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常德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常德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常德经济持续增长(论文文献综述)

陈泓玮[1](2019)在《常德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研究 ——以桃花源古镇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迅猛发展,文化产业的产值规模也在逐年快速提升。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融资成本依然较高,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近来,洞庭湖畔的历史文化名城--常德市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的产值稳步增长,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出版等为主的文化产业综合产业群。与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比较,常德市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模仍然较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深入研究常德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融资的问题,对发展繁荣常德市文化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绩效理论等项目融资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入研究了常德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的现状,并指出了常德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融资存在的问题:一是政府支持力度相对不足;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融资结构不太合理;三是银行信贷融资渠道不够畅通。然后,论文以常德当地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引进的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桃花源古镇作为个案,深入分析了这个文化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项目融资成本较高;二是项目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三是融资整体风险较高。接着,论文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融资的概况,并对其融资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论文基于前文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常德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融资的对策措施:一是加大地方政府财政融资支持力度;二是引导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主体扩大社会资本融资;三是建立风险基金和保险制度降低项目融资风险;四是完善文化产业项目融资的法律法规制度。

李海燕[2](2020)在《适应性视角下产业用地的控规指标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主要产业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内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成熟,城市规划急需探索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创新和变革,即如何实现规划与市场的最佳分工;同时,精细化管控以及灵活应对市场不确定性成为城市规划发展共识。因此,适应产业用地发展、区别于其他类型用地的控规控制指标优化研究,是当下规划精细化管控的必然趋势。就园区产业用地而言,其作为服务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建设空间,不同于一般城市建设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项目投资主体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园区建设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但是传统控规的控制指标是一个常规通用的内容体系,服务于各类建设用地,整体上重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这样普适的控制内容,对产业用地的控制稍显不足,对产业园区转型缺少持续的管控和引导。本文着眼于产业用地控规指标研究,结合对产业发展及用地特性的研究,综合分析产业用地控规指标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产业用地控规指标的适应性优化策略,以期提高控规对产业项目以及市场发展的适应能力。本论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缘起,引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对产业用地控规的适应性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适应性规划和弹性规划的理论以及应用的评述,并总结两种规划方法的异同点,第二个方面是对已有产业用地控规适应性探索研究进行归纳评述;第三章是将现行产业用地控规的内容与产业用地发展诉求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控规的规划控制要求与项目实践存在的不适应矛盾,并结合对英国简化规划区、美国区划制度改革的政策制度经验的分析研究,为产业用地控规适应性研究提出优化方向;第四章节是对湖南省主要产业园区的实证分析,结合访谈资料,从园区发展阶段性问题以及控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来研究湖南省产业用地控规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通过对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性以及不确定性的影响机制的分析,对产业用地控制指标的内容以及控制方式进行思辨,结合产业园区建设目标,指出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优化思路;在第六章节中,提出控规指标分层控制的优化策略,以底线思维应对产业用地发展的不确定性,弱化地块控制,强调控制单元控制,为产业企业自组织特性的发挥以及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留有余地;第七章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产业用地未来发展。

王美霞[3](2020)在《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集群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区域政策关注的热点。着名经济地理学家Bathelt提出的产业集群多维分析框架从水平、垂直、制度、外部和权力关系等五个维度综合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但该框架忽视了集群“韧性”这一重要维度。已有产业集群研究成果也很少对集群韧性进行定量测评;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也多是基于单一机制的阐释,很少揭示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多机制效应;对工程机械这一类型的产业集群时空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研究很薄弱。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梳理了该产业集群的时空演化过程,构建了产业集群“六维”分析框架,基于该框架厘清了该产业集群的多维度特征,最后总结了该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多重机制,并提出了该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对策。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时-空二元视角厘清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脉络:时间上,产业集群规模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波动发展的变化过程;空间上,产业由空间分散状态逐渐演化到多核集聚,以长沙县的星沙-榔梨、岳麓区的银盆岭为主核心,以长沙市开福区沙坪、湘潭市雨湖区主城区、宁乡市东北部地区、浏阳市永安镇为次核心。空间分布格局与长株潭以工程机械为重点产业的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布相耦合。该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60—80年代为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初步发展阶段;2001-2011年为快速成长阶段;2012年以后为转型调整阶段。根据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判断该产业集群经历了起步期、成长期、转型期三个生命周期阶段。(2)本研究构建了由水平、垂直、制度、外部、权力关系和韧性等维度构成的产业集群“六维”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发现该框架能较好地透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育特征。一是在水平维度上,规模以上主机生产企业数量呈现长期增长后小幅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模式,地域分异格局较稳定。本地新创企业、衍生企业等是该集群企业生成的主要模式。