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和市场真的可以结合起来吗?

计划和市场真的可以结合起来吗?

一、计划与市场真的能相结合吗?(论文文献综述)

韩康[1](1993)在《计划与市场真的能相结合吗?》文中研究表明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本身就意味着一场革命,而且是一场内涵深刻和领域十分宽广的革命。人们似乎已开始意识到,原来已成思维定式的许多东西,并不能简单地改变一下说法就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所容纳。在这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问题就是突出一例。

王鑫[2](2018)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再研究》文中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重大历史命题,贯穿着整个现代文明史,而且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反题,在早期,代表着矫正资本主义弊病的社会思潮,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以及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只有这样的经济体制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一切弊端。直到20世纪俄国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才由理论变为实践。从历史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实践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地跌宕起伏,曲曲折折,经历了萌芽、发展、高潮、衰落、复兴,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的实践总是同世界的时代主题相联系,实践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看到了“传统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的间隙,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与实践结合来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成为现实,突破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的认识,开辟了人类的新纪元,社会主义的实践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崭新的、迫切的时代任务,即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反映了当时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从历史背景来看,由于世界资本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的敌对关系,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可借鉴的经验,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始终认为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虽然这一套经济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进行革新是必然趋势。苏联的社会主义出现的实践困境和理论矛盾以及西方关于社会主义可行性论战,证明了“现实社会主义”要想成为可能,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核算体系,而市场是作为有效的核算体系。兰格与米塞斯的论战让社会主义与市场的结合第一次在理论上成为可能。中国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受苏联的影响,始终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的错误认识,没有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导致中国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发挥好制度的优越性。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危机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重要原因。中国开创了社会主义实践史的新阶段。基于中国前三十年发展的经验教训,邓小平从生产力的角度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邓小平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社会形态演变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发展模式,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只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作用。21世纪的世界历史是中国引领世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着的提升,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市场发挥了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有效地进行了宏观调控。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已经过去近二十年,市场在中国的发展之间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如何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摆在当下时代的主要问题。从2007年由资本主义国家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整个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系统性、总体性的经济危机,证明了马克思仍然没有过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经验、中国特点、中国气度的发展道路,即党政有为,市场有效,宏观领域政府主导,微观领域市场决定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开拓创新,引领时代潮流。

曲辉[3](2020)在《艺术审美功能论研究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文中指出关于艺术中美的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到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这无疑是对艺术与美、艺术审美价值争论的最掷地有声的回答。中国的艺术发展,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曾经一度出现很多乱象,然而一番“体检”之后,重归审美已经成为当下备受期待的愿景。《美术》杂志曾开展过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的大讨论,一时掀起了坚持艺术审美的热烈呼声,大家都旗帜鲜明、慷慨陈词。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阶段,重振艺术的伟大审美理想,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特别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产生,更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方向。艺术的根本是审美。艺术发展中之所以出现种种乱象,除了社会发展特定阶段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对艺术审美价值的漠视甚至破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补充并重振艺术审美功能理论体系,已成为当前艺术理论研究中的首要任务。因此,选择艺术审美功能论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以美术学理论、教育学、历史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依托,通过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艺术的审美功能,科学阐释艺术的主要审美功能,并结合艺术发展实际阐明新时代重振艺术审美价值的历史趋势,得出了艺术要为人民提供纯粹的审美关怀的结论。首先,对艺术审美功能做一梳理和概观,明晰艺术的概念,分析艺术功能的内涵,厘清艺术的审美功能,并对艺术审美功能论进行历史回溯。对早期“模仿”说中的审美观念、“自由的艺术”与审美功能的凸显、“无功利”的艺术观与艺术审美功能的确认,以及艺术审美功能及艺术本质的发现进行论述对艺术审美功能论进行解析。对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认知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审美心理调节功能逐一分析,并对诸功能之间的联系加以论证;对艺术审美功能的完整性、广泛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进行分析,辨明艺术审美功能的特点;分析艺术审美功能的影响因素,对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体裁、艺术风格析毫剖厘,为研究奠定基础。艺术审美功能广泛、审美特点完备,并非初始之时沉寂,如何合理厘定艺术的阶段、科学评价艺术的发展?审美理想的失落与审美功能的离析又是肇自何时?纷繁多变的现代艺术流派,既丰富了艺术形式,又包含着艺术与美的对抗,特别是一部分哗众取宠,屈从于消费市场的作品,虽然数量不是太多,但影响不小,造成了审美理想的失落;中国文艺作品受此影响,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出现了时代性内容缺失、创作形式同质化等问题,也造成反审美现象,严重影响了艺术审美功能的完整性。追根溯源,艺术与美二者关系的流变,决定了审美功能的流变,艺术发展呼唤审美价值回归。艺术审美功能的回归、审美价值的重振需要审美功能论的指引。