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办学初探

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办学初探

一、职技高师合作教育初论(论文文献综述)

闵学良,付小倩,左和平[1](2022)在《类型教育定位下高质量职教师资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力量,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打造高质量职教师资方面扮演着"母机"角色。新时代对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能力匹配性、学历适应性、专业发展性的新要求。结合新要求,文章提出了集"三新"理念、"三对接"目标、"三衔接"使命、"三融合"手段于一体的培育路径,并对相应的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培养通道、专业发展进行了论述,希望促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向纵深推进。

陈颖[2](2021)在《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研究 ——基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文中提出教师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作为专门培养职教教师的职技师院,其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势必会极大程度地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职技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施是确保提高职业教育新入职教师素养的关键。2019年10月,我国颁布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职技师范专业教育提供了基本依据。那么,职技师院具备不具备《标准》所规定的条件,尤其是职技师范专业的课程方案能否达到《标准》要求,成了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在深入分析《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内涵及要求的基础上,以三所独立设置的职技师院为样本,通过查阅样本院校汽车服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财务会计教育、园艺等四个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访谈样本院校的专业负责人、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全面了解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现状,并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各项指标进行比对,探查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之策。研究表明,职技师范专业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育类课程开设严重不足、教育类课程内容选择针对性不强且缺乏时代性、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内容有待完善与更新、课程实施存在虚化倾向、课程支持条件不足等问题。本研究在进一步挖掘问题缘由的基础上,从职技师院支持条件、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

胡重庆,廖翠兰,罗丽琴[3](2021)在《中职教师职前培养的优化路径》文中提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高质量的中职教育和高素质的中职教师。当前,我国职教教师的职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中职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剖析我国中职教师职前培养现有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从国家层面提供优化中职教师职前培养路径的政策、经费和制度环境支持,并从中职专业理论课教师、普通文化课教师和专业实训课教师三个维度,分别构建了中职教师职前开放分类培养的优化路径。

温伯颖[4](2017)在《职技高师院校本科专业分流培养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技高师院校在承担职教师资培养任务的同时,不断地探索着职教师资培养和应用性人才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尝试从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困境出发,基于职技高师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再思考,将职教师资培养融入应用性人才培养,构建了职技高师院校本科专业分流培养模式,以分流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设计,提出了分流培养实现途径和措施。

付琳娜[5](2017)在《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升实践教学的品质,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事项。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实习、见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社会调研和考察、体验学习、实验教学,也包括学生的科研等。从教学方式说,实践教学既包括教也包括学。一是实践教学以大学生为主体而进行的教育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贴近现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解就业走进职场。二是通过实践教学,广大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本研究以我国地方高师院校中实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点,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源。特别是在当下教育转型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的转型,实现全人教育的发展。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知识、能力、情感、信念、价值观间的关系出发,廓清实践教学的目标、提出课程设置的思路、优化实践教学方式、建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模型。

张新,张金宝,刘明久[6](2015)在《农学专业四年不断线实践教学探索与创新——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文中提出以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为例,通过修订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优化整合各类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体系等措施,构建了一个科学、全面、递进、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郑敏贤[7](2015)在《中等职业学校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具备良好专业素质与从教素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关键。培养基地农科类专业师范生作为农科职教师资的主体,其培养状况直接影响着大批初中级农业建设人才的成长。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年鉴,实证分析了若干培养基地农科职教师资培养过程,对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农科类专业教师及学生、中职学校管理者、教师及学生、行业企业管理者六个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中职农科类专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中职学校需求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中职农科类专业师资在规模数量、专业素质、教育能力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问题;统计分析了培养基地专业设置、硬件设施、师资状况、课程与教学、招生与就业等方面的现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分析农科职教师资培养的典型模式;针对农科类职教师范生培养标准定位不够清晰、专业欠缺吸引力、办学模式需要进一步多元化及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分析农科类专业教师职业活动,制定职教师范生培养标准,完善职技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校”“校-企”多元合作办学模式以及改革培养评价体系等建议。

