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晶纤维的国产化与应用

微晶纤维的国产化与应用

一、微晶纤维的土法生产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薛伟杰[1](2019)在《外源有机物添加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文中提出我国东部沿海滩涂可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但新垦滩涂土壤物理结构差,盐分含量高、pH高、养分含量低等制约了其快速利用。在降盐措施的基础上,添加外源有机物驱动滩涂盐碱地土壤团聚体形成,是抑制滩涂土壤返盐,提高滩涂土壤肥力,促进滩涂土壤向农业土壤转化的前提。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用量(0、20、50、125、250tha-1)生活污泥、牛粪、蚯蚓粪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等碳量条件下不同用量(0.5%、1%、1.5%、2%)葡萄糖、壳聚糖、微晶纤维素、甲壳素、卵蛋白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施用生活污泥、牛粪、蚯蚓粪,均增加了滩涂土壤>0.25 mm、0.106-0.25 mm团聚体含量,且随有机物施用量的增加,团聚体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施用有机物18个月后,各处理土壤>0.25 mm团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施用生活污泥各处理(0、20、50、125、250 t ha-1)>0.25 mm 团聚体分别比对照增加 91.8%、138.5%、182.1%、276.8%;施用牛粪各处理分别比对照增加58.2%、116.6%、197.8%、277.6%;施用蚯蚓粪各处理分别比对照增加65.9%、122.0%、193.2%、258.4%。(2)在室内培养条件下,施用生活污泥、牛粪、蚯蚓粪亦促进了滩涂土壤>0.25 mm、0.106-0.25 mm团聚体含量增加。培养9个月后,各有机物施用处理土壤>0.25 mm团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滩涂土壤0.25 mm、0.106-0.25 mm团聚体含量呈上升趋势。对各处理团聚体腐殖质中官能团的分析研究表明,蚯蚓粪对团聚体腐殖质中官能团的增幅高于生活污泥和牛粪的相应处理。(3)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等碳量施用纯有机物对滩涂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培养3个月时,施用葡萄糖和甲壳素显著促进了土壤>0.25 mm、0.106-0.25 mm团聚体的增加。随培养的推进,施用葡萄糖、壳聚糖和卵蛋白形成的>0.25 mm、0.106-0.25 mm团聚体含量呈降低趋势;施用甲壳素处理的团聚体数量未出现显著变化;施用微晶纤维素的处理呈上升趋势。对各处理团聚体腐殖质中官能团的分析研究表明,施用微晶纤维素和壳聚糖时,>0.25 mm团聚体中官能团含量增幅最高;施用葡萄糖时,0.106-0.25 mm团聚体中官能团含量增幅最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九六医院[2](1971)在《微晶纤维的土法生产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我院药局发扬敢想、敢干、敢革命的精神,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经过反复试验,用废旧棉花、纱布、稻草、麻绳、甘蔗渣等十种原料,制成了制作药片用的干压粘合剂——微晶纤维。1970初以来已生产三百多公斤,用于压制各种中西药片三十多种,

张利波[3](2007)在《烟杆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农林废弃物-烟杆的资源现状、常规活性炭制备工艺存在的系列问题,结合微波加热的特点,本论文提出了微波加热烟杆制备活性炭的新工艺,并进行了活性炭吸附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通过最佳工艺条件的探索,与常规加热一步炭化法的对比,结构的解析,热解过程以及微波场中升温过程的研究,揭示了微波加热条件下制备活性炭的过程反应机理;将微波加热法制备的活性炭产品应用于重金属废水的处理,研究了活性炭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分析了吸附过程机理。本论文确定了常规加热烟杆一步炭化法、微波加热法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流程,系统研究了常规加热和微波加热条件下系列活化剂活化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流程。以氯化锌、磷酸、氢氧化钾为活化剂,常规加热和微波加热为热源,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浸渍时间、活化剂浓度、活化时间、活化温度(或微波功率)对活性炭产品性能(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得率)的影响规律,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以水蒸气、二氧化碳为活化剂,研究了活化剂流量、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微波功率)对活性炭产品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以烟杆炭化料为原料,氢氧化钾、碳酸钾为活化剂,研究了剂料比、微波加热时间对活性炭产品吸附性能的影响,制备出了高吸附性能的活性炭。研究结果表明,以烟杆为原料制备的活性炭达到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微波加热法与常规加热方法相比,流程短、高效、加热时间缩短了61.60-80%。采用氮吸附法研究了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制备活性炭的孔结构。分析了活性炭样品的吸附等温线,并对其进行了归类,发现使用同样的活化剂,微波加热法所制备活性炭,其吸附等温线的“脱尾”现象没有常规加热一步炭化法的明显,吸附平台的斜率微波加热法的要小;同时采用Dubinin-Astakhov方程对两种方法制备活性炭的Astakhov指数进行了分析,发现二氧化碳做活化剂时,孔径分布最窄;对于氯化锌、氢氧化钾和水蒸气作活化剂制备活性炭时,微波加热法制备活性炭的孔分布较窄;采用Horvath-Kawazoe方程对两种方法制备活性炭的微孔进行了表征,发现采用同样活化剂,微波加热法所制备活性炭的极微孔所占比例较大;采用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对两种方法制备活性炭的全孔分布(0.35-300nm)进行了表征,发现采用微波加热法制备活性炭的微孔比例较大。综上,孔结构的研究表明,采用同样的活化剂,微波加热法所制备活性炭的微孔结构发达,中孔、大孔含量较小。采用X衍射、SEM、TEM研究了活性炭的微观结构。由X衍射图谱分析可得,活性炭样品是一种非晶态炭材料,同石墨相比其d002减小,Lc也减小;微晶尺寸最小是二氧化碳活化制备的活性炭,微晶尺寸最大的是磷酸活化常规加热法制备的活性炭,这与氮吸附表征的孔结构结论是一致的。通过SEM照片可以看出,采用化学活化剂,烟杆的基本结构遭到了破坏,微观结构较为复杂,而采用物理活化剂,烟杆的纤维结构被保留了下来;通过TEM照片观察到了纳米级的孔径,验证了氮吸附等温线和X衍射分析的结果,证明了制备活性炭中含有微孔、中孔和大孔。采用热分析仪测定了烟杆和浸渍化学活化剂烟杆的热解曲线,分析了热解过程,计算了热解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浸渍活化剂后的烟杆活化能显著降低,炭得率明显升高;测定了氯化锌、磷酸、浸渍氯化锌等活化剂的烟杆在微波场中的升温曲线,并分析了升温的过程,得到了升温速率方程;最后结合最佳工艺参数和活性炭结构的研究,揭示了微波加热法制备活性炭的内在规律和反应机理。发现微波加热化学法中存在“物理活化”过程,与常规加热显著不同。以微波加热烟杆氯化锌活化制备的活性炭为原料,进行了含铅、含铜重金属废水的吸附处理系统实验研究。研究了振荡时间、活性炭投加量、pH、温度和溶液初始浓度对重金属脱除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应用Van’t Hoff方程对吸附的热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对不同温度下获得的吸附平衡数据进行了分析,活性炭吸附铅、铜的Langmuir极限吸附量分别为10.6577、8.0887mg/g;采用准二级固液相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实验结果,并得到了该模型的初始吸附速率和速率常数,发现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过程;分析了吸附机理,研究了吸附的控制步骤,结果表明,发现活性炭吸附重金属(铅、铜)离子在所测定的浓度范围内,均为膜扩散控制,这与国外的相关报道有较大区别,表明采用微波氯化锌法制备的活性炭拥有合理的孔径结构,非常适合重金属废水的吸附处理。