随着艺术边界的拓展、祛魅的需求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逐渐养成,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补充和完善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传统时代艺术观念中的审美理想、近现代艺术观念中的美学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审美价值的探索,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提供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形成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指明了方向,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原则下的多元体系构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人民性内核,注定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首先凸显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基础、美学内涵以及深厚的美育内核,使得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了共同的审美向度,产生了紧密地联系和良性互动,要求我们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审美人格培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化传播。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为我们重振审美价值提供了新的路径,生活审美、生态审美、共同体审美也必将成为新时代审美的重要价值。无论是在艺术主题上、艺术语言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我们都迫切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批评、构建审美社会、为世界提供中国审美方案,进行审美价值输出,由此为人民提供纯粹的审美关怀,这是艺术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万圆[4](2017)在《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文中指出美国精英高校对生源的选拔,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唯有获得完整、深入地认识,才能取其精华。本研究以“录取决策机制”为切入点,基于对美国精英高校选拔生源时使用的考量因素、审阅方式以及质量控制手段的考察,分析其录取决策的目标及达成方式,进而构建驱动录取决策行为的多重逻辑作用模型。通过以美国三所精英公立大学、两所精英私立大学、两所精英文理学院为案例,运用质性取向下的多个案比较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基于对39位招办人员、13位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和大量的相关文本,本文得出以下研究发现、结论和建议:首先,美国精英高校均遵循目标导向、服务自身利益和使命的原则来选拔生源。一方面,美国精英高校的共同招生目标为以公正、透明的方式,塑造一届卓越且多样化的新生。另一方面,录取决策的铁律为服务高校利益和使命:高校利益包括达到注册目标、满足财政需求、提高声望、增加选拔性、促进种族多样化、保持校园体育实力等等,但各校录取决策服务的利益诉求和优先项不尽相同;录取决策实践受到高校承担的培养公民和公民领导者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办学使命的驱动。其次,为了达成各项招生目标,案例高校在录取决策中都采用了基于多个标准的综合评价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整体性审阅,并通过质量检查技术、组建专业审阅团队、投入大量资源、接受教师和董事会监督等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其中,在综合评价上,各校通过查看学业表现、个人成就和个人背景三个维度下的多个具体因素,基于三个标准——在大学取得成功的潜能、做出外在贡献的潜能以及从大学教育中获益的潜能,来判断申请者与高校的匹配程度。综合评价中的决策规则体现为:学业成就是几乎所有申请者参与录取竞争的必要条件,其中学业杰出者基本都会被录取;个人成就有助于区分属于中间群体的“不错的学生”;加号因素有助于学业表现和个人成就相似的中间群体和“合格的学生”赢得竞争,也可使得“不合格的学生”以降低学业标准的形式被录取。在整体性审阅上,各校均使用背景化审阅、个体化审阅和集体化审阅,保证录取决策的公平与效率:1)将每位申请者取得的成就置于高中教育背景和个人成长背景中审阅,考虑其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同时被置于申请者库中审阅,即各校将每位申请者与来自同一高中的申请者、与申请者库的平均表现以及与录取标准之间进行比较,而非脱离背景进行横向比较。2)个体化审阅将每位申请者视为“一个整体”和“一个个体”,没有阈值、没有公式、没有单一的决胜因素,是最高法院批准的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和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也是保证决策自由度、区分申请者和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3)集体化审阅的模式分为委员会模式和团队审阅模式,但产出一届新生的路径均始于单名读者对每份申请材料进行基于量化评级的分项评价或基于质性评语的整体评价,并经历至少两名读者的评价以及委员会讨论或高级AO的审阅,止于确定一届新生名单的招生季末审核,是一种高度依赖人为经验的协作式决策路径。第三,在不同类型精英高校的录取决策实践中,学术逻辑、文化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的影响同时存在,但每项逻辑发挥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1)学术逻辑和文化逻辑是导致各校在使用考量因素时存在相似性的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则是导致差异性的逻辑。2)学术逻辑和伦理逻辑的作用强度均在公、私立维度存在细微差别,并均在公立大学体现更为明显。文化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文理学院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其中在文理学院体现最为明显。市场逻辑和政治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私立维度存在显着差别,其中市场逻辑在私立高校体现尤为明显,政治逻辑则在公立大学体现尤为明显。成本逻辑的作用强度不存在办学类型的差异。最后,美国经验为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提供的启思包括:拓宽卓越生源的定义,探索生源多样化的价值;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提升招生透明度;坚定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实践操作;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提供环境支持。

胡丹阳[5](2020)在《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郑州煤电的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发展局面,从外部看,中国经济增长呈现下滑方式,整体需求减弱;从内部看,由于煤炭行业自身资金占用量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使得企业面临着偿债难、贷款难的困境,再加上管理观念落后,盲目生产低质量产能试图抢占市场份额,造成存货堆积的局面。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存在问题有:产能减少明显市场仍然乏力,煤炭行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生产和消费分布不均衡,市场集中度低,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的财务风险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存货剧增风险,应收账款增长风险,煤炭利润下滑风险。造成这些风险的成因有:煤炭产能相对过剩导致存货增加,进口煤的增加导致煤炭企业收益下降,清洁能源的出现导致煤炭赊销严重应收账款剧增,税务政策改变引发煤炭成本增加利润降低,资产负债率高资金筹集困难,僵尸企业引发行业财务风险导致筹资困难。郑州煤电股份是我国重要煤炭产业发展企业中的首家上市企业。该公司财务工作在筹资、投资、运营、利润分配四个方面存在不足。在运用Z值经济分析模型进行综合评析中发现,公司面临较高风险。针对风险,提出如下改进建议:改善筹资风险与去杠杆相结合,改善投资风险与去产能相结合,改善营业风险与去库存相结合,增强创新能力与补短板相结合。

周莹[6](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华伟[7](2016)在《小学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促进小学教师整体发展、全面提升小学教师素养,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本论文以“小学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为研究主题,旨在对小学教师发展环境中的各种力量进行分析和归类,对复杂的现象进行抽象和简化,揭示出小学教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提出小学教师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第一章从成人教育与成人学习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小学教师发展做出界定,即小学教师发展是指小学教师为了解决自己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而不断进行的、持续性的自我调节过程,其目标是小学教师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成人教育和成人学习的理念与技术为小学教师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对于研究小学教师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以及建构学习型组织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为了呈现当前小学教师发展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第二章使用自编的《小学教师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对江苏省小学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运用SPSSI 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频数统计对小学教师发展需求现状做出数量描述;通过因素分析确立小学教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小学教师发展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通过方差分析判断不同分类维度所划分出的不同群体在问题回答上是否存在差异,发现存在差异时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小学教师发展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通过数据驱动的分析显示,小学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六个,分别是:同级竞争、物质需求、职业胜任、职场关系、官方培训、师生关系;其中,教师之间“同级竞争”的贡献尤为明显。