张瑞[8](2015)在《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过渡的关键时期,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职教师范生作为职教师资的后备力量,其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对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是我国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成长中缺乏关怀,又渴望关怀。将"关怀"作为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旨,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紧迫性和长远指导意义。本文以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美国的关怀教育理论及我国现代教育中的关怀思想,并据此对职业院校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关注度和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关怀"作为主旨,以职业道德能力发展规律为主线,对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实施和保障路径进行了构建。在目标构建上,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使命的嬗变,职教师资工作任务和劳动对象的特点,提出阶梯性的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体系,满足职教师范生作为职业道德教育主体的人本需求,激发职业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内容设计上,从外在规范和内在能力的两个维度,确定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框架。外在维度,通过对我国及美国(关怀教育理论发源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对比分析,确定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重心。外在维度,通过对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能力结构的分析,解构其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要素。基于此,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规律,从师范性模块、技术性模块和学术性模块,对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行设计并详细阐述。在实施路径上,紧扣职业道德能力发展规律,提出以“实践教育”为核心的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路径,即教师道德教育的实施要以“教育实习”为主导,通过“四层面三阶段”教育实现;技术道德教育的实施要以“工学结合”为主线,通过“轮循管理系统”实现;学术道德教育的实施要以“以能养德”为路径,通过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和学术规范引导结合实现;其他途径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通过日常生活、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等,做好校园氛围的营造和技能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同时,提出建立实习导师制度;建立学校实践共同体和企业实践共同体,作为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保障措施,以期推动我国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张俊峰[9](2015)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并由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在长期的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着作相关论述的全面梳理,尝试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包含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及理论联系实际并以此为指导,对我国在实践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我国虽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实践教育的原则予以确立并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中予以了体现,但我国的实践教育仍然存在“重智轻德”、“重智轻体”以及学生的“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劳动观念薄弱等诸多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社会层面也包括教育自身的因素,在吸收借鉴德国、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实践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深入开展实践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以社会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学校重视与教师参与为关键,坚持依法治教的原则,将实践教育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切实解决实践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难点问题,以推进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王硕[10](2014)在《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技术研发成为社会进步源动力的今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结构的变革导致对技术职业能级和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决定了应用型人才以及应用型教育层次的不断提升。应用型教育联盟就是在单一教育机构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的情况下,由教育机构与企业、政府、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等进行的合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多元合作的联合体。知识的共享与传递是联盟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联盟的构成主体的性质各不相同,联盟成员在地域上也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这给知识的共享与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泛在图书馆可将分布在各地的教育联盟成员的知识系统的组织起来,实现最大范围的知识共享,并促进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最大范围、最大自由度的实现智慧教育。本文首先论述了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特点、内涵、模式,分析了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建设的现实基础。通过对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应用型教育联盟发展现状对比,提出了促进应用型教育联盟教育目标实现的方法与手段,为应用型教育联盟在知识共享、知识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即利用泛在网络建立泛在图书馆,实现泛在知识服务,使知识在联盟内部传递与创新的过程中更便捷,更有效。而泛在图书馆及其知识服务在建设与实践过程中,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诸多困难,应用型教育联盟因其自身特点,可以作为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践基地,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相辅相承,共赢互利的结合。然后分析了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运行机理,提出了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一个综合系统,由知识服务对象、知识服务提供者、知识服务平台、知识库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内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整个系统的运作体系。在应用型教育联盟下的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可在不同层次间进行,在理想情况下,可以实现知识服务的自进化。在分析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需求、要素、特性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包括:一站式泛在知识服务模式,云计算知识服务模式,上下文适配知识服务模式。每一种模式并非完全割裂彼此独立的关系,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更倾向于某一种方向思考的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中会有交叉之处,但这种交叉不是简单的重叠,更不可能等同。在知识服务模式构建的基础上,从服务的角度及从知识组织与设计的角度提出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的建设原则,以期对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相关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最后针对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问题进行了实例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的分析过程,结合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并阐述了其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的总体构建框架、实现的功能及预期效果,为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将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与应用型教育联盟结合起来,寻找二者的交集以及可以相辅相承,取长补短之处。为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研究与实践寻找最适合的基地,为应用型教育联盟培养应用型人才寻求最便捷的出路,实现各方面的共赢互利。2.从服务形式、资源结构、标引等角度,提出了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特征,即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对比传统数字知识服务的创新之处。构建了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模式,为泛在图书馆及应用型教育联盟下的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意见。3.从服务的角度及从知识组织与设计的角度提出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的建设原则,以期对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相关建设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