总之,本论文提出了微波加热烟杆制备活性炭新工艺,新工艺对烟杆进行资源化利用,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附加值、拓宽活性炭生产的原料来源,为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开辟了新的途径;新工艺充分利用微波加热的优点,可有效解决常规活性炭生产工艺中存在的缺点,开发出成本低、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一级品或优级品标准的活性炭产品,进一步提升我国活性炭产品的档次;将所得产品用于处理重金属废水,对实现有色会属工业的治污利废、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芬芬[4](2014)在《全麻纤维的综合利用及木质素对纤维素酶吸附的研究》文中认为麻纤维是我国一类重要的传统纤维原料,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其中苎麻具有“中国草”之称,由其皮部韧皮纤维加工成的纺织品具有洁白、挺括、冰爽、舒适、抑菌、保健、卫生等优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但苎麻韧皮纤维在使用前,必须首先将其中的胶质脱除,使单根纤维之间分离,同时赋予纤维一定的成纺性能。其中酶法脱胶由于具有脱胶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所得麻纤维品质好,柔软、蓬松卷曲、手感好、强度高、光泽度好等诸多优点,以及环境污染轻的优势,成为麻纤维脱胶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在高效脱胶菌株、主要脱胶酶组分和脱胶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以促进酶法脱胶的发展。除了韧皮纤维外,占生物学产量60%左右的麻秆部分,目前除少部分用于压制纤维板或制浆造纸外,大部分未被有效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急需强化该方面的研究,以达到麻类原料全组分利用的目的。由于麻秆中富含纤维素,因此可望用于转化生产燃料乙醇,但目前尚未有利用苎麻秆生产生物乙醇的报道。在生物转化生产燃料乙醇过程中,由于原料中的木质素在纤维素酶解过程中,会与酶产生非反应性的结合,导致对酶的无效吸附,从而影响纤维素的酶解效率。了解木质素与酶的吸附规律和机制对提高纤维素的酶解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不同原料来源的木质素的组成和性质等的不同,将会对吸附造成不同的影响,而该方面研究还未见报道。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对苎麻等原料皮部韧皮纤维的高效脱胶酶系、酶法脱胶机制、麻秆部纤维预处理和糖化发酵产燃料乙醇的可行性、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吸附及机制等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苎麻高效脱胶菌株的筛选、酶学性质和果胶酶的生产通过比较不同菌株粗酶液的脱胶能力,发现Bacillus sp. Y1的粗酶液具有快速和高效的脱胶能力,脱胶过程在1h内基本完成,并且几乎不含有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研究表明,Bacillus sp. Y1粗酶液中的PGL的最适pH为9.6-10.0,最适温度为60℃,在pH7-10.5和30-50℃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有较宽的pH和温度范围,和很好的过氧化氢耐受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于酶法脱胶的潜力。该粗酶液在脱胶过程中与过氧化氢具有协同作用,可明显提高苎麻纤维的脱胶率和纤维白度,为酶法脱胶和过氧化氢漂白工艺相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单因子实验、混料设计、部分因子实验和中心组合设计,对Bacillus sp.Y1产酶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提高其产酶水平。优化后得到最佳产酶条件为:碳源10.5%,(NH4)2SO40.37%(w/v), MgSO40.3%(w/v),Tween-800.1%(w/v),初始pH8.2,每50mL的发酵培养基的接种量为1.3mL(种子培养液的OD600约为5.77),秋千式摇床转速为100rpm,34℃下发酵60h。相比优化前,PGL酶活和PG酶活分别提高了1倍和2.44倍,产酶高峰缩短了12h,由72h提前至60h。2.脱胶机制研究通过Bacillus sp. Y1粗酶液酶系分析和粗酶、纯酶添加实验验证,证明Bacillus sp. Y1酶液中具有的高蛋白酶活力是该酶液有效脱胶的一个主要因素,并发现蛋白酶和果胶酶在脱胶中存在协同作用。为酶法脱胶中的有效脱胶酶组分和脱胶酶系改造提供了新的见解。通过对不同生长期的苎麻的化学成分和脱胶性能进行分析,发现头麻和二麻在化学成分和脱胶效果上几乎没有差别,而三麻脱胶性能最差。对头麻和三麻不同脱胶时间下的样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三麻中果胶和半纤维素的脱除率明显低于头麻,SEM观察也发现三麻表面附着的胶质明显多于头麻,且较难脱除。分析推测可能是半纤维素阻碍了三麻胶质的脱除。3.预处理苎麻秆和红麻秆糖化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研究比较了几种不同化学预处理方法对苎麻秆和红麻秆纤维素酶解性能的改善效果以及预处理后秆部纤维糖化发酵产燃料乙醇的性能。研究发现碱法预处理较适用于此类原料。4%NaOH和0.02%蒽醌-2-磺酸钠盐(AQSS),在170℃下处理1h的苎麻秆和红麻秆,木质素脱除率最高,经过分批补料半同步糖化发酵工艺,在补料至底物浓度为20%时,乙醇浓度可达63g/L,转化率分别为77%和79%。红麻秆经5.2%NaHSO3和0.2%H2SO4,在170℃下处理1h,补料至20%的底物浓度时,乙醇浓度可达到65g/L,纤维素转化率为72%。4.不同原料来源木质素的组成和性质及其对纤维素酶吸附的影响和机制研究来源于不同种类原料的木质素对纤维素酶表现出不同的吸附性能,吸附强弱排序为松木木质素>玉米秸木质素>杨木木质素>红麻秆木质素。通过对不同木质素组成和性质的研究,推测木质素的结构特征差异可能是造成吸附差异的潜在机制,如功能团和木质素组成等。具有低S/G比例的木质素对纤维素酶表现出更高的吸附能力。玉米秸木质素中高的酚羟基含量和低的羧酸基团含量是其对纤维素酶吸附能力大于红麻秆木质素和杨木木质素的原因之一。相比玉米秸木质素,松木木质素具有低含量的脂肪羟基,增加了木质素的疏水性,可能是松木木质素对纤维素酶吸附能力大于玉米秸木质素的原因之一。通过酶活测定、纯酶吸附等实验,发现木质素对纤维素酶不同酶组分的吸附力强弱顺序为CBH、木聚糖酶>EG>BG,BG的最弱吸附力表明,CBM在蛋白吸附中发挥重要作用。

闫美玲,谢莹莹,王蓉蓉[5](2018)在《药用辅料凡士林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文中提出凡士林是从石油中精制得到的烃类混合物,极具防水性,是一种非常好的保湿用品,常用作软膏的基质和润滑剂、粘着剂、粘稠剂、赋形剂及皮肤保护油膏用的原料等,应用十分广泛,在所有软膏剂品种中几乎均有应用。本综述对凡士林的国内外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凡士林的生产、应用、质量方面的研究进展。

闫美玲[6](2018)在《白凡士林质量评价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药用辅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白凡士林是药物制剂中最常用的药用辅料之一。本研究结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对药用辅料的相关要求,对国内市场上白凡士林进行质量分析及安全性研究,探索白凡士林的功能性指标对质量的影响。为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在新药研发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提供辅料方面的示范性研究模式。方法:本研究共收集74批白凡士林,其中67批药用辅料级样品,涉及14家生产企业、11个批准文号和57家使用企业。通过对白凡士林的国内外标准比较,我们按现有标准评价白凡士林的质量,并在白凡士林的安全性方面,对74批白凡士林进行了多环芳香烃,过氧化氢,重金属和催化剂及细胞毒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依据现行标准对67批样品进行了熔点、相对密度、鉴别、锥入度、杂质吸光度、硫化物、重金属、砷盐、多环芳香烃等的全检,有63批合格,4批不合格,合格率为94.0%。白凡士林中16种PAHs总浓度分布范围广,总浓度在27.455 367.84 ng/g之间,平均总浓度为624.24 ng/g。白凡士林均未检出过氧化氢。白凡士林镍、钴、铜、砷、镉、汞、铅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很低,其均值在0.003ppm0.2ppm之间,锌元素均值为1ppm,而镁、铝、铁元素均值较低,在25ppm之间。抽取的样品对L929细胞增殖无影响。结论: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市场上白凡士林质量一般。在白凡士林的安全性方面,无非法添加过氧化氢的情况;未检出细胞毒性;重金属及催化剂残留量均较低,可选择含量稍高的镁、铝、铁、镍元素作为该品种的评价指标;而存在未知多环芳香烃较多,其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多环芳烃项目值得关注。

