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设计分公司基础部建设与工作室概念ABC

广美设计分公司基础部建设与工作室概念ABC

一、广美设计分院基础部建设和工作室理念的ABC(论文文献综述)

马雅琪[1](2020)在《边缘组织正当性建构的传播实践与叙事策略 ——以艺术治疗组织“生命力研究共同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语境下,民间组织获取正当性的难度相较于官方组织更高。本文以“生命力研究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为案例,试图考察面临多重正当性挑战的民间组织如何通过传播和话语,策略性地构建自身正当性以及目标的实现。研究发现,“共同体”由于其非官方属性,所以需要为自身正当性不断斗争;与此同时,“共同体”从事带有争议性的实践,使其在正当性构建中面临的不仅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局限,还涉及到特定文化主流的阻碍。基于上述原因,“共同体”采取了挪用象征资源的措施,将其正当性言说归并到更宏大的理论体系——后现代主义的整体思维模式之下,并在话语实践中采取了混合的表达策略,借助社交媒体与其他传播媒介相结合的方式以实现自内而外的正当化。总体而言,“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橡皮擦的角色,它不仅擦除了不同学科间清晰的领地划分,也模糊了理性与感性的绝对界限。

周珂[2](2020)在《连接理论视角下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连接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提到的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是在我国大部分封闭管理的校园模式下出现的特别现象。整体划拨用地,快速规划成型,使得早期大量新建和扩建校园在遇到这一问题时简单地搭接或校区割裂开。近期随着更多前期策划和后期维护地参与,这类校园设计更是暴露了包括这类校园的分期、功能和空间组织多重问题复杂交织下无法快速和准确把握设计矛盾的轻重缓急的问题。除此之外,通勤效率和建设成本等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社区安全和类型总结等社会效益方面的问题;文脉断裂和空间失落等环境效益方面的问题,都对此类型校园发展提出要求。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笔者以连接理论为视角,将强调“把城市各层次间的活动事件通过连接进行统一”的连接思想观点引入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设计中,整体而系统地对该类型高校综合梳理。文章首先对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的类型和特征进行梳理,并引入连接理论做研究支撑;然后通过对国内外该类型大学校园实践案例及城市设计中连接设计运用实例的深入分析,总结归纳出校园作为“小型城市”体现的整合与连接的特点与经验,并对应植入连接理论;最后从校园选址的上位规划到结构模式选型、功能分区、文脉组织以及分期规划等各个层次和维度都提出这类型校园的应对策略,而不仅仅是单体和跨街方式的研究。全文共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扼要地论述,界定研究对象概念及范围,并由此阐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对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进行概述。包含此类校园的基础探究,并关注过境道路特征,为后文连接理论的植入进行铺垫。第三章主要论述“连接”思想及由其衍生的连接理论,为研究理论的植入寻找契机和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到六章为本文重点,综合城市中、及国内外高校的具体案例,收集和总结其蕴藏的连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植入连接理论形成连接设计,从连接理论角度展开深入的类型化分析,并从大学校园设计的各个设计层面提出连接设计的针对性设计策略。包括:(1)从宏观的区域和城市总体规划层次,提出社会经济环境为主导,通过塑造区域的物质形态的连接设计策略。具体包括:提出应对不同选址的连接设计策略,涉及校园的产业功能、交通组织和空间文脉方面。对不同大学城园区结构布局中过境街道与城市共享区、校际共享区及校园单元的位置关系,提出相应的连接倾向与措施。搭建过境走廊中节点系统的类型与尺度等具体策略;(2)从中观的城市详细规划层次,提出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步骤紧扣的整体系统连接设计策略,是本部分的重点。具体包括:在总体结构模式的基础上,剖析场地功能区划的连接要素和线索,并从连接角度考虑发展控制模式。道路交通将围绕过境街道,提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规划中的连接设计策略。最后结合案例提出景观、空间节点方面的连接;(3)从微观的建筑单体层次,对直接连接区和非直接连接区两个部分有侧重地提出连接设计策略。具体包括:在功能复合化、空间公共化、多首层设计、结构等多个方面,直接连接区产生的连接迭合区域因人流聚集产生滞留区等问题的解决策略。非直接连接区的建筑离过境街道相对较远,结合校内其他连接要素产生作用的连接策略。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研究与论述,期望填补校园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引入连接理论,挖掘该类型校园与师生居民学习、生产、生活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蕴藏的连接关系。为校园整个系统的连接设计指出基本方向,提升校园空间品质和效率。并适当讨论了在校园逐渐开放管理下的可行性和应对,为以后的研究做一定实践贡献。