二、职技高师合作教育初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技高师合作教育初论(论文提纲范文)

(1)类型教育定位下高质量职教师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高质量职教师资的内涵诠释
    (一)能力的匹配性
    (二)学历的适应性
    (三)专业的发展性
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育高质量职教师资的路径
    (一)以“三新”为理念,引领职教师资培养方向
    (二)以“三对接”为目标,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三)以“三衔接”为使命,打通职教师资培养通道
    (四)以“三融合”为手段,推进职教师资专业发展

(2)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研究 ——基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职技师范专业
        1.3.2 专业认证
        1.3.3 教育类课程
        1.3.4 课程设置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析
    2.1 《职师认证标准》概述
        2.1.1 《职师认证标准》颁布的意义
        2.1.2 《职师认证标准》的理念
        2.1.3 《职师认证标准》研制的基本原则
        2.1.4 《职师认证标准》的重要任务
    2.2 《职师认证标准》体系剖析
        2.2.1 丰富内涵,逐层递进
        2.2.2 注重创新,以评促强
        2.2.3 提高条件,追求卓越
第三章 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状况
    3.1 培养目标情况分析
    3.2 课程所占比例情况分析
        3.2.1 总体情况
        3.2.2 具体情况
    3.3 课程内容情况分析
        3.3.1 教育理论类课程
        3.3.2 教育技能类课程
        3.3.3 教育实践类课程
    3.4 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3.4.1 课程实施的取向
        3.4.2 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3.4.3 课程实施的效果
    3.5 课程设置及实施支持条件情况分析
        3.5.1 软件方面
        3.5.2 硬件方面
第四章 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所存问题及成因
    4.1 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现存问题
        4.1.1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4.1.2 课程结构不够均衡,教育类课程占比较低
        4.1.3 课程内容有待完善与更新
        4.1.4 课程实施存在虚化倾向
        4.1.5 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支持条件不足
    4.2 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问题成因
        4.2.1 内部因素
        4.2.2 外部因素
第五章 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优化策略
    5.1 依据专业标准,确立清晰、合理化的课程目标
    5.2 加大教育类实践课与选修课所占比重,平衡课程结构
    5.3 完善教育类课程内容
    5.4 改进课程实施过程
        5.4.1 树立以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为指导思想的实施理念
        5.4.2 采取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5.4.3 健全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
    5.5 提升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支持条件水平
        5.5.1 软件方面
        5.5.2 硬件方面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3)中职教师职前培养的优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我国中职教师职前培养现有路径存在的问题
    (一)职技高师院校和普通高校二级职教学院培养路径存在的问题
        1.四年本科学制不足以支持职教师范生学术性、技术性和师范性“三性”培养。
        2.普通高校二级职教学院与专业学院协作困难,加之非专业对口招生,职教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二)普通师范院校、理工类或综合类高校等培养路径存在的问题
        1.普通师范院校为中职学校培养的文化课教师职校教学不适应。
        2.理工类或综合类高校为中职学校培养的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二 我国中职教师职前培养路径优化的环境支持
    (一)政策环境支持
    (二)经费支持
    (三)制度环境支持:以职业资格认证和课程为依托,建立专门的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三 构建开放式的中职教师分类培养体系,优化中职教师职前培养路径
    (一)中职专业理论课教师:普遍推行研究生层次培养的优化路径
        1.职技高师院校和普通高校二级职教学院“4+2”本硕连读培养路径。
        2.与优质高职院校合作,分段联合培养“3+4”硕士层次的中职专业理论课教师。
    (二)中职普通文化课教师:以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为保障的开放培养路径
        1.显性与隐性职教教师教育课程相结合,优化中职普通文化课教师培养路径。
        2.跨校选修职教教师教育课程,开放中职普通文化课教师培养路径。
    (三)中职实训课教师:针对性分类开放培养的优化路径
        1.与优质中高职联合,分段培养“3+2”本科层次的中职实训课教师。
        2.吸纳有从教意愿的企业技术人员,开放中职实训课教师培养路径。

