯罪案件的侦查讯问人员,来补充实证调研中其他难以提炼的难点。第四部分针对提炼出的难点,并结合分析出的案件特征和犯罪嫌疑人特征,笔者提出侦查讯问策略和方法。提出侦查讯问策略和方法时,按侦查讯问工作开展顺序列出策略和方法。即以讯问为中心,首先做好外围工作来支撑讯问,要围绕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作案工具、交通工具、销赃行为开展外围工作;再考虑准确选择讯问突口和针对制定讯问突破方案,选择从犯、初犯、有家庭负担和收赃人员为突破口,同时注意为不同案件和嫌疑人制定不同突破方案;接着对攻守同盟和拒供现象单独提出策略和方法;最后提出应对侦查讯问人员提出的难点的策略和方法。

二、侦查讯问主要理论研究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侦查讯问主要理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侦查讯问法治化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我国侦查讯问法治化的实现条件
    (一)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环境
    (二)普遍的法治信仰
    (三)较高的侦查讯问能力
    (四)合理的侦查程序构造
二、我国侦查讯问法治化的主要步骤
    (一)先进理念的传播
    (二)侦查讯问法治之法的创设与完善
    (三)法治之法与法治之治的强制性对接
    (四)法治之法与法治之治的自治性同构
三、结语

(4)侦查讯问中的心理同情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深度访谈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案例研究法
2 心理同情方法概述
    2.1 心理同情方法与相关概念之厘清
        2.1.1 心理同情方法的概念
        2.1.2 心理同情方法与共情的关系
        2.1.3 心理同情方法与合理化策略的关系
        2.1.4 心理同情方法与情感影响的关系
        2.1.5 心理同情方法与情感感化的关系
    2.2 心理同情方法应用于侦查讯问的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学习理论
        2.2.3 认知反应理论
        2.2.4 期望-效价理论
    2.3 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价值
        2.3.1 缓解犯罪嫌疑人的消极情绪,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2.3.2 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信任,建立心理相容关系
        2.3.3 消弱犯罪嫌疑人的供述障碍,形成良性供述动机
        2.3.4 减少犯罪嫌疑人翻供现象发生
3 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心理同情方法的应用频率偏低
        3.1.1 犯罪嫌疑人对于应用心理同情方法的感知
        3.1.2 侦查人员对于心理同情方法应用频率的直接感知
        3.1.3 不同讯问方法应用频率的比较
    3.2 表达同情的时机选择不准
    3.3 表达同情的途径选择缺少针对性
    3.4 语言表达方式过于强硬,无法引起共鸣
    3.5 虚假同情与过度同情问题
        3.5.1 虚假同情问题
        3.5.2 过度同情问题
    3.6 法律界限把握不当
    3.7 犯罪嫌疑人的感受效果欠佳
4 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实践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侦查人员方面的原因分析
        4.1.1 侦查人员对心理同情方法不够了解和重视
        4.1.2 侦查人员的选配不利于表达同情
    4.2 犯罪嫌疑人方面的原因分析
        4.2.1 犯罪嫌疑人对同情的理解能力不同
        4.2.2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不同
    4.3 心理同情方法本身的应用条件有限制
        4.3.1 适宜应用的犯罪嫌疑人范围有所限制
        4.3.2 对侦查人员的同情能力要求较高
5 心理同情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建议
    5.1 应用前做好准备
        5.1.1 配备合适的侦查人员
        5.1.2 了解案件的情况
        5.1.3 了解犯罪嫌疑人的情况
    5.2 选准表达同情的时机
    5.3 优化应用过程中的表达方式
        5.3.1 语言表达诚恳
        5.3.2 耐心倾听
        5.3.3 适当以肢体语言进行反馈
    5.4 有针对性地选择表达同情的途径
        5.4.1 同情犯罪嫌疑人生活中遇到的难处和委屈
        5.4.2 说明在相似情况下有些人也有可能做出同样的行为
        5.4.3 根据案件情况,适当将部分过错归因于被害人
        5.4.4 适当指出实施犯罪行为可能存在同伙的诱惑、欺骗或威胁
        5.4.5 表明被害人或证人可能夸大了后果的严重程度