花修堂[3](2018)在《美术类大学新校园外部空间特色营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9年国家振兴教育计划开始实施,我国高等院校包括美术类大学进入全面扩张的时期。时代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美术类大学教育规模和校园规模的扩张,还带来更多校园社会职能的转变。美术类大学开始介入文化产业发展并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载体和连接公众和艺术交流的窗口。基于规模与职能的需求,美术类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应当如何营造和彰显其空间特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案例,对美术类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特色展开研究,主要讨论了校园外部空间的历史发展、特色构成、特色成因和特色营造策略。论文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论文首先回溯美术类大学校园的历史,梳理了美术教育、美院机构和美术类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发展脉络。论文理清了中西方美术教育的核心都是由艺术的教育和技艺的教育构成,在教育方式上都经历了从工坊师徒制向学院教学制的转变,最终形成目前包括基础艺术通识教育和高级工作室的制度及相应空间。论文接着选取了六个美术类大学新校园案例进行外部空间为主的研究。通过实地走访、数据分析、数字模拟等方法,对校园外部空间的构成、空间的组织、空间中的活动和空间的氛围进行深入考察,总结归纳各项特征,并从时代背景、地域条件、学科特点和相关人群等方面探求这些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机制。在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讨论了美术类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特色营造和彰显策略。论文认为在空间构成方面,校园外部空间应当与美术教学活动和展览交流活动和商业交流活动建立紧密联系;在空间组织方面,校园外部空间应当与绿色开放空间建立紧密联系;在空间活动方面,校园外部空间应当让美术教学活动与社会交流活动更好的展开;空间和设施保障并促使更多活动的展开;在空间氛围方面,艺术应该介入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和体验序列的组织。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营造特色,彰显特色。

许江[4](2017)在《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划为艺术学下的“产品设计”专业,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艺术学与工学共有的“工业设计”专业。探索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定位、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都显得迫切而重要。通过对国内外产品设计教育现状与模式的考察与调研,尤其侧重对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产品设计与工业设计专业办学情况的研究与分析,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野中郁次郎等人的“SECI知识创造模型理论”及斯凯莫等人“两种暗默知识”的观点,深入探讨了产品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特征,对SECI知识创造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产品设计知识的创造模式,是一种由“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之间的社会化相互作用”与“自我超越的知识与形式知识之间的社会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双知识螺旋创造模式,构建了产品设计知识创造的双螺旋模型理论,为产品设计“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学科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同时对其理论支撑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度的剖析,对产品设计专业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关的论述。研究指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产品设计双螺旋知识的创新与迭代。针对学生知识创造过程中的知识碎片化问题,探讨了“递进型”课程的培养模式,论述了“递进型”课程培养模式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提出了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假设。“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进一步落脚在教学活动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模式三个层面予以考察研究;以产品设计综合表达课程、企业竞赛合作课程、产品开发设计工作坊为例,分低阶、中阶、高阶三个层次对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验证。作为设计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设计专业的教育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属性与特征;有益于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并形成有效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同样具有意义。

冯阳[5](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刘花弟[6](2016)在《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经历了手工教育与工艺教育、图案教育孕育,从实用美术、商业美术发展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从装潢美术、平面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教育形态演绎,不断探索、发展与完善,现成为我国设计教育领域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大的教育类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新时期我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宽广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挑战。本文旨在对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重点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客观的梳理和分析,分别从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来论述平面设计的不同形态演绎,对装潢美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个形态的相关情景进行了论述。其次通过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论述了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情景和状态;再者通过对平面设计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课题设计的探讨,进一步论述了平面设计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探讨了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以及国外教学的引进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论证。并基于“问题意识”对平面设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归纳,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对现代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相关范畴的研究,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思路获得一种对现代平面设计教育较为宏观的把握,对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及其相关设计专业皆具有指导意义,丰富了专业教育内容并能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提供启示。

林蓝,赖荣幸[7](2015)在《岭南地域美术设计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中心》文中指出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美术设计高等教育学府,其人才培养、科研创作、学术理念等不可避免地受到岭南地域文化的熏染与影响,本文试以横、纵维度梳理,构划广美建校六十年学术发展线条与学术特点及其在"全国"的活动与"位置",并籍此探讨地域文化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联。

夏缘缘[8](2014)在《视觉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演进与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梳理视觉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历程,从课程理论建立的社会背景、理论背景、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学思想等方面总结出一条设计基础课程演变的线索和规律。并以此规律为研究基础,对原有课程体系做出新的价值判断和进一步的分析。基础课程是现代设计艺术学科的重要课程,包豪斯创立的以视觉训练为基础的“预备课程”对现代设计的基础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深远的影响。设计的基础课程直接体现了对设计价值观的认知与解读。本文以史学研究方法,将包豪斯“预备课程”、中国图案学、素描与三大构成、新世纪教学改革四个重要的基础课程发展阶段进行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整个史学分析过程中以“价值观”、“课程属性”、“课程内容”为主要线索,对以往的课程体系的生成背景、目标、定位、价值取向、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逐一梳理,分析。通过历史的横向联系与纵向比较,试图将这些课程操作背后的规律性与原理性问题凸现出来。本文的贡献之一是通过历史的视角可以理清不同阶段的基础教学的谱系关系,建构了系统化的发展脉络。这一脉络的梳理可以充分体现不同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在完整的深入理解不同体系的优缺点可以为充满争议的教学研究提供明确的线索和参照系。通过研究,本文在四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理清了“设计基础”与“基础设计”区分不清的问题;第二,明确提出遵从设计师的思维方式组织设计基础课程;第三,从历史的角度深挖各个阶段教学背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以及其学术发展的谱系关系;第四,注重横向比较的方法,注重中西比较,注重以视觉设计为主导的设计基础课程重构。并且,本文认为在多元现代性的背景下,我国的设计基础教学应该重新树立以视觉设计为中心的价值观体系,在人类文明多样化的背景下,重新评估视觉艺术形式与视觉思维的有意价值。用一种广义的设计观,用一种基础课程的系统观来搭建设计基础课程群。在这一课程群的有序组织中,既能通过“设计基础”课程培养综合的艺术素质,又能通过“基础设计”课程,以目的性严密的课程训练,达成设计思维与视觉思维的转换,达成与设计课程的对接。