(4)职技高师院校本科专业分流培养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一) 大力探索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改革, 形成职教师资培养特色阶段
    (二) 职教师资培养与应用性人才培养并重, 突出应用性人才培养定位阶段
    (三) 职教师资纳入应用性人才培养, 尝试创新人才培养特征阶段
二、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使命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发展之间难以协调
    (二) 单一化职教师资培养类型与学科专业发展之间关系游离
    (三) 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不相适应
    (四) 学生就业渠道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三、职技高师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再思考
    (一) 明确职技高师院校在高校分类体系中的层次与类型定位, 坚持人才培养使命与适应需求相结合
    (二) 明确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多元化应用性人才培养与应用性职教师资培养特色相结合
    (三) 明确职技高师应用性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坚持素质培养与专业个性化发展相结合
    (四) 将职教师资作为有特殊职业指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向, 实施分流培养
四、职技高师院校本科专业分流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一) 构建“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职业方向”一体化的分流培养课程体系
    (二) 对接就业岗位核心能力需求设置职业方向课程模块
    (三) 对接职业核心技能与职业资格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四) 打造专业能力与职业教育能力培养并重的职教教师教育课程特色
五、职技高师院校本科专业分流培养的实现途径
    (一) 开展校企-校校深度合作, 推进双主体双基地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 借鉴职教师资培养经验, 着力实施应用性教育教学改革
    (三) 培养“一线工程师”型教师, 提高师资实践教学能力

(5)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 国内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2. 国外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关键问题
        1. 研究创新之处
        2. 关键问题
一、实践教学理论诠释
    (一)理论基础
        1. 马克思的实践生成观
        2. 做中学
        3. 教育的目的观
    (二)相关概念的认识
        1. 教学
        2. 实践教学
        3. 地方高师院校
二、实践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 问卷编制与处理
        2. 访谈内容与处理
        3. 调查对象主要信息
    (二)调查结果
        1. 实践教学态度
        2. 实践教学课程
        3. 实践教学方式
        4. 实践教学评价
三、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原因透视
    (一)存在问题
        1. 实践教学目标模糊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3. 实践运行机制不畅
        4. 评价体系不完善
    (二)原因透视
        1. 目标认识层面分析
        2. 课程层面分析
        3. 协作层面分析
        4. 评价层面分析
四、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实践教学目标
        1. 办学定位
        2. 人才培养目标
        3. 细化实践教学目标
    (二)优化课程设置
        1. 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示例
        3. 更新实践教学方式
    (三)建立实践教学共同体机制
        1. 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
        2. 地方高师院校主导
        3. 中小学校主动参与
    (四)创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 设置评价机构
        2. 共同关注评价过程
        3. 构建评价动态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现状的访谈调查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农学专业四年不断线实践教学探索与创新——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四年不断线实践教学模式的含义
二、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背景
三、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校内实践探索
四、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模式探索
    (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二)校外实践模式的实施与成效
五、实施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六、展望