孙西巍[7](2011)在《少肥煤配比的配煤炼焦实验室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缺少肥煤为基础煤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室配煤炼焦方案的研究与优化。通过添加瘦化剂和黏结剂以及调配其他炼焦煤种的措施改善焦炭的冷态强度(抗碎强度M13和耐磨强度M3)和热性质(C02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利用煤质分析、成焦特性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焦炭的宏观性质;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焦炭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适量焦粉作瘦化剂,可改善焦炭的抗碎强度;中温沥青作粘结剂对配合煤有改质作用,但配比应不高于5%;在其他配比固定的条件下,气煤含量存在一个最佳值使焦炭质量达到最佳;煤中矿物质对焦炭CO2反应性具有催化作用,其中以M02YL煤最为明显。微晶结构是影响焦炭宏观性能最本质的因素,焦炭微晶结构受煤化度、活惰比以及煤中矿物质影响显著。实验室坩埚焦实验结果和小焦炉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实验室坩埚配煤炼焦方法的可行性得到了小焦炉实验的验证,可快速而有效确定适宜配煤方案。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从单煤性质到配合煤焦炭性质的映射关系。选用三层网络预测焦炭质量,结果表明,各项指标的偏差均在1%以内,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高,适应性强。

李博[8](2021)在《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的功能化及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生活、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造成了我国严重的土壤和水污染。土壤和水污染不利于林木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并会通过食物链循环进入动物和人体内,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危害。纤维素作为绿色环保材料具有来源广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再生性及环境友好性,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们的重视。本论文主要以纤维素为基材,通过化学改性引入特定的功能基团,制备出一系列功能性纤维素基材料,并将其用于废水处理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为实现纤维素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羧基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为改性剂,以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作为交联剂,制备羧基改性纤维素吸附剂(DTMC),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Hg(Ⅱ)离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DTMC存在-COOH和-NHCO-基团。X射线衍射(XRD)证实了纤维素羟基之间氢键的断裂。电子扫描电镜(SEM)图片显示了 DTMC粗糙的表面,说明DTPA经化学接枝交联到纤维素的表面上。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更好的描述DTMC对Hg(Ⅱ)的吸附,最大吸附容量为476.19 mg/g。DTMC对Hg(Ⅱ)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受化学吸附控制。吸附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吸附是自发、吸热的过程。该吸附剂再生性能好,当该吸附剂重复使用七次时,其吸附能力仍然能维持初次吸附容量的一半以上。(2)离子液体中再生多孔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采用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离子液体为溶剂对纤维素溶解,然后将纤维素溶液进行酸性沉淀制备多孔纤维素微球。多孔纤维素微球用戊二酸酐作为交联剂,与氨基胍盐酸盐进行表面接枝,成功制备了直径大小为2-3 mm的改性多孔纤维素微球(MCBs)。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溶解,加入戊二酸酐进行均相反应,对溶液进行沉淀析出,然后接枝氨基胍盐酸盐,制备大小约为150 um改性纤维素粉末(MCPs)。通过探究在不同因素下,MCBs和MCPs对Hg(Ⅱ)和Cu(Ⅱ)离子的吸附性能可知,MCBs和MCPs对Hg(Ⅱ)和Cu(Ⅱ)离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MCBs对Hg(Ⅱ)和Cu(Ⅱ)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581.4和94.88 mg/g,MCPs对Hg(Ⅱ)和Cu(Ⅱ)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625和98.52 mg/g。吸附剂再生实验表明,十次循环使用后,MCBs保持了对Hg(Ⅱ)初次吸附容量的79.4%和对Cu(Ⅱ)初次吸附容量的70.5%;MCPs保持了对Hg(Ⅱ)初次吸附容量的78.7%,对Cu(Ⅱ)初次吸附容量的67.5%,这两种吸附剂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可回收性。(3)离子液体中再生多孔磁性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纤维素和四氧化三铁为原料,通过离子液体([BMIM]Cl)生成纤维素/四氧化三铁微球,并用戊二酸酐进行改性得到多孔磁性纤维素微球(MCFBs)。FTIR结构分析表明羧基已成功引入MCFBs中;XRD证实了 Fe3O4很好地嵌入了纤维素基质中;MCFBs的饱和磁化强度为9.34 emu/g,通过施加外部磁场可以成功地将MCFBs从水溶液中分离出来。热重曲线(TGA)表明MCFBs比纤维素更好的热稳定性。SEM和TEM图像证实了 MCFBs的球形结构和多孔特征。MCFBs对染料MB和RhB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MCFBs对染料MB和RhB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对MB和RhB最大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186.8和151.8 mg/g。再生实验表明,在五个反应循环后,MCFBs对MB和RhB的吸附容量保留了 MB和RhB原始吸附容量的88.4%和81.6%。(4)新型多孔纤维素/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使用NaBH4作为还原剂和PEG-2000作为分散剂,将纳米零价铁成功地固定在大小约为2.5 mm的多孔纤维素/壳聚糖中,制备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多孔纤维素/壳聚糖复合微球(nZVI/PCSs)。FTIR光谱表明nZVI/PCSs中氨基和Fe-O基团的存在;XRD证实了 Fe(0)参与了 Cd(Ⅱ)离子的吸附;SEM图像表明nZVI/PCSs的多孔结构,nZVI颗粒均匀分布在PCSs的表面和孔内,nZVI/PCSs与Cd(Ⅱ)反应主要是nZVI与Cd(Ⅱ)离子的反应;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进一步揭示nZVI/PCSs与Cd(Ⅱ)反应是通过Cd(Ⅱ)与nZVI之间的配位反应,-NH2与Cd(Ⅱ)离子的螯合作用等实现的。通过水体实验和土壤实验,探究了 nZVI/PCSs对水溶液中Cd(Ⅱ)的吸附性能和Cd(Ⅱ)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效果。在水溶液中,nZVI/PCSs对Cd(Ⅱ)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最大的吸附容量为110.38 mg/g。在土壤实验中,nZVI/PCSs可以有效的提高不稳定的Cd(离子交换态)向较稳定的Cd(有机物结合态)的转化效率,将Cd固定在受污染的土壤中。