        5.4.6 与其他犯罪行为进行对比,降低犯罪行为在道德层面的严重程度
    5.5 把握合适的同情程度
    5.6 保证讯问过程的合法性
        5.6.1 降低犯罪嫌疑人对道德责任的感知,而不是减轻实际犯罪后果
        5.6.2 把握引诱、欺骗的界限,防止出现引供、诱供或骗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心理同情讯问方法应用情况调查问卷(针对服刑人员)
附录B 心理同情讯问方法应用情况调查问卷(针对侦查人员)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侦查讯问中情感感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情感感化方法的一般原理
    2.1 研究对象的含义界定
        2.1.1 情感、情绪及二者关系
        2.1.2 感化的概念
        2.1.3 侦查讯问中的情感感化
        2.1.4 情感感化与相关概念之厘清
    2.2 情感感化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2.2.1 情感体验与社会认知
        2.2.2 态度改变理论
    2.3 情感感化方法的价值
        2.3.1 在刑事司法层面的价值
        2.3.2 在侦查讯问实务层面的价值
3 情感感化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使用现状调查
    3.1 研究设计说明
        3.1.1 问卷设计
        3.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1.3 相关情况的说明
    3.2 问卷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 情感感化方法在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侦查人员对情感感化方法掌握不足,缺乏相对固定的使用模式
        4.1.1 侦查人员对情感感化方法掌握不充分
        4.1.2 使用多基于个人经验总结,缺乏相对固定的使用模式
    4.2 情感感化方法使用前的准备工作不足
    4.3 情感感化方法使用的技巧性不足
        4.3.1 情感感化与其他讯问方法结合不足
        4.3.2 情感感化的针对性不强
        4.3.3 情感感化过程中侦查人员未能引起情感触动
5 侦查讯问中情感感化方法使用的改进对策
    5.1 提炼情感感化方法的使用要领
        5.1.1 情感感化的基本要求
        5.1.2 情感感化方法使用要领示意图
        5.1.3 结合大数据侦查,做好情感感化的准备工作
        5.1.4 实施中适时评估与调整
    5.2 注重情感感化方法的技巧性
        5.2.1 积极倾听,构建良好沟通关系
        5.2.2 丰富感化形式、主体,提升感化效果
        5.2.3 注重情境氛围营造,增强感染力
        5.2.4 强化讯问方法间的密切配合
    5.3 依据犯罪嫌疑人特征,有针对性的运用情感感化方法
        5.3.1 根据年龄与性别差异,有针对性的运用情感感化方法
        5.3.2 针对累犯心理,多种方法结合促进态度转变
        5.3.3 结合社会经历,运用人生闪光点激发积极情感
    5.4 加强侦查人员培训,弥补专业知识短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面向侦查人员的问卷(一)
附录 B 面向在押人员的问卷(二)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侦查讯问模拟实训教学的重构及考核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侦查讯问教学现状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刻板。
    第二,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第三,学生角色尚未转变及对侦查讯问重要性意识较为淡薄。
二、侦查讯问模拟实训教学的特点
    (一)侦查讯问模拟实训具有创新性
    (二)侦查讯问模拟实训具有仿真性
    (三)侦查讯问模拟实训具有启发性
    (四)侦查讯问模拟实训具有趣味性
三、侦查讯问模拟实训教学方法
    (一)重视侦查讯问理论教学
    (二)重点开展侦查讯问模拟实训教学
        第一,开展典型案例教学。
        第二,通过角色分配开展侦查讯问教学。
        第三,根据实训内容合理制定侦查讯问问题。
        第四,模拟真实侦查讯问场景。
四、侦查讯问模拟实训考核方式
    (一)重视侦查讯问理论考核
    (二)重点对侦查讯问模拟实训表现进行考核
    (三)重点考核学生侦查讯问时的随机应变能力
    (四)重视对学生之间配合能力的考核
五、结语

(7)说服教育方法在讯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说服教育方法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说服的概念
        2.1.2 侦查讯问中的说服教育
    2.2 说服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原理
        2.2.1 霍夫兰德说服理论
        2.2.2 认知平衡和认知不协调理论