第三章剥茧抽丝,对小学教师发展的六大影响因素逐一进行分析,发现:“同级竞争”因素与“公平性”高度相关;“物质需求”因素与“收入”高度相关;“职业胜任”因素与“适应考核与评价机制”高度相关;“职场关系”因素与“同事交往”高度相关;“官方培训”因素与“教师对培训的认同感”高度相关;“师生关系”因素与“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高度相关。不同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小学教师在不同因素维度上显示出不同特点。第四章由浅入深,将各个因素放回到具体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探究小学教师发展各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效用。用访谈法了解环境中的个体困扰,并据此揭示当前小学教师发展中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访谈对象为江苏省10位小学教师、校长和副校长,访谈调查达成了以下目标:确立了小学教师发展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了小学教师发展各影响因素在现实情境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机制及原因;分析了当前小学教师发展面临的困境。目前小学教师发展主要为三个方面所困,分别是:以筛选为目的的竞争制度、失去激励作用的绩效考核,以及缺失需求评估的教师培训,而这三个方面究其本质是行政权力对教师的一种控制,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处理“我与人”、“我与物”的关系上,从而挤压了探索“我与自己”的自由空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五章引入域外经验,对美国加州公立小学教师发展现状开展实证调查。调查范围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小学教师发展项目以及四所公立小学的教师发展实践,调查对象有小学校长、小学教师、大学教授,以及正在参加教师发展项目的小学在职教师及职前教师,采用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质化研究方法,多种途径所获得的资料相互比照和验证。发现美国小学教师在同级竞争、物质需求、职业胜任、职场关系、官方培训、师生关系方面具有独特的理念与实践;并分析其对我国小学教师发展的借鉴意义。第六章进入问题解决部分。根据前面章节通过量化和质化研究所揭示的小学教师发展现状及困境,以及所呈现的小学教师成长规律,结合域外经验作为参照,提出切合中国国情的促进小学教师发展的路径选择。小学教师发展既有赖于制度的改进和话语权的给予,也有赖于教师个体自我提升的努力。

高绍伟[8](2010)在《财务智能系统构建与模型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商务智能相关技术的研究是当前信息领域的热门课题。但是从应用上来看,目前商务智能的实施、应用效果并不理想,离决策支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向他们过渡的阶段——财务智能。基于数据仓库的财务智能是以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ERP数据库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数据仓库为主要的数据源,通过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各类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了数据向信息的转换,它的分析结果进入知识库,并运用可视化技术以多维视图的形式交互动态地展示,为中、高层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本文首先介绍了会计信息化领域研究热点、智能型财务分析软件的发展现状、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并对其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为构建财务智能系统打好基础。然后给出财务智能的定义,并对财务智能系统构成及具体内容做了详尽分析。将财务智能系统分为四部分:财务智能分析、财务智能监控、财务智能决策、财务智能预警。接着对财务智能体系架构及处理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财务智能系统实施策略,针对目前研究现状及其实际应用,提出了低风险的财务智能与理想财务智能相结合的实施策略。并根据所提出的实施策略,对财务智能系统具体构成模块的典型模型实现进行探索。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指出了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财务智能系统的研究和发展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当前商务智能应用效果不理想,提出了向商务智能的过渡阶段--财务智能,并分析其实施策略,尤其是针对当前应用情况提出了低风险的财务智能实施策略,为企业构建、实施财务智能提供了指导,为其最终应用商务智能乃至决策支持系统打好基础。此外,结合本人及团队对财务智能的研究及相关课题和企业实践,依据低风险财务智能实施策略,对财务智能系统中典型模型进行实现探索,一些模型已被企业推广、使用,为财务智能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

李宏亮[9](2013)在《论“公共人”的培育 ——学校教育的视角》文中认为‘教育是要在人的身上塑造新的人格”(涂尔干语),纵观学校教育的发展,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一直都是学校教育最为关心的命题。本文以一名中学教师的视角,从当前学校的育人现状出发,借助于大量的观察日记,呈现出当前学校教育中的育人困境,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人的境况——“个体人的膨胀,公共人的衰落”;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现实的反思,探析了促使个体人膨胀的学校因素以及社会、网络和家庭因素,指出个体人的膨胀正是源自于学生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失衡;最后再回到学校,从学校的组织变革、课程改革和教育机制创新等方面,展现了当下学校教育在公共人培育方面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人的存在是一种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张力性存在。从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两个路径来理解,个体性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公共性则是一个涉及空间、人、利益、精神等诸多维度的立体概念,是包容个体性的多元共在。个体性与公共性是相对应而存在,且相包容而共生。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的存在表现为个体人与公共人的依从关系。个体人的原初意义是指个体的人,是一个经验主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人”概念的广泛使用,个体人概念的贬义成分逐渐增多,往往指称那些对他人和社会(尤其是在公共领域中)缺乏责任应答的人。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本文所言的个体人并非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它首先是一个自由完整的个体,其次在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关系上存在失衡,且个体性占据主导,最后它的膨胀对于公共事务的发展是有阻碍的。公共人是对基于类本质的人之存在的思考,它不是群体化的个体,也非无我的抽象虚构,他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语)。公共人是基于个体性与公共性张力的自我实现,是在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关系中,突显其公共性的人,它包含着对一般意义上的个体人的尊重,同时也在抵制着个体人的异化与膨胀以扞卫公共价值。公共人是公共精神的承载者、公共利益的扞卫者、公共空间的建构者和公共生活的行动者。在这里,必须明晰的是公共人不是过去“一大二公”的“政治人”(无私无欲的政治楷模)或是整齐划一的“组织人”(僵化的集体符号)。公共人不拒绝个体人,相反是在个体人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对公共事务中个体人的公共性的弘扬。本文要探讨的不是“公共人”对“个体人”的代替,而是从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张力性存在中如何防止个体人的膨胀,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学校教育对公共人培育的使命与路径。因此,本文的研究任务在于,一方面,探索如何平衡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张力,以防止个体人的膨胀,培育原初意义的独特个体,一个“完完全全的人”(阿伦特语);另一方面则是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在平衡个体性与公共性张力的基础上,突显人的公共性,以在个体人的基础上培育保持合理张力,且彰显公共性的公共人。那么现实中人的境况如何呢?本文以学校教育中大量真实的案例,呈现出当前学校教育中个体人的膨胀与公共人的衰落。具体而言,本文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和校园生活三个角度加以阐释。学校管理中存在着“集体人格化”的倾向,从而造成了学校管理的身份、权威和信任的危机,学校日益成为管理者个体的学校。在这里,管理者的个体性与公共性平衡被打破,个体性不仅主宰了管理者本身,而且借助管理者的职权,将这种个体性在学校管理的公共平台上放大,使公共事务沾染上很多的个体人印迹。当前,学校教育崇尚的是精英教育,并被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所裹挟,教师的个体性与公共性失衡造成的结果就是教育教学日益远离其本真的公共价值,而成为教师的个体秀,同时教师的群体自私又加剧了个体人的膨胀。就学生的校园生活而言,学生关注的是个体自身的学业发展,即便是在学校这样的公共领域内,都缺乏对学校、他人的责任应答。这种道德旁观必然消解个体人自身的公共性,催生校园的个体孤独,从而也加剧了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逃离。个体人的膨胀与公共人的衰落,原因何在?本文从学校教育的历史回溯和个体人生活的现实关照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追问。学校教育为何难以抑制个体人的膨胀而培育出公共人?本文分别从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三个方面,对学校教育进行了历史的梳理与现实的审视。我国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在总体上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导,其中古代是以君王之私代替了社会性,近现代则以国家性代替了社会性,但共同之处都是忽视了学生个体性的发展。