魏征[9](2015)在《矿石的微晶化加工及其在减少农业污染上的应用》文中提出本实验立足机械力化学基本原理,通过物理加工的方法,破坏天然矿物(包括中低品位磷矿、钾矿、膨润土、沸石、麦饭石等)的晶格结构,提高物理活性。选择性能优异的助磨剂,延后研磨平衡到来时间,使得微晶化矿粉加工细度更细,增大其比表面积。磷矿粉经微晶化加工之后,由于晶格结构被破坏,磷的枸溶率由4.03%提高到44.3%,从而使得中低品位磷矿粉的直接使用,成为可能。微晶化磷矿粉用于代替传统磷肥,降雨时取得农田地表径流数据,分别测量地表径流液中氮、磷、钾的含量,并与传统施肥水样作对比。发现二倍磷矿粉处理对比传统施肥,能够减少磷元素流失60%左右,而且在实验进行三个月后磷元素仍能持续释放,与此同时传统磷肥的磷已释放完毕。施用微晶化磷矿粉还可以与氮肥反应起到缓释作用,实验表明大田中施用微晶化磷矿粉代替化学磷肥,在实验期三个月内能减少氮肥流失20%左右。在农学效果评价上,二倍磷量微晶化磷矿粉处理的圣女果植株平均比传统磷肥处理高度增加6%左右,产量提高了10%左右。但是等磷量处理效果不如传统施肥。水蜜桃种植过程中添加微晶化钾矿粉的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明显提高。添加微晶化磷矿粉的处理,由于磷矿粉对溶于水的钾离子具有吸附作用,在土壤中钾含量降低时,又能发生解吸附,补充土壤中的钾。因此添加磷矿粉处理的水蜜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高于传统处理。添加微晶化钾矿粉的桃子平均单果重对比传统处理增大了约7%。土柱淋洗实验证明,麦饭石与膨润土的组合对氮磷钾三种元素的流失都有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比较小。沸石在实验前期对氮和钾流失的抑制作用明显,随着实验的进行,其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沸石对磷的流失基本没有抑制作用,但是使用磷矿粉与沸石配合,能显著延长磷的释放。沸石和麦饭石的组合对氮和磷都有明显的减排效果,并且克服了沸石作用时间短的缺点。沸石和麦饭石组合对钾流失前期基本没有减排效果,实验后期效果逐渐明显。沸石与膨润土组合对氮磷钾流失减排效果均不明显。沸石对重金属离子铜的吸附效果较好,但是对锌离子几乎没有吸附作用。麦饭石和膨润土对重金属离子铜和锌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但是当环境重金属离子含量降低时,易发生解吸附。

刘焕焕[10](2008)在《石油焦系纳米孔结构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传统矿产资源临近枯竭,资源短缺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高速崛起的中国也面临着资源不足的严峻考验,因而对于新资源的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石油焦是炼油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价格低廉,目前国内主要用于炼铝工业。随着石油开采的不断深入,高硫原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硫含量过高,高硫原油炼制过程中的石油焦副产品将不能满足冶金行业煅烧焦的要求,因此必须为高硫石油焦寻找新的用途。石油焦固定碳含量高,芳香度大,具有良好的石墨特性,制得的多孔炭收率高、比表面积大。另外,石油焦的灰分和挥发分低,生产的多孔炭杂质含量低。这使得石油焦生产多孔炭成为未来多孔炭生产的主要原料和发展趋势。本课题旨在探究不同加热方式的条件下,利用不同活化方法(物理法-水蒸气,化学法-KOH、NaOH、ZnCl2)进行对比实验,通过氮气吸附、碘吸附、苯吸附等考察所制多孔炭的吸附性能,对制备环节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考查,对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尽量提高产品多孔炭的比表面积。以独山子石油焦为原料,采用加热炉加热,以水蒸气为活化剂,多孔炭吸附中苯吸附和碘吸附数值随着活化时间的不断增长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活化温度的不断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水蒸气流量的不断增大变化不大。制备多孔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炭化温度500℃,活化温度800℃,炭化时间2h,活化时间60min的条件,水蒸气流量7.0ml/min。用此工艺条件制备得到的多孔炭苯吸附值为652mg/g,碘吸附值为822mg/g。以KOH、NaOH、ZnCl2为活化剂时,多孔炭的吸附性能都随着剂料比的不断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活化温度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活化时间的不断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活化效果最好的活化剂为KOH,最佳活化温度为800℃左右,最佳活化时间为60min。KOH最佳剂料比为4:1,苯吸附值为1010mg/g,碘吸附值为2240mg/g;NaOH最佳剂料比为5:1,苯吸附值为505mg/g,碘吸附值为1500mg/g;ZnCl2最佳剂料比为1:4,苯吸附值为420mg/g,碘吸附值为665mg/g。微波辐射加热法制备多孔炭时,以水蒸气为活化剂,多孔炭吸附中苯吸附和碘吸附数值随着微波辐照时间的不断增长先升高后降低,随着微波功率的不断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水蒸气流量的不断增大变化不大。水蒸气最佳用量为7.0ml/min,微波最佳功率为1200w,活化最佳时间是16min。以KOH、NaOH、ZnCl2为活化剂时,多孔炭的吸附性能都随着剂料比的不断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微波辐照时间的不断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活化效果最好的活化剂为KOH,最佳微波功率为1200W左右,最佳微波辐照时间为16min。KOH、NaOH最佳剂料比均为4:1,苯吸附值分别为1120mg/g、608mg/g,碘吸附值分别为2359mg/g、1800mg/g;ZnCl2最佳含量为15%,苯吸附值为510mg/g,碘吸附值为780mg/g。对电加热法和微波辐射加热法制备多孔炭进行比较,发现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好、升温快、高效节能、操作简便、易于控制等优点;微波辐射法所制活性炭较传统方法所制活性炭具有更加发达的孔隙,孔隙结构保存比较完整,孔隙分布均匀。微波法制备的多孔炭在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方面优于电炉法制备的多孔炭。

二、微晶纤维的土法生产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晶纤维的土法生产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有机物添加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滩涂土壤改良的必要性
        1.1.1 滩涂土壤改良的背景
        1.1.2 江苏省滩涂的利用现状
        1.1.3 滩涂土壤改良的制约因素和改良方法
    1.2 外源有机物应用于滩涂土壤改良
        1.2.1 外源有机物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1.2.2 生活污泥、牛粪和蚯蚓粪的特点
        1.2.3 葡萄糖、壳聚糖、微晶纤维素、甲壳素、卵蛋白的性质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样品分析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用生活污泥、牛粪、蚯蚓粪对新围垦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3.1.1 施用生活污泥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3.1.2 施用牛粪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3.1.3 施用蚯蚓粪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3.1.4 等碳量生活污泥、牛粪、蚯蚓粪对滩涂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分析