赵芳[9](2014)在《艺术院校导师工作室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导师工作室制度目前在中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已经广泛而深入地建设起来,在国内的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正在或将要尝试这种教育制度,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截至到2013年已经建立了105个导师工作室。这种教育制度是借鉴国外美术院校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起来的,在国内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工作室中,也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形成了不同工作室的教育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工作室制度的由来与发展;分析了目前学术界对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阐述了研究重点与创新。第二章以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主要艺术院校为例,介绍了国内艺术院校导师工作室的建设情况,并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将导师工作室制度的好处与弊端都进行了剖析。第三章以英美、法德主要艺术学院为代表,介绍了国外艺术院校导师工作室的情况,以及对中国艺术院校的影响。第四章主要分析了艺术院校导师工作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聘任、培训培养、考核机制、人才培养等各种问题,并试图提出使用选拔制度、考核制度、评估制度、管理制度等解决办法。最后一章则对导师工作室教育制度做简单总结与展望。

童话[10](2013)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海关高等教育发展》文中认为从海关的性质和任务来看,作为国家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海关是国家唯一赋予对进出境货物、物品实施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主权的体现和国门的象征,担负着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的神圣使命。随着海关深度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海关非传统职能的范围不断扩大,机构或面临重大变革,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显现,海关队伍规模受到编制所限不会大幅扩张,所以必须应用新的管理理念、技术装备、措施方法以不断适应全球经贸形势的变化。管理理念的更新、监管技术装备的应用、监管措施方法的实施都离不开海关的能力建设,归根结底依赖于海关人才队伍的建设,依赖于如何教育和培养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海关人才。因此,海关的现代化,最终是海关人的现代化,海关人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海关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理应顺应行业的这一发展趋势,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海关在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工作具有鲜明的涉外属性。中国海关队伍的质量关系到社会、经济、安全和主权的重大国家性事务,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上的海关力量与水平间的竞争。同时,海关高等教育迎来重要发展契机,包括国际海关专业标准的推出、国家重视行业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国际化、院校自身发展和系统内部的迫切需求。以上均对海关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教育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国家放宽在经济领域的市场准入条件同时,教育机构也无法避免来自教育全球化的各种影响和竞争。受此影响,高等教育处在一个史无前例复杂而多层的系统里,关键是高校如何能在大趋势中获取并追寻长期的动态平衡,走出自己的道路。尤其是高校和国际组织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已经形成、全球课程的国际多元标准化和以英语为主的语言传播互相交织,构建出丰富又复杂的发展态势。这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从全球化的视野去考虑未来的高等教育是何走向,该如何调整发展。全球海关高等教育的实践也反映出了这一趋势:全球海关类院校及学术机构在21世纪初蓬勃兴起。从国内对海关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来看,总体上对海关高等教育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尤其是对国际海关高等教育的研究较少。亟需加强对国外海关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断加深对国际海关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特点、模式和最佳实践等领域的了解。海关面临着新的变革趋势,在全球经贸环境、技术革新、管理理念、海关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对海关高等教育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涉外性很强的海关行业,本身就处于迅猛的经济、政治、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其定位、职能、责任不断更新、拓展,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世界海关组织通过《21世纪海关》战略文件提出了未来海关重点发展的十大趋势。因此,海关对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并能参与全球竞争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此外,由于国内没有同类可比海关高校,因此也必须将目光放眼全球,寻找和了解全球范围内海关高等教育变革的新趋势。近年来,国际海关学术界在世界海关组织能力建设项目下组成了学术联盟,搭建了海关教育项目探索和研究的国际平台,并针对海关人员专业化和学术研究出台了专业标准。世界上有部分海关类高校占据了先机,获得了世界海关组织认证,在其教学、课程体系中融入了海关专业的国际标准,满足了全球海关界对能力建设和知识更新的强烈需求,对培养国际化的海关专业人才产生了很大影响。各国的海关高等教育机构模式、课程设置、办学特色蕴藏丰富内涵,对我国海关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海关高等教育历经变迁,具有悠久的行业办学历史。清末,有识之士认识到专门人才培养对国家收回关权的重要性,倡导并创办了税务学堂,在民国发展为税务专门学校,培养了大批通晓关务的人才。解放后,海关设立上海海关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设立上海海关专科学校、秦皇岛海关学校、海关管理干部学院等教育机构。当前,海关类高校主要代表是海关总署直属的上海海关学院。近年来,上海海关学院在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领域取得很大发展。升本成功、专业硕士教育即将开办、建成海关总署党校以及世界海关组织亚太培训中心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使得作为唯一系统设置海关类学科专业的上海海关学院拥有了良好的发展资源和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海关院校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创新服务行业的路径与策略是海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站在全球和国家层面的更大视野来思考海关未来的变革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海关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五项加速我国海关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建议:首先是实施国家战略人才储备计划。培养服务海关发展的管理、国际组织、研究、语言和边境事务人才,建立起全球海关人才基地,实现覆盖“职前职后”全过程的人才培养;第二是实施院校国际化战略。根据国家经贸战略、“多重角色”院校以及重点发展领域选择战略合作伙伴,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构建起评价海关高校国际化水平的指标体系;第三是基于国际专业标准改革现有的海关课程体系。通过整体设计和单门课程的剖析,对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及更新国际标准本身提出针对性建议,创新中国海关院校的最佳实践,为世界海关组织教育项目未来发展作出贡献;第四是构建海关学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加强海关领域的研究。国际上相关高校的学科设置,以及海关领域的选题都值得学习借鉴。应当积极吸收国际海关学术前沿的最新成果,跟上形势的发展,创新研究视域与思路。最后提出建立国内外对接的海关专家体系,建设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国内外海关专家的衔接和发展是推进海关专业化的重要方面,院校应当成为培养海关专家的重要人才基地,最终使海关人员的专业化得到国际资质的认可,使海关真正地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专业。并且海关专家和师资资源可以有序转化,互相促进,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总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国际海关最新的专业标准和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是海关高等教育实现变革的关键路径。