到了当代,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伴随着个体性的解放,产生的是个体性的膨胀,原因就在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关注的是片面的社会需要、部分人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部分,使得基础教育弱化了公益性、公平性和基础性。在教育内容上,本文以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知识为主要考察对象,分析了知识与意义如何从融合走向分离,知识与身体如何在分与合的交错中逐渐疏远,并进一步探讨了当前知识存在的工具化、符号化等问题,据此概括了知识在产生、传播和功能等方面面临的危机。在教育制度上,通过对古代官学与私学的梳理,以及当前精英教育体制、应试教育机制和均衡发展的异化等问题的分析,探析了学校教育制度公共性缺失的原因。个体人的膨胀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责任,那么在现实层面上,个体为何难以成长为公共人呢?本文在历史回溯的基础上,分别从社会转型、网络生活、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对现实给予了追问。就社会转型而言,个体的发展在经济转型中逐渐成为资源化的个体,在政治转型中逐渐成为旁观者,在文化转型中则成为娱乐化的个体,这一切最终都使得个体缺失了公共性的制衡而过度个体性。就网络生活而言,本文以为,网络交往最大程度地彰显了个体性的存在,同时网络中的各种公共行为也体现了公共性的萌发,它是公共人诞生的一个重要启蒙,但与此同时,它也在不断受到来自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利益、政治、娱乐化等因素的胁迫,发生着崎变。就家庭教育而言,传统的家庭教育在父权的压制下完全遮蔽了个体性,而现代家庭又过度彰显了儿童的个体性,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初期儿童公共性的萌芽,家庭教育往往以失真的灌输相对;面对后期儿童公共性的呐喊,家庭教育则多是保持着沉默。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个体公共性的培育。学校教育对公共人的培育该如何担当?这是本文的重心所在。在此,笔者以一个教育亲历者的视角,从学校的组织变革、课程改革和机制创新三个角度全面阐释了如何在实践层面上实现对公共人的学校培育。具体来说:就学校的组织变革而言,今天的学校要实现对公共人的培育必须摆脱传统的管理型组织定位,走向规范性的组织建设;通过公共空间的建构,促进身体与空间的意义对话;同时在道德维度和文化视角上,建设一个正义而又充满诗意的学校,其核心在于使学校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公共空间。教育内容对公共人培育的回应在于公共课程的建设,这里的公共课程不是对现有课程的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借助于课程改革的契机,在学校课程的实施层面进行突显其公共性价值的创新。简言之就是要在课程实施中关注课程的意义彰显、关注课程的有机整合、关注课程的开放互动与促成人的行动。教育机制对公共人培育的回应则在于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其中学生共同体旨在建构校园生活的公共性,教师共同体旨在重塑学校教育的公共性,学校共同体则是立足探索公共人培育的绿色通道,其核心在于使共同体建设本身也实现对公共空间的建构。质言之,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克服个体人膨胀的不利因素,创设有利于公共人诞生的教育平台。当然,作为教师,我也深知,学校教育不能完全承受公共人培育之重,所以在最后一节,我以“人”的身份,从“人”的视角,简要探析了公共人培育的社会责任。

曹洋[10](2016)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三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二、计划与市场真的能相结合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划与市场真的能相结合吗?(论文提纲范文)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恩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评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形式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可“跨越”的探索
    第二节 马克思三形态中第二形态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的社会形态是一种自然史”
        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第二阶段
        三、普遍与特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各民族发展的具体道路
    第三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探索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二、列宁社会主义理论转变的常态性分析
        三、科学理解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科学对待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二章 苏联社会主义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及发展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矛盾与实践困境
    第二节 苏联内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争论
        一、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二、关于“农业集体化”的争论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问题的论战
        一、米塞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挑战
        二、兰格“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三、对两次论战的评析
    本章小结: 在历史与实践中把握市场经济的内涵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构想
        二、新民主主义观的社会主义思想透视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辨析
    第二节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市场因素
        一、非公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市场因素的逐渐消亡
        三、市场因素消亡的时代局限性
    第三节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道路探索
        一、1956年的现状及问题
        二、市场作用的初次肯定
        三、中国前三十年计划经济模式状况
    本章小结:中国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道路探索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 反思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的结合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一、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前三十年的反思
        三、中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结合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命题
    第二节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生产力高速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
        三、明确“社会主义”概念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 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方式
        三、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依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依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本章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的历史逻辑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新理解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
        二、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
        三、新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困境
        一、贫富差距拉大
        二、生态环境恶化
        三、西方“市场经济”地位的挑战
        四、腐败问题丛生
    第三节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有为政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保障
        二、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三、健全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
    本章小结: 从实践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六章 理论体系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二、科学理解共同富裕的实践内涵
        三、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
        四、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实践
    第二节 处理好新时代背景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中国经验的产业政策
        二、“供给侧”与中国经济改革
        三、破解新时代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第三节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系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基础
        二、正确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