    3.2 室内条件下等碳量施用生活污泥、牛粪、蚯蚓粪对滩涂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3.2.1 施用生活污泥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3.2.2 施用牛粪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3.2.3 施用蚯蚓粪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3.2.4 施用不同有机物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比较分析
        3.2.5 施用生活污泥、牛粪、蚯蚓粪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官能团的影响
    3.3 室内条件下等碳量纯有机物对滩涂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3.3.1 施用葡萄糖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3.3.2 施用壳聚糖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3.3.3 施用微晶纤维素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3.3.4 施用甲壳素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3.3.5 施用卵蛋白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3.3.6 施用等碳量不同有机物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分析
        3.3.7 等碳量条件下纯有机物施用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官能团的影响
        3.3.8 室内试验九个月阶段土壤粒度分析
4 讨论
    4.1 施用生活污泥、牛粪、蚯蚓粪促进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
    4.2 施用等碳量纯有机物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烟杆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烟杆综合利用技术现状
        1.1.1 制造活性炭
        1.1.2 制造板材
        1.1.3 提取化学原料
        1.1.4 造纸
        1.1.5 制造烟草薄片
    1.2 活性炭生产技术的现状分析
        1.2.1 常规加热制备活性炭技术现状分析
        1.2.2 微波加热制备活性炭的研究现状分析
    1.3 重金属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开展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利用烟杆制备活性炭工艺的确定
    2.2 实验装置
    2.3 原料与活性炭产品检测方法
3 烟杆制备活性炭的实验研究
    3.1 常规加热烟杆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3.1.1 常规加热氯化锌活化制备活性炭
        3.1.2 常规加热磷酸活化制备活性炭
        3.1.3 常规加热水蒸气活化制备活性炭
        3.1.4 常规加热氢氧化钾活化制备活性炭
        3.1.5 常规加热二氧化碳活化制备活性炭
    3.2 微波加热烟杆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3.2.1 微波加热氯化锌活化制备活性炭
        3.2.2 微波加热磷酸活化制备活性炭
        3.2.3 微波加热水蒸气活化制备活性炭
        3.2.4 微波加热氢氧化钾活化制备活性炭
        3.2.5 微波加热二氧化碳活化制备活性炭
        3.2.6 微波加热烟杆炭化料碳酸钾活化制备活性炭
        3.2.7 微波加热烟杆炭化料氢氧化钾活化制备活性炭
    3.3 所制备活性炭与国家标准的对比
    3.4 本章小节
4 活性炭结构的解析
    4.1 原料及仪器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
        4.2.2 D-A方程表征的微孔特征
        4.2.3 H-K方程表征的微孔孔径分布
        4.2.4 DFT表征的全孔(0.4-300nm)分布
        4.2.5 XRD结果
        4.2.6 SEM结果
        4.2.7 TEM结果
    4.3 本章小节
5 烟杆、浸渍化学活化剂烟杆热解特性及在微波场中升温曲线的研究
    5.1 烟杆、浸渍化学活化剂烟杆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的研究
        5.1.1 烟杆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的研究
        5.1.2 浸渍氯化锌溶液烟杆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的研究
        5.1.3 浸渍磷酸溶液烟杆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的研究
        5.1.4 浸渍氢氧化钾溶液烟杆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的研究
    5.2 微波场中相关物料升温曲线的研究
        5.2.1 氯化锌升温曲线的研究
        5.2.2 磷酸的升温曲线的研究
        5.2.3 微波场中烟杆、浸渍化学活化剂烟杆升温曲线的研究
    5.3 本章小节
6 微波加热烟杆制备活性炭的活化反应机理研究
    6.1 微波加热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反应机理的研究
    6.2 微波加热物理活化法制备活性炭反应机理的研究
    6.3 本章小节
7 微波加热制备活性炭吸附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
    7.1 实验条件
        7.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7.1.2 实验步骤及分析方法
    7.2 吸附热力学的研究
    7.3 吸附动力学及机理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7.3.1 吸附动力学研究内容
        7.3.2 吸附机理的研究方法
    7.4 活性炭吸附铅离子的实验研究
        7.4.1 最佳工艺的研究
        7.4.2 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7.4.3 吸附机理的研究
    7.5 活性炭吸附铜离子的实验研究
        7.5.1 最佳工艺的研究
        7.5.2 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7.5.3 吸附机理的研究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全麻纤维的综合利用及木质素对纤维素酶吸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及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麻纤维生物质资源及利用概况
        1.1.1 资源概况
        1.1.2 加工利用概况
    1.2 苎麻韧皮纤维酶法脱胶研究
        1.2.1 脱胶方法
        1.2.2 酶法脱胶研究
        1.2.3 脱胶用酶研究及发展
    1.3 木质纤维素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进展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3.3 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及糖化发酵
        1.3.4 麻类原料在生产生物燃料乙醇中的应用
    1.4 木质素对酶的吸附抑制及对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苎麻韧皮纤维酶法脱胶及机制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分析方法