水平维度企业间并不存在明显的互动与合作关系,而是以竞争为主导,同时竞争带来了集群创新水平的提升,推动着集群的演化。二是在垂直维度上,核心企业的本地供应商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的集聚分布模式,绝大部分供应商集聚分布在长沙市范围内。总体看,本地零部件配套能力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链不完善,垂直维度不发达。三是在制度维度上,地方政府持续的政策支持与有效的制度安排贯穿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全过程。培育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一直是地方政府的政策重点。四是在外部维度上,外部市场导向和跨地域联系驱动着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该产业集群形成了基于供应链的跨地域生产联系。五是在权力关系维度上,长株潭工程机械企业间存在明显的权力不对称关系,核心企业处于集群网络中心位置并已嵌入全球价值链附加值较高环节,具有绝对技术优势并占据交易主动权,是集群知识和技术转移扩散源。最后,在韧性维度上,该产业集群韧性大致呈现波动变化到总体增长的变化过程。综合上述各维度特征来看,该集群还不是一个发育成熟的产业集群。(3)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是多种机制综合效应的结果,且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机制的影响力不同。具体来说,该集群是在区域具备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前提下,通过偶然因素触发、衍生机制、集聚效应、政策干预、核心企业引领等多种机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方产业发展基础提供了该集群成长的潜力以及抵抗危机的能力。1960年代,浦沅和一机部建机所受政治因素驱动内迁至常德,后又搬迁至长沙,成为长株潭地区进入工程机械产业领域的偶然事件,“区位机会窗口”被打开。母公司衍生和创业衍生等企业衍生方式是促进工程机械企业数量增长的关键机制。市场需求是工程机械产业成长的持续动力,市场竞争促使核心企业走向国际化。随着本地工程机械企业数量增长,空间集聚效应显现,本地供应专业化程度提高,熟练劳动力增长,基础设施和其他资源逐步完善,有力地支撑了产业集群发展。核心企业主导着集群网络,发挥了集群“知识守门人”的作用,推动了集群权力关系、外部等维度的发展,其战略决策又影响集群整体韧性。最后,制度安排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4)针对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存在的垂直维度不发达、集群企业没有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群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本研究最后初步提出要增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提升本地配套能力,促进集群垂直维度发展;建立广泛的集群内外部合作网络,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建立创新协调机制,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策略,以期尽快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培育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金英子[4](2012)在《常德市旅游业发展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常德旅游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取得了规模扩大、形象提升、市场拓展、效益提高的可喜成绩,同时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存在滞后方面。旅游业发展尚存在诸多制约和困难,政府管理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旅游业行政管理体制不顺,推力不够,政府在旅游业方面的管理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管理需求。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工作经验和常德市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研究,立足于新公共管理学和公共部门经济学的角度,根据我国政府职能管理的宏观要求和旅游业发展形势需求,分析常德市旅游业管理滞后的方面,对比国内旅游业发展政府管理的经验提炼借鉴与启示,提出常德市旅游业发展政府管理创新的方向及对策建议。即从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入手,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到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培养旅游人才、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合力宣传等路径。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理论基础的决策依据,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马冉[5](2019)在《政务营商环境研究 ——基于企业需求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要“着力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营商环境分为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四个大类。其中,政务营商环境指的是制约企业达到其最高生产率的政府服务能力及水平的总和。2019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将其列入2019年政府十项重点工作之一。政务营商环境的优化,有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政商关系规范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以及增强国家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政务营商环境的优化还能通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立起安全、高效益、高质量、可持续的财源体系,有力支撑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如何定义、分析、评价和优化政务营商环境。首先,从营商环境、政务营商环境问题的由来、发展及概念内涵外延的辨析入手,厘清了政务营商环境的内涵和特征,并通过文献的评述和理论的回顾与运用奠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基于现阶段政务营商环境相关研究存在着整体水平不佳、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留言数据进行了理论抽样,在达成理论饱和的基础上,通过三级编码形成了政务营商环境研究的分析框架。之后,运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从“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全体留言数据中筛选出政务营商环境相关留言,并运用构建的分析框架对文本数据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最终对我国企业在政务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需求偏好形成了整体的认识。再次,基于政务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改进政府服务、提升政府效能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和评价工具的意义,本文尝试着构建了政务营商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赋权,并收集了国内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据此来计算城市政务营商环境指数,并分析了中国城市政务营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我国地方政府在构建政务营商环境方面的主要问题。最后,在综合前述分析的基础上,以服务型政府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优化我国政务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改进和优化政务营商环境提供理论支撑和工具选择。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企业对政务营商环境的主要诉求包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与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充足的现金流与完善的产权保护、有效的政策落实、完备的基础设施与优质的生产要素、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等。但是,政府服务理念转变滞后、服务内容不清晰、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制度不健全、服务流程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企业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要想建立起需求识别有效、服务职能合理、服务能力良好、服务供给优质的政务营商环境,政府需要从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设施、服务制度、服务流程、服务供给、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八个方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并运用合理科学的政务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估和指导政务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本文运用经济学的视角与方法研究了一个公共政策问题,并将这个问题置于保障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和逻辑中,即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和综合性特点。此外,本文以政务营商环境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企业对政务营商环境的需求偏好,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政务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中国城市政务营商环境指数、提出了优化政务营商环境的有效路径,这既有助于该领域理论研究的扩展和深化,也希望能够对政府营商环境建设的实际工作提供政策工具和理论指导。