二、广美设计分院基础部建设和工作室理念的AB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美设计分院基础部建设和工作室理念的ABC(论文提纲范文)

(1)边缘组织正当性建构的传播实践与叙事策略 ——以艺术治疗组织“生命力研究共同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回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2. 正当性建构的现实挑战
    2.1 场地与经费困境
    2.2 权威的质疑
3. 组织内部:正当性建构的传播实践
    3.1 正当性确立:一致的“理性”
    3.2 正当性协商:框架的结合与碰撞
    3.3 正当性巩固:从认同到卷入
4. 组织外部:正当性建构的叙事策略
    4.1 挪用道德文化: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4.2 弱化争议:避免实用主义论调
    4.3 自我定义:唤醒文明整体性
5.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2)连接理论视角下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连接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现状问题
        1.1.2 连接理论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出共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
        1.3.2 连接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3 现状总结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概述
    2.1 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类型与特征分析
        2.1.1 主要形态
        2.1.2 生成诱因
        2.1.3 运营模式
    2.2 过境街道类型与特征分析
        2.2.1 构成要素
        2.2.2 道路等级
        2.2.3 连接体形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接理论概述
    3.1 连接理论的发展应用
        3.1.1 连接理论的诞生发展
        3.1.2 连接理论的实践
    3.2 各层次下连接系统的基本构成
        3.2.1 连接要素
        3.2.2 连接线索
        3.2.3 连接方式
    3.3 连接思想的概念辨析
        3.3.1 连接与连结
        3.3.2 关联耦合
        3.3.3 连锁与链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案例研究
    4.1 不同时期国外大学校园中蕴含的连接
        4.1.1 1800s以来诞生的国外大学校园
        4.1.2 1970s期间诞生的国外大学校园
        4.1.3 1970s后诞生的国外大学校园
        4.1.4 案例小结
    4.2 不同时期国内大学校园中蕴含的连接
        4.2.1 1990s前诞生的国内大学校园
        4.2.2 1990s末以来诞生的国内大学城
        4.2.3 1990s末以来新(扩)建的国内大学校园校区
        4.2.4 案例小结
    4.3 不同角度的详细案例研究
        4.3.1 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实践
        4.3.2 校园完全开放下的连接
        4.3.3 校园相对独立下的连接
        4.3.4 案例总结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入连接理论的大学校园连接系统研究
    5.1 连接要素的植入
        5.1.1 区域和城市总体规划层次
        5.1.2 城市详细规划层次
        5.1.3 建筑单体层次
    5.2 连接线索的植入
    5.3 连接方式的植入
        5.3.1 校园中的集群形态
        5.3.2 结合校园的连接方式
        5.3.3 辅助工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连接设计策略研究
    6.1 区域和城市总体规划层次
        6.1.1 应对不同选址的连接
        6.1.2 不同大学城园区结构布局中的连接
        6.1.3 搭建过境走廊中的节点系统
    6.2 城市详细规划层次
        6.2.1 功能区划产业
        6.2.2 总体结构模式
        6.2.3 发展控制规划
        6.2.4 机动交通规划
        6.2.5 慢行交通规划
        6.2.6 空间节点规划
    6.3 建筑单体层次
        6.3.1 功能复合化
        6.3.2 空间公共化
        6.3.3 构件识别化
        6.3.4 多首层设计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美术类大学新校园外部空间特色营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实践项目文本图件
    连云港孔望山小学规划与设计
        方案图纸—图纸目录
        项目简介:连云港孔望山小学
下篇 研究报告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美院作为美育的重要场所
        1.2.2 美院发展进入量的扩张时期
        1.2.3 美院发展进入职能扩张的时期
        1.3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美术类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历史发展
        2.1 中西方美术与美术教育的发展
        2.1.1 美术的由来
        2.1.2 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
        2.1.3 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2.2 中西方美院机构的发展
        2.2.1 西方美院的发展
        2.2.2 我国传统画院的发展
        2.2.3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我国美院发展
        2.3 中西方美院校园形态的发展
        2.3.1 西方美术学院校园形态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2.3.2 我国美术类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2.3.3 近代美术类大学老校园外部空间特征
        2.4 总结
    第三章 美术类大学新校园外部空间实例调研分析
        3.1 样本选择与调研方法
        3.1.1 样本选择
        3.1.2 调研方法
        3.2 校园外部空间调研
        3.2.1 中央美术学院花家地校区
        3.2.2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3.2.3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
        3.2.4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
        3.2.5 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
        3.2.6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
        3.3 总结
    第四章 美术类大学新校园外部空间特色研究
        4.1 美术类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特色的含义
        4.2 空间构成特色分析
        4.2.1 空间构成
        4.2.2 特色成因
        4.2.3 小结
        4.3 空间组织特色分析
        4.3.1 空间组织
        4.3.2 特色成因
        4.3.3 小结
        4.4 空间活动特色分析
        4.4.1 空间活动
        4.4.2 特色成因
        4.4.3 小结
        4.5 空间氛围特色分析
        4.5.1 空间氛围
        4.5.2 特色成因
        4.5.3 小结
        4.6 特色构成动因
        4.7 总结
    第五章 美术类大学新校园外部空间特色营造策略
        5.1 美术类大学新校园外部空间存在问题
        5.2 空间构成方面的策略
        5.3 空间组织方面的策略
        5.3.1 宏观策略—选址连山带水
        5.3.2 形态策略—空间联系自然
        5.3.3 群体层面组织策略
        5.4 空间活动方面的策略
        5.4.1 有组织的外部空间活动策略
        5.4.2 自发性外部空间活动策略
        5.5 空间氛围方面的策略
        5.5.1 艺术品与环境的关系
        5.5.2 空间氛围策略
        5.6 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作者简介