(7)中等职业学校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职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研究的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科类专业
        2.1.2 职教师资培养
    2.2 中职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理论基础
        2.2.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2.2 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2.2.3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3 我国中职农科类职教师资培养的发展历程
        2.3.1 我国中职农科类职教师资培养的发展历程
        2.3.2 我国农科职教师资发展历程的特点与不足
第三章 中职农科类专业师资需求分析
    3.1 现代农业发展对中职农科类职教师资的需求
        3.1.1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3.1.2 中职农科类职教师资专业素质需求
    3.2 中职农科类专业发展对职教师资的需求
        3.2.1 中职农科类专业发展情况
        3.2.2 中职农科类职教师资数量规模需求
    3.3 中职学校对农科类职教师资需求
        3.3.1 中职学校学生基础
        3.3.2 中职农科类专业师资教学素质需求
第四章 我国中职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现状
    4.1 培养基地本科院校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状况分析
        4.1.1 专业设置
        4.1.2 硬件设施
        4.1.3 师资状况
        4.1.4 课程与教学
        4.1.5 招生与就业
    4.2 培养基地农科类职教师资培养案例分析
        4.2.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类职教师资培养
        4.2.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科类职教师资培养
    4.3 培养基地农科类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农科类职教师范生培养标准定位不够清晰
        4.3.2 职教师资农科类专业缺乏吸引力
        4.3.3 多元合作办学模式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入
        4.3.4 师范生培养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第五章 中等职业学校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的建议
    5.1 分析农科类专业教师职业活动,制定职教师范生培养标准
    5.2 增加农科类专业吸引力,完善职技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
    5.3 实施“校-校”“校-企”多元合作,提高职教师范生双师素质
    5.4 以岗位标准为目标,改革培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8)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的对象
        1.1.4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的设计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内容
        1.3.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之基
    2.1 历史背景及相关理论
        2.1.1 历史背景
        2.1.2 相关理论
    2.2 国外的关怀教育理论
        2.2.1 关怀教育理论
        2.2.2 体谅德育模式
    2.3 我国的关怀教育思想
        2.3.1 关怀德育思想
        2.3.2 国外成果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之思
    3.1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调研的整体设计
        3.1.1 职校学生教师职业道德需求情况研究
        3.1.2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研究
        3.1.3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满意度研究
        3.1.4 教师职业道德相关因素检验性研究
    3.2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调研结果及分析
        3.2.1 职校学生教师职业道德需求情况研究
        3.2.2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3.2.3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满意度分析
        3.2.4 教师职业道德相关因素检验性分析
    3.3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调研的反思及启示
        3.3.1 亟待关注的教育
        3.3.2 渴望理解的教师
        3.3.3 渴望关怀的学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之立
    4.1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4.1.1 我国职业教育使命的嬗变
        4.1.2 我国职教师资劳动的特点
    4.2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确立的原则
        4.2.1 主体性原则
        4.2.2 针对性原则
        4.2.3 发展性原则
    4.3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3.1 师范性模块目标:关怀自我到职业幸福
        4.3.2 技术性模块目标:关怀生命到全面关怀
        4.3.3 学术性模块目标:关心能力到学以致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之域
    5.1 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及启示
        5.1.1 美国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特点分析
        5.1.2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特点分析
        5.1.3 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差异与启示
    5.2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能力的结构解析
        5.2.1 职业道德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5.2.2 职业道德能力的结构解析
        5.2.3 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能力要求
    5.3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基本要素
        5.3.1 师范性模块内容:从关心自我到关怀学生
        5.3.2 技术性模块内容:从安全生产到技术伦理
        5.3.3 学术性模块内容:从学术能力到学术道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现之道
    6.1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原则
        6.1.1 实践性原则
        6.1.2 情境性原则
        6.1.3 融合性原则
    6.2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6.2.1 教师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以教育实习为主导
        6.2.2 技术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以工学结合为主线
        6.2.3 学术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以以能养德为路径
        6.2.4 职业道德教育的其他途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6.3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保障
        6.3.1 制度建设:建立实习导师制
        6.3.2 人力资源:构建实践共同体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1:相关调查问卷
附录 2:相关访谈提纲
附录 3:国外教师职业道德相关文件
附录 4: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相关文件
致谢