何治民[6](2018)在《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扶贫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其后,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地扶贫攻坚举措从原来的“吃大锅饭”转向“精准到户”模式,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S村从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扶贫举措,增加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如开展“异地产业扶贫”,在外村租地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在村内发展黄桃和冬桃的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引入S村山泉水产业等。通过3年多的扶贫攻坚,S村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S村的扶贫举措中,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同时在基层落实过程中的一些扶贫措施,值得认真讨论。从总体上来看,S村在这一阶段的扶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然而,虽然S村已经实现整体脱贫,但如何将脱贫成效持续下去,在接下来的扶贫实践和乡村振兴中实现其可持续性,将是学者们和扶贫工作者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S村的脱贫工作,主要聚焦于贫困个体,扶贫的措施针对的是贫困户。要实现整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这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从贫困群体的整体角度,分析出造成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以便针对致贫主因,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而致贫主因,往往是当地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以及长期的政策效应积累等众多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需要查阅历史资料,并结合当代民族学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发现,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在历史上并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相反地,在某些历史时期内,当地经济处于很高的水平。对比当代的贫困现状,不难发现,造成当地由富转贫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桐油、油茶、生漆、杉木等众多林产品丰富,当地少数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本土知识,能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本地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时期,当地就处于富裕状态,而一旦优势资源被闲置或者被人为干预不允许利用,就会落到贫困的地步。因此,要想实现S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目标,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的资源,变得至关重要。S村是我国十四个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既是传统的第一产业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这些处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往往和S村一样,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资源的闲置,才造成当地的贫困。因此,通过对S村的扶贫实践进行反思,能对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的制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张强,李晋娴[7](2014)在《湖南省洞庭湖区域建设系统性融资规划(2011-2015) 附件三: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中提出"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抢抓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重组机遇、实现常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本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常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指南。

王群[8](2014)在《在市委六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报告一年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审议《中共常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决议》和《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常德新创业加快全面建成小康?

刘秋红[9](2018)在《常德市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改进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小型企业也日益壮大,在国家经济体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湖南省常德市,不断增长的小型企业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了经济市场并促进了大量创新。然而,常德市小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往往受限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管理水平的不足。尤其是不少企业长期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能力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效率,也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本文对常德地区的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我们发现了常德市的小型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基础薄弱、相关人员技术水平不够、筹资能力和投资能力差、资产管理不善等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导致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包括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滞后、治理结构不规范以及不重视财务人员;外部原因则包括政府扶持不到位以及金融支持未能全面放开。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了企业自身现状和外部环境因素,对常德市小型企业怎么改进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一些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和加大政府和金融扶持力度两个不同的方向,在每个方向我们都提供了一些建议。至今为止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小型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但有针对性地研究湖南省常德市小型企业在这方面的文章很少。我们通过使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的方式,并结合常德地区实际情况,对本地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状况进行了研究。在揭露这些企业财务管理上的问题的同时,我们为这些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价值和易于操作的方法和建议。