(4)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理论基础
        1.3.1 研究对象及涉及的相关术语界定
        1.3.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4.2 国外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启示
    1.5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产品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国内产品设计专业教育现状调查
        2.1.1 国内产品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概述
        2.1.2 中国(大陆)本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教育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2.1.3 中国(大陆)本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2.2 国外产品设计专业教育举例——以美、德、日等发达国家为例
        2.2.1 国外产品设计专业的办学现状概述
        2.2.2 美国产品设计专业的教育概况
        2.2.3 德国产品设计专业的办学理路
        2.2.4 日本产品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
    2.3 国内外产品设计专业教育现状解析
        2.3.1 国内产品设计教育取得的成绩
        2.3.2 国内产品设计教育的不足
        2.3.3 发达国家产品设计专业教育的特色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相关理论溯源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3.1.3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3.2 产品设计专业知识的创造模式
        3.2.1 SECI模型的基本构成
        3.2.2 产品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
        3.2.3 产品设计中的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
        3.2.4 产品设计中的两类暗默知识
        3.2.5 自我超越的知识创造过程
    3.3 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创造的过程
        3.3.1 产品设计知识转换的双SECI模式
        3.3.2 产品设计知识创造的促进条件
        3.3.3 产品设计知识创造过程的五个阶段
        3.3.4 对SECI模型的扩展:双螺旋知识创造模型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4.1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理论体系
        4.1.1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的概念
        4.1.2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的内容
        4.1.3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的特征
        4.1.4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的价值
    4.2 产品设计专业教育引入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4.2.1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特色
        4.2.2 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精 “艺”良 “工”,行知并重
        4.2.3 产品设计专业实践对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的呼唤
    4.3 日本多摩美术大学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运用举例
        4.3.1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的设定
        4.3.2 教学模式对应的课程系统
        4.3.3 教学成果及启示
    4.4 “递进型”课程培养模式与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4.4.1 “递进型”课程的培养模式
        4.4.2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之教学活动设计
    5.1 “递进项目驱动式”模式下的教学目标分析
        5.1.1 造型与工程相贯通的设计综合表达能力
        5.1.2 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设计思维能力
        5.1.3 以创新为核心的设计精神
    5.2 “递进项目驱动式”模式下教学内容分析
        5.2.1 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以知识创新为导向(KCO)
        5.2.2 民间设计教育的兴起与高校 “开门办学”的新机遇
        5.2.3 虚实项目的有机结合
    5.3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的师生角色
        5.3.1 “三模块”培养模式下的产品设计专业师资配置探讨
        5.3.2 从 “知识传递”到 “学习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5.3.3 从 “被动学习”到 “主动创造”——学生知识获取策略的转变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之课程设计
    6.1 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块
        6.1.1 国内主流设计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块
        6.1.2 “三模块”课程设计的优势与不足
        6.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课程设计
    6.2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计目标
        6.2.1 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6.2.2 培育学生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
        6.2.3 激发学生自我知识螺旋的更新迭代
    6.3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内容建设
        6.3.1 建设自组织学习团队
        6.3.2 创建知识共享平台
        6.3.3 项目驱动式学习的引入:在实践中学习与创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之教学评价模式
    7.1 产品设计专业教学评价模式的重构
        7.1.1 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7.1.2 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7.1.3 从终结性评价走向形成性评价
        7.1.4 从量评走向质评
    7.2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评价内容
        7.2.1 以个体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创新过程为评价的核心
        7.2.2 以 “艺工结合”与课程衔接效度为评价的基础
        7.2.3 以实践教学成效为课程验收标准
    7.3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
        7.3.1 直接评价
        7.3.2 间接评价
        7.3.3 互动式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实践
    8.1 产品设计专业初阶课程教学实践——以 “产品设计综合表达”为例
        8.1.1 产品设计综合表达相关概念与课程内容的界定
        8.1.2 产品设计综合表达教学内容规划与展开
        8.1.3 产品设计综合表达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8.2 产品设计专业中阶课程教学实践——以某企业设计竞赛合作课程为例
        8.2.1 企业竞赛合作课程情况概述
        8.2.2 企业竞赛合作课程教学实施与展开
        8.2.3 企业竞赛合作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8.3 产品设计专业高阶课程教学实践——以 “产品开发设计”工作坊为例
        8.3.1 产品开发设计工作坊课程概述
        8.3.2 工作坊教学实施与展开