        三、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向
        一、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机遇
        二、制度优势是中国发展的持续动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艺术审美功能论研究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艺术中国梦实现的内在需求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使命
        (三)艺术审美理论的现状分析
        (四)重振艺术审美功能的呼唤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艺术功能的研究
        (二)关于艺术审美功能的研究
        (三)关于艺术美的体现的研究
        (四)对艺术审美问题多学科研究的反思
    四、本文的思路与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艺术审美功能论概观
    一、艺术功能与艺术审美功能论
        (一)艺术的概念
        (二)艺术功能及其内涵
        (三)艺术审美功能论
    二、艺术审美功能论的历史回溯
        (一)早期“模仿”说中的审美观念
        (二)“自由的艺术”与审美的凸显
        (三)艺术审美功能的确认
        (四)艺术审美本质的发现
    三、艺术的主要审美功能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
        (二)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
        (三)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
        (四)艺术的审美心理调节功能
        (五)诸功能之间的联系
    四、艺术审美功能的特点
        (一)完整性
        (二)广泛性
        (三)时代性
        (四)民族性
    五、影响艺术作品审美功能的因素
        (一)时代背景
        (二)艺术体裁
        (三)艺术风格
第二章 艺术与美二者关系的历史流变与审美理想的失落
    一、艺术与美二者关系的历史流变
        (一)原始艺术:似乎形同陌路的开始阶段
        (二)古典艺术:可谓如胶似漆的蜜月阶段
        (三)现代艺术:貌离而神不离的对抗阶段
    二、现代、后现代艺术中真与美的对抗
        (一)艺术视阈下真与美的互动
        (二)哲学视阈下真与美的竞合
        (三)现代艺术视阈下真与美的对抗
    三、审美功能的离析
        (一)时代精神的缺失
        (二)艺术创作的同质化
        (三)非理性审丑及其影响
    四、审美理想的失落
        (一)审美意识的消解
        (二)审美实践的偏离
        (三)审美本质的错位
第三章 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补充与完善
    一、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时代之维
        (一)艺术边界的拓展
        (二)祛魅的需求
        (三)民族自信的必然
        (四)艺术发展的呼唤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历史之维
        (一)传统时代艺术观念中的审美理想
        (二)近现代艺术观念中的美学思想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审美价值的探索
    三、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文艺思想
        (一)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鲜明特征
        (三)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大意义
    四、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理论框架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原则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体系
        (三)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实践品格
第四章 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向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内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美育的关系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一致性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对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美丑”之辨
    三、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引导审美人格教育
        (二)新时代公民审美教育的文化追求
        (三)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化传播
第五章 新时代审美价值的重振路径
    一、新时代审美价值的再发现
        (一)生活审美的升华
        (二)生态审美的转向
        (三)共同体审美的期许
    二、新时代艺术主题的再明晰
        (一)致力于民族文化的自觉
        (二)致力于个人品质的提升
        (三)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新时代艺术语言的再丰富
        (一)基本章法的传承
        (二)意境格调的创造
    四、新时代审美价值的再输出
        (一)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进行艺术批评
        (二)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为世界提供中国审美方案
        (三)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构建审美社会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三节 研究背景
        一、美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信念与院校文化
        二、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的演变历程
        三、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过程的隐秘性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概念框架
        一、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的理论学派
        二、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实践的研究
        三、我国相关研究
        四、概念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可靠性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限制
第二章 考量因素(一):学业表现因素
    第一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学业严格度
        一、课程难度
        二、课程门数
    第二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课程成绩与年级排名
        一、课程成绩
        二、年级排名
        三、作为整体的高中学业记录
    第三节 考试分数之不可或缺
        一、决策规则
        二、不可或缺的原因
    第四节 考试分数之可免试入学改革
        一、改革历程
        二、改革原因之考试价值审思
        三、改革原因之服务高校利益
        四、改革争议与回应
    第五节 写作和推荐信
        一、写作
        二、推荐信
第三章 考量因素(二):个人成就因素
    第一节 面试
        一、面试不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二、面试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第二节 课外活动与才能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UNC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改革
    第三节 个人品质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甄别途径
第四章 考量因素(三):个人背景因素
    第一节 种族
        一、考虑原因
        二、不考虑原因
    第二节 社经地位
        一、支付能力
        二、“第一代大学生”
    第三节 家庭联结
        一、校友联结
        二、其他关系联结
    第四节 地理位置
        一、居住地
        二、本州居民
    第五节 其他因素
        一、注册兴趣
        二、就读高中
        三、性别与宗教信仰
第五章 整体性审阅(一):背景化审阅
    第一节 整体性审阅的要素
    第二节 背景化审阅的维度与实施
        一、背景化审阅的内涵与维度
        二、了解背景的途径
        三、申请者库审阅
    第三节 实行背景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识别大学成功潜能
        三、决策最优化的需要
第六章 整体性审阅(二):个体化审阅
    第一节 个体化审阅的内涵与特征
        一、个体化审阅的内涵
        二、个体化审阅的特征
    第二节 个体化审阅的实施
        一、UCSD的操作方式
        二、UNC的操作方式
    第三节 实行个体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个体化审阅是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
        二、个体化审阅是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
        三、个体化审阅是保证决策自由度的更好方式
        四、个体化审阅是区分申请者的有效方式
        五、个体化审阅是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
第七章 整体性审阅(三):集体化审阅
    第一节 集体化审阅的模式