蔡玮[10](2010)在《工业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园区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园区企业作为园区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其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园区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园区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园区及企业内部的资源禀赋相对低下。为适应网络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企业需要更多地借助于外部网络来实现企业目标,即企业绩效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从外部网络获取资源。如何培育和改善园区集群网络,打造集群式工业园区,建设有效的园区集群网络结构以进行价值资源的获取,对当前我国园区整体效益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本课题,大部分研究往往简单地从集群网络结构的一个或某几个维度进行探讨,没有同时全面考察集群网络结构多个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且缺乏对集群网络结构影响企业绩效作用机制地深入探讨,在本文看来尤其缺乏对资源获取在二者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从外部获取的资源要对企业绩效形成影响,还受到企业自身特征的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作用机制值得深入探究,但目前此类研究仍很匮乏;此外园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组织,园区管理创新对集群网络结构的影响前因研究被忽略。以上不足使得现有研究成果对于目前我国园区建设的实践指导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本文基于园区集群网络结构、资源基础观、吸收能力等理论,以我国园区集群网络及其内部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地调研考察了常德德山经济开发区、长沙经济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和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集群网络结构和相关企业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229份有效问卷,结合SPSS14.0层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利用获得的数据验证提出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为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分别对三个样本园区及其中代表性企业进行实地访谈和案例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资源获取的作用机制;②关系管理能力对园区集群网络结构与资源获取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机制;③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机制以及资源获取在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机制;④吸收能力对资源获取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机制;⑤园区管理创新对提升园区集群网络结构的作用机制。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分析,本文试图基于关系管理能力、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以资源获取为中介变量,全面研究分析工业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①关系强度、关系质量、网络规模和网络开放度均与资源获取正相关,说明有效的园区集群网络结构能够积极带动企业进行资源获取,提高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②关系管理能力正向调节园区集群网络结构与资源获取的关系,表明企业对外部关系的管理能力能够有效作用于园区集群网络的四维结构,调和企业间的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影响企业的外部网络规模和网络开放度,进而影响企业的资源获取情况;③资源获取对企业提高绩效具有直接作用,同时资源获取在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说明园区集群网络结构是企业嵌入的外部环境特征,无法直接发挥对其内部企业绩效的作用,需要企业通过从嵌入的网络获得的资源来实现;④吸收能力正向调节资源获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表明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依赖企业自身对资源的吸收能力;⑤园区集群网络结构会受到园区管理创新的影响,管理创新的三个维度-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均对网络规模、网络开放度产生显着正向影响;组织创新对关系质量产生显着正向影响,说明园区集群网络结构的形成与构建依赖于园区管理创新,园区管理创新是影响园区集群网络结构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宏观政府和微观企业两方面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政府要发挥引导者角色,综合考虑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三方面园区管理创新建设,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改善园区集群网络的结构;企业需要增强资源获取能力和吸收能力,扩大集群网络规模,增强集群网络开放度,提高集群关系质量,同时要发挥企业的关系管理能力,充分利用强关系获取关键资源的能力,扩大知识溢出效应,提高企业绩效。论文的主要创新点:①针对目前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不足,本文将资源获取作为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并将企业的吸收能力、关系管理能力作为调节变量,提出工业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将资源获取作为中介作用研究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本文的一个创新,论文提出的理论模型是对基于集群网络理论的深化和补充,使本课题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②针对如何提升工业园区内企业绩效问题,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在园区集群层面上探讨了影响企业绩效提高的多种因素,从集群网络结构这一更广的范围寻找提高企业绩效的途径,研究了园区内企业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了企业吸收能力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这一研究可为我国园区企业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③针对我国园区集群网络的发展不足,本文从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三个维度研究了园区管理创新对集群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对我国园区的集群网络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一研究可为园区政府管理机构提供参考,并对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常德经济持续增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常德经济持续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1)常德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研究 ——以桃花源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产业
        2.1.2 文化产业基础设施
        2.1.3 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融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政府绩效理论
3 常德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融资现状及问题
    3.1 常德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3.1.1 文化产业整体规模保持稳步增长
        3.1.2 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快速扩大
        3.1.3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投资项目迅猛发展
    3.2 常德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融资状况
    3.3 常德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政府财政融资规模较小
        3.3.2 整体融资结构不太合理
        3.3.3 银行信贷融资比重较小
4 常德市桃花源古镇文旅项目融资案例分析
    4.1 桃花源古镇文旅项目基本概况
        4.1.1 项目建设规模
        4.1.2 项目背景特点
    4.2 桃花源古镇文旅项目融资方式
        4.2.1 项目运营公司概况
        4.2.2 项目主要融资渠道
    4.3 桃花源古镇文旅项目融资案例总结
        4.3.1 经验总结
        4.3.2 不足之处
5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融资经验及借鉴
    5.1 美国
    5.2 英国
    5.3 日本
    5.4 经验借鉴
6 常德市完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融资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地方政府财政融资支持力度