        8.3.3 工作坊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8.4 本章小结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中国(大陆)本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教育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 2: 中国(大陆)本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 3: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6)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目标
第一章 从装潢美术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
    第一节 装潢美术专业
        一、沿革:从图案教育、实用美术而来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三、设计情景与专业业态
        四、装潢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平面设计专业
        一、对“GRAPHIC DESIGN”的概念解读
        二、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
        三、国外平面设计教学的引进
        四、平面构成与平面设计
    第三节 视觉传达设计
        一、关于“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的解释
        二、参照与比较:从造型艺术到视觉艺术
        三、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名称的思考
        四、图像时代与视觉文化的要求
        五、信息社会的挑战与数字化技术普及
        六、平面设计教学的放大与课程延伸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
    第一节 发展与变化:教育部学科目录的编制调整
    第二节 渐变与转换: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的分析
    第三节 反思与争辩:几次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对教学改革的推动
        一、1982年“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
        二、1995年广州全国艺术设计教育研讨会
        三、2002-2012年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第四节 嬗变与超越:多样的专业形态与课程教学
        一、书籍设计专业的独立与回归
        二、包装装潢与书籍装帧:两大系统的并存
        三、专业课程称谓含义的发展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面设计课程的结构、设置与课题设计——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多样化
        一、学年制: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史论课程
        二、学分制: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
        三、工作室制:基础课程+导师工作室课程
        四、3+1 制:中外合作办学/国内课程+国外课程
        五、主题性教学:以若干主题整合课程教学
    第二节 课程设置的不同路径
        一、以设计类型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标志、包装、书籍、招贴
        二、以设计要素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字体、编排、图形、色彩
        三、以形式结构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形态、类型、风格、系统、信息
    第三节 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多种方式
        一、课题的资源、主题与内容的广泛性
        二、课题设计借鉴与启示的多样化
        三、课题设计及解题方式切入点的独特性
        四、作业编排的技巧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
    第一节 国外平面设计教学及课程的引入
        一、平面构成教学的引入
        二、字体设计课程
        三、版式设计课程
        四、书籍设计课程
    第二节 图形设计课程的建构与教学
        一、广义的图形与狭义的图形
        二、“创意”概念的提出
        三、冈特·兰堡、福田繁雄、靳埭强的影响
        四、“同构”图形的教学
        五、多元化的图形设计教育
    第三节 课程裂变与多样化发展
        一、CI及视觉形象课程
        二、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课程
        三、插画设计课程
    第四节 课程的整体转型与质的升级
        一、从装饰手法转向创意思维训练
        二、从技能训练转向设计手法学习
        三、从表面模仿转向形式语言研究
        四、从职业能力转向综合素质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
    第一节 不同类型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
        一、职业技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二、师范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
        三、综合性大学的平面设计教学
        四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第二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一、发展历程与专业演化
        二、体系构建与教学风格
        三、书籍设计教学:从张光宇到吕敬人
        四、新的起点:并入清华大学的探索
    第三节 中央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
        一、纯艺术背景与当代艺术介入的取向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前卫色彩
        三、海归教师及同国外教学理念的接轨
        四、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独特性
        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个性化课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教学理念方法的引进与影响——对国外教学方法的开放式学习及实践
    第一节 国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日本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二、德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三、美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外籍教师工作坊课程教学
        一、开放的思维路径与试验态度
        二、原创性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
        三、表现的综合性与媒介的不限定性
        四、平行课题与联合教学
    第三节 国外概念设计教学的引进
        一、课题资源与切入点
        二、文化分析与批判意识
        三、方法与过程的深入步骤
        四、纯粹形式语言的游戏性训练
    第四节 国外影响的多样化因素与方式
        一、海归教师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影响
        二、国外教材的结构特点与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图景与语境——改革开放以来平面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第一节“问题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反思
        问题一:“西化”下的教学困惑与中国特色教学相对缺失
        问题二:“同质化”教学现象严重与原创性教学丢失
        问题三:“数量化”膨胀背后教学质量的薄弱
        问题四:“学院化”探索下的市场分歧与离合
    第二节 语境: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的话语展现
        一、课程——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改革发展核心内需
        二、传承——“中国文化”与平面设计教育的链接与融合
        三、实验——“平面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另一种维度尝试
        四、整合——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确定后的发展图景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岭南地域美术设计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格局中的广美
    (一)美术院校的布局发展与地域文化
    (二)岭南文化语境中的广美
二、历史线条中的广美学术
    (一)教学相长与教学创作并重
    (二)产学研模式的构建
    (三)规模办学与学科建设
三、广美在“全国”
    (一)成果与影响
    (二)现状与特色