        一、委员会模式
        二、团队审阅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集体化审阅的路径
        一、分项评价与整体评价
        二、招生季末审核
    第三节 录取决策的艺术性
第八章 录取决策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开展质量控制的原因
        一、保证信度
        二、保证效度
    第二节 质量检查技术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验证申请材料真伪
    第三节 专业的审阅团队
        一、专业团队的构成
        二、读者培训
    第四节 大量的审阅投入
        一、时间投入
        二、人力投入
        三、财力投入
    第五节 教师和董事会的监督
        一、教师监督的形式
        二、教师监督的原因
        三、董事会的监督
第九章 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录取决策的目标与铁律
        二、招生目标的达成方式
    第二节 研究结论:多重逻辑作用模型
        一、各项逻辑的内涵与体现
        二、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三、多重逻辑作用模型存在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讨论与建议
        一、美国精英高校入学机会的挑战及应对
        二、美国经验对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的启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3 约访邮件(隐去)
    附录4 PITZER COLLEGE ACADEMIC RATING SCALE-2014(隐去)
    附录5 USC INTERVIEW SHEET-2015(隐去)
    附录6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RATING SHEET-2015(隐去)
    附录7 GUILFORD COLLEGE APPLICATION RUBRIC-2015(隐去)
    附录8 GUILFORD COLLEGE WRITING RUBRIC-2015(隐去)
致谢

(5)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郑州煤电的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及概念
    2.1 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1 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2.1.2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
    2.2 财务风险的概念
        2.2.1 财务风险的定义
        2.2.2 财务风险的特征
        2.2.3 财务风险的分类
        2.2.4 财务风险管理的流程
    2.3 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3.1 权变理论
        2.3.2 资本结构理论
        2.3.3 控制论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存在问题及财务风险
    3.1 存在的问题
        3.1.1 产能减少明显市场仍然乏力
        3.1.2 煤炭行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3.1.3 分布不均衡整体技术水平低
        3.1.4 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低
    3.2 煤炭行业现有的财务风险
        3.2.1 筹资风险
        3.2.2 投资风险
        3.2.3 存货剧增风险
        3.2.4 应收账款增长风险
        3.2.5 利润下滑风险
    3.3 财务风险成因
        3.3.1 煤炭产能相对过剩导致存货增加
        3.3.2 进口煤的增加导致煤炭企业收益下降
        3.3.3 赊销严重应收账款剧增
        3.3.4 税务政策改变引发煤炭成本增加
        3.3.5 资产负债率高资金筹集困难
        3.3.6 大量僵尸企业的关闭给煤炭行业增加了负面影响
4 案例分析
    4.1 郑州煤电基本情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财务状况
    4.2 公司的财务风险分析
        4.2.1 筹资风险分析
        4.2.2 投资风险分析
        4.2.3 运营风险分析
        4.2.4 收益分配风险分析
        4.2.5 利用Z值法进行财务风险评价
5 供给侧改革下对郑州煤电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5.1 改善筹资风险与去杠杆相结合
    5.2 改善投资风险与去产能相结合
    5.3 改善营业风险与去库存相结合
    5.4 增强创新能力与补短板相结合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7)小学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江苏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成人教育学视角下的小学教师发展
    第一节 作为成人的小学教师
        一、学习是成人的天性
        二、成人教育不同于儿童教育
        三、将小学教师视为独立自治的成人学习者
    第二节 作为成人的小学教师的发展
        一、小学教师发展的概念
        二、小学教师发展的方向与序列
        三、小学教师发展的内容与方式
    第三节 作为成人教育的小学教师在职培训
        一、为教师在职培训注入本源性的思考
        二、自我教育是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培训的目的
        三、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培训要引发教师对自我的思考
    小结
第二章 江苏省小学教师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问卷编制
        三、调查对象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小学教师发展需求的现状
        二、小学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小学教师不同属性在六大影响因素维度上呈现的特点
        四、从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看六大影响因素的特点
    小结
第三章 小学教师发展的六大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同级竞争”因素
        一、“同级竞争”与“公平性”高度相关
        二、从不同属性看“同级竞争”因素的特点
        三、“同级竞争”因素对小学教师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物质需求”因素
        一、“物质需求”与“收入”高度相关
        二、从不同属性看“物质需求”因素的特点
        三、“物质需求”因素对小学教师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职业胜任”因素
        一、“职业胜任”与“适应考核与评价机制”高度相关
        二、从不同属性看“职业胜任”因素的特点
        三、“职业胜任”因素对小学教师发展的作用
    第四节 “职场关系”因素
        一、“职场关系”与“同事交往”高度相关
        二、从不同属性看“职场关系”因素的特点
        三、“职场关系”因素对小学教师发展的作用
    第五节 “官方培训”因素
        一、“官方培训”与“教师对培训的认同感”高度相关
        二、从不同属性看“官方培训”因素的特点
        三、“官方培训”因素对小学教师发展的作用
    第六节 “师生关系”因素
        一、“师生关系”因素与“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高度相关
        二、从不同属性看“师生关系”因素的特点
        三、“师生关系”因素对小学教师发展的作用
    小结
第四章 小学教师发展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效用
    第一节 访谈设计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内容
    第二节 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一、“同级竞争”与“职场关系”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二、“物质需求”与“职业胜任”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三、“同级竞争”与“物质需求”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第三节 各影响因素对小学教师发展产生的实际效用
        一、“同级竞争”和“职场关系”对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影响
        二、“物质需求”和“职业胜任”对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影响
        三、“官方培训”对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影响
        四、“师生关系”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小学教师发展的困境分析
        一、困于以筛选为目的的竞争制度
        二、困于失去激励作用的绩效管理
        三、困于缺失需求评估的教师培训
    小结
第五章 来自美国加州公立小学教师发展的参照及启示
    第一节 调查背景与调查过程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过程
    第二节 基于六大因素的调查发现
        一、在“同级竞争”因素上的特点
        二、在“物质需求”因素上的特点
        三、在“职业胜任”因素上的特点
        四、在“职场关系”因素上的特点
        五、在“官方培训”因素上的特点
        六、在“师生关系”因素上的特点
    第三节 美国小学教师发展的特点
        一、联邦制下的多样化、非均衡发展
        二、尊重与维护小学教师专业工作的独立性
        三、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远大于教学效率
        四、专业教学辅助和社区教育体系的专业支持
    第四节 美国小学教师发展的启示
        一、把握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之间的度
        二、调整关注结果与关注过程之间的度