    6.2 引导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主体扩大社会资本融资
    6.3 建立风险基金和保险制度降低项目融资风险
    6.4 完善文化产业项目融资的法律法规制度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适应性视角下产业用地的控规指标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主要产业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灵活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将成为规划共识
        1.1.2 转型升级背景下产业园区控规发展新需求
        1.1.3 产业用地规划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特殊性
        1.1.4 园区产业用地控规编制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产业园区
        1.3.2 产业用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产业用地控规的适应性研究综述
    2.1 适应性研究理论基础
        2.1.1 适应性规划
        (1)适应性规划的内涵
        (2)适应性规划应用研究
        2.1.2 弹性规划
        (1)弹性规划的概念与辨析
        (2)弹性规划应用研究
        2.1.3 适应性规划与弹性规划的异同点
    2.2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研究综述
        2.2.1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控制方式适应性探索
        2.2.2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控制内容适应性探索
        2.2.3 产业用地控规的适应性研究评述
第三章 现行产业用地控规的适应性研究
    3.1 产业用地控规现状
        3.1.1 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的基本内容
        3.1.2 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的指标体系
        3.1.3 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的控制方式
    3.2 现状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3.2.1 控制方式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控制方式的规定性和引导性认识不充分
        (2)对产业用地的控制方法和深度把握不足
        (3)产业用地地块划分的刚性控制缺乏弹性
        3.2.2 指标内容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指标内容对产业引导缺乏针对性
        (2)控制体系的指标赋值缺乏科学性
    3.3 国外开发控制经验对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研究的启示
        3.3.1 许可式规划制度下的英国简化规划区
        (1)简化规划区的制度目标
        (2)简化规划区的政策内容
        3.3.2 通则式规划制度下的美国区划制度改革
        (1)区划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区划制度改革的本质
        3.3.3 制度经验对产业用地控规指标优化的启示
        (1)产业用地控规指标优化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产业用地控规指标优化要符合产业项目的特性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湖南省产业园区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管理现状
    4.1 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概况
        4.1.1 园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区域贡献度较高。
        4.1.2 园区分布整体均衡,长株潭地区分布集中。
        4.1.3 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主导产业雷同。
        4.1.4 园区管控及建设面积超标,土地供应紧张。
        4.1.5 园区建设以工业用地扩张为主,接近七成。
        4.1.6 半数工业用地产出较低,产业粗放式发展。
    4.2 产业园区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现状诉求
        4.2.1 园区控规成果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缺乏衔接
        4.2.2 控规编制过程中缺乏产业发展相关规划指导
        4.2.3 趋于范式的指标控制方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
        4.2.4 产业地块规定性控制的指标内容缺乏灵活性
        4.2.5 控制指标体系赋值方式缺乏科学依据和指导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机制分析
    5.1 产业发展及用地特性
        5.1.1 产业具有空间集聚性
        5.1.2 产业用地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5.1.3 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要求
    5.2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的适应性思辨
        5.2.1 产业用地规定性与引导性指标再认识
        5.2.2 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内容再认识
    5.3 提高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优化思路
第六章 适应性视角下产业用地控规指标优化策略
    6.1 产业用地指标内容的构建
        6.1.1 构建垂直分层的控制模式
        6.1.2 产业用地控制指标的选取
        (1)土地使用控制
        (2)开发强度控制
        (3)配套设施控制
        (4)行为活动控制
        6.1.3 分层控制的产业用地控规指标内容的构建
    6.2 产业用地指标内容的弹性控制方式
        6.2.1 用地边界的弹性划分
        (1)考虑园区现状建设的特定用地单元划分
        (2)体现产业用地适应性的规划地块划分
        6.2.2 不同层级道路的弹性控制
        6.2.3 近远期协调的分阶段指标弹性控制
        (1)转型升级产业用地
        (2)近期建设产业用地
        (3)中期发展产业用地
        (4)远期发展产业用地
    6.3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论文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湖南省产业园区发展历程一览表
    附录2 :湖南省国家级产业园统计一览表
    附录3 :湖南省省级产业园统计一览表
    附录4 :湖南省129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名录
    附录5 :湖南省产业园区管控面积与核准面积系数一览表
    附录6 :湖南省产业园区实际已建设面积与批准面积统计表
    附录7 :湖南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划管理调研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5 章节安排
2 基本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产业集群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进展
    2.4 研究评述
3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时空演化过程
    3.1 产业集群时空演化分析
    3.2 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3.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判断
    3.4 小结
4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多维度分析
    4.1 产业集群“六维”分析框架
    4.2 水平维度:主机生产企业
    4.3 垂直维度:配套产业
    4.4 制度维度:政策支持
    4.5 外部维度:外部市场、技术和跨地域联系
    4.6 权力关系维度: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4.7 韧性维度:抵抗力与恢复力
    4.8 小结
5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5.1 路径依赖
    5.2 市场需求与竞争
    5.3 企业地理集中与集聚经济效应
    5.4 核心企业在权力关系网络中的主导作用
    5.5 制度安排
    5.6 小结
6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对策
    6.1 增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
    6.2 提升本地配套能力,促进集群垂直维度发展
    6.3 建立广泛的内外部合作网络,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
    6.4 建立创新协调机制,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