(8)视觉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演进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起源与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或价值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
        1.2.1 研究目标,重点难点与主要解决的问题
        1.2.2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3 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未尽事宜与研究局限
第二章 世界现代“设计基础”课程的起源——包豪斯
    2.1 人本主义——基础课程创立者:约翰内斯?伊顿
    2.2 艺术精神——基本视觉语言体系的建立:瓦西里?康定斯基
    2.3 设计本源——遵循自然的创作方式:保罗?克利
    2.4 感知结合技能——理性主义的转向:莫霍利?纳吉
    2.5 应用设计的转折点——创造力?动手做?思考:约瑟夫?阿尔伯斯
    2.6 本章总结:包豪斯基础课程对当代设计基础教学的启示
        2.6.1 从艺术主导到技术主导——包豪斯基础课程的阶段性历程
        2.6.2 感知体验与视觉语言——包豪斯基础课程的特色与问题
第三章 中国本土“基础设计”课程的初探——图案学的导入
    3.1 日本图案学的导入与本土化探索的发端——陈之佛
    3.2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学院化阶段与图案学课程的开拓——庞薰琹
    3.3 中国本土化图案学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建构——雷圭元
    3.4 图案学基础课程的衰微——二十一世纪的“图案学”课程
    3.5 本章总结:正视中国图案学的学术价值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第四章 现代“设计基础”课程的引进与改造——素描与构成
    4.1 素描:写实素描、结构素描、设计素描
        4.1.1 苏俄写实素描——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
        4.1.2 结构素描——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基础教学大纲
        4.1.3 设计素描——周至禹的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造型基础课程
    4.2 日本中小学美育教育的基础课程——“三大构成”的引入
    4.3 从误读到反思——设计基础课程的特性与内涵
        4.3.1 对设计的基础课程的本质特性认识不清
        4.3.2 设计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松散
        4.3.3 设计的基础课程内涵与教学研究目标
    4.4 本章总结:“拿来主义”的慎思
第五章 新世纪“基础课程”的教改之路
    5.1 建筑院校的基础课程改革——“空间与形式?造型基础”入门
        5.1.1 视觉思维的训练——顾大庆
        5.1.2“形的构造”——贾倍思
        5.1.3 对设计基础教学的启示
    5.2 设计学院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邬烈炎的“形式语言分析”
    5.3 设计学院的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冯峰的“设计问题的求解”
    5.4 本章总结:多元现代性视角下的基础课程
第六章 遗产与启示:设计基础课程的谱系与演进
    6.1 设计基础教育的谱系分析与新的综合
        6.1.1 包豪斯——设计启蒙与形式语言探索
        6.1.2 图案学——装饰主义设计与图案学研究体系
        6.1.3 视觉形式语言、视觉思维、综合造型基础
        6.1.4 谱系之外
    6.2 多元视角下的当代基础课程教学思考
        6.2.1 跨界设计的融创精神
        6.2.2 多解设计与设计的多维求解
        6.2.3 整合设计与设计的整合维度
        6.2.4 对于设计再思考的设计基础教学
    6.3 视觉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研究探索
        6.3.1 教学理念
        6.3.2 教学模式
        6.3.3 综合性的集成训练
    6.4 本章总结:回归原点再出发
第七章 反思与重构:“基础课程”的再认识
    7.1“设计基础”(Basic Design)和“基础设计”(Design Basics)
        7.1.1“设计基础”——“非目的性”的课程训练
        7.1.2“基础设计”——目的性的课程训练
        7.1.3“基础课程”——综合性的集成训练
        7.1.4 视觉设计基础的明晰化与系统化
    7.2 视觉设计基础的核心内容
        7.2.1 看法:形式阅读的认知基础——视觉信息的观察与分析
        7.2.2 语法:形式理论的实践基础——形式语言的规律与法则
        7.2.3 做法:形式生成的综合基础——综合造型的融贯与整合
        7.2.4 形式语言的表达与转译
    7.3 本章总结:走向集成式的设计基础教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图片、图表来源索引
致谢