        2.1.4 常用试剂与设备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高效脱胶能力菌株的筛选、鉴定和粗酶液的酶学性质
        2.2.2 Bacillus sp.Y1产果胶酶条件优化
        2.2.3 Bacillus sp.Y1粗酶液的酶系分析及脱胶机制研究
        2.2.4 不同生长期的苎麻脱胶差异及脱胶机理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麻秆部纤维原料预处理和糖化发酵产燃料乙醇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分析和测定方法
        3.1.4 常用试剂与设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苎麻秆的预处理和发酵产乙醇
        3.2.2 红麻秆的预处理与半同步糖化发酵
    3.3 小结
第四章 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吸附及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分析方法
        4.1.4 实验仪器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来源于不同种类原料的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吸附及对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4.2.2 来源于不同种类原料的木质素的组成和性质及其与蛋白吸附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4.2.3 不同原料来源的磨木木质素对纯酶蛋白组分的吸附研究
        4.2.4 高粱野生株和bmr突变株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吸附
        4.2.5 高梁野生株和bmr突变株木质素的组成和性质及其与蛋白吸附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4.3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药用辅料凡士林的研究现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凡士林概述
    1.1 凡士林产品标准
    1.2 生产现状
    1.3 质量控制
        1.3.1 外观性状:
        1.3.2 酸碱度:
        1.3.3 重金属和砷盐:
        1.3.4 多环芳香烃:
        1.3.5 锥入度:
2 凡士林的应用
    2.1凡士林在耳科术前皮肤准备的应用
    2.2 凡士林在小儿腹泻者肛周和压疮的应用[28]
    2.3 凡士林纱布的研制
    2.4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39]
        2.4.1 凡士林的保湿作用:
        2.4.2 防晒作用[39]:
    2.5 在仪器保养中的应用[44, 45]
        2.5.1 防锈浊:
        2.5.2 防黏合:
        2.5.3 防泄漏:
        2.5.4 防挥发:
3 讨论

(6)白凡士林质量评价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白凡士林质量对比研究
    1.1 仪器、试剂与试药
        1.1.1 仪器
        1.1.2 试剂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1.2.1 性状项目
        1.2.1.1 方法
        1.2.1.2 结果
        1.2.2 相对密度
        1.2.2.1 方法
        1.2.2.2 结果
        1.2.2.3 相对密度结果分析
        1.2.3 熔点
        1.2.3.1 方法
        1.2.3.2 结果
        1.2.3.3 熔点结果分析
        1.2.4 鉴别
        1.2.4.1 方法
        1.2.4.2 结果
        1.2.5 检查
        1.2.5.1 锥入度
        1.2.5.1.1 方法
        1.2.5.1.2 结果
        1.2.5.1.3 锥入度结果分析
        1.2.5.2 酸碱度
        1.2.5.2.1 方法
        1.2.5.2.2 结果
        1.2.5.3 颜色
        1.2.5.3.1 方法
        1.2.5.3.2 结果
        1.2.5.4 杂质吸光度
        1.2.5.4.1 方法
        1.2.5.4.2 结果
        1.2.5.4.3 杂质吸光度结果分析
        1.2.5.5 硫化物
        1.2.5.5.1 方法
        1.2.5.5.2 结果
        1.2.5.6 有机酸
        1.2.5.6.1 方法
        1.2.5.6.2 结果
        1.2.5.7 异性有机物与炽灼残渣
        1.2.5.7.1 方法
        1.2.5.7.2 结果
        1.2.5.7.3 异性有机物与炽灼残渣结果分析
        1.2.5.8 固定油、脂肪和松香
        1.2.5.8.1 方法
        1.2.5.8.2 结果
        1.2.5.9 重金属
        1.2.5.9.1 方法
        1.2.5.9.2 结果
        1.2.5.10 砷盐
        1.2.5.10.1 方法
        1.2.5.10.2 结果
        1.2.5.11 多环芳香烃
        1.2.5.11.1 方法
        1.2.5.11.2 结果
    1.3 按现行标准检验的结果分析
第二章 白凡士林安全性研究
    2.1 GC-MS/MS法测定白凡士林中16 种多环芳香烃
        2.1.1 仪器、色谱条件及分析方法、试剂
        2.1.1.1 仪器
        2.1.1.2 色谱条件及分析方法
        2.1.1.3 试剂
        2.1.1.4 仪器分析方法
        2.1.2 溶液的制备
        2.1.3 GC-MS/MS测定法
        2.1.4 样品数据的统计分析
        2.1.4.1 白凡士林样品统计分析
        2.1.4.2 其他类别样品的统计分析
        2.1.5 小结与讨论
    2.2 HPLC法检测白凡士林中的过氧化氢
        2.2.1 仪器、试剂与试药
        2.2.1.1 仪器
        2.2.1.2 试剂与试药
        2.2.2 方法学验证
        2.2.2.1 色谱条件
        2.2.2.2 溶液的制备
        2.2.2.3 维生素C溶剂的选择
        2.2.2.4 振摇时间的考察
        2.2.2.5 线性关系考察
        2.2.2.5.1 维生素C线性测定
        2.2.2.5.2 维生素C+过氧化氢标准曲线测定
        2.2.2.5.3 维生素C检出限及定量限
        2.2.2.5.4 精密度试验
        2.2.2.5.5 溶液稳定性
        2.2.2.5.6 重复性试验
        2.2.2.5.7 回收率试验
        2.2.3 样品测定结果
        2.2.4 小结
    2.3 采用ICP–MS法测定白凡士林中重金属及催化剂(Ni)的含量
        2.3.1 仪器与试药
        2.3.1.1 仪器
        2.3.1.2 标准溶液
        2.3.1.3 试剂
        2.3.1.4 样品
        2.3.2 方法与结果
        2.3.2.1 溶液制备
        2.3.2.1.1 内标工作液
        2.3.2.1.2 混合标准工作液
        2.3.2.1.3 供试品溶液
        2.3.2.1.4 空白溶液
        2.3.2.2 ICP-MS工作参数及测定方法
        2.3.2.2.1 ICP-MS工作参数
        2.3.2.2.2 测定方法
        2.3.2.3 方法学考察及样品测定
        2.3.2.4 样品数据的统计分析
        2.3.2.4.1 白凡士林样品统计分析
        2.3.2.4.2 白凡士林各生产企业结果比较、国内外样品分类比较
        2.3.2.4.3 白凡士林药用辅料级与非药用辅料级分类比较
        2.3.3 小结
    2.4 白凡士林的细胞毒性
        2.4.1 材料
        2.4.1.1 实验仪器
        2.4.1.2 试剂
        2.4.1.3 试样
        2.4.2 实验方法
        2.4.2.1 样品配制
        2.4.2.2 细胞培养及铺板
        2.4.2.3 24小时细胞毒性测定
        2.4.3 实验结果