        2.2.3 受众理论
    2.3 说服教育方法在侦查讯问中的价值
        2.3.1 最大程度保证供述的自愿性,保障人权
        2.3.2 消除对立、抵触情绪,保障讯问活动的顺利进行
        2.3.3 消除犯罪嫌疑人供述障碍,防止翻供
        2.3.4 教育改造犯罪嫌疑人,促使其回归社会
        2.3.5 节约侦查成本,实现程序分流、提升诉讼效率
3 说服教育方法在讯问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3.1 调查设计说明
        3.1.1 设计框架
        3.1.2 调查范围及对象
        3.1.3 调查工具
    3.2 调查的实施过程
        3.2.1 调查的准备工作
        3.2.2 访谈的实施过程
        3.2.3 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
    3.3 资料的分析与结果
        3.3.1 访谈资料的编码分析与结果
        3.3.2 问卷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4 讯问中应用说服教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侦查人员对说服教育方法理解不充分
        4.1.1 缺乏专业的背景知识
        4.1.2 缺乏相应的业务培训
    4.2 侧重个人经验总结,缺乏结构化的说服教育模型/流程
        4.2.1 说服教育依靠侦查人员的个人经验总结,无相对固定模式
        4.2.2 心理学原理与说服教育方法结合不充分
    4.3 说服教育事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4.4 说服教育的方式、方法刻板,针对性不强
        4.4.1 说服教育方式单一
        4.4.2 说服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4.4.3 说服教育的氛围过于严肃、关系不够融洽
        4.4.4 说服教育过程中侦查人员缺乏耐心,倾听不足
5 讯问中应用说服教育方法的改进对策
    5.1 加强培训,完善侦查人员知识结构
        5.1.1 加强业务培训,形成培训长效机制
        5.1.2 加强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为核心的内容培训
    5.2 构建以侦查人员为核心的说服教育模型/流程
        5.2.1 以侦查人员为核心构建说服教育模型/流程的原因释明
        5.2.2 说服教育模型/流程的要素选择与分析
        5.2.3 说服教育模型/流程的展示
    5.3 积极运用大数据信息,充分做好事前准备工作
    5.4 加强与其他讯问方法的结合运用
        5.4.1 说服教育与使用证据相结合
        5.4.2 说服教育与利用矛盾相结合
        5.4.3 说服教育与情感感化相结合
    5.5 增强针对性,因人而异采用不同方法
        5.5.1 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的犯罪嫌疑人的说服教育方法
        5.5.2 针对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嫌疑人的说服教育方法
    5.6 注重说服教育情境因素,完善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大纲
附录 B 调查问卷(一)
附录 C 调查问卷(二)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侦查讯问中提问的语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侦查讯问提问中的语用现象
    2.1 语用学概述与提问研究的语用学转向
        2.1.1 语用学含义的理解
        2.1.2 语用学领域的核心概念
        2.1.3 提问研究的语用学转向
    2.2 侦查讯问中提问行为的语用性质
        2.2.1 提问的语言互动性
        2.2.2 提问的目的导向性
        2.2.3 提问的语境动态性
    2.3 提问过程是一种语用推理过程
        2.3.1 语用推理的含义
        2.3.2 提问过程中的语用推理:问答互动推理
        2.3.3 问答互动推理的过程和特征
3 侦查讯问提问中的语用原则
    3.1 目的——合作原则
        3.1.1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提问中适用的局限性
        3.1.2 廖美珍目的原则与讯问提问的联结
        3.1.3 讯问提问中的目的——合作原则
    3.2 关联原则
        3.2.1 关联原则的理论来源和内涵
        3.2.2 犯罪嫌疑人认知推理的关联解释
        3.2.3 侦查人员讯问提问中的关联原则
    3.3 顺应原则
        3.3.1 语言顺应论的理论框架
        3.3.2 顺应原则及其在提问中的表现
4 讯问实务中提问的语用失误分析
    4.1 违反目的——合作原则的提问语用失误
        4.1.1 提问的目的系统混乱
        4.1.2 一味追求目的而忽视合作
        4.1.3 为了追求合作而暴露信息
    4.2 违反关联原则的提问语用失误