(9)艺术院校导师工作室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工作室制度的由来及发展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主要艺术院校导师工作室发展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国内艺术院校导师工作室建设情况
        一、中央美术学院导师工作室建设概况
        二、广州美术学院导师工作室建设概况
    第二节 国内艺术院校导师工作室现状分析
第三章 国外艺术院校工作室发展现状
    第一节 以英美为代表的专业工作室建设情况
    第二节 以法德为代表的导师工作室
第四章 艺术院校导师工作室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和解决办法
    第一节 艺术院校导师工作室的管理问题
        一、聘任问题
        二、师资问题
        三、考核问题
    第三节 目前艺术院校导师工作室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选拔制度
        二、考核制度
        三、评估制度
        四、管理制度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海关高等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由来
        一、海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二、研究方法论的设计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教育全球化的若干问题
        二、海关高等教育发展及其研究
第二章 海关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全球海关的行业变化
    第一节 全球海关的新要求
        一、贸易便利化的要求
        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三、便利与安全的并存
        四、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
    第二节 全球海关职能的变化
        一、海关管理职能的嬗变
        二、海关机构改革的模式
        三、海关行业发展的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关高等教育发展的全球特点——国际性行动举措
    第一节 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一、学术伙伴关系项目
        二、国际海关院校联盟
    第二节 海关专业标准的制订
        一、出台的背景
        二、主要的内容
        三、标准的意义
        四、标准的认证
    第三节 海关高等教育的战略
        一、现有实践的需求
        二、未来发展的重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外海关高等教育的最佳实践——可借鉴的机构案例
    第一节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CCES
        一、机构的概况
        二、国际化战略
        三、课程与专业
        四、主要的特点
    第二节 德国明斯特大学海关系
        一、机构的概况
        二、课程与专业
        三、主要的特点
    第三节 拉脱维亚里加科技大学SESMI
        一、机构的概况
        二、课程与专业
        三、主要的特点
    第四节 其他国家的海关高等教育机构
        一、乌克兰海关学院
        二、俄罗斯海关学院
        三、美国海关全球边境学院
        四、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
    第五节 国外海关高等教育实践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海关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机构变迁与现状
    第一节 海关高等教育机构的历史变迁
        一、京师同文馆(1862~1902)
        二、税务专门学校(1908~1949)
        三、新中国的海关教育(1949年以来)
        四、中国海关教育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上海海关学院的机构能力分析
        一、学校发展的定位分析
        二、专业设置与师资力量
        三、对外合作交流的进展
        四、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
    第三节 上海海关学院的优势与挑战
        一、发展优势的分析
        二、问题与挑战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海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设计——以上海海关学院发展为载体
    第一节 以实施国家性战略人才储备计划为先导
        一、实施国际竞争人才战略
        二、培养全球战略储备人才
        三、建设全球海关人才基地
        四、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节 以加速推进海关学院国际化战略为抓手
        一、选择战略合作伙伴
        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以基于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
        一、整体课程框架设计
        二、单科课程设计方法
        三、课程开发行动策略
    第四节 以聚焦学科体系建设与理论研究为支柱
        一、完善海关学学科概念
        二、创立海关学学科体系
        三、加强海关学理论研究
    第五节 以建设高标准的师资队伍与专家队伍为策略
        一、关注海关专家队伍建设
        二、参与海关专家标准制定
        三、强化师资队伍能力建设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广美设计分院基础部建设和工作室理念的ABC(论文参考文献)

  • [1]边缘组织正当性建构的传播实践与叙事策略 ——以艺术治疗组织“生命力研究共同体”为例[D]. 马雅琪. 浙江大学, 2020(02)
  • [2]连接理论视角下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连接设计研究[D]. 周珂.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美术类大学新校园外部空间特色营造策略研究[D]. 花修堂. 东南大学, 2018(05)
  • [4]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D]. 许江. 江南大学, 2017(12)
  • [5]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6]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 刘花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7]岭南地域美术设计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中心[J]. 林蓝,赖荣幸. 美术学报, 2015(01)
  • [8]视觉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演进与重构[D]. 夏缘缘. 天津大学, 2014(08)
  • [9]艺术院校导师工作室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 赵芳. 中央美术学院, 2014(08)
  • [10]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海关高等教育发展[D]. 童话.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广美设计分公司基础部建设与工作室概念ABC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