        2.4.3.1 DMSO处理24小时对细胞毒性的影响
        2.4.3.2 白凡士林处理24小时的细胞毒性
        2.4.4 小结与讨论
    2.5 结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7)少肥煤配比的配煤炼焦实验室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炼焦工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1.1 国外炼焦工业现状
        1.1.2 国内炼焦工业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炼焦煤资源分布状况
        1.2.1 国外炼焦煤资源状况
        1.2.2 国内炼焦煤资源分布
    1.3 炼钢对焦炭质量要求及改善焦炭质量的途径
        1.3.1 焦炭质量要求
        1.3.2 提高焦炭质量的途径
    1.4 配煤炼焦技术的发展
        1.4.1 煤炭成焦理论
        1.4.2 配煤原理
        1.4.3 配煤炼焦技术的发展
    1.5 国内外焦炭质量预测模型与进展
    1.6 神经网络在焦炭质量预测中的应用
        1.6.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1.6.2 BP神经网络的缺陷及改进算法
        1.6.3 神经网络在预测中的适应性分析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配煤炼焦改善焦炭冷态性质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2.3 实验步骤
    2.4 实验误差分析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2.5.1 单煤炼焦的焦炭冷强度性能分析
        2.5.2 瘦化剂和不粘煤对焦炭冷强度性能影响
        2.5.3 黏结剂对焦炭冷强度性能影响
        2.5.4 主焦煤对焦炭冷强度的影响
        2.5.5 高挥发分中等黏结性煤对焦炭冷强度的影响
        2.5.6 坩埚焦和小焦炉焦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焦炭CO_2反应性与反应后强度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样品的制备
        3.1.3 CO_2反应性实验
        3.1.4 实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1 单煤焦炭的热性质分析
        3.2.2 矿物质对焦炭反应性的催化作用
        3.2.3 高挥发分不粘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3.2.4 主焦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3.2.5 气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3.2.6 CRI与CSR关系
        3.2.7 坩埚焦和小焦炉实验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炭微晶结构分析
    4.1 实验部分
        4.1.1 X射线衍射分析
        4.1.2 炼焦实验
    4.2 焦炭微晶结构的表征与分析
        4.2.1 焦炭微晶结构与煤化度的关系
        4.2.2 焦炭微晶结构与煤活惰比的关系
        4.2.3 焦炭微晶结构与煤矿物质的关系
        4.2.4 焦炭微晶结构与焦炭热性质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P神经网络模型的焦炭质量预测
    5.1 神经网络设计
    5.2 BP神经网络用于焦炭质量预测的实例分析
    5.3 网络的实例验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的功能化及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水污染处理方法
        1.2.1 生物法
        1.2.2 膜分离法
        1.2.3 化学法
        1.2.4 吸附法
    1.3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3.1 物理修复技术
        1.3.2 化学修复技术
        1.3.3 生物修复技术
    1.4 纤维素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1.4.1 纤维素结构
        1.4.2 纤维素溶剂
        1.4.3 纤维素的化学改性
    1.5 吸附等温线、动力学及热力学模型
        1.5.1 吸附等温线模型
        1.5.2 吸附动力学模型
        1.5.3 吸附热力学模型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改性纤维素对水溶液中Hg(Ⅱ)离子的吸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改性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
        2.2.3 表征方法
        2.2.4 吸附实验
        2.2.5 再生实验研究
    2.3 改性纤维素的表征结果分析
        2.3.1 FTIR表征分析
        2.3.2 XRD表征分析
        2.3.3 SEM表征分析
    2.4 改性纤维素对Hg(Ⅱ)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2.4.1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
        2.4.2 吸附时间的影响和吸附动力学模型
        2.4.3 初始浓度的影响和热力学研究
        2.4.4 吸附等温线模型
        2.4.5 改性纤维素的再生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子液体中再生多孔纤维素微球对水溶液中Hg (Ⅱ)和Cu (Ⅱ)离子的吸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改性多孔纤维素微球的制备
        3.2.3 改性纤维素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2.5 吸附实验
        3.2.6 再生实验研究
        3.2.7 浓度测定和统计分析
    3.3 表征结果分析
        3.3.1 FTIR分析
        3.3.2 XRD分析
        3.3.3 SEM分析
        3.3.4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3.4 吸附实验
        3.4.1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
        3.4.2 吸附时间的影响和吸附动力学模型
        3.4.3 吸附等温线模型
        3.4.4 吸附机理
        3.4.5 再生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功能化多孔磁性纤维素/Fe_3O_4微球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改性多孔磁性纤维素/Fe_3O_4微球的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2.4 吸附实验
        4.2.5 再生性能研究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表征结果分析
        4.3.2 pH值和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
        4.3.3 吸附时间的影响和吸附动力学模型
        4.3.4 吸附等温线模型和热力学常数
        4.3.5 再生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负载纳米零价铁的新型多孔纤维素/壳聚糖复合微球对水相和土壤中Cd(Ⅱ)离子的修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多孔纤维素/壳聚糖复合微球负载nZVI的制备
        5.2.3 测试与表征
        5.2.4 吸附实验
        5.2.5 镉污染土壤修复
        5.2.6 修复后镉在土壤中的化学稳定性
        5.2.7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表征结果分析