        4.2.1 提问与促进供述之间的关联不够强
        4.2.2 提问对嫌疑人原认知的刺激不充分
        4.2.3 提问对动态认知语境的捕捉不到位
    4.3 违反顺应原则的提问语用失误
        4.3.1 提问违反对心理元素的顺应
        4.3.2 提问违反对社会因素的顺应
        4.3.3 提问违反对物理要素的顺应
5 侦查讯问中提问的语用应用策略
    5.1 提问的目的导向策略
        5.1.1 厘清提问的目的系统
        5.1.2 重视合作与目的关系
        5.1.3 巧用预设使目的实现
    5.2 提问的信息关联策略
        5.2.1 提问中关联信息要适量
        5.2.2 提问中互动信息要强化
    5.3 提问的语境顺应策略
        5.3.1 提问中对双方功能性角色的顺应
        5.3.2 提问中对心理元素的顺应
        5.3.3 提问中对社会因素的顺应
        5.3.4 提问中对物理要素的顺应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流窜犯罪案件侦查讯问研究 ——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概况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
        1.4.2 创新点
2 流窜犯罪案件现状分析
    2.1 案件特征分析
        2.1.1 案件基本情况分析
        2.1.2 讯问现状
        2.1.3 证据种类情况
    2.2 犯罪嫌疑人特征分析
        2.2.1 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分析
        2.2.2 组织形式特征分析
3 流窜犯罪案件侦查讯问难点
    3.1 犯罪嫌疑人供述难
        3.1.1 供述晚现象突出
        3.1.2 拒供现象突出
        3.1.3 突破难现象突出
    3.2 犯罪主体特征导致侦查讯问难
        3.2.1 惯犯多,会对抗讯问
        3.2.2 结伙多,常订立攻守同盟
    3.3 犯罪行为和条件特征导致侦查讯问难
        3.3.1 犯罪行为隐蔽,线索少
        3.3.2 犯罪地点分散,串并少
    3.4 证据收集工作现状导致侦查讯问难
        3.4.1 犯罪现场特殊性影响证据保全
        3.4.2 短时间获取嫌疑人供述难度大
    3.5 沟通不畅导致工作失误
    3.6 警力不足影响工作效率
4 流窜犯罪案件的侦查讯问策略和方法
    4.1 做好外围准备,支撑讯问
        4.1.1 串并案与证据收集
        4.1.2 区域协作与情报收集分析
        4.1.3 行业管控与阵地控制
    4.2 准确选择突破讯问口,针对性制定突破方案
        4.2.1 选择讯问突破口
        4.2.2 制定讯问突破方案
    4.3 瓦解攻守同盟,打破拒供心理
        4.3.1 瓦解同案犯之间的攻守同盟
        4.3.2 打破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
    4.4 警力配置
        4.4.1 讯问组织
        4.4.2 人员培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侦查讯问主要理论研究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侦查讯问法治化路径探析[J]. 曹小丽.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01)
  • [2]侦查讯问的检察监督机制研究[D]. 陈子昱.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3]被追诉人如实陈述研究[D]. 王楷. 中国政法大学, 2021
  • [4]侦查讯问中的心理同情方法研究[D]. 张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5]侦查讯问中情感感化方法研究[D]. 张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6]侦查讯问模拟实训教学的重构及考核探析[J]. 闫霞飞.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01)
  • [7]说服教育方法在讯问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守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2)
  • [8]论我国辩护律师对侦查讯问录音录像的阅卷权[J]. 周玉洁. 山东大学法律评论, 2018(00)
  • [9]侦查讯问中提问的语用学研究[D]. 贾月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1)
  • [10]流窜犯罪案件侦查讯问研究 ——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D]. 张国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标签:;  ;  ;  ;  

侦查讯问主要理论研究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