    6.5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图表目录
    湖南省各级政府支持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
    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衍生企业对应序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所主持和参与的相关课题
致谢

(4)常德市旅游业发展政府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旅游业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的相关理论
    2.1 旅游业几个概念的基本界定
        2.1.1 旅游的概念
        2.1.2 旅游行业的概念
        2.1.3 旅游业的概念
    2.2 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及必要性
        2.2.1 管理创新的内容
        2.2.2 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3 政府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第3章 常德市旅游发展政府管理的现状透视
    3.1 常德市旅游发展政府管理实施概况
        3.1.1 常德市旅游规划日趋合理完善
        3.1.2 常德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
        3.1.3 常德市旅游项目建设力度大
    3.2 常德市旅游发展政府管理滞后的方面
        3.2.1 旅游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3.2.2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不够
        3.2.3 旅游产品开发结构单一
        3.2.4 宣传促销乏力
    3.3 常德市旅游发展政府管理滞后的原因探究
        3.3.1 对于发展旅游业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3.3.2 投入乏力
        3.3.3 旅游发展管理主体不明确
        3.3.4 旅游业人才较为缺乏
第4章 国内旅游发展政府管理的经验与借鉴
    4.1 国内旅游发展政府管理概况
        4.1.1 张家界市旅游业政府管理概况
        4.1.2 宁波市旅游业政府管理概况
    4.2 国内旅游业发展政府管理借鉴与启示
第5章 常德市旅游发展政府管理创新的方向与措施
    5.1 优化旅游政策环境
        5.1.1 制定旅游发展扶持政策
        5.1.2 制定旅游发展奖励优惠政策
    5.2 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
        5.2.1 建设服务型政府
        5.2.2 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3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5.3.1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
        5.3.2 建立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
    5.4 宣传推介常德旅游产品
        5.4.1 整合资源合理宣传
        5.4.2 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宣传
    5.5 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5.5.1 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建设
        5.5.2 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5.6 深化旅游发展认识
        5.6.1 加快旅游发展的投入力度
        5.6.2 加快建设常德为旅游大市
    5.7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5.7.1 加强政府主导创新管理
        5.7.2 加强旅游管理部门的协调力度
    5.8 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
        5.8.1 充实旅游管理部门人才队伍
        5.8.2 培养旅游经营专业人才队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政务营商环境研究 ——基于企业需求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体现改革政策的价值取向
        1.1.2 实现国家利益的战略选择
        1.1.3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要
        1.1.4 规范政商关系的重要途径
        1.1.5 保障财政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可能的贡献和研究的难点
        1.3.1 可能的贡献
        1.3.2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政务营商环境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政务营商环境及其内涵
        2.1.1 营商环境的由来、发展与界定
        2.1.2 政务营商环境的概念及重要性
        2.1.3 政务营商环境的特征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政务营商环境与政务环境、政务服务、服务型政府
        2.2.2 政务营商环境与制度质量、政府质量、政府效能
        2.2.3 政务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
    2.3 国内外营商环境研究现状综述
        2.3.1 源起:比较成本分析
        2.3.2 营商环境、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
        2.3.3 各种营商环境指标排名的大规模涌现与反思
        2.3.4 营商环境研究的总结与发展趋势
        2.3.5 国内营商环境相关研究
    2.4 政务营商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逻辑起点
        2.4.2 制度与经济增长:实现路径
        2.4.3 服务型政府:理论指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务营商环境的分析框架建构
    3.1 问题的提出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3.3 范畴提炼和模型建构
        3.3.1 开放性编码
        3.3.2 主轴编码:企业遇到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3.3.3 选择性编码:良好政务营商环境的构成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务营商环境的企业需求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企业诉求的议题分布
        4.3.2 企业诉求的时间分布
        4.3.3 企业诉求的空间分布
        4.4.4 企业诉求的文本长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务营商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5.1 构建政务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意义
        5.1.1 厘清政府角色
        5.1.2 推动职能转变
        5.1.3 提升政府效能
    5.2 既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比较
    5.3 政务营商环境评价的主要原则
        5.3.1 一般性原则
        5.3.2 特殊性原则
    5.4 政务营商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
        5.4.1 企业需求的识别
        5.4.2 服务职能的履行
        5.4.3 服务供给的能力
        5.4.4 服务供给的结果
    5.5 政务营商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城市政务营商环境测算
    6.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赋权
        6.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6.1.2 构造判断矩阵
        6.1.3 指标权重计算
        6.1.4 一致性检验
        6.1.5 权重计算过程示例
        6.1.6 政务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确定
    6.2 中国城市政务营商环境测算
        6.2.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6.2.2 中国城市政务营商环境水平测算
    6.3 中国城市政务营商环境的主要特点
        6.3.1 整体水平相对偏低
        6.3.2 地区之间差异较大
        6.3.3 区域内部差距明显
        6.3.4 地区差距逐渐缩小
    6.4 地方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
        6.4.1 服务理念转变滞后
        6.4.2 服务内容不清晰
        6.4.3 服务能力不足
        6.4.4 服务制度不健全
        6.4.5 服务流程不合理
        6.4.6 服务供给不佳
        6.4.7 评价标准不一