        5.3.2 水溶液中Cd(Ⅱ)的吸附
        5.3.3 镉污染土壤修复
        5.3.4 土壤中镉的化学形态
        5.3.5 吸附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矿石的微晶化加工及其在减少农业污染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磷矿资源概况
    1.2 磷矿应用研究进展
        1.2.1 新型选矿药剂研发
        1.2.2 磷矿直接应用
        1.2.3 热分解法处理利用
        1.2.4 微生物法
        1.2.5 盐酸法处理低品位磷矿
        1.2.6 窑法制备磷酸法
第二章 选题意义与文献综述
    2.1 磷矿应用与应用过程面临的困境
    2.2 磷流失及面源污染现状
    2.3 中低品位磷矿利用
    2.4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及修复
        2.4.1 重金属污染现状
        2.4.2 重金属污染修复方式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研磨条件的选择
    3.2 矿粉微晶化程度表征
        3.2.1 矿粉的晶格畸变
        3.2.2 微晶化对有效磷的促释
    3.3 大田氮磷径流实验
        3.3.1 微晶化磷矿粉在蔬菜种植上的应用
        3.3.1.1 施肥方案
        3.3.1.2 土壤测试
        3.3.2 活化磷矿在无锡水蜜桃上的应用
        3.3.2.1 施肥方案
        3.3.2.2 土壤测试
    3.4 微晶化磷矿粉对圣女果生长的影响
        3.4.1 施肥方案
        3.4.2 土壤测试
    3.5 渗流实验
        3.5.1 实验方案
        3.5.2 实验参数与数据检测
    3.6 重金属渗流实验
        3.6.1 重金属防治研究进展
        3.6.2 土柱配比方案
第四章 结果与数据分析
    4.1 微晶化磷矿粉处理组磷流失地表径流试验
    4.2 微晶化磷矿粉减少氮流失效果评价
    4.3 不同处理圣女果植株的生长情况
    4.4 不同处理圣女果产量
    4.5 水蜜桃磷径流流失实验
    4.6 微晶化磷矿粉对水蜜桃生长的影响
        4.6.1 微晶化磷矿粉对桃叶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6.2 微晶化磷矿粉对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4.6.3 微晶化磷矿粉对单果重的影响
    4.7 微晶化矿粉渗流试验
        4.7.1 氮磷钾渗流流失实验
        4.7.1.1 多孔土壤调理剂对磷吸附效果分析
        4.7.1.2 多孔土壤调理剂对氮吸附效果分析
        4.7.1.3 多孔土壤调理剂对磷吸附效果分析
        4.7.2 重金属渗流实验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石油焦系纳米孔结构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标
第二章 多孔炭的性质
    2.1 多孔炭概述
    2.2 多孔炭的原料、结构和性质
        2.2.1 制备多孔炭的原料
        2.2.2 多孔炭的结构
        2.2.3 多孔炭的化学组成
        2.2.4 多孔炭的吸附性能
    2.3 多孔炭的制备方法
        2.3.1 ZnCl_2活化法
        2.3.2 磷酸活化法
        2.3.3 氢氧化钾活化法
        2.3.4 其他化学活化法
        2.3.5 物理活化法
第三章 加热炉法制备石油焦系纳米孔结构材料
    3.1 加热炉加热实验方案
    3.2 加热炉加热实验装置
    3.3 产品性质测定
        3.3.1 苯吸附
        3.3.2 碘吸附
        3.3.3 BET 分析
    3.4 实验步骤
    3.5 加热炉加热物理活化法制备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5.1 实验流程
        3.5.2 加热炉加热不同活化时间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5.3 加热炉加热不同活化温度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5.4 加热炉加热水蒸气流量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5.5 小结
    3.6 加热炉加热化学活化法制备多孔炭
        3.6.1 加热炉加热不同活化剂不同剂料比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6.2 加热炉加热不同活化剂不同活化温度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6.3 加热炉加热不同活化剂不同升温速率及活化时间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法制备石油焦系纳米孔结构材料
    4.1 微波的概述
        4.1.1 微波加热原理
        4.1.2 微波加热的特点
        4.1.3 微波的应用
    4.2 微波法实验方案
    4.3 微波法实验装置
    4.4 微波法的实验
        4.4.1 原料的制备
        4.4.2 实验步骤
    4.5 微波法物理活化制备多孔炭
        4.5.1 微波法活化时间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4.5.2 不同微波功率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4.5.3 微波法水蒸气用量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4.5.4 微波法与加热炉法物理活化的异同
        4.5.5 小结
    4.6 微波法化学活化法制备多孔炭
        4.6.1 不同剂料比对多孔炭孔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的影响
        4.6.2 不同微波功率活化对多孔炭孔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
        4.6.3 不同微波辐照时间对多孔炭孔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
结论
    结论
    论文的创新点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微晶纤维的土法生产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有机物添加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D]. 薛伟杰. 扬州大学, 2019(02)
  • [2]微晶纤维的土法生产和应用[J].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九六医院. 中草药通讯, 1971(01)
  • [3]烟杆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D]. 张利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4]全麻纤维的综合利用及木质素对纤维素酶吸附的研究[D]. 郭芬芬. 山东大学, 2014(10)
  • [5]药用辅料凡士林的研究现状与应用[J]. 闫美玲,谢莹莹,王蓉蓉. 海峡药学, 2018(09)
  • [6]白凡士林质量评价及安全性研究[D]. 闫美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少肥煤配比的配煤炼焦实验室研究与优化[D]. 孙西巍.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8]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的功能化及吸附性能研究[D]. 李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9]矿石的微晶化加工及其在减少农业污染上的应用[D]. 魏征.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10]石油焦系纳米孔结构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D]. 刘焕焕.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微晶纤维的国产化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