        三、协调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度
    小结
第六章 促进小学教师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提升小学教师晋升规则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一、扩大所有小学教师的发展前景
        二、对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普通教师进行资源补偿
        三、取消或者降低对教师发表论文的要求
        四、向社会分权扩大评价教师的范围
    第二节 用制度和情怀促进小学教师发展
        一、尊重教师的个人权利
        二、保障小学教师拥有良好且稳定的物质生活
        三、评价教师要超越绩效思维
        四、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情怀和师道文化感染教师
    第三节 以需求评估为基础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一、教师培训要体现当地小学教师的需求
        二、让教师感受到参加培训是一种福利而不是负担
        三、在教师发展必修课时中设置身心兼修课程
        四、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工作场所学习体系
    小结
附录
    附录一: 小学教师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教师发展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及其效用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美国小学教师发展相关因素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 美国加州小学教师发展的主要指标
    附录五: 美国“好教学”标准及工作场所学习评价标准
    附录六: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小学教师发展项目课程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财务智能系统构建与模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国内外会计信息化领域研究热点
        1.2.2 国内外智能型财务分析软件发展现状
        1.2.3 数据仓库的研究现状
        1.2.4 数据挖掘的研究现状
        1.2.5 商务智能的研究现状
        1.2.6 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本文研究目的
        1.3.2 本文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
    2.1 数据仓库
        2.1.1 数据仓库的概念与特征
        2.1.2 数据仓库的关键技术
        2.1.3 数据仓库的使用
    2.2 数据挖掘
        2.2.1 数据挖掘的概念
        2.2.2 数据挖掘的模式和算法
        2.2.3 数据挖掘的过程
    2.3 商务智能系统
        2.3.1 商务智能的概念
        2.3.2 商务智能与ERP
    2.4 决策支持系统
        2.4.1 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
        2.4.2 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架构
3 财务智能系统模型构建
    3.1 财务智能系统总体功能框架
    3.2 财务智能分析系统
        3.2.1 偿债能力指标
        3.2.2 营运能力分析
        3.2.3 盈利能力分析
        3.2.4 发展能力分析
        3.2.5 综合分析
    3.3 财务智能监控系统
        3.3.1 现金流监控
        3.3.2 应收款监控
        3.3.3 存货监控
        3.3.4 应付款监控
    3.4 财务智能决策系统
        3.4.1 投资决策
        3.4.2 筹资决策
        3.4.3 营运资金持有量决策
    3.5 财务智能预警系统
        3.5.1 单变量模型
        3.5.2 多变量模型
        3.5.3 不定变量模型
4 财务智能体系架构及实施策略
    4.1 财务智能体系架构
    4.2 财务智能系统处理过程
    4.3 财务智能实施策略
    4.4 低风险的财务智能实施策略
        4.4.1 低风险财务智能实施策略的提出
        4.4.2 低风险财务智能实施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4.4.3 低风险财务智能实施策略的优势分析
        4.4.4 低风险财务智能实施策略实践
5 财务智能模型实现
    5.1 财务智能分析模型实现
        5.1.1 杜邦分析体系
        5.1.2 销售分析
    5.2 财务智能监控模型实现
        5.2.1 现金流监控
        5.2.2 预算监控
    5.3 财务智能决策模型实现
        5.3.1 投资评价分析模型
        5.3.2 本量利分析决策
    5.4 财务智能预警模型实现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财务智能发展展望
        6.2.1 ERP走向商务智能
        6.2.2 会计信息化的新发展—财务智能开始启动
        6.2.3 财务智能发展方向:与门户充分结合,以财务驾驶舱的形式展现
    6.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论“公共人”的培育 ——学校教育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人是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张力性存在
    第一节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中的人
        一、个体社会化与公共性的歧变
        二、个体性与个体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公共性是包容个体差异的多元共在
        一、中西方文化中“公”的观念
        二、公共性是一个多维立体的概念
        三、教育公共性是教育的首要特质
    第三节 公共人是基于个体性与公共性张力的自我实现
        一、主体性的现代性困局
        二、主体自我实现的新探索
        三、公共人的现代特质
第二章 学校教育中个体人的膨胀与公共人的衰落
    第一节 学校管理中的“集体人格化”
        一、学校管理的合法性危机
        二、校园观察之管理者的学校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中的“群体极化”
        一、学校教育中的选择题
        二、校园观察之教师的群体极化
    第三节 校园生活中的学生个体化
        一、校园生活中的个体无奈
        二、校园观察之学生的N种表情
第三章 个体公共性缺失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学校教育价值追求的公共性审视
        一、不同时期学校教育对“公“的追求
        二、当前学校教育价值追求的公共性歧变
    第二节 学校教育内容的公共性考察
        一、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历史变迁
        二、当前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危机
    第三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公共性考察
        一、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公共性考察,
        二、当前学校教育制度公共性的审视
第四章 个体公共性缺失的现实追问
    第一节 个体公共性的社会转型之惑
        一、经济转型推动个体的资源化
        二、政治转型阻滞个体的“再嵌入”
        三、文化转型加剧个体的娱乐化
    第二节 个体公共性的网络生活之惑
        一、虚拟世界呈现独特的自我
        二、网络行动隐含公共性之殇
    第三节 个体公共性的家庭教育之惑
        一、家庭教育对“人”的发现
        二、家庭教育对公共性的漠视
第五章 学校教育中公共人培育的使命及其途径
    第一节 变革学校以谋求公共人的诗意栖居
        一、走向规范性的学校
        二、走向公共空间的学校
        三、走向正义的学校
        四、走向人文的学校
    第二节 优化课程以支撑公共人的现实成长
        一、公共性课程是彰显意义的课程
        二、公共性课程是寻求整合的课程
        三、公共性课程是开放互动的课程
        四、公共性课程是促成行动的课程
    第三节 创建共同体以完善公共人的培育机制
        一、教师共同体重塑学校教育的公共性
        二、学生共同体彰显校园生活的公共性
        三、学校共同体探索公共人培育的绿色通道
    第四节 公共人培育的“人”之叩问
        一、发展“人的经济”,培育公共责任
        二、推进民主政治,促成公共参与
        三、回归人的文化,涵养公共情怀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缘起:从几个案例说起
    2 问题的提出:建筑设计协作进程如何从多方博弈走向共享共赢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论文框架
    5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建筑伦理视角的建立
    1.1 建筑伦理既有研究概述
        1.1.1 何为建筑伦理
        1.1.2 建筑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1)西方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2)中国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1.2 建筑伦理的秩序解读
        1.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概念的解读
        1.2.2 建筑伦理的本质内涵:关于秩序的建筑学说
    1.3 建筑伦理视角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1.3.1 作为一门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
        (1)西方规范伦理学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启示
        (2)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1.3.2 作为一种秩序学说的现实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筑设计协作利益相关方的建筑伦理观