        6.4.8 激励机制不完善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务营商环境优化的路径思考
    7.1 更新服务理念
    7.2 明确服务内容
    7.3 完善服务设施
    7.4 创新服务制度
    7.5 再造服务流程
    7.6 优化服务供给
    7.7 改进评价标准
    7.8 完善激励机制
    7.9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本文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8.2.1 研究内容的局限性
        8.2.2 研究数据的局限性
        8.2.3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过程数据
附录B 中国城市政务营商环境指数的计算过程数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
        三、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的研究
        四、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
        五、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与精准扶贫的研究
        六、文章中“关键词”的界定与解读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三、研究价值、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第一节 S村概况
        一、花垣县概况及历史沿革
        二、S村概况
    第二节 富饶的资源与贫困的经济
        一、富饶的资源
        二、贫困的经济
第三章 S村的贫困对象识别
    第一节 贫困对象识别问题
        一、贫困对象识别标准
        二、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与建档立卡
        三、贫困对象瞄准偏差
        四、贫困对象瞄准偏差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S村贫困对象识别与社会争议
        一、“光棍”SLJ与贫困对象精准识别
        二、低保对象识别的瞄准偏差
第四章 S村的民族生境与产业扶贫策略
    第一节 S村土地“稀缺”与“飞地”扶贫
        一、S村的土地“稀缺”
        二、异地扶贫的理论依据
        三、S村“飞地”扶贫的实施
    第二节 “飞地”扶贫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
        二、企业在扶贫中的作用
        三、扶贫对象在扶贫中的作用
    第三节 S村的在地扶贫产业
        一、S山泉水项目
        二、“11.3”工程和“418”项目
        三、S村蔬菜产业
第五章 S村的习俗特点与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第一节 S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S村乡村旅游资源
        二、S村的乡村旅游开发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与苗族传统习俗
        一、S村苗族传统习俗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苗族传统习俗的缓慢调适
    第三节 S村乡村旅游扶贫的思考
        一、S村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扶贫成效
        二、S村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六章 S村传统生计的生态原理
    第一节 传统生计方式的实质
    第二节 传统养蜂业的复兴与脱贫成效
        一、孤儿LXL
        二、LXL的养蜂脱贫之路
    第三节 S村林副产业与生态扶贫问题
        一、S村林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二、S村桐油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三、S村油茶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第七章 S村的生态脱贫之路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生态民族学的理论源流
        二、文化生态与贫困问题
    第二节 S村的可持续脱贫
        一、生态环境是可持续脱贫的根基
        二、民族文化是可持续脱贫的工具
        三、历史记忆是提高可持续脱贫的路径选择的指南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四、网络文献类
    五、外文文献类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六盘山区等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
    附录2: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分县名单
    附录3:生态扶贫工作方案
    附录4:湖南省贫困退出验收细则
    附录5:湖南关于推进立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
    附录6: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附录7:花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附录8:S村精准识别的贫困户

(9)常德市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介绍
    2.1 小型企业的界定
        2.1.1 国际上小型企业的界定
        2.1.2 国内小型企业划分标准
    2.2 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内涵
        2.2.1 财务管理含义
        2.2.2 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内容
        2.2.3 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
第3章 常德市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调查以及存在的问题
    3.1 常德市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小型企业现状
        3.1.1 产业结构
        3.1.2 各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3.1.3 各区县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3.1.4 常德市小型企业的现状
    3.2 常德市小型企业财务管理调查
        3.2.1 设计调查问卷以及确定样本
        3.2.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3.2.3 访谈情况统计
    3.3 常德市小型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3.3.1 财务管理环节基础薄弱
        3.3.2 财务人员技术水平不够
        3.3.3 筹资能力有限
        3.3.4 投资能力较弱
        3.3.5 资产管理较差
        3.3.6 内部控制较差
第4章 常德市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内生性原因
        4.1.1 财务管理观念滞后
        4.1.2 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
        4.1.3 不重视财务人员的培养和提拔
        4.1.4 会计核算不规范
        4.1.5 不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
    4.2 外部支撑环境原因
        4.2.1 企业负担重
        4.2.2 政府扶持没有到位
        4.2.3 金融支持尚未全面放开
第5章 常德市小型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财务对策
    5.1 加强小型企业自身建设
        5.1.1 重视专业人才,提高员工专业素质
        5.1.2 建立有效融资渠道,扩大资本实力
        5.1.3 创新投资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
        5.1.4 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5.1.5 注重财务内控建设,构建科学财务管理制度
    5.2 加大政府和金融扶持力度
        5.2.1 建立和完善政府小型企业服务体系
        5.2.2 加强金融机构对小型企业的支持和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常德市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状况调查问卷

(10)工业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现实背景
        1.2.2 理论背景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研究
        2.1.1 产业集群的研究进展
        2.1.2 工业园区的定义
        2.1.3 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发展
    2.2 企业网络结构与集群网络结构的研究
        2.2.1 网络、企业网络、企业网络结构
        2.2.2 集群网络结构的维度划分及内涵
    2.3 资源获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2.3.1 基于网络的资源获取相关理论
        2.3.2 资源获取与企业绩效