(9)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教育思想
        (二) 列宁及前苏联教育家的实践教育思想
        (三) 毛泽东的实践教育思想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实践教育思想
        (五) 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教育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教育思想
        一、实践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践教育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教育思想的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第二章 列宁及前苏联教育家的实践教育思想
    第一节 列宁的实践教育思想
        一、确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二、确立了综合技术教育的原则和方向
    第二节 前苏联教育家的实践教育思想
        一、克鲁普斯卡娅的实践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教育思想
        三、赞科夫的实践教育思想
    第三节 前苏联实施实践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一、前苏联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的贯彻
        二、前苏联实践教育取得的主要经验
        三、前苏联实践教育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毛泽东的实践教育思想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的实践教育思想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实践教育思想
        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实践教育思想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实践教育思想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实践教育思想
        二、文革时期毛泽东的实践教育思想
    第三节 毛泽东实践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一、毛泽东实践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毛泽东实践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三、毛泽东实践教育思想中的问题与教训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实践教育思想
    第一节 邓小平的实践教育思想
        一、提出要对毛泽东实践教育思想予以全面准确理解
        二、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三、确立了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重要原则
    第二节 江泽民的实践教育思想
        一、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
        二、赋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新的内涵
        三、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科技创新
    第三节 胡锦涛的实践教育思想
        一、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
        二、教育要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广大青年学生要勇于实践、投身于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第四节 习近平的实践教育思想
        一、坚持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第五章 新时期我国推行实践教育的成绩与问题
    第一节 我国推行实践教育的主要举措
        一、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的基本原则
        二、素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
        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
    第二节 我国推行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推行实践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践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德国开展实践教育的特点
        一、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教育
        二、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育
        三、德国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育
        四、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韩国开展实践教育的特点
        一、韩国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教育
        二、韩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育
        三、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开展实践教育的特点
        一、台湾地区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教育
        二、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育
        三、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育
        四、经验与启示
第七章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我国实践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第一节 深入开展我国实践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为指导
        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为我国开展实践教育提供了依据和目标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我国的实践教育确立了重要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国的教育教学确立了基本方法
    第二节 深入开展实践教育的先导:社会观念的转变
        一、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摒弃教育功利化思想
        二、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第三节 深入开展实践教育的抓手:素质教育
        一、指导思想: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
        二、中小学: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性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三、高等院校:找准实践教育的切入点,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
        四、职业院校:要面向生产实际,开展“产学合作”
    第四节 推进我国实践教育的关键:学校重视与教师参与
        一、学校要坚持全面发展方针,强化对实践教育的重视
        二、教师要有爱心和使命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要关注实践、参与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第五节 推进实践教育的保障:依法治教
        一、提高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对实践教育的监督与管理
        三、要依法依规,切实解决实践教育推进中的难点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联盟
        1.1.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育联盟
        1.1.3 应用型教育联盟对泛在知识服务的呼唤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泛在图书馆研究现状
        1.3.2 教育联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应用型教育联盟与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文献综述
    2.1 教育联盟与应用型教育联盟
        2.1.1 教育联盟理念的提出
        2.1.2 应用型教育联盟
        2.1.3 应用型教育联盟的知识构造
        2.1.4 应用型教育联盟对泛在知识服务的需求
    2.2 泛在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
        2.2.1 泛在图书馆的概念辨析