    2.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2.1.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内涵
        2.1.2 建筑行政管理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市场角色
        (2)经济视角下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行为逻辑
        2.1.3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立场
        2.1.4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难处
    2.2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2.2.1 建筑建设方的内涵
        2.2.2 建筑建设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共性
        (2)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差异
        2.2.3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建设方的职业立场
        2.2.4 建筑建设方的难处
    2.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2.3.1 建筑设计方的内涵
        2.3.2 建筑设计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3.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设计方的职业立场
        2.3.4 建筑设计方的难处
        2.3.5 小结:在市场规则与专业理想间徘徊的建筑设计方
    2.4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2.4.1 建筑施工方的内涵
        2.4.2 建筑施工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4.3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施工方的职业立场
        2.4.4 建筑施工方的难处
    2.5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2.5.1 建筑使用方的内涵
        2.5.2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1)业主的建筑伦理观
        (2)客户的建筑伦理观
        (3)一般使用者的建筑伦理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设计协作进程中典型矛盾的伦理解读
    引论:忧郁的职业性
    3.1 认知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1.1 技术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功能”为例
        (1)建筑相关群体对建筑功能的不同理解
        (2)与功能相关的建筑伦理摩擦
        3.1.2 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文化态度”为例
        (1)投资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2)纯利率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3.1.3 感性认知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创新”为例
        (1)建筑师:创新的维度
        (2)工程师:创新的标准
        (3)施工方:创新的成本
        (4)行政管理方:创新的价值
        (5)开发商:创新的风险
    3.2 职业活动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2.1 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任务书”
        (2)关于“调研”
        (3)关于“专项设计前置”
        3.2.2 施工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施工招投标”
        (2)关于“变更”
        (3)关于“监理”
        (4)关于“完成度”
        3.2.3 使用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非法改造”
        (2)关于“使用”
        3.2.4 与“推进速度”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3.2.5 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行政干预是“合理的犯规”吗?
        (2)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3)公众能否为城市建设负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秩序重构: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建议
    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度、契约与道德的统一
    4.1 中外建筑师职业权责的比较
        4.1.1 中外建筑师在建筑生产活动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1)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现状及其历史成因
        (2)西方建筑师的执业制度概貌
        (3)中国现行工程管理制度的问题
        4.1.2 中外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决策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4.2 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秩序重建
        4.2.1 建筑行业新秩序概貌
        (1)参照系:西方建筑师与建设工程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
        (2)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间路线
        4.2.2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伦理学支撑
        (1)道义论路径的辩护
        (2)目的论路径的辩护
        (3)契约论路径的辩护
        4.2.3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制度支撑
        (1)建筑师对建设工程的全程业务
        (2)支持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3)建筑师的职业风险控制
        (4)城市建设决策中专业话语权的提升
        (5)建筑行业协会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4.3 新的设计协作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
        4.3.1 价值认知层面的调整:设计价值观的伦理回归
        (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价值观的迷失
        (2)建筑创作是否需要价值标准
        (3)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创作价值观初探
        4.3.2 职业活动层面的调整: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的制定
        (1)自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2)自治: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探索
        4.3.3 业务水平层面的调整:建筑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1)市场意识的提升
        (2)沟通能力的提升
        (3)图纸质量的提升
        (4)施工知识的补足
        (5)后期服务意识的加强
    本章小结
结语:制度与善意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采访记录
    建筑行政管理方采访
    建筑建设方采访
    建筑设计方采访
    建筑施工方采访
附录三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
附录四 西方建筑学固有的伦理维度
附录五 规范伦理学主要分支概述
附录六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致谢

四、计划与市场真的能相结合吗?(论文参考文献)

  • [1]计划与市场真的能相结合吗?[J]. 韩康. 党校科研信息, 1993(02)
  •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再研究[D]. 王鑫.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02)
  • [3]艺术审美功能论研究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D]. 曲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D]. 万圆. 厦门大学, 2017(02)
  • [5]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郑州煤电的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D]. 胡丹阳.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小学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江苏省的调查[D]. 华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8]财务智能系统构建与模型实现[D]. 高绍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7)
  • [9]论“公共人”的培育 ——学校教育的视角[D]. 李宏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1)
  • [10]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计划和市场真的可以结合起来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