    2.4 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2.4.1 吸收能力的相关理论
        2.4.2 吸收能力影响企业绩效
    2.5 简要述评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1 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资源获取影响作用的假设
        3.1.1 园区集群网络结构
        3.1.2 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资源获取的影响
    3.2 关系管理能力对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影响资源获取的调节作用假设
    3.3 资源获取在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和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假设
    3.4 吸收能力对资源获取影响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假设
    3.5 园区管理创新对提升园区集群网络结构的作用假设
        3.5.1 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影响前因—园区管理创新
        3.5.2 园区管理创新对园区集群网络结构的影响
    3.6 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变量的测量与统计分析方法选择
    4.1 问卷设计与变量的测量
        4.1.1 问卷设计
        4.1.2 研究变量的测量
    4.2 研究样本的选取
        4.2.1 常德德山经济开发区概况
        4.2.2 长沙经济开发区概况
        4.2.3 苏州工业园区概况
        4.2.4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概况
    4.3 园区企业实地调研
    4.4 数据收集
    4.5 统计分析方法选择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5.1 描述性统计结果和信度效度分析
        5.1.1 研究变量的项目合并描述统计结果
        5.1.2 问卷各题项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5.1.3 样本信度分析
        5.1.4 样本效度分析
        5.1.5 相关系数Pearson分析
    5.2 不同控制变量对模型的影响分析
        5.2.1 样本企业成立年限对研究模型的影响
        5.2.2 样本企业规模对研究模型的影响
        5.2.3 企业所在行业对研究模型的影响
        5.2.4 企业所在园区对研究模型的影响检验
    5.3 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资源获取的影响分析
    5.4 关系管理能力的调节作用检验分析
    5.5 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检验分析
        5.5.1 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检验
        5.5.2 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检验
    5.6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检验分析
    5.7 园区管理创新对集群网络结构的直接作用分析
        5.7.1 园区管理创新对关系强度的直接作用检验
        5.7.2 园区管理创新对关系质量的直接作用检验
        5.7.3 园区管理创新对网络规模的直接作用检验
        5.7.4 园区管理创新对网络开放度的直接作用检验
    5.8 实证分析结果汇总
    5.9 分析与讨论
        5.9.1 控制变量的影响
        5.9.2 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资源获取的影响
        5.9.3 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5.9.4 关系管理能力对资源获取的作用
        5.9.5 吸收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5.9.6 园区管理创新对集群网络结构的作用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业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案例研究
    6.1 选择研究对象
    6.2 案例分析
        6.2.1 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比较——企业层面
        6.2.2 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比较——政府层面
    6.3 分析对比结果
        6.3.1 企业层面的分析对比结果
        6.3.2 政府层面的分析对比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善园区集群网络,提升企业绩效相关政策建议
    7.1 准确政府定位,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资源供给作用
        7.1.1 产业政策指导园区战略规划
        7.1.2 投融资政策保证园区发展的金融支持
        7.1.3 科技政策支撑园区创新发展
        7.1.4 招商引资政策增强园区发展实力
    7.2 强化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形成集群产业关联发展机制
        7.2.1 考虑区位优势选择主导产业
        7.2.2 建立园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7.2.3 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集群效应
    7.3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
        7.3.1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7.3.2 培育本地劳动力市场,促进人才流动
        7.3.3 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园区信息化建设
    7.4 加强园区诚信文化环境建设,形成利于集群网络优化的文化氛围
        7.4.1 加强园区内的诚信环境建设,引导集群网络文化的形成
        7.4.2 发挥园区内企业家的协调作用
    7.5 通过市场方式发展园区内中介组织机构和相关服务体系
        7.5.1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集群园区的社会化服务平台
        7.5.2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促进集群网络关系治理
        7.5.3 完善园区内"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
    7.6 推动本地集群网络与外部联结,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
    7.7 增强园区企业吸收能力,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
        7.7.1 利用集群优势加强企业与外部交流,提高资源获取能力
        7.7.2 加强企业内部交流沟通,促进内部知识共享
        7.7.3 建立浓厚学习氛围,提高企业内部知识的转化能力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常德经济持续增长(论文参考文献)

  • [1]常德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研究 ——以桃花源古镇为例[D]. 陈泓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2]适应性视角下产业用地的控规指标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主要产业园区为例[D]. 李海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3]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D]. 王美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常德市旅游业发展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 金英子. 湖南大学, 2012(03)
  • [5]政务营商环境研究 ——基于企业需求的视角[D]. 马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6]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D]. 何治民. 吉首大学, 2018(02)
  • [7]湖南省洞庭湖区域建设系统性融资规划(2011-2015) 附件三: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A]. 张强,李晋娴. 湖南省洞庭湖区域建设系统性融资规划(2011-2015), 2014
  • [8]在市委六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王群. 常德日报, 2014
  • [9]常德市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改进研究[D]. 刘秋红. 湖南大学, 2018(06)
  • [10]工业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 蔡玮. 中南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常德经济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