        2.2.2 国内外泛在图书馆实践探索
        2.2.3 泛在图书馆的特征分析
    2.3 知识服务研究综述
        2.3.1 国外的研究综述
        2.3.2 国内的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3.1 理论基础
        3.1.1 交易成本与资源依赖理论
        3.1.2 强弱联结与资源共享理论
        3.1.3 交流互动与知识创新理论
        3.1.4 知识构建理论
    3.2 关键技术
        3.2.1 云计算
        3.2.2 物联网
        3.2.3 网络适配与上下文感知技术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用型教育联盟与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融合
    4.1 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
        4.1.1 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特点
        4.1.2 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特性
        4.1.3 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4.1.4 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与智慧学习
        4.1.5 开展泛在图书馆及其知识服务建设的现实基础
    4.2 影响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因素分析
        4.2.1 影响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社会因素
        4.2.2 影响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经济因素
        4.2.3 影响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技术因素
        4.2.4 影响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现实因素
    4.3 应用型教育联盟在发展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优势
        4.3.1 从社会因素角度
        4.3.2 从经济因素角度
        4.3.3 从技术因素角度
        4.3.4 从现实基础角度
    4.4 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对发展教育联盟的作用
    4.5 应用教育联盟下的泛在图书馆与图书馆联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运行机理
    5.1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目标
    5.2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系统构成
        5.2.1 知识服务对象
        5.2.2 知识服务提供者
        5.2.3 知识服务平台
        5.2.4 知识库
    5.3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在层次
        5.3.1 联盟成员机构对用户层次
        5.3.2 用户与用户层次
        5.3.3 成员机构与成员机构层次
    5.4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动态循环
    5.5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进化
        5.5.1 知识资源的进化
        5.5.2 知识载体的进化
        5.5.3 知识服务的进化
        5.5.4 泛在信息人的进化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6.1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的泛在图书馆知识需求分析
        6.1.1 教育机构知识需求分析
        6.1.2 企业知识需求分析
        6.1.3 行政组织需求分析
        6.1.4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需求分析
    6.2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要素
    6.3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特性
    6.4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的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6.4.1 一站式泛在知识服务模式
        6.4.2 云计算知识服务模式
        6.4.3 上下文适配知识服务模式
    6.5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设计原则
        6.5.1 泛在知识服务原则
        6.5.2 泛在知识组织与设计原则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应用
    7.1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概述
        7.1.1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建立的意义
        7.1.2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的基本特征
        7.1.3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的运行与管理
    7.2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需求分析
        7.2.1 职技高师的泛在知识需求
        7.2.2 企业的泛在知识需求
        7.2.3 职业学校的泛在知识需求
    7.3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泛在图书馆建立的实现基础
        7.3.1 服务对象现实基础
        7.3.2 图书馆现实基础
        7.3.3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技术基础
    7.4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7.4.1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选择与架构
        7.4.2 借阅服务设计
        7.4.3 数字知识服务平台设计
        7.4.4 参考咨询服务设计
        7.4.5 知识服务权限设计
        7.4.6 个性化服务设计
        7.4.7 统计分析服务设计
    7.5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践
        7.5.1 实践原则
        7.5.2 实践步骤
        7.5.3 初步成效
        7.5.4 存在困难
        7.5.5 努力方向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职技高师合作教育初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类型教育定位下高质量职教师资培育研究[J]. 闵学良,付小倩,左和平. 职业教育研究, 2022(01)
  • [2]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研究 ——基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 陈颖.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中职教师职前培养的优化路径[J]. 胡重庆,廖翠兰,罗丽琴.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1)
  • [4]职技高师院校本科专业分流培养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研究[J]. 温伯颖. 职教论坛, 2017(30)
  • [5]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付琳娜. 长春师范大学, 2017(01)
  • [6]农学专业四年不断线实践教学探索与创新——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 张新,张金宝,刘明久.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10)
  • [7]中等职业学校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现状研究[D]. 郑敏贤.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5(03)
  • [8]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 张瑞. 天津大学, 2015(08)
  • [9]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价值研究[D]. 张俊峰.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10]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D]. 王硕. 吉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办学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